Wikisource
zhwikisource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3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source
Wikisource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Portal
Portal talk
Author
Author talk
Page
Page talk
Index
Index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Topic
Wikisource:写字间
4
7762
2171014
2170864
2022-08-10T14:52:02Z
银色雪莉
28258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裏面有一個缺字。這個缺字明顯是一個姓。我搜了一下《朝鮮王朝實錄》,發現有兩個人符合這個缺字所敘述的人。分別是:
李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exm/exmView.aks?exmId=EXM_MU_6JOc_1827_021881&curSetPos=0&curSPos=0&category=dirSer&isEQ=true&kristalSearchArea=B
金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gov/govView.aks?govId=GOV_JBK_6JOc_MN_3JN_41KURY_002189&curSetPos=1&curSPos=0&category=dirSer
我不太瞭解朝鮮官職,這個人的官職是【刑房都事】。請問,缺字到底是【李】還是【金】?
另外,我還找到了一個【宋鍾奎】,但是這個人生在1856年,但是《日記冊一》所講述的年代時1829年,所以不可能是他。[[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3日 (五) 18:11 (UTC)
*有沒有原圖?--[[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49 (UTC)
*只可能是前者,因為“道光9年”。--[[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53 (UTC)
*:@[[User:Tomchiukc|Tomchiukc]]怎麽會得出這麽一個結論?金鍾奎雖然生卒年不詳,但是至少1827年還活著的。道光9年是1829年,所以金鍾奎1829年,離1827年差兩年,極有可能是還活著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22:27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 ==
《[[磻溪隨錄/遺卷]]》中有很多UNICODE私人區的字。有沒有人能夠幫我補充一下?我去了nl.go.kr和https://www.nl.go.kr/korcis/,但是《遺卷》部分沒有找到。[[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18:41 (UTC)
:已解決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22:21 (UTC)
== 《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 ==
《[[宗簿寺謄錄]]》1755年到1762年的那一冊在哪裏?我在奎章閣的網站上找不到,但是奎章閣的搜索工具有問題。請各位幫我找找!謝謝!
網站:kyudb.snu.ac.kr[[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2 (UTC)
:算了,找到了,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但是。。。。。。。。。。
:如果點擊"원문 이미지"查看本冊封面,封面有問題,沒有説他是“《宗簿寺謄錄》”。這是怎麽搞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5 (UTC)
::宗簿寺是个机构。誊录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一些抄写编纂工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15:51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 ==
我仔細的查看了一下,《[[晉州樵軍作變謄錄]]》是“晉州文化院”的作品。如果可以證明“晉州文化院”成立於1967年以後,那麽這本書就是受版權保護。那麽,有沒有志願者願意幫助我查看一下“晉州文化院”何時成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3 (UTC)
:算了,我查看了:
:http://library.history.go.kr/search/DetailView.ax?sid=1&cid=177903
:這本書的發行日期是什麽?2005年?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5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 [[鑒略妥註]]版本考 ==
如題,據稱明·李廷機所作(可能是偽托)的[[鑒略妥註]](又名[[鑑略妥注]]、[[鑒略]](五言,非魯迅《五猖會》所稱四言《鑒略》)、[[五字鑒]])在文庫內被分別收錄,同文異目實屬不必,在下欲整理統合之,惟此文爲蒙學著作,流傳時不乏校訂編補,目今在下可見的最早版本是清·乾隆積經堂《增定課兒鑑略妥注》刻本,不知是否有更早的本子?(注:現在文庫內收錄的各目下內文,實際上也不是清本或更早的本子,而是一個今人增補的本子的殘本(缺八到十句?))在此請教各位,如蒙賜教十分感謝。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15 (UTC)
== 《[[日省錄]]》格式問題 ==
《日省錄》應該以君主分類呢,還是以冊數分類?[[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日 (五) 17:03 (UTC)
:从方便阅览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按君主分类。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7:18 (UTC)
:我也倾向按君主分类。[[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3:07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
《丙申謄錄》已經初步完成了,但是裏頭還有很多【(?)】代表不認識的文字。有沒有草書達人能夠破譯這一堆草書?謝謝。[[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0 (UTC)
:順便提示一下:點擊“编辑”後,每一行代表原文的每一行。頁數的開始與結尾也被標注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2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
我昨天录入了《[[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现位于《[[GF_3006-2001_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_(2001年)]]》条目),刚刚发现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那么这仍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所述“不适用于本法的作品”吗?-- [[User:TakeuchiYui|TakeuchiYui]]([[User talk:TakeuchiYui|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7:36 (UTC)
:无须担心,国家语委是教育部对外加挂的牌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8:02 (UTC)
==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目前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12月10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9月4日)|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6月4日)|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3月17日)|4]]篇文章题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本人较忙,请帮忙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页面给予最早发表的文章(或者按照维基文库相关规定处理)。--[[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09 (UTC)
:发表的意思是最早写成。--[[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49 (UTC)
::改为消歧义页--[[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7:13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佛國記与法显传 ==
目前录入的《[[佛國記]]》与《[[法顯傳]]》内容好像一样。 [[User:Kethyga|Kethyga]]([[User talk:Kethyga|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8:50 (UTC)
:据其他网站[https://www.shuge.org/ebook/a-record-of-buddhistic-kingdoms/]提供的讯息,我认为两者系同一作品的两种名称。结合条目实际情况,我建议将[[法顯傳]]条目作为《[[佛國記]]》的重定向。以上。--''[[User:TakeuchiYui|<span style="color:#FF7300">TakeuchiYui</span>]][[WS:AUTOCONFIRMED|<span style="color:#00FF00;">.AutoConfirmed</span>]] '' ('''[[User talk:TakeuchiYui|讨论]]''') 2022年7月25日 (一) 08:41 (UTC)
::不。我認爲《法顯傳》是這本文獻的原名稱。《佛國記》是英國人起的名字而已。因此,我認爲《佛國記》變成《法顯傳》的重定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1 (UTC)
:::算了當我沒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2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像不像[[n:2022_Russian_invasion_of_Ukraine/zh|俄霸]]?--[[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talcyj6gvx90hdh5ktv03wakespu6n
2171096
2171014
2022-08-10T19:51:38Z
Yinyue200
84395
/* 单纯事实消息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或许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裏面有一個缺字。這個缺字明顯是一個姓。我搜了一下《朝鮮王朝實錄》,發現有兩個人符合這個缺字所敘述的人。分別是:
李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exm/exmView.aks?exmId=EXM_MU_6JOc_1827_021881&curSetPos=0&curSPos=0&category=dirSer&isEQ=true&kristalSearchArea=B
金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gov/govView.aks?govId=GOV_JBK_6JOc_MN_3JN_41KURY_002189&curSetPos=1&curSPos=0&category=dirSer
我不太瞭解朝鮮官職,這個人的官職是【刑房都事】。請問,缺字到底是【李】還是【金】?
另外,我還找到了一個【宋鍾奎】,但是這個人生在1856年,但是《日記冊一》所講述的年代時1829年,所以不可能是他。[[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3日 (五) 18:11 (UTC)
*有沒有原圖?--[[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49 (UTC)
*只可能是前者,因為“道光9年”。--[[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53 (UTC)
*:@[[User:Tomchiukc|Tomchiukc]]怎麽會得出這麽一個結論?金鍾奎雖然生卒年不詳,但是至少1827年還活著的。道光9年是1829年,所以金鍾奎1829年,離1827年差兩年,極有可能是還活著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22:27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 ==
《[[磻溪隨錄/遺卷]]》中有很多UNICODE私人區的字。有沒有人能夠幫我補充一下?我去了nl.go.kr和https://www.nl.go.kr/korcis/,但是《遺卷》部分沒有找到。[[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18:41 (UTC)
:已解決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22:21 (UTC)
== 《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 ==
《[[宗簿寺謄錄]]》1755年到1762年的那一冊在哪裏?我在奎章閣的網站上找不到,但是奎章閣的搜索工具有問題。請各位幫我找找!謝謝!
網站:kyudb.snu.ac.kr[[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2 (UTC)
:算了,找到了,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但是。。。。。。。。。。
:如果點擊"원문 이미지"查看本冊封面,封面有問題,沒有説他是“《宗簿寺謄錄》”。這是怎麽搞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5 (UTC)
::宗簿寺是个机构。誊录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一些抄写编纂工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15:51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 ==
我仔細的查看了一下,《[[晉州樵軍作變謄錄]]》是“晉州文化院”的作品。如果可以證明“晉州文化院”成立於1967年以後,那麽這本書就是受版權保護。那麽,有沒有志願者願意幫助我查看一下“晉州文化院”何時成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3 (UTC)
:算了,我查看了:
:http://library.history.go.kr/search/DetailView.ax?sid=1&cid=177903
:這本書的發行日期是什麽?2005年?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5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 [[鑒略妥註]]版本考 ==
如題,據稱明·李廷機所作(可能是偽托)的[[鑒略妥註]](又名[[鑑略妥注]]、[[鑒略]](五言,非魯迅《五猖會》所稱四言《鑒略》)、[[五字鑒]])在文庫內被分別收錄,同文異目實屬不必,在下欲整理統合之,惟此文爲蒙學著作,流傳時不乏校訂編補,目今在下可見的最早版本是清·乾隆積經堂《增定課兒鑑略妥注》刻本,不知是否有更早的本子?(注:現在文庫內收錄的各目下內文,實際上也不是清本或更早的本子,而是一個今人增補的本子的殘本(缺八到十句?))在此請教各位,如蒙賜教十分感謝。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15 (UTC)
== 《[[日省錄]]》格式問題 ==
《日省錄》應該以君主分類呢,還是以冊數分類?[[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日 (五) 17:03 (UTC)
:从方便阅览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按君主分类。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7:18 (UTC)
:我也倾向按君主分类。[[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3:07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
《丙申謄錄》已經初步完成了,但是裏頭還有很多【(?)】代表不認識的文字。有沒有草書達人能夠破譯這一堆草書?謝謝。[[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0 (UTC)
:順便提示一下:點擊“编辑”後,每一行代表原文的每一行。頁數的開始與結尾也被標注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2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
我昨天录入了《[[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现位于《[[GF_3006-2001_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_(2001年)]]》条目),刚刚发现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那么这仍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所述“不适用于本法的作品”吗?-- [[User:TakeuchiYui|TakeuchiYui]]([[User talk:TakeuchiYui|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7:36 (UTC)
:无须担心,国家语委是教育部对外加挂的牌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8:02 (UTC)
==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目前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12月10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9月4日)|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6月4日)|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3月17日)|4]]篇文章题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本人较忙,请帮忙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页面给予最早发表的文章(或者按照维基文库相关规定处理)。--[[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09 (UTC)
:发表的意思是最早写成。--[[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49 (UTC)
::改为消歧义页--[[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7:13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佛國記与法显传 ==
目前录入的《[[佛國記]]》与《[[法顯傳]]》内容好像一样。 [[User:Kethyga|Kethyga]]([[User talk:Kethyga|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8:50 (UTC)
:据其他网站[https://www.shuge.org/ebook/a-record-of-buddhistic-kingdoms/]提供的讯息,我认为两者系同一作品的两种名称。结合条目实际情况,我建议将[[法顯傳]]条目作为《[[佛國記]]》的重定向。以上。--''[[User:TakeuchiYui|<span style="color:#FF7300">TakeuchiYui</span>]][[WS:AUTOCONFIRMED|<span style="color:#00FF00;">.AutoConfirmed</span>]] '' ('''[[User talk:TakeuchiYui|讨论]]''') 2022年7月25日 (一) 08:41 (UTC)
::不。我認爲《法顯傳》是這本文獻的原名稱。《佛國記》是英國人起的名字而已。因此,我認爲《佛國記》變成《法顯傳》的重定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1 (UTC)
:::算了當我沒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2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像不像[[n:2022_Russian_invasion_of_Ukraine/zh|俄霸]]?--[[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e1sgl9yveg22d6ahd8soje1entumx2t
2171098
2171096
2022-08-10T19:52:42Z
Yinyue200
84395
/* 单纯事实消息 */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裏面有一個缺字。這個缺字明顯是一個姓。我搜了一下《朝鮮王朝實錄》,發現有兩個人符合這個缺字所敘述的人。分別是:
李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exm/exmView.aks?exmId=EXM_MU_6JOc_1827_021881&curSetPos=0&curSPos=0&category=dirSer&isEQ=true&kristalSearchArea=B
金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gov/govView.aks?govId=GOV_JBK_6JOc_MN_3JN_41KURY_002189&curSetPos=1&curSPos=0&category=dirSer
我不太瞭解朝鮮官職,這個人的官職是【刑房都事】。請問,缺字到底是【李】還是【金】?
另外,我還找到了一個【宋鍾奎】,但是這個人生在1856年,但是《日記冊一》所講述的年代時1829年,所以不可能是他。[[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3日 (五) 18:11 (UTC)
*有沒有原圖?--[[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49 (UTC)
*只可能是前者,因為“道光9年”。--[[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53 (UTC)
*:@[[User:Tomchiukc|Tomchiukc]]怎麽會得出這麽一個結論?金鍾奎雖然生卒年不詳,但是至少1827年還活著的。道光9年是1829年,所以金鍾奎1829年,離1827年差兩年,極有可能是還活著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22:27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 ==
《[[磻溪隨錄/遺卷]]》中有很多UNICODE私人區的字。有沒有人能夠幫我補充一下?我去了nl.go.kr和https://www.nl.go.kr/korcis/,但是《遺卷》部分沒有找到。[[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18:41 (UTC)
:已解決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22:21 (UTC)
== 《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 ==
《[[宗簿寺謄錄]]》1755年到1762年的那一冊在哪裏?我在奎章閣的網站上找不到,但是奎章閣的搜索工具有問題。請各位幫我找找!謝謝!
網站:kyudb.snu.ac.kr[[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2 (UTC)
:算了,找到了,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但是。。。。。。。。。。
:如果點擊"원문 이미지"查看本冊封面,封面有問題,沒有説他是“《宗簿寺謄錄》”。這是怎麽搞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5 (UTC)
::宗簿寺是个机构。誊录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一些抄写编纂工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15:51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 ==
我仔細的查看了一下,《[[晉州樵軍作變謄錄]]》是“晉州文化院”的作品。如果可以證明“晉州文化院”成立於1967年以後,那麽這本書就是受版權保護。那麽,有沒有志願者願意幫助我查看一下“晉州文化院”何時成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3 (UTC)
:算了,我查看了:
:http://library.history.go.kr/search/DetailView.ax?sid=1&cid=177903
:這本書的發行日期是什麽?2005年?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5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 [[鑒略妥註]]版本考 ==
如題,據稱明·李廷機所作(可能是偽托)的[[鑒略妥註]](又名[[鑑略妥注]]、[[鑒略]](五言,非魯迅《五猖會》所稱四言《鑒略》)、[[五字鑒]])在文庫內被分別收錄,同文異目實屬不必,在下欲整理統合之,惟此文爲蒙學著作,流傳時不乏校訂編補,目今在下可見的最早版本是清·乾隆積經堂《增定課兒鑑略妥注》刻本,不知是否有更早的本子?(注:現在文庫內收錄的各目下內文,實際上也不是清本或更早的本子,而是一個今人增補的本子的殘本(缺八到十句?))在此請教各位,如蒙賜教十分感謝。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15 (UTC)
== 《[[日省錄]]》格式問題 ==
《日省錄》應該以君主分類呢,還是以冊數分類?[[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日 (五) 17:03 (UTC)
:从方便阅览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按君主分类。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7:18 (UTC)
:我也倾向按君主分类。[[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3:07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
《丙申謄錄》已經初步完成了,但是裏頭還有很多【(?)】代表不認識的文字。有沒有草書達人能夠破譯這一堆草書?謝謝。[[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0 (UTC)
:順便提示一下:點擊“编辑”後,每一行代表原文的每一行。頁數的開始與結尾也被標注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2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
我昨天录入了《[[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现位于《[[GF_3006-2001_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_(2001年)]]》条目),刚刚发现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那么这仍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所述“不适用于本法的作品”吗?-- [[User:TakeuchiYui|TakeuchiYui]]([[User talk:TakeuchiYui|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7:36 (UTC)
:无须担心,国家语委是教育部对外加挂的牌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8:02 (UTC)
==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目前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12月10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9月4日)|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6月4日)|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3月17日)|4]]篇文章题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本人较忙,请帮忙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页面给予最早发表的文章(或者按照维基文库相关规定处理)。--[[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09 (UTC)
:发表的意思是最早写成。--[[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49 (UTC)
::改为消歧义页--[[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7:13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佛國記与法显传 ==
目前录入的《[[佛國記]]》与《[[法顯傳]]》内容好像一样。 [[User:Kethyga|Kethyga]]([[User talk:Kethyga|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8:50 (UTC)
:据其他网站[https://www.shuge.org/ebook/a-record-of-buddhistic-kingdoms/]提供的讯息,我认为两者系同一作品的两种名称。结合条目实际情况,我建议将[[法顯傳]]条目作为《[[佛國記]]》的重定向。以上。--''[[User:TakeuchiYui|<span style="color:#FF7300">TakeuchiYui</span>]][[WS:AUTOCONFIRMED|<span style="color:#00FF00;">.AutoConfirmed</span>]] '' ('''[[User talk:TakeuchiYui|讨论]]''') 2022年7月25日 (一) 08:41 (UTC)
::不。我認爲《法顯傳》是這本文獻的原名稱。《佛國記》是英國人起的名字而已。因此,我認爲《佛國記》變成《法顯傳》的重定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1 (UTC)
:::算了當我沒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2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像不像[[n:2022_Russian_invasion_of_Ukraine/zh|俄霸]]?--[[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t0op0iz1j66gp59twarec1kb7t93y0i
2171099
2171098
2022-08-10T19:54:08Z
Yinyue200
84395
/* 单纯事实消息 */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 ==
《[[三省推鞫日記/冊一]]》裏面有一個缺字。這個缺字明顯是一個姓。我搜了一下《朝鮮王朝實錄》,發現有兩個人符合這個缺字所敘述的人。分別是:
李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exm/exmView.aks?exmId=EXM_MU_6JOc_1827_021881&curSetPos=0&curSPos=0&category=dirSer&isEQ=true&kristalSearchArea=B
金鍾奎:http://people.aks.ac.kr/front/dirSer/gov/govView.aks?govId=GOV_JBK_6JOc_MN_3JN_41KURY_002189&curSetPos=1&curSPos=0&category=dirSer
我不太瞭解朝鮮官職,這個人的官職是【刑房都事】。請問,缺字到底是【李】還是【金】?
另外,我還找到了一個【宋鍾奎】,但是這個人生在1856年,但是《日記冊一》所講述的年代時1829年,所以不可能是他。[[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3日 (五) 18:11 (UTC)
*有沒有原圖?--[[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49 (UTC)
*只可能是前者,因為“道光9年”。--[[User:Tomchiukc|Tomchiukc]]([[User talk:Tomchiukc|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9:53 (UTC)
*:@[[User:Tomchiukc|Tomchiukc]]怎麽會得出這麽一個結論?金鍾奎雖然生卒年不詳,但是至少1827年還活著的。道光9年是1829年,所以金鍾奎1829年,離1827年差兩年,極有可能是還活著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22:27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 ==
《[[磻溪隨錄/遺卷]]》中有很多UNICODE私人區的字。有沒有人能夠幫我補充一下?我去了nl.go.kr和https://www.nl.go.kr/korcis/,但是《遺卷》部分沒有找到。[[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4日 (二) 18:41 (UTC)
:已解決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22:21 (UTC)
== 《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 ==
《[[宗簿寺謄錄]]》1755年到1762年的那一冊在哪裏?我在奎章閣的網站上找不到,但是奎章閣的搜索工具有問題。請各位幫我找找!謝謝!
網站:kyudb.snu.ac.kr[[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2 (UTC)
:算了,找到了,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03_00
:但是。。。。。。。。。。
:如果點擊"원문 이미지"查看本冊封面,封面有問題,沒有説他是“《宗簿寺謄錄》”。這是怎麽搞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25 (UTC)
::宗簿寺是个机构。誊录可能只是某个阶段的一些抄写编纂工作。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15:51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 ==
我仔細的查看了一下,《[[晉州樵軍作變謄錄]]》是“晉州文化院”的作品。如果可以證明“晉州文化院”成立於1967年以後,那麽這本書就是受版權保護。那麽,有沒有志願者願意幫助我查看一下“晉州文化院”何時成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3 (UTC)
:算了,我查看了:
:http://library.history.go.kr/search/DetailView.ax?sid=1&cid=177903
:這本書的發行日期是什麽?2005年?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2日 (三) 18:35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 [[鑒略妥註]]版本考 ==
如題,據稱明·李廷機所作(可能是偽托)的[[鑒略妥註]](又名[[鑑略妥注]]、[[鑒略]](五言,非魯迅《五猖會》所稱四言《鑒略》)、[[五字鑒]])在文庫內被分別收錄,同文異目實屬不必,在下欲整理統合之,惟此文爲蒙學著作,流傳時不乏校訂編補,目今在下可見的最早版本是清·乾隆積經堂《增定課兒鑑略妥注》刻本,不知是否有更早的本子?(注:現在文庫內收錄的各目下內文,實際上也不是清本或更早的本子,而是一個今人增補的本子的殘本(缺八到十句?))在此請教各位,如蒙賜教十分感謝。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15 (UTC)
== 《[[日省錄]]》格式問題 ==
《日省錄》應該以君主分類呢,還是以冊數分類?[[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日 (五) 17:03 (UTC)
:从方便阅览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按君主分类。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7:18 (UTC)
:我也倾向按君主分类。[[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3:07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
《丙申謄錄》已經初步完成了,但是裏頭還有很多【(?)】代表不認識的文字。有沒有草書達人能夠破譯這一堆草書?謝謝。[[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0 (UTC)
:順便提示一下:點擊“编辑”後,每一行代表原文的每一行。頁數的開始與結尾也被標注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01:12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
我昨天录入了《[[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现位于《[[GF_3006-2001_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_(2001年)]]》条目),刚刚发现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那么这仍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所述“不适用于本法的作品”吗?-- [[User:TakeuchiYui|TakeuchiYui]]([[User talk:TakeuchiYui|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7:36 (UTC)
:无须担心,国家语委是教育部对外加挂的牌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8:02 (UTC)
==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目前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12月10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9月4日)|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0年6月4日)|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3月17日)|4]]篇文章题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本人较忙,请帮忙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页面给予最早发表的文章(或者按照维基文库相关规定处理)。--[[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09 (UTC)
:发表的意思是最早写成。--[[User:珂尔可|珂尔可]]([[User talk:珂尔可|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5:49 (UTC)
::改为消歧义页--[[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07:13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佛國記与法显传 ==
目前录入的《[[佛國記]]》与《[[法顯傳]]》内容好像一样。 [[User:Kethyga|Kethyga]]([[User talk:Kethyga|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8:50 (UTC)
:据其他网站[https://www.shuge.org/ebook/a-record-of-buddhistic-kingdoms/]提供的讯息,我认为两者系同一作品的两种名称。结合条目实际情况,我建议将[[法顯傳]]条目作为《[[佛國記]]》的重定向。以上。--''[[User:TakeuchiYui|<span style="color:#FF7300">TakeuchiYui</span>]][[WS:AUTOCONFIRMED|<span style="color:#00FF00;">.AutoConfirmed</span>]] '' ('''[[User talk:TakeuchiYui|讨论]]''') 2022年7月25日 (一) 08:41 (UTC)
::不。我認爲《法顯傳》是這本文獻的原名稱。《佛國記》是英國人起的名字而已。因此,我認爲《佛國記》變成《法顯傳》的重定向。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1 (UTC)
:::算了當我沒説。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52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像不像[[n:2022_Russian_invasion_of_Ukraine/zh|俄霸]]?--[[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c10j3esb69fr1ua14g2gey4dc2xmo3n
聊齋志異/第03卷
0
20091
2171120
2160846
2022-08-11T00:43:19Z
2001:B011:4011:38AB:1979:C19A:D2C8:7C39
/* 鴝鵒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section=第三卷
|author=蒲松齡
|previous=[[../第02卷|第二卷]]
|next=[[../第04卷|第四卷]]
|notes=
}}
==江中==
王聖俞南游,泊舟江心。既寢,視月明如練,未能寐,使童僕為之按摩。忽聞舟頂如小兒行,踏蘆席作響,遠自舟尾來,漸近艙戶。慮為盜,急起問童。童亦聞之,問答間,見一人伏舟頂上,垂首窺艙內。大愕,按劍呼諸仆,一舟俱醒。告以所見。或疑錯誤,俄響聲又作,群起四顧,渺然無人,惟疏星皎月,漫漫江波而已。眾坐舟中,旋見青火如燈狀,突出水面,隨水浮游;漸近舡,則火頓滅。即有黑人驟起,屹立水上,以手攀舟而行。眾噪曰:「必此物也!」欲射之,方開弓,則遽伏水中,不可見矣。問舟人,舟人曰:「此古戰場,鬼時出沒,其無足怪。」
==魯公女==
招遠張于旦,性疏狂不羈。讀書蕭寺。時邑令魯公,三韓人。有女好獵。生適遇諸野,見其風姿娟秀,著錦貂裘,跨小驪駒,翩然若畫。歸憶容華,極意欽想。後聞女暴卒,悼嘆欲絕。魯以家遠,寄靈寺中,即生讀所。生敬禮如神明,朝必香,食必祭。每酹而祝曰:「睹卿半面,長系夢魂;不圖玉人,奄然物化。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如何也!然生有拘束,死無禁忌,九泉有靈,當珊珊而來,慰我傾慕。」日夜祝之,幾半月。
一夕,挑燈夜讀,忽舉首,則女子含笑立燈下。生驚起致問。女曰:「感君之情,不能自已,遂不避私奔之嫌。」生大喜。遂共歡好。自此無虛夜。謂生曰:「妾生好弓馬,以射獐殺鹿為快,罪孽深重,死無歸所。如誠心愛妾,煩代誦《金剛經》一藏數,生生世世不忘也。」生敬受教,每夜起,即柩履。生請抱負以行,女笑從之。如抱嬰兒,殊不重累。遂以為常。考試亦載與俱。然行必以夜。生將赴秋闈,女曰:「君福薄,徒勞馳驅。」遂聽其言而止。積四五年,魯罷官,貧不能輿其櫬,將就窆之,苦無葬地。生乃自陳:「某有薄壤近寺,願葬女公子。」魯公喜。生又力為營葬。魯德之,而莫解其故。魯去,二人綢繆如平日。
一夜,側倚生懷,淚落如豆,曰:「五年之好,于今別矣!受君恩義,數世不足以酬!」生驚問之。曰:「蒙惠及泉下人,經咒藏滿,今得生河北盧戶部家。如不忘今日,過此十五年,八月十六日,煩一往會。」生泣下曰:「生三十餘年矣;又十五年,將就木焉,會將何為?」女亦泣曰:「願為奴婢以報。」少間曰:「君送妾六七里,此去多荊棘,妾衣長難度。」乃抱生項。生送至通衢,見路傍車馬一簇,馬上或一人,或二人;車上或三人﹑四人﹑十數人不等;獨一鈿車,繡纓朱幰,僅一老媼在焉。見女至,呼曰:「來乎?」女應曰:「來矣。」乃回顧生雲:「盡此,且去;勿忘所言。」生諾。女行近車,媼引手上之,展車令即發,車馬闐咽而去。
生悵悵而歸,志時日于壁。因思經咒之效,持誦益虔。夢神人告曰:「汝志良嘉。但須要到南海去。」問:「南海多遠?」曰:「近在方寸地。」醒而會其旨,念切菩提,修行倍潔。三年後,次子明﹑長子政,相繼擢高科。生雖暴貴,而善行不替。夜夢青衣人邀去,見宮殿中坐一人,如菩薩狀,逆之曰:「子為善可喜。惜無修齡,幸得請于上帝矣。」生伏地稽首。喚起,賜坐;飲以茶,味芳如蘭。又令童子引去,使浴于池。池水清潔,游魚可數,入之而溫,掬之有荷葉香。移時,漸入深處,失足而陷,過涉滅頂。驚寤,異之。由此身益健,目益明。自捋其須,白者盡簌簌落,又久之,黑者亦落。面紋亦漸舒。至數月後,頷禿面童,宛如十五六時。輒兼好游戲事,亦猶童。過飾邊幅;二子輒匡救之。未幾,夫人以老病卒。子欲為求繼室于朱門。生曰:「待吾至河北,來而後娶。」
屈指已及約期,遂命仆馬至河北。訪之,果有盧戶部。先是,盧公生一女,生而能言,長益慧美,父母最鐘愛之。貴家委禽,女輒不欲。怪問之,具述生前約。共計其年,大笑曰:「痴婢!張郎計今年已半百,人事變遷,其骨已朽;縱其尚在,發童而齒壑矣。」女不聽。母見其志不搖,與盧公謀,戒閽人勿通客,過期以絕其望。未幾,生至,閽人拒之。退返旅舍,悵恨無所為計。閑游郊郭,因循而暗訪之。女謂生負約,涕不食。母言:「渠不來,必已殂謝;即不然,背盟之罪,亦不在汝。」女不語,但終日臥。盧患之,亦思一見生之為人,乃托游遨,遇生于野。視之,少年也,訝之。班荊略談,甚倜儻。公喜,邀至其家。方將探問,盧即遽起,囑客暫獨坐,匆匆入內告女。女喜,自力起。窺審其狀不符,零涕而返,怨父期罔。公力白其是。女無言,但泣不止。公出,意緒懊喪,對客殊不款曲。生問:「貴州有為戶部者乎?」公漫應之。首他顧,似不屬客。生覺其慢,辭出。女啼數日而卒。生夜夢女來,曰:「下顧者果君耶?年貌舛異,覿面遂致違隔。妾已懮憤死。煩向土地祠速招我魂,可得活,遲則無及矣。」既醒,急探盧氏之門,果有女亡二日矣。生大慟,進而吊諸其室。已而以夢告盧。盧從其言,招魂而歸。啟其衾,撫其尸,呼而祝之。俄聞喉中咯咯有聲,忽見朱櫻乍啟,墜痰塊如冰。扶移榻上,漸復吟呻。盧公悅,肅客出,置酒讌會。細展官閥,知其巨家,益喜。擇吉成禮。居半月,攜女而歸。盧送至家,半年乃去。夫婦居室,儼如小耦。不知者多誤以子婦為姑嫜焉。盧公逾年卒。子最幼,為豪強所中傷,家產幾盡。生迎養之,遂家焉。
==道士==
韓生,世家也。好客。同村徐氏,常飲于其座。會宴集,有道士托缽門上。家人投錢及粟,皆不受;亦不去。家人怒,歸不顧。韓聞擊剝之聲甚久,詢之,家人以情告。言未已,道士竟入。韓招之坐。道士向主客皆一舉手,即坐。略致研詰,始知其初居村東破廟中。韓曰:「何日棲鶴東觀,竟不聞知,殊缺地主之禮。」答曰:「野人新至,無交游。聞居士揮霍,深願求飲焉。」韓命舉觴。道士能豪飲。徐見其衣服垢敝,頗偃蹇,不甚為禮。韓亦海客遇之。道士傾飲二十餘杯,乃辭而去。
自是每讌會,道士輒至,遇食則食,遇飲則飲,韓亦稍厭其頻。飲次,徐嘲之曰:「道長日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人與居士等,惟雙肩承一喙耳。」徐漸不能對。道士曰:「雖然,道人懷誠久矣,會當竭力作杯水之酬。」飲畢,囑曰:「翌午幸賜光寵。」次日,相邀同往,疑其不設。行去,道士已候于途;且語且步,已至寺門。入門,則院落一新,連閣雲蔓。大奇之,曰:「久不至此,創建何時?」道士答:「竣工未久。」比入其室,陳設華麗,世家所無。二人肅然起敬。甫坐,行酒下食,皆二八狡童,錦衣朱履。酒饌芳美,備極豐渥。飯已,另有小進。珍果多不可名,貯以水晶玉石之器。光照幾榻。酌以玻璃盞,圍尺許。道士曰:「喚石家姊妹來。」童去少時,二美人入。一細長,如弱柳;一身短,齒最稚;媚曼雙絕。道士即使歌以侑酒。少者拍板而歌,長者和以洞簫,其聲清細。既闋,道士懸爵促酹,又命遍酌。顧問美人:「久不舞,尚能之否?」遂有僮仆展氍毹于筵下,兩女對舞,長衣亂拂,香塵四散;舞罷,斜倚畫屏。二人心曠神飛,不覺醺醉。
道士亦不顧客,舉杯飲盡,起謂客曰:「姑煩自酌,我稍憩,即復來。」即去。南屋壁下,設一螺鈿之床,女子為施錦裀,扶道士臥。道士乃曳長者共寢,命少者立床下為之爬搔。二人睹此狀,頗不平。徐乃大呼:「道士不得無禮!」往將撓之。道士急起而遁。見少女猶立床下,乘醉拉向北榻,公然擁臥。視床上美人,尚眠繡榻,顧韓曰:「君何太迂?」韓乃徑登南榻;欲與狎褻,而美人睡去,撥之不轉。因抱與俱寢。天明,酒夢俱醒,覺懷中冷物冰人;視之,則抱長石臥青階下。急視徐,徐尚未醒;見其枕遺屙之石,酣寢敗廁中。蹴起,互相駭異。四顧,則一庭荒草,兩間破屋而已。
==胡氏==
直隸有巨家,欲延師。忽一秀才,踵門自荐。主人延入。詞語開爽,遂相知悅。秀才自言胡氏,遂納贄館之。胡課業良勤,淹洽非下士等。然時出游,輒昏夜始歸;扃閉儼然,不聞款叩而已在室中矣。遂相驚以狐。然察胡意固不惡,優重之,不以怪異廢禮。
胡知主人有女,求為姻好,屢示意,主人偽不解。一日,胡假而去。次日,有客來謁,縶黑衛于門。主人逆而入。年五十餘,衣履鮮潔,意甚恬雅。既坐,自達,始知為胡氏作冰。主人默然,良久曰:「仆與胡先生,交已莫逆,何必婚姻?且息女已許字矣。煩代謝先生。」客曰:「確知令媛待聘,何拒之深?」再三言之,而主人不可。客有慚色,曰:「胡亦世族,何遽不如先生?」主人直告曰:「實無他意,但惡非其類耳。」客聞之怒;主人亦怒,相侵益亟。客起,抓主人。主人命家人杖逐之,客乃遁。遺其驢,視之,毛黑色,批耳修尾,大物也。牽之不動,驅之則隨手而蹶,喓喓然草蟲耳。
主人以其言忿,知必相仇,戒備之。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騎或步,或戈或弩,馬嘶人沸,聲勢洶洶。主人不敢出。狐聲言為屋,主人益懼。有健者,率家人噪出,飛石施箭,兩相衝擊,互有夷傷。狐漸靡,紛紛引去。遺刀地上,亮如霜雪;近拾之,則高粱葉也。眾笑曰:「技止此耳。」然恐其復至,益備之。明日,眾方聚語,忽一巨人自天而降:高丈余,身橫數尺;揮大刀如門,逐人而殺。群操矢石亂擊之,顛踣而斃,則芻靈耳。眾益易之。狐三日不復來,眾亦少懈。主人適登廁,俄見狐兵,張弓挾矢而至,亂射之;集矢于臀。大懼,急喊眾奔斗,狐方去。拔矢視之,皆蒿梗。如此月余,去來不常,雖不甚害,而日日戒嚴,主人患苦之。
一日,胡生率眾至。主人身出,胡望見,避于眾中。主人呼之,不得已,乃出。主人曰:「仆自謂無失禮于先生,何故興戎?」群狐欲射,胡止之。主人近握手,邀入故齋,置酒相款。從容曰:「先生達人,當相見諒。以我情好,寧不樂附婚姻?但先生車馬﹑宮室,多不與人同,弱女相從,即先生當知其不可。且諺雲:『瓜果之生摘者,不適于口。』先生何取焉?」胡大慚。主人曰:「無傷,舊好故在。如不以塵濁見棄,在門牆之幼子,年十五矣,願得坦腹訂下。不知有相若者否?」胡喜曰:「仆有弱妹,少公子一歲,頗不陋劣。以奉箕帚,如何?」主人起拜,胡答拜。於是酬酢甚歡,前郤俱忘。命羅酒漿,遍犒從者,上下歡慰。乃詳問居里,將以奠雁。胡辭之。日暮繼燭,醺醉乃去。由是遂安。
年余,胡不至。或疑其約妄,而主人堅待之。又半年,胡忽至。既道溫涼已,乃曰:「妹子長成矣。請卜良辰,遣事翁姑。」主人喜,即同定期而去。至夜,果有輿馬送新婦至。奩妝豐盛,設室中幾滿。新婦見姑嫜,溫麗異常。主人大喜。胡生與一弟來送女,談吐俱風雅,又善飲。天明乃去。新婦且能預知年歲豐凶,故謀生之計,皆取則焉。胡生兄弟以及胡媼,時來望女,人人皆見之。
==戲術==
有桶戲者,桶可容升;無底,中空,亦如俗戲。戲人以二席置街上,持一升入桶中;旋出,即有白米滿升,傾注席上;又取又傾,頃刻兩席皆滿。然後一一量入,畢而舉之,猶空桶。奇在多也。
利津李見田,在顏鎮閑游陶場,欲市巨瓮,與陶人爭直,不成而去。至夜,窯中未出者六十餘瓮,啟視一空。陶人大驚,疑李,踵門求之。李謝不知。固哀之,乃曰:「我代汝出窯,一瓮不損,在魁星樓下非與?」如言往視,果一一俱在。樓在鎮之南山,去場三裡余。佣工運之,三日乃盡。
==丐僧==
濟南一僧,不知何許人。赤足衣百衲,日于芙蓉﹑明湖諸館,誦經抄募。與以酒食錢粟,皆弗受;叩所需,又不答。終日未嘗見其餐飯。或勸之曰:「師既不茹葷酒,當募山村僻巷中,何日日往來于膻鬧之場?」僧合眸諷誦,睫毛長指許,若不聞。少旋,又語之。僧遽張目厲聲曰:「要如此化!」又誦不已。久之,自出而去。或從其後,固詰其必如此之故,走不應。叩之數四,又厲聲曰:「非汝所知!老僧要如此化!」
積數月,忽出南城,臥道側如僵,三日不動。居民恐其餓死,貽累近郭,因集勸他徙,欲飯飯之,欲錢錢之。僧瞑然不動。群搖而語之。僧怒,又衲中出短刀,自剖其腹,以手入內,理腸于道,而氣隨絕。眾駭告郡,藁葬之。異日為犬所穴,席見。踏之似空;發視之,席封如故,猶空繭然。
==伏狐==
太史某,為狐所魅,病瘠。符禳既窮,乃乞假歸,冀可逃避。太史行,而狐從之。大懼,無所為謀。一日,止于涿。門外有鈴醫,自言能伏狐。太史延之入。投以藥,則房中術也。促令服訖,入與狐交,銳不可當。狐辟易,哀而求罷;不聽,進益勇。狐展轉營脫,苦不得去。移時無聲,視之,現狐形而斃矣。
昔余鄉某生者,素有嫪毐之目,自言生平未得一快意。夜宿孤館,四無鄰。忽有奔女,扉未啟而已入;心知其狐,亦欣然樂就狎之。衿襦甫解,貫革直入。狐驚痛,啼聲吱然,如鷹脫媾,穿窗而去。某猶望窗外作狎昵聲,哀喚之,冀其復回,而已寂然矣。此真討狐之猛將也!宜榜門「驅狐」,可以為業。
==蟄龍==
於陵曲銀臺公,讀書樓上。值陰雨晦瞑,見一小物,有光如螢,蠕蠕而行。過處,則黑如蛐跡。漸盤卷上,卷亦焦。意為龍,乃捧卷送之。至門外,持立良久,蠖曲不少動。公曰:「將無謂我不恭?」執卷返,仍置案上,冠帶長揖送之。方至檐下,但見昂首乍伸,離卷橫飛,其聲嗤然,光一道如縷;數步外,回首向公,則頭大於瓮,身數十圍矣;又一折反,霹靂震驚,騰霄而去。回視所行處,蓋曲曲自書笥中出焉。
==蘇仙==
高公明圖知郴州時,有民女蘇氏,浣衣于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有苔一縷,綠滑可愛,浮水漾動,繞石三匝。女視之,心動。既歸而娠,腹漸大。母私詰之,女以情告。母不能解。數月,竟舉一子。欲置隘卷,女不忍也。藏諸櫝而養之。遂矢志不嫁,以明其不二也。然不夫而孕,終以為羞。兒至七歲,未嘗出以見人。兒忽謂母曰:「兒漸長,幽禁何可長也?去之,不為母累。」問所之。曰:「我非人種,行將騰霄昂壑耳。」女泣詢歸期。答曰:「待母屬纊,兒始來。去後,倘有所需,可啟藏兒櫝索之,必能如願。」言已,拜母竟去。出而望之,已杳矣。女告母,母大奇之。
女堅守舊志,與母相依,而家益落。偶缺晨飲,仰屋無計。忽憶兒言,往啟櫝,果得米,賴以舉火。由是有求輒應。逾三年,母病卒;一切葬具,皆取給于櫝。既葬,女獨居三十年,未嘗窺戶。王是,鄰婦乞火者,見其兀坐空閨,語移時始去。居無何,忽見彩雲繞女舍,亭亭如蓋,中有一人盛服立,審視,則蘇女也。回翔久之,漸高不見。鄰人共疑之。窺諸其室,見女靚妝凝坐,氣則已絕。眾以其無歸,議為殯殮。忽一少年入,丰姿俊偉,向眾申謝。鄰人向亦竊知女有子,故不之疑。少年出金葬母,植二桃于墓,乃別而去。數步之外,足下生雲,不可復見。後桃結實甘芳,居人謂之「蘇仙桃」,樹年年華茂,更不衰朽。官是地者,每攜實以饋親友。
==李伯言==
李生伯言,沂水人。抗直有肝膽。忽暴病,家人進藥,卻之曰:「吾病非藥餌可療。陰司閻羅缺,欲吾暫攝其篆耳。死勿埋我,宜待之。」是日果死。
騶從導去,入一宮殿,進冕服;隸胥祗候甚肅。案上簿書叢沓。一宗,江南某,稽生平所私良家女八十二人。鞫之,佐證不誣。按冥律,宜炮烙。堂下有銅柱,高八九尺,圍可一抱;空其中而熾炭焉,表裡通赤。群鬼以鐵蒺藜撻驅使登,手移足盤而上。甫至頂,則煙氣飛騰,崩然一響如爆竹,人乃墮;團伏移時,始復甦。又撻之,爆墮如前。三墮,則匝地如煙而散,不復能成形矣。
又一起,為同邑王某,被婢父訟盜佔生女。王即生姻家。先是,一人賣婢,王知其所來非道,而利其直廉,遂購之。至是王暴卒。越日,其友周生遇于途,知為鬼,奔避齋中。王亦從入。周懼而祝,問所欲為。王曰:「煩作見證于冥司耳。」驚問:「何事?」曰:「余婢實價購之,今被誤控。此事君親見之,惟借季路一言,無他說。」周固拒之。王出曰:「恐不由君耳。」未幾,周果死,同赴閻羅質審。李見王,隱存左袒意。忽見殿上火生,焰燒梁棟。李大駭,側足立。吏急進曰:「陰曹不與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則火自熄。」李斂神寂慮,火頓滅。已而鞫伏,王與婢父反復相苦。問周,周以實對。王以故犯論笞。笞訖,遣人俱送回生。周與王皆三日而更生。
李視事畢,輿馬而返。中途見闕頭斷足者數百輩,伏地哀鳴。停車研詰,則異鄉之鬼,思踐故土,恐關隘阻隔,乞求路引。李曰:「余攝任三日,已解任矣,何能為力?」眾曰:「南村胡生,將建道場,代囑可致。」李諾之。至家,騶從都去,李乃更生。
胡生字水心,與李善,聞李再生,便詣探省。李遽問:「清醮何時?」胡訝曰:「兵燹之後,妻孥瓦全,向與室人作此愿心,未向一人道也。何知之?」李具以告。胡嘆曰:「閨房一語,遂播幽冥,可懼哉!」乃敬諾而去。次日,如王所,王猶憊臥。見李,肅然起敬,申謝佑庇。李曰:「法律不能寬假。今幸無恙乎?」王雲:「已無他症,但笞瘡膿潰耳。」又二十餘日始痊。臀肉腐落,瘢痕如杖者。
異史氏曰:「陰司之刑,慘于陽世,責亦苛于陽世。然關說不行,則受殘酷者不怨也。誰謂夜臺無天日哉?第恨無火燒臨民之堂廨耳!」
==黃九郎==
何師參,字子蕭,齋于苕溪之東,門臨曠野。薄暮偶出,見婦人跨驢來,少年從其後。婦約五十許,意致清越。轉視少年,年十五六,丰采過於姝麗。何生素有斷袖之癖,睹之,神出於舍;翹足目送,影滅方歸。次日,早伺之。落日冥濛,少年始過。生曲意承迎,笑問所來。答以「外祖家」。生請過齋少憩,辭以不暇;固曳之,乃入。略坐興辭,堅不可挽。生挽手送之,殷囑便道相過。少年唯唯而去。生由是凝思如渴,往來眺注,足無停趾。
一日,日銜半規,少年歘至。大喜,要入,命館童行酒。問其姓字,答曰:「黃姓,第九。童子無字。」問:「過往何頻?」曰:「家慈在外祖家,常多病,故數省之。」酒數行,欲辭去。生捉臂遮留,下管鑰。九郎無如何,頳顏復坐。挑燈共語,溫若處子;而詞涉游戲,便含羞,面嚮壁。未幾,引與同衾。九郎不許,堅以睡惡為辭。強之再三,乃解上下衣,著褲臥床上。何滅燭,少時,移與同枕,曲肘加髀而狎抱之,苦求私昵。九郎怒曰:「以君風雅士,故與流連;乃此之為,是禽處而獸愛之也!」未幾,晨星熒熒,九郎徑去。生恐其遂絕,復伺之,蹀躞凝盼,目穿北斗。過數日,九郎始至。喜逆謝過;強曳入齋,促坐笑語,竊幸其不念舊惡。無何,解屨登床,又撫哀之。九郎曰:「纏綿之意,已鏤肺鬲,然親愛何必在此?」生甘言糾纏,但求一親玉肌。九郎從之。生俟其睡寐,潛就輕薄。九郎醒,攬衣遽起,乘夜遁去。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惟日使齋童邏偵焉。
一日,九郎過門,即欲徑去。童牽衣入之。見生清癯,大駭,慰問。生實告以情,淚涔涔隨聲零落。九郎細語曰:「區區之意,實以相愛無益于弟,而有害于兄,故不為也。君既樂之,仆何惜焉?」生大悅。九郎去後,病頓減,數日平復。九郎果至,遂相繾綣,曰:「今勉承君意,幸勿以此為常。」既而曰:「欲有所求,肯為力乎?」問之,答曰:「母患心痛,惟太醫齊野王先天丹可療。君與善,當能求之。」生諾之。臨去又囑。生入城求藥,及暮付之。九郎喜,上手稱謝。又強與合。九郎曰:「勿相糾纏,謹為君圖一佳人,勝弟萬萬矣。」生問誰。九郎曰:「有表妹,美無倫。倘能垂意,當報柯斧。」生微笑不答。九郎懷藥便去。三日乃來,復求藥。生恨其遲,詞多誚讓。九郎曰:「本不忍禍君,故疏之;既不蒙見諒,請勿悔焉。」由是燕會無虛夕。
凡三日必一乞藥。齊怪其頻,曰:「此藥未有過三服者,胡久不瘥?」因裹三劑並授之。又顧生曰:「君神色黯然,病乎?」曰:「無。」脈之,驚曰:「君有鬼脈,病在少陰,不自慎者殆矣!」歸語九郎。九郎嘆曰:「良醫也!我實狐,久恐不為君福。」生疑其誑,藏其藥,不以盡予,慮其弗至也。居無何,果病。延齊診視,曰:「曩不實言,今魂氣已游墟莽,秦緩何能為力?」九郎日來省侍,曰:「不聽吾言,果至於此!」生尋卒。九郎痛哭而去。
先是,邑有某太史,少與生共筆硯;十七歲擢翰林。時秦藩貪暴,而賂通朝士,無有言者。公抗疏劾其惡,以越俎免。藩升是省中丞,日伺公隙。公少有英稱,曾邀叛王青盼,因購得舊所往來札,脅公。公懼,自經。夫人亦投繯死。公越宿忽醒,曰:「我何子蕭也。」詰之,所言皆何家事,方悟其借軀返魂。留之不可,出奔舊舍。撫疑其詐,必欲排陷之,使人索千金于公。公偽諾,而懮悶欲絕。忽通九郎至,喜共話言,悲歡交集。既欲復狎。九郎曰:「君有三命耶?」公曰:「余悔生勞,不如死逸。」九郎悠懮以思。少間曰:「幸復生聚。君曠無偶,前言表妹,慧麗多謀,必能分懮。」公欲一見顏色。曰:「不難。明日將取伴老母,此道所經。君偽為弟也兄者,我假渴而求飲焉。君曰『驢子亡』,則諾也。」計已而別。
明日亭午,九郎果從女郎經門外過。公拱手絮絮與語。略睨女郎,娥眉秀曼,誠仙人也。九郎索茶,公請入飲。九郎曰:「三妹勿訝,此兄盟好,不妨少休止。」扶之而下,系驢于門而入。公自起瀹敬。因目九郎曰:「君前言不足以盡,今得死所矣。」女似悟其言之為已者,離榻起立,嚶喔而言曰:「去休!」公外顧曰:「驢子其亡!」九郎火急馳出,公擁女求合,女顏色紫變,窘若囚拘,大呼九兄,不應。曰:「君自有婦,何喪人廉恥也?」公自陳無室,女曰:「能矢山河,勿令秋扇見捐,則惟命是聽。」公乃誓以皦日。女不復拒。事已,九郎至。女色然怒讓之。九郎曰:「此何子蕭,昔之名士,今之太史。與兄最善,其人可依。即聞諸妗氏,當不相見罪。」日向晚,公邀遮不聽去。女恐姑母駭怪。九郎銳身自任,跨驢徑去。居數日,有婦攜婢過,年四十許,神情意致,雅似三娘。公呼女出窺,果母也。瞥睹女,怪問:「何得在此?」女慚不能對。公邀入,拜而告之。母笑曰:「九郎稚氣,胡再不謀?」女自入廚下,設食供母,食已乃去。
公得麗偶,頗快心期;而惡緒縈懷,恆蹙蹙有懮色。女問之,公緬述顛末。女笑曰:「此九兄一人可得解,君何懮?」公詰其故。女曰:「聞撫公溺聲歌而比頑童,此皆九兄所長也。投所好而獻之,怨可消,仇亦可復。」公慮九郎不肯。女曰:「但請哀之。」越日,公見九郎來,肘行而逆之。九郎驚曰:「兩世之交,但可自效,頂踵所不敢惜。何忽作此態向人?」公具以謀告。九郎有難色。女曰:「妾失身于郎,誰實為之?脫令中途雕喪,焉置妾也?」九郎不得已,諾之。公陰與謀,馳書與所善之王太史,而致九郎焉。王會其意,大設,招撫公飲。命九郎飾女郎,作天魔舞,宛然美女。撫惑之,亟請于王,欲以重金購九郎,惟恐不得當。王故沉思以難之。遲之又久,始將公命以進。撫喜,前谷{{PUA|}}頓釋。自得九郎,動息不相離;侍妾十餘,視同塵土。九郎飲食供具如王者;賜金萬計。半年,撫公病。九郎知其去冥路近也,遂輦金帛,假歸公家。既而撫公薨。九郎出資,起屋置器,畜婢仆,母子及妗並家焉。九郎出,輿馬甚都,人不知其狐也。余有「笑判」,並志之:
男女居室,為夫婦之大倫;燥濕互通,乃陰陽之正竅。迎風待月,尚有蕩檢之譏;斷袖分桃,難免掩鼻之丑。人必力士,鳥道乃敢生開;洞非桃源,漁篙寧許誤入?今某從下流而忘返,舍正路而不由。雲雨未興,輒爾上下其手;陰陽反背,居然表裡為奸。華池置無用之鄉,謬說老僧入定;蠻洞乃不毛之地,遂使眇帥稱戈。系赤兔于轅門,如將射戟;探大弓于國庫,直欲斬關。或是監內黃監內黃鱣,訪知交于昨夜;分明王家朱李,索鑽報于來生。彼黑松林戎馬頓來,固相安矣;設黃龍府潮水忽至,何以御之?宜斷其鑽刺之根,兼塞其送迎之路。
==金陵女子==
沂水居民趙某,以故自城中歸,見女子白衣哭路側,甚哀。睨之,美。悅之,凝注不去。女垂涕曰:「夫夫也,路不行而顧我!」趙曰:「我以曠野無人,而子哭之慟,實愴于心。」女曰:「夫死無路,是以哀耳。」趙勸其復擇良匹。曰:「渺此一身,其何能擇?如得所托,媵之可也。」趙忻然自荐,女從之。趙以去家遠,將覓代步。女曰:「無庸。」乃先行,飄若仙奔。至家,操井臼甚勤。積二年余,謂趙曰:「感君戀戀,猥相從,忽已三年。今宜且去。」趙曰:「曩言無家,今焉往?」曰:「彼時漫為是言耳。何得無家?身父貨藥金陵。倘欲再晤,可載藥往,可助資斧」趙經營,為貰輿馬。女辭之,出門徑去;追之不及,瞬息遂杳。
居久之,頗涉懷想,因市藥詣金陵。寄貨旅邸,訪諸衢市。忽藥肆一翁望見,曰:「婿至矣。」延之入。女方浣裳庭中,見之不言亦不笑,浣不輟。趙啣恨遽出。翁又曳之返。女不顧如初。翁命治具作飯,謀厚贈之,女止之曰:「渠福薄,多將不任;宜少慰其苦辛,再檢十數醫方與之,便吃著不盡矣。」翁問所載藥,女雲:「已售之矣,直在此。」
翁乃出方付金,送趙歸。試其方,有奇驗。沂水尚有能知其方者。以蒜臼接茅檐雨水,洗瘊贅,其方之一也,良效。
==湯公==
湯公名聘,辛丑進士。抱病彌留。忽覺下部熱氣,漸升而上:至股,則足死;至腹,則股又死;至心,心之死最難。凡自童稚以及瑣屑久忘之事,都隨心血來,一一潮過。如一善,則心中清淨寧貼;一惡,則懊憹煩燥,似油沸鼎中,其難堪之狀,口不能肖似之。猶憶七八歲時,曾探雀雛而斃之,只此一事,心頭熱血潮涌,食頃方過。直待平生所為,一一潮盡,乃覺熱氣縷縷然,穿喉入腦,自頂顛出,騰上如炊,逾數十刻期,魂乃離竅,忘軀殼矣。
而渺渺無歸,漂泊郊路間。一巨人來,高幾盈尋,掇拾之,納諸袖中。入袖,則疊肩壓股,其人甚伙,薅惱悶氣,殆不可過。公頓思惟佛能解厄,因宣佛號,才三四聲,飄墮袖外。巨人復納之。三納三墮,巨人乃去之。公獨立彳旁徨,未知何往之善。憶佛在西土,乃遂西。無何,見路側一僧趺坐,趨拜問途。僧曰:「凡士子生死錄,文昌及孔聖司之,必兩處銷名,乃可他適。」公問其居,僧示以途,奔赴。
無幾,至聖廟,見宣聖南面坐。拜禱如前。宣聖言:「名籍之落,仍得帝君。」因指以路。公又趨之。見一殿閣,如王者居。俯身入,果有神人,如世所傳帝君像。伏祝之。帝君檢名曰:「汝心誠正,宜復有生理。但皮囊腐矣,非菩薩莫能為力。」因指示令急往。公從其數。俄見茂林修竹,殿宇華好。入,見螺髻莊嚴,金容滿月;瓶浸楊柳,翠碧垂煙。公肅然稽首,拜述帝君言。菩薩難之。公哀禱不已。旁有尊者白言:「菩薩施大法力,撮土可以為肉,折柳可以為骨。」菩薩即如所請,手斷柳枝,傾瓶中水,合淨土為泥,拍附公體。使童子攜送靈所,推而合之。棺中呻動,霍然病已。家人駭然集,扶而出之,計氣絕已斷七矣。
<noinclude>{{*|有[[w:翟理斯|翟理斯]]譯英語譯文:''[[:en: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P‘u Sung-ling-Raising the Dead|Raising the Dead]]''}}</noinclude>
==閻羅==
萊蕪秀才李中之,性直諒不阿,每數日,輒死去,僵然如尸,三四日始醒。或問所見,則隱秘不泄。時邑有張生者,亦數日一死。語人曰:「李中之,閻羅也。余至陰司,亦其屬曹。」其門殿對聯,俱能述之。或問:「李昨赴陰司何事?」張曰:「不能具述。惟提勘曹操,笞二十。」
異史氏曰:「阿瞞一案,想更數十閻羅矣。畜道﹑劍山,種種具在,宜得何罪,不勞挹取;乃數千年不決,何也?豈以臨刑之囚,快于速割,故使之求死不得也?異已!」
==連瑣==
楊于畏,移居泗水之濱。齋臨曠野,牆外多古墓,夜聞白楊蕭蕭,聲如濤涌。夜闌秉燭,方復淒斷。忽牆外有人吟曰:「玄夜淒風卻倒吹,流螢惹草復沾幃。」反復吟誦,其聲哀楚。聽之,細婉似女子。疑之。明日,視牆外,並無人跡。惟有紫帶一條,遺荊棘中;拾歸,置諸窗上。向夜二更許,又吟如昨。楊移杌登望,吟頓輟。悟其為鬼,然心向慕之。
次夜,伏伺牆頭。一更向盡,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樹,低首哀吟。楊微嗽,女忽入荒草而沒。楊由是伺諸牆下,聽其吟畢,乃隔壁而續之曰:「幽情苦緒何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久之,寂然。楊乃入室。方坐,忽見麗者自外來,斂衽曰:「君子固風雅士,妾乃多所畏避。」楊喜,拉坐。瘦怯凝寒,若不勝衣。問:「何居里,久寄此間?」答曰:「妾隴西人,隨父流寓。十七暴疾殂謝,今二十餘年矣。九泉荒野,孤寂如鶩。所吟,乃妾自作,以寄幽恨者。思久不屬;蒙君代續,歡生泉壤。」楊欲與歡。蹙然曰:「夜臺朽骨,不比生人,如有幽歡,促人壽數。妾不忍禍君子也。」楊乃止。戲以手探胸,則雞頭之肉,依然處子。又欲視其裙下雙鉤。女俯首笑曰:「狂生太囉唣矣!」楊把玩之,則見月色錦襪,約彩線一縷。更視其一,則紫帶系之。問:「何不俱帶?」曰:「昨宵畏君而避,不知遺落何所。」楊曰:「為卿易之。」遂即窗上取以授女。女驚問何來,因以實告。女乃去線束帶。既翻案上書,忽見《連昌宮詞》,慨然曰:「妾生時最愛讀此,今視之,殆如夢寐!」與談詩文,慧黠可愛。剪燭西窗,如得良友。自此每夜但聞微吟,少頃即至。輒囑曰:「君秘勿宣。妾少膽怯,恐有惡客見侵。」楊諾之。兩人歡同魚水,雖不至亂,而閨閣之中,誠有甚于畫眉者。女每于燈下為楊寫書,字態端媚。又自選宮
詞百首,錄誦之。使楊治棋枰,購琵琶。每夜教楊手談,不則挑弄弦索。作「蕉窗零雨」之曲,酸人胸臆;楊不忍卒聽,則為「曉苑鶯聲」之調,頓覺心懷暢適。挑燈作劇,樂輒忘曉。視窗上有曙色,則張皇遁去。
一日,薛生造訪,值楊晝寢。視其室,琵琶﹑棋枰俱在,知非所善。又翻書得宮詞,見字跡端好,益疑之。楊醒,薛問:「戲具何來?」答:「欲學之。」又問詩卷,托以假諸友人。薛反復檢玩,見最後一葉細字一行雲:「某月日連瑣書。」笑曰:「此是女郎小字,何相欺之甚?」楊大窘,不能置詞。薛詰之益苦,楊不以告。薛卷挾,楊益窘,遂告之。薛求一見。楊因述所囑。薛仰慕慇切;楊不得已,諾之。夜分,女至,為致意焉。女怒曰:「所言伊何?乃已喋喋向人!」楊以實情自白。女曰:「與君緣盡矣!」楊百詞慰解,終不歡,起而別去,曰:「妾暫避之。」明日,薛來,楊代致其不可。薛疑支托,暮與窗友二人來,淹留不去,故撓之;恆終夜嘩,大為楊生白眼,而無如何。眾見數夜杳然,浸有去志,喧囂漸息。忽聞吟聲,共聽之,淒婉欲絕。薛方傾耳神注,內一武生王某,掇巨石投之,大呼曰:「作態不見客,那得好句?嗚嗚惻惻,使人悶損!」吟頓止。眾甚怨之。楊恚憤見于詞色。次日,始共引去。楊獨宿空齋,冀女復來,而殊無影跡。逾二日,女忽至,泣曰:「君致惡賓,幾嚇煞妾!」楊謝過不遑。女遽出,曰:「妾固謂緣份盡也,從此別矣。」挽之已渺。由是月余,更不復至。楊思之,形銷骨立,莫可追挽。
一夕,方獨酌,忽女子搴幃入。楊喜極,曰:「卿見宥耶?」女涕垂膺,默不一言。亟問之,欲言復忍,曰:「負氣去,又急而求人,難免愧恧。」楊再三研詰,乃曰:「不知何處來一齷齪隸,逼充媵妾。顧念清白裔,豈屈身輿臺之鬼?然一線弱質,烏能抗拒?君如齒妾在琴瑟之數,必不聽自為生活。」楊大怒,憤將致死;但慮人鬼殊途,不能為力。女曰:「來夜早眠,妾邀君夢中耳。」於是復共傾談,坐以達曙。女臨去,囑忽晝眠,留待夜約。楊諾之。因于午後薄飲,乘醺登榻,蒙衣偃臥。忽見女來,授以佩刀,引手去。至一院宇,方闔門語,聞有人{{PUA|}}若石撾門。女驚曰:「仇人至矣!」楊啟戶驟出,見一人赤帽青衣,猥毛繞喙。怒咄之。隸橫目相仇,言詞凶謾。楊大怒,奔之。隸捉石以投,驟如急雨,中楊腕,不能握刃。方危急所,遙見一人,腰矢野射。審視之,王生也。大號乞救。王生張弓急至,射之中股;再射之,殪。楊喜感謝。王問故,具告之。王自喜前罪可贖,遂與共入女室。女戰惕差縮,遙立不作一語。案上有小刀,長僅尺余,而裝以金玉;出諸匣,光芒鑒影。王嘆讚不釋手。與楊略話,見女慚懼可憐,乃出,分手去。楊亦自歸,越牆而仆,於是驚寤,聽村雞已亂鳴矣。覺腕中痛甚;曉而視之,則皮肉赤腫。
停時,王生來,便言夜夢之奇。楊曰:「未夢射否?」王怪其先知。楊出手示之,且告以故。王憶夢中顏色,恨不真見;自幸有功于女,復請先容。夜間,女來稱謝。楊歸功王生,遂達誠懇。女曰:「將伯之助,義不敢忘。然彼赳赳,妾實畏之。」既而曰:「彼愛妾佩刀。刀實妾父出使粵中,百金購之。妾愛而有之,纏以金絲,瓣以明珠。大人憐妾夭亡,用以殉葬。今願割愛相贈,見刀如見妾也。」次日,楊致此意。王大悅。至夜,女果攜刀來,曰:「囑伊珍重,此非中華物也。」由是往來如初。
積數月,忽于燈下笑而向楊,似有所語,面紅而止者三。生抱問之。答曰:「久蒙眷愛,妾受生人氣,日食煙火,白骨頓有生意。但鬚生人精血,可以復活。」楊笑曰:「卿自不肯,豈我故惜之?」女雲:「交接後,君必有念余日大病,然藥之可愈。」遂與為歡。既而著衣起,又曰:「尚鬚生血一點,能拼痛以相愛乎?」楊取利刃刺臂出血;女臥榻上,便滴臍中。乃起曰:「妾不來矣。君記取百日之期,視妾墳前,有青鳥鳴于樹頭,即速發塚。」楊謹受教。出門又囑曰:「慎記勿忘,遲速皆不可!」乃去。越十餘日,楊果病,腹脹欲死。醫師投藥,下惡物如泥,浹辰而愈。計至百日,使家人荷鍤以待。日既夕,果見青鳥雙鳴。楊喜曰:「可矣。」乃斬荊發壙。見棺木已朽,而女貌如生。摩之微溫。蒙衣舁歸,置暖處,氣咻咻然,細于屬絲。漸進湯拖,以酉代{{PUA|}},半夜而蘇。每謂楊曰:「二十餘年,如一夢耳。」
==單道士==
韓公子,邑世家。有單道士,工作劇,公子愛其術,以為座上客。單與人行坐,輒忽不見。公子欲傳其法,單不肯。公子固懇之。單曰:「我非吝吾術,恐壞吾道也。所傳而君子則可;不然,有借此以行竊者矣。公子固無慮此,然或出見美麗而悅,隱身入人閨闥,是濟惡而宣淫也。不敢從命。」公子不能強,而心怒之,陰與仆輩謀撻辱之。恐其遁匿,因以細灰塵布麥場上:思左道能隱形,而履處必有印跡,可隨印處急擊之。於是誘單往,使人執牛鞭立撻之。單忽不見,灰上果有履跡,左右亂擊,頃刻已迷。公子歸,單亦至。謂諸仆曰:「吾不可復居矣!向勞服役,今且別,當有以報。」袖中出旨酒一盛,又探得餚一簋,並陳幾上。陳已,復探;凡十餘探,案上已滿。遂邀眾飲,俱醉;一一仍內袖中。韓聞其異,使復作劇。單于壁上畫一城,以手推撾,城門頓癖。因將囊衣篋物,悉擲門內,乃拱別曰:「我去矣。」躍身入城,城門遂合,道士頓杳。後聞在青州市上,教兒童畫墨圈于掌,逢人戲拋之,隨所拋處,或面或衣,圈輒脫去,落印其上。又聞其善房中術,能令下部吸燒酒,盡一器。公子嘗面試之。
==白于玉==
吳青庵筠,少知名。葛太史見其文,每嘉嘆之。托相善者邀至其家,領其言論風采。曰:「焉有才如吳生,而長貧賤者乎?」因俾鄰好致之曰:「使青庵奮志雲霄,當以息女奉巾櫛。」時太史有女絕美。生聞大喜,確自信。既而秋闈被黜,使人謂太史:「富貴所固有,不可知者遲早耳。請待我三年,不成而後嫁。」於是刻志益苦。
一夜,月明之下,有秀才造謁,白皙短鬚,細腰長爪。詰所來,自言:「白氏,字于玉。」略與傾談,豁人心胸。悅之,留同止宿。遲明欲去,生囑便道頻過。白感其情殷,願即假館,約期而別。至日,先一蒼頭送炊具來。少間,白至,乘駿馬如龍。生另舍舍之。白命奴牽馬去。遂共晨夕,忻然相得。生視所讀書,並非常所見聞,亦絕無時藝。訝而問之。白笑曰:「士各有志,仆非功名中人也。」夜每招生飲,出一卷授生,皆吐納之術,多所不解,因以迂緩置之。他日謂生曰:「曩所授,乃黃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生笑曰:「仆所急不在此。且求仙者必斷絕情緣,使萬念俱寂,仆病未能也。」白問:「何故?」生以宗嗣為慮。白曰:「胡久不娶?」笑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白亦笑曰:「『王請無好小色。』所好何如?」生具以情yi。白疑未必真美。生曰:「此遐邇
所共聞,非小生之目賤也。」白微哂而罷。次日,忽促裝言別。生淒然與語,刺刺不能休。白乃命童子先負裝行。兩相依戀。俄見一青蟬鳴落案間,白辭曰:「輿已駕矣,請自此別。如相憶,拂我榻而臥之。」方欲再問,轉瞬間,白小如指,翩然跨蟬背上,嘲哳而飛,杳入雲中。生乃知其非常人,錯愕良久,悵悵自失。
逾數日,細雨忽集,思白綦切。視所臥榻,鼠跡碎瑣;慨然掃除,設席即寢。無何,見白家童來相招,忻然從之。俄有桐鳳翔集,童捉謂生曰:「黑徑難行,可乘此代步。」生慮細小不能勝任。童曰:「試乘之。」生如所請,寬然殊有餘地,童亦附其尾上;戛然一聲,凌升空際。未幾,見一朱門。童先下,扶生亦下。問:「此何所?」曰:「此天門也。」門邊有巨虎蹲伏。生駭懼,童一身障之。見處處風景,與世殊異。童導入廣寒宮,內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桂樹兩章,參空合抱;花氣隨風,香無斷際。亭宇皆紅窗,時有美人出入,冶容秀骨,曠世並無其儔。童言:「王母宮佳麗尢勝。」然恐主人伺久,不暇留連,導與趨出。移時,見白生候于門。握手入,見檐外清水白沙,涓涓流溢;玉砌雕闌,殆疑桂闕。甫坐,即有二八妖鬟,來荐香茗。少間,命酌。有四麗人,斂衽鳴
王當,給事左右。才覺背上微癢,麗人即纖指長甲,探衣代搔。生覺心神搖曳,罔所安頓。既而微醺,漸不自持,笑顧麗人,兜搭與語。美人輒笑避。白令度曲侑觴。一衣絳綃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轉清歌。諸麗者竹管敖尚有汪紫衣人,與一淡白軟綃者,吃吃笑暗中,互讓不肯前。白令一酌一唱。紫衣人便來把盞。生托接杯,戲撓纖腕。女笑失手,酒杯傾墮。白譙訶之。女拾杯含笑,俯首細語雲:「冷如鬼手馨,強來捉人臂。」白大笑,罰令自歌且舞。舞已,衣淡白者又飛一觥。生辭不能酹。捧酒有愧色,乃強飲之。細視四女,風致翩翩,無一非絕世者。遽謂主人曰:「人間尢物,仆求一而難之;君集群芳,能令我真個銷魂否?」白笑曰:「足下意中自有佳人,此何足當巨眼之顧?」生曰:「吾今乃知所見之不廣也。」白乃盡招諸女,俾自擇。生顛倒不能自決。白以紫衣人有把臂之好,遂使襆被奉客。既而衾枕之愛,極盡綢繆。生索贈,女脫金腕釧付之。忽童入曰:「仙凡路殊,君宜即去。」虎哮驟起,生驚竄而去。望之無底,而足已奔墮。一驚而寤,則朝暾已紅。方將振衣,有物膩然附褥間,視之,釧也。心益異之。由是前念灰冷,每欲尋赤松游,而尚以胤續為懮。過十餘月,晝寢方酣,夢紫衣姬自外至,懷中繃嬰兒曰:「此君骨肉。天上難留此物,敬持送君。」乃寢諸床,牽衣覆之,匆匆欲去。生強與為歡。乃曰:「前一度為合巹,今一度為永訣,百年夫婦,盡于些矣。君倘有志,或有見期。」生醒,見嬰兒臥[左{{PUA|}},右璞去王]褥間,繃以告母。母喜,佣媼哺之,取名夢仙。生於是使人告太史,身已將隱,令別擇良匹。太史不肯。生固以為辭。太史告女,女曰:「遠近無不知兒身許吳郎矣。今改之,是二天也。」因以此意告生。生曰:「我不但無志于功名,兼絕情于燕好。所以不即入山者,徒以有老母在。」太史又以商。女曰:「吳郎貧,我甘其藜藿;吳郎去,我事其姑嫜:定不他適。」使人三四返,迄無成謀,遂諏日備車馬妝奩,嬪于生家。生感其賢,敬愛臻至。女事姑孝,曲意承順,過貧家女。逾二年,母亡,女質奩作具,罔不盡禮。生曰:「得卿如此,吾何懮!顧念一人得道,拔宅飛升。余將遠逝,一切付于卿。」女坦然,殊不挽留。生遂去。
女外理生計,內訓孤兒,井井有法。夢仙漸長,聰慧絕倫。十四歲,以神童領鄉荐;十五入翰林。每褒封,不知母姓氏,封葛母一人而已。值霜露之辰,輒問父所,母具告之。遂欲棄官往尋。母曰:「當父出家,今已十有餘年,想已仙,何處可尋?」後奉旨祭南岳,中途遇寇。窘急中,一道人仗劍入,寇盡披靡,圍始解。德之,餽以金,不受。出書一函,付囑曰:「余有故人,與大人同裡,煩一致寒暄。」問:「何姓名?」答曰:「王林。」因憶村中無此名。道士曰:「草野微賤,貴官自不識耳。」臨行,出一金釧曰:「此閨閣物,道人拾此,無所用處,即以奉報。」視之,嵌鏤精絕。懷歸以授夫人。夫人愛之,命良工依式配造,終不及其精巧。遍問村中,並無王林其人者。私發其函,上雲:「三年鸞鳳,分拆各天;葬母教子,端賴卿賢。無以報德,奉藥一丸;剖而食之,可以成仙
。」後書「琳娘夫人妝次」。讀畢,不解何人,持以告母。母持書以泣,曰:「此當父家報也。琳,我小字。」始恍然悟「王林」為拆白謎也。悔恨不已。又以釧示母。母曰:「此汝母遺物。而翁在家時,嘗以相示。」又視丸,如豆大。喜曰:「我父仙人,啖此必能長生。」母不遽吞,受而藏之。會葛太史來視甥,女誦吳生書,便進丹藥為壽。太史剖而分食之。頃刻,精神煥發。太史時年七旬,龍鐘頗甚;忽覺盤力溢于膚革,遂棄輿而步,其行健速,家人坌息始能及焉。逾年,都城有回祿之災,火終日不媳。夜不敢寐,畢集庭中。見火勢拉雜,浸及鄰舍。一家徊徨,不知所計。忽夫人臂上金釧,戛然有聲,脫臂飛去。望之,大可數畝;團覆宅上,形如月闌;釧口降東南隅,歷歷可見。眾大愕。俄頃,火自西來,近闌則斜越而東。迨火勢既遠,竊意釧亡不可復得;忽見紅光乍斂,釧錚然墮足下。都中延燒民舍數萬間,左右前後,並為灰燼,獨吳第無恙,惟東南一小閣,化為烏有,即釧口漏覆處也。葛母年五十餘,或見之,猶似二十許人。
==夜叉國==
交州徐姓,泛海為賈。忽被大風吹去。開眼至一處,深山蒼莽。冀有居人,遂纜船而登,負糗臘焉。
方入,見兩崖皆洞口,密如蜂房;內隱有人聲。至洞處,佇足一窺,中有夜叉二,牙森列戟,目閃雙燈,爪劈生鹿而食。驚散魂魄,急欲奔下,則夜叉已顧見之,輟食執入。二物相語,如鳥獸鳴,爭裂徐衣,似欲口敢。徐大懼,取橐中糗?,並牛脯進之。分甚美。復翻徐橐,徐搖手以示其無。夜叉怒,又執之。徐哀之曰:「釋我。我舟中有釜甑,可烹飪。」夜叉不解其語,仍怒。徐再與手語,夜叉似微解。從至舟,取具入洞,束薪燃火,煮其殘鹿,熟而獻之。二物口敢之喜。夜以巨石杜門,似恐徐遁。徐曲體遙臥,深懼不免。天明,二物出,又杜之。少頃,攜一來付徐。徐剝革,于深洞處流水,汲煮數釜。俄有數夜叉至,群集吞口敢訖,共指釜,似嫌其小。過三四日,一夜叉負一大釜來,似人所常用者。於是群夜叉各致狼麋。既熟,呼徐同口敢。居數日,夜叉漸與徐熟,出亦不施禁錮,聚處如家人。徐漸能察聲知意,輒效其音,為夜叉語。夜叉益悅,攜一雌來妻徐。徐初畏懼,莫敢伸;雌自開其股就徐,徐乃與交。雌大歡悅。每留肉餌徐,若琴瑟之好。
一日,諸夜叉早起,項下各掛明珠一串,更番出門,若伺貴客狀。命徐多煮肉。徐以問雌,雌雲:「此天壽節。」雌出,謂眾夜叉曰:「徐郎無骨突子。」眾各摘其五,並付雌。雌又自解十枚,共得五十之數,以野苧為繩,穿掛徐項。徐視之,一珠可直百十金。俄頃俱出。徐煮肉畢,雌來邀去,雲:「接天王。」至一大洞,廣闊數畝。中有石,滑平如幾;四圍俱有石座;上一座蒙一豹革,余皆以鹿。夜叉二三十輩,列坐滿中。少頃,大風揚塵,張皇都出。見一巨物來,亦類夜叉狀,竟奔入洞,踞坐鶚顧。群隨入,東西列立,悉仰其首,以雙臂作十字交。大夜叉按頭點視,問:「臥眉山眾,盡于此乎?」群哄應之。顧徐曰:「此何來?」雌以婿對。眾又贊其烹調。即有二三夜叉,奔取熟肉陳幾上。大夜叉掬盡飽,極贊嘉美,且責常供。又顧徐雲:「骨突子何短?」眾曰:「初來未備。
」物于項上摘取珠串,脫十枚付之,俱大如指頂,圓如彈丸。雌急接,代徐穿掛。徐亦交臂作夜叉語謝之。物乃去,躡風而行,其疾如飛。眾始享其餘食而散。
居四年余,雌忽產,一胎而生二雄一雌,皆人形,不類其母。眾夜叉皆喜其子,輒共拊弄。一日,皆出攫食,惟徐獨坐。忽別洞來一雌,欲與徐私,徐不肯。夜叉怒,扑徐踣地上。徐妻自外至,暴怒相搏,齒乞斷其耳。少頃,其夫亦歸,解釋令去。自此雌每守徐,動息不相離。又三年,子女俱能行步。徐輒教以人言,漸能語,啁啾之中,有人氣焉。雖童也,而奔山如履坦途;依依有父子意。一日,雌與一子一女出,半日不歸。而北風大作。徐惻然念故鄉,攜子至海岸,見故舟猶存,謀與同歸。子欲告母,徐止之。父子登舟,一晝夜達交。至家,妻已醮。出珠二枚,售金盈兆,家頗豐。子取名彪。十四五歲,能舉百鈞,粗莽好斗。交帥見奇之,以為千總。值邊亂,所向有功,十八為副將。
時一商泛海,亦遭風飄至臥眉。方登岸,見一少年,視之而驚。知為中國人,便問居裡。商以告。少年曳入幽谷一小石洞,洞外皆叢棘;且囑勿出。去移時,挾鹿肉來啖商。自言:「父亦交人。」商問之,而知為徐。商在客中嘗識之。因曰:「我故人也。今其子為副將。」少年不解何名。商曰:「此中國之官名。」又問:「何以為官?」曰:「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少年甚歆動。商曰:「既尊君在交,何久淹此?」少年以情yi。商勸南旋。曰:「余亦常作是念。但母非中國人,言貌殊異;且同類覺之,必見殘害;用是輾轉。」乃出曰:「待北風起,我來送汝行。煩于父兄處,寄一耗問。」商伏洞中幾半年。時自棘中外窺,見山中輒有夜叉往還;大懼,不敢少動。一日,北風策策,少年忽至,引與急竄。囑曰:「所言勿忘卻。」商
應之。又以肉置幾上,商乃歸。
敬抵交,達副總府,備述所見。彪聞而悲,欲往尋之。父慮海濤妖藪,險惡難犯,力阻之。彪撫膺痛哭,父不能止。乃告交帥,攜兩兵至海內。逆風阻舟,擺簸海中者半月。四望無涯,咫尺迷悶,無從辨其南北。忽而涌波接漢,乘舟傾覆。彪落海中,逐浪浮沉。久之,被一物曳去;至一處,竟有舍宇。彪視之,一物如夜叉狀。彪乃作夜叉語。夜叉驚訊之,彪乃告以所往。夜叉喜曰:「臥眉,我故里也。唐突可罪!君離故道已八千里。此去為毒龍國,向臥眉非路。」乃覓舟來送彪。夜叉在水中推行如矢,瞬息千里,過一宵,已達北岸。見一少年,臨流瞻望。彪知山無人類,疑是弟;近之,果弟。因執手哭,既而問母及妹,並雲健安。彪欲偕往,弟止之,倉忙便去。回謝夜叉,則已去。未幾,母妹俱至,見彪俱哭。彪告其意。母曰:「恐去為人所凌。」彪曰:「兒在中國甚榮貴,人不敢欺。」歸計已決,苦逆風難渡。母子方徊徨間,忽見布帆南動,其聲瑟瑟。彪喜曰:「天助吾也!」相繼登舟,波如箭激;三日抵岸。見者皆奔。彪向三人脫分袍褲。抵家,母夜叉見翁怒罵,恨其不謀。徐謝過不遑。家人拜見主母,無不戰慄。彪勸母學華言,衣錦,厭梁肉,乃大欣慰。
母女皆男兒裝,類滿制。數月稍辨語言,弟妹亦漸白皙。弟曰豹,妹曰夜兒,俱強有力。彪恥不知書,教弟讀。豹最慧,經史一過輒了。又不欲操儒業;仍使挽強弩,馳怒馬。登武進士第。聘阿游擊女。夜兒以異種,無與為婚。會標下袁守備失偶,強妻之。夜兒開百石弓,百余步射小鳥,無虛落。袁每征,輒與妻俱。歷任同知將軍,奇勛半出於閨門。豹三十四歲掛印。母嘗從之南征,每臨巨敵,輒擐甲執銳,為子接應,見者莫不辟易。詔封男爵。豹代母疏辭,封夫人。
異史氏曰:「夜叉夫人,亦所罕聞,然細思之而不罕也: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
==小髻==
長山居民某,暇居,輒有短客來,久與扳談。素不識其生平,傾注疑念。客曰:「三數日將便徙居,與君比鄰。」過四五日,又曰:「今已同裡,旦晚可以承教。」問:「喬居何所?」亦不詳告,但以手北指。自是,日輒一來。時向人假器具;或吝不與,則自失之。群疑其狐。村北有古家,陷不可測,意必居此。共操兵杖往。伏聽之,久無少異。一更向盡,聞穴中戢戢然,似數十百人作耳語。眾寂不動,俄而盡許小人,連[婁]而出,至不可數。眾噪起,並擊之。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遺一小髻,如胡桃殼然,紗飾而金線。嗅之,騷臭不可言。
==西僧==
兩僧自西域來,一赴五臺,一卓錫泰山。其服色言貌,俱與中國殊異。自言:「歷火焰山,山重重,氣熏騰若爐灶。凡行必于雨後,心凝目注,輕跡步履之;誤蹴山石,則飛焰騰灼焉。又經流沙河,河中有水晶山,峭壁插天際,四面瑩澈,似無所隔。又有隘,可容單車;二龍交角對口把守之。過者先拜龍;龍許過,則口角自開。龍色白,鱗鬣皆如晶然。」僧言:「途中歷十八寒暑矣。離西土者十有二人,至中國僅存其二。西土傳中國名山四:一泰山,一華山,一五臺,一落伽也。相傳山上遍地皆黃金,觀音﹑文殊猶生。能至其處,則身便是佛,長生不死。」聽其所言狀,亦猶世人之慕西土也。倘有西遊人,與東渡者中途相值,各述所有,當必相視失笑,兩免跋涉矣。
==連城==
喬生,晉寧人。少負才名。年二十餘,猶淹蹇。為人有肝膽。與顧生善;顧卒,時恤其妻子。邑宰以文相契重;宰終於任,家口淹滯不能歸,生破產扶柩,往返二千余裡。以故士林益重之,而家由此益替。史孝廉有女,字連城,工刺繡,知書。父嬌保之。出所刺「倦繡圖」,征少年題詠,意在擇婿。生獻詩雲:「慵鬟高髻綠婆娑,早向蘭窗繡碧荷;刺到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蛾。」又贊挑繡之工雲:「繡線挑來似寫生,幅中花鳥自天成;當年織錦非長技,幸把回文感聖時。」女得詩喜,對父稱賞。父貧之。女逢人輒稱道;又遣媼矯父命,贈金以助燈火。生嘆曰:「連城我知己也!」傾懷結想,如飢思啖。
無何,女許字于鹵差賈之子王化成,生始絕望;然夢魂中猶佩戴之。未幾,女病瘵,沉痼不起。有西域頭陀,自謂能療;但須男子膺肉一錢,搗合藥悄。史使人詣王家告婿。婿笑曰:「痴老翁,欲我剜心頭肉也!」使返。史乃言于人曰:「有能割肉者妻之。」生聞而往,自出白刃,[圭{{PUA|}}]膺授僧。血濡泡褲,僧敷藥始止。合藥三丸。三日服盡,疾若失。史將踐其言,先告王。王怒,欲訟官。史乃設筵招生,以千金列幾上,曰:「重負大德,請以相報。」因具白背盟之由。生怫然曰:「仆所以不愛膺肉者,聊以報知己耳,豈貨肉哉!」拂袖而歸。女聞之,意良不忍,托媼慰諭之。且雲:「以彼才華,當不久落。天下何患無佳人?我夢不祥,三年必死,不必與人爭此泉下物也。」生告媼曰:「『士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誠恐連城未必真知我;不諧何害?」媼代女郎矢誠自剖。生
曰:「果爾,相逢時,當為我一笑,死無憾。」媼既去,逾數日,生偶出,遇女自叔氏歸,睨之。女秋波轉顧,啟齒嫣然。生大喜曰:「連城真知我者!」會王氏來議吉期,女前症又作,數月尋死。生往臨吊,一痛而絕。史舁送其家。
生自知已死,亦無所戚。出村去,猶冀一見連城。遙望南北一道,行人連續如蟻,因亦混身雜跡其中。俄頃,入一廨署,值顧生,驚問:「君何得來?」即把手將送令歸。生太息,言:「心事殊未了。」顧曰:「仆在此典牘,頗得委任。倘可效力,不惜也。」生問連城。顧即導生旋轉多所,見連城與一白衣女郎,淚睫慘黛,藉坐廊隅。見生至,驟起似喜,略問所來。生曰:「聊死,仆何敢生!」連城泣曰:「如此負義人,尚不吐棄之,身殉何為?然已不能許君今生,願矢來世耳。」生告顧曰:「有事君自,仆樂死不願生矣。但煩稽連城托生何裡,行與俱去耳。」顧諾而去。白衣女郎問生何人,連城為緬述之。女郎聞之,若不勝悲。連城告生曰:「此妾同姓,小字賓娘,長沙史太守女。一路同來,遂相憐愛。」生視之,意態憐人。方欲研問,而顧已反,向生賀曰:「我為君平章已確,
即教小娘子從君返魂,好否?」兩人各喜。方將拜別,賓娘大哭曰:「姊去,我安歸?乞垂憐救,妾為姊捧[巾兌]耳。」連城淒然,無所為計,轉謀生。生又哀顧。顧難之,峻辭以為不可。生固強之。乃曰:「試妄為之。」去食頃而返,搖手曰:「何如!誠萬分不能為力矣!」賓娘聞之,宛轉嬌啼,惟依連城肘下,恐其即去。慘怛無術,相對默默;而睹其愁顏戚容,使人肺腑酸柔。顧生憤然曰:「請攜賓娘去。脫有愆尤,小生拚身受之!」賓娘乃喜,從生出。生懮其道遠無侶。賓娘曰:「妾從君去,不願歸也。」生曰:「卿大痴矣。不歸,何以得活也?他日至湖南,勿復走避,為幸多矣。」適有兩媼攝牒赴長沙,生囑之,賓娘泣別而去。
途中,連城行謇緩,裡余輒一息;凡十餘息,始見裡門。連城曰:「重生後,懼有反覆。請索妾骸骨來,妾以君家生,當無悔也。」生然之。偕歸生家。女惕惕若不能步,生佇待之。女曰:「妾至此,四肢搖搖,似無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審謀;不然,生後何能自由?」相將入側廂中。默定少時,連城笑曰:「君憎妾耶?」生驚問其故。赧然曰:「恐事不諧,重負君矣。請先以鬼報也。」生喜,極盡歡戀。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廂中者三日。連城曰:「諺有之:『丑婦終須見姑嫜』。戚戚于此,終非久計。」乃促生入。才至靈寢,豁然頓蘇。家人驚異,進以湯水。生乃使人要史來,請得連城之尸,自言能活之。史喜,從其言。方舁入室,視之已醒。告父曰:「兒已委身喬郎矣,更無歸理。如有變動,但仍一死!」史歸,遣婢往役給奉。王聞,具詞申理。官受賂,判歸王。生憤懣欲死,亦無之奈何。連城至王家,忿不飲食,惟乞速死。室無人,則帶懸樑上。越日,益憊,殆將奄逝。王懼,送歸史。史復舁歸生。王知之,亦無如何,遂安焉。連城起,每念賓娘,欲遣信往偵之,以道遠而艱于往。一日,家人進曰:「門有車馬。」夫婦出視,則賓娘已至庭中矣。相見悲喜。太守親詣送女,生延入。太守曰:「小女子賴君復生,誓不他適,今從其志。」生叩謝如禮。孝廉亦至,敘宗好焉。生名年,字大年。
異史氏曰:「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議其痴;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而不能自己也。顧茫茫海內,遂使錦鏽才人,僅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悲夫!」
==霍生==
文登霍生,與嚴生小相狎,長相謔也。口給交御,惟恐不工。霍有鄰嫗,曾與嚴妻導產。偶與霍婦語,言其私處有贅疣。婦以告霍。霍與同黨者謀,窺嚴將至,故竊語雲:「某妻與我最昵。」眾不信。霍因捏造端末,且雲:「如不信,其陰側有雙疣。」嚴止窗外,聽之既悉,不入徑去。至家,苦掠其妻;妻不伏,[{{PUA|}}旁]益殘。妻不堪虐,自經死。霍始大悔,然亦不敢向嚴而白其誣矣。
嚴妻既死,其鬼夜哭,舉家不得寧焉。無何,嚴暴卒,鬼乃不哭。霍婦夢女子披發大叫曰:「我死得良苦,汝夫妻何得歡樂耶?」既醒而病,數日尋卒。霍亦夢女子指數詬罵,以掌批其吻。驚而寤,覺脣際隱痛,捫之高起,三日而成雙疣。遂為痼疾。不敢大言笑;啟吻太驟,是痛不可忍。
異史氏曰:「死能為厲,其氣冤也。私病加于脣吻,神而近乎戲矣。」
邑王氏,與同窗某狎。其妻歸寧,王知其驢善驚,先伏從莽中,伺婦至,暴出,驢驚婦墮,惟一僮從,不能扶婦乘。王乃慇懃抱控甚至,婦亦不識誰何。王揚揚以此得意,謂僮逐驢去,因得私其婦于莽中,述袒褲履甚悉。某聞,大慚而去。少間,自窗隙中見某一手握刃,一手捉妻來,意甚怒惡。大懼,逾垣而逃。某從之,追二三里地,不及,始返。王盡力極奔,肺葉開張,以是得吼疾,數年不愈焉。
==汪士秀==
汪士秀,廬州人。剛勇有力,能舉石舂。父子善蹴鞠。父四十餘,過錢塘沒焉。積八九年,汪以故詣湖南,夜泊洞庭。時望月東昇,澄江如練。方眺矚間,忽有五人自湖中出,攜大席,平鋪水面,略可半畝。紛陳酒饌,饌器磨觸作響,然聲溫厚,不類陶瓦。已而三人踐席坐,二人侍飲。坐者一衣黃,二衣白;頭上由皆皂色,峨峨然下連肩背,制絕奇古,而月色微茫,不甚可晰。侍者俱褐衣;其一似童,其一似叟也。但聞黃衣人曰:「今夜月色大佳,足供快飲。」白衣者曰:「此夕風景,大似廣利王宴梨花島時。」三人互勸,引酹競浮白。但語略小,即不可聞。舟人隱伏,不敢動息。
汪細審侍者,叟酷類父;而聽其言,又非父聲。二漏將殘,忽一人曰:「趁此明月,宜一擊毬為樂。」即見僮汲水中,取一圓出,大可盈抱,中如水銀滿貯,表裏通明。坐者盡起。黃衣人呼叟共蹴之。蹴起丈余,光搖搖射人眼。俄而[石訇]然遠起,飛墮舟中。汪技癢,極力踏去,覺異常輕[而大],踏猛似破,騰尋丈;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又如經天之慧,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席中共怒曰:「何物生人,敗我清興!」叟笑曰:「不惡不惡,此吾家流星拐也。」白衣人嗔其語戲,怒曰:「都方厭惱,老奴何得作歡?便同小烏皮捉得狂子來;不然
,脛股當有椎吃也!」汪計無所逃,即亦不畏,捉刀立舟中。
倏見僮叟操兵來。汪注視,真其父也。疾呼:「阿翁!兒在此。」叟大駭,相顧淒斷。僮即反身去。叟曰:「兒急作匿。不然,都死矣!」言未已,三人忽已登舟。面皆漆黑,睛大於榴。攫叟出。汪力與奪,搖舟斷纜。汪以刀截其臂落,黃衣者乃逃。一白衣人奔汪,汪剁其顱,墮水有聲;哄然俱沒。方謀夜渡,旋見巨喙出水面,深若井。四面湖水奔注,砰砰作響。俄一噴涌,則浪接星斗,萬舟簸蕩。湖人大恐。舟上有石鼓二,皆重百斤。汪舉一以投,激水雷鳴,浪漸消;又投其一,風波悉平。
汪疑父為鬼。叟曰:「我固未嘗死也。溺江者十九人,皆為妖物所食;我以蹋圓得全。物得罪于錢塘君,故移避洞庭耳。三人魚精,所蹴魚胞也。」父子聚喜,中夜擊棹而去。天明,見舟中有魚翅,徑四五尺許,乃悟是夜間所斷臂也。
==商三官==
故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謔忤邑豪。豪嗾家奴亂捶之。舁歸而死。禹二子,長曰臣,次曰禮。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閣有期,以父故不果。兩兄出訟,終歲不得結。婿家遣人參母,請從權畢姻事。母將許之。女進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禮者?彼獨無父母乎?」婿家聞之,慚而止。無何,兩兄訟不得直,負屈歸。舉家悲憤。兄弟謀留父尸,張再訟之本。三官曰:「人被殺而不埋,時事可知矣。天將為汝兄弟專生一淨羅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夜循,不知所在。母慚作,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黨,但囑二子冥冥偵察之。幾半年,杳不可尋。
會豪誕辰,招優為戲。優人孫淳,攜二弟子往執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詞清徹,群讚賞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辭以不稔;強之,所度曲半雜兒女俚謠,合座為之鼓掌。孫大慚,白主人:「此子從學未久,只解行觴耳。幸勿罪責。」即命行酒。玉往來給奉,善覷主人意向。豪悅之,酒闌人散,留與同寢。玉代豪指榻解履,慇懃周至。醉語狎之,但有展笑。豪惑益甚,盡遣諸仆去,獨留玉。玉伺諸仆去,闔扉下楗焉。諸仆就別室飲。移時,聞廳事中格格有聲。一仆往覘之,見室內冥黑,寂不聞聲。行將旋踵,忽有響聲甚厲,如懸重物而斷其索。亟問之,並無應者。呼眾排闔入,則主人身首兩斷,玉自經死,繩絕墮地上,梁間頸際,殘綆儼然。眾大駭,傳告內闥,群集莫解。眾移玉尸于庭,覺其襪履虛若無足;解之,則素舄如鉤,蓋女子也。益駭,呼孫淳詰之。淳駭極,不知所對。但雲:「玉月前投作弟子,願從壽主人,實不知從來。」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
。暫以二人邏守之。女貌如生;撫之,肢體溫□,二人竊謀淫之。一人抱尸轉側,方將緩其結束,忽腦如物擊,口血暴注,頃刻已死。其一大驚,告眾。眾敬若神明焉。且以告郡。郡官問臣及禮,並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載矣。」俾往驗視,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領葬,敕豪家勿仇。
異史氏曰:「家有女豫讓而不知,則兄之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為人,即蕭蕭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與世浮沉者耶!願天下閨中人,買絲繡之,其功德不減于奉壯繆也。」
==于江==
鄉民于江,父宿田間,為狼所食。江時年十六,得父遺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寢,潛持鐵槌去,眠父所,冀報父仇。少間,一狼來,逡巡嗅之。江不動。無所,搖尾掃其額,又漸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動。既而歡躍直前,將齕其領。江急以錘擊狼腦,立斃。起置草中。少間,又一狼來,如前狀,又斃之。以至中夜,杳無至者。忽小睡,夢父曰:「殺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殺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堅臥以伺之。既明,無所復得。欲曳狼歸,恐驚母,遂投諸眢井而歸。至夜復往,亦無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來,嚙其足,曳之以行。行數步,棘刺肉,石傷膚。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將齕腹。江驟起錘之,仆;又連錘之,斃。細視之,真白鼻也。大喜,負之以歸,始告母。母泣從去,探眢井,得二狼焉。異史氏曰:「農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義烈發于血誠,非直勇也,智亦異焉。」
==小二==
滕邑趙旺,夫妻奉佛,不茹葷血,鄉中有「善人」之目。家稱小有。一女小二,絕慧美,趙珍愛之。年六歲,使與兄長春並從師讀,凡五年而熟五經焉。同窗丁生,字紫陌,長于女三歲,文采風流,頗相傾愛。私以意告母,求婚趙氏。趙期以女字大家,故弗許。未幾,趙惑于白蓮教;徐鴻儒即反,一傢俱陷為賊。小二知書善解,凡紙兵豆馬之術,一見輒精。小女子師事徐者六人,惟二稱最,因得盡傳其術。趙以女故,大得委任。
時丁年十八,游滕泮矣。而不肯論婚,意不忘小二也。潛亡去,投徐麾下。女見之喜,優禮逾于常格。女以徐高足,主軍務;盡夜出入,父母不得間。丁每宵見,嘗斥絕諸役,輒至三漏。丁私告曰:「小生此來,卿知區區之意否?」女雲:「不知。」丁曰:「我非妄意攀龍,所以故,實為卿耳。左道無濟,止取滅亡。卿慧人,不念此乎?能從我亡,則寸心誠不負矣。」女撫然為間,豁然夢覺,曰:「背親而行,不義,請告。」二人入陳利害。趙不悟,曰:「我師神人,豈有舛錯?」女知不可諫,乃易髫而髻,出二紙鳶,與丁各跨其一;鳶肅肅展翼,似鶼鶼之鳥,比翼而飛。質明,抵萊蕪界。女以指拈鳶項,忽即斂墮。遂收鳶。更以雙衛,馳至山陰裡,托為避亂者,僦屋而居。
二人草草出,嗇于裝,薪儲不給。丁甚懮之。假粟比舍,莫肯貸以升斗。女無愁容,但質簪珥。閉門靜對,猜燈謎,憶亡書,以是角低昂;負者,駢二指擊腕臂焉。西鄰翁姓,綠林之雄也。一日,獵歸。女曰:「『富以其鄰』,我何懮?暫假千金,其與我乎!」丁以為難。女曰:「我將使彼樂輸也。」乃剪紙作判官狀,置地下,覆
以雞籠。然後握丁登榻,煮藏酒,檢《周禮》為觴政:任言是某冊第幾葉,第幾人,即共翻閱。其人得食旁﹑水旁﹑酉旁者飲,得酒部者倍之。既而女適得「酒人」,丁以巨觥引滿促酹。女乃祝曰:「若借得金來,君當得飲部。」丁翻卷,得「鱉人」,女大笑曰:「事已諧矣!」滴瀝授爵。丁不服。女曰:「君是水族,宜作鱉飲。」方
喧競所,聞籠中戛戛。女起曰:「至矣。」啟籠驗視,則布囊中有巨金,纍纍充溢。丁不勝愕喜。後翁家媼抱兒來戲,竊言:「主人初歸,篝燈夜坐。地忽暴裂,深不可底,一判官自內出,言:『我地府司隸也。太山帝君會諸冥曹,造暴客惡[竹錄],須銀燈千架,架計重十兩;施百架,則消滅罪愆。」主人駭懼,焚香叩禱,奉以千金。
判官荏苒而入,地亦遂合。「夫妻聽其言,故嘖嘖詫異之。而從此漸購牛馬,蓄{{PUA|}}婢,自營宅第。
裡無賴子窺其富,糾諸不逞,逾垣劫丁。丁夫婦始自夢中醒,則編菅[{{PUA|}}{{PUA|}}撥荂M寇集滿屋。二人執丁;又一人探手女懷。女袒而起,戟指而呵曰:「止,止!」盜十三人,皆吐舌呆立,痴若木偶。女始著褲下榻,呼集家人,一一反接其臂,逼令供吐明悉。乃責之曰:「遠方人埋頭澗谷,冀得相扶持;何不仁至此!緩急人所時有,窘急者不妨明告,我豈積殖自封者哉?豺狼之行,本合盡誅;但吾所不忍,姑釋去,再犯不宥!」諸盜叩謝而去。居無何,鴻儒就擒,趙夫婦妻子俱被夷誅。生{{PUA|}}金往贖長春之幼子以歸。兒時三歲,養為己出,使從姓丁,名之承[{{PUA|}}兆]。於是裡中人漸知為白蓮教戚裔。適蝗害稼,女以紙鳶數百翼放田中,蝗遠避,不入其隴,以是得無恙。裡人共嫉之,群首于官,以為鴻儒余黨。官瞰其富,肉視丁,收丁。丁以重賂啖令,始得免。女曰:「貨殖之來也苟,固宜有散亡。然蛇蠍之鄉,不可久居。」因賤售其業而去之,止于益都之西鄙。
女為人靈巧,善居積,經紀過於男子。常開琉璃廠,每進工人而指點之,一切棋燈,其奇式幻採,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數年,財益稱雄。而女督課婢仆嚴,食指數百無冗口。暇輒與丁烹茗著棋,或觀書史為樂。錢穀出入,以及婢仆業,凡五日一課;女自持籌,丁為之點籍唱名數焉。勤者賞賚有差,惰者鞭撻罰膝立。是日,給假不夜作,夫妻設餚酒,呼婢輩度俚曲為笑。女明察如神,人無敢欺。而賞輒浮于其勞,故事易辦。村中二百余家,凡貧者俱量給資本,鄉以此無游惰。值大旱,女令村人設壇于野,乘輿野出,禹步作法,甘霖傾注,五里內悉獲□足。人益神之。女出未嘗障面,村人皆見之。或少年群居,私議其美;及覿面逢之,俱肅肅無敢仰視者。每秋日,村中童子不能耕作者,授以錢,使採荼薊,幾二十年,積滿樓屋。人竊非笑之。會山左在飢,人相食;女乃出菜,雜粟贍飢者,近村賴以全活,無逃亡焉。
異史氏曰:「二所為,殆天授,非人力也。然非一言之悟,駢死已久。由是觀之,世抱非常之才,而誤入匪僻以死者,當亦不少。焉知同學六人中,遂無其人乎?使人恨不遇丁生耳。」
==庚娘==
金大用,中州舊家子也。聘尤太守女,字庚娘,麗而賢。逑好甚敦。以流寇之亂,家人離逷。金攜家南竄。途遇少年,亦偕妻以逃者,自言廣陵王十八,願為前驅。金喜,行止與俱。至河上,女隱告金曰:「勿與少年同舟。彼屢顧我,目動而色變,中叵測也。」金諾之。王殷勤,覓巨舟,代金運裝,劬勞臻至。金不忍卻。又念其攜有少婦,應亦無他。婦與庚娘同居,意度亦頗溫婉。王坐舡頭上,與櫓人傾語,似甚熟識戚好。未幾,日落,水程迢遞,漫漫不辨南北。金四顧幽險,頗涉疑怪。頃之,皎月初升,見彌望皆蘆葦。既泊,王邀金父子出戶一豁。乃乘間擠金入水。金父見之,欲號。舟人以篙築之,亦溺。生母聞聲出窺,又築溺之。王始喊救。母出時,庚娘在後,已微窺之。既聞一家盡溺,即亦不驚。但哭曰:「翁姑俱沒,我安適歸!」王入勸:「娘子勿憂,請從我至金陵。家中田廬,頗足贍給,保無虞也。」女收涕曰:「得如此,願亦足矣。」王大悅,給奉良殷。既暮,曳女求懽。女託體姅,王乃就婦宿。初更既盡,夫婦喧競,不知何由。但聞婦曰:「若所為,雷霆恐碎汝顱矣!」王乃撾婦。婦呼云:「便死休!誠不願為殺人賊婦!」王吼怒,捽婦出。便聞骨董一聲,遂譁言婦溺矣。
未幾,抵金陵,導庚娘至家,登堂見媼。媼訝非故婦。王言:「婦墮水死,新娶此耳。」歸房,又欲犯之。庚娘笑曰:「三十許男子,尚未經人道耶?市兒初合巹,亦須一杯薄漿酒;汝家沃饒,當即不難。清醒相對,是何體段?」王喜,具酒對酌。庚娘執爵,勸酬殷懇。王漸醉,辭不飲。庚娘引巨椀,強媚勸之。王不忍拒,又飲之。於是酣醉,裸脫促寢。庚娘撤器滅燭,託言溲溺。出房,以刀入,暗中以手索王項,王猶捉臂作昵聲。庚娘力切之,不死,號而起;又揮之,始殪。媼彷彿有聞,趨問之。女亦殺之。王弟十九覺焉。庚娘知不免,急自刎。刀鈍鈌不可入,啟戶而奔。十九逐之,已投池中矣。呼告居人,救之已死,色麗如生。共驗王尸,見窗上一函,開視,則女備述其冤狀。羣以為烈,謀斂貲作殯。天明,集視者數千人;見其容,皆朝拜之。終日間,得金百,於是葬諸南郊。好事者,為之珠冠袍服,瘞藏豐滿焉。
初,金生之溺也,浮片板上,得不死。將曉,至淮上,為小舟所救。舟蓋富民尹翁專設以拯溺者。金既蘇,詣翁申謝。翁優厚之。留教其子。金以不知親耗,將往探訪,故不決。俄曰:「撈得死叟及媼。」金疑是父母,奔驗果然。翁代營棺木。生方哀慟,又白:「拯一溺婦,自言金生其夫。」生揮涕驚出,女子已至,殊非庚娘,乃王十八婦也。向金大哭,請勿相棄。金曰:「我方寸已亂,何暇謀人?」婦益悲。尹得其故,喜為天報,勸金納婦。金以居喪為辭,且將復仇,懼細弱作累。婦曰:「如君言,脫庚娘猶在,將以報仇居喪去之耶?」翁以其言善,請暫代收養,金乃許之。卜葬翁媼,婦縗絰哭泣,如喪翁姑。既葬,金懷刃托缽,將赴廣陵。婦止之曰:「妾唐氏,祖居金陵,與豺子同鄉。前言廣陵者,詐也。且江湖水寇,半伊同黨,仇不能復,祇取禍耳。」金徘徊不知所謀。忽傳女子誅仇事,洋溢河渠,姓名甚悉。金聞之一快,然益悲。辭婦曰:「幸不污辱。家有烈婦如此,何忍負心再娶?」婦以業有成說,不肯中離,願自居於媵妾。
會有副將軍袁公,與尹有舊,適將西發,過尹;見生,大相知愛,請為記室。無何,流寇犯順,袁有大勳;金以參機務,敘勞,授游擊以歸。夫婦始成合巹之禮。居數日,攜婦詣金陵,將以展庚娘之墓。暫過鎮江,欲登金山。漾舟中流,歘一艇過,中有一嫗及少婦,怪少婦頗類庚娘。舟疾過,婦自窗中窺金,神情益肖。驚疑不敢追問,急呼曰:「看羣鴨兒飛上天耶!」少婦聞之,亦呼云:「饞猧兒欲喫貓子腥耶!」蓋當年閨中之隱謔也。金大驚,返棹近之,真庚娘。青衣扶過舟,相抱哀哭,傷感行旅。唐氏以嫡禮見庚娘。庚娘驚問,金始備述其由。庚娘執手曰:「同舟一話,心常不忘,不圖吳越一家矣。蒙代葬翁姑,所當首謝,何以此禮相向?」乃以齒序,唐少庚娘一歲,妹之。
先是,庚娘既葬,自不知歷幾春秋。忽一人呼曰:「庚娘,汝夫不死,尚當重圓。」遂如夢醒。捫之,四面皆壁,始悟身死已葬。祇覺悶悶,亦無所苦。有惡少窺其葬具豐美,發冢破棺,方將搜括,見庚娘猶活,相共駭懼。庚娘恐其害己,哀之曰:「幸汝輩來,使我得睹天日。頭上簪珥,悉將去。願鬻我為尼,更可少得直。我亦不洩也。」盜稽首曰:「娘子貞烈,神人共欽。小人輩不過貧乏無計,作此不仁。但無漏言幸矣,何敢鬻作尼!」庚娘曰:「此我自樂之。」又一盜曰:「鎮江耿夫人,寡而無子,若見娘子,必大喜。」庚娘謝之。自拔珠飾,悉付盜。盜不敢受;固與之,乃共拜受。遂載去,至耿夫人家,託言舡風所迷。耿夫人,巨家,寡媼自度。見庚娘大喜,以為己出。適母子自金山歸也。庚娘緬述其故。金乃登舟拜母,母款之若婿。邀至家,留數日始歸。後往來不絕焉。
異史氏曰:「大變當前,淫者生之,貞者死焉。生者裂人眥,死者雪人涕耳。至如談笑不驚,手刃仇讐,千古烈丈夫中,豈多匹儔哉!誰謂女子,遂不可比蹤彥雲也?」
==宮夢弼==
柳芳華,保定人。財雄一鄉,慷慨好客,座上常百人。急人之急,千金不靳。賓友假貸常不還。惟一客宮夢弼,陝人,生平無所乞請。每至,輒經歲。詞旨清灑,柳與寢處時最多。柳子名和,時總角,叔之。宮亦喜與和戲。每和自塾歸,輒與發貼地磚,埋石子偽作埋金為笑。屋五架,掘藏幾遍。衆笑其行稚,而和獨悅愛之,尤較諸客昵。
後十餘年,家漸虛,不能供多客之求,於是客漸稀;然十數人徹宵談讌,猶是常也。年既暮,日益落,尚割畝得直,以備雞黍。和亦揮霍,學父結小友,柳不之禁。無何,柳病卒,至無以治凶具。宮乃自出囊金,為柳經紀。和益德之。事無大小,悉委宮叔。宮時自外入,必袖瓦礫,至室則拋擲暗陬,更不解其何意。和每對宮憂貧。宮曰:「子不知作苦之難。無論無金;即授汝千金,可立盡也。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貧?」
一日,辭欲歸。和泣囑速返,宮諾之,遂去。和貧不自給,典質漸空。日望宮至,以為經理,而宮滅跡匿影,去如黃鶴矣。先是,柳生時,為和論親於無極黃氏,素封也。後聞柳貧,陰有悔心。柳卒,訃告之,即亦不弔;猶以道遠曲原之。和服除,母遣自詣岳所,定婚期,冀黃憐顧。比至,黃聞其衣履穿敝,斥門者不納。寄語云:「歸謀百金,可復來;不然,請自此絕。」和聞言痛哭。對門劉媼,憐而進之食,贈錢三百,慰令歸。母亦哀憤無策。因念舊客負欠者十常八九,俾擇富貴者求助焉。和曰:「昔之交我者為我財耳。使兒駟馬高車,假千金,亦即匪難;如此景象,誰猶念曩恩、憶故好耶?且父與人金貲,曾無契保,責負亦難憑也。」母故強之。和從教。凡二十餘日,不能致一文;惟優人李四,舊受恩卹,聞其事,義贈一金。母子痛哭,自此絕望矣。
黃女已及笄,聞父絕和,竊不直之。黃欲女別適。女泣曰:「柳郎非生而貧者也。使富倍他日,豈仇我者所能奪乎?今貧而棄之,不仁!」黃不悅,曲諭百端,女終不搖。翁嫗並怒,旦夕唾罵之,女亦安焉。無何,夜遭寇劫,黃夫婦炮烙幾死,家中席捲一空。荏苒三載,家益零替。有西賈聞女美,願以五十金致聘。黃利而許之,將強奪其志。女察知其謀,毀裝塗面,乘夜遁去,丐食於途。閱兩月,始達保定,訪和居址,直造其家。母以為乞人婦,故咄之。女嗚咽自陳。母把手泣曰:「兒何形骸至此耶!」女又慘然而告以故。母子俱哭。便為盥沐,顏色光澤,眉目煥映。母子俱喜。然家三口,日僅一啗。母泣曰:「吾母子固應爾;所憐者,負吾賢婦!」女笑慰之曰:「新婦在乞人中,稔其況味,今日視之,覺有天堂地獄之別。」母為解頤。
女一日入閒舍中,見斷草叢叢,無隙地;漸入內室,塵埃積中,暗陬有物堆積,蹴之迕足,拾視皆朱提。驚走告和。和同往驗視,則宮往日所拋瓦礫,盡為白金。因念兒時常與瘞石室中,得毋皆金?而故第已典於東家。急贖歸。斷磚殘缺,所藏石子儼然露焉,頗覺失望;及發他磚,則燦燦皆白鏹也。頃刻間,數巨萬矣。由是贖田產,市奴僕,門庭華好過昔日。因自奮曰:「若不自立,負我宮叔!」刻志下帷,三年中鄉選。乃躬齎白金往酬劉媼。鮮衣射目;僕十餘輩,皆騎怒馬如龍。媼僅一屋,和便坐榻上。人譁馬騰,充溢里巷。黃翁自女失亡,西賈逼退聘財,業已耗去殆半,售居宅,始得償。以故困窘如和曩日。聞舊婿烜耀,閉戶自傷而已。媼沽酒備饌款和,因述女賢,且惜女遁。問和娶否。和曰:「娶矣。」食已,強媼往視新婦,載與俱歸。至家,女華妝出,羣婢簇擁若仙。相見大駭,遂敘往舊,殷問父母起居。居數日,款洽優厚,製好衣,上下一新,始送令返。
媼詣黃許報女耗,兼致存問。夫婦大驚。媼勸往投女,黃有難色。既而凍餒難堪,不得已如保定。既到門,見閈閎峻麗,閽人怒目張,終日不得通。一婦人出,黃溫色卑詞,告以姓氏,求暗達女知。少間,婦出,導入耳舍。曰:「娘子極欲一覲;然恐郎君知,尚候隙也。翁幾時來此?得毋饑否?」黃因訴所苦。婦人以酒一盛、饌二簋,出置黃前。又贈五金,曰:「郎君宴房中,娘子恐不得來。明旦,宜早去,勿為郎聞。」黃諾之。早起趣裝,則管鑰未啟,止於門中,坐襆囊以待。忽譁主人出。黃將斂避,和已睹之,怪問誰何,家人悉無以應。和怒曰:「是必奸宄!可執赴有司。」衆應聲出,短綆繃繫樹間。黃慚懼不知置詞。未幾,昨夕婦出,跪曰:「是某舅氏。以前夕來晚,故未告主人。」和命釋縛。婦送出門,曰:「忘囑門者,遂致參差。娘子言:相思時,可使老夫人偽為賣花者,同劉媼來。」黃諾,歸述於嫗。嫗念女若渴,以告劉媼,媼果與俱至和家。凡啟十餘關,始達女所。女著帔頂髻,珠翠綺紈,散香氣撲人;嚶嚀一聲,大小婢媼,奔入滿側,移金椅牀,置雙夾膝。慧婢瀹茗;各以隱語道寒暄,相視淚熒。至晚,除室安二媼;裀褥溫耎,並昔年富時所未經。
居三五日,女意殷渥。媼輒引空處,泣白前非。女曰:「我子母有何過不忘;但郎忿不解,妨他聞也。」每和至,便走匿。一日,方促膝坐,和遽入,見之,怒詬曰:「何物村嫗,敢引身與娘子接坐!宜撮鬢毛令盡!」劉媼急進曰:「此老身瓜葛,王嫂賣花者,幸勿罪責。」和乃上手謝過。即坐曰:「姥來數日,我大忙,未得展敘。黃家老畜產尚在否?」笑云:「都佳。但是貧不可過。官人大富貴,何不一念翁婿情也?」和擊桌曰:「曩年非姥憐賜一甌粥,更何得旋鄉土!今欲得而寢處之,何念焉!」言至忿際,輒頓足起罵。女恚曰:「彼即不仁,是我父母。我迢迢遠來,手皴瘃,足趾皆穿,亦自謂無負郎君;何乃對子罵父,使人難堪?」和始斂怒,起身去。黃嫗愧喪無色,辭欲歸。女以二十金私付之。既歸,曠絕音問,女深以為念。和乃遣人招之。夫妻至,慚怍無以自容。和謝曰:「舊歲辱臨,又不明告,遂使開罪良多。」黃但唯唯。和為更易衣履。留月餘,黃心終不自安,數告歸。和遺白金百兩曰:「西賈五十金,我今倍之。」黃汗顏受之。和以輿馬送還,暮歲稱小豐焉。
異史氏曰:「雍門泣後,朱履杳然,令人憤氣杜門,不欲復交一客。然良朋葬骨,化石成金,不可謂非慷慨好客之報也。閨中人坐享高奉,儼然如嬪嬙,非貞異如黃卿,孰克當此而無愧者乎?造物之不妄降福澤也如是。」
鄉有富者,居積取盈,搜算入骨。窖鏹數百,惟恐人知,故衣敗絮、啗糠粃以示貧。親友偶來,亦曾無作雞黍之事。或言其家不貧,便瞋目作怒,其仇如不共戴天。暮年,日餐榆屑一升,臂上皮摺垂一寸長,而所窖終不肯發。後漸尪羸。瀕死,兩子環問之,猶未遽告;迨覺果危急,欲告子,子至,已舌蹇不能聲,惟爬抓心頭,呵呵而已。死後,子孫不能具棺木,遂藁葬焉。嗚呼!若窖金而以為富,則大帑數千萬,何不可指為我有哉?愚已!
==鴝鵒==
王汾濱言: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甚狎習,出游必與之俱,相將數年矣。一日,將過絳州,而資斧已罄,其人愁苦無策。鳥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當得善價,不愁歸路無資也。」其人云:「我安忍。」鳥言:「不妨。主人得價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林樹下。」其人從之。攜至城,相問答,觀者漸眾。有中貴見之,聞諸王。王召入,欲買之。其人曰:「小人相依為命,不願賣。」王問鳥:「汝願住否?」言:「願住。」王喜。鳥又言:「給價十金,勿多予。」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恨狀而去。王與鳥言,應對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鳥曰:「臣要浴。」王命金盆貯水,開籠令浴。浴已,飛檐間,梳翎抖羽,尚與王喋喋不休。頃之,羽燥,翩躚而起,操晉聲曰:「臣去呀!」顧盼已失所在。王及內侍,仰面咨嗟。急覓其人,則已渺矣。後有往秦中者,見其人攜鳥在西安市上。畢載積先生記。
==劉海石==
劉海石,蒲臺人,避亂於濱州。時十四歲,與濱州生劉滄客同函丈,因相善,訂為昆季。無何,海石失怙恃,奉喪而歸,音問遂闕。
滄客家頗裕。年四十,生二子:長子吉,十七歲,為邑名士;次子亦慧。滄客又內邑中倪氏女,大嬖之。後半年,長子患腦痛卒,夫妻大慘。無幾何,妻病又卒;踰數月,長媳又死;而婢僕之喪亡,且相繼也:滄客哀悼,殆不能堪。一日,方坐愁間,忽閽人通海石至。滄客喜,急出門迎以入。方欲展寒溫,海石忽驚曰:「兄有滅門之禍,不知耶?」滄客愕然,莫解所以。海石曰:「久失聞問,竊疑近況未必佳也。」滄客泫然,因以狀對。海石欷歔。既而笑曰:「災殃未艾,余初為兄弔也。然幸而遇僕,請為兄賀。」滄客曰:「久不晤,豈近精『越人術』耶?」海石曰:「是非所長。陽宅風鑑,頗能習之。」滄客喜,便求相宅。海石入宅,內外遍觀之。已而請睹諸眷口;滄客從其教,使子媳婢妾,俱見於堂。滄客一一指示。至倪,海石仰天而視,大笑不已。衆方驚疑,但見倪女戰慄無色;身暴縮短,僅二尺餘。海石以界方擊其首,作石缶聲。海石揪其髮,檢腦後,見白髮數莖,欲拔之。女縮項跪啼,言即去,但求勿拔。海石怒曰:「汝凶心尚未死耶?」就項後拔去之。女隨手而變,黑色如貍。衆大駭。海石掇納袖中,顧子婦曰:「媳受毒已深,背上當有異,請驗之。」婦羞,不肯袒示。劉子固強之,見背上白毛,長四指許。海石以針挑出,曰:「此毛已老,七日即不可救。」又視劉子,亦有毛,裁二指。曰:「似此可月餘死耳。」滄客以及婢僕,並刺之。曰:「僕適不來,一門無噍類矣。」問:「此何物?」曰:「亦狐屬。吸人神氣以為靈,最利人死。」滄客曰:「久不見君,何能神異如此!無乃仙乎?」笑曰:「特從師習小技耳,何遽云仙。」問其師,答云:「山石道人。適此物,我不能死之,將歸獻俘於師。」言已,告別。覺袖中空空,駭曰:「亡之矣!尾末有大毛未去,今已遁去。」衆俱駭然。海石曰:「領毛已盡,不能化人,止能化獸,遁當不遠。」於是入室而相其貓,出門而嗾其犬,皆曰無之。啟圈笑曰:「在此矣。」滄客視之,多一豕。聞海石笑,遂伏,不敢少動。提耳捉出,視尾上白毛一莖,硬如針。方將檢拔,而豕轉側哀鳴,不聽拔。海石曰:「汝造孽既多,拔一毛猶不肯耶?」執而拔之,隨手復化為貍。納袖欲出。滄客苦留,乃為一飯。問後會,曰:「此難預定。我師立願弘,常使我等遨世上,拔救衆生,未必無再見時。」及別後,細思其名,始悟曰:「海石殆仙矣。『山石』合一『岩』字,蓋呂仙諱也。」
==諭鬼==
青州石尚書茂華為諸生時,郡門外有大淵,不雨亦不涸。邑中獲大寇數十名,刑于淵上。鬼聚為祟,經過者輒被曳入。一日,有某甲正遭困厄,忽聞群鬼惶竄曰:「石尚書至矣!」未幾,公至,甲以狀告。公以堊灰題壁示雲:「石某為禁約事:照得厥念無良,致嬰雷霆之怒;所謀不軌,遂遭□?之誅。只宜返罔兩之心,爭相懺悔;庶幾洗髑髏之血,脫此沉淪。爾乃生已極刑,死猶聚惡。跳踉而至,披發成群;躑躅以前,搏膺作厲。黃泥塞耳,輒逞鬼子之凶;白晝為妖,幾斷行人之路!彼丘陵三尺,管轄由人;豈乾坤兩大中,凶頑任爾?諭後各宜潛蹤,勿猶怙惡。無定河邊之骨,靜待輪迴;金閨夢裡之魂,還踐鄉土。如蹈前愆,必貽後悔!」自此鬼患遂絕,淵亦尋干。
==泥鬼==
余鄉唐太史濟武,數歲時,有表親某,相攜戲寺中。太史童年磊落,膽即最豪。見廡中泥鬼,睜琉璃眼,甚光而巨;愛之,陰以指抉取,懷之而歸。既抵家,某暴病,不語移時。忽起,厲聲曰:「何故抉我睛!」噪叫不休。眾莫之知。太史始言所作。家人乃祝曰:「童子無知,戲傷尊目,行奉還也。」乃大言曰:「如此,我便當去。」言訖,仆地遂絕。良久而甦 ;問其所言,茫不自覺。乃送睛仍安鬼眶中。
異史氏曰:「登堂索睛,土偶何其靈也。顧太史抉睛,而何以遷怒于同游?蓋以玉堂之貴,而且至性觥觥,觀其上書北闕,拂袖南山,神且憚之,而況鬼乎?」
==夢別==
王春李先生之祖,與先叔祖玉田公交最善。一夜,夢公至其家,黯然相語。問:「何來?」曰:「僕將長往,故與君別耳。」問:「何之?」曰:「遠矣。」遂出。送至谷中,見石壁有裂罅,便拱手作別,以背向罅,逡巡倒行而入,呼之不應,因而驚寤。及明,以告太公敬一,且使備弔具。曰:「玉田公捐舍矣!」太公請先探之,信,而後弔之。不聽,竟以素服往。至門,則提旛挂矣。嗚呼!古人於友,其死生相信如此;喪輿待巨卿而行,豈妄哉!
==犬燈==
韓光祿大千之仆,夜宿廈間,見樓上有燈,如明星。未幾,熒熒飄落,及地化為犬。睨之,轉舍後去。急起,潛尾之,入園中,化為女子。心知其狐,還臥故所。俄,女子自後來,仆陽寐以觀其變。女俯而撼之。仆偽作醒狀,問其為誰。女不答。仆曰:「樓上燈光,非子也耶?」女曰:「既知之,何問焉?」遂共宿止。晝別宵會,以為常。
主人知之,使二人夾仆臥;二人既醒,則身臥床下,亦不知墮自何時。主人益怒,謂仆曰:「來時,當捉之來;不然,則有鞭楚!」仆不敢言,諾而退。因念:捉之難;不捉,懼罪。展轉無策。忽憶女子一小紅衫,密著其體,未肯暫脫,必其要害。執此可以脅之。夜分,女至,問:「主人囑汝捉我乎?」曰:「良有之。但我兩人情好,何肯此為?」及寢,陰掬其衫。女急啼,力脫而去。從此遂絕。
後仆自他方歸,遙見女子坐道周;至前,則舉袖障面。仆下騎,呼曰:「何作此態?」女乃起,握手曰:「我謂子已忘舊好矣。既戀戀有故人意,情尚可原。前事出於主命,亦不汝怪也。但緣份已盡,今設小酌,請入為別。」時秋初,高粱正茂。女攜與俱入,則中有巨第。繫馬而入,廳堂中酒餚已列。甫坐,群婢行炙。日將暮,仆有事,欲覆主命,遂別。既出,則依然田隴耳。
==番僧==
釋體空言:「在青州,見二番僧,像貌奇古;耳綴雙環,被黃布,鬚髮鬈如。自言從西域來。聞太守重佛,謁之。太守遣二隸,送詣叢林。和尚靈轡,不甚禮之。執事者見其人異,私款之,止宿焉。或問:『西域多異人,羅漢得無有奇術否?』其一囅然笑,出手于袖,掌中托小塔,高裁盈尺,玲瓏可愛。壁上最高處,有小龕,僧擲塔其中,矗然端立,無少偏倚。視塔上有舍利放光,照耀一室。少間,以手招之,仍落掌中。其中僧乃袒臂,伸左肱,長可六七尺,而右肱縮無有矣;轉伸右肱,亦如左狀。」
==狐妾==
萊蕪劉洞九,官汾州。獨坐署中,聞亭外笑語漸近,入室,則四女子:一四十許,一可三十,一二十四五已來,末後一垂髫者。並立几前,相視而笑。劉固知官署多狐,置不顧。少間,垂髫者出一紅巾,戲拋面上。劉拾擲窗間,仍不顧。四女一笑而去。
一日,年長者來,謂劉曰:「舍妹與君有緣,願無棄葑菲。」劉漫應之。女遂去。俄偕一婢,擁垂髫兒來,俾與劉並肩坐。曰:「一對好鳳侶,今夜諧花燭。勉事劉郎,我去矣。」劉諦視,光豔無儔,遂與燕好。詰其行蹤。女曰:「妾固非人,而實人也。妾,前官之女,蠱於狐,奄忽以死,窆園內。衆狐以術生我,遂飄然若狐。」劉因以手探尻際。女覺之,笑曰:「君將無謂狐有尾耶?」轉身云:「請試捫之。」自此,遂留不去。每行坐與小婢俱。家人俱尊以小君禮。婢媼參謁,賞賚甚豐。
值劉壽辰,賓客煩多,共三十餘筵,須庖人甚衆﹔先期牒拘,僅一二到者。劉不勝恚。女知之,便言:「勿憂。庖人既不足用,不如並其來者遣之。妾固短於才,然三十席亦不難辦。」劉喜,命以魚肉薑桂,悉移內署。家中人但聞刀砧聲,繁碎不絕。門內設一几,行炙者置柈其上;轉視,則肴俎已滿。托去復來,十餘人絡繹於道,取之不竭。末後,行炙人來索湯餅。內言曰:「主人未嘗預囑,咄嗟何以辦?」既而曰:「無已,其假之。」少頃,呼取湯餅。視之,三十餘碗,蒸騰几上。客既去,乃謂劉曰:「可出金貲,償某家湯餅。」劉使人將直去。則其家失湯餅,方共驚異;使至,疑始解。
一夕,夜酌,偶思山東苦醁。女請取之。遂出門去。移時返曰:「門外一甖,可供數日飲。」劉視之,果得酒,真家中甕頭春也。越數日,夫人遣二僕如汾。途中一僕曰:「聞狐夫人犒賞優厚,此去得賞金,可買一裘。」女在署已知之,向劉曰:「家中人將至。可恨傖奴無禮,必報之。」明日,僕甫入城,頭大痛,至署,抱首號呼。共擬進醫藥。劉笑曰:「勿須療,時至當自瘥。」衆疑其獲罪小君。僕自思,初來未解裝,罪何由得?無所告訴,漫膝行而哀之。簾中語曰:「爾謂夫人,則亦已耳,何謂狐也?」僕乃悟,叩不已。又曰:「既欲得裘,何得復無禮?」已而曰:「汝愈矣。」言已,僕病若失。僕拜欲出,忽自簾中擲一裹出,曰:「此一羔羊裘也,可將去。」僕解視,得五金。劉問家中消息,僕言都無事,惟夜失藏酒一甖,稽其時日,即取酒夜也。羣憚其神,呼之「聖仙」。
劉為繪小像。時張道一為提學使,聞其異,以桑梓誼詣劉,欲乞一面。女拒之。劉示以像,張強攜而去。歸懸座右,朝夕祝之云:「以卿麗質,何之不可?乃托身於鬖鬖之老!下官殊不惡於洞九,何不一惠顧?」女在署忽謂劉曰:「張公無禮,當小懲之。」一日,張方祝,似有人以界方擊額,崩然甚痛。大懼,反卷。劉詰之,使隱其故而詭對之。劉笑曰:「主人額上得毋痛否?」使不能欺,以實告。無何,婿亓生來,請覲之。女固辭。亓請之堅。劉曰:「婿非他人,何拒之深?」女曰:「婿相見,必當有以贈之﹔渠望我奢,自度不能滿其志,故適不欲見耳。」既固請之,乃許以十日見。及期,亓入,隔簾揖之,少致存問。儀容隱約,不敢審諦。即退,數步之外,輒回眸注盼。但聞女言曰:「阿婿回首矣!」言已,大笑,烈烈如鴞鳴。亓聞之,脛股皆軟,搖搖然如喪魂魄。既出,坐移時,始稍定。乃曰:「適聞笑聲,如聽霹靂,竟不覺身為己有。」少頃,婢以女命,贈亓二十金。亓受之,謂婢曰:「聖仙日與丈人居,寧不知我素性揮霍,不慣使小錢耶?」女聞之曰:「我固知其然。囊底適罄;向結伴至汴梁,其城為河伯占據,庫藏皆沒水中,入水各得些須,何能飽無饜之求?且我縱能厚餽,彼福薄亦不能任。」
女凡事能先知;遇有疑難,與議,無不剖。一日,並坐,忽仰天大驚曰:「大劫將至,為之奈何!」劉驚問家口,曰:「餘悉無恙,獨二公子可慮。此處不久將為戰場,君當求差遠去,庶免於難。」劉從之。乞於上官,得解餉雲貴間。道里遼遠,聞者弔之;而女獨賀。無何,姜瓖叛,汾州沒為賊窟。劉仲子自山東來,適遭其變,遂被害。城陷,官僚皆罹於難,惟劉以公出得免。盜平,劉始歸。尋以大案罣誤,貧至饔飧不給;而當道者又多所需索,因而窘憂欲死。女曰:「勿憂,牀下三千金,可資用度。」劉大喜,問:「竊之何處?」曰:「天下無主之物,取之不盡,何庸竊乎。」劉借謀得脫歸,女從之。後數年忽去,紙裹數事留贈,中有喪家挂門之小旛,長二寸許,羣以為不祥。劉尋卒。
==雷曹==
樂雲鶴、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長同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歲知名。樂虛心事之,夏亦相規不勌,樂文思日進,由是名並著。而潦倒場屋,戰輒北。無何,夏遘疫卒,家貧不能葬,樂銳身自任之。遺襁褓子及未亡人,樂以時恤諸其家;每得升斗,必析而二之,夏妻子賴以活。於是士大夫益賢樂。樂恆產無多,又代夏生憂內顧,家計日蹙。乃嘆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沒,而況於我!人生富貴須及時,戚戚終歲,恐先狗馬填溝壑,負此生矣,不如早自圖也。」於是去讀而賈。操業半年,家貲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於旅舍。見一人頎然而長,筋骨隆起,彷徨座側,色黯淡,有戚容。樂問:「欲得食耶?」其人亦不語。樂推食食之;則以手掬啗,頃刻已盡。樂又益以兼人之饌,食復盡。遂命主人割豚肩,堆以蒸餅,又盡數人之餐。始果腹而謝曰:「三年以來,未嘗如此飫飽。」樂曰:「君固壯士,何飄泊若此?」曰:「罪嬰天譴,不可說也。」問其里居,曰:「陸無屋,水無舟,朝村而暮郭也。」樂整裝欲行,其人相從,戀戀不去。樂辭之。告曰:「君有大難,吾不忍忘一飯之德。」樂異之,遂與偕行。途中曳與同餐。辭曰:「我終歲僅數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風濤暴作,估舟盡覆,樂與其人悉沒江中。俄風定,其人負樂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時,挽一船至,扶樂入,囑樂臥守,復躍入江,以兩臂夾貨出,擲舟中;又入之:數入數出,列貨滿舟。樂謝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還哉!」檢視貨財,並無亡失。益喜,驚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樂苦留之,遂與共濟。樂笑云:「此一厄也,止失一金簪耳。」其人欲復尋之。樂方勸止,已投水中而沒。驚愕良久。忽見含笑而出,以簪授樂曰:「幸不辱命。」江上人罔不駭異。
樂與歸,寢處共之。每十數日始一食,食則啖嚼無算。一日,又言別,樂固挽之。適晝晦欲雨,聞雷聲。樂曰:「雲間不知何狀?雷又是何物?安得至天上視之,此疑乃可解。」其人笑曰:「君欲作雲中遊耶?」少時,樂倦甚,伏榻假寐。既醒,覺身搖搖然,不似榻上;開目,則在雲氣中,周身如絮。驚而起,暈如舟上。踏之,耎無地。仰視星斗,在眉目間。遂疑是夢。細視星嵌天上,如老蓮實之在蓬也,大者如甕,次如瓿,小如盎盂。以手撼之,大者堅不可動;小星動搖,似可摘而下者。遂摘其一,藏袖中。撥雲下視,則銀海蒼茫,見城郭如豆。愕然自念:設一脫足,此身何可復問。俄見二龍夭矯,駕縵車來。尾一掉,如鳴牛鞭。車上有器,圍皆數丈,貯水滿之。有數十人,以器掬水,遍灑雲間。忽見樂,共怪之。樂審所與壯士在焉,語衆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樂,令灑。時苦旱,樂接器排雲,約望故鄉,盡情傾注。未幾,謂樂曰:「我本雷曹,前誤行雨,罰謫三載;今天限已滿,請從此別。」乃以駕車之繩萬尺擲前,使握端縋下。樂危之。其人笑言:「不妨。」樂如其言,飀飀然瞬息及地。視之,則墮立村外。繩漸收入雲中,不可見矣。
時久旱,十里外,雨僅盈指,獨樂里溝澮皆滿。歸探袖中,摘星仍在。出置案上,黯黝如石;入夜,則光明煥發,映照四壁。益寶之,什襲而藏。每有佳客,出以照飲。正視之,則條條射目。一夜,妻坐對握髮,忽見星光漸小如螢,流動橫飛。妻方怪咤,已入口中,咯之不出,竟已下咽。愕奔告樂,樂亦奇之。既寢,夢夏平子來,曰:「我少微星也。君之惠好,在中不忘。又蒙自天上攜歸,可云有緣。今為君嗣,以報大德」。樂三十無子,得夢甚喜。自是妻果娠;及臨蓐,光輝滿室,如星在几上時,因名「星兒」。機警非常,十六歲,及進士第。
異史氏曰:「樂子文章名一世,忽覺蒼蒼之位置我者不在是,遂棄毛錐如脫屣,此與燕頷投筆者,何以少異?至雷曹感一飯之德,少微酬良友之知,豈神人之私報恩施哉,乃造物之公報賢豪耳。」
==賭符==
韓道士,居邑中之天齊廟。多幻術,共名之「仙」。先子與最善,每適城,輒造之。一日,與先叔赴邑,擬訪韓,適遇諸途。韓付鑰曰:「請先往啟門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詣廟發扃,則韓已坐室中。諸如此類。
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賭,因先子亦識韓。值大佛寺來一僧,專事樗蒲,賭甚豪。族人見而悅之,罄貲往賭,大虧;心益熱,典質田產,復往,終夜盡喪。邑邑不得志,便道詣韓,精神慘淡,言語失次。韓問之,具以實告。韓笑云:「常賭無不輸之理。倘能戒賭,我為汝復之。」族人曰:「倘得珠還合浦,花骨頭當鐵杵碎之!」韓乃以紙書符,授佩衣帶間。囑曰:「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隴復望蜀也。」又付千錢,約贏而償之。族人大喜而往。僧驗其貲,易之,不屑與賭。族人強之,請以一擲為期。僧笑而從之。乃以千錢為孤注。僧擲之無所勝負,族人接色,一擲成采;僧復以兩千為注。又敗;漸增至十餘千,明明梟色,呵之,皆成盧雉:計前所輸,頃刻盡復。陰念再贏數千亦更佳,乃復博,則色漸劣;心怪之,起視帶上,則符已亡矣,大驚而罷。載錢歸廟,除償韓外,追而計之,並末後所失,適符原數也。已乃愧謝失符之罪。韓笑曰:「已在此矣。固囑勿貪,而君不聽,故取之。」
異史氏曰:「天下之傾家者,莫速於博;天下之敗德者,亦莫甚於博。入其中者,如沉迷海,將不知所底矣。夫商農之人,具有本業;詩書之士,尤惜分陰。負耒橫經,固成家之正路;清談薄飲,猶寄興之生涯。爾乃狎比淫朋,纏綿永夜。傾囊倒篋,懸金於嶮巇之天;呼雉呵盧,乞靈於淫昏之骨。盤旋五木,似走圓珠;手握多張,如擎團扇。左覷人而右顧己,望穿鬼子之睛;陽示弱而陰用強,費盡罔兩之技。門前賓客待,猶戀戀於場頭;舍上火煙生,尚眈眈於盆裏。忘餐廢寢,則久入成迷;舌敝脣焦,則相看似鬼。迨夫全軍盡沒,熱眼空窺。視局中則叫號濃焉,技癢英雄之臆;顧囊底而貫索空矣,灰寒壯士之心。引頸徘徊,覺白手之無濟;垂頭蕭索,始玄夜以方歸。幸交謫之人眠,恐驚犬吠;苦久虛之腹餓,敢怨羹殘。既而鬻子質田,冀還珠於合浦;不意火灼毛盡,終撈月於滄江。及遭敗後我方思,已作下流之物;試問賭中誰最善?羣指無袴之公。甚而枵腹難堪,遂棲身於暴客;搔頭莫度,至仰給於香匳。嗚呼!敗德喪行,傾產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阿霞==
文登景星者,少有重名。與陳生比鄰而居,齋隔一短垣。一日,陳暮過荒落之墟,聞女子啼松柏間;近臨,則樹橫枝有懸帶,若將自經。陳詰之,揮涕而對曰:「母遠出,託妾於外兄。不圖狼子野心,畜我不卒。伶仃如此,不如死!」言已,復泣。陳解帶,勸令適人。女慮無可託者。陳請暫寄其家,女從之。既歸,挑燈審視,丰韻殊絕。大悅,欲亂之。女厲聲抗拒,紛紜之聲,達於間壁。景生踰垣來窺,陳乃釋女。女見景,凝眸停諦,久乃奔去。二人共逐之,不知去向。景歸,闔戶欲寢,則女子盈盈自房中出。驚問之。答曰:「彼德薄福淺,不可終託。」景大喜。詰其姓氏,曰:「妾祖居於齊。以齊姓,小字阿霞。」入以游詞,笑不甚拒,遂與寢處。
齋中多友人來往,女恆隱閉深房。過數日,曰:「妾姑去。此處煩雜,困人甚。繼今,請以夜卜。」問:「家何所?」曰:「正不遠耳。」遂早去,夜果復來,懽愛綦篤。又數日,謂景曰:「我兩人情好雖佳,終屬苟合。家君宦遊西疆,明日將從母去,容即乘間稟命,而相從以終焉。」問:「幾日別?」約以旬終。
既去,景思齋居不可常;移諸內,又慮妻妒。計不如出妻。志既決,妻至輒詬厲。妻不堪其辱,涕欲死。景曰:「死恐見累,請蚤歸。」遂促妻行。妻啼曰:「從子十年,未嘗有失德,何決絕如此!」景不聽,逐愈急。妻乃出門去。自是堊壁清塵,引領翹待;不意信杳青鸞,如石沉海。妻大歸後,數浼知交,請復於景,景不納;遂適夏侯氏。夏侯里居,與景接壤,以田畔之故,世有郤。景聞之,益大恚恨。然猶冀阿霞復來,差足自慰。越年餘,並無蹤緒。
會海神壽,祠內外士女雲集,景亦在。遙見一女,甚似阿霞。景近之,入於人中;從之,出於門外;又從之,飄然竟去。景追之不及,恨悒而返。後半載,適行於途,見一女郎,著朱衣,從蒼頭,鞚黑衛來。望之,霞也。因問從人:「娘子為誰?」答言:「南村鄭公子繼室。」又問:「娶幾時矣?」曰:「半月耳。」景思,得毋誤耶?女郎聞語,回眸一睇,景視,真霞。見其已適他姓,憤填胸臆,大呼:「霞娘!何忘舊約?」從人聞呼主婦,欲奮老拳。女急止之。啟幛紗謂景曰:「負心人何顏相見?」景曰:「卿自負僕,僕何嘗負卿?」女曰:「負夫人甚於負我!結髮者如是,而況其他?向以祖德厚,名列桂籍,故委身相從;今以棄妻故,冥中削爾祿秩,今科亞魁王昌,即替汝名者也。我已歸鄭君,無勞復念。」景俯首帖耳,口不能道一詞。視女子,策蹇去如飛,悵恨而已。
是科,景落第,亞魁果王氏昌名。鄭亦捷。景以是得薄倖名。四十無偶,家益替,恆趁食於親友家。偶詣鄭,鄭款之,留宿焉。女窺客,見而憐之。問鄭曰:「堂上客,非景慶雲耶?」問所自識,曰:「未適君時,曾避難其家,亦深得其豢養。彼行雖賤,而祖德未斬;且與君為故人,亦宜有綈袍之義。」鄭然之,易其敗絮,留以數日。夜分欲寢,有婢持廿餘金贈景。女在窗外言曰:「此私貯,聊酬夙好,可將去,覓一良匹。幸祖德厚,尚足及子孫。無復喪檢,以促餘齡。」景感謝之。既歸,以十餘金買搢紳家婢,甚醜悍。舉一子,後登兩榜。鄭官至吏部郎。既沒,女送葬歸,啟輿則虛無人矣,始知其非人也。噫!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而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矣!
==李司鑒==
李司鑒,永年舉人也。于康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打死其妻李氏。地方報廣平,行永年查審。司鑒在府前,忽于肉架下奪一屠刀,奔入城隍廟,登戲臺上,對神而跪。自言:「神責我不當聽信奸人,在鄉黨顛倒是非,著我割耳。」遂將左耳割落,拋臺下。又言:「神責我不應騙人銀錢,著我剁指。」遂將左指剁去。又言:「神責我不當姦淫婦女,使我割腎。」遂自閹,昏迷僵仆。時總督朱雲門題參革褫究擬,已奉俞旨,而司鑒已伏冥誅矣。邸抄。
==五羖大夫==
河津暢體元,字汝玉。為諸生時,夢人呼為「五羖大夫」,喜為佳兆。及遇流寇之亂,盡剝其衣,夜閉置空室。時冬月,寒甚,暗中摸索,得數羊皮護體,僅不至死。質明,視之,恰符五數。啞然自笑神之戲己也。後以明經授雒南知縣。畢載積先生志。
==毛狐==
農子馬天榮,年二十餘。喪偶,貧不能娶。偶芸田間,見少婦盛妝,踐禾越陌而過,貌赤色,致亦風流。馬疑其迷途,顧四野無人,戲挑之。婦亦微納。欲與野合。笑曰:「青天白日,寧宜為此?子歸,掩門相候,昏夜我當至。」馬不信,婦矢子。馬乃以門戶嚮背具告之,婦乃去。夜分,果至,遂相悅愛。覺其膚肌嫩甚;火之,膚赤薄如嬰兒,細毛遍體,異之。又疑其蹤跡無據,自念得非狐耶?遂戲相詰。婦亦自認不諱。馬曰:「既為仙人,自當無求不得。既蒙繾綣,寧不以數金濟我貧?」婦諾之。次夜來,馬索金。婦故愕曰:「適忘之。」將去,馬又囑。至夜,問:「所乞或勿忘耶?」婦笑,請以異日。逾數日,馬復索。婦笑向袖中出白金二鋌,約五六金,翹邊細紋,雅可愛玩。馬喜,深藏于櫝。積半歲,偶需金,因持示人。人曰:「是錫也。」以齒齕之,應口而落。馬大駭,收藏而歸。至夜,婦至,憤致誚讓。婦笑曰:「子命薄,真金不能任也。」一笑而罷。
馬曰:「聞狐仙皆國色,殊亦不然。」婦曰:「吾等皆隨人現化。子且無一金之福,落雁沉魚,何能消受?以我蠢陋,固不足以奉上流;然較之大足駝背者,即為國色。」過數月,忽以三金贈馬,曰:「子屢相索,我以子命不應有藏金。今媒聘有期,請以一婦之資相饋,亦借以贈別。」馬自白無聘婦之說。婦曰:「一二日自當有媒來。」馬問:「所言姿貌如何?」曰:「子思國色,自當是國色。」馬曰:「此即不敢望。但三金何能買婦?」婦曰:「此月老註定,非人力也。」馬問:「何遽言別?」曰:「戴月披星,終非了局。『使君自有婦』,搪塞何為?」天明
而去,授黃末一刀圭,曰:「別後恐病,服此可療。」
次日,果有媒來。先詰女貌,答:「在妍媸之間。」「聘金幾何?」「約四五數。」馬不難其價,而必欲一親見其人。媒恐良家子不肯炫露。既而約與俱去,相機因便。既至其村,媒先往,使馬待諸村外。久之,來曰:「諧矣。余表親與同院居,適往,見女坐室中。請即偽為謁表親者而過之,咫尺可相窺也。」馬從之。果見女子坐堂中,伏體于床,倩人爬背。馬趨過,掠之以目,貌誠如媒言。及議聘,並不爭直,但求得一二金,裝女出閣。馬益廉之,乃納金;並酬媒氏及書券者,計三兩已盡,亦未多費一文。擇吉迎女歸,入門,則胸背皆駝,項縮如龜,下視裙底
,蓮舡盈尺。乃悟狐言之有因也。
異史氏曰:「隨人現化,或狐女之自為解嘲;然其言福澤,良可深信。余每謂:非祖宗數世之修行,不可以博高官;非本身數世之修行,不可以得佳人。信因果者,必不以我言為河漢也。」
==翩翩==
羅子浮,邠人。父母俱早世。八九歲,依叔大業。業為國子左廂,富有金繒而無子,愛子浮若己出。十四歲,為匪人誘去作狹邪遊。會有金陵娼,僑寓郡中,生悅而惑之。娼返金陵,生竊從遁去。居娼家半年,牀頭金盡,大為姊妹行齒冷。然猶未遽絕之。無何,廣創潰臭,沾染牀席,逐而出。丐於市。市人見輒遙避。
自恐死異域,乞食西行;日三四十里,漸至邠界。又念敗絮膿穢,無顏入里門,尚趦趄近邑間。日既暮,欲趨山寺宿。遇一女子,容貌若仙。近問:「何適?」生以實告。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頗不畏虎狼。」生喜,從去。入深山中,見一洞府。入則門橫溪水,石梁駕之。又數武,有石室二,光明徹照,無須燈燭。命生解懸鶉,浴於溪流。曰:「濯之,創當愈。」又開幛拂褥促寢,曰:「請即眠,當為郎作袴。」乃取大葉類芭蕉,翦綴作衣。生臥視之。製無幾時,折疊牀頭,曰:「曉取著之。」乃與對榻寢。生浴後,覺創瘍無苦。既醒,摸之,則痂厚結矣。詰旦,將興,心疑蕉葉不可著。取而審視,則綠錦滑絕。少間,具餐。女取山葉呼作餅,食之,果餅;又翦作雞、魚,烹之皆如真者。室隅一甖,貯佳醞,輒復取飲;少減,則以溪水灌益之。數日,創痂盡脫,就女求宿。女曰:「輕薄兒!甫能安身,便生妄想!」生云:「聊以報德。」遂同臥處,大相歡愛。
一日,有少婦笑入,曰:「翩翩小鬼頭快活死!薛姑子好夢,幾時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貴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風緊,吹送來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曰:「花娘子瓦窰哉!哪弗將來?」曰:「方嗚之,睡卻矣。」於是坐以款飲。又顧生曰:「小郎君焚好香也。」生視之,年廿有三四,綽有餘妍。心好之。剝果誤落案下,俯假拾果,陰捻翹鳳;花城他顧而笑,若不知者。生方怳然神奪,頓覺袍袴無溫;自顧所服,悉成秋葉。幾駭絕。危坐移時,漸變如故。竊幸二女之弗見也。少頃,酬酢間,又以指搔纖掌。城坦然笑謔,殊不覺知。突突怔忡間,衣已化葉,移時始復變。由是漸顏息慮,不敢妄想。城笑曰:「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若弗是醋葫蘆娘子,恐跳跡入雲霄去。」女亦哂曰:「薄倖兒,便直得寒凍殺!」相與鼓掌。花城離席曰:「小婢醒,恐啼腸斷矣。」女亦起曰:「貪引他家男兒,不憶得小江城啼絕矣。」花城既去,懼貽誚責;女卒晤對如平時。
居無何,秋老風寒,霜零木脫,女乃收落葉,蓄旨御冬。顧生肅縮,乃持襆掇拾洞口白雲,為絮複衣;著之,溫暖如襦,且輕鬆常如新綿。逾年,生一子,極惠美。日在洞中弄兒為樂。然每念故里,乞與同歸。女曰:「妾不能從;不然,君自去。」因循二三年,兒漸長,遂與花城訂為姻好。生每以叔老為念。女曰:「阿叔臘故大高,幸復強健,無勞懸耿。待保兒婚後,去住由君。」女在洞中,輒取葉寫書教兒讀,兒過目即了。女曰:「此兒福相,放教入塵寰,無憂至臺閣。」未幾,兒年十四。花城親詣送女。女華妝至,容光照人。夫妻大悅,舉家讌集。翩翩扣釵而歌曰:「我有佳兒,不羨貴官。我有佳婦,不羨綺紈。今夕聚首,皆當喜歡。為君行酒,勸君加餐。」既而花城去,與兒夫婦對室居。新婦孝,依依膝下,宛如所生。生又言歸。女曰:「子有俗骨,終非仙品;兒亦富貴中人,可攜去,我不誤兒生平。」新婦思別其母,花城已至。兒女戀戀,涕各滿眶。兩母慰之曰:「暫去,可復來。」翩翩乃翦葉為驢,令三人跨之以歸。
大業已老歸林下,意姪已死,忽攜佳孫美婦歸,喜如獲寶。入門,各視所衣,悉蕉葉;破之,絮蒸蒸騰去。乃並易之。後生思翩翩,偕兒往探之,則黃葉滿徑,洞口雲迷,零涕而返。
異史氏曰:「翩翩、花城,殆仙者耶?餐葉衣雲,何其怪也!然幃幄誹謔,狎寢生雛,亦復何殊於人世?山中十五載,雖無『人民城郭』之異;而雲迷洞口,無蹟可尋,睹其景況,真劉、阮返棹時矣。」
==黑獸==
聞李太公敬一言:「某公在瀋陽,宴集山顛。俯瞰山下,有虎啣物來,以爪穴地,瘞之而去。使人探所瘞,得死鹿。乃取鹿而虛掩其穴。少間,虎導一黑獸至,毛長數寸。虎前驅,若邀尊客。既至穴,獸眈眈蹲伺。虎探穴失鹿,戰伏不敢少動。獸怒其誑,以爪擊虎額,虎立斃。獸亦逕去。」
異史氏曰:「獸不知何名。然問其形,殊不大於虎,而何延頸受死,懼之如此其甚哉?凡物各有所制,理不可解。如獮最畏狨:遙見之,則百十成羣,羅而跪,無敢遁者。凝睛定息,聽狨至,以爪遍揣其肥瘠;肥者則以片石誌顛頂。獮戴石而伏,悚若木雞,惟恐墮落。狨揣誌已,乃次第按石取食,餘始鬨散。余嘗謂貪吏似狨,亦且揣民之肥瘠而志之,而裂食之;而民之戢耳聽食,莫敢喘息,蚩蚩之情,亦猶是也。可哀也夫!」
<卷三完>
76c2lo3asflv0pu2fbricw5kb0zmeai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0
51486
2170970
2170087
2022-08-10T12:11:25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 y = 2000 | m = 2
| 发布者 =[[w: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w: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 from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前 言==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极力推行以制造 “两个中国”为核心的分裂政策,一直发展到公然主张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危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中国政府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势力的斗争,集中表现在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还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上。
我们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系统地论述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和政策。
==一、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一个中国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台湾的全部事实和法律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昭告各国,中国废止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涉及中日关系的条约、协定、合同,并将收复台湾。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一九四五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并在《[[日本投降条款]]》中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十月二十五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地位。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地方当局。
一个中国原则的产生和基本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天即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又致电联合国,声明:国民党当局“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完全无权代表中国。外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台湾当局断绝或不建立外交关系,是新中国与外国建交的原则。
中国政府的上述主张受到当时美国政府的阻挠。尽管一九五○年一月五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一九四五年以来的四年中国对台湾岛行使主权,但是同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为了孤立、遏制中国,不仅派军队侵占台湾,而且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以后又逐步在国际社会策动“双重承认”,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正是在中国与外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在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产生了一个中国原则。上述主张构成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涵义,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一九四九年后的三四十年间,台湾当局虽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全中国的合法地位,但也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这说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岸的中国人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共识。早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行炮击金门的战斗时,毛泽东主席就向台湾当局公开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一九七九年一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
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严正立场和合理主张,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理解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一九七一年十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二七五八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一九七二年九月,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且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的立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一百六十一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二、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石。经由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中国政府自一九七九年开始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的要点是: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早日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需借助外国力量。上述方针和政策,贯彻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和精神,也充分尊重了台湾同胞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江泽民主席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发表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时,明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实现和平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迄今,两岸敌对状态并未正式结束。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实现两岸统一,中国政府有权采用任何必要的手段。采用和平的方式,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是最好的方式。中国政府于一九七九年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时,是基于一个前提,即当时的台湾当局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长期支持台湾当局的美国政府承认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也有利于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在实行和平统一方针的同时始终表明,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并无义务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和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是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保障。采用武力的方式,将是最后不得已而被迫作出的选择。
对台湾而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标志着承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可分割,这就使两岸双方有了共同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找到解决双方政治分歧的办法,实现和平统一。如果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不复存在。
对美国而言,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就要切实执行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三个公报和美方的一系列承诺,就应当只与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的关系,反对所谓“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阻挠中国的统一。反之,就破坏了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外部条件。
对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而言,台湾海峡局势一直与亚太地区的安定密切相关。有关各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符合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利益。
中国政府积极地真诚地努力争取实现和平统一。为了争取和平统一,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举行两岸平等谈判。充分考虑到台湾的政治现实,为了照顾台湾当局关于平等谈判地位的要求,我们先后提出了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两党谈判可以吸收台湾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等主张,而始终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中国政府还提出,可先从进行包括政治对话在内的对话开始,逐步过渡到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解决正式谈判的名义、议题、方式等问题,进而展开政治谈判。政治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发展进行规划。一九九八年一月,为寻求和扩大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政府向台湾方面明确提出,在统一之前,在处理两岸关系事务中,特别是在两岸谈判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也就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政府希望,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双方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为争取和平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自一九八七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至一九九九年底,到中国大陆从事探亲、旅游、交流的台湾同胞已达一千六百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超过一千六百亿美元,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协议金额及实际到位金额分别超过了四百四十亿美元与二百四十亿美元;两岸互通邮政、电信取得了很大进展;两岸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进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为了通过商谈妥善解决两岸同胞交往中所衍生的具体问题,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此基础上,两会领导人于一九九三年四月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并签署了几项涉及保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的协议。一九九八年十月,两会领导人在上海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两会商谈是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实践证明,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找到两岸平等谈判的适当方式。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以来,港台之间、澳台之间原有的各种民间往来与交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发展。
==三、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分裂势力蓄意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一九八八年,李登辉继任为台湾当局的领导人。当时他多次公开表示,台湾当局的基本政策就是“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我们一贯主张中国应该统一,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但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李登辉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相继鼓吹“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阶段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而且自食其言,说他“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李登辉还纵容、扶持主张所谓“台湾独立”的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势力迅速发展、“台独”思潮蔓延。在李登辉主导下,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实际的分裂步骤。在台湾政权体制方面,力图通过所谓的“宪政改革”将台湾改造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以适应制造“两个中国”的需要。在对外关系方面,不遗余力地进行以制造“两个中国” 为目的的“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活动。一九九三年以来,连续七年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在军事方面,大量向外国购买先进武器,谋求加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变相地与美、日建立某种形式的军事同盟。在思想文化方面,图谋抹杀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挑起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误解和疏离感,割断两岸同胞的思想和文化纽带。
一九九九年以来,李登辉的分裂活动进一步发展。五月,他出版《[[台湾的主张]]》一书,鼓吹要把中国分成七块各自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区域。七月九日,他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企图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破坏两岸关系、特别是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的基础,破坏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李登辉已经成为台湾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是台湾海峡安定局面的破坏者,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也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的种种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访问美国后,中国政府果断地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并对美国政府公然允许李登辉访美、违背美国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所作的承诺、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进行了严正的交涉。这场斗争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和能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台湾同胞进一步认识到“台独”的严重危害。李登辉在国际上进行分裂活动受到沉重打击。部分“台独”势力被迫放弃了某些极端的分裂主张。国际社会进一步注意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必要性,美国政府还明确承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 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更加坚决的斗争。针对台湾分裂势力企图通过所谓“法律”形式落实“两国论”的活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更加严重和危险的分裂步骤,是对和平统一的极大挑衅。如果这一图谋得逞,中国和平统一将变得不可能。这场斗争形成了海内外中国人同声谴责“两国论”的强大声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美国政府也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对台湾“三不支持”的承诺。台湾当局被迫表示不会依照“ 两国论”修改所谓“宪法”、“法律”。
但是,台湾分裂势力仍在企图以所谓“制宪”、“修宪”、“解释宪法”或“立法”等多种形式,用所谓“法律”形式实现在“中华民国”名义下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台湾分裂势力一贯图谋破坏中美关系,挑起中美冲突和对抗,以便实现他们的分裂图谋。
事实证明,台湾海峡局势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仍然坚持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不变,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和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容忍、决不姑息、决不坐视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得逞,任何分裂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四、两岸关系中涉及一个中国原则的若干问题==
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海峡两岸并非两个国家。台湾当局支撑其制造“两个中国”的主张,包括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的所谓理由无非是:一九四九年以后海峡两岸已经分裂分治且互不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未统治过台湾,一九九一年以后台湾也已产生了与中国大陆没有关系的政权体制。这些理由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也绝对不能得出台湾可以“中华民国”的名义自立为一个国家和海峡两岸已经分裂为两个国家的结论。第一,国家主权不可分割。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只能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使主权的中央政府。如前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已经享有和行使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由此,中国拥有对台湾的主权也从未改变。第二,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三,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的结果。海峡两岸尚未统一,这种不正常状态的长期存在,并没有赋予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和权利,也不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目前的问题是台湾分裂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要改变这种状况,而这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的。
坚决反对以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台湾分裂势力以“主权在民”为借口,企图以公民投票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这是徒劳的。首先,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无论在国内法还是在国际法上,都已经是明确的,不存在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是否应自决的前提。其次,“主权在民”是指主权属于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指属于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人民。对台湾的主权,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而不属于台湾一部分人。第三,历史上台湾从未曾成为一个国家;一九四五年以后,台湾既不是外国的殖民地,又不处于外国占领之下,不存在行使民族自决权的问题。总之,自一九四五年中国收复台湾之后,就根本不存在就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台湾的前途只有一条,就是走向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而决不能走向分裂。任何人以所谓公民投票的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其结果必将把台湾人民引向灾难。
“两德模式”不能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台湾有些人主张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后又重新统一的所谓“两德模式”来处理两岸关系。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误解。战后德国的分裂和两岸暂时分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一九四五年德国在二战中战败,被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依据《[[鉴于德国失败和接管最高政府权力的声明]]》及其后的波茨坦协议,分区占领。冷战开始后,德国统一问题成为美苏两国在欧洲对抗的一个焦点,在美英法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分别相继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显然,德国问题完全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是内政问题。第二,两者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不同。德国的分裂,为二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而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必须将窃取于中国的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第三,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两个德国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并存。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上台前的台湾当局和李登辉上台初期也承认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因而,德国问题与台湾问题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照搬“两德模式”解决台湾问题。
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中国政府主张两岸谈判最终目的是实现和平统一;主张以一个中国原则为谈判基础,是为了保证实现谈判的目的。而“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两国论”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不是谈统一,而是谈分裂,当然不可能被中国政府接受。只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台湾方面关心的各种问题。中国政府相信,台湾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对外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等,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内,通过政治谈判,最终在和平统一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所谓“民主和制度之争”是阻挠中国统一的借口。近些年来,台湾当局一再声称,“大陆的民主化是中国再统一的关键”、“两岸问题的真正本质是制度竞赛”。这是拖延和抗拒统一的借口,是欺骗台湾同胞和国际舆论的伎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断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而奋斗。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允许海峡两岸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互不强加于对方,最能体现两岸同胞的意愿,这本身就是民主的。两岸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应构成和平统一的障碍。而且,中国政府注意到台湾与香港、澳门的不同特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之后,在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的内容,可以比香港、澳门更为宽松。台湾当局企图以“民主和制度之争”阻挠统一,妄想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十二亿多人实行台湾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民主的。“要民主”不应成为“不要统一”的理由。两岸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分歧的实质,绝不是要不要民主之争、实行哪种制度之争,而是要统一还是要分裂之争。
==五、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若干问题==
中国政府对于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表示赞赏。我们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在第五部分“国际事务中涉及台湾的几个问题”中,阐述了在有关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的关系、国际组织与台湾的关系、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通航、与中国建交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等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在此,谨重申有关立场和政策。
台湾无权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后,联合国组织中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已经获得彻底解决,根本不存在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问题。台湾当局声称联合国2758号决议只解决了“中国代表权问题”,没有解决“台湾的代表权问题”,要求“参与联合国”。这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径,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及有关联合国决议,遵循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准则,不以任何方式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其他国际组织。
对于某些允许地区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政府已经基于一个中国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作出了安排。台湾已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分别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英文名称为TAIPEI, CHINA)和亚太经合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TAIPEI)等组织。一九九二年九月,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理事会主席声明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台湾可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的名义参加。世贸组织在审议接纳台湾加入该组织时,应坚持上述声明确定的原则。上述特殊安排,并不构成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国际活动仿效的模式。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能向台湾出售武器,或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结盟。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应本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以任何形式或借口向台湾出售武器,或帮助台湾生产武器。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二十多年来,美国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为自己带来了美中建交、两国关系发展和台湾局势相对稳定的利益。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一再违反自己在“[[八·一七公报]]”中对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不断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现在,美国国会又有人炮制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还企图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和对中国安全的严重威胁,阻碍了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同时也危害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此,中国政府坚决反对。
中国政府以一个中国原则对待台湾的对外交往活动。台湾当局极力在国际上推行所谓“务实外交”,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其实质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坚决反对。同时,考虑到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中国政府对台湾同外国进行民间性质的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并在一个中国前提下,采取了许多灵活措施,为台湾同外国的经贸、文化往来提供方便。例如,台湾可以“中国台北”的名义继续留在国际奥委会中。事实上,台湾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广泛的经贸和文化联系,台湾同胞每年到国外旅游、经商、求学和进行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的人员多达百万人次,年进出口贸易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这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不影响台湾同胞从事民间的对外交流活动,并未影响台湾正常的经贸、文化活动的需要。
中国政府保障台湾同胞在国外的一切正当、合法权益。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的、合法的权益。中国驻外国使领馆一向把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台湾同胞的意见和要求、保障台湾同胞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海湾战争中,中国使馆帮助滞留在科威特的台湾劳务人员安全撤离险境。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使领馆及时抚慰受灾的台湾同胞。柬埔寨爆发内战后,中国使馆积极帮助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台湾商人和旅游者安全转移和撤离。上述事例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照顾。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同胞更能够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充分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结束语==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虽然经历过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出现过地方割据,遭遇过外敌入侵,特别是近代史上曾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每一次分裂之后都复归统一,并且都赢来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反抗外国侵略台湾的斗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人民倍加珍视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奋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植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中国必须统一。中国政府希望国际社会始终如一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希望美国政府切实履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的各项原则和自己作出的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庄严承诺。
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迫切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不能允许台湾问题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PD-CN}}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文件]]
[[Category: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45bxvrliy9081i0llizq38jsmejjq9o
定輟朝例詔
0
115878
2171167
493699
2022-08-11T05:47:55Z
S M Lee
1946
改正錯字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定輟朝例詔|author=李昂(唐文宗)|noauthor=<small>([[Author:文宗|唐文宗]])</small>|times=唐|from=全唐文/卷0072|type=詔|notes=}}
<onlyinclude>官至丞郎,皆朕所委,不幸云亡者,宜其為之廢朝。況朝會班列,本在諸司三品之上,比限近勅,或乖通理,時因敬休殞喪,載深傷惻。自今丞郎,宜準諸司三品官罷朝一日。</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dkq4wqygwfl34nodc8ftkejf1cw970o
禁鞭背詔
0
115988
2171163
493714
2022-08-11T05:37:40Z
S M Lee
1946
改正錯字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禁鞭背詔|author=李昂(唐文宗)|noauthor=<small>([[Author:文宗|唐文宗]])</small>|times=唐|from=全唐文/卷0072|type=詔|notes=}}
<onlyinclude>朕比屬暇日,周覽國史,伏讀太宗因閱《明堂孔穴經》,見五臟之繫,咸附於背,乃下制,決罪人不得鞭背。且人之有生,繫於臟腑,炙針失所,尚致夭傷,鞭扑苟施,能無枉橫?況五刑之內,笞最為輕,豈可以至輕之刑,傷至重之命。朕躬承丕業,思奉貽謀,言念於茲,載懷惻隱。其天下州府應犯輕重罪人,除情關巨蠹,法所難原者,其他過誤罪愆,及尋常公事違法,並宜準{{YL|貞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制處分,不得鞭背。今年己後,每至夏至已後,立秋已前,犯罪人就州府常條之中,亦宜量與矜減,速為疏理,不得久令禁繫。委御史臺切加糾察,永為常式。</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gi86dgnp1t63coluvcooafl283td6ng
2171164
2171163
2022-08-11T05:38:08Z
S M Lee
19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禁鞭背詔|author=李昂(唐文宗)|noauthor=<small>([[Author:文宗|唐文宗]])</small>|times=唐|from=全唐文/卷0072|type=詔|notes=}}
<onlyinclude>朕比屬暇日,周覽國史,伏讀太宗因閱《明堂孔穴經》,見五臟之繫,咸附於背,乃下制,決罪人不得鞭背。且人之有生,繫於臟腑,炙針失所,尚致夭傷,鞭扑苟施,能無枉橫?況五刑之內,笞最為輕,豈可以至輕之刑,傷至重之命。朕躬承丕業,思奉貽謀,言念於茲,載懷惻隱。其天下州府應犯輕重罪人,除情關巨蠹,法所難原者,其他過誤罪愆,及尋常公事違法,並宜準{{YL|貞觀四年|630年}}十一月十七日制處分,不得鞭背。今年己後,每至夏至已後,立秋已前,犯罪人就州府常條之中,亦宜量與矜減,速為疏理,不得久令禁繫。委御史臺切加糾察,永為常式。</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8tzgzpj9b4ikbaqeu7l2kdykej4l9fn
世本
0
125688
2171193
855839
2022-08-11T11:57:05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edition=yes
}}
==序==
《世本》十五篇,見《漢‧藝文志》,蓋古史官所記也。其書舊目不可復得,今可識者,《世本》有《帝繫篇》,見《書序》正義,又釋元應《一切經音義》二十三,有《世本本紀》,見《春秋穀梁‧襄二十五年》疏、《史‧三代世表》索隱、《左‧襄二十一年》正義引《世本記》。「記」「紀」同也。有《世本世家》,見《左‧桓三年》、《閔二年》、《襄二十一年》、《二十九年》、《定元年》正義,《史‧田齊世家》索隱。有《傳》,見《史‧魏世家》索隱。有譜,見《隋‧經籍志》。又有《氏姓篇》,見《左隱十一年》正義及《史‧秦本紀》集解。有《居篇》,見《史‧吳世家》、《魏世家》索隱。有《作篇》,見《周禮》及《禮記》鄭注。《禮》正義亦云《世本》有《作篇》。又當有《諡法》一篇,見沈約《諡法序》。故司馬遷作《[[史記]]》,多依用之。然《春秋》正義云:「今之《世本》,與遷言多有不同。」如《世本》陳無利公,見《左‧桓十一年》正義;韓無列侯,趙無武公,田齊無悼子及侯剡,見《史》索隱。大抵秦火之餘,轉寫訛脫。孔穎達諸儒得此失彼,往往以為未可據信,其實非原書之失也。至如《世本》無有陽國,見《左‧閔二年》正義;《世本》無魏君名諡、檜君號諡,并見《左‧襄二十九年》正義;杜預《釋例》引《世本》無許叔,皆晉唐人所見之本,雖非原書,然猶可想見此書之舊。又如《史‧夏本紀》索隱引《世本》姒姓,不云彤城及褒,《殷本紀》索隱引《世本》子姓無稚氏,《孔子世家》索隱引《世本》無漆姓,亦並足與後來氏姓之書互相取證。王應麟《讀孟子注》,謂可備參考,良有以也。他如《世本》琵琶不載作者引見,《初學記》引傅元《琵琶賦序》,則《世本‧作篇》之所載者,不可不知。其書至宋已不傳,國朝錢大昭嘗據《書傳》所引,集為《作篇》、《居篇》、《氏姓篇》、《王侯大夫譜》,共四篇。孫馮翼復據諸書補其未備,刊載《問經堂叢書》中,然其中失載者亦夥。至孫星衍所藏淡生堂抄輯《世本》二卷,洪飴孫所編《世本》四卷,外間俱未之見。江都秦嘉謨因其書作《世本輯補》刊行,而所補者類皆司馬遷、韋昭、杜預之說,注欠分曉,多與《世本》原文相汨,轉覺《世本》一書,蕩然無復畺界矣。泮林輯為此書,與秦同時,繼聞秦書刊行,遂置不錄。而又終恐後日之以似失真也,爰仍據所輯舊稿,釐為六卷,錄成一編,并附纂《諡法》數條於後,庶幾周秦以上之書,可藉是以傳其舊,且其中尤有補秦書之所未備者,考古者或有取焉爾。道光元年冬十月高郵茆泮林識。
==世本諸書論述==
《尚書序》正義曰:「《大戴禮》︰『帝繫出於《世本》。』」
《周禮》︰「瞽蒙諷誦詩,世奠繫。」鄭玄注曰:「世之而定其繫,謂書於《世本》也。」
《周禮》︰「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鄭玄注曰:「帝繫世本之屬。」孔穎達疏:「天子謂之帝繫,諸侯謂之世本。」
《漢書‧藝文志》:「《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迄春秋時諸侯大夫。」
《漢書‧梅福傳》:「綏和元年,以《世本》相明封孔子世。」
《漢書‧司馬遷傳》贊曰:「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邱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纂異同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兼諸侯,有《戰國策》。漢興,代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案︰《史集解》、《索隱正義序》多引之。}}
《後漢書‧班彪傳》︰《[[漢書]]》略論曰:「唐虞三代,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於諸侯,國自有史,故定哀之間,左邱明論集其文,作《左傳》三十篇,又撰《國語》二十篇。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後,則有《戰國策》三十三篇。漢興,陸賈作《楚漢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采《左氏》、《國語》,刪《世本》、《戰國策》,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下迄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
又曰:「夫百家之書,猶可法也。若《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
韋昭《國語解序》曰:「以《世本》攷其流。」
《隋書‧經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世本》二卷,劉向撰。《世本》四卷,宋衷撰。」
{{*|案︰《史記集解序》索隱引劉向曰:「《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繫諡名號,凡十五篇。」據此,蓋《別錄》之文,當是秦火之餘,劉向從校書後錄出,非即劉向撰也。又案︰王應麟《玉海》五十亦曰︰「司馬遷已采《世本》,恐非向撰。若宋衷,則《世本》之撰注者。}}
又曰:「漢初得《世本》,叙黃帝以來祖世所出。」
《舊唐書‧經籍志》:「《世本》四卷,宋衷撰。《世本別錄》一卷,《帝譜世本》七卷,宋均(注)[撰]。《世本譜》二卷。」
《新唐書‧藝文志》:「宋衷《世本》四卷,《別錄》一卷,宋均注《帝譜世本》十卷。王氏注《世本譜》二卷。」
{{*|王應麟《玉海》四十七︰「案:《藝文志》唐十三類史錄譜牒類,《世本》至著姓略記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又案︰《唐六典》史類十二曰:譜系以紀氏族繼序。《世本》等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譜牒之書,以《世本》為首。」}}
劉知幾《史通》曰:「帝王苗裔,公侯子孫,餘慶所宗,百世無絕。能言吾祖,郯子見師於孔公;不識其先,籍談取誚於姬后。故周撰《世本》,式辨諸宗;楚置三閭,實掌王族。」
《春秋左傳》孔穎達《正義》曰:「杜君采《太史公書》、《世本》,旁引傳記,以為《世族譜》,略記國之興滅。」
又曰:「杜據《世本》、《[[史記]]》,作《世族譜》,說諸國滅亡之年。」
柳沖進《姓族系錄表》曰:「姓氏之初,《世本》著其義;昭穆之敍,《周譜》列其風。」
柳芳《族譜總論》曰:「氏族者,古史官所記也。昔周小史定繫世,辨昭穆,故古者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名號繼統。秦既滅學,諸侯子孫失其本系。漢興,司馬遷父子乃約《世本》修《[[史記]]》,因《周譜》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
歐陽修《帝王世次圖序》曰:「司馬遷作本紀,出於《大戴禮》、《世本》諸書。今依其圖而考之,堯舜夏商周,同出黃帝。」
劉恕《通鑑外紀》:「《世本》經秦歷漢,儒者改易。」
鄭樵《通志‧氏族略序》曰:「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
王應麟《漢志攷》引顏之推云:「《世本》,左邱明所作,{{*|此說出皇甫謐《帝王世紀》。}}而有燕王喜、漢高祖,非本文也。」{{*|顏說見《家訓‧書證篇》。}}
王應麟《玉海》五十引晁氏志云:「唐張九齡撰《姓源韻譜》,依《春秋正典世本圖》,捃摭諸書纂為此譜,分四聲以便尋閱。」
==帝王世本==
:{{*|案︰《周禮‧瞽蒙》「世奠繫」注引杜子春云:「繫謂帝繫諸侯卿大夫《世本》之屬是也。玄謂世之而定其繫,謂書於世本也。」疏謂︰「後鄭以世與繫為一事解之,對文言之。王謂之帝繫,諸侯卿大夫謂之世本。散則通,故云書於世本。世本即帝王繫也。」故今輯為《帝王世本》、《諸侯世本》、《卿大夫世本》。}}
===黃帝===
:{{*|案︰《書》正義:「《世本》以黃帝為首。」《史》正義:「《世本》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史》正義、索隱又引孫氏注:「《世本》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孫氏未知何時人,今輯依黃帝為首,故《路史‧後紀》注有引《世本》「尊盧氏在伏羲後」之文,棄而不錄,而以諸書所引《世本》少皥文,敍錄於次。}}
: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亦號軒轅氏。{{*|《史‧五帝本紀》索隱單行本。}}
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謂之纍祖,產青陽及昌意。{{*|《山海經‧海內經》注。}}黃帝娶西陵氏女為妃,名纍祖。{{*|《廣韻》十一齊注。}}
===少皥===
少皥是黃帝之子。{{*|《左‧昭元年》正義。}}金天氏帝少皥。{{*|仝上。}}青陽即是少皥,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左‧昭十七年》正義。}}少昊名摯。{{*|《路史‧後紀》注。}}少昊,黃帝之子,名契,字青陽。黃帝沒,契立,王以金德,號金天氏。同度量,調律呂,封泰山,作九泉之樂,以鳥紀官。{{*|仝上。}}
:宋衷曰:「玄囂青陽,即少昊也。」{{*|《史‧五帝本紀》索隱。}}又曰:「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而立者,而史不敍。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敍五帝,不數之也。」{{*|仝上。《三代世表》引同,無「而史不敍」四字。}}
===顓頊===
顓頊是黃帝之孫。{{*|《左‧昭元年》正義。}}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山海經‧海內經》注。}}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言能專正天之道也。{{*|《玉篇》頁部。案︰「顓者專也」下,似非本文。}}
:宋衷曰:「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史‧五帝本紀》索隱。}}
顓頊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山海經‧海內經》注。}}顓頊娶於滕墳氏之子,謂女祿,是生老童。{{*|《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御覽》一百三十五。}}
:宋衷曰:「滕墳,國名。」{{*|《御覽》仝上。《路史‧國名紀》引宋衷注作「勝奔」。}}
顓頊生偁,偁生卷章。{{*|《路史‧後紀》注。}}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黎。{{*|《左‧昭二十九年》正義。}}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生重及黎。{{*|《山海經‧大荒西經》注。鄧名世《姓氏書辨證》引:「老童娶根水氏女。」《路史‧後紀》注引根水作𣒨水。《元和姓纂》二十五寒引「老童娶安是女」。}}老童生重黎及吳回。{{*|《史‧楚世家集解》。《索隱》單行本引「老童生重黎」。}}
===陸終六子{{*|附}}===
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肋,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人出焉。{{*|《水經‧洧水》注。}}
:注:鬼方於漢,則先零戎是也。{{*|《文選‧趙充國頌》注。}}
其一曰樊,是為昆吾。昆吾者,衛是也。{{*|《史‧楚世家》集解引下一語,索隱引上二語,下併同。今據《水經‧洧水》注引鄶人條併為一。}}
:宋衷曰:「昆吾,國名,己姓所出。」{{*|《史‧楚世家》索隱,下併同。}}
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也。
:宋衷曰:「參胡,國名,斯姓,無後。」
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姓籛,名鏗,在商為守藏吏,在周為柱下史,壽八百歲。{{*|《莊子釋文》、《論語》正義。}}
四曰求言,是為會人。會人者,鄭是也。{{*|《水經‧洧水》注引「求言」作「萊言」。}}
:宋衷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鄶國也。」
其五曰安,是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
:宋衷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也。」
六曰季連,是為羋姓。。羋姓者,楚是也。
:宋衷曰:「季連,名也。羋姓,諸楚所出,楚之先。」
===帝嚳===
嚳,黃帝之曾孫。{{*|《路史‧後紀》注。}}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而生契;次妃陳鋒{{*|《史‧五帝本紀》索隱引作「酆」。}}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生摯。{{*|《詩‧生民》正義。《藝文類聚》十引與《詩》正義略同,《御覽》一百三十五引有脫字。}}帝嚳上妃有邰之女,曰姜原。{{*|《史‧外戚世家》索隱。《路史‧後紀》注引「嫄為上妃」。}}
: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為號。嚳,名也。」{{*|《史‧五帝本紀》索隱。}}
===帝堯===
堯是黃帝玄孫。{{*|《書‧堯典》正義。}}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僑極,僑極生帝嚳,帝嚳生堯。{{*|《書‧堯典》正義。}}帝堯為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正義。}}帝堯娶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御覽》一百三十五。}}女皇生丹朱。{{*|《路史‧後紀》注。}}
:宋衷曰:「是生丹朱。」{{*|《御覽》仝上。}}
===帝舜===
舜是黃帝八代之孫。{{*|《書‧堯典》正義。}}舜為高陽五世孫。{{*|《路史‧後紀》注。}}顓頊生窮係。{{*|《史‧三代世表》索隱。}}
:宋衷曰:「一云窮係,諡也。」{{*|《史》索隱仝上。}}
帝舜有虞氏,{{*|《路史‧後紀》注。}}配以盲,婭以罃。{{*|從上增。《史‧帝紀》索隱引「女瑩」。}}盲即娥皇,字娥娙;罃即女英。{{*|《路史》仝上。}}
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玦。{{*|《藝文類聚》六十七。《文選‧景福殿賦》、《與陳伯之書》注併引《世本》,「玦」作「佩」。}}
===夏===
顓頊生鯀。{{*|《山海經‧海內經》注。}}鯀為顓頊子。{{*|《史‧夏本紀》索隱。}}鯀娶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仝上。《御覽》一百三十五。}}
:宋衷曰:「高密,禹所封國。」{{*|《史》索隱仝上。}}
顓頊生𩩌,𩩌生高密,是為禹也。{{*|《玉篇》骨部。《路史‧後紀》注引:「鯀生高密,是為禹,宋曰禹之封國。」}}禹娶塗山氏女,名女媧。{{*|《史‧夏本紀》索隱。《路史‧後紀》注引「女媧」作「后嬌」。}}
啟,禹子。{{*|《書‧益稷》正義。}}
帝杼。{{*|《史‧夏本紀》索隱。}}
帝芬。{{*|仝上。}}
帝降。{{*|仝上。}}
帝皋生發及桀。{{*|仝上。}}帝皋生發及履癸。履癸一名桀。{{*|《史‧三代世表》索隱。}}
:宋衷曰:「帝皋墓在殽南陵。」{{*|《史》仝上。}}
===殷===
契是帝嚳子。{{*|《書‧帝嚳序》正義。}}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史‧殷本紀》索隱引作「糧圉」。}}曹圉生根國,根國生冥。{{*|《禮‧祭法》正義。}}
{{*|案︰《史記‧殷本紀》無「根國」一世。鄭注《禮》云:「冥,契之六世孫也。」康成必有所據。孔疏引《世本》作證,仍作「曹圉」,竊疑索隱所見「糧圉」,係字形相近,轉寫脫「根國」之譌。}}
:宋衷曰:「冥為司空,勤其官事,死於水中,殷人郊之。」{{*|《史‧殷本紀》集解。}}
冥子核。{{*|《史‧殷本紀》索隱。}}
湯名天乙。{{*|《書釋文》引馬融注《論語》正義。}}
太甲,湯孫。{{*|《左‧襄二十一年》正義。}}太甲,太丁子。{{*|《書‧伊訓序》正義。}}
太甲崩,子沃丁立。{{*|《書‧沃丁序》正義。}}
小甲,太庚子。{{*|《史‧三代世表》索隱。}}
仲丁是太戊之子。{{*|《書‧仲丁序》正義。}}
河亶甲,仲丁弟也。{{*|仝上。}}
祖乙,河亶甲子。{{*|仝上。}}
祖乙崩,子祖辛立。崩,子開甲立。崩,弟祖丁立。崩,開甲之子南庚立。崩,祖丁子陽甲立。崩,弟盤庚立。{{*|《書‧盤庚》正義。}}
:{{*|案︰《史記‧殷本紀》云:「祖乙崩,子祖辛立。崩,弟沃甲立。崩,立沃甲兄祖辛子祖丁。崩,立沃甲子南庚。崩,立祖丁子陽甲。崩,弟盤庚立。」《書‧盤庚》正義引與此文小異,「沃甲」作「開甲」。《史》索隱云:「《世本》作「開甲」也。」據此,則《書》正義所引,乃《世本》紀文。讀正義者或以上引鄭玄云「盤庚,湯十世孫」,「世」字宜屬上「十」字讀,故輯《世本》者多置其文不錄。愚案︰正義當以十字絕句,此當為《世本》紀文。若仍是《史記‧殷本紀》正義,前已引之,於此當作又云矣。}}
盤庚崩,弟小辛立。崩,弟小乙立。崩,子武丁立。{{*|《書‧說命》正義。}}
祖辛。{{*|《史‧三代世表》索隱。}}
紂伐有蘇,有蘇人以妲己女焉。紂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武王殺之,斬以玄戈,懸之小白旗。{{*|《御覽》一百三十五。}}
===周===
后稷生不窋,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劉,公劉生慶節,慶節生皇僕,皇僕生差弗,差弗生毀揄,{{*|《史》索隱引「偽榆」。}}毀揄生公非,{{*|《史》索隱引 「公非辟方」。}}公非生高圉,{{*|《史》索隱引「高圉侯侔」。}}高圉生亞圉,{{*|《史》索隱引「亞圉雲都」。}}亞圉生組紺,{{*|《史》索隱引「太公組紺諸盩」,《禮‧中庸》正義引作「亞圉雲生太公組紺諸盩」。}}組紺生太王亶父,父生季歷,季歷生文王。{{*|《書‧酒誥》正義。《路史‧後紀》注引《世本》:「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亞圉雲都、組紺諸盩、太公。」}}
:宋衷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報之。」{{*|《史‧周本紀》集解。}}
:{{*|案︰《路史‧發揮》引《世本》︰「從不窋而下至季歷,一十有七世。」又案︰《史‧世表》,不窋至季歷,止十三世。七字疑誤。《輯補》徑改「不窋」作「黃帝」。愚以《殷世表》從湯至黃帝十七世之說較之,似又不相應,姑從蓋闕可也。}}
成王生康王,康王生昭王。{{*|《詩‧民勞》正義。}}康王生昭王。{{*|《禮‧郊特牲》正義。}}
: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承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於西翟。」{{*|《史‧三代世表》索隱。}}
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詩》、《禮》正義併仝上。}}恭王名伊扈。{{*|《史‧周本紀》索隱。}}
恭王生懿王及孝王。{{*|《詩》正義仝上。}}恭王生懿王。{{*|《禮》正義仝上。}}懿王名堅。{{*|《史》索隱仝上。}}
孝王生夷王。夷王生厲王。{{*|《詩》正義仝上。}}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太子燮立,是為夷王。{{*|《禮》正義仝上。}}
===共和{{*|附}}===
:宋衷曰:「齊武公十年,宣王大臣共行政,故號曰共和。十四年,宣王即位。」{{*|《史‧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平王生桓王林,林生莊王佗,佗生僖王胡齊,齊生惠王涼。{{*|《史》索隱作「毋涼」。}}涼生襄王鄭,鄭生頃王巨。{{*|《左‧昭二十六年》正義。}}
劉夏逆王后於齊。
{{*|案︰《春秋‧襄公十五年穀梁》疏云︰「案《世本紀》,當頃王也。」故特載於此。}}
巨生匡王班及定王瑜,瑜生簡王夷,夷生靈王泄心,心生景王貴,貴生悼王猛及敬王匄。{{*|《左》正義仝上。}}
敬王崩,貞王介立。貞王崩,元王赤立。{{*|《左‧哀十九年》正義。}}
敬王崩,在魯哀公十九年。{{*|《左》正義仝上。}}魯哀公二十七年,定王介崩,子元王赤立。{{*|《左》正義仝上。《史‧周本紀》集解引《世本》︰「貞王介、元王赤。」}}
:宋衷注引《太史公書》︰「元王仁生貞王介。」與《世本》不相應,不知誰是。{{*|《左》正義仝上。}}
:{{*|案︰《史記‧周本紀》集解、《左傳》正義所引《世本》,俱即宋衷所注之本,其定王與元王世系,或有顛倒舛誤,蓋自衷時已然矣。司馬貞作《本紀》索隱,據集解辨之,云依《世本》,元王是貞王子。而於《六國年表》引《世本》︰「元王名赤,敬王子。崩,子定王介立。」恰又不同。元王名仁,《世本》名赤。定王介即貞王介,為元王子。似正與《太史公書》「元王仁生貞王介」之說相應,豈所見本復得《世本》之舊,抑經儒者依《太史公書》改易而然歟?故並錄之,以俟參攷。}}
===威烈王{{*|附}}===
:宋衷曰:「威烈王葬洛陽城中東北隅。」{{*|《史‧周本紀》集解。}}
===赧王{{*|附}}===
:宋衷曰:「赧諡。」{{*|《史‧六國年表》索隱。}}
===武公{{*|附}}===
:宋衷曰:「諡曰西周武公。」{{*|《史‧周本紀》集解。}}
==諸侯世本==
===魯===
伯禽生煬公熙、{{*|《禮‧明堂位》正義。《左‧定元年》正義、《禮‧祭法》正義引《世本》︰「煬公,伯禽子。」}}考公就。{{*|《史‧魯世家》索隱。}}熙生微公弗、{{*|《禮‧明堂位》正義。《史‧三代世表》索隱引《世本》︰「微公名弗甚。」}}幽公圉。{{*|《史‧魯世家》索隱。}}弗生獻公具、{{*|《禮‧明堂位》正義。}}厲公翟。{{*|《史‧魯世家》索隱。}}具生武公敖、{{*|《禮‧明堂位》正義。}}慎公摯。{{*|《史‧魯世家》索隱。}}
孝公生惠公弗皇。弗皇生隱公。{{*|《禮‧曾子問》正義。}}隱公名息姑。{{*|《史‧魯世家》索隱、《十二諸侯年表》引同。}}
桓公名軌。{{*|《左‧桓元年》正義、《穀梁》疏、《史‧魯世家》索隱。}}
湣公名啟方。{{*|《左‧閔元年》正義。《穀梁》疏、《史‧魯世家》索隱引「名啟」。}}
昭公名稠。{{*|《史‧》索隱仝上。}}
哀公蔣生悼公寧。寧生元公嘉。嘉生穆公不衍。{{*|《禮‧檀弓》正義。《史‧六國年表》索隱引「名蔣」,又引「悼公名寧」。《魯世家》索隱引「哀公蔣,穆公不衍」。}}
平公名旅。{{*|《史‧魯世家》索隱。}}
湣公。{{*|《史》索隱仝上。}}
===齊===
太公望生丁公伋,伋生乙公得,得生㾞公慈母,{{*|《史‧齊世家》索隱引「㾞公慈母」}}慈母生哀公不臣。{{*|《禮‧檀弓》正義。《史》索隱引「名不臣」。}}
:宋衷曰:「哀公荒淫田游,作還詩以刺之也。」{{*|《史》索隱仝上。}}
胡公。
:宋衷曰:「其黨周馬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史》索隱仝上。}}
成公說。{{*|《史》索隱仝上。}}
莊公購。{{*|《史‧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齊侯潘,齊昭公也。{{*|《穀梁‧文十四年》疏。}}
靈公名環。{{*|《史‧管晏列傳》索隱。}}
莊公名光。{{*|仝上。}}
景公名杵臼。{{*|仝上。}}
平公敬。{{*|《史‧齊世家》索隱。}}
===晉===
:宋衷曰:「唐叔已下五代無年紀。」{{*|《史‧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武侯曼期。{{*|《史‧晉世家》索隱。}}
厲侯輻。{{*|《史‧》索隱仝上。}}
獻侯蘇。{{*|《史‧》索隱仝上。}}
穆侯名弗生。{{*|《史‧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鄂侯郄。{{*|《史‧晉世家》索隱。}}
武公莊伯子。{{*|《左‧桓三年》正義。}}
定公名午。{{*|《史‧六國年表》索隱。}}
出公名鑿。{{*|《史‧》索隱仝上。}}
昭公生桓子雍,雍生忌,忌生懿公驕。{{*|《史‧晉世家》索隱。}}
:注云:雍號為戴子。{{*|《史》仝上集解。}}
幽公生烈成公止。{{*|《史》索隱仝上。}}
:宋衷曰:「《太史公書》幽公柳之時,晉衰,反朝韓趙魏之君。」{{*|《史》索隱仝上。}}
孝公傾。{{*|《史》索隱仝上。}}
靜公俱。{{*|《史》索隱仝上。}}
===秦===
伯益之後。{{*|《史‧秦本紀》索隱。}}附庸。{{*|《路史‧國名紀》注。}}
繆公名任好。{{*|《史》索隱仝上。}}
秦伯稻,秦共公也。{{*|《穀梁‧宣四年》疏。}}
秦伯,秦桓公也。{{*|《穀梁‧成十四年》疏。}}
景公名后伯車。{{*|《史‧秦本紀》索隱。}}
靈公立十年。{{*|《史‧秦始皇本紀》索隱。}}
簡公名悼子,即剌龔公之子,懷公弟也。{{*|《史》索隱仝上,云《系本》亦以為然。}}
少主。{{*|仝上。}}
元獻公立二十二年。{{*|仝上。}}
武烈王十九而立,立三年。{{*|仝上。}}
昭王名側。{{*|《史‧樗甘列傳》索隱。}}
秦始皇政生於趙,故曰趙政。{{*|《史‧秦始皇本紀》索隱。}}
:宋衷曰:「以正月旦生,故名正。」{{*|仝上。}}
===楚===
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史‧楚世家》索隱引首二語,「是生六子」,據《水經‧洧水》注引《世本》增。餘已見前。}}
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季連者,楚是也。{{*|《史》索隱仝上。}}
:宋衷曰:「季連,名也。羋姓所出,諸楚所出。」{{*|仝上。}}
熊渠立其長子庸為句袒王。{{*|《史》索隱仝上。}}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水經‧江水》注。}}少子疵為就章王。{{*|《史》索隱仝上。}}
楚武王
: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史》仝上正義。案︰正義引作《世本》,今定以為注。}}
康王名招。{{*|《史‧十二諸侯年表》索隱。}}
考烈王熊完。{{*|《史‧楚世家》索隱。}}
===宋===
宋莊公馮,穆公之長子。{{*|《穀梁‧莊二年》疏。}}
===衛===
康叔,周公弟。{{*|《左‧襄二十九年》正義。}}
康伯名髡。{{*|《史‧衛世家》索隱。}}
:宋衷曰:「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史》索隱仝上。}}
摯伯。{{*|《史》索隱仝上。}}
箕伯。{{*|《史》索隱仝上。}}
武公,康叔九世孫。{{*|《左‧襄二十九年》正義。}}
公子留
{{*|案︰《公羊‧莊三年》疏云:「天子新立衛公子留。」《世本》及《[[史記]]》並有其事。《[[史記]]》作「公子黔牟」,則作「留」者《世本》文也。}}
戴公名申。{{*|《左‧閔二年》正義。}}
悼公虔。{{*|《史》集解仝上。}}
敬公費。{{*|《史》索隱仝上。}}
敬公生橈公舟。{{*|《史》索隱仝上。}}
公子虔。{{*|《史》索隱仝上。}}
聖公馳。{{*|《史》索隱仝上。}}
成侯名不逝。{{*|《史》索隱仝上。}}
===陳===
陳遂,舜後。{{*|《路史‧後紀》注。}}
:宋衷曰:「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史‧陳世家》索隱。《路史‧後紀》注仝。}}
陳侯躍,厲公也。{{*|《左‧桓十二年》正義。}}
陳侯朔,陳共公也。{{*|《穀梁‧文十三年》疏。}}
===蔡===
平侯者,靈侯般之孫,太子友之子。{{*|《史‧管蔡世家》集解。}}
===曹===
曹國,伯爵。{{*|《左‧桓五年》正義。}}振鐸,文王之子,封於曹。{{*|《穀梁‧昭十四年》疏。}}悼伯卒,弟露立,諡靖公。{{*|《史‧管蔡世家》索隱。}}
===鄭===
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於鄭。{{*|《水經‧渭水》注。}}
鄭伯費,鄭悼公。{{*|《穀梁‧成六年》疏。}}
===燕===
穆公,康公之十六世孫。{{*|《詩‧江漢》正義。}}
宣侯。{{*|《史‧燕世家》索隱。}}
桓侯。{{*|仝上。}}
:{{*|索隱曰:「譙周云:『《世本》謂燕自宣侯已上,皆父子相傳,故無所疑。桓侯已下,並不言屬,以其難明故也。』」
案︰今《世本》無燕代系,宋衷依《太史公書》以補其闕。尋徐廣作音,尚引《世本》,蓋近代始散佚耳。}}
閔公。{{*|《史》索隱仝上。}}
燕王喜。{{*|《顏氏家訓‧書證》篇。}}
===吳===
夷昧及僚,夷昧生光。{{*|《左‧昭二十七年》正義。《史‧吳世家》集解引「夷昧生光」,索隱引「光為夷昧子」。}}
夫差,吳子光之子。{{*|《禮‧檀弓》正義。}}
===杞===
殷湯封夏後於杞,周又封之。{{*|《列子釋文》。}}
惠公。{{*|《史‧杞世家》集解。索隱並仝。}}惠公生成公及桓公。{{*|《史‧杞世家》索隱。}}惠公立十八年,生成公及桓公。成公立十八年,桓公立十七年。{{*|《史》仝上集解。}}杞桓公,是成公之弟,成公卒而桓公立。{{*|《左‧襄六年》正義。案︰桓公繼成公立,以《左傳》考之,凡七十年。《[[史記]]》依《世本》云十七年,蓋誤倒其字也。}}
===滕===
錯叔繡,文王子。{{*|《漢書‧地理志》師古注。}}錯叔繡封滕。{{*|《路史‧後紀》注。}}
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左‧隱七年》正義。}}
考公麇,與文公之父定公相直,其子元公宏,與文公相直。{{*|趙岐《孟子注》。}}
齊景公亡滕。{{*|《左‧隱七年》正義。}}
===韓===
景子名處。{{*|《史‧韓世家》索隱。}}
武侯。{{*|《史‧六國年表》索隱。}}
懿侯。{{*|《史》仝上。索隱云:「《系本》無名。」}}
韓宣王,昭侯之子也。{{*|《史‧蘇秦列傳》索隱。}}
:{{*|索隱曰:「《紀年》敗韓舉在威侯八年,而《世家》以為宣惠王之年。又上有弑悼公,悼公又不知是誰之諡,此文與《世本》不同。」}}
桓惠公。{{*|《史‧留侯世家》索隱。}}
===趙===
敬侯名章。{{*|《史‧魏世家》索隱。}}
成侯名種。{{*|《史》索隱仝上。}}
肅侯名語。{{*|《史‧趙世家》索隱。}}
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偃生今王遷。{{*|《史》仝上集解。}}
===魏===
駒生文侯斯。{{*|《禮‧樂記》正義。}}桓子生文侯斯。{{*|《史‧魏世家》索隱。}}
惠王子名嗣。{{*|《史‧蘇秦列傳》索隱。}}襄王名嗣。{{*|《史‧魏世家》索隱。}}
昭王名遫。{{*|《史》索隱仝上。}}昭王名遫,襄王之子也。{{*|《史‧范睢蔡澤傳》索隱。}}
惠王生襄王。{{*|《史‧魏世家》集解。}}襄王生昭王。{{*|《史》仝上索隱。}}
安僖王名圉。{{*|《史》索隱仝上。}}安僖王生景愍王午。{{*|《史》索隱仝上。}}
===田齊===
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也。{{*|《史‧蘇秦列傳》索隱。}}
:{{*|索隱曰:「《紀年》:齊宣王十五年,田莊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莊子後有悼子。蓋立年無幾,所以作《世本》及記史者不得錄也。而莊周、鬼谷子亦云:「田成子殺齊君,十二代而有齊國。」今據《世本》、《世家》,自成子至王建之滅祇十代。若如《紀年》,則悼子及侯剡,即有十二代,與莊子、鬼谷說同也。}}
湣王名遂。{{*|《史‧田世家》索隱。}}
===莒{{*|案︰小國《世本》無其系諡。今因諸書所引,有者姑併載之。}}===
周興,封黃帝之後於祁,而置莒後輿期於始都計斤。十一世茲丕歸莒,至紀公復己姓。{{*|《路史‧後紀》注。}}
===邾===
邾子貜且,邾定公也。{{*|《穀梁‧成十七年》疏。}}
===隨===
隨,國名。{{*|《穀梁‧僖二十八年》疏。}}
===鄶===
會人,即檜之祖也。{{*|《詩‧檜風》正義。}}
===舒鮑===
小國。{{*|《路史‧國名紀》注。}}
===空桐===
商後國。{{*|仝上。}}
===黎===
===比===
===髦===
===朸===
===段===
===瓦===
===鐵{{*|仝上,云七國並見《世本》。}}===
===蜀===
蜀之為國,肇自人皇。{{*|《路史‧前紀》注。}}蜀無姓,相承云黃帝後。{{*|《史‧三代世表》索隱。《路史‧前紀》注引「蜀王每世相承為黃帝後」,又引「五丁事蜀王開明,負力能徙山通石」。}}
==卿大夫世本==
===魯===
====臧氏====
僖伯名彄,字子臧,孝公之子{{*|《左‧隱五年》正義。}}考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達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左‧莊二十八年》正義、《禮‧禮器》正義。}}
臧會,臧頃伯也,宣叔許之孫,與昭伯賜為從父昆弟也。{{*|《史‧魯世家》索隱。}}
====厚氏====
孝公生惠伯革,其後為厚氏。{{*|《禮‧檀弓》正義。}}
郈昭伯名惡,魯孝公之後,稱郈氏。{{*|《史‧魯世家》索隱。「厚」、「郈」古音同。}}
====施氏====
施伯,魯惠公孫。{{*|《史‧魯世家》正義。}}
====仲孫氏====
慶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穀,穀生獻子蔑。{{*|《禮‧檀弓》正義。}}獻子蔑生孝伯,孝伯生惠伯,惠伯生昭伯,昭伯生景伯。{{*|仝上。}}
仲孫貜生南宮縚。{{*|《禮‧檀弓》正義。}}敬叔與懿子,皆孟僖子之子{{*|《史‧孔子世家》索隱。}}敬叔,桓公七世孫。惠伯是桓六世孫。{{*|《禮》正義仝上。}}魯孟僖子生閱,號南宮敬叔。叔生路,路生會,會生虔,為南宮氏。{{*|《姓纂》二十三覃。}}
====叔孫氏====
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茲生莊叔得臣,臣生穆叔豹,豹生昭子婼,婼生成子不敢,敢生武仲州仇。{{*|《禮‧檀弓》正義。}}州仇,叔牙六世孫,叔孫不敢子也。{{*|《論語》正義。}}
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為叔仲氏。{{*|《禮‧檀弓》正義。}}
====季孫氏====
公子友生齊仲,齊仲生無逸,無逸生行父,行父生夙。{{*|《禮‧檀弓》正義。}}季友生仲無佚,佚生行父。{{*|《穀梁‧文五年》疏。案︰此及《國語》韋註,季文子,季友之孫,齊仲無佚之子。則《禮》正義多出一代。}}行父,季友之孫,故以季孫為氏。死,諡曰文子{{*|《詩‧魯頌》正義。}}
季悼子紇生平子意如,意如生桓子斯,斯生康子肥。{{*|《禮‧檀弓》正義。}}
季悼子之子公甫靖。{{*|仝上。}}悼子紇生穆伯靖。{{*|仝上。}}季悼子紇生穆伯,穆伯生文伯歜,文伯歜生成伯,成伯生頃,為公父氏。{{*|《姓纂》一東。}}
====仲氏====
仲遂,魯莊公之子,東門襄仲。{{*|《禮‧檀弓》正義。}}述產子家歸父及昭子子嬰。{{*|《史‧魯世家》索隱。「述」、「遂」古字通。}}
====子叔氏====
叔肸生聲伯嬰齊,齊生叔老,老生叔弓。{{*|《禮‧檀弓》正義。}}叔弓生定伯閱,閱生西巷敬叔,叔生成子還。{{*|《左‧定十一年》正義。}}魯文公生惠伯叔肸,叔肸生聲伯嬰齊,嬰齊生叔老子叔,子叔生叔弓,叔弓生仲南文楚及伯張、穆伯、定伯,為子叔氏。{{*|《姓纂》六止。}}
===齊===
====國氏====
懿伯生貞孟,貞孟生成伯高父。{{*|《禮‧檀弓》正義。}}
====高氏====
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宣子生厚,厚生止。{{*|《左‧襄二十九年》正義。案︰正義引劉炫云︰「據《世本》,高止,敬仲玄孫之子。」}}敬仲生莊子,莊子生傾子,傾子之孫武子偃。{{*|《左》正義仝上。}}傾子之孫酀。{{*|《左‧昭十二年》正義。案︰正義引《世本》文,「偃」作「酀」,云「酀」、「偃」聲相近。「酀」即所云高偃是也。」《傳》云:「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必有一誤。}}
====管氏====
管莊仲山產敬仲夷吾,夷吾產武子鳴,鳴產桓子啟方,啟方產成子孺,孺產莊子盧,盧產悼子其夷,其夷產襄子武,武產景子耐涉,耐涉產微。凡十代。{{*|《史‧管晏列傳》索隱。}}
====陳氏====
夷孟思。{{*|《史‧田世家》索隱。}}
閩孟克。{{*|仝上。}}
陳桓子無宇產子亹,亹產子獻,獻產鞅。{{*|《史‧齊世家》索隱。}}
僖子生昭子莊、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邱子鑿茲、芒子盈、惠子得。{{*|《左‧哀十四年》正義。}}陳僖子乞產成子常、簡子齒、宣子其夷、穆子安、廩邱子尚毉茲、芒子盈、惠子得。{{*|《史‧齊世家》索隱。}}
:{{*|案︰《史》索隱引《世本》云:「成子兄弟凡七人」,杜預取昭子莊以充八人之數。《世本》昭子是桓子之子、成子之叔父,又不名莊,彊相證會。愚案︰成子兄弟八人,服虔已有此說。《世本》昭子既不名莊,則名莊者,絕非杜氏臆造。孔穎達《春秋正義》所引《世本》,與杜氏同,當有據也。司馬貞所見本異耳。又《史》索隱作「毉茲」,杜預集解作「意茲」,「毉」、「意」古音義通。正義引《世本》作「鑿茲」。}}
成子常生襄子班,班生莊子伯。{{*|《禮‧檀弓》正義。《史‧田世家》索隱引襄子盤作班;莊子白,《世本》名伯。}}
====閭邱氏====
齊閭邱產生嬰,嬰生歐,歐生莖,莖生施。{{*|《姓纂》九魚。}}
:{{*|案︰《氏族略》云:「閭邱本邾地,為齊所并,往時閭邱氏食邑於此,故以名氏。」閭邱嬰之後也。《釋例》、《公子譜》皆略,惟《世本》詳焉,茲故並載之。}}
===晉===
====欒氏====
欒叔賓父。{{*|《史‧晉世家》正義。}}
====郤氏====
郤豹生冀芮,芮生缺,缺生克。{{*|《左‧成十一年》正義。}}豹生義,義生揚,揚生州。{{*|仝上}}豹生義,義生步揚,揚生蒲城鵲居,居生至。{{*|《左‧成二年》正義。}}
====韓氏====
韓萬,曲沃桓叔之子。{{*|《史‧韓世家》索隱。}}韓萬,莊伯弟。{{*|《左‧桓二年》正義。}}桓叔生子萬,萬生求伯,求伯生子輿,輿生獻子厥。{{*|《左‧宣十二年》正義。}}韓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史‧韓世家》索隱。}}
:{{*|案︰《左傳》正義引《韓世家》云:「韓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史云武子,蓋韓萬也。」又引《世本》文,謂厥是萬之曾孫,而服虔、杜預皆言厥是韓萬玄孫,不知何所據也。今案︰索隱所引《世本》,中有定伯簡一世,《左傳‧僖十五年》有韓簡,杜注亦云「晉大夫韓萬之孫」。然則《史》云「三世有韓厥」,疎矣。而服虔、杜預想當據此。孔穎達所見《世本》,轉寫者失之也。}}
平子名須,宣子子也。{{*|《史》索隱仝上。}}
簡子名不信。{{*|仝上。}}
莊子名庚。{{*|仝上。}}
武子名啟章,康子子。{{*|《史‧魏世家》索隱。}}
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姓纂》二十五寒。}}
====趙氏====
公明生趙夙。{{*|《左‧成十年》正義。}}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史‧趙世家》索隱。}}趙夙為衰祖,穿為夙之曾孫。{{*|《左‧宣二年》正義。}}
:{{*|案︰《史記‧趙世家》云:「夙生共孟,共孟生衰。」是趙夙為衰祖。史公亦是依《世本》也。索隱既引《世本》云云,復引《左傳》「趙衰,趙夙弟」,均與夙為衰祖之說不合。古籍流傳,轉寫多誤,即如索隱單行本,則於《[[史記]]》又出「夙生共,共生孟,孟生衰」,多出一代。}}
景叔名成。{{*|《史‧趙世家》索隱。}}
代成君子起,即襄子之子。{{*|仝上。}}
襄子子桓子。{{*|仝上。}}桓子名嘉,襄子之子。{{*|《史‧魏世家》索隱。}}
====魏氏====
畢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左‧閔元年》正義。}}萬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降,{{*|《史‧魏世家》索隱引「武仲生莊子絳」。}}降生獻子荼,{{*|《史》索隱引「獻子名荼,莊子之子」。}}荼生簡子取,{{*|《史》索隱引「簡子名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駒。{{*|《史》索隱引「獻子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襄子生桓子駒」。以上並引見《禮‧樂記》正義。}}
孺子𤷍是魏駒之子。{{*|《史》索隱仝上。}}
====荀氏====
晉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庚生獻伯偃,偃生穆伯吳,吳生寅。本姓荀,自荀偃將中軍,晉改中軍曰中行,因氏焉。元與智伯同祖逝遨,故智伯亦稱荀。{{*|《史‧趙世家》索隱。}}
逝遨生莊子首,首生武子罃,罃生莊子朔,朔生悼子盈,盈生文子櫟,櫟生宣子申,申生智伯瑤。{{*|《史‧索隱》仝上。}}
程鄭,荀氏別族。{{*|《左‧成十八年》正義。}}
====士氏====
士蒍生士伯缺,缺生士會,會生士燮。{{*|《左‧文十三年》正義。}}晉大夫隰叔之子,士蒍之後。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會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史‧趙世家》索隱。}}
====籍氏====
黶生司空頡,頡生南里叔子,子生叔正官伯,伯生司徒公,公生曲沃正少襄,襄生司功大伯,伯生侯季子,子生籍游,游生談,談生秦。{{*|《左‧昭十五年》正義。《史‧趙世家》索隱引「籍秦是籍游之孫,籍談之子」。}}
====羊舌氏====
叔向兄弟有季夙。{{*|《左‧昭五年》正義。}}
===衛===
====孫氏====
孫氏出於衛武公,至林父八世。{{*|《左‧成十四年》正義。}}
====公叔氏====
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禮‧檀弓》正義、《論語》疏。}}
====公孟氏====
靈公之子,字公孟,名彄。{{*|《左‧隱八年》正義。}}
====司寇氏====
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及惠叔蘭,蘭生虎,為司寇氏。{{*|《禮‧檀弓》正義。}}
====將軍文氏====
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將軍文氏。{{*|《禮》正義仝上。}}
====趙氏====
趙懿子兼生昭子舉,舉生趙陽。{{*|《左‧定十四年》正義。}}
====孔氏====
莊叔達生得閭叔穀,穀生成叔烝鉏,鉏生頃叔羅,羅生昭叔起,起生文叔圉,圉生悝。{{*|《禮‧祭統》正義。}}
===宋===
====孔氏====
宋湣公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父,正考甫生孔甫嘉,為宋司馬,華督殺之而絕其世,其子木金父降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為華氏所偪,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詩‧商頌》正義。}}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其子奔魯為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左‧桓元年》正義、《穀梁‧桓二年》疏。}}
仲尼圬頂,反首,張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竅,參臂,駢脅。腰大十圍,長九尺有六寸,時謂長人。{{*|《路史‧後紀》注。}}後數世皆一子{{*|《禮‧檀弓》正義。}}
====華氏====
宋督是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華父是督之字。{{*|《左‧隱八年》正義。《桓元年》正義引「華父督,宋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華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左‧成十五年》正義。}}華督生世子家,家生華孫御事,事生華元右師。{{*|《左‧文十六年》正義。}}
====樂氏====
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季甫,甫生子僕伊與樂豫。{{*|《左‧文七年》正義。}}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碩甫澤,澤生夷甫須,須生大司寇呂。{{*|《左‧文十八年》正義。}}戴公生樂甫術,術生石甫願繹,繹生夷甫傾,傾生東鄉克,克生西鄉士曹,曹生子罕喜。{{*|《禮‧檀弓》正義。}}
樂懼,戴公六世孫。{{*|《左‧成十六年》正義。}}
====皇氏====
皇父,戴公子。{{*|《左‧文十一年》正義。}}
====仲氏====
莊公生右師戊,戊生司城師。{{*|《左‧成十五年》正義。}}
公孫名固,為大司馬。{{*|《史‧宋世家》正義。}}
:{{*|案︰公孫固,未知何氏,因出自莊公,附仲氏後。}}
====鱗氏====
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矔生司徒文,文生大司寇子奏,奏生小司寇朱。{{*|《左‧成十五年》正義。《文七年》正義引「桓公生公子鱗,鱗生東鄉矔」。}}
====向氏====
桓公生向父肸,肸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鱣及合左師。{{*|《左‧成十五年》正義。}}向戍生東鄰叔子超,超生左師眇。眇即向巢也,魋是巢之弟。{{*|《禮‧檀弓》正義。}}
====蕩氏====
公孫壽生大司馬虺,虺生司馬澤。{{*|《左‧成十五年》正義。}}
===鄭===
====子罕氏====
鄭穆公子喜,字子罕。生子展舍之,舍之生子皮虎,或作子軒氏。{{*|《姓氏書辨證》二十二。案︰「軒」、「罕」古音同。}}
====子駟氏====
子游、子瑕,並公孫夏之子。{{*|《左‧昭十九年》正義。}}
====子國氏====
鄭穆公生子國發,發生子產僑、簡成子,僑生子思參,參生子玉珍武子,珍生子樂卑、顯莊子,為子國氏。{{*|《姓氏書辨證》二十二。}}
===陳===
====鍼氏====
鍼宜咎,陳鍼子八世孫。{{*|《左‧襄二十四年》正義。}}
====夏氏====
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叔生徵舒,舒生惠子晉,晉生禦寇,寇生悼子齧。{{*|《左‧昭二十三年》正義。}}
===楚===
====蒍氏====
艾獵,叔敖之兄。{{*|《左‧宣十一年》正義。}}蒍艾獵是叔敖之兄,馮是艾獵之子。{{*|《左‧襄十五年》正義。}}
====屈氏====
屈蕩,屈建之祖父。{{*|《左‧襄二十五年》集解。}}
====陽氏====
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左‧昭十七年》正義。}}
====沈氏====
楚縣公葉公子高。{{*|《禮‧緇衣》正義。}}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采於葉,僭稱公。{{*|《論語》正義。}}
==世本氏姓篇{{*|案︰《左傳‧隱十一年》正義引《世本‧氏姓篇》,《史記‧秦本紀》集解引應劭說,尤可想見篇目之舊,今輯依其目。}}==
:{{{*|《史記‧高祖本紀》索隱、《一切經音義》六引《世本‧氏姓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如《左》正義隱元年引子姓、十一年引任姓,文十二年引偃姓,猶可想見原文之舊,餘皆約舉文。}}
===姜姓===
炎帝,姜姓。{{*|《水經‧渭水》注。《御覽》五十九引《水經》,轉引《世本》。}}炎帝即神農氏。{{*|《左‧昭十七年》正義。}}
向,姜姓。{{*|《左‧隱二年》正義。}}
州國,姜姓。{{*|《左‧桓五年》正義。}}
齊,姜姓。{{*|《左‧襄十一年》正義。}}
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水經‧陰溝水》注。}}
===姬姓===
召、芮、畢、衛、毛,姬姓。{{*|《書‧顧命》正義。}}
息國,姬姓。{{*|《左‧隱十一年》正義。}}
芮、魏皆姬姓。{{*|《左‧桓三年》正義。}}
隨國,姬姓。{{*|《左‧桓六年》正義。}}
荀、賈皆姬姓。{{*|《左‧桓九年》正義。}}
晉、魯、衛、鄭、曹、滕,姬姓。{{*|《左‧襄十一年》正義。}}
鮮虞,姬姓,白狄也。{{*|《穀梁‧昭十二年》疏。}}
唐,姬姓之國。{{*|《史‧楚世家》正義。}}
沈,姬姓。{{*|《史‧陳杞世家》索隱。}}
霍國,姬姓。{{*|《史‧三代世表》索隱。《路史‧國名紀》作「真姓」,注云「今本作姬姓」。}}
馮,姬姓,鄭大夫馮簡子後。{{*|《姓纂》一東。案︰《氏族略三》引《世本》云:「馮,歸姓。」}}
===己姓===
己姓,出自少皥。{{*|《左‧昭十七年》正義。}}
莒,己姓。{{*|《左‧隱二年》正義、《襄十一年》正義。}}自紀公以下為己姓。{{*|《左‧隱二年》正義。}}
===任姓===
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左‧隱十一年》正義。}}謝,任姓,黃帝之後。{{*|《姓氏急就篇》注。}}章,任姓之國。{{*|《水經注》。《急就篇》注引「章,姓任」。}}薛,任姓。夏奚仲封薛,周有薛侯,其後為氏。{{*|《左‧襄十一年》正義引首三字,餘引見《急就篇》注。}}舒,任姓。{{*|《急就篇》注。}}呂,任姓。{{*|仝上。}}祝,任姓。{{*|仝上。}}終,任姓。{{*|仝上。}}泉,任姓。{{*|仝上。}}畢,任姓。{{*|仝上。}}過,任姓。{{*|仝上。}}
===姞姓===
燕國,姞姓。{{*|《左‧隱五年》正義。案︰《太平寰宇記》一引《世本》︰「東郡燕國侯伯儵子卒,葬封邱,遂於城內作地道向子墓,名封邱臺,亦名向子台。」}}
密須,商時姞姓之國。{{*|《氏族略》二。《姓氏書辨證》三十六引:「密須,商時吉姓國也。文王滅之,其後以國為氏。」《氏族略》二有「密須氏,引《世本》」云。}}
===姚姓===
帝舜,姚姓。{{*|《左‧隱八年》正義。}}舜姓姚氏。{{*|《左‧昭八年》正義。}}
===姒姓===
有扈氏,與夏同姓。{{*|《書‧甘誓》正義。}}
彤,姒姓之國。{{*|《書‧顧命》正義。}}
杞,姒姓。{{*|《左‧襄十一年》正義。}}
斟灌氏、斟鄩氏,夏同姓諸侯。{{*|《史‧夏本紀》索隱。}}
有南氏。{{*|仝上。}}
弗氏。{{*|仝上。}}
莘國,姒姓,夏禹之後。{{*|《史‧周本紀》正義。《路史‧後紀》注引:「莘國,姒姓,禹後,文王妃家。」}}
===子姓===
子姓,殷、時、來、宋、空同、黎、比、髦、目、夷蕭。{{*|《左‧隱元年》正義。}}宋,子姓。{{*|《左‧襄十一年》正義。}}北殷,子姓。{{*|《姓纂》二十五德。案︰《姓纂》五十候又引「鬬者,子姓」。恐誤。}}空同,子姓。{{*|《氏族略》三。}}北旄,子姓。{{*|《姓氏書辨證》四十。}}
:{{*|案︰《史‧殷本紀》索隱云︰「《世本》有髦氏,又有時氏、蕭氏、黎氏。」}}
===偃姓===
偃姓,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左‧文十二年》正義。}}舒蓼,偃姓,皋陶之後。{{*|《氏族略》二。}}舒鮑,偃姓國。{{*|《姓纂》九魚。《氏族略》二引:「舒鮑,偃姓國。晉悼公大夫有舒鮑無終。」《姓纂》引此句,「大夫」作「子」。}}
蓼、六皆偃姓。{{*|《史‧杞世家》索隱。}}
===嬴姓===
黃,嬴姓。{{*|《左‧莊十九年》正義。}}江、黃二國並嬴姓。{{*|《史‧陳杞世家》索隱。}}
徐、奄二國皆嬴姓。{{*|《左‧昭元年》正義。}}徐,嬴姓。{{*|《史‧齊世家》索隱。}}
終犂,嬴姓之國。{{*|《史‧伍子胥傳》索隱。}}
:應劭曰:《氏姓》注云:「有姓終黎者」是也。{{*|《史‧秦本紀》集解。}}
鍾離,嬴姓。{{*|《水經‧淮水》注。《史‧秦本紀》集解引《世本》作「鍾離」。}}與秦同祖,其後因封為姓。{{*|《廣韻》三鍾注。《姓纂》三鍾引「鍾離與秦同祖,嬴姓也」。}}
:{{*|案︰《氏族略》三引:「鍾離,姬姓,即鍾氏。以伯州犂居鍾離,故曰鍾離氏。亦省言鍾氏。」州犂與晉同姓,而《世本》云與秦同祖,何也?竊疑鍾離、終犂,舊姓相通,故皆云嬴姓。或漢後別為二氏,故《氏族略》又有「鍾離姬姓」之說歟?}}
淮夷,嬴姓。{{*|《路史‧國名紀》注。}}
===巳姓===
昆吾,古巳姓國,夏時諸侯伯,祝融氏之後。{{*|《姓纂》二十三魂、《氏族略》二。}}
===董姓===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後。{{*|《氏族略四》。《姓纂》二十三覃引無「董姓」字,「參胡」作「日胡」。《廣韻》二十一侵引「參氏,祝融之後」。《姓氏書辨證》二十一侵引《世本》亦無「董姓」字。}}
===防姓===
豕韋,防姓。{{*|《史‧夏本紀》索隱。}}
姓籛,名鏗,在商為守藏吏,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莊子釋文》、《論語》疏。案︰防姓出籛。}}
===妘姓===
夷,妘姓。{{*|《左‧隱元年》正義。}}
偪陽,妘姓,是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左‧襄十年》正義。}}偪陽,妘姓國,為晉所滅,子孫因氏焉。{{*|《廣韻》十陽注。}}
鄅為妘姓{{*|《左‧昭十八年》正義。}}
寒,妘姓{{*|《路史‧國名紀》。}}
===曹姓===
邾、小邾,曹姓。{{*|《左‧襄十一年》正義。}}
===羋姓===
越,羋姓也,與楚同祖者也。{{*|《漢書‧地理志》注臣瓚說。}}
===熊姓===
羅,熊姓。{{*|《左‧桓十二年》正義。}}
===歸姓===
胡,歸姓。{{*|《史‧老莊列傳》索隱。}}胡,子國,歸姓。{{*|《路史‧國名紀》。}}
===允姓===
鄀,允姓國,昌意降居為侯。{{*|《春秋釋例》。《路史‧國名紀》。}}
允格,允姓國。{{*|《路史‧後紀》注。}}
===曼姓===
鄧為曼姓。{{*|《左‧桓七年》正義。}}
===公父氏{{*|以上多言姓,以下多言氏,悉以《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書辨證》之次為序。其三書所引同者,附注於前書中。其有已引於言姓內者,亦不復贅。其他書間引者,撮錄於末。}}===
魯季悼子紇生穆伯,穆伯生文伯歜,文伯歜生成伯,成伯生頃,頃為公父氏。{{*|《姓纂》一東。}}
===中行氏===
晉荀逝遨生桓子林父,將中行,為中行氏。{{*|《姓纂》仝上。}}
===媯氏===
帝舜之後。舜生媯汭,子孫氏焉。{{*|《姓纂》五支。}}
===差師氏===
魏公族有差師氏。{{*|《姓纂》仝上。}}
===師子氏===
鄭有師子濮。{{*|《姓纂》六脂。}}
===司城氏===
宋戴公生東鄉克、孫樂喜,為司城氏。陳哀公子邾勝之後,亦為司城氏。{{*|《姓纂》七之。}}
===司寇氏===
衛靈公子郢子孫,為司寇亥之後。{{*|《姓纂》仝上。案︰《氏族略》四引《世本》:「司寇氏,衛靈公之子公子郢之後。郢之子孫為衛司寇,以官為氏,司寇亥即其裔也。」}}
===司功氏===
晉大夫司功景子,其先士匄也,因官氏焉。{{*|《姓纂》仝上、《氏族略》四。}}
===詹葛氏===
有熊氏之後為詹葛氏。{{*|《姓纂》九魚、《氏族略》五。}}
===齊季氏===
齊襄公子季奔楚,因氏焉。魯有大夫齊季窺。{{*|《姓纂》十二齊、《氏族略》四。}}
===西陵氏===
春秋時有大夫西陵羔。{{*|《姓纂》仝上。《姓氏書辨證》引同。}}
===韓言氏===
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姓纂》二十五寒、《氏族略》四。}}
===安是氏===
老童娶安是女。{{*|《姓纂》仝上。}}
===強梁氏===
衛將軍文子生慎子會生強梁,因氏焉。{{*|《姓纂》十陽、《氏族略》四。}}
===常壽氏===
宋大夫,景公時有常壽邦。{{*|《姓纂》仝上。}}
===乘氏===
乘睢,古賢人。{{*|《姓纂》十六蒸、《氏族略》三。}}
===曾氏===
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春秋時為莒所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姓纂》十七登。《氏族略》二引「春秋時為莒所滅」作「襄六年莒滅之」。}}
===南宮氏===
孟僖子孫閱,號南宮敬叔。叔生路,路生會,會生虔,為南宮氏。{{*|《姓纂》二十二覃。}}
===甘士氏===
宋司徒華定甘士氏,周卿士。甘平公為王卿士,後氏焉。{{*|《姓纂》仝上。}}
===子叔氏===
魯文公生惠伯叔肸,叔肸生聲伯嬰齊,嬰齊生叔老子叔,子叔生叔弓,叔弓生仲南文楚及伯張、穆伯、定伯,為子叔氏。{{*|《姓纂》六止。}}
===子革氏===
宋司城子革之後。又曰:季平子支孫為子革氏。{{*|《姓纂》仝上、《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引《姓纂》轉引《世本》云皆誤矣。謹案︰《春秋》,季氏無子革,宋司城子罕非子革氏。}}
===子尚氏===
陳僖子生廩邱子尚意茲,因氏焉。{{*|《姓纂》仝上、《氏族略》三。}}
===子郢氏===
衛公族昭子郢之後。{{*|《姓纂》仝上。《姓氏書辨證》引《姓纂》作「時子郢」。}}
===子午氏===
楚公子午之後。{{*|《姓纂》仝上。《姓氏書辨證》引同。}}
===子獻氏===
陳桓公孫子獻之後。{{*|《姓纂》仝上、《氏族略》二。}}
===子蕩氏===
宋威公生子蕩,因氏焉。{{*|《姓纂》仝上。《姓氏書辨證》引同。}}
===子工氏===
齊頃公子子工之後。{{*|《姓纂》仝上。《氏族略》三引:「子工氏,齊頃公之子公子子工之後。」}}
===子揚氏===
季桓子生穆叔,其後為子揚氏。{{*|《姓纂》仝上、《氏族略》三。}}
===子芒氏===
陳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姓纂》仝上。}}
===史晁氏===
衛史晁之後。{{*|《姓纂》仝上、《氏族略》四。}}衛有史朝朱駒。{{*|《廣韻》。《姓氏書辨證》引《世本》「衛史晁之後」。謹案︰「晁」與「朝」通,必史朝氏也。}}
===楚季氏===
楚若敖氏生楚季,因氏焉。陳大夫有楚季融。{{*|《姓纂》八語、《氏族略》四。}}
===楚鳩氏{{*|《姓纂》十姥。}}===
===馬師氏===
鄭穆公有馬師之官:馬師頡、馬師朔、馬師黥。{{*|《姓纂》三十五馬。}}
===右師氏===
宋武公生公子中代,為右師,因氏焉。{{*|《姓纂》四十四有。}}
===右史氏===
古者右史記事,因氏焉。周右史戍。{{*|《姓纂》仝上、《氏族略》四。}}
===仲行氏===
宋有仲行寅,晉大夫有仲行氏。{{*|《姓纂》一送。《姓氏書辨證》引《姓纂》轉引《世本》首無「宋」字。案︰「宋」當「晉」字之誤。}}
===季融氏===
楚鬬廉生季融,子孫氏焉。{{*|《姓纂》六至。}}
===季隨氏===
周八士季隨之後。{{*|《姓纂》仝上、《氏族略》四。}}
===季嬰氏===
晉樓季嬰之後。{{*|《姓纂》仝上、《氏族略》四。}}
===大季氏===
鄭穆公生大季子孔志父之後。{{*|《姓纂》十四泰。}}
===邵皓氏===
惠公族羌子孫憲,為邵皓氏。{{*|《姓纂》三十五笑。}}
===鬬門氏===
陳鬬父之後,楚大夫有鬬門陽。{{*|《姓纂》五十候。}}
===叔向氏===
晉羊舌肸字叔向,因氏焉。{{*|《姓纂》一屋。}}
===叔夙氏===
羊舌職生叔夙,為叔夙氏。{{*|《姓纂》仝上、《姓氏書辨證》引《姓纂》轉引《世本》。}}
===不夷氏===
宋不夷甫須之後。{{*|《姓纂》八物。}}
===伯宗氏===
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姓纂》二十陌、《姓氏書辨證》引同。}}
===巴氏===
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二。}}
===莢氏===
莢成僖子,晉大夫也。{{*|《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四十引「晉大夫有莢成僖子」。《廣韻》二十九葉注。}}
===狐邱氏===
晉大夫狐邱林之後。{{*|《氏族略》三。}}
===閭邱氏===
:{{*|案︰《氏族略》三云:「《釋例》、《公子譜》皆略,惟《世本》詳焉,蓋春秋閭邱嬰之後也。」}}
===廩邱氏===
齊大夫廩邱子之後。{{*|《氏族略》三。}}
===東鄉氏===
宋大夫東鄉為人之後。{{*|《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二引《世本》無「人」字。《廣韻》一東注。}}
===西鄉氏===
宋大夫西鄉錯之後。{{*|《氏族略》三、《廣韻》十二齊注引「宋大夫西鉏吾、西鄉錯」。}}
===郄州氏===
晉郄豹孫步楊生郄州,因氏焉。{{*|《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二十九。}}
===少施氏===
魯惠公子施父之後。{{*|《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三十三引:「施父之後,支孫為少施氏。」}}
===子乾氏===
齊公子都字子乾之後。{{*|《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二十二引:「齊頃公子子乾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子泉氏===
齊頃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後。{{*|《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二十二引:「齊頃公生子泉湫,因氏焉。」}}齊大夫淵湫。{{*|《廣韻》一先注、《姓氏急就章》注淵氏引《世本》。}}
:{{*|案︰「泉」、「淵」古通用。}}
===子占氏===
陳桓子生書字子占之後。{{*|《氏族略》三。《姓氏書辨證》二十二引:「陳成子占書,書生子良堅,堅子以王父字為氏。」}}
===根水氏===
老童娶根水氏。{{*|《氏族略》四。}}
===囂氏===
玄囂之後。{{*|《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十。}}
===述氏===
魯大夫仲述之後。{{*|《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三十六。}}
===季夙氏===
晉靖侯孫季夙之後。{{*|《氏族略》四。}}
===大狐氏===
晉大夫大狐伯生突生饒為大狐氏,其後大狐容為晉大夫。{{*|《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三十一。}}
===大戊氏===
晉公子大戊教昭為原大夫。{{*|《氏族略》四。}}
===去疾氏===
鄭穆公子去疾之後。去疾字子良,又有良氏,所以別族。{{*|《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三十。}}
===季老氏===
宋華氏有華季老,子孫氏焉。{{*|《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二十九。}}
===泥氏===
宋大夫卑泥之後。{{*|《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四引作「泥車」。}}
===方叔氏===
鼓方叔之後。{{*|《氏族略》四。}}
===慶父氏===
楚大夫慶父之後。{{*|《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三十四引:「魯大夫慶父之後,有慶父籍,為楚工正。」}}
===韓餘氏===
韓宣子餘子之後,因氏焉。{{*|《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八引:「韓宣子子餘之後氏焉。」}}
===榦獻氏===
宋司徒華定後為榦獻氏。{{*|《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三十二。}}
===將軍氏===
衛靈公子昭生子郢、郢生文子才芳,為將軍氏。{{*|《氏族略》四/《姓氏書辨證》十四引:「衛靈公子郢生文子彌牟,為將軍氏。」}}
===右師氏===
宋莊公生公子申世為右師氏。{{*|《氏族略》四。}}
===伍參氏===
楚伍參之後,支孫以為氏。{{*|《氏族略》五。《姓氏書辨證》二十四引:「伍參之後,楚昭王時有伍參蹇。」}}
===鬬班氏===
羋姓,鬬強生班,因氏焉。{{*|《氏族略》五、《姓氏書辨證》三十四。}}
===鬬彊氏===
羋姓,若敖生鬬彊,因氏焉。{{*|《氏族略》五。}}
===尹文氏===
齊有尹文子,著書五篇。{{*|《氏族略》五。}}
===恒氏===
楚大夫恒思公之後。{{*|《氏族略》五。}}
===瞻葛氏===
宋景公時有瞻葛祁為大夫。{{*|《氏族略》五。案︰瞻葛,當即《姓纂》所引「詹葛」。}}
===甫爽氏===
宋大夫甫爽之後。{{*|《氏族略》五。《姓氏書辨證》二十三引:「宋有大夫甫爽文叔。」}}
===公旗氏===
齊威王時有左執法公旗藩。{{*|《姓氏書辨證》二。}}
===公他氏===
有蒲邑大夫公他世卿,其先以王父字為氏。{{*|《姓氏書辨證》仝上。案︰《廣韻》一東引:「晉蒲邑大夫公佗世卿。」}}
===公牽氏===
齊公子牽之後有公牽氏。{{*|《姓氏書辨證》仝上。案︰《廣韻》一東引同,「公子牽」作「成」。}}
===公襄氏===
魯大夫公襄昭,魯襄公太子子野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
===公金氏===
秦公子金之後有公金氏。{{*|《姓氏書辨證》仝上。案︰《廣韻》一東引同。}}
===公朱氏===
宋公子朱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案︰《路史‧後紀》注引《世本》:「楚大夫公朱高,出宋公子朱。」}}
===釐子氏===
出自釐子觀起之後,楚大夫有釐子班。{{*|《姓氏辨證》四。}}
===車遽氏===
齊有臨淄大夫車遽氏。{{*|《姓氏書辨證》十二。案︰《廣韻》二十三魂引:「齊臨淄大夫車門遽。」}}
===羌憲氏===
衛公族羌之孫憲為羌憲氏。{{*|《姓氏書辨證》十四。}}
===羌師氏===
衛公族有羌師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唐孫氏===
祁姓,唐堯之後,其後仕晉,自為唐孫氏。{{*|《姓氏書辨證》十五。}}
===承氏===
衛大夫承之後。{{*|《姓氏書辨證》十七。案︰《後漢書‧承宮傳》注引《世本》:「承姓,衛大夫成叔承之後。」}}
===讎子氏===
陳威公生昭子來將,孫卑,為讎子氏。{{*|《姓氏書辨證》十九。}}
===子游氏===
鄭穆公生子偃字子游之後。{{*|《姓氏書辨證》二十二。}}
===子孔氏===
鄭穆公生公子嘉字子孔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士氏===
魯叔孫成子生齊季,為子士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寤氏===
季平子生昭伯寤,其後為子寤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石氏===
陳威子生子石難,自別為子石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穆氏===
陳僖子生子穆安,因為子穆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然氏===
鄭穆公子子然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沮氏===
陳烈子生子沮與,後為子沮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襄氏===
齊桓公子子襄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季氏===
楚公族子季氏。{{*|《姓氏書辨證》仝上。}}
===子成氏===
魯季平子生子成叔彭侯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
===卷子氏===
衛文公後卷子子州氏焉。{{*|《姓氏書辨證》二十五。}}
===雍門氏===
齊頃公生子夏勝,以所居為雍門氏。{{*|《姓氏書辨證》二十九。案︰《左‧昭二十年》正義引《世本》:「頃公生子夏勝,勝生子石青。」}}
===季騧氏===
周八士季騧之後。{{*|《姓氏書辨證》仝上。}}
===大公氏===
大公叔穎。{{*|《姓氏書辨證》三十一。案︰《廣韻》一東引同。}}
===下門氏===
晉有大夫下門聰。{{*|《姓氏書辨證》三十三。案︰《廣韻》二十三魂注引同。}}
===涉其氏===
楚大夫有涉其氏,春秋涉其帑是也。{{*|《姓氏書辨證》四十。《廣韻》六脂注引:「楚大夫有涉其帑。」}}
===融氏===
祝融之後,又復姓融夷氏。祝融後董父之胤,以融夷為氏。{{*|《姓氏急就章》注。}}
===羅氏===
夏有武羅,其後氏焉。{{*|仝上。}}
===賜氏===
齊大夫簡子賜之後。{{*|仝上。}}
===墨夷氏===
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仝上。案︰《廣韻》六脂注引同。}}
===它氏===
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仝上。案︰《荀子‧非十二子篇》注引同。}}
===老成氏===
宋有大夫老成方。{{*|仝上。案︰《廣韻》十四清注引同。}}
===陽氏===
陽侯。{{*|《路史‧後紀》注。}}
:宋衷曰:「陽侯,伏犧之臣,蓋大江之神者。」{{*|仝上。}}
===封父氏===
鄭大夫封父彌真然。{{*|仝上。}}
===仇氏===
{{*|仝上。}}
===公之氏===
魯大夫公之文。{{*|《廣韻》一東注。}}
===公紀氏===
衛有大夫左公子洩、右公子職。{{*|仝上。}}
===唐孫氏===
齊大夫長孫修食邑於唐,其孫仕晉,後號唐孫氏。{{*|《廣韻》二十三魂注。案︰此說與《姓氏書辨證》不同。}}
===巴氏===
===樊氏===
===曋氏===
===相氏===
===鄭氏===
廩君之先,故出巫誕。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曋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仍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服。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沈,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飛蟲,與諸蟲羣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不知東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縷以遺鹽神,曰:「纓此即相宜,云與女俱生,弗宜將去。」鹽神受而纓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後漢書‧南蠻傳》注。《姓氏書辨證》十二引略同。《御覽》三十七、九百四十四、《事類賦‧舟賦》注皆散引文。}}
===何氏===
:應劭曰:《氏姓》注云:「以何氏為韓後。{{*|《史‧周本紀》集解。}}
:{{*|案︰此與終黎條同引應劭說,俱當是《氏姓篇》注文,但未知是何人注,今無可附,故特載於後。}}
===世本氏姓篇補遺===
====北唐氏====
晉有高人,隱於北唐,因以為氏。{{*|《廣韻》二十五德注。}}
==世本居篇{{*|案︰《史記‧吳世家》、《魏世家》索隱引《居篇》文,今輯依其目。}}==
===帝都===
黃帝都涿鹿。{{*|《路史‧後紀》注。}}涿鹿在鼓城南。{{*|《續漢書‧郡國志》注。《御覽》一百五十五、王應麟《地理通釋》並引《世本》,「鼓」作「彭」。}}
舜居媯汭。{{*|《水經‧沔水》注。}}媯虛在西城西北,舜之居。{{*|《漢書‧地理志》應劭注。《路史‧國名紀》引︰「媯虛在西城西,舜居。」又引:「媯虛,舜所都,在西城。」《地理通釋》云:「《世本》︰『舜居饒內,在漢中西城。或言媯墟在西北,舜所居也。』」又云:「《通典》︰『金州西城縣有媯墟,《帝王世紀》謂之姚墟,《世本》曰饒汭。』《古文尚書》、《周語》『嬴內』音『媯汭』,然則《世本》文當作『饒內』矣。」}}
===夏===
禹都咸陽,正當亳西也,及後乃徙安邑。{{*|《禮‧緇衣》正義。}}禹都陽城,在大梁之南。{{*|《漢書‧地理志》臣瓚注。《御覽》一百五十五引作「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地理通釋》引同。}}
===殷===
契居蕃。{{*|《水經‧渭水》注。《御覽》一百五十五、《路史‧後紀》注、《地理通釋》引同。}}
昭明居砥石,{{*|《書‧帝告序》正義、《路史‧後紀》注、《地理通釋》。}}復遷商。{{*|《路史》注仝上。}}相徙商邱,本顓頊之虛。{{*|《御覽》一百五十五。}}
:宋衷曰:「相土就契封於商。」{{*|《史‧殷本紀》集解。}}
太甲從上司馬,在鄴西南。{{*|《御覽》一百五十五引《帝王世紀》轉引《世本》。}}
===周===
武王在酆鄗。{{*|《文選‧西都賦注》。案︰《路史‧國名紀》注云:「『鎬』,《世本》作『鄗』」。}}
懿王徙於犬邱。{{*|《詩‧小雅譜》正義、《御覽》一百五十五。}}
:宋衷曰:「懿王自鎬徙都犬邱,一曰廢邱、今槐里是也。」{{*|《史‧周本紀》索隱。}}
厲王淫亂,出於彘。{{*|《御覽》一百五十五。}}
平王即位,徙居洛。{{*|仝上。}}
敬王東居成周。{{*|仝上。}}
赧王又徙居西周。{{*|仝上。}}
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史‧周本紀》索隱。《戰國策》吳師道補注、《地理通釋》引同。}}
===吳===
吳孰哉居藩籬。{{*|《史‧吳世家》索隱、《地理通釋》。}}
:宋衷曰:「孰哉,仲雍字。藩籬,今吳之餘暨也。」{{*|《史‧》索隱及《通釋》並仝。}}
孰姑徙句吳。{{*|《史》索隱仝上、《文選‧魏都賦》注、《地理通釋》。}}
: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史》仝上集解,索隱並同,《通釋》。}}
:注:孰姑,壽夢也。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文選》注仝上。}}
諸樊徙吳。{{*|《史》仝上集解。}}
===魯===
煬公徙魯。{{*|《史‧魯世家》集解。}}
:宋衷曰:「今魯國。」{{*|仝上。}}
===燕===
召公居北燕。{{*|《史‧燕世家》集解。}}
:宋衷曰:「有南燕,故云北燕。」{{*|仝上。}}
桓侯徙臨易。{{*|《史》仝上集解。}}
:宋衷曰:「今河間易縣是也。」{{*|仝上。}}
===蔡===
蔡叔居上蔡。{{*|《書‧蔡仲之命》正義、《史‧管蔡世家》集解、《地理通釋》。}}
: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水經‧汝水》注。案︰《水經注》本引《世本》文,今以其文義似注,故列為注。}}
胡徙居新蔡。{{*|《史‧管蔡世家》集解。}}
:宋衷曰:「胡徙居新蔡,{{*|《書》正義、《史》集解並同。}}以奉叔度祀,{{*|從《水經‧汝水》注增}}故名其地為新蔡。」{{*|句引見《水經‧汝水》注。}}
平侯徙下蔡。{{*|從《史》索隱補。}}
:宋衷曰:「平侯徙下蔡。」{{*|《史‧管蔡世家》集解、索隱同。案︰索隱云:「今《世本》無者,近脫耳。」則宋注此句當是原文。}}
===晉===
唐叔虞居鄂。{{*|《史‧晉世家》集解。}}
:宋衷曰:「鄂地,今在大夏。」{{*|仝上。}}
===衛===
:宋衷曰:「今定昌也。{{*|《史‧衛世家》索隱。}}唐叔從康徙封衛,衛即殷虛。定昌之地,畿內之康,不知所在也。{{*|仝上。}}
成公徙濮陽。{{*|《史‧衛世家》集解。}}
:宋衷曰:「濮陽,帝邱地名。{{*|仝上。}}
===鄭===
鄭桓公封棫林。{{*|《左‧昭十六年》正義。}}桓公居棫林,徙拾。{{*|《史‧鄭世家》索隱。}}
:宋衷曰:「棫林與拾,皆舊地名。{{*|《史》索隱仝上。}}封桓公,乃名為鄭。{{*|王應麟《詩地理攷》。}}
厲公居櫟。{{*|從《[[史記]]》補。}}:宋衷曰:「櫟,今潁川陽翟縣。{{*|《史》仝上集解。}}
文公徙鄭。{{*|《史‧鄭世家》索隱。}}
:宋衷曰:「即新鄭。」{{*|《史》仝上索隱。}}
===曹===
:宋衷曰:「濟陰定陶縣。」{{*|《史》集解。}}
===滕===
錯叔繡封滕。{{*|《路史‧後紀》注。}}
:宋衷曰:「今沛國公邱是滕國也。」{{*|《史‧陳杞世家》索隱。}}
===杞===
:宋衷曰:「杞,今陳留雍邱縣。」{{*|《史‧杞世家》索隱。}}
===宋===
宋更曰睢陽。{{*|《史‧宋世家》集解、《地理通釋》。}}
===楚===
楚鬻熊居丹陽。{{*|《左‧桓二年》正義。}}
:宋仲子曰:「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左》正義仝上。《僖四年》正義引「丹陽,南郡枝江縣也」。}}
武王徙郢。{{*|《左‧桓二年》正義。}}
:宋仲子曰:「今南郡江陵縣北有郢城。{{*|《左》正義仝上。}}
===秦===
秦非子始封於秦。{{*|《御覽》一百五十五。}}
莊公徙廢丘。{{*|仝上。}}
文公徙汧。{{*|仝上。}}
寧公又都平陽。{{*|仝上。}}
獻公徙治櫟陽。{{*|仝上。}}
孝公自櫟陽徙咸陽。{{*|仝上。}}
===邾===
邾顏居邾,肥徙郳。{{*|《左‧莊五年》正義。}}
:宋仲子曰:「邾顏別封小子肥於郳,為小邾子。」{{*|仝上。}}
===沈===
沈國在汝南平輿。{{*|《史》索隱。}}
===胡===
胡在汝南。{{*|仝上。}}
===霍===
周武王封弟叔處於霍。{{*|《史‧三代世表》索隱。}}
===暴===
周圻內國。{{*|《路史‧國名紀》。}}
===武羅===
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仝上。}}
===莒===
輿期始都計斤,茲丕歸莒。{{*|《路史‧後紀》注。}}
===韓===
景子居平陽,平陽在山西。{{*|《史‧韓世家》索隱。}}
:宋衷曰:「今河東平陽縣。」{{*|仝上。}}
===趙===
成季徙原。{{*|《史‧趙世家》索隱。}}
:宋衷曰:「今雁門原平縣。」{{*|仝上。}}
===魏===
畢萬居魏。{{*|《前漢書‧高帝紀》注。}}
魏武子居魏。{{*|《史‧魏世家》索隱。}}
悼子徙霍。{{*|仝上。}}
:宋衷曰:「霍,地名。今河東彘縣也。{{*|仝上。}}
:{{*|案︰《世本》卿大夫無悼子。索隱云此,則是有悼子代,自脫耳。}}
昭子徙安邑,{{*|《史》索隱仝上。《前漢書》注同。}}文侯亦居之。{{*|《前漢書》注仝上。}}
===中山===
中山武公居顧。{{*|《史‧趙世家》索隱。《路史‧後紀》注、《國名紀》引並仝。}}
桓公徙靈壽。{{*|仝上。}}
==世本作篇{{*|案︰《周禮》、《禮記》鄭注引《世本‧作》正義曰:「《世本》有《作篇》。」今輯依其目。}}==
===燧人===
燧人出火。{{*|《禮記‧禮運》正義。}}造火者燧人,因以為名。{{*|釋玄應《大般涅經》十四、《大智度論》五十三、《瑜伽師地論》二十七、《阿毗曇毗婆沙論》四十、《阿毗達摩俱舍論》五十三,音義並同。}}
===庖犧===
伏犧制以儷皮嫁娶之禮。{{*|《禮記‧月令》正義。}}
庖犧氏作瑟。瑟,潔也,使人精潔於心,純一於行也。{{*|《北堂書鈔》樂部、《御覽》五百七十六、《玉海》一百十。《廣韻》七櫛注引「庖犧作瑟」。}}宓羲作瑟,八尺一寸,四十五絃。{{*|《風俗通義》。}}庖犧作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爾雅‧釋樂》疏、《通典‧樂》四、《三禮圖》、《路史‧後紀》一、《後紀》三注引同。}}
伏羲作琴。{{*|《山海經‧海內經》注。}}伏羲造琴瑟。{{*|《孝經》正義。}}伏羲臣芒氏作羅。{{*|《路史‧後紀》一注。}}
芒作網。{{*|《御覽》八百三十四。《廣韻》三十六養注引「網,庖羲臣所作」。}}
:宋衷曰:「芒,庖犧之臣。」{{*|《御覽》仝上。}}
===神農===
神農和藥濟人。{{*|王應麟《急就篇》補注。}}
神農作琴。{{*|《禮記‧樂記》正義、《爾雅‧釋樂》疏、《風俗通義》、《初學記》十六。《通典‧樂四》引「琴神農所造」。《玉海》一百十。}}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絃,曰少宮商。{{*|曹憲《廣雅音釋》。}}
神農作瑟。{{*|《山海經‧海內經注》、《玉海》一百十引《山海經》注同。}}
蚩尤作兵。{{*|《御覽》二百七十。}}蚩尤以金作兵器。{{*|《廣韻》十二庚注。}}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黃帝誅之涿鹿之野。{{*|《路史‧後紀》四注。}}
:宋衷注曰:「蚩尤,神農臣也。」{{*|《御覽》仝上。}}
===黃帝===
黃帝見百物始穿井。{{*|《初學記》七。}}
黃帝樂名咸池。{{*|《禮記‧樂記》正義。}}
黃帝造火食旃冕。{{*|《禮記‧冠義》正義。}}黃帝作旃冕。{{*|《書鈔》制作部、《御覽》六百八十六、《路史‧後紀》五注。}}黃帝作旃{{*|《爾雅‧釋文》、《御覽》三百四十、《玉海》八十三。}}黃帝作旃,亦曲柄旃,以招士眾也。{{*|《廣韻》二仙注。}}黃帝作冕旒。{{*|《儀禮‧士冠禮》疏。}}黃帝作冕。{{*|《左‧桓二年》正義、釋玄應《華嚴經》十八音義、《通典》禮十七、邢昺《論語》疏。《三禮圖》「黃帝造冕」。}}
垂旒,目不邪視也。充纊,耳不聽讒言也。{{*|《通典》仝上。}}
:宋均曰:「通帛為旃。冕,冠之有旒者。」應劭曰:「周始垂旒也。」{{*|《御覽》六百八十六。}}宋仲子曰:「冕,冠之有旒者。」{{*|《左》正義、《論語》疏並同。}}
羲和占日。{{*|《史記‧歷書》索隱。}}
常儀占月。{{*|仝上。}}羲和作占月。{{*|《玉海》九。}}
后益作占歲。{{*|《御覽》十七、《玉海》九。}}
臾區占星氣。{{*|《[[史記]]》索隱仝上。}}
大撓作甲子。{{*|《書‧舜典》正義、《左傳序》正義、《史記‧歷書》索隱。}}黃帝令大撓作甲子。{{*|《路史‧後紀》一注。}}
:宋衷曰:「大撓,黃帝史官。」{{*|《書》正義、《左》正義並仝上。}}
隸首作算數。{{*|《史記‧歷書》索隱。}}隸首作數。{{*|《文選‧西京賦注》。《廣韻》十遇注,二十九換注引「黃帝時,隸首作數」。當脫一算字。}}
:宋衷注曰:「隸首,黃帝史也。」{{*|《文選》注仝上。}}
伶倫造律呂。{{*|《史記‧歷書》索隱。}}
容成造歷{{*|《書‧舜典》正義、《左傳‧序》正義、《廣韻》二十三錫注。《北堂書鈔》歲時部、《藝文類聚》五、《御覽》十六,以上三書,俱引「容成作歷」。}}
:宋衷注曰:「容成,黃帝史官。」{{*|《書》正義、《左》正義並仝上。《御覽》十六引注「黃帝之臣」。《書鈔》引注「容成,黃帝臣也」。}}」
:{{*|案︰《史記‧歷書》索隱引《世本》︰「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是容成作歷,兼綜六術也。}}
:{{*|《顏氏家訓‧勉學篇》云:︰「《世本》『容成造歷』,或讀『歷』為碓磨之磨,其謬誤一至於此。」}}
蒼頡作書。{{*|《尚書序》正義。}}蒼頡造文字。{{*|《周官‧外史》疏。}}沮誦、蒼頡作書,並黃帝時史官。{{*|《廣韻‧九魚》注兩引。}}
:宋衷注曰:「蒼頡、沮誦,黃帝史官。{{*|《路史‧發揮》一。}}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矣。至於夏商,乃分置左右。」{{*|《初學記》二十一。}}
:{{*|案︰《路史‧發揮》一引《世本》︰「蒼頡、沮誦作書。」又引宋衷注:「蒼頡、沮誦,黃帝史官。」《路史》不知衷何所據。《廣韻》所引下六字,當與原文相汨。}}
史皇作圖。{{*|《文選‧宣貴妃誄注》、《御覽》七百五十。}}史皇、蒼頡同階。{{*|《路史‧發揮》一。}}
:宋衷曰:「史皇,黃帝臣也。圖謂畫物象也。」{{*|《文選注》、《御覽》注並仝上。}}
:{{*|案︰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史皇,黃帝之臣也。始善圖畫,創制垂法,體象天地,功侔造化。」云見《世本》。}}
伯余作衣裳‧{{*|《淮南子‧汜論訓》注。《路史‧後紀》五「注」作俱作「製」。《玉海》八十一。}}
:{{*|案︰高誘注曰:「伯余,黃帝臣」。}}
胡曹作衣。{{*|《廣韻》八微注、《御覽》六百八十九、《路史‧國名紀》六。}}
:宋衷注曰:「黃帝臣。」{{*|《御覽》仝上。}}
胡曹作冕。{{*|《路史‧後紀》五注。}}
:宋衷注曰:「黃帝臣也。」{{*|《路史》注仝上。}}
於則作屝履。{{*|《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六百九十七。《路史‧後紀》五注引:「黃帝臣於則作屝履。」}}
:宋衷曰:「黃帝臣,草曰屝,麻曰履。」{{*|《御覽》仝上。}}
雍父作舂杵臼。{{*|《御覽》七百六十二。}}雍父作舂。{{*|《廣韻》三鍾。《御覽》八百二十九。《路史‧餘論》二引「雍父踐舂」。}}雍父作杵臼{{*|《廣韻》八語。釋玄應《壽世阿毗論》八音義引︰「雍父作杵舂,黃帝臣也。」}}雍父作臼。{{*|《廣韻》四十四有。}}
:宋衷曰:「雍父,黃帝臣也。」{{*|《御覽》七百六十二。}}
胲作服牛。{{*|《初學記》二十九、《御覽》八百九十九、《路史‧後紀》五注。《廣韻》十八尤注引︰「黃帝臣胲作服牛。」}}
:注曰:「胲,黃帝臣也,能駕牛。」{{*|《初學記》仝上,《御覽》無下三字。}}又云:「少昊時人,始駕牛。{{*|《御覽》仝上。}}
相士作乘馬。{{*|《周禮‧校人注》。《荀子‧解蔽篇注》,《玉海》七十六引《荀子注》同。《事物紀原》七。}}𣎅作駕。{{*|《事物紀原》仝上。}}
:宋衷云:「皆黃帝臣。」{{*|《紀原》仝上。}}
共鼓、貨狄作舟。{{*|《山海經‧海內經》注。《北堂書鈔》舟部引作「化狄」。《藝文類聚》七十一、《初學記》二十五、《一切經俱舍論》六音義、《廣韻》十八尤、《御覽》七百六十九。}}
:注曰:「二人,黃帝臣也。」{{*|《書鈔》仝上。《一切經音義》仝上引宋衷曰「黃帝臣也」。}}「共鼓、貨狄,黃帝二臣。」{{*|《類聚》、《御覽》引並仝上。}}
女媧作笙簧。{{*|《禮記‧明堂位》鄭注、《玉海》一百十。}}女媧作簧。{{*|《風俗通義》、《北堂書鈔》樂部、《文選‧長笛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
:宋均注曰:「女媧,黃帝臣也。」{{*|《書鈔》、《文選注》、《玉海》並同。《路史‧後紀》二注引《世本》注「女媧、笙簧為黃帝臣」。}}
隨作笙,{{*|《漢書‧律曆志》注應劭說、《北堂書鈔》樂部、《藝文類聚》四十四、《初學記》十六、釋玄應《大哀經》六音義、《通典》樂十四。}}長四寸,十二簧,像鳳之身。{{*|《風俗通義》。}}
:宋衷注:「隨,女媧氏之臣。」{{*|《路史‧後記》二注引《世本》以為「隨作」及宋衷注。}}
隨作竽。{{*|《廣韻》十虞、《文選‧吳都賦注》、《御覽》五百八十一。}}夷作鼓。{{*|《玉海》一百十。}}
:以桴擊之曰鼓,以手搖之曰鼗。{{*|《通典》樂四。}}
揮作弓。{{*|《禮記‧射義》正義、《山海經‧海內經》注、《北堂書鈔》武功部引「揮始作弓」。《藝文類聚》六十、《初學記》二十二、《一切經善見律》八音義、《御覽》三百四十七、《玉海》七十五、一百五十、《廣韻》一東、《三禮圖》引「黃帝臣揮作弓」。}}
夷牟作矢。{{*|《禮記‧射義》正義、《北堂書鈔》引「夷牟始作矢」。《藝文類聚》六十、《荀子‧解蔽篇》注、《御覽》三百四十九、《三禮圖》、《玉海》七十五、一百五十。}}牟夷作矢。{{*|《山海經‧海內經》注、《藝文類聚》六十、《初學記》二十二。}}笑,黃帝臣夷牟作。{{*|《龍龕手鑒》竹部引《世本》「牟」作「弁」。}}
:宋衷注曰:「夷牟,黃帝臣也。」{{*|《禮記》注、《書鈔》、《荀子》注、《玉海》引並同。案︰《御覽》引注:「夷牟,黃帝二臣。」「二」疑衍,抑或引「夷牟」,或引「牟夷」,存攷。}}
巫彭作醫。{{*|《山海經‧海內經注》。}}
===顓頊===
祝融作市。{{*|《易》釋文、《玉篇》冖部。《廣韻》六止注、《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一百九十二。}}
:宋衷云:「顓頊臣也。{{*|《釋文》仝上。}}祝融,顓頊臣,為高辛氏火正。」{{*|《初學記》仝上。}}
===堯===
陶制五刑。{{*|《路史‧後紀》七注。}}
巫咸初作醫。{{*|《玉海》六十三。}}
: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御覽》七百二十一。}}
巫咸作筮。{{*|《周禮‧龜人注》、《初學記》二十、《玉海》六十三、一百三十五。}}
巫咸作鼓。{{*|《玉海》一百十。}}
無句作磬。{{*|《禮記‧明堂位》鄭注、《周禮‧考工記》疏、《風俗通義》、《山海經‧海內經》注、《一切經‧四分律‧十一音義》、《初學記》十六、《御覽》五百七十六、《玉海》一百九。諸書「無」一作「毋」,通。}}
:注云:「無句,堯臣也。」{{*|《初學記》仝上。}}
化益作井。{{*|《周易釋文》。《初學記》七引「伯益作井」,《御覽》一百八十九引「伯夷作井」。}}
:宋衷曰:「化益,伯益也,堯臣。」{{*|《釋文》仝上。《玉海》二十四引《釋文》同。}}
===舜===
舜始陶,夏臣昆吾更增加也。{{*|《一切經‧四分律》一音義、《雜阿毗曇心論‧三音義》。《史記‧龜策傳》集解引「昆吾作陶」。}}
倕作規矩準繩。{{*|《玉篇》夫部。諸書「倕」一作「垂」,古字通。}}垂,舜臣。{{*|《廣雅音釋》。}}
垂作耒耜。{{*|《齊民要術》一。}}垂作耒耨。{{*|《路史‧餘論》二。}}垂作銚耨。{{*|《詩‧周頌》釋文。}}垂作耜。{{*|《廣韻》六止注。}}垂作銚{{*|《詩‧周頌》正義、《御覽》八百廿三。}}垂作耨。{{*|《詩》正義仝上、《左‧僖三十三年》正義。}}
:宋仲子注曰:「銚,刈也。」{{*|《詩》正義仝上。}}
咎繇作耒耜。{{*|《御覽》八百二十三。}}
伯夷作五刑。{{*|《北堂書鈔》四十三、《御覽》六百三十六。}}
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路史‧後紀》十二注。}}垂作鐘。{{*|《禮記‧明堂位》注、《風俗通義》、《山海經‧海內經》注、《廣韻》三鍾注、《初學記》十六。《爾雅釋文》引「鐘,垂所作」。}}
夔作樂。{{*|《通典‧樂》四、《初學記》。}}
磬,叔所造。{{*|《通典》樂四、《御覽》五百七十六、《路史‧後紀》十注。}}
:叔,舜時人。{{*|《文選‧長笛賦注》。案︰《通典》引《世本》云「不知何代人」。《禮記》正義引「皇氏無句,叔之別名」。故《路史》注以為「叔即無句」,義或然也。}}
烏曹作簙。{{*|《廣韻》十九鐸注、《文選‧博弈論》注。}}
===夏===
鯀作城郭。{{*|《禮記‧祭法》正義。}}鯀作城。{{*|《玉篇》土部、《妙法蓮華經音義》三、《水經‧河水》注。}}
鯀作郭。{{*|《廣韻》十九鐸。《路史‧後紀》一注引「鯀置城郭」。}}
禹作宮室。{{*|《爾雅‧釋文》、《初學記》二十四、《玉海》一百五十五}}禹作宮。{{*|《廣韻》一東、《藝文類聚》六十二。《御覽》一百七十三引「堯使禹作宮室」。《玉海》一百五十五、又一條引「堯使禹作宮」。}}
奚仲作車。{{*|《山海經‧海內經》注、《續漢書‧輿服志》注、《後漢書‧蔡邕傳》注、《文選‧演連珠》注。《玉海》七十八引《山海經》注同。}}
夏作贖刑。{{*|《事物紀原》九。}}
儀狄造酒。{{*|《尚書‧酒誥》正義。}}儀狄始作酒醪,辨五味。{{*|《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三。}}
:夏禹之臣。{{*|《書》正義引《世本》,今定為注。}}
杜康造酒。{{*|《書》正義仝上。}}
少康作秫酒。{{*|《北堂書鈔》酒食部。《初學記》仝、《御覽》八百四十三。}}
少康作箕箒。{{*|《御覽》七百六十五。}}箕箒,少康作。{{*|《廣韻》七之注。}}
杼作甲。{{*|《書‧費誓》正義、《詩‧叔於田》正義、《御覽》三百五十五。《初學記》二十二引「輿作甲」。《史記‧夏本紀》索隱引「季佇作甲」。《路史‧後紀》十四注引「季杼作甲」。《玉海》一百五十一引「輿作甲」。}}
:宋衷云:「少康子,杼也。{{*|《書》正義仝上。}}輿,少康子。{{*|《初學記》仝上。}}少康之子,輿也。甲,鎧也。」{{*|《玉海》仝上。}}
逢蒙作射。{{*|《藝文類聚》七十四、《廣韻》二十二昔注。}}
===商===
湯作五祀。{{*|《路史‧餘論》四。}}戶、井、竈、中霤、行。至周而七,曰門、行、厲、戶、竈、司命、中霤。{{*|《事物紀原》二。}}
微作裼五祀。
:注:「微者,殷王八世孫也。裼者,強死鬼也。謂時儺索室驅疫,逐強死鬼也。五者,謂門、戶及井、竈、中霤。」{{*|《御覽》五百二十九。}}
紂為玉牀。{{*|《御覽》七百六。}}
===周===
武王作翣。{{*|《初學記》二十五、《廣韻》三十二狎、《御覽》五百五十三。}}
武王始作箑。{{*|《事類賦‧扇賦》注。}}
暴辛公作塤。{{*|《詩‧彼人斯》正義、《風俗通義》、《漢書‧律歷志注》、《廣韻》二十二元注、《玉海》一百十、《路史‧後紀》十注。《御覽》五百八十一引「塤,暴辛公所造」。}}塤,暴辛公所作也。圍五寸半,長三寸半,六孔也。{{*|《爾雅》釋文。《三禮圖》引「圍五寸半,長三寸四分」。}}
暴辛為塤。{{*|《文選‧長笛賦注》。}}
:宋筠曰:「暴辛,周平王時諸侯。作塤,有三孔。」{{*|《文選注》同上。《御覽》引注:「暴公,周平王諸侯。」《路史》注引宋云:「平王諸侯。」}}
蘇成公作篪。{{*|《詩‧彼人斯》正義、《玉海》一百十}}篪,蘇成公所作,長一尺二寸。{{*|《爾雅》釋文。《廣韻》五支注引「篪,蘇成公所造」。}}蘇成公作篪,管樂十孔,長尺一寸,吹孔有嘴,如酸棗。{{*|《御覽》五百八十。案︰《後漢書‧明帝紀》注引「暴辛公作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有八孔」。說與《周禮‧春官》鄭注合,惟「暴辛」字恐誤。}}
:注:蘇成公,平王時諸侯。{{*|《御覽》仝上。}}
秦穆公作沭。{{*|《御覽》三百九十五。}}
魯昭公作弁。{{*|《御覽》六百八十六。}}
:宋均曰:「制素弁也。」{{*|仝上。}}
魯昭公始作璽。{{*|《玉海》八十四。}}
宿沙作煮鹽。{{*|《御覽》八百六十五。}}
:宋衷曰:「宿沙衛,齊靈公臣,齊濱海,故衛為魚鹽之利。」{{*|仝上。}}
衛公叔文子作輗軸。{{*|《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一。}}
:注云:「文子,公叔齊。」{{*|仝上。}}
公輸作石磑。{{*|《後漢書‧張衡傳》注。《一切經‧四分律‧二十七音義》引「輸般作磑」。《御覽》七百六十二引「公輸般作磑」。}}
韓哀作御。{{*|《漢書‧王褒傳》注應劭說、《文選‧聖主得賢臣頌》注。}}
:宋衷曰:「韓哀,韓文侯也。時已有御,此復云作者,加其精巧也。」{{*|《[[漢書]]》注仝上。《文選》注引「時已有御」云云,與正文相汨。}}」
==世本諡法篇{{*|《玉海》引沈約《諡法序》曰:「《大戴禮》及《世本》舊並有《諡法》,其書約時已亡,今略采之,以存其目。」}}==
顓頊生子窮係。
:宋衷曰:「一云窮繫,諡也。」{{*|《史‧五帝本紀》索隱。}}
周赧王
:宋衷曰:「赧,諡也。」{{*|《史‧六國年表》索隱。}}
西周武公
:宋衷曰:「諡曰武公。」{{*|《史》索隱仝上。}}
曹靖公
:悼伯卒,弟露立,諡靖公。{{*|《史‧管蔡世家》索隱。}}
季文子
:行父,季友之孫,故以季孫為氏。死,諡曰文子。{{*|《詩‧魯頌》正義。}}
==世本論述補遺==
楊泉《物理論》曰:「楚漢之際,有好事者作《世本》,上錄黃帝,下逮漢末。」{{*|馬總《意林》卷五。案︰漢末當是周末之訛。}}」
《廣川書跋》云:「昔左氏書『子皮即位,叔向言罕;樂得其國,葉公作《顧命》。』楚漢之際,為《世本》者用之。」
==世本作篇補遺==
:空侯,空國侯所造。{{*|《通鑑‧漢紀》三十六胡三省注。}}
堯作圍棋。{{*|《藝苑卮言》云見《世本》。}}
鮌作城郭。
:城,盛也。郭,大也。{{*|《意林》卷四引《風俗通》。案︰《意林》統上引十字作《世本》文,今訂下六字為之注。又今《風俗通》本亦無此語。}}
杼作矛。{{*|《御覽》三百五十五。}}
==世本雜錄==
龐英《文昌雜錄》曰:「梁四公子,一人姓䨲名傑,一人姓䴰名䵎。」昭明太子曰:「䨲出《世本》,䵎出《世本》。」
夏竦《古文四聲韻》曰:「姬,古《世本》字。[興+彡],古《世本》字。」
{{footer}}{{PD-old}}
2lljc45eg3fqnm2khbq2hqw9im246u0
令刑官立限決囚詔
0
128893
2171165
493665
2022-08-11T05:43:23Z
S M Lee
1946
改正錯字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令刑官立限決囚詔|author=李昂(唐文宗)|noauthor=<small>([[Author:文宗|唐文宗]])</small>|times=唐|from=全唐文/卷0072|type=詔|notes=}}
<onlyinclude>時屬亢陽,慮有冤繫,應諸州府囚徒,各委所在長吏疏理處分,務從寬降。其緣制獄未決遣者,委刑部大理寺速立限奏覆。稍涉留滯者,仍令御史臺糾劾舉奏。</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d504libm4gm57b06nts5er2zbu11peq
答蕭俛辭少師詔
0
132351
2171166
493723
2022-08-11T05:45:56Z
S M Lee
1946
改正錯字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答蕭俛辭少師詔|author=李昂(唐文宗)|noauthor=<small>([[Author:文宗|唐文宗]])</small>|times=唐|from=全唐文/卷0072|type=詔|notes=}}
<onlyinclude>不待年而求謝,於理身之道則至矣,其如朝廷之望何?銀青光祿大夫新授太子太傅上柱國襲徐國公蕭俛,朕以肇建元良,精求師傅,遐思漢朝故事。韋元成、石慶並當時名德,咸為此官,吾以元子幼沖,慎於教誡,欲以累汝。發明古今,冀忠孝之道,日聞於耳,特輟左右,至於林廬。而卿高蹈翛然,屏絕進趣,遠遣令弟,還吾詔書。天爵自優,冥鴻方遠,不轉之志,堅然若山。循省來章,致煩為愧,終以呂尚之秩,遂其疏廣之心,勵俗激貪,所補多矣。有益於政,寄聲以聞,亦有望於舊臣也。可太子太傅致仕。</onlyinclude>
{{唐朝作品}}
2xx4nyhqokxiym7h837it6gba5pxdu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0
150649
2171100
2135713
2022-08-10T21:02:54Z
Kcx36
8835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year=2001 |month=6 |day=25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通知
|发文字号=国发〔2001〕25号
|next=[[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第六批]]
|previous=[[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第四批]]
|notes=[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55.htm 来源]
}}
{{c|'''{{x-larger|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
{{c|'''{{x-larger|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
{{c|'''{{x-large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c|{{楷体|国发〔200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gap}}国务院同意文化部提出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18处)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共计23处),现予公布。
{{gap}}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署名
|国务院
|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c|'''{{x-larger|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c|{{楷体|(共计528处)}}}}
{{c|<b>(一)古遗址(共144处)</b>}}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分类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 1 || 1 || 金中都水关遗址 || 金 || 北京市丰台区
|-
| 2 || 2 || 泥河湾遗址群 || 旧石器时代 || 河北省阳原县
|-
| 3 || 3 || 南庄头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北省徐水县
|-
| 4 || 4 || 西寨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北省迁西县
|-
| 5 || 5 || 代王城遗址 || 春秋至汉 || 河北省蔚县
|-
| 6 || 6 || 井径窑遗址 || 隋至清 || 河北省井陉县
|-
| 7 || 7 || 元中都遗址 || 元 || 河北省张北县
|-
| 8 || 8 || 柿子滩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山西省吉县
|-
| 9 || 9 || 东下冯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商 || 山西省夏县
|-
| 10 || 10 || 晋阳古城遗址 || 春秋至五代 || 山西省太原市
|-
| 11 || 11 ||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 唐至明 || 山西省永济市
|-
| 12 || 12 || 曲回寺石像冢 || 唐 || 山西省灵丘县
|-
| 13 || 13 || 萨拉乌苏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
| 14 || 14 || 岱海遗址群 || 新石器时代 || 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
|-
| 15 || 15 || 庙子沟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
|-
| 16 || 16 || 架子山遗址群 || 青铜时代 ||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
|-
| 17 || 17 || 大井古铜矿遗址 || 青铜时代 ||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
|-
| 18 || 18 || 城子山遗址 || 青铜时代 ||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
|-
| 19 || 19 ||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 汉至唐 ||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
| 20 || 20 || 黑山头城址 || 金、元 ||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
|-
| 21 || 21 || 金界壕遗址 || 金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br>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包头市,<br>黑龙江省甘南县、龙江县、齐齐哈尔市
|-
| 22 || 22 || 应昌路故城遗址 || 元 ||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
|-
| 23 || 23 || 海城仙人洞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辽宁省海城市
|-
| 24 || 24 || 新乐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辽宁省沈阳市
|-
| 25 || 25 || 东山嘴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
| 26 || 26 || 汉书遗址 || 青铜时代 || 吉林省大安市
|-
| 27 || 27 || 西团山遗址 || 青铜时代 || 吉林省吉林市
|-
| 28 || 28 || 万发拨子遗址 || 战国至晋 || 吉林省通化市
|-
| 29 || 29 || 二龙湖古城遗址 || 战国 || 吉林省梨树县
|-
| 30 || 30 || 罗通山城 || 汉至魏晋 || 吉林省柳河县
|-
| 31 || 31 || 八连城遗址 || 唐、五代 || 吉林省珲春市
|-
| 32 || 32 || 宝山——六道沟冶铜遗址 || 唐、五代 || 吉林省临江市
|-
| 33 || 33 || 塔虎城 || 辽、金 ||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
| 34 || 34 || 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 || 汉、魏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友谊县、宝清县、富锦市
|-
| 35 || 35 || 奥里米城址 || 金 || 黑龙江省绥滨县
|-
| 36 || 36 || 八里城遗址 || 金 || 黑龙江省肇东市
|-
| 37 || 37 || 福泉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上海市青浦区
|-
| 38 || 38 || 龙虬庄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江苏省高邮市
|-
| 39 || 39 || 罗家角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浙江省桐乡市
|-
| 40 || 40 || 马家浜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浙江省嘉兴市
|-
| 41 || 41 || 下菰城遗址 || 春秋 || 浙江省湖州市
|-
| 42 || 42 || 临安城遗址 || 南宋 || 浙江省杭州市
|-
| 43 || 43 || 铁店窑遗址 || 宋、元 || 浙江省金华市
|-
| 44 || 44 || 陈山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安徽省宣城市
|-
| 45 || 45 || 凌家滩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安徽省含山县
|-
| 46 || 46 || 尉迟寺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安徽省蒙城县
|-
| 47 || 47 || 寿春城遗址 || 战国 || 安徽省寿县
|-
| 48 || 48 || 寿州窑遗址 || 南朝至唐 || 安徽省淮南市
|-
| 49 || 49 || 柳孜运河马头关遗址 || 唐至宋 || 安徽省濉溪县
|-
| 50 || 50 || 繁昌窑遗址 || 宋 || 安徽省繁昌县
|-
| 51 || 51 || 万寿岩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福建省三明市
|-
| 52 || 52 || 昙石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 || 福建省闽侯县
|-
| 53 || 53 || 建窑遗址 || 唐至宋 || 福建省建阳市
|-
| 54 || 54 ||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江西省万年县
|-
| 55 || 55 || 筑卫城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东周 || 江西省樟树市
|-
| 56 || 56 || 铜岭铜矿遗址 || 商周 || 江西省瑞昌市
|-
| 57 || 57 || 吉州窑遗址 || 宋、元 || 江西省吉安县
|-
| 58 || 58 || 西河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山东省章丘市
|-
| 59 || 59 || 桐林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山东省淄博市
|-
| 60 || 60 || 丁公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山东省邹平县
|-
| 61 || 61 || 景阳岗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山东省阳谷县
|-
| 62 || 62 || 安邱堌堆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商 || 山东省菏泽市
|-
| 63 || 63 || 即墨故城遗址 || 东周至北齐 || 山东省平度市
|-
| 64 || 64 || 裴李岗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南省新郑市
|-
| 65 || 65 || 贾湖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南省舞阳县
|-
| 66 || 66 || 八里岗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南省邓州市
|-
| 67 || 67 || 北阳平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南省灵宝市
|-
| 68 || 68 || 庙底沟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南省三门峡市
|-
| 69 || 69 || 大河村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河南省郑州市
|-
| 70 || 70 || 孟庄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 || 河南省辉县市
|-
| 71 || 71 || 古城寨城址 || 新时器时代 || 河南省新密市
|-
| 72 || 72 || 府城遗址 || 商 || 河南省焦作市
|-
| 73 || 73 || 番国故城遗址 || 东周 || 河南省固始县
|-
| 74 || 74 || 城阳城址 || 东周 || 河南省信阳市
|-
| 75 || 75 || 古荥冶铁遗址 || 汉 || 河南省郑州市
|-
| 76 || 76 || 黄冶三彩窑址 || 唐 || 河南省巩义市
|-
| 77 || 77 ||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 宋 || 河南省宝丰县
|-
| 78 || 78 || 鹿邑太清宫遗址 || 宋、金 || 河南省鹿邑县
|-
| 79 || 79 || 学堂梁子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湖北省郧县
|-
| 80 || 80 || 关庙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北省枝江市
|-
| 81 || 81 || 门板湾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北省应城市
|-
| 82 || 82 || 走马岭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北省石首市
|-
| 83 || 83 || 阴湘城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北省荆州市
|-
| 84 || 84 || 磨盘山遗址 || 东周 || 湖北省当阳市
|-
| 85 || 85 || 龙湾遗址 || 东周 || 湖北省潜江市
|-
| 86 || 86 || 鄂王城城址 || 东周 || 湖北省大冶市
|-
| 87 || 87 || 季家湖城址 || 东周 || 湖北省宜昌市
|-
| 88 || 88 || 楚皇城城址 || 东周至秦汉 || 湖北省宜城市
|-
| 89 || 89 || 湖泗瓷窑址群 || 五代至明 || 湖北省武汉市
|-
| 90 || 90 || 玉虚宫遗址 || 明 || 湖北省丹江口市
|-
| 91 || 91 || 玉蟾岩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南省道县
|-
| 92 || 92 || 彭头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南省澧县
|-
| 93 || 93 || 八十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湖南省澧县
|-
| 94 || 94 || 老司城遗址 || 五代至清 || 湖南省永顺县
|-
| 95 || 95 || 石峡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广东省曲江县
|-
| 96 || 96 || 莲花山古采石场 || 西汉至清 || 广东省广州市
|-
| 97 || 97 ||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 宋 || 广东省潮州市
|-
| 98 || 98 || 落笔洞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海南省三亚市
|-
| 99 || 99 ||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
|-
| 100 || 100 || 甑皮岩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
| 101 || 101 || 顶蛳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
|-
| 102 || 102 || 高家镇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重庆市丰都县
|-
| 103 || 103 || 罗家坝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东汉 || 四川省宣汉县
|-
| 104 || 104 ||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 新石器时代 || 四川省新津县、郫县、温江区、都江堰市、崇州市
|-
| 105 || 105 || 十二桥遗址 || 商至西周 || 四川省成都市
|-
| 106 || 106 || 汉庄城址 || 汉 || 云南省保山市
|-
| 107 || 107 || 黔西观音洞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贵州省黔西县
|-
| 108 || 108 || 可乐遗址 || 战国至汉 || 贵州省赫章县
|-
| 109 || 109 || 拉加里王宫遗址 || 13世纪至18世纪 || 西藏自治区曲松县
|-
| 110 || 110 || 甜水沟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陕西省大荔县
|-
| 111 || 111 || 花石浪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陕西省洛南县
|-
| 112 || 112 ||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陕西省华县
|-
| 113 || 113 || 康家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陕西省西安市
|-
| 114 || 114 || 老牛坡遗址 || 新石器时代至商 || 陕西省西安市
|-
| 115 || 115 || 栎阳城遗址 || 战国至汉 || 陕西省西安市
|-
| 116 || 116 || 京师仓遗址 || 西汉 || 陕西省华阴市
|-
| 117 || 117 || 良周遗址 || 秦、汉 || 陕西省澄城县
|-
| 118 || 118 || 东渭桥遗址 || 唐 || 陕西省高陵县
|-
| 119 || 119 || 玉华宫遗址 || 唐 || 陕西省铜川市
|-
| 120 || 120 || 南佐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甘肃省西峰市
|-
| 121 || 121 ||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 西周至春秋 || 甘肃省礼县
|-
| 122 || 122 || 黑水国遗址 || 汉至魏晋 || 甘肃省张掖市
|-
| 123 || 123 || 悬泉置遗址 || 汉至魏晋 || 甘肃省敦煌市
|-
| 124 || 124 || 许三湾城及墓群 || 汉至唐 || 甘肃省高台县
|-
| 125 || 125 || 白塔寺遗址 || 元 || 甘肃省武威市
|-
| 126 || 126 || 喇家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 127 || 127 || 塔温搭里哈遗址 || 青铜时代 || 青海省都兰县
|-
| 128 || 128 || 开城遗址 || 元 ||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
|-
| 129 || 129 || 奴拉赛铜矿遗址 || 青铜时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
|-
| 130 || 130 || 圆沙古城 || 汉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
|-
| 131 || 131 || 克孜尔尕哈烽燧 || 汉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
| 132 || 132 || 孔雀河烽燧群 || 汉至晋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
|-
| 133 || 133 || 罗布泊南古城遗址 || 汉至晋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
| 134 || 134 || 莫尔寺遗址 || 汉至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
|-
| 135 || 135 || 托库孜萨来遗址 || 汉至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
|-
| 136 || 136 || 米兰遗址 || 汉至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
| 137 || 137 || 安迪尔古城遗址 || 汉至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
|-
| 138 || 138 || 石头城遗址 || 晋至清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
| 139 || 139 || 七个星佛寺遗址 || 晋至宋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
|-
| 140 || 140 || 热瓦克佛寺遗址 || 南北朝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
|-
| 141 || 141 || 白杨沟佛寺遗址 || 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
| 142 || 142 || 大河古城 || 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
| 143 || 143 || 乌拉泊古城 || 唐至元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
|-
| 144 || 144 || 台藏塔遗址 || 唐至元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
{{c|(二)古墓葬(共50处)}}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分类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 145 || 1 || 景泰陵 || 明 || 北京市海淀区
|-
| 146 || 2 || 赵王陵 || 战国 || 河北省邯郸县、永年县
|-
| 147 || 3 || 汉中山王墓 || 汉 || 河北省定州市
|-
| 148 || 4 || 逯家庄壁画墓 || 东汉 || 河北省安平县
|-
| 149 || 5 || 北齐高氏墓群 || 北朝至隋 || 河北省景县
|-
| 150 || 6 || 梳妆楼元墓 || 元 || 河北省沽源县
|-
| 151 || 7 || 马茂庄墓群 || 东汉 || 山西省离石市
|-
| 152 || 8 || 方山永固陵 || 北魏 || 山西省大同市
|-
| 153 || 9 || 马村砖雕墓 || 宋、金 || 山西省稷山县
|-
| 154 || 10 || 宝山、罕苏木墓群 || 辽 ||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
|-
| 155 || 11 || 析木城石棚 || 青铜时代 || 辽宁省海城市
|-
| 156 || 12 || 叶茂台辽墓 || 辽 || 辽宁省法库县
|-
| 157 || 13 || 干沟子墓群 || 战国至西汉 ||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
| 158 || 14 ||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 || 金 || 吉林省舒兰市
|-
| 159 || 15 || 普哈丁墓 || 宋 || 江苏省扬州市
|-
| 160 || 16 || 浡泥国王墓 || 明 || 江苏省南京市
|-
| 161 || 17 || 浙南石棚墓群 || 商、周 || 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
|-
| 162 || 18 || 印山越国王陵 || 春秋、战国 || 浙江省绍兴县
|-
| 163 || 19 || 临安吴越国王陵 || 五代 || 浙江省临安市
|-
| 164 || 20 || 皖南土墩墓群 || 西周至春秋 || 安徽省南陵县、繁昌县
|-
| 165 || 21 || 曹氏家族墓群 || 东汉、三国 || 安徽省亳州市
|-
| 166 || 22 || 朱然家族墓地 || 三国 || 安徽省马鞍山市
|-
| 167 || 23 || 仙水岩崖墓群 || 春秋、战国 || 江西省鹰潭市
|-
| 168 || 24 || 汉济北王墓 || 西汉 || 山东省济南市
|-
| 169 || 25 || 北寨墓群 || 东汉 || 山东省沂南县
|-
| 170 || 26 || 汉鲁王墓 || 西汉 || 山东省曲阜市、邹城市
|-
| 171 || 27 || 邙山陵墓群 || 汉至北魏 ||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
| 172 || 28 || 恭陵 || 唐 || 河南省偃师市
|-
| 173 || 29 || 后周皇陵 || 五代 || 河南省新郑市
|-
| 174 || 30 || 朱载育墓 || 明 || 河南省沁阳市
|-
| 175 || 31 || 明楚王墓 || 明 || 湖北省武汉市
|-
| 176 || 32 ||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 东周 || 四川省成都市
|-
| 177 || 33 || 江口崖墓 || 汉 || 四川省彭山县
|-
| 178 || 34 || 安丙家族墓地 || 南宋 || 四川省华蓥市
|-
| 179 || 35 || 石寨山占墓群 || 战国至汉 || 云南省晋宁县
|-
| 180 || 36 || 李家山古墓群 || 战国至汉 || 云南省江川县
|-
| 181 || 37 || 烈山墓地 || 唐 || 西藏自治区朗县
|-
| 182 || 38 || 吉堆吐蕃墓群 || 唐 || 西藏自治区洛扎县
|-
| 183 || 39 || 西汉帝陵 || 西汉 || 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
|-
| 184 || 40 || 唐代帝陵 || 唐 || 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
| 185 || 41 || 果园——新城墓群 || 魏至唐 || 甘肃省酒泉市、嘉峪关市
|-
| 186 || 42 || 汪氏家族墓地 || 元至明 || 甘肃省漳县
|-
| 187 || 43 || 雷台汉墓 || 东汉 || 甘肃省武威市
|-
| 188 || 44 ||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 青铜时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
|-
| 189 || 45 || 焉不拉克古墓群 || 青铜时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
| 190 || 46 || 察吾乎古墓群 || 青铜时代至春秋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
|-
| 191 || 47 || 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 青铜时代至汉、魏 || 新疆维吾尔自区阿勒泰市
|-
| 192 || 48 || 扎滚鲁克古墓群 || 青铜时代至魏、晋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
|-
| 193 || 49 || 山普拉古墓群 || 汉至晋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
|-
| 194 || 50 || 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 || 元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
|}
{{c|<b>(三)古建筑(共248处)</b>}}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分类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 195 || 1 || 潭柘寺 || 清 || 北京市门头沟区
|-
| 196 || 2 || 可园|| 清 || 北京市东城区
|-
| 197 || 3 || 孚王府 || 清 || 北京市朝阳区
|-
| 198 || 4 || 景山 || 明、清 || 北京市西城区
|-
| 199 || 5 || 白云观 || 清 || 北京市西城区
|-
| 200 || 6 || 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 || 隋、唐至明 || 北京市房山区
|-
| 201 || 7 || 法源寺|| 清 || 北京市宣武区
|-
| 202 || 8 || 先农坛 || 明、清 || 北京市宣武区
|-
| 203 || 9 || 碧云寺|| 明、清 || 北京市海淀区
|-
| 204 || 10 || 大慧寺 || 明 || 北京市海淀区
|-
| 205 || 11 || 十方普觉寺 || 清 || 北京市海淀区
|-
| 206 || 12 || 清净化城塔 || 清 || 北京市朝阳区
|-
| 207 || 13 || 天津广东会馆 || 清 || 天津市南开区
|-
| 208 || 14 || 临济寺澄灵塔 || 金 || 河北省正定县
|-
| 209 || 15 || 药王庙|| 明、清 || 河北省安国市
|-
| 210 || 16 || 昭化寺 || 明 || 河北省怀安县
|-
| 211 || 17 || 鸡鸣驿城 || 明 || 河北省怀来县
|-
| 212 || 18 || 幽居寺塔 || 唐 || 河北省灵寿县
|-
| 213 || 19 || 定州贡院 || 清 || 河北省定州市
|-
| 214 || 20 || 溥仁寺 || 清 || 河北省承德市
|-
| 215 || 21 || 源影寺塔 || 金 || 河北省昌黎县
|-
| 216 || 22 || 泊头清真寺 || 明 || 河北省泊头市
|-
| 217 || 23 || 普利寺塔 || 北宋 || 河北省临城县
|-
| 218 || 24 || 涿州双塔 || 辽 || 河北省涿州市
|-
| 219 || 25 || 南安寺塔 || 辽 || 河北省蔚县
|-
| 220 || 26 || 释迦寺 || 元、明 || 河北省蔚县
|-
| 221 || 27 || 腰山王氏庄园 || 清 || 河北省顺平县
|-
| 222 || 28 || 古莲花池 || 金至清 || 河北省保定市
|-
| 223 || 29 || 庆化寺花塔 || 辽 || 河北省涞水县
|-
| 224 || 30 || 万荣稷王庙 || 金 || 山西省万荣县
|-
| 225 || 31 || 大同九龙壁 || 明 || 山西省大同市
|-
| 226 || 32 || 广济寺大雄宝殿 || 元 || 山西省五台县
|-
| 227 || 33 || 介休后土庙 || 明、清 || 山西省介休市
|-
| 228 || 34 || 正觉寺|| 金至明 || 山西省长治县
|-
| 229 || 35 || 龙岩寺|| 金、明 || 山西省陵川县
|-
| 230 || 36 ||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 || 金 || 山西省浑源县
|-
| 231 || 37 || 窦大夫祠 || 元至清 || 山西省太原市
|-
| 232 || 38 || 观音堂 || 明 || 山西省长治市
|-
| 233 || 39 || 潞安府城隍庙 || 元至清 || 山西省长治市
|-
| 234 || 40 || 阿育王塔 || 元 || 山西省代县
|-
| 235 || 41 || 边靖楼 || 明 || 山西省代县
|-
| 236 || 42 || 淳化寺 || 金 || 山西省平顺县
|-
| 237 || 43 || 明惠大师塔 || 五代 || 山西省平顺县
|-
| 238 || 44 || 九天圣母庙 || 北宋至清 || 山西省平顺县
|-
| 239 || 45 || 慈相寺 || 北宋至清 || 山西省平遥县
|-
| 240 || 46 || 平遥文庙 || 金至清 || 山西省平遥县
|-
| 241 || 47 || 兴东垣东岳庙 || 金至清 || 山西省石楼县
|-
| 242 || 48 || 大悲院|| 宋、金 || 山西省曲沃县
|-
| 243 || 49 || 太符观 || 金至清 || 山西省汾阳市
|-
| 244 || 50 || 沁县大云院 || 宋至清 || 山西省沁县
|-
| 245 || 51 || 觉山寺塔 || 辽 || 山西省灵丘县
|-
| 246 || 52 || 资寿寺 || 明 || 山西省灵石县
|-
| 247 || 53 || 清凉寺|| 元 || 山西省芮城县
|-
| 248 || 54 || 广仁王庙 || 唐 || 山西省芮城县
|-
| 249 || 55 || 芮城城隍庙 || 北宋至清 || 山西省芮城县
|-
| 250 || 56 || 泛舟禅师塔 || 唐 || 山西省运城市
|-
| 251 || 57 || 洪福寺|| 金 || 山西省定襄县
|-
| 252 || 58 || 洪济院 || 金至清 || 山西省武乡县
|-
| 253 || 59 || 武乡县大云寺 || 宋至清 || 山西省武乡县
|-
| 254 || 60 || 会仙观 || 金至清 || 山西省武乡县
|-
| 255 || 61 || 大王庙|| 金至明 || 山西省盂县
|-
| 256 || 62 || 临晋县衙 || 元至近代 || 山西省临猗县
|-
| 257 || 63 || 香严寺|| 金至明 || 山西省柳林县
|-
| 258 || 64 || 洪洞玉皇庙 || 元 || 山西省洪洞县
|-
| 259 || 65 || 浑源永安寺 || 元 || 山西省浑源县
|-
| 260 || 66 || 太阴寺 || 金 || 山西省绛县
|-
| 261 || 67 || 三嵕庙|| 金至清 || 山西省壶关县
|-
| 262 || 68 || 乔家大院 || 清 || 山西省祁县
|-
| 263 || 69 || 泽州岱庙 || 宋至明 || 山西省泽州县
|-
| 264 || 70 || 安国寺 || 明 || 山西省离石市
|-
| 265 || 71 || 小会岭二仙庙 || 北宋至清 || 山西省陵川县
|-
| 266 || 72 || 崔府君庙 || 金至清 || 山西省陵川县
|-
| 267 || 73 || 西溪二仙庙 || 金至清 || 山西省陵川县
|-
| 268 || 74 || 崇明寺 || 北宋至明 || 山西省高平市
|-
| 269 || 75 || 开化寺|| 北宋至清 || 山西省高平市
|-
| 270 || 76 || 游仙寺 || 北宋至清 || 山西省高平市
|-
| 271 || 77 || 定林寺|| 元至清 || 山西省高平市
|-
| 272 || 78 || 福胜寺|| 元、明 || 山西省新绛县
|-
| 273 || 79 || 稷益庙 || 明 || 山西省新绛县
|-
| 274 || 80 || 柏山东岳庙 || 元至清 || 山西省蒲县
|-
| 275 || 81 || 青龙寺|| 元 || 山西省稷山县
|-
| 276 || 82 || 原起寺 || 宋 || 山西省潞城市
|-
| 277 || 83 || 汇宗寺 || 清 ||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
|-
| 278 || 84 || 福会寺 || 清 ||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
|-
| 279 || 85 || 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 || 清 ||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
|-
| 280 || 86 || 和硕恪靖公主府 || 清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
| 281 || 87 || 开鲁县佛塔 || 元 || 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
|-
| 282 || 88 || 广济寺古建筑群 || 辽至清 || 辽宁省锦州市
|-
| 283 || 89 ||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 || 明 || 江苏省江阴市
|-
| 284 || 90 || 退思园 || 清 || 江苏省苏州市
|-
| 285 || 91 || 宝带桥 || 明 || 江苏省苏州市
|-
| 286 || 92 || 耦园 || 清 || 江苏省苏州市
|-
| 287 || 93 || 龙王庙行宫 || 清 || 江苏省宿迁市
|-
| 288 || 94 || 水绘园 || 清 || 江苏省如皋市
|-
| 289 || 95 || 古月桥 || 宋 || 浙江省义乌市
|-
| 290 || 96 || 黄山八面厅 || 清 || 浙江省义乌市
|-
| 291 || 97 || 国清寺|| 清 || 浙江省天台县
|-
| 292 || 98 || 刘基庙及墓 || 明 || 浙江省文成县
|-
| 293 || 99 || 南阁牌楼群 || 明 || 浙江省乐清市
|-
| 294 || 100 || 庆安会馆 || 清 || 浙江省宁波市
|-
| 295 || 101 || 湖镇舍利塔 || 宋 || 浙江省龙游县
|-
| 296 || 102 || 如龙桥 || 明 || 浙江省庆元县
|-
| 297 || 103 || 通济堰 || 南朝至清 || 浙江省丽水市
|-
| 298 || 104 || 凤凰寺 || 元至清 || 浙江省杭州市
|-
| 299 || 105 || 文澜阁 || 清 || 浙江省杭州市
|-
| 300 || 106 || 俞源村古建筑群 || 元至清 || 浙江省武义县
|-
| 301 || 107 || 八字桥|| 宋 || 浙江省绍兴市
|-
| 302 || 108 || 吕府 || 明 || 浙江省绍兴市
|-
| 303 || 109 || 功臣塔 || 五代 || 浙江省临安市
|-
| 304 || 110 || 台州府城墙 || 宋至清 || 浙江省临海市
|-
| 305 || 111 || 桃渚城 || 明、清 || 浙江省临海市
|-
| 306 || 112 || 郑义门古建筑群 || 清 || 浙江省浦江县
|-
| 307 || 113 || 盐官海塘及海神庙 || 清 || 浙江省海宁市
|-
| 308 || 114 || 绮园 || 清 || 浙江省海盐县
|-
| 309 || 115 ||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 清 || 浙江省诸暨市
|-
| 310 || 116 || 时思寺 || 元至清 ||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
| 311 || 117 || 永昌堡 || 明 || 浙江省温州市
|-
| 312 || 118 ||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 || 清 || 浙江省湖州市
|-
| 313 || 119 || 庙沟后、横省石牌坊 || 宋、元 || 浙江省鄞县
|-
| 314 || 120 || 水西双塔 || 宋 || 安徽省泾县
|-
| 315 || 121 || 亳州古地道 || 宋、元 || 安徽省亳州市
|-
| 316 || 122 || 白崖寨 || 元至清 || 安徽省宿松县
|-
| 317 || 123 || 程氏三宅 || 明 || 安徽省黄山市
|-
| 318 || 124 || 呈坎村古建筑群 || 明、清 || 安徽省黄山市
|-
| 319 || 125 || 渔梁坝 || 唐至清 || 安徽省歙县
|-
| 320 || 126 || 宏村古建筑群 || 明、清 || 安徽省黟县
|-
| 321 || 127 || 西递村古建筑群 || 明、清 || 安徽省黟县
|-
| 322 || 128 || 寿县古城墙 || 宋至清 || 安徽省寿县
|-
| 323 || 129 || 查济古建筑群 || 元至清 || 安徽省泾县
|-
| 324 || 130 || 天中万寿塔 || 宋 || 福建省仙游县
|-
| 325 || 131 || 安贞堡 || 清 || 福建省永安市
|-
| 326 || 132 || 陈太尉宫 || 宋至清 || 福建省罗源县
|-
| 327 || 133 ||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 清 || 福建省南安市
|-
| 328 || 134 || 泉州府文庙 || 宋至清 || 福建省泉州市
|-
| 329 || 135 || 宝山寺大殿 || 元 || 福建省顺昌县
|-
| 330 || 136 || 崇妙保圣坚牢塔 || 五代 || 福建省福州市
|-
| 331 || 137 || 漳州府文庙大成殿 || 明 || 福建省漳州市
|-
| 332 || 138 || 江东桥 || 宋 || 福建省漳州市
|-
| 333 || 139 || 赵家堡--诒安堡 || 明、清 || 福建省漳浦县
|-
| 334 || 140 || 流坑村古建筑群 || 明、清 || 江西省乐安县
|-
| 335 || 141 || 关西新围、燕翼围 || 清 || 江西省龙南县
|-
| 336 || 142 || 颜庙 || 元至清 || 山东省曲阜市
|-
| 337 || 143 || 临清运河钞关 || 明、清 || 山东省临清市
|-
| 338 || 144 || 宝轮寺塔 || 金 || 河南省三门峡市
|-
| 339 || 145 || 山陕甘会馆 || 清 || 河南省开封市
|-
| 340 || 146 || 康百万庄园 || 清 || 河南省巩义市
|-
| 341 || 147 || 天宁寺三圣塔 || 金 || 河南省沁阳市
|-
| 342 || 148 || 妙乐寺塔 || 五代 || 河南省武陟县
|-
| 343 || 149 || 嘉应观 || 清 || 河南省武陟县
|-
| 344 || 150 || 小商桥 || 宋 || 河南省临颍县
|-
| 345 || 151 || 南阳知府衙门 || 清 || 河南省南阳市
|-
| 346 || 152 || 潞泽会馆 || 清 || 河南省洛阳市
|-
| 347 || 153 || 大明寺|| 元至清 || 河南省济源市
|-
| 348 || 154 || 奉仙观 || 金至清 || 河南省济源市
|-
| 349 || 155 || 荆紫关古建筑群 || 清 || 河南省浙川县
|-
| 350 || 156 || 慈胜寺|| 元 || 河南省温县
|-
| 351 || 157 || 汤阴岳飞庙 || 明 || 河南省汤阴县
|-
| 352 || 158 || 安阳天宁寺塔 || 五代至清 || 河南省安阳市
|-
| 353 || 159 || 明福寺塔 || 宋 || 河南省滑县
|-
| 354 || 160 || 会善寺 || 元至清 || 河南省登封市
|-
| 355 || 161 || 永泰寺塔 || 唐 || 河南省登封市
|-
| 356 || 162 || 法王寺塔|| 唐 || 河南省登封市
|-
| 357 || 163 || 中岳庙 || 清 || 河南省登封市
|-
| 358 || 164 || 百泉 || 明、清 || 河南省辉县市
|-
| 359 || 165 || 四祖寺塔 || 唐、宋、元 || 湖北省黄梅县
|-
| 360 || 166 || 大水井古建筑群 || 清 || 湖北省利川市
|-
| 361 || 167 || 襄阳城墙 || 明 || 湖北省襄樊市
|-
| 362 || 168 || 襄阳王府绿影壁 || 明 || 湖北省襄樊市
|-
| 363 || 169 || 柳子庙 || 清 || 湖南省永州市
|-
| 364 || 170 || 屈子祠 || 清 || 湖南省汨罗市
|-
| 365 || 171 || 邵阳北塔 || 明 || 湖南省邵阳市
|-
| 366 || 172 || 岳阳文庙 || 宋至清 || 湖南省岳阳市
|-
| 367 || 173 ||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 || 明、清 || 湖南省岳阳县
|-
| 368 || 174 ||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 || 明、清 ||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
| 369 || 175 || 东莞可园 || 清 || 广东省东莞市
|-
| 370 || 176 || 南华寺 || 明、清 || 广东省曲江县
|-
| 371 || 177 || 东华里古建筑群 || 清、民国 || 广东省佛山市
|-
| 372 || 178 || 元山寺 || 明、清 || 广东省陆丰市
|-
| 373 || 179 || 大鹏所城|| 明、清 || 广东省深圳市
|-
| 374 || 80 || 悦城龙母祖庙 || 清 || 广东省德庆县
|-
| 375 || 81 || 肇庆古城墙 || 宋至清 || 广东省肇庆市
|-
| 376 || 82 || 潮州开元寺 || 唐至清 || 广东省潮州市
|-
| 377 || 83 || 己略黄公祠 || 清 || 广东省潮州市
|-
| 378 || 84 || 岜团桥 || 清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
| 379 || 85 || 临贺故城 || 汉至清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
| 380 || 86 || 张桓侯庙 || 清 || 重庆市云阳县
|-
| 381 || 87 || 石宝寨 || 明、清 || 重庆市忠县
|-
| 382 || 88 || 丁房阙--无铭阙|| 东汉 || 重庆市忠县
|-
| 383 || 89 || 宝光寺 || 清 || 四川省新都县
|-
| 384 || 90 || 直波碉楼 || 清 || 四川省马尔康县
|-
| 385 || 91 || 石塔寺石塔 || 宋 || 四川省邛崃市
|-
| 386 || 92 || 松潘古城墙 || 明 || 四川省松潘县
|-
| 387 || 93 || 觉苑寺 || 明 || 四川省剑阁县
|-
| 388 || 194 || 阆中永安寺 || 元至清 || 四川省阆中市
|-
| 389 || 195 || 五龙庙文昌阁 || 元 || 四川省阆中市
|-
| 390 || 196 || 隆昌石牌坊 || 清 || 四川省隆昌县
|-
| 391 || 197 || 富顺文庙 || 清 || 四川省富顺县
|-
| 392 || 198 || 观音寺 || 明 || 四川省新津县
|-
| 393 || 199 || 德阳文庙 || 清 || 四川省德阳市
|-
| 394 || 200 || 棒托寺 || 明、清 || 四川省壤塘县
|-
| 395 || 201 || 罨画池 || 清 || 四川省崇州市
|-
| 396 || 202 || 天台山伍龙寺 || 明、清 || 贵州省平坝县
|-
| 397 || 203 || 石阡万寿宫 || 明 || 贵州省石阡县
|-
| 398 || 204 || 云山屯古建筑群 || 明 || 贵州省安顺市
|-
| 399 || 205 || 福泉城墙 || 明 || 贵州省福泉市
|-
| 400 || 206 ||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 || 明、清 || 贵州省雷山县
|-
| 401 || 207 || 海龙屯 || 宋至明 || 贵州省遵义县
|-
| 402 || 208 || 地坪风雨桥 || 清 || 贵州省黎平县
|-
| 403 || 209 || 安顺文庙 || 明 || 贵州省安顺市
|-
| 404 || 210 ||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 || 明、清 || 云南省大理市
|-
| 405 || 211 || 建水文庙 || 明、清 || 云南省建水县
|-
| 406 || 212 || 筇竹寺 || 清 || 云南省昆明市
|-
| 407 || 213 || 朗色林庄园 || 明 || 西藏自治区扎囊县
|-
| 408 || 214 || 曲德寺、<br />卓玛拉康、<br />大唐天竺使出铭 || 10世纪、<br />1274年、<br />658年 || 西藏自治区吉隆县
|-
| 409 || 215 || 色喀古托寺 || 1080年 || 西藏自治区洛扎县
|-
| 410 || 216 || 科迦寺 || 996年 || 西藏自治区普兰县
|-
| 411 || 217 || 小昭寺 || 641年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
| 412 || 218 || 吉如拉康 || 唐至清 ||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
|-
| 413 || 219 || 三原城隍庙 || 明 || 陕西省三原县
|-
| 414 || 220 || 鸠摩罗什舍利塔 || 唐 || 陕西省户县
|-
| 415 || 221 || 公输堂 || 明 || 陕西省户县
|-
| 416 || 222 || 仓颉墓与庙 || 明、清 || 陕西省白水县
|-
| 417 || 223 || 泰塔 || 北宋 || 陕西省旬邑县
|-
| 418 || 224 || 香积寺善导塔 || 唐 || 陕西省长安县
|-
| 419 || 225 || 西安城隍庙 || 明、清 || 陕西省西安市
|-
| 420 || 226 || 白云山庙 || 明、清 || 陕西省佳县
|-
| 421 || 227 || 八云塔 || 唐 || 陕西省周至县
|-
| 422 || 228 || 泾阳崇文塔 || 明 || 陕西省泾阳县
|-
| 423 || 229 || 彬县开元寺塔 || 北宋 || 陕西省彬县
|-
| 424 || 230 || 韩城普照寺 || 元 || 陕西省韩城市
|-
| 425 || 231 || 韩城文庙 || 明 || 陕西省韩城市
|-
| 426 || 232 || 韩城城隍庙 || 明 || 陕西省韩城市
|-
| 427 || 233 || 党家村古建筑群 || 明、清 || 陕西省韩城市
|-
| 428 || 234 || 耀县文庙 || 明 || 陕西省耀县
|-
| 429 || 235 || 澄城城隍庙神楼 || 明 || 陕西省澄城县
|-
| 430 || 236 || 伏羲庙|| 明、清 || 甘肃省天水市
|-
| 431 || 237 || 胡氏古民居建筑 || 明、清 || 甘肃省天水市
|-
| 432 || 238 || 凝寿寺塔 || 五代、宋 || 甘肃省宁县
|-
| 433 || 239 || 圆通寺塔 || 明、清 || 甘肃省民乐县
|-
| 434 || 240 || 圣容寺塔 || 唐 || 甘肃省永昌县
|-
| 435 || 241 || 东华池塔 || 北宋 || 甘肃省华池县
|-
| 436 || 242 || 武康王庙 || 明、清 || 甘肃省崇信县
|-
| 437 || 243 || 贵德文庙及玉皇阁 || 明、清 || 青海省贵德县
|-
| 438 || 244 || 藏娘佛塔及桑周寺 || 北宋至清 || 青海省玉树县
|-
| 439 || 245 || 昭苏圣佑庙 || 清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
|-
| 440 || 246 || 艾提尕尔清真寺 || 明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
| 441 || 247 || 五公祠 || 宋至清 || 海南省海口市
|-
| 442 || 248 || 长城 || 春秋至明 || 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
|-
| || (1) || 齐长城遗址 || 春秋、战国 ||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肥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淄博市、沂源县、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沂水县、莒县、五莲县、青岛市
|-
| || (2) || 秦长城遗址 || 战国 ||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西吉县、固原县
|-
| || (3) || 燕长城遗址 || 战国 || 辽宁省建平县
|-
| || (4) || 司马台段 || 明 || 北京市密云县
|-
| || (5) || 乌龙沟段 || 明 || 河北省涞源县
|-
| || (6) || 雁门关段 || 明 || 山西省代县
|-
| || (7) || 清水河段 || 明 ||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
|-
| || (8) || 镇北台 || 明 || 陕西省榆林市
|}
{{c|<b>(四)石窟寺及石刻(共31处)</b>}}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分类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 443 || 1 || 大观圣作之碑 || 宋 || 河北省赵县
|-
| 444 || 2 ||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 唐 || 河北省正定县
|-
| 445 || 3 || 天龙山石窟 || 东魏至唐 || 山西省太原市
|-
| 446 || 4 || 国山碑 || 三国 || 江苏省宜兴市
|-
| 447 || 5 || 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 || 六朝、唐 || 江苏省南京市
|-
| 448 || 6 || 仙都摩崖题记 || 唐至近代 || 浙江省缙云县
|-
| 449 || 7 || 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 || 元 || 浙江省杭州市
|-
| 450 || 8 || 东钱湖石刻 || 宋至明 || 浙江省鄞县
|-
| 451 || 9 || 梵天寺经幢 || 五代 || 浙江省杭州市
|-
| 452 || 10 ||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宋至清 || 安徽省潜山县
|-
| 453 || 11 || 鼓山摩崖石刻 || 宋至近代 || 福建省福州市
|-
| 454 || 12 || 泰山石刻 || 北齐至唐 || 山东省泰安市
|-
| 455 || 13 || 白佛山石窟造像 || 隋、唐 || 山东省东平县
|-
| 456 || 14 || 鸿庆寺石窟 || 北魏 || 河南省义马市
|-
| 457 || 15 || 小南海石窟 || 北齐 || 河南省安阳县
|-
| 458 || 16 ||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 北朝至明 || 河南省浚县
|-
| 459 || 17 || 受禅碑与受禅台 || 三国 || 河南省临颍县
|-
| 460 || 18 ||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 唐 || 河南省登封市
|-
| 461 || 19 || 七星岩摩崖石刻 || 唐至近代 || 广东省肇庆市
|-
| 462 || 20 || 桂林石刻 || 唐至清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
| 463 || 21 || 毗卢洞石刻造像 || 宋 || 四川省安岳县
|-
| 464 || 22 || 元世祖平云南碑 || 元 || 云南省大理市
|-
| 465 || 23 || 沧源崖画 || 新石器时代 ||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
| 466 || 24 || 重阳宫祖庵碑林 || 元至清 || 陕西省户县
|-
| 467 || 25 || 慈善寺石窟 || 隋、唐 || 陕西省麟游县
|-
| 468 || 26 || 西峡颂摩崖石刻 || 汉 || 甘肃省成县
|-
| 469 || 27 || 水帘洞--大像山石窟 || 北朝至唐 || 甘肃省武山县、甘谷县
|-
| 470 || 28 || 天梯山石窟 || 北朝至唐 || 甘肃省武威市
|-
| 471 || 29 || 文殊山石窟 || 北朝至西夏 ||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 472 || 30 || 克孜尔尕哈石窟 || 北朝至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
| 473 || 31 ||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 清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
|}
{{c|<b>(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40处)</b>}}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分类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 474 || 1 ||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 近代 || 北京市东城区
|-
| 475 || 2 || 未名湖燕园建筑 || 近代 || 北京市海淀区
|-
| 476 || 3 ||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 近代 || 北京市海淀区
|-
| 477 || 4 || 天津劝业场大楼 || 1928年 || 天津市和平区
|-
| 478 || 5 || 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 || 近代 || 辽宁省大连市
|-
| 479 || 6 || 东北大学旧址 || 近代 || 辽宁省沈阳市
|-
| 480 || 7 || 瑗珲新城遗址 || 清 || 黑龙江省黑河市
|-
| 481 || 8 || 大庆第一口油井 || 1959年 || 黑龙江省大庆市
|-
| 482 || 9 || 上海宋庆龄故居 || 1948年至1981年 || 上海市徐汇区
|-
| 483 || 10 || 张闻天故居 || 近代 || 上海市浦东新区
|-
| 484 || 11 ||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 || 清 || 江苏省无锡市
|-
| 485 || 12 || 原国民政府旧址 || 1912年至1949年 || 江苏省南京市
|-
| 486 || 13 || 西泠印社 || 近代 || 浙江省杭州市
|-
| 487 || 14 || 蔡元培故居|| 近代 || 浙江省绍兴市
|-
| 488 || 15 ||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 || 1899年至1906年 || 浙江省湖州市
|-
| 489 || 16 || 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 || 1916年至1929年 || 浙江省慈溪市
|-
| 490 || 17 || 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 1943年至1945年 || 浙江省长兴县
|-
| 491 || 18 || 福建船政建筑 || 清 || 福建省福州市
|-
| 492 || 19 ||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 || 近代 || 山东省青岛市
|-
| 493 || 20 || 龙港革命旧址 || 1927年至1930年 || 湖北省阳新县
|-
| 494 || 21 ||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 1927年 || 湖北省武汉市
|-
| 495 || 22 || 大智门火车站 || 1903年 || 湖北省武汉市
|-
| 496 || 23 || 江汉关大楼 || 1924年 || 湖北省武汉市
|-
| 497 || 24 ||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 近代 || 湖北省武汉市
|-
| 498 || 25 || 詹天佑故居 || 1912年 || 湖北省武汉市
|-
| 499 || 26 || 彭德怀故居 || 近代 || 湖南省湘潭县
|-
| 500 || 27 || 中山纪念堂|| 1931年 || 广东省广州市
|-
| 501 || 28 || 余荫山房 || 近代 || 广东省广州市
|-
| 502 || 29 || 开平碉楼 || 近代 || 广东省开平市
|-
| 503 || 30 || 叶剑英故居 || 近代 || 广东省梅州市
|-
| 504 || 31 || 北海近代建筑 || 近代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
| 505 || 32 || 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 || 清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
| 506 || 33 || 桂园 || 近代 || 重庆市渝中区
|-
| 507 || 34 || 赵世炎故居 || 1904年至1914年 ||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 508 || 35 || 邓小平故居 || 近代 || 四川省广安市
|-
| 509 || 36 || 洛川会议旧址 || 1937年 || 陕西省洛川县
|-
| 510 || 37 || 杨家沟革命旧址 || 1947年至1948年 || 陕西省米脂县
|-
| 511 || 38 || 哈达铺会议旧址 || 1935年至1936年 || 甘肃省宕昌县
|-
| 512 || 39 ||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 1957年至1995年 || 青海省海晏县
|-
| 513 || 40 || 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 1926年 || 海南省海口市
|}
{{c|<b>(六)其他(共5处)</b>}}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分类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
| 514 || 1 || 水井街酒坊遗址 || 明、清 || 四川省成都市
|-
| 515 || 2 || 四堡书坊建筑 || 明、清 || 福建省连城县
|-
| 516 || 3 || 南风古灶、高灶陶窑 || 明 || 广东省佛山市
|-
| 517 || 4 || 四连碓造纸作坊 || 明 || 浙江省温州市
|-
| 518 || 5 || 花鸟灯塔 || 1870年 || 浙江省嵊泗县
|}
{{c|'''{{x-larger|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
{{c|{{楷体|(共计23处)}}}}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class="wikitable"
| 序号 || 名称 || 时代 || 地址|| 备注
|-
| 1 || 黑城遗址 || 西夏至元 ||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 || 归入居延遗址
|-
| 2 || 采石场遗址 || 汉至魏、晋 || 吉林省集安市 || 归入洞沟古墓群
|-
| 3 || 国内城 || 汉至魏、晋 || 吉林省集安市 || 与丸都山城合并<br>名称:丸都山城与国内城
|-
| 4 || 高岭瓷土矿遗址 || 元至清 || 江西省浮粱县 || 归入湖田窑遗址
|-
| 5 || 兆伦铸钱遗址 || 汉 || 陕西省户县 || 归入汉长安城遗址
|-
| 6 || 怀陵及奉陵邑 || 辽 ||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 || 归入辽陵及奉陵邑
|-
| 7 || 长川古墓群 || 汉至魏、晋 || 吉林省集安市 || 归入洞沟古墓群
|-
| 8 || 交河故城沟西沟北墓地及雅尔湖石窟 || 汉至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 归入雅尔湖故城
|-
| 9 || 骆驼城墓群 || 汉至唐 || 甘肃省高台县 || 归入骆驼城遗址
|-
| 10 || 绛州三楼 || 明 || 山西省新绛县 || 归入绛州大堂
|-
| 11 || 泰宁尚书第建筑群 || 明、清 || 福建省泰宁县 || 与泰宁尚书第合并<br>名称:泰宁尚书第建筑群
|-
| 12 || 苏州文庙石刻 || 明 || 江苏省苏州市 || 与苏州文庙内宋代<br>名称:苏州文庙及石刻
|-
| 13 || 赵家村汉阙、王家坪汉阙、蒲家湾汉阙 || 汉 || 四川省渠县 || 与冯焕阙、沈府君阙合并<br>名称:渠县汉阙
|-
| 14 || 水宁寺摩崖造像、西龛摩崖造像、北龛摩崖造像 || 隋至宋 || 四川省巴中市 || 归入南龛摩崖造像
|-
| 15 || 清源山石造像群 || 宋至元 || 福建省泉州市 || 与老君岩合并<br>名称:清源山石造像
|-
| 16 || 庐山河东路175号别墅 || 近代 || 江西省九江市 || 归入庐山别墅建筑群
|-
| 17 || 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 1931年至1935年 || 江苏省南京市 || 归入中山陵
|-
| 18 || 张謇墓 || 1926年 || 江苏省南通市 || 归入南通博物苑
|-
| 19 ||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 || 1945年至1946年 || 重庆市渝中区 || 归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
| 20 ||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 1940年至1946年 || 重庆市渝中区 || 归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
| 21 || 秦氏支祠 || 近代 || 浙江省宁波市 || 归入天一阁
|-
| 22 ||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 1921年 || 浙江省嘉兴市 || 归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
| 23 || 福建土楼 || 清至近代 || 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平和县 || 与二宜楼合并<br>名称:福建土楼
|}
{{PD-PRC-exempt}}
kfv0gvl7z7vche59wcl4d57e512gpq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0
162172
2171191
1529195
2022-08-11T09:56:28Z
廣九直通車
41127
CT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section = 沿革和最新版
| lawmaker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notes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1年)|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6年)|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7年)|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十一部法律的决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十一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8年)|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ZHIYEBING FANGZHI FA}}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r6w26i9f3m93ysiwihc864v230j9i54
通鑑紀事本末/第二十三卷
0
175155
2170993
2149343
2022-08-10T13:38:52Z
219.78.101.103
/* 侯景之亂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2|title=[[../|通鑑紀事本末]]|author=袁樞|section=卷二十三|times=南宋|previous=[[../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二卷]]|next=[[../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四卷]]|type=|from=|notes=}}
==魏分東西==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魏高歡之討爾朱氏也,爾朱仲遠來奔。仲遠帳下都督喬寧、張子期自滑臺詣歡降。歡責之曰:「汝事仲遠,擅其榮利,盟契百重,許同生死。前仲遠自徐州為逆,汝為戎首,今仲遠南走,汝復叛之。事天子則不忠,事仲遠則無信。犬馬尚識飼之者,汝曾犬馬之不如。」遂斬之。
五年春正月,魏侍中斛斯椿聞喬寧、張子期之死,內不自安,與南陽王寶炬、武衛將軍元毗、王思政密勸魏主圖丞相歡。毗,遵之玄孫也。舍人元士弼又言歡受詔不敬,帝由是不悅。椿勸帝置閤內都督部曲,又增武直人數,自直閤已下,員別數百,皆選四方驍勇者充之。帝數出遊幸,椿自部勒,別為行陳,由是朝政、軍謀,帝專與椿決之。帝以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擁重兵,密與相結,又出侍中賀拔勝為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欲倚勝兄弟以敵歡,歡益不悅。
侍中、司空高幹之在信都也,遭父喪,不暇終服。及孝武帝即位,表請解職行喪,詔聽解侍中,司空如故。幹雖求退,不謂遽見許,既去內侍,朝政多不關預,居常怏怏。帝既貳於歡,冀幹為己用,嘗於華林園宴罷,獨留幹謂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復建殊效,相與雖則君臣,義同兄弟,宜共立盟約,以敦情契。」殷勤逼之。幹對曰:「臣以身許國,何敢有貳。」時事出倉猝,且不謂帝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以啓歡。及帝置部曲,幹乃私謂所親曰:「主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羣小。數遣元士弼、王思政往來關西,與賀拔嶽計議,又出賀拔勝為荊州,外示疏忌,實欲樹黨,令其兄弟相近,冀據有西方。禍難將作,必及於我。」乃密啓歡。歡召幹詣幷州面論時事,幹因勸歡受魏禪。歡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今令司空復為侍中,門下之事一以相委。」歡屢啓請,帝不許。幹知變難將起,密啓歡求為徐州。二月辛酉,以幹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三月,高幹將之徐州,魏主聞其漏泄機事,乃詔丞相歡曰:「幹邕與朕私有盟約,今乃反覆兩端。」歡聞其與帝盟,亦惡之,即取幹前後數啓論時事者遣使封上,帝召幹,對歡使責之。幹曰:「陛下自立異圖,乃謂臣為反覆。人主加罪,其可辭乎。」遂賜死。帝又密敕東徐州刺史潘紹業殺其弟敖曹。敖曹先聞乾死,伏壯士於路,執紹業,得敕書於袍領,遂將十餘騎奔晉陽。歡抱其首哭曰:「天子枉害司空。」敖曹兄仲密為光州刺史,帝敕青州斷其歸路,仲密亦間行奔晉陽。仲密名慎,以字行。
秋七月壬辰,魏以廣陵王欣為大司馬,趙郡王諶為太師。庚戌,以前司徒賀拔允為太尉。
初,賀拔嶽遣行臺郎馮景詣晉陽,丞相歡聞嶽使至,甚喜,曰:「賀拔公詎憶吾邪。」與景歃血,約與嶽為兄弟。景還言於嶽曰:「歡奸詐有餘,不可信也。」府司馬宇文泰自請使晉陽以觀歡之為人,歡奇其狀貌曰:「此兒視瞻非常。」將留之,泰固求覆命,歡既遣而悔之,發驛急追,至關不及而返。
泰至長安,謂嶽曰:「高歡所以未篡者,正憚公兄弟耳,侯莫陳悅之徒,非所忌也。公但潛為之備,圖歡不難。今費也頭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勝兵三千餘人,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紇豆陵伊利等各擁部眾,未有所屬。公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震之以威,懷之以惠,可收其士馬,以資吾軍。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之功也。」嶽大悅,復遣泰詣洛陽請事,密陳其狀。魏主喜,加泰武衛將軍,使還報。八月,帝以嶽為都督雍華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又割心前血,遣使者齎以賜之。嶽遂引兵西屯平涼,以牧馬為名。斛拔彌俄突、紇豆陵伊利及費也頭万俟受洛幹、鐵勒斛律沙門等皆附於嶽,唯曹泥附於歡。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同會平涼,受嶽節度。嶽以夏州被邊要重,欲求良刺史以鎮之,眾舉宇文泰,嶽曰:「宇文左丞,吾左右手,何可廢也。」沈吟累日,卒表用之。
冬十二月,魏丞相歡患賀拔嶽、侯莫陳悅之強,右丞翟嵩曰:「嵩能間之,使其自相屠滅。」歡遣之。歡又使長史侯景招撫紇豆陵伊利,伊利不從。
六年春正月壬辰,魏丞相歡擊伊利於河西,擒之,遷其部落於河東。魏主讓之曰:「伊利不侵不叛,為國純臣,王忽伐之,詎有一介行人先請之乎。」
魏賀拔嶽將討曹泥,使都督武川趙貴至夏州與宇文泰謀之。泰曰:「曹泥孤城阻遠,未足為憂。侯莫陳悅貪而無信,宜先圖之。」嶽不聽,召悅會於高平,與共討泥。悅既得翟嵩之言,乃謀取嶽。嶽數與悅宴語,長史武川雷紹諫,不聽。嶽使悅前行,至河曲,悅誘嶽入營,坐論軍事,悅陽稱腹痛而起,其壻元洪景拔刀斬嶽。嶽左右皆散走,悅遣人諭之,云:「我別受旨,止取一人,諸君勿怖」。眾以為然,皆不敢動。而悅心猶豫,不即撫納,乃還入隴,屯水洛城。嶽眾散還平涼,趙貴詣悅請嶽屍葬之,悅許之。嶽既死,悅軍中皆相賀,行臺郎中薛憕私謂所親曰:「悅才略素寡,輒害良將,吾屬今為人虜矣,何賀之有。」憕,真度之從孫也。
嶽眾未有所屬,諸將以都督武川寇洛年最長,推使總諸軍。洛素無威略,不能齊眾,乃自請避位。趙貴曰:「宇文夏州英略冠世,遠近歸心,賞罰嚴明,士卒用命,若迎而奉之,大事濟矣。」諸將或欲南召賀拔勝,或欲東告魏朝,猶豫未決。都督盛樂杜朔周曰:「遠水不救近火,今日之事,非宇文夏州無能濟者,趙將軍議是也。朔周請輕騎告哀,且迎之。」眾乃使朔周馳至夏州召泰。
泰與將佐賓客共議去留,前太中大夫潁川韓褒曰:「此天授也,又何疑乎。侯莫陳悅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眾以為「悅在水洛,去平涼不遠,若已有賀拔公之眾,則圖之實難,願且留以觀變。」泰曰:「悅既害元帥,自應乘勢直據平涼,而退屯水洛,吾知其無能為也。夫難得易失者,時也,若不早赴,眾心將離。」
夏州首望都督彌姐元進陰謀應悅,泰知之,與帳下都督高平蔡祐謀執之。祐曰:「元進會當反噬,不如殺之。」泰曰:「汝有大決。」乃召元進等入計事,泰曰:「隴賊逆亂,當與諸人戮力討之。諸人似有不同者,何也。」祐即被甲持刀直入,瞋目諸將曰:「朝謀夕異,何以為人。今日必斷奸人首。」舉坐皆叩頭曰:「願有所擇。」祐乃叱元進,斬之,並誅其黨,因與諸將同盟討悅。泰謂祐曰:「吾今以爾為子,爾其以我為父乎。」
泰與帳下輕騎馳赴平涼,令杜朔周帥眾先據彈箏峽。時民間惶懼,逃散者多,軍士爭欲掠之,朔周曰:「宇文公方伐罪弔民,奈何助賊為虐乎。」撫而遣之,遠近悅附。泰聞而嘉之。朔周本姓赫連,曾祖庫多汗避難改焉,泰命復其舊姓,名之曰達。
丞相歡使侯景招撫嶽眾,泰至安定遇之,謂曰:「賀拔公雖死,宇文泰尚存,卿何為者。」景失色,曰:「我猶箭耳,唯人所射。」遂還。泰至平涼,哭嶽甚慟,將士皆悲喜。
歡復使侯景與散騎常侍代郡張華原、義寧太守太安王基勞泰。泰不受,欲劫留之,曰:「留則共享富貴,不然,命在今日。」華原曰:「明公欲脅使者以死亡,此非華原所懼也。」泰乃遣之。基還,言:「泰雄傑,請及其未定擊滅之。」歡曰:「卿不見賀拔、侯莫陳乎。吾當以計拱手取之。」
魏主聞嶽死,遣武衛將軍元毗慰勞嶽軍,召還洛陽,並召侯莫陳悅。毗至平涼,軍中已奉宇文泰為主。悅既附丞相歡,不肯應召。泰因元毗上表稱「臣嶽忽罹非命,都督寇洛等令臣權掌軍事。奉詔召嶽軍入京,今高歡之眾已至河東,侯莫陳悅猶在水洛,士卒多是西人,顧戀鄉邑,若逼令赴闕,悅躡其後,歡邀其前,恐敗國殄民,所損更甚。乞少賜停緩,徐事誘導,漸就東引。」魏主乃以泰為大都督,即統嶽兵。
初,嶽以東雍州刺史李虎為左廂大都督,嶽死,虎奔荊州,說賀拔勝使收嶽眾,勝不從。虎聞宇文泰代嶽統眾,乃自荊州還赴之,至閿鄉,為丞相歡別將所獲,送洛陽。魏主方謀取關中,得虎甚喜,拜衛將軍,厚賜之,使就泰。虎,歆之玄孫也。
泰與悅書,責以「賀拔公有大功於朝廷。君名微行薄,賀拔公薦君為隴右行臺。又高氏專權,君與賀拔公同受密旨,屢結盟約,而君黨附國賊,共危宗廟,口血未乾,匕首已發。今吾與君皆受詔還闕,今日進退,唯君是視。君若下隴東邁,吾亦自北道同歸。若首鼠兩端,吾則指日相見」。
魏主問泰以安秦、隴之策,泰表言:「宜召悅授以內官,或處以瓜、涼一藩,不然,終為後患。」
原州刺史史歸素為賀拔嶽所親任,河曲之變,反為悅守。悅遣其黨王伯和、成次安將兵二千助歸鎮原州,泰遣都督侯莫陳崇帥輕騎一千襲之。崇乘夜將十騎直抵城下,餘眾皆伏於近路。歸見騎少,不設備。崇即入,據城門,高平令隴西李賢及弟遠穆在城中,為崇內應。於是中外鼓譟,伏兵悉起,遂擒歸及次安、伯和等歸於平涼。泰表崇行原州事。三月,泰引兵擊悅,至原州,眾軍畢集。
夏四月,魏南秦州刺史隴西李弼說侯莫陳悅曰:「賀拔公無罪而公害之,又不撫納其眾,今奉宇文夏州以來,聲言為主報讎,此其勢不可敵也。宜解兵謝之,不然,必及禍。」悅不從。
宇文泰引兵上隴,留兄子導為都督,鎮原州。泰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軍出木狹關,雪深二尺,泰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悅聞之,退保略陽,留萬人守水洛。泰至,水洛即降。泰遣輕騎數百趣略陽,悅退保上邽,召李弼與之拒泰。弼知悅必敗,陰遣使詣泰,請為內應。悅棄州城,南保山險。弼謂所部曰:「侯莫陳公欲還秦州,汝輩何不裝束。」弼妻,悅之姨也,眾咸信之,爭趣上邽。弼先據城門以安集之,遂舉城降泰,泰即以弼為秦州刺史。其夜,悅出軍將戰,軍自驚潰。悅性猜忌,既敗,不聽左右近已,與其二弟並子及謀殺嶽者七八人棄軍迸走,數日之中,盤桓往來,不知所趣。左右勸向靈州依曹泥,悅從之,自乘驢,令左右皆步從,欲自山中趣靈州。宇文泰使原州都督賀拔穎追之,悅望見追騎,縊死於野。
泰入上邽,引薛憕為記室參軍。收悅府庫,財物山積,泰秋毫不取,皆以賞士卒。左右竊一銀甕以歸,泰知而罪之,即剖賜將士。
悅黨豳州刺史孫定兒據州不下,有眾數萬,泰遣都督中山劉亮襲之。定兒以大軍遠,不為備。亮先豎一纛於近城高嶺,自將二千騎馳入城。定兒方置酒,眾猝見亮至,駭愕不知所為,亮麾兵斬定兒,遙指城外纛,命二騎曰:「出召大軍。」城中皆懾服,莫敢動。
先是,故氐王楊紹先乘魏亂逃歸武興,復稱王。涼州刺史李叔仁為其民所執,氐、羌、吐谷渾所在蜂起,自南岐至瓜、鄯,跨州據郡者不可勝數。宇文泰令李弼鎮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惡蠔鎮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鎮渭州,衛將軍趙貴行秦州事,徵豳、涇、東秦、岐四州之粟以給軍。楊紹先懼,稱藩,送妻子為質。
夏州長史于謹言於泰曰:「明公據關中險固之地,將士驍勇,土地膏腴。今天子在洛,迫於羣凶。若陳明公之懇誠,算時事之利害,請都關右,挾天子以令諸侯,奉王命以討暴亂,此桓、文之業,千載一時也。」泰善之。
丞相歡聞泰定秦、隴,遣使甘言厚禮以結之。泰不受,封其書,使都督濟北張軌獻於魏主。斛斯椿問軌曰:「高歡逆謀,行路皆知之。人情所恃,唯在西方,未知宇文何如賀拔。」軌曰:「宇文公文足經國,武能定亂。」椿曰:「誠如君言,真可恃也。」
魏主命泰發二千騎鎮東雍州,助為勢援,仍命泰稍引軍而東。泰以大都督武川梁御為雍州刺史,使將步騎五千前行。先是,丞相歡遣其都督太安韓軌將兵一萬據蒲阪以救侯莫陳悅,雍州刺史賈顯度以舟迎之。梁御見顯度,說使從泰,顯度即出迎御,御入據長安。
魏主以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製封拜。泰乃以寇洛為涇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太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南岐州刺史盧待伯不受代,泰遣輕騎襲而擒之。
侍中封隆之言於丞相歡曰:「斛斯椿等今在京師,必構禍亂。」隆之與僕射孫騰爭尚魏主妹平原公主,公主歸隆之,騰泄其言於椿,椿以白帝。隆之懼,逃還鄉里,歡召隆之詣晉陽。會騰帶仗入省,擅殺御史,懼罪,亦逃就歡。領軍婁昭辭疾歸晉陽。帝以斛斯椿兼領軍,改置都督及河南、關西諸刺史。華山王鷙在徐州,歡使大都督邸珍奪其管鑰。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俊,皆歡黨也,帝省建州以去賢,使御史舉俊罪,以汝陽王叔昭代之。歡上言:「俊勳重,不可解奪。汝陽懿德,當受大藩。臣弟永寶猥任定州,宜避賢路。」帝不聽。五月丙子,魏主增置勳府庶子,廂別六百人,又增騎官,廂別二百人。
魏主欲伐晉陽,辛卯,下詔戒嚴,雲欲自將伐梁。發河南諸州兵大閱於洛陽,南臨洛水,北際邙山,帝戎服,與斛斯椿臨觀之。六月丁巳,魏主密詔丞相歡,稱「宇文黑獺、賀拔勝頗有異志,故假稱南伐,潛為之備,王亦宜共為形援。讀訖燔之。」歡表以為「荊、雍將有逆謀,臣今潛勒兵馬三萬自河東渡,又遣恆州刺史庫狄乾等將兵四萬自來違津渡,領軍將軍婁昭等將兵五萬以討荊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將山東兵七萬、突騎五萬以討江左,皆勒所部,伏聽處分。」帝知歡覺其變,乃出歡表,命羣臣議之,欲止歡軍。歡亦集幷州僚佐共議,還以表聞,仍云:「臣為嬖佞所間,陛下一旦賜疑,臣若敢負陛下,使身受天殃,子孫殄絕。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干戈不動,佞臣一二人願斟量廢出。」
丁卯,帝使大都督源子恭守陽胡,汝陽王暹守石濟,又以儀同三司賈顯智為濟州刺史,帥豫州刺史斛斯元壽東趣濟州。元壽,椿之弟也。蔡俊不受代,帝愈怒。辛未,帝復錄洛中文武議意以答歡,且使舍人溫子升為敕賜歡曰:「朕不勞尺刃,坐為天子,所謂生我者父母,貴我者高王。今若無事背王,規相攻討,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近慮宇文為亂,賀拔應之,故戒嚴,欲與王俱為聲援。今觀其所為,更無異跡。東南不賓,為日已久,今天下戶口減半,未宜窮兵極武。朕既闇昧,不知佞人為誰。頃高幹之死,豈獨朕意。王忽對昂言兄枉死,人之耳目何易可輕。如聞庫狄幹語王云:本欲取懦弱者為主,無事立此長君,使其不可駕御。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廢之,更立餘者。如此議論,自是王間勳人,豈出佞人之口。去歲封隆之叛,今者孫騰逃去,不罪不送,誰不怪王。王若事君盡誠,何不斬送二首。王雖啓雲西去,而四道俱進,或欲南度洛陽,或欲東臨江左,言之者猶應自怪,聞之者寧能不疑。王若晏然居北,在此雖有百萬之眾,終無圖彼之心。王若舉旗南指,縱無匹馬隻輪,猶欲奮空拳而爭死。朕本寡德,王已立之,百姓無知,或謂實可。若為他人所圖,則彰朕之惡。假令還為王殺,幽辱齏粉,了無遺恨。本望君臣一體,若合符契,不圖今日分疏至此。」
中軍將軍王思政言於魏主曰:「高歡之心,昭然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宇文泰乃心王室,今往就之,還復舊京,何慮不克。」帝深然之,遣散騎侍郎河東柳慶見泰於高平,共論時事。泰請奉迎輿駕,慶覆命,帝復私謂慶曰:「朕欲向荊州何如?」慶曰:「關中形勝,宇文泰才略可依。荊州地非要害,南迫梁寇,臣愚未見其可。」帝又問閤內都督宇文顯和,顯和亦勸帝西幸。時帝廣徵州郡兵,東郡太守河東裴俠帥所部詣洛陽,王思政問曰:「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俠曰:「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寧肯授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入火也。」思政曰:「然則如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將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耳。」思政然之,乃進俠於帝,授左中郎將。
初,丞相歡以為洛陽久經喪亂,欲遷都於鄴。帝曰:「高祖定鼎河、洛,為萬世之基。王既功存社稷,宜遵太和舊事。」歡乃止。至是復謀遷都,遣三千騎鎮建興,益河東及濟州兵,擁諸州和糴粟,悉運入鄴城。帝又敕歡曰:「王若厭伏人情,杜絕物議,唯有歸河東之兵,罷建興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濟州之軍,使蔡俊受代,邸珍出徐,止戈散馬,各事家業,脫須糧廩,別遣轉輸,則讒人結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矣。王若馬首南向,問鼎輕重,朕雖不武,為社稷宗廟之計,欲止不能。決在於王,非朕能定,為山止簣,相為惜之。」歡上表極言宇文泰、斛斯椿罪惡。
帝以廣寧太守廣寧任祥兼尚書左僕射,加開府儀同三司。祥棄官走,渡河,據郡待歡。帝乃敕文武官北來者任其去留,遂下制書數歡咎惡,召賀拔勝赴行在所。勝以問太保掾范陽盧柔,柔曰:「高歡悖逆,公席捲赴都,與決勝負,死生以之,上策也。北阻魯陽,南並舊楚,東連兗、豫,西引關中,帶甲百萬,觀釁而動,中策也。舉三荊之地,庇身於梁,功名皆去,下策也。」勝笑而不應。
帝以宇文泰兼尚書僕射,為關西大行臺,許妻以馮翊長公主。謂泰帳內都督秦郡楊薦曰:「卿歸語行臺,遣騎迎我。」以薦為直合將軍。泰以前秦州刺史駱超為大都督,將輕騎一千赴洛,又遣薦與長史宇文側出關候接。
丞相歡召其弟定州刺史琛使守晉陽,命長史崔暹佐之。暹,挺之族孫也。歡勒兵南出,告其眾曰:「孤以爾朱擅命,建大義于海內,奉戴主上,誠貫幽明。橫為斛斯椿讒構,以忠為逆。今者南邁,誅椿而已。」以高敖曹為前鋒,宇文泰亦移檄州郡,數歡罪惡,自將大軍發高平,前軍屯弘農。賀拔勝軍於汝水。
秋七月己丑,魏主親勒兵十餘萬屯河橋,以斛斯椿為前驅,陳於邙山之北。椿請帥精騎二千夜渡河掩其勞弊,帝始然之。黃門侍郎楊寬說帝曰:「高歡以臣伐君,何所不至,今假兵於人,恐生他變。椿若渡河,萬一有功,是滅一高歡,生一高歡矣。」帝遂敕椿停行。椿嘆曰:「頃熒惑入南斗,今上信左右間構,不用吾計,豈天道乎。」宇文泰聞之,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當乘便擊之。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渡河決戰,方緣津據守。且長河萬里,扞禦為難,若一處得渡,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趙貴為別道行臺,自蒲阪濟,趣幷州,遣大都督李賢將精騎一千赴洛陽。
帝使斛斯椿與行臺長孫稚、大都督潁川王斌之鎮虎牢,行臺長孫子彥鎮陝,賈顯智、斛斯元壽鎮滑臺。斌之,鑑之弟。子彥,稚之子也。歡使相州刺史竇泰趣滑臺,建州刺史韓賢趣石濟。竇泰與顯智遇於長壽津,顯智陰約降於歡,引軍退。軍司元玄覺之,馳還,請益師,帝遣大都督侯幾紹赴之,戰於滑臺東,顯智以軍降,紹戰死。北中郎將田怙為歡內應,歡潛軍至野王,帝知之,斬怙。歡至河北十餘里,再遣使口申誠款。帝不報。丙午,歡引軍渡河。
魏主問計於羣臣,或欲奔梁,或雲南依賀拔勝,或云西就關中,或云守洛口死,戰計未決。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棄椿還,紿帝云:「高歡兵已至。」丁未,帝遣使召椿還,遂帥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以五千騎宿於湹西,南陽王別舍沙門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眾知帝將西出,其夜,亡者過半,亶、湛亦逃歸。湛,深之子也。武衛將軍雲中獨孤信單騎追帝,帝嘆曰:「將軍辭父母,捐妻子而來,世亂識忠臣,豈虛言也。」戊申,帝西奔長安,李賢遇帝於崤中。己酉,歡入洛陽,舍於永寧寺,遣領軍婁昭等追帝,請帝東還。長孫子彥不能守陝,棄城走。高敖曹帥勁騎追帝至陝西,不及。帝鞭馬長騖,糗漿乏絕,三二日間,從官唯飲澗水。至湖城,有王思村民以麥飯壺漿獻帝,帝悅,復一村十年。至稠桑,潼關大都督毛鴻賓迎獻酒食,從官始解饑渴。
八月甲寅,丞相歡集百官謂曰:「為臣奉主,匡救危亂,若處不諫爭,出不陪從,緩則耽寵爭榮,急則委之逃竄,臣節安在。」眾莫能對。兼尚書左僕射辛雄曰:「主上與近習圖事,雄等不得預聞。及乘輿西幸,若即追隨,恐跡同佞黨。留待大王,又以不從蒙責,雄等進退無所逃罪。」歡曰:「卿等備位大臣,當以身報國。羣佞用事,卿等嘗有一言諫爭乎。使國家之事一朝至此,罪欲何歸。」乃收雄及開府儀同三司叱列延慶、兼吏部尚書崔孝芬、都官尚書劉廞、兼度支尚書天水楊機、散騎常侍元士弼,皆殺之。孝芬子司徒從事中郎猷間行入關,魏主使以本官奏門下事。歡推司徒清河王亶為大司馬,承製決事,居尚書省。
宇文泰使趙貴、梁御帥甲騎二千奉迎,帝循河西行,謂御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復見洛陽,親謁陵廟,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泰備儀衛迎帝,謁見於東陽驛,免冠流涕曰:「臣不能式遏寇虐,使乘輿播遷,臣之罪也。」帝曰:「公之忠節,着於遐邇。朕以不德,負乘致寇,今日相見,深用厚顏。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將士皆呼萬歲。遂入長安,以雍州廨舍為宮。大赦。以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軍國之政,咸取決焉。別置二尚書,分掌機事,以行臺尚書毛遐、周惠達為之。時軍國草創,二人積糧儲,治器械,簡士馬,魏朝賴之。泰尚馮翊長公主,拜駙馬都尉。
先是,熒惑入南斗,去而復還,留止六旬。上以諺云:「熒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乃跣而下殿以禳之。及聞魏主西奔,慚曰:「虜亦應天象邪。」
辛酉,魏丞相歡自追迎魏主。戊辰,清河王亶下制大赦。歡至弘農,九月乙巳,使行臺僕射元子思帥侍官迎帝。己酉,攻潼關,克之,擒毛鴻賓,進屯華陰長城,龍門都督薛崇禮以城降歡。
賀拔勝使長史元穎行荊州事,守南陽,自帥所部西赴關中。至淅陽,聞歡已屯華陰,欲還,行臺左丞崔謙曰:「今帝室顛覆,主上蒙塵,公宜倍道兼行,朝於行在,然後與宇文行臺同心戮力,唱舉大義,天下孰不望風響應。今舍此而退,恐人人解體,一失事機,後悔何及。」勝不能用,遂還。
歡退屯河東,使行臺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築城於蒲津西岸,以薛紹宗為華州刺史,使守之。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歡自發晉陽,至是凡四十啓,魏主皆不報。歡乃東還,遣行臺侯景等引兵向荊州,荊州民鄧誕等執元穎以應景。賀拔勝至,景逆擊之,勝兵敗,帥數百騎來奔。
魏主之在洛陽也,密遣閤內都督河南趙剛召東荊州刺史馮景昭帥兵入援,兵未及發,魏主西入關。景昭集府中文武議所從,司馬馮道和請據州待北方處分。剛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無言者。剛抽刀投地曰:「公若欲為忠臣,請斬道和。如欲從賊,可速見殺。」景昭感悟,即帥眾赴關中。侯景引兵逼穰城,東荊州民楊祖歡等起兵應之,以其眾邀景昭於路,景昭戰敗,剛沒蠻中。
冬十月,丞相歡至洛陽,又遣僧道榮奉表於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帥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議所立。時清河王亶出入已稱警蹕,歡醜之,乃託以「孝昌以來,昭穆失序,永安以孝文為伯考,永熙遷孝明於夾室,業喪祚短,職此之由。」遂立清河世子善見為帝,謂亶曰:「欲立王,不如立王之子。」亶不自安,輕騎南走,歡追還之。丙寅,孝靜帝即位於城東北,時年十一,大赦,改元天平。魏宇文泰進軍攻潼關,斬薛瑜,虜其卒七千人,還長安,進位大丞相。東魏行臺薛修義等渡河據楊氏壁。魏司空參軍河東薛端糾帥村民擊卻東魏兵,復取楊氏,丞相泰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之。
丁卯,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北將軍,帥眾伐東魏。
庚午,東魏以趙郡王諶為大司馬,咸陽王坦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為司徒,高敖曹為司空。坦,樹之弟也。
丞相歡以洛陽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議遷鄴,書下三日即行。丙子,東魏主發洛陽,四十萬戶狼狽就道。收百官馬,尚書丞郎已上非陪從者,盡令乘驢。歡留後部分,事畢,還晉陽。改司州為洛州,以尚書令元弼為洛州刺史,鎮洛陽。以行臺尚書司馬子如為尚書左僕射,與右僕射高隆之、侍中高嶽、孫騰留鄴,共知朝政。詔以遷民貲產未立,出粟一百三十萬石以賑之。
十一月兗州刺史樊子鵠據瑕丘以拒東魏,南青州刺史大野拔帥眾就之。庚寅,東魏主至鄴,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魏郡太守為魏尹。是時,六坊之眾從孝武帝西行者不及萬人,餘皆北徙,並給常廩,春秋賜帛以供衣服,乃於常調之外,隨豐稔之處,折絹糴粟以供國用。
十二月,魏丞相泰遣儀同李虎、李弼、趙貴擊曹泥於靈州。
魏孝武帝復與丞相泰有隙,帝飲酒遇酖而殂,泰奉太宰南陽王寶炬而立之。
東魏高敖曹、侯景兵至荊州,魏荊州刺史獨孤信兵少,不敵,與都督楊忠皆來奔。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魏文帝即位於城西,大赦,改元大統。
魏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先附侯莫陳悅,悅死,丞相泰攻之,不能克,與盟而罷。道元世居懷朔,與東魏丞相歡善,又母兄皆在鄴,由是常與歡通。泰欲擊之,道元帥所部三千戶西北渡烏蘭津抵靈州,靈州刺史曹泥資送至雲州。歡聞之,遣資糧迎侯,拜車騎大將軍。
道元至晉陽,歡始聞孝武帝之喪,啓請舉哀制服。東魏主使羣臣議之,太學博士潘崇和以為「君遇臣不以禮,則無反服,是以湯之民不哭桀,周武之臣不服紂。」國子博士衛既隆、李同軌議,以為「高後於永熙離絕未彰,宜為之服。」東魏從之。
李虎等攻靈州,凡四旬,曹泥請降。
己酉,魏進丞相略陽公泰為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封安定王。泰固辭王爵及錄尚書,乃封安定公。以尚書令斛斯椿為太保,廣平王贊為司徒。
己巳,東魏以丞相歡為相國,假黃鉞,殊禮,固辭。
東魏大行臺、尚書司馬子如帥大都督竇泰、太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魏丞相泰軍於霸上。子如與軌回軍,從蒲津宵濟,攻華州,刺史王羆合戰,破之,子如等遂引去。
夏四月,元慶和攻東魏城父。丞相歡遣高敖曹帥三萬人趣項,竇泰帥三萬人趣城父,侯景帥三萬人趣彭城,以任祥為東南道行臺僕射,節度諸軍。
秋七月,魏下詔數高歡二十罪,且曰:「朕將親總六軍,與丞相掃除凶醜。」歡亦移檄於魏,謂宇文黑獺、斛斯椿為逆徒,且言:「今分命諸將,領兵百萬,刻期西討」。
二年春正月甲子,東魏丞相歡自將萬騎襲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縛槊為梯,夜入其城,擒刺史斛拔俄彌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張瓊將兵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
魏靈州刺史曹泥復叛降東魏。秋七月,魏降將賀拔勝等北還。
冬十二月丁丑,東魏丞相歡督諸軍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竇泰趣潼關。
三年春正月,東魏丞相歡軍蒲阪,造三浮橋,欲渡河。魏丞相泰軍廣陽,謂諸將曰:「賊掎吾三面,作浮橋以示必渡,此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歡自起兵以來,竇泰常為前鋒,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今襲之必克,克泰,則歡不戰自走矣。」諸將皆曰:「賊在近,舍而襲遠,脫有蹉跌,悔何及也。不如分兵御之。」丞相泰曰:「歡再攻潼關,吾軍不出灞上。今大舉而來,謂吾亦當自守,有輕我之心,乘此襲之,何患不克。賊雖作浮橋,未能徑渡,不過五日,吾取竇泰必矣。」行臺左丞蘇綽、中兵參軍代人達奚武亦以為然。庚戌,丞相泰還長安,諸將意猶異同。丞相泰隱其計,以問族子直事郎中深。深曰:「竇泰,歡之驍將,今大軍攻蒲阪,則歡拒守而泰救之,吾表裏受敵,此危道也。不如選輕銳潛出小關,竇泰躁急,必來決戰,歡持重未即救,我急擊,泰必可擒也。擒泰,則歡勢自沮,回師擊之,可以決勝。」丞相泰喜曰:「此吾心也。」乃聲言欲保隴右,辛亥,謁魏主而潛軍東出,癸丑旦,至小關。竇泰猝聞軍至,自風陵渡,丞相泰出馬牧澤,擊竇泰,大破之,士眾皆盡,竇泰自殺,傳首長安。丞相歡以河冰薄,不得赴救,撤浮橋而退。儀同代人薛孤延為殿,一日之中斫十五刀,折,乃得免。丞相泰亦引軍還。
高敖曹自商山轉鬥而進,所向無前,遂攻上洛。郡人泉嶽及弟猛略與順陽人杜窋等謀翻城應之,洛州刺史泉企知之,殺嶽及猛略。杜窋走歸敖曹,敖曹以為鄉導而攻之。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殞絕良久,覆上馬,免冑巡城。企固守旬餘,二子元禮、仲遵力戰拒之,仲遵傷目,不堪復戰,城遂陷。企見敖曹曰:「吾力屈,非心服也。」敖曹以杜窋為洛州刺史。敖曹創甚,曰:「恨不見季式作刺史。」丞相歡聞之,即以高季式為濟州刺史。
敖曹欲入藍田關,歡使人告曰:「竇泰軍沒,人心恐動,宜速還。路險賊盛,拔身可也。」敖曹不忍棄眾,力戰全軍而還,以泉企、泉元禮自隨,泉仲遵以傷重不行。企私戒二子曰:「吾餘生無幾,汝曹才器足以立功,勿以吾在東,遂虧臣節。」元禮於路逃還,魏以元禮世襲洛州刺史。
夏五月,魏以賀拔勝為太師。秋七月,獨孤信北還,與楊忠皆至長安。
魏宇文深勸丞相泰取恆農。八月丁丑,泰帥李弼等十二將伐東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謹為前鋒,攻盤豆,拔之。戊子,至恆農,庚寅,拔之,擒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俘其戰士八千。
時河北諸城多附東魏,左丞楊檦自言父猛嘗為邵郡白水令,知其豪傑,請往說之,以取邵郡。泰許之。檦乃與土豪王覆憐等舉兵,收邵郡守程保及縣令四人,斬之。表覆憐為郡守,遣諜說諭東魏城堡,旬月之間,歸附甚眾。
閏九月,東魏丞相歡將兵二十萬自壺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將兵三萬出河南。時關中饑,魏丞相泰所將將士不滿萬人,館穀於恆農五十餘日,聞歡將濟河,乃引兵入關,高敖曹遂圍恆農。歡右長史薛琡言於歡曰:「西賊連年饑饉,故冒死來入陝州,欲取倉粟。今敖曹已圍陝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麥秋,其民自應餓死,寶炬、黑獺何憂不降。願勿渡河。」侯景曰:「今茲舉兵,形勢極大,萬一不捷,猝難收斂。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前軍若敗,後軍承之。」歡不從,自蒲津濟河。
丞相泰遣使戒華州刺史王羆,羆語使者曰:「老羆當道臥,貉子那得過。」歡至馮翊城下,謂羆曰:「何不早降。」羆大呼曰:「此城是王羆冢,死生在此。欲死者來。」歡知不可攻,乃涉洛,軍於許原西。
泰至渭南,徵諸州兵,皆未會。欲進擊歡,諸將以眾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泰曰:「歡若至長安,則人情大擾。今及其遠來新至,可擊也。」即造浮橋於渭,令軍士齎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東魏軍六十里。諸將皆懼,宇文深獨賀。泰問其故,對曰:「歡鎮撫河北,甚得眾心,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渡河,非眾所欲,獨歡恥失竇泰,愎諫而來,所謂忿兵,可一戰擒也。事理昭然,何為不賀。願假深一節,發王羆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泰遣須昌縣公達奚武覘歡軍,武從三騎,皆效歡將士衣服,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歷營,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而還。
歡聞泰至,癸巳,引兵會之。候騎告歡兵且至,泰召諸將謀之。開府儀同三司李弼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陳。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泰從之,背水東西為陳,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於葦中,約聞鼓聲而起。晡時,東魏兵至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舉曰:「黑獺舉國而來,欲一死決,譬如猘狗,或能噬人。且渭曲葦深土濘,無所用力,不如緩與相持,密分精銳徑掩長安,巢穴既傾,則黑獺不戰成擒矣。」歡曰:「縱火焚之何如?」侯景曰:「當生擒黑獺以示百姓,若眾中燒死,誰覆信之。」彭樂盛氣請鬥,曰:「我眾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歡從之。東魏兵望見魏兵少,爭進擊之,無復行列。兵將交,丞相泰鳴鼓,士皆奮起,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帥鐵騎橫擊之,東魏兵中絕為二,遂大破之。李弼弟檦,身小而勇,每躍馬陷陳,隱身鞍甲之中,敵見皆曰:「避此小兒。」泰嘆曰:「膽決如此,何必八尺之軀。」徵虜將軍武川耿令貴殺傷多,甲裳盡赤,泰曰:「觀其甲裳,足知令貴之勇,何必數級。」彭樂乘醉深入魏陳,魏人刺之腸出,內之復戰。丞相歡欲收兵更戰,使張華原以簿歷營點兵,莫有應者,還白歡曰:「眾盡去,營皆空矣。」歡猶未肯去。阜城侯斛律金曰:「眾心離散,不可復用,宜急向河東。」歡據鞍未動,金以鞭拂馬,乃馳去。夜,渡河,船去岸遠,歡跨橐駝就船,乃得渡,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十有八萬。丞相泰追歡至河上,選留甲士二萬餘人,餘悉縱歸。都督李穆曰:「高歡破膽矣,速追之,可獲。」泰不聽,還軍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於戰所人種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景言於歡曰:「黑獺新勝而驕,必不為備,願得精騎二萬徑往取之。」歡以告婁妃,妃曰:「設如其言,景豈有還理。得黑獺而失景,何利之有。」歡乃止。
魏加丞相泰柱國、大將軍,李弼等十二將皆進爵增邑有差。高敖曹聞歡敗,釋恆農,退保洛陽。
己酉,魏行臺宮景壽等向洛陽,東魏洛州大都督韓賢擊走之。州民韓木蘭作亂,賢擊破之。一賊匿屍間,賢自按檢收鎧仗,賊欻起斫之,斷脛而卒。
魏復遣行臺馮翊王季海與獨孤信將步騎二萬趣洛陽,洛州刺史李顯趣三荊,賀拔勝、李弼圍蒲阪。
東魏丞相歡之西伐也,蒲阪民敬珍謂其從祖兄祥曰:「高歡迫逐乘輿,天下忠義之士皆欲剚刃於其腹。今又稱兵西上,吾欲與兄起兵斷其歸路,此千載一時也。」祥從之,糾合鄉里,數日,有眾萬餘。會歡自沙苑敗歸,祥、珍帥眾邀之,斬獲甚眾。賀拔勝、李弼至河東,祥、珍帥猗氏等六縣十餘萬戶歸之,丞相泰以珍為平陽太守,祥為行臺郎中。
東魏秦州刺史薛崇禮守蒲阪,別駕薛善,崇禮之族弟也,言於崇禮曰:「高歡有逐君之罪,善與兄忝衣冠緒餘,世荷國恩,今大軍已臨,而猶為高氏固守,一旦城陷,函首送長安,署為逆賊,死有餘愧。及今歸款,猶為愈也。」崇禮猶豫不決。善與族人斬關納魏師,崇禮出走,追獲之。丞相泰進軍蒲阪,略定汾、絳,凡薛氏預開城之謀者,皆賜五等爵。善曰:「背逆歸順,臣子常節,豈容闔門大小俱叨封邑。」與其弟慎固辭不受。
東魏行晉州事封祖業棄城走,儀同三司薛修義追至洪洞,說祖業還守,祖業不從。修義還據晉州,安集固守。魏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引兵至城下,修義開門伏甲以待之,子彥不測虛實,遂退走。丞相歡以修義為晉州刺史。
獨孤信至新安,高敖曹引兵北渡河。信逼洛陽,洛州刺史廣陽王湛棄城歸鄴,信遂據金墉城。孝武帝之西遷也,散騎常侍河東裴寬謂諸弟曰:「天子既西,吾不可以東附高氏。」帥家屬逃於大石嶺。獨孤信入洛,乃出見之。時洛陽荒廢,人士流散,唯河東柳虯在陽城,裴諏之在潁川,信俱征之,以虯為行臺郎中,諏之為開府屬。
東魏潁州長史賀若統執刺史田迄,舉城降魏,魏都督梁迥入據其城。前通直散騎侍郎鄭偉起兵陳留,攻東魏梁州,執其刺史鹿永吉。前大司馬從事中郎崔彥穆攻滎陽,執其太守蘇淑,與廣州長史劉志皆降於魏。偉,先護之子也。丞相泰以偉為北徐州刺史,彥穆為滎陽太守。
十一月,東魏行臺任祥帥督將堯雄、趙育、是雲寶攻潁川,丞相泰使大都督宇文貴、樂陵公遼西怡峯將步騎二千救之。軍至陽翟,雄等軍已去潁川三十里,祥帥眾四萬繼其後。諸將咸以為「彼眾我寡,不可爭鋒」。貴曰:「雄等謂吾兵少,必不敢進。彼與任祥合兵攻潁川,城必危矣。若賀若統陷沒,吾輩坐此何為。今進據潁川,有城可守,又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遂疾趨據潁川,背城為陳以待。雄等至,合戰,大破之,雄走,趙育請降,俘其士卒萬餘人,悉縱遣之。任祥聞雄敗,不敢進,貴與怡峯乘勝逼之,祥退保宛陵,貴追及,擊之,祥軍大敗。是雲寶殺其陽州刺史那椿,以州降魏。魏以貴為開府儀同三司,是雲寶、趙育為車騎大將軍。都督杜陵韋孝寬攻東魏豫州,拔之,執其行臺馮邕。孝寬名叔裕,以字行。丙子,東魏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万俟普為太尉。
十二月,魏行臺楊白駒與東魏陽州刺史段粲戰於蓼塢,魏師敗績。魏荊州刺史郭鸞攻東魏東荊州刺史清都慕容儼,儼晝夜拒戰,二百餘日,乘間出擊鸞,大破之。時河南諸州多失守,唯東荊獲全。河間邢磨納、范陽盧仲禮、仲禮從弟仲裕等皆起兵海隅以應魏。東魏濟州刺史高季式有部曲千餘人,馬八百匹,鎧仗皆備。濮陽民杜靈椿等為盜,聚眾近萬人,攻城剽野,季式遣騎三百,一戰擒之,又擊陽平賊路文徒等,悉平之,於是遠近肅清。或謂季式曰:「濮陽、陽平乃畿內之郡,不奉詔命,又不侵境,何急而使私軍遠戰。萬一失利,豈不獲罪乎。」季式曰:「君何言之不忠也。我與國家同安共危,豈有見賊而不討乎。且賊知臺軍猝不能來,又不疑外州有兵擊之,乘其無備,破之必矣。以此獲罪,吾亦無恨。」
四年春二月,東魏大都督善無賀拔仁攻魏南汾州,刺史韋子粲降之,丞相泰滅子粲之族。東魏大行臺侯景等治兵於虎牢,將復河南諸州,魏梁迥、韋孝寬、趙繼宗皆棄城西歸。侯景攻廣州,數旬未拔,聞魏救兵將至,集諸將議之,行洛州事盧勇請進觀形勢。乃帥百騎至大隗山,遇魏師。日已暮,勇多置幡旗於樹顛,夜,分騎為十隊,鳴角直前,擒魏儀同三司程華,斬儀同三司王徵蠻而還。廣州守將駱超遂以城降東魏。丞相歡以勇行廣州事。勇,辯之從弟也。於是南汾、潁、豫、廣四州復入東魏。
三月辛酉,東魏丞相歡以沙苑之敗,請解大丞相,詔許之。頃之,復故。
秋七月,東魏侯景、高敖曹等圍魏獨孤信於金墉,太師歡帥大軍繼之。景悉燒洛陽內外官寺、民居,存者什二三。魏主將如洛陽拜園陵,會信等告急,遂與丞相泰俱東,命尚書左僕射周惠達輔太子欽守長安,開府儀同三司李弼、車騎大將軍達奚武帥千騎為前驅。八月庚寅,丞相泰至谷城,侯景等欲整陳以待其至,儀同三司太安莫多婁貸文請帥所部擊其前鋒,景等固止之。貸文勇而專,不受命,與可朱渾道元以千騎前進,夜,遇李弼、達奚武於孝水。弼命軍士鼓譟,曳柴揚塵,貸文走,弼追斬之,道元單騎獲免,悉俘其眾送恆農。
泰進軍湹東,侯景等夜解圍去。辛卯,泰帥輕騎追景至河上,景為陳,北據河橋,南屬邙山,與泰合戰。泰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泰墜地,東魏兵追及之,左右皆散,都督李穆下馬以策抶泰背罵曰:「籠東軍士,爾曹主何在,而獨留此。」追者不疑其貴人,舍之而過。穆以馬授泰,與之俱逸。
魏兵復振,擊東魏兵,大破之,東魏兵北走。京兆忠武公高敖曹意輕泰,建旗蓋以陵陳,魏人盡銳攻之,一軍皆沒,敖曹單騎走投河陽南城。守將北豫州刺史高永樂,歡之從祖兄子也,與敖曹有怨,閉門不受。敖曹仰呼求繩,不得,拔刀穿闔,未徹而追兵至。敖曹伏橋下,追者見其從奴持金帶,問敖曹所在,奴指示之,敖曹知不免,奮頭曰:「來,與汝開國公。」追者斬其首去。高歡聞之,如喪肝膽,杖高永樂二百,贈敖曹太師、大司馬、太尉。泰賞殺敖曹者布絹萬段,歲歲稍與之,比及周亡,猶未能足。魏又殺東魏西兗州刺史宋顯等,虜甲士萬五千人,赴河死者以萬數。
初,歡以万俟普尊老,特禮之,嘗親扶上馬。其子洛免冠稽首曰:「願出死力以報深恩。」及邙山之戰,諸軍北渡橋,洛獨勒兵不動,謂魏人曰:「万俟受洛幹在此,能來可來也。」魏人畏之而去,歡名其所營地為回洛。
是日,東、西魏置陳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魏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峯居左,戰並不利。又未知魏主及丞相泰所在,皆棄其卒先歸。開府儀同三司李虎、念賢等為後軍,見信等退,即與俱去。泰由是燒營而歸,留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守金墉。
王思政下馬,舉長槊左右橫擊,一舉輒踣數人。陷陳既深,從者盡死,思政被重創,悶絕,會日暮,敵亦收兵。思政每戰常着破衣弊甲,敵不知其將帥,故得免。帳下督雷五安於戰處哭求思政,會其已蘇,割衣裹創,扶思政上馬,夜久,始得還營。
平東將軍蔡祐下馬步鬥,左右勸乘馬以備倉猝,祐怒曰:「丞相愛我如子,今日豈惜生乎。」帥左右十餘人合聲大呼,擊東魏兵,殺傷甚眾。東魏人圍之十餘重,祐彎弓持滿,四面拒之。東魏人募厚甲長刀者直進取之,去祐可三十步,左右勸射之,祐曰:「吾曹之命,在此一矢,豈可虛發。」將至十步,祐乃射之,應弦而倒,東魏兵稍卻,祐徐引還。
魏主至恆農,守將已棄城走,所虜降卒在恆農者相與閉門拒守,丞相泰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蔡祐追及泰於恆農,夜,見泰,泰曰:「承先,爾來,吾無憂矣。」泰驚不得寢,枕祐股,然後安。祐每從泰戰,常為士卒先,戰還,諸將皆爭功,祐終無所言。泰每嘆曰:「承先口不言勳。我當代其論敘。」泰留王思政鎮恆農,除侍中、東道行臺。
魏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前後所虜東魏士卒散在民間,聞魏兵敗,謀作亂。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等奉太子欽出屯渭北。百姓互相剽掠,關中大擾。於是沙苑所虜東魏都督趙青雀、雍州民於伏德等遂反。青雀據長安子城,伏德保咸陽,與咸陽太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兵。長安大城民相帥以拒青雀,日與之戰。大都督侯莫陳順擊賊,屢破之,賊不敢出。順,崇之兄也。
扶風公王羆鎮河東,大開城門,悉召軍士謂曰:「今聞大軍失利,青雀作亂,諸人莫有固志。王羆受委於此,以死報恩。有能同心者可共固守。必恐城陷,任自出城。」眾感其言,皆無異志。
魏主留閿鄉。丞相泰以士馬疲弊,不可速進,且謂青雀等烏合,不能為患。曰:「我至長安,以輕騎臨之,必當面縛。」通直散騎常侍吳郡陸通諫曰:「賊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蜂蠆有毒,安可輕也。且賊詐言東寇將至,今若以輕騎臨之,百姓謂為信然,益當驚擾。今軍雖疲弊,精銳尚多,以明公之威,總大軍以臨之,何憂不克。」泰從之,引兵西入。父老見泰至,莫不悲喜,士女相賀。華州刺史宇文導引兵襲咸陽,斬思慶,擒伏德,南度渭,與泰會,攻青雀,破之。太保梁景睿以疾留長安,與青雀通謀,泰殺之。
東魏太師歡自晉陽將七千騎至孟津,未濟,聞魏師已遁,遂濟河,遣別將追魏師,至崤,不及而還。歡攻金墉,長孫子彥棄城走,焚城中室屋俱盡,歡毀金墉而還。
東魏之遷鄴也,主客郎中裴讓之留洛陽。獨孤信之敗也,讓之弟諏之隨丞相泰入關,為大行臺倉曹郎中。歡囚讓之兄弟五人,讓之曰:「昔諸葛亮兄弟事吳、蜀,各盡其心,況讓之老母在此,不忠不孝,必不為也。明公推誠待物,物亦歸心。若用猜忌,去霸業遠矣。」歡皆釋之。
九月,魏主入長安,丞相泰還屯華州。冬十月,魏歸高敖曹、竇泰、莫多婁貸文之首於東魏。
十二月,魏是雲寶襲洛陽,東魏洛州刺史王元軌棄城走。都督趙剛襲廣州,拔之。於是自襄、廣以西城鎮復為魏。
初,魏伊川土豪李長壽為防蠻都督,積功至北華州刺史。孝武帝西遷,長壽帥其徒拒東魏,魏以長壽為廣州刺史。侯景攻拔其壁,殺之。其子延孫復收集父兵以拒東魏。魏之貴臣廣陵王欣、錄尚書長孫稚等皆攜家往依之,延孫資遣衛送,使達關中。東魏高歡患之,數遣兵攻延孫,不能克。魏以延孫為京南行臺、節節河南諸軍事、廣州刺史。延孫以澄清伊、洛為己任,魏以延孫兵少,更以長壽之壻京兆韋法保為東洛州刺史,配兵數百以助之。法保名祐,以字行。既至,與延孫連兵,置柵於伏流。獨孤信之入洛陽也,欲繕修宮室,使外兵郎中天水權景宣帥徒兵三千出採運。會東魏兵至,河南皆叛,景宣間道西走,與李延孫相會,攻孔城,拔之,洛陽以南尋亦西附。丞相泰即留景宣守張白塢,節度東南諸軍應關西者。是歲,延孫為其長史楊伯蘭所殺,韋法保即引兵據延孫之柵。
東魏將段琛等據宜陽,遣陽州刺史牛道恆誘魏邊民。魏南兗州刺史韋孝寬患之,乃詐為道恆與孝寬書,論歸款之意,使諜人遺之於琛營,琛果疑道恆。孝寬乘其猜阻,出兵襲之,擒道恆及琛,崤、澠遂清。東道行臺王思政以玉壁險要,請築城自恆農徙鎮之,詔加都督汾晉幷州諸軍事,幷州刺史,行臺如故。
六年春二月,東魏大行臺侯景出三鴉,將復荊州。魏丞相泰遣李弼、獨孤信各將五千騎出武關,景乃還。
夏五月乙酉,魏行臺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延慶降於東魏,東魏以河北馬場為義州以處之。八年春三月,魏初置六軍。
秋八月,東魏丞相歡擊魏,入自汾、絳,連營四十里,丞相泰使王思政守玉壁以斷其道。歡以書招思政曰:「若降,當受以幷州。」思政復書曰:「可朱渾道元降,何以不得。」冬十月己亥,歡圍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饑凍,多死者,遂解圍去。魏遣太子欽鎮蒲阪。丞相泰出軍蒲阪,至皂莢,聞歡退,渡汾追之,不及。十一月,東魏以可朱渾道元為幷州刺史。
九年春二月壬申,東魏御史中尉高仲密以虎牢叛,降魏,魏以仲密為侍中、司徒。歡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將殺之,高澄匿暹,為之固請。歡曰:「我匄其命,須與苦手。」澄乃出暹,而謂大行臺都官郎陳元康曰:「卿使崔暹得杖,勿復相見。」元康為之言於歡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將軍,大將軍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爾,況於他人。」歡乃釋之。
高季式在永安戍,仲密遣信報之,季式走告歡,歡待之如舊。
魏丞相泰帥諸軍以應仲密,以太子少傅李遠為前驅,至洛陽,遣開府儀同三司于謹攻柏谷,拔之。三月壬申,圍河橋南城。
東魏丞相歡將兵十萬至河北,泰退軍湹上,縱火船於上流以燒河橋。斛律金使行臺郎中張亮以小艇百餘載長鎖,伺火船將至,以釘釘之,引鎖向岸,橋遂獲全。
歡渡河,據邙山為陳,不進者數日。泰留輜重於湹曲,夜登邙山以襲歡,候騎白歡曰:「賊距此四十餘里,蓐食乾飯而來。」歡曰:「自當渴死。」乃正陳以待之。戊申黎明,泰軍與歡軍遇,東魏彭樂以數千騎為右甄,衝魏軍之北垂,所向奔潰,遂馳入魏營。人告彭樂叛,歡甚怒。俄而西北塵起,樂使來告捷,虜魏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臨洮王柬、蜀郡王榮宗、江夏王升、鉅鹿王闡、譙郡王亮、詹事趙善及督將僚佐四十八人。諸將乘勝擊魏,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
歡使彭樂追泰,泰窘,謂樂曰:「汝非彭樂邪。癡男子,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何不急還營,收汝金寶。」樂從其言,獲泰金帶一囊以歸,言於歡曰:「黑獺漏刃,破膽矣。」歡雖喜其勝,而怒其失泰,令伏諸地,親捽其頭,連頓之,並數以沙苑之敗,舉刃將下者三,噤齘良久。樂曰:「乞五千騎,復為王取之。」歡曰:「汝縱之何意,而言復取邪。」命取絹三千匹壓樂背,因以賜之。
明日復戰,泰為中軍,中山公趙貴為左軍,領軍若干惠等為右軍。中軍、右軍合擊東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歡失馬,赫連陽順下馬以授歡,歡上馬走,從者步騎七人。追兵至,親信都督尉興慶曰:「王速去,興慶腰有百箭,足殺百人。」歡曰:「事濟,以爾為懷州刺史。若死,用爾子。」興慶曰:「兒小,願用兄。」歡許之。興慶拒戰,矢盡而死。
東魏軍士有逃奔魏者,告以歡所在,泰募勇敢三千人,皆執短兵,配大都督賀抜勝以攻之。勝識歡於行間,執槊與十三騎逐之,馳數里,槊刃垂及,因字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歡氣殆絕,河州刺史劉洪徽從傍射勝,中其二騎,武衛將軍段韶射勝馬,斃之,比副馬至,歡已逸去。勝嘆曰:「今日不執弓矢,天也。」
魏南郢州刺史耿令貴大呼,獨入敵中,鋒刃亂下,人皆謂已死,俄奮刀而還,如是數四,當令貴前者死傷相繼。乃謂左右曰:「吾豈樂殺人,壯士除賊,不得不爾。若不能殺賊,又不為賊所傷,何異逐坐人也。」
左軍趙貴等五將戰不利,東魏兵復振,泰與戰,又不利。會日暮,魏兵遂遁,東魏兵追之。獨孤信、于謹收散卒自後擊之,追兵驚擾,魏諸軍由是得全。若干惠夜引去,東魏兵追之。惠徐下馬,顧命廚人營食,食畢,謂左右曰:「長安死,此中死,有以異乎。」乃建旗鳴角,收散卒徐還。追騎疑有伏兵,不敢逼。泰遂入關,屯渭上。
歡進至陝,泰使開府儀同三司達奚武等拒之。行臺郎中封子繪言於歡曰:「混壹東西,正在今日。昔魏太祖平漢中,不乘勝取巴、蜀,失在遲疑,後悔無及。願大王不以為疑。」歡深然之。集諸將議進止,咸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陳元康曰:「兩雄交爭,歲月已久。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時不可失,當乘勝追之。」歡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歡不從,使劉豐生將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泰召王思政於玉壁,將使鎮虎牢,未至而泰敗,乃使守恆農。思政入城,令開門解衣而臥,慰勉將士,示不足畏。後數日,劉豐生至城下,憚之,不敢進,引軍還。思政乃修城郭,起樓櫓,營農田,積芻粟,由是恆農始有守禦之備。
丞相泰求自貶,魏主不許。是役也,魏諸將皆無功,唯耿令貴與太子武衛率王胡仁、都督王文達力戰,功多。泰欲以雍、岐、北雍三州授之,以州有優劣,使探籌取之,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傑,用彰其功。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高仲密之將叛也,陰遣人扇動冀州豪傑,使為內應。東魏遣高隆之馳驛慰撫,由是得安。高澄密書與隆之曰:「仲密枝黨與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屬,以懲將來。」隆之以為恩旨既行,理無追改,若復收治,示民不信,脫致驚擾,所虧不細,乃啓丞相歡而罷之。
夏四月,丞相泰使諜潛入虎牢,令守將魏光固守。侯景獲之,改其書云:「宜速去」,縱諜入城,光宵遁。景獲高仲密妻子送鄴,北豫、洛二州復入於東魏。五月壬辰,東魏以克復虎牢,降死罪已下囚,惟不赦高仲密家。丞相歡以高幹有義勳,高昂死王事,季式先自告,皆為之請免。
乙未,以侯景為司空。
中大同元年秋八月,魏徙幷州刺史王思政為荊州刺史,使之舉諸將可代鎮王壁者。思政舉晉州刺史韋孝寬,丞相泰從之。東魏丞相歡悉奉山東之眾,將伐魏。癸巳,自鄴會兵於晉陽。九月,至玉壁,圍之,以挑西師,西師不出。
冬十月,東魏丞相歡攻玉壁,晝夜不息,魏韋孝寬隨機拒之。城中無水,汲於汾,歡使移汾,一夕而畢。歡於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城上先有二樓,孝寬縛木接之,今常高於土山以御之。歡使告之曰:「雖爾縛樓至天,我當穿地取爾。」乃鑿地為十道,又用術士李業興《孤虛》法,聚攻其北,北,天險也。孝寬掘長塹邀其地道,選戰士屯塹上,每穿至塹,戰士輒擒殺之。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有在地道內者,塞柴投火,以皮排吹之,一鼓皆焦爛。敵以攻車撞城,車之所及,莫不摧毀,無能御者。孝寬縫布為幔,隨其所向張之,布既懸空,車不能壞。敵又縛鬆、麻於竿,灌油加火以燒布,並欲焚樓。孝寬作長鉤,利其刃,火竿將至,以鉤遙割之,鬆、麻俱落。敵又於城四面穿地為二十道,其中施梁柱,縱火燒之,柱折,城崩。孝寬隨崩處豎木柵以扞之,敵不得入。城外盡攻擊之術,而城中守禦有餘。孝寬又奪據其土山。歡無如之何,乃使倉曹參軍祖珽說之曰:「君獨守孤城,而四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孝寬報曰:「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返之危。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珽復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民,何事相隨入湯火中。」乃射募格於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孝寬手題書背,返射城外,云:「能斬高歡者准此。」珽,瑩之子也。東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戰及病死者七萬人,共為一冢。歡智力皆困,因而發疾。有星墜歡營中,士卒驚懼。十一月庚子,解圍去。
先是,歡別使侯景將兵趣齊子嶺,魏建州刺史楊摽鎮車箱,恐其寇邵郡,帥騎御之。景聞摽至,斫木斷路六十餘里,猶驚而不安,遂還河陽。庚戌,歡使段韶從太原公洋鎮鄴。辛亥,徵世子澄會晉陽。
魏以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公。時人以王思政為知人。十二月己卯,歡以無功,表解都督中外諸軍,東魏主許之。
歡之自玉壁歸也,軍中訛言:「韋孝寬以定功弩射殺丞相。」魏人聞之,因下令曰:「勁弩一發,凶身自殞。」歡聞之,勉至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
大清元年春正月丙午,東魏勃海獻武王歡卒。
二年夏四月甲戌,東魏遣太尉高嶽、行臺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生等將步騎十萬攻魏王思政於潁川。思政命臥鼓偃旗,若無人者。嶽恃其眾,四面陵城。思政選驍勇開門出戰,嶽兵敗走。嶽更築土山,晝夜攻之,思政隨方拒守,奪其土山,置樓堞以助防守。
三年夏四月,東魏高嶽等攻魏潁川,不克。大將軍澄益兵助之,道路相繼,逾年猶不下。山鹿忠武公劉豐生建策,堰洧水以灌之,城多崩頹,嶽悉眾分休迭進。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城中泉涌,懸釜而炊。太師泰遣大將軍趙貴督東南諸州兵救之,自長社以北,皆為陂澤,兵至穰,不得前。東魏人使善射者乘大艦臨城射之,城垂陷。燕郡景惠公慕容紹宗與劉豐生臨堰視之,見東北塵起,同入艦坐避之。俄而暴風至,遠近晦冥,纜斷飄船徑向城。城上人以長鉤牽船,弓弩亂髮,紹宗赴水溺死,豐生游上向土山,城上人射殺之。
五月,東魏高嶽既失慕容紹宗等,志氣沮喪,不敢復逼長社城。陳元康言於大將軍澄曰:「王自輔政以來,未有殊功,雖破侯景,本非外賊。今潁川垂陷,願王自以為功。」澄從之。戊寅,自將步騎十萬攻長社,親臨作堰,堰三決,澄怒,推負土者及囊並塞之。
六月,長社城中無鹽,人病攣腫,死者什八九。大風從西北起,吹水入城,城壞。東魏大將軍澄令城中曰:「有能生致王大將軍者封侯。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王思政帥眾據土山,告之曰:「吾力屈計窮,唯當以死謝國。」因仰天大哭,西向再拜,欲自刎。都督駱訓曰:「公常語訓等汝齎我頭出降,非但得富貴,亦完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令,公獨不哀士卒之死乎。」眾共執之,不得引決。澄遣通直散騎趙彥深就土山遺以白羽扇,執手申意,牽之以下。澄不令拜,延而禮之。思政初入潁川,將士八千人,及城陷,才三千人,卒無叛者。澄悉散配其將卒於遠方,改潁川為鄭州,禮遇思政甚重。西合祭酒盧潛曰:「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澄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乃是更得一王思政。」潛,度世之曾孫也。
初,思政屯襄城,欲以長社為行臺治所,遣使者魏仲啓陳於太師泰,並致書於淅州刺史崔猷。猷復書曰:「襄城控帶京洛,實當今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潁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潛來,徑至城下。莫若頓兵襄城,為行臺之所。潁川置州,遣良將鎮守,則表裏膠固,人心易安,縱有不虞,豈能為患。」仲見泰,具以啓聞,泰令依猷策。思政固請,且約「賊水攻期年、陸攻三年之內,朝廷不煩赴救」。泰乃許之。及長社不守,泰深悔之。猷,孝芬之子也。
侯景之南叛也,丞相泰恐東魏復取景所部地,使諸將分守諸城。及潁川陷,泰以諸城道路阻絕,皆令拔軍還。
==高氏篡東魏 北齊==
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靜帝美容儀,旅力過人,能挾石師子逾宮牆,射無不中,好文學,從容沈雅,時人以為有孝文風烈。大將軍澄深忌之。始,獻武王自病逐君之醜,事靜帝禮甚恭,事無大小必以聞,可否聽旨。每侍宴,俯伏上壽。帝設法會,乘輦行香,歡執香爐步從,鞠躬屏氣,承望顏色,故其下奉帝莫敢不恭。及澄當國,倨慢頓甚,使中書黃門郎崔季舒察帝動靜,小大皆令季舒知之。澄與季舒書曰:「癡人比復何似。癡勢小差未。宜用心檢校。」帝嘗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勞帝,帝亦謝焉,賜季舒絹百匹。
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常侍侍講潁川荀濟知帝意,乃與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濟北王徽等謀誅澄。大器,鷙之子也。帝謬為敕問濟曰:「欲以何日開講。」乃詐於宮中作土山,開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以告澄。澄勒兵入宮,見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嬪輩所為。」欲殺胡夫人及李嬪。帝正色曰:「自古唯聞臣反君,不聞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責我。我殺王則社稷安,不殺則滅亡無日。我身且不暇惜,況於妃嬪。必欲弒逆,緩速在王。」澄乃下牀叩頭,大啼謝罪。於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於含章堂。壬辰,烹濟等於市。
初,濟少居江東,博學能文。與上有布衣之舊,知上有大志,然負氣不服,常謂人曰:「會於盾鼻上磨墨檄之。」上甚不平。及即位,或薦之於上,上曰:「人雖有才,亂俗好反,不可用也。」濟上書諫上崇信佛法,為塔寺奢費,上大怒,欲集朝眾斬之。朱異密告之,濟逃奔東魏。澄為中書監,欲用濟為侍讀,獻武王曰:「我愛濟,欲全之,故不用濟。濟入宮,必敗。」澄固請,乃許之。及敗,侍中楊遵彥謂之曰:「衰暮何苦復爾。」濟曰:「壯氣在耳。」因下辨曰:「自傷年紀摧頹,功名不立,故欲挾天子,誅權臣。」澄欲宥其死,親問之曰:「荀公何意反。」濟曰:「奉詔誅高澄,何謂反。」有司以濟老病,鹿車載詣東市,並焚之。
澄疑諮議溫子升知瑾等謀,方使之作《獻武王碑》,既成,餓於晉陽獄,食弊襦而死。棄屍路隅,沒其家口,太尉長史宋遊道收葬之。澄謂遊道曰:「吾近書與京師諸貴,論及朝士,以卿僻於朋黨,將為一病。今乃知卿真是重故舊尚節義之人,天下人代卿怖者,是不知吾心也。」九月辛丑,澄還晉陽。
三年夏四月甲辰,東魏進大將軍勃海王澄位相國,封齊王,加殊禮。丁未,澄入朝於鄴,固辭,不許。澄召將佐密議之,皆勸澄宜膺朝命。獨散騎常侍陳元康以為未可,澄由是嫌之,崔暹乃薦陸元規為大行臺郎以分元康之權。
秋七月,東魏大將軍澄詣鄴,辭爵位殊禮,且請立太子。澄謂濟陰王暉業曰:「比讀何書。」暉業曰:「數尋伊、霍之傳,不讀曹、馬之書。」八月辛卯,東魏立皇子長仁為太子。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澄輕之,常曰:「此人亦得富貴,相書亦何可解。」洋為其夫人趙郡李氏營服玩小佳,澄輒奪取之。夫人或恚未與,洋笑曰:「此物猶應可求,兄須,何容吝惜。」澄或愧不取,洋即受之,亦無飾讓。每退朝還第,輒閉合靜坐,雖對妻子,能竟日不言。或時袒跣奔躍,夫人問其故,洋曰:「為爾漫戲。」其實蓋欲習勞也。
澄獲徐州刺史蘭欽子京,以為膳奴,欽請贖之,不許。京屢自訴,澄杖之,曰:「更訴,當殺汝。」京與其黨六人謀作亂。澄在鄴,居北城東柏堂,嬖琅邪公主,欲其往來無間,侍衛者常遣出外。辛卯,澄與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侍中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屏左右,謀受魏禪,署擬百官。蘭京進食,澄卻之,謂諸人曰:「昨夜夢此奴斫我,當急殺之。」京聞之,置刀盤下,冒言進食,澄怒曰:「我未索食,何為遽來。」京揮刀曰:「來殺汝。」澄自投傷足,入於牀下,賊去牀,弒之。愔狼狽走出,遺一靴,季舒匿於廁中。元康以身蔽澄,與賊爭刀,被傷,腸出。庫直王紘冒刃御賊,紇奚舍樂鬥死。時變起倉猝,內外震駭。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麾部分,入討羣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洋祕不發喪。陳元康手書辭母,口占使功曹參軍祖珽作書陳便宜,至夜而卒。洋殯之第中,詐云出使,虛除元康中書令,以王紘為領左右都督。紘,基之子也。
勳貴以重兵皆在幷州,勸洋早如晉陽,洋從之。夜,召大將軍督護太原唐邕,使部分將士,鎮遏四方。邕支配須臾而畢,洋由是重之。
癸巳,洋諷東魏主以立太子大赦。澄死問漸露,東魏主竊謂左右曰:「大將軍今死,似是天意,威權當復歸帝室矣。」洋留太尉高嶽、太保高隆之、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子如、侍中楊愔守鄴,餘勳貴皆自隨。甲午,入謁東魏主於昭陽殿,從甲士八千人,登階者二百餘人,皆攘袂扣刃,若對嚴敵。令主者傳奏曰:「臣有家事,須詣晉陽。」再拜而出。東魏主失色,目送之曰:「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晉陽舊臣宿將素輕洋,及至,大會文武,神彩英暢,言辭敏洽,眾皆大驚。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
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戊辰,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齊郡王。三月庚申,東魏進丞相洋爵為齊王。
東魏齊王洋之為開府也,勃海高德政為管記,由是親暱,言無不盡。金帶光祿大夫丹楊徐之才、北平太守廣宗宋景業皆善圖讖,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勸之受禪。洋以告婁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洋鑄像卜之而成,乃使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問肆州刺史斛律金。金來見洋,固言不可,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洋與諸貴議於太妃前,太妃曰:「吾兒懦直,必無此心,高德政樂禍教之耳。」洋以人心不壹,使高德政如鄴察公卿之意,未還。洋擁兵而東,至平都城,召諸勳貴議之,莫敢對。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勍敵,若受魏禪,恐彼挾天子自稱義兵而東向,王何以待之。」徐之才曰:「今與王爭天下者,彼亦欲為王所為,縱其屈強,不過隨我稱帝耳。」弼無以應。高德政至鄴,諷公卿,莫有應者。司馬子如逆洋於遼陽,固言未可。洋欲還,倉丞李集曰:「王來為何事,而今欲還。」洋僞使於東門殺之,而別令賜絹十匹,遂還晉陽。自是居常不悅。徐之才、宋景業等日陳陰陽雜佔,雲宜早受命。高德政亦敦勸不已。洋使術士李密卜之,遇《大橫》,曰:「漢文之卦也。」又使宋景業筮之,遇《幹》之《鼎》,曰:「《幹》,君也,《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受禪。」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於其位。」景業曰:「王為天子,無復下期,豈得不終於其位乎。」洋大悅,乃發晉陽。
高德政錄在鄴諸事,條進于洋,洋令左右陳山提馳驛齎事條,並密書與楊愔。是月,山提至鄴,楊愔即召太常卿邢劭等議撰儀注,祕書監魏收草九錫、禪讓、勸進諸文,引魏宗室諸王入北宮,留於東齋。甲寅,東魏進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洋行至前亭,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至平都城,不復肯進。高德政、徐之才苦請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泄。」即命司馬子如、杜弼馳驛續入,觀察物情。子如等至鄴,眾人以事勢已決,無敢異言。洋至鄴,召夫齎築具集城南。高隆之請曰:「用此何為。」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問為,欲族滅邪。」隆之謝而退。於是作圓丘,備法物。
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啓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見之。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聖德欽明,萬方歸仰,願陛下遠法堯、舜。」帝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曰:「若爾,須作制書。」中書郎崔劼、裴讓之曰:「制已作訖。」使侍中楊愔進之。東魏主既署,曰:「居朕何所。」愔對曰:「北城別有館宇。」乃下御坐,步就東廊,詠範蔚宗《後漢書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朕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六宮。」帝步入與妃嬪已下別,舉宮皆哭。趙國李嬪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直長趙道德以故犢車一乘候於東合,帝登車,道德超上抱之,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順人,何物奴敢逼人如此。」道德猶不下。出雲龍門,王公百僚拜辭,高隆之灑泣。遂入北城,居司馬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禪位於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自魏敬宗以來,百官絕祿,至是始復給之。己未,封東魏主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禮。追尊齊獻武王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後改為高祖。文襄王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辛酉,尊王太后婁氏為皇太后。乙丑,降魏朝封爵有差,其宣力霸朝及西南投化者,不在降限。
夏六月,齊主封宗室高嶽等十人,功臣庫狄乾等七人皆為王。癸未,封弟浚為永安王,淹為平陽王,浟為彭城王,演為常山王,渙為上黨王,淯為襄城王,湛為長廣王,湝為任城王,湜為高陽王,濟為博陵王,凝為新平王,潤為馮翊王,洽為漢陽王。
二年。齊主每出入,常以中山王自隨,王妃太原公主恆為之嘗飲食,護視之。冬十二月,齊主飲公主酒,使人鴆中山王,殺之,並其三子,諡王曰魏孝靜皇帝,葬於鄴西漳北。其後齊主忽掘其陵,投梓宮於漳水。齊主初受禪,魏神主悉寄於七帝寺,至是亦取焚之。
彭城公元韶以高氏壻,寵遇異於諸元。開府儀同三司美陽公元暉業以位望隆重,又志氣不倫,尤為齊主所忌,從齊主在晉陽。暉業於宮門外罵韶曰:「爾不及一老嫗。負璽與人,何不擊碎之。我出此言,知即死,爾亦詎得幾時。」齊主聞而殺之,及臨淮公元孝友,皆鑿汾水冰,沈其屍。孝友,彧之弟也。齊主嘗剃元韶鬢須,加之粉黛以自隨,曰:「吾以彭城為嬪御」,言其懦弱如婦人也。
==宇文篡西魏 後周==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魏孝武帝閨門無禮,從妹不嫁者三人,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南陽王寶炬之同產也,從帝入關,丞相泰使元氏諸王取明月殺之。帝不悅,或時彎弓,或時椎桉,由是復與泰有隙。冬閏十二月癸巳,帝飲酒,遇酖而殂。泰與羣臣議所立,多舉廣平王贊。贊,孝武帝之兄子也。侍中濮陽王順於別室垂涕謂泰曰:「高歡逼逐先帝,立幼主以專權,明公宜反其所為。廣平衝幼,不如立長君而奉之。」泰乃奉太宰南陽王寶炬而立之。順,素之曾孫也。殯孝武帝於草堂佛寺,諫議大夫宋球慟哭嘔血,漿粒不入口者數日,泰以其名儒,不之罪也。
大同八年。魏丞相泰妻馮翊公主生子覺。太清二年夏五月,魏以丞相泰為太師。
元帝承聖二年春二月,魏太師泰去丞相、大行臺,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冬十一月,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事泄,泰殺之。
三年。魏主自元烈之死,有怨言,密謀誅太師泰。臨淮王育、廣平王贊垂涕切諫,不聽。泰諸子皆幼,兄子章武公導、中山公護皆出鎮,唯以諸壻為心膂,大都督清河公李基、義城公李暉、常山公於翼俱為武衛將軍,分掌禁兵。基,遠之子。暉,弼之子。翼,謹之子也。由是魏主謀泄,泰廢魏主,置之雍州,立其弟齊王廓,去年號,稱元年,復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魏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滅絕。泰乃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
夏四月庚戌,魏太師泰酖殺廢帝。
敬帝紹泰元年。魏宇文泰諷淮安王育上表,請如古制,降爵為公,於是宗室諸王皆降為公。太平元年春正月丁丑,魏初建六官,以宇文泰為太師、大冢宰。
夏四月,魏太師泰尚孝武妹馮翊公主,生略陽公覺,姚夫人生寧都公毓。毓於諸子最長,娶大司馬獨孤信女。泰將立嗣,謂公卿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如何。」眾默然,未有言者。尚書左僕射李遠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長。略陽公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為嫌,請先斬之。」遂拔刀而起,泰亦起曰:「何至於是。」信又自陳解,遠乃止。於是羣公並從遠議。遠出外,拜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此大議。」遂立覺為世子。
太師泰北巡。秋八月,泰北渡河。
冬十月,魏安定文公宇文泰還至牽屯山而病,驛召中山公護。護至涇州,見泰,泰謂護曰:「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努力以成吾志。」乙亥,卒於雲陽。護還長安,發喪。泰能駕御英豪,得其力用,性好質素,不尚虛飾,明達政事,崇儒好古,凡所施設,皆依仿三代而為之。丙子,世子覺嗣位,為太師、柱國、大冢宰,出鎮同州,時年十五。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羣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護問計於大司寇于謹,謹曰:「謹早蒙先公非常之知,恩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爭之。若對眾定策,公必不得讓。」明日,羣公會議,謹曰:「昔帝室傾危,非安定公無復今日。今公一旦違世,嗣子雖幼,中山公親其兄子,兼受顧託,軍國之事理須歸之。」辭色抗厲,眾皆悚動。護曰:「此乃家事,護雖庸昧,何敢有辭。」謹素與泰等夷,護常拜之。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羣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護綱紀內外,撫循文武,人心遂安。
十二月,魏封世子覺為周公。
魏宇文護以周公幼弱,欲早使正位,以定人心。庚子,以魏恭帝詔禪位於周,使大宗伯趙貴持節奉冊,濟北公迪致皇帝璽綬。恭帝出居大司馬府。
陳高祖永定元年春正月辛丑,周公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於露門,追尊王考文公為文王,妣為文後,大赦。封魏恭帝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時,服色尚黑。以李弼為太師,趙貴為太傅,獨孤信為太保中山公護為大司馬。
二月,周人殺魏恭帝。
秋八月,晉公護廢周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後月餘,護弒略陽公。事見《宇文護逆節》。二年秋九月甲申,周封少師元羅為韓國公,以紹魏後。
三年秋八月,周御正中大夫崔猷建議,以為「聖人沿革,因時制宜。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請遵秦、漢舊制稱皇帝,建年號。」己亥,周王始稱皇帝,追尊文王曰文皇帝,改元武成。
==侯景之亂==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東魏司徒、河南大將軍、大行臺侯景,右足偏短,弓馬非其長,而多謀算。諸將高敖曹、彭樂等皆勇冠一時,景常輕之,曰:「此屬皆如豕突,勢何所至!」景嘗言於丞相高歡︰「願得兵三萬,橫行天下,要須濟江縛取蕭衍老公,以爲太平寺主。」歡使將兵十萬,專制河南,杖任若己之半體。
景素輕高澄,嘗謂司馬子如曰:「高王在,吾不敢有異。王沒,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子如掩其口。及歡疾篤,澄詐爲歡書以召景。先是,景與歡約曰:「今握兵在遠,人易爲詐,所賜書(背)[皆]請加微點。」歡從之。景得書,無點,辭不至。又聞歡疾篤,用其行臺郎潁川王偉計,遂擁兵自固。
歡謂澄曰:「我雖病,汝面更有餘憂,何也?」澄未及對,歡曰:「豈非憂侯景叛邪?」對曰:「然。」歡曰:「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之志,顧我能畜養,非汝所能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庫狄干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潘相樂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樂心腹難得,宜防護之。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遺汝。」又曰:「段孝先忠亮仁厚,智勇兼備,親戚之中,唯有此子,軍旅大事,宜共籌之。」又曰:「邙山之戰,吾不用陳元康之言,留患遺汝,死不瞑目。」相樂,廣寧人也。
太清元年春正月丙午,東魏勃海獻武王歡卒。侯景自念己與高氏有隙,內不自安。辛亥,據河南叛歸于魏,潁川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懷朔暴顯等。遣軍士二百人載仗暮入西兗州,欲襲取之,刺史邢子才覺之,掩捕,盡獲之,因散檄東方諸州,各爲之備,由是景不能取。
諸將皆以爲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殺暹以謝景。陳元康諫曰:「今雖四海未清,綱紀已定。若以數將在外,苟悅其心,枉殺無辜,虧廢刑典,豈直上負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錯前事,願公愼之。」澄乃止。遣司空韓軌督諸侯討景。
二月,魏以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爲司空,侯景爲太傅、河南大行臺、上谷公。庚辰,景又遣其行臺郎中丁和來,上表言:「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唯青、徐數州,僅須折簡。且黃河以南,皆臣所職,易同反掌。若齊、宋一平,徐事燕、趙。」上召羣臣廷議。尚書僕射謝舉等皆曰:「頃歲與魏通和,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竊謂非宜。」上曰:「雖然,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豈宜膠柱!」
是歲正月乙卯,上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舉朝稱慶。旦,見中書舍人朱异,告之,且曰:「吾爲人少夢,若有夢必實。」异曰:「此乃宇內混壹之兆也。」及丁和至,稱景定計以正月乙卯,上愈神之。然意猶未決,嘗獨言:「我國家如金甌,無一傷缺,今忽受景地,詎是事宜?脫致紛紜,悔之何及。」朱异揣知上意,對曰:「聖明御宇,南北歸仰,正以事無機會,未達其心。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來,自非天誘其衷,人贊其謀,何以至此?若拒而不納,恐絕後來之望。此誠易見,願陛下無疑。」上乃定議納景。壬午,以景爲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制如鄧禹故事。平西諮議參軍周弘正善占候,前此謂人曰:「國家數年後當有兵起。」及聞納景,曰:「亂階在此矣。」
三月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鴉仁督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將兵三萬趣懸瓠,運糧食應接侯景。
夏五月,高澄遣武衞將軍元柱等將數萬衆晝夜兼行以襲侯景,遇景於潁川北,柱等大敗。景以羊鴉仁等軍猶未至,乃退保潁川。
東魏司徒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尚書左僕射于謹曰:「景少習兵,姦詐難測,不如厚其爵位,以觀其變,未可遣兵也。」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爲「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卽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景恐上責之,遣中兵參軍柳昕奉啓於上,以爲︰「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目前。臣旣不安於高氏,豈見容於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圖爲國,願不賜咎。臣獲其力,不容卽棄,今以四州之地,爲餌敵之資,已令宇文遣人入守。自豫州以東,齊海以西,悉臣控壓,見有之地,盡歸聖朝。懸瓠、項城、徐州、南兗,事須迎納。願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與臣影響,不使差互。」上報之曰:「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須適事而行,隨方以應。卿誠心有本,何假詞費?」
六月,東魏韓軌等圍潁川,聞魏李弼、趙貴等將至,己巳,引兵還鄴。侯景欲因會,執弼與貴,奪其軍。貴疑之,不往。貴欲誘景入營而執之,弼止之。羊鴉仁遣長史鄧鴻將兵至汝水,弼引兵還長安。王思政入據潁川。景陽稱略地,引軍出屯懸瓠。
景復乞兵於魏,丞相泰使同軌防主韋法保及都督賀蘭願德等將兵助之。大行臺左丞藍田王悅言於泰曰:「侯景之於高歡,始敦鄕黨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任居上將,位重台司。今歡始死,景遽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爲人下故也。且彼旣能背德於高氏,豈肯盡節於朝廷?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竊恐朝廷貽笑將來也。」泰乃召景入朝。
景陰謀叛魏,事計未成,厚撫韋法保等,冀爲己用,外示親密無猜間。每往來諸軍間,侍從至少,魏軍中名將,皆身自造詣。同軌防長史裴寬謂法保曰:「侯景狡詐,必不肯入關,欲託款於公,恐未可信。若伏兵斬之,此亦一時之功也。如其不爾,卽應深爲之防,不得信其誑誘,自貽後悔。」法保深然之,不敢圖景,但自爲備而已。尋辭還所鎭。王思政亦覺其詐,密召賀蘭願德等還,分布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鎭。景果辭不入朝,遺丞相泰書曰:「吾恥與高澄鴈行,安能比肩大弟!」泰乃遣行臺郎中趙士憲悉召前後所遣諸軍援景者。景遂決意來降。魏將任約以所部千餘人降於景。泰以所授景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臺、都督河南諸軍事回授王思政。思政並讓不受,頻使敦諭,唯受都督河南諸軍事。
秋七月庚申,羊鴉仁入懸瓠城。甲子,詔更以懸瓠爲豫州,壽春爲南豫州,改合肥爲合州。以鴉仁爲司、豫二州刺史,鎭懸瓠;西陽太守羊思達爲殷州刺史,鎭項城。
八月乙丑,下詔大舉伐東魏,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淵明、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分督諸將。淵明,懿之子;會理,續之子也。始,上欲以鄱陽王範爲元帥,朱异取急在外,聞之,遽入曰:「鄱陽雄豪蓋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殘暴,非弔民之材。且陛下昔登北顧亭以望,謂江右有反氣,骨肉爲戎首,今日之事,尤宜詳擇。」上默然,曰:「會理何如?」對曰:「陛下得之矣。」會理懦而無謀,所乘襻輿,施版屋,冠以牛皮。上聞,不悅。貞陽侯淵明時鎭壽陽,屢請行,上許之。會理自以皇孫,復爲都督,自淵明以下,殆不對接。淵明與諸將密告朱异,追會理還,遂以淵明爲都督。
或告東魏大將軍澄,云「侯景有北歸之志」,會景將蔡道遵北歸,言「景頗知悔過」。景母及妻子皆在鄴,澄乃以書諭之,語以闔門無恙。若還,許以豫州刺史終其身,還其寵妻、愛子,所部文武更不追攝。景使王偉復書曰:「今已引二邦,揚旌北討,熊豹齊奮。克復中原,幸自取之,何勞恩賜?昔王陵附漢,母在不歸,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脫謂誅之有益,欲止不能,殺之無損,徒復阬戮,家累在君,何關僕也。」戊子,詔以景錄行臺尚書事。
九月,上命蕭淵明堰泗水於寒山以灌彭城,俟得彭城,乃進軍與侯景掎角。癸卯,淵明軍于寒山,去彭城十八里,斷流立堰。侍中羊侃監作堰,再旬而成。東魏徐州刺史太原王則嬰城固守,侃勸淵明乘水攻彭城,不從。諸將與淵明議軍事,淵明不能對,但云「臨時制宜」。
冬十一月,東魏大將軍澄使大都督高岳救彭城,欲以金門郡公潘樂爲副。陳元康曰:「樂緩於機變,不如慕容紹宗,且先王之命也。公但推赤心於斯人,景不足憂也。」時紹宗在外,澄欲召見之,恐其驚叛。元康曰:「紹宗知元康特蒙顧待,新使人來餉金;元康欲安其意,受之而厚答其書,保無異也。」乙酉,以紹宗爲東南道行臺,與岳、樂偕行。初,景聞韓軌來,曰:「噉猪腸兒何能爲?」聞高岳來,曰:「兵精人凡。」諸將無不爲所輕者。及聞紹宗來,叩鞍有懼色,曰:「誰敎鮮卑兒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定未死邪?」
澄以廷尉卿杜弼爲軍司,攝行臺左丞,臨發,問以政事之要,可爲戒者,使錄一二條。弼請口陳之,曰:「天下大務,莫過賞罰。賞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罰一人使天下之人懼,苟二事不失,自然盡美。」澄大悅,曰:「言雖不多,於理甚要。」
紹宗帥衆十萬據橐駝峴,羊侃勸貞陽侯淵明乘其遠來擊之,不從。旦日,又勸出戰,亦不從。侃乃帥所領出屯堰上。
丙午,紹宗至城下,引步騎萬人攻潼州刺史郭鳳營,矢下如雨。淵明醉不能起,命諸將救之,皆不敢出。北兗州刺史胡貴孫謂譙州刺史趙伯超曰:「吾屬將兵而來,本欲何爲,今遇敵而不戰乎?」伯超不能對。貴孫獨帥麾下與東魏戰,斬首二百級。伯超擁衆數千不敢救,謂其下曰:「虜盛如此,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可以免罪。」皆曰:「善。」遂遁還。
初,侯景嘗戒梁人曰:「逐北不過二里。」紹宗將戰,以梁人輕悍,恐其衆不能支,一一引將卒謂之曰:「我當陽退,誘吳兒使前,爾擊其背。」東魏兵實敗走,梁人不用景言,乘勝深入。魏將卒以紹宗之言爲信,爭共掩擊之,梁兵大敗,貞陽侯淵明及胡貴孫、趙伯超等皆爲東魏所虜,失亡士卒數萬人。羊侃結陳徐還。
上方晝寢,宦者張僧胤白朱异啓事,上駭之,遽起升輿,至文德殿閤。异曰:「韓山失律。」上聞之,怳然將墜牀,僧胤扶而就坐,乃歎曰:「吾得無復爲晉家乎!」
郭鳳退保潼州,慕容紹宗進圍之。十二月甲子朔,鳳棄城走。
東魏使軍司杜弼作檄移梁朝曰:「皇家垂統,光配彼天,唯彼吳越,獨阻聲敎。元首懷止戈之心,上宰薄兵車之命,遂解縶南冠,喻以好睦。雖嘉謀長算,爰自我始,罷戰息民,彼獲其利。侯景豎子,自生猜貳,遠託關、隴,依憑姦僞,逆主定君臣之分,僞相結兄弟之親,豈曰無恩,終成難養,俄而易慮,親尋干戈。釁暴惡盈,側首無託,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而僞朝大小,幸災忘義,主荒於上,臣蔽於下,連結姦惡,斷絕鄰好,徵兵保境,縱盜侵國。蓋物無定方,事無定勢,或乘利而受害,或因得而更失。是以吳侵齊境,遂得句踐之師,趙納韓地,終有長平之役。矧乃鞭撻疲民,侵軼徐部,築壘擁川,舍舟徼利。是以援枹秉麾之將,拔拒投石之士,含怒作色,如赴私讎。彼連營擁衆,依山傍水,舉螳蜋之斧,被蛣蜣之甲,當窮轍以待輪,坐積薪而候燎。及鋒刃暫交,埃塵且接,已亡㦸棄戈,土崩瓦解,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曲直旣殊,強弱不等,獲一人而失一國,見黃雀而忘深穽,智者所不爲,仁者所不向。誠旣往之難逮,猶將來之可追。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班三事,邑啓萬家,揣身量分,久當止足。而周章向背,離披不已,夫豈徒然,意亦可見。彼乃授之以利器,誨之以慢藏,使其勢得容姦,時堪乘便。今見南風不競,天亡有徵,老賊姦謀,將復作矣。然推堅強者難爲功,摧枯朽者易爲力,計其雖非孫、吳猛將,燕、趙精兵,猶是久涉行陳,曾習軍旅,豈同剽輕之師,不比危脆之衆。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爲勢有餘,終恐尾大於身,踵粗於股,倔強不掉,狼戾難馴,呼之則反速而釁小,不徵則叛遲而禍大。會應遙望廷尉,不肯爲臣,自據淮南,亦欲稱帝。但恐楚國亡猨,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淮士子,荊、揚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彼梁主操行無聞,輕險有素,射雀論功,蕩舟稱力,年旣老矣,耄又及之,政散民流,禮崩樂壞。加以用舍乖方,廢立失所,矯情動俗,飾智驚愚,毒螫滿懷,妄敦戒業,躁競盈胸,謬治清淨。災異降於上,怨讟興於下,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履霜有漸,堅冰且至。傳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朋黨路開,兵權在外。必將禍生骨肉,釁起腹心,強弩衝城,長戈指闕。徒探雀鷇,無救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詎延晷刻之命。外崩中潰,今實其時,鷸蚌相持,我乘其敝。方使駿騎追風,精甲輝日,四七並列,百萬爲羣,以轉石之形,爲破竹之勢。當使鍾山渡江,青蓋入洛,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麋鹿遊於姑蘇之館。但恐革車之所轥轢,劍騎之所蹂踐,𣏌梓於焉傾折,竹箭以此摧殘。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歸款軍門,委命下吏,當卽授客卿之秩,特加驃騎之號。凡百君子,勉求多福。」其後梁室禍敗,皆如弼言。
侯景圍譙城不下,退攻城父,拔之。壬申,遣其行臺左丞王偉等詣建康說上曰:「鄴中文武合謀,召臣共討高澄,事泄,澄幽元善見於金墉,殺諸元六十餘人。河北物情,俱念其主,請立元氏一人以從人望,如此則陛下有繼絕之名,臣景有立功之效,河之南北,爲聖朝之邾、莒,國之男女,爲大梁之臣妾。」上以爲然,乙亥,下詔以太子舍人元貞爲咸陽王,資以兵力,使還北主魏,須渡江,許卽位,儀衞以乘輿之副給之。貞,樹之子也。
蕭淵明至鄴,東魏主升閶闔門受俘,讓而釋之,送於晉陽,大將軍澄待之甚厚。
慕容紹宗引軍擊侯景,景輜重數千兩,馬數千匹,士卒四萬人,退保渦陽。紹宗士卒十萬,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景使謂之曰:「公等爲欲送客,爲欲定雌雄邪?」紹宗曰:「欲與公決勝負。」遂順風布陳。景閉壘,俟風過乃出。紹宗曰:「侯景多詭計,好乘人背。」使備之,果如其言。景命戰士皆被短甲,執短刀,入東魏陳,但低視,斫人脛馬足。東魏兵遂敗,紹宗墜馬,儀同三司劉豐生被傷,顯州刺史張遵業爲景所擒。
紹宗、豐生俱奔譙城,裨將斛律光、張恃顯尤之,紹宗曰:「吾戰多矣,未見如景之難克者也。君輩試犯之。」光等被甲將出,紹宗戒之曰:「勿渡渦水。」二人軍於水北,光輕騎射之。景臨渦水謂光曰:「爾求勳而來,我懼死而去。我,汝之父友,何爲射我?汝豈自解不渡水南,慕容紹宗敎汝也。」光無以應。景使其徒田遷射光馬,洞胸,光易馬隱樹,又中之,退入於軍。景擒恃顯,旣而捨之。光走入譙城,紹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光,金之子也。
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夾渦而軍,潛於上風縱火,景帥騎入水,出而卻走,草濕,火不復然。
侯景與東魏慕容紹宗相持數月,景食盡,司馬世雲降於紹宗。
二年春正月己亥,慕容紹宗以鐵騎五千夾擊侯景。景誑其衆曰:「汝輩家屬已爲高澄所殺。」衆信之。紹宗遙呼曰:「汝輩家屬並完,若歸,官勳如舊。」被髮向北斗爲誓。景士卒不樂南渡,其將暴顯等各帥所部降於紹宗。景衆大潰,爭赴渦水,水爲之不流。景與腹心數騎自硤石濟淮,稍收散卒,得步騎八百人,南過小城,人登陴詬之曰:「跛奴,欲何爲邪!」景怒,破城殺詬者而去。晝夜兼行,追軍不敢逼。使謂紹宗曰:「景若就禽,公復何用?」紹宗乃縱之。
甲辰,豫州刺史羊鴉仁以東魏軍漸逼,稱運糧不繼,棄懸瓠,還義陽。殷州刺史羊思達亦棄項城走,東魏人皆據之。上怒,責讓鴉仁。鴉仁懼,啓申後期,頓軍淮上。
侯景旣敗,不知所適。時鄱陽王範除南豫州刺史,未至。馬頭戍主劉神茂素爲監州事韋黯所不容,聞景至,故往候之。景問曰:「壽陽去此不遠,城池險固,欲往投之,韋黯其納我乎?」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後,徐以啓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景執其手曰:「天敎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爲鄕導。壬子,景夜至壽陽城下,韋黯以爲賊也,授甲登陴。景遣其徒告曰:「河南王戰敗來投此鎭,願速開門。」黯曰:「旣不奉敕,不敢聞命。」景謂神茂曰:「事不諧矣。」神茂曰:「黯懦而寡智,可說下也。」乃遣壽陽徐思玉入見黯曰:「河南王爲朝廷所重,君所知也。今失利來投,何得不受?」黯曰:「吾之受命,唯知守城。河南自敗,何預吾事?」思玉曰:「國家付君以閫外之略,今君不肯開城,若魏追兵來至,河南爲魏所殺,君豈能獨守?縱使或存,何顏以見朝廷?」黯然之。思玉出報,景大悅曰:「活我者卿也。」癸丑,黯開門納景,景遣其將分守四門,詰責黯,將斬之;旣而撫手大笑,置酒極歡。黯,叡之子也。
朝廷聞景敗,未得審問;或云景與將士盡沒,上下咸以爲憂。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詣東宮,太子曰:「淮北始更有信,侯景定得身免,不如所傳。」敬容對曰:「得景遂死,深爲朝廷之福。」太子失色,問其故,敬容曰:「景翻覆叛臣,終當亂國。」太子於玄圃自講《老》、《莊》,敬容謂學士吳孜曰:「昔西晉祖尚玄虛,使中原淪於胡羯。今東宮復爾,江南亦將爲戎乎?」
甲寅,景遣儀同三司于子悅馳以敗聞,幷自求貶削,優詔不許。景復求資給,上以景兵新破,未忍移易,乙卯,卽以景爲南豫州牧,本官如故。更以鄱陽王範爲合州刺史,鎭合肥。光祿大夫蕭介上表諫曰:「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隻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敕容納。臣聞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卓而爲賊;劉牢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虎之喻,必見飢噬之禍。侯景以凶狡之才,荷高歡卵翼之遇,位忝台司,任居方伯,然而高歡墳土未乾,卽還反噬。逆力不逮,乃復逃死關西;宇文不容,故復投身於我。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比屬國降胡以討匈奴,冀獲一戰之效耳。今旣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陛下愛匹夫而棄與國,臣竊不取也。若國家猶待其更鳴之辰,歲暮之效,臣竊惟侯景必非歲暮之臣。棄鄕國如脫屣,背君親如遺芥,豈知遠慕聖德,爲江、淮之純臣乎?事迹顯然,無可致惑。臣朽老疾侵,不應干預朝政,但楚囊將死,有城郢之忠,衞魚臨亡,亦有尸諫之節。臣忝爲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上歎息其忠,然不能用。介,思話之孫也。
二月,東魏殺其南兗州刺史石長宣,討侯景之黨也,其餘爲景所脅從者,皆赦之。
東魏旣得懸瓠、項城,悉復舊境。大將軍澄數遣書移,復求通好,朝廷未之許。澄謂貞陽侯淵明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餘年。聞彼禮佛文云『奉爲魏主,幷及先王』,此乃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知非梁主本心,當是侯景扇動耳,宜遣使諮論。若梁主不忘舊好,吾亦不敢違先王之意。諸人並卽遣歸,侯景家屬亦當同遣。」淵明乃遣省事夏侯僧辯奉啓於上,稱︰「勃海王弘厚長者,若更通好,當聽淵明還。」上得啓,流涕,與朝臣議之。右衞將軍朱异、御史中丞張綰等皆曰:「靜寇息民,和實爲便。」司農卿傅岐獨曰:「高澄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故命貞陽遣使,欲令侯景自疑。景意不安,必圖禍亂。若許通好,正墮其計中。」异等固執宜和,上亦厭用兵,乃從异言,賜淵明書曰:「知高大將軍禮汝不薄,省啓,甚以慰懷。當別遣行人,重敦鄰睦。」
僧辯還,過壽陽,侯景竊訪知之,攝問,具服。乃寫答淵明之書,陳啓於上曰:「高氏心懷鴆毒,怨盈北土,人願天從,歡身殞越。子澄嗣惡,討滅待時,所以昧此一勝者,蓋天蕩澄心,以盈凶毒耳。澄苟行合天心,腹心無疾,又何急急奉璧求和?豈不以秦兵扼其喉,胡騎迫其背,故甘辭厚幣,取安大國。臣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何惜高澄一豎,以棄億兆之心!竊以北魏安強,莫過天監之始,鍾離之役,匹馬不歸。當其強也,陛下尚伐而取之;及其弱也,反慮而和之。舍已成之功,縱垂死之虜,使其假命強梁,以遺後世,非直愚臣扼腕,實亦志士痛心。昔伍相奔吳,楚邦卒滅;陳平去項,劉氏用興。臣雖才劣古人,心同往事。誠知高澄忌賈在翟,惡會居秦,求盟請和,冀除其患。若臣死有益,萬殞無辭,唯恐千載,有穢良史。」景又致書於朱异,餉金三百兩;异納金而不通其啓。
己卯,上遣使弔澄。景又啓曰:「臣與高氏釁隙已深,仰憑威靈,期雪讎恥。今陛下復與高氏連和,使臣何地自處?乞申後戰,宣暢皇威。」上報之曰:「朕與公大義已定,豈有成而相納,敗而相棄乎!今高氏有使求和,朕亦更思偃武。進退之宜,國有常制。公但清靜自居,無勞慮也。」景又啓曰:「臣今蓄糧聚衆,秣馬潛戈,指日計期,克清趙、魏,不容軍出無名,故願以陛下爲主耳。今陛下棄臣遐外,南北復通,將恐微臣之身,不免高氏之手。」上又報曰:「朕爲萬乘之主,豈可失信於一物?想公深得此心,不勞復有啓也。」
景乃詐爲鄴中書,求以貞陽侯易景。上將許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縶!」謝舉、朱异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上從之,復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返。」景謂左右曰:「我固知吳老公薄心腸。」王偉說景曰:「今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唯王圖之。」於是始爲反計,屬城居民悉召募爲軍士,輒停責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將士。
夏五月,上遣建康令謝挺、散騎常侍徐陵聘于東魏,復脩前好。陵,摛之子也。
秋八月,侯景自至壽陽,徵求無已,朝廷未嘗拒絕。景請娶於王、謝,上曰:「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景恚曰:「會將吳兒女配奴!」又啓求錦萬匹爲軍人作袍,中領軍朱异議以青布給之。又以臺所給仗多不能精,啓請東冶鍜工,欲更營造,敕並給之。景以安北將軍夏侯夔之子譒爲長史,徐思玉爲司馬,譒遂去「夏」稱「侯」,託爲族子。
上旣不用景言,與東魏和親,是後景表疏稍稍悖慢。又聞徐陵等使魏,反謀益甚。元貞知景有異志,累啓還朝。景謂曰:「河北事雖不果,江南何慮失之,何不小忍?」貞懼,逃歸建康,具以事聞。上以貞爲始興內史,亦不問景。
臨賀王正德,所至貪暴不法,屢得罪於上,由是憤恨,陰養死士,儲米積貨,幸國家有變。景知之。正德在北,與徐思玉相知,景遣思玉致牋於正德曰:「今天子年尊,姦臣亂國,以景觀之,計日禍敗。大王屬當儲貳,中被廢黜,四海業業,歸心大王,景雖不敏,實思自效。願王允副蒼生,鑒斯誠款。」正德大喜曰:「侯公之意,闇與吾同,天授我也。」報之曰:「朝廷之事,如公所言。僕之有心,爲日久矣。今僕爲其內,公爲其外,何有不濟?機事在速,今其時矣。」
鄱陽王範密啓景謀反。時上以邊事專委朱异,動靜皆關之,异以爲必無此理。上報範曰:「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以此事勢,安能反乎?」範重陳之曰:「不早翦撲,禍及生民。」上曰:「朝廷自有處分,不須汝深憂也。」範復請自以合肥之衆討之,上不許。朱异謂範使曰:「鄱陽王遂不許朝廷有一客?」自是範啓,异不復爲通。
景邀羊鴉仁同反,鴉仁執其使以聞。异曰:「景數百叛虜何能爲?」敕以使者付建康獄,俄解遣之。景益無所憚,啓上曰:「若臣事是實,應罹國憲。如蒙照察,請戮鴉仁。」景又上言:「高澄狡猾,寧可全信!陛下納其詭語,求與連和,臣亦竊所笑也。臣寧堪粉骨,投命讎門,乞江西一境,受臣控督。如其不許,卽帥甲騎臨江上,向閩、越,非唯朝廷自恥,亦是三公旰食。」上使朱异宣語,答景使曰:「譬如貧家,畜十客五客,尚能得意,朕唯有一客,致有忿言,亦朕之失也。」益加賞賜錦綵錢布,信使相望。
戊戌,景反於壽陽,以誅中領軍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衞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爲名。异等皆以姦佞驕貪,蔽主弄權,爲時人所疾,故景託以興兵。驎、驗,吳郡人。石珍,丹楊人。驎、驗迭爲少府丞,以苛刻爲務,百賈怨之,异尤與之暱,世人謂之「三蠹」。
司農卿傅岐,梗直士也,嘗謂异曰:「卿任參國鈞,榮寵如此。比日所聞,鄙穢狼藉,若使聖主發悟,欲免得乎?」异曰:「外間謗讟,知之久矣,心苟無媿,何恤人言?」岐謂人曰:「朱彥和將死矣。恃諂以求容,肆辯以拒諫,聞難而不懼,知惡而不改,天奪其鑑,其能久乎?」
景西攻馬頭,遣其將宋子仙東攻木栅,執戍主曹璆等。上聞之,笑曰:「是何能爲,吾折箠笞之。」敕購斬景者封三千戶公,除州刺史。甲辰,詔以合州刺史鄱陽王範爲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爲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禮爲西道都督,通直散騎常侍裴之高爲東道都督,以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邵陵王綸持節董督衆軍以討景。正表,宏之子;仲禮,慶遠之孫;之高,邃之兄子也。
九月,侯景聞臺軍討之,問策於王偉。偉曰:「邵陵若至,彼衆我寡,必爲所困。不如棄淮南,決志東向,帥輕騎直掩建康。臨賀反其內,大王攻其外,天下不足定也。兵貴拙速,宜卽進路。」景乃留外弟中軍大都督王顯貴守壽陽,癸未,詐稱遊獵出,壽陽人不之覺。冬十月庚寅,景揚聲趣合肥,而實襲譙州,助防董紹先開城降之,執刺史豐城侯泰。泰,範之弟也先,爲中書舍人,傾財以事時要,超授譙州刺史。至州,徧發民丁,使擔腰輿、扇、繖等物,不限士庶;恥爲之者,重加杖責,多輸財者,卽縱免之,由是人皆思亂。及侯景至,人無戰心,故敗。
庚子,詔遣寧遠將軍王質帥衆三千巡江防遏。景攻歷陽太守莊鐵,丁未,鐵以城降。因說景曰:「國家承平歲久,人不習戰,聞大王舉兵,內外震駭,宜乘此際,速趨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爲備,內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據采石,大王雖有精甲百萬,不得濟矣。」景乃留儀同三司田英、郭駱守歷陽,以鐵爲導,引兵臨江。江上鎭戍相次啓聞。上問討景之策於都官尚書羊侃,侃請「以二千人急據采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衆,自然瓦解。」朱异曰:「景必無渡江之志。」遂寢其議。侃曰:「今茲敗矣!」
戊申,以臨賀王正德爲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丹楊郡。正德遣大船數十艘,詐稱載荻,密以濟景。景將濟,慮王質爲梗,使諜視之。會臨川太守陳昕啓稱︰「采石急須重鎭,王質水軍輕弱,恐不能濟。」上以昕爲雲旗將軍,代質戍采石,徵質知丹楊尹事。昕,慶之之子也。質去采石,而昕猶未下渚。諜告景云「質已退」,景使折江東樹枝爲驗,諜如言而返。景大喜曰:「吾事辦矣!」己酉,自橫江濟于采石,有馬數百匹,兵八千人。是夕,朝廷始命戒嚴。
景分兵襲姑孰執,淮南太守文成侯寧。南津校尉江子一帥舟師千餘人,欲於下流邀景,其副童桃生家在江北,與其徒先潰走,子一收餘衆步還建康。子一,子四之兄也。
太子見事急,戎服入見上,稟受方略。上曰:「此自汝事,何更問爲?內外軍悉以付汝。」太子乃停中書省,指授軍事,物情惶駭,莫有應募者。朝廷猶不知臨賀王正德之情,命正德屯朱雀門,寧國公大臨屯新亭,太府卿韋黯屯六門,繕脩宮城,爲受敵之備。大臨,大器之弟也。
己酉,景至慈湖,建康大駭,御街人更相劫掠,不復通行。赦東西冶、尚方錢署及建康繫囚,以揚州刺史宣城王大器都督城內諸軍事,以羊侃爲軍師將軍副之,南浦侯推守東府,西豐公大春守石頭,輕車長史謝禧、始興太守元貞守白下,韋黯與右衞將軍柳津等分守宮城諸門及朝堂。推,秀之子;大春,大臨之弟;津,仲禮之父也。攝諸寺庫公藏錢,聚之德陽堂,以充軍實。
庚戌,侯景至板橋,遣徐思玉來求見上,實欲觀城中虛實。上召問之,思玉詐稱叛景請間陳事。上將屛左右,舍人高善寶曰:「思玉從賊中來,情僞難測,安可使獨在殿上?」朱异侍坐,曰:「徐思玉豈刺客邪!」思玉出景啓,言「异等弄權,乞帶甲入朝,除君側之惡」。异甚慚悚。景又請遣了事舍人出相領解,上遣中書舍人賀季、主書郭寶亮隨思玉勞景于板橋。景北面受敕,季曰:「今者之舉何名?」景曰:「欲爲帝也。」王偉進曰:「朱异等亂政,除姦臣耳。」景旣出惡言,遂留季,獨遣寶亮還宮。
百姓聞景至,競入城,公私混亂,無復次第。羊侃區分防擬,皆以宗室間之。軍人爭入武庫,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斬數人,方止。是時梁興四十七年,境內無事,公卿在位及閭里士大夫罕見甲兵,賊至猝迫,公私駭震。宿將已盡,後進少年並出在外,軍旅指撝,一決於侃。侃膽力俱壯,太子深仗之。
辛亥,景至朱雀桁南,太子以臨賀王正德守宣陽門,東宮學士新野庾信守朱雀門,帥宮中文武三千餘人營桁北。太子命信開大桁以挫其鋒,正德曰:「百姓見開桁,必大驚駭,可且安物情。」太子從之。俄而景至,信帥衆開桁,始除一舶,見景軍皆著鐵面,退隱于門。信方食甘蔗,有飛箭中門柱,信手甘蔗應弦而落,遂棄軍走。南塘遊軍沈子睦,臨賀王正德之黨也,復閉桁渡景。太子使王質將精兵三千援信,至領軍府,遇賊,未陳而走。正德帥衆於張侯橋迎景,馬上交揖,旣入宣陽門,望闕而拜,歔欷流涕,隨景渡淮。景軍皆著青袍,正德軍並著絳袍碧裏,旣與景合,悉反其袍。景乘勝至闕下,城中恟懼,羊侃詐稱得射書,云「邵陵王、西昌侯援兵已至近路」,衆乃少安。西豐公大春棄石頭奔京口,謝禧、元貞棄白下走,津主彭文粲等以石頭城降景,景遣其儀同三司于子悅守之。
壬子,景列兵繞臺城,旛旗皆黑,射啓於城中,曰:「朱异等蔑弄朝權,輕作威福,臣爲所陷,欲加屠戮。陛下若誅朱异等,臣則斂轡北歸。」上問太子︰「有是乎?」對曰:「然。」上將誅之。太子曰:「賊以异等爲名耳,今日殺之,無救於急,適足貽笑將來。俟賊平,誅之未晚。」上乃止。
景繞城旣帀,百道俱攻,鳴鼓吹脣,喧聲震地。縱火燒大司馬、東西華諸門。羊侃使鑿門上爲竅,下水沃火。太子自捧銀鞍,往賞戰士。直閣將軍朱思帥戰士數人踰城出外灑水,久之方滅。賊又以長柯斧斫東掖門,門將開,羊侃鑿扇爲孔,以槊刺殺二人,斫者乃退。景據公車府,正德據左衞府,景黨宋子仙據東宮,范桃棒據同泰寺。景取東宮妓數百分給軍士。東宮近城,景衆登其牆射城內。至夜,景於東宮置酒奏樂,太子遣人焚之,臺殿及所聚圖書皆盡。景又燒乘黃廐、士林館、太府寺。癸丑,景作木驢數百攻城,城上投石碎之。景更作尖項木驢,石不能破。羊侃使作雉尾炬,灌以膏蠟,叢擲焚之,俄盡。景又作登城樓,高十餘丈,欲臨射城中。侃曰:「車高塹虛,彼來必倒,可臥而觀之。」及車動,果倒。
景攻旣不克,士卒死傷多,乃築長圍以絕內外,又啓求誅朱异等。城中亦射賞格出外曰:「有能送景首者,授以景位,幷錢一億萬,布、絹各萬匹。」朱异、張綰議出兵擊之,上問羊侃。侃曰:「不可。今出人若少,不足破賊,徒挫銳氣。若多,則一旦失利,門隘橋小,必大致失亡。」异等不從,使千餘人出戰,鋒未及交,退走,爭橋赴水死者太半。
侃子鷟爲景所獲,執至城下,以示侃。侃曰:「我傾宗報主,猶恨不足,豈計一子,幸早殺之!」數日,復持來,侃謂鷟曰:「久以汝爲死矣,猶在邪?」引弓射之。景以其忠義,亦不之殺。
莊鐵慮景不克,託稱迎母,與左右數十人趣歷陽,先遣書紿田英、郭駱曰:「侯王已爲臺軍所殺,國家使我歸鎭。」駱等大懼,棄城奔壽陽。鐵入城,不敢守,奉其母奔尋陽。
十一月戊午朔,刑白馬,祀蚩尤於太極殿前。
臨賀王正德卽帝位於儀賢堂,下詔稱︰「普通以來,姦邪亂政,上久不豫,社稷將危。河南王景釋位來朝,猥用朕躬,紹茲寶位。可大赦,改元正平。」立其世子見理爲皇太子,以景爲丞相,妻以女,幷出家之寶貨悉助軍資。
於是景營於闕前,分其兵二千人攻東府,南浦侯推拒之,三日不克。景自往攻之,矢石雨下。宣城王防閤許伯衆潛引景衆登城,辛酉,克之。殺南浦侯推及城中戰士三千人,載其尸聚於杜姥宅,遙語城中人曰:「若不早降,正當如此。」
景聲言上已晏駕,雖城中亦以爲然。壬戌,太子請上巡城,上幸大司馬門,城上聞蹕聲,皆鼓譟流涕,衆心粗安。
江子一之敗還也,上責之。子一拜謝曰:「臣以身許國,常恐不得其死,今所部皆棄臣去,臣以一夫安能擊賊?若賊遂能至此,臣誓當碎身以贖前罪,不死闕前,當死闕後。」癸亥,子一啓太子,與弟尚書左丞子四、東宮主帥子五帥所領百餘人開承明門出戰。子一直抵賊營,賊伏兵不動。子一呼曰:「賊輩何不速出!」久之,賊騎出,夾攻之。子一徑前,引槊刺賊,從者莫敢繼,賊解其肩而死。子四、子五相謂曰:「與兄俱出,何面獨旋?」皆免冑赴賊,子四中矟洞胸而死;子五傷脰,還至塹,一慟而絕。
景初至建康,謂朝夕可拔,號令嚴整,士卒不敢侵暴。及屢攻不克,人心離沮。景恐援兵四集,一旦潰去,又食石頭常平諸倉旣盡,軍中乏食,乃縱士卒掠奪民米及金帛、子女。是後米一升直七八萬錢,人相食,餓死者什五六。
乙丑,景於城東西起土山,驅迫士民,不限貴賤,亂加敺捶,疲羸者因殺以塡山,號哭動地。民不敢竄匿,並出從之,旬日間衆至數萬。城中亦築土山以應之,太子、宣城王以下皆親負土,執畚鍤。於山上起芙蓉層樓,高四丈,飾以錦罽,募敢死士二千人,厚衣袍鎧,謂之「僧騰客」,分配二山,晝夜交戰不息。會大雨,城內土山崩,賊乘之,垂入,苦戰不能禁。羊侃令多擲火,爲火城以斷其路,徐於內築城,賊不能進。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爲良,得朱异奴,以爲儀同三司,异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訴异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爲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羣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爲之致死。
荊州刺史湘東王繹聞景圍臺城,丙寅,戒嚴,移檄所督湘州刺史河東王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詧、江州刺史當陽公大心、郢州刺史南平王恪等發兵入援。大心,大器之弟;恪,偉之子也。
朱异遺景書,爲陳禍福。景報書,幷告城中士民,以爲「梁自近歲以來,權倖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歎,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
景又奉啓於東魏主,稱「臣進取壽春,暫欲停憩。而蕭衍識此運終,自辭寶位。臣軍未入其國,已投同泰捨身。去月二十九日,屆此建康。江海未蘇,干戈暫止,永言故鄕,人馬同戀。尋當整轡,以奉聖顏。臣之母、弟,久謂屠滅,近奉明敕,始承猶在。斯乃陛下寬仁,大將軍恩念,臣之弱劣,知何仰報!今輒齎啓迎臣母、弟、妻、兒,伏願聖慈,特賜裁放。」
己巳,湘東王繹遣司馬吳曄、天門太守樊文皎等將兵發江陵。
陳昕爲景所擒,景與之極飲,使昕收集部曲欲用之。昕不可,景使其儀同三司范桃棒囚之。昕因說桃棒,使帥所部襲殺王偉、宋子仙詣城降。桃棒從之,潛遣昕夜縋入城。上大喜,敕鐫銀券賜桃棒曰:「事定之日,封汝河南王,卽有景衆,幷給金帛女樂。」太子恐其詐,猶豫不決,上怒曰:「受降常理,何忽致疑!」太子召公卿會議,朱异、傅岐曰:「桃棒降,必非謬。桃棒旣降,賊景必驚,乘此擊之,可大破也。」太子曰:「吾堅城自守以俟外援,援兵旣至,賊豈足平?此萬全策也。今開門納桃棒,桃棒之情,何易可知?萬一爲變,悔無所及。社稷事重,須更詳之。」异曰:「殿下若以社稷之急,宜納桃棒;如其猶豫,非异所知。」太子終不能決。桃棒又使昕啓曰:「今止將所領五百人,若至城門,皆自脫甲,乞朝廷開門賜容。事濟之後,保擒侯景。」太子見其懇切,愈疑之。朱异拊膺曰:「失此,社稷事去矣!」俄而桃棒爲部下所告,景拉殺之。陳昕不知,如期而出,景邀得之,逼使射書城中曰:「桃棒且輕將數十人先入。」景欲衷甲隨之,昕不肯,期以必死,乃殺之。
景使蕭見理與儀同三司盧暉略戍東府,見理凶險,夜與羣盜剽劫於大桁,中流矢而死。
邵陵王綸行至鍾離,聞侯景已渡采石,綸晝夜兼道,旋軍入援。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十一二。遂帥寧遠將軍西豐公大春、新塗公大成、永安侯確、安南侯駿、前譙州刺史趙伯超、武州刺史蕭弄璋等步騎三萬,自京口西上。大成,大春之弟;確,綸之子;駿,懿之孫也。
景遣軍至江乘拒綸軍。趙伯超曰:「若從黃城大路,必與賊遇。不如徑指鍾山,突據廣莫門,出賊不意,城圍必解矣。」綸從之。夜行失道,迂二十餘里,庚辰旦,營于蔣山。景見之大駭,悉送所掠婦女、珍貨於石頭,具舟欲走。分兵三道攻綸,綸與戰,破之。時山巓寒雪,乃引軍下愛敬寺。景陳兵於覆舟山北,乙酉,綸進軍玄武湖側,與景對陳,不戰。至暮,景更約明日會戰,綸許之。安南侯駿見景軍退,以爲走,卽與壯士逐之。景旋軍擊之,駿敗,走趣綸軍。趙伯超望見,亦引兵走。景乘勝追擊之;諸軍皆潰。綸收餘兵近千人,入天保寺,景追之,縱火燒寺。綸奔朱方,士卒踐冰雪,往往墮足。景悉收綸輜重,生擒西豐公大春、安前司馬莊丘慧、主帥霍俊等而還。丙戌,景陳所獲綸軍首虜鎧仗及大春等於城下,使言曰:「邵陵王已爲亂兵所殺。」霍俊獨曰:「王小失利,已全軍還京口。城中但堅守,援軍尋至。」賊以刀毆其背,俊辭色彌厲,景義而釋之,臨賀王正德殺之。
是日晚,鄱陽王範遣其世子嗣與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趙鳳舉各將兵入援,軍于蔡洲,以待上流諸軍。範以之高督江右援軍事。景悉驅南岸居民於水北,焚其廬舍,大街以西,掃地俱盡。
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鎭鍾離,上召之入援,正表託以船糧未集,不進。景以正表爲南兗州刺史,封南郡王。正表乃於歐陽立栅以斷援軍,帥衆一萬,聲言入援,實欲襲廣陵。密書誘廣陵令劉詢,使燒城爲應。詢以告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十二月,會理使詢帥步騎千人夜襲正表,大破之,正表走還鍾離。詢收其兵糧,歸就會理,與之入援。
癸巳,侍中、都官尚書羊侃卒,城中益懼。侯景大造攻具,陳於闕前,大車高數丈,一車二十輪。丁酉,復進攻城,以蝦蟇車運土塡塹。
湘東王繹遣世子方等將步騎一萬入援建康,庚子,發公安。繹又遣竟陵太守王僧辯將舟師萬人出自漢川,載糧東下。方等有俊才,善騎射,每戰親犯矢石,以死節自任。
壬寅,侯景以火車焚臺城東南樓。材官吳景有巧思,於城內構地爲樓,火纔滅,新樓卽立,賊以爲神。景因火起,潛遣人於其下穿城,城將崩,乃覺之。吳景於城內更築迂城,狀如卻月以擬之,兼擲火焚其攻具,賊乃退走。
太子遣洗馬元孟恭將千人自大司馬門出盪,孟恭與左右奔降於景。
己酉,景土山稍逼城樓,柳津命作地道以取其土,外山崩,壓賊且盡。又於城內作飛橋,懸罩二土山上。景衆見飛橋逈出,崩騰而走。城內擲雉尾炬,焚其東山,樓栅蕩盡,賊積死於城下。乃棄土山不復修,自焚其攻具。材官將軍宋嶷降於景,敎之引玄武湖水以灌臺城,闕前皆爲洪流。
上徵衡州刺史韋粲爲散騎常侍,以都督長沙歐陽頠監州事。粲,放之子也。還至廬陵,聞侯景亂,粲簡閱部下,得精兵五千,倍道赴援。至豫章,聞景已出橫江,粲就內史劉孝儀謀之。孝儀曰:「必如此,當有敕,豈可輕信人言!妄相驚動,或恐不然。」時孝儀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賊已渡江,便逼宮闕,水陸俱斷,何暇有報?假令無敕,豈得自安!韋粲今日何情飲酒!」卽馳馬出部分。將發,會江州刺史當陽公大心遣使邀粲,粲乃馳往見大心曰:「上游藩鎭,江州去京最近,殿下情計誠宜在前。但中流任重,當須應接,不可闕鎭。今宜且張聲勢,移鎭湓城,遣偏將賜隨,於事便足。」大心然之,遣中兵柳昕帥兵二千人隨粲。粲至南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禮亦帥步騎萬餘人至橫江,粲卽送糧仗贍給之,幷散私金帛以賞其戰士。
西豫州刺史裴之高自張公洲遣船渡仲禮,丙辰夜,粲、仲禮及宣猛將軍李孝欽、前司州刺史羊鴉仁、南陵太守陳文徹合軍屯新林王遊苑。粲議推仲禮爲大都督,報下流衆軍,裴之高自以年位恥居其下,議累日不決。粲抗言於衆曰:「今者同赴國難,義在除賊。所以推柳司州者,正以久捍邊疆,先爲侯景所憚,且士馬精銳,無出其前。若論位次,柳在粲下,語其年齒,亦少於粲,直以社稷之計,不得復論。今日形勢,貴在將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裴公朝之舊德,豈應復挾私情以沮大計?粲請爲諸軍解之。」乃單舸至之高營,切讓之,曰:「今二宮危逼,猾寇滔天,臣子當戮力同心,豈可自相矛楯!豫州必欲立異,鋒鏑便有所歸。」之高垂泣致謝,遂推仲禮爲大都督。
宣城內史楊白華遣其子雄將郡兵繼至,援軍大集,衆十餘萬,緣淮樹栅,景亦於北岸樹栅以應之。
裴之高與弟之橫以舟師一萬屯張公洲。景囚之高弟姪子孫,臨水陳兵,連鏁列於陳前,以鼎鑊刀鋸隨其後,謂曰:「裴公不降,今卽烹之。」之高召善射者使射其子,再發,皆不中。
景帥步騎萬人於後渚挑戰,仲禮欲出擊之。韋粲曰:「日晚我勞,未可戰也。」仲禮乃堅壁不出,景亦引退。
湘東王繹將銳卒三萬發江陵,留其子綏寧侯方諸居守,諮議參軍劉之迡等三上牋請留,答敎不許。鄱陽王範遣其將梅伯龍攻王顯貴於壽陽,克其羅城。攻中城,不克而退,範益其衆,使復攻之。
丙辰晦,柳仲禮夜入韋粲營,部分衆軍。旦日會戰,諸將各有據守。令粲頓青塘,粲以青塘當石頭中路,賊必爭之,頗憚之。仲禮曰:「青塘要地,非兄不可,若疑兵少,當更遣軍相助。」乃使直閤將軍劉叔胤助之。
三年春正月丁巳朔,柳仲禮自新亭徙營大桁。忽大霧,韋粲軍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過半,立栅未合,侯景望見之,亟帥銳卒攻粲。粲使軍主鄭逸逆擊之,命劉叔胤以舟師截其後。叔胤畏懦,不敢進,逸遂敗。景乘勝入粲營,左右牽粲避賊,粲不動,叱子弟力戰,遂與子尼及三弟助、警、構從弟昂皆戰死,親戚死者數百人。仲禮方食,投箸被甲,與其麾下百騎馳往救之,與景戰於青塘,大破之,斬首數百級,沈淮水死者千餘人。仲禮矟將及景,而賊將支伯仁自後斫仲禮中肩,馬陷于淖,賊聚矟刺之,騎將郭山石救之得免。仲禮被重瘡,會稽人惠臶吮瘡斷血,故得不死。自是景不敢復濟南岸,仲禮亦氣衰,不復言戰矣。
邵陵王綸復收散卒,與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新淦公大成等自東道並至。庚申,列營于桁南,亦推柳仲禮爲大都督。大連,大臨之弟也。
朝野以侯景之禍共尤朱异,异慙憤發疾,庚申,卒。故事,尚書官不以爲贈,上痛惜异,特贈尚書右僕射。
甲子,湘東世子方等及王僧辯軍至。
己巳,太子遷居永福省。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下。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繫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衆軍,題云「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爲厭勝,射而下之。援軍募人能入城送啓者,鄱陽世子嗣左右李朗請先受鞭,詐爲得罪,叛投賊,因得入城。城中方知援兵四集,舉城鼓譟。上以朗爲直閣將軍,賜金遣之。朗緣鍾山之後,宵行晝伏,積日乃達。
癸未,鄱陽世子嗣、永安侯確、莊鐵、羊鴉仁、柳敬禮、李遷仕、樊文皎將兵渡淮,攻東府前栅,焚之,侯景退。衆軍營於青溪之東,遷仕、文皎帥銳卒五千獨進深入,所向摧靡。至菰首橋東,景將宋子仙伏兵擊之,文皎戰死,遷仕遁還。敬禮,仲禮之弟也。
仲禮神情傲很,陵蔑諸將,邵陵王綸每日執鞭至門,亦移時弗見,由是與綸及臨城公大連深相仇怨。大連又與永安侯確有隙,諸軍互相猜阻,莫有戰心。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纔過淮,卽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
臨賀王記室吳郡顧野王起兵討侯景,二月己丑,引兵來至。
初,臺城之閉也,公卿以食爲念,男女貴賤並出負米,得四十萬斛,收諸府藏,錢帛五十萬億,並聚德陽堂,而不備薪芻、魚鹽。至是,壞尚書省爲薪。撤薦,剉以飼馬;薦盡,又食以飯。軍士無膎,或煮鎧、薰鼠、捕雀而食之。御甘露廚有乾苔,味酸鹹,分給戰士。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雜以人肉,食者必病。侯景衆亦飢,抄掠無所獲。東城有米,可支一年,援軍斷其路。又聞荊州兵將至,景甚患之。王偉曰:「今臺城不可猝拔,援兵日盛,吾軍乏食,若僞且求和以緩其勢,東城之米足支一年,因求和之際,運米入石頭,援軍必不得動。然後休士息馬,繕修器械,伺其懈怠擊之,一舉可取也。」景從之,遣其將任約、于子悅至城下,拜表求和,乞復先鎭。太子以城中窮困,白上,請許之。上怒曰:「和不如死!」太子固請曰:「侯景圍逼已久,援軍相仗不戰,宜且許其和,更爲後圖。」上遲回久之,乃曰:「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遂報許之。景乞割江右四州之地,幷求宣城王大器出送,然後濟江。中領軍傅岐固爭曰:「豈有賊舉兵圍宮闕,而更與之和乎!此特欲卻援軍耳。戎狄獸心,必不可信。且宣城嫡嗣之重,國命所繫,豈可爲質!」上乃以大器之弟石城公大款爲侍中,出質於景。又敕諸軍不得復進,下詔曰:「善兵不戰,止戈爲武。可以景爲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己亥,設壇於西華門外,遣僕射王克、上甲侯韶、吏部郎蕭瑳與于子悅、任約、王偉登壇共盟。太子詹事柳津出西華門,景出栅門,遙相對,更殺牲歃血爲盟。旣盟,而景長圍不解,專修鎧仗,託云「無船,不得卽發」,又云「恐南軍見躡」,遣石城公還臺求宣城王出送,邀求稍廣,了無去志。太子知其詐言,猶羈縻不絕。韶,懿之孫也。
庚子,前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西昌侯世子彧,衆合三萬,至于馬卬洲。景慮其自白下而上,啓云:「請敕北軍聚還南岸,不爾,妨臣濟江。」太子卽勒會理自白下城移軍江潭苑。退,恢之子也。
辛丑,以邵陵王綸爲司空,鄱陽王範爲征北將軍,柳仲禮爲侍中、尚書右僕射。景以于子悅、任約、傅士悊皆爲儀同三司,夏侯譒爲豫州刺史,董紹先爲東徐州刺史,徐思玉爲北徐州刺史,王偉爲散騎常侍。上以偉爲侍中。
乙卯,景又啓曰:「適有西岸信至,高澄已得壽陽、鍾離,臣今無所投足,求借廣陵幷譙州,俟得壽陽,卽奉還朝廷。」又云:「援軍旣在南岸,須於京口渡江。」太子並答許之。癸卯,大赦。
庚戌,景又啓曰:「永安侯確、直閤趙威方頻隔栅見詬,云『天子自與汝盟,我終當破汝』。乞召侯及威方入,卽當引路。」上遣吏部尚書張綰召確,辛亥,以確爲廣州刺史,威方爲盱眙太守。確累啓固辭,不入,上不許。確先遣威方入城,因欲南奔。邵陵王綸泣謂確曰:「圍城旣久,聖上憂危,臣子之情,切於湯火,故欲且盟而遣之,更申後計。成命已決,何得拒違?」時臺使周石珍、東宮主書左法生在綸所,確謂之曰:「侯景雖云欲去,而不解長圍,意可見也。今召僕入城,何益於事?」石珍曰:「敕旨如此,郎那得辭!」確意尚堅,綸大怒,謂趙伯超曰:「譙州爲我斬之,持其首去!」伯超揮刃眄確曰:「伯超識君侯,刀不識也。」確乃流涕入城。
上常蔬食,及圍城日久,上廚蔬茹皆絕,乃食雞子。綸因使者暫通,上雞子數百枚,上手自料簡,歔欷哽咽。
湘東王繹軍於郢州之武城,湘州刺史河東王譽軍於青草湖,信州刺史桂陽王慥軍於西峽口,託云「俟四方援兵」,淹留不進。中記室參軍蕭賁,骨鯁士也,以繹不早下,心非之,嘗與繹雙六,食子未下,賁曰:「殿下都無下意。」繹深銜之。及得上敕,繹欲旋師,賁曰:「景以人臣,舉兵向闕,今若放兵,未及渡江,童子能斬之矣,必不爲也。大王以十萬之衆,未見賊而退,柰何?」繹不悅,未幾,因事殺之。慥,懿之孫也。侯景運東府米入石頭,旣畢,王偉聞荊州軍退,援軍雖多,不相統壹,乃說景曰:「王以人臣,舉兵圍守宮闕,逼辱妃、主,殘穢宗廟,擢王之髮,不足數罪。今日持此,欲安所容身乎?背盟而捷,自古多矣,願且觀其變。」臨賀王正德亦謂景曰:「大功垂就,豈可棄去!」景遂上啓,陳上十失,且曰:「臣方事睽違,所以冒陳讜直。陛下崇飾虛誕,惡聞實錄,以妖怪爲嘉禎,以天譴爲無咎。敷演六藝,排擯前儒,王莽之法也。以鐵爲貨,使輕重無常,公孫之制也。爛羊鐫印,朝章鄙雜,更始、趙倫之化也。豫章以所天爲血讎,邵陵以父存而冠布,石虎之風也。修建浮圖,百度糜費,使四民飢餒,苲融、姚興之代也。」又言:「建康宮室崇侈,陛下唯與主書參斷萬機,政以賄成,諸閹豪盛,衆僧殷實。皇太子珠玉是好,酒色是耽,吐言止於輕薄,賦詠不出《桑中》。邵陵所在殘破,湘東羣下貪縱,南康、定襄之屬皆如沐猴而冠耳。親爲孫姪,位則藩屛,臣至百日,誰肯勤王?此而靈長,未之有也。昔鬻拳兵諫,王卒改善,今日之舉,復奚罪乎!伏願陛下小懲大戒,放讒納忠,使臣無再舉之憂,陛下無嬰城之辱,則萬姓幸甚。」
上覽啓,且慚且怒。三月丙辰朔,立壇於太極殿前告天地,以景違盟,舉烽鼓譟。
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旣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十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尸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而衆心猶望外援。柳仲禮唯聚妓妾置酒作樂,諸將日往請戰,仲禮不許。安南侯駿說邵陵王綸曰:「城危如此,而都督不救,若萬一不虞,殿下何顏自立於世?今宜分軍爲三道,出賊不意攻之,可以得志。」綸不從。柳津登城謂仲禮曰:「汝君父在難,不能竭力,百世之後,謂汝爲何?」仲禮亦不以爲意。上問策於津,對曰:「陛下有邵陵,臣有仲禮,不忠不孝,賊何由平!」
戊午,南康王會理與羊鴉仁、趙伯超等進營於東府城北,約夜渡軍。旣而鴉仁等曉猶未至,景衆覺之,營未立,景使宋子仙擊之,趙伯超望風退走。會理等兵大敗,戰及溺死者五千人。景積其首於闕下,以示城中。
景又使于子悅求和,上使御史中丞沈浚至景所。景實無去志,謂浚曰:「今天時方熱,軍未可動,乞且留京師立效。」浚發憤責之,景不對,橫刀叱之。浚曰:「負恩忘義,違棄詛盟,固天地所不容!沈浚五十之年,常恐不得死所,何爲以死相懼邪!」因徑去不顧,景以其忠直捨之。
於是景決石闕前水,百道攻城,晝夜不息。邵陵世子堅屯太陽門,終日蒱飲,不恤吏士,其書佐董勛、熊曇朗恨之。丁卯夜向曉,勛、曇朗於城西北樓引景衆登城,永安侯確力戰不能卻,乃排闥入啓上,云「城已陷」。上安臥不動,曰:「猶可一戰乎?」對曰:「不可。」上歎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因謂確曰:「汝速去,語汝父,勿以二宮爲念。」因使慰勞在外諸軍。
俄而景遣王偉入文德殿奉謁,上命褰簾開戶引偉入。偉拜呈景啓,稱︰「爲姦佞所蔽,領衆入朝,驚動聖躬,今詣闕待罪。」上問:「景何在?可召來。」景入見於太極東堂,以甲士五百人自衞。景稽顙殿下,典儀引就三公榻。上神色不變,問曰:「卿在軍中日久,無乃爲勞。」景不敢仰視,汗流被面。又曰:「卿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子猶在北邪?」景皆不能對。任約從旁代對曰:「臣景妻子皆爲高氏所屠,唯以一身歸陛下。」上又問:「初渡江有幾人?」景曰:「千人。」「圍臺城幾人。」曰:「十萬。」「今有幾人?」曰:「率土之內,莫非己有。」上俛首不言。
景復至永福省見太子,太子亦無懼容。侍衞皆驚散,唯中庶子徐摛、通事舍人陳郡殷不害側侍。摛謂景曰:「侯王當以禮見,何得如此!」景乃拜。太子與言,又不能對。
景退,謂其廂公王僧貴曰:「吾常跨鞍對陳,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見蕭公,使人自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以再見之。」於是悉撤兩宮侍衞,縱兵掠乘輿、服御、宮人皆盡。收朝士、王侯送永福省,使王偉守武德殿,于子悅屯太極東堂。矯詔大赦,自加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建康士民,逃難四出。太子洗馬蕭允至京口,端居不行,曰:「死生有命,如何可逃!禍之所來,皆生於利;苟不求利,禍從何生?」
己巳,景遣石城公大款以詔命解外援軍。柳仲禮召諸將議之,邵陵王綸曰:「今日之命,委之將軍。」仲禮熟視不對。裴之高、王僧辯曰:「將軍擁衆百萬,致宮闕淪沒,正當悉力決戰,何所多言!」仲禮竟無一言,諸軍乃隨方各散。南兗州刺史臨城公大連、湘東世子方等、鄱陽世子嗣、北兗州刺史湘潭侯退、吳郡太守袁君正、晉陵太守陸經等各還本鎭。君正,昂之子也。邵陵王綸奔會稽,仲禮及弟敬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並開營降,軍士莫不歎憤。仲禮等入城,先拜景而後見上,上不與言。仲禮見父津,津慟哭曰:「汝非我子,何勞相見!」
湘東王繹使全威將軍會稽王琳送米二十萬石以饋軍,至姑孰,聞臺城陷,沈米於江而還。
景命燒臺內積尸,病篤未絕者亦聚而焚之。
庚子,詔征鎭、牧守可復本任。景留柳敬禮、羊鴉仁,而遣柳仲禮歸司州,王僧辯歸竟陵。初,臨賀王正德與景約,平城之日,不得全二宮。及城開,正德帥衆揮刀欲入,景先使其徒守門,故正德不果入。景更以正德爲侍中、大司馬,百官皆復舊職。正德入見上,拜且泣,上曰:「『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秦郡、陽平、盱眙三郡皆降景,景改陽平爲北滄州,改秦郡爲西兗州。
侯景以儀同三司蕭邕爲南徐州刺史,代西昌侯淵藻鎭京口。又遣其將徐相攻晉陵,陸經以郡降之。
侯景以前臨江太守董紹先爲江北行臺,使齎上手敕召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壬午,紹先至廣陵,衆不滿二百,皆積日飢疲,會理士馬甚盛。僚佐說會理曰:「景已陷京邑,欲先除諸藩,然後篡位。若四方拒絕,立當潰敗,柰何委全州之地以資寇手!不如殺紹先,發兵固守,與魏連和,以待其變。」會理素懦,卽以城授之。紹先旣入,衆莫敢動。會理弟通理請先還建康,謂其姊曰:「事旣如此,豈可闔家受斃,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如何耳。」紹先悉收廣陵文武、部曲、鎧仗、金帛,遣會理單馬還建康。
湘潭侯退與北兗州刺史定襄侯祗出奔東魏。侯景以蕭弄璋爲北兗州刺史,州民發兵拒之。景遣直閤將軍羊海將兵助之,海以其衆降東魏,東魏遂據淮陰。祗,偉之子也。
癸未,侯景遣于子悅等將羸兵數百東略吳郡。新城戍主戴僧逷有精甲五千,說太守袁君正曰:「賊今乏食,臺中所得,不支一旬,若閉關拒守,立可餓死。」土豪陸映公等恐不能勝而資產被掠,皆勸君正迎之。君正素怯,載米及牛酒郊迎。子悅執君正,掠奪財物、子女,東人皆立堡拒之。景又以任約爲南道行臺,鎭姑孰。
夏四月,湘東世子方等至江陵,湘東王繹始知臺城不守,命於江陵四旁七里樹木爲栅,掘塹三重而守之。
上雖外爲侯景所制,而內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爲司空,上曰:「調和陰陽,安用此物!」景又請以其黨二人爲便殿主帥,上不許。景不能強,心甚憚之。太子入,泣諫,上曰:「誰令汝來?若社稷有靈,猶當克復;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軍士入直省中,或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庭。上怪而問之,直閤將軍周石珍對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謂丞相!」左右皆懼。是後上所求多不遂志,飲饍亦爲所裁節,憂憤成疾。太子以幼子大園屬湘東王繹,幷翦爪髮以寄之。五月丙辰,上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年八十六。景祕不發喪,遷殯於昭陽殿,迎太子於永福省,使如常入朝。王偉、陳慶皆侍太子,太子嗚咽流涕,不敢泄聲,殿外文武皆莫之知。
辛巳,發高祖喪,升梓宮於太極殿。是日,太子卽皇帝位,大赦。侯景出屯朝堂,分兵守衞。
壬午,詔北人有在南爲奴婢者皆免之,所免萬計。景或更加超擢,冀收其力。
高祖之末,建康士民服食、器用爭尚豪華,糧無半年之儲,常資四方委輸。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貴戚、豪族皆自出採稆,塡委溝壑,不可勝紀。
癸未,景遣儀同三司來亮入宛陵,宣城太守楊白華誘而斬之。甲申,景遣其將李賢明攻之,不克。景又遣中軍侯子鑒入吳郡,以廂公蘇單于爲吳郡太守,遣儀同宋子仙等將兵東屯錢塘,新城戍主戴僧逷據縣拒之。御史中丞沈浚避難東歸,至吳興,太守張嵊與之合謀,舉兵討景。嵊,稷之子也。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亦據州不受景命,景號令所行,唯吳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
六月丁亥,立宣城王大器爲皇太子。
壬辰,封皇子大心爲尋陽王,大款爲江陵王,大臨爲南海王,大連爲南郡王,大春爲安陸王,大成爲山陽王,大封爲宜都王。
宋子仙圍戴僧逷,不克。丙午,吳盜陸緝等起兵襲吳郡,殺蘇單于,推前淮南太守文成侯寧爲主。
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密書召鄱陽王範,使以兵入。景遮得其書,癸丑,縊殺正德。景以儀同三司郭元建爲尚書僕射、北道行臺、總江北諸軍事,鎭新秦;封元羅等諸元十餘人皆爲王。景愛永安侯確之勇,常置左右。邵陵王綸潛遣人呼之,確曰:「景輕佻,一夫力耳。我欲手刃之,正恨未得其便。卿還啓家王,勿以確爲念。」景與確遊鍾山,引弓射鳥,因欲射景,弦斷不發,景覺而殺之。
侯景以趙威方爲豫章太守,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遣軍拒之,擒威方,繫州獄,威方逃還建康。
陸緝等競爲暴掠,吳人不附,宋子仙自錢塘旋軍擊之。壬戌,緝棄城奔海鹽,子仙復據吳郡。戊辰,侯景置吳州於吳郡,以安陸王大春爲刺史。
鄱陽王範聞建康不守,戒嚴,欲入。僚佐或說之曰:「今魏人已據壽陽,大王移足,則虜騎必窺合肥。前賊未平,後城失守,將若之何?不如待四方兵集,使良將將精卒赴之,進不失勤王,退可固本根。」範乃止。會東魏大將軍澄遣西兗州刺史李伯穆逼合肥,又使魏收爲書諭範。範方謀討侯景,藉東魏爲援,乃帥戰士二萬出東關,以合州輸伯穆,幷遣諮議劉靈議送二子勤、廣爲質于東魏以乞師。範屯濡須以待上游之軍,遣世子嗣將千餘人守安樂栅。上游[諸]軍皆不下,範糧乏,采苽稗菱藕以自給。勤、廣至鄴,東魏人竟不爲出師。範進退無計,乃泝流西上,軍于樅陽。景出屯姑孰,範將裴之悌以衆降之。之悌,之高之弟也。
秋八月甲申朔,侯景遣其中軍都督侯子鑒等擊吳興。
侯景以宋子仙爲司徒,郭元建爲尚書左僕射,與領軍任約等四十人並開府儀同三司,仍詔「自今開府儀同不須更加將軍」。是後開府儀同至多,不可復記矣。
鄱陽王範自樅陽遣信告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大心遣信邀之。範引兵詣江州,大心以湓城處之。
吳興兵力寡弱,張嵊書生,不閑軍旅。或勸嵊效袁君正以郡迎侯子鑒。嵊歎曰:「袁氏世濟忠貞,不意君正一旦隳之。吾豈不知吳郡旣沒,吳興勢難久全?但以身許國,有死無貳耳。」九月癸丑朔,子鑒軍至吳興,嵊戰敗,還府,整服安坐,子鑒執送建康。侯景嘉其守節,欲活之,嵊曰:「吾忝任專城,朝廷傾危,不能匡復,今日速死爲幸。」景猶欲存其一子,嵊曰:「吾一門已在鬼錄,不就爾虜求恩!」景怒,盡殺之。幷殺沈浚。
冬十月,宋子仙自吳郡趣錢塘。劉神茂自吳興趣富陽,前武州刺史富陽孫國恩以城降之。
十一月乙卯,葬武皇帝于脩陵,廟號高祖。
百濟遣使入貢,見城闕荒圮,異於曏來,哭於端門。侯景怒,錄送莊嚴寺,不聽出。
壬戌,宋子仙急攻錢塘,戴僧逷降之。
宋子仙乘勝渡浙江,至會稽。邵陵王綸聞錢塘已敗,出奔鄱陽,鄱陽內史開建侯蕃以兵拒之。範進擊蕃,破之。
南郡王大連爲東揚州刺史。時會稽豐沃,勝兵數萬,糧仗山積,東土人懲侯景殘虐,咸樂爲用,而大連朝夕酣飲,不恤軍事。司馬東陽留異凶狡殘暴,爲衆所患,大連悉以軍事委之。十二月庚寅,宋子仙攻會稽,大連棄城走,異奔還鄕里,尋以其衆降於子仙。大連欲奔鄱陽,異爲子仙鄕導,追及大連於信安,執送建康,大連猶醉不之知。帝聞之,引帷自蔽,掩袂而泣。於是三吳盡沒於景,公侯在會稽者俱南度嶺。景以留異爲東陽太守,收其妻子爲質。
邵陵王綸進至九江,尋陽王大心以江州讓之,綸不受,引兵西上。
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始興太守陳霸先發兵討侯景。{{*|事見《蕭勃據嶺南》。}}
廣陵人來嶷說前廣陵太守祖皓曰:「董紹先輕而無謀,人情不附,襲而殺之,此壯士之任耳。今欲糾帥義勇,奉戴府君,若其克捷,可立桓、文之勳,必天未悔禍,猶足爲梁室忠臣。」皓曰:「此僕所願也。」乃相與糾合勇士,得百餘人。癸酉,襲廣陵,斬南兗州刺史董紹先,據城,馳檄遠近,推前太子舍人蕭勔爲刺史。乙亥,景遣郭元建帥衆奄至,皓嬰城固守。
二月,侯景遣任約、於慶等帥衆二萬攻諸藩。
侯景遣侯子鑒帥舟師八千,自帥徒兵一萬攻廣陵,三日,克之。執祖皓,縛而射之,箭遍體,然後車裂以徇。城中無少長皆埋之於地,馳馬射而殺之。以子鑒爲南兗州刺史,鎭廣陵。景還建康。
宣城內史楊白華進據安吳,侯景遣于子悅等帥衆攻之,不克。
侯景納上女溧陽公主,甚愛之。三月甲申,景請上禊宴於樂遊苑,帳飲三日。上還宮,景與公主共據御床,南面並坐,羣臣文武列坐侍宴。
鄱陽世子嗣與任約戰於三章,約敗走,嗣因徙鎭三章,謂之安樂栅。
夏四月丙午,侯景請上幸西州。上御素輦,侍衞四百餘人,景浴鐵數千,翼衞左右。上聞絲竹,悽然泣下,命景起舞,景亦請上起舞。酒闌坐散,上抱景於牀曰:「我念丞相。」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得至此。」逮夜乃罷。
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採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所在皆盡,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衣羅綺,懷金玉,俯伏牀帷,待命聽終。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景性殘酷,於石頭立大碓,有犯法者搗殺之。常戒諸將曰:「破栅平城,當淨殺之,使天下知吾威名。」故諸將每戰勝,專以焚掠爲事,斬刈人如草芥,以資戲笑。由是百姓雖死,終不附之。又禁人偶語,犯者刑及外族。爲其將帥者悉稱「行臺」,來降附者悉稱「開府」,其親寄隆重者曰:「左右廂公」,勇力兼人者曰:「庫直都督」。
侯景召宋子仙還京口。
湘東王繹自去歲聞高祖之喪,以長沙未下,故匿之。壬寅,始發喪,刻檀爲高祖像,置於百福殿,事之甚謹,動靜必諮焉。繹以爲天子制於賊臣,不肯從太寶之號,猶稱太清四年。丙午,繹下令大舉討侯景,移檄遠近。
鄱陽王範至湓城,以晉熙爲晉州,遣其世子嗣爲刺史。江州郡縣,多輒改易。尋陽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大心遣兵擊莊鐵,嗣與鐵素善,請發兵救之,範遣侯瑱帥精甲五千助鐵。由是二鎭互相猜忌,無復討賊之志。大心使徐嗣徽帥衆二千,築壘稽亭以備範,市糴不通,範數萬之衆,無所得食,多餓死。範憤恚,疽發於背,五月乙卯,卒。其衆祕不發喪,奉範弟安南侯恬爲主,有衆數千人。
丙辰,侯景以元思虔爲東道大行臺,鎭錢塘。丁巳,以侯子鑒爲南兗州刺史。
六月,侯景以羊鴉仁爲五兵尚書。庚子,鴉仁出奔江西,將赴江陵,至東莞,盜疑其懷金,邀殺之。湘東王繹以陳霸先爲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
初,東魏遣儀同武威牒雲洛等迎鄱陽世子嗣,使鎭皖城。嗣未及行,任約軍至,洛等引去。嗣遂失援,出戰,敗死。約遂略地至湓城,尋陽王大心遣司馬韋質出戰而敗。帳下猶有戰士千餘人,咸勸大心走保建州,大心不能用,戊辰,以江州降約。先是,大心使前太子洗馬韋臧鎭建昌,有甲士五千,聞尋陽不守,欲帥衆奔江陵,未發,爲麾下所殺。臧,粲之子也。於慶略地至豫章,侯瑱力屈,降之,慶送瑱於建康。景以瑱同姓,待之甚厚,留其妻子及弟爲質,遣瑱隨慶徇蠡南諸郡,以瑱爲湘州刺史。
初,巴山人黃法𣰰有勇力,侯景之亂,合徒衆保鄕里。太守賀詡下江州,命法𣰰監郡事。法𣰰
屯新淦,於慶自豫章分兵襲新淦,法𣰰敗之。陳霸先使周文育進軍擊慶,法𣰰引兵會之。
邵陵王綸聞任約將至,使司馬蔣思安將精兵五千襲之,約衆潰。思安不設備,約收兵襲之,思安敗走。
秋九月,任約進寇西陽、武昌。初,寧州刺史彭城徐文盛募兵數萬人討侯景,湘東王繹以爲秦州刺史,使將兵東下,與約遇於武昌。繹以廬陵王應爲江州刺史,以文盛爲長史,行府州事,督諸將拒之。應,續之子也。邵陵王綸引齊兵未至,移營馬栅,距西陽八十里,任約聞之,遣儀同叱羅子通等將鐵騎二百襲之,綸不爲備,策馬亡走。時湘東王繹亦與齊連和,故齊人觀望,不助綸。定州刺史田祖龍迎綸,綸以祖龍爲繹所厚,懼爲所執,復歸齊昌。行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綸之故吏也,開城納之。任約遂據西陽、武昌。
裴之高帥子弟部曲千餘人至夏首,湘東王繹召之,以爲新興、永寧二郡太守。又以南平王恪爲武州刺史,鎭武陵。
初,邵陵王綸以衡陽王獻爲齊州刺史,鎭齊昌,任約擊擒之,送建康,殺之。獻,暢之孫也。
乙亥,進侯景位相國,封二十郡爲漢王,加殊禮。冬十月乙未,侯景自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以詔文呈上。上驚曰:「將軍乃有宇宙之號乎。」
十一月丁卯,徐文盛軍貝磯,任約帥水軍逆戰,文盛大破之,斬叱羅子通、趙威方,仍進軍大舉口。侯景遣宋子仙等將兵二萬助約,以約守西陽,久不能進,自出屯晉熙。
南康王會理以建康空虛,與太子左衞將軍柳敬禮、西鄕侯勸、東鄕侯勔謀起兵誅王偉。安樂侯乂理出奔長蘆,集衆得千餘人。建安侯賁、中宿世子子邕知其謀,以告偉。偉收會理、敬禮、勸、勔及會理弟祁陽侯通理,俱殺之。乂理爲左右所殺。錢塘褚冕以會理故舊,捶掠千計,終無異言。會理隔壁謂之曰:「褚郎,卿豈不爲我致此。卿雖忍死明我,我心實欲殺賊。」冕竟不服,景乃宥之。勸,昺之子。賁,正德之弟子。子邕,憺之孫也。
帝自卽位以來,景防衞甚嚴,外人莫得進見,唯武林侯諮及僕射王克、舍人殷不害並以文弱得出入臥內,帝與之講論而已。及會理死,克、不害懼禍,稍自疏。諮獨不離帝,朝請無絕。景惡之,使其仇人刁戍刺殺諮於廣莫門外。帝之卽位也,景與帝登重雲殿,禮佛爲誓,云:「自今君臣兩無猜貳,臣固不負陛下,陛下亦不得負臣。」及會理謀泄,景疑帝知之,故殺諮。帝自知不久,指所居殿謂殷不害曰:「龐涓當死此下。」
景自帥衆討楊白華於宣城,白華力屈而降,景以其北人,全之,以爲左民尚書,誅其兄子彬以報來亮之怨。十二月丙子朔,景封建安侯賁爲竟陵王,中宿世子子邕爲隨王,仍賜姓侯氏。
侯景還建康。二年春正月,新吳餘孝頃舉兵拒侯景,景遣於慶攻之,不克。
庚戌,湘東王繹遣護軍將軍尹悅、安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將兵二萬自江夏趣武昌,受徐文盛節度。
張彪遣其將趙棱圍錢塘,孫鳳圍富春,侯景遣儀同三司田遷、趙伯超救之,棱、鳳敗走。棱,伯超之兄子也。
侯景以王克爲太師,宋子仙爲太保,元羅爲太傅,郭元建爲太尉,張化仁爲司徒,任約爲司空,王偉爲尚書左僕射,索超世爲右僕射。景置三公官,動以十數,儀同尤多。以子仙、元建、化仁爲佐命元功,偉、超世爲謀主,于子悅、彭雋主擊斷,陳慶、呂季略、盧暉略、丁和等爲爪牙。梁人爲景用者,則故將軍趙伯超、前制局監周石珍、內監嚴亶、邵陵王記室伏知命。自餘王克、元羅及侍中殷不害、太常周弘正等,景從人望,加以尊位,非腹心之任也。
北兗州刺史蕭邕謀降魏,侯景殺之。三月乙卯,徐文盛等克武昌,進軍蘆洲。
任約告急,侯景自帥衆西上,攜太子大器從軍以爲質,留王偉居守。閏月,景發建康,自石頭至新林,舳艫相接。約分兵襲破定州刺史田祖龍於齊安。壬寅,景軍至西陽,與徐文盛夾江築壘。癸卯,文盛擊破之,射其右丞庫狄式和墜水死,景遁走還營。
夏四月,郢州刺史蕭方諸,年十五,以行事鮑泉和弱,常侮易之,或使伏牀,騎背爲馬。恃徐文盛軍在近,不復設備,日以蒱酒爲樂。侯景聞江夏空虛,乙巳,使宋子仙、任約帥精騎四百,由淮內襲郢州。丙午,大風疾雨,天色晦冥,有登陴望見賊者告泉曰:「虜騎至矣。」泉曰:「徐文盛大軍在下,賊何因得至。當是王珣軍人還耳。」旣而走告者稍衆,始命閉門,子仙等已入城。方諸方踞泉腹,以五色彩辮其髯。見子仙至,方諸迎拜,泉匿於牀下。子仙俯窺,見泉素髯間彩,驚愕,遂擒之,及司馬虞豫,送於景所。景因便風,中江舉帆,遂越文盛等軍,丁未,入江夏。文盛衆懼而潰,與長沙王韶等逃歸江陵。王珣、杜幼安以家在江夏,遂降於景。
湘東王繹以王僧辯爲大都督,帥巴州刺史丹楊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宣州刺史王綝、郴州刺史裴之橫東擊景,徐文盛以下並受節度。戊申,僧辯等軍至巴陵,聞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繹遺僧辯書曰:「賊旣乘勝,必將西下,不勞遠擊,但守巴丘,以逸待勞,無慮不克。」又謂將佐曰:「景若水步兩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據夏首,積兵糧,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辯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暑疫時起,食盡兵疲,破之必矣。」乃命羅州刺史徐嗣徽自岳陽,武州刺史杜崱自武陵引兵會僧辯。
景使丁和將兵五千守夏首,宋子仙將兵一萬爲前驅,趣巴陵,分遣任約直指江陵,景率大兵水步繼進。於是緣江戍邏望風請服,景拓邏至於隱磯。僧辯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壬戌,景衆濟江,遣輕騎至城下,問:「城內爲誰。」答曰:「王領軍。」騎曰:「何不早降。」僧辯曰:「大軍但向荊州,此城自當非礙。」騎去,頃之,執王珣等至城下,使說其弟琳。琳曰:「兄受命討賊,不能死難,曾不內慚,翻欲賜誘。」取弓射之,珣慚而退。景肉薄百道攻城,城中鼓譟,矢石雨下,景士卒死者甚衆,乃退。僧辯遣輕兵出戰,凡十餘返,皆捷。景被甲在城下督戰,僧辯着綬、乘輿、奏鼓吹巡城,景望之,服其膽勇。
五月,侯景晝夜攻巴陵,不克,軍中食盡,疾疫,死傷太半。湘東王繹遣晉州刺史蕭惠正將兵援巴陵,惠正辭不堪,舉胡僧祐自代。僧祐時坐謀議忤旨繫獄,繹卽出之,拜武猛將軍,令赴援。戒之曰:「賊若水戰,但以大艦臨之,必克。若欲步戰,自可鼓棹直就巴丘,不須交鋒也。」僧祐至湘浦,景遣任約帥銳卒五千據白塉以待之。僧祐由他路西上,約謂其畏已,急追之,及於芊口,呼僧祐曰:「吳兒,何不早降,走何所之。」僧祐不應,潛引兵至赤沙亭。會信州刺史陸法和至,與之合軍。法和有異術,先隱於江陵百里洲,衣食居處,一如苦行沙門,或豫言吉凶,多中,人莫能測。侯景之圍臺城也,或問之曰:「事將何如?」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時,不撩自落。」固問之,法和曰:「亦克,亦不克。」及任約向江陵,法和自請擊之,繹許之。
壬寅,約至赤亭。六月甲辰,僧祐、法和縱兵擊之,約兵大潰,殺溺死者甚衆,擒約送江陵。景聞之,乙巳,焚營宵遁。以丁和爲郢州刺史,留宋子仙等,衆號二萬,戍郢城。別將支化仁鎭魯山,範希榮行江州事,儀同三司任延和、晉州刺史夏侯威生守晉州。景與麾下兵數千順流而下。丁和以大石磕殺鮑泉及虞預,沈於黃鶴磯。任約至江陵,繹赦之。徐文盛坐怨望,下獄,死。巴州刺史餘孝頃遣兄子僧重將兵救鄱陽,於慶退走。
繹以王僧辯爲征東將軍、尚書令,胡僧祐等皆進位號,使引兵東下。陸法和請還,旣至,謂繹曰:「侯景自然平矣,蜀賊將至,請守險以待之。」乃引兵屯峽口。庚申,王僧辯至漢口,先攻魯山,擒支化仁,送江陵。辛酉,攻郢州,克其羅城,斬首千級。宋子仙退據金城,僧辯四面起土山攻之。
豫州刺史荀朗自巢湖出濡須邀景,破其後軍,景奔歸,船前後相失。太子船入樅陽浦,船中腹心皆勸太子因此入北,太子曰:「自國家喪敗,志不圖生,主上蒙塵,寧忍違離左右。吾今若去,乃是叛父,非避賊也。」因涕泗嗚咽,卽命前進。
甲子,宋子仙等困蹙,乞輸郢城,身還就景。王僧辯僞許之,命給船百艘以安其意。子仙謂爲信然,浮舟將發,僧辯命杜龕帥精勇千人攀堞而上,鼓譟奄進,水軍主宋遙帥樓船,暗江雲合。子仙且戰且走,至白楊浦,大破之,周鐵虎生擒子仙及丁和,送江陵,殺之。
秋七月乙亥,湘東王繹以長沙王韶監郢州事。丁亥,侯景還至建康。於慶自鄱陽還豫章,侯瑱閉門拒之,慶走江州,據郭默城。繹以瑱爲兗州刺史,景悉殺瑱子弟。
辛丑,王僧辯乘勝下湓城,陳霸先帥所部三萬人將會之,屯於巴丘。西軍乏食,霸先有糧五十萬石,分三十萬以資之。八月壬寅朔,王僧辯前軍襲於慶,慶棄郭默城走。範希榮亦棄尋陽城走,晉熙王僧振等起兵圍郡城,僧辯遣沙州刺史丁道貴助之。任延和等棄城走。湘東王繹命僧辯且頓尋陽,以待諸軍之集。
初,景旣克建康,常言:「吳兒怯弱,易以掩取,當須拓定中原,然後爲帝。」景尚帝女溧陽公主,嬖之,妨於政事。王偉屢諫,景以告主,主有惡言,偉恐爲所讒,因說景除帝。及景自巴陵敗歸,猛將多死,自恐不能久存,欲早登大位。王偉曰:「自古移鼎,必須廢立,旣示我威權,且絕彼民望。」景從之,使前壽光殿學士謝昊爲詔書,以爲「弟侄爭立,星辰失次,皆由朕非正緒,召亂致災。宜禪位於豫章王棟」。使呂季略齎入,逼帝書之。棟,歡之子也。
戊午,景遣衞尉卿彭雋等帥兵入殿,廢帝爲晉安王,幽於永福省,悉撤內外侍衞,使突騎左右守之,牆垣悉布枳棘。庚申,下詔迎豫章王棟。棟時幽拘,廩餼甚薄,仰蔬茹爲食。方與妃張氏鉏葵,法駕奄至,棟驚,不知所爲,泣而升輦。
景殺哀太子大器、尋陽王大心、西陽王大鈞、建平王大球、義安大昕及王侯在建康者二十餘人。太子神明端嶷,於景黨未嘗屈意,所親竊問之,太子曰:「賊若於事義未須見殺,吾雖陵慢呵叱,終不敢言。若見殺時至,雖一日百拜,亦無所益。」又曰:「殿下今居困阨,而神貌怡然,不貶平日,何也。」太子曰:「吾自度死日必在賊前,若諸叔能滅賊賊,必先見殺,然後就死。若其不然,賊亦殺我以取富貴,安能以必死之命爲無益之愁乎。」及難,太子顏色不變,徐曰:「久知此事,嗟其晚耳。」刑者將以衣帶絞之,太子曰:「此不能見殺,。」命取系帳繩絞之而絕。
壬戌,棟卽帝位,大赦,改元天正。太尉郭元建聞之,自秦郡馳還,謂景曰:「主上先帝太子,旣無愆失,何得廢之。」景曰:「王偉勸吾,雲早除民望,吾故從之,以安天下。」元建曰:「吾挾天子令諸侯,猶懼不濟,無故廢之,乃所以自危,何安之有。」景欲迎帝復位,以棟爲太孫,王偉曰:「廢立大事,豈可數改邪。」乃止。
乙丑,景又使使殺南海王大臨於吳郡,南郡王大連於姑孰,安陸王大春於會稽,高唐王大壯於京口。以太子妃賜郭元建,元建曰:「豈有皇太子妃乃爲人妾乎。」竟不與相見,聽使入道。丙寅,追尊昭明太子爲昭明皇帝,豫章安王爲安皇帝。以劉神茂爲司空。
王偉說侯景弒太宗以絕衆心,景從之。冬十月壬寅夜,偉與左衞將軍彭雋、王修纂進酒於太宗。太宗極飲,旣醉而寢。偉乃出,雋進土囊,修纂坐其上而殂。偉撤戶扉爲棺,遷殯於城北酒庫中,諡曰明皇帝,廟號高宗。
司空、東道行臺劉神茂聞侯景自巴丘敗還,陰謀叛景,吳中士大夫咸勸之,乃與儀同三司尹思合、劉歸義、王曄、雲麾將軍元頵等據東陽以應江陵,遣頵及別將李佔下據建德江口。張彪攻永嘉,克之。新安民程靈洗起兵,據郡以應神茂。於是浙江以東皆附江陵。湘東王繹以靈洗爲譙州刺史,領新安太守。
十一月,侯景以趙伯超爲東道行臺,據錢塘。以田遷爲軍司,據富春。以李慶緒爲中軍都督,謝答仁爲右廂都督,李遵爲左廂都督,以討劉神茂。
己卯,加侯景九錫,漢國置丞相以下官。己丑,豫章王棟禪位於景,景卽皇帝位於南郊。還,登太極殿,其黨數萬,皆吹脣呼噪而上。大赦,改元太始。封棟爲淮陰王,並其二弟橋、樛同鎖於密室。
王偉請立七廟,景曰:「何謂七廟。」偉曰:「天子祭七世祖考。」並請七世諱,景曰:「前世吾不復記,唯記我父名標。且彼在朔州,那得來啖此。」衆咸笑之。景黨有知景祖名乙羽周者,自外皆王偉制其名位,追尊父標爲元皇帝。
景之作相也,以西州爲府,文武無尊卑皆引接。及居禁中,非故舊不得見,由是諸將多怨望。景好獨乘小馬,彈射飛鳥,王偉每禁止之,不許輕出。景鬱鬱不樂,更成失志,曰:「吾無事爲帝,與受擯不殊。」
十二月丁未,謝答仁、李慶緒攻建德,擒元頵、李佔送建康,景截其手足以徇,經日乃死。
元帝承聖元年春正月,湘東王命王僧辯等東擊侯景,二月庚子,諸軍發尋陽,舳艫數百里。陳霸先帥甲士三萬,舟艦二千,自南江出湓口,會僧辯於白茅灣,築壇歃血,共讀盟文,流涕慷慨。癸卯,僧辯使侯瑱襲南陵、鵲頭二戍,克之。戊申,僧辯等軍於大雷。丙辰,發鵲頭。戊午,侯子鑒還至戰鳥,西軍奄至,子鑒驚懼,奔還淮南。
侯景儀同三司謝答仁攻劉神茂於東陽,程靈洗、張彪皆勒兵將救之,神茂欲專其功,不許,營於下淮。或謂神茂曰:「賊長於野戰,下淮地平,四面受敵,不如據七里瀨,賊必不能進。」不從。神茂偏裨多北人,不與神茂同心,別將王曄、酈通並據外營,降於答仁、劉歸義、尹思合等棄城走。神茂孤危,辛未,亦降於答仁,答仁送之建康。
癸酉,王僧辯等至蕪湖,侯景守將張黑棄城走。景聞之,甚懼,下詔赦湘東王繹、王僧辯之罪,衆咸笑之。侯子鑒據姑孰南洲以拒西師,景遣其黨史安和等將兵二千助之。三月己巳朔,景下詔欲自至姑孰,又遣人戒子鑒曰:「西人善水戰,勿與爭鋒。往年任約之敗,良爲此也。若得步騎一交,必當可破,汝但結營岸上,引船入浦以待之。」子鑒乃舍舟登岸,閉營不出。僧辯等停軍蕪湖十餘日,景黨大喜,告景曰:「西師畏吾之強,勢將遁矣,不擊且失之。」景乃覆命子鑒爲水戰之備。
丁丑,僧辯至姑孰,子鑒帥步騎萬餘人渡洲,於岸挑戰,又以鵃䑠千艘載戰士。僧辯麾細船皆令退縮,留大艦失泊兩岸。子鑒之衆謂水軍欲退,爭出趨之。大艦斷其歸路,鼓譟大呼,合戰中江,子鑒大敗,士卒赴水死者數千人。子鑒僅以身免,收散卒走還建康,據東府。僧辯留虎臣將軍莊丘慧達鎭姑孰,引軍而前,歷陽戍迎降。景聞子鑒敗,大懼,涕下覆面,引衾而臥,良久方起,歎曰:「誤殺乃公。」
庚辰,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辛巳,乘潮入淮,進至禪靈寺前。景召石頭津主張賓,使引淮中艤䑰及海艟,以石縋之,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至於朱雀街,十餘里中樓堞相接。僧辯問計於陳霸先,霸先曰:「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在青溪,竟不渡岸,賊登高望之,表裏俱盡,故能覆我師徒。今圍石頭,須渡北岸。諸將若不能當鋒,霸先請先往立栅。」壬午,霸先於石頭西落星山築栅,衆軍次連入城,直出石頭西北。景恐西州路絕,自帥侯子鑒等亦於石頭東北築五城以遏大路。景使王偉等守臺城。乙酉,景殺湘東王世子方諸、前平東將軍杜幼安。
劉神茂至建康,丙戌,景命爲大剉碓,先進其足,寸寸斬之,以至於頭。留異外同神茂而潛通於景,故得免禍。
丁亥,王僧辯進軍招提寺北,侯景帥衆萬餘人,鐵騎八百餘匹,陳於西州之西。陳霸先曰:「我衆賊寡,應分其兵勢,以強制弱。何故聚其鋒銳,令致死於我。」乃命諸將分處置兵。景衝將軍王僧志陳,僧志小縮,霸先遣將軍安陸徐度將弩手二千橫截其後,景兵乃卻。霸先與王琳、杜龕等以鐵騎乘之,僧辯以大軍繼進,景兵敗,退據其栅。龕,岸之兄子也。景儀同三司盧暉略守石頭城,開北門降,僧辯入據之。景與霸先殊死戰,景帥百餘騎,棄稍執刀,左右衝陳。陳不動,衆遂大潰,諸軍逐北至西明門。
景至闕下,不敢入臺,召王偉責之曰:「爾令我爲帝,今日誤我。」偉不能對,繞闕而藏。景欲走,偉執鞚諫曰:「自古豈有叛天子邪。宮中衞士猶足一戰,棄此,將欲安之。」景曰:「我昔敗賀拔勝,破葛榮,揚名河、朔,渡江平臺城,降柳仲禮如反掌,今日天亡我也。」因仰觀石闕,歎息久之。以皮囊盛其江東所生二子,掛之鞍後,與房世貴等百餘人東走,欲就謝答仁於吳。侯子鑒、王偉、陳慶奔朱方。
僧辯命裴之橫、杜龕屯杜姥宅,杜崱入據臺城。僧辯不戢軍士,剽掠居民,男女裸露,自石頭至於東城,號泣滿道。是夜,軍士遺火,焚太極殿及東西堂,寶器、羽儀、輦輅無遺。
戊子,僧辯命侯瑱等帥精甲五千追景。王克、元羅等帥臺內舊臣迎僧辯於道,僧辯勞克曰:「甚苦,事夷狄之君。」克不能對。又問:「璽紱何在。」克良久曰:「趙平原持去。」僧辯曰:「王氏百世卿族,一朝而墜。」僧辯迎太宗梓宮升朝堂,帥百官哭踊如禮。
己丑,僧辯等上表勸進,且迎都建業。湘東王答曰:「淮海長鯨,雖云授首同。襄陽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庚寅,南兗州刺史郭元建、秦郡戍主郭正買、陽平戍主魯伯和、行南徐州事郭子仲並據城降。
僧辯之發江陵也,啓湘東王曰:「平賊之後,嗣君萬福,未審何以爲禮。」王曰:「六門之內,自極兵威。」僧辯曰:「討賊之謀,臣爲己任,成濟之事,請別舉人。」王乃密諭宣猛將軍朱買臣,使爲之所。及景敗,太宗已殂。豫章王棟及二弟橋、樛相扶出於密室,逢杜崱於道,爲去其鎖。二弟曰:「今日始免橫死矣。」棟曰:「倚伏難知,吾猶有懼。」辛卯,遇朱買臣,呼之就船共飲,未竟,並沈於水。
僧辯遣陳霸先將兵向廣陵受郭元建等降,又遣使者往安慰之。諸將多私使別索馬仗,會侯子鑒渡江至廣陵,謂元建等曰:「我曹,梁之深讎,何顏復見其主。不若投北,可得還鄕。」遂皆降齊。霸先至歐陽,齊行臺辛術已據廣陵。
王偉與侯子鑒相失,直瀆戍主黃公喜獲之,送建康。王僧辯問曰:「卿爲賊相,不能死節,而求活草間邪。」偉曰:「廢興,命也。使漢帝早從偉言,明公豈有今日。」尚書左丞虞騭嘗爲偉所辱,乃唾其面。偉曰:「君不讀書,不足與語。」騭慚而退。僧辯命羅州刺史徐嗣徽鎭朱方。
壬辰,侯景至晉陵,得田遷餘兵,因驅掠居民,東趨吳郡。
謝答仁討劉神茂還,至富陽,聞侯景敗走,帥萬人欲北出候之,趙伯超據錢塘拒之。侯景進至嘉興,聞伯超叛之,乃退據吳。己酉,侯瑱追及景於松江。景猶有船二百艘,衆數千人,瑱進擊,敗之,擒彭雋、田遷、房世貴、蔡壽樂、王伯醜。瑱生剖雋腹,抽其腸,雋猶不死,手自收之,乃斬之。
景與腹心數十人單舸走,推墮二子於水,將入海,瑱遣副將焦僧度追之。景納羊侃之女爲小妻,以其兄鵾爲庫直都督,待之甚厚。鵾隨景東走,與景所親王元禮、謝葳蕤密圖之。葳蕤,答仁之弟也。景下海,欲向蒙山。己卯,景晝寢,鵾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遂直向京口。至於豆洲,景覺,大驚,問岸上人,云:「郭元建猶在廣陵」,景大喜,將依之。鵾拔刀,叱海師向京口,因謂景曰:「吾等爲王效力多矣,今至於此,終無所成,欲就乞頭以取富貴。」景未及答,白刃交下。景欲投水,鵾以刀斫之。景走入船中,以佩刀抉船底,鵾以槊刺殺之。尚書右僕射索超世在別船,葳蕤以景命召而執之。南徐州刺史徐嗣徽斬超世,以鹽納景腹中,送其尸於建康。僧辯傳首江陵,截其手,使謝葳蕤送於齊。暴景尸於市,士民爭取食之,併骨皆盡,溧陽公主亦預食焉。初,景之五子在北齊,世宗剝其長子面而烹之,幼者皆下蠶室。齊顯祖卽位,夢獮猴坐其御床,乃盡烹之。趙伯超、謝答仁皆降於侯瑱,瑱並田遷等送建康。王僧辯斬房世貴於市,送王偉、呂季略、周石珍、嚴亶、趙伯超、伏知命於江陵。
丁巳,湘東王下令解嚴。乙丑,葬簡文帝於莊陵,廟號太宗。
侯景之敗也,以傳國璽自隨,使其侍中兼平原太守趙思賢掌之,曰:「若我死,宜沈於江,勿令吳兒復得之。」思賢自京口濟江,遇盜,從者棄之草間。至廣陵,以告郭元建。元建取之,以與辛術,壬申,術送之至鄴。
五月庚午,司空南平王恪等復勸進,湘東王猶不受,遣侍中豐城侯泰等謁山陵,修復廟、社。戊寅,侯景首至江陵,梟之於市三日,煮而漆之,以付武庫。
庚辰,以南平王恪爲揚州刺史。甲申,以王僧辯爲司徒、鎭衞將軍,封長寧公。陳霸先爲徵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長城縣侯。
乙酉,誅侯景所署尚書僕射王偉、左民尚書呂季略、少府周石珍、舍人嚴亶於市。趙伯超、伏知命餓死於獄。以謝答仁不失禮於太宗,特宥之。王偉於獄中上五百言詩,湘東王愛其才,欲宥之。有嫉之者言於王曰:「前日偉作檄文甚佳。」王求而視之,檄云:「項羽重瞳,尚有烏江之敗。湘東一目,寧爲赤縣所歸。」王大怒,釘其舌於柱,剜腹臠肉而殺之。
丁亥,下令,以「王偉等旣死,自餘衣冠舊貴,被逼偷生,猛士勳豪,和光苟免者,皆不問。」
{{footer
|previous=[[../第二十二卷|卷二十二]]
|next=[[../第二十四卷|卷二十四]]
}}
{{南宋作品}}
0yxy5ryulyhdaewkn02tkvvnhljavwl
2171001
2170993
2022-08-10T14:33:05Z
219.78.101.103
/* 侯景之亂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2|title=[[../|通鑑紀事本末]]|author=袁樞|section=卷二十三|times=南宋|previous=[[../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二卷]]|next=[[../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四卷]]|type=|from=|notes=}}
==魏分東西==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魏高歡之討爾朱氏也,爾朱仲遠來奔。仲遠帳下都督喬寧、張子期自滑臺詣歡降。歡責之曰:「汝事仲遠,擅其榮利,盟契百重,許同生死。前仲遠自徐州為逆,汝為戎首,今仲遠南走,汝復叛之。事天子則不忠,事仲遠則無信。犬馬尚識飼之者,汝曾犬馬之不如。」遂斬之。
五年春正月,魏侍中斛斯椿聞喬寧、張子期之死,內不自安,與南陽王寶炬、武衛將軍元毗、王思政密勸魏主圖丞相歡。毗,遵之玄孫也。舍人元士弼又言歡受詔不敬,帝由是不悅。椿勸帝置閤內都督部曲,又增武直人數,自直閤已下,員別數百,皆選四方驍勇者充之。帝數出遊幸,椿自部勒,別為行陳,由是朝政、軍謀,帝專與椿決之。帝以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擁重兵,密與相結,又出侍中賀拔勝為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欲倚勝兄弟以敵歡,歡益不悅。
侍中、司空高幹之在信都也,遭父喪,不暇終服。及孝武帝即位,表請解職行喪,詔聽解侍中,司空如故。幹雖求退,不謂遽見許,既去內侍,朝政多不關預,居常怏怏。帝既貳於歡,冀幹為己用,嘗於華林園宴罷,獨留幹謂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復建殊效,相與雖則君臣,義同兄弟,宜共立盟約,以敦情契。」殷勤逼之。幹對曰:「臣以身許國,何敢有貳。」時事出倉猝,且不謂帝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以啓歡。及帝置部曲,幹乃私謂所親曰:「主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羣小。數遣元士弼、王思政往來關西,與賀拔嶽計議,又出賀拔勝為荊州,外示疏忌,實欲樹黨,令其兄弟相近,冀據有西方。禍難將作,必及於我。」乃密啓歡。歡召幹詣幷州面論時事,幹因勸歡受魏禪。歡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今令司空復為侍中,門下之事一以相委。」歡屢啓請,帝不許。幹知變難將起,密啓歡求為徐州。二月辛酉,以幹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三月,高幹將之徐州,魏主聞其漏泄機事,乃詔丞相歡曰:「幹邕與朕私有盟約,今乃反覆兩端。」歡聞其與帝盟,亦惡之,即取幹前後數啓論時事者遣使封上,帝召幹,對歡使責之。幹曰:「陛下自立異圖,乃謂臣為反覆。人主加罪,其可辭乎。」遂賜死。帝又密敕東徐州刺史潘紹業殺其弟敖曹。敖曹先聞乾死,伏壯士於路,執紹業,得敕書於袍領,遂將十餘騎奔晉陽。歡抱其首哭曰:「天子枉害司空。」敖曹兄仲密為光州刺史,帝敕青州斷其歸路,仲密亦間行奔晉陽。仲密名慎,以字行。
秋七月壬辰,魏以廣陵王欣為大司馬,趙郡王諶為太師。庚戌,以前司徒賀拔允為太尉。
初,賀拔嶽遣行臺郎馮景詣晉陽,丞相歡聞嶽使至,甚喜,曰:「賀拔公詎憶吾邪。」與景歃血,約與嶽為兄弟。景還言於嶽曰:「歡奸詐有餘,不可信也。」府司馬宇文泰自請使晉陽以觀歡之為人,歡奇其狀貌曰:「此兒視瞻非常。」將留之,泰固求覆命,歡既遣而悔之,發驛急追,至關不及而返。
泰至長安,謂嶽曰:「高歡所以未篡者,正憚公兄弟耳,侯莫陳悅之徒,非所忌也。公但潛為之備,圖歡不難。今費也頭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勝兵三千餘人,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紇豆陵伊利等各擁部眾,未有所屬。公若移軍近隴,扼其要害,震之以威,懷之以惠,可收其士馬,以資吾軍。西輯氐、羌,北撫沙塞,還軍長安,匡輔魏室,此桓、文之功也。」嶽大悅,復遣泰詣洛陽請事,密陳其狀。魏主喜,加泰武衛將軍,使還報。八月,帝以嶽為都督雍華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又割心前血,遣使者齎以賜之。嶽遂引兵西屯平涼,以牧馬為名。斛拔彌俄突、紇豆陵伊利及費也頭万俟受洛幹、鐵勒斛律沙門等皆附於嶽,唯曹泥附於歡。秦、南秦、河、渭四州刺史同會平涼,受嶽節度。嶽以夏州被邊要重,欲求良刺史以鎮之,眾舉宇文泰,嶽曰:「宇文左丞,吾左右手,何可廢也。」沈吟累日,卒表用之。
冬十二月,魏丞相歡患賀拔嶽、侯莫陳悅之強,右丞翟嵩曰:「嵩能間之,使其自相屠滅。」歡遣之。歡又使長史侯景招撫紇豆陵伊利,伊利不從。
六年春正月壬辰,魏丞相歡擊伊利於河西,擒之,遷其部落於河東。魏主讓之曰:「伊利不侵不叛,為國純臣,王忽伐之,詎有一介行人先請之乎。」
魏賀拔嶽將討曹泥,使都督武川趙貴至夏州與宇文泰謀之。泰曰:「曹泥孤城阻遠,未足為憂。侯莫陳悅貪而無信,宜先圖之。」嶽不聽,召悅會於高平,與共討泥。悅既得翟嵩之言,乃謀取嶽。嶽數與悅宴語,長史武川雷紹諫,不聽。嶽使悅前行,至河曲,悅誘嶽入營,坐論軍事,悅陽稱腹痛而起,其壻元洪景拔刀斬嶽。嶽左右皆散走,悅遣人諭之,云:「我別受旨,止取一人,諸君勿怖」。眾以為然,皆不敢動。而悅心猶豫,不即撫納,乃還入隴,屯水洛城。嶽眾散還平涼,趙貴詣悅請嶽屍葬之,悅許之。嶽既死,悅軍中皆相賀,行臺郎中薛憕私謂所親曰:「悅才略素寡,輒害良將,吾屬今為人虜矣,何賀之有。」憕,真度之從孫也。
嶽眾未有所屬,諸將以都督武川寇洛年最長,推使總諸軍。洛素無威略,不能齊眾,乃自請避位。趙貴曰:「宇文夏州英略冠世,遠近歸心,賞罰嚴明,士卒用命,若迎而奉之,大事濟矣。」諸將或欲南召賀拔勝,或欲東告魏朝,猶豫未決。都督盛樂杜朔周曰:「遠水不救近火,今日之事,非宇文夏州無能濟者,趙將軍議是也。朔周請輕騎告哀,且迎之。」眾乃使朔周馳至夏州召泰。
泰與將佐賓客共議去留,前太中大夫潁川韓褒曰:「此天授也,又何疑乎。侯莫陳悅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眾以為「悅在水洛,去平涼不遠,若已有賀拔公之眾,則圖之實難,願且留以觀變。」泰曰:「悅既害元帥,自應乘勢直據平涼,而退屯水洛,吾知其無能為也。夫難得易失者,時也,若不早赴,眾心將離。」
夏州首望都督彌姐元進陰謀應悅,泰知之,與帳下都督高平蔡祐謀執之。祐曰:「元進會當反噬,不如殺之。」泰曰:「汝有大決。」乃召元進等入計事,泰曰:「隴賊逆亂,當與諸人戮力討之。諸人似有不同者,何也。」祐即被甲持刀直入,瞋目諸將曰:「朝謀夕異,何以為人。今日必斷奸人首。」舉坐皆叩頭曰:「願有所擇。」祐乃叱元進,斬之,並誅其黨,因與諸將同盟討悅。泰謂祐曰:「吾今以爾為子,爾其以我為父乎。」
泰與帳下輕騎馳赴平涼,令杜朔周帥眾先據彈箏峽。時民間惶懼,逃散者多,軍士爭欲掠之,朔周曰:「宇文公方伐罪弔民,奈何助賊為虐乎。」撫而遣之,遠近悅附。泰聞而嘉之。朔周本姓赫連,曾祖庫多汗避難改焉,泰命復其舊姓,名之曰達。
丞相歡使侯景招撫嶽眾,泰至安定遇之,謂曰:「賀拔公雖死,宇文泰尚存,卿何為者。」景失色,曰:「我猶箭耳,唯人所射。」遂還。泰至平涼,哭嶽甚慟,將士皆悲喜。
歡復使侯景與散騎常侍代郡張華原、義寧太守太安王基勞泰。泰不受,欲劫留之,曰:「留則共享富貴,不然,命在今日。」華原曰:「明公欲脅使者以死亡,此非華原所懼也。」泰乃遣之。基還,言:「泰雄傑,請及其未定擊滅之。」歡曰:「卿不見賀拔、侯莫陳乎。吾當以計拱手取之。」
魏主聞嶽死,遣武衛將軍元毗慰勞嶽軍,召還洛陽,並召侯莫陳悅。毗至平涼,軍中已奉宇文泰為主。悅既附丞相歡,不肯應召。泰因元毗上表稱「臣嶽忽罹非命,都督寇洛等令臣權掌軍事。奉詔召嶽軍入京,今高歡之眾已至河東,侯莫陳悅猶在水洛,士卒多是西人,顧戀鄉邑,若逼令赴闕,悅躡其後,歡邀其前,恐敗國殄民,所損更甚。乞少賜停緩,徐事誘導,漸就東引。」魏主乃以泰為大都督,即統嶽兵。
初,嶽以東雍州刺史李虎為左廂大都督,嶽死,虎奔荊州,說賀拔勝使收嶽眾,勝不從。虎聞宇文泰代嶽統眾,乃自荊州還赴之,至閿鄉,為丞相歡別將所獲,送洛陽。魏主方謀取關中,得虎甚喜,拜衛將軍,厚賜之,使就泰。虎,歆之玄孫也。
泰與悅書,責以「賀拔公有大功於朝廷。君名微行薄,賀拔公薦君為隴右行臺。又高氏專權,君與賀拔公同受密旨,屢結盟約,而君黨附國賊,共危宗廟,口血未乾,匕首已發。今吾與君皆受詔還闕,今日進退,唯君是視。君若下隴東邁,吾亦自北道同歸。若首鼠兩端,吾則指日相見」。
魏主問泰以安秦、隴之策,泰表言:「宜召悅授以內官,或處以瓜、涼一藩,不然,終為後患。」
原州刺史史歸素為賀拔嶽所親任,河曲之變,反為悅守。悅遣其黨王伯和、成次安將兵二千助歸鎮原州,泰遣都督侯莫陳崇帥輕騎一千襲之。崇乘夜將十騎直抵城下,餘眾皆伏於近路。歸見騎少,不設備。崇即入,據城門,高平令隴西李賢及弟遠穆在城中,為崇內應。於是中外鼓譟,伏兵悉起,遂擒歸及次安、伯和等歸於平涼。泰表崇行原州事。三月,泰引兵擊悅,至原州,眾軍畢集。
夏四月,魏南秦州刺史隴西李弼說侯莫陳悅曰:「賀拔公無罪而公害之,又不撫納其眾,今奉宇文夏州以來,聲言為主報讎,此其勢不可敵也。宜解兵謝之,不然,必及禍。」悅不從。
宇文泰引兵上隴,留兄子導為都督,鎮原州。泰軍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大悅。軍出木狹關,雪深二尺,泰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悅聞之,退保略陽,留萬人守水洛。泰至,水洛即降。泰遣輕騎數百趣略陽,悅退保上邽,召李弼與之拒泰。弼知悅必敗,陰遣使詣泰,請為內應。悅棄州城,南保山險。弼謂所部曰:「侯莫陳公欲還秦州,汝輩何不裝束。」弼妻,悅之姨也,眾咸信之,爭趣上邽。弼先據城門以安集之,遂舉城降泰,泰即以弼為秦州刺史。其夜,悅出軍將戰,軍自驚潰。悅性猜忌,既敗,不聽左右近已,與其二弟並子及謀殺嶽者七八人棄軍迸走,數日之中,盤桓往來,不知所趣。左右勸向靈州依曹泥,悅從之,自乘驢,令左右皆步從,欲自山中趣靈州。宇文泰使原州都督賀拔穎追之,悅望見追騎,縊死於野。
泰入上邽,引薛憕為記室參軍。收悅府庫,財物山積,泰秋毫不取,皆以賞士卒。左右竊一銀甕以歸,泰知而罪之,即剖賜將士。
悅黨豳州刺史孫定兒據州不下,有眾數萬,泰遣都督中山劉亮襲之。定兒以大軍遠,不為備。亮先豎一纛於近城高嶺,自將二千騎馳入城。定兒方置酒,眾猝見亮至,駭愕不知所為,亮麾兵斬定兒,遙指城外纛,命二騎曰:「出召大軍。」城中皆懾服,莫敢動。
先是,故氐王楊紹先乘魏亂逃歸武興,復稱王。涼州刺史李叔仁為其民所執,氐、羌、吐谷渾所在蜂起,自南岐至瓜、鄯,跨州據郡者不可勝數。宇文泰令李弼鎮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惡蠔鎮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鎮渭州,衛將軍趙貴行秦州事,徵豳、涇、東秦、岐四州之粟以給軍。楊紹先懼,稱藩,送妻子為質。
夏州長史于謹言於泰曰:「明公據關中險固之地,將士驍勇,土地膏腴。今天子在洛,迫於羣凶。若陳明公之懇誠,算時事之利害,請都關右,挾天子以令諸侯,奉王命以討暴亂,此桓、文之業,千載一時也。」泰善之。
丞相歡聞泰定秦、隴,遣使甘言厚禮以結之。泰不受,封其書,使都督濟北張軌獻於魏主。斛斯椿問軌曰:「高歡逆謀,行路皆知之。人情所恃,唯在西方,未知宇文何如賀拔。」軌曰:「宇文公文足經國,武能定亂。」椿曰:「誠如君言,真可恃也。」
魏主命泰發二千騎鎮東雍州,助為勢援,仍命泰稍引軍而東。泰以大都督武川梁御為雍州刺史,使將步騎五千前行。先是,丞相歡遣其都督太安韓軌將兵一萬據蒲阪以救侯莫陳悅,雍州刺史賈顯度以舟迎之。梁御見顯度,說使從泰,顯度即出迎御,御入據長安。
魏主以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製封拜。泰乃以寇洛為涇州刺史,李弼為秦州刺史,前略陽太守張獻為南岐州刺史。南岐州刺史盧待伯不受代,泰遣輕騎襲而擒之。
侍中封隆之言於丞相歡曰:「斛斯椿等今在京師,必構禍亂。」隆之與僕射孫騰爭尚魏主妹平原公主,公主歸隆之,騰泄其言於椿,椿以白帝。隆之懼,逃還鄉里,歡召隆之詣晉陽。會騰帶仗入省,擅殺御史,懼罪,亦逃就歡。領軍婁昭辭疾歸晉陽。帝以斛斯椿兼領軍,改置都督及河南、關西諸刺史。華山王鷙在徐州,歡使大都督邸珍奪其管鑰。建州刺史韓賢、濟州刺史蔡俊,皆歡黨也,帝省建州以去賢,使御史舉俊罪,以汝陽王叔昭代之。歡上言:「俊勳重,不可解奪。汝陽懿德,當受大藩。臣弟永寶猥任定州,宜避賢路。」帝不聽。五月丙子,魏主增置勳府庶子,廂別六百人,又增騎官,廂別二百人。
魏主欲伐晉陽,辛卯,下詔戒嚴,雲欲自將伐梁。發河南諸州兵大閱於洛陽,南臨洛水,北際邙山,帝戎服,與斛斯椿臨觀之。六月丁巳,魏主密詔丞相歡,稱「宇文黑獺、賀拔勝頗有異志,故假稱南伐,潛為之備,王亦宜共為形援。讀訖燔之。」歡表以為「荊、雍將有逆謀,臣今潛勒兵馬三萬自河東渡,又遣恆州刺史庫狄乾等將兵四萬自來違津渡,領軍將軍婁昭等將兵五萬以討荊州,冀州刺史尉景等將山東兵七萬、突騎五萬以討江左,皆勒所部,伏聽處分。」帝知歡覺其變,乃出歡表,命羣臣議之,欲止歡軍。歡亦集幷州僚佐共議,還以表聞,仍云:「臣為嬖佞所間,陛下一旦賜疑,臣若敢負陛下,使身受天殃,子孫殄絕。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干戈不動,佞臣一二人願斟量廢出。」
丁卯,帝使大都督源子恭守陽胡,汝陽王暹守石濟,又以儀同三司賈顯智為濟州刺史,帥豫州刺史斛斯元壽東趣濟州。元壽,椿之弟也。蔡俊不受代,帝愈怒。辛未,帝復錄洛中文武議意以答歡,且使舍人溫子升為敕賜歡曰:「朕不勞尺刃,坐為天子,所謂生我者父母,貴我者高王。今若無事背王,規相攻討,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近慮宇文為亂,賀拔應之,故戒嚴,欲與王俱為聲援。今觀其所為,更無異跡。東南不賓,為日已久,今天下戶口減半,未宜窮兵極武。朕既闇昧,不知佞人為誰。頃高幹之死,豈獨朕意。王忽對昂言兄枉死,人之耳目何易可輕。如聞庫狄幹語王云:本欲取懦弱者為主,無事立此長君,使其不可駕御。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廢之,更立餘者。如此議論,自是王間勳人,豈出佞人之口。去歲封隆之叛,今者孫騰逃去,不罪不送,誰不怪王。王若事君盡誠,何不斬送二首。王雖啓雲西去,而四道俱進,或欲南度洛陽,或欲東臨江左,言之者猶應自怪,聞之者寧能不疑。王若晏然居北,在此雖有百萬之眾,終無圖彼之心。王若舉旗南指,縱無匹馬隻輪,猶欲奮空拳而爭死。朕本寡德,王已立之,百姓無知,或謂實可。若為他人所圖,則彰朕之惡。假令還為王殺,幽辱齏粉,了無遺恨。本望君臣一體,若合符契,不圖今日分疏至此。」
中軍將軍王思政言於魏主曰:「高歡之心,昭然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宇文泰乃心王室,今往就之,還復舊京,何慮不克。」帝深然之,遣散騎侍郎河東柳慶見泰於高平,共論時事。泰請奉迎輿駕,慶覆命,帝復私謂慶曰:「朕欲向荊州何如?」慶曰:「關中形勝,宇文泰才略可依。荊州地非要害,南迫梁寇,臣愚未見其可。」帝又問閤內都督宇文顯和,顯和亦勸帝西幸。時帝廣徵州郡兵,東郡太守河東裴俠帥所部詣洛陽,王思政問曰:「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俠曰:「宇文泰為三軍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寧肯授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入火也。」思政曰:「然則如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將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耳。」思政然之,乃進俠於帝,授左中郎將。
初,丞相歡以為洛陽久經喪亂,欲遷都於鄴。帝曰:「高祖定鼎河、洛,為萬世之基。王既功存社稷,宜遵太和舊事。」歡乃止。至是復謀遷都,遣三千騎鎮建興,益河東及濟州兵,擁諸州和糴粟,悉運入鄴城。帝又敕歡曰:「王若厭伏人情,杜絕物議,唯有歸河東之兵,罷建興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濟州之軍,使蔡俊受代,邸珍出徐,止戈散馬,各事家業,脫須糧廩,別遣轉輸,則讒人結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矣。王若馬首南向,問鼎輕重,朕雖不武,為社稷宗廟之計,欲止不能。決在於王,非朕能定,為山止簣,相為惜之。」歡上表極言宇文泰、斛斯椿罪惡。
帝以廣寧太守廣寧任祥兼尚書左僕射,加開府儀同三司。祥棄官走,渡河,據郡待歡。帝乃敕文武官北來者任其去留,遂下制書數歡咎惡,召賀拔勝赴行在所。勝以問太保掾范陽盧柔,柔曰:「高歡悖逆,公席捲赴都,與決勝負,死生以之,上策也。北阻魯陽,南並舊楚,東連兗、豫,西引關中,帶甲百萬,觀釁而動,中策也。舉三荊之地,庇身於梁,功名皆去,下策也。」勝笑而不應。
帝以宇文泰兼尚書僕射,為關西大行臺,許妻以馮翊長公主。謂泰帳內都督秦郡楊薦曰:「卿歸語行臺,遣騎迎我。」以薦為直合將軍。泰以前秦州刺史駱超為大都督,將輕騎一千赴洛,又遣薦與長史宇文側出關候接。
丞相歡召其弟定州刺史琛使守晉陽,命長史崔暹佐之。暹,挺之族孫也。歡勒兵南出,告其眾曰:「孤以爾朱擅命,建大義于海內,奉戴主上,誠貫幽明。橫為斛斯椿讒構,以忠為逆。今者南邁,誅椿而已。」以高敖曹為前鋒,宇文泰亦移檄州郡,數歡罪惡,自將大軍發高平,前軍屯弘農。賀拔勝軍於汝水。
秋七月己丑,魏主親勒兵十餘萬屯河橋,以斛斯椿為前驅,陳於邙山之北。椿請帥精騎二千夜渡河掩其勞弊,帝始然之。黃門侍郎楊寬說帝曰:「高歡以臣伐君,何所不至,今假兵於人,恐生他變。椿若渡河,萬一有功,是滅一高歡,生一高歡矣。」帝遂敕椿停行。椿嘆曰:「頃熒惑入南斗,今上信左右間構,不用吾計,豈天道乎。」宇文泰聞之,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當乘便擊之。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渡河決戰,方緣津據守。且長河萬里,扞禦為難,若一處得渡,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趙貴為別道行臺,自蒲阪濟,趣幷州,遣大都督李賢將精騎一千赴洛陽。
帝使斛斯椿與行臺長孫稚、大都督潁川王斌之鎮虎牢,行臺長孫子彥鎮陝,賈顯智、斛斯元壽鎮滑臺。斌之,鑑之弟。子彥,稚之子也。歡使相州刺史竇泰趣滑臺,建州刺史韓賢趣石濟。竇泰與顯智遇於長壽津,顯智陰約降於歡,引軍退。軍司元玄覺之,馳還,請益師,帝遣大都督侯幾紹赴之,戰於滑臺東,顯智以軍降,紹戰死。北中郎將田怙為歡內應,歡潛軍至野王,帝知之,斬怙。歡至河北十餘里,再遣使口申誠款。帝不報。丙午,歡引軍渡河。
魏主問計於羣臣,或欲奔梁,或雲南依賀拔勝,或云西就關中,或云守洛口死,戰計未決。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棄椿還,紿帝云:「高歡兵已至。」丁未,帝遣使召椿還,遂帥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以五千騎宿於湹西,南陽王別舍沙門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眾知帝將西出,其夜,亡者過半,亶、湛亦逃歸。湛,深之子也。武衛將軍雲中獨孤信單騎追帝,帝嘆曰:「將軍辭父母,捐妻子而來,世亂識忠臣,豈虛言也。」戊申,帝西奔長安,李賢遇帝於崤中。己酉,歡入洛陽,舍於永寧寺,遣領軍婁昭等追帝,請帝東還。長孫子彥不能守陝,棄城走。高敖曹帥勁騎追帝至陝西,不及。帝鞭馬長騖,糗漿乏絕,三二日間,從官唯飲澗水。至湖城,有王思村民以麥飯壺漿獻帝,帝悅,復一村十年。至稠桑,潼關大都督毛鴻賓迎獻酒食,從官始解饑渴。
八月甲寅,丞相歡集百官謂曰:「為臣奉主,匡救危亂,若處不諫爭,出不陪從,緩則耽寵爭榮,急則委之逃竄,臣節安在。」眾莫能對。兼尚書左僕射辛雄曰:「主上與近習圖事,雄等不得預聞。及乘輿西幸,若即追隨,恐跡同佞黨。留待大王,又以不從蒙責,雄等進退無所逃罪。」歡曰:「卿等備位大臣,當以身報國。羣佞用事,卿等嘗有一言諫爭乎。使國家之事一朝至此,罪欲何歸。」乃收雄及開府儀同三司叱列延慶、兼吏部尚書崔孝芬、都官尚書劉廞、兼度支尚書天水楊機、散騎常侍元士弼,皆殺之。孝芬子司徒從事中郎猷間行入關,魏主使以本官奏門下事。歡推司徒清河王亶為大司馬,承製決事,居尚書省。
宇文泰使趙貴、梁御帥甲騎二千奉迎,帝循河西行,謂御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復見洛陽,親謁陵廟,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泰備儀衛迎帝,謁見於東陽驛,免冠流涕曰:「臣不能式遏寇虐,使乘輿播遷,臣之罪也。」帝曰:「公之忠節,着於遐邇。朕以不德,負乘致寇,今日相見,深用厚顏。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將士皆呼萬歲。遂入長安,以雍州廨舍為宮。大赦。以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軍國之政,咸取決焉。別置二尚書,分掌機事,以行臺尚書毛遐、周惠達為之。時軍國草創,二人積糧儲,治器械,簡士馬,魏朝賴之。泰尚馮翊長公主,拜駙馬都尉。
先是,熒惑入南斗,去而復還,留止六旬。上以諺云:「熒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乃跣而下殿以禳之。及聞魏主西奔,慚曰:「虜亦應天象邪。」
辛酉,魏丞相歡自追迎魏主。戊辰,清河王亶下制大赦。歡至弘農,九月乙巳,使行臺僕射元子思帥侍官迎帝。己酉,攻潼關,克之,擒毛鴻賓,進屯華陰長城,龍門都督薛崇禮以城降歡。
賀拔勝使長史元穎行荊州事,守南陽,自帥所部西赴關中。至淅陽,聞歡已屯華陰,欲還,行臺左丞崔謙曰:「今帝室顛覆,主上蒙塵,公宜倍道兼行,朝於行在,然後與宇文行臺同心戮力,唱舉大義,天下孰不望風響應。今舍此而退,恐人人解體,一失事機,後悔何及。」勝不能用,遂還。
歡退屯河東,使行臺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築城於蒲津西岸,以薛紹宗為華州刺史,使守之。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歡自發晉陽,至是凡四十啓,魏主皆不報。歡乃東還,遣行臺侯景等引兵向荊州,荊州民鄧誕等執元穎以應景。賀拔勝至,景逆擊之,勝兵敗,帥數百騎來奔。
魏主之在洛陽也,密遣閤內都督河南趙剛召東荊州刺史馮景昭帥兵入援,兵未及發,魏主西入關。景昭集府中文武議所從,司馬馮道和請據州待北方處分。剛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無言者。剛抽刀投地曰:「公若欲為忠臣,請斬道和。如欲從賊,可速見殺。」景昭感悟,即帥眾赴關中。侯景引兵逼穰城,東荊州民楊祖歡等起兵應之,以其眾邀景昭於路,景昭戰敗,剛沒蠻中。
冬十月,丞相歡至洛陽,又遣僧道榮奉表於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帥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議所立。時清河王亶出入已稱警蹕,歡醜之,乃託以「孝昌以來,昭穆失序,永安以孝文為伯考,永熙遷孝明於夾室,業喪祚短,職此之由。」遂立清河世子善見為帝,謂亶曰:「欲立王,不如立王之子。」亶不自安,輕騎南走,歡追還之。丙寅,孝靜帝即位於城東北,時年十一,大赦,改元天平。魏宇文泰進軍攻潼關,斬薛瑜,虜其卒七千人,還長安,進位大丞相。東魏行臺薛修義等渡河據楊氏壁。魏司空參軍河東薛端糾帥村民擊卻東魏兵,復取楊氏,丞相泰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之。
丁卯,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北將軍,帥眾伐東魏。
庚午,東魏以趙郡王諶為大司馬,咸陽王坦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高盛為司徒,高敖曹為司空。坦,樹之弟也。
丞相歡以洛陽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議遷鄴,書下三日即行。丙子,東魏主發洛陽,四十萬戶狼狽就道。收百官馬,尚書丞郎已上非陪從者,盡令乘驢。歡留後部分,事畢,還晉陽。改司州為洛州,以尚書令元弼為洛州刺史,鎮洛陽。以行臺尚書司馬子如為尚書左僕射,與右僕射高隆之、侍中高嶽、孫騰留鄴,共知朝政。詔以遷民貲產未立,出粟一百三十萬石以賑之。
十一月兗州刺史樊子鵠據瑕丘以拒東魏,南青州刺史大野拔帥眾就之。庚寅,東魏主至鄴,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魏郡太守為魏尹。是時,六坊之眾從孝武帝西行者不及萬人,餘皆北徙,並給常廩,春秋賜帛以供衣服,乃於常調之外,隨豐稔之處,折絹糴粟以供國用。
十二月,魏丞相泰遣儀同李虎、李弼、趙貴擊曹泥於靈州。
魏孝武帝復與丞相泰有隙,帝飲酒遇酖而殂,泰奉太宰南陽王寶炬而立之。
東魏高敖曹、侯景兵至荊州,魏荊州刺史獨孤信兵少,不敵,與都督楊忠皆來奔。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魏文帝即位於城西,大赦,改元大統。
魏渭州刺史可朱渾道元先附侯莫陳悅,悅死,丞相泰攻之,不能克,與盟而罷。道元世居懷朔,與東魏丞相歡善,又母兄皆在鄴,由是常與歡通。泰欲擊之,道元帥所部三千戶西北渡烏蘭津抵靈州,靈州刺史曹泥資送至雲州。歡聞之,遣資糧迎侯,拜車騎大將軍。
道元至晉陽,歡始聞孝武帝之喪,啓請舉哀制服。東魏主使羣臣議之,太學博士潘崇和以為「君遇臣不以禮,則無反服,是以湯之民不哭桀,周武之臣不服紂。」國子博士衛既隆、李同軌議,以為「高後於永熙離絕未彰,宜為之服。」東魏從之。
李虎等攻靈州,凡四旬,曹泥請降。
己酉,魏進丞相略陽公泰為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封安定王。泰固辭王爵及錄尚書,乃封安定公。以尚書令斛斯椿為太保,廣平王贊為司徒。
己巳,東魏以丞相歡為相國,假黃鉞,殊禮,固辭。
東魏大行臺、尚書司馬子如帥大都督竇泰、太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魏丞相泰軍於霸上。子如與軌回軍,從蒲津宵濟,攻華州,刺史王羆合戰,破之,子如等遂引去。
夏四月,元慶和攻東魏城父。丞相歡遣高敖曹帥三萬人趣項,竇泰帥三萬人趣城父,侯景帥三萬人趣彭城,以任祥為東南道行臺僕射,節度諸軍。
秋七月,魏下詔數高歡二十罪,且曰:「朕將親總六軍,與丞相掃除凶醜。」歡亦移檄於魏,謂宇文黑獺、斛斯椿為逆徒,且言:「今分命諸將,領兵百萬,刻期西討」。
二年春正月甲子,東魏丞相歡自將萬騎襲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縛槊為梯,夜入其城,擒刺史斛拔俄彌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張瓊將兵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
魏靈州刺史曹泥復叛降東魏。秋七月,魏降將賀拔勝等北還。
冬十二月丁丑,東魏丞相歡督諸軍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竇泰趣潼關。
三年春正月,東魏丞相歡軍蒲阪,造三浮橋,欲渡河。魏丞相泰軍廣陽,謂諸將曰:「賊掎吾三面,作浮橋以示必渡,此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歡自起兵以來,竇泰常為前鋒,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今襲之必克,克泰,則歡不戰自走矣。」諸將皆曰:「賊在近,舍而襲遠,脫有蹉跌,悔何及也。不如分兵御之。」丞相泰曰:「歡再攻潼關,吾軍不出灞上。今大舉而來,謂吾亦當自守,有輕我之心,乘此襲之,何患不克。賊雖作浮橋,未能徑渡,不過五日,吾取竇泰必矣。」行臺左丞蘇綽、中兵參軍代人達奚武亦以為然。庚戌,丞相泰還長安,諸將意猶異同。丞相泰隱其計,以問族子直事郎中深。深曰:「竇泰,歡之驍將,今大軍攻蒲阪,則歡拒守而泰救之,吾表裏受敵,此危道也。不如選輕銳潛出小關,竇泰躁急,必來決戰,歡持重未即救,我急擊,泰必可擒也。擒泰,則歡勢自沮,回師擊之,可以決勝。」丞相泰喜曰:「此吾心也。」乃聲言欲保隴右,辛亥,謁魏主而潛軍東出,癸丑旦,至小關。竇泰猝聞軍至,自風陵渡,丞相泰出馬牧澤,擊竇泰,大破之,士眾皆盡,竇泰自殺,傳首長安。丞相歡以河冰薄,不得赴救,撤浮橋而退。儀同代人薛孤延為殿,一日之中斫十五刀,折,乃得免。丞相泰亦引軍還。
高敖曹自商山轉鬥而進,所向無前,遂攻上洛。郡人泉嶽及弟猛略與順陽人杜窋等謀翻城應之,洛州刺史泉企知之,殺嶽及猛略。杜窋走歸敖曹,敖曹以為鄉導而攻之。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殞絕良久,覆上馬,免冑巡城。企固守旬餘,二子元禮、仲遵力戰拒之,仲遵傷目,不堪復戰,城遂陷。企見敖曹曰:「吾力屈,非心服也。」敖曹以杜窋為洛州刺史。敖曹創甚,曰:「恨不見季式作刺史。」丞相歡聞之,即以高季式為濟州刺史。
敖曹欲入藍田關,歡使人告曰:「竇泰軍沒,人心恐動,宜速還。路險賊盛,拔身可也。」敖曹不忍棄眾,力戰全軍而還,以泉企、泉元禮自隨,泉仲遵以傷重不行。企私戒二子曰:「吾餘生無幾,汝曹才器足以立功,勿以吾在東,遂虧臣節。」元禮於路逃還,魏以元禮世襲洛州刺史。
夏五月,魏以賀拔勝為太師。秋七月,獨孤信北還,與楊忠皆至長安。
魏宇文深勸丞相泰取恆農。八月丁丑,泰帥李弼等十二將伐東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謹為前鋒,攻盤豆,拔之。戊子,至恆農,庚寅,拔之,擒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俘其戰士八千。
時河北諸城多附東魏,左丞楊檦自言父猛嘗為邵郡白水令,知其豪傑,請往說之,以取邵郡。泰許之。檦乃與土豪王覆憐等舉兵,收邵郡守程保及縣令四人,斬之。表覆憐為郡守,遣諜說諭東魏城堡,旬月之間,歸附甚眾。
閏九月,東魏丞相歡將兵二十萬自壺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將兵三萬出河南。時關中饑,魏丞相泰所將將士不滿萬人,館穀於恆農五十餘日,聞歡將濟河,乃引兵入關,高敖曹遂圍恆農。歡右長史薛琡言於歡曰:「西賊連年饑饉,故冒死來入陝州,欲取倉粟。今敖曹已圍陝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麥秋,其民自應餓死,寶炬、黑獺何憂不降。願勿渡河。」侯景曰:「今茲舉兵,形勢極大,萬一不捷,猝難收斂。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前軍若敗,後軍承之。」歡不從,自蒲津濟河。
丞相泰遣使戒華州刺史王羆,羆語使者曰:「老羆當道臥,貉子那得過。」歡至馮翊城下,謂羆曰:「何不早降。」羆大呼曰:「此城是王羆冢,死生在此。欲死者來。」歡知不可攻,乃涉洛,軍於許原西。
泰至渭南,徵諸州兵,皆未會。欲進擊歡,諸將以眾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觀其勢。泰曰:「歡若至長安,則人情大擾。今及其遠來新至,可擊也。」即造浮橋於渭,令軍士齎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東魏軍六十里。諸將皆懼,宇文深獨賀。泰問其故,對曰:「歡鎮撫河北,甚得眾心,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渡河,非眾所欲,獨歡恥失竇泰,愎諫而來,所謂忿兵,可一戰擒也。事理昭然,何為不賀。願假深一節,發王羆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泰遣須昌縣公達奚武覘歡軍,武從三騎,皆效歡將士衣服,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歷營,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而還。
歡聞泰至,癸巳,引兵會之。候騎告歡兵且至,泰召諸將謀之。開府儀同三司李弼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陳。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泰從之,背水東西為陳,李弼為右拒,趙貴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於葦中,約聞鼓聲而起。晡時,東魏兵至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舉曰:「黑獺舉國而來,欲一死決,譬如猘狗,或能噬人。且渭曲葦深土濘,無所用力,不如緩與相持,密分精銳徑掩長安,巢穴既傾,則黑獺不戰成擒矣。」歡曰:「縱火焚之何如?」侯景曰:「當生擒黑獺以示百姓,若眾中燒死,誰覆信之。」彭樂盛氣請鬥,曰:「我眾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歡從之。東魏兵望見魏兵少,爭進擊之,無復行列。兵將交,丞相泰鳴鼓,士皆奮起,于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帥鐵騎橫擊之,東魏兵中絕為二,遂大破之。李弼弟檦,身小而勇,每躍馬陷陳,隱身鞍甲之中,敵見皆曰:「避此小兒。」泰嘆曰:「膽決如此,何必八尺之軀。」徵虜將軍武川耿令貴殺傷多,甲裳盡赤,泰曰:「觀其甲裳,足知令貴之勇,何必數級。」彭樂乘醉深入魏陳,魏人刺之腸出,內之復戰。丞相歡欲收兵更戰,使張華原以簿歷營點兵,莫有應者,還白歡曰:「眾盡去,營皆空矣。」歡猶未肯去。阜城侯斛律金曰:「眾心離散,不可復用,宜急向河東。」歡據鞍未動,金以鞭拂馬,乃馳去。夜,渡河,船去岸遠,歡跨橐駝就船,乃得渡,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十有八萬。丞相泰追歡至河上,選留甲士二萬餘人,餘悉縱歸。都督李穆曰:「高歡破膽矣,速追之,可獲。」泰不聽,還軍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於戰所人種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景言於歡曰:「黑獺新勝而驕,必不為備,願得精騎二萬徑往取之。」歡以告婁妃,妃曰:「設如其言,景豈有還理。得黑獺而失景,何利之有。」歡乃止。
魏加丞相泰柱國、大將軍,李弼等十二將皆進爵增邑有差。高敖曹聞歡敗,釋恆農,退保洛陽。
己酉,魏行臺宮景壽等向洛陽,東魏洛州大都督韓賢擊走之。州民韓木蘭作亂,賢擊破之。一賊匿屍間,賢自按檢收鎧仗,賊欻起斫之,斷脛而卒。
魏復遣行臺馮翊王季海與獨孤信將步騎二萬趣洛陽,洛州刺史李顯趣三荊,賀拔勝、李弼圍蒲阪。
東魏丞相歡之西伐也,蒲阪民敬珍謂其從祖兄祥曰:「高歡迫逐乘輿,天下忠義之士皆欲剚刃於其腹。今又稱兵西上,吾欲與兄起兵斷其歸路,此千載一時也。」祥從之,糾合鄉里,數日,有眾萬餘。會歡自沙苑敗歸,祥、珍帥眾邀之,斬獲甚眾。賀拔勝、李弼至河東,祥、珍帥猗氏等六縣十餘萬戶歸之,丞相泰以珍為平陽太守,祥為行臺郎中。
東魏秦州刺史薛崇禮守蒲阪,別駕薛善,崇禮之族弟也,言於崇禮曰:「高歡有逐君之罪,善與兄忝衣冠緒餘,世荷國恩,今大軍已臨,而猶為高氏固守,一旦城陷,函首送長安,署為逆賊,死有餘愧。及今歸款,猶為愈也。」崇禮猶豫不決。善與族人斬關納魏師,崇禮出走,追獲之。丞相泰進軍蒲阪,略定汾、絳,凡薛氏預開城之謀者,皆賜五等爵。善曰:「背逆歸順,臣子常節,豈容闔門大小俱叨封邑。」與其弟慎固辭不受。
東魏行晉州事封祖業棄城走,儀同三司薛修義追至洪洞,說祖業還守,祖業不從。修義還據晉州,安集固守。魏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引兵至城下,修義開門伏甲以待之,子彥不測虛實,遂退走。丞相歡以修義為晉州刺史。
獨孤信至新安,高敖曹引兵北渡河。信逼洛陽,洛州刺史廣陽王湛棄城歸鄴,信遂據金墉城。孝武帝之西遷也,散騎常侍河東裴寬謂諸弟曰:「天子既西,吾不可以東附高氏。」帥家屬逃於大石嶺。獨孤信入洛,乃出見之。時洛陽荒廢,人士流散,唯河東柳虯在陽城,裴諏之在潁川,信俱征之,以虯為行臺郎中,諏之為開府屬。
東魏潁州長史賀若統執刺史田迄,舉城降魏,魏都督梁迥入據其城。前通直散騎侍郎鄭偉起兵陳留,攻東魏梁州,執其刺史鹿永吉。前大司馬從事中郎崔彥穆攻滎陽,執其太守蘇淑,與廣州長史劉志皆降於魏。偉,先護之子也。丞相泰以偉為北徐州刺史,彥穆為滎陽太守。
十一月,東魏行臺任祥帥督將堯雄、趙育、是雲寶攻潁川,丞相泰使大都督宇文貴、樂陵公遼西怡峯將步騎二千救之。軍至陽翟,雄等軍已去潁川三十里,祥帥眾四萬繼其後。諸將咸以為「彼眾我寡,不可爭鋒」。貴曰:「雄等謂吾兵少,必不敢進。彼與任祥合兵攻潁川,城必危矣。若賀若統陷沒,吾輩坐此何為。今進據潁川,有城可守,又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遂疾趨據潁川,背城為陳以待。雄等至,合戰,大破之,雄走,趙育請降,俘其士卒萬餘人,悉縱遣之。任祥聞雄敗,不敢進,貴與怡峯乘勝逼之,祥退保宛陵,貴追及,擊之,祥軍大敗。是雲寶殺其陽州刺史那椿,以州降魏。魏以貴為開府儀同三司,是雲寶、趙育為車騎大將軍。都督杜陵韋孝寬攻東魏豫州,拔之,執其行臺馮邕。孝寬名叔裕,以字行。丙子,東魏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万俟普為太尉。
十二月,魏行臺楊白駒與東魏陽州刺史段粲戰於蓼塢,魏師敗績。魏荊州刺史郭鸞攻東魏東荊州刺史清都慕容儼,儼晝夜拒戰,二百餘日,乘間出擊鸞,大破之。時河南諸州多失守,唯東荊獲全。河間邢磨納、范陽盧仲禮、仲禮從弟仲裕等皆起兵海隅以應魏。東魏濟州刺史高季式有部曲千餘人,馬八百匹,鎧仗皆備。濮陽民杜靈椿等為盜,聚眾近萬人,攻城剽野,季式遣騎三百,一戰擒之,又擊陽平賊路文徒等,悉平之,於是遠近肅清。或謂季式曰:「濮陽、陽平乃畿內之郡,不奉詔命,又不侵境,何急而使私軍遠戰。萬一失利,豈不獲罪乎。」季式曰:「君何言之不忠也。我與國家同安共危,豈有見賊而不討乎。且賊知臺軍猝不能來,又不疑外州有兵擊之,乘其無備,破之必矣。以此獲罪,吾亦無恨。」
四年春二月,東魏大都督善無賀拔仁攻魏南汾州,刺史韋子粲降之,丞相泰滅子粲之族。東魏大行臺侯景等治兵於虎牢,將復河南諸州,魏梁迥、韋孝寬、趙繼宗皆棄城西歸。侯景攻廣州,數旬未拔,聞魏救兵將至,集諸將議之,行洛州事盧勇請進觀形勢。乃帥百騎至大隗山,遇魏師。日已暮,勇多置幡旗於樹顛,夜,分騎為十隊,鳴角直前,擒魏儀同三司程華,斬儀同三司王徵蠻而還。廣州守將駱超遂以城降東魏。丞相歡以勇行廣州事。勇,辯之從弟也。於是南汾、潁、豫、廣四州復入東魏。
三月辛酉,東魏丞相歡以沙苑之敗,請解大丞相,詔許之。頃之,復故。
秋七月,東魏侯景、高敖曹等圍魏獨孤信於金墉,太師歡帥大軍繼之。景悉燒洛陽內外官寺、民居,存者什二三。魏主將如洛陽拜園陵,會信等告急,遂與丞相泰俱東,命尚書左僕射周惠達輔太子欽守長安,開府儀同三司李弼、車騎大將軍達奚武帥千騎為前驅。八月庚寅,丞相泰至谷城,侯景等欲整陳以待其至,儀同三司太安莫多婁貸文請帥所部擊其前鋒,景等固止之。貸文勇而專,不受命,與可朱渾道元以千騎前進,夜,遇李弼、達奚武於孝水。弼命軍士鼓譟,曳柴揚塵,貸文走,弼追斬之,道元單騎獲免,悉俘其眾送恆農。
泰進軍湹東,侯景等夜解圍去。辛卯,泰帥輕騎追景至河上,景為陳,北據河橋,南屬邙山,與泰合戰。泰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泰墜地,東魏兵追及之,左右皆散,都督李穆下馬以策抶泰背罵曰:「籠東軍士,爾曹主何在,而獨留此。」追者不疑其貴人,舍之而過。穆以馬授泰,與之俱逸。
魏兵復振,擊東魏兵,大破之,東魏兵北走。京兆忠武公高敖曹意輕泰,建旗蓋以陵陳,魏人盡銳攻之,一軍皆沒,敖曹單騎走投河陽南城。守將北豫州刺史高永樂,歡之從祖兄子也,與敖曹有怨,閉門不受。敖曹仰呼求繩,不得,拔刀穿闔,未徹而追兵至。敖曹伏橋下,追者見其從奴持金帶,問敖曹所在,奴指示之,敖曹知不免,奮頭曰:「來,與汝開國公。」追者斬其首去。高歡聞之,如喪肝膽,杖高永樂二百,贈敖曹太師、大司馬、太尉。泰賞殺敖曹者布絹萬段,歲歲稍與之,比及周亡,猶未能足。魏又殺東魏西兗州刺史宋顯等,虜甲士萬五千人,赴河死者以萬數。
初,歡以万俟普尊老,特禮之,嘗親扶上馬。其子洛免冠稽首曰:「願出死力以報深恩。」及邙山之戰,諸軍北渡橋,洛獨勒兵不動,謂魏人曰:「万俟受洛幹在此,能來可來也。」魏人畏之而去,歡名其所營地為回洛。
是日,東、西魏置陳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魏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峯居左,戰並不利。又未知魏主及丞相泰所在,皆棄其卒先歸。開府儀同三司李虎、念賢等為後軍,見信等退,即與俱去。泰由是燒營而歸,留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守金墉。
王思政下馬,舉長槊左右橫擊,一舉輒踣數人。陷陳既深,從者盡死,思政被重創,悶絕,會日暮,敵亦收兵。思政每戰常着破衣弊甲,敵不知其將帥,故得免。帳下督雷五安於戰處哭求思政,會其已蘇,割衣裹創,扶思政上馬,夜久,始得還營。
平東將軍蔡祐下馬步鬥,左右勸乘馬以備倉猝,祐怒曰:「丞相愛我如子,今日豈惜生乎。」帥左右十餘人合聲大呼,擊東魏兵,殺傷甚眾。東魏人圍之十餘重,祐彎弓持滿,四面拒之。東魏人募厚甲長刀者直進取之,去祐可三十步,左右勸射之,祐曰:「吾曹之命,在此一矢,豈可虛發。」將至十步,祐乃射之,應弦而倒,東魏兵稍卻,祐徐引還。
魏主至恆農,守將已棄城走,所虜降卒在恆農者相與閉門拒守,丞相泰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
蔡祐追及泰於恆農,夜,見泰,泰曰:「承先,爾來,吾無憂矣。」泰驚不得寢,枕祐股,然後安。祐每從泰戰,常為士卒先,戰還,諸將皆爭功,祐終無所言。泰每嘆曰:「承先口不言勳。我當代其論敘。」泰留王思政鎮恆農,除侍中、東道行臺。
魏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前後所虜東魏士卒散在民間,聞魏兵敗,謀作亂。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等奉太子欽出屯渭北。百姓互相剽掠,關中大擾。於是沙苑所虜東魏都督趙青雀、雍州民於伏德等遂反。青雀據長安子城,伏德保咸陽,與咸陽太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兵。長安大城民相帥以拒青雀,日與之戰。大都督侯莫陳順擊賊,屢破之,賊不敢出。順,崇之兄也。
扶風公王羆鎮河東,大開城門,悉召軍士謂曰:「今聞大軍失利,青雀作亂,諸人莫有固志。王羆受委於此,以死報恩。有能同心者可共固守。必恐城陷,任自出城。」眾感其言,皆無異志。
魏主留閿鄉。丞相泰以士馬疲弊,不可速進,且謂青雀等烏合,不能為患。曰:「我至長安,以輕騎臨之,必當面縛。」通直散騎常侍吳郡陸通諫曰:「賊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蜂蠆有毒,安可輕也。且賊詐言東寇將至,今若以輕騎臨之,百姓謂為信然,益當驚擾。今軍雖疲弊,精銳尚多,以明公之威,總大軍以臨之,何憂不克。」泰從之,引兵西入。父老見泰至,莫不悲喜,士女相賀。華州刺史宇文導引兵襲咸陽,斬思慶,擒伏德,南度渭,與泰會,攻青雀,破之。太保梁景睿以疾留長安,與青雀通謀,泰殺之。
東魏太師歡自晉陽將七千騎至孟津,未濟,聞魏師已遁,遂濟河,遣別將追魏師,至崤,不及而還。歡攻金墉,長孫子彥棄城走,焚城中室屋俱盡,歡毀金墉而還。
東魏之遷鄴也,主客郎中裴讓之留洛陽。獨孤信之敗也,讓之弟諏之隨丞相泰入關,為大行臺倉曹郎中。歡囚讓之兄弟五人,讓之曰:「昔諸葛亮兄弟事吳、蜀,各盡其心,況讓之老母在此,不忠不孝,必不為也。明公推誠待物,物亦歸心。若用猜忌,去霸業遠矣。」歡皆釋之。
九月,魏主入長安,丞相泰還屯華州。冬十月,魏歸高敖曹、竇泰、莫多婁貸文之首於東魏。
十二月,魏是雲寶襲洛陽,東魏洛州刺史王元軌棄城走。都督趙剛襲廣州,拔之。於是自襄、廣以西城鎮復為魏。
初,魏伊川土豪李長壽為防蠻都督,積功至北華州刺史。孝武帝西遷,長壽帥其徒拒東魏,魏以長壽為廣州刺史。侯景攻拔其壁,殺之。其子延孫復收集父兵以拒東魏。魏之貴臣廣陵王欣、錄尚書長孫稚等皆攜家往依之,延孫資遣衛送,使達關中。東魏高歡患之,數遣兵攻延孫,不能克。魏以延孫為京南行臺、節節河南諸軍事、廣州刺史。延孫以澄清伊、洛為己任,魏以延孫兵少,更以長壽之壻京兆韋法保為東洛州刺史,配兵數百以助之。法保名祐,以字行。既至,與延孫連兵,置柵於伏流。獨孤信之入洛陽也,欲繕修宮室,使外兵郎中天水權景宣帥徒兵三千出採運。會東魏兵至,河南皆叛,景宣間道西走,與李延孫相會,攻孔城,拔之,洛陽以南尋亦西附。丞相泰即留景宣守張白塢,節度東南諸軍應關西者。是歲,延孫為其長史楊伯蘭所殺,韋法保即引兵據延孫之柵。
東魏將段琛等據宜陽,遣陽州刺史牛道恆誘魏邊民。魏南兗州刺史韋孝寬患之,乃詐為道恆與孝寬書,論歸款之意,使諜人遺之於琛營,琛果疑道恆。孝寬乘其猜阻,出兵襲之,擒道恆及琛,崤、澠遂清。東道行臺王思政以玉壁險要,請築城自恆農徙鎮之,詔加都督汾晉幷州諸軍事,幷州刺史,行臺如故。
六年春二月,東魏大行臺侯景出三鴉,將復荊州。魏丞相泰遣李弼、獨孤信各將五千騎出武關,景乃還。
夏五月乙酉,魏行臺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延慶降於東魏,東魏以河北馬場為義州以處之。八年春三月,魏初置六軍。
秋八月,東魏丞相歡擊魏,入自汾、絳,連營四十里,丞相泰使王思政守玉壁以斷其道。歡以書招思政曰:「若降,當受以幷州。」思政復書曰:「可朱渾道元降,何以不得。」冬十月己亥,歡圍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饑凍,多死者,遂解圍去。魏遣太子欽鎮蒲阪。丞相泰出軍蒲阪,至皂莢,聞歡退,渡汾追之,不及。十一月,東魏以可朱渾道元為幷州刺史。
九年春二月壬申,東魏御史中尉高仲密以虎牢叛,降魏,魏以仲密為侍中、司徒。歡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將殺之,高澄匿暹,為之固請。歡曰:「我匄其命,須與苦手。」澄乃出暹,而謂大行臺都官郎陳元康曰:「卿使崔暹得杖,勿復相見。」元康為之言於歡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將軍,大將軍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爾,況於他人。」歡乃釋之。
高季式在永安戍,仲密遣信報之,季式走告歡,歡待之如舊。
魏丞相泰帥諸軍以應仲密,以太子少傅李遠為前驅,至洛陽,遣開府儀同三司于謹攻柏谷,拔之。三月壬申,圍河橋南城。
東魏丞相歡將兵十萬至河北,泰退軍湹上,縱火船於上流以燒河橋。斛律金使行臺郎中張亮以小艇百餘載長鎖,伺火船將至,以釘釘之,引鎖向岸,橋遂獲全。
歡渡河,據邙山為陳,不進者數日。泰留輜重於湹曲,夜登邙山以襲歡,候騎白歡曰:「賊距此四十餘里,蓐食乾飯而來。」歡曰:「自當渴死。」乃正陳以待之。戊申黎明,泰軍與歡軍遇,東魏彭樂以數千騎為右甄,衝魏軍之北垂,所向奔潰,遂馳入魏營。人告彭樂叛,歡甚怒。俄而西北塵起,樂使來告捷,虜魏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臨洮王柬、蜀郡王榮宗、江夏王升、鉅鹿王闡、譙郡王亮、詹事趙善及督將僚佐四十八人。諸將乘勝擊魏,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
歡使彭樂追泰,泰窘,謂樂曰:「汝非彭樂邪。癡男子,今日無我,明日豈有汝邪。何不急還營,收汝金寶。」樂從其言,獲泰金帶一囊以歸,言於歡曰:「黑獺漏刃,破膽矣。」歡雖喜其勝,而怒其失泰,令伏諸地,親捽其頭,連頓之,並數以沙苑之敗,舉刃將下者三,噤齘良久。樂曰:「乞五千騎,復為王取之。」歡曰:「汝縱之何意,而言復取邪。」命取絹三千匹壓樂背,因以賜之。
明日復戰,泰為中軍,中山公趙貴為左軍,領軍若干惠等為右軍。中軍、右軍合擊東魏,大破之,悉俘其步卒。歡失馬,赫連陽順下馬以授歡,歡上馬走,從者步騎七人。追兵至,親信都督尉興慶曰:「王速去,興慶腰有百箭,足殺百人。」歡曰:「事濟,以爾為懷州刺史。若死,用爾子。」興慶曰:「兒小,願用兄。」歡許之。興慶拒戰,矢盡而死。
東魏軍士有逃奔魏者,告以歡所在,泰募勇敢三千人,皆執短兵,配大都督賀抜勝以攻之。勝識歡於行間,執槊與十三騎逐之,馳數里,槊刃垂及,因字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歡氣殆絕,河州刺史劉洪徽從傍射勝,中其二騎,武衛將軍段韶射勝馬,斃之,比副馬至,歡已逸去。勝嘆曰:「今日不執弓矢,天也。」
魏南郢州刺史耿令貴大呼,獨入敵中,鋒刃亂下,人皆謂已死,俄奮刀而還,如是數四,當令貴前者死傷相繼。乃謂左右曰:「吾豈樂殺人,壯士除賊,不得不爾。若不能殺賊,又不為賊所傷,何異逐坐人也。」
左軍趙貴等五將戰不利,東魏兵復振,泰與戰,又不利。會日暮,魏兵遂遁,東魏兵追之。獨孤信、于謹收散卒自後擊之,追兵驚擾,魏諸軍由是得全。若干惠夜引去,東魏兵追之。惠徐下馬,顧命廚人營食,食畢,謂左右曰:「長安死,此中死,有以異乎。」乃建旗鳴角,收散卒徐還。追騎疑有伏兵,不敢逼。泰遂入關,屯渭上。
歡進至陝,泰使開府儀同三司達奚武等拒之。行臺郎中封子繪言於歡曰:「混壹東西,正在今日。昔魏太祖平漢中,不乘勝取巴、蜀,失在遲疑,後悔無及。願大王不以為疑。」歡深然之。集諸將議進止,咸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陳元康曰:「兩雄交爭,歲月已久。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時不可失,當乘勝追之。」歡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歡不從,使劉豐生將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泰召王思政於玉壁,將使鎮虎牢,未至而泰敗,乃使守恆農。思政入城,令開門解衣而臥,慰勉將士,示不足畏。後數日,劉豐生至城下,憚之,不敢進,引軍還。思政乃修城郭,起樓櫓,營農田,積芻粟,由是恆農始有守禦之備。
丞相泰求自貶,魏主不許。是役也,魏諸將皆無功,唯耿令貴與太子武衛率王胡仁、都督王文達力戰,功多。泰欲以雍、岐、北雍三州授之,以州有優劣,使探籌取之,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傑,用彰其功。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高仲密之將叛也,陰遣人扇動冀州豪傑,使為內應。東魏遣高隆之馳驛慰撫,由是得安。高澄密書與隆之曰:「仲密枝黨與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屬,以懲將來。」隆之以為恩旨既行,理無追改,若復收治,示民不信,脫致驚擾,所虧不細,乃啓丞相歡而罷之。
夏四月,丞相泰使諜潛入虎牢,令守將魏光固守。侯景獲之,改其書云:「宜速去」,縱諜入城,光宵遁。景獲高仲密妻子送鄴,北豫、洛二州復入於東魏。五月壬辰,東魏以克復虎牢,降死罪已下囚,惟不赦高仲密家。丞相歡以高幹有義勳,高昂死王事,季式先自告,皆為之請免。
乙未,以侯景為司空。
中大同元年秋八月,魏徙幷州刺史王思政為荊州刺史,使之舉諸將可代鎮王壁者。思政舉晉州刺史韋孝寬,丞相泰從之。東魏丞相歡悉奉山東之眾,將伐魏。癸巳,自鄴會兵於晉陽。九月,至玉壁,圍之,以挑西師,西師不出。
冬十月,東魏丞相歡攻玉壁,晝夜不息,魏韋孝寬隨機拒之。城中無水,汲於汾,歡使移汾,一夕而畢。歡於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城上先有二樓,孝寬縛木接之,今常高於土山以御之。歡使告之曰:「雖爾縛樓至天,我當穿地取爾。」乃鑿地為十道,又用術士李業興《孤虛》法,聚攻其北,北,天險也。孝寬掘長塹邀其地道,選戰士屯塹上,每穿至塹,戰士輒擒殺之。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有在地道內者,塞柴投火,以皮排吹之,一鼓皆焦爛。敵以攻車撞城,車之所及,莫不摧毀,無能御者。孝寬縫布為幔,隨其所向張之,布既懸空,車不能壞。敵又縛鬆、麻於竿,灌油加火以燒布,並欲焚樓。孝寬作長鉤,利其刃,火竿將至,以鉤遙割之,鬆、麻俱落。敵又於城四面穿地為二十道,其中施梁柱,縱火燒之,柱折,城崩。孝寬隨崩處豎木柵以扞之,敵不得入。城外盡攻擊之術,而城中守禦有餘。孝寬又奪據其土山。歡無如之何,乃使倉曹參軍祖珽說之曰:「君獨守孤城,而四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孝寬報曰:「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適憂爾眾有不返之危。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降將軍也。」珽復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民,何事相隨入湯火中。」乃射募格於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孝寬手題書背,返射城外,云:「能斬高歡者准此。」珽,瑩之子也。東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戰及病死者七萬人,共為一冢。歡智力皆困,因而發疾。有星墜歡營中,士卒驚懼。十一月庚子,解圍去。
先是,歡別使侯景將兵趣齊子嶺,魏建州刺史楊摽鎮車箱,恐其寇邵郡,帥騎御之。景聞摽至,斫木斷路六十餘里,猶驚而不安,遂還河陽。庚戌,歡使段韶從太原公洋鎮鄴。辛亥,徵世子澄會晉陽。
魏以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公。時人以王思政為知人。十二月己卯,歡以無功,表解都督中外諸軍,東魏主許之。
歡之自玉壁歸也,軍中訛言:「韋孝寬以定功弩射殺丞相。」魏人聞之,因下令曰:「勁弩一發,凶身自殞。」歡聞之,勉至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
大清元年春正月丙午,東魏勃海獻武王歡卒。
二年夏四月甲戌,東魏遣太尉高嶽、行臺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生等將步騎十萬攻魏王思政於潁川。思政命臥鼓偃旗,若無人者。嶽恃其眾,四面陵城。思政選驍勇開門出戰,嶽兵敗走。嶽更築土山,晝夜攻之,思政隨方拒守,奪其土山,置樓堞以助防守。
三年夏四月,東魏高嶽等攻魏潁川,不克。大將軍澄益兵助之,道路相繼,逾年猶不下。山鹿忠武公劉豐生建策,堰洧水以灌之,城多崩頹,嶽悉眾分休迭進。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士卒同勞苦,城中泉涌,懸釜而炊。太師泰遣大將軍趙貴督東南諸州兵救之,自長社以北,皆為陂澤,兵至穰,不得前。東魏人使善射者乘大艦臨城射之,城垂陷。燕郡景惠公慕容紹宗與劉豐生臨堰視之,見東北塵起,同入艦坐避之。俄而暴風至,遠近晦冥,纜斷飄船徑向城。城上人以長鉤牽船,弓弩亂髮,紹宗赴水溺死,豐生游上向土山,城上人射殺之。
五月,東魏高嶽既失慕容紹宗等,志氣沮喪,不敢復逼長社城。陳元康言於大將軍澄曰:「王自輔政以來,未有殊功,雖破侯景,本非外賊。今潁川垂陷,願王自以為功。」澄從之。戊寅,自將步騎十萬攻長社,親臨作堰,堰三決,澄怒,推負土者及囊並塞之。
六月,長社城中無鹽,人病攣腫,死者什八九。大風從西北起,吹水入城,城壞。東魏大將軍澄令城中曰:「有能生致王大將軍者封侯。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王思政帥眾據土山,告之曰:「吾力屈計窮,唯當以死謝國。」因仰天大哭,西向再拜,欲自刎。都督駱訓曰:「公常語訓等汝齎我頭出降,非但得富貴,亦完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令,公獨不哀士卒之死乎。」眾共執之,不得引決。澄遣通直散騎趙彥深就土山遺以白羽扇,執手申意,牽之以下。澄不令拜,延而禮之。思政初入潁川,將士八千人,及城陷,才三千人,卒無叛者。澄悉散配其將卒於遠方,改潁川為鄭州,禮遇思政甚重。西合祭酒盧潛曰:「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澄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乃是更得一王思政。」潛,度世之曾孫也。
初,思政屯襄城,欲以長社為行臺治所,遣使者魏仲啓陳於太師泰,並致書於淅州刺史崔猷。猷復書曰:「襄城控帶京洛,實當今之要地,如有動靜,易相應接。潁川既鄰寇境,又無山川之固,賊若潛來,徑至城下。莫若頓兵襄城,為行臺之所。潁川置州,遣良將鎮守,則表裏膠固,人心易安,縱有不虞,豈能為患。」仲見泰,具以啓聞,泰令依猷策。思政固請,且約「賊水攻期年、陸攻三年之內,朝廷不煩赴救」。泰乃許之。及長社不守,泰深悔之。猷,孝芬之子也。
侯景之南叛也,丞相泰恐東魏復取景所部地,使諸將分守諸城。及潁川陷,泰以諸城道路阻絕,皆令拔軍還。
==高氏篡東魏 北齊==
梁武帝太清元年。東魏靜帝美容儀,旅力過人,能挾石師子逾宮牆,射無不中,好文學,從容沈雅,時人以為有孝文風烈。大將軍澄深忌之。始,獻武王自病逐君之醜,事靜帝禮甚恭,事無大小必以聞,可否聽旨。每侍宴,俯伏上壽。帝設法會,乘輦行香,歡執香爐步從,鞠躬屏氣,承望顏色,故其下奉帝莫敢不恭。及澄當國,倨慢頓甚,使中書黃門郎崔季舒察帝動靜,小大皆令季舒知之。澄與季舒書曰:「癡人比復何似。癡勢小差未。宜用心檢校。」帝嘗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澄使季舒入勞帝,帝亦謝焉,賜季舒絹百匹。
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常侍侍講潁川荀濟知帝意,乃與祠部郎中元瑾、長秋卿劉思逸、華山王大器、淮南王宣洪、濟北王徽等謀誅澄。大器,鷙之子也。帝謬為敕問濟曰:「欲以何日開講。」乃詐於宮中作土山,開地道向北城。至千秋門,門者覺地下響,以告澄。澄勒兵入宮,見帝,不拜而坐曰:「陛下何意反。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負陛下邪。此必左右妃嬪輩所為。」欲殺胡夫人及李嬪。帝正色曰:「自古唯聞臣反君,不聞君反臣。王自欲反,何乃責我。我殺王則社稷安,不殺則滅亡無日。我身且不暇惜,況於妃嬪。必欲弒逆,緩速在王。」澄乃下牀叩頭,大啼謝罪。於是酣飲,夜久乃出。居三日,幽帝於含章堂。壬辰,烹濟等於市。
初,濟少居江東,博學能文。與上有布衣之舊,知上有大志,然負氣不服,常謂人曰:「會於盾鼻上磨墨檄之。」上甚不平。及即位,或薦之於上,上曰:「人雖有才,亂俗好反,不可用也。」濟上書諫上崇信佛法,為塔寺奢費,上大怒,欲集朝眾斬之。朱異密告之,濟逃奔東魏。澄為中書監,欲用濟為侍讀,獻武王曰:「我愛濟,欲全之,故不用濟。濟入宮,必敗。」澄固請,乃許之。及敗,侍中楊遵彥謂之曰:「衰暮何苦復爾。」濟曰:「壯氣在耳。」因下辨曰:「自傷年紀摧頹,功名不立,故欲挾天子,誅權臣。」澄欲宥其死,親問之曰:「荀公何意反。」濟曰:「奉詔誅高澄,何謂反。」有司以濟老病,鹿車載詣東市,並焚之。
澄疑諮議溫子升知瑾等謀,方使之作《獻武王碑》,既成,餓於晉陽獄,食弊襦而死。棄屍路隅,沒其家口,太尉長史宋遊道收葬之。澄謂遊道曰:「吾近書與京師諸貴,論及朝士,以卿僻於朋黨,將為一病。今乃知卿真是重故舊尚節義之人,天下人代卿怖者,是不知吾心也。」九月辛丑,澄還晉陽。
三年夏四月甲辰,東魏進大將軍勃海王澄位相國,封齊王,加殊禮。丁未,澄入朝於鄴,固辭,不許。澄召將佐密議之,皆勸澄宜膺朝命。獨散騎常侍陳元康以為未可,澄由是嫌之,崔暹乃薦陸元規為大行臺郎以分元康之權。
秋七月,東魏大將軍澄詣鄴,辭爵位殊禮,且請立太子。澄謂濟陰王暉業曰:「比讀何書。」暉業曰:「數尋伊、霍之傳,不讀曹、馬之書。」八月辛卯,東魏立皇子長仁為太子。
勃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長,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澄輕之,常曰:「此人亦得富貴,相書亦何可解。」洋為其夫人趙郡李氏營服玩小佳,澄輒奪取之。夫人或恚未與,洋笑曰:「此物猶應可求,兄須,何容吝惜。」澄或愧不取,洋即受之,亦無飾讓。每退朝還第,輒閉合靜坐,雖對妻子,能竟日不言。或時袒跣奔躍,夫人問其故,洋曰:「為爾漫戲。」其實蓋欲習勞也。
澄獲徐州刺史蘭欽子京,以為膳奴,欽請贖之,不許。京屢自訴,澄杖之,曰:「更訴,當殺汝。」京與其黨六人謀作亂。澄在鄴,居北城東柏堂,嬖琅邪公主,欲其往來無間,侍衛者常遣出外。辛卯,澄與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侍中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屏左右,謀受魏禪,署擬百官。蘭京進食,澄卻之,謂諸人曰:「昨夜夢此奴斫我,當急殺之。」京聞之,置刀盤下,冒言進食,澄怒曰:「我未索食,何為遽來。」京揮刀曰:「來殺汝。」澄自投傷足,入於牀下,賊去牀,弒之。愔狼狽走出,遺一靴,季舒匿於廁中。元康以身蔽澄,與賊爭刀,被傷,腸出。庫直王紘冒刃御賊,紇奚舍樂鬥死。時變起倉猝,內外震駭。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之,神色不變,指麾部分,入討羣賊,斬而臠之。徐出,言曰:「奴反,大將軍被傷,無大苦也。」內外莫不驚異。洋祕不發喪。陳元康手書辭母,口占使功曹參軍祖珽作書陳便宜,至夜而卒。洋殯之第中,詐云出使,虛除元康中書令,以王紘為領左右都督。紘,基之子也。
勳貴以重兵皆在幷州,勸洋早如晉陽,洋從之。夜,召大將軍督護太原唐邕,使部分將士,鎮遏四方。邕支配須臾而畢,洋由是重之。
癸巳,洋諷東魏主以立太子大赦。澄死問漸露,東魏主竊謂左右曰:「大將軍今死,似是天意,威權當復歸帝室矣。」洋留太尉高嶽、太保高隆之、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子如、侍中楊愔守鄴,餘勳貴皆自隨。甲午,入謁東魏主於昭陽殿,從甲士八千人,登階者二百餘人,皆攘袂扣刃,若對嚴敵。令主者傳奏曰:「臣有家事,須詣晉陽。」再拜而出。東魏主失色,目送之曰:「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晉陽舊臣宿將素輕洋,及至,大會文武,神彩英暢,言辭敏洽,眾皆大驚。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
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戊辰,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齊郡王。三月庚申,東魏進丞相洋爵為齊王。
東魏齊王洋之為開府也,勃海高德政為管記,由是親暱,言無不盡。金帶光祿大夫丹楊徐之才、北平太守廣宗宋景業皆善圖讖,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勸之受禪。洋以告婁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洋鑄像卜之而成,乃使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問肆州刺史斛律金。金來見洋,固言不可,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洋與諸貴議於太妃前,太妃曰:「吾兒懦直,必無此心,高德政樂禍教之耳。」洋以人心不壹,使高德政如鄴察公卿之意,未還。洋擁兵而東,至平都城,召諸勳貴議之,莫敢對。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勍敵,若受魏禪,恐彼挾天子自稱義兵而東向,王何以待之。」徐之才曰:「今與王爭天下者,彼亦欲為王所為,縱其屈強,不過隨我稱帝耳。」弼無以應。高德政至鄴,諷公卿,莫有應者。司馬子如逆洋於遼陽,固言未可。洋欲還,倉丞李集曰:「王來為何事,而今欲還。」洋僞使於東門殺之,而別令賜絹十匹,遂還晉陽。自是居常不悅。徐之才、宋景業等日陳陰陽雜佔,雲宜早受命。高德政亦敦勸不已。洋使術士李密卜之,遇《大橫》,曰:「漢文之卦也。」又使宋景業筮之,遇《幹》之《鼎》,曰:「《幹》,君也,《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受禪。」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於其位。」景業曰:「王為天子,無復下期,豈得不終於其位乎。」洋大悅,乃發晉陽。
高德政錄在鄴諸事,條進于洋,洋令左右陳山提馳驛齎事條,並密書與楊愔。是月,山提至鄴,楊愔即召太常卿邢劭等議撰儀注,祕書監魏收草九錫、禪讓、勸進諸文,引魏宗室諸王入北宮,留於東齋。甲寅,東魏進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洋行至前亭,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至平都城,不復肯進。高德政、徐之才苦請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泄。」即命司馬子如、杜弼馳驛續入,觀察物情。子如等至鄴,眾人以事勢已決,無敢異言。洋至鄴,召夫齎築具集城南。高隆之請曰:「用此何為。」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問為,欲族滅邪。」隆之謝而退。於是作圓丘,備法物。
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啓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見之。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聖德欽明,萬方歸仰,願陛下遠法堯、舜。」帝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曰:「若爾,須作制書。」中書郎崔劼、裴讓之曰:「制已作訖。」使侍中楊愔進之。東魏主既署,曰:「居朕何所。」愔對曰:「北城別有館宇。」乃下御坐,步就東廊,詠範蔚宗《後漢書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朕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六宮。」帝步入與妃嬪已下別,舉宮皆哭。趙國李嬪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直長趙道德以故犢車一乘候於東合,帝登車,道德超上抱之,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順人,何物奴敢逼人如此。」道德猶不下。出雲龍門,王公百僚拜辭,高隆之灑泣。遂入北城,居司馬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禪位於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自魏敬宗以來,百官絕祿,至是始復給之。己未,封東魏主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禮。追尊齊獻武王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後改為高祖。文襄王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辛酉,尊王太后婁氏為皇太后。乙丑,降魏朝封爵有差,其宣力霸朝及西南投化者,不在降限。
夏六月,齊主封宗室高嶽等十人,功臣庫狄乾等七人皆為王。癸未,封弟浚為永安王,淹為平陽王,浟為彭城王,演為常山王,渙為上黨王,淯為襄城王,湛為長廣王,湝為任城王,湜為高陽王,濟為博陵王,凝為新平王,潤為馮翊王,洽為漢陽王。
二年。齊主每出入,常以中山王自隨,王妃太原公主恆為之嘗飲食,護視之。冬十二月,齊主飲公主酒,使人鴆中山王,殺之,並其三子,諡王曰魏孝靜皇帝,葬於鄴西漳北。其後齊主忽掘其陵,投梓宮於漳水。齊主初受禪,魏神主悉寄於七帝寺,至是亦取焚之。
彭城公元韶以高氏壻,寵遇異於諸元。開府儀同三司美陽公元暉業以位望隆重,又志氣不倫,尤為齊主所忌,從齊主在晉陽。暉業於宮門外罵韶曰:「爾不及一老嫗。負璽與人,何不擊碎之。我出此言,知即死,爾亦詎得幾時。」齊主聞而殺之,及臨淮公元孝友,皆鑿汾水冰,沈其屍。孝友,彧之弟也。齊主嘗剃元韶鬢須,加之粉黛以自隨,曰:「吾以彭城為嬪御」,言其懦弱如婦人也。
==宇文篡西魏 後周==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魏孝武帝閨門無禮,從妹不嫁者三人,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南陽王寶炬之同產也,從帝入關,丞相泰使元氏諸王取明月殺之。帝不悅,或時彎弓,或時椎桉,由是復與泰有隙。冬閏十二月癸巳,帝飲酒,遇酖而殂。泰與羣臣議所立,多舉廣平王贊。贊,孝武帝之兄子也。侍中濮陽王順於別室垂涕謂泰曰:「高歡逼逐先帝,立幼主以專權,明公宜反其所為。廣平衝幼,不如立長君而奉之。」泰乃奉太宰南陽王寶炬而立之。順,素之曾孫也。殯孝武帝於草堂佛寺,諫議大夫宋球慟哭嘔血,漿粒不入口者數日,泰以其名儒,不之罪也。
大同八年。魏丞相泰妻馮翊公主生子覺。太清二年夏五月,魏以丞相泰為太師。
元帝承聖二年春二月,魏太師泰去丞相、大行臺,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冬十一月,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事泄,泰殺之。
三年。魏主自元烈之死,有怨言,密謀誅太師泰。臨淮王育、廣平王贊垂涕切諫,不聽。泰諸子皆幼,兄子章武公導、中山公護皆出鎮,唯以諸壻為心膂,大都督清河公李基、義城公李暉、常山公於翼俱為武衛將軍,分掌禁兵。基,遠之子。暉,弼之子。翼,謹之子也。由是魏主謀泄,泰廢魏主,置之雍州,立其弟齊王廓,去年號,稱元年,復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魏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滅絕。泰乃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
夏四月庚戌,魏太師泰酖殺廢帝。
敬帝紹泰元年。魏宇文泰諷淮安王育上表,請如古制,降爵為公,於是宗室諸王皆降為公。太平元年春正月丁丑,魏初建六官,以宇文泰為太師、大冢宰。
夏四月,魏太師泰尚孝武妹馮翊公主,生略陽公覺,姚夫人生寧都公毓。毓於諸子最長,娶大司馬獨孤信女。泰將立嗣,謂公卿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如何。」眾默然,未有言者。尚書左僕射李遠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長。略陽公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為嫌,請先斬之。」遂拔刀而起,泰亦起曰:「何至於是。」信又自陳解,遠乃止。於是羣公並從遠議。遠出外,拜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此大議。」遂立覺為世子。
太師泰北巡。秋八月,泰北渡河。
冬十月,魏安定文公宇文泰還至牽屯山而病,驛召中山公護。護至涇州,見泰,泰謂護曰:「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努力以成吾志。」乙亥,卒於雲陽。護還長安,發喪。泰能駕御英豪,得其力用,性好質素,不尚虛飾,明達政事,崇儒好古,凡所施設,皆依仿三代而為之。丙子,世子覺嗣位,為太師、柱國、大冢宰,出鎮同州,時年十五。
中山公護名位素卑,雖為泰所屬,而羣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護問計於大司寇于謹,謹曰:「謹早蒙先公非常之知,恩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爭之。若對眾定策,公必不得讓。」明日,羣公會議,謹曰:「昔帝室傾危,非安定公無復今日。今公一旦違世,嗣子雖幼,中山公親其兄子,兼受顧託,軍國之事理須歸之。」辭色抗厲,眾皆悚動。護曰:「此乃家事,護雖庸昧,何敢有辭。」謹素與泰等夷,護常拜之。至是,謹起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皆有所依。」遂再拜,羣公迫於謹,亦再拜,於是眾議始定。護綱紀內外,撫循文武,人心遂安。
十二月,魏封世子覺為周公。
魏宇文護以周公幼弱,欲早使正位,以定人心。庚子,以魏恭帝詔禪位於周,使大宗伯趙貴持節奉冊,濟北公迪致皇帝璽綬。恭帝出居大司馬府。
陳高祖永定元年春正月辛丑,周公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於露門,追尊王考文公為文王,妣為文後,大赦。封魏恭帝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時,服色尚黑。以李弼為太師,趙貴為太傅,獨孤信為太保中山公護為大司馬。
二月,周人殺魏恭帝。
秋八月,晉公護廢周王為略陽公,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後月餘,護弒略陽公。事見《宇文護逆節》。二年秋九月甲申,周封少師元羅為韓國公,以紹魏後。
三年秋八月,周御正中大夫崔猷建議,以為「聖人沿革,因時制宜。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請遵秦、漢舊制稱皇帝,建年號。」己亥,周王始稱皇帝,追尊文王曰文皇帝,改元武成。
==侯景之亂==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東魏司徒、河南大將軍、大行臺侯景,右足偏短,弓馬非其長,而多謀算。諸將高敖曹、彭樂等皆勇冠一時,景常輕之,曰:「此屬皆如豕突,勢何所至!」景嘗言於丞相高歡︰「願得兵三萬,橫行天下,要須濟江縛取蕭衍老公,以爲太平寺主。」歡使將兵十萬,專制河南,杖任若己之半體。
景素輕高澄,嘗謂司馬子如曰:「高王在,吾不敢有異。王沒,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子如掩其口。及歡疾篤,澄詐爲歡書以召景。先是,景與歡約曰:「今握兵在遠,人易爲詐,所賜書(背)[皆]請加微點。」歡從之。景得書,無點,辭不至。又聞歡疾篤,用其行臺郎潁川王偉計,遂擁兵自固。
歡謂澄曰:「我雖病,汝面更有餘憂,何也?」澄未及對,歡曰:「豈非憂侯景叛邪?」對曰:「然。」歡曰:「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之志,顧我能畜養,非汝所能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庫狄干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潘相樂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樂心腹難得,宜防護之。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遺汝。」又曰:「段孝先忠亮仁厚,智勇兼備,親戚之中,唯有此子,軍旅大事,宜共籌之。」又曰:「邙山之戰,吾不用陳元康之言,留患遺汝,死不瞑目。」相樂,廣寧人也。
太清元年春正月丙午,東魏勃海獻武王歡卒。侯景自念己與高氏有隙,內不自安。辛亥,據河南叛歸于魏,潁川刺史司馬世雲以城應之。景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廣州刺史懷朔暴顯等。遣軍士二百人載仗暮入西兗州,欲襲取之,刺史邢子才覺之,掩捕,盡獲之,因散檄東方諸州,各爲之備,由是景不能取。
諸將皆以爲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殺暹以謝景。陳元康諫曰:「今雖四海未清,綱紀已定。若以數將在外,苟悅其心,枉殺無辜,虧廢刑典,豈直上負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錯前事,願公愼之。」澄乃止。遣司空韓軌督諸侯討景。
二月,魏以開府儀同三司若干惠爲司空,侯景爲太傅、河南大行臺、上谷公。庚辰,景又遣其行臺郎中丁和來,上表言:「臣與高澄有隙,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潁、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唯青、徐數州,僅須折簡。且黃河以南,皆臣所職,易同反掌。若齊、宋一平,徐事燕、趙。」上召羣臣廷議。尚書僕射謝舉等皆曰:「頃歲與魏通和,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竊謂非宜。」上曰:「雖然,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豈宜膠柱!」
是歲正月乙卯,上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舉朝稱慶。旦,見中書舍人朱异,告之,且曰:「吾爲人少夢,若有夢必實。」异曰:「此乃宇內混壹之兆也。」及丁和至,稱景定計以正月乙卯,上愈神之。然意猶未決,嘗獨言:「我國家如金甌,無一傷缺,今忽受景地,詎是事宜?脫致紛紜,悔之何及。」朱异揣知上意,對曰:「聖明御宇,南北歸仰,正以事無機會,未達其心。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來,自非天誘其衷,人贊其謀,何以至此?若拒而不納,恐絕後來之望。此誠易見,願陛下無疑。」上乃定議納景。壬午,以景爲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承制如鄧禹故事。平西諮議參軍周弘正善占候,前此謂人曰:「國家數年後當有兵起。」及聞納景,曰:「亂階在此矣。」
三月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鴉仁督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將兵三萬趣懸瓠,運糧食應接侯景。
夏五月,高澄遣武衞將軍元柱等將數萬衆晝夜兼行以襲侯景,遇景於潁川北,柱等大敗。景以羊鴉仁等軍猶未至,乃退保潁川。
東魏司徒韓軌等圍侯景於潁川。景懼,割東荊、北兗州、魯陽、長社四城賂魏以求救。尚書左僕射于謹曰:「景少習兵,姦詐難測,不如厚其爵位,以觀其變,未可遣兵也。」荊州刺史王思政以爲「若不因機進取,後悔無及」。卽以荊州步騎萬餘從魯陽關向陽翟。丞相泰聞之,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遣太尉李弼、儀同三司趙貴將兵一萬赴潁川。景恐上責之,遣中兵參軍柳昕奉啓於上,以爲︰「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目前。臣旣不安於高氏,豈見容於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圖爲國,願不賜咎。臣獲其力,不容卽棄,今以四州之地,爲餌敵之資,已令宇文遣人入守。自豫州以東,齊海以西,悉臣控壓,見有之地,盡歸聖朝。懸瓠、項城、徐州、南兗,事須迎納。願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與臣影響,不使差互。」上報之曰:「大夫出境,尚有所專,況始創奇謀,將建大業,理須適事而行,隨方以應。卿誠心有本,何假詞費?」
六月,東魏韓軌等圍潁川,聞魏李弼、趙貴等將至,己巳,引兵還鄴。侯景欲因會,執弼與貴,奪其軍。貴疑之,不往。貴欲誘景入營而執之,弼止之。羊鴉仁遣長史鄧鴻將兵至汝水,弼引兵還長安。王思政入據潁川。景陽稱略地,引軍出屯懸瓠。
景復乞兵於魏,丞相泰使同軌防主韋法保及都督賀蘭願德等將兵助之。大行臺左丞藍田王悅言於泰曰:「侯景之於高歡,始敦鄕黨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任居上將,位重台司。今歡始死,景遽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爲人下故也。且彼旣能背德於高氏,豈肯盡節於朝廷?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竊恐朝廷貽笑將來也。」泰乃召景入朝。
景陰謀叛魏,事計未成,厚撫韋法保等,冀爲己用,外示親密無猜間。每往來諸軍間,侍從至少,魏軍中名將,皆身自造詣。同軌防長史裴寬謂法保曰:「侯景狡詐,必不肯入關,欲託款於公,恐未可信。若伏兵斬之,此亦一時之功也。如其不爾,卽應深爲之防,不得信其誑誘,自貽後悔。」法保深然之,不敢圖景,但自爲備而已。尋辭還所鎭。王思政亦覺其詐,密召賀蘭願德等還,分布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鎭。景果辭不入朝,遺丞相泰書曰:「吾恥與高澄鴈行,安能比肩大弟!」泰乃遣行臺郎中趙士憲悉召前後所遣諸軍援景者。景遂決意來降。魏將任約以所部千餘人降於景。泰以所授景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臺、都督河南諸軍事回授王思政。思政並讓不受,頻使敦諭,唯受都督河南諸軍事。
秋七月庚申,羊鴉仁入懸瓠城。甲子,詔更以懸瓠爲豫州,壽春爲南豫州,改合肥爲合州。以鴉仁爲司、豫二州刺史,鎭懸瓠;西陽太守羊思達爲殷州刺史,鎭項城。
八月乙丑,下詔大舉伐東魏,遣南豫州刺史貞陽侯淵明、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分督諸將。淵明,懿之子;會理,續之子也。始,上欲以鄱陽王範爲元帥,朱异取急在外,聞之,遽入曰:「鄱陽雄豪蓋世,得人死力,然所至殘暴,非弔民之材。且陛下昔登北顧亭以望,謂江右有反氣,骨肉爲戎首,今日之事,尤宜詳擇。」上默然,曰:「會理何如?」對曰:「陛下得之矣。」會理懦而無謀,所乘襻輿,施版屋,冠以牛皮。上聞,不悅。貞陽侯淵明時鎭壽陽,屢請行,上許之。會理自以皇孫,復爲都督,自淵明以下,殆不對接。淵明與諸將密告朱异,追會理還,遂以淵明爲都督。
或告東魏大將軍澄,云「侯景有北歸之志」,會景將蔡道遵北歸,言「景頗知悔過」。景母及妻子皆在鄴,澄乃以書諭之,語以闔門無恙。若還,許以豫州刺史終其身,還其寵妻、愛子,所部文武更不追攝。景使王偉復書曰:「今已引二邦,揚旌北討,熊豹齊奮。克復中原,幸自取之,何勞恩賜?昔王陵附漢,母在不歸,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脫謂誅之有益,欲止不能,殺之無損,徒復阬戮,家累在君,何關僕也。」戊子,詔以景錄行臺尚書事。
九月,上命蕭淵明堰泗水於寒山以灌彭城,俟得彭城,乃進軍與侯景掎角。癸卯,淵明軍于寒山,去彭城十八里,斷流立堰。侍中羊侃監作堰,再旬而成。東魏徐州刺史太原王則嬰城固守,侃勸淵明乘水攻彭城,不從。諸將與淵明議軍事,淵明不能對,但云「臨時制宜」。
冬十一月,東魏大將軍澄使大都督高岳救彭城,欲以金門郡公潘樂爲副。陳元康曰:「樂緩於機變,不如慕容紹宗,且先王之命也。公但推赤心於斯人,景不足憂也。」時紹宗在外,澄欲召見之,恐其驚叛。元康曰:「紹宗知元康特蒙顧待,新使人來餉金;元康欲安其意,受之而厚答其書,保無異也。」乙酉,以紹宗爲東南道行臺,與岳、樂偕行。初,景聞韓軌來,曰:「噉猪腸兒何能爲?」聞高岳來,曰:「兵精人凡。」諸將無不爲所輕者。及聞紹宗來,叩鞍有懼色,曰:「誰敎鮮卑兒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定未死邪?」
澄以廷尉卿杜弼爲軍司,攝行臺左丞,臨發,問以政事之要,可爲戒者,使錄一二條。弼請口陳之,曰:「天下大務,莫過賞罰。賞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罰一人使天下之人懼,苟二事不失,自然盡美。」澄大悅,曰:「言雖不多,於理甚要。」
紹宗帥衆十萬據橐駝峴,羊侃勸貞陽侯淵明乘其遠來擊之,不從。旦日,又勸出戰,亦不從。侃乃帥所領出屯堰上。
丙午,紹宗至城下,引步騎萬人攻潼州刺史郭鳳營,矢下如雨。淵明醉不能起,命諸將救之,皆不敢出。北兗州刺史胡貴孫謂譙州刺史趙伯超曰:「吾屬將兵而來,本欲何爲,今遇敵而不戰乎?」伯超不能對。貴孫獨帥麾下與東魏戰,斬首二百級。伯超擁衆數千不敢救,謂其下曰:「虜盛如此,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可以免罪。」皆曰:「善。」遂遁還。
初,侯景嘗戒梁人曰:「逐北不過二里。」紹宗將戰,以梁人輕悍,恐其衆不能支,一一引將卒謂之曰:「我當陽退,誘吳兒使前,爾擊其背。」東魏兵實敗走,梁人不用景言,乘勝深入。魏將卒以紹宗之言爲信,爭共掩擊之,梁兵大敗,貞陽侯淵明及胡貴孫、趙伯超等皆爲東魏所虜,失亡士卒數萬人。羊侃結陳徐還。
上方晝寢,宦者張僧胤白朱异啓事,上駭之,遽起升輿,至文德殿閤。异曰:「韓山失律。」上聞之,怳然將墜牀,僧胤扶而就坐,乃歎曰:「吾得無復爲晉家乎!」
郭鳳退保潼州,慕容紹宗進圍之。十二月甲子朔,鳳棄城走。
東魏使軍司杜弼作檄移梁朝曰:「皇家垂統,光配彼天,唯彼吳越,獨阻聲敎。元首懷止戈之心,上宰薄兵車之命,遂解縶南冠,喻以好睦。雖嘉謀長算,爰自我始,罷戰息民,彼獲其利。侯景豎子,自生猜貳,遠託關、隴,依憑姦僞,逆主定君臣之分,僞相結兄弟之親,豈曰無恩,終成難養,俄而易慮,親尋干戈。釁暴惡盈,側首無託,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而僞朝大小,幸災忘義,主荒於上,臣蔽於下,連結姦惡,斷絕鄰好,徵兵保境,縱盜侵國。蓋物無定方,事無定勢,或乘利而受害,或因得而更失。是以吳侵齊境,遂得句踐之師,趙納韓地,終有長平之役。矧乃鞭撻疲民,侵軼徐部,築壘擁川,舍舟徼利。是以援枹秉麾之將,拔拒投石之士,含怒作色,如赴私讎。彼連營擁衆,依山傍水,舉螳蜋之斧,被蛣蜣之甲,當窮轍以待輪,坐積薪而候燎。及鋒刃暫交,埃塵且接,已亡㦸棄戈,土崩瓦解,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曲直旣殊,強弱不等,獲一人而失一國,見黃雀而忘深穽,智者所不爲,仁者所不向。誠旣往之難逮,猶將來之可追。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班三事,邑啓萬家,揣身量分,久當止足。而周章向背,離披不已,夫豈徒然,意亦可見。彼乃授之以利器,誨之以慢藏,使其勢得容姦,時堪乘便。今見南風不競,天亡有徵,老賊姦謀,將復作矣。然推堅強者難爲功,摧枯朽者易爲力,計其雖非孫、吳猛將,燕、趙精兵,猶是久涉行陳,曾習軍旅,豈同剽輕之師,不比危脆之衆。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爲勢有餘,終恐尾大於身,踵粗於股,倔強不掉,狼戾難馴,呼之則反速而釁小,不徵則叛遲而禍大。會應遙望廷尉,不肯爲臣,自據淮南,亦欲稱帝。但恐楚國亡猨,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淮士子,荊、揚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彼梁主操行無聞,輕險有素,射雀論功,蕩舟稱力,年旣老矣,耄又及之,政散民流,禮崩樂壞。加以用舍乖方,廢立失所,矯情動俗,飾智驚愚,毒螫滿懷,妄敦戒業,躁競盈胸,謬治清淨。災異降於上,怨讟興於下,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履霜有漸,堅冰且至。傳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朋黨路開,兵權在外。必將禍生骨肉,釁起腹心,強弩衝城,長戈指闕。徒探雀鷇,無救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詎延晷刻之命。外崩中潰,今實其時,鷸蚌相持,我乘其敝。方使駿騎追風,精甲輝日,四七並列,百萬爲羣,以轉石之形,爲破竹之勢。當使鍾山渡江,青蓋入洛,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麋鹿遊於姑蘇之館。但恐革車之所轥轢,劍騎之所蹂踐,𣏌梓於焉傾折,竹箭以此摧殘。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歸款軍門,委命下吏,當卽授客卿之秩,特加驃騎之號。凡百君子,勉求多福。」其後梁室禍敗,皆如弼言。
侯景圍譙城不下,退攻城父,拔之。壬申,遣其行臺左丞王偉等詣建康說上曰:「鄴中文武合謀,召臣共討高澄,事泄,澄幽元善見於金墉,殺諸元六十餘人。河北物情,俱念其主,請立元氏一人以從人望,如此則陛下有繼絕之名,臣景有立功之效,河之南北,爲聖朝之邾、莒,國之男女,爲大梁之臣妾。」上以爲然,乙亥,下詔以太子舍人元貞爲咸陽王,資以兵力,使還北主魏,須渡江,許卽位,儀衞以乘輿之副給之。貞,樹之子也。
蕭淵明至鄴,東魏主升閶闔門受俘,讓而釋之,送於晉陽,大將軍澄待之甚厚。
慕容紹宗引軍擊侯景,景輜重數千兩,馬數千匹,士卒四萬人,退保渦陽。紹宗士卒十萬,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景使謂之曰:「公等爲欲送客,爲欲定雌雄邪?」紹宗曰:「欲與公決勝負。」遂順風布陳。景閉壘,俟風過乃出。紹宗曰:「侯景多詭計,好乘人背。」使備之,果如其言。景命戰士皆被短甲,執短刀,入東魏陳,但低視,斫人脛馬足。東魏兵遂敗,紹宗墜馬,儀同三司劉豐生被傷,顯州刺史張遵業爲景所擒。
紹宗、豐生俱奔譙城,裨將斛律光、張恃顯尤之,紹宗曰:「吾戰多矣,未見如景之難克者也。君輩試犯之。」光等被甲將出,紹宗戒之曰:「勿渡渦水。」二人軍於水北,光輕騎射之。景臨渦水謂光曰:「爾求勳而來,我懼死而去。我,汝之父友,何爲射我?汝豈自解不渡水南,慕容紹宗敎汝也。」光無以應。景使其徒田遷射光馬,洞胸,光易馬隱樹,又中之,退入於軍。景擒恃顯,旣而捨之。光走入譙城,紹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光,金之子也。
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夾渦而軍,潛於上風縱火,景帥騎入水,出而卻走,草濕,火不復然。
侯景與東魏慕容紹宗相持數月,景食盡,司馬世雲降於紹宗。
二年春正月己亥,慕容紹宗以鐵騎五千夾擊侯景。景誑其衆曰:「汝輩家屬已爲高澄所殺。」衆信之。紹宗遙呼曰:「汝輩家屬並完,若歸,官勳如舊。」被髮向北斗爲誓。景士卒不樂南渡,其將暴顯等各帥所部降於紹宗。景衆大潰,爭赴渦水,水爲之不流。景與腹心數騎自硤石濟淮,稍收散卒,得步騎八百人,南過小城,人登陴詬之曰:「跛奴,欲何爲邪!」景怒,破城殺詬者而去。晝夜兼行,追軍不敢逼。使謂紹宗曰:「景若就禽,公復何用?」紹宗乃縱之。
甲辰,豫州刺史羊鴉仁以東魏軍漸逼,稱運糧不繼,棄懸瓠,還義陽。殷州刺史羊思達亦棄項城走,東魏人皆據之。上怒,責讓鴉仁。鴉仁懼,啓申後期,頓軍淮上。
侯景旣敗,不知所適。時鄱陽王範除南豫州刺史,未至。馬頭戍主劉神茂素爲監州事韋黯所不容,聞景至,故往候之。景問曰:「壽陽去此不遠,城池險固,欲往投之,韋黯其納我乎?」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後,徐以啓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景執其手曰:「天敎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爲鄕導。壬子,景夜至壽陽城下,韋黯以爲賊也,授甲登陴。景遣其徒告曰:「河南王戰敗來投此鎭,願速開門。」黯曰:「旣不奉敕,不敢聞命。」景謂神茂曰:「事不諧矣。」神茂曰:「黯懦而寡智,可說下也。」乃遣壽陽徐思玉入見黯曰:「河南王爲朝廷所重,君所知也。今失利來投,何得不受?」黯曰:「吾之受命,唯知守城。河南自敗,何預吾事?」思玉曰:「國家付君以閫外之略,今君不肯開城,若魏追兵來至,河南爲魏所殺,君豈能獨守?縱使或存,何顏以見朝廷?」黯然之。思玉出報,景大悅曰:「活我者卿也。」癸丑,黯開門納景,景遣其將分守四門,詰責黯,將斬之;旣而撫手大笑,置酒極歡。黯,叡之子也。
朝廷聞景敗,未得審問;或云景與將士盡沒,上下咸以爲憂。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詣東宮,太子曰:「淮北始更有信,侯景定得身免,不如所傳。」敬容對曰:「得景遂死,深爲朝廷之福。」太子失色,問其故,敬容曰:「景翻覆叛臣,終當亂國。」太子於玄圃自講《老》、《莊》,敬容謂學士吳孜曰:「昔西晉祖尚玄虛,使中原淪於胡羯。今東宮復爾,江南亦將爲戎乎?」
甲寅,景遣儀同三司于子悅馳以敗聞,幷自求貶削,優詔不許。景復求資給,上以景兵新破,未忍移易,乙卯,卽以景爲南豫州牧,本官如故。更以鄱陽王範爲合州刺史,鎭合肥。光祿大夫蕭介上表諫曰:「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隻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敕容納。臣聞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卓而爲賊;劉牢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虎之喻,必見飢噬之禍。侯景以凶狡之才,荷高歡卵翼之遇,位忝台司,任居方伯,然而高歡墳土未乾,卽還反噬。逆力不逮,乃復逃死關西;宇文不容,故復投身於我。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比屬國降胡以討匈奴,冀獲一戰之效耳。今旣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陛下愛匹夫而棄與國,臣竊不取也。若國家猶待其更鳴之辰,歲暮之效,臣竊惟侯景必非歲暮之臣。棄鄕國如脫屣,背君親如遺芥,豈知遠慕聖德,爲江、淮之純臣乎?事迹顯然,無可致惑。臣朽老疾侵,不應干預朝政,但楚囊將死,有城郢之忠,衞魚臨亡,亦有尸諫之節。臣忝爲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上歎息其忠,然不能用。介,思話之孫也。
二月,東魏殺其南兗州刺史石長宣,討侯景之黨也,其餘爲景所脅從者,皆赦之。
東魏旣得懸瓠、項城,悉復舊境。大將軍澄數遣書移,復求通好,朝廷未之許。澄謂貞陽侯淵明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餘年。聞彼禮佛文云『奉爲魏主,幷及先王』,此乃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知非梁主本心,當是侯景扇動耳,宜遣使諮論。若梁主不忘舊好,吾亦不敢違先王之意。諸人並卽遣歸,侯景家屬亦當同遣。」淵明乃遣省事夏侯僧辯奉啓於上,稱︰「勃海王弘厚長者,若更通好,當聽淵明還。」上得啓,流涕,與朝臣議之。右衞將軍朱异、御史中丞張綰等皆曰:「靜寇息民,和實爲便。」司農卿傅岐獨曰:「高澄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故命貞陽遣使,欲令侯景自疑。景意不安,必圖禍亂。若許通好,正墮其計中。」异等固執宜和,上亦厭用兵,乃從异言,賜淵明書曰:「知高大將軍禮汝不薄,省啓,甚以慰懷。當別遣行人,重敦鄰睦。」
僧辯還,過壽陽,侯景竊訪知之,攝問,具服。乃寫答淵明之書,陳啓於上曰:「高氏心懷鴆毒,怨盈北土,人願天從,歡身殞越。子澄嗣惡,討滅待時,所以昧此一勝者,蓋天蕩澄心,以盈凶毒耳。澄苟行合天心,腹心無疾,又何急急奉璧求和?豈不以秦兵扼其喉,胡騎迫其背,故甘辭厚幣,取安大國。臣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何惜高澄一豎,以棄億兆之心!竊以北魏安強,莫過天監之始,鍾離之役,匹馬不歸。當其強也,陛下尚伐而取之;及其弱也,反慮而和之。舍已成之功,縱垂死之虜,使其假命強梁,以遺後世,非直愚臣扼腕,實亦志士痛心。昔伍相奔吳,楚邦卒滅;陳平去項,劉氏用興。臣雖才劣古人,心同往事。誠知高澄忌賈在翟,惡會居秦,求盟請和,冀除其患。若臣死有益,萬殞無辭,唯恐千載,有穢良史。」景又致書於朱异,餉金三百兩;异納金而不通其啓。
己卯,上遣使弔澄。景又啓曰:「臣與高氏釁隙已深,仰憑威靈,期雪讎恥。今陛下復與高氏連和,使臣何地自處?乞申後戰,宣暢皇威。」上報之曰:「朕與公大義已定,豈有成而相納,敗而相棄乎!今高氏有使求和,朕亦更思偃武。進退之宜,國有常制。公但清靜自居,無勞慮也。」景又啓曰:「臣今蓄糧聚衆,秣馬潛戈,指日計期,克清趙、魏,不容軍出無名,故願以陛下爲主耳。今陛下棄臣遐外,南北復通,將恐微臣之身,不免高氏之手。」上又報曰:「朕爲萬乘之主,豈可失信於一物?想公深得此心,不勞復有啓也。」
景乃詐爲鄴中書,求以貞陽侯易景。上將許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縶!」謝舉、朱异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上從之,復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返。」景謂左右曰:「我固知吳老公薄心腸。」王偉說景曰:「今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唯王圖之。」於是始爲反計,屬城居民悉召募爲軍士,輒停責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將士。
夏五月,上遣建康令謝挺、散騎常侍徐陵聘于東魏,復脩前好。陵,摛之子也。
秋八月,侯景自至壽陽,徵求無已,朝廷未嘗拒絕。景請娶於王、謝,上曰:「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景恚曰:「會將吳兒女配奴!」又啓求錦萬匹爲軍人作袍,中領軍朱异議以青布給之。又以臺所給仗多不能精,啓請東冶鍜工,欲更營造,敕並給之。景以安北將軍夏侯夔之子譒爲長史,徐思玉爲司馬,譒遂去「夏」稱「侯」,託爲族子。
上旣不用景言,與東魏和親,是後景表疏稍稍悖慢。又聞徐陵等使魏,反謀益甚。元貞知景有異志,累啓還朝。景謂曰:「河北事雖不果,江南何慮失之,何不小忍?」貞懼,逃歸建康,具以事聞。上以貞爲始興內史,亦不問景。
臨賀王正德,所至貪暴不法,屢得罪於上,由是憤恨,陰養死士,儲米積貨,幸國家有變。景知之。正德在北,與徐思玉相知,景遣思玉致牋於正德曰:「今天子年尊,姦臣亂國,以景觀之,計日禍敗。大王屬當儲貳,中被廢黜,四海業業,歸心大王,景雖不敏,實思自效。願王允副蒼生,鑒斯誠款。」正德大喜曰:「侯公之意,闇與吾同,天授我也。」報之曰:「朝廷之事,如公所言。僕之有心,爲日久矣。今僕爲其內,公爲其外,何有不濟?機事在速,今其時矣。」
鄱陽王範密啓景謀反。時上以邊事專委朱异,動靜皆關之,异以爲必無此理。上報範曰:「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以此事勢,安能反乎?」範重陳之曰:「不早翦撲,禍及生民。」上曰:「朝廷自有處分,不須汝深憂也。」範復請自以合肥之衆討之,上不許。朱异謂範使曰:「鄱陽王遂不許朝廷有一客?」自是範啓,异不復爲通。
景邀羊鴉仁同反,鴉仁執其使以聞。异曰:「景數百叛虜何能爲?」敕以使者付建康獄,俄解遣之。景益無所憚,啓上曰:「若臣事是實,應罹國憲。如蒙照察,請戮鴉仁。」景又上言:「高澄狡猾,寧可全信!陛下納其詭語,求與連和,臣亦竊所笑也。臣寧堪粉骨,投命讎門,乞江西一境,受臣控督。如其不許,卽帥甲騎臨江上,向閩、越,非唯朝廷自恥,亦是三公旰食。」上使朱异宣語,答景使曰:「譬如貧家,畜十客五客,尚能得意,朕唯有一客,致有忿言,亦朕之失也。」益加賞賜錦綵錢布,信使相望。
戊戌,景反於壽陽,以誅中領軍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衞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爲名。异等皆以姦佞驕貪,蔽主弄權,爲時人所疾,故景託以興兵。驎、驗,吳郡人。石珍,丹楊人。驎、驗迭爲少府丞,以苛刻爲務,百賈怨之,异尤與之暱,世人謂之「三蠹」。
司農卿傅岐,梗直士也,嘗謂异曰:「卿任參國鈞,榮寵如此。比日所聞,鄙穢狼藉,若使聖主發悟,欲免得乎?」异曰:「外間謗讟,知之久矣,心苟無媿,何恤人言?」岐謂人曰:「朱彥和將死矣。恃諂以求容,肆辯以拒諫,聞難而不懼,知惡而不改,天奪其鑑,其能久乎?」
景西攻馬頭,遣其將宋子仙東攻木栅,執戍主曹璆等。上聞之,笑曰:「是何能爲,吾折箠笞之。」敕購斬景者封三千戶公,除州刺史。甲辰,詔以合州刺史鄱陽王範爲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爲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禮爲西道都督,通直散騎常侍裴之高爲東道都督,以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邵陵王綸持節董督衆軍以討景。正表,宏之子;仲禮,慶遠之孫;之高,邃之兄子也。
九月,侯景聞臺軍討之,問策於王偉。偉曰:「邵陵若至,彼衆我寡,必爲所困。不如棄淮南,決志東向,帥輕騎直掩建康。臨賀反其內,大王攻其外,天下不足定也。兵貴拙速,宜卽進路。」景乃留外弟中軍大都督王顯貴守壽陽,癸未,詐稱遊獵出,壽陽人不之覺。冬十月庚寅,景揚聲趣合肥,而實襲譙州,助防董紹先開城降之,執刺史豐城侯泰。泰,範之弟也先,爲中書舍人,傾財以事時要,超授譙州刺史。至州,徧發民丁,使擔腰輿、扇、繖等物,不限士庶;恥爲之者,重加杖責,多輸財者,卽縱免之,由是人皆思亂。及侯景至,人無戰心,故敗。
庚子,詔遣寧遠將軍王質帥衆三千巡江防遏。景攻歷陽太守莊鐵,丁未,鐵以城降。因說景曰:「國家承平歲久,人不習戰,聞大王舉兵,內外震駭,宜乘此際,速趨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爲備,內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據采石,大王雖有精甲百萬,不得濟矣。」景乃留儀同三司田英、郭駱守歷陽,以鐵爲導,引兵臨江。江上鎭戍相次啓聞。上問討景之策於都官尚書羊侃,侃請「以二千人急據采石,令邵陵王襲取壽陽,使景進不得前,退失巢穴,烏合之衆,自然瓦解。」朱异曰:「景必無渡江之志。」遂寢其議。侃曰:「今茲敗矣!」
戊申,以臨賀王正德爲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丹楊郡。正德遣大船數十艘,詐稱載荻,密以濟景。景將濟,慮王質爲梗,使諜視之。會臨川太守陳昕啓稱︰「采石急須重鎭,王質水軍輕弱,恐不能濟。」上以昕爲雲旗將軍,代質戍采石,徵質知丹楊尹事。昕,慶之之子也。質去采石,而昕猶未下渚。諜告景云「質已退」,景使折江東樹枝爲驗,諜如言而返。景大喜曰:「吾事辦矣!」己酉,自橫江濟于采石,有馬數百匹,兵八千人。是夕,朝廷始命戒嚴。
景分兵襲姑孰執,淮南太守文成侯寧。南津校尉江子一帥舟師千餘人,欲於下流邀景,其副童桃生家在江北,與其徒先潰走,子一收餘衆步還建康。子一,子四之兄也。
太子見事急,戎服入見上,稟受方略。上曰:「此自汝事,何更問爲?內外軍悉以付汝。」太子乃停中書省,指授軍事,物情惶駭,莫有應募者。朝廷猶不知臨賀王正德之情,命正德屯朱雀門,寧國公大臨屯新亭,太府卿韋黯屯六門,繕脩宮城,爲受敵之備。大臨,大器之弟也。
己酉,景至慈湖,建康大駭,御街人更相劫掠,不復通行。赦東西冶、尚方錢署及建康繫囚,以揚州刺史宣城王大器都督城內諸軍事,以羊侃爲軍師將軍副之,南浦侯推守東府,西豐公大春守石頭,輕車長史謝禧、始興太守元貞守白下,韋黯與右衞將軍柳津等分守宮城諸門及朝堂。推,秀之子;大春,大臨之弟;津,仲禮之父也。攝諸寺庫公藏錢,聚之德陽堂,以充軍實。
庚戌,侯景至板橋,遣徐思玉來求見上,實欲觀城中虛實。上召問之,思玉詐稱叛景請間陳事。上將屛左右,舍人高善寶曰:「思玉從賊中來,情僞難測,安可使獨在殿上?」朱异侍坐,曰:「徐思玉豈刺客邪!」思玉出景啓,言「异等弄權,乞帶甲入朝,除君側之惡」。异甚慚悚。景又請遣了事舍人出相領解,上遣中書舍人賀季、主書郭寶亮隨思玉勞景于板橋。景北面受敕,季曰:「今者之舉何名?」景曰:「欲爲帝也。」王偉進曰:「朱异等亂政,除姦臣耳。」景旣出惡言,遂留季,獨遣寶亮還宮。
百姓聞景至,競入城,公私混亂,無復次第。羊侃區分防擬,皆以宗室間之。軍人爭入武庫,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斬數人,方止。是時梁興四十七年,境內無事,公卿在位及閭里士大夫罕見甲兵,賊至猝迫,公私駭震。宿將已盡,後進少年並出在外,軍旅指撝,一決於侃。侃膽力俱壯,太子深仗之。
辛亥,景至朱雀桁南,太子以臨賀王正德守宣陽門,東宮學士新野庾信守朱雀門,帥宮中文武三千餘人營桁北。太子命信開大桁以挫其鋒,正德曰:「百姓見開桁,必大驚駭,可且安物情。」太子從之。俄而景至,信帥衆開桁,始除一舶,見景軍皆著鐵面,退隱于門。信方食甘蔗,有飛箭中門柱,信手甘蔗應弦而落,遂棄軍走。南塘遊軍沈子睦,臨賀王正德之黨也,復閉桁渡景。太子使王質將精兵三千援信,至領軍府,遇賊,未陳而走。正德帥衆於張侯橋迎景,馬上交揖,旣入宣陽門,望闕而拜,歔欷流涕,隨景渡淮。景軍皆著青袍,正德軍並著絳袍碧裏,旣與景合,悉反其袍。景乘勝至闕下,城中恟懼,羊侃詐稱得射書,云「邵陵王、西昌侯援兵已至近路」,衆乃少安。西豐公大春棄石頭奔京口,謝禧、元貞棄白下走,津主彭文粲等以石頭城降景,景遣其儀同三司于子悅守之。
壬子,景列兵繞臺城,旛旗皆黑,射啓於城中,曰:「朱异等蔑弄朝權,輕作威福,臣爲所陷,欲加屠戮。陛下若誅朱异等,臣則斂轡北歸。」上問太子︰「有是乎?」對曰:「然。」上將誅之。太子曰:「賊以异等爲名耳,今日殺之,無救於急,適足貽笑將來。俟賊平,誅之未晚。」上乃止。
景繞城旣帀,百道俱攻,鳴鼓吹脣,喧聲震地。縱火燒大司馬、東西華諸門。羊侃使鑿門上爲竅,下水沃火。太子自捧銀鞍,往賞戰士。直閣將軍朱思帥戰士數人踰城出外灑水,久之方滅。賊又以長柯斧斫東掖門,門將開,羊侃鑿扇爲孔,以槊刺殺二人,斫者乃退。景據公車府,正德據左衞府,景黨宋子仙據東宮,范桃棒據同泰寺。景取東宮妓數百分給軍士。東宮近城,景衆登其牆射城內。至夜,景於東宮置酒奏樂,太子遣人焚之,臺殿及所聚圖書皆盡。景又燒乘黃廐、士林館、太府寺。癸丑,景作木驢數百攻城,城上投石碎之。景更作尖項木驢,石不能破。羊侃使作雉尾炬,灌以膏蠟,叢擲焚之,俄盡。景又作登城樓,高十餘丈,欲臨射城中。侃曰:「車高塹虛,彼來必倒,可臥而觀之。」及車動,果倒。
景攻旣不克,士卒死傷多,乃築長圍以絕內外,又啓求誅朱异等。城中亦射賞格出外曰:「有能送景首者,授以景位,幷錢一億萬,布、絹各萬匹。」朱异、張綰議出兵擊之,上問羊侃。侃曰:「不可。今出人若少,不足破賊,徒挫銳氣。若多,則一旦失利,門隘橋小,必大致失亡。」异等不從,使千餘人出戰,鋒未及交,退走,爭橋赴水死者太半。
侃子鷟爲景所獲,執至城下,以示侃。侃曰:「我傾宗報主,猶恨不足,豈計一子,幸早殺之!」數日,復持來,侃謂鷟曰:「久以汝爲死矣,猶在邪?」引弓射之。景以其忠義,亦不之殺。
莊鐵慮景不克,託稱迎母,與左右數十人趣歷陽,先遣書紿田英、郭駱曰:「侯王已爲臺軍所殺,國家使我歸鎭。」駱等大懼,棄城奔壽陽。鐵入城,不敢守,奉其母奔尋陽。
十一月戊午朔,刑白馬,祀蚩尤於太極殿前。
臨賀王正德卽帝位於儀賢堂,下詔稱︰「普通以來,姦邪亂政,上久不豫,社稷將危。河南王景釋位來朝,猥用朕躬,紹茲寶位。可大赦,改元正平。」立其世子見理爲皇太子,以景爲丞相,妻以女,幷出家之寶貨悉助軍資。
於是景營於闕前,分其兵二千人攻東府,南浦侯推拒之,三日不克。景自往攻之,矢石雨下。宣城王防閤許伯衆潛引景衆登城,辛酉,克之。殺南浦侯推及城中戰士三千人,載其尸聚於杜姥宅,遙語城中人曰:「若不早降,正當如此。」
景聲言上已晏駕,雖城中亦以爲然。壬戌,太子請上巡城,上幸大司馬門,城上聞蹕聲,皆鼓譟流涕,衆心粗安。
江子一之敗還也,上責之。子一拜謝曰:「臣以身許國,常恐不得其死,今所部皆棄臣去,臣以一夫安能擊賊?若賊遂能至此,臣誓當碎身以贖前罪,不死闕前,當死闕後。」癸亥,子一啓太子,與弟尚書左丞子四、東宮主帥子五帥所領百餘人開承明門出戰。子一直抵賊營,賊伏兵不動。子一呼曰:「賊輩何不速出!」久之,賊騎出,夾攻之。子一徑前,引槊刺賊,從者莫敢繼,賊解其肩而死。子四、子五相謂曰:「與兄俱出,何面獨旋?」皆免冑赴賊,子四中矟洞胸而死;子五傷脰,還至塹,一慟而絕。
景初至建康,謂朝夕可拔,號令嚴整,士卒不敢侵暴。及屢攻不克,人心離沮。景恐援兵四集,一旦潰去,又食石頭常平諸倉旣盡,軍中乏食,乃縱士卒掠奪民米及金帛、子女。是後米一升直七八萬錢,人相食,餓死者什五六。
乙丑,景於城東西起土山,驅迫士民,不限貴賤,亂加敺捶,疲羸者因殺以塡山,號哭動地。民不敢竄匿,並出從之,旬日間衆至數萬。城中亦築土山以應之,太子、宣城王以下皆親負土,執畚鍤。於山上起芙蓉層樓,高四丈,飾以錦罽,募敢死士二千人,厚衣袍鎧,謂之「僧騰客」,分配二山,晝夜交戰不息。會大雨,城內土山崩,賊乘之,垂入,苦戰不能禁。羊侃令多擲火,爲火城以斷其路,徐於內築城,賊不能進。
景募人奴降者悉免爲良,得朱异奴,以爲儀同三司,异家資產悉與之。奴乘良馬,衣錦袍,於城下仰訴异曰:「汝五十年仕宦,方得中領軍。我始事侯王,已爲儀同矣。」於是三日之中,羣奴出就景者以千數,景皆厚撫以配軍,人人感恩,爲之致死。
荊州刺史湘東王繹聞景圍臺城,丙寅,戒嚴,移檄所督湘州刺史河東王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詧、江州刺史當陽公大心、郢州刺史南平王恪等發兵入援。大心,大器之弟;恪,偉之子也。
朱异遺景書,爲陳禍福。景報書,幷告城中士民,以爲「梁自近歲以來,權倖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僕所以趨赴闕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今城中指望四方入援,吾觀王侯、諸將,志在全身,誰能竭力致死,與吾爭勝負哉!長江天險,二曹所歎,吾一葦航之,日明氣淨。自非天人允協,何能如是?幸各三思,自求元吉。」
景又奉啓於東魏主,稱「臣進取壽春,暫欲停憩。而蕭衍識此運終,自辭寶位。臣軍未入其國,已投同泰捨身。去月二十九日,屆此建康。江海未蘇,干戈暫止,永言故鄕,人馬同戀。尋當整轡,以奉聖顏。臣之母、弟,久謂屠滅,近奉明敕,始承猶在。斯乃陛下寬仁,大將軍恩念,臣之弱劣,知何仰報!今輒齎啓迎臣母、弟、妻、兒,伏願聖慈,特賜裁放。」
己巳,湘東王繹遣司馬吳曄、天門太守樊文皎等將兵發江陵。
陳昕爲景所擒,景與之極飲,使昕收集部曲欲用之。昕不可,景使其儀同三司范桃棒囚之。昕因說桃棒,使帥所部襲殺王偉、宋子仙詣城降。桃棒從之,潛遣昕夜縋入城。上大喜,敕鐫銀券賜桃棒曰:「事定之日,封汝河南王,卽有景衆,幷給金帛女樂。」太子恐其詐,猶豫不決,上怒曰:「受降常理,何忽致疑!」太子召公卿會議,朱异、傅岐曰:「桃棒降,必非謬。桃棒旣降,賊景必驚,乘此擊之,可大破也。」太子曰:「吾堅城自守以俟外援,援兵旣至,賊豈足平?此萬全策也。今開門納桃棒,桃棒之情,何易可知?萬一爲變,悔無所及。社稷事重,須更詳之。」异曰:「殿下若以社稷之急,宜納桃棒;如其猶豫,非异所知。」太子終不能決。桃棒又使昕啓曰:「今止將所領五百人,若至城門,皆自脫甲,乞朝廷開門賜容。事濟之後,保擒侯景。」太子見其懇切,愈疑之。朱异拊膺曰:「失此,社稷事去矣!」俄而桃棒爲部下所告,景拉殺之。陳昕不知,如期而出,景邀得之,逼使射書城中曰:「桃棒且輕將數十人先入。」景欲衷甲隨之,昕不肯,期以必死,乃殺之。
景使蕭見理與儀同三司盧暉略戍東府,見理凶險,夜與羣盜剽劫於大桁,中流矢而死。
邵陵王綸行至鍾離,聞侯景已渡采石,綸晝夜兼道,旋軍入援。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十一二。遂帥寧遠將軍西豐公大春、新塗公大成、永安侯確、安南侯駿、前譙州刺史趙伯超、武州刺史蕭弄璋等步騎三萬,自京口西上。大成,大春之弟;確,綸之子;駿,懿之孫也。
景遣軍至江乘拒綸軍。趙伯超曰:「若從黃城大路,必與賊遇。不如徑指鍾山,突據廣莫門,出賊不意,城圍必解矣。」綸從之。夜行失道,迂二十餘里,庚辰旦,營于蔣山。景見之大駭,悉送所掠婦女、珍貨於石頭,具舟欲走。分兵三道攻綸,綸與戰,破之。時山巓寒雪,乃引軍下愛敬寺。景陳兵於覆舟山北,乙酉,綸進軍玄武湖側,與景對陳,不戰。至暮,景更約明日會戰,綸許之。安南侯駿見景軍退,以爲走,卽與壯士逐之。景旋軍擊之,駿敗,走趣綸軍。趙伯超望見,亦引兵走。景乘勝追擊之;諸軍皆潰。綸收餘兵近千人,入天保寺,景追之,縱火燒寺。綸奔朱方,士卒踐冰雪,往往墮足。景悉收綸輜重,生擒西豐公大春、安前司馬莊丘慧、主帥霍俊等而還。丙戌,景陳所獲綸軍首虜鎧仗及大春等於城下,使言曰:「邵陵王已爲亂兵所殺。」霍俊獨曰:「王小失利,已全軍還京口。城中但堅守,援軍尋至。」賊以刀毆其背,俊辭色彌厲,景義而釋之,臨賀王正德殺之。
是日晚,鄱陽王範遣其世子嗣與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趙鳳舉各將兵入援,軍于蔡洲,以待上流諸軍。範以之高督江右援軍事。景悉驅南岸居民於水北,焚其廬舍,大街以西,掃地俱盡。
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鎭鍾離,上召之入援,正表託以船糧未集,不進。景以正表爲南兗州刺史,封南郡王。正表乃於歐陽立栅以斷援軍,帥衆一萬,聲言入援,實欲襲廣陵。密書誘廣陵令劉詢,使燒城爲應。詢以告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十二月,會理使詢帥步騎千人夜襲正表,大破之,正表走還鍾離。詢收其兵糧,歸就會理,與之入援。
癸巳,侍中、都官尚書羊侃卒,城中益懼。侯景大造攻具,陳於闕前,大車高數丈,一車二十輪。丁酉,復進攻城,以蝦蟇車運土塡塹。
湘東王繹遣世子方等將步騎一萬入援建康,庚子,發公安。繹又遣竟陵太守王僧辯將舟師萬人出自漢川,載糧東下。方等有俊才,善騎射,每戰親犯矢石,以死節自任。
壬寅,侯景以火車焚臺城東南樓。材官吳景有巧思,於城內構地爲樓,火纔滅,新樓卽立,賊以爲神。景因火起,潛遣人於其下穿城,城將崩,乃覺之。吳景於城內更築迂城,狀如卻月以擬之,兼擲火焚其攻具,賊乃退走。
太子遣洗馬元孟恭將千人自大司馬門出盪,孟恭與左右奔降於景。
己酉,景土山稍逼城樓,柳津命作地道以取其土,外山崩,壓賊且盡。又於城內作飛橋,懸罩二土山上。景衆見飛橋逈出,崩騰而走。城內擲雉尾炬,焚其東山,樓栅蕩盡,賊積死於城下。乃棄土山不復修,自焚其攻具。材官將軍宋嶷降於景,敎之引玄武湖水以灌臺城,闕前皆爲洪流。
上徵衡州刺史韋粲爲散騎常侍,以都督長沙歐陽頠監州事。粲,放之子也。還至廬陵,聞侯景亂,粲簡閱部下,得精兵五千,倍道赴援。至豫章,聞景已出橫江,粲就內史劉孝儀謀之。孝儀曰:「必如此,當有敕,豈可輕信人言!妄相驚動,或恐不然。」時孝儀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賊已渡江,便逼宮闕,水陸俱斷,何暇有報?假令無敕,豈得自安!韋粲今日何情飲酒!」卽馳馬出部分。將發,會江州刺史當陽公大心遣使邀粲,粲乃馳往見大心曰:「上游藩鎭,江州去京最近,殿下情計誠宜在前。但中流任重,當須應接,不可闕鎭。今宜且張聲勢,移鎭湓城,遣偏將賜隨,於事便足。」大心然之,遣中兵柳昕帥兵二千人隨粲。粲至南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禮亦帥步騎萬餘人至橫江,粲卽送糧仗贍給之,幷散私金帛以賞其戰士。
西豫州刺史裴之高自張公洲遣船渡仲禮,丙辰夜,粲、仲禮及宣猛將軍李孝欽、前司州刺史羊鴉仁、南陵太守陳文徹合軍屯新林王遊苑。粲議推仲禮爲大都督,報下流衆軍,裴之高自以年位恥居其下,議累日不決。粲抗言於衆曰:「今者同赴國難,義在除賊。所以推柳司州者,正以久捍邊疆,先爲侯景所憚,且士馬精銳,無出其前。若論位次,柳在粲下,語其年齒,亦少於粲,直以社稷之計,不得復論。今日形勢,貴在將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裴公朝之舊德,豈應復挾私情以沮大計?粲請爲諸軍解之。」乃單舸至之高營,切讓之,曰:「今二宮危逼,猾寇滔天,臣子當戮力同心,豈可自相矛楯!豫州必欲立異,鋒鏑便有所歸。」之高垂泣致謝,遂推仲禮爲大都督。
宣城內史楊白華遣其子雄將郡兵繼至,援軍大集,衆十餘萬,緣淮樹栅,景亦於北岸樹栅以應之。
裴之高與弟之橫以舟師一萬屯張公洲。景囚之高弟姪子孫,臨水陳兵,連鏁列於陳前,以鼎鑊刀鋸隨其後,謂曰:「裴公不降,今卽烹之。」之高召善射者使射其子,再發,皆不中。
景帥步騎萬人於後渚挑戰,仲禮欲出擊之。韋粲曰:「日晚我勞,未可戰也。」仲禮乃堅壁不出,景亦引退。
湘東王繹將銳卒三萬發江陵,留其子綏寧侯方諸居守,諮議參軍劉之迡等三上牋請留,答敎不許。鄱陽王範遣其將梅伯龍攻王顯貴於壽陽,克其羅城。攻中城,不克而退,範益其衆,使復攻之。
丙辰晦,柳仲禮夜入韋粲營,部分衆軍。旦日會戰,諸將各有據守。令粲頓青塘,粲以青塘當石頭中路,賊必爭之,頗憚之。仲禮曰:「青塘要地,非兄不可,若疑兵少,當更遣軍相助。」乃使直閤將軍劉叔胤助之。
三年春正月丁巳朔,柳仲禮自新亭徙營大桁。忽大霧,韋粲軍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過半,立栅未合,侯景望見之,亟帥銳卒攻粲。粲使軍主鄭逸逆擊之,命劉叔胤以舟師截其後。叔胤畏懦,不敢進,逸遂敗。景乘勝入粲營,左右牽粲避賊,粲不動,叱子弟力戰,遂與子尼及三弟助、警、構從弟昂皆戰死,親戚死者數百人。仲禮方食,投箸被甲,與其麾下百騎馳往救之,與景戰於青塘,大破之,斬首數百級,沈淮水死者千餘人。仲禮矟將及景,而賊將支伯仁自後斫仲禮中肩,馬陷于淖,賊聚矟刺之,騎將郭山石救之得免。仲禮被重瘡,會稽人惠臶吮瘡斷血,故得不死。自是景不敢復濟南岸,仲禮亦氣衰,不復言戰矣。
邵陵王綸復收散卒,與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新淦公大成等自東道並至。庚申,列營于桁南,亦推柳仲禮爲大都督。大連,大臨之弟也。
朝野以侯景之禍共尤朱异,异慙憤發疾,庚申,卒。故事,尚書官不以爲贈,上痛惜异,特贈尚書右僕射。
甲子,湘東世子方等及王僧辯軍至。
己巳,太子遷居永福省。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下。臺城與援軍信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繫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衆軍,題云「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爲厭勝,射而下之。援軍募人能入城送啓者,鄱陽世子嗣左右李朗請先受鞭,詐爲得罪,叛投賊,因得入城。城中方知援兵四集,舉城鼓譟。上以朗爲直閣將軍,賜金遣之。朗緣鍾山之後,宵行晝伏,積日乃達。
癸未,鄱陽世子嗣、永安侯確、莊鐵、羊鴉仁、柳敬禮、李遷仕、樊文皎將兵渡淮,攻東府前栅,焚之,侯景退。衆軍營於青溪之東,遷仕、文皎帥銳卒五千獨進深入,所向摧靡。至菰首橋東,景將宋子仙伏兵擊之,文皎戰死,遷仕遁還。敬禮,仲禮之弟也。
仲禮神情傲很,陵蔑諸將,邵陵王綸每日執鞭至門,亦移時弗見,由是與綸及臨城公大連深相仇怨。大連又與永安侯確有隙,諸軍互相猜阻,莫有戰心。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候之,纔過淮,卽縱兵剽掠。由是士民失望,賊中有謀應官軍者,聞之,亦止。
臨賀王記室吳郡顧野王起兵討侯景,二月己丑,引兵來至。
初,臺城之閉也,公卿以食爲念,男女貴賤並出負米,得四十萬斛,收諸府藏,錢帛五十萬億,並聚德陽堂,而不備薪芻、魚鹽。至是,壞尚書省爲薪。撤薦,剉以飼馬;薦盡,又食以飯。軍士無膎,或煮鎧、薰鼠、捕雀而食之。御甘露廚有乾苔,味酸鹹,分給戰士。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雜以人肉,食者必病。侯景衆亦飢,抄掠無所獲。東城有米,可支一年,援軍斷其路。又聞荊州兵將至,景甚患之。王偉曰:「今臺城不可猝拔,援兵日盛,吾軍乏食,若僞且求和以緩其勢,東城之米足支一年,因求和之際,運米入石頭,援軍必不得動。然後休士息馬,繕修器械,伺其懈怠擊之,一舉可取也。」景從之,遣其將任約、于子悅至城下,拜表求和,乞復先鎭。太子以城中窮困,白上,請許之。上怒曰:「和不如死!」太子固請曰:「侯景圍逼已久,援軍相仗不戰,宜且許其和,更爲後圖。」上遲回久之,乃曰:「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遂報許之。景乞割江右四州之地,幷求宣城王大器出送,然後濟江。中領軍傅岐固爭曰:「豈有賊舉兵圍宮闕,而更與之和乎!此特欲卻援軍耳。戎狄獸心,必不可信。且宣城嫡嗣之重,國命所繫,豈可爲質!」上乃以大器之弟石城公大款爲侍中,出質於景。又敕諸軍不得復進,下詔曰:「善兵不戰,止戈爲武。可以景爲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己亥,設壇於西華門外,遣僕射王克、上甲侯韶、吏部郎蕭瑳與于子悅、任約、王偉登壇共盟。太子詹事柳津出西華門,景出栅門,遙相對,更殺牲歃血爲盟。旣盟,而景長圍不解,專修鎧仗,託云「無船,不得卽發」,又云「恐南軍見躡」,遣石城公還臺求宣城王出送,邀求稍廣,了無去志。太子知其詐言,猶羈縻不絕。韶,懿之孫也。
庚子,前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西昌侯世子彧,衆合三萬,至于馬卬洲。景慮其自白下而上,啓云:「請敕北軍聚還南岸,不爾,妨臣濟江。」太子卽勒會理自白下城移軍江潭苑。退,恢之子也。
辛丑,以邵陵王綸爲司空,鄱陽王範爲征北將軍,柳仲禮爲侍中、尚書右僕射。景以于子悅、任約、傅士悊皆爲儀同三司,夏侯譒爲豫州刺史,董紹先爲東徐州刺史,徐思玉爲北徐州刺史,王偉爲散騎常侍。上以偉爲侍中。
乙卯,景又啓曰:「適有西岸信至,高澄已得壽陽、鍾離,臣今無所投足,求借廣陵幷譙州,俟得壽陽,卽奉還朝廷。」又云:「援軍旣在南岸,須於京口渡江。」太子並答許之。癸卯,大赦。
庚戌,景又啓曰:「永安侯確、直閤趙威方頻隔栅見詬,云『天子自與汝盟,我終當破汝』。乞召侯及威方入,卽當引路。」上遣吏部尚書張綰召確,辛亥,以確爲廣州刺史,威方爲盱眙太守。確累啓固辭,不入,上不許。確先遣威方入城,因欲南奔。邵陵王綸泣謂確曰:「圍城旣久,聖上憂危,臣子之情,切於湯火,故欲且盟而遣之,更申後計。成命已決,何得拒違?」時臺使周石珍、東宮主書左法生在綸所,確謂之曰:「侯景雖云欲去,而不解長圍,意可見也。今召僕入城,何益於事?」石珍曰:「敕旨如此,郎那得辭!」確意尚堅,綸大怒,謂趙伯超曰:「譙州爲我斬之,持其首去!」伯超揮刃眄確曰:「伯超識君侯,刀不識也。」確乃流涕入城。
上常蔬食,及圍城日久,上廚蔬茹皆絕,乃食雞子。綸因使者暫通,上雞子數百枚,上手自料簡,歔欷哽咽。
湘東王繹軍於郢州之武城,湘州刺史河東王譽軍於青草湖,信州刺史桂陽王慥軍於西峽口,託云「俟四方援兵」,淹留不進。中記室參軍蕭賁,骨鯁士也,以繹不早下,心非之,嘗與繹雙六,食子未下,賁曰:「殿下都無下意。」繹深銜之。及得上敕,繹欲旋師,賁曰:「景以人臣,舉兵向闕,今若放兵,未及渡江,童子能斬之矣,必不爲也。大王以十萬之衆,未見賊而退,柰何?」繹不悅,未幾,因事殺之。慥,懿之孫也。侯景運東府米入石頭,旣畢,王偉聞荊州軍退,援軍雖多,不相統壹,乃說景曰:「王以人臣,舉兵圍守宮闕,逼辱妃、主,殘穢宗廟,擢王之髮,不足數罪。今日持此,欲安所容身乎?背盟而捷,自古多矣,願且觀其變。」臨賀王正德亦謂景曰:「大功垂就,豈可棄去!」景遂上啓,陳上十失,且曰:「臣方事睽違,所以冒陳讜直。陛下崇飾虛誕,惡聞實錄,以妖怪爲嘉禎,以天譴爲無咎。敷演六藝,排擯前儒,王莽之法也。以鐵爲貨,使輕重無常,公孫之制也。爛羊鐫印,朝章鄙雜,更始、趙倫之化也。豫章以所天爲血讎,邵陵以父存而冠布,石虎之風也。修建浮圖,百度糜費,使四民飢餒,苲融、姚興之代也。」又言:「建康宮室崇侈,陛下唯與主書參斷萬機,政以賄成,諸閹豪盛,衆僧殷實。皇太子珠玉是好,酒色是耽,吐言止於輕薄,賦詠不出《桑中》。邵陵所在殘破,湘東羣下貪縱,南康、定襄之屬皆如沐猴而冠耳。親爲孫姪,位則藩屛,臣至百日,誰肯勤王?此而靈長,未之有也。昔鬻拳兵諫,王卒改善,今日之舉,復奚罪乎!伏願陛下小懲大戒,放讒納忠,使臣無再舉之憂,陛下無嬰城之辱,則萬姓幸甚。」
上覽啓,且慚且怒。三月丙辰朔,立壇於太極殿前告天地,以景違盟,舉烽鼓譟。
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旣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十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尸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而衆心猶望外援。柳仲禮唯聚妓妾置酒作樂,諸將日往請戰,仲禮不許。安南侯駿說邵陵王綸曰:「城危如此,而都督不救,若萬一不虞,殿下何顏自立於世?今宜分軍爲三道,出賊不意攻之,可以得志。」綸不從。柳津登城謂仲禮曰:「汝君父在難,不能竭力,百世之後,謂汝爲何?」仲禮亦不以爲意。上問策於津,對曰:「陛下有邵陵,臣有仲禮,不忠不孝,賊何由平!」
戊午,南康王會理與羊鴉仁、趙伯超等進營於東府城北,約夜渡軍。旣而鴉仁等曉猶未至,景衆覺之,營未立,景使宋子仙擊之,趙伯超望風退走。會理等兵大敗,戰及溺死者五千人。景積其首於闕下,以示城中。
景又使于子悅求和,上使御史中丞沈浚至景所。景實無去志,謂浚曰:「今天時方熱,軍未可動,乞且留京師立效。」浚發憤責之,景不對,橫刀叱之。浚曰:「負恩忘義,違棄詛盟,固天地所不容!沈浚五十之年,常恐不得死所,何爲以死相懼邪!」因徑去不顧,景以其忠直捨之。
於是景決石闕前水,百道攻城,晝夜不息。邵陵世子堅屯太陽門,終日蒱飲,不恤吏士,其書佐董勛、熊曇朗恨之。丁卯夜向曉,勛、曇朗於城西北樓引景衆登城,永安侯確力戰不能卻,乃排闥入啓上,云「城已陷」。上安臥不動,曰:「猶可一戰乎?」對曰:「不可。」上歎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因謂確曰:「汝速去,語汝父,勿以二宮爲念。」因使慰勞在外諸軍。
俄而景遣王偉入文德殿奉謁,上命褰簾開戶引偉入。偉拜呈景啓,稱︰「爲姦佞所蔽,領衆入朝,驚動聖躬,今詣闕待罪。」上問:「景何在?可召來。」景入見於太極東堂,以甲士五百人自衞。景稽顙殿下,典儀引就三公榻。上神色不變,問曰:「卿在軍中日久,無乃爲勞。」景不敢仰視,汗流被面。又曰:「卿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子猶在北邪?」景皆不能對。任約從旁代對曰:「臣景妻子皆爲高氏所屠,唯以一身歸陛下。」上又問:「初渡江有幾人?」景曰:「千人。」「圍臺城幾人。」曰:「十萬。」「今有幾人?」曰:「率土之內,莫非己有。」上俛首不言。
景復至永福省見太子,太子亦無懼容。侍衞皆驚散,唯中庶子徐摛、通事舍人陳郡殷不害側侍。摛謂景曰:「侯王當以禮見,何得如此!」景乃拜。太子與言,又不能對。
景退,謂其廂公王僧貴曰:「吾常跨鞍對陳,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見蕭公,使人自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以再見之。」於是悉撤兩宮侍衞,縱兵掠乘輿、服御、宮人皆盡。收朝士、王侯送永福省,使王偉守武德殿,于子悅屯太極東堂。矯詔大赦,自加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建康士民,逃難四出。太子洗馬蕭允至京口,端居不行,曰:「死生有命,如何可逃!禍之所來,皆生於利;苟不求利,禍從何生?」
己巳,景遣石城公大款以詔命解外援軍。柳仲禮召諸將議之,邵陵王綸曰:「今日之命,委之將軍。」仲禮熟視不對。裴之高、王僧辯曰:「將軍擁衆百萬,致宮闕淪沒,正當悉力決戰,何所多言!」仲禮竟無一言,諸軍乃隨方各散。南兗州刺史臨城公大連、湘東世子方等、鄱陽世子嗣、北兗州刺史湘潭侯退、吳郡太守袁君正、晉陵太守陸經等各還本鎭。君正,昂之子也。邵陵王綸奔會稽,仲禮及弟敬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並開營降,軍士莫不歎憤。仲禮等入城,先拜景而後見上,上不與言。仲禮見父津,津慟哭曰:「汝非我子,何勞相見!」
湘東王繹使全威將軍會稽王琳送米二十萬石以饋軍,至姑孰,聞臺城陷,沈米於江而還。
景命燒臺內積尸,病篤未絕者亦聚而焚之。
庚子,詔征鎭、牧守可復本任。景留柳敬禮、羊鴉仁,而遣柳仲禮歸司州,王僧辯歸竟陵。初,臨賀王正德與景約,平城之日,不得全二宮。及城開,正德帥衆揮刀欲入,景先使其徒守門,故正德不果入。景更以正德爲侍中、大司馬,百官皆復舊職。正德入見上,拜且泣,上曰:「『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秦郡、陽平、盱眙三郡皆降景,景改陽平爲北滄州,改秦郡爲西兗州。
侯景以儀同三司蕭邕爲南徐州刺史,代西昌侯淵藻鎭京口。又遣其將徐相攻晉陵,陸經以郡降之。
侯景以前臨江太守董紹先爲江北行臺,使齎上手敕召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壬午,紹先至廣陵,衆不滿二百,皆積日飢疲,會理士馬甚盛。僚佐說會理曰:「景已陷京邑,欲先除諸藩,然後篡位。若四方拒絕,立當潰敗,柰何委全州之地以資寇手!不如殺紹先,發兵固守,與魏連和,以待其變。」會理素懦,卽以城授之。紹先旣入,衆莫敢動。會理弟通理請先還建康,謂其姊曰:「事旣如此,豈可闔家受斃,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如何耳。」紹先悉收廣陵文武、部曲、鎧仗、金帛,遣會理單馬還建康。
湘潭侯退與北兗州刺史定襄侯祗出奔東魏。侯景以蕭弄璋爲北兗州刺史,州民發兵拒之。景遣直閤將軍羊海將兵助之,海以其衆降東魏,東魏遂據淮陰。祗,偉之子也。
癸未,侯景遣于子悅等將羸兵數百東略吳郡。新城戍主戴僧逷有精甲五千,說太守袁君正曰:「賊今乏食,臺中所得,不支一旬,若閉關拒守,立可餓死。」土豪陸映公等恐不能勝而資產被掠,皆勸君正迎之。君正素怯,載米及牛酒郊迎。子悅執君正,掠奪財物、子女,東人皆立堡拒之。景又以任約爲南道行臺,鎭姑孰。
夏四月,湘東世子方等至江陵,湘東王繹始知臺城不守,命於江陵四旁七里樹木爲栅,掘塹三重而守之。
上雖外爲侯景所制,而內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爲司空,上曰:「調和陰陽,安用此物!」景又請以其黨二人爲便殿主帥,上不許。景不能強,心甚憚之。太子入,泣諫,上曰:「誰令汝來?若社稷有靈,猶當克復;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軍士入直省中,或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庭。上怪而問之,直閤將軍周石珍對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謂丞相!」左右皆懼。是後上所求多不遂志,飲饍亦爲所裁節,憂憤成疾。太子以幼子大園屬湘東王繹,幷翦爪髮以寄之。五月丙辰,上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年八十六。景祕不發喪,遷殯於昭陽殿,迎太子於永福省,使如常入朝。王偉、陳慶皆侍太子,太子嗚咽流涕,不敢泄聲,殿外文武皆莫之知。
辛巳,發高祖喪,升梓宮於太極殿。是日,太子卽皇帝位,大赦。侯景出屯朝堂,分兵守衞。
壬午,詔北人有在南爲奴婢者皆免之,所免萬計。景或更加超擢,冀收其力。
高祖之末,建康士民服食、器用爭尚豪華,糧無半年之儲,常資四方委輸。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貴戚、豪族皆自出採稆,塡委溝壑,不可勝紀。
癸未,景遣儀同三司來亮入宛陵,宣城太守楊白華誘而斬之。甲申,景遣其將李賢明攻之,不克。景又遣中軍侯子鑒入吳郡,以廂公蘇單于爲吳郡太守,遣儀同宋子仙等將兵東屯錢塘,新城戍主戴僧逷據縣拒之。御史中丞沈浚避難東歸,至吳興,太守張嵊與之合謀,舉兵討景。嵊,稷之子也。東揚州刺史臨城公大連亦據州不受景命,景號令所行,唯吳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
六月丁亥,立宣城王大器爲皇太子。
壬辰,封皇子大心爲尋陽王,大款爲江陵王,大臨爲南海王,大連爲南郡王,大春爲安陸王,大成爲山陽王,大封爲宜都王。
宋子仙圍戴僧逷,不克。丙午,吳盜陸緝等起兵襲吳郡,殺蘇單于,推前淮南太守文成侯寧爲主。
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密書召鄱陽王範,使以兵入。景遮得其書,癸丑,縊殺正德。景以儀同三司郭元建爲尚書僕射、北道行臺、總江北諸軍事,鎭新秦;封元羅等諸元十餘人皆爲王。景愛永安侯確之勇,常置左右。邵陵王綸潛遣人呼之,確曰:「景輕佻,一夫力耳。我欲手刃之,正恨未得其便。卿還啓家王,勿以確爲念。」景與確遊鍾山,引弓射鳥,因欲射景,弦斷不發,景覺而殺之。
侯景以趙威方爲豫章太守,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遣軍拒之,擒威方,繫州獄,威方逃還建康。
陸緝等競爲暴掠,吳人不附,宋子仙自錢塘旋軍擊之。壬戌,緝棄城奔海鹽,子仙復據吳郡。戊辰,侯景置吳州於吳郡,以安陸王大春爲刺史。
鄱陽王範聞建康不守,戒嚴,欲入。僚佐或說之曰:「今魏人已據壽陽,大王移足,則虜騎必窺合肥。前賊未平,後城失守,將若之何?不如待四方兵集,使良將將精卒赴之,進不失勤王,退可固本根。」範乃止。會東魏大將軍澄遣西兗州刺史李伯穆逼合肥,又使魏收爲書諭範。範方謀討侯景,藉東魏爲援,乃帥戰士二萬出東關,以合州輸伯穆,幷遣諮議劉靈議送二子勤、廣爲質于東魏以乞師。範屯濡須以待上游之軍,遣世子嗣將千餘人守安樂栅。上游[諸]軍皆不下,範糧乏,采苽稗菱藕以自給。勤、廣至鄴,東魏人竟不爲出師。範進退無計,乃泝流西上,軍于樅陽。景出屯姑孰,範將裴之悌以衆降之。之悌,之高之弟也。
秋八月甲申朔,侯景遣其中軍都督侯子鑒等擊吳興。
侯景以宋子仙爲司徒,郭元建爲尚書左僕射,與領軍任約等四十人並開府儀同三司,仍詔「自今開府儀同不須更加將軍」。是後開府儀同至多,不可復記矣。
鄱陽王範自樅陽遣信告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大心遣信邀之。範引兵詣江州,大心以湓城處之。
吳興兵力寡弱,張嵊書生,不閑軍旅。或勸嵊效袁君正以郡迎侯子鑒。嵊歎曰:「袁氏世濟忠貞,不意君正一旦隳之。吾豈不知吳郡旣沒,吳興勢難久全?但以身許國,有死無貳耳。」九月癸丑朔,子鑒軍至吳興,嵊戰敗,還府,整服安坐,子鑒執送建康。侯景嘉其守節,欲活之,嵊曰:「吾忝任專城,朝廷傾危,不能匡復,今日速死爲幸。」景猶欲存其一子,嵊曰:「吾一門已在鬼錄,不就爾虜求恩!」景怒,盡殺之。幷殺沈浚。
冬十月,宋子仙自吳郡趣錢塘。劉神茂自吳興趣富陽,前武州刺史富陽孫國恩以城降之。
十一月乙卯,葬武皇帝于脩陵,廟號高祖。
百濟遣使入貢,見城闕荒圮,異於曏來,哭於端門。侯景怒,錄送莊嚴寺,不聽出。
壬戌,宋子仙急攻錢塘,戴僧逷降之。
宋子仙乘勝渡浙江,至會稽。邵陵王綸聞錢塘已敗,出奔鄱陽,鄱陽內史開建侯蕃以兵拒之。範進擊蕃,破之。
南郡王大連爲東揚州刺史。時會稽豐沃,勝兵數萬,糧仗山積,東土人懲侯景殘虐,咸樂爲用,而大連朝夕酣飲,不恤軍事。司馬東陽留異凶狡殘暴,爲衆所患,大連悉以軍事委之。十二月庚寅,宋子仙攻會稽,大連棄城走,異奔還鄕里,尋以其衆降於子仙。大連欲奔鄱陽,異爲子仙鄕導,追及大連於信安,執送建康,大連猶醉不之知。帝聞之,引帷自蔽,掩袂而泣。於是三吳盡沒於景,公侯在會稽者俱南度嶺。景以留異爲東陽太守,收其妻子爲質。
邵陵王綸進至九江,尋陽王大心以江州讓之,綸不受,引兵西上。
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始興太守陳霸先發兵討侯景。{{*|事見《蕭勃據嶺南》。}}
廣陵人來嶷說前廣陵太守祖皓曰:「董紹先輕而無謀,人情不附,襲而殺之,此壯士之任耳。今欲糾帥義勇,奉戴府君,若其克捷,可立桓、文之勳,必天未悔禍,猶足爲梁室忠臣。」皓曰:「此僕所願也。」乃相與糾合勇士,得百餘人。癸酉,襲廣陵,斬南兗州刺史董紹先,據城,馳檄遠近,推前太子舍人蕭勔爲刺史。乙亥,景遣郭元建帥衆奄至,皓嬰城固守。
二月,侯景遣任約、于(度)[慶]等帥衆二萬攻諸藩。
侯景遣侯子鑒帥舟師八千,自帥徒兵一萬攻廣陵,三日,克之。執祖皓,縛而射之,箭徧體,然後車裂以徇。城中無少長皆埋之於地,馳馬射而殺之。以子鑒爲南兗州刺史,鎭廣陵。景還建康。
宣城內史楊白華進據安吳,侯景遣于子悅等帥衆攻之,不克。
侯景納上女溧陽公主,甚愛之。三月甲申,景請上禊宴於樂遊苑,帳飲三日。上還宮,景與公主共據御牀,南面並坐,羣臣文武列坐侍宴。
鄱陽世子嗣與任約戰於三章,約敗走,嗣因徙鎭三章,謂之安樂栅。
夏四月丙午,侯景請上幸西州。上御素輦,侍衞四百餘人,景浴鐵數千,翼衞左右。上聞絲竹,悽然泣下,命景起舞,景亦請上起舞。酒闌坐散,上抱景于牀曰:「我念丞相。」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得至此?」逮夜乃罷。
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所在皆盡,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衣羅綺,懷金玉,俯伏牀帷,待命聽終。千里絕烟,人迹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景性殘酷,於石頭立大碓,有犯法者擣殺之。常戒諸將曰:「破栅平城,當淨殺之,使天下知吾威名。」故諸將每戰勝,專以焚掠爲事,斬刈人如草芥,以資戲笑。由是百姓雖死,終不附之。又禁人偶語,犯者刑及外族。爲其將帥者悉稱「行臺」,來降附者悉稱「開府」,其親寄隆重者曰「左右廂公」,勇力兼人者曰「庫直都督」。
侯景召宋子仙還京口。
湘東王繹自去歲聞高祖之喪,以長沙未下,故匿之。壬寅,始發喪,刻檀爲高祖像,置於百福殿,事之甚謹,動靜必咨焉。繹以爲天子制於賊臣,不肯從(太)[大]寶之號,猶稱太清四年。丙午,繹下令大舉討侯景,移檄遠近。
鄱陽王範至湓城,以晉熙爲晉州,遣其世子嗣爲刺史。江州郡縣,多輒改易。尋陽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大心遣兵擊莊鐵,嗣與鐵素善,請發兵救之,範遣侯瑱帥精甲五千助鐵。由是二鎭互相猜忌,無復討賊之志。大心使徐嗣徽帥衆二千,築壘稽亭以備範,市糴不通,範數萬之衆,無所得食,多餓死。範憤恚,疽發於背,五月乙卯,卒。其衆祕不發喪,奉範弟安南侯恬爲主,有衆數千人。
丙辰,侯景以元思虔爲東道大行臺,鎭錢塘。丁巳,以侯子鑒爲南兗州刺史。
六月,侯景以羊鴉仁爲五兵尚書。庚子,鴉仁出奔江西,將赴江陵,至東莞,盜疑其懷金,邀殺之。
湘東王繹以[陳]霸先爲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
初,東魏遣儀同武威牒雲洛等迎鄱陽世子嗣,使鎭皖城。嗣未及行,任約軍至,洛等引去。嗣遂失援,出戰,敗死。約遂略地至湓城,尋陽王大心遣司馬韋質出戰而敗。帳下猶有戰士千餘人,咸勸大心走保建州,大心不能用,戊辰,以江州降約。先是,大心使前太子洗馬韋臧鎭建昌,有甲士五千,聞尋陽不守,欲帥衆奔江陵,未發,爲麾下所殺。臧,粲之子也。于慶略地至豫章,侯瑱力屈,降之,慶送瑱於建康。景以瑱同姓,待之甚厚,留其妻子及弟爲質,遣瑱隨慶徇蠡南諸郡,以瑱爲湘州刺史。
初,巴山人黃法𣰰有勇力,侯景之亂,合徒衆保鄕里。太守賀詡下江州,命法𣰰監郡事。法𣰰屯新淦,于慶自豫章分兵襲新淦,法𣰰敗之。陳霸先使周文育進軍擊慶,法𣰰引兵會之。
邵陵王綸聞任約將至,使司馬蔣思安將精兵五千襲之,約衆潰。思安不設備,約收兵襲之,思安敗走。
秋九月,任約進寇西陽、武昌。初,寧州刺史彭城徐文盛募兵數萬人討侯景,湘東王繹以爲秦州刺史,使將兵東下,與約遇於武昌。繹以廬陵王應爲江州刺史,以文盛爲長史,行府州事,督諸將拒之。應,續之子也。邵陵王綸引齊兵未至,移營馬栅,距西陽八十里,任約聞之,遣儀同叱羅[子]通等將鐵騎二百襲之,綸不爲備,策馬亡走。時湘東王繹亦與齊連和,故齊人觀望,不助綸。定州刺史田祖龍迎綸,綸以祖龍爲繹所厚,懼爲所執,復歸齊昌。行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綸之故吏也,開城納之。任約遂據西陽、武昌。
裴之高帥子弟部曲千餘人至夏首,湘東王繹召之,以爲新興、永寧二郡太守。又以南平王恪爲武州刺史,鎭武陵。
初,邵陵王綸以衡陽王獻爲齊州刺史,鎭齊昌,任約擊擒之,送建康,殺之。獻,暢之孫也。
乙亥,進侯景位相國,封二十郡爲漢王,加殊禮。冬十月乙未,侯景自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以詔文呈上。上驚曰:「將軍乃有宇宙之號乎!」
十一月丁卯,徐文盛軍貝磯,任約帥水軍逆戰,文盛大破之,斬叱羅子通、趙威方,仍進軍大舉口。侯景遣宋子仙等將兵二萬助約,以約守西陽,久不能進,自出屯晉熙。
南康王會理以建康空虛,與太子左衞將軍柳敬禮、西鄕侯勸、東鄕侯勔謀起兵誅王偉。安樂侯乂理出奔長蘆,集衆得千餘人。建安侯賁、中宿世子子邕知其謀,以告偉。偉收會理、敬禮、勸、勔及會理弟祁陽侯通理,俱殺之。乂理爲左右所殺。錢塘褚冕以會理故舊,捶掠千計,終無異言。會理隔壁謂之曰:「褚郎,卿豈不爲我致此!卿雖忍死明我,我心實欲殺賊!」冕竟不服,景乃宥之。勸,昺之子;賁,正德之弟子;子邕,憺之孫也。
帝自卽位以來,景防衞甚嚴,外人莫得進見,唯武林侯諮及僕射王克、舍人殷不害並以文弱得出入臥內,帝與之講論而已。及會理死,克、不害懼禍,稍自疏。諮獨不離帝,朝請無絕。景惡之,使其仇人刁戍刺殺諮於廣莫門外。帝之卽位也,景與帝登重雲殿,禮佛爲誓,云:「自今君臣兩無猜貳,臣固不負陛下,陛下亦不得負臣。」及會理謀泄,景疑帝知之,故殺諮。帝自知不久,指所居殿謂殷不害曰:「龐涓當死此下。」
景自帥衆討楊白華於宣城,白華力屈而降,景以其北人,全之,以爲左民尚書,誅其兄子彬以報來亮之怨。十二月丙子朔,景封建安侯賁爲竟陵王,中宿世子子邕爲隨王,仍賜姓侯氏。
侯景還建康。
二年春正月,新吳余孝頃舉兵拒侯景,景遣于慶攻之,不克。
庚戌,湘東王繹遣護軍將軍尹悅、安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將兵二萬自江夏趣武昌,受徐文盛節度。
張彪遣其將趙稜圍錢塘,孫鳳圍富春,侯景遣儀同三司田遷、趙伯超救之,稜、鳳敗走。稜,伯超之兄子也。
侯景以王克爲太師,宋子仙爲太保,元羅爲太傅,郭元建爲太尉,張化仁爲司徒,任約爲司空,王偉爲尚書左僕射,索超世爲右僕射。景置三公官,動以十數,儀同尤多。以子仙、元建、化仁爲佐命元功,偉、超世爲謀主,于子悅、彭儁主擊斷,陳慶、呂季略、盧暉略、丁和等爲爪牙。梁人爲景用者,則故將軍趙伯超、前制局監周石珍、內監嚴亶、邵陵王記室伏知命。自餘王克、元羅及侍中殷不害、太常周弘正等,景從人望,加以尊位,非腹心之任也。
北兗州刺史蕭邕謀降魏,侯景殺之。
三月乙卯,徐文盛等克武昌,進軍蘆洲。
任約告急,侯景自帥衆西上,攜太子大器從軍以爲質,留王偉居守。閏月,景發建康,自石頭至新林,舳艫相接。約分兵襲破定州刺史田祖龍於齊安。壬寅,景軍至西陽,與徐文盛夾江築壘。癸卯,文盛擊破之,射其右丞庫狄式和墜水死,景遁走還營。
夏四月,郢州刺史蕭方諸,年十五,以行事鮑泉和弱,常侮易之,或使伏牀,騎背爲馬。恃徐文盛軍在近,不復設備,日以蒱酒爲樂。侯景聞江夏空虛,乙巳,使宋子仙、任約帥精騎四百,由淮內襲郢州。丙午,大風疾雨,天色晦冥,有登陴望見賊者告泉曰:「虜騎至矣。」泉曰:「徐文盛大軍在下,賊何因得至?當是王珣軍人還耳。」旣而走告者稍衆,始命閉門,子仙等已入城。方諸方踞泉腹,以五色綵辮其髯。見子仙至,方諸迎拜,泉匿于牀下。子仙俯窺,見泉素髯間綵,驚愕,遂擒之,及司馬虞豫,送於景所。景因便風,中江舉帆,遂越文盛等軍,丁未,入江夏。文盛衆懼而潰,與長沙王韶等逃歸江陵。王珣、杜幼安以家在江夏,遂降於景。
湘東王繹以王僧辯爲大都督,帥巴州刺史丹楊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宣州刺史王綝、郴州刺史裴之橫東擊景,徐文盛以下並受節度。戊申,僧辯等軍至巴陵,聞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繹遺僧辯書曰:「賊旣乘勝,必將西下,不勞遠擊,但守巴丘,以逸待勞,無慮不克。」又謂將佐曰:「景若水步兩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據夏首,積兵糧,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辯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暑疫時起,食盡兵疲,破之必矣。」乃命羅州刺史徐嗣徽自岳陽,武州刺史杜崱自武陵引兵會僧辯。
景使丁和將兵五千守夏首,宋子仙將兵一萬爲前驅,趣巴陵,分遣任約直指江陵,景率大兵水步繼進。於是緣江戍邏望風請服,景拓邏至于隱磯。僧辯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無人。壬戌,景衆濟江,遣輕騎至城下,問:「城內爲誰?」答曰:「王領軍。」騎曰:「何不早降?」僧辯曰:「大軍但向荊州,此城自當非礙。」騎去,頃之,執王珣等至城下,使說其弟琳。琳曰:「兄受命討賊,不能死難,曾不內慚,翻欲賜誘!」取弓射之,珣慚而退。景肉薄百道攻城,城中鼓譟,矢石雨下,景士卒死者甚衆,乃退。僧辯遣輕兵出戰,凡十餘返,皆捷。景被甲在城下督戰,僧辯著綬、乘輿、奏鼓吹巡城,景望之,服其膽勇。
五月,侯景晝夜攻巴陵,不克,軍中食盡,疾疫,死傷太半。湘東王繹遣晉州刺史蕭惠正將兵援巴陵,惠正辭不堪,舉胡僧祐自代。僧祐時坐謀議忤旨繫獄,繹卽出之,拜武猛將軍,令赴援。戒之曰:「賊若水戰,但以大艦臨之,必克。若欲步戰,自可鼓棹直就巴丘,不須交鋒也。」僧祐至湘浦,景遣任約帥銳卒五千據白塉以待之。僧祐由他路西上,約謂其畏己,急追之,及於芊口,呼僧祐曰:「吳兒,何不早降,走何所之?」僧祐不應,潛引兵至赤沙亭。會信州刺史陸法和至,與之合軍。法和有異術,先隱於江陵百里洲,衣食居處,一如苦行沙門,或豫言吉凶,多中,人莫能測。侯景之圍臺城也,或問之曰:「事將何如?」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時,不撩自落。」固問之,法和曰:「亦克,亦不克。」及任約向江陵,法和自請擊之,繹許之。
壬寅,約至赤亭。六月甲辰,僧祐、法和縱兵擊之,約兵大潰,殺溺死者甚衆,禽約送江陵。景聞之,乙巳,焚營宵遁。以丁和爲郢州刺史,留宋子仙等,衆號二萬,戍郢城。別將支化仁鎭魯山,范希榮行江州事,儀同三司任延和、晉州刺史夏侯威生守晉州。景與麾下兵數千順流而下。丁和以大石磕殺鮑泉及虞預,沈於黃鶴磯。任約至江陵,繹赦之。徐文盛坐怨望,下獄,死。巴州刺史余孝頃遣兄子僧重將兵救鄱陽,于慶退走。
繹以王僧辯爲征東將軍、尚書令,胡僧祐等皆進位號,使引兵東下。陸法和請還,旣至,謂繹曰:「侯景自然平矣,蜀賊將至,請守險以待之。」乃引兵屯峽口。庚申,王僧辯至漢口,先攻魯山,擒支化仁,送江陵。辛酉,攻郢州,克其羅城,斬首千級。宋子仙退據金城,僧辯四面起土山攻之。
豫州刺史荀朗自巢湖出濡須邀景,破其後軍,景奔歸,船前後相失。太子船入樅陽浦,船中腹心皆勸太子因此入北,太子曰:「自國家喪敗,志不圖生,主上蒙塵,寧忍違離左右!吾今若去,乃是叛父,非避賊也。」因涕泗嗚咽,卽命前進。
甲子,宋子仙等困蹙,乞輸郢城,身還就景。王僧辯僞許之,命給船百艘以安其意。子仙謂爲信然,浮舟將發,僧辯命杜龕帥精勇千人攀堞而上,鼓譟奄進,水軍主宋遙帥樓船,暗江雲合。子仙且戰且走,至白楊浦,大破之,周鐵虎生擒子仙及丁和,送江陵,殺之。
秋七月乙亥,湘東王繹以長沙王韶監郢州事。丁亥,侯景還至建康。于慶自鄱陽還豫章,侯瑱閉門拒之,慶走江州,據郭默城。繹以瑱爲兗州刺史,景悉殺瑱子弟。
辛丑,王僧辯乘勝下湓城,陳霸先帥所部三萬人將會之,屯于巴丘。西軍乏食,霸先有糧五十萬石,分三十萬以資之。八月壬寅朔,王僧辯前軍襲于慶,慶棄郭默城走。范希榮亦棄尋陽城走,晉熙王僧振等起兵圍郡城,僧辯遣沙州刺史丁道貴助之。任延和等棄城走。湘東王繹命僧辯且頓尋陽,以待諸軍之集。
初,景旣克建康,常言:「吳兒怯弱,易以掩取,當須拓定中原,然後爲帝。」景尚帝女溧陽公主,嬖之,妨於政事。王偉屢諫,景以告主,主有惡言,偉恐爲所讒,因說景除帝。及景自巴陵敗歸,猛將多死,自恐不能久存,欲早登大位。王偉曰:「自古移鼎,必須廢立,旣示我威權,且絕彼民望。」景從之,使前壽光殿學士謝昊爲詔書,以爲「弟姪爭立,星辰失次,皆由朕非正緒,召亂致災。宜禪位於豫章王棟」。使呂季略齎入,逼帝書之。棟,歡之子也。
戊午,景遣衞尉卿彭儁等帥兵入殿,廢帝爲晉安王,幽于永福省,悉撤內外侍衞,使突騎左右守之,牆垣悉布枳棘。庚申,下詔迎豫章王棟。棟時幽拘,廩餼甚薄,仰蔬茹爲食。方與妃張氏鉏葵,法駕奄至,棟驚,不知所爲,泣而升輦。
景殺哀太子大器、尋陽王大心、西陽王大鈞、建平王大球、義安大昕及王侯在建康者二十餘人。太子神明端嶷,於景黨未嘗屈意,所親竊問之,太子曰:「賊若於事義未須見殺,吾雖陵慢呵叱,終不敢言。若見殺時至,雖一日百拜,亦無所益。」又曰:「殿下今居困阨,而神貌怡然,不貶平日,何也?」太子曰:「吾自度死日必在賊前,若諸叔能滅賊,賊必先見殺,然後就死。若其不然,賊亦殺我以取富貴,安能以必死之命爲無益之愁乎?」及難,太子顏色不變,徐曰:「久知此事,嗟其晚耳。」刑者將以衣帶絞之,太子曰:「此不能見殺。」命取繫帳繩絞之而絕。
壬戌,棟卽帝位,大赦,改元天正。太尉郭元建聞之,自秦郡馳還,謂景曰:「主上先帝太子,旣無愆失,何得廢之?」景曰:「王偉勸吾,云『早除民望』,吾故從之,以安天下。」元建曰:「吾挾天子令諸侯,猶懼不濟,無故廢之,乃所以自危,何安之有?」景欲迎帝復位,以棟爲太孫,王偉曰:「廢立大事,豈可數改邪?」乃止。
乙丑,景又使使殺南海王大臨於吳郡,南郡王大連於姑孰,安陸王大春於會稽,高唐王大壯於京口。以太子妃賜郭元建,元建曰:「豈有皇太子妃乃爲人妾乎?」竟不與相見,聽使入道。丙寅,追尊昭明太子爲昭明皇帝,豫章安王爲安皇帝。以劉神茂爲司空。
王偉說侯景弒太宗以絕衆心,景從之。冬十月壬寅夜,偉與左衞將軍彭儁、王脩纂進酒於太宗。太宗極飲,旣醉而寢。偉乃出,儁進土囊,脩纂坐其上而殂。偉撤戶扉爲棺,遷殯于城北酒庫中,諡曰明皇帝,廟號高宗。
司空、東道行臺劉神茂聞侯景自巴丘敗還,陰謀叛景,吳中士大夫咸勸之,乃與儀同三司尹思合、劉歸義、王曄、雲麾將軍元頵等據東陽以應江陵,遣頵及別將李占下據建德江口。張彪攻永嘉,克之。新安民程靈洗起兵,據郡以應神茂。於是浙江以東皆附江陵。湘東王繹以靈洗爲譙州刺史,領新安太守。
十一月,侯景以趙伯超爲東道行臺,據錢塘;以田遷爲軍司,據富春;以李慶緒爲中軍都督,謝答仁爲右廂都督,李遵爲左廂都督,以討劉神茂。
己卯,加侯景九錫,漢國置丞相以下官。己丑,豫章王棟禪位于景,景卽皇帝位于南郊。還,登太極殿,其黨數萬,皆吹脣呼譟而上。大赦,改元太始。封棟爲淮陰王,幷其二弟橋、樛同鎖於密室。
王偉請立七廟,景曰:「何謂七廟?」偉曰:「天子祭七世祖考。」幷請七世諱,景曰:「前世吾不復記,唯記我父名標。且彼在朔州,那得來噉此?」衆咸笑之。景黨有知景祖名乙羽周者,自外皆王偉制其名位,追尊父標爲元皇帝。
景之作相也,以西州爲府,文武無尊卑皆引接。及居禁中,非故舊不得見,由是諸將多怨望。景好獨乘小馬,彈射飛鳥,王偉每禁止之,不許輕出。景鬱鬱不樂,更成失志,曰:「吾無事爲帝,與受擯不殊。」
十二月丁未,謝答仁、李慶緒攻建德,擒元頵、李占送建康,景截其手足以徇,經日乃死。
元帝承聖元年春正月,湘東王命王僧辯等東擊侯景,二月庚子,諸軍發尋陽,舳艫數百里。陳霸先帥甲士三萬,舟艦二千,自南江出湓口,會僧辯於白茅灣,築壇歃血,共讀盟文,流涕慷慨。癸卯,僧辯使侯瑱襲南陵、鵲頭二戍,克之。戊申,僧辯等軍于大雷。丙辰,發鵲頭。戊午,侯子鑒還至戰鳥,西軍奄至,子鑒驚懼,奔還淮南。
侯景儀同三司謝答仁攻劉神茂於東陽,程靈洗、張彪皆勒兵將救之,神茂欲專其功,不許,營於下淮。或謂神茂曰:「賊長於野戰,下淮地平,四面受敵,不如據七里瀨,賊必不能進。」不從。神茂偏裨多北人,不與神茂同心,別將王曄、酈通並據外營,降於答仁,劉歸義、尹思合等棄城走。神茂孤危,辛未,亦降於答仁,答仁送之建康。
癸酉,王僧辯等至蕪湖,侯景守將張黑棄城走。景聞之,甚懼,下詔赦湘東王繹、王僧辯之罪,衆咸笑之。侯子鑒據姑孰南洲以拒西師,景遣其黨史安和等將兵二千助之。三月己巳朔,景下詔欲自至姑孰,又遣人戒子鑒曰:「西人善水戰,勿與爭鋒。往年任約之敗,良爲此也。若得步騎一交,必當可破,汝但結營岸上,引船入浦以待之。」子鑒乃捨舟登岸,閉營不出。僧辯等停軍蕪湖十餘日,景黨大喜,告景曰:「西師畏吾之強,勢將遁矣,不擊且失之。」景乃復命子鑒爲水戰之備。
丁丑,僧辯至姑孰,子鑒帥步騎萬餘人渡洲,於岸挑戰,又以鵃䑠千艘載戰士。僧辯麾細船皆令退縮,留大艦失泊兩岸。子鑒之衆謂水軍欲退,爭出趨之。大艦斷其歸路,鼓譟大呼,合戰中江,子鑒大敗,士卒赴水死者數千人。子鑒僅以身免,收散卒走還建康,據東府。僧辯留虎臣將軍莊丘慧達鎭姑孰,引軍而前,歷陽戍迎降。景聞子鑒敗,大懼,涕下覆面,引衾而臥,良久方起,歎曰:「誤殺乃公!」
庚辰,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辛巳,乘潮入淮,進至禪靈寺前。景召石頭津主張賓,使引淮中舣䑰及海艟,以石縋之,塞淮口。緣淮作城,自石頭至于朱雀街,十餘里中樓堞相接。僧辯問計於陳霸先,霸先曰:「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在青溪,竟不渡岸,賊登高望之,表裏俱盡,故能覆我師徒。今圍石頭,須渡北岸。諸將若不能當鋒,霸先請先往立栅。」壬午,霸先於石頭西落星山築栅,衆軍次連八城,直出石頭西北。景恐西州路絕,自帥侯子鑒等亦於石頭東北築五城以遏大路。景使王偉等守臺城。乙酉,景殺湘東王世子方諸、前平東將軍杜幼安。
劉神茂至建康,丙戌,景命爲大剉碓,先進其足,寸寸斬之,以至於頭。留異外同神茂而潛通於景,故得免禍。
丁亥,王僧辯進軍招提寺北,侯景帥衆萬餘人,鐵騎八百餘匹,陳於西州之西。陳霸先曰:「我衆賊寡,應分其兵勢,以強制弱;何故聚其鋒銳,令致死於我?」乃命諸將分處置兵。景衝將軍王僧志陳,僧志小縮,霸先遣將軍安陸徐度將弩手二千橫截其後,景兵乃卻。霸先與王琳、杜龕等以鐵騎乘之,僧辯以大軍繼進,景兵敗,退據其栅。龕,岸之兄子也。景儀同三司盧暉略守石頭城,開北門降,僧辯入據之。景與霸先殊死戰,景帥百餘騎,棄矟執刀,左右衝陳。陳不動,衆遂大潰,諸軍逐北至西明門。
景至闕下,不敢入臺,召王偉責之曰:「爾令我爲帝,今日誤我!」偉不能對,繞闕而藏。景欲走,偉執鞚諫曰:「自古豈有叛天子邪?宮中衞士猶足一戰,棄此,將欲安之?」景曰:「我昔敗賀拔勝,破葛榮,揚名河、朔,渡江平臺城,降柳仲禮如反掌,今日天亡我也!」因仰觀石闕,歎息久之。以皮囊盛其江東所生二子,挂之鞍後,與房世貴等百餘騎東走,欲就謝答仁於吳。侯子鑒、王偉、陳慶奔朱方。
僧辯命裴之橫、杜龕屯杜姥宅,杜崱入據臺城。僧辯不戢軍士,剽掠居民,男女裸露,自石頭至于東城,號泣滿道。是夜,軍士遺火,焚太極殿及東西堂,寶器、羽儀、輦輅無遺。
戊子,僧辯命侯瑱等帥精甲五千追景。王克、元羅等帥臺內舊臣迎僧辯於道,僧辯勞克曰:「甚苦,事夷狄之君。」克不能對。又問:「璽紱何在?」克良久曰:「趙平原持去。」僧辯曰:「王氏百世卿族,一朝而墜。」僧辯迎太宗梓宮升朝堂,帥百官哭踊如禮。
己丑,僧辯等上表勸進,且迎都建業。湘東王答曰:「淮海長鯨,雖云授首同;襄陽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庚寅,南兗州刺史郭元建、秦郡戍主郭正買、陽平戍主魯伯和、行南徐州事郭子仲並據城降。
僧辯之發江陵也,啓湘東王曰:「平賊之後,嗣君萬福,未審何以爲禮?」王曰:「六門之內,自極兵威。」僧辯曰:「討賊之謀,臣爲己任,成濟之事,請別舉人。」王乃密諭宣猛將軍朱買臣,使爲之所。及景敗,太宗已殂。豫章王棟及二弟橋、樛相扶出於密室,逢杜崱於道,爲去其鎖。二弟曰:「今日始免橫死矣。」棟曰:「倚伏難知,吾猶有懼。」辛卯,遇朱買臣,呼之就船共飲,未竟,並沈於水。
僧辯遣陳霸先將兵向廣陵受郭元建等降,又遣使者往安慰之。諸將多私使別索馬仗,會侯子鑒渡江至廣陵,謂元建等曰:「我曹,梁之深讎,何顏復見其主?不若投北,可得還鄕。」遂皆降齊。霸先至歐陽,齊行臺辛術已據廣陵。
王偉與侯子鑒相失,直瀆戍主黃公喜獲之,送建康。王僧辯問曰:「卿爲賊相,不能死節,而求活草間邪?」偉曰:「廢興,命也。使漢帝早從偉言,明公豈有今日?」尚書左丞虞騭嘗爲偉所辱,乃唾其面。偉曰:「君不讀書,不足與語。」騭慚而退。僧辯命羅州刺史徐嗣徽鎭朱方。
壬辰,侯景至晉陵,得田遷餘兵,因驅掠居民,東趨吳郡。
謝答仁討劉神茂還,至富陽,聞侯景敗走,帥萬人欲北出候之,趙伯超據錢塘拒之。侯景進至嘉興,聞伯超叛之,乃退據吳。己酉,侯瑱追及景於松江。景猶有船二百艘,衆數千人,瑱進擊,敗之,擒彭儁、田遷、房世貴、蔡壽樂、王伯醜。瑱生剖儁腹,抽其腸,儁猶不死,手自收之,乃斬之。
景與腹心數十人單舸走,推墮二子於水,將入海,瑱遣副將焦僧度追之。景納羊侃之女爲小妻,以其兄鵾爲庫直都督,待之甚厚。鵾隨景東走,與景所親王元禮、謝葳蕤密圖之。葳蕤,答仁之弟也。景下海,欲向蒙山。己卯,景晝寢,鵾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遂直向京口。至胡豆洲,景覺,大驚,問岸上人,云:「郭元建猶在廣陵。」景大喜,將依之。鵾拔刀,叱海師向京口,因謂景曰:「吾等爲王效力多矣,今至於此,終無所成,欲就乞頭以取富貴。」景未及答,白刃交下。景欲投水,鵾以刀斫之。景走入船中,以佩刀抉船底,鵾以矟刺殺之。尚書右僕射索超世在別船,葳蕤以景命召而執之。南徐州刺史徐嗣徽斬超世,以鹽納景腹中,送其尸於建康。僧辯傳首江陵,截其手,使謝葳蕤送于齊。暴景尸於市,士民爭取食之,幷骨皆盡,溧陽公主亦預食焉。初,景之五子在北齊,世宗剝其長子面而烹之,幼者[皆]下蠶室。齊顯祖卽位,夢獮猴坐其御牀,乃盡烹之。趙伯超、謝答仁皆降於侯瑱,瑱幷田遷等送建康。王僧辯斬房世貴於市,送王偉、呂季略、周石珍、嚴亶、趙伯超、伏知命於江陵。
丁巳,湘東王下令解嚴。乙丑,葬簡文帝于莊陵,廟號太宗。
侯景之敗也,以傳國璽自隨,使其侍中兼平原太守趙思賢掌之,曰:「若我死,宜沈於江,勿令吳兒復得之。」思賢自京口濟江,遇盜,從者棄之草間。至廣陵,以告郭元建。元建取之,以與辛術,壬申,術送之至鄴。
五月庚午,司空南平王恪等復勸進,湘東王猶不受,遣侍中豐城侯泰等謁山陵,脩復廟、社。戊寅,侯景首至江陵,梟之於市三日,煮而漆之,以付武庫。
庚辰,以南平王恪爲揚州刺史。甲申,以王僧辯爲司徒、鎭衞將軍,封長寧公;陳霸先爲征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長城縣侯。
乙酉,誅侯景所署尚書僕射王偉、左民尚書呂季略、少府周石珍、舍人嚴亶於市。趙伯超、伏知命餓死於獄。以謝答仁不失禮於太宗,特宥之。王偉於獄中上五百言詩,湘東王愛其才,欲宥之。有嫉之者言於王曰:「前日偉作檄文甚佳。」王求而視之,檄云:「項羽重瞳,尚有烏江之敗;湘東一目,寧爲赤縣所歸。」王大怒,釘其舌於柱,剜腹臠肉而殺之。
丁亥,下令,以「王偉等旣死,自餘衣冠舊貴,被逼偷生,猛士勳豪,和光苟免者,皆不問」。
{{footer
|previous=[[../第二十二卷|卷二十二]]
|next=[[../第二十四卷|卷二十四]]
}}
{{南宋作品}}
pifhtd2b5a53km80ywt6tycz37ogock
古風土記/播磨國風土記
0
183802
2170975
412608
2022-08-10T12:34:47Z
36.235.137.95
wikitext
text/x-wiki
望覧四方 勅云 此土 丘原野甚広大 而見此丘如鹿児
故名曰賀古郡 狩之時 一鹿走登於此丘鳴 其声比々 故
号日岡坐神 大御津歯命子 伊波都比古命
此岡有比礼墓 所以号褶墓者 昔 大帯日子命 誂印南ぬはなねはな
別嬢之時 御佩刀之八咫剣之上結爾八咫勾玉 下結爾麻布都
鏡繋 賀毛郡山直等始祖息長命一名伊志治為媒而 誂下行之時 到
摂津国高瀬之済 請欲度此河 度子 紀伊国人小玉 申曰
我為天皇贄人否 爾時勅云 朕公 雖然猶度 度子対曰
遂欲度者 宜賜度賃 於是 即取為道行儲之弟縵
投入舟中 則縵光明 惟然満舟 度子得賃 乃度之 故云
朕君済 遂到赤石郡廝御井 供進御食 故曰廝御井
爾時 印南別嬢 聞而驚畏之 即遁度於南毘都麻島 於是
天皇 乃到賀古松原
而覓訪之 於是 白犬 向海長吠 天皇問云 是誰犬乎 須
受武良首対曰 是別嬢所養之犬也 天皇勅云 好告哉 故号
告首 乃 天皇知在於此少島 即欲度 即到阿閉津
供進御食 故号阿閉村 又 捕江魚 為御坏物 故号
御坏江 又 乗舟之処 以〓作〓 故号〓津 遂度相遇
勅云 此島隠愛妻 仍号南毘都麻 於是 御舟与別嬢舟
同編合而度 筴杪伊志治 爾名号大中伊志治 還到印南六
継村 始成密事 故曰六継村 勅云 此処 浪響鳥声甚
譁 而遷於高宮 故曰高宮村 是時 造酒殿之処 即号
酒屋村 造贄殿之処 即号贄田村 造室之処 即号館
村 又 遷於城宮 仍始成昏也 以後 別嬢掃床仕奉
出雲臣比須良比売 給於息長命 墓有賀古駅西 有年
別嬢薨於此宮 即作墓於日岡 而葬之 挙其尸
度印南川之時 大飄自川下来 纏入其尸於川中 求而不
得 但得匣与褶 即 以此二物 葬於其墓 故号褶墓
於是 天皇 戀悲誓云 不食此川之物 由此 其川年魚
不進御贄 後得御病 勅云 薬者也 即造宮於賀古松原
而遷 或人 於此堀出冷水 故曰松原御井
望理里土中上 大帯日子天皇 巡行之時 見此村川曲 勅云
此川之曲 甚美哉 故曰望理
鴨波里土中々 昔 大部造等始祖古理売 耕此之野 多種粟
故曰粟々里
此里有舟引原 昔 神前村有荒神 毎半留行人之舟 於
是 往来之舟 悉留印南之大津江 上於川頭 自賀意理
多之谷引出而 通出於赤石郡林潮 故曰舟引原 又事与
上解同
長田里土中々 昔 大帯日子命 幸行別嬢之処 道辺有長田
勅云 長田哉 故曰長田里
駅家里土中々 由駅家為名
一家云 所以号印南者 穴門豊浦宮御宇天皇 与皇后倶
欲平筑紫久麻曽国 下行之時 御舟 宿於印南浦 此時
滄海甚平 風波和静 故名曰入浪郡
大国里土中々 所以号大国者 百姓之家 多居此 故曰大国
此里有山 名曰伊保山 帯中日子命乎坐於神而 息長帯
日女命 率石作連大来而 求讃伎国羽若石也 自彼度賜
未定御廬之時 大来見顕 故曰美保山 々西有原 名曰
池之原 々中有池 故曰池之原
々南有作石 形如屋 長二丈 広一丈五尺 高亦如之 名
号曰大石 伝云 聖徳王御世 弓削大連 所造之石也
六継里土中々 所以号六継里者 已見於上 此里有松原
生甘〓 色似〓花 体如鴬〓 十月上旬生 下旬亡 其
味甚甘
盆気里土中上 所以号宅者 大帯日子命 造御宅於此村 故
曰宅村
此里有山 名曰斗形山 以石作斗与乎気 故曰斗形山
有石橋 伝云 上古之時 此橋至天 八十人衆 上下往来
故曰八十橋
含芸里本名瓶落 土中上 所以号瓶落者 難波高津御宮天皇御世
私部弓取等遠祖他田熊千 瓶酒着於馬尻 求行家地 其瓶
落於此村 故曰瓶落
又 有酒山 大帯日子天皇御世 酒泉涌出 故曰酒山 百
姓飲者 即酔相闘相乱 故令埋塞 後庚午年 有人堀出
于今猶有酒気
郡南海中有小島 名曰南毘都麻 志我高穴穂宮御宇天皇御
世 遣丸部臣等始祖比古汝茅 令定国堺
爾時 吉備比古 吉備比売 二人参迎 於是 比古汝茅 娶
帯吉備比売生児 印南別嬢 此女端正 秀於当時 爾時 大
日古天皇 欲娶此女 下幸行之 別嬢聞之 即遁度件島
隠居之 故曰南毘都麻
飾磨郡
所以号飾磨者 大三間津日子命 於此処 造屋形而座
時 有大鹿而鳴之 爾時 王勅云 壮鹿鳴哉 故号飾磨郡
漢部里土中上 右 称漢部者 讃芸国漢人等 到来居於此処
故号漢部
菅生里土中上 右 称菅生者 此処有菅原 故号菅生
麻跡里土中上 右 号麻跡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勅云 見
此二山者 能似人眼割下 故号目割
英賀里土中上 右 称英賀者 伊和大神之子 阿賀比古阿賀比
売二神 在於此処 故因神名 以為里名
伊和里船丘波丘琴丘筥丘匣丘箕丘甕丘稲丘胄丘沈石丘藤丘鹿丘犬丘日女道丘 土中上 右 号伊和部者
積〓郡伊和君等族 到来居於此 故号伊和部
所以号手苅丘者 近国之神 到於此処 以手苅草 以
為食薦 故号手苅 一云 韓人等 始来之時 不識用鎌
但以手苅稲 故云手苅村
右十四丘者 已詳於下 昔 大汝命之子 火明命 心行甚強
是以 父神患之 欲遁棄之 乃 到因達神山 遣其子汲
水 未還以前 即発船遁去 於是 火明命 汲水還来
見船発去 即大瞋怨 仍起風波 追迫其船 於是 父
神之船 不能進行 遂被打破 所以 其処号船丘 号
波丘 琴落処者 即号琴神丘 箱落処者 即号箱丘 梳
匣落処者 即号匣丘 箕落処者 仍号箕形丘 甕落処者
仍曰甕丘 稲落処者 即号稲牟礼丘 胄落処者 即号胄
丘
沈石落処者 即号沈石丘 綱落処者 即号藤丘 鹿落処者
即号鹿丘 犬落処者 即号犬丘 蠶子落処者 即号日女
道丘 爾時 大汝神 謂妻弩都比売曰 為遁悪子 返
遇風波 被太辛苦哉 所以 号曰瞋塩 曰苦斉
賀野里幣丘 土中上 右 称加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此
処造殿 仍張蚊屋 故号加野 山川之名 亦与里同
所以称幣丘者 品太天皇 到於此処 奉幣地祇 故号
幣丘
韓室里土中々 右 称韓室者 韓室首宝等上祖 家大富饒 造
韓室 故号韓室
巨智里草上村大立丘 土上下 右 巨智等 始屋居此村 故因為名
所以云草上者 韓人山村等上祖 柞巨智賀那 請此地而
墾田之時 有一聚草 其根尤臭 故号草上
所以称大立丘者 品太天皇 立於此丘 見之地形 故
号大立丘
安相里長畝川 土中々 右 称安相里者 品太天皇 従但馬
巡行之時 縁道不〓御冠 故号陰山前 仍 国造豊忍別
命 被剥名 爾時 但馬国造阿胡尼命申給 依此赦罪 即
奉塩代田二十千代有名 塩代田佃 但馬国朝来人 到来居於
此処 故号安相里 本名沙部云字二字注 後里名依改為安相里
本文 阿胡尼命 娶英保村女 卒於此村 遂造墓葬 以
後 正骨運持去之 云爾
所以号長畝川者 昔 此川生蒋 于時 賀毛郡長畝村人
到来苅蒋 爾時 此処石作連等 為奪相闘 仍殺其人
即投棄於此川 故号長畝川
枚野里新羅訓村筥岡 右 称枚野者 昔 為少野 故号枚野
所以号新良訓者 昔 新羅国人 来朝之時 宿於此村
故号新羅訓山名亦同
所以称筥丘者 大汝少日子根命 与日女道丘神 期会之
時 日女道丘神 於此丘 備食物及筥器等具 故号筥丘
大野里〓堀 土中々 右 称大野者 本為荒野 故号大野
〓志貴〓島宮御宇天皇之御世 村上足島等上祖恵多 請此野而
居之 乃為里名
所以称〓堀者 品太天皇之世 神前郡与飾磨郡之堺 造
大川岸道 是時 〓堀出之 故号〓堀 于今猶在
少川里高瀬村豊国村英馬野射目前檀坂御立丘伊刀島 土中々本名私里 右 号私里者 〓志貴〓
島宮御宇天皇世 私部弓束等祖 田又利君鼻留 請此処而居
之 故号私里 以後 庚寅年 上野大夫 為宰之時 改為
小川里 一云 小川 自大野流来此処 故曰小川
所以称高瀬者 品太天皇 登於夢前丘 而望見者 北方
有白色物 勅云 彼何物乎 即 遣舎人上野国麻奈毘古
令察之 申云 自高処流落水 是也 即号高瀬村
所以号豊国者 筑紫豊国之神 在於此処 故号豊国村
所以号英馬野者 品太天皇 此野狩時 一馬走逸 勅云
誰馬乎 侍従等対云 朕君御馬也 即号我馬野 是時 立
射目之処 即号射目前 弓折之処 即号檀丘 御立之処
即号御立丘 是時 大牝鹿 泳海就島 故号伊刀島
英保里土中上 右 称英保者 伊予国英保村人 到来居於此
処 故号英保村
美濃里継潮 土下中 右 号美濃者 讃伎国弥濃郡人 到来居
之 故号美濃
所以称継潮者 昔 此国有一死女 爾時 筑紫国火君等
祖不知名 到来復生 仍取之 故号継潮
因達里土中々 右 称因達者 息長帯比売命 欲平韓国 渡
坐之時 御々船前 伊太代之神 在於此処 故因神名
以為里名
安師里土中々 右 称安師者 倭穴无神々戸託仕奉
故号穴師
漢部里多志野阿比野手沼川 里名詳於上
右 称多志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以鞭指此野 勅
云 彼野者 宜造宅及墾田 故号佐志野 今改号多志野
所以称阿比野者 品太天皇 従山方幸行之時 従臣等
自海方参会 故号会野
所以称手沼川者 品太天皇 於此川洗御手 故号手沼
川生年魚有味
貽和里船丘北辺 有馬墓池 昔 大長谷天皇御世 尾治連等
上祖長日子 有善婢与馬 並合之意 於是 長日子 将死
之時 謂其子曰 吾死以後 皆葬準吾 即 為之作墓
第一為長日子墓 第二為婢墓 第三為馬墓 併有三
後 至生石大夫為国司有之時 築墓辺池 故因名為馬
墓池
所以称飾磨御宅者 大雀天皇御世 遣人 喚意伎出雲伯
耆
因幡但馬五国造等 是時 五国造 即以召使為水手 而
向京之 以此為罪 即退於播磨国 令作田也 此時
所作之田 即号意伎田出雲田伯耆田因幡田但馬田 即彼田
稲 収納之御宅 即号飾磨御宅 又云賀和良久三宅
揖保郡
事明下
伊刀島 諸島之総名也 右 品太天皇 立射目人於飾磨射目
前 為狩之 於是 自我馬野出牝鹿 過此阜入於海
泳渡於伊刀島 爾時 翼人等 望見相語云 鹿者 既到就
於彼島 故名伊刀島
香山里本名鹿来墓 土下上 所以号鹿来墓者 伊和大神 占国之
時 鹿来立於山岑 山岑 是亦似墓 故号鹿来墓 後至
道守臣為宰之時 乃改名為香山
家内谷 即是香山之谷 形如垣廻 故号家内谷
佐々村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噛竹葉而遇之 故曰佐々
村
阿豆村 伊和大神 巡行之時 苦其心中熱 而控絶衣槽
故号阿豆 一云 昔 天有二星 落於地 化為石 於
此 人衆集来談論 故名阿豆
飯盛山 讃伎国宇達郡飯神之妾 名曰飯盛大刀自 此神度来
占此山而居之 故名飯盛山
大鳥山 鵝栖此山 故名大鳥山
栗栖里土中々 所以名栗栖者 難波高津宮天皇 勅賜刊栗子
若倭部連池子 即将退来 殖生此村 故号栗栖 此栗子
由本刊 後无渋
〓廻川〓金箭川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御苅金箭 落於此川
故号金箭
阿為山 品太天皇之世 紅草生於此山 故号阿為山 住不
知名之鳥 起正月至四月見 五月以後不見 形似鳩
色如紺
越部里旧名皇子代里 土中々 所以号皇子代者 勾宮天皇之世 寵
人 但馬君小津 蒙寵賜姓 為皇子代君而 造三宅於此
村 令仕奉之 故曰皇子代村 後 至上野大夫結三十戸
之時 改号越部里 一云 自但馬国三宅越来 故号越部
村
鷁住山 所以号鷁住者 昔 鷁多住此山 故因為名
〓坐山 々石似〓 故号〓坐山
御橋山 大汝命 積俵立橋 山石似橋 故号御橋山
狭野村 別君玉手等遠祖 本 居川内国泉郡 因地不便
遷到此土 仍云 此野雖狭 猶可居也 故号狭野
上岡里本林田里 土中下 出雲国阿菩大神 聞大倭国畝火香山耳梨
三山相闘 此欲諌止 上来之時 到於此処 乃聞闘止
覆其所乗之船而坐之 故号神阜 々形似覆
〓菅生山〓 菅生山辺 故曰菅生 一云 品太天皇 巡行之
時 闢井此岡 水甚清寒 於是 勅曰 由水清寒 吾意
宗々我々志 故曰宗我富
殿岡 造殿此岡 故曰殿岡 々生柏
〓部里因人姓為名 土中々
立野 所以号立野者 昔 土師弩美宿祢 往来於出雲国
宿於〓部野 乃得病死 爾時 出雲国人来到 連立人衆
運伝 上川礫作墓山 故号立野 即号其墓屋 為出
雲墓屋
林田里本名談奈志 土中下 所以称談奈志者 伊和大神 占国之
時 御志植於此処 遂生楡樹 故称名談奈志
松尾阜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於此処日暮 即取此阜松
為之燎 故名松尾
塩阜 惟阜之南 有鹹水 方三丈許 与海相闊 三十里許
以礫為底 以草為辺 与海水同往来 満時 深三寸許
牛馬鹿等 嗜而飲之 故号塩阜
〓伊勢野〓 所以名伊勢野者 此野毎在人家 不得静安
於是 衣縫猪手 漢人刀良等祖 将居此処 立社山本敬
祭 在山岑神 伊和大神子 伊勢都比古命 伊勢都比売命矣
自此以後 家々静安 遂得成里 即号伊勢
伊勢川 因神為名
稲種山 大汝命少日子根命二柱神 在於神前郡〓岡里生野之
岑 望見此山云 彼山者 当置稲種 即遣稲種 積於
此山 々形亦似稲積 故号曰稲種山
邑智里駅家 土中下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到於此処 勅云
吾謂狭地 此乃大内之乎 故号大内
冰山 惟山東有流井 品太天皇 汲其井之水而冰之 故号
冰山
欟折山 品太天皇 狩於此山 以欟弓 射走猪 即折
其弓 故曰欟折山 此山南 有石穴 々中生蒲 故号蒲
阜 至今不亡
広山里旧名握村 土中上 所以名都可者 石竜比売命 立於泉
里波多為社而射之 到此処 箭尽入地 唯出握許 故号
都可村 以後 石川王為総領之時 改為広山里
麻打山 昔 但馬国人伊頭志君麻良比 家居此山 二女 夜
打麻 即麻置於己胸死 故号麻打山 于今 居此辺者
至夜不打麻矣 俗人云 讃伎国
意此川 品太天皇之世 出雲御蔭大神 坐於枚方里神尾山
毎遮行人 半死半生 爾時 伯耆人小保弖 因幡布久漏 出
雲都伎也 三人相憂 申於朝庭 於是 遣額田部連久等々
令祷 于時 作屋形於屋形田 作酒屋於佐々山 而祭之
宴遊甚楽 即擽山柏 挂帯捶腰 下於此川相壓 故号
壓川
枚方里土中上 所以名枚方者 河内国茨田郡枚方里漢人来到
始居此村 故曰枚方里
佐比岡 所以名佐比者 出雲之大神 在於神尾山 此神
出雲国人経過此処者 十人之中 留五人 五人之中 留
三人 故出雲国人等 作佐比 祭於此岡 遂不和受
所以然者 比古神先来 比売神後来 此 男神不能鎮 而
行去之 所以 女神怨怒也 然後 河内国茨田郡枚方里漢人
来至居此山辺 而敬祭之 僅得和鎮 因此神在 名曰神
尾山 又 作佐比祭処 即号佐比岡
佐岡 所以名佐岡者 難波高津宮天皇之世 召筑紫田部
令墾此地之時 常以五月 集聚此岡 飲酒宴遊 故曰
佐岡
大見山 所以名大見者 品太天皇 登此山嶺 望覧四
方 故曰大見 御立之処 有盤石 高三尺許 長三丈許
広二丈許 其石面 往々有窪跡 此名曰御
沓及御杖之処
三前山 此山前有三 故曰三前山
御立阜 品太天皇 登於此阜 覧国 故曰御立岡
大家里旧名大宮里 土中上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営宮此村 故曰
大宮 後 至田中大夫為宰之時 改大宅里
大法山今名勝部岡 品太天皇 於此山宣大法 故曰大法山
今 所以号勝部者 小治田河原天皇之世 遣大倭千代勝部
等 令墾田 即居此山辺 故号勝部岡
上筥岡 下筥岡 魚戸津 朸田 宇治天皇之世 宇治連等遠祖
兄太加奈志 弟太加奈志二人 請大田村与富等地 墾田将
蒔来時 廝人以朸荷食具等物 於是 朸折荷落 所以
奈閉落処 即号魚戸津 前筥落処 即名上筥岡 後筥落処
即曰下筥岡 荷朸落処 即曰朸田
大田里土中上 所以称大田者 昔 呉勝 従韓国度来 始
到於紀伊国名草郡大田村 其後分来 移到於摂津国三島賀
美郡大田村 其又 遷来於揖保郡大田村 是 本紀伊国大
田以為名也
言挙阜 右 所以称言挙阜者 大帯日売命 韓国還上之時
行軍之日 御於此阜 而教令軍中曰 此御軍者 愨懃勿
為言挙 故号曰言挙前
鼓山 昔 額田部連伊勢 与神人腹太文 相闘之時 打鳴
鼓而相闘之 故号曰鼓山々谷生檀
石海里土惟上中 右 所以称石海者 難波長柄豊前天皇之世 是
里中 有百便之野 生百枝之稲 即阿曇連百足 仍取其
稲献之 爾時 天皇勅曰 宜墾此野作田 乃遣阿曇連太
牟 召石海人夫令墾之 故野名曰百便 村号石海也
酒井野 右 所以称酒井者 品太天皇之世 造宮於大宅里
闢井此野 造立酒殿 故号酒井野
宇須伎津 右 所以名宇須伎者 大帯日売命 将平韓国
度
行之時 御船宿於宇頭川之泊 自此泊度行於伊都之時
忽遭逆風 不得進行 而従船越々御船 御船 猶亦
不得進 乃 追発百姓 令引御船 於是 有一女人
為資上己之真子 而墮於江 故号宇須伎新辞伊須須久
宇頭川 所以称宇頭川者 宇須伎津西方 有絞水之淵
故号宇頭川 即是 大帯日売命 宿御船之泊
伊都村 所以称伊都者 御船水手等云 何時将到於此所
見之乎 故曰伊都
雀島 所以号雀島者 雀多聚於此島 故曰雀島不坐草木
浦上里土上中 右 所以号浦上者 昔 阿曇連百足等 先居
難波浦上 後遷来於此浦上 故因本居為名
御津 息長帯日売命 宿御船之泊 故号御津
室原泊 所以号室者 此泊 防風如室 故因為名
白貝浦 昔 在白貝 故因為名
家島 人民作家而居之 故号家島生竹黒葛等
神島 伊刀島東 所以称神島者 此島西辺 在石神 形
似仏像 故因為名 此神顔 有五色之玉 又 胸有流涙
是亦五色 所以泣者 品太天皇之世 新羅之客来朝 仍見
此神之奇偉 以為非常之珍玉 屠其面色 堀其一瞳
神由泣之 於是 大怒 即起暴風 打破客船 漂没於高
島之南浜 人悉死亡 乃埋其浜 故号曰韓浜 于今 過
其処者 慎心固戒 不言韓人 不拘盲事
韓荷島 韓人破船 所漂之物 漂就於此島 故号韓荷島
高島 高勝於当処島等 故号高島
萩原里土中々 右 所以名萩原者 息長帯日売命 韓国還上之
時 御船宿於此村 一夜之間 生萩一根 高一丈許 仍名
萩原 即闢御井 故云針間井 其処不墾 又 墫水溢成
井 故号韓清水 其水朝
汲 不出朝 爾造酒殿 故云酒田 舟傾乾 故云傾田
春米女等陰 陪従婚断 故云陰絶田 仍萩多栄 故云萩原
也 爾祭神 少足命坐
鈴喫岡 所以号鈴喫者 品太天皇之世 田於此岡 鷹鈴
墮落 求而不得 故号鈴喫岡
少宅里本名漢部里 土下中 所以号漢部者 漢人居之此村 故
以為名 所以後改曰少宅者 川原若狭祖父 娶少宅秦公
之女 即号其家少宅 後 若狭之孫智麻呂 任為里長
由此 庚寅年 為少宅里
細螺川 所以称細螺川者 百姓為田闢溝 細螺多在此溝
後終成川 故曰細螺川
揖保里土中中 所以称粒者 此里 依於粒山 故因山為名
粒丘 所以号粒丘者 天日槍命 従韓国度来 到於宇頭
川底 而乞宿処於葦原志挙乎命曰 汝為国主 欲得吾
所宿之処 志挙 即許海中 爾時 客神 以剣攪海水
而宿之 主神 即畏客神之盛行 而先欲占国 巡上到於
粒丘 而〓之 於此 自口落粒 故号粒丘 其丘小石
皆能似粒 又 以杖刺地 即従杖処 寒泉涌出 遂通南
北 々寒南温生白朮
神山 此山在石神 故号神山生椎 子八月熟
出水里土中々 此村出寒泉 故因泉為名
美奈志川 所以号美奈志川者 伊和大神子 石竜比古命
与妹石竜比売命二神 相競川水 〓神欲流於北方越部
村 妹神欲流於南方泉村 爾時 〓神踰於山岑 而流下
之 妹神見之 以為非理 即以指櫛 塞其流水 而従
岑辺闢溝 流於泉村相格 爾〓神復到泉底之 川流奪而
将流於西方桑原村 於是 妹神遂不許之 而作密樋
流出於泉村之田頭 由此 川水絶而不流 故号无水川
桑原里旧名倉見里 土中上 品太天皇 御立於欟折山
望覧之時 森然所見倉 故名倉見村 今改名為桑原
一云 桑原村主等 盗讃容郡〓見〓将来 其主認来 見於
此村 故曰〓見
琴坂 所以号琴坂者 大帯比古天皇之世 出雲国人 息於
此坂 有一老父 与女子倶 作坂本之田 於是 出雲
人 欲使感其女 乃弾琴令聞 故号琴坂 此処有銅
牙石 形似双六之綵
讃容郡
所以云讃容者 大神妹〓二柱 各競占国之時 妹玉津日女
命 捕臥生鹿 割其腹而 種稲其血 仍 一夜之間生苗
即令取殖 爾 大神勅云 汝妹者 五月夜殖哉 即去他処
故号五月夜郡 神名賛用都比売命 今有讃容町田也 即
鹿放山 号鹿庭山 々四面有十二谷 皆生鉄也 難波豊
前於朝庭始進也 見顕人別部犬 其孫等 奉発之初
讃容里 事与郡同 土上中
吉川本名玉落川 大神之玉 落於此川 故曰玉落 今 云吉川
者 稲狭部大吉川 居於此村 故曰吉川其山生黄蓮
〓見 佐用都比売命 於此山得金〓 故曰山名金肆 川
名〓見
伊師 即是 〓見之河上 川底如床 故曰伊師其山生精鹿升麻
速湍里土上中 依川湍速 々湍社坐神 広比売命 散用都比売
命弟
凍野 広比売命 占此土之時 凍冰 故曰凍野凍谷
邑宝里土中上 弥麻都比古命 治井〓糧 即云 吾占多国
故曰大村 治井処 号御井村
鍬柄川 神日子命之鍬柄 令採此山 故其山之川 号曰鍬
柄川
室原山 屏風如室 故曰室原山生人参独活藍漆升麻
白朮石灰
久都野 弥麻都比古命 告云 此山 踰者可崩 故曰久都野
後改而云宇努 其辺為山 中央為野
柏原里 由柏多生 号為柏原
筌戸 大神 従出雲国来時 以島村岡 為呉床坐而 筌
置於此川 故号筌戸也 不入魚而入鹿 此取作鱠 食
不入口 而落於地 故去此処遷他
中川里土上下 所以名仲川者 苫編首等遠祖 大仲子 息長帯
日売命 度行於韓国之時 船宿淡路石屋之 爾時 風雨大
起 百姓悉濡 于時 大中子 以苫作屋 天皇勅云 此為
国富 即 賜姓為苫編首 仍居此処 故号仲川里
昔 近江天皇之世 有丸部具也 是仲川里人也 此人 買
取河内国兎寸村人之齎剣也 得剣以後 挙家滅亡 然後
苫編部犬猪 圃彼地之墟 土中得此剣
土与相去 廻一尺許 其柄朽失 而其刃不渋 光如明鏡 於
是 犬猪 即懐恠心 取剣帰家 仍招鍛人 令焼其
刃 爾時 此剣 屈申如蛇 鍛人大驚 不營而止 於是
犬猪 以為異剣 献之朝庭 後 浄御原朝廷 甲申年七月
遣曽祢連麿 返送本処 于今安置此里御宅
船引山 近江天皇之世 道守臣 為此国之宰 造官船於此
山 令引下 故曰船引 此山住鵲 一云韓国烏 栖枯
木之穴 春時見 夏不見生人参細辛 此山之辺 有李五根 至
于仲冬 其実不落
弥加都岐原 難波高津宮天皇之世 伯耆加具漏 因幡邑由胡二
人 大驕无節 以清酒洗手足 於是 朝庭 以為過度
遣狭井連佐夜 召此二人 爾時 佐夜 仍悉禁二人之族
赴参之時 屡漬水中 酷拷之 中有女二人 玉纏手足
於是 佐夜恠問之 答曰 吾此 服部弥蘇連 娶因幡国造阿
良佐加比売生子 宇奈比売 久波比売
爾時 佐夜驚云 此是 執政大臣之女 即還送之 所送之処
即号見置山 所溺之処 即号美加都岐原
雲濃里土上中 大神之子 玉足日子玉足比売命生子 大石命 此
子 称於父心 故曰有怒
塩沼村 此村出海水 故曰塩沼村
宍禾郡
所以名宍禾者 伊和大神 国作堅了以後 堺山川谷尾
巡行之時 大鹿出己舌 遇於矢田村 爾勅云 矢彼舌在者
故号宍禾郡 村名号矢田村
比治里土中上 所以名比治者 難波長柄豊前天皇之世 分揖
保郡 作宍禾郡之時 山部比治 任為里長 依此人名
故曰比治里
宇波良村 葦原志許乎命 占国之時 勅云 此地小狭
如室戸 故曰表戸
比良美村 大神之褶 落於此村 故曰褶村 今人云比良
美村
川音村 天日槍命 宿於此村 勅云 川音甚高 故曰川音
村
庭音村本名庭酒 大神御糧 沾而生〓 即令醸酒 以献庭酒
而宴之 故曰庭酒村 今人云庭音村
奪谷 葦原志許乎命 与天日槍命二神 相奪此谷 故曰
奪谷 以其相奪之由 形如曲葛
稲春岑 大神 令春於此岑 故曰稲春前生味栗 其粳飛到之
処 即号粳前
高家里土下中 所以名曰高家者 天日槍命 告云 此村高勝於
他村 故曰高家
都太川 衆人 不能得称
塩村 処々出鹹水 故曰塩村 牛馬等 嗜而飲之
柏野里土中上 所以名柏野者 柏生此野 故曰柏野
伊奈加川 葦原志許乎命 与天日槍命 占国之時 有〓
馬 遇於此川 故曰伊奈加川
土間村 神衣附土上 故曰土間
敷草村 敷草為神座 故曰敷草 此村有山 南方去十里
許 有沢 二町許 此沢生菅 作笠最好生柁杉栗黄蓮黒葛等生鉄 住狼羆
飯戸阜 占国之神 炊於此処 故曰飯戸阜 々形亦似桧
箕竃等
安師里本名酒加里 土中上 大神 〓於此処 故曰須加 後号山
守里 所以然者 山部三馬 任為里長 故曰山守 今
改名為安師者 因安師川為名 其川者 因安師比売神
為名 伊和大神 将娶誂之 爾時 此神固辞不聴 於是
大神大瞋 以石塞川源 流下於三形之方 故此川少水
此村之山 生柁杉黒葛等 住狼羆
石作里本名伊和 土下中 所以名石作者 石作首等 居於此村
故庚午年 為石作里
阿和賀山 伊和大神之妹 阿和加比売命 在於此山 故曰
阿和加山
伊加麻川 大神占国之時 烏賊在於此川 故曰烏賊間川
雲箇里土下々 大神之妻 許乃波奈佐久夜比売命 其形美麗 故
曰宇留加
波加村 占国之時 天日槍命 先到此処 伊和大神後到 於
是 大神大恠之云 非度先到之乎 故曰波加村 到此処
者 不洗手足必雨其山生柁杉檀黒葛山薑等 住狼熊
御方里土下上 所以号御形者 葦原志許乎命 与天日槍命
到於黒土志爾嵩 各以黒葛三条 着足投之 爾時 葦原
志許乎命之黒葛 一条落但馬気多郡 一条落夜夫郡 一条
落此村 故曰三条 天日槍命之黒葛 皆落於但馬国 故
占但馬伊都志地 而在之 一云 大神為形見 植御杖於
此村 故曰御形
大内川 小内川 金内川 大者称大内 小者称小内 生鉄
者称金内 其山 生柁杉黒葛等 住狼熊
伊和村本名神酒 大神 醸酒此村 故曰神酒村 又云於和村
大神 国作訖以後云 於和 等於我美岐
神前郡
右 所以号神前者 伊和大神之子 建石敷命 〓山埼村〓在
於神前山 乃 因神在為名 故曰神前郡
〓岡里生野大川内湯川粟鹿川内波自加村 土下々 所以号〓岡者 昔 大汝命
与小比古尼命 相争云 担〓荷而遠行 与不下屎而遠
行 此二事 何能為乎 大汝命曰 我不下屎欲行 小比古尼
命曰 我持〓荷欲行 如是 相争而行之 逕数日 大汝
命云 我不能忍行 即坐而下屎之 爾時 小比古尼命咲曰
然苦 亦 擲其〓於此岡 故号〓岡 又 下屎之時 小
竹 弾上其屎 行於衣 故号波自賀村 其〓与屎 成
石 于今不亡 一家云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造宮於此岡
勅云 此土為〓耳 故曰〓岡
所以号生野者 昔 此処在荒神 半殺往来之人 由此
号死野 以後 品太天皇 勅云 此為悪名 改為生野
所以号粟鹿川内者 彼川 自但馬阿相郡粟鹿山流来 故
曰粟鹿川内生楡
大川内 因大川為名生檜杉 又有異俗人三十許口
湯川 昔 湯出此川 故曰湯川生檜杉黒葛 又在異俗人三十許口
川辺里勢賀川〓川山 土中下 此村 居於川辺 故号川辺里
所以云勢賀者 品太天皇 狩於此川内 猪鹿多約出於此
処
殺 故曰勢賀 至于星出狩殺 故山名星肆
所以云〓川山者 彼山出〓 故曰〓川山
高岡里神前山奈具佐山 土中々 右 云高岡者 此里有高岡 故号
高岡
神前山与上同
奈具佐山生檜 不知其由
多駝里邑曰野八千軍野粳岡 土中下 所以号多駝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
時 大御伴人 佐伯部等始祖 阿我乃古 申欲請此土 爾
時 天皇勅云 直請哉 故曰多駝
所以云邑曰野者 阿遅須伎高日古尼命神 在於新次社
造神宮於此野之時 意保和知苅廻為院 故名邑曰野
粳岡者 伊和大神 与天日桙命二神 各発軍相戦 爾時
大神之軍 集而舂稲之 其粳聚為丘 又 其簸置粳 云墓
又云城牟礼山 一云 掘城処者 品太天皇御
俗 参度来百済人等 随有俗 造城居之 其孫等 川辺里
三家人 夜代等
所以云八千軍者 天日桙命 軍在八千 故曰八千軍野
蔭山里蔭岡胄岡 土中下 云蔭山者 品太天皇御蔭 堕於此山
故曰蔭山 又号蔭岡 爾 除道刃鈍 仍勅云 磨布理許
故云磨布理村
云胄岡者 伊与都比古神 与宇知賀久牟豊富命 相闘之時
胄堕此岡 故曰胄岡
的部里石坐神山高野社 土中々 右 的部等 居於此村 故曰的部
里
云石坐神山者 此山戴石 又 在豊穂命神 故曰石坐神
山
云高野社者 此野高於他野 又 在玉依比売命 故曰高
野社生槐社
託賀郡
右 所以名託加者 昔 在大人 常勾行也 自南海
到北海 自東巡行之時 到来此土云 他土卑者 常勾伏
而行之 此土高者 申而行之 高哉 故而託賀郡 其踰跡処
数々成沼
賀眉里大海山荒田村 土下上 右 由居川上為名
所以号大海者 昔 明石郡大海里人 到来居於此山底 故
曰大海山生松
所以号荒田者 此処在神 名道主日女命 无父而生児
為之醸盟酒 作田七町 七日七夜之間 稲成熟竟 乃
醸酒集諸神 遣其子捧酒 而令養之 於是 其子 向
天目一命而奉之 乃知其父 後荒其田 故号荒田村
黒田里袁布山支閉岡大羅野 土下上 右 以土黒為名
云袁布山者 昔 宗形大神 奥津島比売命 任伊和大神之
子 到来此山云 我可産之時訖 故曰袁布山
云支閉丘者 宗形大神云 我可産之月尽 故曰支閉丘
云大羅野者 昔 老父与老女 張羅於袁布山中 以捕
禽鳥 衆鳥多来 負羅飛去 落於件野 故曰大羅野
都麻里都多支比也山比也野鈴堀山伊夜丘阿富山高瀬目前和爾布多岐阿多加野 土下上 所以号都麻者 播
磨刀売 与丹波刀売 堺国之時 播磨刀売 到於此村
汲井水而〓之 云此水有味 故曰都麻
云都太岐者 昔 讃伎日子神 誂冰上刀売 爾時 冰上刀
売 答曰否 日子神 猶強而誂之 於是 冰上刀売 怒云
何故強吾 即雇建石命 以兵相闘 於是 讃伎日子 負而
還去云 我甚怯哉 故曰都太岐
云比也山者 品太天皇 狩於此山 一鹿立於前 鳴声比
々 天皇聞之 即止翼人 故山者号比也山 野者号比也
野
鈴堀山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鈴落於此山 雖求不得
乃 堀土而求之 故曰鈴堀山
伊夜丘者 品太天皇〓犬名麻奈志漏 与猪走上此岡 天皇 見之
云射乎 故曰伊夜岡 此犬与猪相闘死 即作墓葬 故此
岡西有犬墓
阿富山者 以朸荷宍 故号阿富
云高瀬村者 因高川瀬為名
目前田者 天皇〓犬 為猪所打害目 故曰目割
阿多加野者 品太天皇 狩於此野 一猪負矢 為阿多岐
故曰阿多賀野
法太里甕坂花波山 土下上 所以号法太者 讃伎日子 与建石命
相闘之時 讃伎日子 負而逃去 以手〓去 故曰〓田
甕坂者 讃伎日子 逃去之時 建石命 逐此坂云 自今以
後 更不得入此界 即御冠置此坂 一家云 昔 丹波与
播磨 堺国之時 大甕堀埋於此上 以為国境 故曰甕坂
花波山者 近江国花波之神 在於此山 故因為名
賀毛郡
所以号賀毛者 品太天皇之世 於鴨村 双鴨作栖生卵
故曰賀毛郡
上鴨里土中上 下鴨里土中中 右二里 所以号鴨里者 已詳於上
但 後分為二里 故曰上鴨下鴨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此
鴨発飛 居於修布井樹 此時 天皇問云 何鳥哉 侍従当麻
品遅部君前玉 答曰 住於川鴨 勅令射時 発一矢 中
二鳥 即負矢 従山岑 飛越之処者 号鴨坂 落斃之処
者 仍号鴨谷 煮羹之処者 号煮坂
下鴨里 有碓居谷箕谷酒屋谷 昔 大汝命 造碓稲舂之処
者 号碓居谷 箕置之処者 号箕谷 造酒屋之処者 号
酒屋谷
修布里土中々 所以号修布者 此村在井 一女 汲水
即被吸暖 故袁号修布
鹿咋山 右 所以号鹿咋者 品太天皇 狩行之時 白鹿咋
己舌 遇於此山 故袁鹿咋山
品遅部村 右 号然者 品太天皇之世 品遅部等遠祖前玉
所賜此地 故号品遅部村
三重里土中々 所以云三重者 昔在一女 抜筍以布裹食
三重居 不能起立 故袁三重
楢原里土中々 所以号楢原者 柞生此村 故袁柞原
伎須美野 右 号伎須美野者 品太天皇之世 大伴連等
請此処之時 喚国造黒田別 而問地状 爾時 対袁 縫
衣如蔵櫃底 故袁伎須美野
飯盛嵩 右 号然者 大汝命之御飯 盛於此嵩 故袁飯盛
嵩
粳岡 右 号粳岡者 大汝命 令舂稲於下鴨村 地粳飛
到於此岡 故袁粳岡
有玉野村 所以者 意奚袁奚二皇子等 坐於美嚢郡志深里高
野宮 遣山部小楯 誂国造許麻之女 根日女命 於是
根日女 已依命訖 爾時 二皇子 相辞不娶 至于日間
根日女 老長逝 于時 皇子等大哀 即遣小立 耶云 朝
日夕日 不隠之地 造墓蔵其骨 以玉飾墓 故縁此墓
号玉丘 其村号玉野
起勢里土下中臭江黒川 右 号起勢者 巨勢部等 居於此村 仍為
里名
臭江 右 号臭江者 品太天皇之世 播磨国之田村君 在
百八十村君 而己村別 相闘之時 天皇耶 追娶於此村
悉皆斬死 故袁臭江 其血黒流 故号黒流 故号黒川
山田里土中下 猪飼野 右 号山田者 人居山際 遂由為里
名
猪養野 右 号猪飼者 難波高津宮御宇天皇之世 日向肥人
朝戸君 天照大神坐舟於 猪持参来進之 可飼所 求申仰 仍
所賜此処 而放飼猪 故袁猪飼野
端鹿里土下上 右 号端鹿者 昔 神於諸村班菓子 至此
村不足 故仍云間有哉 故号端鹿今在其神 此村 至于有今
山木無菓子生真木柁杉
穂積里本名塩野小目野 土下上 所以号塩野者 鹹水出於此村 故
袁塩野 今 号穂積者 穂積臣等族 居於此村 故号穂
積
小目野 右 号小目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宿於此野
仍 望覧四方 耶云 彼観者 海哉河哉 従臣対袁 此霧也
爾時 宣云 大体雖見 無小目哉 故袁号小目野 又
因此野詠歌
宇都久志伎 侯米乃佐々波爾
阿良礼布理 志毛布留等毛
奈加礼曽祢 袁米乃佐々波
於是 従臣開井 故云佐々御井
雲潤里土中々 右 号雲潤者 丹津日子神 法太之川底 欲越
雲潤之方 云爾之時 在於彼村太水神 辞云 吾以宍血
佃 故不欲河水 爾時 丹津日子云 此神 倦堀河事
云爾而已 故号雲彌 今人号雲潤
河内里土中下 右 由川為名
此里之田 不敷草 下苗子 所以然者 住吉大神 上坐
之時 食於此村 爾 従神等 人苅置草 解散為坐 爾時
草主大患 訴於大神 判云 汝田苗者 必雖不敷草 如
敷草生 故其村田 于今 不敷草 作苗代
川合里土中上 腹辟沼 右 号川合者 端鹿川底 与鴨川
会此村 故号川合里
腹辟沼 右 号腹辟者 花浪神之妻 淡海神 為追己夫
到於此処 遂怨瞋 妾以刀辟腹 暖於此沼 故
号腹辟沼 其沼鮒等 今无五蔵
美嚢郡
所以号美嚢者 昔 大兄伊射報和気命 堺国之時 到志
深里許曽社 耶云 此土 水流甚美哉 故号美嚢郡
志深里土中々 所以号志深者 伊射報和気命 御食於此井之
時 信深貝 遊上於御飯筥縁 爾時 耶云 此貝者 於阿
波国和那散 我所食之貝哉 故号志深里
於奚袁奚天皇等 所以坐於此土者 汝父市辺天皇命 所殺
於近江国摧綿野之時 率〓部連意美而逃来 隠於惟村石室
然後 意美自知重罪 乗馬等 切断其靭 逐放之 亦 持
物〓等 尽焼廃之 即経死之 爾 二人子等 隠於彼此 迷
於東西 仍 志深村首 伊等尾之家所役也 因伊等尾新室
之宴 而二子等令燭 仍
令挙詠辞 爾 兄弟各相譲 乃弟立詠 其辞袁
多良知志 吉備鉄 狭鍬持
如田打 手柏子等
吾将為舞
又詠 其辞袁
淡海者 水渟国
倭者 青垣
青垣 山投坐
市辺之天皇 御足末 奴僕良麻 者
即諸人等 皆畏走出 爾 針間国之山門領 所遣山部連少楯
相聞相見 語云 為此子 汝母手白髪命 画者不食 夜者
不寝 有生有死 泣恋子等 仍参上 啓如右件 即歓哀泣
還遣少楯召上 仍相見相語恋 自此以後 更還下 造宮於
此土 而坐之 故有高野
宮少野宮川村宮池野宮 又 造屯倉之処 即号御宅村 造
倉之処 号御倉尾
高野里 坐於祝田社神 玉帯志比古大稲男 玉帯志比売豊稲
女
志深里 坐三坂神 八戸挂須御諸命 大物主葦原志許 国堅
以後 自天下於三坂岑
吉川里 所以号吉川者 吉川大刀自神 在於此 故云吉
川里
枚野里 因体為名
高野里 因体為名
0sr4hj3vw086f88h2s2ghsgf1wmh00v
2170977
2170975
2022-08-10T12:58:07Z
晞世道明
29661
撤销[[Special:Contributions/36.235.137.95|36.235.137.95]]([[User talk:36.235.137.95|讨论]])的版本2170975
wikitext
text/x-wiki
望覧四方 勅云 此土 丘原野甚広大 而見此丘如鹿児
故名曰賀古郡 狩之時 一鹿走登於此丘鳴 其声比々 故
号日岡坐神 大御津歯命子 伊波都比古命
此岡有比礼墓 所以号褶墓者 昔 大帯日子命 誂印南
別嬢之時 御佩刀之八咫剣之上結爾八咫勾玉 下結爾麻布都
鏡繋 賀毛郡山直等始祖息長命一名伊志治為媒而 誂下行之時 到
摂津国高瀬之済 請欲度此河 度子 紀伊国人小玉 申曰
我為天皇贄人否 爾時勅云 朕公 雖然猶度 度子対曰
遂欲度者 宜賜度賃 於是 即取為道行儲之弟縵
投入舟中 則縵光明 惟然満舟 度子得賃 乃度之 故云
朕君済 遂到赤石郡廝御井 供進御食 故曰廝御井
爾時 印南別嬢 聞而驚畏之 即遁度於南毘都麻島 於是
天皇 乃到賀古松原
而覓訪之 於是 白犬 向海長吠 天皇問云 是誰犬乎 須
受武良首対曰 是別嬢所養之犬也 天皇勅云 好告哉 故号
告首 乃 天皇知在於此少島 即欲度 即到阿閉津
供進御食 故号阿閉村 又 捕江魚 為御坏物 故号
御坏江 又 乗舟之処 以〓作〓 故号〓津 遂度相遇
勅云 此島隠愛妻 仍号南毘都麻 於是 御舟与別嬢舟
同編合而度 筴杪伊志治 爾名号大中伊志治 還到印南六
継村 始成密事 故曰六継村 勅云 此処 浪響鳥声甚
譁 而遷於高宮 故曰高宮村 是時 造酒殿之処 即号
酒屋村 造贄殿之処 即号贄田村 造室之処 即号館
村 又 遷於城宮 仍始成昏也 以後 別嬢掃床仕奉
出雲臣比須良比売 給於息長命 墓有賀古駅西 有年
別嬢薨於此宮 即作墓於日岡 而葬之 挙其尸
度印南川之時 大飄自川下来 纏入其尸於川中 求而不
得 但得匣与褶 即 以此二物 葬於其墓 故号褶墓
於是 天皇 戀悲誓云 不食此川之物 由此 其川年魚
不進御贄 後得御病 勅云 薬者也 即造宮於賀古松原
而遷 或人 於此堀出冷水 故曰松原御井
望理里土中上 大帯日子天皇 巡行之時 見此村川曲 勅云
此川之曲 甚美哉 故曰望理
鴨波里土中々 昔 大部造等始祖古理売 耕此之野 多種粟
故曰粟々里
此里有舟引原 昔 神前村有荒神 毎半留行人之舟 於
是 往来之舟 悉留印南之大津江 上於川頭 自賀意理
多之谷引出而 通出於赤石郡林潮 故曰舟引原 又事与
上解同
長田里土中々 昔 大帯日子命 幸行別嬢之処 道辺有長田
勅云 長田哉 故曰長田里
駅家里土中々 由駅家為名
一家云 所以号印南者 穴門豊浦宮御宇天皇 与皇后倶
欲平筑紫久麻曽国 下行之時 御舟 宿於印南浦 此時
滄海甚平 風波和静 故名曰入浪郡
大国里土中々 所以号大国者 百姓之家 多居此 故曰大国
此里有山 名曰伊保山 帯中日子命乎坐於神而 息長帯
日女命 率石作連大来而 求讃伎国羽若石也 自彼度賜
未定御廬之時 大来見顕 故曰美保山 々西有原 名曰
池之原 々中有池 故曰池之原
々南有作石 形如屋 長二丈 広一丈五尺 高亦如之 名
号曰大石 伝云 聖徳王御世 弓削大連 所造之石也
六継里土中々 所以号六継里者 已見於上 此里有松原
生甘〓 色似〓花 体如鴬〓 十月上旬生 下旬亡 其
味甚甘
盆気里土中上 所以号宅者 大帯日子命 造御宅於此村 故
曰宅村
此里有山 名曰斗形山 以石作斗与乎気 故曰斗形山
有石橋 伝云 上古之時 此橋至天 八十人衆 上下往来
故曰八十橋
含芸里本名瓶落 土中上 所以号瓶落者 難波高津御宮天皇御世
私部弓取等遠祖他田熊千 瓶酒着於馬尻 求行家地 其瓶
落於此村 故曰瓶落
又 有酒山 大帯日子天皇御世 酒泉涌出 故曰酒山 百
姓飲者 即酔相闘相乱 故令埋塞 後庚午年 有人堀出
于今猶有酒気
郡南海中有小島 名曰南毘都麻 志我高穴穂宮御宇天皇御
世 遣丸部臣等始祖比古汝茅 令定国堺
爾時 吉備比古 吉備比売 二人参迎 於是 比古汝茅 娶
帯吉備比売生児 印南別嬢 此女端正 秀於当時 爾時 大
日古天皇 欲娶此女 下幸行之 別嬢聞之 即遁度件島
隠居之 故曰南毘都麻
飾磨郡
所以号飾磨者 大三間津日子命 於此処 造屋形而座
時 有大鹿而鳴之 爾時 王勅云 壮鹿鳴哉 故号飾磨郡
漢部里土中上 右 称漢部者 讃芸国漢人等 到来居於此処
故号漢部
菅生里土中上 右 称菅生者 此処有菅原 故号菅生
麻跡里土中上 右 号麻跡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勅云 見
此二山者 能似人眼割下 故号目割
英賀里土中上 右 称英賀者 伊和大神之子 阿賀比古阿賀比
売二神 在於此処 故因神名 以為里名
伊和里船丘波丘琴丘筥丘匣丘箕丘甕丘稲丘胄丘沈石丘藤丘鹿丘犬丘日女道丘 土中上 右 号伊和部者
積〓郡伊和君等族 到来居於此 故号伊和部
所以号手苅丘者 近国之神 到於此処 以手苅草 以
為食薦 故号手苅 一云 韓人等 始来之時 不識用鎌
但以手苅稲 故云手苅村
右十四丘者 已詳於下 昔 大汝命之子 火明命 心行甚強
是以 父神患之 欲遁棄之 乃 到因達神山 遣其子汲
水 未還以前 即発船遁去 於是 火明命 汲水還来
見船発去 即大瞋怨 仍起風波 追迫其船 於是 父
神之船 不能進行 遂被打破 所以 其処号船丘 号
波丘 琴落処者 即号琴神丘 箱落処者 即号箱丘 梳
匣落処者 即号匣丘 箕落処者 仍号箕形丘 甕落処者
仍曰甕丘 稲落処者 即号稲牟礼丘 胄落処者 即号胄
丘
沈石落処者 即号沈石丘 綱落処者 即号藤丘 鹿落処者
即号鹿丘 犬落処者 即号犬丘 蠶子落処者 即号日女
道丘 爾時 大汝神 謂妻弩都比売曰 為遁悪子 返
遇風波 被太辛苦哉 所以 号曰瞋塩 曰苦斉
賀野里幣丘 土中上 右 称加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此
処造殿 仍張蚊屋 故号加野 山川之名 亦与里同
所以称幣丘者 品太天皇 到於此処 奉幣地祇 故号
幣丘
韓室里土中々 右 称韓室者 韓室首宝等上祖 家大富饒 造
韓室 故号韓室
巨智里草上村大立丘 土上下 右 巨智等 始屋居此村 故因為名
所以云草上者 韓人山村等上祖 柞巨智賀那 請此地而
墾田之時 有一聚草 其根尤臭 故号草上
所以称大立丘者 品太天皇 立於此丘 見之地形 故
号大立丘
安相里長畝川 土中々 右 称安相里者 品太天皇 従但馬
巡行之時 縁道不〓御冠 故号陰山前 仍 国造豊忍別
命 被剥名 爾時 但馬国造阿胡尼命申給 依此赦罪 即
奉塩代田二十千代有名 塩代田佃 但馬国朝来人 到来居於
此処 故号安相里 本名沙部云字二字注 後里名依改為安相里
本文 阿胡尼命 娶英保村女 卒於此村 遂造墓葬 以
後 正骨運持去之 云爾
所以号長畝川者 昔 此川生蒋 于時 賀毛郡長畝村人
到来苅蒋 爾時 此処石作連等 為奪相闘 仍殺其人
即投棄於此川 故号長畝川
枚野里新羅訓村筥岡 右 称枚野者 昔 為少野 故号枚野
所以号新良訓者 昔 新羅国人 来朝之時 宿於此村
故号新羅訓山名亦同
所以称筥丘者 大汝少日子根命 与日女道丘神 期会之
時 日女道丘神 於此丘 備食物及筥器等具 故号筥丘
大野里〓堀 土中々 右 称大野者 本為荒野 故号大野
〓志貴〓島宮御宇天皇之御世 村上足島等上祖恵多 請此野而
居之 乃為里名
所以称〓堀者 品太天皇之世 神前郡与飾磨郡之堺 造
大川岸道 是時 〓堀出之 故号〓堀 于今猶在
少川里高瀬村豊国村英馬野射目前檀坂御立丘伊刀島 土中々本名私里 右 号私里者 〓志貴〓
島宮御宇天皇世 私部弓束等祖 田又利君鼻留 請此処而居
之 故号私里 以後 庚寅年 上野大夫 為宰之時 改為
小川里 一云 小川 自大野流来此処 故曰小川
所以称高瀬者 品太天皇 登於夢前丘 而望見者 北方
有白色物 勅云 彼何物乎 即 遣舎人上野国麻奈毘古
令察之 申云 自高処流落水 是也 即号高瀬村
所以号豊国者 筑紫豊国之神 在於此処 故号豊国村
所以号英馬野者 品太天皇 此野狩時 一馬走逸 勅云
誰馬乎 侍従等対云 朕君御馬也 即号我馬野 是時 立
射目之処 即号射目前 弓折之処 即号檀丘 御立之処
即号御立丘 是時 大牝鹿 泳海就島 故号伊刀島
英保里土中上 右 称英保者 伊予国英保村人 到来居於此
処 故号英保村
美濃里継潮 土下中 右 号美濃者 讃伎国弥濃郡人 到来居
之 故号美濃
所以称継潮者 昔 此国有一死女 爾時 筑紫国火君等
祖不知名 到来復生 仍取之 故号継潮
因達里土中々 右 称因達者 息長帯比売命 欲平韓国 渡
坐之時 御々船前 伊太代之神 在於此処 故因神名
以為里名
安師里土中々 右 称安師者 倭穴无神々戸託仕奉
故号穴師
漢部里多志野阿比野手沼川 里名詳於上
右 称多志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以鞭指此野 勅
云 彼野者 宜造宅及墾田 故号佐志野 今改号多志野
所以称阿比野者 品太天皇 従山方幸行之時 従臣等
自海方参会 故号会野
所以称手沼川者 品太天皇 於此川洗御手 故号手沼
川生年魚有味
貽和里船丘北辺 有馬墓池 昔 大長谷天皇御世 尾治連等
上祖長日子 有善婢与馬 並合之意 於是 長日子 将死
之時 謂其子曰 吾死以後 皆葬準吾 即 為之作墓
第一為長日子墓 第二為婢墓 第三為馬墓 併有三
後 至生石大夫為国司有之時 築墓辺池 故因名為馬
墓池
所以称飾磨御宅者 大雀天皇御世 遣人 喚意伎出雲伯
耆
因幡但馬五国造等 是時 五国造 即以召使為水手 而
向京之 以此為罪 即退於播磨国 令作田也 此時
所作之田 即号意伎田出雲田伯耆田因幡田但馬田 即彼田
稲 収納之御宅 即号飾磨御宅 又云賀和良久三宅
揖保郡
事明下
伊刀島 諸島之総名也 右 品太天皇 立射目人於飾磨射目
前 為狩之 於是 自我馬野出牝鹿 過此阜入於海
泳渡於伊刀島 爾時 翼人等 望見相語云 鹿者 既到就
於彼島 故名伊刀島
香山里本名鹿来墓 土下上 所以号鹿来墓者 伊和大神 占国之
時 鹿来立於山岑 山岑 是亦似墓 故号鹿来墓 後至
道守臣為宰之時 乃改名為香山
家内谷 即是香山之谷 形如垣廻 故号家内谷
佐々村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噛竹葉而遇之 故曰佐々
村
阿豆村 伊和大神 巡行之時 苦其心中熱 而控絶衣槽
故号阿豆 一云 昔 天有二星 落於地 化為石 於
此 人衆集来談論 故名阿豆
飯盛山 讃伎国宇達郡飯神之妾 名曰飯盛大刀自 此神度来
占此山而居之 故名飯盛山
大鳥山 鵝栖此山 故名大鳥山
栗栖里土中々 所以名栗栖者 難波高津宮天皇 勅賜刊栗子
若倭部連池子 即将退来 殖生此村 故号栗栖 此栗子
由本刊 後无渋
〓廻川〓金箭川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御苅金箭 落於此川
故号金箭
阿為山 品太天皇之世 紅草生於此山 故号阿為山 住不
知名之鳥 起正月至四月見 五月以後不見 形似鳩
色如紺
越部里旧名皇子代里 土中々 所以号皇子代者 勾宮天皇之世 寵
人 但馬君小津 蒙寵賜姓 為皇子代君而 造三宅於此
村 令仕奉之 故曰皇子代村 後 至上野大夫結三十戸
之時 改号越部里 一云 自但馬国三宅越来 故号越部
村
鷁住山 所以号鷁住者 昔 鷁多住此山 故因為名
〓坐山 々石似〓 故号〓坐山
御橋山 大汝命 積俵立橋 山石似橋 故号御橋山
狭野村 別君玉手等遠祖 本 居川内国泉郡 因地不便
遷到此土 仍云 此野雖狭 猶可居也 故号狭野
上岡里本林田里 土中下 出雲国阿菩大神 聞大倭国畝火香山耳梨
三山相闘 此欲諌止 上来之時 到於此処 乃聞闘止
覆其所乗之船而坐之 故号神阜 々形似覆
〓菅生山〓 菅生山辺 故曰菅生 一云 品太天皇 巡行之
時 闢井此岡 水甚清寒 於是 勅曰 由水清寒 吾意
宗々我々志 故曰宗我富
殿岡 造殿此岡 故曰殿岡 々生柏
〓部里因人姓為名 土中々
立野 所以号立野者 昔 土師弩美宿祢 往来於出雲国
宿於〓部野 乃得病死 爾時 出雲国人来到 連立人衆
運伝 上川礫作墓山 故号立野 即号其墓屋 為出
雲墓屋
林田里本名談奈志 土中下 所以称談奈志者 伊和大神 占国之
時 御志植於此処 遂生楡樹 故称名談奈志
松尾阜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於此処日暮 即取此阜松
為之燎 故名松尾
塩阜 惟阜之南 有鹹水 方三丈許 与海相闊 三十里許
以礫為底 以草為辺 与海水同往来 満時 深三寸許
牛馬鹿等 嗜而飲之 故号塩阜
〓伊勢野〓 所以名伊勢野者 此野毎在人家 不得静安
於是 衣縫猪手 漢人刀良等祖 将居此処 立社山本敬
祭 在山岑神 伊和大神子 伊勢都比古命 伊勢都比売命矣
自此以後 家々静安 遂得成里 即号伊勢
伊勢川 因神為名
稲種山 大汝命少日子根命二柱神 在於神前郡〓岡里生野之
岑 望見此山云 彼山者 当置稲種 即遣稲種 積於
此山 々形亦似稲積 故号曰稲種山
邑智里駅家 土中下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到於此処 勅云
吾謂狭地 此乃大内之乎 故号大内
冰山 惟山東有流井 品太天皇 汲其井之水而冰之 故号
冰山
欟折山 品太天皇 狩於此山 以欟弓 射走猪 即折
其弓 故曰欟折山 此山南 有石穴 々中生蒲 故号蒲
阜 至今不亡
広山里旧名握村 土中上 所以名都可者 石竜比売命 立於泉
里波多為社而射之 到此処 箭尽入地 唯出握許 故号
都可村 以後 石川王為総領之時 改為広山里
麻打山 昔 但馬国人伊頭志君麻良比 家居此山 二女 夜
打麻 即麻置於己胸死 故号麻打山 于今 居此辺者
至夜不打麻矣 俗人云 讃伎国
意此川 品太天皇之世 出雲御蔭大神 坐於枚方里神尾山
毎遮行人 半死半生 爾時 伯耆人小保弖 因幡布久漏 出
雲都伎也 三人相憂 申於朝庭 於是 遣額田部連久等々
令祷 于時 作屋形於屋形田 作酒屋於佐々山 而祭之
宴遊甚楽 即擽山柏 挂帯捶腰 下於此川相壓 故号
壓川
枚方里土中上 所以名枚方者 河内国茨田郡枚方里漢人来到
始居此村 故曰枚方里
佐比岡 所以名佐比者 出雲之大神 在於神尾山 此神
出雲国人経過此処者 十人之中 留五人 五人之中 留
三人 故出雲国人等 作佐比 祭於此岡 遂不和受
所以然者 比古神先来 比売神後来 此 男神不能鎮 而
行去之 所以 女神怨怒也 然後 河内国茨田郡枚方里漢人
来至居此山辺 而敬祭之 僅得和鎮 因此神在 名曰神
尾山 又 作佐比祭処 即号佐比岡
佐岡 所以名佐岡者 難波高津宮天皇之世 召筑紫田部
令墾此地之時 常以五月 集聚此岡 飲酒宴遊 故曰
佐岡
大見山 所以名大見者 品太天皇 登此山嶺 望覧四
方 故曰大見 御立之処 有盤石 高三尺許 長三丈許
広二丈許 其石面 往々有窪跡 此名曰御
沓及御杖之処
三前山 此山前有三 故曰三前山
御立阜 品太天皇 登於此阜 覧国 故曰御立岡
大家里旧名大宮里 土中上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営宮此村 故曰
大宮 後 至田中大夫為宰之時 改大宅里
大法山今名勝部岡 品太天皇 於此山宣大法 故曰大法山
今 所以号勝部者 小治田河原天皇之世 遣大倭千代勝部
等 令墾田 即居此山辺 故号勝部岡
上筥岡 下筥岡 魚戸津 朸田 宇治天皇之世 宇治連等遠祖
兄太加奈志 弟太加奈志二人 請大田村与富等地 墾田将
蒔来時 廝人以朸荷食具等物 於是 朸折荷落 所以
奈閉落処 即号魚戸津 前筥落処 即名上筥岡 後筥落処
即曰下筥岡 荷朸落処 即曰朸田
大田里土中上 所以称大田者 昔 呉勝 従韓国度来 始
到於紀伊国名草郡大田村 其後分来 移到於摂津国三島賀
美郡大田村 其又 遷来於揖保郡大田村 是 本紀伊国大
田以為名也
言挙阜 右 所以称言挙阜者 大帯日売命 韓国還上之時
行軍之日 御於此阜 而教令軍中曰 此御軍者 愨懃勿
為言挙 故号曰言挙前
鼓山 昔 額田部連伊勢 与神人腹太文 相闘之時 打鳴
鼓而相闘之 故号曰鼓山々谷生檀
石海里土惟上中 右 所以称石海者 難波長柄豊前天皇之世 是
里中 有百便之野 生百枝之稲 即阿曇連百足 仍取其
稲献之 爾時 天皇勅曰 宜墾此野作田 乃遣阿曇連太
牟 召石海人夫令墾之 故野名曰百便 村号石海也
酒井野 右 所以称酒井者 品太天皇之世 造宮於大宅里
闢井此野 造立酒殿 故号酒井野
宇須伎津 右 所以名宇須伎者 大帯日売命 将平韓国
度
行之時 御船宿於宇頭川之泊 自此泊度行於伊都之時
忽遭逆風 不得進行 而従船越々御船 御船 猶亦
不得進 乃 追発百姓 令引御船 於是 有一女人
為資上己之真子 而墮於江 故号宇須伎新辞伊須須久
宇頭川 所以称宇頭川者 宇須伎津西方 有絞水之淵
故号宇頭川 即是 大帯日売命 宿御船之泊
伊都村 所以称伊都者 御船水手等云 何時将到於此所
見之乎 故曰伊都
雀島 所以号雀島者 雀多聚於此島 故曰雀島不坐草木
浦上里土上中 右 所以号浦上者 昔 阿曇連百足等 先居
難波浦上 後遷来於此浦上 故因本居為名
御津 息長帯日売命 宿御船之泊 故号御津
室原泊 所以号室者 此泊 防風如室 故因為名
白貝浦 昔 在白貝 故因為名
家島 人民作家而居之 故号家島生竹黒葛等
神島 伊刀島東 所以称神島者 此島西辺 在石神 形
似仏像 故因為名 此神顔 有五色之玉 又 胸有流涙
是亦五色 所以泣者 品太天皇之世 新羅之客来朝 仍見
此神之奇偉 以為非常之珍玉 屠其面色 堀其一瞳
神由泣之 於是 大怒 即起暴風 打破客船 漂没於高
島之南浜 人悉死亡 乃埋其浜 故号曰韓浜 于今 過
其処者 慎心固戒 不言韓人 不拘盲事
韓荷島 韓人破船 所漂之物 漂就於此島 故号韓荷島
高島 高勝於当処島等 故号高島
萩原里土中々 右 所以名萩原者 息長帯日売命 韓国還上之
時 御船宿於此村 一夜之間 生萩一根 高一丈許 仍名
萩原 即闢御井 故云針間井 其処不墾 又 墫水溢成
井 故号韓清水 其水朝
汲 不出朝 爾造酒殿 故云酒田 舟傾乾 故云傾田
春米女等陰 陪従婚断 故云陰絶田 仍萩多栄 故云萩原
也 爾祭神 少足命坐
鈴喫岡 所以号鈴喫者 品太天皇之世 田於此岡 鷹鈴
墮落 求而不得 故号鈴喫岡
少宅里本名漢部里 土下中 所以号漢部者 漢人居之此村 故
以為名 所以後改曰少宅者 川原若狭祖父 娶少宅秦公
之女 即号其家少宅 後 若狭之孫智麻呂 任為里長
由此 庚寅年 為少宅里
細螺川 所以称細螺川者 百姓為田闢溝 細螺多在此溝
後終成川 故曰細螺川
揖保里土中中 所以称粒者 此里 依於粒山 故因山為名
粒丘 所以号粒丘者 天日槍命 従韓国度来 到於宇頭
川底 而乞宿処於葦原志挙乎命曰 汝為国主 欲得吾
所宿之処 志挙 即許海中 爾時 客神 以剣攪海水
而宿之 主神 即畏客神之盛行 而先欲占国 巡上到於
粒丘 而〓之 於此 自口落粒 故号粒丘 其丘小石
皆能似粒 又 以杖刺地 即従杖処 寒泉涌出 遂通南
北 々寒南温生白朮
神山 此山在石神 故号神山生椎 子八月熟
出水里土中々 此村出寒泉 故因泉為名
美奈志川 所以号美奈志川者 伊和大神子 石竜比古命
与妹石竜比売命二神 相競川水 〓神欲流於北方越部
村 妹神欲流於南方泉村 爾時 〓神踰於山岑 而流下
之 妹神見之 以為非理 即以指櫛 塞其流水 而従
岑辺闢溝 流於泉村相格 爾〓神復到泉底之 川流奪而
将流於西方桑原村 於是 妹神遂不許之 而作密樋
流出於泉村之田頭 由此 川水絶而不流 故号无水川
桑原里旧名倉見里 土中上 品太天皇 御立於欟折山
望覧之時 森然所見倉 故名倉見村 今改名為桑原
一云 桑原村主等 盗讃容郡〓見〓将来 其主認来 見於
此村 故曰〓見
琴坂 所以号琴坂者 大帯比古天皇之世 出雲国人 息於
此坂 有一老父 与女子倶 作坂本之田 於是 出雲
人 欲使感其女 乃弾琴令聞 故号琴坂 此処有銅
牙石 形似双六之綵
讃容郡
所以云讃容者 大神妹〓二柱 各競占国之時 妹玉津日女
命 捕臥生鹿 割其腹而 種稲其血 仍 一夜之間生苗
即令取殖 爾 大神勅云 汝妹者 五月夜殖哉 即去他処
故号五月夜郡 神名賛用都比売命 今有讃容町田也 即
鹿放山 号鹿庭山 々四面有十二谷 皆生鉄也 難波豊
前於朝庭始進也 見顕人別部犬 其孫等 奉発之初
讃容里 事与郡同 土上中
吉川本名玉落川 大神之玉 落於此川 故曰玉落 今 云吉川
者 稲狭部大吉川 居於此村 故曰吉川其山生黄蓮
〓見 佐用都比売命 於此山得金〓 故曰山名金肆 川
名〓見
伊師 即是 〓見之河上 川底如床 故曰伊師其山生精鹿升麻
速湍里土上中 依川湍速 々湍社坐神 広比売命 散用都比売
命弟
凍野 広比売命 占此土之時 凍冰 故曰凍野凍谷
邑宝里土中上 弥麻都比古命 治井〓糧 即云 吾占多国
故曰大村 治井処 号御井村
鍬柄川 神日子命之鍬柄 令採此山 故其山之川 号曰鍬
柄川
室原山 屏風如室 故曰室原山生人参独活藍漆升麻
白朮石灰
久都野 弥麻都比古命 告云 此山 踰者可崩 故曰久都野
後改而云宇努 其辺為山 中央為野
柏原里 由柏多生 号為柏原
筌戸 大神 従出雲国来時 以島村岡 為呉床坐而 筌
置於此川 故号筌戸也 不入魚而入鹿 此取作鱠 食
不入口 而落於地 故去此処遷他
中川里土上下 所以名仲川者 苫編首等遠祖 大仲子 息長帯
日売命 度行於韓国之時 船宿淡路石屋之 爾時 風雨大
起 百姓悉濡 于時 大中子 以苫作屋 天皇勅云 此為
国富 即 賜姓為苫編首 仍居此処 故号仲川里
昔 近江天皇之世 有丸部具也 是仲川里人也 此人 買
取河内国兎寸村人之齎剣也 得剣以後 挙家滅亡 然後
苫編部犬猪 圃彼地之墟 土中得此剣
土与相去 廻一尺許 其柄朽失 而其刃不渋 光如明鏡 於
是 犬猪 即懐恠心 取剣帰家 仍招鍛人 令焼其
刃 爾時 此剣 屈申如蛇 鍛人大驚 不營而止 於是
犬猪 以為異剣 献之朝庭 後 浄御原朝廷 甲申年七月
遣曽祢連麿 返送本処 于今安置此里御宅
船引山 近江天皇之世 道守臣 為此国之宰 造官船於此
山 令引下 故曰船引 此山住鵲 一云韓国烏 栖枯
木之穴 春時見 夏不見生人参細辛 此山之辺 有李五根 至
于仲冬 其実不落
弥加都岐原 難波高津宮天皇之世 伯耆加具漏 因幡邑由胡二
人 大驕无節 以清酒洗手足 於是 朝庭 以為過度
遣狭井連佐夜 召此二人 爾時 佐夜 仍悉禁二人之族
赴参之時 屡漬水中 酷拷之 中有女二人 玉纏手足
於是 佐夜恠問之 答曰 吾此 服部弥蘇連 娶因幡国造阿
良佐加比売生子 宇奈比売 久波比売
爾時 佐夜驚云 此是 執政大臣之女 即還送之 所送之処
即号見置山 所溺之処 即号美加都岐原
雲濃里土上中 大神之子 玉足日子玉足比売命生子 大石命 此
子 称於父心 故曰有怒
塩沼村 此村出海水 故曰塩沼村
宍禾郡
所以名宍禾者 伊和大神 国作堅了以後 堺山川谷尾
巡行之時 大鹿出己舌 遇於矢田村 爾勅云 矢彼舌在者
故号宍禾郡 村名号矢田村
比治里土中上 所以名比治者 難波長柄豊前天皇之世 分揖
保郡 作宍禾郡之時 山部比治 任為里長 依此人名
故曰比治里
宇波良村 葦原志許乎命 占国之時 勅云 此地小狭
如室戸 故曰表戸
比良美村 大神之褶 落於此村 故曰褶村 今人云比良
美村
川音村 天日槍命 宿於此村 勅云 川音甚高 故曰川音
村
庭音村本名庭酒 大神御糧 沾而生〓 即令醸酒 以献庭酒
而宴之 故曰庭酒村 今人云庭音村
奪谷 葦原志許乎命 与天日槍命二神 相奪此谷 故曰
奪谷 以其相奪之由 形如曲葛
稲春岑 大神 令春於此岑 故曰稲春前生味栗 其粳飛到之
処 即号粳前
高家里土下中 所以名曰高家者 天日槍命 告云 此村高勝於
他村 故曰高家
都太川 衆人 不能得称
塩村 処々出鹹水 故曰塩村 牛馬等 嗜而飲之
柏野里土中上 所以名柏野者 柏生此野 故曰柏野
伊奈加川 葦原志許乎命 与天日槍命 占国之時 有〓
馬 遇於此川 故曰伊奈加川
土間村 神衣附土上 故曰土間
敷草村 敷草為神座 故曰敷草 此村有山 南方去十里
許 有沢 二町許 此沢生菅 作笠最好生柁杉栗黄蓮黒葛等生鉄 住狼羆
飯戸阜 占国之神 炊於此処 故曰飯戸阜 々形亦似桧
箕竃等
安師里本名酒加里 土中上 大神 〓於此処 故曰須加 後号山
守里 所以然者 山部三馬 任為里長 故曰山守 今
改名為安師者 因安師川為名 其川者 因安師比売神
為名 伊和大神 将娶誂之 爾時 此神固辞不聴 於是
大神大瞋 以石塞川源 流下於三形之方 故此川少水
此村之山 生柁杉黒葛等 住狼羆
石作里本名伊和 土下中 所以名石作者 石作首等 居於此村
故庚午年 為石作里
阿和賀山 伊和大神之妹 阿和加比売命 在於此山 故曰
阿和加山
伊加麻川 大神占国之時 烏賊在於此川 故曰烏賊間川
雲箇里土下々 大神之妻 許乃波奈佐久夜比売命 其形美麗 故
曰宇留加
波加村 占国之時 天日槍命 先到此処 伊和大神後到 於
是 大神大恠之云 非度先到之乎 故曰波加村 到此処
者 不洗手足必雨其山生柁杉檀黒葛山薑等 住狼熊
御方里土下上 所以号御形者 葦原志許乎命 与天日槍命
到於黒土志爾嵩 各以黒葛三条 着足投之 爾時 葦原
志許乎命之黒葛 一条落但馬気多郡 一条落夜夫郡 一条
落此村 故曰三条 天日槍命之黒葛 皆落於但馬国 故
占但馬伊都志地 而在之 一云 大神為形見 植御杖於
此村 故曰御形
大内川 小内川 金内川 大者称大内 小者称小内 生鉄
者称金内 其山 生柁杉黒葛等 住狼熊
伊和村本名神酒 大神 醸酒此村 故曰神酒村 又云於和村
大神 国作訖以後云 於和 等於我美岐
神前郡
右 所以号神前者 伊和大神之子 建石敷命 〓山埼村〓在
於神前山 乃 因神在為名 故曰神前郡
〓岡里生野大川内湯川粟鹿川内波自加村 土下々 所以号〓岡者 昔 大汝命
与小比古尼命 相争云 担〓荷而遠行 与不下屎而遠
行 此二事 何能為乎 大汝命曰 我不下屎欲行 小比古尼
命曰 我持〓荷欲行 如是 相争而行之 逕数日 大汝
命云 我不能忍行 即坐而下屎之 爾時 小比古尼命咲曰
然苦 亦 擲其〓於此岡 故号〓岡 又 下屎之時 小
竹 弾上其屎 行於衣 故号波自賀村 其〓与屎 成
石 于今不亡 一家云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造宮於此岡
勅云 此土為〓耳 故曰〓岡
所以号生野者 昔 此処在荒神 半殺往来之人 由此
号死野 以後 品太天皇 勅云 此為悪名 改為生野
所以号粟鹿川内者 彼川 自但馬阿相郡粟鹿山流来 故
曰粟鹿川内生楡
大川内 因大川為名生檜杉 又有異俗人三十許口
湯川 昔 湯出此川 故曰湯川生檜杉黒葛 又在異俗人三十許口
川辺里勢賀川〓川山 土中下 此村 居於川辺 故号川辺里
所以云勢賀者 品太天皇 狩於此川内 猪鹿多約出於此
処
殺 故曰勢賀 至于星出狩殺 故山名星肆
所以云〓川山者 彼山出〓 故曰〓川山
高岡里神前山奈具佐山 土中々 右 云高岡者 此里有高岡 故号
高岡
神前山与上同
奈具佐山生檜 不知其由
多駝里邑曰野八千軍野粳岡 土中下 所以号多駝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
時 大御伴人 佐伯部等始祖 阿我乃古 申欲請此土 爾
時 天皇勅云 直請哉 故曰多駝
所以云邑曰野者 阿遅須伎高日古尼命神 在於新次社
造神宮於此野之時 意保和知苅廻為院 故名邑曰野
粳岡者 伊和大神 与天日桙命二神 各発軍相戦 爾時
大神之軍 集而舂稲之 其粳聚為丘 又 其簸置粳 云墓
又云城牟礼山 一云 掘城処者 品太天皇御
俗 参度来百済人等 随有俗 造城居之 其孫等 川辺里
三家人 夜代等
所以云八千軍者 天日桙命 軍在八千 故曰八千軍野
蔭山里蔭岡胄岡 土中下 云蔭山者 品太天皇御蔭 堕於此山
故曰蔭山 又号蔭岡 爾 除道刃鈍 仍勅云 磨布理許
故云磨布理村
云胄岡者 伊与都比古神 与宇知賀久牟豊富命 相闘之時
胄堕此岡 故曰胄岡
的部里石坐神山高野社 土中々 右 的部等 居於此村 故曰的部
里
云石坐神山者 此山戴石 又 在豊穂命神 故曰石坐神
山
云高野社者 此野高於他野 又 在玉依比売命 故曰高
野社生槐社
託賀郡
右 所以名託加者 昔 在大人 常勾行也 自南海
到北海 自東巡行之時 到来此土云 他土卑者 常勾伏
而行之 此土高者 申而行之 高哉 故而託賀郡 其踰跡処
数々成沼
賀眉里大海山荒田村 土下上 右 由居川上為名
所以号大海者 昔 明石郡大海里人 到来居於此山底 故
曰大海山生松
所以号荒田者 此処在神 名道主日女命 无父而生児
為之醸盟酒 作田七町 七日七夜之間 稲成熟竟 乃
醸酒集諸神 遣其子捧酒 而令養之 於是 其子 向
天目一命而奉之 乃知其父 後荒其田 故号荒田村
黒田里袁布山支閉岡大羅野 土下上 右 以土黒為名
云袁布山者 昔 宗形大神 奥津島比売命 任伊和大神之
子 到来此山云 我可産之時訖 故曰袁布山
云支閉丘者 宗形大神云 我可産之月尽 故曰支閉丘
云大羅野者 昔 老父与老女 張羅於袁布山中 以捕
禽鳥 衆鳥多来 負羅飛去 落於件野 故曰大羅野
都麻里都多支比也山比也野鈴堀山伊夜丘阿富山高瀬目前和爾布多岐阿多加野 土下上 所以号都麻者 播
磨刀売 与丹波刀売 堺国之時 播磨刀売 到於此村
汲井水而〓之 云此水有味 故曰都麻
云都太岐者 昔 讃伎日子神 誂冰上刀売 爾時 冰上刀
売 答曰否 日子神 猶強而誂之 於是 冰上刀売 怒云
何故強吾 即雇建石命 以兵相闘 於是 讃伎日子 負而
還去云 我甚怯哉 故曰都太岐
云比也山者 品太天皇 狩於此山 一鹿立於前 鳴声比
々 天皇聞之 即止翼人 故山者号比也山 野者号比也
野
鈴堀山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鈴落於此山 雖求不得
乃 堀土而求之 故曰鈴堀山
伊夜丘者 品太天皇〓犬名麻奈志漏 与猪走上此岡 天皇 見之
云射乎 故曰伊夜岡 此犬与猪相闘死 即作墓葬 故此
岡西有犬墓
阿富山者 以朸荷宍 故号阿富
云高瀬村者 因高川瀬為名
目前田者 天皇〓犬 為猪所打害目 故曰目割
阿多加野者 品太天皇 狩於此野 一猪負矢 為阿多岐
故曰阿多賀野
法太里甕坂花波山 土下上 所以号法太者 讃伎日子 与建石命
相闘之時 讃伎日子 負而逃去 以手〓去 故曰〓田
甕坂者 讃伎日子 逃去之時 建石命 逐此坂云 自今以
後 更不得入此界 即御冠置此坂 一家云 昔 丹波与
播磨 堺国之時 大甕堀埋於此上 以為国境 故曰甕坂
花波山者 近江国花波之神 在於此山 故因為名
賀毛郡
所以号賀毛者 品太天皇之世 於鴨村 双鴨作栖生卵
故曰賀毛郡
上鴨里土中上 下鴨里土中中 右二里 所以号鴨里者 已詳於上
但 後分為二里 故曰上鴨下鴨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此
鴨発飛 居於修布井樹 此時 天皇問云 何鳥哉 侍従当麻
品遅部君前玉 答曰 住於川鴨 勅令射時 発一矢 中
二鳥 即負矢 従山岑 飛越之処者 号鴨坂 落斃之処
者 仍号鴨谷 煮羹之処者 号煮坂
下鴨里 有碓居谷箕谷酒屋谷 昔 大汝命 造碓稲舂之処
者 号碓居谷 箕置之処者 号箕谷 造酒屋之処者 号
酒屋谷
修布里土中々 所以号修布者 此村在井 一女 汲水
即被吸暖 故袁号修布
鹿咋山 右 所以号鹿咋者 品太天皇 狩行之時 白鹿咋
己舌 遇於此山 故袁鹿咋山
品遅部村 右 号然者 品太天皇之世 品遅部等遠祖前玉
所賜此地 故号品遅部村
三重里土中々 所以云三重者 昔在一女 抜筍以布裹食
三重居 不能起立 故袁三重
楢原里土中々 所以号楢原者 柞生此村 故袁柞原
伎須美野 右 号伎須美野者 品太天皇之世 大伴連等
請此処之時 喚国造黒田別 而問地状 爾時 対袁 縫
衣如蔵櫃底 故袁伎須美野
飯盛嵩 右 号然者 大汝命之御飯 盛於此嵩 故袁飯盛
嵩
粳岡 右 号粳岡者 大汝命 令舂稲於下鴨村 地粳飛
到於此岡 故袁粳岡
有玉野村 所以者 意奚袁奚二皇子等 坐於美嚢郡志深里高
野宮 遣山部小楯 誂国造許麻之女 根日女命 於是
根日女 已依命訖 爾時 二皇子 相辞不娶 至于日間
根日女 老長逝 于時 皇子等大哀 即遣小立 耶云 朝
日夕日 不隠之地 造墓蔵其骨 以玉飾墓 故縁此墓
号玉丘 其村号玉野
起勢里土下中臭江黒川 右 号起勢者 巨勢部等 居於此村 仍為
里名
臭江 右 号臭江者 品太天皇之世 播磨国之田村君 在
百八十村君 而己村別 相闘之時 天皇耶 追娶於此村
悉皆斬死 故袁臭江 其血黒流 故号黒流 故号黒川
山田里土中下 猪飼野 右 号山田者 人居山際 遂由為里
名
猪養野 右 号猪飼者 難波高津宮御宇天皇之世 日向肥人
朝戸君 天照大神坐舟於 猪持参来進之 可飼所 求申仰 仍
所賜此処 而放飼猪 故袁猪飼野
端鹿里土下上 右 号端鹿者 昔 神於諸村班菓子 至此
村不足 故仍云間有哉 故号端鹿今在其神 此村 至于有今
山木無菓子生真木柁杉
穂積里本名塩野小目野 土下上 所以号塩野者 鹹水出於此村 故
袁塩野 今 号穂積者 穂積臣等族 居於此村 故号穂
積
小目野 右 号小目野者 品太天皇 巡行之時 宿於此野
仍 望覧四方 耶云 彼観者 海哉河哉 従臣対袁 此霧也
爾時 宣云 大体雖見 無小目哉 故袁号小目野 又
因此野詠歌
宇都久志伎 侯米乃佐々波爾
阿良礼布理 志毛布留等毛
奈加礼曽祢 袁米乃佐々波
於是 従臣開井 故云佐々御井
雲潤里土中々 右 号雲潤者 丹津日子神 法太之川底 欲越
雲潤之方 云爾之時 在於彼村太水神 辞云 吾以宍血
佃 故不欲河水 爾時 丹津日子云 此神 倦堀河事
云爾而已 故号雲彌 今人号雲潤
河内里土中下 右 由川為名
此里之田 不敷草 下苗子 所以然者 住吉大神 上坐
之時 食於此村 爾 従神等 人苅置草 解散為坐 爾時
草主大患 訴於大神 判云 汝田苗者 必雖不敷草 如
敷草生 故其村田 于今 不敷草 作苗代
川合里土中上 腹辟沼 右 号川合者 端鹿川底 与鴨川
会此村 故号川合里
腹辟沼 右 号腹辟者 花浪神之妻 淡海神 為追己夫
到於此処 遂怨瞋 妾以刀辟腹 暖於此沼 故
号腹辟沼 其沼鮒等 今无五蔵
美嚢郡
所以号美嚢者 昔 大兄伊射報和気命 堺国之時 到志
深里許曽社 耶云 此土 水流甚美哉 故号美嚢郡
志深里土中々 所以号志深者 伊射報和気命 御食於此井之
時 信深貝 遊上於御飯筥縁 爾時 耶云 此貝者 於阿
波国和那散 我所食之貝哉 故号志深里
於奚袁奚天皇等 所以坐於此土者 汝父市辺天皇命 所殺
於近江国摧綿野之時 率〓部連意美而逃来 隠於惟村石室
然後 意美自知重罪 乗馬等 切断其靭 逐放之 亦 持
物〓等 尽焼廃之 即経死之 爾 二人子等 隠於彼此 迷
於東西 仍 志深村首 伊等尾之家所役也 因伊等尾新室
之宴 而二子等令燭 仍
令挙詠辞 爾 兄弟各相譲 乃弟立詠 其辞袁
多良知志 吉備鉄 狭鍬持
如田打 手柏子等
吾将為舞
又詠 其辞袁
淡海者 水渟国
倭者 青垣
青垣 山投坐
市辺之天皇 御足末 奴僕良麻 者
即諸人等 皆畏走出 爾 針間国之山門領 所遣山部連少楯
相聞相見 語云 為此子 汝母手白髪命 画者不食 夜者
不寝 有生有死 泣恋子等 仍参上 啓如右件 即歓哀泣
還遣少楯召上 仍相見相語恋 自此以後 更還下 造宮於
此土 而坐之 故有高野
宮少野宮川村宮池野宮 又 造屯倉之処 即号御宅村 造
倉之処 号御倉尾
高野里 坐於祝田社神 玉帯志比古大稲男 玉帯志比売豊稲
女
志深里 坐三坂神 八戸挂須御諸命 大物主葦原志許 国堅
以後 自天下於三坂岑
吉川里 所以号吉川者 吉川大刀自神 在於此 故云吉
川里
枚野里 因体為名
高野里 因体為名
dbqj5d15q88i6o3p08dj16qmbsn759y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002
0
184169
2171145
2005339
2022-08-11T04:13:53Z
221.127.9.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
| previous = [[../卷001|卷一]]
| next = [[../卷003|卷三]]
}}__NOTOC__
{{++|建炎元年二月}}{{color|maroon|{{-| 按是月辛酉朔}}}}
====壬戌====
金人索-{后}-妃服、渾天儀、琉璃玉器等。
====乙丑====
再括金銀。時開封言根括金銀盡絕,而內侍藍忻等在軍前言家有窖藏,乞搜取,二帥大怒。進士黃時偁、叚光遠遺金人書,言忻等皆前日幸濫渠魁。今挾怨生事,罪不可赦,宜斬首以徇,又言不當以金帛久留乘輿,不報{{color|maroon|{{-| 時偁等書,《實錄》無之,以趙甡之《遺史》、王明清《揮麈後錄》增入,但《遺史》係光遠上書於正月丙午,恐太早,今並附見 }}}}
鄜延經略使張深引兵次朝邑縣。先是本路副總管威武軍承宣使劉光世將步騎三千援京師,至唐、鄧閒,道梗不得進,聞-{范}-致虛傳檄諸路,光世與其將喬仲福等議引兵會之,會淵聖皇帝遣使臣黃深持御劄以和議已定,止勤王兵,光世曰:「不可以詔示衆,宜速圖進發。」既而潰兵踵至,具聞城中事,衆心惶惑,光世矯以蕃官沙穆來自京城,-{云}-二聖決圍南幸矣,乃遣使臣葛宗齎密奏往荊襄、江浙閒,尋二聖所在,衆情稍安,光世因引兵入關。及是與深會。光世,延慶子也。{{color|maroon|{{-| 此以趙甡之《遺史》及李觀《靖康勤王紀行錄》參修 }}}}
是日淵聖皇帝赴二帥擊球之集,何㮚、馮澥、曹輔、郭仲荀從。帝爲主,左副元帥宗維爲客。酒九行,帝起謝曰:「某久留軍前,都人颙望,欲乞早歸。」宗維問帝去將何之,帝失色不復言。罷歸,右副元帥宗傑聯騎至行宮門外曰:「天命如此,無可奈何!」帝悵然不怡。而㮚亦有憂色。
====丙寅====
金左副元帥宗維傳其主之命,議立異姓,平旦,遣蕭慶邀淵聖皇帝詣端誠殿,從官皆喜謂:「果得歸矣!」才出門,忽有撤黃屋者,衆方驚愕,洎至門外,則已望北設一香案,隨駕官於百步外排立,帝獨前下馬{{color|maroon|{{-| 已上據《宣和錄》 }}}},兵部尚書高慶裔宣金主晟詔書,其書略曰:「賂河外之三城,既而不與;結軍前之二使,本以閒爲。既爲待罪之人,盍爲異姓之事?所有措置條件,並已宣諭元帥府施行。」慶裔讀詔已,慶迫帝易御服{{color|maroon|{{-| 《實錄·李若水附傳》-{云}-「敵遣蕭太師」,即慶也。《李若水事跡》-{云}-:「武節郎張玠說圍城中作橫門,第二次從駕出郊,親見粘罕先在殿上,高尚書讀詔罷,詔使蕭慶脫御服,侍郎向前,左手抱帝,右手指而罵之。」丁特起《孤臣泣血錄》-{云}-:「金人迫上脫去赭袍,盡皆撦裂。」蔡絳《國史後補》所謂「國家破辱皆在端誠殿」,卽指此也。戎主詔本,見於耿氏《編》,今不錄 }}}},時出不意,㮚等皆震懼不知所爲,吏部侍郎李若水獨前持帝曰:「陛下不可易服!」敵命數人曳以去,復大呼曰:「吾君華夏眞主!若輩欲加無禮耶!」敵擊之,面目爲傷,若水氣結-{仆}-地,良久乃蘇,於是每執政監以二金兵,每侍從監以二燕兵,各分散,獨留鐵騎數十,傳宗維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遂掖至青城門廡下,日三飯飲之,若水絕不食,病如中風狀。㮚亦伏地固請,敵怒,囚之。若水母張氏聞變,哭且言曰:「吾子死難必矣!」已而果然{{color|maroon|{{-| 沈良《靖康餘錄》-{云}-:「二月六日,夜半,宗維請上相見,何㮚、李若水、孫覿並從,火炬如晝,宗維令人宣金主僞詔,㮚、若水伏地固爭,㮚雖爭而不罵,乃髡之,覿不爭得免。」《靖康野錄》-{云}-:「若水抱持上,罵不已,粘罕令持若水去,生褫碎以爲號令,囚何㮚於土堀中數日。」按若水被殺,在半月之後,《野錄》誤也。何㮚伏地被髡,本傳及他書皆不見,然金人立主詔-{云}-:「惟何㮚、李若水不許與議。」則二人同爭必矣。何烈《靖康草史》亦-{云}-:「何㮚髡鉗爲女眞營軍校。」足明㮚得禍亦酷,但不能強爭耳,今並附見 }}}}。是日夜,漏下二鼓,金人以檄來議立異姓,且令遷都,詔書略-{云}-:「宋之舊封,理宜混一,然念舉兵本非貪土,請前宋在京臣僚,一面請上皇倂-{后}-妃兒女親眷王公之屬出京,仍集耆老軍民共議,薦舉堪爲人主者一人,不限名位高卑,所貴道德隆茂,衆所推服,長於治民者,從軍前備禮冊命。」淵聖皇帝亦附手劄,略-{云}-:「今於元帥府拜受大金皇帝詔書,以屢變盟誓,別立異姓。自惟失信,固當如此,猶許舊地,別立賢人,其於萬姓,爲幸非細,幸早請上皇以下,舉族出京,無拘舊分,妄爲禍福,速招連累。」時執政侍從集內東門,見敵書,讀之皆號哭,兵部尚書呂好問曰:今計無所出,但當率衆懇告耳。若其不從,上皇出城亦未遲也。」入內內侍省都知李石出帝手劄,好問曰:「此乃不得已而書也!」夜半,不能決。初左副元帥宗維與諸軍帥議,欲留蕭慶居汴京,以守河南地,慶不敢當,衆又推漢軍都統制劉彥宗,彥宗亦不敢當,右副元帥宗傑語於衆曰:「他日趙氏必復興,今吾務廣地而兵力不能周,是自貽患也,不若以河爲界。」宗維是之,遂有就城中別擇賢人之議{{color|maroon|{{-| 此據傅雱《通問錄》附見 }}}}。好問,希哲子也{{color|maroon|{{-| 希哲,公著子,元祐崇政殿說書。《僞楚錄》載金檄-{云}-:「大金元帥府近以降表申奏,今囘降旨:先皇帝有大造於宋人,而宋人悖德,故去歲有問罪之師,乃因遣使軍前祈請,遂許自新,既而變渝愈速,是致攻討,擊城摧破,方申待罪之禮,況近尋載書,『有違斯約,子孫不紹,社稷傾危』。今既伏罪,宜從誓約。宋之舊封,頗亦廣袤,既爲我有,理宜混一,然念舉師止爲弔伐,本非貪土,宜別擇賢人,立爲藩屏,以王茲土。其汴都人民願隨主遷居者聽。右所降聖旨在前,今請宋宰相文武百官、在京臣寮,一面共請上皇以下-{后}-妃兒女親眷王公之屬出京,仍勾集耆老僧道軍民,遵依聖旨,共議薦舉堪爲人主者一人,不限名位尊卑,所貴道德隆茂,勳業耆舊,素爲衆所推服,長於治民者,雖無衆善,有一於此,亦合薦舉。當依聖旨,備禮冊命。趙氏宗人不預此議。應宋之百司,並事新君,其國候得姓氏,隨冊建號,所都之地,臨日共議。天會五年二月六日。右金吾衞上將軍右都監押。右監軍押。王子右副元帥押。你移齎勃極烈左副元帥押。諳板勃極烈都元帥押。」<ref>案檄文有脫誤,可參考《大金弔伐錄》(四部叢刊本)</ref>臣家藏《圍城雜書》載此手劄-{云}-:「今月六日,於元帥府拜受大金皇帝詔書,以屢變盟誓,別立異姓,仍依聖旨,專俟上皇以下-{后}-妃諸王公主以次內族出京,俾令團聚。自惟失信,固當如此,猶許舊地,別立賢人,其於萬姓,爲幸非細,今因元帥府差人齎文字入城,附此誠意,幸爲曉悉。早請上皇以下舉族出京外,諸事並從元帥府指揮,方是長計,無拘舊分,妄爲禍福,速招連累。右備錄皇帝御書在前,今曉示官員耆老等,各令知悉。二月七日」按此手劄,丁特起《泣血錄》中亦有之,邦昌上康邸書亦-{云}-:「尋奉御筆,令依元帥指揮」-{云云}-蓋指此也。按原本所載檄文字句脫誤,今悉依《北盟會編》補正}}}}
== 丁卯 ==
道君太上皇帝出詣金營時敵令翰林學士承旨吳幵學士莫儔邀上皇出郊上皇疑不聽敵以其事付京城四壁巡檢溫州觀察使範瓊平旦金人大啟南薰門鐵騎極望闖門而陳瓊與幵儔及內侍李石偕至延福宮請上皇與寧德皇后同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瓊以言逼之遂禦犢車出宮至南薰門敵自甕城以鐵騎擁之而去都人望之皆慟哭此以欽宗實錄及宣和錄幼老春秋三國謀謨錄參修曹勛所進北狩聞見錄雲徽宗在蕊珠宮李石吳幵莫儔入見石奏請到南薰門徹舍拜表乞皇帝歸聞金人意欲成本朝一叚懇情亦無它意石又道淵聖語雲不可緩恐失事機徽宗欲索道服出姜堯臣曰敵情詐偽不測更宜聖裁徽宗將行內人皆哭徽宗曰若以我為質得官家歸保宗社亦無所辭又取常所禦佩刀令丁孚佩之乃出至南薰徽宗頓足輿中曰事乖變矣呼孚取佩刀已被敵人搜去申初到南郊齋宮止於大王位從人皆不許隨後三日惟呼勛孚堯臣徐中立在左右幼老春秋雲吳幵莫儔持元帥府文字入城見孫傅王時雍徐秉哲謂之曰軍前有旨如上皇已下申時不出即縱兵四面入來殺人傅與時雍徑見太上皇乞與諸王后妃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範瓊以言逼之上皇涕泗橫流不得已乃乘竹轎而出按諸書孫傅未嘗見上皇此所雲恐誤然傅畫一狀亦云太上皇已下不敢有違令旨見起發赴軍前同伸懇告則傅亦必預聞矣今並附此庶不失實時肅王樞已出質鄆王楷等九人從淵聖皇帝在青城於是安康郡王楃相國公梃瀛國公樾建安郡王楧嘉國公椅溫國公棟儀國公桐昌國公柄潤國公樅等九人及龍德宮王貴妃喬貴妃韋賢妃王婉容閻婉容任婉容王婕妤喬婕妤小王婕妤崔夫人康王夫人邢氏與諸王夫人帝姬暨上皇十四孫皆出靖康要盟錄有取宗族數雲鄆王並夫人朱氏男二人女宗姬六人肅王夫人任氏男二人女宗姬二人景王夫人田氏女宗姬二人濟王並夫人曹氏康王不在京夫人邢氏祁王並夫人曹氏莘王並夫人嚴氏徐王並夫人王氏沂王和王信王已上系蕃衍宅未出合郡王國公十人系在諸合分已出降嘉德帝姬都尉曹寅安德帝姬都尉宋邦光崇德帝姬都尉曹晟出使茂德帝姬都尉蔡鞗押赴軍前成德帝姬都尉向子房洵德帝姬都尉田丕順德帝姬都尉向子扆顯德帝姬都尉劉文彥未出降華福帝姬惠福帝姬令福帝姬純福帝姬寧福帝姬永福帝姬柔福帝姬諸妃嬪欽宗實錄雲上皇詣青城鄆王已下三十餘王皆從誤也按九王正月辛丑已留青城從上皇出者乃未出合諸王耳上皇三十一子自淵聖肅王康王及先已薨外亦不應有三十餘人實錄甚誤賢妃開封人邢氏祥符人朝請郎瓊女也日將午父老邀上皇不及道逢燕王俁越王偲哭而邀之燕王泣曰金人欲之將安所避民曰願與王俱死若何開封尹永嘉徐秉哲捕斬為首者益兵衛上皇出南薰門左副元帥宗維令其禮部侍郎劉思易御服靖康忠臣第二番語錄雲二月六日金人令蕭慶劉思脫二帝龍袍李若水擁抱徽宗王履擁抱淵聖令不得脫按上皇出京在蕭慶宣詔之次日時若水等已被囚語錄誤也王履事跡雲履隨行翰林司兵士鄭福歸雲當月初六日讀了金人詔尼瑪哈令蕭太師劉尚書脫二帝龍衣是時觀察抱定少帝令蕃人不得近前此得其實但誤以兩事為一日耳今略刪潤令不抵牾靖康要錄雲上皇初到青城尼瑪哈阿裏布坐於端誠殿上皇東向尼瑪哈南向阿裏布西向聞上皇玉音甚厲汝稱先皇帝有大造於宋反是我有大造於汝也若大遼伐我當所甘心汝去年興師吾傳位與嗣君遂割地犒軍汝等乃還今興兵稱嗣君失信汝等曾記誓書否汝不自言乃蕭慶王汭等教汝曹為之可呼蕭慶等亦皆不出少頃上皇起行東廊見上扶上皇號泣久之上皇謂上曰汝若聽老夫之言不遭今日之禍蓋上皇初欲與帝出幸何㮚苦諫乃止此所雲諸書皆無之今且附見初敵遣幵儔邀上皇出並取諸王留守孫傅欲匿不遣幵示以真定府路走馬承受宦者鄧述等所供名字乃盡發焉獨恭福帝姬才周晬不為敵所知與賢德懿行大長帝姬淑慎長帝姬不與遣燕越王神宗子二帝姬仁宗哲宗女也廣平郡王木□疌年十六給使何義奉木□疌及乳母隱民間後數日敵檄徐秉哲取之木□疌遂不免此據汴都記及何烈草史二書皆稱韓國公而無名臣謹按四朝國史韓國公木□疌靖康元年封廣平郡王蓋進封月日淺故都人但以韓國呼之耳草史又云公與阿保同日被害則恐不然按靖康皇族數似是紹興十二年太母南歸日隨行內侍所具雲廣平郡王見在足明木□疌未嘗為金人所害也今不取瓊開封人自卒伍補官屢平河北山東諸盜金人入犯瓊以所部援京師因留不去至是遽為敵用 是日同知樞密院事孫傅率文武百寮僧道耆老為畫一狀詣軍前雲準大金皇帝指揮傅等聞命震越義當即死然念世被本朝德澤至深至厚嗣君皇帝親政才及期年恭儉憂勤無所不至遽蒙廢絕實非臣子所敢聞知謹忍死陳詞上幹臺聽一太上皇已下不敢有違令旨見起發赴軍前同伸懇告一嗣君即位以來並無失德惟是失信一事上累譴訶蓋緣觀政之初為謀臣所誤繼己盡行竄責顯是嗣君悔悟前失非有它心一嗣君在東宮即有德譽比既即位中外歸仰今若未加廢絕尚可以歲修臣事之儀如拋降金銀表叚之數雖日下未能數足將來下外路取索分歲貢納實為大金無窮之利若一旦廢棄遂同匹夫雖有報恩之心何緣自效一伏詳來旨令別擇賢人以主茲土許汴都人民隨主遷居具見仁慈存恤之至據今中外異姓實未有堪充選舉者若倉卒冊立四方必不伏從緣此兵連禍結卒無休息之期非所以上副元帥愛惜生靈之意一今日之事生殺予奪全在元帥雖大金皇帝詔有廢立然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則閫外之事元帥可專行一汴京兩經根索公私所有各已罄竭顯見將來難以立國乞班師之後退守偏方以備藩屏如蒙大恩特許嗣君已廢復立所有稱呼位號一聽指揮敵不報傅又自為狀雲伏睹詔書宜擇賢人立為藩屏竊見國主自在東宮恭儉著聞若欲選擇賢人必無出其右者兼本國自太祖皇帝以來累世並無失德惟上皇信聽奸臣國主年幼新立為大臣所誤以致違盟失信上幹國典伏望元帥許其自新復主社稷以責後效再念趙氏祖宗德澤在民未泯或未允從前懇亦望哀憫許於國主子弟中擇一賢者立之或不欲立上皇之子乞於神宗皇帝二子中選擇建立使得北面永為藩屏非惟不滅趙氏亦使一國生靈蒙被恩澤永有依歸又不報
== 戊辰 ==
吳幵莫儔復以檄來督舉異姓孫傅等以狀答曰本國將相多是日前誤國之人將帥率敗亡之余其它臣僚悉皆碌碌若舉於草澤之間亦非聞望素著人心必不歸向孰肯推戴兼趙氏德澤在人至厚若別立異姓城中立生變亂非所以稱皇帝及元帥府愛惜生靈之意若自元帥府選立趙氏一人不惟恩澤有歸城中及外方立便安帖或天命改卜歷數有歸即非本國臣民所敢預議乞自元帥府推擇金人報書曰自昔運數既衰必有繼興者若言敗亡之世必無可繼則三王之後迄至於今安有君臣之道人倫之序何不詳道理之深也今垂諭丁寧而輙言及趙氏雖不忘舊其違命之罪亦已深矣此後不宜更復若此如或必欲元帥府推擇則在軍皆北地漢兒既舉北人與混一無異若欲推擇見在軍前南官亦請具姓名申報惟不許何㮚李若水預此議如或在京內外俱難自舉各具名銜管依元帥府所舉推戴狀申書中所謂在軍前南官蓋屬張邦昌也元帥府劄子據文武臣僚軍民僧道耆老中大夫孫樞密等狀申事已洞悉朝廷所以廢趙氏者豈徒然哉以不守信誓不務聽命也非天命改卜豈有如此之甚哉皇上猶以<嶅彩見>度別立賢人而已真可謂大義矣今垂諭丁寧而輙言及趙氏雖不忘舊其違命之罪亦已深矣此後不宜更復若此又狀申前日將相多是罪廢敗亡之余其他臣僚皆碌碌無聞若舉於草澤之間孰肯推戴者夫運數既衰亦必有繼興者若言敗亡之世必無可繼則三王之後迄至於今安有君臣之道人倫之序何不詳道理之深也再請恭依已降聖旨早舉堪為人主者一人當依已去劄子施行如或必欲元帥府推擇緣會驗在軍前皆系北地漢兒若舉北人即與混一無異實違所降聖旨若欲推擇南人其見在軍前南人亦樞密等之所共知也未審果有可舉者否若果有則請具姓名見示亦與依應惟不許何㮚李若水等預此議如或在內及外俱難自舉仍請諸官各敘名銜連署速具管依元帥府所舉推戴狀申天會五年二月八日 初南壁統制官吳革聞上皇已出入白孫傅請力留皇后皇太子至是引見革頓首請太子堅避以固國本傅許諾且問策焉革為畫計乃於啟聖院置局名賑濟所募士就食一日之間至者萬計革陰以軍法部勒且告急於王及在外諸大臣約日大舉實錄革附傳云上皇后妃盡出革入白孫傅請留太子明日引見而三國謀謨錄載之此月庚午按上皇以丁卯出南薰門革在南壁不應三日後乃入白孫傅錄誤也今移附戊辰 取光祿少卿範寅敷等四人赴軍前寅敷致虛子也 是日上皇在青城自制發願文祈天請命諭景王杞曰適來密詞罪已損壽以全趙氏自登位之後過失甚多敢不自陳以回天譴杞頓首稱贊此據王若沖北狩行錄曹勛所進聞見錄亦有之
== 己巳 ==
內前揭示長榜坐金人檄書及孫傅等議狀都人始知欲立異姓相顧號絕孫傅復為百官軍民狀遺金人云本國趙氏祖宗德澤在人日久今來渝盟失信止是上皇與前主其子及支屬並不干預尚冀恩造更賜詳酌庶得中外帖然不致生事若不容傅等死請必欲推擇異姓自中及外委無其人兼實難於自舉<娯櫬螅酒蛟帥府推擇敢不一聽臺命傅又與張叔夜別具狀雲伏以前主皇帝違犯盟約既已屈服服而舍之全在元帥不然則有監國太子自前主傳命出郊以來鎮撫軍民上下帖然或許就立以從人望若不容傅等申臣子之情改立異姓天下之人必不服從四方英雄必至雲擾生靈塗炭卒未得安傅等自知此言罪在不赦然念有宋祖宗以來德澤在人於今九世天下之人雖匹夫匹婦未忍忘之況傅等世食君祿方主辱臣死之時上為祖宗下為生靈茍有可言不敢愛死時在京士民郭鐸等亦詣善利門以狀白金帥雲上雖失信其於天下萬姓略無過失若立異姓恐民心無統奸雄竊發望元帥垂天地之恩復立今上以主此土若元帥以失信廢之則監國太子肅王景王皆有賢德人所共知乞賜選擇不報
庚午孫傅復為狀遺金人乞軫恤趙氏存全社稷許國主歸國降號稱藩或立監國太子以從人望或選立趙氏近屬使本國生靈有主中外安帖以全大國吊伐之義傅等今在南薰門拜泣俟命遂率百官父老集門下號泣數刻吏部尚書王時雍獨不預是日右副元帥宗傑親至左副元帥宗維營中共議軍民告立趙氏事宗維不許吳幵莫儔復至督舉異姓催取皇族甚峻金檄略雲若謂廢舊立新眾難服從緣向因推戴尚可今依聖旨擇賢共立孰云不可又云行府於在京官僚未諳可否但想目下為首管勾者必是可舉欲立本官幵儔雲尼瑪哈大怒明日二事不了即舉兵入城遂會百官議侍從已下乞致仕者四十人時兵部尚書呂好問在禁中亦乞致仕孫傅謂好問曰尚書畏死耶傅以執政留守當死軍前尚書世受國恩當任興復之責好問乃止時雍仁壽人也張叔夜為狀遺金人云奉令旨令立見今為首管事之人緣本官非眾所推乞自元帥府於嗣子或趙氏支屬擇立一人所貴恩歸元帥府永為藩輔而趙氏宗廟尚得血食此據叔夜家傳淵聖皇帝以手劄付徐秉哲雲我以失德為金人所廢公可彈壓京師毋使喧撓反為我累上劄據丁特起泣血錄吳幵莫儔所賫元帥府劄子雲吳承旨回賫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孫樞密等狀二道並初七日狀二道備巳洞悉右勘會朝廷詔旨丁寧務在恤民今來堅執迷惑累日祈請復立趙氏甚不應理若謂廢舊立新果難服從緣推戴尚可何況遵依聖詔擇賢共立孰謂不可兼早有文字惟貴道德不限名位高卑本欲利民今諸官軍民僧道耆老既乞行府選擇行府於在京官僚未諳可否但想在京目下為首管勾者必是可舉所以行府欲立本官請在京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照會此意若所指在京目下為首管勾官員可以共立早具本官名銜狀申如亦未可即依已去文字須得共薦一人限不過今月十一日狀申趙氏支屬不過今日發遣出城如此度不見舉薦及不發遣必當別有悔吝無得有違天會五年二月十日又大金元帥府牒今月十日右副元帥親到左副元帥麾下共議宋人告請復立趙氏事至晚到本營方有善利門下軍員送到汴京軍民僧道耆老郭鐸等告乞立趙氏文狀並孫樞密等今月七日八日九日三次共五道錄白為言此事已經共議差官入京湏得別行薦舉外善利門下人員以輒受文狀嚴切懲戒訖慮在京人猶以投狀為詞別致住滯今請在京諸官孫樞密等照會依吳承旨莫學士等賫去文字日限施行不得住滯 城之始破也行門指揮使蔣宣李福率眾叩祥曦殿請扈駕突圍以出何㮚恐其為亂執而殺之及是帝命賜其家各三百縑以旌忠義
== 辛未 ==
監國皇太子諶出詣敵營初留守孫傅議以五千金匿太子於民間殺狀類太子者送之紿以都人遮留誤擊太子居五日無肯當之者統制官吳革請以所募士微服潰圍以出傅不從時金以淵聖皇帝手劄諭傅上皇亦劄雲尚賴元帥<嶅彩見>仁使我父子團聚速令太子出來此據丁特起泣血錄始幵儔督脅不已傅未聽至是事益急傅在皇城司其子來省傅叱之曰吾已分死國矣汝曹速去勿亂人意其子亦曰大人以身徇國某尚何言哉範瓊恐變生先以危言詟衛士是晚以兵衛皇后太子共約一車中詣敵營此據丁特起泣血錄從車凡十兩百官軍民奔隨號哭太學諸生擁拜車前哭聲振天時已薄暮將近門猶聞車中呼雲百姓救我金人在門下者迫行此據宣和錄傅言於人曰上蒙塵托孤於傅豈可自脫分付與人請從太子往死生以之遂以留守事付王時雍而出守門人不許是夕傅留宿門下靖康野錄初上以太子監國孫傅為留守及金人邀太子出人皆望傅以死節傅與張叔夜但送至門而已繼而又取傅及家屬人以是非傅不能守節而自取辱與史不同今不取 吏部尚書王時雍等請立張邦昌以治國事初金人定立邦昌然未顯然言之也至是趣百官議立異姓不即屠城時雍在皇城司令中書舍人李會預為議狀曰自古受命之主必上膺圖箓下有勛德在民今本國臣僚如孫傅等被用日淺率皆駑下迷誤趙氏至亡國在內官僚委無其人乞於軍前選命某人以治國事時幵儔微言金有立邦昌意時雍疑未定左司員外郎依政宋齊愈適自外至時雍問以敵意所主齊愈取片紙書張邦昌三字示之與所傳同此據欽宗實錄與張栻私記不同趙甡之中興遺史有齊愈款狀甚詳雖當時置對之詞不無鍜煉然栻所記似以為齊愈告鄉人於道而為李綱所中則亦恐不盡然余見七月癸卯註時雍遂以邦昌姓名入議狀付幵儔以出獨張叔夜不可實錄雲是日不書議狀惟孫傅張叔夜按此時傅已解留守事在南薰門故王時雍得主其議傅不但不書狀而已
== 壬申 ==
傅叔夜坐堅違詔旨告立趙氏押赴軍前叔夜至敵營抗論如初不少屈敵拘之沈良靖康遺錄雲孫傅既遣皇族為尼瑪哈召至青城令見舊主上見謂曰無煩重相公斷送我一門家眷傅無對而退趙甡之遺史雲張叔夜赴軍前尼瑪哈召叔夜紿之曰孫傅不立異姓已殺之公年老大家族繁盛豈可與孫傅同死邪可供狀叔夜曰累世荷國厚恩誓與國家俱存亡實不願立異姓迫之數四終不從唯請死而已金人皆義之 敵散檄城中令軍民共舉張邦昌連名申上有異議者令別具狀惟不許引惹趙氏有敢逗遛當按軍法夜幵儔復入城留守司據今月十二日吳承旨莫內翰自軍前來賫到大金元帥府指揮請疾速勾集在內大小官員不限已未共議並僧道耆老軍官等更乞說諭商議如並舉張邦昌即便連署各於本銜親書其名背後名下押字仍於年月紙縫用在上官印限十三日申上便與冊立入京如別有異見別具狀申只不許引惹趙氏若舉賢人者亦許不阻有敢違留不赴議所者當按軍令是夜三鼓御史臺告報文武百官不限大小使臣雖致仕在京宮觀僧道耆老軍民等限十三日絕早並赴宣德門集議內有官員不來具狀申元帥府依軍法無許住滯右錄二月十二日夜元帥府指揮在前今曉示各令知悉
== 癸酉 ==
王時雍行留守事揭榜通衢雲金人許推擇趙氏賢者集百官秘書省共議何烈靖康草史雲範瓊詐言金許立哲宗之後陳王子為君按哲宗無後而上之兄吳榮王秘嘗封陳王有奕其子也今附見既至即閉省門環以兵令範瓊以舉邦昌事說諭軍民皆唯唯而退有太學生對曰某等所見意殆不然瓊慮軍民視效即抗聲折之時雍恐百官不肯書乃先自書以率之百官亦隨以書於是文武數百人以大卷相授若州縣胥吏書卯歷者略無留滯不終朝而畢其間亦有飲泣悲籲而不敢出辭者忽下坐一朝士面目嚴冷者厲聲曰二百年趙氏天下豈可付它姓吾乃異議者請如所令其右汴士大慟曰吾請同行時雍詰之自列名氏曰奉直大夫寇庠朝請郎高世彬庠山東人世彬瓊裔孫也此據夏少曾朝野僉言及孫偉跋靖康野史修入監察御史馬伸言於眾曰吾曹職為爭臣豈可坐視不吐一辭當共入議狀乞存趙氏中丞秦檜以為然即具單狀曰檜身為禁從職當臺諫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大金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其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耳趙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餘載頃緣奸臣敗盟結怨鄰國謀臣失計誤主喪師遂至生靈被禍京都失守皇帝至躬出郊求和於軍前兩元帥既允其議已布聞中外矣且空竭帑藏居民之所積追取鑾輿御服之所用割兩河之地恭為臣子今乃變易前議人臣安忍畏死而不論哉且宋之於中國號令一統綿地數萬里德澤加於百姓前古未有興亡之命雖在天有數焉可以一城而決廢立哉昔西漢絕於新室而光武乃興東漢絕於曹氏而劉備王蜀唐為朱溫篡奪李克用猶推其世序而繼之蓋繼世之久德澤在人者深基業雖陵遲英雄猶畏而不敢窺其位古所謂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之謂也晉武帝因宣景之權以竊魏之神器德澤在人者淺加以惠帝昏亂五王爭柄自相戮害故劉淵石勒得以據中原猶賴王導溫嶠輩輔翼元皇江左之盛踰於西京石晉欺天罔人交結外邦以篡其主得之以契丹失之亦以契丹況少主失德任用非人曾無德澤以及黎庶特舉中國藩籬之地以賂戎人天下其何思之哉此契丹所以能滅晉也宋有天下九世比隆漢唐竊觀今日計議之士多前日大遼亡國之臣畫策定計所以必滅宋者非忠於大金也特假威以報怨耳頃上皇誤聽奸臣因李良嗣父兄之怨滅契丹盟好之國乃有今日之難然則因人之怨以滅人之國者其禍可勝言哉彼必曰滅宋之策在絕兩河懷舊之思除鄰國復仇之志而已又曰大金兵威無敵天下中國之民可指麾而定大金果能滅宋兩河懷舊之思亦不能亡如其不能徒使宗屬賢德之士倡義天下竭國力以北向則兩河之民將去金而歸宋矣且天生南北之國方域至異也晉為契丹所滅周世宗復定三關是為晉報恨然則今日豈必趙氏然後復仇哉中國英雄亦將復中國之恨矣又況禍莫大於滅人國昔秦滅六國而六國滅之苻堅滅燕而燕滅之頃童貫蔡攸貪土以奉主欲營私而忘國計屯兵境上欲滅遼取燕雲之地方是時也契丹之使交馳接境祈請於前為貫攸之計者當從其請為國遠慮乃欲邀功以兼人之地遂貽患今日雖焚屍戮族又何益哉今元帥威震中原功高在昔乃欲用離間之論而矜一已之功其為國計亦云失矣貫攸之為可不鑒哉自古兵之強者固不足恃大金自去歲問罪中國入境征戰已踰歲矣然所攻必克者無他以大金久習兵革中國承平百年士卒罕練將帥未得其人也使異日士卒精練若唐藩鎮之兵將相得人若唐肅代之臣大金能必其勝負哉且世之興亡必以有德而代無德以有道而易無道然後皇天祐之四海歸之若張邦昌者在上皇時附會權幸之臣共為蠹國之政今日社稷傾危生民塗炭雖非一人所致亦邦昌為之力也天下之人方疾若仇讎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英豪必共起而誅之終不足以為大金屏翰矣如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而天下之宗子不可滅也檜不顧斧鉞之誅戮族之患為元帥言兩朝之利害望稽考古今深鑒忠言復嗣君之位以安四方之民非特大宋蒙福實大金萬世之利也王明清揮麈後錄雲秦會之靖康末議狀乃馬先覺建議會之不答少焉槁就呼臺吏連名書之會之既為臺長則當列為首會之猶豫先覺率同僚合辭力請會之不得已始肯書名所以秦氏藏本猶雲檜等也紹興中先覺甥何珫上其槁會之大怒竄珫嶺外此叚實毀檜太甚按珫錄檜獨具單狀而首詞雲某身為禁從職典臺諫則必非連名也後錄又云姚宏嘗托張澄從秦會之求官秦雲廷暉與某靖康末俱在臺上書尼瑪哈乞存趙氏拉其連銜持牘去經夕復見歸竟不僉名此老純直非狡猾者聞皆宏之謀也繇是薄其為人宏曰不然先人當日固書名矣今世所傳秦所上書與向來者大不同更易其語用此誑人以仆嘗見之所以見忌語泄宏坐事死獄中按此又與何珫所雲不同然當時金人獨取秦檜而不及姚馬則未嘗連名可知或者馬伸嘗慫恿之今略修潤令不抵牾明清揮麈第三錄載檜議狀全文乃孫傅第三狀明清誤也檜為議狀已即稱疾守本官職致仕檜致仕實錄不書按日曆紹興元年檜乞奏薦狀雲靖康二年二月十三日準告依前朝請郎守御史中丞致仕壬申十三日也今增入始百官既集祠部員外郎喻汝礪聞舉邦昌事捫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遂掛衣冠去於是監察御史吳給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皆致仕而秘書省校書郎胡寅太常寺主簿張浚開封府司儀曹事趙鼎相率逃太學中以避亂故皆不書議狀伸給須城人汝礪仁壽人庭秀鄞縣人寅崇安人右文殿修撰安國子浚咸子咸綿竹人已見紹聖元年九月鼎聞喜人也堂吏張僅自秘書省歸取平生所受告牒悉焚之遂自為布衣此據孫偉跋靖康野記 金人索南班宗室開封誤遣朝議大夫將之敵曰所取宗室無大夫名將之曰我魏王後也將之魏悼王廷美五世孫莫儔謂左副元帥宗維曰第取玉牒即見實數戶部侍郎邵溥在南薰門下與宗正少卿黃哲共議貯以陶器坎而藏之紿以為亂兵所焚繇是疏屬獲免此據溥哲墓碑參潤增入實錄二月癸酉令人於宗正寺取玉牒溥指名取南班宗室自二王宮以近屬及官序高者先取而中興會要乃雲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等四書皆於初渡江時失之則是玉牒果為所留也王明清揮麈後錄雲秦檜嘗對方滋言二帥謂搜索宗室未有盡者莫儔獻計乞取玉牒其中有名者盡行搜括檜在旁曰尚書誤矣譬如人家宗族不少有雖號同姓而情好極疎者平時富貴既不與共一旦禍患乃欲與之均恐無此理尼瑪哈曰中丞言是由此異待之按取玉牒之日檜尚未出城此說誤也或是三月庚子再取宗室時姑附此俟考溥雍孫雍共城人元豐康節處士哲華陽人也時睦親宅嗣濮王仲理廣親宅保寧軍節度使克暢親賢宅晉康郡王孝騫棣華宅永寧郡王有恭已下舉宗北徙惟睢雒二都宗室得全仲理襄王宗愈子克暢魏悼王孫孝騫吳榮王子有恭楚榮憲王子也於是太祖後宗子益疏無至節度使者
== 甲戌 ==
幵儔賫金牒據文武百官申乞立張相治國事已申本國冊立為皇帝訖令取冊寶及一行冊命禮數
乙亥金人取秦檜及太學生三十人博士正錄十員趙甡之遺史金人取太學生博通經術者三十人人給三百千俾治裝太學生投狀願往者百餘人比至軍前金人謂之曰金國不要汝等作大義策論各要汝等陳鄉土方略利害諸生有川人閩浙人者各爭持紙筆陳山川險易古人攻戰據取之由以獻又妄指倡女為妻要取詣軍前後金人覺其茍賤復退者六十餘人士之無守有如此者沈良遺錄曰金人初取太學三十人正錄皆懼乃私誘學中素無廉恥者以充數即日出城其賫糧並為賊所奪髡之中路皆裸體逃歸賊亦縱而不追二說不同今並附見何㮚已下隨駕在軍前人並取家屬 初統制官吳革既募兵後遷居同文館附者至數萬人多兩河驍悍之士又引太學諸生吳銖朱夢說徐偉等數十人與參謀議革率衛士殺妻子以圖迎二帝沈良靖康遺錄上命孫傅留守密諭慮有不測當以後事付卿可置力士司召募敢勇必死之士得三萬人擁上皇太子潰圍南去我從金人之命死生以之後傅止募得二百餘人知事不集乃止按吳革白傅募士在帝已行之後恐良得於傳聞非其實也三國謀謨錄雲革日夜密謀迎立大元帥按此時二帝尚在城外安得便立元帥實錄雲遣人告急於康王約擁兵近城圖迎二帝革附傳所書當得其實今從之欲奉九廟神主以從軍先誅範瓊等數十人乃分兵突出十八門期用三月八日舉事與謀者惟兵部尚書呂好問監察御史馬伸張所奉議郎致仕吳給等數人好問欲遣人持書詣王訪得邢煥女弟之夫合門宣贊舍人蔣師愈又與門下省錄事張思聰謀募效用李進縋城以蠟書來上進行至開德府守臣顯謨閣直學士王棣疑之進以實告乃遣人伴送至帥府夢說桐廬人政和末嘗上書直諫士論推之所益都人棣雱子也雱安石子元豐龍圖閣直學士
== 丙子 ==
金人遣曹少監郭少傅同開封尹徐秉哲治事先是京師事務皆取稟軍前故也敵又索內藏元豐大觀庫簿籍悉取寶貨及大內諸庫龍德兩宮珍寶奇物如西海夜珠王中正陳摶燒金之類其它真珠美玉珊瑚瑪瑙琉璃花犀玳瑁之屬各以千計上皇平時好玩有司所不能知者內侍王仍輩曲奉金帥指其所在而取之真珠水晶繡簾珠翠步障紅牙火櫃龍麝沈香樂器犀玉雕鏤屏榻古書珍畫絡繹於路此據宣和錄及夏少曾朝野僉言宣和錄又云金人入內徑取諸庫真珠四百二十三斤玉六百二十三斤珊瑚六百斤碼瑙一千二百斤北珠四十斤西海夜珠一百三十個朱砂二萬九千斤水晶一萬五千斤花犀二萬一千八百四十斤象牙一千四百六十坐龍腦一百二十斤金磚一百四十葉王先生燒金陳摶燒金高麗進奉生金甲金頭盔各六副金鞁金馬杓金杵刀金作子四百二十五副玉作子六百副花犀帶金帶金朿帶玉朿帶鍍金帶金魚袋等上皇合分金錢四十貫銀錢八十貫皇帝合分金錢二十貫銀錢四十貫皇后合分金錢十一貫銀錢二十二貫銀火爐一百二十隻金火爐四隻金桌子百二十隻銀交椅二十隻金合大小四十隻金水桶四隻金盤盞八百副金註碗二十副金銀匙筯不記數金湯瓶二十隻琉璃盞一千二百隻琉璃托子一千二百隻珊瑚托子四百隻碼瑙托子一千二百隻真珠扇子四百合紅扇一百合藍扇一百合行鸞扇三百五十合大扇六十合扇車一百量二帥左右姬侍各數百皆秀曼光麗紫幘金朿帶為飾它將亦不下數十人壁中珍寶山積 初李若水既為金所囚蕭慶謂若水曰事已爾無可奈何徒死無益前日公雖詈國相國相初無過公意若今日順從即明日得美官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從隸謝寧亦勉之曰侍郎父母春秋高兄弟眾仰侍郎以生若少屈萬一得復歸若水叱曰忠臣事君有死無二吾今不復顧家矣雖然吾親老汝若歸勿遽言恐重傷吾親意令兄弟輩徐言吾死國也是日左副元帥宗維引若水諭意若水不聽囚之
== 戊寅 ==
王以京師久無耗檄諸將帥伺其實若敵未有去意即引兵近畿副元帥宗澤見之謂諸將曰敵情如此豈忍坐視乎時範訥趙野合兵屯南京遣使臣趙哲獻書帥府哲將家子有膽略以百騎分三隊道與金人三四戰獲數級奪金人馬三匹以獻王大悅都監康履面責哲不當王叱退之野軍自大名亂後尤無紀律日出剽掠甚於敵騎澤遺書誚野訥及知興仁府曾楙使率所部勤王野等以為狂不答知泗州朝請大夫賈公望見經制使翁彥國切責之曰京城報甚惡天子日夜望中丞救援今留此不進豈欲反邪泗小壘錢糧俱竭自來日更不供公宜斬公望以謝軍第恐朝廷他日未遽貸公爾彥國慚翼日提兵趨淮西而去公望昌朝孫也昌朝真定人慶歷中宰相 金人取詳通經教德行僧數十人待遇頗厚
== 庚辰 ==
王發東平府王在東平踰月京城音問不通副元帥汪伯彥等共議移屯濟州以俟敵隙王從之 是日副元帥宗澤自澶淵移軍南華縣先是澤約諸帥會兵五旬無一人至者澤奮願擊敵引諸將共議都統制陳淬曰敵方熾未可輕舉澤怒將斬之諸將羅拜乞貸淬效死會元帥府檄至澤乃引兵屯南華境上謂淬曰汝當先諸將一行以贖前日之過淬曰願盡力遂進兵未十里與敵遇出敵不意敗之即據南華縣是時澶濮濟單曹亳陳潁應天廣濟諸郡皆有勤王兵敵又犯亳州直秘閣京畿轉運副使兼江淮發運副使向子諲遣使臣持書遺金人以會合勤王兵馬所為名大略言兵勢逆順令退保河外敵遽以亳宋等州守禦所牒報之約日索戰諸道兵畏縮不進子諲敏中元孫也敏中開封人咸平中宰相
== 辛巳 ==
尚書吏部侍郎李若水為金人所殺時左副元帥宗維再召若水問以不肯立異姓狀若水言主上仁孝恭儉未有過失豈可輕議廢立宗維曰趙皇失信使南北生靈如此安得為無過若水知敵不可以義動即曰若以失信為過則公乃失信之尤者乃歷數其五事且曰汝伐人之國不務安全生民徒掠金帛子女以自豐汝滅亡不久矣因肆罵不已宗維大怒即圜丘下敲殺之若水將死監刑者復問侍郎服未乎若水奮詈愈切敵怒以刃裂頤斷舌然後殺之梟其首此據若水逸事金人相謂曰大遼之破死義者以十數今南朝惟李侍郎一人咸嘆重之初若水之出使也淵聖皇帝擢監左藏西庫修武郎王履為之副使還遷相州觀察使履抗敵不回卒與俱死履開封人累世右職元符末坐上書入籍編管新州若水死年三十五中興贈若水觀文殿學士後謚忠湣贈履武勝軍節度使按履事跡甚偉而實錄乃無一字及之殊不可曉今以履事跡及靖康忠臣三番語錄修入實錄附傳若水臨死為歌詩卒章雲矯首問天兮天卒不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履事跡乃以為履所賦今且附此俟考 金主遣諸軍都部署英宗廟諱同音 按原書避嫌名今補仍存舊註尚書左僕射權簽書樞密院事韓正持冊來立張邦昌要盟錄有冊文雲尚書左僕射韓某而不言其名王明清揮麈後錄雲具官韓昉按昉本燕人事遼為知制誥庚戌年七月冊劉豫為副使猶居此官此時無緣已為僕射實錄劉韐附傳云金命其尚書僕射韓正館韐即此人也今增入 金遣吳幵莫儔集百官於皇城司議遷都之地眾以揚州江寧為請敵命都江寧
== 壬午 ==
鄜延經略使張深引軍屯狹府先是宣撫使範致虛欲聚兵為長驅河洛之計深不敢戰乃議各圖進取互為聲援使彼罔測且戰且前庶有先到國門者議久不決深遂行翌日熙河經略使王倚環慶經略使王似西道副總管孫昭遠皆來會
== 癸未 ==
金令百官拜表請立張邦昌光祿大夫中太一宮使唐恪既書議狀仰藥死實錄恪附傳云恪聞議立異姓呼其諸子謂曰吾為大臣而國家至此顧力不能救獨有死耳乃仰藥自殺其後張邦昌攝位朝士貴賤多拱手臣之獨恪先事而死識者推其節王偁東都事略雲恪既書名乃仰藥死二書不同按議立邦昌在此月癸酉恪以前宰相居城中若不書名金人無不詰難之理又無由經十有餘日尚不書議狀也夏少曾僉言曰群臣於秘書省議推戴張邦昌恪大慟一少年斥恪曰公為丞相不能為國家計事以至於此況平時鬻賣官爵習蔡京不法所為猶厚顏赴議舉異姓實負國家哭之何益據此則恪亦在議中未嘗先事而死明矣汴都記曰是時金人正取人恪以前宰相恐不免遂服大黃作腹疾以死王明清揮麈後錄雲金立張邦昌欽叟書名畢仰藥而殂建炎中張達明為中司適欽叟家陳乞贈典達明言欽叟不能抗敵之命雖死不足褒贈由是恩數盡寢迄今不能理也明清所雲差詳但小舛誤紹興日曆二年十一月乙亥唐恪男瑑進狀先臣恪任觀文殿學士中太一宮使以臣僚上言任少宰日不合許割三鎮事落職乞依赦追復有旨唐恪追復觀文殿學士丁丑中書舍人胡松年奏瑑陳請其父不獲伸迎請二聖之謀乃飲藥以死聖恩或謂累經赦宥特與復職臣不敢輕議若曰嘉其死節臣願詔有司更加詳考實狀詔前降復職指揮更不施行明清所雲誤以松年為張澂也實錄附傳云觀文殿大學士唐恪薨仍前不書落職事此不惟疏略當必有故 是日王次濟州時元帥府官軍及群盜來歸者凡八萬人自黃河以南分地而屯濟州萬九千五百人以為王之衛隸都統制楊惟忠開德府萬九千人濮州七千人以拒敵之在衛南韋城臨濮者並隸副元帥宗澤興仁府萬九千人廣濟軍八千人單州六千人柏林鎮三千人以拒敵之在考城者並隸節制軍馬黃潛善大凡官軍民兵六萬四千五百人孔彥威常謹丁順三盜萬五千人分屯六州而向子諲在宿何誌同在許趙野範訥在宋趙子崧在陳皆圍繞京都未得進
== 甲申 ==
金人取太學錄黃豐楊願赴軍前二人托疾得免願山陽人也 敵遊騎五百至濮州雷澤境上尉向拱禦之拱勇而有謀先培繩桑下敵至挑戰已而偽遁敵追奔馬絓而止悉擒斬之元帥府以拱為合門祗候
== 乙酉 ==
大風拔木 戶部尚書梅執禮禮部侍郎陳知質刑部侍郎程振給事中安扶為金人所殺初金人括金銀急命執禮等八人董之未幾執禮等議曰敵所以留車駕者為金銀也今欲足元數雖銅鐵亦不給不如結罪申絕塞其所請宦者謂金人曰試許士庶以金銀易米麥當有出者已而果然二帥大怒是晚召執禮等四人責以金銀不足曰胡不賦之於民四人同辭對曰今天子蒙塵臣民皆願前死雖肝腦不計也於金繒何有哉顧誠亡以塞責敵大怒問官長安在欲加以罪而置其餘振恐執禮坐之遽前曰皆官長也敵不勝其忿先取其副侍御史胡舜陟殿中侍御史胡唐老監察御史姚舜明王俁各杖之百幾死執禮等猶為之請命既而遣還至南薰門有呼於後者曰尚書且止有元帥臺令四人皆下馬跪聽命則以次敲殺之梟其首趙甡之遺史稱胡唐老遂死蓋誤也乃下令曰根括官已正典刑金銀或尚未足當縱兵自索執禮浦江人振樂平人扶燾子燾開封人元祐知樞密院事舜陟績溪人舜明嵊縣人俁宛邱人也後贈執禮資政殿學士知質振端明殿學士自城破至此凡再納金二十一萬兩銀七百十四萬兩表叚一百萬匹皆有畸敵猶以為少故殺之朝野僉言二月二十八日大金以金銀事執梅執禮陳知質程振安復殺之監察御史黎確等知四人之由將欲結兵以救二聖曾與王時雍等議時雍不從金人欲正其罪恐動眾心故以金銀事殺之若謂金銀少自有四壁根括官執禮副留守非其職也按實錄金銀官八人執禮為首此所雲誤若四人果有結兵救二聖之事本傳及墓誌無容不書記事者得於傳聞又誤以安扶為安復也今並不取 是日再括金銀留守司差官百員分坊巷遍加根檢左諫議大夫洪芻等分詣懿親蕃衍宅諸妃嬪位所至與宮人飲又頗匿余金以自奉吏部員外郎王及之至沂王府遂坐蕃衍宅門罵諸王此據李綱記上語修入八月戊午行遣芻南昌人也
== 丙戌 ==
陝西宣撫使範致虛以勤王兵至狹府初致虛抵華陰京西轉運副使劉汲遺書勸以一軍自蒲中趨河陽焚敵積聚絕河橋一軍自狹洛直抵鄭許與諸道連衡敵必解散致虛以書謝汲遂行此據晁公溯所作汲傳附入但公溯稱致虛按兵華陰汲以書誚責云云致虛以書謝而終亦不行則非也其實致虛銳意出師但以無謀致敗今略修潤之時南道副總管高公純奉詔勤王頓兵不進汲誚責再三不聽乃取其所部兵馳入援汲丹棱人嘗為開封府刑曹掾介直有守至是稍擢用之
== 丁亥 ==
資政殿學士知中山府陳亨伯為步將沙振所殺初金左監軍完顏昌圍中山府亨伯冒圍入城固守踰半年敵不能下至是呼總管使盡括城中兵擊賊以眾寡不敵辭斬以狥復呼振使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辭亨伯固遣之振懼潛衷刅入府有妾好定按宋史陳遘列傳妾名定奴者責其不待報振立斬之遂害亨伯於堂中次子錫與仆妾十七人皆被禍振出帳下卒噪而前曰大敵臨城安得殺吾父執而捽裂之身首無余趙甡之遺史金人以上皇北狩至中山府其帥陳遘登城上皇呼遘遘曰道君皇帝也遂慟哭曰陛下何得至此提轄沙振曰此中豈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詐也以箭射之遂鼓眾喧鬧而殺遘其子錫在旁側身護遘乃並殺之於是振自守中山按此時道君未離城下安得過中山若然則亨伯死不在此時史與甡之必有一誤臣修此錄凡系月日者必以國史為斷但此時河北已隔絕史臣亦是得之傳聞容有差互以未有他書考證姑附見此後城破敵見其屍曰南朝忠臣也斂而葬諸鐵柱寺中興贈特進謚曰湣節昌金穆宗英格子達蘭也按紹興講和錄有金人復取河南詔曰奸臣昌等稔心旤逆玩寇欺君請歸侵疆務繼絕世自奸臣伏罪跡厥攸行外侮內連情狀甚著又一詔雲撻懶等力言齊為不道既衰矣不若以河南地錫與大宋以此知撻懶即昌也昌於旻晟為從父弟故名皆連日字耳楊割洪皓記聞作楊哥今從苗耀神麓記史願亡遼錄撻懶或作撻辣今從金人詔本楊割廟號穆宗此據洪皓記聞所雲張棣圖經雲楊割廟號神祖疑是後來所改今附此俟考 按英格達蘭名今改正姑存原註
== 戊子 ==
金令百官作勸進張邦昌表禮部員外郎吳懋當草表因稱疾求罷汪藻撰懋墓誌雲為禮部員外郎會金立張邦昌法當郎草箋奏公度不可拒將引繩自裁有幸非常者儳曰仆請為之公由是獲免而王時雍用事坐政事堂公發憤罵時雍曰反賊吾不能擊汝如叚秀實耶時雍面頸發赤不能對公因以疾求罷不聽遂稱疾篤於家時執政已下咸有勸進文此據實錄然是時執政馮澥曹輔前執政路允迪皆在金營城中前執政惟李回一人當考軍器監王紹獨曰念之久矣何不亟為因探懷出表以示眾眾皆切齒懋晉陵人也於是吳幵莫儔賫司農少卿胡思所改定在京百官勸請狀詣敵營其辭略曰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學通天人位冠冢司身兼眾美伏望以蒼生為憂而不以細行自飭以機政為慮而不以固避自嫌上體大金擇立存撫之意下副國人推戴為主之望幵等至二帥遣知樞密院事漢軍都統制劉彥宗禮部侍郎劉思兵部尚書應奉御前文字高慶裔持詣邦昌邦昌呵責彥宗又罵城中百官因不食金不聽使人守之百官勸請狀金人曉諭諸路節文中有之見四月庚申註檄文但雲具官劉侍中而無其名按邦昌上王書稱忽劉彥宗等賫城中文字與吳幵莫儔俱至故知劉侍中即彥宗也胡思改勸請狀有案牘今參考修正耿延禧中興記雲張邦昌至城外金諭以欲立之意邦昌求死不從曰康王軍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劉光世必竭力輔之趙氏必中興立邦昌徒取誅滅於是金人於圍城中取臣南仲家屬並劉光世諸妾子之在城中者皆質金營按是時將相之家多為金所取未必因邦昌之言兼劉光世自延安引兵東出此時猶未至崤澠間三月十五日西兵方至潼關邦昌僣已久矣當是金索劉延慶家屬而及光世諸子也況南仲非金所嚴憚張邦昌何用言之今不取 元帥府以隨軍轉運使梁揚祖總領措置財用初王在濟州軍食不繼揚祖言京城圍久鹽法不通權印賣東北鹽鈔王許之未踰月商人入納至百餘萬緡軍餉遂給逮元帥府結局乃止汪伯彥中興日曆雲王移軍東平梁揚祖軍錢糧有後至者大元帥既行大名尹張愨截留弗恤揚祖移文屢索不報逮聞王將即位乃變易輕賫以還揚祖具稟王王發笑按愨以公忠名恐未必有此或別有曲折當考 是日延寧宮火元祐孟皇后徒步出居相國寺前之私第此據回天錄後去年閏月己卯自瑤華宮移延寧先是淵聖皇帝與李若水議更張弊政乃尊後為元祐皇太后已草詔書未及行也事見去年十二月乙丑至是六宮有位號者皆從二帝北徙惟後以廢得存朱勝非秀水閑居錄雲二聖皇族皆詣敵營中議亦取後淵聖意邦昌必不能久僣欲留孟後以為興復基本因遣人入城取物紙尾批廋語與府尹徐秉哲雲趙氏註孟子可相度分付會金人以後廢久無預時事故不復取按金取宗族皆據管宮合內侍所供名字後實以廢處外宮故不為敵所指名未必欲取而復止也沈良靖康錄雲上皇出宮數日有手帖至開封府尹徐秉哲雲欲得趙氏註孟子煩為送至及火發秉哲遽至延寧宮太后已出良所謂上皇手帖恐其詞必有誤汴都記雲太后居道宮三十年瑤華遺火之後在延寧宮今春又火是日太后脫身何所都人亦不知其無恙故皆得遺臣謹按靖康之變舉族北遷而元祐太后與康邸獨存蓋天意也故詳著之
== 庚寅 ==
吳幵、莫儔來報邦昌來日入城,以觀人情。仍告語城中萬一有不虞,盡行屠戮。於是治尚書令廳及西府以待之。
t9c3qvhgsc7u7r8rdgylvhxkkl7rdqt
2171146
2171145
2022-08-11T04:26:29Z
221.127.9.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
| previous = [[../卷001|卷一]]
| next = [[../卷003|卷三]]
}}__NOTOC__
{{++|建炎元年二月}}{{color|maroon|{{-| 按是月辛酉朔}}}}
====壬戌====
金人索-{后}-妃服、渾天儀、琉璃玉器等。
====乙丑====
再括金銀。時開封言根括金銀盡絕,而內侍藍忻等在軍前言家有窖藏,乞搜取,二帥大怒。進士黃時偁、叚光遠遺金人書,言忻等皆前日幸濫渠魁。今挾怨生事,罪不可赦,宜斬首以徇,又言不當以金帛久留乘輿,不報{{color|maroon|{{-| 時偁等書,《實錄》無之,以趙甡之《遺史》、王明清《揮麈後錄》增入,但《遺史》係光遠上書於正月丙午,恐太早,今並附見 }}}}
鄜延經略使張深引兵次朝邑縣。先是本路副總管威武軍承宣使劉光世將步騎三千援京師,至唐、鄧閒,道梗不得進,聞-{范}-致虛傳檄諸路,光世與其將喬仲福等議引兵會之,會淵聖皇帝遣使臣黃深持御劄以和議已定,止勤王兵,光世曰:「不可以詔示衆,宜速圖進發。」既而潰兵踵至,具聞城中事,衆心惶惑,光世矯以蕃官沙穆來自京城,-{云}-二聖決圍南幸矣,乃遣使臣葛宗齎密奏往荊襄、江浙閒,尋二聖所在,衆情稍安,光世因引兵入關。及是與深會。光世,延慶子也。{{color|maroon|{{-| 此以趙甡之《遺史》及李觀《靖康勤王紀行錄》參修 }}}}
是日淵聖皇帝赴二帥擊球之集,何㮚、馮澥、曹輔、郭仲荀從。帝爲主,左副元帥宗維爲客。酒九行,帝起謝曰:「某久留軍前,都人颙望,欲乞早歸。」宗維問帝去將何之,帝失色不復言。罷歸,右副元帥宗傑聯騎至行宮門外曰:「天命如此,無可奈何!」帝悵然不怡。而㮚亦有憂色。
====丙寅====
金左副元帥宗維傳其主之命,議立異姓,平旦,遣蕭慶邀淵聖皇帝詣端誠殿,從官皆喜謂:「果得歸矣!」才出門,忽有撤黃屋者,衆方驚愕,洎至門外,則已望北設一香案,隨駕官於百步外排立,帝獨前下馬{{color|maroon|{{-| 已上據《宣和錄》 }}}},兵部尚書高慶裔宣金主晟詔書,其書略曰:「賂河外之三城,既而不與;結軍前之二使,本以閒爲。既爲待罪之人,盍爲異姓之事?所有措置條件,並已宣諭元帥府施行。」慶裔讀詔已,慶迫帝易御服{{color|maroon|{{-| 《實錄·李若水附傳》-{云}-「敵遣蕭太師」,即慶也。《李若水事跡》-{云}-:「武節郎張玠說圍城中作橫門,第二次從駕出郊,親見粘罕先在殿上,高尚書讀詔罷,詔使蕭慶脫御服,侍郎向前,左手抱帝,右手指而罵之。」丁特起《孤臣泣血錄》-{云}-:「金人迫上脫去赭袍,盡皆撦裂。」蔡絳《國史後補》所謂「國家破辱皆在端誠殿」,卽指此也。戎主詔本,見於耿氏《編》,今不錄 }}}},時出不意,㮚等皆震懼不知所爲,吏部侍郎李若水獨前持帝曰:「陛下不可易服!」敵命數人曳以去,復大呼曰:「吾君華夏眞主!若輩欲加無禮耶!」敵擊之,面目爲傷,若水氣結-{仆}-地,良久乃蘇,於是每執政監以二金兵,每侍從監以二燕兵,各分散,獨留鐵騎數十,傳宗維令曰:「必使李侍郎無恙。」遂掖至青城門廡下,日三飯飲之,若水絕不食,病如中風狀。㮚亦伏地固請,敵怒,囚之。若水母張氏聞變,哭且言曰:「吾子死難必矣!」已而果然{{color|maroon|{{-| 沈良《靖康餘錄》-{云}-:「二月六日,夜半,宗維請上相見,何㮚、李若水、孫覿並從,火炬如晝,宗維令人宣金主僞詔,㮚、若水伏地固爭,㮚雖爭而不罵,乃髡之,覿不爭得免。」《靖康野錄》-{云}-:「若水抱持上,罵不已,粘罕令持若水去,生褫碎以爲號令,囚何㮚於土堀中數日。」按若水被殺,在半月之後,《野錄》誤也。何㮚伏地被髡,本傳及他書皆不見,然金人立主詔-{云}-:「惟何㮚、李若水不許與議。」則二人同爭必矣。何烈《靖康草史》亦-{云}-:「何㮚髡鉗爲女眞營軍校。」足明㮚得禍亦酷,但不能強爭耳,今並附見 }}}}。是日夜,漏下二鼓,金人以檄來議立異姓,且令遷都,詔書略-{云}-:「宋之舊封,理宜混一,然念舉兵本非貪土,請前宋在京臣僚,一面請上皇倂-{后}-妃兒女親眷王公之屬出京,仍集耆老軍民共議,薦舉堪爲人主者一人,不限名位高卑,所貴道德隆茂,衆所推服,長於治民者,從軍前備禮冊命。」淵聖皇帝亦附手劄,略-{云}-:「今於元帥府拜受大金皇帝詔書,以屢變盟誓,別立異姓。自惟失信,固當如此,猶許舊地,別立賢人,其於萬姓,爲幸非細,幸早請上皇以下,舉族出京,無拘舊分,妄爲禍福,速招連累。」時執政侍從集內東門,見敵書,讀之皆號哭,兵部尚書呂好問曰:今計無所出,但當率衆懇告耳。若其不從,上皇出城亦未遲也。」入內內侍省都知李石出帝手劄,好問曰:「此乃不得已而書也!」夜半,不能決。初左副元帥宗維與諸軍帥議,欲留蕭慶居汴京,以守河南地,慶不敢當,衆又推漢軍都統制劉彥宗,彥宗亦不敢當,右副元帥宗傑語於衆曰:「他日趙氏必復興,今吾務廣地而兵力不能周,是自貽患也,不若以河爲界。」宗維是之,遂有就城中別擇賢人之議{{color|maroon|{{-| 此據傅雱《通問錄》附見 }}}}。好問,希哲子也{{color|maroon|{{-| 希哲,公著子,元祐崇政殿說書。《僞楚錄》載金檄-{云}-:「大金元帥府近以降表申奏,今囘降旨:先皇帝有大造於宋人,而宋人悖德,故去歲有問罪之師,乃因遣使軍前祈請,遂許自新,既而變渝愈速,是致攻討,擊城摧破,方申待罪之禮,況近尋載書,『有違斯約,子孫不紹,社稷傾危』。今既伏罪,宜從誓約。宋之舊封,頗亦廣袤,既爲我有,理宜混一,然念舉師止爲弔伐,本非貪土,宜別擇賢人,立爲藩屏,以王茲土。其汴都人民願隨主遷居者聽。右所降聖旨在前,今請宋宰相文武百官、在京臣寮,一面共請上皇以下-{后}-妃兒女親眷王公之屬出京,仍勾集耆老僧道軍民,遵依聖旨,共議薦舉堪爲人主者一人,不限名位尊卑,所貴道德隆茂,勳業耆舊,素爲衆所推服,長於治民者,雖無衆善,有一於此,亦合薦舉。當依聖旨,備禮冊命。趙氏宗人不預此議。應宋之百司,並事新君,其國候得姓氏,隨冊建號,所都之地,臨日共議。天會五年二月六日。右金吾衞上將軍右都監押。右監軍押。王子右副元帥押。你移齎勃極烈左副元帥押。諳板勃極烈都元帥押。」<ref>案《大金弔伐錄》《靖康要録》所記檄文,各有異同,可倂參考</ref>臣家藏《圍城雜書》載此手劄-{云}-:「今月六日,於元帥府拜受大金皇帝詔書,以屢變盟誓,別立異姓,仍依聖旨,專俟上皇以下-{后}-妃諸王公主以次內族出京,俾令團聚。自惟失信,固當如此,猶許舊地,別立賢人,其於萬姓,爲幸非細,今因元帥府差人齎文字入城,附此誠意,幸爲曉悉。早請上皇以下舉族出京外,諸事並從元帥府指揮,方是長計,無拘舊分,妄爲禍福,速招連累。右備錄皇帝御書在前,今曉示官員耆老等,各令知悉。二月七日」按此手劄,丁特起《泣血錄》中亦有之,邦昌上康邸書亦-{云}-:「尋奉御筆,令依元帥指揮」-{云云}-蓋指此也。按原本所載檄文字句脫誤,今悉依《北盟會編》補正}}}}
== 丁卯 ==
道君太上皇帝出詣金營時敵令翰林學士承旨吳幵學士莫儔邀上皇出郊上皇疑不聽敵以其事付京城四壁巡檢溫州觀察使範瓊平旦金人大啟南薰門鐵騎極望闖門而陳瓊與幵儔及內侍李石偕至延福宮請上皇與寧德皇后同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瓊以言逼之遂禦犢車出宮至南薰門敵自甕城以鐵騎擁之而去都人望之皆慟哭此以欽宗實錄及宣和錄幼老春秋三國謀謨錄參修曹勛所進北狩聞見錄雲徽宗在蕊珠宮李石吳幵莫儔入見石奏請到南薰門徹舍拜表乞皇帝歸聞金人意欲成本朝一叚懇情亦無它意石又道淵聖語雲不可緩恐失事機徽宗欲索道服出姜堯臣曰敵情詐偽不測更宜聖裁徽宗將行內人皆哭徽宗曰若以我為質得官家歸保宗社亦無所辭又取常所禦佩刀令丁孚佩之乃出至南薰徽宗頓足輿中曰事乖變矣呼孚取佩刀已被敵人搜去申初到南郊齋宮止於大王位從人皆不許隨後三日惟呼勛孚堯臣徐中立在左右幼老春秋雲吳幵莫儔持元帥府文字入城見孫傅王時雍徐秉哲謂之曰軍前有旨如上皇已下申時不出即縱兵四面入來殺人傅與時雍徑見太上皇乞與諸王后妃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範瓊以言逼之上皇涕泗橫流不得已乃乘竹轎而出按諸書孫傅未嘗見上皇此所雲恐誤然傅畫一狀亦云太上皇已下不敢有違令旨見起發赴軍前同伸懇告則傅亦必預聞矣今並附此庶不失實時肅王樞已出質鄆王楷等九人從淵聖皇帝在青城於是安康郡王楃相國公梃瀛國公樾建安郡王楧嘉國公椅溫國公棟儀國公桐昌國公柄潤國公樅等九人及龍德宮王貴妃喬貴妃韋賢妃王婉容閻婉容任婉容王婕妤喬婕妤小王婕妤崔夫人康王夫人邢氏與諸王夫人帝姬暨上皇十四孫皆出靖康要盟錄有取宗族數雲鄆王並夫人朱氏男二人女宗姬六人肅王夫人任氏男二人女宗姬二人景王夫人田氏女宗姬二人濟王並夫人曹氏康王不在京夫人邢氏祁王並夫人曹氏莘王並夫人嚴氏徐王並夫人王氏沂王和王信王已上系蕃衍宅未出合郡王國公十人系在諸合分已出降嘉德帝姬都尉曹寅安德帝姬都尉宋邦光崇德帝姬都尉曹晟出使茂德帝姬都尉蔡鞗押赴軍前成德帝姬都尉向子房洵德帝姬都尉田丕順德帝姬都尉向子扆顯德帝姬都尉劉文彥未出降華福帝姬惠福帝姬令福帝姬純福帝姬寧福帝姬永福帝姬柔福帝姬諸妃嬪欽宗實錄雲上皇詣青城鄆王已下三十餘王皆從誤也按九王正月辛丑已留青城從上皇出者乃未出合諸王耳上皇三十一子自淵聖肅王康王及先已薨外亦不應有三十餘人實錄甚誤賢妃開封人邢氏祥符人朝請郎瓊女也日將午父老邀上皇不及道逢燕王俁越王偲哭而邀之燕王泣曰金人欲之將安所避民曰願與王俱死若何開封尹永嘉徐秉哲捕斬為首者益兵衛上皇出南薰門左副元帥宗維令其禮部侍郎劉思易御服靖康忠臣第二番語錄雲二月六日金人令蕭慶劉思脫二帝龍袍李若水擁抱徽宗王履擁抱淵聖令不得脫按上皇出京在蕭慶宣詔之次日時若水等已被囚語錄誤也王履事跡雲履隨行翰林司兵士鄭福歸雲當月初六日讀了金人詔尼瑪哈令蕭太師劉尚書脫二帝龍衣是時觀察抱定少帝令蕃人不得近前此得其實但誤以兩事為一日耳今略刪潤令不抵牾靖康要錄雲上皇初到青城尼瑪哈阿裏布坐於端誠殿上皇東向尼瑪哈南向阿裏布西向聞上皇玉音甚厲汝稱先皇帝有大造於宋反是我有大造於汝也若大遼伐我當所甘心汝去年興師吾傳位與嗣君遂割地犒軍汝等乃還今興兵稱嗣君失信汝等曾記誓書否汝不自言乃蕭慶王汭等教汝曹為之可呼蕭慶等亦皆不出少頃上皇起行東廊見上扶上皇號泣久之上皇謂上曰汝若聽老夫之言不遭今日之禍蓋上皇初欲與帝出幸何㮚苦諫乃止此所雲諸書皆無之今且附見初敵遣幵儔邀上皇出並取諸王留守孫傅欲匿不遣幵示以真定府路走馬承受宦者鄧述等所供名字乃盡發焉獨恭福帝姬才周晬不為敵所知與賢德懿行大長帝姬淑慎長帝姬不與遣燕越王神宗子二帝姬仁宗哲宗女也廣平郡王木□疌年十六給使何義奉木□疌及乳母隱民間後數日敵檄徐秉哲取之木□疌遂不免此據汴都記及何烈草史二書皆稱韓國公而無名臣謹按四朝國史韓國公木□疌靖康元年封廣平郡王蓋進封月日淺故都人但以韓國呼之耳草史又云公與阿保同日被害則恐不然按靖康皇族數似是紹興十二年太母南歸日隨行內侍所具雲廣平郡王見在足明木□疌未嘗為金人所害也今不取瓊開封人自卒伍補官屢平河北山東諸盜金人入犯瓊以所部援京師因留不去至是遽為敵用 是日同知樞密院事孫傅率文武百寮僧道耆老為畫一狀詣軍前雲準大金皇帝指揮傅等聞命震越義當即死然念世被本朝德澤至深至厚嗣君皇帝親政才及期年恭儉憂勤無所不至遽蒙廢絕實非臣子所敢聞知謹忍死陳詞上幹臺聽一太上皇已下不敢有違令旨見起發赴軍前同伸懇告一嗣君即位以來並無失德惟是失信一事上累譴訶蓋緣觀政之初為謀臣所誤繼己盡行竄責顯是嗣君悔悟前失非有它心一嗣君在東宮即有德譽比既即位中外歸仰今若未加廢絕尚可以歲修臣事之儀如拋降金銀表叚之數雖日下未能數足將來下外路取索分歲貢納實為大金無窮之利若一旦廢棄遂同匹夫雖有報恩之心何緣自效一伏詳來旨令別擇賢人以主茲土許汴都人民隨主遷居具見仁慈存恤之至據今中外異姓實未有堪充選舉者若倉卒冊立四方必不伏從緣此兵連禍結卒無休息之期非所以上副元帥愛惜生靈之意一今日之事生殺予奪全在元帥雖大金皇帝詔有廢立然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則閫外之事元帥可專行一汴京兩經根索公私所有各已罄竭顯見將來難以立國乞班師之後退守偏方以備藩屏如蒙大恩特許嗣君已廢復立所有稱呼位號一聽指揮敵不報傅又自為狀雲伏睹詔書宜擇賢人立為藩屏竊見國主自在東宮恭儉著聞若欲選擇賢人必無出其右者兼本國自太祖皇帝以來累世並無失德惟上皇信聽奸臣國主年幼新立為大臣所誤以致違盟失信上幹國典伏望元帥許其自新復主社稷以責後效再念趙氏祖宗德澤在民未泯或未允從前懇亦望哀憫許於國主子弟中擇一賢者立之或不欲立上皇之子乞於神宗皇帝二子中選擇建立使得北面永為藩屏非惟不滅趙氏亦使一國生靈蒙被恩澤永有依歸又不報
== 戊辰 ==
吳幵莫儔復以檄來督舉異姓孫傅等以狀答曰本國將相多是日前誤國之人將帥率敗亡之余其它臣僚悉皆碌碌若舉於草澤之間亦非聞望素著人心必不歸向孰肯推戴兼趙氏德澤在人至厚若別立異姓城中立生變亂非所以稱皇帝及元帥府愛惜生靈之意若自元帥府選立趙氏一人不惟恩澤有歸城中及外方立便安帖或天命改卜歷數有歸即非本國臣民所敢預議乞自元帥府推擇金人報書曰自昔運數既衰必有繼興者若言敗亡之世必無可繼則三王之後迄至於今安有君臣之道人倫之序何不詳道理之深也今垂諭丁寧而輙言及趙氏雖不忘舊其違命之罪亦已深矣此後不宜更復若此如或必欲元帥府推擇則在軍皆北地漢兒既舉北人與混一無異若欲推擇見在軍前南官亦請具姓名申報惟不許何㮚李若水預此議如或在京內外俱難自舉各具名銜管依元帥府所舉推戴狀申書中所謂在軍前南官蓋屬張邦昌也元帥府劄子據文武臣僚軍民僧道耆老中大夫孫樞密等狀申事已洞悉朝廷所以廢趙氏者豈徒然哉以不守信誓不務聽命也非天命改卜豈有如此之甚哉皇上猶以<嶅彩見>度別立賢人而已真可謂大義矣今垂諭丁寧而輙言及趙氏雖不忘舊其違命之罪亦已深矣此後不宜更復若此又狀申前日將相多是罪廢敗亡之余其他臣僚皆碌碌無聞若舉於草澤之間孰肯推戴者夫運數既衰亦必有繼興者若言敗亡之世必無可繼則三王之後迄至於今安有君臣之道人倫之序何不詳道理之深也再請恭依已降聖旨早舉堪為人主者一人當依已去劄子施行如或必欲元帥府推擇緣會驗在軍前皆系北地漢兒若舉北人即與混一無異實違所降聖旨若欲推擇南人其見在軍前南人亦樞密等之所共知也未審果有可舉者否若果有則請具姓名見示亦與依應惟不許何㮚李若水等預此議如或在內及外俱難自舉仍請諸官各敘名銜連署速具管依元帥府所舉推戴狀申天會五年二月八日 初南壁統制官吳革聞上皇已出入白孫傅請力留皇后皇太子至是引見革頓首請太子堅避以固國本傅許諾且問策焉革為畫計乃於啟聖院置局名賑濟所募士就食一日之間至者萬計革陰以軍法部勒且告急於王及在外諸大臣約日大舉實錄革附傳云上皇后妃盡出革入白孫傅請留太子明日引見而三國謀謨錄載之此月庚午按上皇以丁卯出南薰門革在南壁不應三日後乃入白孫傅錄誤也今移附戊辰 取光祿少卿範寅敷等四人赴軍前寅敷致虛子也 是日上皇在青城自制發願文祈天請命諭景王杞曰適來密詞罪已損壽以全趙氏自登位之後過失甚多敢不自陳以回天譴杞頓首稱贊此據王若沖北狩行錄曹勛所進聞見錄亦有之
== 己巳 ==
內前揭示長榜坐金人檄書及孫傅等議狀都人始知欲立異姓相顧號絕孫傅復為百官軍民狀遺金人云本國趙氏祖宗德澤在人日久今來渝盟失信止是上皇與前主其子及支屬並不干預尚冀恩造更賜詳酌庶得中外帖然不致生事若不容傅等死請必欲推擇異姓自中及外委無其人兼實難於自舉<娯櫬螅酒蛟帥府推擇敢不一聽臺命傅又與張叔夜別具狀雲伏以前主皇帝違犯盟約既已屈服服而舍之全在元帥不然則有監國太子自前主傳命出郊以來鎮撫軍民上下帖然或許就立以從人望若不容傅等申臣子之情改立異姓天下之人必不服從四方英雄必至雲擾生靈塗炭卒未得安傅等自知此言罪在不赦然念有宋祖宗以來德澤在人於今九世天下之人雖匹夫匹婦未忍忘之況傅等世食君祿方主辱臣死之時上為祖宗下為生靈茍有可言不敢愛死時在京士民郭鐸等亦詣善利門以狀白金帥雲上雖失信其於天下萬姓略無過失若立異姓恐民心無統奸雄竊發望元帥垂天地之恩復立今上以主此土若元帥以失信廢之則監國太子肅王景王皆有賢德人所共知乞賜選擇不報
庚午孫傅復為狀遺金人乞軫恤趙氏存全社稷許國主歸國降號稱藩或立監國太子以從人望或選立趙氏近屬使本國生靈有主中外安帖以全大國吊伐之義傅等今在南薰門拜泣俟命遂率百官父老集門下號泣數刻吏部尚書王時雍獨不預是日右副元帥宗傑親至左副元帥宗維營中共議軍民告立趙氏事宗維不許吳幵莫儔復至督舉異姓催取皇族甚峻金檄略雲若謂廢舊立新眾難服從緣向因推戴尚可今依聖旨擇賢共立孰云不可又云行府於在京官僚未諳可否但想目下為首管勾者必是可舉欲立本官幵儔雲尼瑪哈大怒明日二事不了即舉兵入城遂會百官議侍從已下乞致仕者四十人時兵部尚書呂好問在禁中亦乞致仕孫傅謂好問曰尚書畏死耶傅以執政留守當死軍前尚書世受國恩當任興復之責好問乃止時雍仁壽人也張叔夜為狀遺金人云奉令旨令立見今為首管事之人緣本官非眾所推乞自元帥府於嗣子或趙氏支屬擇立一人所貴恩歸元帥府永為藩輔而趙氏宗廟尚得血食此據叔夜家傳淵聖皇帝以手劄付徐秉哲雲我以失德為金人所廢公可彈壓京師毋使喧撓反為我累上劄據丁特起泣血錄吳幵莫儔所賫元帥府劄子雲吳承旨回賫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孫樞密等狀二道並初七日狀二道備巳洞悉右勘會朝廷詔旨丁寧務在恤民今來堅執迷惑累日祈請復立趙氏甚不應理若謂廢舊立新果難服從緣推戴尚可何況遵依聖詔擇賢共立孰謂不可兼早有文字惟貴道德不限名位高卑本欲利民今諸官軍民僧道耆老既乞行府選擇行府於在京官僚未諳可否但想在京目下為首管勾者必是可舉所以行府欲立本官請在京文武百官軍民僧道耆老照會此意若所指在京目下為首管勾官員可以共立早具本官名銜狀申如亦未可即依已去文字須得共薦一人限不過今月十一日狀申趙氏支屬不過今日發遣出城如此度不見舉薦及不發遣必當別有悔吝無得有違天會五年二月十日又大金元帥府牒今月十日右副元帥親到左副元帥麾下共議宋人告請復立趙氏事至晚到本營方有善利門下軍員送到汴京軍民僧道耆老郭鐸等告乞立趙氏文狀並孫樞密等今月七日八日九日三次共五道錄白為言此事已經共議差官入京湏得別行薦舉外善利門下人員以輒受文狀嚴切懲戒訖慮在京人猶以投狀為詞別致住滯今請在京諸官孫樞密等照會依吳承旨莫學士等賫去文字日限施行不得住滯 城之始破也行門指揮使蔣宣李福率眾叩祥曦殿請扈駕突圍以出何㮚恐其為亂執而殺之及是帝命賜其家各三百縑以旌忠義
== 辛未 ==
監國皇太子諶出詣敵營初留守孫傅議以五千金匿太子於民間殺狀類太子者送之紿以都人遮留誤擊太子居五日無肯當之者統制官吳革請以所募士微服潰圍以出傅不從時金以淵聖皇帝手劄諭傅上皇亦劄雲尚賴元帥<嶅彩見>仁使我父子團聚速令太子出來此據丁特起泣血錄始幵儔督脅不已傅未聽至是事益急傅在皇城司其子來省傅叱之曰吾已分死國矣汝曹速去勿亂人意其子亦曰大人以身徇國某尚何言哉範瓊恐變生先以危言詟衛士是晚以兵衛皇后太子共約一車中詣敵營此據丁特起泣血錄從車凡十兩百官軍民奔隨號哭太學諸生擁拜車前哭聲振天時已薄暮將近門猶聞車中呼雲百姓救我金人在門下者迫行此據宣和錄傅言於人曰上蒙塵托孤於傅豈可自脫分付與人請從太子往死生以之遂以留守事付王時雍而出守門人不許是夕傅留宿門下靖康野錄初上以太子監國孫傅為留守及金人邀太子出人皆望傅以死節傅與張叔夜但送至門而已繼而又取傅及家屬人以是非傅不能守節而自取辱與史不同今不取 吏部尚書王時雍等請立張邦昌以治國事初金人定立邦昌然未顯然言之也至是趣百官議立異姓不即屠城時雍在皇城司令中書舍人李會預為議狀曰自古受命之主必上膺圖箓下有勛德在民今本國臣僚如孫傅等被用日淺率皆駑下迷誤趙氏至亡國在內官僚委無其人乞於軍前選命某人以治國事時幵儔微言金有立邦昌意時雍疑未定左司員外郎依政宋齊愈適自外至時雍問以敵意所主齊愈取片紙書張邦昌三字示之與所傳同此據欽宗實錄與張栻私記不同趙甡之中興遺史有齊愈款狀甚詳雖當時置對之詞不無鍜煉然栻所記似以為齊愈告鄉人於道而為李綱所中則亦恐不盡然余見七月癸卯註時雍遂以邦昌姓名入議狀付幵儔以出獨張叔夜不可實錄雲是日不書議狀惟孫傅張叔夜按此時傅已解留守事在南薰門故王時雍得主其議傅不但不書狀而已
== 壬申 ==
傅叔夜坐堅違詔旨告立趙氏押赴軍前叔夜至敵營抗論如初不少屈敵拘之沈良靖康遺錄雲孫傅既遣皇族為尼瑪哈召至青城令見舊主上見謂曰無煩重相公斷送我一門家眷傅無對而退趙甡之遺史雲張叔夜赴軍前尼瑪哈召叔夜紿之曰孫傅不立異姓已殺之公年老大家族繁盛豈可與孫傅同死邪可供狀叔夜曰累世荷國厚恩誓與國家俱存亡實不願立異姓迫之數四終不從唯請死而已金人皆義之 敵散檄城中令軍民共舉張邦昌連名申上有異議者令別具狀惟不許引惹趙氏有敢逗遛當按軍法夜幵儔復入城留守司據今月十二日吳承旨莫內翰自軍前來賫到大金元帥府指揮請疾速勾集在內大小官員不限已未共議並僧道耆老軍官等更乞說諭商議如並舉張邦昌即便連署各於本銜親書其名背後名下押字仍於年月紙縫用在上官印限十三日申上便與冊立入京如別有異見別具狀申只不許引惹趙氏若舉賢人者亦許不阻有敢違留不赴議所者當按軍令是夜三鼓御史臺告報文武百官不限大小使臣雖致仕在京宮觀僧道耆老軍民等限十三日絕早並赴宣德門集議內有官員不來具狀申元帥府依軍法無許住滯右錄二月十二日夜元帥府指揮在前今曉示各令知悉
== 癸酉 ==
王時雍行留守事揭榜通衢雲金人許推擇趙氏賢者集百官秘書省共議何烈靖康草史雲範瓊詐言金許立哲宗之後陳王子為君按哲宗無後而上之兄吳榮王秘嘗封陳王有奕其子也今附見既至即閉省門環以兵令範瓊以舉邦昌事說諭軍民皆唯唯而退有太學生對曰某等所見意殆不然瓊慮軍民視效即抗聲折之時雍恐百官不肯書乃先自書以率之百官亦隨以書於是文武數百人以大卷相授若州縣胥吏書卯歷者略無留滯不終朝而畢其間亦有飲泣悲籲而不敢出辭者忽下坐一朝士面目嚴冷者厲聲曰二百年趙氏天下豈可付它姓吾乃異議者請如所令其右汴士大慟曰吾請同行時雍詰之自列名氏曰奉直大夫寇庠朝請郎高世彬庠山東人世彬瓊裔孫也此據夏少曾朝野僉言及孫偉跋靖康野史修入監察御史馬伸言於眾曰吾曹職為爭臣豈可坐視不吐一辭當共入議狀乞存趙氏中丞秦檜以為然即具單狀曰檜身為禁從職當臺諫荷國厚恩甚愧無報今大金擁重兵臨已拔之城操生殺之柄必欲易姓檜盡死以辨非特忠其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耳趙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餘載頃緣奸臣敗盟結怨鄰國謀臣失計誤主喪師遂至生靈被禍京都失守皇帝至躬出郊求和於軍前兩元帥既允其議已布聞中外矣且空竭帑藏居民之所積追取鑾輿御服之所用割兩河之地恭為臣子今乃變易前議人臣安忍畏死而不論哉且宋之於中國號令一統綿地數萬里德澤加於百姓前古未有興亡之命雖在天有數焉可以一城而決廢立哉昔西漢絕於新室而光武乃興東漢絕於曹氏而劉備王蜀唐為朱溫篡奪李克用猶推其世序而繼之蓋繼世之久德澤在人者深基業雖陵遲英雄猶畏而不敢窺其位古所謂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之謂也晉武帝因宣景之權以竊魏之神器德澤在人者淺加以惠帝昏亂五王爭柄自相戮害故劉淵石勒得以據中原猶賴王導溫嶠輩輔翼元皇江左之盛踰於西京石晉欺天罔人交結外邦以篡其主得之以契丹失之亦以契丹況少主失德任用非人曾無德澤以及黎庶特舉中國藩籬之地以賂戎人天下其何思之哉此契丹所以能滅晉也宋有天下九世比隆漢唐竊觀今日計議之士多前日大遼亡國之臣畫策定計所以必滅宋者非忠於大金也特假威以報怨耳頃上皇誤聽奸臣因李良嗣父兄之怨滅契丹盟好之國乃有今日之難然則因人之怨以滅人之國者其禍可勝言哉彼必曰滅宋之策在絕兩河懷舊之思除鄰國復仇之志而已又曰大金兵威無敵天下中國之民可指麾而定大金果能滅宋兩河懷舊之思亦不能亡如其不能徒使宗屬賢德之士倡義天下竭國力以北向則兩河之民將去金而歸宋矣且天生南北之國方域至異也晉為契丹所滅周世宗復定三關是為晉報恨然則今日豈必趙氏然後復仇哉中國英雄亦將復中國之恨矣又況禍莫大於滅人國昔秦滅六國而六國滅之苻堅滅燕而燕滅之頃童貫蔡攸貪土以奉主欲營私而忘國計屯兵境上欲滅遼取燕雲之地方是時也契丹之使交馳接境祈請於前為貫攸之計者當從其請為國遠慮乃欲邀功以兼人之地遂貽患今日雖焚屍戮族又何益哉今元帥威震中原功高在昔乃欲用離間之論而矜一已之功其為國計亦云失矣貫攸之為可不鑒哉自古兵之強者固不足恃大金自去歲問罪中國入境征戰已踰歲矣然所攻必克者無他以大金久習兵革中國承平百年士卒罕練將帥未得其人也使異日士卒精練若唐藩鎮之兵將相得人若唐肅代之臣大金能必其勝負哉且世之興亡必以有德而代無德以有道而易無道然後皇天祐之四海歸之若張邦昌者在上皇時附會權幸之臣共為蠹國之政今日社稷傾危生民塗炭雖非一人所致亦邦昌為之力也天下之人方疾若仇讎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英豪必共起而誅之終不足以為大金屏翰矣如必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而天下之宗子不可滅也檜不顧斧鉞之誅戮族之患為元帥言兩朝之利害望稽考古今深鑒忠言復嗣君之位以安四方之民非特大宋蒙福實大金萬世之利也王明清揮麈後錄雲秦會之靖康末議狀乃馬先覺建議會之不答少焉槁就呼臺吏連名書之會之既為臺長則當列為首會之猶豫先覺率同僚合辭力請會之不得已始肯書名所以秦氏藏本猶雲檜等也紹興中先覺甥何珫上其槁會之大怒竄珫嶺外此叚實毀檜太甚按珫錄檜獨具單狀而首詞雲某身為禁從職典臺諫則必非連名也後錄又云姚宏嘗托張澄從秦會之求官秦雲廷暉與某靖康末俱在臺上書尼瑪哈乞存趙氏拉其連銜持牘去經夕復見歸竟不僉名此老純直非狡猾者聞皆宏之謀也繇是薄其為人宏曰不然先人當日固書名矣今世所傳秦所上書與向來者大不同更易其語用此誑人以仆嘗見之所以見忌語泄宏坐事死獄中按此又與何珫所雲不同然當時金人獨取秦檜而不及姚馬則未嘗連名可知或者馬伸嘗慫恿之今略修潤令不抵牾明清揮麈第三錄載檜議狀全文乃孫傅第三狀明清誤也檜為議狀已即稱疾守本官職致仕檜致仕實錄不書按日曆紹興元年檜乞奏薦狀雲靖康二年二月十三日準告依前朝請郎守御史中丞致仕壬申十三日也今增入始百官既集祠部員外郎喻汝礪聞舉邦昌事捫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遂掛衣冠去於是監察御史吳給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皆致仕而秘書省校書郎胡寅太常寺主簿張浚開封府司儀曹事趙鼎相率逃太學中以避亂故皆不書議狀伸給須城人汝礪仁壽人庭秀鄞縣人寅崇安人右文殿修撰安國子浚咸子咸綿竹人已見紹聖元年九月鼎聞喜人也堂吏張僅自秘書省歸取平生所受告牒悉焚之遂自為布衣此據孫偉跋靖康野記 金人索南班宗室開封誤遣朝議大夫將之敵曰所取宗室無大夫名將之曰我魏王後也將之魏悼王廷美五世孫莫儔謂左副元帥宗維曰第取玉牒即見實數戶部侍郎邵溥在南薰門下與宗正少卿黃哲共議貯以陶器坎而藏之紿以為亂兵所焚繇是疏屬獲免此據溥哲墓碑參潤增入實錄二月癸酉令人於宗正寺取玉牒溥指名取南班宗室自二王宮以近屬及官序高者先取而中興會要乃雲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等四書皆於初渡江時失之則是玉牒果為所留也王明清揮麈後錄雲秦檜嘗對方滋言二帥謂搜索宗室未有盡者莫儔獻計乞取玉牒其中有名者盡行搜括檜在旁曰尚書誤矣譬如人家宗族不少有雖號同姓而情好極疎者平時富貴既不與共一旦禍患乃欲與之均恐無此理尼瑪哈曰中丞言是由此異待之按取玉牒之日檜尚未出城此說誤也或是三月庚子再取宗室時姑附此俟考溥雍孫雍共城人元豐康節處士哲華陽人也時睦親宅嗣濮王仲理廣親宅保寧軍節度使克暢親賢宅晉康郡王孝騫棣華宅永寧郡王有恭已下舉宗北徙惟睢雒二都宗室得全仲理襄王宗愈子克暢魏悼王孫孝騫吳榮王子有恭楚榮憲王子也於是太祖後宗子益疏無至節度使者
== 甲戌 ==
幵儔賫金牒據文武百官申乞立張相治國事已申本國冊立為皇帝訖令取冊寶及一行冊命禮數
乙亥金人取秦檜及太學生三十人博士正錄十員趙甡之遺史金人取太學生博通經術者三十人人給三百千俾治裝太學生投狀願往者百餘人比至軍前金人謂之曰金國不要汝等作大義策論各要汝等陳鄉土方略利害諸生有川人閩浙人者各爭持紙筆陳山川險易古人攻戰據取之由以獻又妄指倡女為妻要取詣軍前後金人覺其茍賤復退者六十餘人士之無守有如此者沈良遺錄曰金人初取太學三十人正錄皆懼乃私誘學中素無廉恥者以充數即日出城其賫糧並為賊所奪髡之中路皆裸體逃歸賊亦縱而不追二說不同今並附見何㮚已下隨駕在軍前人並取家屬 初統制官吳革既募兵後遷居同文館附者至數萬人多兩河驍悍之士又引太學諸生吳銖朱夢說徐偉等數十人與參謀議革率衛士殺妻子以圖迎二帝沈良靖康遺錄上命孫傅留守密諭慮有不測當以後事付卿可置力士司召募敢勇必死之士得三萬人擁上皇太子潰圍南去我從金人之命死生以之後傅止募得二百餘人知事不集乃止按吳革白傅募士在帝已行之後恐良得於傳聞非其實也三國謀謨錄雲革日夜密謀迎立大元帥按此時二帝尚在城外安得便立元帥實錄雲遣人告急於康王約擁兵近城圖迎二帝革附傳所書當得其實今從之欲奉九廟神主以從軍先誅範瓊等數十人乃分兵突出十八門期用三月八日舉事與謀者惟兵部尚書呂好問監察御史馬伸張所奉議郎致仕吳給等數人好問欲遣人持書詣王訪得邢煥女弟之夫合門宣贊舍人蔣師愈又與門下省錄事張思聰謀募效用李進縋城以蠟書來上進行至開德府守臣顯謨閣直學士王棣疑之進以實告乃遣人伴送至帥府夢說桐廬人政和末嘗上書直諫士論推之所益都人棣雱子也雱安石子元豐龍圖閣直學士
== 丙子 ==
金人遣曹少監郭少傅同開封尹徐秉哲治事先是京師事務皆取稟軍前故也敵又索內藏元豐大觀庫簿籍悉取寶貨及大內諸庫龍德兩宮珍寶奇物如西海夜珠王中正陳摶燒金之類其它真珠美玉珊瑚瑪瑙琉璃花犀玳瑁之屬各以千計上皇平時好玩有司所不能知者內侍王仍輩曲奉金帥指其所在而取之真珠水晶繡簾珠翠步障紅牙火櫃龍麝沈香樂器犀玉雕鏤屏榻古書珍畫絡繹於路此據宣和錄及夏少曾朝野僉言宣和錄又云金人入內徑取諸庫真珠四百二十三斤玉六百二十三斤珊瑚六百斤碼瑙一千二百斤北珠四十斤西海夜珠一百三十個朱砂二萬九千斤水晶一萬五千斤花犀二萬一千八百四十斤象牙一千四百六十坐龍腦一百二十斤金磚一百四十葉王先生燒金陳摶燒金高麗進奉生金甲金頭盔各六副金鞁金馬杓金杵刀金作子四百二十五副玉作子六百副花犀帶金帶金朿帶玉朿帶鍍金帶金魚袋等上皇合分金錢四十貫銀錢八十貫皇帝合分金錢二十貫銀錢四十貫皇后合分金錢十一貫銀錢二十二貫銀火爐一百二十隻金火爐四隻金桌子百二十隻銀交椅二十隻金合大小四十隻金水桶四隻金盤盞八百副金註碗二十副金銀匙筯不記數金湯瓶二十隻琉璃盞一千二百隻琉璃托子一千二百隻珊瑚托子四百隻碼瑙托子一千二百隻真珠扇子四百合紅扇一百合藍扇一百合行鸞扇三百五十合大扇六十合扇車一百量二帥左右姬侍各數百皆秀曼光麗紫幘金朿帶為飾它將亦不下數十人壁中珍寶山積 初李若水既為金所囚蕭慶謂若水曰事已爾無可奈何徒死無益前日公雖詈國相國相初無過公意若今日順從即明日得美官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從隸謝寧亦勉之曰侍郎父母春秋高兄弟眾仰侍郎以生若少屈萬一得復歸若水叱曰忠臣事君有死無二吾今不復顧家矣雖然吾親老汝若歸勿遽言恐重傷吾親意令兄弟輩徐言吾死國也是日左副元帥宗維引若水諭意若水不聽囚之
== 戊寅 ==
王以京師久無耗檄諸將帥伺其實若敵未有去意即引兵近畿副元帥宗澤見之謂諸將曰敵情如此豈忍坐視乎時範訥趙野合兵屯南京遣使臣趙哲獻書帥府哲將家子有膽略以百騎分三隊道與金人三四戰獲數級奪金人馬三匹以獻王大悅都監康履面責哲不當王叱退之野軍自大名亂後尤無紀律日出剽掠甚於敵騎澤遺書誚野訥及知興仁府曾楙使率所部勤王野等以為狂不答知泗州朝請大夫賈公望見經制使翁彥國切責之曰京城報甚惡天子日夜望中丞救援今留此不進豈欲反邪泗小壘錢糧俱竭自來日更不供公宜斬公望以謝軍第恐朝廷他日未遽貸公爾彥國慚翼日提兵趨淮西而去公望昌朝孫也昌朝真定人慶歷中宰相 金人取詳通經教德行僧數十人待遇頗厚
== 庚辰 ==
王發東平府王在東平踰月京城音問不通副元帥汪伯彥等共議移屯濟州以俟敵隙王從之 是日副元帥宗澤自澶淵移軍南華縣先是澤約諸帥會兵五旬無一人至者澤奮願擊敵引諸將共議都統制陳淬曰敵方熾未可輕舉澤怒將斬之諸將羅拜乞貸淬效死會元帥府檄至澤乃引兵屯南華境上謂淬曰汝當先諸將一行以贖前日之過淬曰願盡力遂進兵未十里與敵遇出敵不意敗之即據南華縣是時澶濮濟單曹亳陳潁應天廣濟諸郡皆有勤王兵敵又犯亳州直秘閣京畿轉運副使兼江淮發運副使向子諲遣使臣持書遺金人以會合勤王兵馬所為名大略言兵勢逆順令退保河外敵遽以亳宋等州守禦所牒報之約日索戰諸道兵畏縮不進子諲敏中元孫也敏中開封人咸平中宰相
== 辛巳 ==
尚書吏部侍郎李若水為金人所殺時左副元帥宗維再召若水問以不肯立異姓狀若水言主上仁孝恭儉未有過失豈可輕議廢立宗維曰趙皇失信使南北生靈如此安得為無過若水知敵不可以義動即曰若以失信為過則公乃失信之尤者乃歷數其五事且曰汝伐人之國不務安全生民徒掠金帛子女以自豐汝滅亡不久矣因肆罵不已宗維大怒即圜丘下敲殺之若水將死監刑者復問侍郎服未乎若水奮詈愈切敵怒以刃裂頤斷舌然後殺之梟其首此據若水逸事金人相謂曰大遼之破死義者以十數今南朝惟李侍郎一人咸嘆重之初若水之出使也淵聖皇帝擢監左藏西庫修武郎王履為之副使還遷相州觀察使履抗敵不回卒與俱死履開封人累世右職元符末坐上書入籍編管新州若水死年三十五中興贈若水觀文殿學士後謚忠湣贈履武勝軍節度使按履事跡甚偉而實錄乃無一字及之殊不可曉今以履事跡及靖康忠臣三番語錄修入實錄附傳若水臨死為歌詩卒章雲矯首問天兮天卒不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履事跡乃以為履所賦今且附此俟考 金主遣諸軍都部署英宗廟諱同音 按原書避嫌名今補仍存舊註尚書左僕射權簽書樞密院事韓正持冊來立張邦昌要盟錄有冊文雲尚書左僕射韓某而不言其名王明清揮麈後錄雲具官韓昉按昉本燕人事遼為知制誥庚戌年七月冊劉豫為副使猶居此官此時無緣已為僕射實錄劉韐附傳云金命其尚書僕射韓正館韐即此人也今增入 金遣吳幵莫儔集百官於皇城司議遷都之地眾以揚州江寧為請敵命都江寧
== 壬午 ==
鄜延經略使張深引軍屯狹府先是宣撫使範致虛欲聚兵為長驅河洛之計深不敢戰乃議各圖進取互為聲援使彼罔測且戰且前庶有先到國門者議久不決深遂行翌日熙河經略使王倚環慶經略使王似西道副總管孫昭遠皆來會
== 癸未 ==
金令百官拜表請立張邦昌光祿大夫中太一宮使唐恪既書議狀仰藥死實錄恪附傳云恪聞議立異姓呼其諸子謂曰吾為大臣而國家至此顧力不能救獨有死耳乃仰藥自殺其後張邦昌攝位朝士貴賤多拱手臣之獨恪先事而死識者推其節王偁東都事略雲恪既書名乃仰藥死二書不同按議立邦昌在此月癸酉恪以前宰相居城中若不書名金人無不詰難之理又無由經十有餘日尚不書議狀也夏少曾僉言曰群臣於秘書省議推戴張邦昌恪大慟一少年斥恪曰公為丞相不能為國家計事以至於此況平時鬻賣官爵習蔡京不法所為猶厚顏赴議舉異姓實負國家哭之何益據此則恪亦在議中未嘗先事而死明矣汴都記曰是時金人正取人恪以前宰相恐不免遂服大黃作腹疾以死王明清揮麈後錄雲金立張邦昌欽叟書名畢仰藥而殂建炎中張達明為中司適欽叟家陳乞贈典達明言欽叟不能抗敵之命雖死不足褒贈由是恩數盡寢迄今不能理也明清所雲差詳但小舛誤紹興日曆二年十一月乙亥唐恪男瑑進狀先臣恪任觀文殿學士中太一宮使以臣僚上言任少宰日不合許割三鎮事落職乞依赦追復有旨唐恪追復觀文殿學士丁丑中書舍人胡松年奏瑑陳請其父不獲伸迎請二聖之謀乃飲藥以死聖恩或謂累經赦宥特與復職臣不敢輕議若曰嘉其死節臣願詔有司更加詳考實狀詔前降復職指揮更不施行明清所雲誤以松年為張澂也實錄附傳云觀文殿大學士唐恪薨仍前不書落職事此不惟疏略當必有故 是日王次濟州時元帥府官軍及群盜來歸者凡八萬人自黃河以南分地而屯濟州萬九千五百人以為王之衛隸都統制楊惟忠開德府萬九千人濮州七千人以拒敵之在衛南韋城臨濮者並隸副元帥宗澤興仁府萬九千人廣濟軍八千人單州六千人柏林鎮三千人以拒敵之在考城者並隸節制軍馬黃潛善大凡官軍民兵六萬四千五百人孔彥威常謹丁順三盜萬五千人分屯六州而向子諲在宿何誌同在許趙野範訥在宋趙子崧在陳皆圍繞京都未得進
== 甲申 ==
金人取太學錄黃豐楊願赴軍前二人托疾得免願山陽人也 敵遊騎五百至濮州雷澤境上尉向拱禦之拱勇而有謀先培繩桑下敵至挑戰已而偽遁敵追奔馬絓而止悉擒斬之元帥府以拱為合門祗候
== 乙酉 ==
大風拔木 戶部尚書梅執禮禮部侍郎陳知質刑部侍郎程振給事中安扶為金人所殺初金人括金銀急命執禮等八人董之未幾執禮等議曰敵所以留車駕者為金銀也今欲足元數雖銅鐵亦不給不如結罪申絕塞其所請宦者謂金人曰試許士庶以金銀易米麥當有出者已而果然二帥大怒是晚召執禮等四人責以金銀不足曰胡不賦之於民四人同辭對曰今天子蒙塵臣民皆願前死雖肝腦不計也於金繒何有哉顧誠亡以塞責敵大怒問官長安在欲加以罪而置其餘振恐執禮坐之遽前曰皆官長也敵不勝其忿先取其副侍御史胡舜陟殿中侍御史胡唐老監察御史姚舜明王俁各杖之百幾死執禮等猶為之請命既而遣還至南薰門有呼於後者曰尚書且止有元帥臺令四人皆下馬跪聽命則以次敲殺之梟其首趙甡之遺史稱胡唐老遂死蓋誤也乃下令曰根括官已正典刑金銀或尚未足當縱兵自索執禮浦江人振樂平人扶燾子燾開封人元祐知樞密院事舜陟績溪人舜明嵊縣人俁宛邱人也後贈執禮資政殿學士知質振端明殿學士自城破至此凡再納金二十一萬兩銀七百十四萬兩表叚一百萬匹皆有畸敵猶以為少故殺之朝野僉言二月二十八日大金以金銀事執梅執禮陳知質程振安復殺之監察御史黎確等知四人之由將欲結兵以救二聖曾與王時雍等議時雍不從金人欲正其罪恐動眾心故以金銀事殺之若謂金銀少自有四壁根括官執禮副留守非其職也按實錄金銀官八人執禮為首此所雲誤若四人果有結兵救二聖之事本傳及墓誌無容不書記事者得於傳聞又誤以安扶為安復也今並不取 是日再括金銀留守司差官百員分坊巷遍加根檢左諫議大夫洪芻等分詣懿親蕃衍宅諸妃嬪位所至與宮人飲又頗匿余金以自奉吏部員外郎王及之至沂王府遂坐蕃衍宅門罵諸王此據李綱記上語修入八月戊午行遣芻南昌人也
== 丙戌 ==
陝西宣撫使範致虛以勤王兵至狹府初致虛抵華陰京西轉運副使劉汲遺書勸以一軍自蒲中趨河陽焚敵積聚絕河橋一軍自狹洛直抵鄭許與諸道連衡敵必解散致虛以書謝汲遂行此據晁公溯所作汲傳附入但公溯稱致虛按兵華陰汲以書誚責云云致虛以書謝而終亦不行則非也其實致虛銳意出師但以無謀致敗今略修潤之時南道副總管高公純奉詔勤王頓兵不進汲誚責再三不聽乃取其所部兵馳入援汲丹棱人嘗為開封府刑曹掾介直有守至是稍擢用之
== 丁亥 ==
資政殿學士知中山府陳亨伯為步將沙振所殺初金左監軍完顏昌圍中山府亨伯冒圍入城固守踰半年敵不能下至是呼總管使盡括城中兵擊賊以眾寡不敵辭斬以狥復呼振使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辭亨伯固遣之振懼潛衷刅入府有妾好定按宋史陳遘列傳妾名定奴者責其不待報振立斬之遂害亨伯於堂中次子錫與仆妾十七人皆被禍振出帳下卒噪而前曰大敵臨城安得殺吾父執而捽裂之身首無余趙甡之遺史金人以上皇北狩至中山府其帥陳遘登城上皇呼遘遘曰道君皇帝也遂慟哭曰陛下何得至此提轄沙振曰此中豈有道君皇帝必金人之詐也以箭射之遂鼓眾喧鬧而殺遘其子錫在旁側身護遘乃並殺之於是振自守中山按此時道君未離城下安得過中山若然則亨伯死不在此時史與甡之必有一誤臣修此錄凡系月日者必以國史為斷但此時河北已隔絕史臣亦是得之傳聞容有差互以未有他書考證姑附見此後城破敵見其屍曰南朝忠臣也斂而葬諸鐵柱寺中興贈特進謚曰湣節昌金穆宗英格子達蘭也按紹興講和錄有金人復取河南詔曰奸臣昌等稔心旤逆玩寇欺君請歸侵疆務繼絕世自奸臣伏罪跡厥攸行外侮內連情狀甚著又一詔雲撻懶等力言齊為不道既衰矣不若以河南地錫與大宋以此知撻懶即昌也昌於旻晟為從父弟故名皆連日字耳楊割洪皓記聞作楊哥今從苗耀神麓記史願亡遼錄撻懶或作撻辣今從金人詔本楊割廟號穆宗此據洪皓記聞所雲張棣圖經雲楊割廟號神祖疑是後來所改今附此俟考 按英格達蘭名今改正姑存原註
== 戊子 ==
金令百官作勸進張邦昌表禮部員外郎吳懋當草表因稱疾求罷汪藻撰懋墓誌雲為禮部員外郎會金立張邦昌法當郎草箋奏公度不可拒將引繩自裁有幸非常者儳曰仆請為之公由是獲免而王時雍用事坐政事堂公發憤罵時雍曰反賊吾不能擊汝如叚秀實耶時雍面頸發赤不能對公因以疾求罷不聽遂稱疾篤於家時執政已下咸有勸進文此據實錄然是時執政馮澥曹輔前執政路允迪皆在金營城中前執政惟李回一人當考軍器監王紹獨曰念之久矣何不亟為因探懷出表以示眾眾皆切齒懋晉陵人也於是吳幵莫儔賫司農少卿胡思所改定在京百官勸請狀詣敵營其辭略曰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學通天人位冠冢司身兼眾美伏望以蒼生為憂而不以細行自飭以機政為慮而不以固避自嫌上體大金擇立存撫之意下副國人推戴為主之望幵等至二帥遣知樞密院事漢軍都統制劉彥宗禮部侍郎劉思兵部尚書應奉御前文字高慶裔持詣邦昌邦昌呵責彥宗又罵城中百官因不食金不聽使人守之百官勸請狀金人曉諭諸路節文中有之見四月庚申註檄文但雲具官劉侍中而無其名按邦昌上王書稱忽劉彥宗等賫城中文字與吳幵莫儔俱至故知劉侍中即彥宗也胡思改勸請狀有案牘今參考修正耿延禧中興記雲張邦昌至城外金諭以欲立之意邦昌求死不從曰康王軍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劉光世必竭力輔之趙氏必中興立邦昌徒取誅滅於是金人於圍城中取臣南仲家屬並劉光世諸妾子之在城中者皆質金營按是時將相之家多為金所取未必因邦昌之言兼劉光世自延安引兵東出此時猶未至崤澠間三月十五日西兵方至潼關邦昌僣已久矣當是金索劉延慶家屬而及光世諸子也況南仲非金所嚴憚張邦昌何用言之今不取 元帥府以隨軍轉運使梁揚祖總領措置財用初王在濟州軍食不繼揚祖言京城圍久鹽法不通權印賣東北鹽鈔王許之未踰月商人入納至百餘萬緡軍餉遂給逮元帥府結局乃止汪伯彥中興日曆雲王移軍東平梁揚祖軍錢糧有後至者大元帥既行大名尹張愨截留弗恤揚祖移文屢索不報逮聞王將即位乃變易輕賫以還揚祖具稟王王發笑按愨以公忠名恐未必有此或別有曲折當考 是日延寧宮火元祐孟皇后徒步出居相國寺前之私第此據回天錄後去年閏月己卯自瑤華宮移延寧先是淵聖皇帝與李若水議更張弊政乃尊後為元祐皇太后已草詔書未及行也事見去年十二月乙丑至是六宮有位號者皆從二帝北徙惟後以廢得存朱勝非秀水閑居錄雲二聖皇族皆詣敵營中議亦取後淵聖意邦昌必不能久僣欲留孟後以為興復基本因遣人入城取物紙尾批廋語與府尹徐秉哲雲趙氏註孟子可相度分付會金人以後廢久無預時事故不復取按金取宗族皆據管宮合內侍所供名字後實以廢處外宮故不為敵所指名未必欲取而復止也沈良靖康錄雲上皇出宮數日有手帖至開封府尹徐秉哲雲欲得趙氏註孟子煩為送至及火發秉哲遽至延寧宮太后已出良所謂上皇手帖恐其詞必有誤汴都記雲太后居道宮三十年瑤華遺火之後在延寧宮今春又火是日太后脫身何所都人亦不知其無恙故皆得遺臣謹按靖康之變舉族北遷而元祐太后與康邸獨存蓋天意也故詳著之
== 庚寅 ==
吳幵、莫儔來報邦昌來日入城,以觀人情。仍告語城中萬一有不虞,盡行屠戮。於是治尚書令廳及西府以待之。
----
{{smallrefs|0.8em|columns=2}}
7uagewd8senalzu1k4motmbmt5bq2t4
Wikisource:写字间/topic list
4
760396
2171015
2170865
2022-08-10T14:52:08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36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8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00:26: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08:2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7T22:27:00.000Z" | 2022-06-28 <span style="color: blue;">06: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4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9T02:00:00.000Z" | 2022-08-09 <span style="color: blue;">10:0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22:21:00.000Z" | 2022-07-16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15:51: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2T18:35:00.000Z" | 2022-06-23 <span style="color: blue;">02:3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DuckSoft|DuckSoft]]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6T12:32:00.000Z" | 2022-06-26 <span style="color: blue;">20:3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鑒略妥註版本考|鑒略妥註版本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7T04:15:00.000Z" | 2022-06-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1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日省錄》格式問題|《日省錄》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ssifbus|Assifbus]]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4T13:07:00.000Z" | 2022-07-04 <span style="color: blue;">21: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3T01:12:00.000Z" | 2022-07-13 <span style="color: blue;">09: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Stang|Sta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14:37:00.000Z" | 2022-07-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8:0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16:0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2T07:13:00.000Z" | 2022-07-22 <span style="color: blue;">15: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佛國記与法显传|佛國記与法显传]]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52: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7T18:36:00.000Z" | 2022-08-08 <span style="color: blue;">02: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7T19:11:00.000Z" | 2022-08-08 <span style="color: blue;">03:11</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0i61b38ho6rrmvlvc6fcz18yniwbb0v
2171097
2171015
2022-08-10T19:51:43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36個議題]]; new reply: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Wikisource:写字间#《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三省推鞫日記/冊一》缺字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7T22:27:00.000Z" | 2022-06-28 <span style="color: blue;">06: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4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9T02:00:00.000Z" | 2022-08-09 <span style="color: blue;">10:0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磻溪隨錄/遺卷》填補缺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22:21:00.000Z" | 2022-07-16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Wikisource:写字间#《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宗簿寺謄錄》中的一冊幫我找找]]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15:51: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到底受不受版權保護呀?]]</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2T18:35:00.000Z" | 2022-06-23 <span style="color: blue;">02:3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DuckSoft|DuckSoft]]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6T12:32:00.000Z" | 2022-06-26 <span style="color: blue;">20:3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鑒略妥註版本考|鑒略妥註版本考]]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7T04:15:00.000Z" | 2022-06-27 <span style="color: blue;">12:1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日省錄》格式問題|《日省錄》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Assifbus|Assifbus]]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4T13:07:00.000Z" | 2022-07-04 <span style="color: blue;">21: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丙申謄錄》中的草書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3T01:12:00.000Z" | 2022-07-13 <span style="color: blue;">09: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Stang|Sta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14:37:00.000Z" | 2022-07-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是否受著作权保护]]</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8:0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16:0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2T07:13:00.000Z" | 2022-07-22 <span style="color: blue;">15: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佛國記与法显传|佛國記与法显传]]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52: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7T18:36:00.000Z" | 2022-08-08 <span style="color: blue;">02: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Jusjih|Jusji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7T19:11:00.000Z" | 2022-08-08 <span style="color: blue;">03:11</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hq89n238z6smhvl2zkc923g0bj77jd3
省无联关于目前湖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0
870073
2171127
2036398
2022-08-11T02:03:10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省无联关于目前湖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author=
|y=1967|m=12|d=21
|edition=yes
|notes={{wikipedia|省无联}}
}}
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七日,这是一个将永远载入湖南文化革命斗争史册的光辉日子,就在这一天,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旗手毛主席来到长沙,对湖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毛主席号召我们在革命的原则下联合起来。
在毛主席的伟大战斗号令的号召下,在这光辉的历史背景下,《湖南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于十月十一日正式宣告成立了。
《湖南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作为一个革命大联合的新生事物,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派战斗的集合体,她出世就遭到了一切反动势力的猖狂围剿。
但是,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湖南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正是在这场反动势力的空前围剿中显示出了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湖南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也正是在这场围剿中发展壮大了。
今天,是我们向全省三千八百万人民公布我们的政治主张和战斗纲领的时候了。
==1. 大好形势与逆流==
毛主席在巡视华北、中南、华东等地途中最科学、最深刻、最精辟地概括了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形势。毛主席说:“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从来的群众运动都没有象这次发动得这么广泛、这么深入。”
形势大好,这是我们坚定不移,从不动摇的信念。
但是,我们所说的形势大好是阶级斗争的形势大好。而决不是资产阶级老爷和他们的走狗所鼓吹的取消阶级斗争的“形势大好”。
我们不仅从正面,从革命群众的充分发动来分析形势大好,而且我们还从反面,从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垂死挣扎(不论是在全国还是在湖南)来理解形势的大好。
当前,全国范围内出现的一股自上而下的反极“左”的反革命逆流。使我们对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必然覆灭更充满了信心。逆流的出现,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回光返照,“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变为主流。”
一边高唱凯歌,一边迎接反扑。在二月逆流中我们是这样,在今天,还是需要我们这样。我们决不能因为形势大好而放松对资产阶级司令部拼死反扑的警惕性。
“谁要是只看见光明的一面,不看见困难一面,谁就不能很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在大好形势面前,我们必须牢记毛主席的这一教导。
==2. 新的进军号==
《[[中共中央关于湖南问题的若干决定]]》肯定了湖南无产阶级革命派对湖南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的初步胜利。应该看到这个初步的胜利还是只是打乱了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阵脚,湖南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并没有被摧毁,《决定》的发表不是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派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斗争的结束。而只是预示着在新的条件下,新的夺权斗争的开始。
林副统帅十月二十四日代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对湖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作的指示是这场新的夺权斗争的进军号。
林副统帅一针见血地指出,湖南的烂摊子大,三条黑线又粗又长,湖南是反革命的三结合,湖南还没有乱透。
林副统帅的指示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对湖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新的战略部署。这个部署的核心就是湖南必须大乱,乱敌人,乱湖南资产阶级司令部,湖南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丧钟敲响了。
《中共中央关于湖南问题的若干决定》和林副统帅10月24日的指示,划分了湖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两个不同的时期,贯穿其中的是一条不断革命的红线。
==3. 彻底摧毁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派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矛盾斗争就是阶级斗争的集中反映,是推动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林副统帅10.24指示中指出的反革命三结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湖南旧省委没有被广大群众冲垮之前,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通过旧省委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在旧省委被冲垮之后,这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又利用省革筹的招牌镇压革命的学生运动,复辟资本主义。尽管省革筹这种三结合的形式是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但是,内容才是事物的本质。那种压迫群众的司令部,难道是无产阶级的司令部吗?难道不可以炮轰吗?(一九六六年《红旗》杂志第十五期社论)
彻底摧毁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这就是林副统帅给我们提出的战斗任务,新的夺权斗争就是夺省革筹中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权。
由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所炮制的长沙、株洲、劭阳等地的市革筹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司令部新的重要的据点,这些市革筹必须连同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一起彻底摧毁。
省革筹中资产阶级司令部为维护上台黑线人过关,他们把一些台下人物作牺牲品抛出来,欺骗群众,以转移斗争目标,把摧毁反革命三结合的革命斗争引向揪革命组织“坏头头”的错误方向上去,对于他们的诡计必须坚决戳穿,必须立即引导革命群众投入摧毁反革命三结合的革命风暴中,彻底埋葬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4. 所谓反极“左”的实质就是反革命==
由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策动的一场全省范围内的反极“左”运动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了。
两个多月的斗争实践告诉我们,所谓反极“左”的实质就是反革命,反极“左”运动是一股反革命逆流。
在革命阵营中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极“左”思潮,所谓批判极“左”思潮就是批判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造反精神,就是阉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革命的批判的灵魂。
所谓反极“左”运动,这是省革筹中黑线人物为了保护自己过关,维护他们已经窃取到手的政权,转移斗争的大方向,对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新的镇压。
所谓反极“左”运动从对革命群众运动中出现的某些过火的行为的无限上纲,横加指责开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对湖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光辉历史的歪曲和否定。
“反极左运动”控制湖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必须迅速批判这股“反极左”的反革命逆流。
==5. 联合必须服从于革命原则==
“原则的政策是唯一正确的政策。”联合必须服从于革命原则。
放弃原则的“联合”,是迎合省革筹中资产阶级司令部胃口的杂烩,它必将断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果实。拿原则去作交易,是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可耻背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线人物为了掩护自己过关,为了使他们已经窃取到手的政权具有更加完善、更加合法的形式,他们收买了胡勇、叶东初这样一批工贼,利用大联合作幌子,取消革命原则,软硬兼施,用反革命的凑合代替革命的联合,吞并、瓦解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派队伍。“工代筹”的产生只不过是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计划中的一个部署。
对于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对于背叛革命充当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走狗的工贼,我们只有毫不留情地坚决揭露和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也只能在这种对立面的斗争中发展和巩固起来。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的《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在其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在毛泽东思想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革命联合,他必定在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在反革命凑合“工代筹”的破旗前高高地树起《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革命大联合的大旗。革命大联合的伟大力量必将粉碎省革筹中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反革命计划。
==6. 坚持文攻武卫的正确方针==
在湖南高司武工队、红色怒火之后又出现了反革命武斗组织工联八·一九主义兵,八·一九主义兵的出世正象高司武工队,红色怒火的出世一样,标志着工联少数决策人及其后台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在政治上的失败。
挑起武斗,是省革筹中资产阶级司令部里黑线人物穷途没落的一手。对付反革命武斗组织,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文攻武卫,用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镇压他们的任何挑衅。
==7. 肃清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省革筹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交替使用镇压和收买的两种策略,并且在收买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功。机会主义思潮已在革命队伍中曼延,成了一种危险的病症,以湘江风雷总部一小撮叛徒的向资产阶级司令部投降只是更加大规模的叛卖革命的序幕,革命阵营的分裂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的深刻。
列宁曾经强调指出:“准备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进行长期的顽强的和无情的斗争,在反对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社会沙文主义以及诸如此类的资产阶级影响和思想……不进行这种斗争,不预先完全战胜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就根本谈不上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开展对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毁灭性的进攻,为了获得对省革筹中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夺权斗争的胜利,必须看清受机会主义思潮严重腐蚀的头头,[越]过他们去进行革命。
==8. 在毛泽东思想的大路上前进==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向胜利发展。
这场斗争仅仅是开始,更伟大的革命决战还在前面。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关键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敌人正以新的斗争策略和斗争形式来挽救他们的灭亡。斗争的形式在变更,但斗争的阶级内容丝毫也没有改变。
任何散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后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只有乘胜追击,才能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
湖南省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紧跟最高统帅毛主席,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
km4uhoi13fzp1ilquc5m8aq5etx5n2e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14
913845
2171082
1594155
2022-08-10T16:16:26Z
Johnson.Xia
52379
wikitext
text/x-wiki
{{plain sister|wikipedia=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分类: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taammq6yjz4es3z7yb1fylv8pv7yend
2171083
2171082
2022-08-10T16:18:41Z
Johnson.Xia
52379
使用[[w:WP:HOTCAT|HotCat]]已添加[[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事机构]]
wikitext
text/x-wiki
{{plain sister|wikipedia=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分类: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事机构]]
8r12uw9ein6gs8300do6gfgtkem8vcp
蘭雪軒集
0
1004694
2171061
1757052
2022-08-10T15:13:31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蘭雪軒集|author=許筠|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作者:許蘭雪軒]]=
[[蘭雪軒集/蘭雪斎詩集小引|蘭雪齋詩集小引]] →
'''蘭雪軒集'''
作者:[[Author:許蘭雪軒|許蘭雪軒]]
「小引」:[[朱之蕃]]、「題辞」:[[梁有年|梁有䄵]]、「跋」:許筠
編者:'''許筠'''
西元1606年
== 目次 ==
* [[蘭雪軒集#%E8%98%AD%E9%9B%AA%E6%96%8E%E8%A9%A9%E9%9B%86%E5%B0%8F%E5%BC%95|1蘭雪齋詩集小引]]
* [[蘭雪軒集#%E8%98%AD%E9%9B%AA%E8%BB%92%E9%9B%86%E9%A1%8C%E8%BE%9E|2蘭雪軒集題辞]]
* [[蘭雪軒集#%E8%98%AD%E9%9B%AA%E8%BB%92%E8%A9%A9|3蘭雪軒詩]]
** [[蘭雪軒集#%E4%BA%94%E8%A8%80%E5%8F%A4%E8%A9%A9|3.1五言古詩]]
** [[蘭雪軒集#%E4%B8%83%E8%A8%80%E5%8F%A4%E8%A9%A9|3.2七言古詩]]
** [[蘭雪軒集#%E4%BA%94%E8%A8%80%E5%BE%8B%E8%A9%A9|3.3五言律詩]]
** [[蘭雪軒集#%E4%B8%83%E8%A8%80%E5%BE%8B%E8%A9%A9|3.4七言律詩]]
** [[蘭雪軒集#%E4%BA%94%E8%A8%80%E7%B5%B6%E5%8F%A5|3.5五言絶句]]
** [[蘭雪軒集#%E4%B8%83%E8%A8%80%E7%B5%B6%E5%8F%A5|3.6七言絶句]]
** [[蘭雪軒集#%E9%99%84%E9%8C%B2|3.7附録]]
* [[蘭雪軒集#%E8%A8%B1%E7%AD%A0%E8%B7%8B|4許筠跋]]
* [[蘭雪軒集#%E3%80%94%E9%99%84%E9%8C%B2%E3%80%95%20-%20%E5%85%84%E3%81%AE%E8%A8%B1%E7%AF%88%E3%81%AE%E4%BD%9C|5〔附録〕 - 兄許篈之作]]
== [[蘭雪軒集/蘭雪斎詩集小引|蘭雪斎詩集小引]][編集] ==
{| class="wikitable"
| 閨房之秀、擷英吐華、亦天地山川之所鍾靈、不容强、亦不容遏也。漢曹大家成敲史、以紹家聲、唐徐賢妃諫征伐、以動英主、皆丈夫所難能、而一女子辦之、良足千古矣。卽彤管遺編所載、不可縷數。乃慧性靈襟不可泯滅、則均焉、卽嘲風咏月、何可盡廢。以今觀於許氏蘭雪齋集、又飃飃乎塵埃之外、秀而不靡、冲而有骨。遊仙諸作、更屬當家。想其本質、乃雙成飛瓊之流亞、偶謫海邦、去蓬壺瑤島、不過隔衣帶水。玉樓一成、鸞書旋召、斷行殘墨、皆成珠玉、落在人間、永充玄賞。又豈叔眞易安輩、悲吟苦思、以寫其不平之衷、而總爲兒女子之嘻笑嚬蹙者哉。許門多才、昆弟皆以文學重於東國、以手足之誼輯其稿之僅存者、以傳予、得寓目、輒題數語。而歸之觀斯集、當知予言之匪謬也。
|
|}
== 蘭雪軒集題辞[編集] ==
蘭雪軒集/蘭雪軒集題辞
== 蘭雪軒詩[編集] ==
=== 五言古詩[編集] ===
* [[蘭雪軒集/少年行|少年行]]
* 感遇 (4首)
* 哭子
* 遣興 (8首)
* 寄荷谷
* 洞仙謠
* 染指鳳仙花歌
=== 七言古詩[編集] ===
* 望仙謠
* 湘絃謠
* 四時詞 春
* 四時詞 夏
* 四時詞 秋
* 四時詞 冬
=== 五言律詩[編集] ===
* 出塞曲 (2首)
* 效李義山体 (2首)
* 效沈亜之体 (2首)
* 寄女伴
* 送荷谷謫甲山
* 春日有懐
=== 七言律詩[編集] ===
* 次仲氏見星庵韻 (2首)
* 宿慈寿宮贈女冠
* 夢作
* 次仲氏高原望高台韻 (4首)
* 送宮人入道
* 題沈孟鈞中溟風雨図
* 皇帝有事天壇
* 次孫内翰北里韻
=== 五言絶句[編集] ===
* 築城怨 (2首)
* 莫愁楽 (2首)
* 貧女吟 (3首)
* 效崔国輔体 (3首)
* 長干行 (2首)
* 江南曲 (5首)
* 賈客詞 (3首)
* 相逢行 (2首)
* 大堤曲
=== 七言絶句[編集] ===
* 歩虚詞 (2首)
* 青楼曲
* 塞下曲 (5首)
* 入塞曲 (5首)
* 竹枝詞 (4首)
* 西陵行 (2首)
* 堤上行
* 鞦韆詞 (2首)
* 宮詞 (20首)
* 楊柳枝詞 (5首)
* 横塘曲 (2首)
* 夜夜曲 (2首)
* 遊仙詞 (87首)
* 夜坐
* 閨怨 (2首)
* 秋恨
=== 附録[編集] ===
* 広寒殿白玉楼上樑文
* 恨情一畳
* 夢遊広桑山詩序
== [[蘭雪軒集/許筠跋|許筠跋]][編集] ==
{| class="wikitable"
| 夫人姓許氏、自號蘭雪軒、於筠爲第三姊。嫁著作郞金君誠立、早卒無嗣。平生著述甚富、遺命荼毗之、所傳至尠。俱出於筠臆記、恐其久而愈忘失、爰灾於木、以廣傳云。時<br />
| 夫人は姓 許氏、
|}
== 〔附録〕 - 兄許篈之作[編集] ==
* [[送筆妹氏]] - 兄[[許ホウ|許篈]]作。
{| class="wikitable"
!原文
|-
|仙曹舊賜文房友
|-
|奉寄秋閨玩景餘
|-
|應向梧桐描月色
|-
|肯隨燈火注蟲魚
|}
* [[題杜律巻後奉呈妹氏蘭雪軒]] - 兄許篈作。
{| class="wikitable"
| 杜律一冊、邵文端公寶所鈔、比虞註尤簡明可讀。萬曆甲戌、余奉命賀節、旅泊通川。遇陝西擧人王君之符、接話盡日、臨分、贈余是書。余寶藏巾箱有年。今輟奉玉、汝一覽 其無負余勤厚之意、俾少陵希聲復發於班氏之手可矣。
| 『杜律』一冊、
|}
== 引用[編集] ==
# [[蘭雪軒集#cite%20ref-1|↑]] 女性の寝室。ここでは女性の代名詞。
# [[蘭雪軒集#cite%20ref-2|↑]] 「閨房之秀」で優れた女性作家の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3|↑]] 漢の班昭を指す。歴史家・班彪の娘で、『漢書』の著者である班固の妹。中国史上初の女性歴史家。
# [[蘭雪軒集#cite%20ref-4|↑]] 歴史書の推敲。
# [[蘭雪軒集#cite%20ref-5|↑]] 軸が朱塗りの筆(ここでは特に女性の著述を象徴する)。
# [[蘭雪軒集#cite%20ref-6|↑]] 事細かに数え上げる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7|↑]] 柔らかく手応えがない。
# [[蘭雪軒集#cite%20ref-8|↑]] 系統を同じくする亜類。
# [[蘭雪軒集#cite%20ref-9|↑]] 朝鮮の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10|↑]] 流刑にあうこと、配流されること。
# ↑ <sup>[[蘭雪軒集#cite%20ref-senzan%2011-0|以下の位置に戻る: 11.0]]</sup> <sup>[[蘭雪軒集#cite%20ref-senzan%2011-1|11.1]]</sup> 蓬莱山と瑤島、共に東海の果てに浮かぶという仙山。瑤島の「瑤」とは、この世ならざる美玉であり、瑤島は草木花樹も含め島全体が瑤玉で出来ているとも言う。また瑤島がそのまま蓬莱山の別名として扱われることもある。その場合、蓬莱山こそが草木花樹も含め島全体が瑤玉で出来ているとされる。
# [[蘭雪軒集#cite%20ref-12|↑]] 鳳凰の一種。小型の鳳凰。つがいで描かれることが多い(鳳凰も、鳳と凰とでつがいに描かれることもあるが)。
# [[蘭雪軒集#cite%20ref-13|↑]] 文章全体の内でバラバラの一句およびバラバラの文字。
# [[蘭雪軒集#cite%20ref-14|↑]] 趣深い、奥ゆかしい観賞。
# [[蘭雪軒集#cite%20ref-15|↑]]
# [[蘭雪軒集#cite%20ref-16|↑]] 心の中、心中、深い胸の内。
# [[蘭雪軒集#cite%20ref-17|↑]] 女子ども。女性を子どもと同じく、分別無い物あるいは非力なものとする性差別的な呼び方。
# [[蘭雪軒集#cite%20ref-18|↑]] 甲高く笑う、またはその様。
# [[蘭雪軒集#cite%20ref-19|↑]] 「顰蹙」に同じ。
# [[蘭雪軒集#cite%20ref-20|↑]] 兄と弟、兄弟。許蘭雪軒の兄・
# [[蘭雪軒集#cite%20ref-21|↑]] 朝鮮の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22|↑]] 「手足」は兄弟の切っても切れない絆を手足に喩えた慣用表現、「手足之誼」で兄弟同士の思いやり。
# [[蘭雪軒集#cite%20ref-23|↑]] 目を通す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24|↑]] 誤り、間違い、誤謬。
# [[蘭雪軒集#cite%20ref-25|↑]] 「非」に同じ。
# [[蘭雪軒集#cite%20ref-26|↑]] 万暦34年、西暦1606年(宣祖24年)。
# [[蘭雪軒集#cite%20ref-27|↑]] 四月。(旧暦の)夏の最初の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孟春(正月)。
# [[蘭雪軒集#cite%20ref-28|↑]] 現在の大韓民国京畿道高陽市徳陽区碧蹄洞。
# [[蘭雪軒集#cite%20ref-29|↑]] 「姉」に同じ。
# [[蘭雪軒集#cite%20ref-30|↑]] 正三品の文官の位であり、弘文館に1名、承文院と校書館に2名ずついた。
# [[蘭雪軒集#cite%20ref-31|↑]] 亡くなる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32|↑]] 火にかけること。火にかけて弔うこと。火葬。サンスクリット語 jhāpeta の音写。
# [[蘭雪軒集#cite%20ref-33|↑]] 木に刻み込むという意味。「灾」は「災」の古字・異体字・簡体字であるが、「災いする(災いが及ぶ)」という意味ではないようだ。
# [[蘭雪軒集#cite%20ref-34|↑]] ここでは「云う」の意味ではなく、上述を総括して「~ということである」という意味を表す文末の語助詞。
# [[蘭雪軒集#cite%20ref-35|↑]] 「載」は年に同じ。万暦36年、西暦1608年(宣祖41年)。
# [[蘭雪軒集#cite%20ref-36|↑]] 四月。(旧暦の)夏の最初の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孟春(正月)。ちなみに、真ん中(2番目)の月の場合「仲」が、最後(3番目)の月の場合は「季」が前に付く。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仲春(二月);季夏(六月)、季秋(九月)、季冬(十二月)、季春(三月)。
# [[蘭雪軒集#cite%20ref-37|↑]] 月の初めの十日間、上旬。
# [[蘭雪軒集#cite%20ref-38|↑]] 文の部屋、つまり書斎。
# [[蘭雪軒集#cite%20ref-39|↑]] 文房具のこと。特に筆・硯・墨など。文人には必須の道具を、書斎の友と洒落ていう。
# [[蘭雪軒集#cite%20ref-40|↑]] 「閨」は閨房(女部屋)。「秋閨」で、秋の夜長に無聊をかこつ女部屋の意。
# [[蘭雪軒集#cite%20ref-41|↑]] 月の光の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42|↑]] 灯火の燃える様子やそこに群がる虫や魚の様子を、上句で述べた月夜の光とそれに照らされた梧桐の木を大枠にして描き出した詩文に、注釈を入れるように
# [[蘭雪軒集#cite%20ref-43|↑]] 杜甫の律詩を精選して抄出した本。
# [[蘭雪軒集#cite%20ref-44|↑]] 明の万暦2年(西暦1574年)。
# [[蘭雪軒集#cite%20ref-45|↑]] 慶賀節。特に明の皇帝の誕生祝いのこと。
# [[蘭雪軒集#cite%20ref-46|↑]] 杜甫の通称。由来は、漢の宣帝と許皇后の陵墓「杜陵」、特に、小さい方の許皇后の陵墓「少陵」のそばに住んでいたことから、自ら「少陵野老」と称したことにちなむ。
# [[蘭雪軒集#cite%20ref-47|↑]] 万暦10年(西暦1582年)。
eag7yam5hzi2mrwkz8j7rkivzhfzydl
User:Blahhmosh
2
1036011
2171072
2169754
2022-08-10T15:22:34Z
Blahhmosh
79595
/* 奎章閣文獻搬運狀況 */
wikitext
text/x-wiki
我是blahhmosh。我负责修改那些关于韩国、日本、琉球、蒙古、和越南的古书籍。暫時尤其是韓國/朝鮮的。我希望以後能夠把整個奎章閣的書籍全部搬運到維基文庫。
== Basic ==
===已經完成===
*《[[三國史記]]》
*《[[高麗史]]》
===正在搬運===
*《[[朝鮮王朝實錄]]》
*《[[承政院日記]]》
===長期維護===
*《[[三國史記]]》
*《[[高麗史]]》
*《[[朝鮮王朝實錄]]》
*《[[承政院日記]]》
===未來預期搬運===
*《[[日省錄]]》
*《[[備邊司謄錄]]》
*《[[宋史筌]]》
{{#Babel:en-N|zh-N}}
{{Userpage}}
===奎章閣文獻搬運狀況===
已搬運到GK02851_00。
===沙盤===
*[[/沙盤|沙盤]]
s3djcdyocwjuvy956817anb7nbyo8r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
0
1089526
2170968
2168344
2022-08-10T12:03:32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previous = [[../2021年|2021年]]
| next = [[../2023年|2023年]]
| notes =
}}
{{div col|colwidth=10em}}
* [[/第1号|第1号]]
* [[/第2号|第2号]]
* [[/第3号|第3号]]
* [[/第4号|第4号]]
* [[/第5号|第5号]]
* [[/第6号|第6号]]
* [[/第7号|第7号]]
* [[/第8号|第8号]]
* [[/第9号|第9号]]
* [[/第10号|第10号]]
* [[/第11号|第11号]]
* [[/第12号|第12号]]
* [[/第13号|第13号]]
* [[/第14号|第14号]]
* [[/第15号|第15号]]
* [[/第16号|第16号]]
* [[/第17号|第17号]]
* [[/第18号|第18号]]
* [[/第19号|第19号]]
* [[/第20号|第20号]]
* [[/第21号|第21号]]
* [[/第22号|第22号]]<!--
* [[/第23号|第23号]]
* [[/第24号|第24号]]
* [[/第25号|第25号]]
* [[/第26号|第26号]]
* [[/第27号|第27号]]
* [[/第28号|第28号]]
* [[/第29号|第29号]]
* [[/第30号|第30号]]
* [[/第31号|第31号]]
* [[/第32号|第32号]]
* [[/第33号|第33号]]
* [[/第34号|第34号]]
* [[/第35号|第35号]]
* [[/第36号|第36号]]-->
{{div col end}}
2n2ym38c1acvi6ms1ue3zh9yipxihm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第十三届/2022年
0
1089529
2171095
2168370
2022-08-10T17:58:00Z
Zzhtju
60887
/* 2022年第21号 */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titl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
|lawmake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
|them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
|previous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第十三届/2021年|2021年]]
|nex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第十三届/2023年|2023年]]
|portal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
}}
==2022年第1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1年11月29日|免去张军扩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1年12月4日|任命盛秋平为商务部部长助理。
{{gap}}任命颜清辉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1年12月5日|免去陈健的审计署副审计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1年12月11日|任命俞家栋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gap}}任命郝军辉为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免去任荣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职务。
{{gap}}任命胡文辉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免去周晖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职务。
{{gap}}免去姚坚的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1年12月13日|任命李萌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
==2022年第4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1年12月31日|任命曹淑敏(女)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gap}}任命王正谱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免去许勤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职务;任命严鹏程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免去徐建培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1月1日|任命黄如(女)为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1月4日|免去方永祥的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职务。}}
==2022年第7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1月2日|任命薛斌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总经理;免去彭家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总经理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1月22日|免去任鸿斌的商务部副部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1月27日|任命张云明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gap}}免去严文斌的新华通讯社副社长职务。
{{gap}}任命蒋天宝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1月28日|任命卢鹏起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免去甘绍宁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职务。}}
==2022年第9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2月1日|任命王灵桂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免去宋哲、邓中华的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gap}}免去王灵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2月25日|任命郭婷婷(女)为商务部部长助理。
{{gap}}任命康义为国家统计局局长;免去宁吉喆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2月26日|任命王希勤为清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免去邱勇的清华大学校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1日|免去汪洋的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6日|免去胡伟的海关总署副署长职务。}}
==2022年第10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6日|任命黄艳(女)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7日|免去尚勇的应急管理部副部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12日|免去唐登杰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14日|任命傅自应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郑新聪、殷树华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技术顾问。
{{gap}}任命章轲为审计署副审计长,免去其审计署总审计师职务。
{{gap}}任命王晓真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2022年第14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2月1日|任命杨万明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27日|任命张宗益为厦门大学校长,免去其重庆大学校长职务;免去张荣的厦门大学校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30日|任命张正鑫为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免去金中夏的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职务。
{{gap}}免去张茂于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4日|免去矫梅燕(女)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12日|免去王志军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职务。}}
==2022年第15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17日|任命袁炳忠为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gap}}任命龚维斌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免去其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职务;免去李季的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职务。
{{gap}}免去张军的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26日|任命李敬辉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gap}}任命赵辰昕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gap}}任命盛秋平为商务部副部长;免去王炳南的商务部副部长职务。}}
==2022年第17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18日|免去林锐的公安部副部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26日|免去李新明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28日|免去李平的科技日报社社长职务。
{{gap}}任命徐成光为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gap}}免去刘伟的应急管理部副部长职务。
{{gap}}免去刘桂平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职务。
{{gap}}免去姜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4月30日|任命石泰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免去谢伏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2日|任命陆进、解冰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免去宋新潮、胡冰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3日|任命夏先德为财政部副部长。
{{gap}}免去倪岳峰的海关总署署长职务。
{{gap}}任命俞建华为海关总署署长。
{{gap}}免去俞建华的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副部长职务。
{{gap}}免去邹志武的海关总署副署长职务。
{{gap}}免去郝军辉的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职务。
{{gap}}免去王晓晖的国家电影局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10日|任命毕宝贵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免去宇如聪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11日|免去杨宁(女)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职务。
{{gap}}任命赵峰涛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免去其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21日|任命亓延军为公安部副部长。
{{gap}}任命马骏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免去董奇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职务。
{{gap}}任命龙腾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27日|任命郑新聪为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免去其澳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技术顾问职务;免去傅自应的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2022年第19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3月14日|任命陈道江为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免去田琦的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26日|免去李晓超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职务。
{{gap}}任命崔茂虎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免去王作安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职务。
{{gap}}免去梁彦(女)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27日|任命徐麟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免去聂辰席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职务。
{{gap}}免去徐麟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职务。
{{gap}}任命傅华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免去其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职务;任命吕岩松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免去何平的新华通讯社社长职务。
{{gap}}任命王树新为重庆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5月31日|免去裴金佳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6日|免去邱启文的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职务。
{{gap}}免去赵昌华的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职务。
{{gap}}任命张碧涌为科技日报社社长。}}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8日|免去任洪斌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gap}}免去唐军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职务。
{{gap}}任命乐玉成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免去其外交部副部长职务。}}
==2022年第21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9日|任命李飞为商务部部长助理。}}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2日|任命李震国、刘新建、张文胜、姜新军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免去孔星隆、邵峰、张文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职务;任命焦小平、哈增友、李永红、李旭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免去姚新民、张勇、李萍(女)、鲁旭平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免去哈里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3日|免去张工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7日|任命龚旗煌为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免去郝平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8日|任命陈旭(女)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免去潘岳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9日|任命王永红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免去李宝荣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职务。
{{gap}}任命李术才为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免去樊丽明(女)的山东大学校长职务。}}
==2022年第22号==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2日|免去张晓明的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职务。
{{gap}}任命余斌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3日|任命孙广宇为应急管理部副部长。}}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19日|免去张务锋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职务。}}
{{国务院任免人员|2022年6月22日|任命甄占民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免去其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职务。
{{gap}}任命谢春涛为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正部长级);免去李书磊的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职务。}}
{{PD-PRC-exempt}}
nnycgnfrgtmion41rbceefwb2nd1s5n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22年
0
1095027
2170995
2162282
2022-08-10T13:47:25Z
Zzhtju
60887
/* 第6期(总第310期)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previous = [[../2021年|2021年]]
| next = [[../2023年|2023年]]
| notes =
}}
==第1期(总第305期)==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申请注册的药品相关的专利权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
'''裁判文书选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之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之二)]]
'''案例'''
*[[梁某某诉徐州市云龙区民政局离婚登记行政确认案]]
*[[王钦杰与上海力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郭睿星等民间借贷纠纷案]]
==第2期(总第306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拍卖房产竞买人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股权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报核问题的有关规定》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裁判文书选登'''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与夏普株式会社等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管辖权异议纠纷案]]
*[[明发集团有限公司与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等合同纠纷案]]
'''案例'''
*[[余姚市甬兴气体分滤厂与余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燃气经营许可纠纷案]]
*[[陈某某诉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
==第3期(总第307期)==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认可和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破产程序试点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行政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的决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裁判文书选登'''
*[[慈溪市博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与永康市联悦工贸有限公司等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
*[[湛江喜强工业气体有限公司与遂溪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编制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纠纷案]]
==第4期(总第308期)==
'''文献'''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2年3月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司法统计'''
*[[2021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2022年人民法院工作要点》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人民法院保全执行措施确保商品房预售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诉讼时效衔接适用相关问题的通知]]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李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的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冯军、金银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的公告]]
==第5期(总第309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执行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决的安排]]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裁判文书选登'''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行与临清新银河实业有限公司、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濮阳市华龙区华隆天然气有限公司因濮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诉河南省濮阳市城市管理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确认行政协议无效再审案]]
'''案例'''
*[[江苏中讯数码电子有限公司与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案]]
*[[王志国诉重庆市万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及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复议案]]
*[[郑诗琦诉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
*[[上海友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宝山区杨行镇北宗村村民委员会借款合同纠纷案]]
==第6期(总第310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
'''裁判文书选登'''
*[[黄明与陈琪玲、陈泽峰、福建省丰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
*[[饶国礼与江西省监狱管理局物资供应站等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
'''案例'''
*[[昆明哦客商贸有限公司、熊志民与李长友等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
==第7期(总第311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决定]]
'''裁判文书选登'''
*[[江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洪城支行与上海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
'''案例'''
*[[上海笛爱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行政批复案]]
ivy3neog7hljgqtz2xjwiifdq8x8zqh
2170996
2170995
2022-08-10T13:50:25Z
Zzhtju
60887
/* 第6期(总第310期)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previous = [[../2021年|2021年]]
| next = [[../2023年|2023年]]
| notes =
}}
==第1期(总第305期)==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申请注册的药品相关的专利权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
'''裁判文书选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之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之二)]]
'''案例'''
*[[梁某某诉徐州市云龙区民政局离婚登记行政确认案]]
*[[王钦杰与上海力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郭睿星等民间借贷纠纷案]]
==第2期(总第306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拍卖房产竞买人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股权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报核问题的有关规定》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裁判文书选登'''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与夏普株式会社等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管辖权异议纠纷案]]
*[[明发集团有限公司与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等合同纠纷案]]
'''案例'''
*[[余姚市甬兴气体分滤厂与余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燃气经营许可纠纷案]]
*[[陈某某诉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
==第3期(总第307期)==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认可和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破产程序试点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行政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的决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裁判文书选登'''
*[[慈溪市博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与永康市联悦工贸有限公司等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
*[[湛江喜强工业气体有限公司与遂溪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编制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纠纷案]]
==第4期(总第308期)==
'''文献'''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2年3月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司法统计'''
*[[2021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2022年人民法院工作要点》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人民法院保全执行措施确保商品房预售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诉讼时效衔接适用相关问题的通知]]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李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的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冯军、金银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的公告]]
==第5期(总第309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执行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决的安排]]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裁判文书选登'''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行与临清新银河实业有限公司、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濮阳市华龙区华隆天然气有限公司因濮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诉河南省濮阳市城市管理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确认行政协议无效再审案]]
'''案例'''
*[[江苏中讯数码电子有限公司与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案]]
*[[王志国诉重庆市万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及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复议案]]
*[[郑诗琦诉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
*[[上海友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宝山区杨行镇北宗村村民委员会借款合同纠纷案]]
==第6期(总第310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裁判文书选登'''
*[[饶国礼与江西省监狱管理局物资供应站等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
*[[黄明与陈琪玲、陈泽峰、福建省丰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
'''案例'''
*[[昆明哦客商贸有限公司、熊志民与李长友等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
==第7期(总第311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决定]]
'''裁判文书选登'''
*[[江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洪城支行与上海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
'''案例'''
*[[上海笛爱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行政批复案]]
mhk85md3m9rrguiiwd4ld7zfks3aiay
2170998
2170996
2022-08-10T13:51:40Z
Zzhtju
60887
/* 第5期(总第309期)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previous = [[../2021年|2021年]]
| next = [[../2023年|2023年]]
| notes =
}}
==第1期(总第305期)==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申请注册的药品相关的专利权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
'''裁判文书选登'''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之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专利权及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案((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之二)]]
'''案例'''
*[[梁某某诉徐州市云龙区民政局离婚登记行政确认案]]
*[[王钦杰与上海力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郭睿星等民间借贷纠纷案]]
==第2期(总第306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拍卖房产竞买人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股权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仲裁司法审查案件报核问题的有关规定》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生态环境侵权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规定]]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裁判文书选登'''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与夏普株式会社等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管辖权异议纠纷案]]
*[[明发集团有限公司与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等合同纠纷案]]
'''案例'''
*[[余姚市甬兴气体分滤厂与余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燃气经营许可纠纷案]]
*[[陈某某诉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
==第3期(总第307期)==
'''司法解释'''
*[[人民法院在线调解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认可和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破产程序试点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行政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的决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裁判文书选登'''
*[[慈溪市博生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与永康市联悦工贸有限公司等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
*[[湛江喜强工业气体有限公司与遂溪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编制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纠纷案]]
==第4期(总第308期)==
'''文献'''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2年3月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司法统计'''
*[[2021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2022年人民法院工作要点》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人民法院保全执行措施确保商品房预售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诉讼时效衔接适用相关问题的通知]]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李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的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冯军、金银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法官的公告]]
==第5期(总第309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执行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决的安排]]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任免事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任免名单]]
'''裁判文书选登'''
*[[濮阳市华龙区华隆天然气有限公司因濮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诉河南省濮阳市城市管理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确认行政协议无效再审案]]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行与临清新银河实业有限公司、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
'''案例'''
*[[江苏中讯数码电子有限公司与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案]]
*[[上海友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宝山区杨行镇北宗村村民委员会借款合同纠纷案]]
*[[郑诗琦诉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
*[[王志国诉重庆市万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及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复议案]]
==第6期(总第310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裁判文书选登'''
*[[饶国礼与江西省监狱管理局物资供应站等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
*[[黄明与陈琪玲、陈泽峰、福建省丰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
'''案例'''
*[[昆明哦客商贸有限公司、熊志民与李长友等股东资格确认纠纷案]]
==第7期(总第311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决定]]
'''裁判文书选登'''
*[[江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洪城支行与上海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
'''案例'''
*[[上海笛爱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行政批复案]]
2pqzjko86ao5olag8dq0syxbwhlycrk
關西賓興錄
0
1097925
2171008
2148234
2022-08-10T14:50:02Z
Blahhmosh
79595
/* 外部鏈接 */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關西賓興錄|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kuavmc1xxikgq3pxcmrrv4vct369fdk
文苑黼黻
0
1098038
2171003
2147332
2022-08-10T14:48:22Z
Blahhmosh
79595
/* 外部鏈接 */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文苑黼黻|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卷001|卷一]]
*[[/卷002|卷二]]
*[[/卷003|卷三]]
*[[/卷004|卷四]]
*[[/卷005|卷五]]
*[[/卷006|卷六]]
*[[/卷007|卷七]]
*[[/卷008|卷八]]
*[[/卷009|卷九]]
*[[/卷010|卷十]]
*[[/卷011|卷十一]]
*[[/卷012|卷十二]]
*[[/卷013|卷十三]]
*[[/卷014|卷十四]]
*[[/卷015|卷十五]]
*[[/卷016|卷十六]]
*[[/卷017|卷十七]]
*[[/卷018|卷十八]]
*[[/卷019|卷十九]]
*[[/卷020|卷二十]]
*[[/卷021|卷二十一]]
*[[/卷022|卷二十二]]
*[[/卷023|卷二十三]]
*[[/卷024|卷二十四]]
*[[/卷025|卷二十五]]
*[[/卷026|卷二十六]]
*[[/卷027|卷二十七]]
*[[/卷028|卷二十八]]
*[[/卷029|卷二十九]]
*[[/卷030|卷三十]]
*[[/卷031|卷三十一]]
*[[/卷032|卷三十二]]
*[[/卷033|卷三十三]]
*[[/卷034|卷三十四]]
*[[/卷035|卷三十五]]
*[[/卷036|卷三十六]]
*[[/卷037|卷三十七]]
*[[/卷038|卷三十八]]
*[[/卷039|卷三十九]]
*[[/卷040|卷四十]]
=續編=
*[[/卷041|卷四十一]]
*[[/卷042|卷四十二]]
*[[/卷043|卷四十三]]
*[[/卷044|卷四十四]]
*[[/卷045|卷四十五]]
*[[/卷046|卷四十六]]
*[[/卷047|卷四十七]]
*[[/卷048|卷四十八]]
*[[/卷049|卷四十九]]
*[[/卷050|卷五十]]
bzuz2qa1wpkaam71g7jblnbdk6t6faj
文苑黼黻續編
0
1098039
2171005
2134504
2022-08-10T14:49:04Z
Blahhmosh
79595
已将重定向目标从[[文苑黼黻]]更改为[[文苑黼黻#續編]]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文苑黼黻#續編]]
fjf9kl8y6f4szozm9ionv30npyxh1wm
赴燕日記
0
1100046
2171173
2143246
2022-08-11T06:17:14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赴燕日記|author=未詳|section=|times=朝鮮王朝|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hft6p45hjvu6xwll0sjsn9y0xjw5mjq
2171174
2171173
2022-08-11T06:19:30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
| title = 赴燕日記
| section =
| author = 未詳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赴燕日記}}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路程記|路程記]]
*[[/往還日記|往還日記]]
*[[/歷覽諸處|歷覽諸處]]
*[[/主見諸事|主見諸事]]
*[[/日給|日給]]
{{Col-end}}
[[分类:燕行錄]]
94xbpf9imwol7ogy3thjeiaf26dmdmk
夢經堂日史
0
1100715
2171138
2149123
2022-08-11T03:07:3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
| title = 夢經堂日史
| section =
| author = 徐慶淳
| times = 清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夢經堂日史}}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Col-end}}
{{清朝作品}}
tojq3u6yycurs2ty0a1x7j70xmmwndb
2171148
2171138
2022-08-11T05:05:22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
| title = 夢經堂日史
| section =
| author = 徐慶淳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夢經堂日史}}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Col-end}}
fh7tzpqzacbxnvli79z9brntejxl8rf
2171149
2171148
2022-08-11T05:06:5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
| title = 夢經堂日史
| section =
| author = 徐慶淳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夢經堂日史}}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Col-end}}
[[分类:燕行錄]]
5udvgsju5pjdke5vrzhgirc715iset9
2171170
2171149
2022-08-11T06:13:34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
{{header
| title = 夢經堂日史
| section =
| author = 徐慶淳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夢經堂日史}}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Col-end}}
[[分类:燕行錄]]
h7375yjorizmazse60myfn8mxmv4jrv
2171171
2171170
2022-08-11T06:14:02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75%}}
{{header
| title = 夢經堂日史
| section =
| author = 徐慶淳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夢經堂日史}}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Col-end}}
[[分类:燕行錄]]
4vhsecy8vrqgspow3mup6wxkya0831m
2171172
2171171
2022-08-11T06:14:46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
{{header
| title = 夢經堂日史
| section =
| author = 徐慶淳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夢經堂日史}}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Col-end}}
[[分类:燕行錄]]
h7375yjorizmazse60myfn8mxmv4jrv
洛涯金先生遺稿
0
1105146
2171057
2163059
2022-08-10T15:11:15Z
Blahhmosh
79595
Blahhmosh移动页面[[洛涯遺稿]]至[[洛涯金先生遺稿]]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洛涯遺稿|author=金安節|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0tng94b6z00fdk79pnkpn18to9t4jya
2171059
2171057
2022-08-10T15:11:2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洛涯金先生遺稿|author=金安節|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2011djkppl3vekgeugbqh2p8cqueiro
国务院关于同意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0
1105698
2171089
2163945
2022-08-10T17:56:05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同意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0
| 发文字号 = 国函〔2022〕68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复
| theme = 科技、教育\科技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同意鄂尔多斯市建设}}
{{公报标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c|{{i|国函〔2022〕68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部:
{{gap}}你们《[[关于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内政报〔2022〕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gap}}一、同意鄂尔多斯市以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gap}}二、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按照《[[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重点针对生态建设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型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集成应用荒漠化综合治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零碳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实施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推动荒漠化地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gap}}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形成推进合力,支持鄂尔多斯市全面落实和实施好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gap}}四、科技部要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支持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gap}}五、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事宜,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部会同相关方面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1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onlyinclude>
{{PD-PRC-exempt}}
ms52n0xkrccrk59v63c9f0qv06ls1yz
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0
1105699
2171090
2163946
2022-08-10T17:56:09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0
| 发文字号 = 国函〔2022〕69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复
| theme = 科技、教育\科技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
{{公报标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c|{{i|国函〔2022〕6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部:
{{gap}}你们《[[关于徐州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苏政发〔2022〕62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gap}}一、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gap}}二、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按照《[[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重点针对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等问题,集成应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等技术,实施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gap}}三、江苏省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形成推进合力,支持徐州市全面落实和实施好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gap}}四、科技部要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gap}}五、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事宜,请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部会同相关方面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1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onlyinclude>
{{PD-PRC-exempt}}
2o9mp1ipp7f0khpvwxqaxsvi589rk9e
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0
1105700
2171091
2163947
2022-08-10T17:56:13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0
| 发文字号 = 国函〔2022〕70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复
| theme = 科技、教育\科技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
{{公报标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c|{{i|国函〔2022〕70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部:
{{gap}}你们《[[关于湖州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浙政〔2022〕52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gap}}一、同意湖州市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gap}}二、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按照《[[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重点针对以生态资源为支撑的绿色转型步伐不够快、支持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集成应用绿色制造、生态资源增值利用、大数据、精准管控与决策支持等技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活推广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gap}}三、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形成推进合力,支持湖州市全面落实和实施好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gap}}四、科技部要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支持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gap}}五、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事宜,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部会同相关方面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1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onlyinclude>
{{PD-PRC-exempt}}
qr2jbhrgb98yfpbft5n2cjseakf5j3d
国务院关于同意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0
1105701
2171092
2163948
2022-08-10T17:56:16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同意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0
| 发文字号 = 国函〔2022〕71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复
| theme = 科技、教育\科技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同意枣庄市建设}}
{{公报标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c|{{i|国函〔2022〕71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部:
{{gap}}你们《[[关于枣庄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鲁政呈〔2022〕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gap}}一、同意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gap}}二、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按照《[[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重点针对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等问题,集成应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施农业基础能力提升、城乡经济新动能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速和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同类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gap}}三、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形成推进合力,支持枣庄市全面落实和实施好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gap}}四、科技部要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支持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gap}}五、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事宜,请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部会同相关方面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1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onlyinclude>
{{PD-PRC-exempt}}
4sy8rje0tfbn9jd81jjqnd21avvwgf1
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0
1105702
2171093
2163949
2022-08-10T17:56:19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0
| 发文字号 = 国函〔2022〕72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批复
| theme = 科技、教育\科技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 edition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
{{公报标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c|{{i|国函〔2022〕72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部:
{{gap}}你们《[[关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青政〔2022〕22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gap}}一、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以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gap}}二、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按照《[[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重点针对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突出、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集成应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等技术,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惠民、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gap}}三、青海省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形成推进合力,支持海南藏族自治州全面落实和实施好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gap}}四、科技部要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支持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gap}}五、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等事宜,请青海省人民政府、科技部会同相关方面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
{{署名|国务院|2022年7月10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onlyinclude>
{{PD-PRC-exempt}}
thnimdtvcv7iwek95hgu2jww7rzmbej
Wikisource:GUS2Wiki
4
1106150
2170974
2169356
2022-08-10T12:18:28Z
Alexis Jazz
94015
Updating gadget usage statistics from [[Special:GadgetUsage]] ([[phab:T121049]])
wikitext
text/x-wiki
{{#ifexist:Project:GUS2Wiki/top|{{/top}}|This page provides a historical record of [[Special:GadgetUsage]] through its page history. To get the data in CSV format, see wikitext. To customize this message or add categories, create [[/top]].}}
以下是缓存的数据,最后更新于2022-08-08T17:02:42Z。缓存中最多有{{PLURAL:5000|5000条结果}}。
{| class="sortable wikitable"
! 小工具 !! data-sort-type="number" | 用户人数 !! data-sort-type="number" | 活跃用户
|-
|Blackskin || 23 || 0
|-
|BugStatusUpdate || 17 || 2
|-
|Cat-a-lot || 83 || 13
|-
|CommentsinLocalTime || 39 || 4
|-
|DisambiguationLinks || 54 || 8
|-
|Edittools-delh || 55 || 7
|-
|Edittools-refToolbar || 33 || 3
|-
|Edittools-vector || 63 || 6
|-
|Edittools-vote || 55 || 5
|-
|Edittools-vplus || 57 || 5
|-
|HideEditSpecialChars || 17 || 2
|-
|HideWarnings || 18 || 4
|-
|HotCat || 195 || 24
|-
|JSL || 66 || 3
|-
|MarkRights || 45 || 4
|-
|NavFrame || 16 || 2
|-
|Navigation popups || 121 || 6
|-
|NotifCountTitle || 25 || 1
|-
|OldDiff || 27 || 0
|-
|OnlineAdmins || 66 || 8
|-
|ProofreadHelper || 65 || 10
|-
|ProveIt || 72 || 7
|-
|RTRC || 33 || 4
|-
|RemoveCustomSigns || 16 || 0
|-
|RenommageCategorie || 72 || 9
|-
|UTCLiveClock || 91 || 4
|-
|WE-framework WS || 27 || 4
|-
|WikidataDesc || 48 || 5
|-
|XTools-ArticleInfo || 40 || 3
|-
|blinktalk || 41 || 0
|-
|contribsrange || 60 || 4
|-
|edit0 || 97 || 8
|-
|era note || 58 || 8
|-
|hantsect || 52 || 0
|-
|large-font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light-blue-background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modernskin-thunks || 65 || 4
|-
|moveEditsectionBack || 31 || 1
|-
|noteTA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data-sort-value="Infinity" | 默认
|-
|popupUserLanguage || 50 || 0
|-
|removeAccessKeys || 37 || 1
|-
|restore || 66 || 3
|-
|space removal || 15 || 3
|-
|specialchars || 94 || 8
|-
|webfont || 88 || 9
|-
|wikEd || 107 || 4
|}
* [[Special:GadgetUsage]]
* [[m:Meta:GUS2Wiki/Script|GUS2Wiki]]
<!-- data in CSV format:
Blackskin,23,0
BugStatusUpdate,17,2
Cat-a-lot,83,13
CommentsinLocalTime,39,4
DisambiguationLinks,54,8
Edittools-delh,55,7
Edittools-refToolbar,33,3
Edittools-vector,63,6
Edittools-vote,55,5
Edittools-vplus,57,5
HideEditSpecialChars,17,2
HideWarnings,18,4
HotCat,195,24
JSL,66,3
MarkRights,45,4
NavFrame,16,2
Navigation popups,121,6
NotifCountTitle,25,1
OldDiff,27,0
OnlineAdmins,66,8
ProofreadHelper,65,10
ProveIt,72,7
RTRC,33,4
RemoveCustomSigns,16,0
RenommageCategorie,72,9
UTCLiveClock,91,4
WE-framework WS,27,4
WikidataDesc,48,5
XTools-ArticleInfo,40,3
blinktalk,41,0
contribsrange,60,4
edit0,97,8
era note,58,8
hantsect,52,0
large-font,default,default
light-blue-background,default,default
modernskin-thunks,65,4
moveEditsectionBack,31,1
noteTA,default,default
popupUserLanguage,50,0
removeAccessKeys,37,1
restore,66,3
space removal,15,3
specialchars,94,8
webfont,88,9
wikEd,107,4
-->
kystgwyocawzhhmwtf26advch67e19a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0
1107280
2171094
2166871
2022-08-10T17:56:23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1
| 发文字号 = 国办函〔2022〕63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的函
| theme = 国务院组织机构\其他
| edition =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 notes =
| previous =
}}
<onlyinclude>{{公报标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
{{公报标题|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c|{{i|国办函〔2022〕6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gap}}你委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收悉。经国务院同意,现函复如下:
{{gap}}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工作。
{{gap}}附件: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署名|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7月11日}}
{{gap}}(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公报标题|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gap}}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为加强统筹协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经国务院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gap}}'''一、主要职责'''
{{gap}}(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研究和协调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问题,指导落实数字经济发展重大任务并开展推进情况评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gap}}(二)协调制定数字化转型、促进大数据发展、“互联网+”行动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组织提出并督促落实数字经济发展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制度、机制、标准规范等建设。
{{gap}}(三)统筹推动数字经济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加强与有关地方、行业数字经济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的沟通联系,强化与各类示范区、试验区协同联动,协调推进数字经济领域重大政策实施,组织探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
{{gap}}(四)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gap}}'''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20个部门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名单附后)。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等原因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调整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
{{gap}}'''三、工作规则'''
{{gap}}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召集人主持。根据工作需要或成员单位建议,可召开全体或部分成员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其他成员主持。专题研究特定事项时,可邀请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参与。
{{gap}}根据工作需要,可不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研究讨论联席会议议题和需提交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及其他有关事项。
{{gap}}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印发有关部门和单位。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gap}}'''四、工作要求'''
{{gap}}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议定事项,主动研究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提出工作建议,加强沟通协调,根据工作需要指导地方对口部门落实具体工作措施,推进相关工作任务,及时通报有关情况。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充分发挥有关地方、部门和专家的作用,加强对会议议定事项的督促落实,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公报标题|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gap}}召 集 人:林念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gap}}副召集人:曹淑敏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
{{gap}} 王江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gap}}成 员:钟登华 教育部副部长
{{gap}} 相里斌 科技部副部长
{{gap}} 杜航伟 公安部副部长
{{gap}} 詹成付 民政部副部长
{{gap}} 余蔚平 财政部副部长
{{gap}} 汤 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gap}} 姜万荣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gap}} 徐成光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gap}} 马有祥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gap}} 盛秋平 商务部副部长
{{gap}} 于学军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gap}} 潘功胜 人民银行副行长
{{gap}} 谭作钧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gap}} 饶立新 税务总局总经济师
{{gap}} 秦宜智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
{{gap}} 梁 涛 银保监会副主席
{{gap}} 王建军 证监会副主席
</onlyinclude>
{{PD-PRC-exempt}}
0s7336ze1qi45ogf8epxo0otkbu25zi
荷珠配/第四場
0
1108433
2171080
2170346
2022-08-10T16:15:02Z
银色雪莉
28258
据初版校出,原文半繁简,悉仍其旧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第四場
| previous = [[../第三場|第三場]]
| next = [[../第五場|第五場]]
| notes = {{textquality|50%}}
}}
'''时 間''' 二年后。
'''地 点''' 金家大厅内。
'''人 物''' 金三官、赵旺、王兴、黃員外、金貞凤
{{dent|0|4em|{{Blue|金三官非常高兴,准备迎接女儿女婿。}}}}
{{dent|4em|-4em|金三官 赵旺,赵旺!}}
{{dent|0|4em|{{Blue|赵旺上。}}}}
{{dent|4em|-4em|赵 旺 什么事,員外?
金三官 到厨房看看,杀了鸡沒有?
赵 旺 員外接姑奶奶、姑老爷,叫杀鸡,誰敢不杀呢?
金三官 我是叫你看看去,要是还沒杀,就算了。
赵 旺 要是已經杀了呢?
金三官 那也算了。成心說廢話!
赵 旺 好吧。{{*|(要走)}}
金三官 回来!
赵 旺 好,回来嘍!
金三官 要是已經杀了鸡,把那只肥的給我留下!
赵 旺 是啦!{{*|(下)}}
金三官 王兴!王兴!}}
{{dent|0|4em|{{Blue|王兴上。}}}}
{{dent|4em|-4em|王 兴 来了!参見員外!
金三官 王兴,心腹人!你看,姑老爷說过:我耕地,他出牛。我今天好不好就把他的牛都要过来?
王 兴 那么,他要是也耕地呢?
金三官 是呀,你找个他不认識的人,把我的牛貴貴地卖給他呀!
王 兴 員外,你眞有智慧!就这么办!
金三官 还有,我留他在这儿住几天,天天好茶好飯的款待,开銷小不了!你跟他說說,叫我上他那儿住几天去,不是两不吃亏嗎?
王 兴 又是个好主意!可我怎么說呢?
金三官 你就說:我們員外上了年紀,常鬧腰酸腿疼的,何不請他去住住姑老爷的楼房?楼上干燥,沒有潮气呀!王兴,你看,我活了一辈子还沒住过楼,我要尝尝那个滋味!
王 兴 行,我跟他說,准行!女婿应尽半子之劳嘛!}}
{{dent|0|4em|{{Blue|門外有車辆停住声。}}}}
{{dent|4em|-4em|金三官 他們来了!王兴,你出去迎接。我在这儿等着,拿出点老丈人的威风!你快去!}}
{{dent|0|4em|{{Blue|王兴下。}}}}
{{dent|4em|-4em|金三官 哎呀呀呀,这門亲事不坏!不坏!眞不坏!那天,黃龙袞居然带我去見知县太爷,当着县太爷的面儿,他說:知县把兄弟啊,金、黃两家是一家人了!我老丈人的財产,就跟我的財产一样,把兄你要多多照应!哈哈哈哈!}}
{{dent|0|4em|{{Blue|王兴引黃員外、金貞凤上。}}}}
{{dent|4em|-4em|黃員外 岳父大人在上,小婿大礼参拜!
金貞凤 爹爹在上,孩儿叩头!
金三官 {{*|(人模狗样地受礼)}}起来,起来!啊,貞凤,你倒又胖了一些!
金貞凤 是呀,心寬体胖。黃家吃的好,喝的好,诸事順心哪!
金三官 儿呀,后边休息去吧!
金貞凤 遵命。{{*|(下)}}
金三官 賢婿請坐!
黃員外 謝{{另|座|坐}}!
金三官 王兴,去看看姑老爷带来的僕人,告訴他們喝点水,可以回去了,我这里有人伺候姑老爷。
王 兴 是!{{*|(下)}}
金三官 賢婿,今天天气甚好!
黃員外 是呀,天气甚好!哈哈哈哈!
金三官 賢婿,不知明天天气如何?
黃員外 天有不測风云,誰知道呢?哈哈哈哈!
金三官 有了賢婿,老夫就不怕那坏天气了!哈哈哈哈!
黃員外 是呀,乘着今天天气好,岳父該出去活动活动。
金三官 你叫我上哪里去呀?嘔嘔嘔!莫非請我去住你的大高楼么?是呀,你曾說过:你住这里,我去住大高楼!
黃員外 小婿說的是去住“那”大高楼,沒說去住“我的”大高楼!
金三官 你說的是什么大高楼呢?
黃員外 县城的城門楼子比我的楼还高啊!
金三官 取笑了,哈哈哈哈!賢婿,你也說过:我耕地,你出牛,你要不出是个大馬猴!现在,正是耕地的好时候……
黃員外 老岳父,你又听錯了!我說的是:你自己去耕地,还管喂我的牛!
金三官 又取笑了!我金三官什么时候下过地,喂过牛呢?
黃員外 岳父啊,从今以后,你就要去耪地喂牛了!
金三官 賢婿,不要老开玩笑啊!
黃員外 誰开玩笑?我說的是眞話!貞凤过門的时候,你沒送嫁妆,我特意前来討要!
金三官 当初說好,你不要嫁妆。
黃員外 我的話,我还記得清清楚楚!我說的是:“今天哪,誰提嫁妆,是个大王八”。“今天”就是提亲的那一天。现在,我与貞凤已成了亲,还能不要么?
金三官 那,那,你要什么呢?
黃員外 全要!我說过:你的房,我来住,咱們是一家呀!
金三官 这是眞話?
黃員外 誰有工夫說閑話?
金三官 你,你这是敲詐呀!{{*|(立)}}我自有地方去讲理!
黃員外 上哪里去?
金三官 找县太爷去!
黃員外 那是自討无趣!前几天,当着知县,我的把兄的面儿,我說:我老丈人的財产,就跟我的一样!我那么說了,你还直点头啊!
金三官 那,那也不过是句空話,何足为凭?况且,那句話幷不是那个意思呀!
黃員外 不管是什么意思吧,我的把兄,县太爷,給写下了文书証件!{{*|(掏出来,拍了拍)}}
金三官 給我看看。
黃員外 看不看都一样:产业是我的了,你請出!
金三官 你,你,你爱貞凤,怎能赶出貞凤的爹呢?
黃員外 誰說的我爱那个胖丫头呀?我娶她,就为的是这分財产!
金三官 你!你!
黃員外 好好地听話,好好地走出去,別着急,也別生气!常言說的好: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虾米!我要不吃你,怎能合天理!請!
金三官 这是我的房,我的地,我不会老老实实地走出去!
黃員外 讲打嗎?
金三官 打!打!打!
黃員外 好!王兴!王兴!}}
{{dent|0|4em|{{Blue|王兴持大棍上。}}}}
{{dent|4em|-4em|王 兴 姑老爷有何吩咐?
金三官 王兴,打!
王 兴 {{*|(打金三官)}}得令!
金三官 怎么打我?
王 兴 不打你,打誰?你个一毛不拔的老磁公鸡!
金三官 来人喲!救命喲!
王 兴 甭嚷!沒用!你是老虎掉在山澗里了,伤人过众,誰也不会帮助你!我现在是姑老爷的管家了,大伙儿全听我的!
金三官 赵旺,赵旺!}}
{{dent|0|4em|{{Blue|赵旺上。}}}}
{{dent|4em|-4em|赵 旺 来嘍!干什么?
金三官 救命!救命!
赵 旺 救誰的命?
金三官 他們要把我打出去!
赵 旺 当初,赵秀才不是叫你給打出去的嗎?那回是丈人打女婿,这回是女婿打丈人,半斤八两,一边儿大!
黃員外 哈哈哈!这家伙說話倒有点意思!
金三官 赵旺,赵旺,发发善心吧!
赵 旺 一发善心,你就揍我!那回,我还給刘大叔一点粮食,你揍了我一頓!我把五两租金送給个要上吊的人,你又揍了我一頓!善心发不起呀!
黃員外 赵旺,說得好!別管他,好好在这儿干活,我給你长工錢!
赵 旺 我看你也不是好东西!
黃員外 什么?王兴,把这俩都打出去!
赵 旺 別打!你不願意要我,我还不願伺候你呢!{{*|(走)}}
金三官 {{*|(拉住赵旺)}}赵旺,別走,帮帮我!救救我!
赵 旺 我是混賬,奴才,怎么帮得上你呢?
金三官 我是混賬,我是!你快去告訴小姐一声,叫她来看看我这儿挨揍呢!
黃員外 赵旺,滾!
赵 旺 我管不了你啦,求你的心腹人吧!{{*|(指王兴,走)}}
金三官 王兴,心腹人,你給我說句好話!
王 兴 这就是好話——看打!
金三官 我,我会到北京,告御状去!
黃員外 走不到北京,你个老梆子就餓死啦!王兴,給我打!
金三官 {{*|(跪,叫)}}赵旺!赵旺!咱們一块儿走!{{*|(下)}}
黃員外 哈哈哈!老梆子跑了,待我好好收拾收拾那个胖娘們!{{*|({{另|与王兴同下|同王兴下}})}}}}
oa7w7v0haw1aphl7waibu8x2an4v4wy
荷珠配/第五場
0
1108434
2171084
2170348
2022-08-10T17:09:16Z
银色雪莉
28258
据初版校出,原文半繁简,悉仍其旧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第五場
| previous = [[../第四場|第四場]]
| next = [[../第六場|第六場]]
| notes = {{textquality|50%}}
}}
'''时 間''' 前場后不久,快到中午。
'''地 点''' 状元府門外。
'''人 物''' 門役、李大媽、荷珠、赵鵬、随从四人、赵旺、金三官、金貞凤
{{dent|0|4em|{{Blue|門役在{{另|状元府門外|府門外}},信口哼唧着。}}}}
{{dent|4em|-4em|門 役 {{*|(哼唧)}}新修的状元府,硃門大銅环。状元心慈善,施粥又舍錢。打粥的、要錢的,有点不好管,我一拦呀,他們就翻臉!}}
{{dent|0|4em|{{Blue|李大媽搀荷珠上。荷珠带病,头罩鴛鴦帕。}}}}
{{dent|4em|-4em|李大媽 好姑娘啊,这里就是状元府,你去要点粥,求点錢吧!
荷 珠 多謝大娘!我自己去,大娘請回吧!
李大媽 好,再見吧,姑娘!{{*|(下)}}
荷 珠 {{*|(对門役)}}啊,差官!
門 役 干什么的?
荷 珠 听說这是状元府?
門 役 对!
荷 珠 听說这里施粥舍錢,賙济穷人。
門 役 也对!
荷 珠 我从远道而来,无衣无食,求些賙济!
門 役 年輕輕的,什么干不了啊,怎么要飯呢?
荷 珠 唉,我縫縫补补,浆浆洗洗,都干得来。怎奈这几天生病,眞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头风啊!
門 役 可是呀,你来晚了,粥也放完,錢也舍光了!
荷 珠 唉!眞来得不巧!啊,差官,这是状元府,可要雇用使女?
門 役 又不凑巧!新科状元还沒成亲,沒有状元夫人,也就用不着丫环!
荷 珠 唉!旣是如此,你看,风寒雪冷,叫我这带病的人在門洞里避避风雪吧!
門 役 我說,要飯的,別看我好說話,就麻煩上沒完啊!状元有話,不准錯待了穷人。可是,你也別不知好歹,一个勁儿麻煩我呀!你想想,状元府門前,能叫花子蹲着嗎?那不成体統!
荷 珠 不行就罢,何必罗哩罗嗦!
門 役 你瞧㗏,脾气还不小!
荷 珠 嗯!人穷志不短。我就討厌狗仗人势的人!
門 役 我这儿耐着性儿跟你費吐沫,怎么說我狗仗人势呢?
荷 珠 {{*|(一陣眩暈)}}哎呀!{{*|(倒)}}
門 役 {{另|怎|怎么}}回事?{{另|怎|怎么}}回事?我不叫你在門洞里坐坐,你怎么爽性躺在这儿了呢?}}
{{dent|0|4em|{{Blue|四随从开路,引赵鵬上。}}}}
{{dent|4em|-4em|四随从 状元回府!
赵 鵬 {{*|(看見荷珠)}}啊?这是何人?
門 役 启禀状元公:这是个要飯的!
赵 鵬 旣是要飯的,你为何不給她点粥呢?
門 役 粥都放完了。
赵 鵬 粥虽放完,你为何叫她倒臥在此,不管管呢?
門 役 那,那……
赵 鵬 {{*|(过去看)}}啊?鴛鴦帕?鴛鴦帕为何落在她的手里,莫非小姐……不能啊!若不是小姐,怎么头罩鴛鴦帕呢?来人哪,搀了进去,夫人到了!
門 役 得!我算碰在点子上了!}}
{{dent|0|4em|{{Blue|赵鵬与随从扶荷珠入。}}}}
{{dent|4em|-4em|門 役 留点神吧,再来个討飯的,还許是状元的大舅子呢!}}
{{dent|0|4em|{{Blue|赵旺捧着空碗上。}}}}
{{dent|4em|-4em|赵 旺 眞是的!刮风嘛,就別下雪!下雪嘛,就別刮风!偏偏风雪一齐来!好吧,我把你們頂回去!{{*|(用头頂风、雪)}}
門 役 {{*|(立好)}}又来了一个,就許是大舅子!
赵 旺 嗨,过来!
門 役 {{*|(要发火,又控制住)}}干什么的?
赵 旺 問問你:这是状元府么?
門 役 是状元府!
赵 旺 状元在家不在?
門 役 在家,怎样?
赵 旺 叫他給我两份儿粥,一吊錢!
門 役 气派不小啊!
赵 旺 本来是不小嘛!我是天地作房屋,日月当蜡烛,盖的是肚皮,鋪着脊梁骨!再問你:状元姓什么呀?
門 役 要飯就要飯吧,管状元姓什么呢!{{*|(旁白)}}怎么又动气!{{*|(对赵旺)}}我們的状元姓赵。
赵 旺 我也姓赵。
門 役 幸而沒发火!这还許是状元的哥哥呢!
赵 旺 告訴我:状元可叫赵鵬啊?
門 役 是!是!
赵 旺 {{*|(要进大門)}}赵相公!赵相公!
門 役 請等等,有事我去通禀一声。}}
{{dent|0|4em|{{Blue|金三官上。}}}}
{{dent|4em|-4em|金三官 赵旺!赵旺!我都快餓昏嘍!
門 役 喝!又一个!也許是老丈人吧?
赵 旺 餓昏了,也得等我要到东西!告訴你,这是赵鵬的{{另|状元府|府}},他中了状元!
金三官 啊?我的女婿中了状元?
門 役 嘿!眞是老丈人!{{*|(急入)}}
赵 旺 他中了状元,你可得提防着点!
金三官 我不供給他念书,他中得了状元么?
赵 旺 你算了吧!誰拿大棍子把他赶出去的?
金三官 我会說,那不是我的主意!
赵 旺 是哪个{{另|杂种|杂宗}}的主意?
金三官 是王兴的主意!这么一說,他必把我留下!然后,借着状元的势力,把我的財产都夺回来,再当老員外,老太爷!{{*|(掏出个燒餅吃)}}
赵 旺 怎么?你說餓昏了,可还藏着个燒餅!我要飯,給你吃,你还揣着坏心眼儿!
金三官 別生气,別生气!我当初不是給你下了跪,求你救我一命嗎?这个燒餅不是你要来的!
赵 旺 哪儿来的?
金三官 我自己撿来的!
赵 旺 那么方便!满地是燒餅,誰还要飯?好啦,你等着状元。我赵旺告辞了!
金三官 走不得!見了状元,他必給你个差事,你就发財了哇!
赵 旺 你把我太看扁了!我发点善心是为发財嗎?
金三官 不为你自己,还不帮帮我嗎?状元見了我若是发了脾气,你得給我說說好話呀!
赵 旺 我不会扯謊!
金三官 你不出声就行了!你不說,他不知道貞凤的事呀!再說,你上哪儿去呢?
赵 旺 上哪儿都行,到处凭我这两只手,还喂不了这張口?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吧!状元收下你,好;不收,我也沒办法!
金三官 別走!帮人帮到底!我再給你磕一个!赵旺,赵旺哥!}}
{{dent|0|4em|{{Blue|門役引赵鵬上。}}}}
{{dent|4em|-4em|赵 鵬 誰?赵旺哥?
赵 旺 哎呀,眞是你呀?
赵 鵬 赵旺哥呀,救命的恩人,受我一拜!{{*|(拜)}}
金三官 {{*|(独白)}}行!有門儿!他給赵旺行礼,还不給老丈人磕头嗎?{{*|(假嗽,沒人理他)}}
赵 旺 赵相公,恭喜你中了状元!
赵 鵬 中状元也沒有遇見你这么高兴!来呀!
門 役 在!
赵 鵬 端着恩人的碗!
門 役 是!{{*|(接碗)}}
赵 旺 慢来!慢来!你中了状元,我放了心!是呀,你臉上长了点肉,眉头也不那么皺着了,好!我放了心!这个碗我还用得着,自己端着吧!我还是找个地方,卖卖力气去吧!
赵 鵬 那万万不可!{{*|(拉赵旺)}}
赵 旺 慢着!留神摔了碗!{{*|(还想走)}}
赵 鵬 你总得进来,喝口水,吃点什么吧?我对你,是乘肥馬,衣輕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哪!
赵 旺 好吧,我进去看看,省得你一勁儿轉文,越听越糊涂!状元請!
赵 鵬 赵旺哥請!
赵 旺 你我……那句怎么說?
赵 鵬 你我挽手而行!哈哈哈哈!
金三官 {{*|(过来扯赵旺的袖子)}}赵旺!赵旺!多照应,少說話!
赵 鵬 这是何人?
金三官 賢婿呀,想死我也!{{*|(假哭)}}
赵 鵬 啊?金三官?你还有臉来見我?
金三官 状元公啊!{{*|(跪)}}
赵 鵬 {{*|(冷笑)}}喝,喝喝喝喝!{{*|(拉赵旺入)}}
門 役 怪呀,哥哥进去了,老丈人怎么跪在这儿呢?
金三官 {{*|(立)}}老丈人給女婿下跪,是我們的家規!先給我端点吃的来,伺候好了我,有你的好处!伺候了!}}
{{dent|0|4em|{{Blue|金貞凤上。}}}}
{{dent|4em|-4em|金貞凤 这就好了!找到了状元府!啊!爹爹!爹爹,我也叫黃家赶出来了!
金三官 住口!{{*|(扯她躱开大門,耳語)}}}}
tf4773olnhuhys4hvs2qn83kw9qloyk
荷珠配/第六場
0
1108435
2171085
2170350
2022-08-10T17:49:54Z
银色雪莉
28258
据初版校出,原文半繁简,悉仍其旧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第六場
| previous = [[../第五場|第五場]]
| next =
| notes = {{textquality|50%}}
}}
'''时 間''' 前場后,片刻。
'''地 点''' 状元府大厅。
'''人 物''' 赵鵬、赵旺、門役、金貞凤、金三官、荷珠
{{dent|0|4em|{{Blue|赵鵬、赵旺进入大厅。赵旺把碗放在桌上,四下里看。}}}}
{{dent|4em|-4em|赵 鵬 赵旺哥,你看这厅房还好么?
赵 旺 还好,还好,就是太大了些,打扫起来費事!
赵 鵬 赵旺哥,請坐!
赵 旺 你也坐吧!喝!这些椅子都这么硬梆梆的,又大又硬!{{*|(坐,盘着腿)}}
赵 鵬 赵旺哥,今天哪,眞是双喜临門!
赵 旺 怎么?
赵 鵬 你看,刚才小姐来了!
赵 旺 什么?小姐?{{*|(由椅上溜下来)}}她,她什么样子呀?
赵 鵬 她么,也象你这样。
赵 旺 要了飯?她现在哪里?
赵 鵬 在后边梳头洗臉。
赵 旺 状元,我,我还得走!
赵 鵬 赵旺哥呀,你怎么这样不亲热,总想走啊?
赵 旺 不是不亲热,是,是我弄不清这些事儿,多說不好,少說也不好,离开这儿倒心靜。
赵 鵬 此話怎讲呢?
赵 旺 还是那句:多說不好,少說也不好!
赵 鵬 赵旺哥,坐下!你要眞走了哇,……
赵 旺 怎样?
赵 鵬 我就又去上吊!
赵 旺 可別那么办!我坐下好啦。{{*|(坐)}}相公,你跟小姐說了話儿沒有?
赵 鵬 还沒有。还沒有成亲,怎好說話呢?我打算請你去替我問問。
赵 旺 我,我跟小姐說話,也不大在行。}}
{{dent|0|4em|{{Blue|門役上。}}}}
{{dent|4em|-4em|門 役 启禀状元公:外面来了个女人,她說她是状元夫人。
赵 旺 {{*|(又由椅上溜下来)}}喝!又来了一个!
赵 鵬 怎,怎么又一个状元夫人?赵旺哥,你看怎么办哪?
赵 旺 我,我对这种事儿,沒有經驗。叫进来,比比吧,看哪个是眞的。
赵 鵬 {{*|(对門役)}}有請!
門 役 遵命!{{*|(下)}}}}
{{dent|0|4em|{{Blue|荷珠收拾干淨,头上仍罩鴛鴦帕,上。}}}}
{{dent|4em|-4em|荷 珠 謝謝相公!
赵 鵬 {{*|(俯首,不敢看她)}}小姐,小姐……
荷 珠 啊?这不是赵旺哥嗎?
赵 旺 是我!是我!你,你怎么来到这里?
荷 珠 你怎么来到这里?}}
{{dent|0|4em|{{Blue|金三官与金貞凤大搖大摆地上。}}}}
{{dent|4em|-4em|金三官 賢婿呀,小姐来了!
金貞凤 哎呀,我的,我的相公啊!苦死我也!
赵 鵬 金三官,你給我下站!
金三官 賢婿呀,我把女儿带来,将功贖罪,饒恕了我吧!{{*|(下站)}}
赵 鵬 {{*|(看看荷珠,看看貞凤)}}你們,你們哪个是小姐?
荷 珠 我是荷珠!刚才在門外昏了过去,不知道你为什么把我当作了小姐。
金貞凤 我是小姐!荷珠,快去打水,伺候我洗臉!
荷 珠 我已不是你家的丫环,伺候不着!
金貞凤 啊?你个不要臉的丫头,假充小姐,待会儿我跟你算賬!{{*|(对赵鵬)}}相公啊,自从你走后,我日夜想念!聞听人說,你中了状元,我不怕风霜之苦,不远千里而来,眞有一片眞心啊!
赵 鵬 小姐呀!当初我在困难之中,你来贈送銀錢,今天又涉水跋山,前来找我,小生感激不尽!
金貞凤 相公旣感激我,就也饒恕了老爹爹吧!
金三官 是呀!我家中遭了不幸,产业一空,走投无路。当年,你家衰落,我收容了你,供給你讀书,这点小小好处,相公必定不肯忘記。况且,你我吵鬧起来,全是王兴的挑撥,老夫一时失查,望相公多多原諒!
赵 鵬 这个……
荷 珠 相公,他說的都是謊話!
金貞凤 荷珠,你随我多年,知道我們不說謊話!况且,过去的事,提它作甚!
金三官 是呀,过去的事,提它作甚!
赵 鵬 赵旺哥,你看呢?
赵 旺 状元的事,状元自己拿主意,我不爱說人家的坏話!
金三官 赵旺說的好!一家人失散,今天又能团聚,都該欢天喜地,干嗎說坏話呢!
金貞凤 相公,你我成亲,若把岳父赶出去,也不好看哪!留老爹爹在此,我要好好地劝导于他,改了他的老脾气!
赵 鵬 唉!看你偌大年紀,我赵鵬以德报怨,賞你个座位!
金三官 謝賢婿!{{*|(坐)}}
金貞凤 荷珠啊,带我到后边梳洗梳洗吧!告訴你,你把我伺候好了,状元必定多給你工錢,还給你作好衣裳!来,我还要多嘱咐嘱咐你!来吧!
荷 珠 后面有水,自己去取,我不打算再伺候你!
赵 鵬 荷珠姐,我这里沒有丫环,你多帮帮忙吧!
荷 珠 我想馬上就走!
赵 鵬 你是带病之人,怎么可以走呢?
荷 珠 看見相公、赵旺哥,我心里一痛快,病已好了一大半儿。
赵 鵬 那我也不放你走。
金貞凤 相公,也不必勉强吧!
金三官 {{*|(端起架子)}}老夫看么,她走了也好!她旣不肯服侍人,得罪了貞凤,还是小事,冲撞了状元公,哪个担待?
赵 鵬 荷珠姐,你走,我不放心哪!
金三官 老夫倒有一計,叫赵旺送她去吧!
赵 鵬 赵旺哥,你看呢?
赵 旺 金三官!
金三官 啊?我是状元的老岳父,怎不叫声老太爷呢?状元公,賢婿,你若留下他們,他們野調无腔,不有失状元府的体統么?
赵 旺 金三官,我算把你看透了!你刚坐在椅子上,就想把我跟荷珠赶出去,对吧?
金貞凤 这里的事都由状元作主,老爹爹不过是怕你們沒有規矩,丢了状元的臉!
荷 珠 就凭你这个老东西在这里,我就非走不可!
金貞凤 哎呀荷珠呀,你怎么管状元的老泰山叫老东西呢?我是状元夫人,我受不了这个汚辱!滾出去!
金三官 对!赵旺,你也走吧!有你們俩在这里,一定会鬧得状元府乱七八糟,沒大沒小,沒上沒下!
荷 珠 赵旺哥,走!
赵 旺 等等,等我把憋在肚子里的話說完再走!相公,他們父女来到,我說了什么沒有?
赵 鵬 沒有,沒有。
赵 旺 是嘛,多說不好,少說也不好,不如不說!
赵 鵬 现在就說說吧!
赵 旺 不說不行了!他們父女要把我跟荷珠赶出去,就为的是怕我們泄了他們的底!金三官,这是你自己招出来的,我可要說啦!
金三官 那些陈谷子烂芝麻,說它作甚?
赵 旺 那也看是什么陈谷子烂芝麻!相公,你看,当初那点銀两是小姐送去的嗎?
赵 鵬 那……
赵 旺 你听听这个:{{*|(学女音)}}相公啊,这里有一点銀錢,作盘纏用,你快去赶考,咱們后会有期!对不对?
赵 鵬 哎呀,你怎么知道呢?
赵 旺 这几句是我敎的嘛!
赵 鵬 小姐,可有此事啊?
金貞凤 我,我,不記得!
赵 旺 我沒有那么大的工夫敎小姐,我可敎給了荷珠!
赵 鵬 赵旺哥,你越說,我越糊涂!
赵 旺 好好地想想吧,你是状元哪!
赵 鵬 嗯!嗯!是荷珠姐送去的?
赵 旺 行,有点門儿了!
赵 鵬 是荷珠?是荷珠?
赵 旺 不光是她送的,銀子还是她自己的!
赵 鵬 她自己的?
赵 旺 还是卖身葬母剩下的一点銀子!
赵 鵬 哎呀,我的好荷珠姐呀!
荷 珠 哎呀,我的娘啊!
赵 旺 哎呀,我的好心啊!
金三官 哎呀,可恨的坏王兴啊!
金貞凤 哎呀,我的哎呀啊!
赵 旺 这个老东西,把銀子拿去,倒說是荷珠偷的,要把她卖給人販子!因此,她逃出在外,落得这般光景!
赵 鵬 金三官,下站!}}
{{dent|0|4em|{{Blue|金三官站起。}}}}
{{dent|4em|-4em|赵 鵬 荷珠姐,我謝謝你的俠腸义胆!{{*|(拜)}}荷珠姐,那鴛鴦帕子幷未交給小姐么?
荷 珠 沒来得及,他們就把我圈起来了啊!
赵 鵬 好!好!赵旺哥,往下說!
金貞凤 赵旺哥,赵旺大叔!話下留情!
赵 旺 我想留情,你們逼得我无情啊!你和那个老东西,見錢眼开,看中了黃龙袞!
赵 鵬 黃龙袞是誰?
赵 旺 就是这个娘們的丈夫!
赵 鵬 啊?你,你改嫁了別人,还敢到这里充小姐?
赵 旺 所以才一个勁儿叫我走嘛!那黃龙袞先把金三官赶了出来!
赵 鵬 也用大棍子赶出来的?
赵 旺 对!
赵 鵬 剝下他的衣服沒有?
赵 旺 沒有!这一招,黃龙袞还沒有金三官那么厉害!赶出之后,金三官給我下跪央告,同他到京里告状。我又发了慈心。一路上,我要飯,他吃,他还偷人家的燒餅,不叫我知道。到了这里,他叫我少說話,我就不开口。可是,他刚坐下,就翻臉不认人,要把我赶走!那{{另|金貞凤|貞凤}}想必也是叫黃家赶了出来,还假充千金小姐!呸!呸!呸!
荷 珠 呸!呸!呸!
赵 鵬 呸!呸!呸!
金三官 {{*|(跪)}}状元公,发发慈悲,留下我吧!有那吃不了的殘湯剩飯,賞与老狗一碗半碗,感激不尽!
金貞凤 {{*|(跪)}}夫哇!
赵 鵬 呸!
金貞凤 状元哪,那些坏主意,都是爹爹出的,与我毫不相干。留下我吧!我会給你生个大胖小子,将来也中状元!
赵 鵬 胡說!走!
金三官 {{*|(掏出半个燒餅)}}赵旺哥,你給美言几句吧!你看,那个燒餅,我給你留下了一半儿!你发发善心吧!
赵 旺 我不要你的燒餅,也不再对你发善心!我看透了你,看透了!
金貞凤 状元,你不要逼人过甚哪!我会碰死在这里!
荷 珠 那就碰吧,用不着商量!
金貞凤 荷珠啊,你大概有意作状元夫人吧?那,我就让給你!你可得管我的吃穿!
荷 珠 你呀,心眼儿脏透了!
赵 鵬 荷珠姐呀!{{*|(跪)}}
荷 珠 起来!干嗎爱跪着呢?
赵 鵬 你点头,我才起来!
荷 珠 我点什么头呢?
赵 鵬 想那鴛鴦罗帕乃家傳之物,落在誰的手里,誰就是……这么說吧,它就是媒人!我要报答荷珠姐的恩德,那帕子又落在你手,眞乃天作之合!
荷 珠 起来,你先把他們赶出去再說!
赵 鵬 来呀!}}
{{dent|0|4em|{{Blue|門役上。}}}}
{{dent|4em|-4em|門 役 参見状元公!
赵 鵬 給他們五吊大錢,赶了出去!
金三官 状元开恩,再添点吧!
赵 鵬 再添五百錢,滾!
門 役 走!下面领賞!{{*|(下)}}
金三官 唉!{{*|(下)}}
金貞凤 荷珠,状元娶了丫头,羞!羞!羞!{{*|(下)}}
赵 鵬 哈哈哈哈!这就好了!这就好了!事情弄得一明二白,以后么,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荷 珠 相公,你該去換換衣服,別老穿着大紅袍啊!
赵 鵬 好!正当如此!{{*|(下)}}
赵 旺 荷珠姐呀,那件事儿,你想点头嗎?
荷 珠 你沒听貞凤說嗎:状元娶丫头,羞!羞!羞!日久天长,人人都这么說,誰敢保状元不变心呢?
赵 旺 状元跟咱們不是一碼事!你还是要走?
荷 珠 你呢?赵旺哥!
赵 旺 我閑了这么多天了,得去找点活儿干。在这儿吃閑飯,我受不了!
荷 珠 咱們俩一块儿去找活儿,不好嗎?
赵 旺 好啊!两个人說話搭理的,不悶得慌呀!
荷 珠 你种地,我就紡綫。
赵 旺 我餵牛,你就养猪。
荷 珠 多么有意思儿!
赵 旺 可是,咱們上哪儿去找那么一个地方呢?
荷 珠 天底下,总会有那么一块地方!咱們走吧!放下我的鴛鴦帕!
赵 旺 拿起我的破飯碗!
荷 珠 我身体不大好,拉着我点吧!給你!{{*|(伸手)}}
赵 旺 那,心里乱跳,不敢拉呀!
荷 珠 你不敢,我敢!{{*|(拉他)}}走哇!正是:一对苦人情意投!
赵 旺 有活就干不发愁!}}
{{dent|0|4em|{{Blue|二人同下。}}
{{Blue|赵鵬上,{{另|已經換了便衣|換了便衣}}。}}}}
{{dent|4em|-4em|赵 鵬 哈哈哈哈!鴛鴦罗帕最风流,香露珠圓蓮幷头!{{*|(見帕)}}啊?鴛鴦帕!荷珠姐!荷珠姐!赵旺哥!赵旺哥!}}
{{dent|0|4em|{{Blue|門役上。}}}}
{{dent|4em|-4em|門 役 禀状元,他們俩走了!
赵 鵬 走,走了?
門 役 手拉手儿走的!
赵 鵬 手拉手儿……哎呀!{{*|(昏过去)}}
門 役 状元醒来!状元醒来!}}
{{right|'''——幕落·剧終'''}}
1xrhou3lz8ul6tr9040x8xr88n3ygvt
清宮瑣記
0
1108468
2170976
2170945
2022-08-10T12:57:09Z
晞世道明
29661
改錯字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 署名 = 谷虛
| section =
| year = 1913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載于《東方雜誌》第九卷第十二號
| edition =
}}
予在前清內務府供差,故凡宮廷遠近故事,或由目覩,或由傳聞,類皆事實,非如外間捕風捉影妄逞奇談者可比。清廷改革後,市上所售清廷稗史及清-{后}-穢史等書,皆情節離奇,謬妄特甚,於事實大相違背,蓋其傳皆臆度之詞,並無其事,不勝其糾正,茲略將事實雜湊數篇,以與世所傳者相比較,則眞相自得矣。
顯-{后}-與景帝 世傳顯-{后}-惡景帝特甚,此是實錄,蓋景帝不能得顯-{后}-歡心者,亦有數端,戊戌變政,是其較著者也。顯-{后}-奪政後,嘗語近支王公及內侍曰:「他素來本是個謹愼人,萬不至如此胡鬧,總是所與非人,所以才做出這個禍來。」言語間頗不甚責景帝,惟恨黨人特甚。嗣顯-{后}-不豫時,景帝侍立於旁,太監李連英在內供奉,-{后}-笑曰:「我病恐不起,俗-{云}-以人肉煎湯,服之便愈。」語畢,視景帝,景帝默然。李連英退後,卽請假,-{后}-遣太監德存往問,德報曰:「李連英憂-{后}-體不豫,驚卧不起。」越數日,-{后}-漸痊,始探悉李曾割股肉,爲太-{后}-煎藥,-{后}-聞之,歎息再者,於是益疎景帝而愛李。
一日,-{后}-在煖宮書字,召帝入,仰視景帝曰:「汝能書此否?」帝適旁視,不知-{后}-作何語,愕然不知所措。顯-{后}-曰:「外間有鴻鵠乎?」帝曰:「未見。」-{后}-曰:「汝讀掌故,亦知祖宗締造艱難乎?」帝默然,李連英跪奏曰:「祖宗締造國家艱難,皇帝嘗爲奴才道及。此時懾於聖威,不敢發揚其說耳。」帝退出,謂李曰:「子眞朕之青衣也。」
一日,天大雷雨,帝素畏雷甚,命宮人羣呼「別打雷」,顯-{后}-聞而笑曰:「是眞蠢矣!不能治一人,何能治天下?」益輕視帝。
一日,帝在後宮,與宮人私語-{后}-,-{后}-知,傳宮人嚴責之,宮人謂謗-{后}-,-{后}-怒,盡拷宮人,某宮人曰:「帝將不利{{?|}}-{后}-。」-{后}-遂將所傳之人仗殺之,於是派李連英等二十人監視帝行狀。於是帝始不能自由,此戊戌十二月事也。次日,卽召王公大臣密相大計,羣臣皆以爲不可行,惟各王公貴族退出後,皆甚欣然,其所商何事,蓋可推測而知。
後有某總督來京陛見,太-{后}-復以前事諮詢,某總督堅持不可行,甚至叩頭流血,太-{后}-橫目視之良久,遂命退去。內監獻計於太-{后}-曰:「奴才聞某總督以懼內聞於世,太-{后}-以旨召其婦入內計議,某總督自必奉詔。」太-{后}-頷之。繼內廷演戲,某總督之婦得召入觀劇,太-{后}-賜以錦墩,優寵備至。既而某婦入廁,太-{后}-命宮人牽引之,歸而笑語,太-{后}-問其故,某婦叩首對曰:「臣妾不才,原出微賤,今日蒙太-{后}-榮寵,實非敢承,故步行時雖勞宮人{{?|}}拽,仍不自覺蹀蹶。」太-{后}-因命宮人扶起,詢其始末,並謂:「我輩皆是婦人,儘可商量家常事,勿庸害怕。」婦遂據實奏對。蓋某總督微時嘗好獵,一日獵歸,汲水飲馬,有乞婦奔來求飲,視之,則頭上塊痂累累,鬂髮皆無,然觀飲水時,則蕩漾中猶着鳳冠焉,於是大異之。日將暮,卽止於旅舍,藉訪禿婦之行蹤。次晨,見禿婦復經旅舍,蹀{{?|⿰⻊爕}}而過,卽詢禿婦鄉-{里}-姓氏,舍人謂婦卽本村人,貧無依歸,日行乞於市,夜則宿於野,初嫁一異鄉人,未成禮卽瘋,鄉人棄之,尋旋癒,繼復有賣豆腐者喪偶,貧不能續,因欲納禿婦爲繼室,合巹之夕,便液污衾枕,次日復被驅逐,知其事者,無不謂命運不可挽強。某督復詢現在曾否又復嫁人,舍人謂禿醜如此,尚能嫁何人。某督因識其異,笑曰:「我尚虛度,汝可代我作冰人乎?」舍人大笑,以爲戲言,某督正色表誠意,舍人曰:「此極易事,招之便可來,公可面語之,無須媒妁耳。」遂遣人往尋之,俄頃便攜婦至,某督略示意,婦卽俯地叩求收納作傭婦,遂與俱歸。數年禿痂盡落,新髮蓬生,舉止端嚴,正氣逼人,某督偶有失檢,規勸嚴如師表。自得婦後,屢遷其官,皆出此婦臂助,每有諫言,如不聽,必卽失敗,某督因是極畏懼之。是日蒙太-{后}-垂詢,自言當宮人扶拽入廁時,卽如當年嫁與賣豆腐人,合巹之夕,便污衾枕,其所夢與此蓋同一景象也。太-{后}-聞奏,亦爲撫掌,皇-{后}-亦笑。次日,復召入,太-{后}-命前進密語,夫人唯唯而已。後某督請訓時,復蒙召對良久。某督行後,亦無若何之結果,惟臨行對人曰:「某省距京遼遠,頗有瘴氣,我豈樂於跋涉,爲遠禍計,我實不能不有此一行也。」
太-{后}-在三海置有田地十餘畝,遍種野菜,有賣各種蒸食者,有賣茶者,儼如鄉村。太-{后}-時常自以銅錢購買食物,准賣者較低昂,不許跪拜。景帝買食物時,則常吝不與,或曰:「此皇帝也。」賣物者曰:「皇帝孰與老佛尊!」視帝而嬉,並有時呼太-{后}-曰老太太,皇-{后}-曰大姑,或曰小姐,或曰少奶奶,呼帝曰阿哥,或曰少爺等稱。
一日,[[w:榮壽固倫公主|大公主]]同太-{后}-奕棋,帝立太-{后}-背後,爲時甚久,帝頗憊,大公主故作倦態,太-{后}-始命罷棋,帝歸無怨言。
端王載漪嘗諂事太監李連英,使在太-{后}-前陷帝,李終不忍。太監馮某,豺狼成性,於太-{后}-前每有獻計,太-{后}-亦頗爲所動,立大阿哥之事,馮實居禍首。李連英嘗謂人曰:「我在太-{后}-前,惟有順旨,絕不敢逢惡。外間人皆詛詈我,殊不知我實爲馮所害。」某尚書聞而笑曰:「惟順旨,便是逢惡。」李聞之,默無一語。戊戌事敗,帝聞耗驚絕,跪求計於李,李曰:「求馮。」馮對曰:「恐不可活。」帝入後宮欲自殺,俄侍衞擁至,帝被困禁。繼太-{后}-召近支王公及徐相桐、端王載漪、大學士王文韶等,欲飲帝酒,頃侍衞擁帝至,內監有見之者,謂帝此時面如死灰,喘息急促,着一履。太-{后}-欲親賜酒,羣臣皆呼萬歲,王文韶抵死不奉詔,近支王公亦從而和之,帝遂得免。庚子之役,太-{后}-屢欲殺王相者,或卽影響於此時也。六君子伏法,太-{后}-仍欲賜帝死,各省督撫皆報不可,議遂寢。後見帝憨蠢甚,厭惡之而已。其後立大阿哥,皆發始於端王,復得內監贊助之力。大公主媚事太-{后}-,頗得太-{后}-之歡心,帝隱請公主代懇寬禁,太-{后}-弗許,行必以俱。
庚子回鑾後,太-{后}-益厭視帝,甚至日不能得溫飽。帝所居之宮,荒涼異常,四週水寬一丈五尺餘,有吊橋架於兩岸,日放下,夜拽起,實如世所傳。帝一日見內務大臣[[w:繼祿|繼祿]]過,因召入,悽慘備至,命稍加修飾宮內器物,繼祿頷之。次日,糊裱方畢,內監奉太-{后}-旨,賜繼祿西洋狗一隻,而各大臣皆蒙賞素貂褂。又次日,復賜黃綾匣一個,啟視,皆小孩玩具猪狗等物,繼祿大懼,請假。
太-{后}-以帝疾,召醫診視。向例諸醫入內時,預先集議,應用何項方藥亦必先爲擬出,以期診視大略相同,初不計方藥對症否也。太醫周景濂君與予最善,常侍帝,據-{云}-帝原無大症,諸醫皆以平和劑進之,且-{云}-在宮內最慘之役,卽景帝崩時。當景帝未崩前數日,予卽得景帝駕崩之耗,其所宣布之日期,實非確期也。據-{云}-在宮侍帝疾時,共有六人,死其二,其餘諸醫,日僅得一食,因餓失血者又三人,請假亦不得出。當景帝賓天之日晨,內監召太醫入,只周君與陳君二人膝行而進,帝在東床卧,以手召周醫而前,瞠目指口者四,蓋此時內監只有一人,而宮中器物,皆被宮人偷竊殆盡,只餘一玉鼎,周知帝欲得飲食,然無處尋覓,且周君已兩日未食,吐血皆納諸袖中,徬徨無以爲計。旋復見帝轉側,吐血盈牀,跪近視之,無少聲息。近午,醇親王到,問帝狀,周醫以「當是駕崩」對,醇王取懷鏡接近帝嘴,見無噓氣,卽匆匆去,旋報皇-{后}-至,兩醫匿於階下,聞哭聲,旋有內監十餘人到,人聲漸雜,周君及陳君始得出宮。迨出宮外,見街市賣食物者,卽就地而食,曰:「此是天堂也!」而街市貿易如常,並未聞有人談及帝崩消息,始知其事尚在祕密也。
太監李連英事顯-{后}-惟謹,其機變穎悟,公正不苟,蓋亦有足多者,世人謂其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未免有過當處。惟其在宮中日,得太-{后}-隆寵,聲勢浩大,實可以左右朝臣,且其爲人,性質豪邁,遇事亦能持平論斷,特其不學無術,每爲狡黠者所利用,其聲譽亦因之日壞。當其爲中外詬病時,有某侍御列事實糾參之,李聞之,坦然無所畏懼。太-{后}-覽奏後盛怒,出宮命李至,左右宮人皆戰慄無顏色,旋命傳棍入,皆謂李不免(蓋傳棍者,必太監宮人犯有重罪,其刑至於死,以棍杖殺之也,故每傳棍,宮人常有被杖死者。)及李至,膝行而前,太-{后}-默然無一言,僅將景帝宮人榮某杖殺之。事畢,謂李曰:「昨有人參汝,汝可自爲辨訴。」李復叩請原摺,該侍御之原摺遂被留中。其後予至太監寇子貞處,得見李之辨訴狀抄稿一份,惟原參之摺,則徧覓未得全稿,或又謂此辨訴狀係李預爲擬出,以備太-{后}-加罪時在刑部呈訴者,然其狀中語氣,又似自在太-{后}-前辨訴者,茲錄之,亦可見當日情事焉。<blockquote>一、奴才持家最嚴,雖有承繼子嗣一人,尚知守禮法,且不常令其出京,至於姪輩四人,亦不敢作枉法事。奴才自入宮來,與大臣、親友不相連屬,奴才與人通聞問,名片全是自己寫的,並未有印片。奴才筆跡,各省官吏亦都識得,如無奴才親筆寫的名片,無論何人,假奴才的名字,去到處撞騙,地方官吏絕不能被其暪過。如上年周巡撫在山東查出黃承勛訛詐案,承勛確是奴才的親戚,奴才當卽請周巡撫盡法懲治,並不敢稍存袒護的意思。至於以名片發給子姪,借遊歷爲名,到各省訛詐錢財,被詐者何省?所詐者何人?原摺均未聲明。
一、知府啟瑞被參革職,蒙開復原官,是該知府自在都察院呈訴寃抑,經都察院奏請開復原官,該侍御供職該院,豈得不知,乃竟以此事涉奴才,且謂「夤夜賄通五萬金」等語。此事都察院既已聲明其寃抑,如有不盡事情,其責皆在該院,與奴才何涉?且啟瑞尚未出京,憑證自在,事不容污。
一、宮禁深嚴,各宮自有人專管,奴才不過總理其事,大內物件,何能隨意取攜?至水晶箸、翡翠盤、珊瑚枝、圓頂珠等物,此皆四川貢物,經奴才督人檢點封進,已蒙太-{后}-御覽,奴才何由而得?且以上物件,皆不經見之物,奴才何敢竊自啟發,原貢俱在,可驗而知。
一、奴才住在黃化門,離禁宮咫尺,所居房屋,不過較中人產稍上,有何僭分?
一、各官上朝,奴才皆以「大人」稱呼,名過何人?
一、聖-{后}-萬壽,貴省貢萬壽無疆自動機一架,係由黃內監由宗人府取來,復由奴才呈進。所-{云}-索賄萬金,果係何人承受?經何人手交納?
一、奴才姪子李秉業,係八歲時定婚本縣趙氏女,因秉業有宿疾,故三十一歲始與完婚。庚書俱在,豈得謂強佔良女。
一、小玉壺、紫金泥壺等物,是奴才前數年在琉璃廠自製者。其木成石樹一顆及玉翠白菜翡翠煙壺,皆是太-{后}-賜物。
一、原摺稱奴才廣置妻妾,蒙蔽上聰,居心實不可問-{云}--{云}-。奴才實有妻子一人,十四年前,有友人李寶珊,聲稱伊有戚苗氏新寡,既無子女,又無產業,窮苦無所依歸,而秉性貞潔,不肯再醮,固勸奴才納爲妻室,實屬節義兩存-{云}--{云}-,當時奴才亦以整理家事,在在需人,因友言納苗氏爲妻室,所謂廣置妻妾,何所見而-{云}-?
一、原摺謂凡各眷大吏出京進京,皆必索規費千金或數萬不等,皆是擬度懸揣之詞,不足據爲典要,不然,何不指出一二實事,以爲證憑。奴才向守祖宗家法,不敢稍爲逾越,此後應益謹愼,以圖報稱。</blockquote>此稿原係兩紙,後又在鍾主政處覓得一紙,與以上語氣大略相同,惟事實則互有出入,茲該稿既已遺失,記憶亦不甚清楚,不復贅錄。
顯-{后}-末年,精神益健,常在宮內自栽花果,緊要奏摺,必親自覽閱。有御史攀桂者,本一極昏鄙之旗人,因夤緣榮相,得傳補御史,榮亦知其識字無多,昏鄙自用,故每有奏事,必經榮相閱過,始准入奏。在榮相之意,不過借該御史在都察院聊作耳目,乃日久該御史卽以職司言路爲第一之責任,甚至胡言妄語,騰笑中外。顯-{后}-每閱其摺奏,卽咨嗟不已,其所上之摺,每不閱看,卽命留中,並謂榮相傳語:「叫他少說話。」乃該御史並不引以爲懼,仍援在官言官之義,妄言無忌。其最可笑者凡三事,一卽摺奏中誤將攀桂之「攀」字,誤作「擧」,當奉旨:「擧是何字?着該御史明白回奏。」其二卽條陳東三省善後策,摺中有謂:「將東三省與俄人接壤地段皆挖暗溝,上覆以草,再與俄人開釁,可誘俄人盡入溝內,勝俄人易如反掌」-{云}--{云}-,又謂:「不必用新式快鎗,只用原先所用二人抬之鳥鎗,便可致俄人死命。鎗前則覆以鋼板一塊,待彼射擊時,我兵可伏鋼板後面,百無一傷。」末復揄揚太-{后}-爲當今菩薩,足以鎭攝鬼物。摺上留中,一時中外傳爲笑柄,予多方求其底稿,卒不可得。至其事之有無,雖不敢斷,然揆之該御史之前後摺奏,此事則未必無因也。其三卽近來參黃〇〇之事,黃本有劣跡,而攀則借欲爲敲詐之資。其實攀與黃並無識面,其所臚列事跡皆傳聞影響之辭,此外則皆卑污細事。當其摺既繕就,卽藏於靴夾內,竟自到黃宅拜會,黃隱聞其事,佯作不知,延入客廳,親自出見,攀見黃來,急迎曰:「你們大人到衙門去了嗎?」黃曰:「我們大人還未去呢。」攀曰:「我是御史攀桂,因你們大人有許多劣跡,我已將摺寫好了,要參他。叫他明天與我送五百銀子去,此事便可作罷,否則明天就遞。」言語間摸索靴夾,似言原摺卽在靴夾內,黃佯曰:「我們大人上煙館吸煙去了,你老稍候,我可喚他就來。」黃出,卽報捕廳,旋來巡捕二三人,攀知事敗,欲奪門,黃逕上前將靴夾搶去,二人遂共到捕廳。攀遂以言官受賄,發往新疆,黃亦革職,故上諭有「二人揪扭上廳」之語。
景帝素恨宗室近支不求學術,日肆遊惰,常戒勉[[w:載灃|醇親王]]多留心政治,故每聽講時,醇王常侍立於帝側。醇王爲人頗正直,惟失於懦弱,遇事不能斷,且口稍吃,語言不甚清晰,然遇事必循軌範,拘於小節。當其初入軍機時,對於慶、世諸人頗甚恭謹,頗得太-{后}-歡心,朝儀亦因之整肅。先是帝未陛殿時,王公大臣先集朝房,人聲喧雜,頗不整齊,朝房則任人毀壞,故朝房只有破棹凳,褥墊皆無,醇王入軍機後,氣象爲之一新,至朝房則各依順序入內,時帝未至,醇王卽鵠立屏息以待,其餘則非至口號傳出不整肅。(口號者,卽帝將入坐,先有內監以口吹哨。)帝有致祭事,則各城皆開正門,其護從王公候帝過,則亦由正門過,醇王則由偏門過。讀書貴冑學堂時,自騎馬往來於街市,並無護從。當攝政命下,亂象紛呈,醇王亦能處以鎭靜,內外翕然。
宣統帝嗣立,此事本決於張、鹿、世三相,本屬名正言順,按之近支,則以[[w:溥偉|恭王]]承繼爲最適合,其次則[[w:溥倫|倫貝子]],故恭王與鹿相大生惡感,而慶親王竟於太-{后}-賓天之次夕帶親軍二百人入宮,經內監禁止,慶王不聰,內監大叱曰:「有旨!」親軍聞之,皆逡巡而退,慶亦無之何。
宣統帝入宮時,醇王太福晉大哭,以爲:「殺我子復戕我孫!雖擁皇帝虛名,實等終身圈禁。」抱宣統帝不釋手,經諸臣婉勸,謂不可抗旨,始由侍衞及諸王公大臣擁而去。帝至宮便哭,竟日不食,傳民間小兒與帝年歲相同者十餘人入宮,不令施跪拜禮,帝始安。既謁隆裕太-{后}-,與醇王福晉年貌相若,帝頗知親敬,太-{后}-加諸膝上,愛如己出,時攜以各處游覽。帝行正式卽位禮時,閑人極雜,禮節亦不完備,帝陞殿時,卽哭不止,醇王則行半君臣禮,扶帝陛座。是時朝臣多有泣下者,醇、慶兩邸,淚如雨下,滿朝惻然。至鳴鞭時,帝哭始止,朝臣遂行禮而退,識者謂其不祥。
監國攝政後,京人士有識鹽國之爲人者,咸謂恐未克當大任,及觀其行政,似有振作氣,然當時禁賭甚嚴,而醇王府呼盧喚雉之聲,通宵達旦,甚至各榻煙具橫陳。國服期內,禁止樂器,而府內竟傳喚馬戲,致費鉅萬。洵、濤兩貝勒日日要好差缺,監國不能約束,只到老福晉處哭訴爲難情形,請勿使兩弟迫逼太甚,遇事卽禀承福晉意旨。洵、濤日益驕橫,並不敢過問。宮中原有老樹一株,共九叉枝,其一枝旁附一小枝,論者皆以國運當至景帝而止,蓋以開國至景帝爲九代,並未計及小叉枝。至是宣統帝既立,恭王對洵貝勒卽以此爲言,洵貝勒謂爲詛帝,大逆不道,恭王大怒,逕至醇王府暴躁,監國亦無如何。
{{PD-anon|1913}}__NOTOC__
bm5yv31xhn7uq3eeww8oqvi8njf8ruk
2170984
2170976
2022-08-10T13:18:42Z
晞世道明
29661
改錯字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 署名 = 谷虛
| section =
| year = 1913
| from = 東方雜誌
| notes =載于《東方雜誌》第九卷第十二號
| edition =
}}
予在前清內務府供差,故凡宮廷遠近故事,或由目覩,或由傳聞,類皆事實,非如外間捕風捉影妄逞奇談者可比。清廷改革後,市上所售清廷稗史及清-{后}-穢史等書,皆情節離奇,謬妄特甚,於事實大相違背,蓋其傳皆臆度之詞,並無其事,不勝其糾正,茲略將事實雜湊數篇,以與世所傳者相比較,則眞相自得矣。
顯-{后}-與景帝 世傳顯-{后}-惡景帝特甚,此是實錄,蓋景帝不能得顯-{后}-歡心者,亦有數端,戊戌變政,是其較著者也。顯-{后}-奪政後,嘗語近支王公及內侍曰:「他素來本是個謹愼人,萬不至如此胡鬧,總是所與非人,所以才做出這個禍來。」言語間頗不甚責景帝,惟恨黨人特甚。嗣顯-{后}-不豫時,景帝侍立於旁,太監李連英在內供奉,-{后}-笑曰:「我病恐不起,俗-{云}-以人肉煎湯,服之便愈。」語畢,視景帝,景帝默然。李連英退後,卽請假,-{后}-遣太監德存往問,德報曰:「李連英憂-{后}-體不豫,驚卧不起。」越數日,-{后}-漸痊,始探悉李曾割股肉,爲太-{后}-煎藥,-{后}-聞之,歎息再者,於是益疎景帝而愛李。
一日,-{后}-在煖宮書字,召帝入,仰視景帝曰:「汝能書此否?」帝適旁視,不知-{后}-作何語,愕然不知所措。顯-{后}-曰:「外間有鴻鵠乎?」帝曰:「未見。」-{后}-曰:「汝讀掌故,亦知祖宗締造艱難乎?」帝默然,李連英跪奏曰:「祖宗締造國家艱難,皇帝嘗爲奴才道及。此時懾於聖威,不敢發揚其說耳。」帝退出,謂李曰:「子眞朕之青衣也。」
一日,天大雷雨,帝素畏雷甚,命宮人羣呼「別打雷」,顯-{后}-聞而笑曰:「是眞蠢矣!不能治一人,何能治天下?」益輕視帝。
一日,帝在後宮,與宮人私語-{后}-,-{后}-知,傳宮人嚴責之,宮人謂謗-{后}-,-{后}-怒,盡拷宮人,某宮人曰:「帝將不利{{?|}}-{后}-。」-{后}-遂將所傳之人仗殺之,於是派李連英等二十人監視帝行狀。於是帝始不能自由,此戊戌十二月事也。次日,卽召王公大臣密相大計,羣臣皆以爲不可行,惟各王公貴族退出後,皆甚欣然,其所商何事,蓋可推測而知。
後有某總督來京陛見,太-{后}-復以前事諮詢,某總督堅持不可行,甚至叩頭流血,太-{后}-橫目視之良久,遂命退去。內監獻計於太-{后}-曰:「奴才聞某總督以懼內聞於世,太-{后}-以旨召其婦入內計議,某總督自必奉詔。」太-{后}-頷之。繼內廷演戲,某總督之婦得召入觀劇,太-{后}-賜以錦墩,優寵備至。既而某婦入廁,太-{后}-命宮人牽引之,歸而笑語,太-{后}-問其故,某婦叩首對曰:「臣妾不才,原出微賤,今日蒙太-{后}-榮寵,實非敢承,故步行時雖勞宮人{{?|}}拽,仍不自覺蹀蹶。」太-{后}-因命宮人扶起,詢其始末,並謂:「我輩皆是婦人,儘可商量家常事,勿庸害怕。」婦遂據實奏對。蓋某總督微時嘗好獵,一日獵歸,汲水飲馬,有乞婦奔來求飲,視之,則頭上塊痂累累,鬂髮皆無,然觀飲水時,則蕩漾中猶着鳳冠焉,於是大異之。日將暮,卽止於旅舍,藉訪禿婦之行蹤。次晨,見禿婦復經旅舍,蹀{{?|⿰⻊爕}}而過,卽詢禿婦鄉-{里}-姓氏,舍人謂婦卽本村人,貧無依歸,日行乞於市,夜則宿於野,初嫁一異鄉人,未成禮卽瘋,鄉人棄之,尋旋癒,繼復有賣豆腐者喪偶,貧不能續,因欲納禿婦爲繼室,合巹之夕,便液污衾枕,次日復被驅逐,知其事者,無不謂命運不可挽強。某督復詢現在曾否又復嫁人,舍人謂禿醜如此,尚能嫁何人。某督因識其異,笑曰:「我尚虛度,汝可代我作冰人乎?」舍人大笑,以爲戲言,某督正色表誠意,舍人曰:「此極易事,招之便可來,公可面語之,無須媒妁耳。」遂遣人往尋之,俄頃便攜婦至,某督略示意,婦卽俯地叩求收納作傭婦,遂與俱歸。數年禿痂盡落,新髮蓬生,舉止端嚴,正氣逼人,某督偶有失檢,規勸嚴如師表。自得婦後,屢遷其官,皆出此婦臂助,每有諫言,如不聽,必卽失敗,某督因是極畏懼之。是日蒙太-{后}-垂詢,自言當宮人扶拽入廁時,卽如當年嫁與賣豆腐人,合巹之夕,便污衾枕,其所夢與此蓋同一景象也。太-{后}-聞奏,亦爲撫掌,皇-{后}-亦笑。次日,復召入,太-{后}-命前進密語,夫人唯唯而已。後某督請訓時,復蒙召對良久。某督行後,亦無若何之結果,惟臨行對人曰:「某省距京遼遠,頗有瘴氣,我豈樂於跋涉,爲遠禍計,我實不能不有此一行也。」
太-{后}-在三海置有田地十餘畝,遍種野菜,有賣各種蒸食者,有賣茶者,儼如鄉村。太-{后}-時常自以銅錢購買食物,准賣者較低昂,不許跪拜。景帝買食物時,則常吝不與,或曰:「此皇帝也。」賣物者曰:「皇帝孰與老佛尊!」視帝而嬉,並有時呼太-{后}-曰老太太,皇-{后}-曰大姑,或曰小姐,或曰少奶奶,呼帝曰阿哥,或曰少爺等稱。
一日,[[w:榮壽固倫公主|大公主]]同太-{后}-奕棋,帝立太-{后}-背後,爲時甚久,帝頗憊,大公主故作倦態,太-{后}-始命罷棋,帝歸無怨言。
端王載漪嘗諂事太監李連英,使在太-{后}-前陷帝,李終不忍。太監馮某,豺狼成性,於太-{后}-前每有獻計,太-{后}-亦頗爲所動,立大阿哥之事,馮實居禍首。李連英嘗謂人曰:「我在太-{后}-前,惟有順旨,絕不敢逢惡。外間人皆詛詈我,殊不知我實爲馮所害。」某尚書聞而笑曰:「惟順旨,便是逢惡。」李聞之,默無一語。戊戌事敗,帝聞耗驚絕,跪求計於李,李曰:「求馮。」馮對曰:「恐不可活。」帝入後宮欲自殺,俄侍衞擁至,帝被困禁。繼太-{后}-召近支王公及徐相桐、端王載漪、大學士王文韶等,欲飲帝酒,頃侍衞擁帝至,內監有見之者,謂帝此時面如死灰,喘息急促,着一履。太-{后}-欲親賜酒,羣臣皆呼萬歲,王文韶抵死不奉詔,近支王公亦從而和之,帝遂得免。庚子之役,太-{后}-屢欲殺王相者,或卽影響於此時也。六君子伏法,太-{后}-仍欲賜帝死,各省督撫皆報不可,議遂寢。後見帝憨蠢甚,厭惡之而已。其後立大阿哥,皆發始於端王,復得內監贊助之力。大公主媚事太-{后}-,頗得太-{后}-之歡心,帝隱請公主代懇寬禁,太-{后}-弗許,行必以俱。
庚子回鑾後,太-{后}-益厭視帝,甚至日不能得溫飽。帝所居之宮,荒涼異常,四週水寬一丈五尺餘,有吊橋架於兩岸,日放下,夜拽起,實如世所傳。帝一日見內務大臣[[w:繼祿|繼祿]]過,因召入,悽慘備至,命稍加修飾宮內器物,繼祿頷之。次日,糊裱方畢,內監奉太-{后}-旨,賜繼祿西洋狗一隻,而各大臣皆蒙賞素貂褂。又次日,復賜黃綾匣一個,啟視,皆小孩玩具猪狗等物,繼祿大懼,請假。
太-{后}-以帝疾,召醫診視。向例諸醫入內時,預先集議,應用何項方藥亦必先爲擬出,以期診視大略相同,初不計方藥對症否也。太醫周景濂君與予最善,常侍帝,據-{云}-帝原無大症,諸醫皆以平和劑進之,且-{云}-在宮內最慘之役,卽景帝崩時。當景帝未崩前數日,予卽得景帝駕崩之耗,其所宣布之日期,實非確期也。據-{云}-在宮侍帝疾時,共有六人,死其二,其餘諸醫,日僅得一食,因餓失血者又三人,請假亦不得出。當景帝賓天之日晨,內監召太醫入,只周君與陳君二人膝行而進,帝在東床卧,以手召周醫而前,瞠目指口者四,蓋此時內監只有一人,而宮中器物,皆被宮人偷竊殆盡,只餘一玉鼎,周知帝欲得飲食,然無處尋覓,且周君已兩日未食,吐血皆納諸袖中,徬徨無以爲計。旋復見帝轉側,吐血盈牀,跪近視之,無少聲息。近午,醇親王到,問帝狀,周醫以「當是駕崩」對,醇王取懷鏡接近帝嘴,見無噓氣,卽匆匆去,旋報皇-{后}-至,兩醫匿於階下,聞哭聲,旋有內監十餘人到,人聲漸雜,周君及陳君始得出宮。迨出宮外,見街市賣食物者,卽就地而食,曰:「此是天堂也!」而街市貿易如常,並未聞有人談及帝崩消息,始知其事尚在祕密也。
太監李連英事顯-{后}-惟謹,其機變穎悟,公正不苟,蓋亦有足多者,世人謂其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未免有過當處。惟其在宮中日,得太-{后}-隆寵,聲勢浩大,實可以左右朝臣,且其爲人,性質豪邁,遇事亦能持平論斷,特其不學無術,每爲狡黠者所利用,其聲譽亦因之日壞。當其爲中外詬病時,有某侍御列事實糾參之,李聞之,坦然無所畏懼。太-{后}-覽奏後盛怒,出宮命李至,左右宮人皆戰慄無顏色,旋命傳棍入,皆謂李不免(蓋傳棍者,必太監宮人犯有重罪,其刑至於死,以棍杖殺之也,故每傳棍,宮人常有被杖死者。)及李至,膝行而前,太-{后}-默然無一言,僅將景帝宮人榮某杖殺之。事畢,謂李曰:「昨有人參汝,汝可自爲辨訴。」李復叩請原摺,該侍御之原摺遂被留中。其後予至太監寇子貞處,得見李之辨訴狀抄稿一份,惟原參之摺,則徧覓未得全稿,或又謂此辨訴狀係李預爲擬出,以備太-{后}-加罪時在刑部呈訴者,然其狀中語氣,又似自在太-{后}-前辨訴者,茲錄之,亦可見當日情事焉。<blockquote>一、奴才持家最嚴,雖有承繼子嗣一人,尚知守禮法,且不常令其出京,至於姪輩四人,亦不敢作枉法事。奴才自入宮來,與大臣、親友不相連屬,奴才與人通聞問,名片全是自己寫的,並未有印片。奴才筆跡,各省官吏亦都識得,如無奴才親筆寫的名片,無論何人,假奴才的名字,去到處撞騙,地方官吏絕不能被其暪過。如上年周巡撫在山東查出黃承勛訛詐案,承勛確是奴才的親戚,奴才當卽請周巡撫盡法懲治,並不敢稍存袒護的意思。至於以名片發給子姪,借遊歷爲名,到各省訛詐錢財,被詐者何省?所詐者何人?原摺均未聲明。
一、知府啟瑞被參革職,蒙開復原官,是該知府自在都察院呈訴寃抑,經都察院奏請開復原官,該侍御供職該院,豈得不知,乃竟以此事涉奴才,且謂「夤夜賄通五萬金」等語。此事都察院既已聲明其寃抑,如有不盡事情,其責皆在該院,與奴才何涉?且啟瑞尚未出京,憑證自在,事不容污。
一、宮禁深嚴,各宮自有人專管,奴才不過總理其事,大內物件,何能隨意取攜?至水晶箸、翡翠盤、珊瑚枝、圓頂珠等物,此皆四川貢物,經奴才督人檢點封進,已蒙太-{后}-御覽,奴才何由而得?且以上物件,皆不經見之物,奴才何敢竊自啟發,原貢俱在,可驗而知。
一、奴才住在黃化門,離禁宮咫尺,所居房屋,不過較中人產稍上,有何僭分?
一、各官上朝,奴才皆以「大人」稱呼,名過何人?
一、聖-{后}-萬壽,貴省貢萬壽無疆自動機一架,係由黃內監由宗人府取來,復由奴才呈進。所-{云}-索賄萬金,果係何人承受?經何人手交納?
一、奴才姪子李秉業,係八歲時定婚本縣趙氏女,因秉業有宿疾,故三十一歲始與完婚。庚書俱在,豈得謂強佔良女。
一、小玉壺、紫金泥壺等物,是奴才前數年在琉璃廠自製者。其木成石樹一顆及玉翠白菜翡翠煙壺,皆是太-{后}-賜物。
一、原摺稱奴才廣置妻妾,蒙蔽上聰,居心實不可問-{云}--{云}-。奴才實有妻子一人,十四年前,有友人李寶珊,聲稱伊有戚苗氏新寡,既無子女,又無產業,窮苦無所依歸,而秉性貞潔,不肯再醮,固勸奴才納爲妻室,實屬節義兩存-{云}--{云}-,當時奴才亦以整理家事,在在需人,因友言納苗氏爲妻室,所謂廣置妻妾,何所見而-{云}-?
一、原摺謂凡各眷大吏出京進京,皆必索規費千金或數萬不等,皆是擬度懸揣之詞,不足據爲典要,不然,何不指出一二實事,以爲證憑。奴才向守祖宗家法,不敢稍爲逾越,此後應益謹愼,以圖報稱。</blockquote>此稿原係兩紙,後又在鍾主政處覓得一紙,與以上語氣大略相同,惟事實則互有出入,茲該稿既已遺失,記憶亦不甚清楚,不復贅錄。
顯-{后}-末年,精神益健,常在宮內自栽花果,緊要奏摺,必親自覽閱。有御史攀桂者,本一極昏鄙之旗人,因夤緣榮相,得傳補御史,榮亦知其識字無多,昏鄙自用,故每有奏事,必經榮相閱過,始准入奏。在榮相之意,不過借該御史在都察院聊作耳目,乃日久該御史卽以職司言路爲第一之責任,甚至胡言妄語,騰笑中外。顯-{后}-每閱其摺奏,卽咨嗟不已,其所上之摺,每不閱看,卽命留中,並謂榮相傳語:「叫他少說話。」乃該御史並不引以爲懼,仍援在官言官之義,妄言無忌。其最可笑者凡三事,一卽摺奏中誤將攀桂之「攀」字,誤作「擧」,當奉旨:「擧是何字?着該御史明白回奏。」其二卽條陳東三省善後策,摺中有謂:「將東三省與俄人接壤地段皆挖暗溝,上覆以草,再與俄人開釁,可誘俄人盡入溝內,勝俄人易如反掌」-{云}--{云}-,又謂:「不必用新式快鎗,只用原先所用二人抬之鳥鎗,便可致俄人死命。鎗前則覆以鋼板一塊,待彼射擊時,我兵可伏鋼板後面,百無一傷。」末復揄揚太-{后}-爲當今菩薩,足以鎭攝鬼物。摺上留中,一時中外傳爲笑柄,予多方求其底稿,卒不可得。至其事之有無,雖不敢斷,然揆之該御史之前後摺奏,此事則未必無因也。其三卽近來參黃〇〇之事,黃本有劣跡,而攀則借欲爲敲詐之資。其實攀與黃並無識面,其所臚列事跡皆傳聞影響之辭,此外則皆卑污細事。當其摺既繕就,卽藏於靴夾內,竟自到黃宅拜會,黃隱聞其事,佯作不知,延入客廳,親自出見,攀見黃來,急迎曰:「你們大人到衙門去了嗎?」黃曰:「我們大人還未去呢。」攀曰:「我是御史攀桂,因你們大人有許多劣跡,我已將摺寫好了,要參他。叫他明天與我送五百銀子去,此事便可作罷,否則明天就遞。」言語間摸索靴夾,似言原摺卽在靴夾內,黃佯曰:「我們大人上煙館吸煙去了,你老稍候,我可喚他就來。」黃出,卽報捕廳,旋來巡捕二三人,攀知事敗,欲奪門,黃逕上前將靴夾搶去,二人遂共到捕廳。攀遂以言官受賄,發往新疆,黃亦革職,故上諭有「二人揪扭上廳」之語。
景帝素恨宗室近支不求學術,日肆遊惰,常戒勉[[w:載灃|醇親王]]多留心政治,故每聽講時,醇王常侍立於帝側。醇王爲人頗正直,惟失於懦弱,遇事不能斷,且口稍吃,語言不甚清晰,然遇事必循軌範,拘於小節。當其初入軍機時,對於慶、世諸人頗甚恭謹,頗得太-{后}-歡心,朝儀亦因之整肅。先是帝未陛殿時,王公大臣先集朝房,人聲喧雜,頗不整齊,朝房則任人毀壞,故朝房只有破棹凳,褥墊皆無,醇王入軍機後,氣象爲之一新,至朝房則各依順序入內,時帝未至,醇王卽鵠立屏息以待,其餘則非至口號傳出不整肅。(口號者,卽帝將入坐,先有內監以口吹哨。)帝有致祭事,則各城皆開正門,其護從王公候帝過,則亦由正門過,醇王則由偏門過。讀書貴冑學堂時,自騎馬往來於街市,並無護從。當攝政命下,亂象紛呈,醇王亦能處以鎭靜,內外翕然。
宣統帝嗣立,此事本決於張、鹿、世三相,本屬名正言順,按之近支,則以[[w:溥偉|恭王]]承繼爲最適合,其次則[[w:溥倫|倫貝子]],故恭王與鹿相大生惡感,而慶親王竟於太-{后}-賓天之次夕帶親軍二百人入宮,經內監禁止,慶王不聰,內監大叱曰:「有旨!」親軍聞之,皆逡巡而退,慶亦無之何。
宣統帝入宮時,醇王太福晉大哭,以爲:「殺我子復戕我孫!雖擁皇帝虛名,實等終身圈禁。」抱宣統帝不釋手,經諸臣婉勸,謂不可抗旨,始由侍衞及諸王公大臣擁而去。帝至宮便哭,竟日不食,傳民間小兒與帝年歲相同者十餘人入宮,不令施跪拜禮,帝始安。既謁隆裕太-{后}-,與醇王福晉年貌相若,帝頗知親敬,太-{后}-加諸膝上,愛如己出,時攜以各處游覽。帝行正式卽位禮時,閑人極雜,禮節亦不完備,帝陞殿時,卽哭不止,醇王則行半君臣禮,扶帝陛座。是時朝臣多有泣下者,醇、慶兩邸,淚如雨下,滿朝惻然。至鳴鞭時,帝哭始止,朝臣遂行禮而退,識者謂其不祥。
監國攝政後,京人士有識監國之爲人者,咸謂恐未克當大任,及觀其行政,似有振作氣,然當時禁賭甚嚴,而醇王府呼盧喚雉之聲,通宵達旦,甚至各榻煙具橫陳。國服期內,禁止樂器,而府內竟傳喚馬戲,致費鉅萬。洵、濤兩貝勒日日要好差缺,監國不能約束,只到老福晉處哭訴爲難情形,請勿使兩弟迫逼太甚,遇事卽禀承福晉意旨。洵、濤日益驕橫,並不敢過問。宮中原有老樹一株,共九叉枝,其一枝旁附一小枝,論者皆以國運當至景帝而止,蓋以開國至景帝爲九代,並未計及小叉枝。至是宣統帝既立,恭王對洵貝勒卽以此爲言,洵貝勒謂爲詛帝,大逆不道,恭王大怒,逕至醇王府暴躁,監國亦無如何。
{{PD-anon|1913}}__NOTOC__
mcpadqe5tmjxih02zxwd2nlmjczblia
Talk:荷珠配
1
1108586
2171086
2170447
2022-08-10T17:50:15Z
银色雪莉
28258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剧本》杂志1961年十二月号<br>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4月第1版
|source=
|contributors= [[User:Assifbus]] [[User:银色雪莉]]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6uk8p6onabwyf2uecgv6zn7ebxak1z9
心田稿
0
1108673
2171157
2170787
2022-08-11T05:17:1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心田稿
| section =
| author = 朴思浩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心田稿}}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卷01|心田稿[一] 燕薊紀程]]
*[[/卷02|心田稿[二] 留館雜錄]]
*[[/卷03|心田稿[三] 應求漫錄 玉河簡帖]]
{{Col-end}}
[[分类: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698zjf5mtcgxjh0ns1nmw19b6w4fca9
庚子燕行雜識
0
1108683
2171151
2170779
2022-08-11T05:09:23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庚子燕行雜識
| section =
| author = 李宜顯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心田稿}}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卷01|庚子燕行雜識[上]]]
*[[/卷02|庚子燕行雜識[下]]]
*[[/卷03|壬子燕行雜識]]
{{Col-end}}
{{燕行錄}}
jak7ydql0o3phucyvyswhcvw55juauz
2171152
2171151
2022-08-11T05:10:5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庚子燕行雜識
| section =
| author = 李宜顯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心田稿}}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卷01|庚子燕行雜識[上]]]
*[[/卷02|庚子燕行雜識[下]]]
*[[/卷03|壬子燕行雜識]]
{{Col-end}}
{[[分类:燕行錄]]
sxm59nppshdjfb50srbket24wr1dz4u
2171153
2171152
2022-08-11T05:11:04Z
江常哲
94446
/* 目錄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庚子燕行雜識
| section =
| author = 李宜顯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心田稿}}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卷01|庚子燕行雜識[上]]]
*[[/卷02|庚子燕行雜識[下]]]
*[[/卷03|壬子燕行雜識]]
{{Col-end}}
[[分类:燕行錄]]
oh13m6kyhnxjbcimcnrsk9x65jgnvco
2171155
2171153
2022-08-11T05:13:37Z
江常哲
94446
/* 目錄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庚子燕行雜識
| section =
| author = 李宜顯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心田稿}}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卷01|庚子燕行雜識[上]]]
*[[/卷02|庚子燕行雜識[下]]]
*[[/卷03|壬子燕行雜識]]
{{Col-end}}
[[分类:燕行錄]]
[[分类:朝鮮典籍]]
s6k817azhp2qj3xy5yukcyeu0olbaci
庚子燕行雜識/卷03
0
1108686
2171000
2170784
2022-08-10T14:12:4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壬子燕行雜識||卷02||卷}}
壬子。余以原任大臣。退居楊州陶山村舍。是年四月初三日政。差謝恩正使。<small>{{Blue|後又兼進賀使。}}</small> 趙最壽爲副使。李龜休爲書狀官。前此淸國所纂明史中。有誣及 仁祖反正時事者。楨,枏在 顯宗朝使燕歸。陳請辨誣。而朝議參差。寢却不施。甲寅後。楨輩復申前說。權奸依其言。遣使辨之。彼國不唯不許。詰問其何由得見禁書。我國遂不敢復言。因爲停止者。近五十年。至乙巳。趙文命以書狀回來。以不復辨誣爲慨惋語。書之日記以啓。 上見之以爲此當亟行辨晰。遂遣使陳辨。彼國雖許改纂。而遷就不許者。又六七年。昨歲節使之往。又申請刊頒。彼國謄示改正之本。我國以此爲恩。有此遣使之擧矣。是日講筵。文命以右議政入侍。 上謂文命曰。今番謝恩使。異於他使行。當以大臣差送。大臣無可去者乎。雖在外大臣。豈不可爲此行。卿與領相 <small>{{Blue|時洪致中爲領議政。}}</small> 素患之外。廟謨不可曠廢。決不當往。兩卿之外。誰當往者。文命曰。在外大臣中。李某可往乎。李某之外。無可往者。某亦有何不去之端乎。蓋是行正當炎潦。時輩皆憚行。宗班亦不肯行。 上意與時議遂欲屬之廢退人。有是擧。吏曹乃以余越次入擬受點。此前庚戌。余見差謝恩使。力辭而遞。蓋以吾輩情迹。雖係往役。亦難出脚故也。今此再命。又有專屬之旨。非比泛除。辭解甚難。而亦不欲昧然承當。再上章列情病。辭意懇迫。輒皆不許。 上意似落落。不得已以五月初六日入京。爲治任發程計。該曹涓吉以七月初八日。方物封裹。同月十一日。拜表啓下。六月十三日。書狀官李龜休陞拜承旨。韓德厚爲其代。是時旱甚。旱餘必多雨。七月望間。正當潦溽。道途淹滯。方物霑濕之患。俱屬可慮。日期急迫。行具亦患窘礙。朝議頗以退定行期爲當。副使固請同入陳白。余必欲亟往迅返。殊無退行意。而同行意牢不可破。七月初五日。與副使書狀請對。略陳稍退意。左議政趙文命,右議政徐命均亦助之。 上命退定於今望後。
到小黑山漢軍吳元亮家宿。此家列置泥金畫朱欌四部。以泥金書關雎三章。且書七言律一首。其詩曰。作對神仙降碧天。瓊枝玉樹共翩翩。歡騰畫閣飛香霧。喜溢蘭房散彩煙。白璧合成佳配耦。紅絲繫就好因緣。嬋娥自守淸虛府。未覩人間美少年。蓋北俗當新婚。必備給彩欌。故家家有列欌。新者可知其爲新婚。故者可知其爲經婚之久矣。
到十三山甲軍趙連城家宿。迎送官送山査正果。聞此處人林玠方爲驛丞。以善刻圖章名。使安譯邀來。語不能通。以文字相酬答。渠書示曰。老先生德尊年長。得親敎。益幸幸。余問年甲來歷。答曰。年三十二歲。世居蓋州。先祖移居江南。今復寓於盛京。余問所業。答曰。少小廢學。且生於家落之後。未獲讀書。無足呈敎。又問頗得留心聖賢性理之學否。答曰。詩文已自未學。而況聖賢性理之學耶。無足爲長者聞耳。問雅聞工於篆刻。願窺剞劂之妙。答曰。如此小技。願政 <small>{{Blue|與正同}}</small> 大方。但此間無有。先生歸日。當印冊就正。余曾托赴燕人。刻來圖章。有印本挾在書卷中。出示之。金益謙所刻印本亦出示。答曰好。然皆近時俗。泛無古氣耳。印章須古雅爲上。均和次之。余更問我東最重中原人所刻。今乃貶之如許者何也。笑答曰。大約係琉璃廠所刻。琉璃廠者。巿肆別稱。其國賣術求售之處諸品。皆俗故云爾。至金益謙所刻小圖章本貫及字。皆稱好。姓名圖章大小二顆亦稱好。而李字稍不合云。蓋李字之木。不連於子字故也。至燕人所刻圖章本貫字二顆。以爲字未悞刀法。近於俗。本貫姓字三顆。亦曰此三件皆用得。惟稍俗耳。又書曰。近日多此等刀法耳。此三方字。皆是刀法不流動耳。此等妄議。未知能當大鑒家之意否。余言吾意正如是。欲借高乎一一改正。答曰。當得效勞。先生歸期若迫。恐難全附所望耳。余答曰。歸日尙餘數月。足容周旋。又問石携來耶。若携來。當稍改卽妙。余答以未携。且言本國石品不佳。欲求諸此中而奉請。答曰。此間亦難得佳者。當以二石奉贈。余執一杯酒勸飮。答曰。中國禮。主人亦不先飮久之矣。況此亦不必拘禮。且曰。鄙年幼。且生於此地。禮久不習矣。先生勿以野人見哂。幸甚幸甚。遂數三吸酒。書示曰。貴國酒佳勝。但量薄耳。謹少領。以領盛意。仍更飮。有不堪之狀。余請隨量。不必盡爵。答曰。酒佳。極恨量薄。盡傾一杯。其酒卽燒酒也。燕中酒味甚淡薄。而燒酒甚烈。屢吸而止。故意謂畏其烈也。後聞此中人飮酒及茶。本不一吸卽盡。必屢次吸之。乃其國俗然矣。臨歸。書示曰。拜別悵恨。先生歸日幸早。降以聆淸誨爲荷。觀其書不停輟。筆亦有法。自是雅士矣。
過杏山堡七里河。申時。到高橋堡漢軍王自寬家宿。此地有吳光霦者。爲吳三桂員外郞。吳兵見敗之後。被謫於此。仍居此地。年今八十七。副使乾粮。譯官崔壽城往見。問其時事蹟。其人耳聾神昏。不能了了酬酢。出示其時文籍。其一云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周王爲陞授官員事。予以宇宙昏蒙。如居長夜。仰承天意。倡義救民。必資智勇之才。共濟昇平之烈。査得吳光霦。今授以金吾侍衛遊擊。用示優異。合行給箚。爲此箚付本官。遵照任事。爾受玆委任。宜益加奮勵。戮力行間。茂建勳勞。以膺顯用。儻有奇功足錄。自有不次爵賞。汝其勉哉。須至箚付者。右箚付遊擊吳光霦。准此。周四年五月廿七日箚付。其一云兵部爲陞授官員事。洪化元年七月十六日。兵科抄出李少保金吾親衛左將軍胡題。爲補用官員。請給箚付事。今査得侍衛遊擊吳光霦。老成練達。應加以參將職銜。管理內府事等因。具題旨。吳光霦等依議用。兵部知道。欽此欽遵。擬合就行。爲此合箚。本官遵照。本部欽奉旨內事理欽遵。任事施行。須至箚付者。右箚付參將吳光霦。准此。洪化元年七月廿一日。經承箚付。其下印押。又其下着押。其一。戶部請添官員事云云。文繁不錄。而乃是差授光霦戶部員外郞者也。末端云右箚付管理餉務吳員外。准此。洪化二年七月廿六日。踏戶部印。印文云戶部之印。觀此。槩知吳必建國號曰周。改元洪化也。便是一古蹟。覺新人眼目。
至貞女祠入賞。大抵一如前所見。而金碧一倍炫耀。問之則以爲今年新加丹彩云。壁上粘付一紙云雍正二年。奉旨特諭姜女廟。乃歷傳古迹。不可泯沒。無論本處過經人等。但許進香瞻仰。不許棍徒裸體赤形以爲遊戱爾。邊關近處。不時巡査照看。欽此云云。先君子記中。秦皇安在哉儷語下。書文天祥題。明錢塘宋紀。書前記儷語二句。要知一片非一片。乃一點。而下書張延題。李蟠撰祠記。高昺書。龔眉望篆。祠後立四碑。程觀頤撰碑。康煕己酉立。高齊岱撰碑。比三碑特小。康煕戊辰立。張時顯撰碑。 萬曆丙申立。張棟撰碑。 萬曆甲午立。望夫石三字下。刻太原白輝題五字。振衣亭傍。刻江左張下。熹微不能記。作如是觀。四字內閣纂修賀廷佐題。外門內壁。書一絶曰。不見築城人。但見貞女迹。試問萬里城。何如一片石。千山范光遠題。詩意頗可觀。
至夷齊廟入謁。所見一如前記。門內有碑。瀋陽范文程撰。郡人石 <small>{{Blue|熹微}}</small> 申篆。郡人劉鴻儒書。左門有重修碑。慈谿袁煒撰。 嘉靖庚戌立。右門有重修碑。高平郭鎜撰。 嘉靖庚戌立。庭左有碑。第一碑。三韓彭士聖撰。康煕乙巳立。庭左北有碑。商輅撰。劉珝書。劉㫥篆。 成化甲午立。庭左第二碑。張廷綱撰。李文篆。楊徉書。 弘治戊午立。第三碑。郡人庶吉士。<small>{{Blue|姓名琢破。}}</small> 萬曆庚戌立。庭右第一碑。石鎭國撰。第二碑刻詩。 萬曆癸未。程朝京書。第三短碑。刻祭夷齊文。庭右北有大碑。元御史馬祖常撰。 成化甲午。玉壐識。塑像前香爐。篆書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閣內。扁百世之師。雍正年間所立。萬世標準。康煕甲申。祖擇溶書。殿門外左邊。有二律。康煕辛酉。祖擇溶題。又有劉鴻儒康煕戊午序並二律。古賢人三字。戊戌。喬于瀛書。倫常師範。康煕乙酉。朱光宗立。平灤上境。仁賢肇迹。並 嘉靖時張玭書。又石刻七言排律。商丘曹代蕭書。揖遜堂。康煕戊午。張朝琮書。內外左右壁上。磨石刻詩文甚多。幾至數十。淸風臺前。有 成化九年刻公移于石。又扁高蹈風塵四字。張玭書。又扁在水之湄四字。今年黃佑書。展謁後。自淸風臺。轉至水上高阜。設席而坐。副使書狀亦至。水淸碧。游魚可數。招住近人。使之網來。其人輩言若給扇柄。可以網。出給扇。使之網魚。魚終不能得。渠輩亦不過得扇而止。
宿昔年赴燕時所宿主人。谷碕,谷䃹兄弟來見。渠輩頗喜重見舊面。致款不已。余問能記吾面否。答曰記得。仍言顏采比前無少減。只鬚髥多白。而豐滿一如前觀。可賀。其姪亦來見致款。谷碕兄弟極言吾不處渠家之落莫。余言初欲處汝家。以汝家客室曠廢。不得已處此。歸時汝可修補。使我入處否。答以謹當另加修飭以待云。
到邦均店漢民項萬家朝飯。至白澗店。暫入香花菴。一如前看。登樓眺望。頗爽豁。庭左右有碑。左碑孫國楨撰。陳良弼書。王象乾篆。 萬曆甲寅立。右碑 萬曆乙卯。周延儒撰。關廟前。有大香爐高峙於大石上。刻之曰。古刹香花菴。供金爐不斷千年火。玉鼎常焚萬載香。豁開 <small>{{Blue|熹微}}</small> 地通天眼。揷轉白牛答正宗。 大明壬子年孟春吉日立云云。庭下白松。亦依舊雙立。
自通州至北京道路鋪礴石。至北京內城外而止。費爲累鉅萬。自十餘年始爲之云。又道路左右。列植楊柳。此近來所始云。聞此國所謂陵墓俱在薊州。其鋪石於路者。爲胡皇省掃時侈觀。擬自薊州連絡北京。而力姑不贍。止於通州。而前頭又當自通州至薊州而止云。自古帝王遊幸之所。未聞有鋪石之事。而今乃創爲作此無益之浮文。耗財病民。不遺餘力。良可怪也。其種柳則豈出於倣隋家耶。隋則以姓楊之故。欲爲厭勝之計。姓趙而種柳。有何意謂耶。尤可笑。
往禮部。呈表咨文書櫃於禮部侍郞吳襄前。襄江南人。文進士。年可六十餘。罷出。坐於越廊階上。改着便服而還。禮部諸官語譯官金是瑜曰。正使年紀似近七十。而肌膚精力甚旺健。必享遐壽之人。聞是你國閣老。乃知貴人氣象。自與餘人有別也云。好笑。
禮部尙書三亥。淸人也。送郞屬問安否。譯輩言此乃曾所希有之事。以大臣來故。特致尊敬之意而然也。往見天主堂。堂卽西洋國人所創也。西洋之道。以事天爲主。不但與儒道背異。亦斥仙佛二道。自以爲高。康煕甚惑之。象天上。作是廟。中間毀壞。雍正又新創之。在所在數十武。不勞歷覽。故往賞之。入門。便覺丹碧眩耀。目難定視。旣是象天上者。故其高幾摩星漢。其畫日月星辰固也。壁上多畫陰鬼。有同禪房十王殿。見之。幽闇無陽明氣象。可怪也。守直人費姓者。西洋國人也。出見。持茶以待之。年今六十。碧眼高鼻。鬚髥屈盤。披髮圓冠。闊袖長衣。問其國距北京幾里。答曰。海路爲九萬里。陸路五六萬里。與大鼻㺚子地界相接云。
譯輩來示一張文字。卽今夏間。山東御史以麒麟新出。牒禮部者也。其文曰。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級紀錄六次岳。爲聖德之保和備至。天心之錫福彌隆。恭報瑞麟毓生。光照嘉應事。雍正十年六月十三日。據布政使鄭禪寶詳據曹州鉅野縣知縣廖開春詳稱。雍正十年六月初五日。據新城保地保祝萬年等保稱。該保李家庄李恩家。於本年六月初五日辰時。有牛產生瑞麟。金光繚繞。歷辰巳兩時。遠近聚觀。咸稱奇異。理合稟報等情。隨親詣產麟處所。敬謹檢看。係麕身牛尾。渾身皆甲。甲縫皆有紫毫玉定文。定光彩燦。生實屬聖世瑞徵。擬合轉報等情。職迅卽委員馳赴鉅野。細加看視。據稱瑞麟身長一尺八寸。高一尺七寸。麕身牛尾。頭含肉角。定戴旋毛。目如水晶。額如白玉。遍身鱗甲。悉係靑色。甲縫俱有紫色絨毛。脊背黑毛三節。中節毛皆直竪。前節毛向前。後節毛向後。胯腹蹄腕。皆有白毫。尾長五寸五分。尾尖有黑毫四縷。見經繪圖。呈送到職。職敬閱之下。實甚懽忭。隨恭設香案。望闕叩頭慶賀訖。欽惟我皇上道協淸寧。功參化育。體元立政。六府修而三事和。建極敷民。五典惇而九疇敍。弘繼述於文謨武烈。萬邦共荷生成。廣經綸於濟活王猷。四海同躋煕皥。恩膏覃被。逮昆蟲草木以均沾。愷澤殷流。⚫''(⚫字為左亻右㐬)''海澨山陬而胥洽。聖德克孚於天德。春臺化宇 <small>{{Blue|缺}}</small> 高厚之難名。天心求契於聖心。象緯方輿慶嘉祥之疊至。華星順軌。丹霄麗雙璧之輝。湛露凝甘。繡甸闊千珠之液。九穀登而穎舒九穗。之芝發而秀吐三華。乃若黃河淸於曹單之間。不獨波澄秦隴。慶雲現於洙泗之涯。豈徒彩煥滇黔。玆當鉅野之鄕。復覩瑞麟之育。麕身牛尾。允擅殊姿。一角圓蹄。咸推異品。職伏 <small>{{Blue|缺}}</small> 書傳春秋服虔註曰。王者視明禮修則麒麟至。又禮斗威儀曰。王者政訟平則麒麟在郊。又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鳥獸則麒麟臻。是以軒轅之朝。麟遊有紀。成康之世。麟趾有歌。撫玆神物之誕生。益見瑞符之昭格。良由我皇上履信思順。懋惟精惟一之修。積厚還淳。施引養引恬之惠。欽恭光乎四表。如日月之照臨。安阜遍於八紘。比乾坤之幬載。況東省壤聯畿。沐化尤先。路接康衢。蒙庥最渥。表崇至誠。宸衷信篤於宮墻。懷保羣黎。睿慮時勤於蔀屋。是知麟之所兆。信而可徵。五色含章。卜文明之大啓。四靈冠首。占戩穀之方來。職忝任封疆。欣逢盛美。自天申命。已知純嘏緝煕。在地成形。更識太和翔洽。願效升恒之頌。用抒拜舞之誠。伏祈照付史臣。宣示中外。毓於郊藪。千秋表河嶽之奇。載在圖書。萬古煥奎婁之象。職實切踴躍懽抃之至。理合繪圖進呈。恭疏題報。伏祈皇上聖鑒施行。爲此除具題外。合咨貴部。煩請査照施行。須至咨者。右咨禮部。麟也聖王之時。亦不常有。況此腥穢之場。豈肯現出。且牛而產此。乃一妖灾。又孰知其爲麟哉。妄飾奇跡。極意媚悅。臣下之諛佞若此。其君之昏驕可知。如是而國安得不亡。
譯輩來言聞序班言西賊大猖獗。淸兵數萬盡沒。急報入來。內閣憂遑。未及徵發外兵選送。京軍方逐日點閱操練云。而首譯金是瑜傳常明言以爲西師連捷。少無所慮云。似是諱祕而然。
天主堂主胡費姓人。送三山論學記,主制羣徵各一冊,彩紙四張,白色紙十張,大小畫十五幅,吸毒石一箇,苦果六箇。以若干種爲答禮。所送二冊。卽論西洋國道術者也。所謂吸毒石。其形大小如拇指一節而匾長。色靑而帶黑。其原由則小西洋。有一種毒蛇。其頭內生一石。如扁豆仁大。能拔除各種毒氣。此生成之吸毒石也。土人將此石捶碎。同本蛇之毒及本地之土。搗末和匀。造成一石。式如圍棊子。乃造成之吸毒石也。其用法則此石能治蛇蝎蜈蚣毒蟲傷嚙。並治癰疽一切腫毒惡瘡。其效甚速。若遇此患。卽將吸毒石。置于傷嚙處及癰疽惡瘡之上。此石便能吸拔其毒。緊粘不脫。俟將毒吸盡時。方自離解。是時急持吸毒石。浸于乳汁之內。浸至乳略變綠色爲度。後將此石取出。以淸水洗淨抹乾。收貯以待後用。其所浸之乳汁。旣有毒在內。須掘地傾掩。免傷人物。如傷毒及瘡毒或未盡。仍置吸毒石吸拔之。其法如前。若吸毒石離解不粘。是其毒已盡。患可徐痊。乳汁須預備半鍾爲要。或人乳或牛乳俱可。倘是時無乳汁可浸。或浸之稍遲則此石受傷。後不堪用矣。所謂苦果。其形或圓或長。色黃黑。其大不過一寸。用法則能療內外之患。一治婦人難產。用淸水磨服。卽產。一治癨亂吐瀉。用淸水磨服。一治瘧疾。用淸水磨服。一治食積。用淸水磨服。一治凡諸火證。用淸水磨服。一治凡諸瘡毒。用乾燒酒磨敷。卽能止疼痛。徐徐自愈。更有他用。其功不能盡述。此果大者可作十服。小者可作七八服。首譯見常明回言爾國西北兩處開市。在爾國弊端實多。聞爾國北道之民。每於交市之際。嚴冬盛寒。只以麻衣或狗皮掩身。可知其民之貧甚。且所市之牛。率皆體小。想未及長成而然。朝廷深知此弊。欲罷互市。爾意以爲如何。爾須傳達此意於使臣而來報。當以此意送咨云云。余等答以此非一時使臣出意見擅便之事。若送咨文則自我國當有回答。俾以此意言及於常胡。
到豐潤谷䃹家宿。䃹也能踐前約。精修客室以待。進一床。列梨栗柹榛沙果葡萄石榴菘菜猪肉等物。合十二器。又進茶酒。厚意可掬。余贈二詩。起謝曰。當不得如從天上降。當永以爲寶。余請步韻以贈。俾作他日顏面。答曰。全不能爲此。末如之何。如欲看我顏面。此有一冊子中有叔父序。敢以奉贈。願以此替面。其冊爲二卷。名爲廿一史彈詞。卽就歷代以下。以至宋元。提出國家關重事跡。以詞塡曲者也。此地居人郝泳來見。稱以秀才而別無文學。只爲八股文章。卽如我東業四書疑義科儒也。無足與語。
林玠刻吾名字圖章。專人追送。刻法頗佳。但宜字無點。於字法不合。還付。使之改送。
生員王天壽者呈名帖。蓋以山西人。留此地敎學資生者也。其名帖云套言不敢妄呈。竊窺君之衣冠文物。眞不愧聖人之裔。宛然箕子如在也。吾輩忝生中華。雖與太平之草木。同沾雨露之深恩。何意得覩先朝之遺風爲快也。幸而邂逅相逢。敬具酒肉微儀。以誌斯文一氣之盛事。實非射利。望其笑納。余書示曰。原義多感。然盛儀不敢奉領。又書曰。可須薄禮。不過敬先聖風。却非射利之徒。何須推阻。余不得已許之。卽持猪肉酒壺以呈。且書曰。不堪之儀。微表寸心。深取大人之笑。罪罪。又書曰。敢請大人在貴省。官居何職。尊姓大號。后日再逢此過。卽爲舊交。余方食。使安譯書示。渠首肯。余又書示曰。吾衣冠何如。卽書曰。衣冠如前代。吾等不幸而生斯世。又幸而見大人也。余又書曰。吾衣冠。乃是箕子之舊。卽古中華禮服也。渠卽叩首拱手以致敬恭之意。余贈紙一束。臘藥數種。固辭至於再三。余力請。始乃强受。此地人求索紛然。而此人則例贈亦且固拒。且觀所書。不無思漢之意。心以爲嘉。聞裨譯輩言退至渠輩所。大示不滿之意。加給扇柄。始乃受去云。渠輩本習。豈易棄之也。良可一笑。
發行後自京城至義州。三十九日。<small>{{Blue|留日並計。下同。}}</small> 自鴨綠江至北京。三十日。留北京二十五日。回還時自北京至鴨綠江。二十七日。自義州至京城。十七日。往還摠計千百三十七日。<small>{{Blue|在異域者八十一日。}}</small> 里數通往返大約六千四百三十五里也。得詩三百五十首。所購冊子。宋史一百卷,紀事本末六十四卷,鳳洲綱鑑四十八卷,元史五十卷,太平廣記四十卷,元文類三國志並二十四卷,草廬集二十卷,西陂集十六卷,古今人物論十四卷,陸宣公集宗忠簡集許文穆集並六卷, 高皇帝集五卷,朱批詩經蠶尾集並四卷,岳武穆集三卷,羅昭諫集萬年曆並二卷。應求者調元志林。仲蘊字彙。會一奎璧書經左傳萬年曆。洪致元近思錄。黃郞奎璧禮記,四六初徵。金郞四書大全。宋監役景孝袖珍四書六經。金叔昌說外科啓玄。金致謙唐詩品彙萬年曆。金用謙奎璧小學。族弟宜炳奎璧四書。許綄張果星宗。金台德裕朱子語類。安允中奎璧詩經易經。李景瑗奎璧禮記。
acjs9fx9lkgvwr6ejvry9gjr20lv4sk
薊山紀程
0
1108720
2171154
2170870
2022-08-11T05:12:58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薊山紀程
| author = 未詳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times = 朝鮮王朝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yes
}}
{{檢索|薊山紀程}}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薊山紀程卷之一|薊山紀程卷之一]]
*[[/薊山紀程卷之二|薊山紀程卷之二]]
*[[/薊山紀程卷之三|薊山紀程卷之三]]
*[[/薊山紀程卷之四|薊山紀程卷之四]]
*[[/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五]]
{{Col-end}}
[[分类: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5vfhe0eih42xq0afj5zwatfjbsbvkt0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0
1108728
2171079
2170962
2022-08-10T16:12:56Z
Johnson.Xia
52379
/* 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loc = 北京市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porta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notes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 author2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DEFAULTSORT: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c|'''<big>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big>'''
{{i|(2022年8月)}}
{{i|中华人民共和国}}
{{i|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i|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gap}}'''前言'''==
{{gap}}解决[[w:臺灣問題|台湾问题]]、实现[[w:中国统一|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w: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w: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w: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以来,[[w: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w: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w:海峽兩岸關係|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w:蔡英文政府|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w:台灣獨立運動|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gap}}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如期全面建成[[w:小康|小康社会]]、实现[[w:兩個一百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统一大业新的历史方位。
{{gap}}中国政府于1993年8月、2000年2月分别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为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特发布本白皮书。
=={{gap}}'''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
{{gap}}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公元230年,[[w:三国|三国]]时期[[w:孫吳|吴]]人[[w:沈瑩_(武將)|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w:隋朝|隋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到时称“[[w:流求國|流求]]”的台湾。[[w:宋朝|宋]][[w:元朝|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开始在[[w:澎湖群島|澎湖]]、[[w:臺灣|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1624年,[[w: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62年,民族英雄[[w:鄭成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w:鄭成功攻臺之役|收复台湾]]。[[w:清朝|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1684年设立[[w:臺灣府|台湾府]],隶属[[w:福建省_(清朝)|福建省]]管辖;1885年[[w:臺灣清治時期|改设台湾为行省]],是当时[[w:清朝行政区划|中国第20个行省]]。
{{gap}}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w: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次年4月[[馬關條約|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w: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收复台湾的主张。1937年5月15日,[[w:毛泽东|毛泽东]]同志会见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时表示:“中国的抗战是要求得最后的胜利,这个胜利的范围,不限于[[w:山海关|山海关]],不限于[[w: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还要包括台湾的解放。”
{{gap}}1941年12月9日,[[w:國民政府|中国政府]]发布[[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对日宣战布告]],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w:中日关系|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并宣布将收回台湾、澎湖列岛。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開羅宣言|开罗宣言]]》宣布,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9月,日本签署《[[降伏文書|日本投降条款]]》,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告“[[w:臺灣光復|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并在台北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由此,通过一系列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国从法律和事实上收复了台湾。
{{gap}}1949年10月1日,[[w: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_(1949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w: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宣告成立]],取代[[w:中華民國政府|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在中国这一[[w:國際法主體|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中国的主权和[[w:中国疆域史|固有领土疆域]]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由于[[w: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w:臺海現狀|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决不允许改变。
{{gap}}1971年10月,第26届[[w: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大会]]通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w:中國與聯合國|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这一决议不仅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而且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不存在“[[w:两个中国|两个中国]]”、“[[w:一中一台|一中一台]]”的问题。随后,联合国相关专门机构以正式决议等方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如1972年5月第25届[[w:世界卫生大会|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世界卫生大会第25.1号决议|第25.1号决议]]。[[w: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官方法律意见明确指出,“台湾作为[[w:台湾省_(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台湾当局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地位”。实践中,联合国对台湾使用的称谓是“[[w:中国台湾|台湾,中国的省]](Taiwan,Province of China)”<ref>{{i|详见《<u>联合国司法年鉴2010</u>》(United Nations Juridical Yearbook 2010)第516页。}}</ref>。
{{gap}}联大第2758号决议是体现[[w: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文件,国际实践充分证实其法律效力,不容曲解。台湾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国家一些势力与“台独”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妄称该决议没有处理“台湾的代表权问题”,炒作非法无效的“[[舊金山和平條約|旧金山和约]]”<ref>{{i|1951年9月4日至8日,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在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w:苏联|苏联]]的情况下,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所谓“对日和会”,签署包含“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之所有权利和请求权”等内容的“旧金山和约”。该“和约”违反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对台湾主权归属等任何涉及中国作为非缔约国的领土和主权权利的处置也都是非法、无效的。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郑重声明,“旧金山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无效的,绝不承认。苏联、[[w: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w: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w: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w: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w: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等国家也拒绝承认“和约”效力。}}</ref>,无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再度鼓吹“[[w:台灣地位未定論|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其实质是企图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实现其“以台制华”的政治目的。这些行径歪曲联大第2758号决议,违反[[w:国际法|国际法]],严重背弃有关国家对中国作出的政治承诺,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此,中国政府已经表明了反对和谴责的严正立场。
{{gap}}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应有之义。目前,全世界有包括美国在内的181个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w: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列表|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声明:“[[w:美國聯邦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w:臺灣與美國關係史|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gap}}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w: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2005年3月,[[w: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2015年7月,[[w: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w:港澳台同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gap}}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任何歪曲事实、否定和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都将以失败告终。
=={{gap}}'''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gap}}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w: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争取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回归祖国大家庭、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民族解放作为奋斗目标,付出了巨大努力。
{{gap}}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gap}}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进行了[[w:解放台湾|解放台湾]]的准备和斗争,粉碎了台湾当局“[[w:反攻大陸|反攻大陆]]”的图谋,挫败了各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促成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争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为实现[[w:和平统一|和平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w: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还通过适当渠道与台湾当局高层人士接触,为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积极努力。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w:邓小平|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实现中美建交的时代条件下,在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w: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并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主动缓和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推动打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启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大门,使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w:江泽民|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w:江八点|八项主张]]<ref>{{i|1995年1月30日,时任[[w: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w: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w:海峽兩岸關係|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等。详见《[[江泽民文选]]》第一卷,[[w: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18至423页。}}</ref>;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w:九二共識|九二共识]]”,开启两岸协商谈判,实现两岸授权团体负责人首次会谈,持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坚决开展反对[[w:李登輝|李登辉]]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沉重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实现[[w:香港回歸|香港]]、[[w:澳門回歸|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六大]]以后,以[[w:胡锦涛|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针对岛内“台独”分裂活动猖獗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举行[[w:2005年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主要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谈]],坚决挫败[[w:陳水扁|陈水扁]]“[[w:法理台独|法理台独]]”图谋;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推动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w:三通|三通]]”,签署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以来,以[[w:习近平|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2017年10月,[[w: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九大]]确立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政策主张: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两制”[[w: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
{{gap}}——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w:两岸领导人会面|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为两岸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开辟了新空间,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两部门负责人实现互访、开通[[w:两岸热线|热线]]。
{{gap}}——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共同倡议,与台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两制”台湾方案。
{{gap}}——践行“[[w: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一家亲]]”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实行[[w: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卡式台胞证]],实现[[w: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福建向金门供水]],制发[[w: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
{{gap}}——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干扰阻挠,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克服[[w: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举办[[w:海峽論壇|海峡论坛]]等一系列两岸交流活动,保持了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发展态势。
{{gap}}——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依法打击[[w:“台独”顽固分子|“台独”顽固分子]],有力震慑“台独”分裂势力。妥善处理台湾对外交往问题,巩固发展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
{{gap}}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推动下,70多年来特别是两岸隔绝状态打破以来,两岸关系获得长足发展。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互动往来日益密切,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说明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1978年两岸贸易额仅有4600万美元,2021年增长至3283.4亿美元,增长了7000多倍;大陆连续21年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每年为台湾带来大量顺差;大陆是台商岛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共计123781个、实际投资额713.4亿美元<ref>{{i|这里不含经第三地的转投资。}}</ref><sup>。</sup>1987年两岸人员往来不足5万人次,2019年约900万人次。近3年来受疫情影响,线上交流成为两岸同胞沟通互动的主要形式,参与及可及人数屡创新高。
{{gap}}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不懈奋斗的历程充分表明: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必须坚持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致力于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握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制定实施对台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一切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阻挡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调动一切有利于反“独”促统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gap}}'''三、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gap}}当前,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驾驭复杂局面、战胜风险挑战的综合实力和必胜信心,完全有能力推动祖国统一大业阔步前进。
==={{gap}}(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gap}}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追求统一、反对分裂始终是全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早已深深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w:中国近代史|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w: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w:台灣日治時期|台湾被日本霸占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缩影,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
{{gap}}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使两岸同胞彻底摆脱内战的阴霾,共创共享台海永久和平;才能避免台湾再次被外国侵占的危险,打掉外部势力遏制中国的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清除“台独”分裂的隐患,稳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更好地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建设共同家园,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正如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w:孫中山|孙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gap}}中华民族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之道的过程中饱经苦难沧桑。“统则强、分必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gap}}(二)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
{{gap}}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国家发展进步特别是4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影响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无论何党何派在台湾掌权,都无法改变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
{{gap}}根据[[w: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ref>{{i|根据2022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的统计。}}</ref>,1980年,[[w: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大陆生产总值]]约3030亿美元,[[w:臺灣經濟|台湾生产总值]]约423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2倍;2021年,大陆生产总值约17458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789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国家发展进步特别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持续增强,不仅有效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更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带来了巨大机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促进了两岸社会各界交往交流交融,加深了两岸同胞利益和情感联系,增进了两岸同胞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有力牵引着两岸关系沿着统一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
{{gap}}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大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并持续转化为推进统一的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使大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大陆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扩大,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更雄厚、能力更强大,必将有力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gap}}(三)“台独”分裂势力抗拒统一不会得逞===
{{gap}}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所谓“台湾独立”,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是分裂国家的严重罪行,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走不通的绝路。
{{gap}}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他们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歪曲否定“九二共识”,妄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公然抛出“新[[w: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两国论]]”;在岛内推行“[[w:去中國化|去中国化]]”、“渐进台独”,纵容“急独”势力鼓噪推动“[[w:台湾制宪|修宪]]修法”,欺骗台湾民众,煽动仇视大陆,阻挠破坏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加紧“以武谋独”、“以武拒统”;勾结外部势力,在国际上竭力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民进党当局的谋“独”行径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破坏和平统一前景、挤压和平统一空间,是争取和平统一进程中必须清除的障碍。
{{gap}}台湾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台湾,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决心不可动摇、意志坚如磐石,这是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的根本力量。100多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台湾被外国侵占。70多年前中国打败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现在的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实力大幅增强,更不可能再让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搞“台独”分裂抗拒统一,根本过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一关,也根本过不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决心和意志这一关,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gap}}(四)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完全统一必遭失败===
{{gap}}外部势力干涉是推进中国统一进程的突出障碍。美国一些势力出于[[w:霸權|霸权]]心态和[[w:冷战思维|冷战思维]],将中国视为最主要战略对手和最严峻的长期挑战,竭力进行围堵打压,变本加厉推行“以台制华”。美国声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美国一些势力在实际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他们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加强[[w: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与台湾地区官方往来]],不断策动[[w:美國對台軍售|对台军售]],加深美台军事勾连,助台拓展所谓“国际空间”,拉拢其他国家插手台湾问题,不时炮制损害中国主权的涉台议案。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方面怂恿“台独”分裂势力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动荡,另一方面却无端指责大陆“施压”、“胁迫”、“单方面改变现状”,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给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制造障碍。
{{gap}}《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等重要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不容外部势力干涉。美国的一些反华势力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幌子,刻意歪曲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的性质,企图否定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充分暴露了他们搞“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和严正谴责。
{{gap}}外部势力打“台湾牌”,是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牺牲的是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和光明前途,绝不是为了台湾同胞好。他们纵容鼓动“台独”分裂势力滋事挑衅,加剧两岸对抗和台海形势紧张,破坏[[w: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既违逆求和平、促发展、谋共赢的时代潮流,也违背国际社会期待和世界人民意愿。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紧紧依靠人民,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赢得[[w: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展现了我们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铮铮铁骨。中国坚定不移走[[w: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会在任何外来干涉的压力面前退缩,决不会容忍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
{{gap}}要安宁、要发展、要过好日子,是台湾同胞的普遍心声,创造美好生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祖国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两岸同胞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统一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gap}}'''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
{{gap}}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gap}}(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gap}}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尽管几十年来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我们仍然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平统一,这体现了我们对民族大义、同胞福祉与两岸和平的珍视和维护。
{{gap}}“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我们主张,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祖国大陆的社会制度,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我们将继续团结台湾同胞,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
{{gap}}“一国两制”提出以来,台湾一些政治势力曲解误导,民进党及其当局不遗余力地造谣抹黑,造成部分台湾同胞的偏颇认知。事实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个时期内,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gap}}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必须面对大陆和台湾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这一基本问题。“一国两制”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最具包容性的方案。这是一个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赢的方案。两岸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借口。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两制”将被广大台湾同胞重新认识;在两岸同胞共同致力实现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两制”台湾方案的空间和内涵将得到充分展现。
{{gap}}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协商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灵活多样。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我们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
==={{gap}}(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gap}}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是造福两岸同胞的康庄大道,需要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共同推进。我们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厚植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gap}}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在福建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两岸应通尽通,不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gap}}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依法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高质量发展,让台湾同胞分享更多发展机遇,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gap}}排除干扰、克服障碍,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使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
==={{gap}}(三)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
{{gap}}搞“台独”分裂只会将台湾推入灾难深渊,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祸害。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必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中国人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进程的图谋和行径,都将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gap}}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或外部干涉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始终坚持做好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应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重大事变的充分准备,目的是从根本上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gap}}当前,美国一些势力图谋“以台制华”,处心积虑打“台湾牌”,刺激“台独”分裂势力冒险挑衅,不仅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妨碍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也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台海形势紧张持续升级,给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的巨大风险,并严重损害美国自身利益。美国应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停止说一套做一套,以实际行动履行不支持“台独”的承诺。
==={{gap}}(四)团结台湾同胞共谋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
{{gap}}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同胞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同样需要两岸同胞携手努力。
{{gap}}由于受到“台独”思想毒害,也由于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一些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性质和国家认同问题认识出现偏差,对祖国统一心存疑惧。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天亲,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愿意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创造条件加强两岸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广大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逐步减少他们的误解和疑虑,进而走出受“台独”煽惑的历史误区。
{{gap}}我们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深明大义、奉义而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
=={{gap}}'''五、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gap}}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给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新的基础,将给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机遇,将给广大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gap}}(一)台湾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gap}}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特色明显,对外贸易发达,两岸经济互补性强。统一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制度更加完善,台湾经济将以大陆市场为广阔腹地,发展空间更大,竞争力更强,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通畅,创新活力更加生机勃勃。长期困扰台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众多难题,可以在两岸融合发展、应通尽通中得到解决。台湾财政收入尽可用于改善民生,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gap}}台湾的文化创造力将得到充分发扬,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台湾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根脉的滋养中更加枝繁叶茂、焕发光彩。
==={{gap}}(二)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gap}}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所有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台湾同胞将在台湾真正当家作主,参与祖国建设,尽享发展红利。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严。
==={{gap}}(三)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gap}}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两岸同胞发挥聪明才智,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潜力巨大。统一后,两岸同胞可以弥合因长期没有统一而造成的隔阂,增进一家人的同胞亲情,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携手共谋发展;可以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gap}}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统一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将进一步提升。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两岸同胞共同探索实施“两制”台湾方案,共同发展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确保台湾长治久安。
==={{gap}}(四)有利于亚太地区及全世界和平与发展===
{{gap}}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福,也是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之福。中国的统一,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正当利益包括其在台湾的经济利益,只会给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gap}}统一后,有关国家可以继续同台湾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经中国中央政府批准,外国可以在台湾设立领事机构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机构,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有关国际公约可以在台湾适用,有关国际会议可以在台湾举办。
=={{gap}}'''结束语'''==
{{gap}}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震古烁今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历了近代以来从屈辱走向奋起、从落伍走向崛起的百年沧桑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迈出了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gap}}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继续团结带领两岸同胞顺应历史大势,勇担时代责任,把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gap}}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但只要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粉碎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rule|align=left|12em}}
{{smallrefs}}
{{PD-PRC-exempt}}
[[Category:台湾问题]]
5swsimdgmrkfyajlnad2zk9l3r3u7r5
2171081
2171079
2022-08-10T16:15:33Z
Johnson.Xia
52379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loc = 北京市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porta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白皮书
| notes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 author2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DEFAULTSORT: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c|'''<big>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big>'''
{{i|(2022年8月)}}
{{i|中华人民共和国}}
{{i|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i|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gap}}'''前言'''==
{{gap}}解决[[w:臺灣問題|台湾问题]]、实现[[w:中国统一|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w: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w: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w: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以来,[[w: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w: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w:海峽兩岸關係|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w:蔡英文政府|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w:台灣獨立運動|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gap}}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如期全面建成[[w:小康|小康社会]]、实现[[w:兩個一百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统一大业新的历史方位。
{{gap}}中国政府于1993年8月、2000年2月分别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为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特发布本白皮书。
=={{gap}}'''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
{{gap}}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公元230年,[[w:三国|三国]]时期[[w:孫吳|吴]]人[[w:沈瑩_(武將)|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w:隋朝|隋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到时称“[[w:流求國|流求]]”的台湾。[[w:宋朝|宋]][[w:元朝|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开始在[[w:澎湖群島|澎湖]]、[[w:臺灣|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1624年,[[w: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62年,民族英雄[[w:鄭成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w:鄭成功攻臺之役|收复台湾]]。[[w:清朝|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1684年设立[[w:臺灣府|台湾府]],隶属[[w:福建省_(清朝)|福建省]]管辖;1885年[[w:臺灣清治時期|改设台湾为行省]],是当时[[w:清朝行政区划|中国第20个行省]]。
{{gap}}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w: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次年4月[[馬關條約|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w: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收复台湾的主张。1937年5月15日,[[w:毛泽东|毛泽东]]同志会见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时表示:“中国的抗战是要求得最后的胜利,这个胜利的范围,不限于[[w:山海关|山海关]],不限于[[w: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还要包括台湾的解放。”
{{gap}}1941年12月9日,[[w:國民政府|中国政府]]发布[[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对日宣战布告]],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w:中日关系|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并宣布将收回台湾、澎湖列岛。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開羅宣言|开罗宣言]]》宣布,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9月,日本签署《[[降伏文書|日本投降条款]]》,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告“[[w:臺灣光復|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并在台北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由此,通过一系列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国从法律和事实上收复了台湾。
{{gap}}1949年10月1日,[[w: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_(1949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w: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宣告成立]],取代[[w:中華民國政府|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在中国这一[[w:國際法主體|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中国的主权和[[w:中国疆域史|固有领土疆域]]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由于[[w: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w:臺海現狀|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决不允许改变。
{{gap}}1971年10月,第26届[[w: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大会]]通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w:中國與聯合國|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这一决议不仅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而且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不存在“[[w:两个中国|两个中国]]”、“[[w:一中一台|一中一台]]”的问题。随后,联合国相关专门机构以正式决议等方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如1972年5月第25届[[w:世界卫生大会|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世界卫生大会第25.1号决议|第25.1号决议]]。[[w: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官方法律意见明确指出,“台湾作为[[w:台湾省_(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台湾当局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地位”。实践中,联合国对台湾使用的称谓是“[[w:中国台湾|台湾,中国的省]](Taiwan,Province of China)”<ref>{{i|详见《<u>联合国司法年鉴2010</u>》(United Nations Juridical Yearbook 2010)第516页。}}</ref>。
{{gap}}联大第2758号决议是体现[[w: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文件,国际实践充分证实其法律效力,不容曲解。台湾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个别国家一些势力与“台独”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妄称该决议没有处理“台湾的代表权问题”,炒作非法无效的“[[舊金山和平條約|旧金山和约]]”<ref>{{i|1951年9月4日至8日,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在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w:苏联|苏联]]的情况下,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所谓“对日和会”,签署包含“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之所有权利和请求权”等内容的“旧金山和约”。该“和约”违反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对台湾主权归属等任何涉及中国作为非缔约国的领土和主权权利的处置也都是非法、无效的。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郑重声明,“旧金山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中国政府认为是非法无效的,绝不承认。苏联、[[w: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w: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w: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w: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w: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等国家也拒绝承认“和约”效力。}}</ref>,无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再度鼓吹“[[w:台灣地位未定論|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其实质是企图改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实现其“以台制华”的政治目的。这些行径歪曲联大第2758号决议,违反[[w:国际法|国际法]],严重背弃有关国家对中国作出的政治承诺,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此,中国政府已经表明了反对和谴责的严正立场。
{{gap}}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应有之义。目前,全世界有包括美国在内的181个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w: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列表|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声明:“[[w:美國聯邦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w:臺灣與美國關係史|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gap}}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w: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2005年3月,[[w: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2015年7月,[[w: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w:港澳台同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gap}}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任何歪曲事实、否定和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都将以失败告终。
=={{gap}}'''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gap}}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w: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争取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回归祖国大家庭、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民族解放作为奋斗目标,付出了巨大努力。
{{gap}}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两岸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gap}}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进行了[[w:解放台湾|解放台湾]]的准备和斗争,粉碎了台湾当局“[[w:反攻大陸|反攻大陆]]”的图谋,挫败了各种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促成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争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为实现[[w:和平统一|和平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w: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还通过适当渠道与台湾当局高层人士接触,为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积极努力。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w:邓小平|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实现中美建交的时代条件下,在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w: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并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主动缓和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推动打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启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大门,使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w:江泽民|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w:江八点|八项主张]]<ref>{{i|1995年1月30日,时任[[w: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w: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w:海峽兩岸關係|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等。详见《[[江泽民文选]]》第一卷,[[w: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18至423页。}}</ref>;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w:九二共識|九二共识]]”,开启两岸协商谈判,实现两岸授权团体负责人首次会谈,持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坚决开展反对[[w:李登輝|李登辉]]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沉重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实现[[w:香港回歸|香港]]、[[w:澳門回歸|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六大]]以后,以[[w:胡锦涛|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针对岛内“台独”分裂活动猖獗制定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举行[[w:2005年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主要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谈]],坚决挫败[[w:陳水扁|陈水扁]]“[[w:法理台独|法理台独]]”图谋;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推动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w:三通|三通]]”,签署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gap}}[[w: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以来,以[[w:习近平|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新时代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2017年10月,[[w: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九大]]确立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政策主张: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两制”[[w: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引领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
{{gap}}——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w:两岸领导人会面|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为两岸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开辟了新空间,成为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两部门负责人实现互访、开通[[w:两岸热线|热线]]。
{{gap}}——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与台湾有关政党、团体和人士就两岸关系与民族未来开展对话协商,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多项共识并发表共同倡议,与台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两制”台湾方案。
{{gap}}——践行“[[w: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一家亲]]”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实行[[w: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卡式台胞证]],实现[[w: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福建向金门供水]],制发[[w: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
{{gap}}——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排除“台独”分裂势力干扰阻挠,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走深走实。克服[[w: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举办[[w:海峽論壇|海峡论坛]]等一系列两岸交流活动,保持了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发展态势。
{{gap}}——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依法打击[[w:“台独”顽固分子|“台独”顽固分子]],有力震慑“台独”分裂势力。妥善处理台湾对外交往问题,巩固发展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格局。
{{gap}}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推动下,70多年来特别是两岸隔绝状态打破以来,两岸关系获得长足发展。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互动往来日益密切,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说明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1978年两岸贸易额仅有4600万美元,2021年增长至3283.4亿美元,增长了7000多倍;大陆连续21年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每年为台湾带来大量顺差;大陆是台商岛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共计123781个、实际投资额713.4亿美元<ref>{{i|这里不含经第三地的转投资。}}</ref><sup>。</sup>1987年两岸人员往来不足5万人次,2019年约900万人次。近3年来受疫情影响,线上交流成为两岸同胞沟通互动的主要形式,参与及可及人数屡创新高。
{{gap}}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不懈奋斗的历程充分表明: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必须坚持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致力于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握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制定实施对台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一切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阻挡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调动一切有利于反“独”促统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gap}}'''三、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
{{gap}}当前,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驾驭复杂局面、战胜风险挑战的综合实力和必胜信心,完全有能力推动祖国统一大业阔步前进。
==={{gap}}(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gap}}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追求统一、反对分裂始终是全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早已深深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w:中国近代史|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w: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w:台灣日治時期|台湾被日本霸占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缩影,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
{{gap}}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使两岸同胞彻底摆脱内战的阴霾,共创共享台海永久和平;才能避免台湾再次被外国侵占的危险,打掉外部势力遏制中国的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清除“台独”分裂的隐患,稳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地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更好地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建设共同家园,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正如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w:孫中山|孙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gap}}中华民族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之道的过程中饱经苦难沧桑。“统则强、分必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gap}}(二)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
{{gap}}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国家发展进步特别是4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影响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无论何党何派在台湾掌权,都无法改变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
{{gap}}根据[[w: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ref>{{i|根据2022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的统计。}}</ref>,1980年,[[w: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大陆生产总值]]约3030亿美元,[[w:臺灣經濟|台湾生产总值]]约423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2倍;2021年,大陆生产总值约174580亿美元,台湾生产总值约789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国家发展进步特别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持续增强,不仅有效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更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带来了巨大机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促进了两岸社会各界交往交流交融,加深了两岸同胞利益和情感联系,增进了两岸同胞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有力牵引着两岸关系沿着统一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
{{gap}}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大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并持续转化为推进统一的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使大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大陆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扩大,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更雄厚、能力更强大,必将有力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gap}}(三)“台独”分裂势力抗拒统一不会得逞===
{{gap}}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所谓“台湾独立”,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是分裂国家的严重罪行,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走不通的绝路。
{{gap}}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他们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歪曲否定“九二共识”,妄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公然抛出“新[[w: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两国论]]”;在岛内推行“[[w:去中國化|去中国化]]”、“渐进台独”,纵容“急独”势力鼓噪推动“[[w:台湾制宪|修宪]]修法”,欺骗台湾民众,煽动仇视大陆,阻挠破坏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加紧“以武谋独”、“以武拒统”;勾结外部势力,在国际上竭力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民进党当局的谋“独”行径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破坏和平统一前景、挤压和平统一空间,是争取和平统一进程中必须清除的障碍。
{{gap}}台湾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台湾,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决心不可动摇、意志坚如磐石,这是挫败一切“台独”分裂图谋的根本力量。100多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台湾被外国侵占。70多年前中国打败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现在的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实力大幅增强,更不可能再让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搞“台独”分裂抗拒统一,根本过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一关,也根本过不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决心和意志这一关,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gap}}(四)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完全统一必遭失败===
{{gap}}外部势力干涉是推进中国统一进程的突出障碍。美国一些势力出于[[w:霸權|霸权]]心态和[[w:冷战思维|冷战思维]],将中国视为最主要战略对手和最严峻的长期挑战,竭力进行围堵打压,变本加厉推行“以台制华”。美国声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美国一些势力在实际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他们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加强[[w: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与台湾地区官方往来]],不断策动[[w:美國對台軍售|对台军售]],加深美台军事勾连,助台拓展所谓“国际空间”,拉拢其他国家插手台湾问题,不时炮制损害中国主权的涉台议案。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方面怂恿“台独”分裂势力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动荡,另一方面却无端指责大陆“施压”、“胁迫”、“单方面改变现状”,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给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制造障碍。
{{gap}}《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等重要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不容外部势力干涉。美国的一些反华势力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幌子,刻意歪曲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的性质,企图否定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充分暴露了他们搞“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和严正谴责。
{{gap}}外部势力打“台湾牌”,是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牺牲的是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和光明前途,绝不是为了台湾同胞好。他们纵容鼓动“台独”分裂势力滋事挑衅,加剧两岸对抗和台海形势紧张,破坏[[w: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既违逆求和平、促发展、谋共赢的时代潮流,也违背国际社会期待和世界人民意愿。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紧紧依靠人民,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赢得[[w: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展现了我们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铮铮铁骨。中国坚定不移走[[w: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会在任何外来干涉的压力面前退缩,决不会容忍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
{{gap}}要安宁、要发展、要过好日子,是台湾同胞的普遍心声,创造美好生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祖国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两岸同胞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统一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gap}}'''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
{{gap}}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gap}}(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gap}}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尽管几十年来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我们仍然坚持不懈地争取和平统一,这体现了我们对民族大义、同胞福祉与两岸和平的珍视和维护。
{{gap}}“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我们主张,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祖国大陆的社会制度,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我们将继续团结台湾同胞,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
{{gap}}“一国两制”提出以来,台湾一些政治势力曲解误导,民进党及其当局不遗余力地造谣抹黑,造成部分台湾同胞的偏颇认知。事实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个时期内,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gap}}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必须面对大陆和台湾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这一基本问题。“一国两制”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最具包容性的方案。这是一个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赢的方案。两岸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借口。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两制”将被广大台湾同胞重新认识;在两岸同胞共同致力实现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两制”台湾方案的空间和内涵将得到充分展现。
{{gap}}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协商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灵活多样。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我们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
==={{gap}}(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gap}}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是造福两岸同胞的康庄大道,需要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共同推进。我们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厚植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gap}}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在福建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两岸应通尽通,不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gap}}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依法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高质量发展,让台湾同胞分享更多发展机遇,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gap}}排除干扰、克服障碍,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使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
==={{gap}}(三)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
{{gap}}搞“台独”分裂只会将台湾推入灾难深渊,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祸害。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必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中国人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进程的图谋和行径,都将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gap}}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或外部干涉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始终坚持做好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应对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重大事变的充分准备,目的是从根本上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gap}}当前,美国一些势力图谋“以台制华”,处心积虑打“台湾牌”,刺激“台独”分裂势力冒险挑衅,不仅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妨碍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也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台海形势紧张持续升级,给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的巨大风险,并严重损害美国自身利益。美国应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停止说一套做一套,以实际行动履行不支持“台独”的承诺。
==={{gap}}(四)团结台湾同胞共谋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
{{gap}}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同胞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奋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同样需要两岸同胞携手努力。
{{gap}}由于受到“台独”思想毒害,也由于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一些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性质和国家认同问题认识出现偏差,对祖国统一心存疑惧。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天亲,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愿意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创造条件加强两岸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广大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逐步减少他们的误解和疑虑,进而走出受“台独”煽惑的历史误区。
{{gap}}我们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深明大义、奉义而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
=={{gap}}'''五、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gap}}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给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新的基础,将给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机遇,将给广大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gap}}(一)台湾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gap}}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特色明显,对外贸易发达,两岸经济互补性强。统一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制度更加完善,台湾经济将以大陆市场为广阔腹地,发展空间更大,竞争力更强,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通畅,创新活力更加生机勃勃。长期困扰台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众多难题,可以在两岸融合发展、应通尽通中得到解决。台湾财政收入尽可用于改善民生,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gap}}台湾的文化创造力将得到充分发扬,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台湾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根脉的滋养中更加枝繁叶茂、焕发光彩。
==={{gap}}(二)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gap}}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所有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台湾同胞将在台湾真正当家作主,参与祖国建设,尽享发展红利。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严。
==={{gap}}(三)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gap}}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两岸同胞发挥聪明才智,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潜力巨大。统一后,两岸同胞可以弥合因长期没有统一而造成的隔阂,增进一家人的同胞亲情,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携手共谋发展;可以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gap}}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统一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将进一步提升。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两岸同胞共同探索实施“两制”台湾方案,共同发展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确保台湾长治久安。
==={{gap}}(四)有利于亚太地区及全世界和平与发展===
{{gap}}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福,也是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之福。中国的统一,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正当利益包括其在台湾的经济利益,只会给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gap}}统一后,有关国家可以继续同台湾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经中国中央政府批准,外国可以在台湾设立领事机构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机构,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有关国际公约可以在台湾适用,有关国际会议可以在台湾举办。
=={{gap}}'''结束语'''==
{{gap}}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震古烁今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历了近代以来从屈辱走向奋起、从落伍走向崛起的百年沧桑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迈出了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gap}}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继续团结带领两岸同胞顺应历史大势,勇担时代责任,把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gap}}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但只要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粉碎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rule|align=left|12em}}
{{smallrefs}}
{{PD-PRC-exempt}}
[[Category:台湾问题]]
noh37xds4txdt5kn4lodg28tls2mm20
Talk: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
1108730
2171078
2170891
2022-08-10T16:11:12Z
Johnson.Xia
52379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8/10/c_1128903097.htm]<!--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user:Zzhtju]]<!-- 参与者 -->
|progress=[[File:75%.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user:Zzhtju]]<!-- 校对者 -->
}}
4edtp463rf9pwxm7kc699v2yhp1533e
薊山紀程/薊山紀程卷之五
0
1108742
2170969
2170967
2022-08-10T12:10:24Z
江常哲
94446
/* 道里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文}}</small>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臺。<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紅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 奕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吳家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文}}</small>六里, 苑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湯河堰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理營 <small>{{Blue|文}}</small>七里。一名浪河。 王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鳳凰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七里。 望海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深河驛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高臺嶺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綱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王家店。 馬棚山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石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楡關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五里。 宋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上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下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吳家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撫寧縣 <small>{{Blue|文}}</small>八里。文筆峯在西南。 羊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堡。<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盧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臺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蘆峯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茶棚菴<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飮馬河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背陰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四十七里。 雙望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吳㺚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腰站<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部落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堡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白沙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驢子槽<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漏澤園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永平府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 靑龍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南坵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灤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鴨子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望夫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安河店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赤紅堡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野鷄坨 <small>{{Blue|文}}</small>六里。○共四十里。 沙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張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沙河驛 <small>{{Blue|文}}</small>四里。○共二十里。 紅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三官廟 馬鋪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七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店子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乾河草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王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平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扛牛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蓮花池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靑龍橋 <small>{{Blue|文}}</small>九里, 榛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共五十里。 烟墩臺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白艸窪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鐵城坎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牛欄山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小鈴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板橋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銀城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五里,坮。<small>{{Blue|文}}</small>十里, 豐潤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趙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還鄕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魯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高麗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有水田。 沙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軟鷄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坊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李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沙流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共四十里。 兩水橋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兩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十五里,屯。<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東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龍池菴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玉田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四十里。 西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八里, 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彩亭橋<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大樹枯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蜂山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螺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宋家庄。 梯子山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鱉山<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二里,店。<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現渠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三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雲田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翠屛山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漁陽橋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東五里橋。 貫日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薊州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 五里,橋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徐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邦均店 <small>{{Blue|文}}</small>十五里。○共三十里。 白澗站 <small>{{Blue|文}}</small>十二里,有尼姑菴。 公樂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段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石碑鋪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滹沱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錯河橋。 三河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 棗林庄<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白浮圖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新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皇親庄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夏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柳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馬起乏 <small>{{Blue|文}}</small>六里,一名馬起鋪。 燕郊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共五十里。 方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師古庄。 滕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胡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習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白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通州 <small>{{Blue|文}}</small>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 八里,橋。<small>{{Blue|文}}</small>八里,一名永通橋。 管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楊家閘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三間房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定府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王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共二十里。 太平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紅門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彌勒院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東岳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朝陽門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文}}</small>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城闕===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exed10itm3cjix77mcc7od8gl2u8klz
2170971
2170969
2022-08-10T12:11:38Z
江常哲
94446
/* 道里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臺。<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紅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 奕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吳家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文}}</small>六里, 苑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湯河堰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理營 <small>{{Blue|文}}</small>七里。一名浪河。 王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鳳凰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七里。 望海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深河驛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高臺嶺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綱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王家店。 馬棚山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石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楡關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五里。 宋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上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下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吳家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撫寧縣 <small>{{Blue|文}}</small>八里。文筆峯在西南。 羊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堡。<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盧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臺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蘆峯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茶棚菴<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飮馬河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背陰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四十七里。 雙望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吳㺚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腰站<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部落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堡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白沙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驢子槽<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漏澤園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永平府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 靑龍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南坵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灤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鴨子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望夫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安河店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赤紅堡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野鷄坨 <small>{{Blue|文}}</small>六里。○共四十里。 沙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張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沙河驛 <small>{{Blue|文}}</small>四里。○共二十里。 紅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三官廟 馬鋪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七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店子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乾河草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王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平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扛牛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蓮花池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靑龍橋 <small>{{Blue|文}}</small>九里, 榛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共五十里。 烟墩臺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白艸窪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鐵城坎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牛欄山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小鈴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板橋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銀城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五里,坮。<small>{{Blue|文}}</small>十里, 豐潤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趙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還鄕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魯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高麗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有水田。 沙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軟鷄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坊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李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沙流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共四十里。 兩水橋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兩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十五里,屯。<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東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龍池菴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玉田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四十里。 西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八里, 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彩亭橋<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大樹枯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蜂山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螺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宋家庄。 梯子山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鱉山<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二里,店。<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現渠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三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雲田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翠屛山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漁陽橋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東五里橋。 貫日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薊州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 五里,橋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徐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邦均店 <small>{{Blue|文}}</small>十五里。○共三十里。 白澗站 <small>{{Blue|文}}</small>十二里,有尼姑菴。 公樂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段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石碑鋪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滹沱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錯河橋。 三河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 棗林庄<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白浮圖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新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皇親庄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夏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柳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馬起乏 <small>{{Blue|文}}</small>六里,一名馬起鋪。 燕郊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共五十里。 方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師古庄。 滕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胡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習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白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通州 <small>{{Blue|文}}</small>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 八里,橋。<small>{{Blue|文}}</small>八里,一名永通橋。 管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楊家閘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三間房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定府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王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共二十里。 太平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紅門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彌勒院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東岳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朝陽門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文}}</small>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城闕===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gmyc1m2dao12e89zfc817tfmxbyzmez
2170972
2170971
2022-08-10T12:13:12Z
江常哲
94446
/* 道里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臺。<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紅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 奕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吳家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文}}</small>六里, 苑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湯河堰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理營 <small>{{Blue|文}}</small>七里。一名浪河。 王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鳳凰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七里。 望海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深河驛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高臺嶺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綱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王家店。 馬棚山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石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楡關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五里。 宋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上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下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吳家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撫寧縣 <small>{{Blue|文}}</small>八里。文筆峯在西南。 羊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堡。<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盧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臺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蘆峯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茶棚菴<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飮馬河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背陰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四十七里。 雙望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吳㺚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腰站<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部落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堡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白沙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驢子槽<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漏澤園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永平府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 靑龍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南坵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灤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鴨子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望夫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安河店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赤紅堡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野鷄坨 <small>{{Blue|文}}</small>六里。○共四十里。 沙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張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沙河驛 <small>{{Blue|文}}</small>四里。○共二十里。 紅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三官廟 馬鋪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七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店子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乾河草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王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平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扛牛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蓮花池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靑龍橋 <small>{{Blue|文}}</small>九里, 榛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共五十里。 烟墩臺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白艸窪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鐵城坎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牛欄山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小鈴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板橋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銀城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五里,坮。<small>{{Blue|文}}</small>十里, 豐潤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趙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還鄕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魯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高麗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有水田。 沙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軟鷄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坊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李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沙流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共四十里。 兩水橋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兩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十五里,屯。<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東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龍池菴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玉田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四十里。 西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八里, 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彩亭橋<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大樹枯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蜂山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螺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宋家庄。 梯子山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鱉山<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二里,店。<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現渠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三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雲田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翠屛山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漁陽橋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東五里橋。 貫日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薊州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 五里,橋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徐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邦均店 <small>{{Blue|文}}</small>十五里。○共三十里。 白澗站 <small>{{Blue|文}}</small>十二里,有尼姑菴。 公樂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段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石碑鋪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滹沱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錯河橋。 三河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 棗林庄<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白浮圖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新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皇親庄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夏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柳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馬起乏 <small>{{Blue|文}}</small>六里,一名馬起鋪。 燕郊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共五十里。 方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師古庄。 滕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胡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習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白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通州 <small>{{Blue|文}}</small>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 八里,橋。<small>{{Blue|文}}</small>八里,一名永通橋。 管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楊家閘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三間房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定府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王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共二十里。 太平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紅門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彌勒院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東岳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朝陽門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文}}</small>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城闕===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nx5w8pqvpx3semhhf62vd0xln4g519a
2170973
2170972
2022-08-10T12:14:49Z
江常哲
94446
/* 道里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臺。<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紅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 奕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吳家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文}}</small>六里, 苑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湯河堰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理營 <small>{{Blue|文}}</small>七里。一名浪河。 王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鳳凰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七里。 望海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深河驛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高臺嶺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綱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王家店。 馬棚山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石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楡關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三十五里。 宋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上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下白石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吳家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撫寧縣 <small>{{Blue|文}}</small>八里。文筆峯在西南。 羊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五里,堡。<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盧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臺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蘆峯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茶棚菴<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飮馬河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背陰堡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共四十七里。 雙望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吳㺚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腰站<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部落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堡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白沙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驢子槽<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漏澤園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永平府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 靑龍河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南坵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灤河<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鴨子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望夫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安河店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赤紅堡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野鷄坨 <small>{{Blue|文}}</small>六里。○共四十里。 沙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張家庄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沙河驛 <small>{{Blue|文}}</small>四里。○共二十里。 紅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三官廟 馬鋪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七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店子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乾河草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王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平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扛牛橋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蓮花池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靑龍橋 <small>{{Blue|文}}</small>九里, 榛子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共五十里。 烟墩臺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白艸窪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鐵城坎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牛欄山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小鈴河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板橋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銀城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五里,坮。<small>{{Blue|文}}</small>十里, 豐潤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趙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張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還鄕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魯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高麗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有水田。 沙子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軟鷄堡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新坊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李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沙流河 <small>{{Blue|文}}</small>七里。○共四十里。 兩水橋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兩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二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十五里,屯。<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東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龍池菴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玉田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四十里。 西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八里, 黃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彩亭橋<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大樹枯店 <small>{{Blue|文}}</small>一里, 蜂山店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螺山店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宋家庄。 梯子山 <small>{{Blue|文}}</small>七里, 鱉山<small>{{Blue|文}}</small>五里。○共五十里。 二里,店。<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現渠 <small>{{Blue|文}}</small>八里, 三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雲田寺 <small>{{Blue|文}}</small>四里, 翠屛山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漁陽橋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東五里橋。 貫日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薊州 <small>{{Blue|文}}</small>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 五里,橋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徐家店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邦均店 <small>{{Blue|文}}</small>十五里。○共三十里。 白澗站 <small>{{Blue|文}}</small>十二里,有尼姑菴。 公樂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段家嶺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石碑鋪 <small>{{Blue|文}}</small>十里, 滹沱河 <small>{{Blue|文}}</small>五里,一名錯河橋。 三河縣 <small>{{Blue|文}}</small>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 棗林庄<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白浮圖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新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皇親庄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夏店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柳河屯 <small>{{Blue|文}}</small>六里, 馬起乏 <small>{{Blue|文}}</small>六里,一名馬起鋪。 燕郊堡 <small>{{Blue|文}}</small>八里。○共五十里。 方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一名師古庄。 滕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胡家店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習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白河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通州 <small>{{Blue|文}}</small>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 八里,橋。<small>{{Blue|文}}</small>八里,一名永通橋。 管家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楊家閘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三間房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定府庄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大王庄 <small>{{Blue|文}}</small>二里。○共二十里。 太平店 <small>{{Blue|文}}</small>二里, 十里,堡。<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八里,堡。<small>{{Blue|文}}</small>二里, 紅門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彌勒院 <small>{{Blue|文}}</small>三里, 東岳廟 <small>{{Blue|文}}</small>五里, 朝陽門 <small>{{Blue|文}}</small>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文}}</small>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城闕===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4105yh1kytzvzu9d8j546isyxatfqxm
2170978
2170973
2022-08-10T13:12:19Z
江常哲
94446
/* 道里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城闕===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eef9tf7ficdaf80t285cq54sbkxelab
2170979
2170978
2022-08-10T13:14:15Z
江常哲
94446
/* 山川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02hzo3k9lka1f1i6mifcghvy06xrve0
2170980
2170979
2022-08-10T13:15:09Z
江常哲
94446
/* 城闕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096x7hj0j9387k8f164osnp0578wosg
2170981
2170980
2022-08-10T13:16:41Z
江常哲
94446
/* 宮室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Blue|屬直之稱}}''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iorjfs5c2ogjo91sym0mgv4wwtasxdv
2170982
2170981
2022-08-10T13:17:12Z
江常哲
94446
/* 宮室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c5ia7cj3mh60ubwh4mrhzy8medr8ok1
2170983
2170982
2022-08-10T13:18:14Z
江常哲
94446
/* 衣服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l5ivo0kkmd36s69zayr2bm7g7vilf9v
2170985
2170983
2022-08-10T13:20:28Z
江常哲
94446
/* 飮食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9mozrcib7u1fppgf6c09pyqp8j4u995
2170986
2170985
2022-08-10T13:21:21Z
江常哲
94446
/* 器用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1pyyfhwmidh0zrmqtxlh8zhlqkipahk
2170987
2170986
2022-08-10T13:21:58Z
江常哲
94446
/* 舟車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0ylktm9b9l92qe67edic9rhyhp2486x
2170988
2170987
2022-08-10T13:22:43Z
江常哲
94446
/* 風俗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bn6uksod51c6amkmw310sm8h87ghg1n
2170989
2170988
2022-08-10T13:23:32Z
江常哲
94446
/* 科制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言語===
===胡藩===
===貢稅===
8d9d4gijnmrw4m9sbybw885pwtx0bj0
2170990
2170989
2022-08-10T13:24:34Z
江常哲
94446
/* 畜物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象長二丈餘。從頭至尾。視其長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動。鼻長至地。兩牙拖橫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見若無毛。股三節。足五趾。趾各有圓蹄。移步甚緩。然可敵快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體。而比之牛。則猶過之。皇帝動駕時。鞴法鞍以充鹵簿。且以駕黃屋轎。象奴坐其頂。眇然若嬰兒。象或迂行。則以鐵鉤鉤之。欲左則左鉤。欲右則右鉤。往往至出血。然經宿則完。所謂見星瘡合者。此也。聞象出南方。設機而捕之。諭以不殺。輒服聽。雖卽地釋械。能聽人指使。不然終不可馴。飼之藁艸。束草置其前。則輒以鼻捲入于口。雖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蓋鼻端有夾肉如鑷。且象力在鼻。臥而欲起。則必拄鼻于地。將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與之。亦以鼻吸之。捲曲而注諸口。則從鼻中出。其聲如傾盆灌之。善解人意。敎以請安。則跪後足。敎以老虎聲,喇叭聲。能放而爲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將鞴鞍。叩膝而警之。輒屈其節爲凹。奴由之登降。雖小兒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則以鼻揮之。中者至斃。其圈在宣武門內北邊衚衕。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間之。間各有一象。總數十頭。皆以鐵鎖。鎖其前一足。釘于地。象奴坐其門首。飼草飮水。
橐駝出北方。馬頭牛尾。項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節。足五爪而無蹄。色雜黃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謂哥舒翰嘗騎白橐馳。又杜草堂詩有云。紫駝之峯則其色不獨黃黑而已。行時頭節而頸彎曲如鵝。皆有兩峯。不加以韉而馱物於其間。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動。却日走三四百里。飼以藁艸和鹽食。鹽多則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絲穿鼻而牽之。皇帝鹵簿中亦有駝。包金鞍錦勒。載物于兩峯間。以黃帕覆之。
馬多絶大而駿良。然未嘗踶齧而叫嘶。雖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婦孺皆撫摩而不怕。
朝會時。朝士之騎馬駕馬。分御路兩旁。齊首聯轡。未嘗見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見牧馬者。什五爲辟。多至百餘疋。不施羈馽。而齊首向前。無奔逸者。
駕馬率多駿馬。只爲局促轅下。混於駑駘。騎者亦善馳突。而但步驟中規者少。蓋俗善御馬。而未嘗調習。且俗不牽轡。故以能走爲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騾亦絶大。而無踶齧者。種亦繁殖。騾馬幾相等。駕車服乘。參互用之。
驢之出東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種甚大。其尤者。齊于獺馬。大抵驢役甚苦。至窶者皆騎之。運水搬柴。轉磨耕田。無不爲之。蓋無木鞍載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驢則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貰車。單用一騾。或一驢者。而車載五六人。馳驟如飛駈。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視如狗。散在籬落。競競而行。
凡人家騾驢馬牛。富者至三四十頭。不以廏閑。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則不施羈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執鞭作警聲。則皆相率歸家。颯然風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輒以皮鞭亂下。騾馬皆戰股息氣。不敢跳踉。將欲駕車。警曰下下。則輒尾行入兩轅間。
任重之車駕。騾馬七八頭。夕入店舍。脫其鞅靽而縱之。就店槽而立。雖十車同入一店。騾馬各認其同羣。不相渾雜。曉將駕車。御者各引其轅。下馬就車。則餘者又自詣之。行列不亂。喂養之法則至停站處。少頃。方飼以艸豆。又小頃。飮以淸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飮之。又村舍路傍。必剉草積置。以待行人之求買。亦設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馬所飮。償之以唐錢一分。遠行則必飼以小麥蜀黍之屬。小麥則名曰麩子。
牛比騾馬甚稀。而亦無村不畜。兩角多直而長。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駁色。而黃者絶少。俗不穿鼻。但以繩維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關內則代以驢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騾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駝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鷄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駒。其絶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輩或抱在懷中。東人名曰勃勃。又別有豪博之種。性甚獰悍。故以鐵索鎖其項。而仍貫木椎兩端。垂其頷下。使之制之。然見生面客。則輒跳出亂吠。必欲齧之。且聞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極賤。而羔頗貴。道中見驅羊驅猪而行者。多至數百頭。一人執杖而隨之。猪羊皆競競向前。無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隨人意。若曉其約戒者然。
鵝鴨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見。
人家及市肆。多簷懸鳥籠而養鳥。皆丹咮彩翎。類多巧麗。然不知名者甚多。籠中皆置兩器。一盛水。一盛粟。過市門。衆鳥嘈喇和鳴。如在林間行。
鸚鵡有紅綠玄白諸種。而余所見。淡靑色。丹咮下曲如鸇。兩翅淡黃。大如小鵲。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銳。鳥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後。而此鳥。却二前而二後。此與凡鳥不同者也。有解語者云。而蓋不可見。或淸晨呼飢。則畧能解語云。大抵背腹頂翎頷嘴頭尾之間。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兒,漢羊,勃勃之屬。而弄技焉。又有馴虎者。往來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設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兩握。時時出穴。見人不怕。渾身潔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類。而云是南方之產。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襬●(●字為左衤右載)。又於坐處。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項而縶維之。狗若亂叫回旋。蛇亦應聲出頭。有若將咬者。而人輒以手撫摩嗾而誘之。蛇亦擧頭旋縮。蓋蛇非可訓之物。且非冬節所當有者。是可異也。路有觀者。必三四錢。然後許之。
===言語===
===胡藩===
===貢稅===
0vpvr6ijlyps0b9na8j57lk4vlwprx6
2170991
2170990
2022-08-10T13:26:43Z
江常哲
94446
/* 言語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象長二丈餘。從頭至尾。視其長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動。鼻長至地。兩牙拖橫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見若無毛。股三節。足五趾。趾各有圓蹄。移步甚緩。然可敵快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體。而比之牛。則猶過之。皇帝動駕時。鞴法鞍以充鹵簿。且以駕黃屋轎。象奴坐其頂。眇然若嬰兒。象或迂行。則以鐵鉤鉤之。欲左則左鉤。欲右則右鉤。往往至出血。然經宿則完。所謂見星瘡合者。此也。聞象出南方。設機而捕之。諭以不殺。輒服聽。雖卽地釋械。能聽人指使。不然終不可馴。飼之藁艸。束草置其前。則輒以鼻捲入于口。雖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蓋鼻端有夾肉如鑷。且象力在鼻。臥而欲起。則必拄鼻于地。將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與之。亦以鼻吸之。捲曲而注諸口。則從鼻中出。其聲如傾盆灌之。善解人意。敎以請安。則跪後足。敎以老虎聲,喇叭聲。能放而爲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將鞴鞍。叩膝而警之。輒屈其節爲凹。奴由之登降。雖小兒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則以鼻揮之。中者至斃。其圈在宣武門內北邊衚衕。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間之。間各有一象。總數十頭。皆以鐵鎖。鎖其前一足。釘于地。象奴坐其門首。飼草飮水。
橐駝出北方。馬頭牛尾。項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節。足五爪而無蹄。色雜黃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謂哥舒翰嘗騎白橐馳。又杜草堂詩有云。紫駝之峯則其色不獨黃黑而已。行時頭節而頸彎曲如鵝。皆有兩峯。不加以韉而馱物於其間。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動。却日走三四百里。飼以藁艸和鹽食。鹽多則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絲穿鼻而牽之。皇帝鹵簿中亦有駝。包金鞍錦勒。載物于兩峯間。以黃帕覆之。
馬多絶大而駿良。然未嘗踶齧而叫嘶。雖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婦孺皆撫摩而不怕。
朝會時。朝士之騎馬駕馬。分御路兩旁。齊首聯轡。未嘗見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見牧馬者。什五爲辟。多至百餘疋。不施羈馽。而齊首向前。無奔逸者。
駕馬率多駿馬。只爲局促轅下。混於駑駘。騎者亦善馳突。而但步驟中規者少。蓋俗善御馬。而未嘗調習。且俗不牽轡。故以能走爲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騾亦絶大。而無踶齧者。種亦繁殖。騾馬幾相等。駕車服乘。參互用之。
驢之出東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種甚大。其尤者。齊于獺馬。大抵驢役甚苦。至窶者皆騎之。運水搬柴。轉磨耕田。無不爲之。蓋無木鞍載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驢則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貰車。單用一騾。或一驢者。而車載五六人。馳驟如飛駈。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視如狗。散在籬落。競競而行。
凡人家騾驢馬牛。富者至三四十頭。不以廏閑。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則不施羈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執鞭作警聲。則皆相率歸家。颯然風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輒以皮鞭亂下。騾馬皆戰股息氣。不敢跳踉。將欲駕車。警曰下下。則輒尾行入兩轅間。
任重之車駕。騾馬七八頭。夕入店舍。脫其鞅靽而縱之。就店槽而立。雖十車同入一店。騾馬各認其同羣。不相渾雜。曉將駕車。御者各引其轅。下馬就車。則餘者又自詣之。行列不亂。喂養之法則至停站處。少頃。方飼以艸豆。又小頃。飮以淸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飮之。又村舍路傍。必剉草積置。以待行人之求買。亦設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馬所飮。償之以唐錢一分。遠行則必飼以小麥蜀黍之屬。小麥則名曰麩子。
牛比騾馬甚稀。而亦無村不畜。兩角多直而長。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駁色。而黃者絶少。俗不穿鼻。但以繩維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關內則代以驢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騾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駝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鷄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駒。其絶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輩或抱在懷中。東人名曰勃勃。又別有豪博之種。性甚獰悍。故以鐵索鎖其項。而仍貫木椎兩端。垂其頷下。使之制之。然見生面客。則輒跳出亂吠。必欲齧之。且聞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極賤。而羔頗貴。道中見驅羊驅猪而行者。多至數百頭。一人執杖而隨之。猪羊皆競競向前。無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隨人意。若曉其約戒者然。
鵝鴨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見。
人家及市肆。多簷懸鳥籠而養鳥。皆丹咮彩翎。類多巧麗。然不知名者甚多。籠中皆置兩器。一盛水。一盛粟。過市門。衆鳥嘈喇和鳴。如在林間行。
鸚鵡有紅綠玄白諸種。而余所見。淡靑色。丹咮下曲如鸇。兩翅淡黃。大如小鵲。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銳。鳥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後。而此鳥。却二前而二後。此與凡鳥不同者也。有解語者云。而蓋不可見。或淸晨呼飢。則畧能解語云。大抵背腹頂翎頷嘴頭尾之間。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兒,漢羊,勃勃之屬。而弄技焉。又有馴虎者。往來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設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兩握。時時出穴。見人不怕。渾身潔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類。而云是南方之產。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襬●(●字為左衤右載)。又於坐處。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項而縶維之。狗若亂叫回旋。蛇亦應聲出頭。有若將咬者。而人輒以手撫摩嗾而誘之。蛇亦擧頭旋縮。蓋蛇非可訓之物。且非冬節所當有者。是可異也。路有觀者。必三四錢。然後許之。
===言語===
華人言語。到底是文辭。雖終日胡亂說去。尋繹其義。則皆可謂出口成章。非如東人把言語文辭。作兩端看。
夫以稗官雜說。與華人讀之。雖平生不識一字者。傍坐而聽之。必當如臥聽傖人之說。如東人之讀諺文書冊。人無不解聽。是則言與文辭一也。
淸人起自滿洲。以不敢忘本之意。朝廷之上衙門之內。必用滿語。故仕宦者學習之。如東譯之習漢語。至如經傳子史。皆譯以滿語。售諸書鋪。嘗於鴻臚演儀及元正朝見。聞臚唱之聲。亦能淸遠。響振殿庭。而蓋唱進曰 <small>{{Blue|이버러。}}</small> 跪曰 <small>{{Blue|냐쿠라。}}</small> 叩頭曰 <small>{{Blue|허귀러。}}</small> 退曰 <small>{{Blue|버드러。}}</small> 淸譯輩粗解矣。
中國方言。各自不同。華人亦云。山西音最難曉。如天字。卽讀如淸字。音節大相逕庭。
華音。元無如東韻入聲。唯二耳而兒等字。皆作東音戛字乙字讀。侵覃咸平上去三音。皆讀如眞寒删三音。
華音亦多訛謬。如家字去字。數音並行。家異而人不同。此類不可勝記。欲學華語者。不可將何適從矣。
東譯稱善漢語者。不過如學語之漢兒。中國通官。亦對使臣。或作你汝語。對驛卒輩。亦作極尊敬之稱。足令人捧腹。
彼人或云。東音之不可曉。如人字只作因字讀。人是因與鱗之間音。且初終子母之法。自相牴牾。聽之者所以領會不得也。此言。可謂適中其病矣。
東人有十分忿怒事。輒曰眼中出火。嘗見彼人爭競。一人忽然起曰。眼佛出。佛火二字。雅俗立見。
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以此淸人後生者。多不能通淸語。蓋不通淸語。則有妨於仕路也。是故。皇帝患之。選年幼聰慧者。送于寧古塔。使之學淸語云。
華人謂初次再次曰。初塘再塘。謂一日二日曰。一天二天。
===胡藩===
===貢稅===
4sztgk46uqsjdal692zq5138er4ilp3
2170992
2170991
2022-08-10T13:27:34Z
江常哲
94446
/* 胡藩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象長二丈餘。從頭至尾。視其長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動。鼻長至地。兩牙拖橫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見若無毛。股三節。足五趾。趾各有圓蹄。移步甚緩。然可敵快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體。而比之牛。則猶過之。皇帝動駕時。鞴法鞍以充鹵簿。且以駕黃屋轎。象奴坐其頂。眇然若嬰兒。象或迂行。則以鐵鉤鉤之。欲左則左鉤。欲右則右鉤。往往至出血。然經宿則完。所謂見星瘡合者。此也。聞象出南方。設機而捕之。諭以不殺。輒服聽。雖卽地釋械。能聽人指使。不然終不可馴。飼之藁艸。束草置其前。則輒以鼻捲入于口。雖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蓋鼻端有夾肉如鑷。且象力在鼻。臥而欲起。則必拄鼻于地。將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與之。亦以鼻吸之。捲曲而注諸口。則從鼻中出。其聲如傾盆灌之。善解人意。敎以請安。則跪後足。敎以老虎聲,喇叭聲。能放而爲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將鞴鞍。叩膝而警之。輒屈其節爲凹。奴由之登降。雖小兒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則以鼻揮之。中者至斃。其圈在宣武門內北邊衚衕。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間之。間各有一象。總數十頭。皆以鐵鎖。鎖其前一足。釘于地。象奴坐其門首。飼草飮水。
橐駝出北方。馬頭牛尾。項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節。足五爪而無蹄。色雜黃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謂哥舒翰嘗騎白橐馳。又杜草堂詩有云。紫駝之峯則其色不獨黃黑而已。行時頭節而頸彎曲如鵝。皆有兩峯。不加以韉而馱物於其間。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動。却日走三四百里。飼以藁艸和鹽食。鹽多則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絲穿鼻而牽之。皇帝鹵簿中亦有駝。包金鞍錦勒。載物于兩峯間。以黃帕覆之。
馬多絶大而駿良。然未嘗踶齧而叫嘶。雖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婦孺皆撫摩而不怕。
朝會時。朝士之騎馬駕馬。分御路兩旁。齊首聯轡。未嘗見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見牧馬者。什五爲辟。多至百餘疋。不施羈馽。而齊首向前。無奔逸者。
駕馬率多駿馬。只爲局促轅下。混於駑駘。騎者亦善馳突。而但步驟中規者少。蓋俗善御馬。而未嘗調習。且俗不牽轡。故以能走爲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騾亦絶大。而無踶齧者。種亦繁殖。騾馬幾相等。駕車服乘。參互用之。
驢之出東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種甚大。其尤者。齊于獺馬。大抵驢役甚苦。至窶者皆騎之。運水搬柴。轉磨耕田。無不爲之。蓋無木鞍載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驢則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貰車。單用一騾。或一驢者。而車載五六人。馳驟如飛駈。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視如狗。散在籬落。競競而行。
凡人家騾驢馬牛。富者至三四十頭。不以廏閑。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則不施羈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執鞭作警聲。則皆相率歸家。颯然風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輒以皮鞭亂下。騾馬皆戰股息氣。不敢跳踉。將欲駕車。警曰下下。則輒尾行入兩轅間。
任重之車駕。騾馬七八頭。夕入店舍。脫其鞅靽而縱之。就店槽而立。雖十車同入一店。騾馬各認其同羣。不相渾雜。曉將駕車。御者各引其轅。下馬就車。則餘者又自詣之。行列不亂。喂養之法則至停站處。少頃。方飼以艸豆。又小頃。飮以淸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飮之。又村舍路傍。必剉草積置。以待行人之求買。亦設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馬所飮。償之以唐錢一分。遠行則必飼以小麥蜀黍之屬。小麥則名曰麩子。
牛比騾馬甚稀。而亦無村不畜。兩角多直而長。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駁色。而黃者絶少。俗不穿鼻。但以繩維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關內則代以驢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騾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駝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鷄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駒。其絶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輩或抱在懷中。東人名曰勃勃。又別有豪博之種。性甚獰悍。故以鐵索鎖其項。而仍貫木椎兩端。垂其頷下。使之制之。然見生面客。則輒跳出亂吠。必欲齧之。且聞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極賤。而羔頗貴。道中見驅羊驅猪而行者。多至數百頭。一人執杖而隨之。猪羊皆競競向前。無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隨人意。若曉其約戒者然。
鵝鴨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見。
人家及市肆。多簷懸鳥籠而養鳥。皆丹咮彩翎。類多巧麗。然不知名者甚多。籠中皆置兩器。一盛水。一盛粟。過市門。衆鳥嘈喇和鳴。如在林間行。
鸚鵡有紅綠玄白諸種。而余所見。淡靑色。丹咮下曲如鸇。兩翅淡黃。大如小鵲。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銳。鳥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後。而此鳥。却二前而二後。此與凡鳥不同者也。有解語者云。而蓋不可見。或淸晨呼飢。則畧能解語云。大抵背腹頂翎頷嘴頭尾之間。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兒,漢羊,勃勃之屬。而弄技焉。又有馴虎者。往來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設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兩握。時時出穴。見人不怕。渾身潔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類。而云是南方之產。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襬●(●字為左衤右載)。又於坐處。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項而縶維之。狗若亂叫回旋。蛇亦應聲出頭。有若將咬者。而人輒以手撫摩嗾而誘之。蛇亦擧頭旋縮。蓋蛇非可訓之物。且非冬節所當有者。是可異也。路有觀者。必三四錢。然後許之。
===言語===
華人言語。到底是文辭。雖終日胡亂說去。尋繹其義。則皆可謂出口成章。非如東人把言語文辭。作兩端看。
夫以稗官雜說。與華人讀之。雖平生不識一字者。傍坐而聽之。必當如臥聽傖人之說。如東人之讀諺文書冊。人無不解聽。是則言與文辭一也。
淸人起自滿洲。以不敢忘本之意。朝廷之上衙門之內。必用滿語。故仕宦者學習之。如東譯之習漢語。至如經傳子史。皆譯以滿語。售諸書鋪。嘗於鴻臚演儀及元正朝見。聞臚唱之聲。亦能淸遠。響振殿庭。而蓋唱進曰 <small>{{Blue|이버러。}}</small> 跪曰 <small>{{Blue|냐쿠라。}}</small> 叩頭曰 <small>{{Blue|허귀러。}}</small> 退曰 <small>{{Blue|버드러。}}</small> 淸譯輩粗解矣。
中國方言。各自不同。華人亦云。山西音最難曉。如天字。卽讀如淸字。音節大相逕庭。
華音。元無如東韻入聲。唯二耳而兒等字。皆作東音戛字乙字讀。侵覃咸平上去三音。皆讀如眞寒删三音。
華音亦多訛謬。如家字去字。數音並行。家異而人不同。此類不可勝記。欲學華語者。不可將何適從矣。
東譯稱善漢語者。不過如學語之漢兒。中國通官。亦對使臣。或作你汝語。對驛卒輩。亦作極尊敬之稱。足令人捧腹。
彼人或云。東音之不可曉。如人字只作因字讀。人是因與鱗之間音。且初終子母之法。自相牴牾。聽之者所以領會不得也。此言。可謂適中其病矣。
東人有十分忿怒事。輒曰眼中出火。嘗見彼人爭競。一人忽然起曰。眼佛出。佛火二字。雅俗立見。
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以此淸人後生者。多不能通淸語。蓋不通淸語。則有妨於仕路也。是故。皇帝患之。選年幼聰慧者。送于寧古塔。使之學淸語云。
華人謂初次再次曰。初塘再塘。謂一日二日曰。一天二天。
===胡藩===
蒙古。 明時稱韃靼。其地北盡沙漠。分爲三十八部。皆歲入貢。商旅交於道。男尙皇女。女嫁親王。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其人皆無禮獰悍。於諸夷中尤甚。俗善治突。居無宮室。部落强盛。自古難制。獨奉佛唯謹。生死以之。故淸人因其俗而誘之。引其僧徒。分處于諸願堂及白塔,五塔等寺。待之甚厚。仕宦于朝者。多寵以高秩。且皇帝衣黃。而蒙人無論貴賤。皆許衣黃。雖其俗尙如此。而蓋與皇帝等也。皇帝每盛夏駐熱河。稱曰避暑山莊。其實自爲防守也。
回國子。凡十二部。曰哈密。曰闢展土魯藩。曰哈拉沙拉。曰庫直。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升臈爾。曰蔕爾羌。曰和闐。亦稱回回國。在海中而東北通陸。貢路逶迤。從陸凡五閱月。始到北京。貢使歲一至。而代者至。然後歸國。康煕十六年。回子逆命。遂發兵討之。擒其王。俘獻京師。築館而處之。納其女于後宮。封爲貴妃。妃嘗思見其父。於是。築樓于宮城西。與回子館相對。輒登樓見。其後放還其王。留質其從人。更番迭代。携其妻子而來。至今以爲常。館在西門外。館門高三簷。而側看。如半屋之制。若將傾頹。正視之。則蓋其直如繩。墻壁殆無縫棱。門內有一座圓閣。上嵌金頂。乃其奉神之所也。其人深目黧面。勒鬚髼鬆。近之則有羶臭。每朝會。班于我使之下。衣帽同淸人。而在館及行走。其所着帽子。圓束紅氈。而豎于頭上。其末漸殺。淸人甚鄙夷之。未嘗接話。其女子服班斕長衣。辮髮而下垂之。間有美者云。
鄂羅斯。亦名大鼻㺚子國。在黑龍江北。與中國通。商旅歲至。館在王河館之傍。其人黑面高鼻。天性獰猂。常殺人于街市。乾隆時。命磔其數人。自是頗畏戢。然淸人賤惡之。待以狗彘。石鏡出其地者最佳。
暹羅。本二國名。暹乃漢赤眉遺種。元時合爲一國。在占城極南。浮海八千餘里至廣東下陸。自廣東至北京七千餘里。五年一朝貢。衣服槩同淸人。使臣四人。而衣色紫黑。繡以金花。頭岸獨角金冠。長可一尺。其端尖殺如錐。人皆剃頭光光。而軆矮貌薄。類類僧徒。蓋國在江南。冬亦不寒。皆着單衣。無皮綿之裝。國中所用文字。皆類梵貝。所貢之物。皇帝前龍涎香一斤,沈香二斤,白檀香一百斤,白膠香一百斤,降眞香三百斤,金剛鑽七兩,上氷片一斤,中氷片二斤,獐腦一百斤,大楓子三百斤,豆寇三百斤,蓽橃一百斤,桂皮一百斤,甘蜜皮一百斤,翠鳥皮六百張,孔雀尾十屛,象牙十二枝,犀角六箇,西洋毯二床,西洋紅布十疋,烏木三百斤,蘇木三千斤。皇后前方物諸種幷同。而觔兩皆減其半。其稱皇后曰皇宮。而皇帝前。亦有番字金葉表文一道,漢字表文一道,表文亭一座。賞賜國王。錦八疋,織錦緞八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羅十八疋。王妃則。無錦而其餘視國王半減。使臣四人。羅緞各三疋,緞各八疋,羅各五疋,綃各五疋,紬各二疋,布各一疋。上通事二名。緞各五疋,羅各五疋,絹各五疋。從人十九名。絹各三疋,布各八疋。伴送官二員。彭緞袍料各一件。一統志曰。暹羅俗尙侵掠。氣候不正。其婦人志量出男子上。國中每有計議。刑法輕重。錢穀出入。皆決之。又有人云。暹羅男子。年四十以上。若怒而形于色。則國人擯而不齒。故攻苦忍耐。卒遇不平。凝然如愚人。乾隆末。不知何國人三百餘人。皆赤髮。眼光閃爍如火。衣服異常。行步便捷。從南方來。郡縣皆不能覺得。及到燕。百餘人忽病死。其餘二百餘人。自詣禮部。請朝現。乾隆帝卽引見。時侍衛森列。其中十三歲兒最聰慧。先詣和珅拜跪。大臣阿肅呵叱之。對曰。將以問陛見之禮。帝不說。命逐出都門外。纔出城。便不知去向。嘗見 明末記異有言。萬曆末。御史葉永盛按江右。有司呈狂客一群。自言能爲黃白事。極飮娛樂。市物甚侈。多取珠玉綺繒。償之過于直。及暮忽不見。詰其逆裳。則無有。比早復來。甚怪之。請大搜索。葉不許。第呼名至前。能爲江右土語。自言爲海外浮提國人。且不諱黃白事。手持一石。似水晶。可七尺許。置于案。上下前後物物映其中。極寫毛芥。又持一金鏤小函。中有經卷。烏楮綠字。如盤若語。覽畢。則字飛。其人願持二者爲獻。葉曰。汝等必異人。所獻吾不受。可速出境。無惑吾民。於是。各叩頭而去。蓋海外有浮提國。其人皆飛仙。好遊行天下。至其地。能言土人之言。服其服。食其食。喜飮酒無數。亦或寄情於陽坮別館。欲還其國。一呼吸可萬里。忽然飄擧。此滉瀁之言也。然而誠如是。其三百人者。亦浮提人之流歟。
康煕乙未間。我國人逢黑眞國人於山海關外。與一女同行。蓋寧古塔北東數千里有氷海。五年一氷。有國曰黑眞。未嘗通陸。前十餘年。黑眞人忽涉氷至西岸。初不解其何物。細察之。則人也。遍身蒙獸皮。但出頭面。而髮鬈如羊。邊人生致燕京。皇帝招見。饋之飯。則不知喫。唯啖生魚肉。陳列百物於前。觀其所欲得。而卒無願。引示一女人。卽欣然接抱。於是。帝命擇配。聰慧女子。令伶俐侍衛五人。幷女領還國。給五穀種耕具。使敎之農。後五年。與其女子。復渡氷海而至。謝恩。持大珠如拳者數枚,貂皮長丈餘以貢。女言國在海中。無君長。人長者三丈。小不下丈餘。惟獵禽獸。食生魚鼈。珠瑕滿海中。光怪不測。
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漢置交趾,日南,九眞三郡。歷隋唐都督都護府。五代梁時。土豪曲承據有其地。後爲劉隱所幷。五代漢時。管內大亂。推丁部爲州帥。其子璉璿相繼立。璿爲其下黎桓所纂。其後李公蘊纂黎氏。陳日照纂李氏。臣服中國。封交趾郡王。元封日照子光昺爲安南王。至其孫日煃。 明洪武初歸附。傳至日熀。其臣黎季黎纂之。稱僞號。永樂初。遣大將討之。俘獲季黎父子。求陳氏後不得。因郡縣其地。至洪煕初。黎氏後黎利自立。謝罪請命。因以封之。其子孫相襲。庚戌春。回還使臣別單稱安南王黎維祈失國內附。乾隆命館于京。廣南人阮惠。自立爲王。改名光平。遣使入貢。且言將入朝。乾隆因爲安南國王。辛亥冬。別使回還。傳以爲安南國王阮光平入朝云。自國城至北京爲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中國人。嘗稱富貴眞臘。地方七千餘里。在占城之南。國王三日一視朝。坐五香七寶床。上施寶帳。着朝霞吉貝。滿絡腰腹。下垂至脛。頭戴金寶花冠。被珍珠纓絡。足履革屐。耳懸金鐺。常服白氈。其臣朝於王者。輒於階下。三稽首五呼。上階則跪。以兩手抱膊。遶王環坐。議政事訖。跪伏而出。國城周七十餘里。殿宇三十餘所。頗壯麗。其王及貴人所御之物。多飾以金碧。俗尙華侈。田產富饒。男女俱薙髮。而女滿十歲卽嫁。以錦圍身。眉額施朱。
農耐國。安南之附庸也。其君長阮福映。攻滅安南。上表請錫封。願以南越名國。部臣議駁。以越字冠于上。封爲越南王。是癸亥皇曆賫咨官手本中所錄也。
今中國地方。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南極雲貴。東有兀喇船廠。乃其發跡之地。在 皇明一統之外。西城,吐蕃,突厥之地。盡入版圖。幅員之大。甲於前古。朝貢之國。亦倍前代。占城,于闐,爪哇,琉球,安南,暹羅,眞臘,浡泥,蘇椽,打回,安定,哈密等國。其最著者也。有間歲三五歲一至。亦有十歲或一世一至者。
===貢稅===
57cpfdtln85b0lm3efak3zwrwz6fzj9
2170994
2170992
2022-08-10T13:44:37Z
江常哲
94446
/* 貢稅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象長二丈餘。從頭至尾。視其長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動。鼻長至地。兩牙拖橫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見若無毛。股三節。足五趾。趾各有圓蹄。移步甚緩。然可敵快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體。而比之牛。則猶過之。皇帝動駕時。鞴法鞍以充鹵簿。且以駕黃屋轎。象奴坐其頂。眇然若嬰兒。象或迂行。則以鐵鉤鉤之。欲左則左鉤。欲右則右鉤。往往至出血。然經宿則完。所謂見星瘡合者。此也。聞象出南方。設機而捕之。諭以不殺。輒服聽。雖卽地釋械。能聽人指使。不然終不可馴。飼之藁艸。束草置其前。則輒以鼻捲入于口。雖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蓋鼻端有夾肉如鑷。且象力在鼻。臥而欲起。則必拄鼻于地。將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與之。亦以鼻吸之。捲曲而注諸口。則從鼻中出。其聲如傾盆灌之。善解人意。敎以請安。則跪後足。敎以老虎聲,喇叭聲。能放而爲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將鞴鞍。叩膝而警之。輒屈其節爲凹。奴由之登降。雖小兒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則以鼻揮之。中者至斃。其圈在宣武門內北邊衚衕。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間之。間各有一象。總數十頭。皆以鐵鎖。鎖其前一足。釘于地。象奴坐其門首。飼草飮水。
橐駝出北方。馬頭牛尾。項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節。足五爪而無蹄。色雜黃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謂哥舒翰嘗騎白橐馳。又杜草堂詩有云。紫駝之峯則其色不獨黃黑而已。行時頭節而頸彎曲如鵝。皆有兩峯。不加以韉而馱物於其間。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動。却日走三四百里。飼以藁艸和鹽食。鹽多則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絲穿鼻而牽之。皇帝鹵簿中亦有駝。包金鞍錦勒。載物于兩峯間。以黃帕覆之。
馬多絶大而駿良。然未嘗踶齧而叫嘶。雖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婦孺皆撫摩而不怕。
朝會時。朝士之騎馬駕馬。分御路兩旁。齊首聯轡。未嘗見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見牧馬者。什五爲辟。多至百餘疋。不施羈馽。而齊首向前。無奔逸者。
駕馬率多駿馬。只爲局促轅下。混於駑駘。騎者亦善馳突。而但步驟中規者少。蓋俗善御馬。而未嘗調習。且俗不牽轡。故以能走爲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騾亦絶大。而無踶齧者。種亦繁殖。騾馬幾相等。駕車服乘。參互用之。
驢之出東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種甚大。其尤者。齊于獺馬。大抵驢役甚苦。至窶者皆騎之。運水搬柴。轉磨耕田。無不爲之。蓋無木鞍載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驢則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貰車。單用一騾。或一驢者。而車載五六人。馳驟如飛駈。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視如狗。散在籬落。競競而行。
凡人家騾驢馬牛。富者至三四十頭。不以廏閑。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則不施羈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執鞭作警聲。則皆相率歸家。颯然風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輒以皮鞭亂下。騾馬皆戰股息氣。不敢跳踉。將欲駕車。警曰下下。則輒尾行入兩轅間。
任重之車駕。騾馬七八頭。夕入店舍。脫其鞅靽而縱之。就店槽而立。雖十車同入一店。騾馬各認其同羣。不相渾雜。曉將駕車。御者各引其轅。下馬就車。則餘者又自詣之。行列不亂。喂養之法則至停站處。少頃。方飼以艸豆。又小頃。飮以淸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飮之。又村舍路傍。必剉草積置。以待行人之求買。亦設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馬所飮。償之以唐錢一分。遠行則必飼以小麥蜀黍之屬。小麥則名曰麩子。
牛比騾馬甚稀。而亦無村不畜。兩角多直而長。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駁色。而黃者絶少。俗不穿鼻。但以繩維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關內則代以驢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騾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駝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鷄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駒。其絶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輩或抱在懷中。東人名曰勃勃。又別有豪博之種。性甚獰悍。故以鐵索鎖其項。而仍貫木椎兩端。垂其頷下。使之制之。然見生面客。則輒跳出亂吠。必欲齧之。且聞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極賤。而羔頗貴。道中見驅羊驅猪而行者。多至數百頭。一人執杖而隨之。猪羊皆競競向前。無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隨人意。若曉其約戒者然。
鵝鴨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見。
人家及市肆。多簷懸鳥籠而養鳥。皆丹咮彩翎。類多巧麗。然不知名者甚多。籠中皆置兩器。一盛水。一盛粟。過市門。衆鳥嘈喇和鳴。如在林間行。
鸚鵡有紅綠玄白諸種。而余所見。淡靑色。丹咮下曲如鸇。兩翅淡黃。大如小鵲。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銳。鳥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後。而此鳥。却二前而二後。此與凡鳥不同者也。有解語者云。而蓋不可見。或淸晨呼飢。則畧能解語云。大抵背腹頂翎頷嘴頭尾之間。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兒,漢羊,勃勃之屬。而弄技焉。又有馴虎者。往來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設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兩握。時時出穴。見人不怕。渾身潔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類。而云是南方之產。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襬●(●字為左衤右載)。又於坐處。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項而縶維之。狗若亂叫回旋。蛇亦應聲出頭。有若將咬者。而人輒以手撫摩嗾而誘之。蛇亦擧頭旋縮。蓋蛇非可訓之物。且非冬節所當有者。是可異也。路有觀者。必三四錢。然後許之。
===言語===
華人言語。到底是文辭。雖終日胡亂說去。尋繹其義。則皆可謂出口成章。非如東人把言語文辭。作兩端看。
夫以稗官雜說。與華人讀之。雖平生不識一字者。傍坐而聽之。必當如臥聽傖人之說。如東人之讀諺文書冊。人無不解聽。是則言與文辭一也。
淸人起自滿洲。以不敢忘本之意。朝廷之上衙門之內。必用滿語。故仕宦者學習之。如東譯之習漢語。至如經傳子史。皆譯以滿語。售諸書鋪。嘗於鴻臚演儀及元正朝見。聞臚唱之聲。亦能淸遠。響振殿庭。而蓋唱進曰 <small>{{Blue|이버러。}}</small> 跪曰 <small>{{Blue|냐쿠라。}}</small> 叩頭曰 <small>{{Blue|허귀러。}}</small> 退曰 <small>{{Blue|버드러。}}</small> 淸譯輩粗解矣。
中國方言。各自不同。華人亦云。山西音最難曉。如天字。卽讀如淸字。音節大相逕庭。
華音。元無如東韻入聲。唯二耳而兒等字。皆作東音戛字乙字讀。侵覃咸平上去三音。皆讀如眞寒删三音。
華音亦多訛謬。如家字去字。數音並行。家異而人不同。此類不可勝記。欲學華語者。不可將何適從矣。
東譯稱善漢語者。不過如學語之漢兒。中國通官。亦對使臣。或作你汝語。對驛卒輩。亦作極尊敬之稱。足令人捧腹。
彼人或云。東音之不可曉。如人字只作因字讀。人是因與鱗之間音。且初終子母之法。自相牴牾。聽之者所以領會不得也。此言。可謂適中其病矣。
東人有十分忿怒事。輒曰眼中出火。嘗見彼人爭競。一人忽然起曰。眼佛出。佛火二字。雅俗立見。
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以此淸人後生者。多不能通淸語。蓋不通淸語。則有妨於仕路也。是故。皇帝患之。選年幼聰慧者。送于寧古塔。使之學淸語云。
華人謂初次再次曰。初塘再塘。謂一日二日曰。一天二天。
===胡藩===
蒙古。 明時稱韃靼。其地北盡沙漠。分爲三十八部。皆歲入貢。商旅交於道。男尙皇女。女嫁親王。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其人皆無禮獰悍。於諸夷中尤甚。俗善治突。居無宮室。部落强盛。自古難制。獨奉佛唯謹。生死以之。故淸人因其俗而誘之。引其僧徒。分處于諸願堂及白塔,五塔等寺。待之甚厚。仕宦于朝者。多寵以高秩。且皇帝衣黃。而蒙人無論貴賤。皆許衣黃。雖其俗尙如此。而蓋與皇帝等也。皇帝每盛夏駐熱河。稱曰避暑山莊。其實自爲防守也。
回國子。凡十二部。曰哈密。曰闢展土魯藩。曰哈拉沙拉。曰庫直。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升臈爾。曰蔕爾羌。曰和闐。亦稱回回國。在海中而東北通陸。貢路逶迤。從陸凡五閱月。始到北京。貢使歲一至。而代者至。然後歸國。康煕十六年。回子逆命。遂發兵討之。擒其王。俘獻京師。築館而處之。納其女于後宮。封爲貴妃。妃嘗思見其父。於是。築樓于宮城西。與回子館相對。輒登樓見。其後放還其王。留質其從人。更番迭代。携其妻子而來。至今以爲常。館在西門外。館門高三簷。而側看。如半屋之制。若將傾頹。正視之。則蓋其直如繩。墻壁殆無縫棱。門內有一座圓閣。上嵌金頂。乃其奉神之所也。其人深目黧面。勒鬚髼鬆。近之則有羶臭。每朝會。班于我使之下。衣帽同淸人。而在館及行走。其所着帽子。圓束紅氈。而豎于頭上。其末漸殺。淸人甚鄙夷之。未嘗接話。其女子服班斕長衣。辮髮而下垂之。間有美者云。
鄂羅斯。亦名大鼻㺚子國。在黑龍江北。與中國通。商旅歲至。館在王河館之傍。其人黑面高鼻。天性獰猂。常殺人于街市。乾隆時。命磔其數人。自是頗畏戢。然淸人賤惡之。待以狗彘。石鏡出其地者最佳。
暹羅。本二國名。暹乃漢赤眉遺種。元時合爲一國。在占城極南。浮海八千餘里至廣東下陸。自廣東至北京七千餘里。五年一朝貢。衣服槩同淸人。使臣四人。而衣色紫黑。繡以金花。頭岸獨角金冠。長可一尺。其端尖殺如錐。人皆剃頭光光。而軆矮貌薄。類類僧徒。蓋國在江南。冬亦不寒。皆着單衣。無皮綿之裝。國中所用文字。皆類梵貝。所貢之物。皇帝前龍涎香一斤,沈香二斤,白檀香一百斤,白膠香一百斤,降眞香三百斤,金剛鑽七兩,上氷片一斤,中氷片二斤,獐腦一百斤,大楓子三百斤,豆寇三百斤,蓽橃一百斤,桂皮一百斤,甘蜜皮一百斤,翠鳥皮六百張,孔雀尾十屛,象牙十二枝,犀角六箇,西洋毯二床,西洋紅布十疋,烏木三百斤,蘇木三千斤。皇后前方物諸種幷同。而觔兩皆減其半。其稱皇后曰皇宮。而皇帝前。亦有番字金葉表文一道,漢字表文一道,表文亭一座。賞賜國王。錦八疋,織錦緞八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羅十八疋。王妃則。無錦而其餘視國王半減。使臣四人。羅緞各三疋,緞各八疋,羅各五疋,綃各五疋,紬各二疋,布各一疋。上通事二名。緞各五疋,羅各五疋,絹各五疋。從人十九名。絹各三疋,布各八疋。伴送官二員。彭緞袍料各一件。一統志曰。暹羅俗尙侵掠。氣候不正。其婦人志量出男子上。國中每有計議。刑法輕重。錢穀出入。皆決之。又有人云。暹羅男子。年四十以上。若怒而形于色。則國人擯而不齒。故攻苦忍耐。卒遇不平。凝然如愚人。乾隆末。不知何國人三百餘人。皆赤髮。眼光閃爍如火。衣服異常。行步便捷。從南方來。郡縣皆不能覺得。及到燕。百餘人忽病死。其餘二百餘人。自詣禮部。請朝現。乾隆帝卽引見。時侍衛森列。其中十三歲兒最聰慧。先詣和珅拜跪。大臣阿肅呵叱之。對曰。將以問陛見之禮。帝不說。命逐出都門外。纔出城。便不知去向。嘗見 明末記異有言。萬曆末。御史葉永盛按江右。有司呈狂客一群。自言能爲黃白事。極飮娛樂。市物甚侈。多取珠玉綺繒。償之過于直。及暮忽不見。詰其逆裳。則無有。比早復來。甚怪之。請大搜索。葉不許。第呼名至前。能爲江右土語。自言爲海外浮提國人。且不諱黃白事。手持一石。似水晶。可七尺許。置于案。上下前後物物映其中。極寫毛芥。又持一金鏤小函。中有經卷。烏楮綠字。如盤若語。覽畢。則字飛。其人願持二者爲獻。葉曰。汝等必異人。所獻吾不受。可速出境。無惑吾民。於是。各叩頭而去。蓋海外有浮提國。其人皆飛仙。好遊行天下。至其地。能言土人之言。服其服。食其食。喜飮酒無數。亦或寄情於陽坮別館。欲還其國。一呼吸可萬里。忽然飄擧。此滉瀁之言也。然而誠如是。其三百人者。亦浮提人之流歟。
康煕乙未間。我國人逢黑眞國人於山海關外。與一女同行。蓋寧古塔北東數千里有氷海。五年一氷。有國曰黑眞。未嘗通陸。前十餘年。黑眞人忽涉氷至西岸。初不解其何物。細察之。則人也。遍身蒙獸皮。但出頭面。而髮鬈如羊。邊人生致燕京。皇帝招見。饋之飯。則不知喫。唯啖生魚肉。陳列百物於前。觀其所欲得。而卒無願。引示一女人。卽欣然接抱。於是。帝命擇配。聰慧女子。令伶俐侍衛五人。幷女領還國。給五穀種耕具。使敎之農。後五年。與其女子。復渡氷海而至。謝恩。持大珠如拳者數枚,貂皮長丈餘以貢。女言國在海中。無君長。人長者三丈。小不下丈餘。惟獵禽獸。食生魚鼈。珠瑕滿海中。光怪不測。
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漢置交趾,日南,九眞三郡。歷隋唐都督都護府。五代梁時。土豪曲承據有其地。後爲劉隱所幷。五代漢時。管內大亂。推丁部爲州帥。其子璉璿相繼立。璿爲其下黎桓所纂。其後李公蘊纂黎氏。陳日照纂李氏。臣服中國。封交趾郡王。元封日照子光昺爲安南王。至其孫日煃。 明洪武初歸附。傳至日熀。其臣黎季黎纂之。稱僞號。永樂初。遣大將討之。俘獲季黎父子。求陳氏後不得。因郡縣其地。至洪煕初。黎氏後黎利自立。謝罪請命。因以封之。其子孫相襲。庚戌春。回還使臣別單稱安南王黎維祈失國內附。乾隆命館于京。廣南人阮惠。自立爲王。改名光平。遣使入貢。且言將入朝。乾隆因爲安南國王。辛亥冬。別使回還。傳以爲安南國王阮光平入朝云。自國城至北京爲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中國人。嘗稱富貴眞臘。地方七千餘里。在占城之南。國王三日一視朝。坐五香七寶床。上施寶帳。着朝霞吉貝。滿絡腰腹。下垂至脛。頭戴金寶花冠。被珍珠纓絡。足履革屐。耳懸金鐺。常服白氈。其臣朝於王者。輒於階下。三稽首五呼。上階則跪。以兩手抱膊。遶王環坐。議政事訖。跪伏而出。國城周七十餘里。殿宇三十餘所。頗壯麗。其王及貴人所御之物。多飾以金碧。俗尙華侈。田產富饒。男女俱薙髮。而女滿十歲卽嫁。以錦圍身。眉額施朱。
農耐國。安南之附庸也。其君長阮福映。攻滅安南。上表請錫封。願以南越名國。部臣議駁。以越字冠于上。封爲越南王。是癸亥皇曆賫咨官手本中所錄也。
今中國地方。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南極雲貴。東有兀喇船廠。乃其發跡之地。在 皇明一統之外。西城,吐蕃,突厥之地。盡入版圖。幅員之大。甲於前古。朝貢之國。亦倍前代。占城,于闐,爪哇,琉球,安南,暹羅,眞臘,浡泥,蘇椽,打回,安定,哈密等國。其最著者也。有間歲三五歲一至。亦有十歲或一世一至者。
===貢稅===
天下歲入錢穀。載官階通錄。賦役之法。大綱如是。而其銀米各項名目。有難盡知。今姑列于左。
北直隷。<small>{{Blue|九府,二十州,一百二十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四十五萬一百九十二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四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九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兩。合銀二百九十五萬三千六百一兩。}}</small>
盛京。<small>{{Blue|二府,二州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萬八十八兩。}}</small> 黑豆粟米。<small>{{Blue|四萬四千三百石。}}</small>
江南省東道。<small>{{Blue|七府,六州四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四十二萬四千六十六兩。}}</small> 地丁錢粮銀。<small>{{Blue|三百九十萬一百六十九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十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二百八萬五千二百八十六兩。合銀六百五十八萬六千二百三十七兩。}}</small> 漕糧。<small>{{Blue|一百五十五萬四千一百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一百五十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九石七斗。}}</small> 白米。<small>{{Blue|十三萬二千三百五十七石。合米三百十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六石七斗。}}</small> 西道。<small>{{Blue|七府,八州,五十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五十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兩。}}</small> 地丁錢糧銀。<small>{{Blue|十七萬二千八百二十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三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兩。合銀二百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三兩。}}</small> 漕糧。<small>{{Blue|二十三萬九千石。}}</small> 秋米。<small>{{Blue|十八萬八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合米四十二萬七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small>
江西省。<small>{{Blue|十三府,一州,七十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六萬六千五百二十七兩。又二萬二千七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十六萬三千八百八十兩。合銀二百二十五萬四百三十四兩。}}</small> 秋米。<small>{{Blue|七十萬九千七百三十石四斗。又七千八十八石四斗。又二萬五千八百六斗。}}</small> 漕糧。<small>{{Blue|五十六萬八千七百十六石。合米一百三十二萬四千三百四十三石四斗。}}</small>
福建省。<small>{{Blue|九府,一州,六十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二萬三千四百九十九兩。}}</small> 人丁銀。<small>{{Blue|一萬五千一百六兩。}}</small> 徵銀。<small>{{Blue|三千三兩。}}</small> 征銀。 <small>{{Blue|二千七百十七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八萬五千四百七十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六萬六千五百四十九兩。合銀一百十九萬六千三百四十四兩。}}</small>
浙江省。<small>{{Blue|十一府十州七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九十四萬四千一百六十九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五十萬二千三十四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二十三萬一百八十兩。合銀三百六十七萬六千三百八十三兩。}}</small> 糟糧。<small>{{Blue|六十六萬二千三十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五十八萬三千四百九十五石。}}</small> 白米。<small>{{Blue|六萬六千一百九十五石。合米一百三十一萬一千九百二十石。}}</small>
湖廣省。<small>{{Blue|八府,八州,五十二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八十五萬八千七百三十二兩。}}</small> 糟粮。<small>{{Blue|二十四萬四千九百九十五石。}}</small> 秋米。<small>{{Blue|十六萬八千五十四石二斗。又六千石合米四十一萬九千四十九石二斗。}}</small>
河南省。<small>{{Blue|八府,十二州,九十二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九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兩。}}</small> 糟粮。<small>{{Blue|三十七萬九千九百九十二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二十三萬一千七百二十四石。合米六十一萬一千七百十六石。}}</small>
山東省。<small>{{Blue|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三百四十一萬五千五十三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二萬九千六百八十兩。合銀三百四十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兩。}}</small> 漕粮。<small>{{Blue|三十七萬五千六百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三十四萬四千九百二石四斗。合米七十二萬九千九百二石四斗。}}</small>
山西省。<small>{{Blue|五府,十九州,七十八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八十四萬六千五百九十三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十七萬二千六百二十八兩。合銀三百十一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兩。}}</small>
陝西省。<small>{{Blue|八府,二十州,九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八十七萬四千二百四十三兩。}}</small>
四川省。<small>{{Blue|十府,二十二州,九十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二兩。}}</small> 蕎折銀。<small>{{Blue|一百六十三兩。合銀二十一萬七千五百九十五兩。}}</small> 倉斗米。<small>{{Blue|三十六石。}}</small>
廣東''(註:疑漏寫省字)'' 。<small>{{Blue|十府,九州,七十八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二十三萬九千四百三兩。}}</small> 改征銀。<small>{{Blue|一千七百五十五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十二萬二千九百五十兩。}}</small> 鹽課銀 <small>{{Blue|四萬一千五百十兩。合銀一百四十萬五千六百十八兩。
}}</small>
廣西省。<small>{{Blue|十二府,三十七州,四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四十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二兩。}}</small>
貴州省。<small>{{Blue|十一府,十二州,▣▣五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六萬三千五百四十九兩。}}</small>
雲南省。<small>{{Blue|十七府,二十七州,二十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三十六萬六千五十兩。合銀三千三百三十六萬八千八百七十三兩。}}</small> 米。<small>{{Blue|八百五萬八千一百一石。}}</small> 蓋地每畝征銀。<small>{{Blue|四分四里零。}}</small> 丁有三等九則之分。大納。每人征銀。<small>{{Blue|四錢二分九里零。}}</small>
n4nlejyb321alodvyssmhg4by99e54z
2171107
2170994
2022-08-10T23:28:35Z
Lonicear
852
/* 飮食 */
wikitext
text/x-wiki
{{edition}}{{Novel|薊山紀程卷之五||薊山紀程卷之四||卷}}__TOC__<onlyinclude>
==附錄==
===行總===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軍奴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十二員}}</small> 一堂上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small>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三}}</small>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small>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二疋}}</small> 內局貿易載刷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求急藥材載刷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北灣上馬<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驛子都卜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九匹}}</small> 元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十八匹}}</small> 別盤纏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八匹}}</small> 乾糧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杻籠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七匹}}</small> 帳幕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四匹}}</small> 咨文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一匹}}</small> 公用銀載馬 <small>{{ font color | blue |三匹}}</small>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使臣 <small>{{Blue|三員 }}</small>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 }}</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 }}</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驛卒 <small>{{Blue|三十口 }}</small> 表咨文載馬 <small>{{Blue|一匹。具駈人 }}</small> 驛馬 <small>{{Blue|四十二匹。具駈人 }}</small> 帳幕載馬 <small>{{Blue|三匹。具駈人 }}</small> 乾糧載馬 <small>{{Blue|四十匹。具駈人 }}</small> 盤纏載馬 <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杻籠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鋪蓋載馬 <small>{{Blue|十匹。具駈人 }}</small> 私卜馬<small>{{Blue|四十五匹。具駈人 }}</small>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small>{{Blue|一百五十一包 }}</small> 方物 <small>{{Blue|四包 }}</small> 貢米 <small>{{Blue|六十八包 }}</small> 杻籠 <small>{{Blue|十包 }}</small> 開皮 <small>{{Blue|十包 }}</small> 白木 <small>{{Blue|十五包 }}</small> 海蔘<small>{{Blue|五十包 }}</small> 壯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白紙 <small>{{Blue|四十包 }}</small> 扇子 <small>{{Blue|五包 }}</small>
===沿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small>{{Blue|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small>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small>{{Blue|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small>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small>{{Blue|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small>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small>{{Blue|七員 }}</small>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四百卷}}</small> 粘六張厚油紙 <small>{{Blue|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匹}}</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二十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疋}}</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黃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疋}}</small> 龍文簾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滿花方席 <small>{{Blue|十五張○補進}}</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五張}}</small> 白綿紙 <small>{{Blue|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small>{{Blue|一事奉進}}</small> 紅細苧布 <small>{{Blue|十疋補進}}</small> 白細苧布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紫細綿紬 <small>{{Blue|二十匹}}</small> 白細綿紬 <small>{{Blue|十匹}}</small> 黃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滿花席 <small>{{Blue|十張}}</small> 雜綵花席 <small>{{Blue|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small>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紅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綿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白綿紬 <small>{{Blue|二百匹}}</small> 白木綿 <small>{{Blue|一千匹}}</small> 木綿 <small>{{Blue|二千匹}}</small> 五爪龍席 <small>{{Blue|二張}}</small> 各樣花席 <small>{{Blue|二十張}}</small> 鹿皮<small>{{Blue|一百張}}</small> 獺皮 <small>{{Blue|三百張}}</small> 好腰刀 <small>{{Blue|十把}}</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二千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三千卷}}</small> 粘米 <small>{{Blue|四十石}}</small>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small>{{Blue|一百匹}}</small> 綠紬 <small>{{Blue|一百疋}}</small> 好大紙 <small>{{Blue|一百卷}}</small> 好小紙 <small>{{Blue|一千二百十卷}}</small> 生上木 <small>{{Blue|三百匹}}</small> 粘米 <small>{{Blue|三石五斗四升}}</small>
===食例===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small>{{Blue|一石八斗}}</small>, 猪肉 <small>{{Blue|三十六斤}}</small>, 酒 <small>{{Blue|九十甁}}</small> 茶 <small>{{Blue|五升十兩}}</small>, 鹽醬 <small>{{Blue|各九升}}</small>, 油 <small>{{Blue|四斤八兩}}</small>, 菜蔘 <small>{{Blue|十五斤}}</small> 等物。間五日一給。<small>{{Blue|出荷谷朝天錄}}</small>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small>{{Blue|二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鵝 <small>{{Blue|一隻}}</small>, 魚 <small>{{Blue|一尾}}</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漢羊 <small>{{Blue|半隻}}</small>, 牛乳 <small>{{Blue|半錠}}</small>, 白麪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瓜 <small>{{Blue|四兩}}</small>, 淸醬 <small>{{Blue|六兩}}</small>, 醃菜 <small>{{Blue|三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六壺}}</small>, 豆腐 <small>{{Blue|二斤}}</small>, 醬<small>{{Blue|六兩}}</small>, 醋 <small>{{Blue|十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一兩}}</small>, 茶葉 <small>{{Blue|一兩}}</small>, 花椒 <small>{{Blue|一錢}}</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蘋果<small>{{Blue|七十五枚}}</small>, 葡萄 <small>{{Blue|七斤半}}</small>, 沙果 <small>{{Blue|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small>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鷄 <small>{{Blue|一隻}}</small>, 猪肉 <small>{{Blue|二斤}}</small>, 麪 <small>{{Blue|一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一斤}}</small>, 黃酒 <small>{{Blue|一壺}}</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small>, 豆腐 <small>{{Blue|一斤}}</small>, 淸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香油 <small>{{Blue|四錢}}</small>, 醬 <small>{{Blue|四兩}}</small>, 燈油 <small>{{Blue|二兩}}</small>, 椒 <small>{{Blue|五分}}</small>, 茶葉 <small>{{Blue|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small>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一斤半}}</small>, 白麪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八兩}}</small>, 鹽 <small>{{Blue|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small>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small>{{Blue|一升}}</small>, 猪肉 <small>{{Blue|半斤}}</small>, 醃菜 <small>{{Blue|四兩}}</small>, 醬 <small>{{Blue|二兩}}</small>, 鹽 <small>{{Blue|四兩}}</small>,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small>{{Blue|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small>
光祿寺路費羊 <small>{{Blue|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small>
===賞賜===
'''國王前'''
冬至。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正朝。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small>{{Blue|一匹。玲瓏鞍䩞全備,}}</small> 聖節。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small>, 駿馬 <small>{{Blue|一疋。玲瓏鞍䩞全備。}}</small> 年貢。綵緞 <small>{{Blue|五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small>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匹}}</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三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鞍具馬 <small>{{Blue|一疋}}</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匹}}</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二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small>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匹}}</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五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四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大通官''' '''<small>{{Blue|三員}}</small>'''
冬至。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正朝。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聖節。大緞紬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三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年貢。大緞紬 <small>{{Blue|一疋}}</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黃絹 <small>{{Blue|一疋}}</small>。
'''押物官''' '''<small>{{Blue|二十四員}}</small>'''
冬至。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正朝。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聖節。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二十兩}}</small>, 靑布 <small>{{Blue|四疋}}</small>。 年貢。小緞 <small>{{Blue|一表裏}}</small>, 銀 <small>{{Blue|十五兩}}</small>。
'''從人''' '''<small>{{Blue|三十口}}</small>'''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small>{{Blue|四兩}}</small>。
===公役===
禮部表咨文呈納 <small>{{Blue|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small> 鴻臚寺朝賀演儀。<small>{{Blue|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small> 太廟祫祭時祗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中和殿筵宴。<small>{{Blue|入侍受賞賜。}}</small> 保和殿年終宴。<small>{{Blue|除夕日。入侍于榻前。}}</small> 太和殿朝賀禮。<small>{{Blue|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small>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small>{{Blue|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small>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small>{{Blue|迎送于午門外。}}</small>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small>{{Blue|祗送于午門外}}</small> 紫光閣歲初宴。<small>{{Blue|參宴後。受賞賜。}}</small>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small>{{Blue|祗送于三座門外。}}</small> 山高水長閣燈戱。<small>{{Blue|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small>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small>{{Blue|上元日入宴。}}</small> 午門迎賞。<small>{{Blue|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small> 禮部上馬宴。<small>{{Blue|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small>
===道里===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西江 <small>{{Blue|一里}}</small>, 中江 <small>{{Blue|四里}}</small>, 方陂浦 <small>{{Blue|五里}}</small>, 九連城 <small>{{Blue|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small> 恒頭河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九連城站 <small>{{Blue|四里}}</small>, 望隅 <small>{{Blue|八里}}</small>, 者音卜 <small>{{Blue|四里,一名蝦蟆塘。}}</small> 碑石隅<small>{{Blue|二里,有沒字碑。}}</small> 松隅 <small>{{Blue|三里}}</small>, 馬轉板 <small>{{Blue|一里,一名沙窩子。}}</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金石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中衙門<small>{{Blue|三里,一名質光峴。}}</small> 湯他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浦 <small>{{Blue|三里}}</small>, 細浦 <small>{{Blue|七里}}</small>, 柳田 <small>{{Blue|二里}}</small>, 湯站 <small>{{Blue|九里,一名湯山城。}}</small> 蔥秀站 <small>{{Blue|三里。○共六十八里。}}</small> 魚龍堆 <small>{{Blue|一里,一名知他爾。}}</small> 車踰獐項 <small>{{Blue|二里,一名沙平。}}</small> 王八石 <small>{{Blue|十里}}</small>, 上龍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栅門 <small>{{Blue|十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small>{{Blue|五里}}</small>, 榛坪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池 <small>{{Blue|四里}}</small>, 舊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鳳凰山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鳳凰城<small>{{Blue|四里。○共三十里}}</small> 三叉河 <small>{{Blue|六里}}</small>, 二台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乾子浦 <small>{{Blue|十里,一名餘溫子介。}}</small> 四台子 <small>{{Blue|一里}}</small>, 伯顏洞 <small>{{Blue|九里,元伯顏駐軍處。}}</small> 麻姑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松站 <small>{{Blue|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small> 小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阧子嶺。}}</small> 瓮北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家河。}}</small> 大長嶺 <small>{{Blue|五里,一名長嶺子。}}</small> 劉家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八渡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金家河。}}</small> 獐項 <small>{{Blue|一里}}</small>, 林家臺 <small>{{Blue|九里,一名金鷄河。}}</small> 范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道方身 <small>{{Blue|五里}}</small>, 通遠堡 <small>{{Blue|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small> 石隅 <small>{{Blue|五里}}</small>, 和尙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草河口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畓洞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分水嶺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高家嶺 <small>{{Blue|六里}}</small>, 兪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關 <small>{{Blue|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small> 會寧嶺 <small>{{Blue|二十里}}</small>, 甜水河 <small>{{Blue|十七里}}</small>, 甜水站 <small>{{Blue|三里。○四十里。}}</small> 靑石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小石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狼子山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摩天嶺 <small>{{Blue|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small> 頭關站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流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祥嶺 <small>{{Blue|十里}}</small>, 石門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寶臺 <small>{{Blue|六里。有冷井。○四十里。}}</small> 高麗叢 <small>{{Blue|十里}}</small>, 阿彌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木廠 <small>{{Blue|五里}}</small>, 太子河 <small>{{Blue|九里。燕丹走死處。}}</small> 迎水寺 <small>{{Blue|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small> 接官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防虛所 <small>{{Blue|六里}}</small>, 三道把<small>{{Blue|五里}}</small>, 爛泥塗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八里。}}</small> 萬寶橋 <small>{{Blue|六里}}</small>, 烟臺河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山腰鋪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堡 <small>{{Blue|七里。○共二十七里。}}</small> 板橋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長盛站 <small>{{Blue|五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河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暴交哇 <small>{{Blue|六里}}</small>, 氈匠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火燒橋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塔堡 <small>{{Blue|八里。○共四十里。}}</small> 一所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渾河 <small>{{Blue|一里。一名耶里江。}}</small> 瀋陽 <small>{{Blue|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small>{{Blue|五里}}</small>, 塔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方士村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元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永安橋 <small>{{Blue|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small> 雙家子 <small>{{Blue|七里}}</small>, 大方身 <small>{{Blue|十里}}</small>, 磨刀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白邊站 <small>{{Blue|十里。○共三十里。}}</small> 神農站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孤家子 <small>{{Blue|十三里。○共二十五里。}}</small> 周流河 <small>{{Blue|十里。一名巨流河。}}</small> 巨流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十五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五道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四方臺 <small>{{Blue|七里}}</small>, 郭家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新民屯 <small>{{Blue|四里}}</small>, 小黃旗堡 <small>{{Blue|四里}}</small>, 大黃旗堡 <small>{{Blue|八里。○共三十二里。}}</small> 柳河溝 <small>{{Blue|八里}}</small>, 石獅子 <small>{{Blue|十五里}}</small>, 營房 <small>{{Blue|十里。一名古城子。}}</small> 白旗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小白旗堡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新方 <small>{{Blue|五里}}</small>, 一板門 <small>{{Blue|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small> 靠山屯 <small>{{Blue|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small> 二道井子 <small>{{Blue|十二里。○共二十里。}}</small> 神隱寺 <small>{{Blue|八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small> 上子井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扛子 <small>{{Blue|八里}}</small>, 烟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黑山 <small>{{Blue|五里。○共二十里。}}</small> 羊腸河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中安堡 <small>{{Blue|十八里。○共三十里。}}</small> 于家垈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鋪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望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舊店里,<small>{{Blue|三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古家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古家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焦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廣寧站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八里。}}</small> 興隆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壯鎭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常興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二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六里}}</small>, 閣陽驛 <small>{{Blue|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四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臺子<small>{{Blue|五里}}</small>, 望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石山站 <small>{{Blue|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禿老婆店 <small>{{Blue|八里。一名二臺子。}}</small> 大凌河 <small>{{Blue|十三里}}</small>, 大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四同碑 <small>{{Blue|十二里}}</small>, 雙陽店 <small>{{Blue|八里。○共二十里。}}</small> 小凌河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凌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西店子 <small>{{Blue|一里。一名水手營。}}</small> 松山堡 <small>{{Blue|十四里}}</small>, 官馬山 <small>{{Blue|十三里。有官馬塚}}</small> 杏山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十里河 <small>{{Blue|八里}}</small>, 高橋堡 <small>{{Blue|十里。○共五十九里。}}</small> 朱家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紅旗營<small>{{Blue|五里}}</small>, 塔山所 <small>{{Blue|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small> 朱沙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罩罹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罩罹山 <small>{{Blue|一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small>, 連山驛 <small>{{Blue|六里。○共三十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五里河。}}</small> 長春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雙樹堡 <small>{{Blue|一里}}</small>, 雙石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乾柴嶺 <small>{{Blue|一里}}</small>, 東八里堡 <small>{{Blue|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small> 東頭坮 <small>{{Blue|二里}}</small>, 永寧寺<small>{{Blue|一里}}</small>, 寧遠衛 <small>{{Blue|五里。○共三十里。}}</small> 靑墩臺 <small>{{Blue|六里。觀日出。}}</small> 曺庄驛 <small>{{Blue|六里}}</small>, 七里陂 <small>{{Blue|六里}}</small>, 五里橋<small>{{Blue|七里}}</small>, 中右所 <small>{{Blue|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small> 乾溝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烟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半拉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曲尺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里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東關驛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六渡河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後所 <small>{{Blue|三里}}</small>, 一臺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臺子 <small>{{Blue|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small> 三臺子 <small>{{Blue|三里}}</small>, 沙河站 <small>{{Blue|六里}}</small>, 雙墩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葉家墳 <small>{{Blue|四里}}</small>, 口魚河屯 <small>{{Blue|二里}}</small>, 口魚河橋 <small>{{Blue|三里}}</small>, 亮水河 <small>{{Blue|七里。○共六十里。}}</small> 滿井鋪 <small>{{Blue|四里}}</small>, 前屯衛 <small>{{Blue|四里}}</small>, 王家臺 <small>{{Blue|五里}}</small>, 望江臺 <small>{{Blue|三里}}</small>, 王濟溝 <small>{{Blue|四里}}</small>, 頭封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嶺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松嶺溝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松嶺溝 <small>{{Blue|五里}}</small>, 中前所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五里。}}</small> 大石橋 <small>{{Blue|七里}}</small>, 兩水湖<small>{{Blue|三里}}</small>, 老軍屯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八里堡 <small>{{Blue|十里。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 <small>{{Blue|五里。有將臺。}}</small> 二里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山海關 <small>{{Blue|二里。○共三十五里。}}</small>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臺。<small>{{Blue|四里}}</small>, 紅花店 <small>{{Blue|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small> 奕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吳家塋 <small>{{Blue|四里}}</small>, 二十里,堡窪。<small>{{Blue|六里}}</small>, 苑家庄 <small>{{Blue|十里}}</small>, 湯河堰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理營 <small>{{Blue|七里。一名浪河。}}</small> 王家嶺 <small>{{Blue|二里}}</small>, 鳳凰店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七里。}}</small> 望海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深河驛 <small>{{Blue|五里}}</small>, 高臺嶺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綱子店 <small>{{Blue|二里。一名王家店。}}</small> 馬棚山 <small>{{Blue|六里}}</small>, 石子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楡關 <small>{{Blue|三里。○共三十五里。}}</small> 宋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上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下白石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吳家嶺 <small>{{Blue|四里}}</small>, 撫寧縣 <small>{{Blue|八里。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small>{{Blue|一里}}</small>, 五里,堡。<small>{{Blue|四里}}</small>, 盧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臺堡 <small>{{Blue|三里}}</small>, 蘆峯口 <small>{{Blue|五里}}</small>, 茶棚菴<small>{{Blue|六里}}</small>, 飮馬河 <small>{{Blue|三里}}</small>, 背陰堡 <small>{{Blue|三里。○共四十七里。}}</small> 雙望堡 <small>{{Blue|八里}}</small>, 吳㺚子店 <small>{{Blue|三里}}</small>, 腰站<small>{{Blue|三里}}</small>, 部落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堡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八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白沙河 <small>{{Blue|七里}}</small>, 驢子槽<small>{{Blue|八里}}</small>, 漏澤園 <small>{{Blue|三里}}</small>, 永平府 <small>{{Blue|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small> 靑龍河 <small>{{Blue|一里}}</small>, 南坵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灤河<small>{{Blue|一里}}</small>, 鴨子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范家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望夫臺 <small>{{Blue|四里}}</small>, 安河店 <small>{{Blue|八里}}</small>, 赤紅堡 <small>{{Blue|六里}}</small>, 野鷄坨 <small>{{Blue|六里。○共四十里。}}</small> 沙河屯 <small>{{Blue|八里}}</small>, 張家庄 <small>{{Blue|八里}}</small>, 沙河驛 <small>{{Blue|四里。○共二十里。}}</small> 紅廟 <small>{{Blue|五里。一名。三官廟}}</small> 馬鋪營 <small>{{Blue|五里}}</small>, 七家嶺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店子 <small>{{Blue|五里}}</small>, 乾河草 <small>{{Blue|五里}}</small>, 王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平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扛牛橋 <small>{{Blue|四里}}</small>, 蓮花池 <small>{{Blue|一里}}</small>, 靑龍橋 <small>{{Blue|九里}}</small>, 榛子店 <small>{{Blue|一里。○共五十里。}}</small> 烟墩臺 <small>{{Blue|十里}}</small>, 白艸窪 <small>{{Blue|七里}}</small>, 鐵城坎 <small>{{Blue|三里}}</small>, 牛欄山 <small>{{Blue|五里}}</small>, 小鈴河 <small>{{Blue|四里}}</small>, 板橋 <small>{{Blue|一里}}</small>, 銀城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五里,坮。<small>{{Blue|十里}}</small>, 豐潤縣 <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趙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張家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還鄕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魯家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高麗堡 <small>{{Blue|五里,有水田。}}</small> 沙子河 <small>{{Blue|五里}}</small>, 軟鷄堡 <small>{{Blue|五里}}</small>, 新坊 <small>{{Blue|三里}}</small>, 李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沙流河 <small>{{Blue|七里。○共四十里。}}</small> 兩水橋 <small>{{Blue|十里}}</small>, 兩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二十里,堡。<small>{{Blue|五里}}</small>, 十五里,屯。<small>{{Blue|五里}}</small>, 東八里,堡。<small>{{Blue|七里}}</small>, 龍池菴 <small>{{Blue|三里}}</small>, 玉田縣 <small>{{Blue|五里。○共四十里。}}</small> 西八里,堡。<small>{{Blue|八里}}</small>, 黃家店 <small>{{Blue|七里}}</small>, 彩亭橋<small>{{Blue|五里}}</small>, 大樹枯店 <small>{{Blue|一里}}</small>, 蜂山店 <small>{{Blue|四里}}</small>, 螺山店 <small>{{Blue|三里,一名宋家庄。}}</small> 梯子山 <small>{{Blue|七里}}</small>, 鱉山<small>{{Blue|五里。○共五十里。}}</small> 二里,店。<small>{{Blue|二里}}</small>, 現渠 <small>{{Blue|八里}}</small>, 三家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雲田寺 <small>{{Blue|四里}}</small>, 翠屛山 <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漁陽橋 <small>{{Blue|三里,一名東五里橋。}}</small> 貫日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薊州 <small>{{Blue|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small> 五里,橋 <small>{{Blue|五里}}</small>, 徐家店 <small>{{Blue|十里}}</small>, 邦均店 <small>{{Blue|十五里。○共三十里。}}</small> 白澗站 <small>{{Blue|十二里,有尼姑菴。}}</small> 公樂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段家嶺 <small>{{Blue|三里}}</small>, 石碑鋪 <small>{{Blue|十里}}</small>, 滹沱河 <small>{{Blue|五里,一名錯河橋。}}</small> 三河縣 <small>{{Blue|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small> 棗林庄<small>{{Blue|六里}}</small>, 白浮圖 <small>{{Blue|六里}}</small>, 新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皇親庄 <small>{{Blue|六里}}</small>, 夏店 <small>{{Blue|六里}}</small>, 柳河屯 <small>{{Blue|六里}}</small>, 馬起乏 <small>{{Blue|六里,一名馬起鋪。}}</small> 燕郊堡 <small>{{Blue|八里。○共五十里。}}</small> 方家庄 <small>{{Blue|三里,一名師古庄。}}</small> 滕家庄 <small>{{Blue|五里}}</small>, 胡家店 <small>{{Blue|五里}}</small>, 習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白河 <small>{{Blue|二里}}</small>, 通州 <small>{{Blue|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small> 八里,橋。<small>{{Blue|八里,一名永通橋。}}</small> 管家庄 <small>{{Blue|二里}}</small>, 楊家閘 <small>{{Blue|二里}}</small>, 三間房 <small>{{Blue|三里}}</small>, 定府庄 <small>{{Blue|三里}}</small>, 大王庄 <small>{{Blue|二里。○共二十里。}}</small> 太平店 <small>{{Blue|二里}}</small>, 十里,堡。<small>{{Blue|三里}}</small>, 八里,堡。<small>{{Blue|二里}}</small>, 紅門 <small>{{Blue|三里}}</small>, 彌勒院 <small>{{Blue|三里}}</small>, 東岳廟 <small>{{Blue|五里}}</small>, 朝陽門 <small>{{Blue|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small>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small>{{Blue|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small>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small>{{Blue|屬直之稱}}</small>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small>{{Blue|金頂。至四品皆同。}}</small>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small>{{Blue|俗名時根菜}}</small> 胡蘿葍 <small>{{Blue|俗名唐根}}</small>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small>{{Blue|俗名秀魚}}</small>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small>{{Blue|俗名白魚}}</small>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象長二丈餘。從頭至尾。視其長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動。鼻長至地。兩牙拖橫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見若無毛。股三節。足五趾。趾各有圓蹄。移步甚緩。然可敵快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體。而比之牛。則猶過之。皇帝動駕時。鞴法鞍以充鹵簿。且以駕黃屋轎。象奴坐其頂。眇然若嬰兒。象或迂行。則以鐵鉤鉤之。欲左則左鉤。欲右則右鉤。往往至出血。然經宿則完。所謂見星瘡合者。此也。聞象出南方。設機而捕之。諭以不殺。輒服聽。雖卽地釋械。能聽人指使。不然終不可馴。飼之藁艸。束草置其前。則輒以鼻捲入于口。雖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蓋鼻端有夾肉如鑷。且象力在鼻。臥而欲起。則必拄鼻于地。將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與之。亦以鼻吸之。捲曲而注諸口。則從鼻中出。其聲如傾盆灌之。善解人意。敎以請安。則跪後足。敎以老虎聲,喇叭聲。能放而爲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將鞴鞍。叩膝而警之。輒屈其節爲凹。奴由之登降。雖小兒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則以鼻揮之。中者至斃。其圈在宣武門內北邊衚衕。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間之。間各有一象。總數十頭。皆以鐵鎖。鎖其前一足。釘于地。象奴坐其門首。飼草飮水。
橐駝出北方。馬頭牛尾。項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節。足五爪而無蹄。色雜黃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謂哥舒翰嘗騎白橐馳。又杜草堂詩有云。紫駝之峯則其色不獨黃黑而已。行時頭節而頸彎曲如鵝。皆有兩峯。不加以韉而馱物於其間。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動。却日走三四百里。飼以藁艸和鹽食。鹽多則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絲穿鼻而牽之。皇帝鹵簿中亦有駝。包金鞍錦勒。載物于兩峯間。以黃帕覆之。
馬多絶大而駿良。然未嘗踶齧而叫嘶。雖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婦孺皆撫摩而不怕。
朝會時。朝士之騎馬駕馬。分御路兩旁。齊首聯轡。未嘗見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見牧馬者。什五爲辟。多至百餘疋。不施羈馽。而齊首向前。無奔逸者。
駕馬率多駿馬。只爲局促轅下。混於駑駘。騎者亦善馳突。而但步驟中規者少。蓋俗善御馬。而未嘗調習。且俗不牽轡。故以能走爲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騾亦絶大。而無踶齧者。種亦繁殖。騾馬幾相等。駕車服乘。參互用之。
驢之出東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種甚大。其尤者。齊于獺馬。大抵驢役甚苦。至窶者皆騎之。運水搬柴。轉磨耕田。無不爲之。蓋無木鞍載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驢則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貰車。單用一騾。或一驢者。而車載五六人。馳驟如飛駈。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視如狗。散在籬落。競競而行。
凡人家騾驢馬牛。富者至三四十頭。不以廏閑。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則不施羈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執鞭作警聲。則皆相率歸家。颯然風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輒以皮鞭亂下。騾馬皆戰股息氣。不敢跳踉。將欲駕車。警曰下下。則輒尾行入兩轅間。
任重之車駕。騾馬七八頭。夕入店舍。脫其鞅靽而縱之。就店槽而立。雖十車同入一店。騾馬各認其同羣。不相渾雜。曉將駕車。御者各引其轅。下馬就車。則餘者又自詣之。行列不亂。喂養之法則至停站處。少頃。方飼以艸豆。又小頃。飮以淸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飮之。又村舍路傍。必剉草積置。以待行人之求買。亦設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馬所飮。償之以唐錢一分。遠行則必飼以小麥蜀黍之屬。小麥則名曰麩子。
牛比騾馬甚稀。而亦無村不畜。兩角多直而長。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駁色。而黃者絶少。俗不穿鼻。但以繩維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關內則代以驢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騾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駝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鷄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駒。其絶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輩或抱在懷中。東人名曰勃勃。又別有豪博之種。性甚獰悍。故以鐵索鎖其項。而仍貫木椎兩端。垂其頷下。使之制之。然見生面客。則輒跳出亂吠。必欲齧之。且聞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極賤。而羔頗貴。道中見驅羊驅猪而行者。多至數百頭。一人執杖而隨之。猪羊皆競競向前。無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隨人意。若曉其約戒者然。
鵝鴨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見。
人家及市肆。多簷懸鳥籠而養鳥。皆丹咮彩翎。類多巧麗。然不知名者甚多。籠中皆置兩器。一盛水。一盛粟。過市門。衆鳥嘈喇和鳴。如在林間行。
鸚鵡有紅綠玄白諸種。而余所見。淡靑色。丹咮下曲如鸇。兩翅淡黃。大如小鵲。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銳。鳥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後。而此鳥。却二前而二後。此與凡鳥不同者也。有解語者云。而蓋不可見。或淸晨呼飢。則畧能解語云。大抵背腹頂翎頷嘴頭尾之間。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兒,漢羊,勃勃之屬。而弄技焉。又有馴虎者。往來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設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兩握。時時出穴。見人不怕。渾身潔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類。而云是南方之產。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襬●(●字為左衤右載)。又於坐處。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項而縶維之。狗若亂叫回旋。蛇亦應聲出頭。有若將咬者。而人輒以手撫摩嗾而誘之。蛇亦擧頭旋縮。蓋蛇非可訓之物。且非冬節所當有者。是可異也。路有觀者。必三四錢。然後許之。
===言語===
華人言語。到底是文辭。雖終日胡亂說去。尋繹其義。則皆可謂出口成章。非如東人把言語文辭。作兩端看。
夫以稗官雜說。與華人讀之。雖平生不識一字者。傍坐而聽之。必當如臥聽傖人之說。如東人之讀諺文書冊。人無不解聽。是則言與文辭一也。
淸人起自滿洲。以不敢忘本之意。朝廷之上衙門之內。必用滿語。故仕宦者學習之。如東譯之習漢語。至如經傳子史。皆譯以滿語。售諸書鋪。嘗於鴻臚演儀及元正朝見。聞臚唱之聲。亦能淸遠。響振殿庭。而蓋唱進曰 <small>{{Blue|이버러。}}</small> 跪曰 <small>{{Blue|냐쿠라。}}</small> 叩頭曰 <small>{{Blue|허귀러。}}</small> 退曰 <small>{{Blue|버드러。}}</small> 淸譯輩粗解矣。
中國方言。各自不同。華人亦云。山西音最難曉。如天字。卽讀如淸字。音節大相逕庭。
華音。元無如東韻入聲。唯二耳而兒等字。皆作東音戛字乙字讀。侵覃咸平上去三音。皆讀如眞寒删三音。
華音亦多訛謬。如家字去字。數音並行。家異而人不同。此類不可勝記。欲學華語者。不可將何適從矣。
東譯稱善漢語者。不過如學語之漢兒。中國通官。亦對使臣。或作你汝語。對驛卒輩。亦作極尊敬之稱。足令人捧腹。
彼人或云。東音之不可曉。如人字只作因字讀。人是因與鱗之間音。且初終子母之法。自相牴牾。聽之者所以領會不得也。此言。可謂適中其病矣。
東人有十分忿怒事。輒曰眼中出火。嘗見彼人爭競。一人忽然起曰。眼佛出。佛火二字。雅俗立見。
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以此淸人後生者。多不能通淸語。蓋不通淸語。則有妨於仕路也。是故。皇帝患之。選年幼聰慧者。送于寧古塔。使之學淸語云。
華人謂初次再次曰。初塘再塘。謂一日二日曰。一天二天。
===胡藩===
蒙古。 明時稱韃靼。其地北盡沙漠。分爲三十八部。皆歲入貢。商旅交於道。男尙皇女。女嫁親王。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其人皆無禮獰悍。於諸夷中尤甚。俗善治突。居無宮室。部落强盛。自古難制。獨奉佛唯謹。生死以之。故淸人因其俗而誘之。引其僧徒。分處于諸願堂及白塔,五塔等寺。待之甚厚。仕宦于朝者。多寵以高秩。且皇帝衣黃。而蒙人無論貴賤。皆許衣黃。雖其俗尙如此。而蓋與皇帝等也。皇帝每盛夏駐熱河。稱曰避暑山莊。其實自爲防守也。
回國子。凡十二部。曰哈密。曰闢展土魯藩。曰哈拉沙拉。曰庫直。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升臈爾。曰蔕爾羌。曰和闐。亦稱回回國。在海中而東北通陸。貢路逶迤。從陸凡五閱月。始到北京。貢使歲一至。而代者至。然後歸國。康煕十六年。回子逆命。遂發兵討之。擒其王。俘獻京師。築館而處之。納其女于後宮。封爲貴妃。妃嘗思見其父。於是。築樓于宮城西。與回子館相對。輒登樓見。其後放還其王。留質其從人。更番迭代。携其妻子而來。至今以爲常。館在西門外。館門高三簷。而側看。如半屋之制。若將傾頹。正視之。則蓋其直如繩。墻壁殆無縫棱。門內有一座圓閣。上嵌金頂。乃其奉神之所也。其人深目黧面。勒鬚髼鬆。近之則有羶臭。每朝會。班于我使之下。衣帽同淸人。而在館及行走。其所着帽子。圓束紅氈。而豎于頭上。其末漸殺。淸人甚鄙夷之。未嘗接話。其女子服班斕長衣。辮髮而下垂之。間有美者云。
鄂羅斯。亦名大鼻㺚子國。在黑龍江北。與中國通。商旅歲至。館在王河館之傍。其人黑面高鼻。天性獰猂。常殺人于街市。乾隆時。命磔其數人。自是頗畏戢。然淸人賤惡之。待以狗彘。石鏡出其地者最佳。
暹羅。本二國名。暹乃漢赤眉遺種。元時合爲一國。在占城極南。浮海八千餘里至廣東下陸。自廣東至北京七千餘里。五年一朝貢。衣服槩同淸人。使臣四人。而衣色紫黑。繡以金花。頭岸獨角金冠。長可一尺。其端尖殺如錐。人皆剃頭光光。而軆矮貌薄。類類僧徒。蓋國在江南。冬亦不寒。皆着單衣。無皮綿之裝。國中所用文字。皆類梵貝。所貢之物。皇帝前龍涎香一斤,沈香二斤,白檀香一百斤,白膠香一百斤,降眞香三百斤,金剛鑽七兩,上氷片一斤,中氷片二斤,獐腦一百斤,大楓子三百斤,豆寇三百斤,蓽橃一百斤,桂皮一百斤,甘蜜皮一百斤,翠鳥皮六百張,孔雀尾十屛,象牙十二枝,犀角六箇,西洋毯二床,西洋紅布十疋,烏木三百斤,蘇木三千斤。皇后前方物諸種幷同。而觔兩皆減其半。其稱皇后曰皇宮。而皇帝前。亦有番字金葉表文一道,漢字表文一道,表文亭一座。賞賜國王。錦八疋,織錦緞八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羅十八疋。王妃則。無錦而其餘視國王半減。使臣四人。羅緞各三疋,緞各八疋,羅各五疋,綃各五疋,紬各二疋,布各一疋。上通事二名。緞各五疋,羅各五疋,絹各五疋。從人十九名。絹各三疋,布各八疋。伴送官二員。彭緞袍料各一件。一統志曰。暹羅俗尙侵掠。氣候不正。其婦人志量出男子上。國中每有計議。刑法輕重。錢穀出入。皆決之。又有人云。暹羅男子。年四十以上。若怒而形于色。則國人擯而不齒。故攻苦忍耐。卒遇不平。凝然如愚人。乾隆末。不知何國人三百餘人。皆赤髮。眼光閃爍如火。衣服異常。行步便捷。從南方來。郡縣皆不能覺得。及到燕。百餘人忽病死。其餘二百餘人。自詣禮部。請朝現。乾隆帝卽引見。時侍衛森列。其中十三歲兒最聰慧。先詣和珅拜跪。大臣阿肅呵叱之。對曰。將以問陛見之禮。帝不說。命逐出都門外。纔出城。便不知去向。嘗見 明末記異有言。萬曆末。御史葉永盛按江右。有司呈狂客一群。自言能爲黃白事。極飮娛樂。市物甚侈。多取珠玉綺繒。償之過于直。及暮忽不見。詰其逆裳。則無有。比早復來。甚怪之。請大搜索。葉不許。第呼名至前。能爲江右土語。自言爲海外浮提國人。且不諱黃白事。手持一石。似水晶。可七尺許。置于案。上下前後物物映其中。極寫毛芥。又持一金鏤小函。中有經卷。烏楮綠字。如盤若語。覽畢。則字飛。其人願持二者爲獻。葉曰。汝等必異人。所獻吾不受。可速出境。無惑吾民。於是。各叩頭而去。蓋海外有浮提國。其人皆飛仙。好遊行天下。至其地。能言土人之言。服其服。食其食。喜飮酒無數。亦或寄情於陽坮別館。欲還其國。一呼吸可萬里。忽然飄擧。此滉瀁之言也。然而誠如是。其三百人者。亦浮提人之流歟。
康煕乙未間。我國人逢黑眞國人於山海關外。與一女同行。蓋寧古塔北東數千里有氷海。五年一氷。有國曰黑眞。未嘗通陸。前十餘年。黑眞人忽涉氷至西岸。初不解其何物。細察之。則人也。遍身蒙獸皮。但出頭面。而髮鬈如羊。邊人生致燕京。皇帝招見。饋之飯。則不知喫。唯啖生魚肉。陳列百物於前。觀其所欲得。而卒無願。引示一女人。卽欣然接抱。於是。帝命擇配。聰慧女子。令伶俐侍衛五人。幷女領還國。給五穀種耕具。使敎之農。後五年。與其女子。復渡氷海而至。謝恩。持大珠如拳者數枚,貂皮長丈餘以貢。女言國在海中。無君長。人長者三丈。小不下丈餘。惟獵禽獸。食生魚鼈。珠瑕滿海中。光怪不測。
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漢置交趾,日南,九眞三郡。歷隋唐都督都護府。五代梁時。土豪曲承據有其地。後爲劉隱所幷。五代漢時。管內大亂。推丁部爲州帥。其子璉璿相繼立。璿爲其下黎桓所纂。其後李公蘊纂黎氏。陳日照纂李氏。臣服中國。封交趾郡王。元封日照子光昺爲安南王。至其孫日煃。 明洪武初歸附。傳至日熀。其臣黎季黎纂之。稱僞號。永樂初。遣大將討之。俘獲季黎父子。求陳氏後不得。因郡縣其地。至洪煕初。黎氏後黎利自立。謝罪請命。因以封之。其子孫相襲。庚戌春。回還使臣別單稱安南王黎維祈失國內附。乾隆命館于京。廣南人阮惠。自立爲王。改名光平。遣使入貢。且言將入朝。乾隆因爲安南國王。辛亥冬。別使回還。傳以爲安南國王阮光平入朝云。自國城至北京爲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中國人。嘗稱富貴眞臘。地方七千餘里。在占城之南。國王三日一視朝。坐五香七寶床。上施寶帳。着朝霞吉貝。滿絡腰腹。下垂至脛。頭戴金寶花冠。被珍珠纓絡。足履革屐。耳懸金鐺。常服白氈。其臣朝於王者。輒於階下。三稽首五呼。上階則跪。以兩手抱膊。遶王環坐。議政事訖。跪伏而出。國城周七十餘里。殿宇三十餘所。頗壯麗。其王及貴人所御之物。多飾以金碧。俗尙華侈。田產富饒。男女俱薙髮。而女滿十歲卽嫁。以錦圍身。眉額施朱。
農耐國。安南之附庸也。其君長阮福映。攻滅安南。上表請錫封。願以南越名國。部臣議駁。以越字冠于上。封爲越南王。是癸亥皇曆賫咨官手本中所錄也。
今中國地方。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南極雲貴。東有兀喇船廠。乃其發跡之地。在 皇明一統之外。西城,吐蕃,突厥之地。盡入版圖。幅員之大。甲於前古。朝貢之國。亦倍前代。占城,于闐,爪哇,琉球,安南,暹羅,眞臘,浡泥,蘇椽,打回,安定,哈密等國。其最著者也。有間歲三五歲一至。亦有十歲或一世一至者。
===貢稅===
天下歲入錢穀。載官階通錄。賦役之法。大綱如是。而其銀米各項名目。有難盡知。今姑列于左。
北直隷。<small>{{Blue|九府,二十州,一百二十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四十五萬一百九十二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四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九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兩。合銀二百九十五萬三千六百一兩。}}</small>
盛京。<small>{{Blue|二府,二州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萬八十八兩。}}</small> 黑豆粟米。<small>{{Blue|四萬四千三百石。}}</small>
江南省東道。<small>{{Blue|七府,六州四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四十二萬四千六十六兩。}}</small> 地丁錢粮銀。<small>{{Blue|三百九十萬一百六十九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十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二百八萬五千二百八十六兩。合銀六百五十八萬六千二百三十七兩。}}</small> 漕糧。<small>{{Blue|一百五十五萬四千一百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一百五十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九石七斗。}}</small> 白米。<small>{{Blue|十三萬二千三百五十七石。合米三百十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六石七斗。}}</small> 西道。<small>{{Blue|七府,八州,五十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五十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兩。}}</small> 地丁錢糧銀。<small>{{Blue|十七萬二千八百二十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三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兩。合銀二百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三兩。}}</small> 漕糧。<small>{{Blue|二十三萬九千石。}}</small> 秋米。<small>{{Blue|十八萬八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合米四十二萬七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small>
江西省。<small>{{Blue|十三府,一州,七十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六萬六千五百二十七兩。又二萬二千七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十六萬三千八百八十兩。合銀二百二十五萬四百三十四兩。}}</small> 秋米。<small>{{Blue|七十萬九千七百三十石四斗。又七千八十八石四斗。又二萬五千八百六斗。}}</small> 漕糧。<small>{{Blue|五十六萬八千七百十六石。合米一百三十二萬四千三百四十三石四斗。}}</small>
福建省。<small>{{Blue|九府,一州,六十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二萬三千四百九十九兩。}}</small> 人丁銀。<small>{{Blue|一萬五千一百六兩。}}</small> 徵銀。<small>{{Blue|三千三兩。}}</small> 征銀。 <small>{{Blue|二千七百十七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八萬五千四百七十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六萬六千五百四十九兩。合銀一百十九萬六千三百四十四兩。}}</small>
浙江省。<small>{{Blue|十一府十州七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九十四萬四千一百六十九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五十萬二千三十四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二十三萬一百八十兩。合銀三百六十七萬六千三百八十三兩。}}</small> 糟糧。<small>{{Blue|六十六萬二千三十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五十八萬三千四百九十五石。}}</small> 白米。<small>{{Blue|六萬六千一百九十五石。合米一百三十一萬一千九百二十石。}}</small>
湖廣省。<small>{{Blue|八府,八州,五十二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八十五萬八千七百三十二兩。}}</small> 糟粮。<small>{{Blue|二十四萬四千九百九十五石。}}</small> 秋米。<small>{{Blue|十六萬八千五十四石二斗。又六千石合米四十一萬九千四十九石二斗。}}</small>
河南省。<small>{{Blue|八府,十二州,九十二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九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兩。}}</small> 糟粮。<small>{{Blue|三十七萬九千九百九十二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二十三萬一千七百二十四石。合米六十一萬一千七百十六石。}}</small>
山東省。<small>{{Blue|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三百四十一萬五千五十三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二萬九千六百八十兩。合銀三百四十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兩。}}</small> 漕粮。<small>{{Blue|三十七萬五千六百石。}}</small> 秋米。<small>{{Blue|三十四萬四千九百二石四斗。合米七十二萬九千九百二石四斗。}}</small>
山西省。<small>{{Blue|五府,十九州,七十八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百八十四萬六千五百九十三兩。}}</small> 鹽課銀。<small>{{Blue|十七萬二千六百二十八兩。合銀三百十一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兩。}}</small>
陝西省。<small>{{Blue|八府,二十州,九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八十七萬四千二百四十三兩。}}</small>
四川省。<small>{{Blue|十府,二十二州,九十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二兩。}}</small> 蕎折銀。<small>{{Blue|一百六十三兩。合銀二十一萬七千五百九十五兩。}}</small> 倉斗米。<small>{{Blue|三十六石。}}</small>
廣東''(註:疑漏寫省字)'' 。<small>{{Blue|十府,九州,七十八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一百二十三萬九千四百三兩。}}</small> 改征銀。<small>{{Blue|一千七百五十五兩。}}</small> 關稅銀。<small>{{Blue|十二萬二千九百五十兩。}}</small> 鹽課銀 <small>{{Blue|四萬一千五百十兩。合銀一百四十萬五千六百十八兩。
}}</small>
廣西省。<small>{{Blue|十二府,三十七州,四十六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四十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二兩。}}</small>
貴州省。<small>{{Blue|十一府,十二州,▣▣五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六萬三千五百四十九兩。}}</small>
雲南省。<small>{{Blue|十七府,二十七州,二十七縣。}}</small> 地丁銀。<small>{{Blue|三十六萬六千五十兩。合銀三千三百三十六萬八千八百七十三兩。}}</small> 米。<small>{{Blue|八百五萬八千一百一石。}}</small> 蓋地每畝征銀。<small>{{Blue|四分四里零。}}</small> 丁有三等九則之分。大納。每人征銀。<small>{{Blue|四錢二分九里零。}}</small>
aovfaa0jcafxvoxj72iaamm1dc01jgu
東還封事
0
1108756
2170997
2022-08-10T13:51:25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東還封事 | section = | author = 趙憲 | times = 明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東還封事}}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 *[[/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 {{Col-end}} {{明朝作品}}”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東還封事
| section =
| author = 趙憲
| times = 明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東還封事}}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
*[[/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
{{Col-end}}
{{明朝作品}}
p3e79lezkaje4unc0sjded0s2ifp9ih
2171137
2170997
2022-08-11T02:54:51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東還封事
| section = 重峯先生東還封事
| author = 趙憲
| times = 1626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東還封事}}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
*[[/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
{{Col-end}}
{{明朝作品}}
lhn161m0nq0r2wti765xr4aqhan6xrk
2171156
2171137
2022-08-11T05:14:3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東還封事
| section = 重峯先生東還封事
| author = 趙憲
| times = 朝鮮王朝
| times2 = 1626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東還封事}}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
*[[/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
{{Col-end}}
[[分类:燕行錄]]
[[分类:朝鮮典籍]]
fp94cp8pm03y425w08xq76labyvb78y
東還封事/先上八條疏
0
1108757
2170999
2022-08-10T14:04:54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先上八條疏|times=|m=|d=|previous=|next=[[../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type=|from=|notes=}} ===先上八條疏序 甲戌十一月=== 臣頃於西行之時。借得四聲通解於黃州譯官。已知質正事二十條之意。至玉河館。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請質。則所釋之言。不外乎四聲通解。臣竊愧素餐而無補於國家。方以爲惧。道遇士人王之符。擧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先上八條疏|times=|m=|d=|previous=|next=[[../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type=|from=|notes=}}
===先上八條疏序 甲戌十一月===
臣頃於西行之時。借得四聲通解於黃州譯官。已知質正事二十條之意。至玉河館。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請質。則所釋之言。不外乎四聲通解。臣竊愧素餐而無補於國家。方以爲惧。道遇士人王之符。擧以質之。則略說三事而哂之曰。質正之來。只爲此事乎。若此數物。除是方術之士。乃能盡知。而必欲强聞。則在聖門爲玩物喪志。於吾儒爲博學小人。臣竊愧斯言。因思 祖宗之朝。所以必遣質正而不已者。必欲詳究夫明王聖帝大公至正之制。長治久安之術。以措一區之民於大平之域。故寧勞馹路之殘卒。而冀聞斯今之善政。將大爲祛弊興化之本也。顧以微臣。識短慮淺。才疏言拙。固知鄙俚之辭。難溷 聖明之聽。而道見貢馬之死于永平者。猶東其首。問之通事則曰。每見吾地方之馬。死必東首云。夫馬不忘本。而臣不如馬。臣之所深恥也。故敢以耳目之所聞見而關於治道者。僭議其我國之所未盡美者。恭備用中之擇。伏願 聖明之留意焉。
===聖廟配享===
臣竊見嘉靖中。改題文宣王之號。爲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顏子以下。俱改去爵名。故廟額。不曰大成殿。而曰先聖廟。位版長短。不敢揣摸矣。但孔子則朱漆而書以泥金。長疑一尺餘。廣二寸强。四聖以下則稍短。疑不滿尺。朱漆而書以墨字。從祀以下則又短。下不用趺。房刻木爲臺以安之。俱無櫝。臣伏覩今年五月所下位版尺寸考啓之敎。而想臣所見。則隆慶年間出來大學志所記尺數。定是周尺。而不爲布帛尺也明矣。且大學東西廡中。位各有爐。而我國則兼設一爐。此事恐當議改者也。故臣愚。不諒麤拙。而爲圖于後。以冀 聖明之照定焉。臣謹按。文宣王之所以改稱孔子者。蓋以漢平帝時。王莽騁其奸謀。謬稱爲褒成宣尼公。唐之玄宗始謚爲文宣王。顏子以下。秩稱公侯伯。其封公封王者。於夫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則一切悖亂。而佯尊聖人。以欺天下。曾謂責家臣之詐。而易大夫之簀者。其肯安饗斯名于一刻乎。況自稱皇帝。而以其所以封其臣子者。强加以王。尤非所以尊聖人。故嘉靖十年。因大學士程孚敬之建言。一改千載之誤。而我朝久猶襲陋。恐當議改者也。蓋尊其人者。將以用其道也。世之人君。徒爲外貌之敬。以示學者。而不能躬行聖賢之言。故古今天下。治少而亂多。如魯定公用孔子爲司寇。夾谷之會。雖喜其却萊夷之功。而女樂蠱心。君難臣不易之言。不思其興邦。則不知其接淅出境。而魯以日削。齊宣王處孟子于賓師。易牛之心。暫信其保民之說。而功利蔽錮。與百姓同樂之言。疑迂於爲王。則授室饗弟子之言。不足以止其出晝。而齊亦速亡。歷代之所謂尊聖賢者。誠出於魯定齊宣之下。而求治於魯定齊宣之上。不已難乎。此徒尊外貌之所以無效。而 聖明之所當深戒者也。臣又按。東西廡之列。林放,蘧瑗,公伯寮,秦冉,顏何,荀况,戴聖,劉向,何休,賈逵,馬融,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王肅,王弼,杜預,吳澄等。不在其中。后蒼,王通,歐陽脩,胡瑗,楊時,陸九淵,薛瑄等。皆與于列。蓋從祀之典。所以報聖門之有功。而示來學之趣向也。秦冉,顏何則未有所考矣。林放,蘧瑗不是升堂之列。而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亦非純儒。故出于從祀。而放之好禮。瑗之寡過。則可爲人師。鄭衆諸人翼經之功。不可不紀。故各祀于其鄕。公伯寮身遊聖人之門。而嘗欲反害夫子之道。荀况謂性爲惡。而謂思孟爲亂天下。戴聖身陷贓吏。劉向喜談神仙。賈逵附會讖緯。馬融貪鄙附勢。爲梁冀草詔。以殺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魯。王弼宗旨老莊。王肅佐司馬昭簒魏。杜預爲吏不廉。爲將不義。吳澄出處不正。而學又歸禪。是宜見擯于洙泗之列。不可表章乎多士者。而貞觀,元豐,正統之際。朝無眞儒。擇之不精。馬端臨固嘗有議。弘治諸臣。亦多請黜。而禮部阻格。議竟不行。 世宗皇帝以大學士程孚敬之言。斷然改正。一洗前代之謬見。先聖所惡似是而非者。幾乎不能眩後生之耳目。而其在我朝。尙列于從祀。恐當議黜者也。后蒼始註禮書。而大小戴之禮學。賴以傳世。王通學近於正。而格言極有荀,揚道不到處。歐陽脩扶聖道闢異端之功。朱子稱其爲仁義之人。胡瑗脩乎己治乎人之學。首洗隋唐趨利之習。楊時唱道東南。獨承程氏之緖。而下傳羅,李。以及朱子。薛瑄奮乎絶學。篤志力行。迨其道成德立。進仕于朝。則高風大節。砥柱乎奔流。退而講學。則隻句微言。日星乎中天。所以弘治中。附以楊時。嘉靖中。益以歐陽,胡,薛者也。而我朝似當講究而從之者也。獨陸九淵之學。不事講問。而專務頓悟。當時朱子固憂其說之爲害。而流傳益遠。人惑愈甚。擧世靡然。胥歸禪學。如王守仁之敢爲橫議。詆謗朱子者。而尙請其從祀。則是必江西之人。習熟見聞。而筮仕者衆。力佑象山。以至上誤朝廷。下誤斯學。<small>{{Blue|此說。聞之王之符及大學士。}}</small> 如此之流。臣恐不可效尤而苟從也。臣又見聖廟西北。又有啓聖廟。啓聖公孔氏在北。先賢顏無繇,孔鯉在東。曾晢孟孫在西。東廡有先儒程珦,蔡元定。西廡止有朱松。蓋學宮。所以明人倫也。顏子,曾子,子思在於廟中。偃然先享。而顏路,曾點,伯魚杳然居下。於常人亦有所不安。況聖賢乎。故熊禾,洪邁曾有別設一廟之議。而弘治中。程敏政又嘗建白。至于 世宗朝。乃作別廟。春秋釋奠。同時行事。所謂子雖齊聖而不先父食者。至是無遺憾矣。臣愚竊念。我國文廟之西。有地閑敞。若議立廟而春秋同祀。則庶乎倫全義安。而一國之爲父子者定矣。臣愚。又因 中朝從享之事。而深有所感焉。蓋士習之趨。一視其上好之所在。而 殿下頃於館學儒生。諸賢從祀之疏。屢陳而不 允。近臣 經席之啓。亦不頷可。是實沮一世向善之心也。臣竊憫焉。夫金宏弼肇倡道學。而有繼往開來之業。趙光祖繼明斯道。而有拯世淑人之功。李彥迪體道純篤。而有扶顚持危之力。玆三人者。求之 中朝。則許衡薛瑄之外。鮮有倫比。而求之東方。則薛聰,崔致遠,安裕之徒。未有及其見到處者。況如李滉。集東儒之大成。而紹朱子之嫡統。進則引君當道之誠。懇懇乎章疏之間。退則因才設敎之意。切切乎講論之際。善者聞言而景慕。惡者望風而自戢。當今之士。稍知尊君愛親。而有禮義廉恥者。皆薰其德而興起者也。但國家旣不能大用於生時。識者已嘆其大平之難見。而又不肯崇奬於死後。不惟媢嫉放誕之輩。旁觀竊喜。而昔之興起者。咸有沮喪之心。甚有登其門而涅迹于聲利者。不及其門者。將何所賴而爲善乎。嗚呼。從違之際。若不大關。而士習之邪正。已判于此。 殿下其可謂重難而不之從乎。夫后蒼諸賢。雖非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賢。則從享而不惑。公伯寮諸人。雖是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不賢。則黜去而無疑。林放諸人。俱有一長之可取。則各祀于其鄕。而不沒其善。其他近世諸賢。如章懋,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陳眞晟,蔡淸。各有功於斯文。則 皇上命祀于鄕。而不以 先朝之所未定爲嫌。遼東城中。亦以管寧,王烈,李敏,張升,胡深,賀欽立。祀於書院。無不賜額降書。其所崇奬者。惟在於其人之學尊行高。而可以風勵乎後學者耳。略不拘攣於古今如此。況此金宏弼四君子。所當從祀之議。朝無異言。士無異論。而尙此遲留者。謂斯人爲不賢乎。臣伏願 殿下亟奬四賢。列于從祀。不徒尊其人。而又必用其言。盡取其所嘗啓沃之說。而日陳于前。以資 聖治。如四賢之親達于 冕旒。而又推其餘。使八方士子。知所矜式。則庶乎褒崇嚮用。兩盡其義。而待文王而興者。蔚起乎凡民矣。
===內外庶官===
臣於官制。他無所考。謹得搢紳便覽兩冊。粧䌙以進。大小京官及外至兩直隷知府以上。都載于此。其他外官。不盡載錄。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擬之際。一皆難愼。或有缺官。則六部都察院。會議擬望之人。僉論皆定。然後吏部只擬二望以進。而 皇上所點。例於首薦。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而豈無三望之可擬者哉。誠以人才難得。而庶官之中。一或非人以間之。則害流於生民。而禍及於國家。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而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選授。永無劾駁之議。旣到其任。又皆久於其職。九載三考。乃定黜陟。校官邊帥。亦以家累自隨。率爲經遠之計。故庶官多盡其職。而百姓多得其所。 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臣竊惟東方人才之盛。視中夏不滿二十分之一。而屢經斬伐。士趨隨訛。以至于今。則三綱不明。義利莫分。求其經邦論道者。蓋難屢遇。而求其當局思職者。亦不多見矣。政曹乃於注擬之際。論不豫定。坐于政廳。然後執筆。始議三望。全合者無幾矣。至於闕夥員乏之際。則僅備一望。餘皆苟充。而 上之所點。乃出於人望之外。群情所以不厭。公論所以喧騰。而不免抽東補西。朝授夕換。京外官員。未諳所職之爲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姦吏之術。而迎新送舊。差人發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產者。又中原所無之弊也。<small>{{Blue|中原爲官員者。雖遠赴千萬里之外者。只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產也。}}</small> 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之官。則速議遞差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之初持一月粮者。又出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僅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之中。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而失業者。不知其幾百人哉。嗚呼。吏曹用人。止於暫時之不察。而四方士民。無不被害。其可謂細事而不之改乎。臣伏願。 聖明體伊尹其愼之訓。思孔子才難之嘆。 申飭吏曹。使其須先論定。洽於公議。然後乃充其望。如其乏人。不須塡三。而自 上恒惧誤用一人。而國事一以僨。數易庶官。而赤子被其毒。罔及私昵。而惟其能。罔及惡德。而惟其賢。必用首選。而久任其職。待其奮庸煕載。然後乃加超遷。則庶乎人人知勸。而民獲其所矣。幺麽賤臣。非不知議時政之爲獲罪。竊恐國危民艱。都在於任用之非宜。目有所擊。口不敢默。惟 聖主之矜憐而少察焉。
===貴賤衣冠===
臣竊見 中朝衣冠之制。幞頭軟脚。名曰雁翅。其制句曲其端。橫揷之。而曲處向上。有若擧翮奮迅之象。故又名展翅。紅袍,靑袍襞積。一如道袍。而不如圓領。其他常服。自上達下。不尙浮大。而距地寸數如一。臣竊考洪武間所定之規。文官之衣。距地一寸。武官之衣。距地五寸。袖闊俱一尺。祛口。文則九寸。而武則僅容出拳。<small>{{Blue|爲便於射也}}</small> 穿衣撒直領。<small>{{Blue|其制。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左右兩旁。各有襞積。}}</small> 今雖文武同制。而其整齊端嚴之象。宜若可傚也。儒巾之名。或曰民字巾。蓋形如民字故也。其制。或竹結而裹以緇布。或糊紙爲之而着漆。雖常着而行于烟雨之途。不如我國士巾之遇露輒垂。其體端平。不甚尖斜。八道士巾之極訛者。若令倣此改之。則庶合於瞻視矣。擧人之在監者及武學生之參禮于西庭者。俱服儒巾黑圓領。其他學生。中外俱服襴衫。蓋玉色而緣以靑絹。緣廣二寸。東士之所謂靑衿者。與此大異。旣不能盡從斯制。則不若勿施靑衿之爲愈也。宦者之巾。竹結布裹。形如帽子。有職者有簷。自頂後上起。高於帽一寸。形如立瓦然。無職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之。垂其餘于頂後。長幾半尺。所服之衣。或穿蟒龍帖裏。或穿衣撒直領。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其長俱至於踝。帶用細絛兒。雖侍立于 榻前者。止服此衣。祿薄之宦。亦所易備者也。文武庶官。皆佩牙牌。以記職名。而俱黑其綬。宦者牌綬則赤以別之。其衣服之有章如此。謹圖其巾綬之制于左。遼東,廣寧雖是邊郡。而任事椽吏。巾如錄事。知印以下。巾如書吏而稍高。俱服團領。小縣如撫寧,豐潤之吏。莫不如是。蓋守令冠帶聽事。則吏不敢不服其服。而我國外邑之吏。於守令冠帶之處。或戴深簷胡笠。或戴平笠。而俱無禮服。甚不如人形。平壤義州等處吏服。尙同各司之吏。他邑吏服。若令依此改之。則雖刀筆之賤。儼具禮服。而庶無怪僻之習矣。男童不編其髮。十五以下則翦而垂之。十五以上則總於項後。俱戴帽子。族人有喪則白以終期。卿士庶人之子。俱待二十。然後乃冠。其不求速成如此。女人旣嫁者。束髮于頂。而加以𩭲髻。其制北人結以鐵絲。南人用竹爲之。俱裹以絹。又捲絹爲首帕。名曰鈠子。冬月則或以毛皮爲之。名曰煖額。自額繞髻。結于頂後。而上橫以笄。婦人因事出外。則飾鈠子以文絹。或加皮金。新婦親迎之際。亦止戴此。而或施七寶粧嚴。俗所謂花冠也。背子之袖甚闊而無長衣。其長裙。不施趲短而不務豐飾。其衣冠。靚莊而猶有儉約之俗。如此。臣路見向化達子之婦。又見其進貢廻還之輩。我國童男及女人斂髮之容。不幸而近之。是雖習俗流傳之久。而於 聖主一變至道之機。若又因循。則異時華史之筆。謂朝鮮爲冠帶之國乎。臣竊聞卿士之家。或欲傚此。以斂其男女之髮。而曾無 上命。故未敢擅改。若令士夫先行。而民改以漸。則庶乎變夏之不難矣。腦包。卽我國之所謂耳掩也。其制雖小。而便於常着。女人則惟老病者服之。而其制尤小易備。臣愚竊念。國人耳掩。好尙侈大。常民則猶用兩具之皮。女人毛冠。幾用三具之皮。其所謂大耳掩者。幾用五具之皮。以故皮價甚高。貧而老病者。雖欲貿着而不得。若令依此改之。一禁侈大之習。則庶乎皮價不涌。而可以徧及于老病之人矣。中原雖有笠制。而人不能備。其出行之際。文官着忠靜冠。武官着毛帽而有簷。儒用儒巾。或着方巾。吏用吏巾。常人皆着帽子。而東方之人。不論貴賤。通戴笠子。虛費重價。若從華俗。使吏士常着其巾。庶人止戴帽子。則 <small>{{Blue|隨土所產。或染苧布。或染麻布而爲之。不必用毛段。}}</small> 窮人庶無費價買笠之患矣。大抵中原衣冠之制。不惟簡約易備。而如今天下同文之日。如雲南,貴州。距京師萬餘里。曾是椎髻侏離之域。而大小男女。一遵華制。況我箕邦。距京師。不滿四千。實與五服諸侯無異。而男女衣冠。多有可羞者。臣謹具雁翅,儒巾,𩭲髻,<small>{{Blue|具簪}}</small>。 鈠子 <small>{{Blue|飾以皮金。}}</small> 以進。 殿下若謂時王之制。不敢不遵。則臣愚敢請以此。下于工曹。使其視爲式㨾。如腦包,巾帽,衫袍襞積之類。令久行通事。詳敎工人。裁紙爲㨾。廣頒于八道。使其改之有漸。則衣冠之悉從華制者。庶爲實語矣。
===食品宴飮===
臣竊見中原之人。無不節用。官員家供。止以數器。自從私家所食。尤尙儉素。宴飮之際。酌以小鍾。限其行數。不敢踰節亂性。荒廢厥事。所以公私咸裕。庶政不墜。而我國之俗。專以豐饌崇飮爲務。財盡而不知憂。民窮而不知恤。上命而不知從。以暴殄天物。而斲傷國本者。罔有紀極。內司庶官。雖行家供。而豪奢之輩。盛備饌品。貧約之士。羞不能及。或有無故呈病而不勤職事者。里巷之間。不計遠慮。而縻費尤甚。嗚呼。此是何等風俗。而不思改之乎。外方列邑。雖有限品定器之敎。而視若迂言。專不奉行。間有欲遵朝命者。而經行使臣。視其饌品之豐約。以定其人之賢否。盛其供億。則以爲某倅賢而敬上也。薄於自奉。則以爲某倅矯情而干譽也。紛紜詆罵。論議靡定。名爲有識者。方且屈而從俗。圖免人言。無知守令。又何足責。是以君無故。亦不殺牛。而營吏趨從。亦必屠牛以饗之。大夫然後。乃得三飯。而七歲衙兒。或具多品以四飯。甚至如 天使之來。止於大邑間設九爵之宴。而私行無賴者。亦皆張筵設樂。窮宵酣飮。彼酒與餚。亦非天隕而地湧也。輪定邑吏爲肉禮房。月給三牛之價。而官員所食者。或至十牛。輪定官婢爲酒母。月給三石之米。而官員所飮者。幾至二十石。以至客舍將校。困於燈席。園頭官奴。困於菜果。賣田徵族。侵索村氓。而猶不能支。則裂衣爲囊。相率而逃之。嗚呼。中原庶官。一雞一魚。不敢橫斂于民間。而我國爲官員者。以養口腹之故。而病及于 祖宗之赤子者。不知其幾千萬。則可不君臣相誓。汲汲乎菲食以正供也哉。而況邊方將士。尤多崇飮。於其隣境守帥及兵水使之往還也。名爲迎送之例。而推牛釃酒。載貨執寶。棄鎭越境。而浮觴倒觥。劇飮連日。兩界兩南。莫不如是。此不惟割剝殘卒之爲可慮。而賊乘其虛。則誰復防守。此李友曾之所以昏醉。不知釜山之陷。而他日之患。不可謂必無也。嗚呼。中原之地。酒禍猶少。而我國之人。崇酒夭死者。不可勝紀。雖彼以欲敗身。而在 聖主躋世壽域之心。定所矜憫。而凡百禍源。不可不周防。故臣謹具小鍾十枚以進。伏願 聖上。法 皇祖之禁秫。體 光廟之戒酒。二以垂㨾于京中。八以垂㨾于各道。使其倣爲白鍾。於大賓,大祀,鄕飮,鄕射之際。一從華人之禮。刻定爵數。俾勿縱醉以喪身。其他非時非禮之宴及與私行。飮過三爵者。一依酒誥之法。則庶無縻財病民。妨政廢事之禍矣。
===士夫揖讓===
===師生接禮===
===鄕閭習俗===
===軍師紀律===
34gc4d0ta1lcwlu4wf1pknzzi6zjs49
2171126
2170999
2022-08-11T02:02:00Z
江常哲
94446
/* 士夫揖讓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先上八條疏|times=|m=|d=|previous=|next=[[../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type=|from=|notes=}}
===先上八條疏序 甲戌十一月===
臣頃於西行之時。借得四聲通解於黃州譯官。已知質正事二十條之意。至玉河館。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請質。則所釋之言。不外乎四聲通解。臣竊愧素餐而無補於國家。方以爲惧。道遇士人王之符。擧以質之。則略說三事而哂之曰。質正之來。只爲此事乎。若此數物。除是方術之士。乃能盡知。而必欲强聞。則在聖門爲玩物喪志。於吾儒爲博學小人。臣竊愧斯言。因思 祖宗之朝。所以必遣質正而不已者。必欲詳究夫明王聖帝大公至正之制。長治久安之術。以措一區之民於大平之域。故寧勞馹路之殘卒。而冀聞斯今之善政。將大爲祛弊興化之本也。顧以微臣。識短慮淺。才疏言拙。固知鄙俚之辭。難溷 聖明之聽。而道見貢馬之死于永平者。猶東其首。問之通事則曰。每見吾地方之馬。死必東首云。夫馬不忘本。而臣不如馬。臣之所深恥也。故敢以耳目之所聞見而關於治道者。僭議其我國之所未盡美者。恭備用中之擇。伏願 聖明之留意焉。
===聖廟配享===
臣竊見嘉靖中。改題文宣王之號。爲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顏子以下。俱改去爵名。故廟額。不曰大成殿。而曰先聖廟。位版長短。不敢揣摸矣。但孔子則朱漆而書以泥金。長疑一尺餘。廣二寸强。四聖以下則稍短。疑不滿尺。朱漆而書以墨字。從祀以下則又短。下不用趺。房刻木爲臺以安之。俱無櫝。臣伏覩今年五月所下位版尺寸考啓之敎。而想臣所見。則隆慶年間出來大學志所記尺數。定是周尺。而不爲布帛尺也明矣。且大學東西廡中。位各有爐。而我國則兼設一爐。此事恐當議改者也。故臣愚。不諒麤拙。而爲圖于後。以冀 聖明之照定焉。臣謹按。文宣王之所以改稱孔子者。蓋以漢平帝時。王莽騁其奸謀。謬稱爲褒成宣尼公。唐之玄宗始謚爲文宣王。顏子以下。秩稱公侯伯。其封公封王者。於夫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則一切悖亂。而佯尊聖人。以欺天下。曾謂責家臣之詐。而易大夫之簀者。其肯安饗斯名于一刻乎。況自稱皇帝。而以其所以封其臣子者。强加以王。尤非所以尊聖人。故嘉靖十年。因大學士程孚敬之建言。一改千載之誤。而我朝久猶襲陋。恐當議改者也。蓋尊其人者。將以用其道也。世之人君。徒爲外貌之敬。以示學者。而不能躬行聖賢之言。故古今天下。治少而亂多。如魯定公用孔子爲司寇。夾谷之會。雖喜其却萊夷之功。而女樂蠱心。君難臣不易之言。不思其興邦。則不知其接淅出境。而魯以日削。齊宣王處孟子于賓師。易牛之心。暫信其保民之說。而功利蔽錮。與百姓同樂之言。疑迂於爲王。則授室饗弟子之言。不足以止其出晝。而齊亦速亡。歷代之所謂尊聖賢者。誠出於魯定齊宣之下。而求治於魯定齊宣之上。不已難乎。此徒尊外貌之所以無效。而 聖明之所當深戒者也。臣又按。東西廡之列。林放,蘧瑗,公伯寮,秦冉,顏何,荀况,戴聖,劉向,何休,賈逵,馬融,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王肅,王弼,杜預,吳澄等。不在其中。后蒼,王通,歐陽脩,胡瑗,楊時,陸九淵,薛瑄等。皆與于列。蓋從祀之典。所以報聖門之有功。而示來學之趣向也。秦冉,顏何則未有所考矣。林放,蘧瑗不是升堂之列。而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亦非純儒。故出于從祀。而放之好禮。瑗之寡過。則可爲人師。鄭衆諸人翼經之功。不可不紀。故各祀于其鄕。公伯寮身遊聖人之門。而嘗欲反害夫子之道。荀况謂性爲惡。而謂思孟爲亂天下。戴聖身陷贓吏。劉向喜談神仙。賈逵附會讖緯。馬融貪鄙附勢。爲梁冀草詔。以殺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魯。王弼宗旨老莊。王肅佐司馬昭簒魏。杜預爲吏不廉。爲將不義。吳澄出處不正。而學又歸禪。是宜見擯于洙泗之列。不可表章乎多士者。而貞觀,元豐,正統之際。朝無眞儒。擇之不精。馬端臨固嘗有議。弘治諸臣。亦多請黜。而禮部阻格。議竟不行。 世宗皇帝以大學士程孚敬之言。斷然改正。一洗前代之謬見。先聖所惡似是而非者。幾乎不能眩後生之耳目。而其在我朝。尙列于從祀。恐當議黜者也。后蒼始註禮書。而大小戴之禮學。賴以傳世。王通學近於正。而格言極有荀,揚道不到處。歐陽脩扶聖道闢異端之功。朱子稱其爲仁義之人。胡瑗脩乎己治乎人之學。首洗隋唐趨利之習。楊時唱道東南。獨承程氏之緖。而下傳羅,李。以及朱子。薛瑄奮乎絶學。篤志力行。迨其道成德立。進仕于朝。則高風大節。砥柱乎奔流。退而講學。則隻句微言。日星乎中天。所以弘治中。附以楊時。嘉靖中。益以歐陽,胡,薛者也。而我朝似當講究而從之者也。獨陸九淵之學。不事講問。而專務頓悟。當時朱子固憂其說之爲害。而流傳益遠。人惑愈甚。擧世靡然。胥歸禪學。如王守仁之敢爲橫議。詆謗朱子者。而尙請其從祀。則是必江西之人。習熟見聞。而筮仕者衆。力佑象山。以至上誤朝廷。下誤斯學。<small>{{Blue|此說。聞之王之符及大學士。}}</small> 如此之流。臣恐不可效尤而苟從也。臣又見聖廟西北。又有啓聖廟。啓聖公孔氏在北。先賢顏無繇,孔鯉在東。曾晢孟孫在西。東廡有先儒程珦,蔡元定。西廡止有朱松。蓋學宮。所以明人倫也。顏子,曾子,子思在於廟中。偃然先享。而顏路,曾點,伯魚杳然居下。於常人亦有所不安。況聖賢乎。故熊禾,洪邁曾有別設一廟之議。而弘治中。程敏政又嘗建白。至于 世宗朝。乃作別廟。春秋釋奠。同時行事。所謂子雖齊聖而不先父食者。至是無遺憾矣。臣愚竊念。我國文廟之西。有地閑敞。若議立廟而春秋同祀。則庶乎倫全義安。而一國之爲父子者定矣。臣愚。又因 中朝從享之事。而深有所感焉。蓋士習之趨。一視其上好之所在。而 殿下頃於館學儒生。諸賢從祀之疏。屢陳而不 允。近臣 經席之啓。亦不頷可。是實沮一世向善之心也。臣竊憫焉。夫金宏弼肇倡道學。而有繼往開來之業。趙光祖繼明斯道。而有拯世淑人之功。李彥迪體道純篤。而有扶顚持危之力。玆三人者。求之 中朝。則許衡薛瑄之外。鮮有倫比。而求之東方。則薛聰,崔致遠,安裕之徒。未有及其見到處者。況如李滉。集東儒之大成。而紹朱子之嫡統。進則引君當道之誠。懇懇乎章疏之間。退則因才設敎之意。切切乎講論之際。善者聞言而景慕。惡者望風而自戢。當今之士。稍知尊君愛親。而有禮義廉恥者。皆薰其德而興起者也。但國家旣不能大用於生時。識者已嘆其大平之難見。而又不肯崇奬於死後。不惟媢嫉放誕之輩。旁觀竊喜。而昔之興起者。咸有沮喪之心。甚有登其門而涅迹于聲利者。不及其門者。將何所賴而爲善乎。嗚呼。從違之際。若不大關。而士習之邪正。已判于此。 殿下其可謂重難而不之從乎。夫后蒼諸賢。雖非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賢。則從享而不惑。公伯寮諸人。雖是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不賢。則黜去而無疑。林放諸人。俱有一長之可取。則各祀于其鄕。而不沒其善。其他近世諸賢。如章懋,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陳眞晟,蔡淸。各有功於斯文。則 皇上命祀于鄕。而不以 先朝之所未定爲嫌。遼東城中。亦以管寧,王烈,李敏,張升,胡深,賀欽立。祀於書院。無不賜額降書。其所崇奬者。惟在於其人之學尊行高。而可以風勵乎後學者耳。略不拘攣於古今如此。況此金宏弼四君子。所當從祀之議。朝無異言。士無異論。而尙此遲留者。謂斯人爲不賢乎。臣伏願 殿下亟奬四賢。列于從祀。不徒尊其人。而又必用其言。盡取其所嘗啓沃之說。而日陳于前。以資 聖治。如四賢之親達于 冕旒。而又推其餘。使八方士子。知所矜式。則庶乎褒崇嚮用。兩盡其義。而待文王而興者。蔚起乎凡民矣。
===內外庶官===
臣於官制。他無所考。謹得搢紳便覽兩冊。粧䌙以進。大小京官及外至兩直隷知府以上。都載于此。其他外官。不盡載錄。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擬之際。一皆難愼。或有缺官。則六部都察院。會議擬望之人。僉論皆定。然後吏部只擬二望以進。而 皇上所點。例於首薦。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而豈無三望之可擬者哉。誠以人才難得。而庶官之中。一或非人以間之。則害流於生民。而禍及於國家。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而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選授。永無劾駁之議。旣到其任。又皆久於其職。九載三考。乃定黜陟。校官邊帥。亦以家累自隨。率爲經遠之計。故庶官多盡其職。而百姓多得其所。 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臣竊惟東方人才之盛。視中夏不滿二十分之一。而屢經斬伐。士趨隨訛。以至于今。則三綱不明。義利莫分。求其經邦論道者。蓋難屢遇。而求其當局思職者。亦不多見矣。政曹乃於注擬之際。論不豫定。坐于政廳。然後執筆。始議三望。全合者無幾矣。至於闕夥員乏之際。則僅備一望。餘皆苟充。而 上之所點。乃出於人望之外。群情所以不厭。公論所以喧騰。而不免抽東補西。朝授夕換。京外官員。未諳所職之爲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姦吏之術。而迎新送舊。差人發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產者。又中原所無之弊也。<small>{{Blue|中原爲官員者。雖遠赴千萬里之外者。只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產也。}}</small> 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之官。則速議遞差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之初持一月粮者。又出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僅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之中。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而失業者。不知其幾百人哉。嗚呼。吏曹用人。止於暫時之不察。而四方士民。無不被害。其可謂細事而不之改乎。臣伏願。 聖明體伊尹其愼之訓。思孔子才難之嘆。 申飭吏曹。使其須先論定。洽於公議。然後乃充其望。如其乏人。不須塡三。而自 上恒惧誤用一人。而國事一以僨。數易庶官。而赤子被其毒。罔及私昵。而惟其能。罔及惡德。而惟其賢。必用首選。而久任其職。待其奮庸煕載。然後乃加超遷。則庶乎人人知勸。而民獲其所矣。幺麽賤臣。非不知議時政之爲獲罪。竊恐國危民艱。都在於任用之非宜。目有所擊。口不敢默。惟 聖主之矜憐而少察焉。
===貴賤衣冠===
臣竊見 中朝衣冠之制。幞頭軟脚。名曰雁翅。其制句曲其端。橫揷之。而曲處向上。有若擧翮奮迅之象。故又名展翅。紅袍,靑袍襞積。一如道袍。而不如圓領。其他常服。自上達下。不尙浮大。而距地寸數如一。臣竊考洪武間所定之規。文官之衣。距地一寸。武官之衣。距地五寸。袖闊俱一尺。祛口。文則九寸。而武則僅容出拳。<small>{{Blue|爲便於射也}}</small> 穿衣撒直領。<small>{{Blue|其制。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左右兩旁。各有襞積。}}</small> 今雖文武同制。而其整齊端嚴之象。宜若可傚也。儒巾之名。或曰民字巾。蓋形如民字故也。其制。或竹結而裹以緇布。或糊紙爲之而着漆。雖常着而行于烟雨之途。不如我國士巾之遇露輒垂。其體端平。不甚尖斜。八道士巾之極訛者。若令倣此改之。則庶合於瞻視矣。擧人之在監者及武學生之參禮于西庭者。俱服儒巾黑圓領。其他學生。中外俱服襴衫。蓋玉色而緣以靑絹。緣廣二寸。東士之所謂靑衿者。與此大異。旣不能盡從斯制。則不若勿施靑衿之爲愈也。宦者之巾。竹結布裹。形如帽子。有職者有簷。自頂後上起。高於帽一寸。形如立瓦然。無職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之。垂其餘于頂後。長幾半尺。所服之衣。或穿蟒龍帖裏。或穿衣撒直領。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其長俱至於踝。帶用細絛兒。雖侍立于 榻前者。止服此衣。祿薄之宦。亦所易備者也。文武庶官。皆佩牙牌。以記職名。而俱黑其綬。宦者牌綬則赤以別之。其衣服之有章如此。謹圖其巾綬之制于左。遼東,廣寧雖是邊郡。而任事椽吏。巾如錄事。知印以下。巾如書吏而稍高。俱服團領。小縣如撫寧,豐潤之吏。莫不如是。蓋守令冠帶聽事。則吏不敢不服其服。而我國外邑之吏。於守令冠帶之處。或戴深簷胡笠。或戴平笠。而俱無禮服。甚不如人形。平壤義州等處吏服。尙同各司之吏。他邑吏服。若令依此改之。則雖刀筆之賤。儼具禮服。而庶無怪僻之習矣。男童不編其髮。十五以下則翦而垂之。十五以上則總於項後。俱戴帽子。族人有喪則白以終期。卿士庶人之子。俱待二十。然後乃冠。其不求速成如此。女人旣嫁者。束髮于頂。而加以𩭲髻。其制北人結以鐵絲。南人用竹爲之。俱裹以絹。又捲絹爲首帕。名曰鈠子。冬月則或以毛皮爲之。名曰煖額。自額繞髻。結于頂後。而上橫以笄。婦人因事出外。則飾鈠子以文絹。或加皮金。新婦親迎之際。亦止戴此。而或施七寶粧嚴。俗所謂花冠也。背子之袖甚闊而無長衣。其長裙。不施趲短而不務豐飾。其衣冠。靚莊而猶有儉約之俗。如此。臣路見向化達子之婦。又見其進貢廻還之輩。我國童男及女人斂髮之容。不幸而近之。是雖習俗流傳之久。而於 聖主一變至道之機。若又因循。則異時華史之筆。謂朝鮮爲冠帶之國乎。臣竊聞卿士之家。或欲傚此。以斂其男女之髮。而曾無 上命。故未敢擅改。若令士夫先行。而民改以漸。則庶乎變夏之不難矣。腦包。卽我國之所謂耳掩也。其制雖小。而便於常着。女人則惟老病者服之。而其制尤小易備。臣愚竊念。國人耳掩。好尙侈大。常民則猶用兩具之皮。女人毛冠。幾用三具之皮。其所謂大耳掩者。幾用五具之皮。以故皮價甚高。貧而老病者。雖欲貿着而不得。若令依此改之。一禁侈大之習。則庶乎皮價不涌。而可以徧及于老病之人矣。中原雖有笠制。而人不能備。其出行之際。文官着忠靜冠。武官着毛帽而有簷。儒用儒巾。或着方巾。吏用吏巾。常人皆着帽子。而東方之人。不論貴賤。通戴笠子。虛費重價。若從華俗。使吏士常着其巾。庶人止戴帽子。則 <small>{{Blue|隨土所產。或染苧布。或染麻布而爲之。不必用毛段。}}</small> 窮人庶無費價買笠之患矣。大抵中原衣冠之制。不惟簡約易備。而如今天下同文之日。如雲南,貴州。距京師萬餘里。曾是椎髻侏離之域。而大小男女。一遵華制。況我箕邦。距京師。不滿四千。實與五服諸侯無異。而男女衣冠。多有可羞者。臣謹具雁翅,儒巾,𩭲髻,<small>{{Blue|具簪}}</small>。 鈠子 <small>{{Blue|飾以皮金。}}</small> 以進。 殿下若謂時王之制。不敢不遵。則臣愚敢請以此。下于工曹。使其視爲式㨾。如腦包,巾帽,衫袍襞積之類。令久行通事。詳敎工人。裁紙爲㨾。廣頒于八道。使其改之有漸。則衣冠之悉從華制者。庶爲實語矣。
===食品宴飮===
臣竊見中原之人。無不節用。官員家供。止以數器。自從私家所食。尤尙儉素。宴飮之際。酌以小鍾。限其行數。不敢踰節亂性。荒廢厥事。所以公私咸裕。庶政不墜。而我國之俗。專以豐饌崇飮爲務。財盡而不知憂。民窮而不知恤。上命而不知從。以暴殄天物。而斲傷國本者。罔有紀極。內司庶官。雖行家供。而豪奢之輩。盛備饌品。貧約之士。羞不能及。或有無故呈病而不勤職事者。里巷之間。不計遠慮。而縻費尤甚。嗚呼。此是何等風俗。而不思改之乎。外方列邑。雖有限品定器之敎。而視若迂言。專不奉行。間有欲遵朝命者。而經行使臣。視其饌品之豐約。以定其人之賢否。盛其供億。則以爲某倅賢而敬上也。薄於自奉。則以爲某倅矯情而干譽也。紛紜詆罵。論議靡定。名爲有識者。方且屈而從俗。圖免人言。無知守令。又何足責。是以君無故。亦不殺牛。而營吏趨從。亦必屠牛以饗之。大夫然後。乃得三飯。而七歲衙兒。或具多品以四飯。甚至如 天使之來。止於大邑間設九爵之宴。而私行無賴者。亦皆張筵設樂。窮宵酣飮。彼酒與餚。亦非天隕而地湧也。輪定邑吏爲肉禮房。月給三牛之價。而官員所食者。或至十牛。輪定官婢爲酒母。月給三石之米。而官員所飮者。幾至二十石。以至客舍將校。困於燈席。園頭官奴。困於菜果。賣田徵族。侵索村氓。而猶不能支。則裂衣爲囊。相率而逃之。嗚呼。中原庶官。一雞一魚。不敢橫斂于民間。而我國爲官員者。以養口腹之故。而病及于 祖宗之赤子者。不知其幾千萬。則可不君臣相誓。汲汲乎菲食以正供也哉。而況邊方將士。尤多崇飮。於其隣境守帥及兵水使之往還也。名爲迎送之例。而推牛釃酒。載貨執寶。棄鎭越境。而浮觴倒觥。劇飮連日。兩界兩南。莫不如是。此不惟割剝殘卒之爲可慮。而賊乘其虛。則誰復防守。此李友曾之所以昏醉。不知釜山之陷。而他日之患。不可謂必無也。嗚呼。中原之地。酒禍猶少。而我國之人。崇酒夭死者。不可勝紀。雖彼以欲敗身。而在 聖主躋世壽域之心。定所矜憫。而凡百禍源。不可不周防。故臣謹具小鍾十枚以進。伏願 聖上。法 皇祖之禁秫。體 光廟之戒酒。二以垂㨾于京中。八以垂㨾于各道。使其倣爲白鍾。於大賓,大祀,鄕飮,鄕射之際。一從華人之禮。刻定爵數。俾勿縱醉以喪身。其他非時非禮之宴及與私行。飮過三爵者。一依酒誥之法。則庶無縻財病民。妨政廢事之禍矣。
===士夫揖讓===
臣到禮部。見其坐起之儀。堂上未坐之前。郞中,員外郞,主事,司務,觀政,進士。東西相。向立于堂上。<small>{{Blue|主客儀制司。立于東。二司在東故也。祠祭精選司。立于西。二司在西故也。}}</small> 而暫揖。在前列者。又顧後列而揖。<small>{{Blue|在東前列者。東顧而揖。在西前列者。西顧而揖。}}</small> 歷事監生相向立于東西階上。堂吏立于其後。堂上自後閤出坐。則郞中以下。俱北向堂上。立而揖。<small>{{Blue|止一揖于三堂上。不各揖。}}</small> 堂上。於椅上微揖。郞中以下。分立東西。相向一揖。<small>{{Blue|自與其郞位。相揖也。}}</small> 而出。<small>{{Blue|主客儀制。出于東。祠祭精選。出于西。}}</small> 監生堂吏以次進于簷下。一揖而退。郞中。東向立于東夾室之下。<small>{{Blue|祠祭精選司郞中。則西向立于西夾室之下。}}</small> 員外以下。西向對立。<small>{{Blue|祠祭精選員外以下。東向對立。}}</small> 進士。俱北向西上。<small>{{Blue|祠祭精選北向東上。}}</small> 相與齊揖。員外以下。又就于郞中之右。進士連立而相揖。郞中進于夾室之門。員外以下。俱還于西向立位。<small>{{Blue|祠祭精選則還東向立位。}}</small> 進士退數步。俱向郞中相揖。而退于其局。郞中以下。同坐議事。外官白事者。立于庭下。進跪月臺上。郞中一人。手持揭帖。一揖而置于堂上之案。堂上曰。起來。外官乃起。一揖而退。堂上受投文。<small>{{Blue|卽我國人之所謂所志也。先呈于通政司。而印分于諸部。}}</small> 分付于四司。退歇于火房。郞官詳議其事。白而決之。以故。凡奏下公事。不過一二日而覆奏。民牒則卽日決給。其爲禮貌。雍容整肅。而其治事務。商確可否。不使積滯。卽此一部。而他司之事。從可知矣。嗚呼。 中朝庶官之好禮勤事如此。而我朝六曹等處。禮貌疏而弊風嚴。戱慢無理之事。今雖少革。而佐郞之於正郞。猶不敢仰首與言。故凡有公事。一付之曹司佐郞。佐郞不能盡治其事。 啓下公事。或經旬月而不思申覆。軍民訟牒。不賂于書吏。則不卽決給。臣恐不除此弊。則國事終無可治之日矣。臣又見士大夫相接之禮。例讓其左。<small>{{Blue|以左爲上故也。}}</small> 先就其右。齊立而相揖。立于左邊者。又就右邊人之右而同揖。<small>{{Blue|不相向而揖。}}</small> 遇門必讓。遇路必讓。堂下官遇堂上官。亦不避馬。立馬于道傍。擧鞭至帽。<small>{{Blue|以此爲馬上作揖。不俯首。}}</small> 其遇等夷。則擧鞭至眉。爲主者。送客于門。必三揖以讓。<small>{{Blue|主人請客乘馬。客請主人入。}}</small> 然後乘馬。乘馬者。擧鞭至眉。然後主人揖入。觀其揖讓之意。懇切而有文。臣等與華人相接。亦以此禮。而不能夙習。到底生疏。多被人笑。臣愚竊念。國家事大之際。禮貌最關。不於平日常習。而臨使价學於通事。未免有扞格之羞。承文提調。日課置簿之坐。文官月有三會之例。若於此時。令學官通事之久諳其禮者。導而習之。朝行閭巷之間。以次傳習。則他日爲使臣者。得免橐駝同譬之恥。而搢紳相接之禮。亦不苟率矣。
===師生接禮===
===鄕閭習俗===
===軍師紀律===
702uzpee2yi0rtvze437o7mlkuc9r74
2171128
2171126
2022-08-11T02:13:24Z
江常哲
94446
/* 師生接禮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先上八條疏|times=|m=|d=|previous=|next=[[../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type=|from=|notes=}}
===先上八條疏序 甲戌十一月===
臣頃於西行之時。借得四聲通解於黃州譯官。已知質正事二十條之意。至玉河館。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請質。則所釋之言。不外乎四聲通解。臣竊愧素餐而無補於國家。方以爲惧。道遇士人王之符。擧以質之。則略說三事而哂之曰。質正之來。只爲此事乎。若此數物。除是方術之士。乃能盡知。而必欲强聞。則在聖門爲玩物喪志。於吾儒爲博學小人。臣竊愧斯言。因思 祖宗之朝。所以必遣質正而不已者。必欲詳究夫明王聖帝大公至正之制。長治久安之術。以措一區之民於大平之域。故寧勞馹路之殘卒。而冀聞斯今之善政。將大爲祛弊興化之本也。顧以微臣。識短慮淺。才疏言拙。固知鄙俚之辭。難溷 聖明之聽。而道見貢馬之死于永平者。猶東其首。問之通事則曰。每見吾地方之馬。死必東首云。夫馬不忘本。而臣不如馬。臣之所深恥也。故敢以耳目之所聞見而關於治道者。僭議其我國之所未盡美者。恭備用中之擇。伏願 聖明之留意焉。
===聖廟配享===
臣竊見嘉靖中。改題文宣王之號。爲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顏子以下。俱改去爵名。故廟額。不曰大成殿。而曰先聖廟。位版長短。不敢揣摸矣。但孔子則朱漆而書以泥金。長疑一尺餘。廣二寸强。四聖以下則稍短。疑不滿尺。朱漆而書以墨字。從祀以下則又短。下不用趺。房刻木爲臺以安之。俱無櫝。臣伏覩今年五月所下位版尺寸考啓之敎。而想臣所見。則隆慶年間出來大學志所記尺數。定是周尺。而不爲布帛尺也明矣。且大學東西廡中。位各有爐。而我國則兼設一爐。此事恐當議改者也。故臣愚。不諒麤拙。而爲圖于後。以冀 聖明之照定焉。臣謹按。文宣王之所以改稱孔子者。蓋以漢平帝時。王莽騁其奸謀。謬稱爲褒成宣尼公。唐之玄宗始謚爲文宣王。顏子以下。秩稱公侯伯。其封公封王者。於夫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則一切悖亂。而佯尊聖人。以欺天下。曾謂責家臣之詐。而易大夫之簀者。其肯安饗斯名于一刻乎。況自稱皇帝。而以其所以封其臣子者。强加以王。尤非所以尊聖人。故嘉靖十年。因大學士程孚敬之建言。一改千載之誤。而我朝久猶襲陋。恐當議改者也。蓋尊其人者。將以用其道也。世之人君。徒爲外貌之敬。以示學者。而不能躬行聖賢之言。故古今天下。治少而亂多。如魯定公用孔子爲司寇。夾谷之會。雖喜其却萊夷之功。而女樂蠱心。君難臣不易之言。不思其興邦。則不知其接淅出境。而魯以日削。齊宣王處孟子于賓師。易牛之心。暫信其保民之說。而功利蔽錮。與百姓同樂之言。疑迂於爲王。則授室饗弟子之言。不足以止其出晝。而齊亦速亡。歷代之所謂尊聖賢者。誠出於魯定齊宣之下。而求治於魯定齊宣之上。不已難乎。此徒尊外貌之所以無效。而 聖明之所當深戒者也。臣又按。東西廡之列。林放,蘧瑗,公伯寮,秦冉,顏何,荀况,戴聖,劉向,何休,賈逵,馬融,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王肅,王弼,杜預,吳澄等。不在其中。后蒼,王通,歐陽脩,胡瑗,楊時,陸九淵,薛瑄等。皆與于列。蓋從祀之典。所以報聖門之有功。而示來學之趣向也。秦冉,顏何則未有所考矣。林放,蘧瑗不是升堂之列。而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亦非純儒。故出于從祀。而放之好禮。瑗之寡過。則可爲人師。鄭衆諸人翼經之功。不可不紀。故各祀于其鄕。公伯寮身遊聖人之門。而嘗欲反害夫子之道。荀况謂性爲惡。而謂思孟爲亂天下。戴聖身陷贓吏。劉向喜談神仙。賈逵附會讖緯。馬融貪鄙附勢。爲梁冀草詔。以殺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魯。王弼宗旨老莊。王肅佐司馬昭簒魏。杜預爲吏不廉。爲將不義。吳澄出處不正。而學又歸禪。是宜見擯于洙泗之列。不可表章乎多士者。而貞觀,元豐,正統之際。朝無眞儒。擇之不精。馬端臨固嘗有議。弘治諸臣。亦多請黜。而禮部阻格。議竟不行。 世宗皇帝以大學士程孚敬之言。斷然改正。一洗前代之謬見。先聖所惡似是而非者。幾乎不能眩後生之耳目。而其在我朝。尙列于從祀。恐當議黜者也。后蒼始註禮書。而大小戴之禮學。賴以傳世。王通學近於正。而格言極有荀,揚道不到處。歐陽脩扶聖道闢異端之功。朱子稱其爲仁義之人。胡瑗脩乎己治乎人之學。首洗隋唐趨利之習。楊時唱道東南。獨承程氏之緖。而下傳羅,李。以及朱子。薛瑄奮乎絶學。篤志力行。迨其道成德立。進仕于朝。則高風大節。砥柱乎奔流。退而講學。則隻句微言。日星乎中天。所以弘治中。附以楊時。嘉靖中。益以歐陽,胡,薛者也。而我朝似當講究而從之者也。獨陸九淵之學。不事講問。而專務頓悟。當時朱子固憂其說之爲害。而流傳益遠。人惑愈甚。擧世靡然。胥歸禪學。如王守仁之敢爲橫議。詆謗朱子者。而尙請其從祀。則是必江西之人。習熟見聞。而筮仕者衆。力佑象山。以至上誤朝廷。下誤斯學。<small>{{Blue|此說。聞之王之符及大學士。}}</small> 如此之流。臣恐不可效尤而苟從也。臣又見聖廟西北。又有啓聖廟。啓聖公孔氏在北。先賢顏無繇,孔鯉在東。曾晢孟孫在西。東廡有先儒程珦,蔡元定。西廡止有朱松。蓋學宮。所以明人倫也。顏子,曾子,子思在於廟中。偃然先享。而顏路,曾點,伯魚杳然居下。於常人亦有所不安。況聖賢乎。故熊禾,洪邁曾有別設一廟之議。而弘治中。程敏政又嘗建白。至于 世宗朝。乃作別廟。春秋釋奠。同時行事。所謂子雖齊聖而不先父食者。至是無遺憾矣。臣愚竊念。我國文廟之西。有地閑敞。若議立廟而春秋同祀。則庶乎倫全義安。而一國之爲父子者定矣。臣愚。又因 中朝從享之事。而深有所感焉。蓋士習之趨。一視其上好之所在。而 殿下頃於館學儒生。諸賢從祀之疏。屢陳而不 允。近臣 經席之啓。亦不頷可。是實沮一世向善之心也。臣竊憫焉。夫金宏弼肇倡道學。而有繼往開來之業。趙光祖繼明斯道。而有拯世淑人之功。李彥迪體道純篤。而有扶顚持危之力。玆三人者。求之 中朝。則許衡薛瑄之外。鮮有倫比。而求之東方。則薛聰,崔致遠,安裕之徒。未有及其見到處者。況如李滉。集東儒之大成。而紹朱子之嫡統。進則引君當道之誠。懇懇乎章疏之間。退則因才設敎之意。切切乎講論之際。善者聞言而景慕。惡者望風而自戢。當今之士。稍知尊君愛親。而有禮義廉恥者。皆薰其德而興起者也。但國家旣不能大用於生時。識者已嘆其大平之難見。而又不肯崇奬於死後。不惟媢嫉放誕之輩。旁觀竊喜。而昔之興起者。咸有沮喪之心。甚有登其門而涅迹于聲利者。不及其門者。將何所賴而爲善乎。嗚呼。從違之際。若不大關。而士習之邪正。已判于此。 殿下其可謂重難而不之從乎。夫后蒼諸賢。雖非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賢。則從享而不惑。公伯寮諸人。雖是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不賢。則黜去而無疑。林放諸人。俱有一長之可取。則各祀于其鄕。而不沒其善。其他近世諸賢。如章懋,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陳眞晟,蔡淸。各有功於斯文。則 皇上命祀于鄕。而不以 先朝之所未定爲嫌。遼東城中。亦以管寧,王烈,李敏,張升,胡深,賀欽立。祀於書院。無不賜額降書。其所崇奬者。惟在於其人之學尊行高。而可以風勵乎後學者耳。略不拘攣於古今如此。況此金宏弼四君子。所當從祀之議。朝無異言。士無異論。而尙此遲留者。謂斯人爲不賢乎。臣伏願 殿下亟奬四賢。列于從祀。不徒尊其人。而又必用其言。盡取其所嘗啓沃之說。而日陳于前。以資 聖治。如四賢之親達于 冕旒。而又推其餘。使八方士子。知所矜式。則庶乎褒崇嚮用。兩盡其義。而待文王而興者。蔚起乎凡民矣。
===內外庶官===
臣於官制。他無所考。謹得搢紳便覽兩冊。粧䌙以進。大小京官及外至兩直隷知府以上。都載于此。其他外官。不盡載錄。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擬之際。一皆難愼。或有缺官。則六部都察院。會議擬望之人。僉論皆定。然後吏部只擬二望以進。而 皇上所點。例於首薦。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而豈無三望之可擬者哉。誠以人才難得。而庶官之中。一或非人以間之。則害流於生民。而禍及於國家。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而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選授。永無劾駁之議。旣到其任。又皆久於其職。九載三考。乃定黜陟。校官邊帥。亦以家累自隨。率爲經遠之計。故庶官多盡其職。而百姓多得其所。 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臣竊惟東方人才之盛。視中夏不滿二十分之一。而屢經斬伐。士趨隨訛。以至于今。則三綱不明。義利莫分。求其經邦論道者。蓋難屢遇。而求其當局思職者。亦不多見矣。政曹乃於注擬之際。論不豫定。坐于政廳。然後執筆。始議三望。全合者無幾矣。至於闕夥員乏之際。則僅備一望。餘皆苟充。而 上之所點。乃出於人望之外。群情所以不厭。公論所以喧騰。而不免抽東補西。朝授夕換。京外官員。未諳所職之爲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姦吏之術。而迎新送舊。差人發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產者。又中原所無之弊也。<small>{{Blue|中原爲官員者。雖遠赴千萬里之外者。只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產也。}}</small> 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之官。則速議遞差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之初持一月粮者。又出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僅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之中。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而失業者。不知其幾百人哉。嗚呼。吏曹用人。止於暫時之不察。而四方士民。無不被害。其可謂細事而不之改乎。臣伏願。 聖明體伊尹其愼之訓。思孔子才難之嘆。 申飭吏曹。使其須先論定。洽於公議。然後乃充其望。如其乏人。不須塡三。而自 上恒惧誤用一人。而國事一以僨。數易庶官。而赤子被其毒。罔及私昵。而惟其能。罔及惡德。而惟其賢。必用首選。而久任其職。待其奮庸煕載。然後乃加超遷。則庶乎人人知勸。而民獲其所矣。幺麽賤臣。非不知議時政之爲獲罪。竊恐國危民艱。都在於任用之非宜。目有所擊。口不敢默。惟 聖主之矜憐而少察焉。
===貴賤衣冠===
臣竊見 中朝衣冠之制。幞頭軟脚。名曰雁翅。其制句曲其端。橫揷之。而曲處向上。有若擧翮奮迅之象。故又名展翅。紅袍,靑袍襞積。一如道袍。而不如圓領。其他常服。自上達下。不尙浮大。而距地寸數如一。臣竊考洪武間所定之規。文官之衣。距地一寸。武官之衣。距地五寸。袖闊俱一尺。祛口。文則九寸。而武則僅容出拳。<small>{{Blue|爲便於射也}}</small> 穿衣撒直領。<small>{{Blue|其制。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左右兩旁。各有襞積。}}</small> 今雖文武同制。而其整齊端嚴之象。宜若可傚也。儒巾之名。或曰民字巾。蓋形如民字故也。其制。或竹結而裹以緇布。或糊紙爲之而着漆。雖常着而行于烟雨之途。不如我國士巾之遇露輒垂。其體端平。不甚尖斜。八道士巾之極訛者。若令倣此改之。則庶合於瞻視矣。擧人之在監者及武學生之參禮于西庭者。俱服儒巾黑圓領。其他學生。中外俱服襴衫。蓋玉色而緣以靑絹。緣廣二寸。東士之所謂靑衿者。與此大異。旣不能盡從斯制。則不若勿施靑衿之爲愈也。宦者之巾。竹結布裹。形如帽子。有職者有簷。自頂後上起。高於帽一寸。形如立瓦然。無職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之。垂其餘于頂後。長幾半尺。所服之衣。或穿蟒龍帖裏。或穿衣撒直領。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其長俱至於踝。帶用細絛兒。雖侍立于 榻前者。止服此衣。祿薄之宦。亦所易備者也。文武庶官。皆佩牙牌。以記職名。而俱黑其綬。宦者牌綬則赤以別之。其衣服之有章如此。謹圖其巾綬之制于左。遼東,廣寧雖是邊郡。而任事椽吏。巾如錄事。知印以下。巾如書吏而稍高。俱服團領。小縣如撫寧,豐潤之吏。莫不如是。蓋守令冠帶聽事。則吏不敢不服其服。而我國外邑之吏。於守令冠帶之處。或戴深簷胡笠。或戴平笠。而俱無禮服。甚不如人形。平壤義州等處吏服。尙同各司之吏。他邑吏服。若令依此改之。則雖刀筆之賤。儼具禮服。而庶無怪僻之習矣。男童不編其髮。十五以下則翦而垂之。十五以上則總於項後。俱戴帽子。族人有喪則白以終期。卿士庶人之子。俱待二十。然後乃冠。其不求速成如此。女人旣嫁者。束髮于頂。而加以𩭲髻。其制北人結以鐵絲。南人用竹爲之。俱裹以絹。又捲絹爲首帕。名曰鈠子。冬月則或以毛皮爲之。名曰煖額。自額繞髻。結于頂後。而上橫以笄。婦人因事出外。則飾鈠子以文絹。或加皮金。新婦親迎之際。亦止戴此。而或施七寶粧嚴。俗所謂花冠也。背子之袖甚闊而無長衣。其長裙。不施趲短而不務豐飾。其衣冠。靚莊而猶有儉約之俗。如此。臣路見向化達子之婦。又見其進貢廻還之輩。我國童男及女人斂髮之容。不幸而近之。是雖習俗流傳之久。而於 聖主一變至道之機。若又因循。則異時華史之筆。謂朝鮮爲冠帶之國乎。臣竊聞卿士之家。或欲傚此。以斂其男女之髮。而曾無 上命。故未敢擅改。若令士夫先行。而民改以漸。則庶乎變夏之不難矣。腦包。卽我國之所謂耳掩也。其制雖小。而便於常着。女人則惟老病者服之。而其制尤小易備。臣愚竊念。國人耳掩。好尙侈大。常民則猶用兩具之皮。女人毛冠。幾用三具之皮。其所謂大耳掩者。幾用五具之皮。以故皮價甚高。貧而老病者。雖欲貿着而不得。若令依此改之。一禁侈大之習。則庶乎皮價不涌。而可以徧及于老病之人矣。中原雖有笠制。而人不能備。其出行之際。文官着忠靜冠。武官着毛帽而有簷。儒用儒巾。或着方巾。吏用吏巾。常人皆着帽子。而東方之人。不論貴賤。通戴笠子。虛費重價。若從華俗。使吏士常着其巾。庶人止戴帽子。則 <small>{{Blue|隨土所產。或染苧布。或染麻布而爲之。不必用毛段。}}</small> 窮人庶無費價買笠之患矣。大抵中原衣冠之制。不惟簡約易備。而如今天下同文之日。如雲南,貴州。距京師萬餘里。曾是椎髻侏離之域。而大小男女。一遵華制。況我箕邦。距京師。不滿四千。實與五服諸侯無異。而男女衣冠。多有可羞者。臣謹具雁翅,儒巾,𩭲髻,<small>{{Blue|具簪}}</small>。 鈠子 <small>{{Blue|飾以皮金。}}</small> 以進。 殿下若謂時王之制。不敢不遵。則臣愚敢請以此。下于工曹。使其視爲式㨾。如腦包,巾帽,衫袍襞積之類。令久行通事。詳敎工人。裁紙爲㨾。廣頒于八道。使其改之有漸。則衣冠之悉從華制者。庶爲實語矣。
===食品宴飮===
臣竊見中原之人。無不節用。官員家供。止以數器。自從私家所食。尤尙儉素。宴飮之際。酌以小鍾。限其行數。不敢踰節亂性。荒廢厥事。所以公私咸裕。庶政不墜。而我國之俗。專以豐饌崇飮爲務。財盡而不知憂。民窮而不知恤。上命而不知從。以暴殄天物。而斲傷國本者。罔有紀極。內司庶官。雖行家供。而豪奢之輩。盛備饌品。貧約之士。羞不能及。或有無故呈病而不勤職事者。里巷之間。不計遠慮。而縻費尤甚。嗚呼。此是何等風俗。而不思改之乎。外方列邑。雖有限品定器之敎。而視若迂言。專不奉行。間有欲遵朝命者。而經行使臣。視其饌品之豐約。以定其人之賢否。盛其供億。則以爲某倅賢而敬上也。薄於自奉。則以爲某倅矯情而干譽也。紛紜詆罵。論議靡定。名爲有識者。方且屈而從俗。圖免人言。無知守令。又何足責。是以君無故。亦不殺牛。而營吏趨從。亦必屠牛以饗之。大夫然後。乃得三飯。而七歲衙兒。或具多品以四飯。甚至如 天使之來。止於大邑間設九爵之宴。而私行無賴者。亦皆張筵設樂。窮宵酣飮。彼酒與餚。亦非天隕而地湧也。輪定邑吏爲肉禮房。月給三牛之價。而官員所食者。或至十牛。輪定官婢爲酒母。月給三石之米。而官員所飮者。幾至二十石。以至客舍將校。困於燈席。園頭官奴。困於菜果。賣田徵族。侵索村氓。而猶不能支。則裂衣爲囊。相率而逃之。嗚呼。中原庶官。一雞一魚。不敢橫斂于民間。而我國爲官員者。以養口腹之故。而病及于 祖宗之赤子者。不知其幾千萬。則可不君臣相誓。汲汲乎菲食以正供也哉。而況邊方將士。尤多崇飮。於其隣境守帥及兵水使之往還也。名爲迎送之例。而推牛釃酒。載貨執寶。棄鎭越境。而浮觴倒觥。劇飮連日。兩界兩南。莫不如是。此不惟割剝殘卒之爲可慮。而賊乘其虛。則誰復防守。此李友曾之所以昏醉。不知釜山之陷。而他日之患。不可謂必無也。嗚呼。中原之地。酒禍猶少。而我國之人。崇酒夭死者。不可勝紀。雖彼以欲敗身。而在 聖主躋世壽域之心。定所矜憫。而凡百禍源。不可不周防。故臣謹具小鍾十枚以進。伏願 聖上。法 皇祖之禁秫。體 光廟之戒酒。二以垂㨾于京中。八以垂㨾于各道。使其倣爲白鍾。於大賓,大祀,鄕飮,鄕射之際。一從華人之禮。刻定爵數。俾勿縱醉以喪身。其他非時非禮之宴及與私行。飮過三爵者。一依酒誥之法。則庶無縻財病民。妨政廢事之禍矣。
===士夫揖讓===
臣到禮部。見其坐起之儀。堂上未坐之前。郞中,員外郞,主事,司務,觀政,進士。東西相。向立于堂上。<small>{{Blue|主客儀制司。立于東。二司在東故也。祠祭精選司。立于西。二司在西故也。}}</small> 而暫揖。在前列者。又顧後列而揖。<small>{{Blue|在東前列者。東顧而揖。在西前列者。西顧而揖。}}</small> 歷事監生相向立于東西階上。堂吏立于其後。堂上自後閤出坐。則郞中以下。俱北向堂上。立而揖。<small>{{Blue|止一揖于三堂上。不各揖。}}</small> 堂上。於椅上微揖。郞中以下。分立東西。相向一揖。<small>{{Blue|自與其郞位。相揖也。}}</small> 而出。<small>{{Blue|主客儀制。出于東。祠祭精選。出于西。}}</small> 監生堂吏以次進于簷下。一揖而退。郞中。東向立于東夾室之下。<small>{{Blue|祠祭精選司郞中。則西向立于西夾室之下。}}</small> 員外以下。西向對立。<small>{{Blue|祠祭精選員外以下。東向對立。}}</small> 進士。俱北向西上。<small>{{Blue|祠祭精選北向東上。}}</small> 相與齊揖。員外以下。又就于郞中之右。進士連立而相揖。郞中進于夾室之門。員外以下。俱還于西向立位。<small>{{Blue|祠祭精選則還東向立位。}}</small> 進士退數步。俱向郞中相揖。而退于其局。郞中以下。同坐議事。外官白事者。立于庭下。進跪月臺上。郞中一人。手持揭帖。一揖而置于堂上之案。堂上曰。起來。外官乃起。一揖而退。堂上受投文。<small>{{Blue|卽我國人之所謂所志也。先呈于通政司。而印分于諸部。}}</small> 分付于四司。退歇于火房。郞官詳議其事。白而決之。以故。凡奏下公事。不過一二日而覆奏。民牒則卽日決給。其爲禮貌。雍容整肅。而其治事務。商確可否。不使積滯。卽此一部。而他司之事。從可知矣。嗚呼。 中朝庶官之好禮勤事如此。而我朝六曹等處。禮貌疏而弊風嚴。戱慢無理之事。今雖少革。而佐郞之於正郞。猶不敢仰首與言。故凡有公事。一付之曹司佐郞。佐郞不能盡治其事。 啓下公事。或經旬月而不思申覆。軍民訟牒。不賂于書吏。則不卽決給。臣恐不除此弊。則國事終無可治之日矣。臣又見士大夫相接之禮。例讓其左。<small>{{Blue|以左爲上故也。}}</small> 先就其右。齊立而相揖。立于左邊者。又就右邊人之右而同揖。<small>{{Blue|不相向而揖。}}</small> 遇門必讓。遇路必讓。堂下官遇堂上官。亦不避馬。立馬于道傍。擧鞭至帽。<small>{{Blue|以此爲馬上作揖。不俯首。}}</small> 其遇等夷。則擧鞭至眉。爲主者。送客于門。必三揖以讓。<small>{{Blue|主人請客乘馬。客請主人入。}}</small> 然後乘馬。乘馬者。擧鞭至眉。然後主人揖入。觀其揖讓之意。懇切而有文。臣等與華人相接。亦以此禮。而不能夙習。到底生疏。多被人笑。臣愚竊念。國家事大之際。禮貌最關。不於平日常習。而臨使价學於通事。未免有扞格之羞。承文提調。日課置簿之坐。文官月有三會之例。若於此時。令學官通事之久諳其禮者。導而習之。朝行閭巷之間。以次傳習。則他日爲使臣者。得免橐駝同譬之恥。而搢紳相接之禮。亦不苟率矣。
===師生接禮===
臣聞國子祭酒。初赴任日及正朝冬至。諸生四拜于庭中。朔望。祭酒率其僚屬。與諸生拜聖 <small>{{Blue|先行四拜禮。祭酒親上焚香。俯伏興。降又四拜。}}</small> 之後。坐于彝倫堂。則諸生一跪兩揖于月臺上。常時止行一揖。而祭酒。於拜於揖。皆坐椅自如。不如成均官員之降立。雖公侯伯及新進士之謁聖者。無不四拜于簷外。而祭酒司業。亦坐椅自如。蓋尊師道也。惟外邑學生之行正,至禮于守令敎授也。亦行四拜。守令答兩拜以揖。而立受兩拜。守令敎授。例以朔望。率諸生謁聖。而坐于講堂。則廩膳生員及 <small>{{Blue|諸生之中。稍解經義者。名爲廩膳生員。官給月料一石。俾敎童蒙。如我國外方閭學訓導。童蒙學長然。}}</small> 諸生。以次就于月臺。而一跪兩揖訖。廩膳等進立于椅前。則守令將廩膳所敎童蒙之書。讀過半月日課。<small>{{Blue|同學者衆。故可以遍敎于一朝。}}</small> 後廩膳揖出。退于其家。則童蒙跪揖于廩膳。一如廩膳之跪揖于守令。<small>{{Blue|正朝冬至。無不四拜。而廩膳答兩拜以揖。兩拜則立而受之。}}</small> 常時則生徒齊立一揖。而敎授,廩膳坐自如。除休日外。無有不講之朝。是以山海以西。垂髫而挾冊者。甚多有之。閭巷之間。誦聲洋洋。雖至貧至賤之人。力辦銀錢。<small>{{Blue|童蒙之輩。月以一錢銀。行束脩之禮于廩膳。}}</small> 必欲送子于學。其所以爲敎者。雖非三代養正之方。而自少至長。拘束以禮貌。激礪以名敎。使一世人人。莫不觀感而思奮。此 中朝之所以多士濟濟。而用之於四方。不患不足者也。臣愚竊念。我朝師儒之初坐講堂也。諸生止行再拜之禮。而正,至無拜賀之節。朔望無謁聖之官。在泮儒生。但於朔日拜廟。而師生同拜之儀。則寂寥乎無聞。宗親始冠者及新中生進文武科者。雖有謁聖之例。而無拜于大司成之規。童蒙幸有日講之徒。而類皆草草無序。僕僕過恭。而無排行揖讓之禮。外邑校官之受料者。皆徒費公廩。而不知有聖廟。學長之無料者。又何能責以禮敎。是以。名爲業儒而得中科擧者。猶不識禮讓之爲何事。托身校籍。而不讀半行者。能知遜弟之風乎。其所以從幼抵老。蠢然無識。以至傷倫而敗紀者。雖彼師儒訓誨不力之過。而臣之愚意。竊恐 上之所以爲敎者。猶有所未至也。今若師生相接之禮。朔望謁聖之規。必令內外。一依 中朝之制。然後乃能有所據依可行。而外學學長。須以費耗之積於無用者。給其月料。責其敎督。雖初學千字者。莫不講揖。則庶乎人思讀書。士皆由禮。而有用之才。可得培養矣。
===鄕閭習俗===
===軍師紀律===
fflvl2lj3op31x0m96bs2wiszmmzh36
2171129
2171128
2022-08-11T02:16:00Z
江常哲
94446
/* 鄕閭習俗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先上八條疏|times=|m=|d=|previous=|next=[[../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type=|from=|notes=}}
===先上八條疏序 甲戌十一月===
臣頃於西行之時。借得四聲通解於黃州譯官。已知質正事二十條之意。至玉河館。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請質。則所釋之言。不外乎四聲通解。臣竊愧素餐而無補於國家。方以爲惧。道遇士人王之符。擧以質之。則略說三事而哂之曰。質正之來。只爲此事乎。若此數物。除是方術之士。乃能盡知。而必欲强聞。則在聖門爲玩物喪志。於吾儒爲博學小人。臣竊愧斯言。因思 祖宗之朝。所以必遣質正而不已者。必欲詳究夫明王聖帝大公至正之制。長治久安之術。以措一區之民於大平之域。故寧勞馹路之殘卒。而冀聞斯今之善政。將大爲祛弊興化之本也。顧以微臣。識短慮淺。才疏言拙。固知鄙俚之辭。難溷 聖明之聽。而道見貢馬之死于永平者。猶東其首。問之通事則曰。每見吾地方之馬。死必東首云。夫馬不忘本。而臣不如馬。臣之所深恥也。故敢以耳目之所聞見而關於治道者。僭議其我國之所未盡美者。恭備用中之擇。伏願 聖明之留意焉。
===聖廟配享===
臣竊見嘉靖中。改題文宣王之號。爲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顏子以下。俱改去爵名。故廟額。不曰大成殿。而曰先聖廟。位版長短。不敢揣摸矣。但孔子則朱漆而書以泥金。長疑一尺餘。廣二寸强。四聖以下則稍短。疑不滿尺。朱漆而書以墨字。從祀以下則又短。下不用趺。房刻木爲臺以安之。俱無櫝。臣伏覩今年五月所下位版尺寸考啓之敎。而想臣所見。則隆慶年間出來大學志所記尺數。定是周尺。而不爲布帛尺也明矣。且大學東西廡中。位各有爐。而我國則兼設一爐。此事恐當議改者也。故臣愚。不諒麤拙。而爲圖于後。以冀 聖明之照定焉。臣謹按。文宣王之所以改稱孔子者。蓋以漢平帝時。王莽騁其奸謀。謬稱爲褒成宣尼公。唐之玄宗始謚爲文宣王。顏子以下。秩稱公侯伯。其封公封王者。於夫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則一切悖亂。而佯尊聖人。以欺天下。曾謂責家臣之詐。而易大夫之簀者。其肯安饗斯名于一刻乎。況自稱皇帝。而以其所以封其臣子者。强加以王。尤非所以尊聖人。故嘉靖十年。因大學士程孚敬之建言。一改千載之誤。而我朝久猶襲陋。恐當議改者也。蓋尊其人者。將以用其道也。世之人君。徒爲外貌之敬。以示學者。而不能躬行聖賢之言。故古今天下。治少而亂多。如魯定公用孔子爲司寇。夾谷之會。雖喜其却萊夷之功。而女樂蠱心。君難臣不易之言。不思其興邦。則不知其接淅出境。而魯以日削。齊宣王處孟子于賓師。易牛之心。暫信其保民之說。而功利蔽錮。與百姓同樂之言。疑迂於爲王。則授室饗弟子之言。不足以止其出晝。而齊亦速亡。歷代之所謂尊聖賢者。誠出於魯定齊宣之下。而求治於魯定齊宣之上。不已難乎。此徒尊外貌之所以無效。而 聖明之所當深戒者也。臣又按。東西廡之列。林放,蘧瑗,公伯寮,秦冉,顏何,荀况,戴聖,劉向,何休,賈逵,馬融,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王肅,王弼,杜預,吳澄等。不在其中。后蒼,王通,歐陽脩,胡瑗,楊時,陸九淵,薛瑄等。皆與于列。蓋從祀之典。所以報聖門之有功。而示來學之趣向也。秦冉,顏何則未有所考矣。林放,蘧瑗不是升堂之列。而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亦非純儒。故出于從祀。而放之好禮。瑗之寡過。則可爲人師。鄭衆諸人翼經之功。不可不紀。故各祀于其鄕。公伯寮身遊聖人之門。而嘗欲反害夫子之道。荀况謂性爲惡。而謂思孟爲亂天下。戴聖身陷贓吏。劉向喜談神仙。賈逵附會讖緯。馬融貪鄙附勢。爲梁冀草詔。以殺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魯。王弼宗旨老莊。王肅佐司馬昭簒魏。杜預爲吏不廉。爲將不義。吳澄出處不正。而學又歸禪。是宜見擯于洙泗之列。不可表章乎多士者。而貞觀,元豐,正統之際。朝無眞儒。擇之不精。馬端臨固嘗有議。弘治諸臣。亦多請黜。而禮部阻格。議竟不行。 世宗皇帝以大學士程孚敬之言。斷然改正。一洗前代之謬見。先聖所惡似是而非者。幾乎不能眩後生之耳目。而其在我朝。尙列于從祀。恐當議黜者也。后蒼始註禮書。而大小戴之禮學。賴以傳世。王通學近於正。而格言極有荀,揚道不到處。歐陽脩扶聖道闢異端之功。朱子稱其爲仁義之人。胡瑗脩乎己治乎人之學。首洗隋唐趨利之習。楊時唱道東南。獨承程氏之緖。而下傳羅,李。以及朱子。薛瑄奮乎絶學。篤志力行。迨其道成德立。進仕于朝。則高風大節。砥柱乎奔流。退而講學。則隻句微言。日星乎中天。所以弘治中。附以楊時。嘉靖中。益以歐陽,胡,薛者也。而我朝似當講究而從之者也。獨陸九淵之學。不事講問。而專務頓悟。當時朱子固憂其說之爲害。而流傳益遠。人惑愈甚。擧世靡然。胥歸禪學。如王守仁之敢爲橫議。詆謗朱子者。而尙請其從祀。則是必江西之人。習熟見聞。而筮仕者衆。力佑象山。以至上誤朝廷。下誤斯學。<small>{{Blue|此說。聞之王之符及大學士。}}</small> 如此之流。臣恐不可效尤而苟從也。臣又見聖廟西北。又有啓聖廟。啓聖公孔氏在北。先賢顏無繇,孔鯉在東。曾晢孟孫在西。東廡有先儒程珦,蔡元定。西廡止有朱松。蓋學宮。所以明人倫也。顏子,曾子,子思在於廟中。偃然先享。而顏路,曾點,伯魚杳然居下。於常人亦有所不安。況聖賢乎。故熊禾,洪邁曾有別設一廟之議。而弘治中。程敏政又嘗建白。至于 世宗朝。乃作別廟。春秋釋奠。同時行事。所謂子雖齊聖而不先父食者。至是無遺憾矣。臣愚竊念。我國文廟之西。有地閑敞。若議立廟而春秋同祀。則庶乎倫全義安。而一國之爲父子者定矣。臣愚。又因 中朝從享之事。而深有所感焉。蓋士習之趨。一視其上好之所在。而 殿下頃於館學儒生。諸賢從祀之疏。屢陳而不 允。近臣 經席之啓。亦不頷可。是實沮一世向善之心也。臣竊憫焉。夫金宏弼肇倡道學。而有繼往開來之業。趙光祖繼明斯道。而有拯世淑人之功。李彥迪體道純篤。而有扶顚持危之力。玆三人者。求之 中朝。則許衡薛瑄之外。鮮有倫比。而求之東方。則薛聰,崔致遠,安裕之徒。未有及其見到處者。況如李滉。集東儒之大成。而紹朱子之嫡統。進則引君當道之誠。懇懇乎章疏之間。退則因才設敎之意。切切乎講論之際。善者聞言而景慕。惡者望風而自戢。當今之士。稍知尊君愛親。而有禮義廉恥者。皆薰其德而興起者也。但國家旣不能大用於生時。識者已嘆其大平之難見。而又不肯崇奬於死後。不惟媢嫉放誕之輩。旁觀竊喜。而昔之興起者。咸有沮喪之心。甚有登其門而涅迹于聲利者。不及其門者。將何所賴而爲善乎。嗚呼。從違之際。若不大關。而士習之邪正。已判于此。 殿下其可謂重難而不之從乎。夫后蒼諸賢。雖非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賢。則從享而不惑。公伯寮諸人。雖是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不賢。則黜去而無疑。林放諸人。俱有一長之可取。則各祀于其鄕。而不沒其善。其他近世諸賢。如章懋,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陳眞晟,蔡淸。各有功於斯文。則 皇上命祀于鄕。而不以 先朝之所未定爲嫌。遼東城中。亦以管寧,王烈,李敏,張升,胡深,賀欽立。祀於書院。無不賜額降書。其所崇奬者。惟在於其人之學尊行高。而可以風勵乎後學者耳。略不拘攣於古今如此。況此金宏弼四君子。所當從祀之議。朝無異言。士無異論。而尙此遲留者。謂斯人爲不賢乎。臣伏願 殿下亟奬四賢。列于從祀。不徒尊其人。而又必用其言。盡取其所嘗啓沃之說。而日陳于前。以資 聖治。如四賢之親達于 冕旒。而又推其餘。使八方士子。知所矜式。則庶乎褒崇嚮用。兩盡其義。而待文王而興者。蔚起乎凡民矣。
===內外庶官===
臣於官制。他無所考。謹得搢紳便覽兩冊。粧䌙以進。大小京官及外至兩直隷知府以上。都載于此。其他外官。不盡載錄。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擬之際。一皆難愼。或有缺官。則六部都察院。會議擬望之人。僉論皆定。然後吏部只擬二望以進。而 皇上所點。例於首薦。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而豈無三望之可擬者哉。誠以人才難得。而庶官之中。一或非人以間之。則害流於生民。而禍及於國家。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而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選授。永無劾駁之議。旣到其任。又皆久於其職。九載三考。乃定黜陟。校官邊帥。亦以家累自隨。率爲經遠之計。故庶官多盡其職。而百姓多得其所。 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臣竊惟東方人才之盛。視中夏不滿二十分之一。而屢經斬伐。士趨隨訛。以至于今。則三綱不明。義利莫分。求其經邦論道者。蓋難屢遇。而求其當局思職者。亦不多見矣。政曹乃於注擬之際。論不豫定。坐于政廳。然後執筆。始議三望。全合者無幾矣。至於闕夥員乏之際。則僅備一望。餘皆苟充。而 上之所點。乃出於人望之外。群情所以不厭。公論所以喧騰。而不免抽東補西。朝授夕換。京外官員。未諳所職之爲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姦吏之術。而迎新送舊。差人發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產者。又中原所無之弊也。<small>{{Blue|中原爲官員者。雖遠赴千萬里之外者。只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產也。}}</small> 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之官。則速議遞差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之初持一月粮者。又出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僅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之中。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而失業者。不知其幾百人哉。嗚呼。吏曹用人。止於暫時之不察。而四方士民。無不被害。其可謂細事而不之改乎。臣伏願。 聖明體伊尹其愼之訓。思孔子才難之嘆。 申飭吏曹。使其須先論定。洽於公議。然後乃充其望。如其乏人。不須塡三。而自 上恒惧誤用一人。而國事一以僨。數易庶官。而赤子被其毒。罔及私昵。而惟其能。罔及惡德。而惟其賢。必用首選。而久任其職。待其奮庸煕載。然後乃加超遷。則庶乎人人知勸。而民獲其所矣。幺麽賤臣。非不知議時政之爲獲罪。竊恐國危民艱。都在於任用之非宜。目有所擊。口不敢默。惟 聖主之矜憐而少察焉。
===貴賤衣冠===
臣竊見 中朝衣冠之制。幞頭軟脚。名曰雁翅。其制句曲其端。橫揷之。而曲處向上。有若擧翮奮迅之象。故又名展翅。紅袍,靑袍襞積。一如道袍。而不如圓領。其他常服。自上達下。不尙浮大。而距地寸數如一。臣竊考洪武間所定之規。文官之衣。距地一寸。武官之衣。距地五寸。袖闊俱一尺。祛口。文則九寸。而武則僅容出拳。<small>{{Blue|爲便於射也}}</small> 穿衣撒直領。<small>{{Blue|其制。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左右兩旁。各有襞積。}}</small> 今雖文武同制。而其整齊端嚴之象。宜若可傚也。儒巾之名。或曰民字巾。蓋形如民字故也。其制。或竹結而裹以緇布。或糊紙爲之而着漆。雖常着而行于烟雨之途。不如我國士巾之遇露輒垂。其體端平。不甚尖斜。八道士巾之極訛者。若令倣此改之。則庶合於瞻視矣。擧人之在監者及武學生之參禮于西庭者。俱服儒巾黑圓領。其他學生。中外俱服襴衫。蓋玉色而緣以靑絹。緣廣二寸。東士之所謂靑衿者。與此大異。旣不能盡從斯制。則不若勿施靑衿之爲愈也。宦者之巾。竹結布裹。形如帽子。有職者有簷。自頂後上起。高於帽一寸。形如立瓦然。無職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之。垂其餘于頂後。長幾半尺。所服之衣。或穿蟒龍帖裏。或穿衣撒直領。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其長俱至於踝。帶用細絛兒。雖侍立于 榻前者。止服此衣。祿薄之宦。亦所易備者也。文武庶官。皆佩牙牌。以記職名。而俱黑其綬。宦者牌綬則赤以別之。其衣服之有章如此。謹圖其巾綬之制于左。遼東,廣寧雖是邊郡。而任事椽吏。巾如錄事。知印以下。巾如書吏而稍高。俱服團領。小縣如撫寧,豐潤之吏。莫不如是。蓋守令冠帶聽事。則吏不敢不服其服。而我國外邑之吏。於守令冠帶之處。或戴深簷胡笠。或戴平笠。而俱無禮服。甚不如人形。平壤義州等處吏服。尙同各司之吏。他邑吏服。若令依此改之。則雖刀筆之賤。儼具禮服。而庶無怪僻之習矣。男童不編其髮。十五以下則翦而垂之。十五以上則總於項後。俱戴帽子。族人有喪則白以終期。卿士庶人之子。俱待二十。然後乃冠。其不求速成如此。女人旣嫁者。束髮于頂。而加以𩭲髻。其制北人結以鐵絲。南人用竹爲之。俱裹以絹。又捲絹爲首帕。名曰鈠子。冬月則或以毛皮爲之。名曰煖額。自額繞髻。結于頂後。而上橫以笄。婦人因事出外。則飾鈠子以文絹。或加皮金。新婦親迎之際。亦止戴此。而或施七寶粧嚴。俗所謂花冠也。背子之袖甚闊而無長衣。其長裙。不施趲短而不務豐飾。其衣冠。靚莊而猶有儉約之俗。如此。臣路見向化達子之婦。又見其進貢廻還之輩。我國童男及女人斂髮之容。不幸而近之。是雖習俗流傳之久。而於 聖主一變至道之機。若又因循。則異時華史之筆。謂朝鮮爲冠帶之國乎。臣竊聞卿士之家。或欲傚此。以斂其男女之髮。而曾無 上命。故未敢擅改。若令士夫先行。而民改以漸。則庶乎變夏之不難矣。腦包。卽我國之所謂耳掩也。其制雖小。而便於常着。女人則惟老病者服之。而其制尤小易備。臣愚竊念。國人耳掩。好尙侈大。常民則猶用兩具之皮。女人毛冠。幾用三具之皮。其所謂大耳掩者。幾用五具之皮。以故皮價甚高。貧而老病者。雖欲貿着而不得。若令依此改之。一禁侈大之習。則庶乎皮價不涌。而可以徧及于老病之人矣。中原雖有笠制。而人不能備。其出行之際。文官着忠靜冠。武官着毛帽而有簷。儒用儒巾。或着方巾。吏用吏巾。常人皆着帽子。而東方之人。不論貴賤。通戴笠子。虛費重價。若從華俗。使吏士常着其巾。庶人止戴帽子。則 <small>{{Blue|隨土所產。或染苧布。或染麻布而爲之。不必用毛段。}}</small> 窮人庶無費價買笠之患矣。大抵中原衣冠之制。不惟簡約易備。而如今天下同文之日。如雲南,貴州。距京師萬餘里。曾是椎髻侏離之域。而大小男女。一遵華制。況我箕邦。距京師。不滿四千。實與五服諸侯無異。而男女衣冠。多有可羞者。臣謹具雁翅,儒巾,𩭲髻,<small>{{Blue|具簪}}</small>。 鈠子 <small>{{Blue|飾以皮金。}}</small> 以進。 殿下若謂時王之制。不敢不遵。則臣愚敢請以此。下于工曹。使其視爲式㨾。如腦包,巾帽,衫袍襞積之類。令久行通事。詳敎工人。裁紙爲㨾。廣頒于八道。使其改之有漸。則衣冠之悉從華制者。庶爲實語矣。
===食品宴飮===
臣竊見中原之人。無不節用。官員家供。止以數器。自從私家所食。尤尙儉素。宴飮之際。酌以小鍾。限其行數。不敢踰節亂性。荒廢厥事。所以公私咸裕。庶政不墜。而我國之俗。專以豐饌崇飮爲務。財盡而不知憂。民窮而不知恤。上命而不知從。以暴殄天物。而斲傷國本者。罔有紀極。內司庶官。雖行家供。而豪奢之輩。盛備饌品。貧約之士。羞不能及。或有無故呈病而不勤職事者。里巷之間。不計遠慮。而縻費尤甚。嗚呼。此是何等風俗。而不思改之乎。外方列邑。雖有限品定器之敎。而視若迂言。專不奉行。間有欲遵朝命者。而經行使臣。視其饌品之豐約。以定其人之賢否。盛其供億。則以爲某倅賢而敬上也。薄於自奉。則以爲某倅矯情而干譽也。紛紜詆罵。論議靡定。名爲有識者。方且屈而從俗。圖免人言。無知守令。又何足責。是以君無故。亦不殺牛。而營吏趨從。亦必屠牛以饗之。大夫然後。乃得三飯。而七歲衙兒。或具多品以四飯。甚至如 天使之來。止於大邑間設九爵之宴。而私行無賴者。亦皆張筵設樂。窮宵酣飮。彼酒與餚。亦非天隕而地湧也。輪定邑吏爲肉禮房。月給三牛之價。而官員所食者。或至十牛。輪定官婢爲酒母。月給三石之米。而官員所飮者。幾至二十石。以至客舍將校。困於燈席。園頭官奴。困於菜果。賣田徵族。侵索村氓。而猶不能支。則裂衣爲囊。相率而逃之。嗚呼。中原庶官。一雞一魚。不敢橫斂于民間。而我國爲官員者。以養口腹之故。而病及于 祖宗之赤子者。不知其幾千萬。則可不君臣相誓。汲汲乎菲食以正供也哉。而況邊方將士。尤多崇飮。於其隣境守帥及兵水使之往還也。名爲迎送之例。而推牛釃酒。載貨執寶。棄鎭越境。而浮觴倒觥。劇飮連日。兩界兩南。莫不如是。此不惟割剝殘卒之爲可慮。而賊乘其虛。則誰復防守。此李友曾之所以昏醉。不知釜山之陷。而他日之患。不可謂必無也。嗚呼。中原之地。酒禍猶少。而我國之人。崇酒夭死者。不可勝紀。雖彼以欲敗身。而在 聖主躋世壽域之心。定所矜憫。而凡百禍源。不可不周防。故臣謹具小鍾十枚以進。伏願 聖上。法 皇祖之禁秫。體 光廟之戒酒。二以垂㨾于京中。八以垂㨾于各道。使其倣爲白鍾。於大賓,大祀,鄕飮,鄕射之際。一從華人之禮。刻定爵數。俾勿縱醉以喪身。其他非時非禮之宴及與私行。飮過三爵者。一依酒誥之法。則庶無縻財病民。妨政廢事之禍矣。
===士夫揖讓===
臣到禮部。見其坐起之儀。堂上未坐之前。郞中,員外郞,主事,司務,觀政,進士。東西相。向立于堂上。<small>{{Blue|主客儀制司。立于東。二司在東故也。祠祭精選司。立于西。二司在西故也。}}</small> 而暫揖。在前列者。又顧後列而揖。<small>{{Blue|在東前列者。東顧而揖。在西前列者。西顧而揖。}}</small> 歷事監生相向立于東西階上。堂吏立于其後。堂上自後閤出坐。則郞中以下。俱北向堂上。立而揖。<small>{{Blue|止一揖于三堂上。不各揖。}}</small> 堂上。於椅上微揖。郞中以下。分立東西。相向一揖。<small>{{Blue|自與其郞位。相揖也。}}</small> 而出。<small>{{Blue|主客儀制。出于東。祠祭精選。出于西。}}</small> 監生堂吏以次進于簷下。一揖而退。郞中。東向立于東夾室之下。<small>{{Blue|祠祭精選司郞中。則西向立于西夾室之下。}}</small> 員外以下。西向對立。<small>{{Blue|祠祭精選員外以下。東向對立。}}</small> 進士。俱北向西上。<small>{{Blue|祠祭精選北向東上。}}</small> 相與齊揖。員外以下。又就于郞中之右。進士連立而相揖。郞中進于夾室之門。員外以下。俱還于西向立位。<small>{{Blue|祠祭精選則還東向立位。}}</small> 進士退數步。俱向郞中相揖。而退于其局。郞中以下。同坐議事。外官白事者。立于庭下。進跪月臺上。郞中一人。手持揭帖。一揖而置于堂上之案。堂上曰。起來。外官乃起。一揖而退。堂上受投文。<small>{{Blue|卽我國人之所謂所志也。先呈于通政司。而印分于諸部。}}</small> 分付于四司。退歇于火房。郞官詳議其事。白而決之。以故。凡奏下公事。不過一二日而覆奏。民牒則卽日決給。其爲禮貌。雍容整肅。而其治事務。商確可否。不使積滯。卽此一部。而他司之事。從可知矣。嗚呼。 中朝庶官之好禮勤事如此。而我朝六曹等處。禮貌疏而弊風嚴。戱慢無理之事。今雖少革。而佐郞之於正郞。猶不敢仰首與言。故凡有公事。一付之曹司佐郞。佐郞不能盡治其事。 啓下公事。或經旬月而不思申覆。軍民訟牒。不賂于書吏。則不卽決給。臣恐不除此弊。則國事終無可治之日矣。臣又見士大夫相接之禮。例讓其左。<small>{{Blue|以左爲上故也。}}</small> 先就其右。齊立而相揖。立于左邊者。又就右邊人之右而同揖。<small>{{Blue|不相向而揖。}}</small> 遇門必讓。遇路必讓。堂下官遇堂上官。亦不避馬。立馬于道傍。擧鞭至帽。<small>{{Blue|以此爲馬上作揖。不俯首。}}</small> 其遇等夷。則擧鞭至眉。爲主者。送客于門。必三揖以讓。<small>{{Blue|主人請客乘馬。客請主人入。}}</small> 然後乘馬。乘馬者。擧鞭至眉。然後主人揖入。觀其揖讓之意。懇切而有文。臣等與華人相接。亦以此禮。而不能夙習。到底生疏。多被人笑。臣愚竊念。國家事大之際。禮貌最關。不於平日常習。而臨使价學於通事。未免有扞格之羞。承文提調。日課置簿之坐。文官月有三會之例。若於此時。令學官通事之久諳其禮者。導而習之。朝行閭巷之間。以次傳習。則他日爲使臣者。得免橐駝同譬之恥。而搢紳相接之禮。亦不苟率矣。
===師生接禮===
臣聞國子祭酒。初赴任日及正朝冬至。諸生四拜于庭中。朔望。祭酒率其僚屬。與諸生拜聖 <small>{{Blue|先行四拜禮。祭酒親上焚香。俯伏興。降又四拜。}}</small> 之後。坐于彝倫堂。則諸生一跪兩揖于月臺上。常時止行一揖。而祭酒。於拜於揖。皆坐椅自如。不如成均官員之降立。雖公侯伯及新進士之謁聖者。無不四拜于簷外。而祭酒司業。亦坐椅自如。蓋尊師道也。惟外邑學生之行正,至禮于守令敎授也。亦行四拜。守令答兩拜以揖。而立受兩拜。守令敎授。例以朔望。率諸生謁聖。而坐于講堂。則廩膳生員及 <small>{{Blue|諸生之中。稍解經義者。名爲廩膳生員。官給月料一石。俾敎童蒙。如我國外方閭學訓導。童蒙學長然。}}</small> 諸生。以次就于月臺。而一跪兩揖訖。廩膳等進立于椅前。則守令將廩膳所敎童蒙之書。讀過半月日課。<small>{{Blue|同學者衆。故可以遍敎于一朝。}}</small> 後廩膳揖出。退于其家。則童蒙跪揖于廩膳。一如廩膳之跪揖于守令。<small>{{Blue|正朝冬至。無不四拜。而廩膳答兩拜以揖。兩拜則立而受之。}}</small> 常時則生徒齊立一揖。而敎授,廩膳坐自如。除休日外。無有不講之朝。是以山海以西。垂髫而挾冊者。甚多有之。閭巷之間。誦聲洋洋。雖至貧至賤之人。力辦銀錢。<small>{{Blue|童蒙之輩。月以一錢銀。行束脩之禮于廩膳。}}</small> 必欲送子于學。其所以爲敎者。雖非三代養正之方。而自少至長。拘束以禮貌。激礪以名敎。使一世人人。莫不觀感而思奮。此 中朝之所以多士濟濟。而用之於四方。不患不足者也。臣愚竊念。我朝師儒之初坐講堂也。諸生止行再拜之禮。而正,至無拜賀之節。朔望無謁聖之官。在泮儒生。但於朔日拜廟。而師生同拜之儀。則寂寥乎無聞。宗親始冠者及新中生進文武科者。雖有謁聖之例。而無拜于大司成之規。童蒙幸有日講之徒。而類皆草草無序。僕僕過恭。而無排行揖讓之禮。外邑校官之受料者。皆徒費公廩。而不知有聖廟。學長之無料者。又何能責以禮敎。是以。名爲業儒而得中科擧者。猶不識禮讓之爲何事。托身校籍。而不讀半行者。能知遜弟之風乎。其所以從幼抵老。蠢然無識。以至傷倫而敗紀者。雖彼師儒訓誨不力之過。而臣之愚意。竊恐 上之所以爲敎者。猶有所未至也。今若師生相接之禮。朔望謁聖之規。必令內外。一依 中朝之制。然後乃能有所據依可行。而外學學長。須以費耗之積於無用者。給其月料。責其敎督。雖初學千字者。莫不講揖。則庶乎人思讀書。士皆由禮。而有用之才。可得培養矣。
===鄕閭習俗===
臣竊見山海以西。每村立鄕約所。<small>{{Blue|遼陽以西。多有關羽廟。廟前閑敞。可以會衆。故作門懸牌曰。鄕約所。}}</small> 問于撫寧等縣人則曰。每月朔望。約正,副正,直月。會見于知縣。只一拜三叩頭而聽命。問于永平人則曰。約正,副正,直月等。以朔望會見于知府。四拜于月臺上。則知府降椅立受。<small>{{Blue|其禮不同者。臣之愚意。竊恐爲約正者是士人。則責以成禮。而官亦立受。爲約正者。是庶人。則不責其成禮。而官或坐受也。}}</small> 約正等。進立于知府椅前。同聽其敎。聽訖。一揖而退。各於其所。會其約中之人。相與爲禮。而講其所聽之敎。所敎者是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隣里。敎訓子孫。勤作農桑。不爲非義等事。而 高皇帝所定之敎也。其目詳備。雖不及于呂氏鄕約。而其綱簡切。易以牖民。故民咸信之。村巷之間。多有列書于墻壁。而相與誦習。是以父子兄弟。雖多異爨。而不忍分門割戶。婦姑娣姒。不相勃奚。如遇正至及生日則。雖一間小屋之人。必以四拜禮。賀于家長。<small>{{Blue|家長坐於椅。則妻妾先賀。諸弟次賀。弟婦與妹次賀。諸子姪次賀。衆婦女次賀。諸孫次賀。雇工男女。各以次拜賀。}}</small> 雖賤男賤女。相遇於道。亦必作揖。婚姻之禮。必以親迎。族人有喪。則男女長幼。俱以白衣白巾。終其月數。四歲童子。亦能作揖叩頭。廝夫走卒。一無斂髮之不正者。而立必拱手齊足。遼薊之地。雖被千百年胡俗之染。而 大明之化。所作新者如此。而我國之地。本以禮義之邦。加以 列聖漸摩之敎。重蒙 主上維新之政。歲歲命令之所發。惟化民成俗之是務。宜乎戶有善人。鄕有厚俗。而頃年以來。民心日漓。綱常之道。板蕩于世。父而不知敎其子。子而不知孝其父。兄而大不友于弟。弟而大不克恭其兄。夫不能制其婦。婦不能順其夫。爲隣里者。雖是切親。而日以鬪狠爲事。爲朋友者。雖是達官。而日以狙詐相高。在家而不能修厥行。故事君而不能盡其職。方命而虐民者。遍於內外。以臣觀之。可謂臣不臣。而子不子也。嗚呼。臣不臣。而子不子。則爲君父者。可謂有其國家乎。所謂雖有粟。吾不得而食諸者。誠可寒心。究其所以然則雖由俗尙之澆漓。而臣愚竊恐。 上之所以爲敎者。猶有所不至也。臣聞之故老。己卯之歲。寧邊之民。有貧不能養其父。而棄之於壑者。聞鄕約之書。降自朝廷。卽日迎歸。而竭力以養焉。嗚呼。若此不已。則幾何而不爲善俗乎。今雖印 頒其書。徒藏於禮房之笥。而不經于守令之心。民間雖有竊聞願見之人。而一不聞書中之意如何。則寧有不待敎而之善者乎。臣聞 高皇帝頒敎條。旣使守令。集父老而告之。又令里正。執鐸徇路而遍曉之。雖有良知良能者。必待善言善行之習於聞見。然後乃可思奮。而國家之所以牖民者。播告不豫。聽其自爲。所以守令之怠惰。而善人之不興也。議者或以謂不先養民之政。而徒擧導民之術。則只益紛擾。而無益於治。此言誠是矣。今者養民之政。旣不汲汲然議行。而導民之術。亦付相忘之域。臣之愚意。竊以爲子雖凍死。不可奪父之衣。弟雖餓斃。不可攘兄之食。今有犯此者。則決不以窮年而宥之。而所以不奪不攘。興孝興弟之目。則獨諉之窮民。而不思豫防於不奪不攘之前。及陷乎罪。然後乃從而刑之。是實罔民。而非仁人之所忍也。昔者宋帝之泊舟於崖山也。亡在呼吸之頃。而陸秀夫猶書大學章句。日與諸生勸講。誠以流離顚沛之際。人不知親上死長之道。則不可與一朝居故也。況今 聖明臨御。國家閑暇之時。岩廊之列。猶有望治之臣。草野之中。不無向善之士。已頒之書。若令奉行。使其勸講之方。略依 中朝之制。守令敎授。例於朔望謁聖之時。同對約正,校生。而明喩其義。使之私會而敎之。設食一事。俾待豐年而乃行。則弊不煩而民易從。將斁之倫。庶可復敍。而已薄之俗。庶可還淳矣。
===軍師紀律===
f85qxge9ictfew5l0yabpq0sqs7piws
2171130
2171129
2022-08-11T02:19:20Z
江常哲
94446
/* 軍師紀律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先上八條疏|times=|m=|d=|previous=|next=[[../擬上十六條疏|擬上十六條疏]]|type=|from=|notes=}}
===先上八條疏序 甲戌十一月===
臣頃於西行之時。借得四聲通解於黃州譯官。已知質正事二十條之意。至玉河館。不能出入。只令通事。因人請質。則所釋之言。不外乎四聲通解。臣竊愧素餐而無補於國家。方以爲惧。道遇士人王之符。擧以質之。則略說三事而哂之曰。質正之來。只爲此事乎。若此數物。除是方術之士。乃能盡知。而必欲强聞。則在聖門爲玩物喪志。於吾儒爲博學小人。臣竊愧斯言。因思 祖宗之朝。所以必遣質正而不已者。必欲詳究夫明王聖帝大公至正之制。長治久安之術。以措一區之民於大平之域。故寧勞馹路之殘卒。而冀聞斯今之善政。將大爲祛弊興化之本也。顧以微臣。識短慮淺。才疏言拙。固知鄙俚之辭。難溷 聖明之聽。而道見貢馬之死于永平者。猶東其首。問之通事則曰。每見吾地方之馬。死必東首云。夫馬不忘本。而臣不如馬。臣之所深恥也。故敢以耳目之所聞見而關於治道者。僭議其我國之所未盡美者。恭備用中之擇。伏願 聖明之留意焉。
===聖廟配享===
臣竊見嘉靖中。改題文宣王之號。爲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顏子以下。俱改去爵名。故廟額。不曰大成殿。而曰先聖廟。位版長短。不敢揣摸矣。但孔子則朱漆而書以泥金。長疑一尺餘。廣二寸强。四聖以下則稍短。疑不滿尺。朱漆而書以墨字。從祀以下則又短。下不用趺。房刻木爲臺以安之。俱無櫝。臣伏覩今年五月所下位版尺寸考啓之敎。而想臣所見。則隆慶年間出來大學志所記尺數。定是周尺。而不爲布帛尺也明矣。且大學東西廡中。位各有爐。而我國則兼設一爐。此事恐當議改者也。故臣愚。不諒麤拙。而爲圖于後。以冀 聖明之照定焉。臣謹按。文宣王之所以改稱孔子者。蓋以漢平帝時。王莽騁其奸謀。謬稱爲褒成宣尼公。唐之玄宗始謚爲文宣王。顏子以下。秩稱公侯伯。其封公封王者。於夫子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則一切悖亂。而佯尊聖人。以欺天下。曾謂責家臣之詐。而易大夫之簀者。其肯安饗斯名于一刻乎。況自稱皇帝。而以其所以封其臣子者。强加以王。尤非所以尊聖人。故嘉靖十年。因大學士程孚敬之建言。一改千載之誤。而我朝久猶襲陋。恐當議改者也。蓋尊其人者。將以用其道也。世之人君。徒爲外貌之敬。以示學者。而不能躬行聖賢之言。故古今天下。治少而亂多。如魯定公用孔子爲司寇。夾谷之會。雖喜其却萊夷之功。而女樂蠱心。君難臣不易之言。不思其興邦。則不知其接淅出境。而魯以日削。齊宣王處孟子于賓師。易牛之心。暫信其保民之說。而功利蔽錮。與百姓同樂之言。疑迂於爲王。則授室饗弟子之言。不足以止其出晝。而齊亦速亡。歷代之所謂尊聖賢者。誠出於魯定齊宣之下。而求治於魯定齊宣之上。不已難乎。此徒尊外貌之所以無效。而 聖明之所當深戒者也。臣又按。東西廡之列。林放,蘧瑗,公伯寮,秦冉,顏何,荀况,戴聖,劉向,何休,賈逵,馬融,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王肅,王弼,杜預,吳澄等。不在其中。后蒼,王通,歐陽脩,胡瑗,楊時,陸九淵,薛瑄等。皆與于列。蓋從祀之典。所以報聖門之有功。而示來學之趣向也。秦冉,顏何則未有所考矣。林放,蘧瑗不是升堂之列。而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甯。亦非純儒。故出于從祀。而放之好禮。瑗之寡過。則可爲人師。鄭衆諸人翼經之功。不可不紀。故各祀于其鄕。公伯寮身遊聖人之門。而嘗欲反害夫子之道。荀况謂性爲惡。而謂思孟爲亂天下。戴聖身陷贓吏。劉向喜談神仙。賈逵附會讖緯。馬融貪鄙附勢。爲梁冀草詔。以殺李固。何休解春秋。黜周王魯。王弼宗旨老莊。王肅佐司馬昭簒魏。杜預爲吏不廉。爲將不義。吳澄出處不正。而學又歸禪。是宜見擯于洙泗之列。不可表章乎多士者。而貞觀,元豐,正統之際。朝無眞儒。擇之不精。馬端臨固嘗有議。弘治諸臣。亦多請黜。而禮部阻格。議竟不行。 世宗皇帝以大學士程孚敬之言。斷然改正。一洗前代之謬見。先聖所惡似是而非者。幾乎不能眩後生之耳目。而其在我朝。尙列于從祀。恐當議黜者也。后蒼始註禮書。而大小戴之禮學。賴以傳世。王通學近於正。而格言極有荀,揚道不到處。歐陽脩扶聖道闢異端之功。朱子稱其爲仁義之人。胡瑗脩乎己治乎人之學。首洗隋唐趨利之習。楊時唱道東南。獨承程氏之緖。而下傳羅,李。以及朱子。薛瑄奮乎絶學。篤志力行。迨其道成德立。進仕于朝。則高風大節。砥柱乎奔流。退而講學。則隻句微言。日星乎中天。所以弘治中。附以楊時。嘉靖中。益以歐陽,胡,薛者也。而我朝似當講究而從之者也。獨陸九淵之學。不事講問。而專務頓悟。當時朱子固憂其說之爲害。而流傳益遠。人惑愈甚。擧世靡然。胥歸禪學。如王守仁之敢爲橫議。詆謗朱子者。而尙請其從祀。則是必江西之人。習熟見聞。而筮仕者衆。力佑象山。以至上誤朝廷。下誤斯學。<small>{{Blue|此說。聞之王之符及大學士。}}</small> 如此之流。臣恐不可效尤而苟從也。臣又見聖廟西北。又有啓聖廟。啓聖公孔氏在北。先賢顏無繇,孔鯉在東。曾晢孟孫在西。東廡有先儒程珦,蔡元定。西廡止有朱松。蓋學宮。所以明人倫也。顏子,曾子,子思在於廟中。偃然先享。而顏路,曾點,伯魚杳然居下。於常人亦有所不安。況聖賢乎。故熊禾,洪邁曾有別設一廟之議。而弘治中。程敏政又嘗建白。至于 世宗朝。乃作別廟。春秋釋奠。同時行事。所謂子雖齊聖而不先父食者。至是無遺憾矣。臣愚竊念。我國文廟之西。有地閑敞。若議立廟而春秋同祀。則庶乎倫全義安。而一國之爲父子者定矣。臣愚。又因 中朝從享之事。而深有所感焉。蓋士習之趨。一視其上好之所在。而 殿下頃於館學儒生。諸賢從祀之疏。屢陳而不 允。近臣 經席之啓。亦不頷可。是實沮一世向善之心也。臣竊憫焉。夫金宏弼肇倡道學。而有繼往開來之業。趙光祖繼明斯道。而有拯世淑人之功。李彥迪體道純篤。而有扶顚持危之力。玆三人者。求之 中朝。則許衡薛瑄之外。鮮有倫比。而求之東方。則薛聰,崔致遠,安裕之徒。未有及其見到處者。況如李滉。集東儒之大成。而紹朱子之嫡統。進則引君當道之誠。懇懇乎章疏之間。退則因才設敎之意。切切乎講論之際。善者聞言而景慕。惡者望風而自戢。當今之士。稍知尊君愛親。而有禮義廉恥者。皆薰其德而興起者也。但國家旣不能大用於生時。識者已嘆其大平之難見。而又不肯崇奬於死後。不惟媢嫉放誕之輩。旁觀竊喜。而昔之興起者。咸有沮喪之心。甚有登其門而涅迹于聲利者。不及其門者。將何所賴而爲善乎。嗚呼。從違之際。若不大關。而士習之邪正。已判于此。 殿下其可謂重難而不之從乎。夫后蒼諸賢。雖非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賢。則從享而不惑。公伯寮諸人。雖是前代之所嘗祀。而 世宗皇帝明知其不賢。則黜去而無疑。林放諸人。俱有一長之可取。則各祀于其鄕。而不沒其善。其他近世諸賢。如章懋,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陳眞晟,蔡淸。各有功於斯文。則 皇上命祀于鄕。而不以 先朝之所未定爲嫌。遼東城中。亦以管寧,王烈,李敏,張升,胡深,賀欽立。祀於書院。無不賜額降書。其所崇奬者。惟在於其人之學尊行高。而可以風勵乎後學者耳。略不拘攣於古今如此。況此金宏弼四君子。所當從祀之議。朝無異言。士無異論。而尙此遲留者。謂斯人爲不賢乎。臣伏願 殿下亟奬四賢。列于從祀。不徒尊其人。而又必用其言。盡取其所嘗啓沃之說。而日陳于前。以資 聖治。如四賢之親達于 冕旒。而又推其餘。使八方士子。知所矜式。則庶乎褒崇嚮用。兩盡其義。而待文王而興者。蔚起乎凡民矣。
===內外庶官===
臣於官制。他無所考。謹得搢紳便覽兩冊。粧䌙以進。大小京官及外至兩直隷知府以上。都載于此。其他外官。不盡載錄。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擬之際。一皆難愼。或有缺官。則六部都察院。會議擬望之人。僉論皆定。然後吏部只擬二望以進。而 皇上所點。例於首薦。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而豈無三望之可擬者哉。誠以人才難得。而庶官之中。一或非人以間之。則害流於生民。而禍及於國家。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而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選授。永無劾駁之議。旣到其任。又皆久於其職。九載三考。乃定黜陟。校官邊帥。亦以家累自隨。率爲經遠之計。故庶官多盡其職。而百姓多得其所。 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臣竊惟東方人才之盛。視中夏不滿二十分之一。而屢經斬伐。士趨隨訛。以至于今。則三綱不明。義利莫分。求其經邦論道者。蓋難屢遇。而求其當局思職者。亦不多見矣。政曹乃於注擬之際。論不豫定。坐于政廳。然後執筆。始議三望。全合者無幾矣。至於闕夥員乏之際。則僅備一望。餘皆苟充。而 上之所點。乃出於人望之外。群情所以不厭。公論所以喧騰。而不免抽東補西。朝授夕換。京外官員。未諳所職之爲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姦吏之術。而迎新送舊。差人發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產者。又中原所無之弊也。<small>{{Blue|中原爲官員者。雖遠赴千萬里之外者。只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產也。}}</small> 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之官。則速議遞差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之初持一月粮者。又出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僅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之中。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而失業者。不知其幾百人哉。嗚呼。吏曹用人。止於暫時之不察。而四方士民。無不被害。其可謂細事而不之改乎。臣伏願。 聖明體伊尹其愼之訓。思孔子才難之嘆。 申飭吏曹。使其須先論定。洽於公議。然後乃充其望。如其乏人。不須塡三。而自 上恒惧誤用一人。而國事一以僨。數易庶官。而赤子被其毒。罔及私昵。而惟其能。罔及惡德。而惟其賢。必用首選。而久任其職。待其奮庸煕載。然後乃加超遷。則庶乎人人知勸。而民獲其所矣。幺麽賤臣。非不知議時政之爲獲罪。竊恐國危民艱。都在於任用之非宜。目有所擊。口不敢默。惟 聖主之矜憐而少察焉。
===貴賤衣冠===
臣竊見 中朝衣冠之制。幞頭軟脚。名曰雁翅。其制句曲其端。橫揷之。而曲處向上。有若擧翮奮迅之象。故又名展翅。紅袍,靑袍襞積。一如道袍。而不如圓領。其他常服。自上達下。不尙浮大。而距地寸數如一。臣竊考洪武間所定之規。文官之衣。距地一寸。武官之衣。距地五寸。袖闊俱一尺。祛口。文則九寸。而武則僅容出拳。<small>{{Blue|爲便於射也}}</small> 穿衣撒直領。<small>{{Blue|其制。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左右兩旁。各有襞積。}}</small> 今雖文武同制。而其整齊端嚴之象。宜若可傚也。儒巾之名。或曰民字巾。蓋形如民字故也。其制。或竹結而裹以緇布。或糊紙爲之而着漆。雖常着而行于烟雨之途。不如我國士巾之遇露輒垂。其體端平。不甚尖斜。八道士巾之極訛者。若令倣此改之。則庶合於瞻視矣。擧人之在監者及武學生之參禮于西庭者。俱服儒巾黑圓領。其他學生。中外俱服襴衫。蓋玉色而緣以靑絹。緣廣二寸。東士之所謂靑衿者。與此大異。旣不能盡從斯制。則不若勿施靑衿之爲愈也。宦者之巾。竹結布裹。形如帽子。有職者有簷。自頂後上起。高於帽一寸。形如立瓦然。無職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之。垂其餘于頂後。長幾半尺。所服之衣。或穿蟒龍帖裏。或穿衣撒直領。前如帖裏。後如直領。其長俱至於踝。帶用細絛兒。雖侍立于 榻前者。止服此衣。祿薄之宦。亦所易備者也。文武庶官。皆佩牙牌。以記職名。而俱黑其綬。宦者牌綬則赤以別之。其衣服之有章如此。謹圖其巾綬之制于左。遼東,廣寧雖是邊郡。而任事椽吏。巾如錄事。知印以下。巾如書吏而稍高。俱服團領。小縣如撫寧,豐潤之吏。莫不如是。蓋守令冠帶聽事。則吏不敢不服其服。而我國外邑之吏。於守令冠帶之處。或戴深簷胡笠。或戴平笠。而俱無禮服。甚不如人形。平壤義州等處吏服。尙同各司之吏。他邑吏服。若令依此改之。則雖刀筆之賤。儼具禮服。而庶無怪僻之習矣。男童不編其髮。十五以下則翦而垂之。十五以上則總於項後。俱戴帽子。族人有喪則白以終期。卿士庶人之子。俱待二十。然後乃冠。其不求速成如此。女人旣嫁者。束髮于頂。而加以𩭲髻。其制北人結以鐵絲。南人用竹爲之。俱裹以絹。又捲絹爲首帕。名曰鈠子。冬月則或以毛皮爲之。名曰煖額。自額繞髻。結于頂後。而上橫以笄。婦人因事出外。則飾鈠子以文絹。或加皮金。新婦親迎之際。亦止戴此。而或施七寶粧嚴。俗所謂花冠也。背子之袖甚闊而無長衣。其長裙。不施趲短而不務豐飾。其衣冠。靚莊而猶有儉約之俗。如此。臣路見向化達子之婦。又見其進貢廻還之輩。我國童男及女人斂髮之容。不幸而近之。是雖習俗流傳之久。而於 聖主一變至道之機。若又因循。則異時華史之筆。謂朝鮮爲冠帶之國乎。臣竊聞卿士之家。或欲傚此。以斂其男女之髮。而曾無 上命。故未敢擅改。若令士夫先行。而民改以漸。則庶乎變夏之不難矣。腦包。卽我國之所謂耳掩也。其制雖小。而便於常着。女人則惟老病者服之。而其制尤小易備。臣愚竊念。國人耳掩。好尙侈大。常民則猶用兩具之皮。女人毛冠。幾用三具之皮。其所謂大耳掩者。幾用五具之皮。以故皮價甚高。貧而老病者。雖欲貿着而不得。若令依此改之。一禁侈大之習。則庶乎皮價不涌。而可以徧及于老病之人矣。中原雖有笠制。而人不能備。其出行之際。文官着忠靜冠。武官着毛帽而有簷。儒用儒巾。或着方巾。吏用吏巾。常人皆着帽子。而東方之人。不論貴賤。通戴笠子。虛費重價。若從華俗。使吏士常着其巾。庶人止戴帽子。則 <small>{{Blue|隨土所產。或染苧布。或染麻布而爲之。不必用毛段。}}</small> 窮人庶無費價買笠之患矣。大抵中原衣冠之制。不惟簡約易備。而如今天下同文之日。如雲南,貴州。距京師萬餘里。曾是椎髻侏離之域。而大小男女。一遵華制。況我箕邦。距京師。不滿四千。實與五服諸侯無異。而男女衣冠。多有可羞者。臣謹具雁翅,儒巾,𩭲髻,<small>{{Blue|具簪}}</small>。 鈠子 <small>{{Blue|飾以皮金。}}</small> 以進。 殿下若謂時王之制。不敢不遵。則臣愚敢請以此。下于工曹。使其視爲式㨾。如腦包,巾帽,衫袍襞積之類。令久行通事。詳敎工人。裁紙爲㨾。廣頒于八道。使其改之有漸。則衣冠之悉從華制者。庶爲實語矣。
===食品宴飮===
臣竊見中原之人。無不節用。官員家供。止以數器。自從私家所食。尤尙儉素。宴飮之際。酌以小鍾。限其行數。不敢踰節亂性。荒廢厥事。所以公私咸裕。庶政不墜。而我國之俗。專以豐饌崇飮爲務。財盡而不知憂。民窮而不知恤。上命而不知從。以暴殄天物。而斲傷國本者。罔有紀極。內司庶官。雖行家供。而豪奢之輩。盛備饌品。貧約之士。羞不能及。或有無故呈病而不勤職事者。里巷之間。不計遠慮。而縻費尤甚。嗚呼。此是何等風俗。而不思改之乎。外方列邑。雖有限品定器之敎。而視若迂言。專不奉行。間有欲遵朝命者。而經行使臣。視其饌品之豐約。以定其人之賢否。盛其供億。則以爲某倅賢而敬上也。薄於自奉。則以爲某倅矯情而干譽也。紛紜詆罵。論議靡定。名爲有識者。方且屈而從俗。圖免人言。無知守令。又何足責。是以君無故。亦不殺牛。而營吏趨從。亦必屠牛以饗之。大夫然後。乃得三飯。而七歲衙兒。或具多品以四飯。甚至如 天使之來。止於大邑間設九爵之宴。而私行無賴者。亦皆張筵設樂。窮宵酣飮。彼酒與餚。亦非天隕而地湧也。輪定邑吏爲肉禮房。月給三牛之價。而官員所食者。或至十牛。輪定官婢爲酒母。月給三石之米。而官員所飮者。幾至二十石。以至客舍將校。困於燈席。園頭官奴。困於菜果。賣田徵族。侵索村氓。而猶不能支。則裂衣爲囊。相率而逃之。嗚呼。中原庶官。一雞一魚。不敢橫斂于民間。而我國爲官員者。以養口腹之故。而病及于 祖宗之赤子者。不知其幾千萬。則可不君臣相誓。汲汲乎菲食以正供也哉。而況邊方將士。尤多崇飮。於其隣境守帥及兵水使之往還也。名爲迎送之例。而推牛釃酒。載貨執寶。棄鎭越境。而浮觴倒觥。劇飮連日。兩界兩南。莫不如是。此不惟割剝殘卒之爲可慮。而賊乘其虛。則誰復防守。此李友曾之所以昏醉。不知釜山之陷。而他日之患。不可謂必無也。嗚呼。中原之地。酒禍猶少。而我國之人。崇酒夭死者。不可勝紀。雖彼以欲敗身。而在 聖主躋世壽域之心。定所矜憫。而凡百禍源。不可不周防。故臣謹具小鍾十枚以進。伏願 聖上。法 皇祖之禁秫。體 光廟之戒酒。二以垂㨾于京中。八以垂㨾于各道。使其倣爲白鍾。於大賓,大祀,鄕飮,鄕射之際。一從華人之禮。刻定爵數。俾勿縱醉以喪身。其他非時非禮之宴及與私行。飮過三爵者。一依酒誥之法。則庶無縻財病民。妨政廢事之禍矣。
===士夫揖讓===
臣到禮部。見其坐起之儀。堂上未坐之前。郞中,員外郞,主事,司務,觀政,進士。東西相。向立于堂上。<small>{{Blue|主客儀制司。立于東。二司在東故也。祠祭精選司。立于西。二司在西故也。}}</small> 而暫揖。在前列者。又顧後列而揖。<small>{{Blue|在東前列者。東顧而揖。在西前列者。西顧而揖。}}</small> 歷事監生相向立于東西階上。堂吏立于其後。堂上自後閤出坐。則郞中以下。俱北向堂上。立而揖。<small>{{Blue|止一揖于三堂上。不各揖。}}</small> 堂上。於椅上微揖。郞中以下。分立東西。相向一揖。<small>{{Blue|自與其郞位。相揖也。}}</small> 而出。<small>{{Blue|主客儀制。出于東。祠祭精選。出于西。}}</small> 監生堂吏以次進于簷下。一揖而退。郞中。東向立于東夾室之下。<small>{{Blue|祠祭精選司郞中。則西向立于西夾室之下。}}</small> 員外以下。西向對立。<small>{{Blue|祠祭精選員外以下。東向對立。}}</small> 進士。俱北向西上。<small>{{Blue|祠祭精選北向東上。}}</small> 相與齊揖。員外以下。又就于郞中之右。進士連立而相揖。郞中進于夾室之門。員外以下。俱還于西向立位。<small>{{Blue|祠祭精選則還東向立位。}}</small> 進士退數步。俱向郞中相揖。而退于其局。郞中以下。同坐議事。外官白事者。立于庭下。進跪月臺上。郞中一人。手持揭帖。一揖而置于堂上之案。堂上曰。起來。外官乃起。一揖而退。堂上受投文。<small>{{Blue|卽我國人之所謂所志也。先呈于通政司。而印分于諸部。}}</small> 分付于四司。退歇于火房。郞官詳議其事。白而決之。以故。凡奏下公事。不過一二日而覆奏。民牒則卽日決給。其爲禮貌。雍容整肅。而其治事務。商確可否。不使積滯。卽此一部。而他司之事。從可知矣。嗚呼。 中朝庶官之好禮勤事如此。而我朝六曹等處。禮貌疏而弊風嚴。戱慢無理之事。今雖少革。而佐郞之於正郞。猶不敢仰首與言。故凡有公事。一付之曹司佐郞。佐郞不能盡治其事。 啓下公事。或經旬月而不思申覆。軍民訟牒。不賂于書吏。則不卽決給。臣恐不除此弊。則國事終無可治之日矣。臣又見士大夫相接之禮。例讓其左。<small>{{Blue|以左爲上故也。}}</small> 先就其右。齊立而相揖。立于左邊者。又就右邊人之右而同揖。<small>{{Blue|不相向而揖。}}</small> 遇門必讓。遇路必讓。堂下官遇堂上官。亦不避馬。立馬于道傍。擧鞭至帽。<small>{{Blue|以此爲馬上作揖。不俯首。}}</small> 其遇等夷。則擧鞭至眉。爲主者。送客于門。必三揖以讓。<small>{{Blue|主人請客乘馬。客請主人入。}}</small> 然後乘馬。乘馬者。擧鞭至眉。然後主人揖入。觀其揖讓之意。懇切而有文。臣等與華人相接。亦以此禮。而不能夙習。到底生疏。多被人笑。臣愚竊念。國家事大之際。禮貌最關。不於平日常習。而臨使价學於通事。未免有扞格之羞。承文提調。日課置簿之坐。文官月有三會之例。若於此時。令學官通事之久諳其禮者。導而習之。朝行閭巷之間。以次傳習。則他日爲使臣者。得免橐駝同譬之恥。而搢紳相接之禮。亦不苟率矣。
===師生接禮===
臣聞國子祭酒。初赴任日及正朝冬至。諸生四拜于庭中。朔望。祭酒率其僚屬。與諸生拜聖 <small>{{Blue|先行四拜禮。祭酒親上焚香。俯伏興。降又四拜。}}</small> 之後。坐于彝倫堂。則諸生一跪兩揖于月臺上。常時止行一揖。而祭酒。於拜於揖。皆坐椅自如。不如成均官員之降立。雖公侯伯及新進士之謁聖者。無不四拜于簷外。而祭酒司業。亦坐椅自如。蓋尊師道也。惟外邑學生之行正,至禮于守令敎授也。亦行四拜。守令答兩拜以揖。而立受兩拜。守令敎授。例以朔望。率諸生謁聖。而坐于講堂。則廩膳生員及 <small>{{Blue|諸生之中。稍解經義者。名爲廩膳生員。官給月料一石。俾敎童蒙。如我國外方閭學訓導。童蒙學長然。}}</small> 諸生。以次就于月臺。而一跪兩揖訖。廩膳等進立于椅前。則守令將廩膳所敎童蒙之書。讀過半月日課。<small>{{Blue|同學者衆。故可以遍敎于一朝。}}</small> 後廩膳揖出。退于其家。則童蒙跪揖于廩膳。一如廩膳之跪揖于守令。<small>{{Blue|正朝冬至。無不四拜。而廩膳答兩拜以揖。兩拜則立而受之。}}</small> 常時則生徒齊立一揖。而敎授,廩膳坐自如。除休日外。無有不講之朝。是以山海以西。垂髫而挾冊者。甚多有之。閭巷之間。誦聲洋洋。雖至貧至賤之人。力辦銀錢。<small>{{Blue|童蒙之輩。月以一錢銀。行束脩之禮于廩膳。}}</small> 必欲送子于學。其所以爲敎者。雖非三代養正之方。而自少至長。拘束以禮貌。激礪以名敎。使一世人人。莫不觀感而思奮。此 中朝之所以多士濟濟。而用之於四方。不患不足者也。臣愚竊念。我朝師儒之初坐講堂也。諸生止行再拜之禮。而正,至無拜賀之節。朔望無謁聖之官。在泮儒生。但於朔日拜廟。而師生同拜之儀。則寂寥乎無聞。宗親始冠者及新中生進文武科者。雖有謁聖之例。而無拜于大司成之規。童蒙幸有日講之徒。而類皆草草無序。僕僕過恭。而無排行揖讓之禮。外邑校官之受料者。皆徒費公廩。而不知有聖廟。學長之無料者。又何能責以禮敎。是以。名爲業儒而得中科擧者。猶不識禮讓之爲何事。托身校籍。而不讀半行者。能知遜弟之風乎。其所以從幼抵老。蠢然無識。以至傷倫而敗紀者。雖彼師儒訓誨不力之過。而臣之愚意。竊恐 上之所以爲敎者。猶有所未至也。今若師生相接之禮。朔望謁聖之規。必令內外。一依 中朝之制。然後乃能有所據依可行。而外學學長。須以費耗之積於無用者。給其月料。責其敎督。雖初學千字者。莫不講揖。則庶乎人思讀書。士皆由禮。而有用之才。可得培養矣。
===鄕閭習俗===
臣竊見山海以西。每村立鄕約所。<small>{{Blue|遼陽以西。多有關羽廟。廟前閑敞。可以會衆。故作門懸牌曰。鄕約所。}}</small> 問于撫寧等縣人則曰。每月朔望。約正,副正,直月。會見于知縣。只一拜三叩頭而聽命。問于永平人則曰。約正,副正,直月等。以朔望會見于知府。四拜于月臺上。則知府降椅立受。<small>{{Blue|其禮不同者。臣之愚意。竊恐爲約正者是士人。則責以成禮。而官亦立受。爲約正者。是庶人。則不責其成禮。而官或坐受也。}}</small> 約正等。進立于知府椅前。同聽其敎。聽訖。一揖而退。各於其所。會其約中之人。相與爲禮。而講其所聽之敎。所敎者是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隣里。敎訓子孫。勤作農桑。不爲非義等事。而 高皇帝所定之敎也。其目詳備。雖不及于呂氏鄕約。而其綱簡切。易以牖民。故民咸信之。村巷之間。多有列書于墻壁。而相與誦習。是以父子兄弟。雖多異爨。而不忍分門割戶。婦姑娣姒。不相勃奚。如遇正至及生日則。雖一間小屋之人。必以四拜禮。賀于家長。<small>{{Blue|家長坐於椅。則妻妾先賀。諸弟次賀。弟婦與妹次賀。諸子姪次賀。衆婦女次賀。諸孫次賀。雇工男女。各以次拜賀。}}</small> 雖賤男賤女。相遇於道。亦必作揖。婚姻之禮。必以親迎。族人有喪。則男女長幼。俱以白衣白巾。終其月數。四歲童子。亦能作揖叩頭。廝夫走卒。一無斂髮之不正者。而立必拱手齊足。遼薊之地。雖被千百年胡俗之染。而 大明之化。所作新者如此。而我國之地。本以禮義之邦。加以 列聖漸摩之敎。重蒙 主上維新之政。歲歲命令之所發。惟化民成俗之是務。宜乎戶有善人。鄕有厚俗。而頃年以來。民心日漓。綱常之道。板蕩于世。父而不知敎其子。子而不知孝其父。兄而大不友于弟。弟而大不克恭其兄。夫不能制其婦。婦不能順其夫。爲隣里者。雖是切親。而日以鬪狠爲事。爲朋友者。雖是達官。而日以狙詐相高。在家而不能修厥行。故事君而不能盡其職。方命而虐民者。遍於內外。以臣觀之。可謂臣不臣。而子不子也。嗚呼。臣不臣。而子不子。則爲君父者。可謂有其國家乎。所謂雖有粟。吾不得而食諸者。誠可寒心。究其所以然則雖由俗尙之澆漓。而臣愚竊恐。 上之所以爲敎者。猶有所不至也。臣聞之故老。己卯之歲。寧邊之民。有貧不能養其父。而棄之於壑者。聞鄕約之書。降自朝廷。卽日迎歸。而竭力以養焉。嗚呼。若此不已。則幾何而不爲善俗乎。今雖印 頒其書。徒藏於禮房之笥。而不經于守令之心。民間雖有竊聞願見之人。而一不聞書中之意如何。則寧有不待敎而之善者乎。臣聞 高皇帝頒敎條。旣使守令。集父老而告之。又令里正。執鐸徇路而遍曉之。雖有良知良能者。必待善言善行之習於聞見。然後乃可思奮。而國家之所以牖民者。播告不豫。聽其自爲。所以守令之怠惰。而善人之不興也。議者或以謂不先養民之政。而徒擧導民之術。則只益紛擾。而無益於治。此言誠是矣。今者養民之政。旣不汲汲然議行。而導民之術。亦付相忘之域。臣之愚意。竊以爲子雖凍死。不可奪父之衣。弟雖餓斃。不可攘兄之食。今有犯此者。則決不以窮年而宥之。而所以不奪不攘。興孝興弟之目。則獨諉之窮民。而不思豫防於不奪不攘之前。及陷乎罪。然後乃從而刑之。是實罔民。而非仁人之所忍也。昔者宋帝之泊舟於崖山也。亡在呼吸之頃。而陸秀夫猶書大學章句。日與諸生勸講。誠以流離顚沛之際。人不知親上死長之道。則不可與一朝居故也。況今 聖明臨御。國家閑暇之時。岩廊之列。猶有望治之臣。草野之中。不無向善之士。已頒之書。若令奉行。使其勸講之方。略依 中朝之制。守令敎授。例於朔望謁聖之時。同對約正,校生。而明喩其義。使之私會而敎之。設食一事。俾待豐年而乃行。則弊不煩而民易從。將斁之倫。庶可復敍。而已薄之俗。庶可還淳矣。
===軍師紀律===
臣於薊州之路。見步卒數千。荷兵粮以行。不敢恃衆而掠人之物。又以騾驢駕兵車。<small>{{Blue|車上有樓。可容四人者二。蓋將車也。有樓而懸鼓者二。蓋鼓車也。車上一面。用板隔之如防牌者數十。蓋將列于水口城絶之處。以防胡兵也。}}</small> 數十兩。憩于田旁。不敢取田禾一束。以秣其驢。臣奇其師行有律而問之。則曰。㺚虜寇邊。薊鎭摠兵官戚繼光。令中軍將倪善領畿縣軍三萬以赴之。蓋以主將威信之素著。故軍畏其令。而不敢擾民也。臣因此。而竊聞西海坪伐穀之擧。平安內地之軍。一無統轄。而所經所止之地。恣取民田之禾。以飼其馬。前秋失收。今夏又旱。纔付晩種。以待西成者。一被師毒。便爲赤地。繞田冤號之狀。有不可忍見。是則不待伐彼之穀。而先害吾民之穀也。假令伐盡彼穀。而所傷於我者。已不啻百倍。況一藁之伐。又不可得乎。若令某邑守令。帶領某州某縣軍而來。<small>{{Blue|如宣川,郭山軍。令龜城府使帶行。咸從永柔軍。肅川府使帶行。使士卒豫知所隷。前期訓試。則恐或當事易使也。}}</small> 啓行之日。卽嚴軍令。使不敢一毫之掠人。則庶乎臨敵對陣。而可得用衆也。今則先無號令。後無節制。如驅狠羊。略無統紀。不待交兵。而狼狽之勢已形。故歲動關西兵馬。一不得伸威於一部落之羸胡。脫遇勍敵。則土崩瓦解。定在須臾之間矣。蓋兵之强弱。在於主將之才劣。而不在衆之多寡。故頃如金秀文者。亦屢深入矣。而未嘗遠動內地之軍。止用江邊土兵。而不至敗事。近歲愈勤遠兵。而愈未見功成。祗益取笑而召侮。若於敗事之後。徒治其罪。而不有以豫敎。則臣恐犯罪者日積。而邊無奠枕之期矣。臣聞 中朝養將之制。旣置武學生。敎之讀書。而又於科擧之際。試以備邊三策。然後乃拔而用之。故雖爲備禦守堡之職者。亦多知書諳事。而思盡其職者。其中如戚摠兵繼光者。雖是襲職。而亦嘗受學於梁玠。以長許多知見。臣於道路。聞其爲人。秉公持正。憂國忘私。頃嘗備倭於南方也。始勤募練。變弱爲强。子犯軍令。收而斬之曰。爾不用命。孰肯畏我。自是三軍股慄。遂無懈頑之習。莫不以死力戰。而方張之虜。乃潰而散。江南沿海之所以迄無大警者。蓋緣戚公之所以嚴軍法而振士氣。屹有名將之風。故 穆宗皇帝移置薊門。倚爲鎖鑰。頃臨大敵。申飭關防。以明備禦方略。而又於內地。大書約束之文。周揭于城門。其在平日。撫養士卒。雖極其至。而及其犯法。則不少容貸。雖參將以下。親決四十以上。夜不收 <small>{{Blue|夜不收。是軍中諜知虜情者。}}</small> 或傳虛報以惑衆。則執以殺之。使一軍之人。知有主將。而不知有達子。是以勍寇當前。而人不動搖。關 <small>{{Blue|山海}}</small> 內之人。咸曰。戚爲摠兵。楊爲摠督。<small>{{Blue|楊摠督名兆。曾爲順天巡撫而有聲者。}}</small> 邊鄙之人。賴以少憂云。臣以是而觀其所爲文三帖。其戰亡士卒。莫不爲文以祭之。其行師戒塗。莫不虔誠以告神。漳州門記之作。則思以禮義養士。梁玠遇寇而不屈。則詳記而嘆其大節。三忠有祠。景跂之不已。匹婦守義。勒碑而不遺。其他尋常所吟詠者。無非所以許國而報主者。其忠誠懇切。而品式備具。雖古之良將。無以過此。臣竊計國家之所以任干城者。始雖勉而淸勤。由其不學而無術。故及其位重祿厚。則自謂志願之已極。而不肯鞠躬盡瘁。思所以畢命於 王事者。惟其私之所在。則必極力以遂之。是以卒如悍馬。而軍威不立。邊如決堤而國勢不競。將來有望者。惟以卽目老將爲恨。不思矜奮以及于古之烈將。則他日或有可虞之事。而定無人收拾矣。如戚公之文。可以爲法於斯人。故臣謹具三帖以進。伏願 聖明以楊兆,戚繼光之事。 命儒臣作傳。而幷印其文。廣布于中外將士。使倚命自畫之徒。有感慕而興起。則彼知當今之世。果有如許名將。雖垂翅回谿之人。終能奮翼於澠池矣。凡玆數條。雖若微末之事。而有關於士習民風。蘇殘補弊者。爲甚切。故臣愚不自揆。敢悉見聞。伏願 殿下勿謂賤臣之言。而惟念國事之非。議于大臣。亟謀所以區處者。則東方士民。不勝幸甚。然而天下之事。不先其本而徒務其末。則雖善政日下。而民不蒙澤。嚴刑日施。而吏不知畏。故臣謹以 中朝之儉奉勤政。壽國安民等事。將欲具草隨進。而驅馳之餘。未暇繕寫。且言涉於大政大事。惧犯出位之誅。以觸 雷霆之威。未敢遽進。 殿下如謂天命不敢不畏。而王制不敢不從。國本不敢不固。而民窮不敢不恤。 許臣螻蟻之懇。盡達于 四聰。則臣請冒死。仰露愚衷。滓穢微臣。不勝芹曝之誠。冒瀆 宸嚴。輒以爲獻。惶惧屛息。取 進止。
f9ozs6zg19v4up53vjmnc2ype1h4xc5
Talk:敬菴遺稿
1
1108758
2171002
2022-08-10T14:46:46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41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46 (UTC)
5pnht3tgh6uqcscgr2ed22fschilzx4
Talk:文苑黼黻
1
1108759
2171004
2022-08-10T14:48:27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E6%96%87%E8%8B%91%E9%BB%BC%E9%BB%BB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48 (UTC)
1u0x088asz5ynfabvfvs44yb82051vg
關北賓興錄
0
1108760
2171006
2022-08-10T14:49:4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關北賓興錄|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關北賓興錄|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nfqqh9lwfgi4enls9jtheyc3phor6yn
Talk:關北賓興錄
1
1108761
2171007
2022-08-10T14:49:4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0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49 (UTC)
cqfj11ad9npqou1el0ygxcc0gjlkh69
Talk:關西賓興錄
1
1108762
2171009
2022-08-10T14:50:1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search/group?q=query|%E9%97%9C%E8%A5%BF%E8%B3%93%E8%88%88%E9%8C%84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1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0 (UTC)
5p6f55ao87xhim7l0oup38wox07oanx
五山集
0
1108763
2171010
2022-08-10T14:50:4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五山集|author=車天輅|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五山集|author=車天輅|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3bclaua9kx0ceja9gplt9w4xeangjcv
Talk:五山集
1
1108764
2171011
2022-08-10T14:50:5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7712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0 (UTC)
4a5c15wmroz7fj1yysvjuj8ainmtl8g
屛谷先生文集
0
1108765
2171012
2022-08-10T14:51:1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屛谷先生文集|section=權榘|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屛谷先生文集|section=權榘|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1aefcg48z2kezi1vm5o23hgoxt4xuqi
Talk:屛谷先生文集
1
1108766
2171013
2022-08-10T14:51:3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77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1 (UTC)
n9lr28ir3pufhnw0ybzah46rzzw3e25
擊蒙要訣
0
1108767
2171016
2022-08-10T14:52:2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擊蒙要訣|author=李珥|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擊蒙要訣|author=李珥|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43kk24ka9jalf012nzvucw40xqji90j
Talk:擊蒙要訣
1
1108768
2171017
2022-08-10T14:52:2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2824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ci7aoqt5bic1afoqq3qydth7u5a2z1p
簡齋文集
0
1108769
2171018
2022-08-10T14:52:4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簡齋文集|author=邊中一|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簡齋文集|author=邊中一|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3ityrpfsu1e1fm4cenoriimosr2v3wy
Talk:簡齋文集
1
1108770
2171019
2022-08-10T14:53:3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A%B0%84%EC%9E%AC%EB%AC%B8%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3 (UTC)
l3ozlj2ei4buwq6x7mrrwh6ednwxlkg
桐漁年譜
0
1108771
2171020
2022-08-10T14:53:4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桐漁年譜|author=李敦宇|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桐漁年譜|author=李敦宇|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1wa3mti4m7j1v5zi4yn1zph2bcv7jrw
Talk:桐漁年譜
1
1108772
2171021
2022-08-10T14:54:0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72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4 (UTC)
haosuovq2n8x7z1rdgx1wzynag2fo8w
協吉通義
0
1108773
2171022
2022-08-10T14:54:1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協吉通義|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協吉通義|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t9l6mg45kls7rj9ewb26f9n7hwzl62b
Talk:協吉通義
1
1108774
2171023
2022-08-10T14:54:3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04637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4 (UTC)
gkoqzoi8w6s2xrgkszdhz624y7is5uy
三山齋集
0
1108775
2171024
2022-08-10T14:55:0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三山齋集|author=金履安|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三山齋集|author=金履安|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kuzfzbpjo3bm6pf41q22g12vx2cq6tl
Talk:三山齋集
1
1108776
2171025
2022-08-10T14:55:3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824
*抄本: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978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5 (UTC)
hlqhfk96y18t1t3ukjv173e2kikm7mm
儷文程選
0
1108777
2171026
2022-08-10T14:55:5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儷文程選|author=李植|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儷文程選|author=李植|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sothfaab10lmhmgxp9fmqijzznumvgq
Talk:儷文程選
1
1108778
2171027
2022-08-10T14:56:10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15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6 (UTC)
1layqltrjvsc23v1y4b5lgsmk3t66xm
御定人瑞錄
0
1108779
2171028
2022-08-10T14:57:0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御定人瑞錄|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御定人瑞錄|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flk3zphyen6mqir65352qcymrqyhsa5
Talk:御定人瑞錄
1
1108780
2171029
2022-08-10T14:57:11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2-43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7 (UTC)
tlcybhkhup353oowribzxj4u9iwc82q
禮疑類輯
0
1108781
2171030
2022-08-10T14:57:3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禮疑類輯|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禮疑類輯|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lvz6rtdcep82ttzkj7kbmx0aigidimd
2171031
2171030
2022-08-10T14:57:59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禮疑類輯|author=朴聖源|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5j9owy8y8vldach9o3ukfpb1bg8z2df
Talk:禮疑類輯
1
1108782
2171032
2022-08-10T14:58:1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4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6454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1-79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8 (UTC)
6jnbwi3ro394jnlkmqrgczpun1p4yym
賡載軸
0
1108783
2171033
2022-08-10T14:58:3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賡載軸|author=徐命膺|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賡載軸|author=徐命膺|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toh40hebb9ph9fu0isf98h7lsvoaxfw
2171036
2171033
2022-08-10T15:02:3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賡載軸|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52wjuv0pjbz24ux9bvfc9waoa5jp1sj
高嶺里祈稔閣賡載軸
0
1108784
2171034
2022-08-10T15:01:5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高嶺里祈稔閣賡載軸|author=徐命膺|author2=正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高嶺里祈稔閣賡載軸|author=徐命膺|author2=正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kmchwaiylezwa6grnz6wq3a1fccbgj5
Talk:高嶺里祈稔閣賡載軸
1
1108785
2171035
2022-08-10T15:02:1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54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2 (UTC)
nymhlv3a6vthh7tlzcvly6rr0wx3xb5
Talk:賡載軸
1
1108786
2171037
2022-08-10T15:02:5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43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4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202975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2 (UTC)
bs8kuylmjoc7dil6z0ym9u802cr9nsq
太學賡載軸
0
1108787
2171038
2022-08-10T15:03:1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太學賡載軸|author=金炳學|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太學賡載軸|author=金炳學|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4i8upjyluz7dr7zp3t5wcy9ggrfaoz8
Talk:太學賡載軸
1
1108788
2171039
2022-08-10T15:03:2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673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3 (UTC)
2zmv8m3wf0wvb8u0vbdz6kxh4828mua
賡載軸義例
0
1108789
2171040
2022-08-10T15:03:3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賡載軸義例|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賡載軸義例|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jx51sg2hvs6r4ppwg82k30eninsi0mf
Talk:賡載軸義例
1
1108790
2171041
2022-08-10T15:03:42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RC_kh2_je_a_vsu_80819_0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3 (UTC)
5i020h41v85ba4hulqf5356vk7x4leu
寶鑑纂輯廳賡載軸
0
1108791
2171042
2022-08-10T15:04:0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寶鑑纂輯廳賡載軸|author=正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寶鑑纂輯廳賡載軸|author=正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8wbc004qpqpjx59pyx9g6zjivmtbg9a
Talk:寶鑑纂輯廳賡載軸
1
1108792
2171043
2022-08-10T15:04:08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11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4 (UTC)
7v5jyjbhhxvwscvh64bq1vmystwldsr
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
0
1108793
2171044
2022-08-10T15:04:3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author=正祖|author2=徐有防|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author=正祖|author2=徐有防|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ab58z2m4e3suqjrh77a232rwrsgq2bt
Talk:內苑賞花戊申賡載軸
1
1108794
2171045
2022-08-10T15:04:41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7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4 (UTC)
sdb844t9fshdad68zyp9md4wm21rdwe
華城奉壽堂進饌賡載軸
0
1108795
2171046
2022-08-10T15:05:0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華城奉壽堂進饌賡載軸|author=正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華城奉壽堂進饌賡載軸|author=正祖|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gvo8aed3y5mws62z5ehcf7b75dcganv
Talk:華城奉壽堂進饌賡載軸
1
1108796
2171047
2022-08-10T15:05:11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911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0922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5 (UTC)
kc5ofs1tth9qxshwlb9yu4oap23ifnn
農巖續集
0
1108797
2171048
2022-08-10T15:05:4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農巖續集|author=金昌協|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農巖續集|author=金昌協|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cd26cwi1wyh4ftyzltcyk7txfueh8oo
Talk:農巖續集
1
1108798
2171049
2022-08-10T15:06:13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0000.0000-20170529.C0402_001_00720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ANC_G002+KHD+KSM-WZ.1854.0000-20170529.C0402_001_00719_XXX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56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6 (UTC)
9lr9igbl6hkdkpifqvr1lri7lu8dryv
敦孝錄
0
1108799
2171050
2022-08-10T15:06:3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敦孝錄|author=朴聖源|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敦孝錄|author=朴聖源|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m7gyj8c9iiwi6c6ddyauwslz3vu7mfq
Talk:敦孝錄
1
1108800
2171051
2022-08-10T15:07:07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6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7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3-28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7 (UTC)
7aq9eo57ri2hjjvi6fwuqsxpvrdn5hi
瓊林聞喜錄
0
1108801
2171052
2022-08-10T15:08:1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瓊林聞喜錄|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瓊林聞喜錄|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1ifsxxc3xmcae0kygyeeqcjf9qss0ri
2171054
2171052
2022-08-10T15:09:00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瓊林聞喜錄|author=尹益列|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donpvv8v6lgnz9gbpb80ejix5oh3tm6
Talk:瓊林聞喜錄
1
1108802
2171053
2022-08-10T15:08:53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JSG_K4-37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8 (UTC)
r2v2m63zkdlyxyrwxf7ry7d2h4uj9dt
晴峯集
0
1108803
2171055
2022-08-10T15:09:1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晴峯集|author=沈東龜|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晴峯集|author=沈東龜|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c484tdfpww41x0kokwiup90z14jchw5
Talk:晴峯集
1
1108804
2171056
2022-08-10T15:09:51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C%B2%AD%EB%B4%89%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09 (UTC)
m10eilbuxk1gtiyxk468ika5bkjg70r
洛涯遺稿
0
1108805
2171058
2022-08-10T15:11:16Z
Blahhmosh
79595
Blahhmosh移动页面[[洛涯遺稿]]至[[洛涯金先生遺稿]]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洛涯金先生遺稿]]
tldqhel68u8vkv6zqte6bstibp3kvhm
Talk:洛涯金先生遺稿
1
1108806
2171060
2022-08-10T15:11:3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71034
*https://jsg.aks.ac.kr/dir/view?dataId=LIB_113511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11 (UTC)
rq3saeac8d0nrub3ij00r40mvqta25t
Talk:蘭雪軒集
1
1108807
2171062
2022-08-10T15:13:54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I40693_00
*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G43505_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13 (UTC)
j9z27mdhpfu0n5g32tsppb55ycq2hhu
玄洲集
0
1108808
2171063
2022-08-10T15:14:1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李昭漢|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李昭漢|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47cgy5momjw5r41ntu75wv2fyt3nmd9
2171064
2171063
2022-08-10T15:16:41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消歧義}}
*李昭漢著作的《[[玄洲集 (李昭漢)|玄洲集]]》
*尹新之著作的《[[玄洲集 (尹新之)|玄洲集]]》
*愼天翊著作的《[[玄洲集 (愼天翊)|玄洲集]]》
ap4xki957tzhdy67b1hjo6a542ji1hd
玄洲集 (李昭漢)
0
1108809
2171065
2022-08-10T15:16:4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李昭漢|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李昭漢|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47cgy5momjw5r41ntu75wv2fyt3nmd9
玄洲集 (尹新之)
0
1108810
2171066
2022-08-10T15:16:53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尹新之|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尹新之|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8igym4bpgivn6yv2f2rvaiqy33wb98g
玄洲集 (愼天翊)
0
1108811
2171067
2022-08-10T15:16:5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趙纘韓|author2=愼天翊|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玄洲集|author=趙纘韓|author2=愼天翊|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t284zwttyoxfoor6mi9e1v6hqlg8px1
Talk:玄洲集 (李昭漢)
1
1108812
2171068
2022-08-10T15:17:20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D%98%84%EC%A3%BC%EC%A7%91&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viewKey=1158063&viewType=AH1&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pageIdx=2&jour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17 (UTC)
o75fk4myez3g30wgdvqp8csqfkzrgtk
Talk:玄洲集 (尹新之)
1
1108813
2171069
2022-08-10T15:20:15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ITKC_MO_0803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20 (UTC)
7rl1cpr0eh7cjtbdvj7mn92glm6oyc0
同春堂先生年譜
0
1108814
2171070
2022-08-10T15:20:3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wwc}} {{Header|title=同春堂先生年譜|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同春堂先生年譜|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next=|type=|from=|notes=}}
tag8ofnadkvtw3r0gb52pnafqvrmsow
Talk:同春堂先生年譜
1
1108815
2171071
2022-08-10T15:21:16Z
Blahhmosh
79595
/* 原文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 原文 ==
https://nl.go.kr/NL/contents/search.do?resultType=&pageNum=1&pageSize=30&order=&sort=&srchTarget=total&kwd=%EB%8F%99%EC%B6%98%EB%8B%B9%EC%84%A0%EC%83%9D%EC%97%B0%EB%B3%B4&systemType=&lnbTypeName=&category=%EA%B3%A0%EB%AC%B8%ED%97%8C&hanjaFlag=&reSrchFlag=&licYn=&kdcName1s=&manageName=&langName=&ipubYear=&pubyearName=&seShelfCode=&detailSearch=&seriesName=&mediaCode=&offerDbcode2s=&f1=&v1=&f2=&v2=&f3=&v3=&f4=&v4=&and1=&and2=&and3=&and4=&and5=&and6=&and7=&and8=&and9=&and10=&and11=&and12=&isbnOp=&isbnCode=&guCode2=&guCode3=&guCode4=&guCode5=&guCode6=&guCode7=&guCode8=&guCode11=&gu2=&gu7=&gu8=&gu9=&gu10=&gu12=&gu13=&gu14=&gu15=&gu16=&subject=&sYear=&eYear=&sRegDate=&eRegDate=&typeCode=&acConNo=&acConNoSubject=&infoTx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5:21 (UTC)
t5zyi0sqz05o9rk3b2wfx4hyxngs8c5
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完成各项任务
0
1108816
2171073
2022-08-10T15:47:49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东部战区近期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诸军兵种部队系列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有效检验了部队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战区部队将紧盯台海形…”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东部战区近期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诸军兵种部队系列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有效检验了部队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战区部队将紧盯台海形势变化,持续开展练兵备战,常态组织台海方向战备警巡,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环台军事行动]]
0hf3qd73gm6wq362arfeec7m8nh8wdk
Talk: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完成各项任务
1
1108817
2171074
2022-08-10T15:48:45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I3NjcyNA==&mid=2649863771&idx=1&sn=9985ced160f3163c8c71696eb1d86fd0&chksm=87ecb2c0b09b3bd69d6d19c85bb66699cc6b672a07498017e68f659df93c38cb3b8bcd84e3d4#rd]<!--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I3NjcyNA==&mid=2649863771&idx=1&sn=9985ced160f3163c8c71696eb1d86fd0&chksm=87ecb2c0b09b3bd69d6d19c85bb66699cc6b672a07498017e68f659df93c38cb3b8bcd84e3d4#rd]<!--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now0po133i1oh1cuenq6022sfireafg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就我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答记者问
0
1108818
2171075
2022-08-10T16:09:50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问:据台媒报道,[[w:美國眾議院議長|美国会众议院议长]][[w:南希·佩洛西|佩洛西]][[w:2022年南西·裴洛西訪問台灣|访台]]后,解放军在台湾岛附近海空域组织w:2022年環台軍事演練|“锁台”式高强…”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问:据台媒报道,[[w:美國眾議院議長|美国会众议院议长]][[w:南希·佩洛西|佩洛西]][[w:2022年南西·裴洛西訪問台灣|访台]]后,解放军在台湾岛附近海空域组织[[w:2022年環台軍事演練|“锁台”式高强度实弹演训]],数枚导弹飞越台岛,这可能只是个开端,台湾被压缩的战略空间回不去了。请问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近期在中国台湾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实施系列反制行动,就是对“[[w:台灣獨立運動|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正震慑,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必要之举,有关演训行动公开、透明、专业,符合国内法、[[w:国际法|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一意孤行,窜访中国台湾地区,悍然挑战和损害中方核心利益,严重破坏[[w:海峽兩岸關係|台海和平稳定]]。[[w:蔡英文|蔡英文]]及[[w:蔡英文政府|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谋“独”挑衅,弃台湾人民安危于不顾,把台湾推向灾难的深渊,终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w:中国统一|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解决[[w:臺灣問題|台湾问题]]的时和势始终在推进祖国统一力量这边。为了台湾人民的福祉,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w:和平统一|和平统一]]前景,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留下任何空间。“台独”分裂势力为了一党之私、一己之私,不顾民族大义,逆时代潮流而动,注定要走向自取灭亡的不归路。当前,两岸关系再次面临两种前途的抉择,何去何从,台湾当局必须做出正确选择。
{{PD-PRC-exempt}}
[[Category:2022年环台军事行动]]
ahqrnkrrl1un76qeo44pbjjakl4dukn
Talk: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就我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答记者问
1
1108819
2171076
2022-08-10T16:10:10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10/content_4917848.htm][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I3NjcyNA==&mid=2649863861&idx=1&sn=fc34a8b1b2bef8d0398c7b2427486cdc&chksm=87ecb22eb09b3b3810a304b6423dc909c5bf547e80be766b8255be65084a596085c191635eca#rd]<!--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XX%.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10/content_4917848.htm][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I3NjcyNA==&mid=2649863861&idx=1&sn=fc34a8b1b2bef8d0398c7b2427486cdc&chksm=87ecb22eb09b3b3810a304b6423dc909c5bf547e80be766b8255be65084a596085c191635eca#rd]<!--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XX%.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sbbrb55r5wc9mgpx05pinxgtbgqndy5
2171077
2171076
2022-08-10T16:10:28Z
Johnson.Xia
52379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8/10/content_4917848.htm][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I3NjcyNA==&mid=2649863861&idx=1&sn=fc34a8b1b2bef8d0398c7b2427486cdc&chksm=87ecb22eb09b3b3810a304b6423dc909c5bf547e80be766b8255be65084a596085c191635eca#rd]<!--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ff4k49k243esjiuzw2uecb7jgaoyyu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2号
0
1108820
2171087
2022-08-10T17:53:20Z
Zzhtju
6088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8月10日 第22号 (总号:1777)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previous = [[../第21号|第21号]] | next = [[../第23号|第23号]] | notes = [http://www.gov.cn/gongbao/2022/issue_9926.htm 2022年第22号][http://www.gov.cn/gbgl/e8557a6b09b34eaca5d30f6c4ae3b459/files/12525188d734441283eed8e249e8d28c.pdf 2022年第22号] }} *国务院关于同意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8月10日 第22号 (总号:1777)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previous = [[../第21号|第21号]]
| next = [[../第23号|第23号]]
| notes = [http://www.gov.cn/gongbao/2022/issue_9926.htm 2022年第22号][http://www.gov.cn/gbgl/e8557a6b09b34eaca5d30f6c4ae3b459/files/12525188d734441283eed8e249e8d28c.pdf 2022年第22号]
}}
*[[国务院关于同意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气象局令(第111号)]]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7号)]]
::[[优抚医院管理办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98号)]]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人民银行 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知识产权局 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
*[[民政部 中央政法委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 铁路局 民航局 邮政局 国铁集团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
*[[粮食和储备局关于印发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铁路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告(第1号)]]
::[[国家铁路局 公安部关于公布《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的公告]]
::[[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第十三届/2022年#2022年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
2m65z2kcy0cf93b51xcpynnff1s24ax
2171088
2171087
2022-08-10T17:55:35Z
Zzhtju
6088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2年8月10日 第22号 (总号:1777)
| no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previous = [[../第21号|第21号]]
| next = [[../第23号|第23号]]
| notes = [http://www.gov.cn/gongbao/2022/issue_9926.htm 2022年第22号][http://www.gov.cn/gbgl/e8557a6b09b34eaca5d30f6c4ae3b459/files/12525188d734441283eed8e249e8d28c.pdf 2022年第22号]
}}
*[[国务院关于同意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气象局令(第111号)]]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 (2022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7号)]]
::[[优抚医院管理办法]]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98号)]]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人民银行 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知识产权局 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
*[[民政部 中央政法委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 铁路局 民航局 邮政局 国铁集团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
*[[粮食和储备局关于印发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铁路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告(第1号)]]
::[[国家铁路局 公安部关于公布《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的公告]]
::[[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第十三届/2022年#2022年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免人员]]
a2yu3ruoj58o9d9bvomipnp322o0ayf
王毅针对台海局势新动向提出“三个警惕”
0
1108821
2171101
2022-08-10T21:03:19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王毅针对台海局势新动向提出“三个警惕”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近日在与[[w:蒙古国外交|蒙古国]]、[[w:韓國外交部長|韩国]]、[[w:尼泊尔外交|尼泊尔外长]]接触中,针对台海局势新动向,阐明了中方…”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王毅针对台海局势新动向提出“三个警惕”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近日在与[[w:蒙古国外交|蒙古国]]、[[w:韓國外交部長|韩国]]、[[w:尼泊尔外交|尼泊尔外长]]接触中,针对台海局势新动向,阐明了中方的立场。
王毅强调,[[w:美國眾議院議長|美国众院议长]][[w:南希·佩洛西|佩洛西]][[w:2022年南西·裴洛西訪問台灣|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已被证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挑衅。此举严重违反美方作出的承诺,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中方从捍卫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出发,从维护不干涉内政这一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出发,从真正维护好台海的和平稳定出发,当然要做出必要和坚决的反制。
王毅指出,这次窜访也已被证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闹剧。佩洛西的表演只会使国际社会更加认清美[[w:霸權|霸权]]霸凌的本质,只会让各国坚持一中政策的共识更加牢固,只会使中国人民更加团结一心,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统一大业。
王毅说,台海形势目前还在发展,我们尤其要警惕三个危险动向:
一是警惕美国不甘心失败,纠集一些伙计拱火浇油,加大地区军事部署,推动形势进一步升级,图谋制造新的更大危机。
二是警惕“[[w:台灣獨立運動|台独]]”势力误判形势,不自量力,继续加紧内外勾连,在[[w:中國分裂論|分裂国家]]和民族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三是警惕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罔顾是非,跟风炒作,甚至企图借机效仿,进行政治表演,谋取政治私利。这将严重破坏与中国交往的政治基础,严重冲击[[聯合國憲章|联合国宪章]]和二战后国际体系。
王毅说,[[w: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政策主张,旨在正本清源,向世界发出最权威的声音。我们愿与热爱和平、主持公道的各国朋友们一起,坚决反对一切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坚决抵制一切破坏台海和平的冒险动向,共同守护好[[w: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共同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Category:佩洛西访台]]
loicfktwupjumf32mniw9y0newenovj
Talk:王毅针对台海局势新动向提出“三个警惕”
1
1108822
2171102
2022-08-10T21:03:36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ww.mfa.gov.cn/wjbzhd/202208/t20220810_10739906.shtml]<!--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ww.mfa.gov.cn/wjbzhd/202208/t20220810_10739906.shtml]<!--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c2mera1ya37sbe2actlk0vt92t6dvpw
东部战区已开始一系列联合军事行动
0
1108823
2171103
2022-08-10T21:19:20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2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8月2日晚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将在[[w:臺灣|台岛]]周边开展一系列联合军事行动,在台岛北部、西南、东南海空域进行联合海空演训,在w:台灣…”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2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8月2日晚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将在[[w:臺灣|台岛]]周边开展一系列联合军事行动,在台岛北部、西南、东南海空域进行联合海空演训,在[[w:台灣海峽|台湾海峡]]进行远程火力实弹射击,在台岛东部海域组织常导火力试射。此次行动,是针对美近期在[[w:臺灣問題|台湾问题]]上[[w:2022年南西·裴洛西訪問台灣|消极举动]]重大升级采取的严正震慑,是对“[[w:台灣獨立運動|台独]]”势力谋“独”行径的严重警告。
[[Category:佩洛西访台]]
[[Category:2022年环台军事行动]]
0cwsi7rknvmuybnhayrq1b60brps6ky
Talk:东部战区已开始一系列联合军事行动
1
1108824
2171104
2022-08-10T21:19:40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eibo.com/7483054836/LFbx33vhp]<!--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eibo.com/7483054836/LFbx33vhp]<!--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6qw74n1norg174kw4bsuhk1hhk1aurw
津巴布韦必将获得真正的独立
0
1108825
2171105
2022-08-10T23:20:24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津巴布韦必将获得真正的独立 |noauthor=《人民日报》评论员 |y=1971 |m=12 |d=5 |from=人民日报 }} 最近,英国政府同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达成了所谓结束两国之间有关罗得西亚“独立”问题争端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英国在罗得西亚答应“最终”实现所谓“多数人统治”的幌子下,承认罗得西亚“独立”,为这个臭名昭著的史密斯白人种族…”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津巴布韦必将获得真正的独立
|noauthor=《人民日报》评论员
|y=1971
|m=12
|d=5
|from=人民日报
}}
最近,英国政府同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达成了所谓结束两国之间有关罗得西亚“独立”问题争端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英国在罗得西亚答应“最终”实现所谓“多数人统治”的幌子下,承认罗得西亚“独立”,为这个臭名昭著的史密斯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这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它在非洲南部地区的殖民利益、加紧支持罗得西亚反动当局的新的步骤,是对津巴布韦五百万非洲人民和非洲各国人民的严重挑衅。
以史密斯为首的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是在英国纵容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它对内实行极端的法西斯统治和野蛮的种族歧视政策,剥夺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非洲人民的一切政治权利;对外勾结南非白人殖民政权和葡萄牙殖民统治者,残酷地镇压非洲南部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它是新老殖民主义者反对津巴布韦人民和非洲人民的罪恶工具。随着津巴布韦和非洲南部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高涨,史密斯反动政权的处境已经越来越困难。英国所以和罗得西亚达成协议,其目的就是企图在非洲卷土重来,并为摇摇欲坠的史密斯政权打气,进一步支持它镇压津巴布韦和非洲南部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继续保持其在津巴布韦和非洲的殖民势力。这是津巴布韦人民和非洲广大人民所决不能允许的。
英国政府明目张胆地庇护罗得西亚反动当局的行径,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为了它自己的殖民利益,一贯和英国政府以及这个地区的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反对非洲人民的正义斗争。不久前,美国不顾联合国中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反对,顽固坚持从罗得西亚进口稀有金属铬的立场。这次英国政府同罗得西亚殖民当局会谈达成协议的消息一公布,美国国务院立刻表示满意。美国政府对英国的这一迫不及待的支持,再一次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自己的面目。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整个非洲现在都处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浪潮中。不管已经获得独立的国家,或者还没有获得独立的国家,总有一天是要获得完全彻底的独立和解放的。”英国政府和罗得西亚反动当局的一纸协议,绝对阻挡不了津巴布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前进步伐。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支持津巴布韦人民反对白人殖民统治和种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强烈谴责英国政府和罗得西亚反动当局玩弄的这一骗局。我们深信,津巴布韦人民加强团结,坚持斗争,在亚非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一定能够克服革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战胜新老殖民主义者支持的史密斯反动政权。津巴布韦人民的正义斗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津巴布韦必将获得真正的独立。
{{PD-anon|1971}}
kg1jqipvrag2wembwyqlupmlf6rz5no
发展城市商业网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0
1108826
2171106
2022-08-10T23:25:17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发展城市商业网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北京和平里百货商场依靠街道、工厂建立商品代销店的调查 |noauthor=商业部调查组 北京市革委会财贸组 北京市东城区革委会 新华社记者 联合调查 |y=1971 |m=12 |d=6 |from=人民日报 }} 北京市东北郊的和平里地区,今年以来在离商店较远的居民区和工厂里建立了一批小商店。这是和平里百货商场为了进一…”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发展城市商业网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北京和平里百货商场依靠街道、工厂建立商品代销店的调查
|noauthor=商业部调查组 北京市革委会财贸组 北京市东城区革委会 新华社记者 联合调查
|y=1971
|m=12
|d=6
|from=人民日报
}}
北京市东北郊的和平里地区,今年以来在离商店较远的居民区和工厂里建立了一批小商店。这是和平里百货商场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依靠街道、工厂建立起来的商品代销店。这种商品代销店,由街道居民和工厂服务人员,为国营商店代销纸烟、火柴、肥皂、针线和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满足当地居民和工人的需要。商店办起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大家赞扬这些代销店是城市商业斗、批、改中出现的新事物,是依靠群众多快好省地发展商业网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依靠群众,增设网点==
北京市和平里地区是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兴建的居民区。随着革命和生产建设的发展,这里机关、工厂和居民逐年增加,国家虽然不断增设商业网点,但还是赶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到去年,这里的人口已增加到十二万七千多人,而商业服务人员只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九,有十几处居民聚居的地方没有商店,群众买东西要跑二、三里路,很不方便。为了适应群众的需要,和平里百货商场曾经采取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早晚服务部,增添流动售货车等办法,但是群众仍然感到不够方便。有的工厂企业便从商店买来一批纸烟、火柴、信封等商品,在工厂的传达室或车间代销。这些情况说明,增设商业网点已成为商业部门的迫切任务。
一提到增加商业网点,商场有的同志单纯从商业部门本身打主意,算来算去,觉得人员不足,无能为力,必须上级给人、拨款才行。但有的同志从工厂企业单位代销商品的作法中得到启发,提出依靠群众建立代销店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后,有的人又担心让街道居民代销商品,会把账目弄乱,不好收拾。
出现了不同意见,商场党支部、革委会成员首先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财政经济工作和群众路线方面的一系列教导,回顾过去发展商业网点上的两条路线斗争,认识到依靠群众建立商品代销店,符合党的群众路线。大家还看到,广大街道居民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他们一定可以把街道代销店办好。领导成员统一了思想,又组织商场工作人员学习和讨论,使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然后,他们与附近街道、工厂的党组织、革委会联系,先作试点,由点到面地建立起代销店。
在建立代销店的过程中,和平里百货商场和街道的党支部、革委会注意帮助街道居民克服思想障碍,坚定他们为人民办好代销店的信心。兴华西里代销店筹办的时候,少数家庭妇女怕自己没有文化,没做过买卖,账目搞错了不好交代。商场同志就协助街道居民委员会组织这些家庭妇女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使她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消除了顾虑,她们满怀信心地说:“只要按毛泽东思想办事,一个心眼为人民服务,什么困难也能克服。”这个店的几个代销员虽然都是有孩子的妈妈,识字也不多,但是她们努力学习,很快熟悉了进货、盘点、结账等一套业务,把代销店办了起来。
现在,和平里地区已经办起了九个代销店,初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骨干,街道、工厂代销店为补充的商业服务网。街道代销店经营的商品已由原来的几十种陆续增加到二、三百种,除日用小百货以外,还有一些食品和副食品,更好地保障了群众生活的需要。
==方便群众好处多==
街道、工厂办商品代销店,最突出的好处是方便群众。工厂代销店,有的设在传达室,有的设在职工集体宿舍服务处,为适应工厂生产三班倒的情况,实行日夜服务。街道代销店与“红医站”或“人民电话”服务处在一起,有的由居民“五·七”生产组抽人办理,比一般商店开门早,关门晚。离商场较远的群众,就近能买到一些日用必需品。北京冶金地质机械厂的职工过去到商场买盒烟,来回得半小时左右,现在不出厂门在代销店就可以买到。工人们高兴地说:“商店进工厂,太方便了,有利于抓革命、促生产。”住有九百多户居民的上龙大院,办起商品代销店以后,居民们说:“商店办到了家门口,坐上锅买东西也来得及,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由于代销店的营业员和群众生活在一起,熟悉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情况,服务方式更适合群众的需要。有一个干部家属,因病下不了楼,代销员就经常把她需要的日用品送到她家里,还问寒问暖,使病人深受感动。
代销店方便群众,群众也热情支持代销店的工作。代销店开始筹建时,不少居民主动帮助打扫屋子,安放柜台、货架。代销店进货,有些中学生争着去蹬三轮车;货拉回来了,居民们赶来热心帮助卸货。八大公坟地区有一个在家养病的工人,看见代销店业务扩大,他想到代销员识字少,算账慢,就主动制了一张价格速算表,给代销店使用,提高了售货效率。
代销店的建立,发挥了工厂、街道的积极性,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目前,和平里地区已经建立的九个代销店,有二十多个代销员,他们是家庭妇女和工厂企业的后勤服务人员。国营商业每月给他们的代销费,只有四百多元。这些商店如果全部由国家办,每月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就要近二千元。这些代销店用的房屋,是街道、工厂调剂出来的,柜台、货架等设备是用废旧物品修理制成的。因此,建立一个代销店,快的只要一、二天,慢的也只有三、四天,就能开门营业。
==办好代销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街道、工厂代销店是个新事物。从和平里百货商场的经验看,要办好代销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性质和任务:街道、工厂商品代销店是社会主义国营商业网点的补充,在国营商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为国营商店代销商品,为附近居民和工厂企业职工服务。既不是把国营商业下放给街道,也不同于合作商店。同时,它也是街道、工厂走《五·七指示》道路所办生产、服务事业的组成部分。商业部门付给街道代销店的代销费,由参加街道集体生产和服务工作的居民统一分配。
二、领导关系:代销店由当地街道(工厂)和商业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街道(工厂)党委领导为主。街道代销店,在街道党委领导下,由居民委员会具体管理,群众进行监督。商业部门对代销店实行业务领导,要把代销店作为自己网点的组成部分,积极供给货源,帮助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物价政策和供应政策,传授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网点设置和经营范围:代销店要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力所能及的原则来设置,适宜于设立在离国营商店较远的居民区和中小型工厂企业。居民区代销店主要代销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副食品、食品和日用小百货。工厂代销店一般只代销纸烟、火柴、肥皂、洗衣粉等商品。代销店不准代销集体和个人的物品,不准以物易物,不准赊销商品。
四、进货渠道和代销费的提取:代销店要从指定的附近国营商店按零售价进货,不应自行远途采购。商业部门给代销店的代销费(代销人员补贴和商品损耗费用),应贯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提取比例应根据销货额大小而定,不宜整齐划一。工厂代销店的代销员是国家职工,就不另给代销费,只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付给商品损耗费。
五、商品代销店人员的配备:街道代销员应由群众推荐,居民委员会审查,街道党委批准,选拔家庭出身好,政治觉悟较高,热心为群众服务,办事公道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担任。街道和工厂党组织要加强对代销店的领导,教育代销人员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真正起到方便群众、促进生产的作用。
{{PD-anon|1971}}
sru3v6c7kfzzdaq62whhtqbmg4os6yn
2022年8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0
1108827
2171108
2022-08-10T23:37:36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 '''彭博社记者:我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就[[w:2022年韩国首都圈水灾|韩国首都圈暴雨灾害]]发布了消息稿。据报道,有两名中国公民在灾害中丧生,你能否确认?可否介绍关于两人的更多情况?'''…”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 month =
| day =
| notes =
| edition =
| 年 = 2022
| 月 = 8
| 日 = 10
}}……
'''彭博社记者:我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就[[w:2022年韩国首都圈水灾|韩国首都圈暴雨灾害]]发布了消息稿。据报道,有两名中国公民在灾害中丧生,你能否确认?可否介绍关于两人的更多情况?'''
汪文斌:昨天[[w:王毅|王毅]][[w:国务委员|国务委员]]兼[[w:中国外交部长列表|外长]]在同[[w:韓國外交部|韩国外长]][[w:朴振|朴振]]会谈时,就韩国首都圈发生暴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向韩方表示慰问。朴振外长对此表示感谢。
在这次灾害中,有两名中国公民遇难。获悉之后,[[w:中国驻韩大使馆|中国驻韩国使馆]]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核实情况,了解事故原因,联系慰问遇难者家属并提供善后协助。同时,[[w: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领事司|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韩国使馆均已发布领事提醒,提示中国在当地人员、机构和企业增强安全意识,防范暴雨衍生风险,如需紧急协助请及时与中国驻韩国使馆联系。
……
'''[[w: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总台]][[w: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记者:近日,[[w:美国国务卿|美国务卿]][[w:安東尼·布林肯|布林肯]]、[[w:美国总统气候特使|总统气候问题特使]][[w:約翰·福布斯·凱瑞|克里]]分别表示,中方决定暂停中美[[w:氣候變遷|气候变化]]商谈不是在惩罚美国,而是在惩罚全世界。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中方注意到美方有关表态。我愿在此强调三点:
第一,中方有关措施是对[[w:2022年南西·裴洛西訪問台灣|佩洛西窜台]]的正当合理反制。一段时间以来,中方反复向美方强调,[[w: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同各国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佩洛西众议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窜访台湾,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实际上也是在美国政府的纵容和支持下发生的,已经损害了[[w: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势必会给双方交流合作造成重大干扰。中方有言在先,说到做到,美方不应感到意外。
第二,受佩洛西窜台严重影响,中方暂停中美双边气候变化商谈,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必须由美国承担。作为负责任大国,中方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和多边合作。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我们已经郑重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w:碳中和|碳中和]],正努力构建和实施双碳“1+N”政策体系,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参与气候变化主要渠道谈判,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作出自身贡献。
第三,美方应当切实承担气变领域历史责任和义务。中方一贯主张,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光喊口号不出力”。[[w:美国最高法院|美最高法院]]不久前通过[[w:En:West Virginia v. EPA|裁决]],限制[[w: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美环保署]]管控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力。美方还以所谓[[w:新疆种族灭绝指控|涉疆问题]]为借口制裁打压中国光伏企业,直接损害中美气候合作气氛,也直接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外界质疑美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决心。美方应当认真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和应尽义务,不要为自己的不作为四处寻找借口。
……
'''彭博社记者:中国军队在[[w:臺灣|台岛]]周边海空域的[[w:2022年环台军事行动|军演]]是否仍在进行,还是已经结束?'''
汪文斌:我们已经清楚地阐明,中方在自己领土的周边海域进行军事演训是正当、合理、合法的,既是对挑衅者的警示,也是对“台独”势力的惩戒。至于你关注的具体问题,请向[[w: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军方]]了解。
……
'''香港[[w: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社]]记者:据报道,[[w:美國眾議院議長|美国会众议长]][[w:南希·佩洛西|佩洛西]]接受采访称,不理解为何数月前美国会议员访台未产生影响、她此访却引发中方高度关注。美不应允许中方孤立台湾。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我们一贯反对美国议员窜访台湾。佩洛西是美国第三号政治人物,坐着美国军机赴台,在窜台期间张口闭口代表美国,声称这是一次官方访问,[[w:蔡英文政府|民进党当局]]更宣扬佩窜台是台美关系的重大突破。这些都充分表明,佩窜台是升级[[w: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美台交往]]的重大政治挑衅,违背美方在《<u>中美建交公报</u>》中所作的仅“与台保持非官方关系”的承诺,违背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由<u>联大第2758号决议</u>所确认的[[w: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违背<u>联合国宪章</u>确立的不干涉内政的[[w:国际法|国际法]]准则。
中方4个多月前就已通过各种渠道、各个层级反复向美方表明坚决反对佩洛西窜台的严正立场,但美方对中方的劝阻和警告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是美国违背承诺而不是中国违背承诺,是美国侵犯中国主权而不是中国侵犯美国主权,是美国纵容支持“台独”分裂活动而不是中国纵容支持美国的分裂活动。美方挑衅滋事在前,中方正当反制在后,合理、合法、必要、适度。
美方在虚化、掏空、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指责中方改变[[w:現狀|现状]]。美方每年在中国周边海域搞的军演达上百次,却指责中方反应过度。对于这种强盗逻辑,中方不会接受,国际社会也不会认可。
对于美方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挑衅行径,只要美方做一次,中方就必定坚决斗争一次,决不允许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肆意践踏和破坏。
如果美方真的像其说的那样希望遵守国际法,希望维护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就应当老老实实回到一个中国原则和<u>中美三个联合公报</u>上来,不要轻举妄动,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趁早打消“以台制华”的念头,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为台海和平稳定多做正事、实事。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Category:2022年环台军事行动]]
[[Category:佩洛西访台]]
66s3wy1qw1y5lplcijzebiq8mn3nypd
Talk:2022年8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1
1108828
2171109
2022-08-10T23:37:53Z
Johnson.Xia
52379
创建页面,内容为“{{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ww.fmprc.gov.cn/fyrbt_673021/202208/t20220810_10739931.shtml]<!--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edition=<!-- 版本 -->
|source=[https://www.fmprc.gov.cn/fyrbt_673021/202208/t20220810_10739931.shtml]<!-- 来源 (website, OCR,...) -->
|contributors=[[User:Johnson.Xia|Johnson.Xia]]([[User talk:Johnson.Xia|留言]])<!-- 参与者 -->
|progress=[[File:50%.png]]<!-- 完成度-->
|notes=<!-- 备注 -->
|proofreaders=<!-- 校对者 -->
}}
iyo4tannwicy08r8xecv5f4ptzu6o99
批判“写真实论”
0
1108829
2171110
2022-08-10T23:45:11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批判“写真实论” |noauthor=宇文平 |y=1971 |m=12 |d=10 |from=人民日报 }} “写真实论”是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代表性论点之一。长期以来,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四条汉子”,挥舞着“写真实论”的破旗,极力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制造混乱,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观察、反映社会生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批判“写真实论”
|noauthor=宇文平
|y=1971
|m=12
|d=10
|from=人民日报
}}
“写真实论”是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代表性论点之一。长期以来,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四条汉子”,挥舞着“写真实论”的破旗,极力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制造混乱,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观察、反映社会生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妄图用超阶级的“真实性”反对无产阶级文艺的政治性,用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取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使文艺成为污蔑无产阶级专政,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丑化工农兵的反革命舆论工具。
目前,以普及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我国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运动正在深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对“写真实论”进行深入的批判,对于文艺界“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进一步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余毒,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自觉性,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承认不承认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实?文艺要不要有真实性?马克思主义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究竟怎样认识和反映客观真实,却决定于不同阶级的世界观。而只有先进阶级的世界观,才能真正地“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因而,离开无产阶级世界观而侈谈反映客观真实,只能是资产阶级的障眼法。
周扬曾叫嚷什么“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实”,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文艺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从来是首先反映一定阶级的政治愿望,并在本阶级的世界观指导下去认识真实和反映真实的。因此,从来没有哪一个阶级的文艺家,在实际上曾遵循了这样一条所谓“写真实”的抽象的“最高原则”。周扬胡诌出这句话来,其目的不过是用“写真实”作幌子,否定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不过是反对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指导文艺创作,而鼓吹用资产阶级世界观指导文艺创作罢了。
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还是资产阶级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这是在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上,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斗争的焦点。一方面,周扬之流否认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贩卖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另一方面,他们却鼓吹他们所主张的理性,即以人性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用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历史观。
周扬之流宣称艺术只是“记忆过去的形象和情感”,并说这个情感“比理智还真”,作家脑子里“完全是形象在活动”。他们闭口不谈认识的阶级性和实践性,而把文艺创作说成个人“记忆”的自我表现,是作者个人的一种直观感觉的活动,理性认识应当排除。这就完全说明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革命文艺所要反映的真实是具体的、感性的真实和本质的、历史的真实的统一。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生活。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被动地反映,必须发展到理性阶段,而能动地反映。对文艺创作来说,直接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面对着一大堆感性材料,如果象周扬之流说的那样,头脑里“完全是形象在活动”,没有理性活动,那么,也就无法对感性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和改造。须知,感性材料中所反映的东西,是真象和假象、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构成艺术形象,使文艺创作达到典型化,反映出符合于生活本身发展规律的真实。革命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政治性最强的作品,同时也是历史真实性最高的作品。《沙家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为了突出武装斗争的主题,改变原来的人物关系,突出郭建光,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修改原来的情节结构,摆正武装斗争和秘密工作的主从关系,使秘密工作从属于武装斗争,这样就正确地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正确地反映了历史。这一切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自觉地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的结果。周扬一伙割裂感性和理性的相互关系,只相信感觉的可靠性,不相信科学的抽象的实在性,抹杀理性认识在创作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其结果只能如列宁明确指出的:“遵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他们公然宣称,作家只根据自己“所感受到、所见到的写”,即使“见错了,感错了也还要这样”;甚至还疯狂地叫嚷:写“自己相信的东西”,“犯错误也值得”。在周扬们看来,我感觉到的、我相信的就“存在”、就“真实”;我感觉不到的、我不相信的就不存在、就不真实。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这就完全暴露了周扬一伙所主张的就是要沿着唯心主义经验论走向极端反动的唯我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居然还说什么“要忠实于生活,忠实于真理,忠实于客观事物”云云,那么,他们究竟是要“忠实于”什么呢?周扬一伙说:文艺要写“真人真心”,“追求一种比较有人性的真人”,而不能“只有阶级性”。这种腔调并不是周扬之流的新发明。梁实秋一类的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在反对文艺的阶级性时,就曾叫嚷过:“文学所要求的只是真实,忠于人性”。十分清楚,周扬一伙同国民党反动派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阶级论的死敌。他们要“追求”、“要忠实于”的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他们的“写真实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只有以历史唯物论作指导的无产阶级文艺,才能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最高的历史真实。周扬之流背叛历史唯物论,背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抹杀两种文艺的真实性的根本区别,就是要使无产阶级文艺演变成为资产阶级文艺。
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周扬一伙疯狂地反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他们胡说什么:“作家没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可以真实地反映生活”。不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要资产阶级世界观作指导,只会歪曲现实的本来面貌,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真实地反映生活”!在反动影片《兵临城下》中,人民战争被歪曲得不成样子,周扬却恬不知耻地胡说剧中的“情节观点”、“每个故事”,都是“合情合理”。周扬所谓的“合情合理”,只不过是“合”了反革命的“情”,“合”了修正主义的“理”。可见,用资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世界、观察文学艺术,同无产阶级就会迥然不同,一切都会颠倒过来,真假莫辨,善恶不分,美丑无别。
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要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世界,首先必须改造自己的思想,破资产阶级世界观,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使文艺创作达到政治性和真实性、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创作方法==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既然在对生活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那末,在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上也必然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是文艺工作者选择、提炼和表现社会生活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归根结底是由作者的世界观决定的。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无产阶级文艺规定的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创作方法,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社会生活,并运用与此相适应的艺术方法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以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毛主席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我们的现实主义是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的现实主义,我们的浪漫主义是深深扎根于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能把对于现实生活的集中概括和革命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把对于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优秀品质的热烈歌颂和对于阶级敌人反动、腐朽本质的深刻揭露结合起来,把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结合起来。它是世界文艺史上最科学、最完美的创作方法,而同一切资产阶级的创作方法,如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等等彻底划清了界限。
周扬一伙鼓吹的“写真实”,其实就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搬用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以此取代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用以歪曲和攻击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种创作方法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要不要写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周扬一伙抱怨我们“追求作品的教育作用”,说我们不“严格地忠实于生活”,不顾及“生活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甚至狂叫:谁要对作家所创造的人物用“时代的‘理想’的标准”来要求,谁就是用的“‘空想’的标准”。总之,在周扬之流看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写不得的,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是提不得的,否则就是“空想”,就违背了“生活本身”的“样子”。
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我们时代的理想是共产主义。如果描写我们伟大的时代而不表现燃烧在千百万革命人民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就休想反映出历史的本质的真实,就不能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前进。那些感人肺腑的无产阶级艺术珍品,没有一部不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灿烂光辉。不朽的《国际歌》,由于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紧密地结合,由于充满了强烈的共产主义理想,就使得它的战斗性以及能动地改造现实的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样的理想才是“空想”呢?被周扬一伙标榜为“有崇高的理想”的十九世纪美国资产阶级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以及田汉妄想实现复辟资本主义梦想的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之类,才是周扬一伙及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空想”的艺术标本。他们只能提出一些和历史进程相违背的虚幻的空想,或者不过是沉湎于对已经失去的“天堂”的怀念。可见,周扬一伙并不是不要“理想”,只是不要共产主义的理想,反对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而要资本主义的“理想”,妄想按照资产阶级的“理想”改造世界。
==要不要写无产阶级的理想人物?==
周扬鼓吹:“不写缺点是不能想象的。我很不赞成写完美无缺的人物。”甚至公开煽动作家要大写“共产党员、工人、贫农”“品质上的缺点”,要“把他们当作批判的对象”。这只能说明周扬之流是把革命群众写成暴徒,把他们自己写成神圣的反革命文艺家。
千百年来的文艺史告诉我们,文艺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理想下,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集中、概括的。历来的剥削阶级无一不是以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理想为标准,来塑造本阶级“完美无缺”的理想人物,并按照这种理想人物的面貌来改造世界的。《奥德赛》中的奥底修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鲁滨逊飘流记》中的鲁滨逊等等,对于这些剥削阶级的“理想人物”,周扬之流从来是赞不绝口,而唯独对于无产阶级的理想人物指责不已,足以暴露出他们反对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罪恶用心。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风流人物,必然而且只能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无产阶级。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只能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为标准。革命样板戏中灿若群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就是江青同志率领革命文艺战士冲破文艺黑线的层层阻挠和破坏,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依照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塑造出来的。他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是“集众美于一身”的更高大的典型,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英雄典型的出现,使得旧文艺中的各种剥削阶级代表人物黯然失色,也把周扬“不赞成写完美无缺的人物”的谬论击得粉碎!
要不要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主流,即把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放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中来描写?
周扬一伙把作品表现革命力量强大和取得胜利责之为“廉价的乐观主义”。他们污蔑我们的无产阶级文艺“忽视消极现象和反面人物,冲淡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周扬一伙所说的“斗争”是抽去阶级内容的所谓“新旧斗争”,“矛盾”指的是超阶级的“人物的内心矛盾和人物间的矛盾”,他们竭力回避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们有时也说几句要揭露“社会阶级的矛盾”,却只字不提新生的、革命的阶级应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并必将战胜反动的、腐朽的阶级。
列宁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这个英明的论断,仅仅要求在文艺作品中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那还不是无产阶级的文艺主张,而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文艺主张;只有在承认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同时,强调表现出新生的、革命的阶级必然要战胜反动的、没落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才是无产阶级的文艺主张。因此,无产阶级文艺必须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充分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必然取得胜利这个历史主流,必须表现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统一。《智取威虎山》所以那样光彩照人,正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在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背景下,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指示的胜利进军,杨子荣只身闯龙潭探虎穴,以无产阶级的大智大勇压倒了敌人,保证了我军剿匪计划的胜利完成。《智取威虎山》在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杨子荣这样的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英雄典型。
对于反面人物,我们是重视的。其所以重视他们,是为了“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从而鼓舞革命人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正是在同反面人物的拚死搏斗中显示英雄性格,斗出革命威风的。革命样板戏以座山雕、鸠山、南霸天的愚而诈陪衬了杨子荣、李玉和、洪常青的智而勇,以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被斗的窘态困境陪衬了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节节胜利,以剥削阶级世界观的腐朽丑恶陪衬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万丈光芒,这样处理,绝不是周扬污蔑的什么“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所要求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写真实论”的出笼和演变的历史启示我们:每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猖狂进攻的反革命逆流中,“写真实论”总要紧紧配合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登台表演一番。四十年代初,正当抗日战争处于极端艰苦的时期,周扬一伙政治骗子追随王明、刘少奇的阶级投降主义和民族投降主义路线,在革命圣地延安,打出了“暴露文学”的黑旗,公然狂吠:要揭破“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身上”的“肮脏与黑暗”,而显示“剥削者压迫者阶级”的“光明与纯洁”。毛主席对周扬这种颠倒光明与黑暗、偷换歌颂与暴露的阶级内容的“暴露文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彻底的清算,明确指出:“对于革命的文艺家,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遗留的恶劣影响,而不能是人民大众。”并规定了以写光明为主,暴露黑暗“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的根本原则。周扬之流对毛主席对他们的批判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进行反扑。当我国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随着苏共“二十大”后国际修正主义逆流的泛滥,周扬一伙配合刘少奇“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叫嚣,接过苏修的口号,把“暴露文学”的变种——“解冻文学”抛了出来,向党向无产阶级专政发起了猖狂进攻,反映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不甘心失败的一小撮剥削阶级的垂死挣扎和复辟妄想。到我国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周扬一伙与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遥相呼应,又居心险恶地提出了写“愤怒文学”的反动口号,号召作家要以“海瑞上本的精神”,大写“有愤怒的作品”,煽动和策划一小撮牛鬼蛇神起来翻案,起来夺权。从四十年代的“暴露文学”,到五十年代的“解冻文学”,到六十年代的“愤怒文学”,揭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暴露人民”的一条黑线。它们的口号虽有不同,但共同的理论基础却都是以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的这个“写真实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写真实论”虽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群众运动的猛烈打击,却依然阴魂不散。在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导演下,不是曾经还出现过象《新时代的狂人》这类肆意丑化无产阶级专政,拚命美化反革命小丑的“写真实”的代表作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长期存在,在文艺领域内,资产阶级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思想武器的。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决不能忽视或放松文艺领域中的革命大批判。要识别和抵制周扬之流的谣言和诡辩,而不上他们的当,就要遵照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认真地刻苦地学习马列的书,学习毛主席著作,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分清什么是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假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地、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永远沿着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前进!
{{PD-anon|1971}}
efznouhd0q1tmff6zwt2dn73z5ibpeg
斥夏衍的伪善之理
0
1108830
2171111
2022-08-10T23:48:01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斥夏衍的伪善之理 |noauthor=师兵 |y=1971 |m=12 |d=10 |from=人民日报 }}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夏衍,在其剧本《法西斯细菌》里,向人们反复宣传了一个口号,叫做:“做人的基本道理”。夏衍通过剧中人物赵安涛之口,一再宣称:“我们读书人,总还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一定记住”“做人的基本道理”。 夏衍宣扬的这种“做人的基本道…”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斥夏衍的伪善之理
|noauthor=师兵
|y=1971
|m=12
|d=10
|from=人民日报
}}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夏衍,在其剧本《法西斯细菌》里,向人们反复宣传了一个口号,叫做:“做人的基本道理”。夏衍通过剧中人物赵安涛之口,一再宣称:“我们读书人,总还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一定记住”“做人的基本道理”。
夏衍宣扬的这种“做人的基本道理”究竟是什么货色?只要看一看赵安涛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做人”的,就一清二楚了。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前夕,正在日本留学的“穷学生”赵安涛,一面整天价高喊“肃清军阀,改良政治”,一面却狂热地追求一个刮饱了地皮的下野军阀的女儿钱八小姐。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已在国民党政界里混了五、六年的资产阶级政客赵安涛,一面逍遥自在地当他的绅士,一面却清谈“开发战时经济”。到了四十年代初期,当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年浴血奋战,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使抗日战争的形势,由战略防御进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并且正在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的时候,这个号称“政治狂”、曾经扬言不依仗军阀岳父权势的赵安涛,却正在依仗军阀岳父的权势,弃政经商。他从内地跑到香港,大肆倒卖汽车、五金、药品等战时物资,投机、走私,牟取暴利。在他得意地狂叫“这年头,钱,是一切力量的根本”的同时,没有忘记给自己的这种肮脏生意挂上一块“帮助抗战”的金色招牌。
赵安涛的这番表演,活灵活现地拆穿了夏衍宣扬的剥削阶级的伪善面目。象赵安涛一样,投抗战机,发国难财,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卑鄙无耻。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面纱掩饰下,黑暗龌龊的实体被遮盖起来。它比之明火执仗地为非作歹,当然更易于盗名欺世。这就是披着革命外衣而干着反革命勾当的“做人的基本道理”。
在抗日战火燃遍祖国大地的年代,夏衍大肆运用他这“做人之理”,把投敌媚外的汉奸妓女赛金花封为“护国娘娘”(《赛金花》);给政客、奸商赵安涛穿上“抗日”的伪装(《法西斯细菌》);让叛徒匡复披上革命的地下工作者的外衣(《上海屋檐下》);还把官僚地主刘爱庐一家,美化成抗日主力(《一年间》)……如此等等,用来为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政策效劳。
夏衍所创造的这些人物,证明了创造这些人物的夏衍自己,是精透这群丑类“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且身体力行。一查历史便知:夏衍很早就投靠国民党右派;三十年代,他打着共产党员、左翼作家的革命招牌,伙同周扬、田汉、阳翰笙等,以气势汹汹的架势,疯狂围攻鲁迅;抗战时期,他又把自己化妆成抗日英雄,从革命营垒内部,用文艺的形式,极力推行王明、刘少奇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以迎合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的政治需要;解放以后,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等一伙的支持下,他更以文艺界“老头子”、“祖师爷”之一的身份出现,对抗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在文艺领域中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把夏衍及其创造的“英雄”们的伪装,一层层地剥去,终于原形毕露,真相大白!
{{PD-anon|1971}}
ooxh88dk5j1s5178314xlig2if74lri
学哲学 治盐碱
0
1108831
2171112
2022-08-10T23:54:01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学哲学 治盐碱 |noauthor=山西省汾阳县贾家庄公社贾家庄大队党支部 |y=1971 |m=12 |d=11 |from=人民日报 }} 我们大队位于太汾公路旁边,地势低洼,三千七百亩耕地,有两千八百亩是盐碱地。过去流行的一首民谣说:“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我们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认真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治服了…”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学哲学 治盐碱
|noauthor=山西省汾阳县贾家庄公社贾家庄大队党支部
|y=1971
|m=12
|d=11
|from=人民日报
}}
我们大队位于太汾公路旁边,地势低洼,三千七百亩耕地,有两千八百亩是盐碱地。过去流行的一首民谣说:“春天白生生,秋天水圪洞,下种不捉苗,有苗无收成。”我们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认真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治服了盐碱地,夺得粮棉双丰收,粮食亩产连续七年跨“长江”,棉花亩产过百斤。治服盐碱地的胜利,显示了毛主席哲学思想的威力。
==从实践中摸索改造盐碱地的办法==
一九五四年,党支部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和贫下中农的要求,决定要改造盐碱地。改碱的办法从那里来呢?
贫下中农世世代代在盐碱地上劳动,有改碱的实践经验。这年春天,我们党支部的几个成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经验,四边挖深沟,中间筑台田,种了二分改碱试验田。秋天,一分高粱收了三十八斤,一分棉花摘了三斤七两。第二年,我们采用同样的办法,改了六十亩盐碱地,亩产一下子由百把斤猛增到二百二十斤。秋收时,我们组织干部和群众在田间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沟两边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大沟两边的又比小沟两边的好,深沟两边的又比浅沟两边的好。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初步感觉到,碱从水中来,又从水中去,沟越大越深,排水能力越强,控制面积越大,就会有效地降低土地的碱化程度。
但是,我们同时发现四边挖深沟、中间筑台田这个办法还很不完善,它不能彻底解决水的退路问题,根治不了碱害,不适应大面积改造盐碱地的需要。
我们党支部的成员,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大家针对改造盐碱地中的问题,认真学习了《实践论》。毛主席教导我们:“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原来是由于对盐碱地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看到碱从水中来的表面现象,而不了解盐碱地形成的规律性,没有认识它的内部矛盾。
为了了解盐碱地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访问了一位当时已经九十高龄的老贫农张茂永,请他介绍了贾家庄地势变迁的历史;又通过打井,了解了地层的现状;我们还采用土办法,化验了地下水,发现地下水中含有盐碱成分,盐碱随着地下水上升到地面,是形成盐碱地的主要原因。有了这个认识,便开始搞治水改碱的大型工程。一九五六年,在村西地下潜流溢出的地带,挖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截潜流沟,长二千五百米,宽三米,深一米。这个工程使沟西边的五十米以内和沟东一百米以内的下湿地,显著地减轻了湿渍和碱化程度。接着,我们连续干了三年,到一九五九年,不但把第一条截潜流沟加宽到十五米,加深到四米,而且在第一条沟的东边二百米和三百米的地方,又挖了两条同样的截潜流沟,还在三条沟中间,挑了东西方向的七十多条排水渠。
结合治水改碱工程,我们还在科学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土壤作了化验分析,在碱化程度不同的地块上搞了作物对比试验,使我们对盐碱地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发现,土壤中都或多或少含有盐碱成分,如果含量超过千分之三以上,就要影响庄稼正常生长,超过千分之五以上,捉苗就比较困难了。我们联系改造盐碱地的斗争实际,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运用毛主席关于矛盾的学说分析盐碱地,使我们对盐碱地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跨进了一步,开始认识了盐碱地的内部矛盾。盐碱和土,这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当地下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上升到地面,使地面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增加到一定程度,它就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起土壤性质的变化,成为盐碱地。当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沟截断潜流,挑渠排走碱水,这就减少了盐碱,使它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盐碱地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成为好地了。几年当中,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采取挖沟截潜流、挑渠排碱水的办法,改造了村西的一千多亩盐碱地。一九五九年,粮食亩产过了“黄河”,由一九五二年的一百一十一斤,增长到五百三十七斤。
==对症下药改造盐碱地==
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们在改造一片名叫草地垙的盐碱地中,曾经接连两次吃了败仗。
这片盐碱地共一百六十多亩,多年来连草都长不旺。一九五八年,我们在这里清除杂草,挖沟挑渠,第二年春天,种上了高粱,没有捉住苗。秋后继续战斗,加深了沟渠,第三年,五谷混种,结果,出的苗还是稀稀拉拉,又失败了。
我们组织群众研究了两次失败的原因。老贫农张治年说:“咱村的碱不一样,改碱也要象医生看病那样,对症下药,不能老用一种办法呀!”这话提醒了大家,到草地垙观察,发现碱土的颜色不一样,用嘴尝一尝,味道也有不同。原来草地垙上有五种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有湿阴碱、淤埋碱,还有白毛碱、黑油碱和红沙碱。过去,我们治服的一千多亩盐碱地,属于湿阴碱。这两次,我们事先没有调查研究,把改造湿阴碱的办法,生搬硬套到其它盐碱地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必然失败。
实践出真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我们终于认识了不同类型盐碱地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改造办法。我们这里地势低洼,地下潜流充足,水位较高,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随水上升到地面,是形成盐碱地的普遍原因。因此,挖沟截潜流,挑渠排碱水,是改造盐碱地的一条根本措施。但是,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所含的盐碱成分不同,盐碱运动又和地势高低、积水多少、土壤性质、肥料施用、耕作管理有关系,它们又有特殊的形成原因,因此,治水并不是改造盐碱地的唯一措施。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认识到,淤埋碱地是由于洪水乱流,把碱土冲到好地上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坏土层薄,我们的治理方法是“碱土搬家,起高种低”,就是把土壤上层的坏土搬出地外,或者根据“碱往高处爬”的规律,在地里开沟起垄,把盐碱成分引到垄背上,在沟底种庄稼。我们认识到,湿阴碱地是由于长年积水,土壤湿渍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坏土层厚,我们就用挖沟排水的办法治理它,而且把沟底深层翻起的好土,盖在坏土层上面,这叫做“起低种高,借土改碱”。我们化验出黑油碱含氯化物盐较多,这种氯化物盐的特点是吸湿性大,容易被水溶解,我们就用“清水治碱,上洗下排”的办法,治理黑油碱地。我们懂得了牛马粪等有机质肥料的特点,知道它发酵时,能提高地温,腐烂后又产生有机酸,可以中和碱性,我们就“因地施肥,用肥改碱”。我们了解到有些作物耐碱能力强,就选用耐碱作物品种。我们掌握了盐碱运动同耕作管理的关系,就采用一些新的耕作管理技术,例如,秋天深耕能使土壤经受风吹日晒,由阴变阳,遇到降雨又可洗压地表的盐碱成分;春天浅耕,可避免把地表的盐碱成分翻到播种层里,危害种子发芽;碱地闷锄能使土壤空气流通,提高地温,促使种子早出苗;勤锄能使地面疏松,切断毛细管,防止盐碱成分随水分向地面蒸发;雨后及时锄,可以避免水分随盐碱成分渗透,使作物立即失水而“烧死”。
十几年来,我们采用这一套以治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大面积改造了盐碱地。现在全大队的二千八百亩盐碱地已经有二千七百亩变成稳产高产田了。
==运用两点论,指导改碱实践==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改造盐碱地的斗争实践中,必须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才能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矛盾中前进。
过去,我们采用碱土搬家的办法,改造淤埋碱地的时候,没有一分为二地认识盐碱成分,以为碱土都是坏的,把它铺在路上,堆在地边,没有利用起来。后来,我们发现碱土堆边的庄稼,反而挺旺盛。这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找老农一起座谈讨论,老人们说:“这是吃上了碱劲。”我们进一步作试验,发现在加少量的盐(千分之一、二)的土里的种子比不加盐的土里的种子,发芽率高,速度也快。我们联系群众的经验和我们试验的成果,学习毛主席关于“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教导,认识到盐碱也有两面性。盐碱成分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它具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面。但是盐碱成分多了,就会改变土壤性质,变成盐碱地,又具有有害于作物生长的一面。对盐碱的看法全面了,我们就把淤埋盐碱地上的碱土利用起来,搬到非碱地里,让它发挥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面。实践证明,上六十车碱土,大约等于上二十车肥料。而且,淤埋碱土含沙子多,搬到非碱的粘土地里,还有助于改良粘土,效果更好。我们用这种“碱土搬家”的办法,既改造了二百多亩淤埋碱地,还改良了三百多亩粘土地。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搞两点论,坏事变好事,无用之物可以变为有用之物。但是,搞一点论,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教训。
几年来,我们挖沟挑渠,既改造了村西的湿阴碱地,同时,又把排出的地下水,引到村东浇了旱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又在村西打了五眼自流井,日夜出水量达九千多吨,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改造了湿阴碱地,全大队的耕地都成了保浇水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没有想到村东的一块群众称为“刮金板”的好地,一片一片地碱化了。为什么好地会变成碱地呢?我们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毛主席教导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大家心里豁亮了,原来,我们只看到用水灌溉好的一面,忽视了好的一面会转化为坏的一面,只注意了改造原有碱地的一面,忽视了产生新碱地的一面,思想上片面,带来工作上的麻痹,没有很好平整土地,又加上大水漫灌,结果碱往高处爬,出现了好地碱化现象。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破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立唯物论和辩证法,一方面平整土地,疏散碱分,一方面合理用水,分畦灌溉,有效地控制了新碱地的产生和发展。
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们提高了运用两点论,指导改碱实践的自觉性。去年,我们对几年来搞的排水渠作了分析研究,既看到它能降低水位,与排水治碱相适应的一面,又看到因为水位降低,与排水治碱不相适应的一面。于是大战秋冬,加深加宽原有渠道,还挖了十三条新渠道,一秋冬动土六万多方,等于前三年的总和。去年,我们把原来的碱地改成稻田。在实践中,我们既看到稻田长时间积水,有利于洗碱压碱,彻底治碱的一面,又看到稻田向四处渗水,会引起四周土地碱化的一面,于是就在稻田四周挖了一道深沟,切断渗水。这样,连续两年水稻获得丰收,也没有发现碱化现象。
{{PD-anon|1971}}
o7p03h9sxu87cst0tatcx83l6taw091
霸权主义行不通
0
1108832
2171113
2022-08-10T23:57:43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霸权主义行不通 |noauthor=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 洪海文 |y=1971 |m=12 |d=12 |from=人民日报 }} 近年来,两个超级大国在陆上、空中和海洋,到处争霸。它们把辽阔的海面水域,作为“大国对抗的最新舞台”,以维护沿海国家“和平”和“安全”为名,大肆发展海军实力,在世界各大洋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美帝的军事头目曾经气势汹汹…”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霸权主义行不通
|noauthor=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 洪海文
|y=1971
|m=12
|d=12
|from=人民日报
}}
近年来,两个超级大国在陆上、空中和海洋,到处争霸。它们把辽阔的海面水域,作为“大国对抗的最新舞台”,以维护沿海国家“和平”和“安全”为名,大肆发展海军实力,在世界各大洋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美帝的军事头目曾经气势汹汹地扬言:“我们打算在我们认为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国际水域中进行活动。”长期在太平洋上横冲直撞的美国第七舰队,现在已把它的“游弋”范围扩大到东非沿岸。为了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相抗衡,美帝还不断把最新的舰只和飞机派到地中海去加强第六舰队。社会帝国主义也加紧向外扩张,派出大批军舰到处乱窜。不久前,它派遣一支特遣舰队,纵横于一向被视为“美国湖”的太平洋上,甚至就在美国海军基地的鼻子底下驶过。它在地中海的军舰,从一九六五年的十几艘增加到现在的几十艘。在贯通亚非澳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印度洋,它同美国更是你争我夺,抢占关键岛屿,控制战略海峡。社会帝国主义公然吹嘘自己是“海上大国”,“一世纪之久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事实”。
两个超级大国跑到远离本土的大洋去干什么?难道真是为了维护沿海国家的“和平”和“安全”吗?当然不是。它们自己也供认,这是出于它们本国的“利益要求”。美国防部头目赤裸裸地说: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能为自己“提供对非洲边沿国家、中东和次大陆的潜在控制能力”。说穿了,它们把军舰开进四大洋里耀武扬威,就是为了侵略、掠夺和控制别的国家。对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的威胁,正是来自这两个超级大国。它们的野蛮行径,同老牌殖民主义的“炮舰政策”有什么两样?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超级大国就是要互相争夺,推行强权政治,妄想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当世界霸主。它们一个说:我不去,它就要去;一个说:我要走了,它就来了。好象这个世界就只有它们两家。它们到处炫耀武力,都想多分割一点。但是,今天决定世界命运的是世界的主人——人民。两个超级大国那样横行霸道,就把自己置于与全世界人民为敌的地位。它们到处扩张,到处遭到人民的反对。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任意欺负和宰割别的国家,是越来越行不通了。
拉美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兴风作浪的人必受风暴的惩罚”。两个超级大国争夺海洋霸权,侵犯中小国家的主权,激起了这些国家的斗争风暴。过去,拉丁美洲是美帝的后院。今天,他们联合起来,为反对超级大国霸占和瓜分海洋、捍卫二百浬领海权而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也发出了抗议的怒吼:“地中海是地中海国家的地中海!两个超级大国从地中海滚出去!”在今年初召开的英联邦总理会议上,许多中小国家都发出了反对两个超级大国向海上扩张的正义呼声。当前,中小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殖民主义者曾经凭它的“炮舰政策”横行了几个世纪。它们把炮舰开到哪里,就宣布哪里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今天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已经宣告了“炮舰政策”的破产。今天,两个超级大国把自己的军舰,一下子开往太平洋,一下子驶进地中海,开来开去,只不过是为自己寻找一块葬身之地罢了,最终必将被人民斗争的怒潮所埋葬。
{{PD-anon|1971}}
84u4tpni9fvkai3w2t308jyieon24g4
加强党的领导 抓紧生产管理
0
1108833
2171114
2022-08-11T00:04:45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加强党的领导 抓紧生产管理 ——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分厂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中共吉林省委调查组 |y=1971 |m=12 |d=13 |from=人民日报 }} 编者按:这篇调查报告说明,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就是要加强对经济领域中阶级斗争的领导,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实质上是个…”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加强党的领导 抓紧生产管理
——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分厂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中共吉林省委调查组
|y=1971
|m=12
|d=13
|from=人民日报
}}
编者按:这篇调查报告说明,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就是要加强对经济领域中阶级斗争的领导,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实质上是个领导权问题,而不单纯是个业务问题。谁要是不愿抓,不敢抓,谁就是忽视了党在这方面的领导作用。
加强生产管理工作,这是工矿企业中深入进行斗、批、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分厂过去对这个问题曾一度重视不够,表现在:分管政治工作的同志,担心抓生产管理会陷进业务圈子里,影响政治挂帅,不愿抓;分管生产的同志,担心抓多了会重犯“生产第一”的错误,不敢抓。结果,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管理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增产节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去年的“一打三反”和开展路线教育的群众运动中,工人群众揭露出生产管理中的大量问题:一小撮阶级敌人利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制造事故,破坏生产;旧的一套修正主义的管理办法虽然废除了,但它的余毒还没有肃清;少数工人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不遵守操作规程,造成了一些事故。
工人们把生产管理中这些严重的事实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联系起来,进行批判,使分厂党委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反复学习了“鞍钢宪法”,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管理也是社教”的教导,学习了大庆的经验,认识到,生产管理中有大量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问题,决不是单纯的生产和业务问题。只有大胆地认真地抓这个问题,才能巩固党对企业的领导权,才能落实“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一年来,铸造分厂在生产管理上着重抓了这样几项工作。
==依靠工人群众改革规章制度==
铸造分厂过去虽然抓了两次规章制度的改革,但由于没有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效果不好。以后在“一打三反”运动中,他们认真总结了这方面的教训,体会到,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中某些同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的部分,也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革命。必须把它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同对广大工人和干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改得好。
于是,分厂党委发动群众,对修正主义规章制度开展了革命大批判,对破坏生产、煽动无政府主义思潮的阶级敌人进行了揭发,对群众进行了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掀起了一个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的热潮。各车间、工序经过工人群众广泛讨论并报分厂党委批准,分别起草了适用于本车间、本工序的生产管理制度。
新的规章制度,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中干部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同志式的关系,体现了工人积极参加企业管理的主人翁精神。比如新的技术质量检查制度,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检查员检验把关的作法,把群众检验同专职人员检验结合起来。新的制度还规定专职检查员,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是由于操作工人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就帮助他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觉悟。问题是由于工人技术不熟练造成的,就帮助他找出操作上的毛病,指导他提高技术。这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文化大革命前质量检验中的“管、卡、压”的倾向。
过去的“岗位责任制”,片面强调个人责任。通过加强全局观点的教育,广大群众对“岗位责任制”的内容作了一些修改,使大家认识到,执行岗位责任制,一定要做好本岗位的工作,但其目的是为全局的革命利益服务。这就使工人群众在工作中,有了更高的标准。过去,机修组的工人认为“那里机器出了故障,那里才是我们的岗位”,如果机器正常运转,他们就坐在屋子里等着;加强了全局观点后,他们就不再等活,而是找活了。他们主动到各车间巡回检查,还帮助操作工人熟悉机器性能和保养的注意事项,使许多设备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大加强了机器的维护和保养。
对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改革,铸造分厂比较慎重。他们认为,那里有许多东西是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不要轻易地废除或改变,因此多数都保留下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有些工艺和操作规程也需要改革。比如焊补间的工人,根据自己工艺操作的实践经验,发扬争分夺秒的革命精神,大胆创新,改变了旧的规程,把七分半钟工艺处理时间,缩短到两分半,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质量。
新的规章制度因为是工人群众自己订出来的,所以大家都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它,敢于和违犯制度的现象作斗争。有一次,砂芯车间一个青年工人,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打了一批芯子,报废了一大半。班里的工人发现后,当即追查原因。他借口砂子水分不够,炉温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大家不同意他这种说法,看着让他重打了一百个,只废了三个。工人们抓住这件事,在班组和车间展开了讨论。大家从废品看思想,批判了不要制度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教育了这个工人,也教育了大家,增强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自觉性。
==充分发挥计划工作的能动作用==
过去,铸造分厂的领导班子认为,分厂一级的计划工作比较简单,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总厂根据国家的计划下达的。因此,计划工作只交给计划组的几个人去搞。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下达的汽车生产任务越来越大。这时候,计划组要么摆出各种数据说明完不成这样大的任务;要么勉强把计划下达到班、组了事。分厂党委分析了这些情况,发现过去计划工作存在着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一是胸中没有全局,不是根据全局的需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千方百计地完成国家的计划;二是眼里没有群众,而是只看那些死的数据,什么设备能力、运转速度、保险系数等等,这就必然会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生产的发展。
分厂党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带领和帮助计划工作人员作了以下两件事。
通过计划工作,把全局的需要变成广大工人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去年九月,党委领导同志带领计划工作人员深入到车间、班组,和工人群众一同研究制定月计划的问题。当时,上级下达的任务是四千五百吨,计划组认为超出了过去生产的最高纪录,很难安排。党委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工作,号召大家把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和完成国家任务作为落实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公报的实际行动,并且和工人群众一起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发动大家想办法,挖潜力。结果,出乎计划人员的预料,不但完成了计划,还超额了四百多吨。实践使大家认识到,计划工作决不仅仅是计算数据的工作,首先是从思想上动员群众的工作。只要把群众关心全局的主人翁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能转化为发展生产的动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
和工人群众一起,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生产能力。铸造分厂过去订计划的时候,考虑最多的是一个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多年来,由于计划工作人员只凭输送带的设计转速制订生产计划,这个部件的日产量始终保持在二百个左右。去年九月,党委和工人们商量,能不能把日产量突破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大的生产能力。工人们听后情绪很高。经过研究,加强了过去流水生产中的几个薄弱环节,密切了工序之间的配合,按照日产六百个的设想搞了一天试验。领导同志亲自深入现场和工人们一同操作,结果,这一天在不增加人力,不延长工时的条件下,工人们以冲天的干劲,生产了一千零二十五个,超过过去的四倍还多。这次试验的成功,不仅计划人员感到吃惊,许多工人也感到吃惊,说:“过去的计划把我们限制得死死的,这次党委把我的思想解放了,也把设备的生产能力解放了。”通过实践,使计划人员认识到过去只以机械运动的死数据作为订计划的依据,而看不到工人群众中蕴藏着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论。遵照毛主席关于“在订计划的时候,必须发动群众,注意留有充分的余地”的教导,以后这个铸件日产量在一般情况下,安排五百到六百个,任务紧急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在八百个以上。这样的计划,因为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实际,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加强对青年工人的技术教育==
近几年来,铸造分厂补充了一大批新工人。这些年轻人充满革命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训练,曾经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这种情况的出现,使铸造分厂党委认识到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和技术教育的领导。可是,由于不少青年工人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愿意学技术,不尊重老师傅,一说要学习技术,就误认为是“技术第一”的流毒。因此影响到老工人带徒弟的积极性。分厂党委感到要搞好技术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好师徒关系问题。
为了正确地解决师徒关系问题,分厂党委发动全厂工人展开了一场大讨论。首先从阶级斗争教育入手,普遍提高大家的觉悟,树立为革命带好徒弟,为革命学好技术的思想。大家具体解剖了这样两件事:一件是有个坏家伙,利用新工人不懂技术的弱点,故意破坏操作规程,制造废品,以致大量的废品从这个新工人的面前经过,却发现不了。另一件是有个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技术权威”,见新工人在操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帮他,而是笑他,直到几个老工人发现后跑来帮助,才得到解决。大家透过这两件事,进一步认识到帮助新工人提高觉悟,掌握技术,是关系到无产阶级在生产领域中能不能压倒资产阶级,能不能掌握生产领导权和主动权的大问题,决不是什么“技术第一”的流毒,而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需要。经过分厂党委的一系列工作,各个车间逐步建立了新的师徒关系。
新的师徒关系,强调发挥老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分厂党委组织青年工人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指示,使大家认识到,当学徒就是要虚心学习师傅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技术、好经验。
造型车间老工人张殿君满腔热情地教徒弟杨信立学技术,告诉他装砂造型时机器震动次数要掌握适当,震动多了,少了,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并且一遍一遍耐心地给他作操作示范。可他偏不听师傅的话,有时故意多震动几下,有时故意少震动几下,弄得张师傅很伤脑筋。厂里进行师徒关系的教育,张师傅觉得小杨不听话,是自己思想工作做得不够,就找小杨谈心。小杨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检查了不尊重师傅的错误思想。为了进一步使小杨认识造型操作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张师傅把自己做的砂型和小杨做的砂型分别作上记号,领着小杨到下一道工序去看,把两个铸件作对比分析。这使小杨很吃惊,原来用张师傅做的砂型造出的铸件质量非常好,而用自己做的砂型造出的铸件却成了废品。抓住这两个铸件的对比,张师傅给小杨说明为革命掌握技术本领的重要意义。然后,又进一步给小杨讲解震动次数多少为什么会影响产品质量的道理。这使小杨很受启发,认识到造型工序不是没有技术可学,而是自己没有虚心去学。张师傅看到小杨有了虚心学习技术的要求,心里很高兴,就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手把手地教给他。这样,小杨的操作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新的师徒关系,也要提倡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师傅的缺点徒弟可以批评帮助,徒弟的长处师傅也要虚心学习。
一年多来,铸造分厂加强生产管理的结果,不仅广大工人和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厂的生产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年一至十一月,超额百分之十完成了国家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二,产品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成本也比过去有所降低,各种铸件做到了月月有贮备。
{{PD-anon|1971}}
ekby7q5ngopx1oexarr0nwfh5iepluu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0
1108834
2171115
2022-08-11T00:14:08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辽宁省营口造纸厂的调查 |noauthor=轻工业部 辽宁省革委会一轻局 营口市革命委员会 新华社记者联合调查 |y=1971 |m=12 |d=14 |from=人民日报 }} 在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辽宁省营口造纸厂党委根据党的路线和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正确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辽宁省营口造纸厂的调查
|noauthor=轻工业部 辽宁省革委会一轻局 营口市革命委员会 新华社记者联合调查
|y=1971
|m=12
|d=14
|from=人民日报
}}
在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辽宁省营口造纸厂党委根据党的路线和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正确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充分调动了广大工人、革命干部和革命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这个三十年代的老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近两年来,这个厂由过去只能生产普通纸和商品纸浆,发展到能够生产电容器纸、绝缘木浆、氯气、烧碱、胡敏酸铵等多种产品。全厂在一九七○年提前九十六天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今年一至十月份又完成了全年国家计划的百分之八十九以上,七个品种的产品合格率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八点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正确处理革命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营口造纸厂党委注意正确处理革命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把革命和生产分割和对立起来,就不能真正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年多来,厂党委先后六次举办有全厂干部和工人代表参加的学习班,结合本厂的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的教导,认识到: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在经济领域里充满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因此,企业党委必须坚持政治挂帅,用政治统帅经济,经济工作才有正确的方向。
厂党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凡是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党委都定期讨论,经常检查。同时,采取措施克服过去那种政治工作干部不过问生产,生产管理干部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偏向。政治工作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在党委的一元化领导下,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使“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在企业里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今年在“一打三反”运动高潮的时候,工厂决定进行一项重大技术改造,增产一种国家急需的新产品,有人却说这是“用生产压革命”,主张等运动完了再搞。厂党委认为,这是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把革命和生产对立起来的流毒没有肃清的反映。他们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发动群众业余闹革命。结果,在胜利开展“一打三反”运动的同时,提前完成了这项技术改造任务。
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副书记遵照毛主席关于“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的教导,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生产中的问题,坚持用政治统帅生产。有一段时间,九号造纸机产量波动,成为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影响计划的完成。厂党委书记亲自下去调查研究,发现这个车间管理比较混乱,三班生产操作不统一,加上少数人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劳动纪律松弛,造成纸张断头多、机器空运转等情况,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他就同车间党支部研究,加强纪律教育,建立必要的制度,统一操作规程,很快扭转了局面,使日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党委副书记是一位军队干部,他虚心向地方干部和工人群众学习,努力掌握生产情况,熟悉生产业务,逐步取得了领导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抓好经济工作中的方向路线问题==
工厂党委领导经济工作到底抓什么?有人说“说一千道一万,拿出纸来是好汉”;还有人说“学大庆好不好,指标高低见分晓”。营口造纸厂党委认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就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的领导。纸厂当然是要生产纸的,指标也是要的。问题在于怎么抓?既不能就生产抓生产、就指标抓指标,也不能象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那样空讲政治领导,而必须象大庆那样,狠抓经济工作中的方向、路线和政策问题,保证企业始终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这个厂在改变企业面貌的过程中,充满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厂党委组织全厂广大革命群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批判“爬行主义”、“贪大求洋”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大力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个厂氯、碱工程的竣工投产,就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战胜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
造纸需要氯气和烧碱,过去这个厂长期依靠外地供应,不能满足需要;而本地又有生产氯气和烧碱的食盐资源可以利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营口市旧市委依靠少数人,搞了一个贪大求洋的方案,要在这个厂建设一项生产氯气和烧碱的工程。结果花了一年多时间,浪费一百零八万元,还一点氯、碱也没生产出来。去年,厂党委发动群众,深入批判“贪大求洋”的修正主义路线,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用清仓挖潜、修旧利废等办法,解决了整个工程需要的六十多种设备,仅用五十五天时间,花了三十七万元,就建成了一座年产氯气和烧碱各四千多吨的氯、碱车间,做到了氯气自给,烧碱自给有余,并支援了兄弟单位,而且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还为国家积累资金五十多万元。
有没有全局观念,是路线斗争觉悟高低的一个标志。这个厂党委经常带领广大工人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的教导,帮助大家树立全局观念。一九七○年,他们根据国家需要,承担了试制电容器纸的任务。这种纸薄如蝉翼,被称为“纸中之王”。有人说“辽河水浑浊,空气尘埃多,没有条件搞”。工人群众豪迈地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生产的方向,造纸工人敢擒纸中王。”厂党委带领工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闯过了道道技术难关,仅用七十五天时间,就自己制造出了一台电容器纸机,生产出了合格的电容器纸。
政策是路线的具体体现。营口造纸厂党委还不断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党的政策教育,增强政策观念,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从而保证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贯彻执行,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工作的发展。为了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他们在注意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同时,还注意在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加强对原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培养一个扎扎实实的好作风==
没有一个革命化的领导作风,就不能很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营口造纸厂党委领导成员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加强调查研究,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他们的好作风主要表现在:
一、讲求实效。近两年来,这个厂党委在改变老旧企业面貌的过程中,立足于本厂现有条件,立足于修旧利废,立足于自己动手,一切经过试验,一步一个脚印,搞了十几个技术改造和综合利用项目,个个当年见效,收到显著成果。例如,他们为了扩大电容器纸生产,组织了三结合小组,只用了六十五天,花了六万五千元投资,就把一台老纸机改造为电容器纸机,并且胜利投入了生产。今年,他们又改造了一台大型老纸机,使电容器纸的生产能力成倍地增加。同时,奋战一百天,建成了电容器纸浆工程,使电容器纸实现了配套生产。
二、坚持调查研究。这个厂党委注意做到遇事同群众商量,一切经过调查研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工作中,有人认为过去的规章制度都是“管、卡、压”,不能用。厂党委就选择第一车间作试点,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了科学分析,区别不同情况,该破除的破除,该修改的修改,该恢复的恢复,该增订的增订,有效地加强了企业管理。例如岗位责任制是搞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必要制度,可是有个时候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把它取消了,以致造成设备带病运转多、事故多。党委经过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认为这个制度不能破,应该坚持,很快就恢复了这一制度。
三、抓好自己的典型。毛主席指出:“应当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厂党委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注意树立了一批自己的典型。如在学大庆运动中,有的车间领导工作一般化,流于形式,而九车间做得比较好,厂党委就总结推广了九车间的经验,接着又总结宣传了“革命的老黄牛”原有维、学大庆的带头人胡玉林、技术革新闯将陈兴恒等七位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全厂“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PD-anon|1971}}
hjcwmfdpkmphl2opbh7nvmjk65hzs63
欢迎我国和冰岛共和国建交
0
1108835
2171116
2022-08-11T00:18:58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欢迎我国和冰岛共和国建交 |noauthor=《人民日报》社论 |y=1971 |m=12 |d=16 |from=人民日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冰岛共和国正式建交了。这是中冰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和冰岛人民谱写出两国关系的新乐章,我们感到高兴,表示欢迎。 中国政府和冰岛政府经过友好谈判,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原…”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欢迎我国和冰岛共和国建交
|noauthor=《人民日报》社论
|y=1971
|m=12
|d=16
|from=人民日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冰岛共和国正式建交了。这是中冰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和冰岛人民谱写出两国关系的新乐章,我们感到高兴,表示欢迎。
中国政府和冰岛政府经过友好谈判,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原则,决定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一贯主张,不论大国或小国,都应当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处理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反对大国高人一等,小国低人一级的帝国主义理论。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同世界上的中、小国家一道,为反对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共同斗争。
冰岛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斗争。冰岛人民多次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要求撤除美国军事基地。目前,冰岛政府决定把捕鱼限制范围从十二浬扩大到五十浬,反映了冰岛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要求,得到普遍的同情。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冰岛人民的正义斗争。
中冰两国人民之间一向有着友好的情谊。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人民进行了友好往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在今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冰岛政府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投票赞成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提案,反对美、日炮制的荒谬提案。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现在,中冰两国的正式建交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深信,中冰两国人民的友谊,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必将得到不断增进。
{{PD-anon|1971}}
2bagnsjw6nyo77ocuq9r4m3cb4elqr6
不断推进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
0
1108836
2171117
2022-08-11T00:27:36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不断推进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 |noauthor=农林部写作小组 |y=1971 |m=12 |d=19 |from=人民日报 }} 我国的农田基本建设,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造自然、夺取农业生产主动权的伟大斗争,是关系到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件大事。 政治思想的革命,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涨;而农业生产的高涨,往往是和冬春农田基本建…”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不断推进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
|noauthor=农林部写作小组
|y=1971
|m=12
|d=19
|from=人民日报
}}
我国的农田基本建设,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改造自然、夺取农业生产主动权的伟大斗争,是关系到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件大事。
政治思想的革命,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涨;而农业生产的高涨,往往是和冬春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分不开的。在我国广大农村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多次掀起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带来了农业战线的不断胜利。一九六四年以来,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和干部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开展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进一步落实党的政策,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高涨,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大大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我国有些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国农业生产仍夺得了连续第十个丰收年。事实充分显示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坚定了广大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征服自然、实现高产稳产的信心。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农田基本建设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一条重要战线。象其他革命运动一样,要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在伟大成就面前,决不能骄傲自满。在种种困难面前,决不能退缩气馁。今年秋后,许多学大寨先进地区的领导干部根据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抓住了有利季节,站在群众运动的前面,加强了对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认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妥善安排劳力,领导群众投入了治山治水、筑堤修库、深翻改土、平整土地、排涝除碱、造田造地、整修梯田等兴建高产稳产农田的新的战斗。山西省昔阳县就是许多走在前头的县中的一个。昔阳的广大社员群众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大寨为榜样,批判了骄傲自满和松劲思想,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多年来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的战斗。
目前,一个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正在兴起。这是当前农业生产建设战线的主流。另一方面,那种顾虑重重、拖拖拉拉,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敢领导群众向大自然进军的思想作风,在部分地方、部分干部中间仍然存在;也有一些同志有了一点成绩就自满自足,停步不前,不愿再作艰苦努力。对于这些思想作风,应当加以批判和纠正。我们向自然作斗争,要有长期打算,要准备抗御各种自然灾害,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应当看到,在农田基本建设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还在继续进行。要不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靠什么力量干,用什么方法干;是自力更生,还是靠天吃饭,依赖国家,都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自力更生的伟力存在于群众之中。我们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广大群众是要革命、要前进的,他们中间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改造自然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广大群众在向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把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依靠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广大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必将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更加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相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群众,只想靠“国家出钱”,不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只靠“专家”出点子,不总结群众的经验,就会挫伤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积极性,妨碍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其结果,一定是少慢差费,一事无成。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肃清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修建轻管理、重工程轻实效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整修梯田、营造防护林,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按照“三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级治理,社社队队搞工程,大搞群众运动,才能多快好省地办好这件改天换地的大事。在规划中,有重点地安排一些由国家和地方投资的大型、中型骨干工程是必要的;但是大中型工程只有与星罗棋布的小型工程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向大自然作斗争,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雄心壮志,同时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自然界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一个地区的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往往同邻近地区甚至更远一点地区的自然面貌和治理状况有密切联系。一个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做得正确与否,往往同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连带关系。只有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实行全面规划,“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出的一步”,才能保证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把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推向前进。
我们改造自然,不是也不可能改造好了再生产,而是边生产、边改造。要把改造自然的长期规划和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保证当年农业增产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逐步实施。用增加生产来保证不断扩大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用不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只顾当前,不搞长远建设,或者盲目铺大摊子,妨碍当前生产,都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贫下中农说得好:“农田基本建设年年搞,生产年年高,贡献年年大,收入年年多,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就越干越欢。”
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也不一样,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更是各有特点。要认真调查研究,抓住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矛盾,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在水利建设上,要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解决蓄水和排水的矛盾,“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批判和纠正那种一会儿只蓄不排,一会儿又只排不蓄的错误作法。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也是一种片面性。植树造林,在改造自然、抗御灾害方面,有其他基本建设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应当把植树造林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在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植树造林尤为必要。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在进行必要的社会主义协作的时候,要坚持同群众商量,贯彻执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正确处理受益队和非受益队的关系。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同时,要注意采取科学方法,讲究实际效果。在群众发动起来,干劲不断高涨的情况下,要特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战线。我们一定要打好今冬明春农田基本建设这一仗,为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创造更好更扎实的基础。
{{PD-anon|1971}}
eyekvwwp62hz41en65w9dqocq5clidq
集中力量制造主机 千方百计抓好配套
0
1108837
2171118
2022-08-11T00:32:09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集中力量制造主机 千方百计抓好配套 ——太原矿山机器厂的调查报告 |noauthor=第一机械工业部 山西省革委会重工业局 本报记者联合调查 |y=1971 |m=12 |d=20 |from=人民日报 }} 编者按:太原矿山机器厂为什么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比较好呢?这是因为,广大职工经过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明确了矿山机器厂必须集…”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集中力量制造主机 千方百计抓好配套
——太原矿山机器厂的调查报告
|noauthor=第一机械工业部 山西省革委会重工业局 本报记者联合调查
|y=1971
|m=12
|d=20
|from=人民日报
}}
编者按:太原矿山机器厂为什么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比较好呢?这是因为,广大职工经过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明确了矿山机器厂必须集中力量为大打矿山之仗服务,树立了“三优先”、“三坚决”的思想。
“三优先”、“三坚决”的思想,体现了他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自觉性,就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矿山设备的制造任务。
太原矿山机器厂另一点宝贵经验是,在狠抓主机生产的同时,还千方百计抓好配套。配套生产,这是当前工业生产中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也是矿山机器制造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矿山设备能够配套,主机就能迅速在矿山生产建设中发挥威力;不能配套,主机就不能形成生产能力。一个矿山机器厂要更好地为矿山建设服务,不但要搞好主机的制造,而且还要抓好产品的配套。
对整个机械工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配套之仗。要打好配套之仗,就要树立全局观念,就要加强社会主义协作,以便提高各种设备的配套能力,为大打矿山之仗服务。
太原矿山机器厂,是生产矿山采掘设备的大型工厂。到十一月十五日,已提前四十六天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其中,矿山设备和矿山设备的重点产品完成得更好。这个厂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所以比较好,这是广大职工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结果。
==坚持正确方向 优先发展矿山机械==
过去,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抓中间,带两头”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厂一度偏离了为矿山服务的方向。名为矿山机器厂,主要不是生产矿山机器。厂党委认为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教导,带领全厂职工,认真学习了“开发矿业”的指示,批判了“抓中间,带两头”的反动路线,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路线斗争觉悟。大家认识到:有了矿石才能有钢铁,有了钢铁才能有机器,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有的同志说:过去我们是天天“吃”钢不想钢,天天用钢不保钢,等于拖了钢铁工业的“腿”,断了机械工业的“粮”。他们体会到,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制造矿山机械的工厂,必须坚持为矿山建设服务的方向。
为此,厂党委提出了“三优先”的原则。这就是:在安排生产任务的时候,优先安排矿山设备;在安排矿山设备的时候,优先安排重点和急需的矿山设备;在安排增产计划的时候,优先安排矿山设备的增产。为了实现“三优先”的原则,他们还提出了“三坚决”的保证:对矿山建设需要的新产品试制任务,不管技术多难,困难多大,要坚决接受;对国家临时下达或需要提前完成的矿山设备,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重,要坚决完成;对国家急需的矿山设备的备品配件,不管数量多少,费工多大,要坚决安排。
一次,这个厂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要他们提前一个季度完成矿山急需的一批潜孔钻机的任务。当时图纸刚刚出来,有人认为提前有困难。但是,广大职工说: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保证,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重,困难多大,都要坚决完成。
厂党委主要成员深入基层,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过去,有些不直接生产矿山机械的车间,这一次也打破了行业界限,积极参加矿山机械的制造。有的工人和干部把铺盖搬到工厂,干在车间,睡在车间,有时,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就这样,调动了十二个车间、一百多个班组的力量,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这项紧急任务。
今年以来,这个厂仅上半年生产的矿山设备,就超过去年一年生产的总和,为矿山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自己武装自己 扩大生产能力==
随着产量的大幅度上升和新产品的不断增加,设备和原材料不够怎么办?有人认为,现在是大打矿山之仗,我们厂是国家保证的重点,向国家要点东西,有理有据好开口,上级照顾重点会松口。但广大职工说:重点只能说明我们承担的责任重,决不是说我们向国家要的东西应该多。他们批判了这种“重点单位伸手有理论”,决心自己动手,解决设备和材料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他们从三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工余时间,组织力量,自制设备;二是除自制的大型设备,由国家拨给必要的材料和配套产品外,一般的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旧器材,自己配套,自己制造;三是在积极制造新的设备的同时,努力改造老设备,使许多老设备“返老还童”,面目一新,收到了事半功倍、物尽其用的效果。一年多来,他们自制了各种土设备和专用设备二百五十七台,使全厂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四分之一。
制造矿山机械的设备解决了,制造矿山机械的材料不足怎么办?广大职工认为,向上级多要一份材料,就会给国家多增一分负担;材料不够,要靠自己挖掘内部潜力来解决。他们主要向改革产品设计要材料。过去,刘少奇推行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不少产品“傻大笨粗”,既浪费材料,又不适合矿山需要。例如,有一种二百毫米的潜孔钻机,搞了七、八年,改了五、六次,至今还是一个二十八吨重的笨家伙。这次,厂党委组织三结合调查组访问用户。他们在一个矿发现自己生产的十一台钻机,因为笨重难以上山,弃置不用。矿工们痛心地说:“我们天天盼,月月盼,哪知盼来这么个笨东西。”矿山实地调查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回厂以后,立即根据矿工们的意见,改进了机器的结构,简化了零部件,使体积缩小三分之一,重量减轻一半,制造工时也减少三分之二。经过矿山试用证明,性能大大优于老产品。仅这一项,今年即可为国家节约钢材七百多吨。
一年多来,这个厂试制成功了大型联合掘进机、新型潜孔钻机、大断面装岩机等十四种新产品。改革了潜孔钻机、地上折叠机等三十七种老产品。改革后的产品,重量一般都减轻一半,有的只有原来重量的十分之一,质量普遍提高。
==千方百计抓好产品配套==
过去,这个厂有些人受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存在着重主机、轻配套的思想,错误地认为,搞主机是份内事,抓配套是份外事。因而,使许多主机,不能及时配套,不能形成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广大职工提高了路线觉悟,他们认识到,在大力生产主机的同时,必须抓好配套产品。
为了抓好配套,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就先去访问供应部门,了解配套产品和器材的供应情况,尽可能地根据供应条件进行设计。有时设计人员还主动和供应人员一起去生产配套产品的工厂解决产品配套问题。比如二百毫米潜孔钻机需要一种电气控制柜,现有的这种产品,型号和规格不对路。设计人员和供应人员就到订货工厂共同研究修改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并且深入车间班组和工人一起解决制造中的问题,使这种配套产品得到落实。
为了抓好配套,负责保管工作的同志也改变了过去不让设计人员进仓库,向设计人员“保密”的作风。他们主动把设计人员请来,将库存的配套产品和器材向他们交底。这样,能用的就用,能代的就代,能改的就改,使许多配套问题得到了解决。例如,五点五米联合掘进机缺配套产品,由设计、生产和供应人员一起研究,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条件下,把设计稍作改动,就用上了库存的电动机、阀门、电器开关箱等一百多种配套产品。
为了抓好配套,这个厂通过省、市有关部门的协助安排,积极扶植一些城镇、社队的工厂,生产配套产品。例如,电器开关箱是今年供不应求的配套产品,他们就帮助本省一个工厂,解决技术和原料材料的供应问题,很快生产出了这种产品,满足了冲击式钻机等产品的配套需要。又如为了解决活塞环的供应问题,他们又在本省扶植一个小厂,借给两台旧车床,帮助做了些工夹具,很快就大批地生产出了活塞环。目前这个厂生产的活塞环,不仅满足了太原矿山机器厂的需要,而且已经接受其他厂的订货。这种做法,不仅迅速地提高了本厂的配套水平,而且对地方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PD-anon|1971}}
7jwj5hcujoiym1kd3z4a35wn0kr6ugx
把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
0
1108838
2171119
2022-08-11T00:38:56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把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公社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中国共产党湖南省零陵地区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调查组 |y=1971 |m=12 |d=21 |from=红旗 }}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一个公社把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的经验。他们的体会是:用革命大批判划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大是…”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把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公社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中国共产党湖南省零陵地区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调查组
|y=1971
|m=12
|d=21
|from=红旗
}}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一个公社把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的经验。他们的体会是:用革命大批判划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大是大非;围绕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新动向,为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提出新课题,使路线教育不断深入;把革命大批判和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路线斗争觉悟。
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公社党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的教导,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中,紧密结合革命大批判,坚持不懈地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和各种错误思想,推动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进一步巩固了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当前,全公社生气勃勃。广大贫下中农深有体会地说:“革命大批判是法宝,路线教育离不了。经常开展大批判,路线觉悟步步高。”
==用革命大批判划清两条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
“有比较才能鉴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历来是同王明、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对修正主义路线批得越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立得越牢。
码市公社开始进行路线教育时,只注重正面讲,没有注意结合革命大批判。后来,他们在总结下湾和咸佳两个大队进行路线教育的经验时,受到了启发。下湾大队在路线教育中,紧密结合革命大批判,使干部和群众懂得怎样做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怎样做违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显著提高;而咸佳大队虽然也抓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学了两条路线斗争史,但没有抓紧革命大批判,结果还是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理解不深。这使他们认识到:破和立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破就没有立。破得不深就立得不牢。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为了实现其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阴谋,往往采取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手法,干扰、破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因此,只有把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划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大是大非,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
认识提高后,他们在进行路线教育时,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群众,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的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开展革命大批判,分清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什么是马列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
这个公社的码市大队,在路线教育中,广大贫下中农强烈要求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但是,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的人却说:“我们大队靠近圩镇,田少人多,搞农业出息不大。要改变落后面貌,还是靠挑箩卖担抓现金。”大队党支部觉察到:是学大寨还是弃农经商,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问题。他们针对这个问题,在全大队开展了一场“靠什么改变落后面貌”的大辩论。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诉资本主义的苦,忆集体化的甜,用具体事实揭露和批判刘少奇的“三自一包”、“金钱挂帅”的反动本质。一九五五年,这个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办起农业合作社,粮食大幅度增产;一九五六年,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大搞弃农经商,使集体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一九五七年,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带来了生产大发展;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一伙刮起了“三自一包”黑风,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破坏;后来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端正了方向,集体经济才又得到巩固和发展。回顾历史,联系现实,使大家深深认识到:弃农经商是资本主义的歪门邪道,是穷千家富一人的绝路,是刘少奇修正主义的黑货;“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干部群众通过大辩论,划清了界限,辨明了是非,抵制了资本主义倾向,发挥了社会主义积极性。去年,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大搞科学种田,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总产量和集体经济总收入都翻了一番。
码市公社党委在实践中尝到了把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结合起来的甜头。他们结合本地的斗争实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反动谬论,划清两条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促进了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例如:在坚持阶级斗争方面,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划清阶级亲和宗族亲的界限,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论。在加强革命团结方面,批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破坏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滔天罪行,划清革命团结和一团和气的界限,坚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革命团结。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划清副业单干和发展家庭副业、正当集市贸易的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批判“唯生产力论”,划清抓革命,促生产和“生产第一”的界限,坚持用革命统帅生产;批判懒汉懦夫思想,划清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和从实际出发的界限,坚持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等等。由于他们经常地在路线教育中这样开展大批判、大辩论,提高了干部和群众识别真假马列主义的能力,使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受到揭露、抵制,充分发挥了路线教育的威力。
==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要经常进行==
码市公社党委在路线教育的实践中体会到: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的长期性和经常性。路线教育要经常搞,反复搞,革命大批判也必须经常抓,反复抓。他们的作法是:
一、根据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需要,根据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公社党委蹲点的下湾大队,围绕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进行了三次路线教育,结合开展了三次革命大批判,使路线教育不断深入。
党的“九大”以后,他们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九大”团结、胜利路线,联系本大队的实际,找不团结的因素,摆不团结的危害,挖不团结的根源,揭露一小撮阶级敌人破坏革命团结的罪行。大家认识到,阶级敌人为了实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阴谋,总是要施展造谣惑众、挑拨离间的手法,破坏革命队伍的团结。而我们如果存在自由主义,就容易被阶级敌人所利用。因此,我们只有揭露、批判阶级敌人破坏和分裂革命队伍团结的阴谋,克服自由主义倾向,才能加强团结,取得革命和生产的胜利。
这个大队在批修整风中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教育时,一小撮阶级敌人又跳出来,胡说什么“党的基本路线讲斗争,‘九大’路线讲团结,要团结就不能搞批判,越批越不团结”。干部和群众批判了这一反动谬论,认识到:“九大”团结、胜利的路线同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团结起来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团结和斗争是对立的统一,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巩固和发展革命团结;只有团结一致,斗争才有力量。那种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团结毫无共同之处。同时,我们讲的团结,是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人民的团结,对于阶级敌人,对于阴谋家、野心家、反革命两面派,决无什么团结可讲,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有段时间,有的干部和社员认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不存在路线斗争了”。针对这种思想,这个大队结合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大家进一步批判了“党内和平论”,认识到,天上有云,就会下雨,地上有狼,总要吃人。社会上存在阶级斗争,总会反映到党内来。混进党内的一小撮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要他们不反党,不搞修正主义,不进行分裂阴谋活动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因势利导,去夺取胜利。通过学习、批判,使大家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党内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党正是从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对混进党内的一小撮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揭露和批判,会使我们党更加团结,更加强大。
二、联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新动向,及时开展革命大批判。码市公社党委坚持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为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提出新课题,使路线教育常讲常新,革命大批判常批常新。辇江大队打草鞋本来是一项家庭副业,有个时期,一小撮阶级敌人在开展家庭副业的幌子下,刮起一股专打草鞋,不出集体工,搞副业单干的歪风。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批判了这股歪风,他们又抛出“消灭草鞋耙,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谬论,妄图从极“左”的方面破坏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联系这一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这个大队组织干部社员反复学习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开展大批判,划清副业单干和正当家庭副业的界限,使家庭副业生产健康的开展。公社党委根据辇江大队的经验,在全公社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政策教育,学习毛主席论政策的有关教导,批判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提高了干部群众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
三、总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新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开展革命大批判,使路线教育不断深入。所城大队在“一打三反”运动中,有少数干部认为,“现在地主无地了,富农不富了,抓阶级斗争不那么重要了”,使运动深入不下去。后来通过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贫下中农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控诉了旧社会地主富农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罪恶,揭露现实阶级斗争的种种表现,列举了阶级敌人长期隐藏“变天账”、杀人凶器等反革命罪行,说明阶级斗争的形式变化了,但他们的反动本质没有变,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活动。我们决不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基本胜利,看作是阶级斗争的结束,也不能把阶级斗争的起伏,看作阶级斗争的有无。认识提高以后,他们放手发动群众,挖出了暗藏很深的敌人,有力地推动了“一打三反”运动。公社党委及时总结了这个大队把回忆对比的阶级教育与两条路线斗争教育结合起来的经验,指导各大队的运动深入开展。这个公社由于不断总结经验,指导路线教育和革命大批判不断深入,获得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主动权。
==用革命大批判开展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遵照毛主席关于“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的教导,码市公社党委在路线教育中,注意引导干部群众把革命大批判同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
这个公社在路线教育中,发现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干部由于世界观没有很好改造,头脑里私心杂念较多,不敢坚持原则,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时,常常“左”右摇摆。许多事实使公社党委认识到:两条路线斗争,归根到底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什么世界观,就执行什么路线。因此,他们在路线教育中,组织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认真改造世界观。
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遇到“左”右摇摆时,他们引导干部群众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坚持按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办事。有个大队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斗争中,少数干部认为,“要多栽花,少栽刺,免得运动来了受气”,不敢坚持斗争。公社党委成员和大队党支部,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使大家认识到:对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势力不栽“刺”,就是为资本主义复辟开门、让路。到头来,政权丢了,不仅要“受气”,连脑袋也保不住。“老好人”实际上是好了阶级敌人,好了资本主义,害了贫下中农,害了革命,也害了自己。从此,这些干部带领群众主动向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倾向进攻,使大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多栽花,少栽刺,实际是怕别人‘刺’自己。只有彻底改造世界观,才能当好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带头人。”
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比较顺利时,他们注意引导干部群众警惕和平麻痹思想,认识大好形势下的阶级斗争,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一个大队,今年春耕开始时,个别干部在大好形势下,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认为修正主义路线批过了,阶级敌人斗过了,现在就是安安心心搞生产了。公社党委及时抓住这一苗头,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揭露一小撮阶级敌人暗地破坏春耕生产的反动言行,使大家认识到:思想上和平麻痹,就不能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抓阶级斗争,“安安心心搞生产”的思想,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反映。通过革命大批判,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坚持开展阶级斗争,保证了春耕生产的胜利完成。
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取得成绩时,他们注意引导干部群众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坚持继续革命。去年这个公社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革命和生产取得了较大成绩,成为全县的先进单位。这时,少数同志就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公社党委针对这个问题,层层举办学习班,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谦虚、谨慎”的教导,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揭矛盾,找差距,反骄破满,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在路线教育中,这个公社党委的成员,注意把自己摆进去,斗私批修,努力改造世界观。这样做,带动了干部和群众在路线教育中也努力改造世界观,使路线教育不断深入发展。
{{PD-anon|1971}}
t4snmgdbbs0wdfaaqryb74rcbo81fay
配合农村做好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
0
1108839
2171121
2022-08-11T00:46:07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配合农村做好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 ——江苏省扬州市琼花居民区的调查报告 |noauthor=扬州市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 上山下乡办公室联合调查 |y=1971 |m=12 |d=21 |from=人民日报 }} 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城市怎样配合做好再教育工作?江苏省扬州市琼花居民区几年来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还要不要管?== 琼花居民区从一九六四年起…”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配合农村做好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
——江苏省扬州市琼花居民区的调查报告
|noauthor=扬州市革委会政工组宣传组 上山下乡办公室联合调查
|y=1971
|m=12
|d=21
|from=人民日报
}}
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城市怎样配合做好再教育工作?江苏省扬州市琼花居民区几年来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还要不要管?==
琼花居民区从一九六四年起,就有一些知识青年陆续奔赴农村干革命。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光辉指示以后,有更多的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知识青年下去以后,城市还要不要管?这个居民区的少数干部曾经认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比是接力赛跑。我们只管组织青年下乡,下去以后的教育工作就是贫下中农的事了。”但很多干部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了统一思想,居民委员会举办了干部学习班,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指示和“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同时分析了知识青年下乡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情况。这个居民区的广大知识青年的家长,积极支持子女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干革命;但也有少数受“读书做官论”等修正主义黑货毒害较深的家长,轻视农村,轻视劳动,老是拖子女的后腿。因此,个别知识青年名义上下了乡,实际上却长期蹲在城里吃闲饭。街道上的一小撮阶级敌人则造谣破坏,并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拉拢、腐蚀青年。面对这一激烈、复杂的斗争现实,广大居民干部认识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每个革命者都应当关心和支持这场革命,都应当关心和促进青年一代的成长。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还在继续。这些知识青年能不能健康成长,同城里有关的人用哪个阶级的世界观去影响他们,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的党政领导机关怎么可以撒手不管呢?
琼花居民委员会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发动和依靠广大革命群众,展开了配合再教育的工作。居民区成立了配合再教育领导小组,并按地段建立了联络站,具体负责同有关社、队挂钩联系,针对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情况开展工作。
==从那儿着手?==
配合再教育的工作,应当从那儿着手?琼花居民区分析了历年来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情况,发现他们能不能扎根农村,能不能迅速成长,同家长的态度密切相关。家长的思想觉悟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不同,效果也往往不同。家长的一封信,一次谈话,一件包裹,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不是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就是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同时,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活动容易在家长面前流露,家长的话也容易为下乡青年所接受。因此,配合再教育工作必须从抓好家长思想革命化入手。
琼花居民区抓下乡青年家长的思想革命化,首先抓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开展革命大批判。举办过多期下乡知识青年家长学习班,召开过多次批判会,主要是帮助一些家长克服“养儿防老”、“读书做官”、轻视农村、轻视劳动等封资修的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居民赵大娘原来旧思想多一些,女儿下乡插队以后,她认为孩子读了十多年书,下乡去拿大锹、扁担,一不“光彩”,二没“前途”,便想方设法要把女儿弄到城里工作。她女儿在农村里也安不下心。居民区的干部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导,启发她忆苦思甜,同她一起批判轻视农村的思想,批判“读书做官论”等修正主义黑货。赵大娘终于想通了,不仅不再拖女儿的后腿,还经常鼓励女儿在农村好好锻炼。每到大忙季节,她还到女儿插队的地方,和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一块劳动。她逐渐爱上了农村,并主动申请到农村安家落户干革命了。
琼花居民区还采取请上来介绍、派下去走访的办法,用事实来教育下乡青年的家长,提高他们的觉悟。通过请进城办事的有关社、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介绍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情况,请锻炼比较好的知识青年介绍在农村成长的过程,以及派居民干部和革命家长代表到农村访问下乡知识青年,广大下乡青年的家长了解到农村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好课堂,贫下中农是知识青年的好老师,深刻体会到毛主席指引的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知识青年革命化的必由之路,因而更加自觉地支持子女扎根农村干革命。
==重点抓什么?==
毛主席教导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贫下中农为老师,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改造世界观。但是,有的知识青年到农村以后,却满足于学农活,炼身体,甚至只考虑挣工分,而忽视了思想改造。有的家长对子女也是从生活上关心多,从政治上关心少。琼花居民区的配合再教育领导小组,十分重视下乡知识青年的世界观的改造。领导小组经常给知识青年寄送学习材料,鼓励他们认真读马、列著作,读毛主席著作。经常同有关社、队联系,了解下乡青年思想改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派去访问的代表,着重检查他们学习和改造思想的情况。对下乡青年的家长,也经常提醒他们注意通过子女的一言一行发现世界观上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工人汤成林的儿子汤贻瑞,到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在参加劳动等方面表现比较好。可是,有一次回家探亲时告诉父亲,贫下中农叫他当会计,他不愿意当。老汤当即追问为什么不愿意。原来他怕当了会计脱不了身,进不了城。老汤便帮助他从世界观上找原因,教育他树立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思想。汤贻瑞回去后愉快地接受了当会计的任务,并且更加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劳动和工作都很出色,后来被评为县和地区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毛主席教育青年:“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有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后,有埋头劳动不问政治的现象。少数有旧思想的家长,也往往笼统地让子女在农村搞好关系,不要得罪人。针对这种情况,琼花居民区在配合再教育工作中,强调要提高下乡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并把它作为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改造世界观的中心课题。每当知识青年回城探亲,居民区就通过办学习班等方式,教育他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有一次,居民委员会发现一个阶级敌人暗中拉拢、腐蚀知识青年,马上发动革命家长、居民群众和知识青年对他进行了批斗,并且组织群众连续出了三期革命大批判专栏,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从此,许多下乡青年的家长更加注意帮助子女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居民许大妈的女儿有一次回城探亲,在谈到批斗一个盗窃集体粮食的富农分子时,说了句“这家伙磕头作揖,样子可怜”。许大妈立即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帮助她认清阶级敌人的反动本质和狠毒心肠,使她增强了阶级斗争观念。她回村以后,积极地投入了“一打三反”运动。
琼花居民区积极做好配合再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也促进了自身革命化,推动了街道的斗、批、改。
{{PD-anon|1971}}
65899fvqgid90ic1g81j73wrgrsld9b
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好后勤
0
1108840
2171122
2022-08-11T00:53:19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好后勤 ——上海第一五金商店支持工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财贸组调查组 上海市第一商业局革委会调查组 新华社记者 |y=1971 |m=12 |d=24 |from=人民日报 }} 上海第一五金商店的广大革命职工,遵照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教导,在商业工作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全心全意地为工农…”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好后勤
——上海第一五金商店支持工农业生产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财贸组调查组 上海市第一商业局革委会调查组 新华社记者
|y=1971
|m=12
|d=24
|from=人民日报
}}
上海第一五金商店的广大革命职工,遵照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教导,在商业工作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全心全意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批判唯心论,坚持唯物论,深入生产第一线,大搞调查研究,做好商品供应工作;积极开展以卖带修、售租结合的业务,推动工厂、农村自修五金工具,充分挖掘物资潜力,在支持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工农群众热情赞扬这家商店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好后勤”。
==下厂下乡,调查研究,做好商品供应工作==
上海第一五金商店担负着城市工厂、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手用五金工具的供应任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方面对五金工具的供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合理组织商品分配,搞好供应工作,这个商店决心坚持下厂下乡,调查研究,掌握工厂、农村使用五金商品的情况,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没有肃清,有的人认为“商品买卖,你来我卖,下厂调查,多此一举”,还有的人把下厂下乡调查错误地说成是“资本家跑街兜生意的翻版”,“修正主义商业路线的产物”。革命职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这些错误论调展开了斗争。许多职工严肃地指出:资本家跑街,是为了抢生意,赚钞票,剥削劳动人民;我们下厂下乡调查是为了支持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批判了“下去调查多此一举”的论调,更加坚定了下厂下乡调查研究,做好商品供应工作的决心。
几年来,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的教导,坚持经常下厂下乡作调查,了解工厂、农村的生产急需,使商品供应工作做到胸中有数。前些时候,有四十五家工厂先后向这个商店提出要在一个月内供应一百毫米活络扳手五百二十八把,但货源只有二百把,缺口很大,怎么办?商店职工就到这些要货工厂去调查,了解到这些单位对这种活络扳手的需要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厂改用了新设备,过去不需要,现在需要;有的厂是为了增加库存储备,眼前并不急用;有的厂由于原来未提要货计划,现在生产上的确十分需要。弄清这些情况后,他们就采取急需的保证供应、增加库存储备的暂缓供应、计划漏订的补充供应、非专用的供应代用品等办法,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工厂的迫切需要,而且还多出三十七把,使缺口变成了满口。通过这件事,他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摆脱唯心论的束缚,大搞调查研究,才能使商品供应工作越做越细,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这个商店的革命职工在下厂调查中,刻苦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认真学习工人阶级为革命忘我劳动的精神,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自觉性。去年,有一家船厂造万吨轮上的起重机,急需一种特殊规格的立铣刀,市场无货,船厂采购员来到商店找下厂服务员王裕章。虽然这种工具不属第一五金商店经营的范围,但老王觉得工厂生产上有困难,自己就有责任帮助解决,于是满口答应下来。可是,他在全市跑了两天,仍然没有找到。还要不要再找?这时他想起了旧社会帝国主义的轮船在黄浦江上横冲直撞的情景,又想到现在我国造船工人为制造万吨轮,发展社会主义航海事业而焕发出的冲天干劲,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革命精神。他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跑到更多的单位去寻找,终于在上海柴油机厂工人老师傅的热情帮助下,找到了这种特殊规格的立铣刀,为船厂解决了困难。
在深入调查中,他们发现商店的服务时间不能适应工厂三班制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夜班工人急需工具无处购买,影响生产。职工们牢记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从支持生产出发,自去年十月起实行通宵值班服务。一年多来,他们通过这种服务方式为许多工厂、企业解决了不少急需解决的难题。今年二月一个深夜,有家造纸厂在紧张的生产战斗中,造纸设备的轴承座坏了,厂里又没有这种备件,生产停了下来。工人开了汽车赶到第一五金商店要求供应这种商品。但是,柜台里无货,值班的同志就热情地去查存货卡,终于在当天已销售的四只同类型的商品中调剂一只供给了这个工厂,保证了厂里夜班生产照常进行。
为了进一步把供应工作做好,使五金工具更好地适应使用单位的需要,这个商店还采取在柜台上听取反映,到使用单位去深入调查,把工人请到店里开座谈会等方法,广泛征求群众对五金工具的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然后再主动反映给有关生产部门,帮助工厂生产出更多经济实惠的商品供应市场。例如,他们在下厂时,发现钢丝钳在使用中,半爿断裂后,整把都要报废。用户要求能供应半爿钳子,以便修配再用。这种半爿钳子生产部门过去从不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店职工就主动向有关工厂建议安排了半爿钳子的生产。近五个月来,他们组织供应的半爿钳子就有七千六百多只,相当于新钳子同期的供应量,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以卖带修,售租结合,充分挖掘物资潜力==
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五金工具的供应量虽然连年增长,但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有些商品供求矛盾仍然较大。第一五金商店的革命职工,为了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在合理组织商品分配、不断搞好供应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以卖带修,售租结合的业务,充分挖掘物资潜力,支持生产的发展。
搞修旧利废,商店缺少必要的设备怎么办?职工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教导,因陋就简,从一只煤球炉开始,办起了修配工场。没有刨床,用榔头敲,凿子凿。没有车床,就见缝插针地利用工厂休息时间去借用设备。随着修配业务的发展,他们又土法上马,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造土设备。现在修配工场拥有的五十一台机器,百分之九十五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例如,锋钢锯条是工业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易耗工具,需要修复的废旧锯条数量很大。今年年初,商店职工坚持土法上马,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有关工厂支持下,造出了一套修理废旧锋钢锯条的土设备,一年能修复七万根,可为国家节约八十四万元。
在大搞修旧利废的过程中,商店职工勇于实践,学到了不少技术,闯过了许多难关。为了掌握修配技术,他们经常到工厂去跟班劳动,向老工人学习,晚上回店后互教互学,边干边学。原来一些站柜台的营业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学会了一般工具修理、淬火和机械操作本领,有的还能搞土设计,从实践中提高了修理水平。近五年来,这个商店先后修复五金工具共九十二万件,为国家节约了金属材料九百多吨,对支持生产,节约费用,增加商品供应,起了很大作用。例如,二百五十毫米活络扳手,一只肖子坏了就不能用,买一把新的要七元零六分,配一只肖子只要八分钱,这个品种一年要修一万多把,替使用单位节省费用六万多元。
为了充分挖掘物资潜力,使有限的商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商店职工在积极开展以卖带修,修旧利废的同时,还增添了出租五金工具的服务项目。有些工厂一时急需而又不常用的各种五金工具,可以向他们租用。例如,千斤顶是一种顶重工具,生产建设等方面都十分需要,商店备了八十五只专供出租,一九七○年租出一千四百九十二次,一只顶十七只使用。目前,这个商店出租的工具有四十五个大类,八十六个品种,一千六百个规格。经常向这个商店租用五金工具的有一千个单位,临时租用的为数更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物资,保证了生产的需要。
==依靠群众,多方动手,推动厂社自修工具==
去年以来,工业战线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不断发展,工厂、企业通过清仓查库,清出了大批废旧五金工具。要求第一五金商店修理的废旧五金工具数量越来越大,平均每月多达两万件,一时修复不过来。当时,商店有的人主张限额修理或延长交货日期,多数同志则反对这种意见。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认为除商店进一步开展修配业务外,还必须依靠群众,推动工厂、农村自修五金工具,变一家修理为大家修理,才能更好地扩大修旧利废的效果。
商店党支部组织革命职工到固定挂钩的工厂开展宣传活动。他们深入工厂、车间,宣传自修五金工具的好处。半年多来,他们先后到四十多家工厂进行了一百多次宣传,发现先进经验,及时加以推广。上海纺织专件厂在使用锋钢锯条时,采用钝了磨、断了接等办法,一年就能节约八百五十多根锋钢锯条,商店职工发现这个先进经验后,及时邀请三十二家有关工厂到现场参观,使这个厂的经验很快得到推广。在工厂自己修旧利废时,往往碰到缺乏零配件的困难,商店就打破过去只供应整件不供应零配件的常规,积极组织零配件的供应,进一步推动了工厂自修和社会修理。
在第一五金商店的支持和推动下,目前和这个商店固定挂钩的工厂中,已有八十一家工厂开始了自修五金工具,有些工厂已做到了五金工具修理不出厂。工厂自己开展修理后,既为本厂生产带来了便利,又为市场供应增加了一部分货源。例如,上海柴油机厂一年来共修复旧工具三千六百多件,价值四万二千多元,单活络扳手一项,以前每月向商店购买二百把,自己修理后,八个月来只添过四把大规格的,在清仓查库中,还把一百二十多把小活络扳手拿出来支援了市场。
商店党支部还组织下乡服务队,肩挑工具箱,深入农村,开展服务和宣传活动。他们先后深入到市郊十个县,七十五个公社,一百多个生产大队,一边修理,一边热情地帮助贫下中农学习修理技术。他们还帮助城镇商业部门建立了四十二个修理五金工具的网点。佘山公社的五金门市部,近两个月就修理了二百五十一件工具,为农村社队节省费用一千二百多元。贫下中农普遍反映:过去修工具跑城市,花车费,误农时,现在附近就能修理,又快,又省,又方便。
上海第一五金商店革命职工在毛主席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伟大方针指引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做出了不少成绩。目前,商店党支部围绕着怎样看待成绩、如何继续革命的问题,带领全店职工认真读马列的书,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开展批修整风、反骄破满活动。他们决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阔步前进。
{{PD-anon|1971}}
409mfm3td9km5p5f7j3humqrh8204ea
走“三结合”道路 编写更多更好的新书
0
1108841
2171123
2022-08-11T00:59:42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走“三结合”道路 编写更多更好的新书 ——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在出版工作中推行的修正主义“专家路线” |noauthor=焦文军 |y=1971 |m=12 |d=26 |from=人民日报 }} 一九七○年八月,在交通部、国家建委和有关单位党组织的支持下,《水泥船制造工艺》“三结合”编写小组成立了。全组十三个人,来自工厂、科研等十个…”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走“三结合”道路 编写更多更好的新书
——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在出版工作中推行的修正主义“专家路线”
|noauthor=焦文军
|y=1971
|m=12
|d=26
|from=人民日报
}}
一九七○年八月,在交通部、国家建委和有关单位党组织的支持下,《水泥船制造工艺》“三结合”编写小组成立了。全组十三个人,来自工厂、科研等十个单位。其中有六名工人、两名领导干部、五名技术人员。他们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就胜利地完成了《水泥船制造工艺》一书的编写任务。这是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在出版工作中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专家路线”的有力批判。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而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却极力贬低劳动人民,污蔑工农兵“缺乏知识”、“不懂理论”,胡说什么“作家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在出版工作中推行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专家路线”。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一伙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出版路线被粉碎了。现在,敢于明目张胆地反对工农兵写书编书的人不易发现了,但是刘少奇一伙散布的轻视工农兵的谬论,其流毒还远远没有肃清。这种流毒在“三结合”编写小组中,主要表现为不重视和不真正发挥工农兵的作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水泥船制造工艺》一书,就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不断清除这种流毒的结果。
==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三结合”编写小组成立不久,组内有个技术人员就推荐一个人说:“某某是大学毕业,来了可以包写某一部分,少了他不行!”这种“少了某人不行”的思想,暴露了在“三结合”小组内有的人还是片面地看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经验,只看到缺少某个有书本知识的人“不行”,却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看得无足轻重。
在“三结合”编写小组里,工人真的无足轻重吗?《水泥船制造工艺》一书的编写实践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
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编写小组领导同志针对组内的思想情况,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他们又组织大家到数十个水泥船生产单位,与各地工人一起劳动,学操作,看表演,画插图,口问,心记,手记。
编写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总结、交流经验和酝酿编写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大家认识到:参加“三结合”编写小组的老工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这就为编好这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工艺书提供了重要条件。各地水泥船厂有时提出生产上的一些问题,组内的老工人常常出个主意,画个样子,当场就给解决了。有些人不懂得水泥船的沙浆“保护层”为什么以三到五毫米厚为最好,老工人说:“水泥船也象人一样,有‘骨头’,有‘肉’,钢筋、钢丝网是‘骨头’,水泥沙浆是‘肉’。钢筋能够承受拉力,防止水泥构件裂缝;水泥沙浆可以承受压力,防护钢筋不生锈。两样东西互相配合才有好的强度。‘保护层’是纯粹的水泥沙浆层,里面没有钢筋,搞得太厚,反而容易裂开,这是费工费料不讨好。”老工人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编写小组中的技术人员听了很受教育。
在编写的过程中,船舶放样工艺一节中的“船体线型图”,作法原理比较难懂,要写成通俗的工人读物,执笔的技术人员感到很为难。可是在老工人的启发下,他们就想出了用形象的“大刀切萝卜”的比喻,说明了船体曲线产生的原理。他们用半边萝卜比作船,切来切去,边讲道理边插图,就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很清楚。一条船从头到尾,从准备施工到造成下水,道道工序都装在工人的脑子里。无论什么问题,经验丰富的工人讲起来,边说、边画、边操作,说得有板有眼。技术人员把工人讲的材料整理出来,稍加系统化,常常就是内容丰富的文章。
编写小组中的知识分子向工人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把编书的过程当作接受工人再教育的极好机会,深有感受地说:“过去我们眼里只有书本知识,认为编书少了某人不行,事实上,如果没有老工人,这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艺书才实在编不成。”
==工农兵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能从理论上总结实践经验==
修正主义“专家路线”的流毒,在编写小组的工人身上也有反映。小组中有一些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人,有七、八年工龄,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是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不行,甚至有的工人文章本来写得不错,也总觉得自己写得不行,便把某个单位一篇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论文抄来塞进了书稿。有的工人看到自己写的书稿中某些生动的比喻和自己的语言,既是高兴,又是担心地说:“咱们写书也是土法上马了!不知道这还象不象书?就怕不够‘理论’,人家要笑掉大牙!”
什么是理论?理论从那里来?
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既否认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否认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即公然否认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真理。他们胡诌什么劳动人民“缺乏知识”、“不懂理论”等谬论,其罪恶目的还在于妄图用唯心论的先验论来毒害广大工农兵群众,使大家产生一种自卑感,以便他们为所欲为地复辟资本主义,永远骑在人民头上。因此,“就怕咱们编的不行”,这种担心,也是受了“刘毒”的影响。
我们是重视书本知识的。但是,书本知识是别人的经验的总结,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间接的知识,要使它成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并且,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地进步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书本知识只能是流而不是源,只有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实践,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的源泉。工人成年累月地制造水泥船,对水泥船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只要遵照毛主席关于“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的教导,在实践中与知识分子合作,学习和研究理论问题,就能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水平。
例如,关于制造水泥船的水泥沙浆配合比例问题,“三结合”小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过去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水泥的比例越大越好,甚至有人用纯水泥浆去修补船体裂缝,也有的人为了节约水泥,则尽量减小水泥的比例,效果都不好。工人与技术人员合作,搞清了水泥制品的结构原理,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确定了合理的“灰沙比”。
因此,有的工人高兴地说:“咱们在‘三结合’小组里,只要很好与知识分子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理论问题,就能从理论上总结自己的经验,编写出书来。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的专家路线那一套,再也吓不住我们了!”
“三结合”编写小组以毛主席关于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科学这一光辉思想为武器,不断地揭露和批判了刘少奇一伙散布的种种轻视工农兵、轻视实践的思想毒素。《水泥船制造工艺》一书的编辑出版,再一次证实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劳动人民能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创造精神财富!
{{PD-anon|1971}}
gz32iq37w4793il1tkd55o6s9yu377a
清除人性论的流毒 加强无产阶级党性
0
1108842
2171124
2022-08-11T01:02:28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清除人性论的流毒 加强无产阶级党性 ——关于蒋南大队党支部开展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中共淮安县委调查组 |y=1971 |m=12 |d=26 |from=人民日报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却宣扬什么“党性就是人性”的地…”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清除人性论的流毒 加强无产阶级党性
——关于蒋南大队党支部开展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调查报告
|noauthor=中共淮安县委调查组
|y=1971
|m=12
|d=26
|from=人民日报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而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类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却宣扬什么“党性就是人性”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妄图以它代替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腐蚀党员的灵魂,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江苏省淮安县城东公社蒋南大队党支部,在对党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过程中,开展了对刘少奇一伙散布的人性论的批判,使全体党员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党性,使党支部真正成为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堡垒。
==批判“同姓一家”划清阶级亲与宗族亲的界限==
蒋南大队的党组织有这样一个特点:全支部有百分之六十的党员姓蒋,有的生产队中社员也都是同一个姓。有些党员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以宗族观点代替阶级观点,以宗族主义代替党性原则,以宗族斗争掩盖阶级斗争。这就是刘少奇一伙鼓吹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流毒。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蒋南大队第三生产队有个姓蒋的,解放前是个伪保长,以他老婆过寿为名,请同姓的两个党员吃酒,还胡说什么:“一笔写不出两个‘蒋’字,堂兄堂弟喝杯水酒不算什么。”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在栋发觉后,就组织党员和贫下中农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反复讲明“同姓一家”是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谬论,并且以这个伪保长为活靶子进行了批判。大家用阶级分析和回忆对比的方法,戳穿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受伪保长欺骗的一个党员回想起解放前那个姓蒋的伪保长敲榨勒索,把他的两个堂弟抓去坐牢的事,沉痛地说:“伪保长利用‘同姓一家’的反动谬论和酒肉计认本家,妄图使我们同姓的党员做他的代理人。我受骗是因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忘记了过去。”受骗的另一个党员也恍然大悟地说:“伪保长为什么过去不认兄弟,现在要认?就是因为解放前他有权,现在我们有权。我们把喝杯水酒看成没有关系,他却是妄图用酒杯子夺我们的印把子。”
通过批判,这两个党员加强了阶级斗争观念。有一次,这个伪保长盗窃生产队的化肥袋子,他俩立即把他破获了。
蒋南大队党支部还发动党员和贫下中农,在全大队展开了批判“同姓一家”的反动谬论。
第八生产队有个姓张的劳改释放犯,他同下中农社员王国田为了宅基地问题吵架。共产党员张洪金错误地站在同姓的立场上,帮这个劳改释放犯说话。通过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他学习了毛主席的建党思想和建党路线,加强了无产阶级党性,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原来王国田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积极同这个劳改释放犯作过斗争,这个劳改释放犯是利用宅基地问题对王国田进行阶级报复。于是,张洪金狠狠地揭发批判了这个劳改释放犯的新罪行。当时,有的姓张的群众说他不认本家,他就站在无产阶级党性立场上,理直气壮地揭发阶级敌人解放前欺压同姓贫下中农的罪行,讲明姓张的不完全都是一家、贫下中农才是一家的道理,提高了贫下中农的阶级觉悟,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下中农社员张国帮说:“阶级敌人鼓吹同姓亲,就是妄图逃避管制监督,破坏贫下中农的团结。我们贫下中农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一定要团结紧。”
==批判“人人平等” 划清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界限==
有一次,蒋南大队党支部在检查夏季生产时,发现第五生产队干部派一个被管制分子看场,而身为生产队监管小组成员的共产党员蒋步庭不但不加过问,反而认为夜间看场人人都可以干,可以叫被管制分子去做。大队党支部认为,这是刘少奇资产阶级人性论“人人平等”流毒的一种反映。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无产阶级继续清除资产阶级钻在共产党内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代表人物等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难道能够允许有什么平等吗?”大队党支部就组织党员和贫下中农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教导,并且发动大家批判了所谓“人人平等”的谬论,使蒋步庭认识到:对四类分子的管制监督,劳动改造,就是对阶级敌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且,看场这项农活,是革命人民保卫自己劳动成果的战斗,根本不许可派阶级敌人去做。监管小组提高了认识,立即取消了四类分子看场的资格,并且发动贫下中农揭发批判了这个被管制分子在大忙中散布“同干一样活,大家都一样”的谬论,建立和健全了治安保卫小组,加强了大忙期间的治安保卫工作。
大队党支部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看到有的党员干部在派农活时,还把这个四类分子与社员同等看待,不但不把他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而且还给他干管水、养牛等农活。根据这些情况,大队党支部在开展大批判的过程中,还组织党员和贫下中农反复学习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毛主席关于“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对于阶级敌人,只能是专政与被专政的关系,而绝对不是什么“平等”的关系。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宣扬所谓“人人平等”的谬论,是替地、富、反、坏向无产阶级、向共产党要平等,向无产阶级专政进攻,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老党员蒋开元回忆了解放前后的阶级斗争史,满怀仇恨地说:“解放前,地主、富农骑在我们贫下中农头上,从来不讲平等,解放后,我们对地、富、反、坏实行了专政,他们就念平等经,妄想翻天。共产党员如果对敌人讲平等,就是丧失了无产阶级的立场。我们如果不专敌人的政,敌人就会专我们的政。”
全支部二十名党员在大批判中提高了觉悟,都在监管小组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第一生产队一个富农分子,和第八生产队一个劳改释放犯,利用请假外出的机会贩卖蒲草,搞投机倒把活动。党员王国良、蒋前芝发现了,就及时对他们进行了批判和斗争。贫下中农赞扬说:“共产党员党性强,对敌斗争是闯将,我们大家紧跟党,红色江山万年长!”
==批判“人情第一” 划清革命原则与私人交情的界限==
毛主席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蒋南大队党支部认为,农村党员按村落居住,与老邻居之间容易产生一个“人情”问题,因此刘少奇散布的共产党人“对于朋友,主张最忠诚朴实的私人感情”一类的反动谬论,很容易使党员中毒。有些党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中,看到老邻居有错误,往往是怕“情面不好处”,“反不过脸去”,抱着“不说好,不说坏,免得邻居会见怪”的态度。到底是“人情第一”,还是党性第一?农村党员在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过程中,必须搞清这个问题。
有这样一件事,使蒋南大队全体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第二生产队有个社员外出单干搞副业,共产党员蒋庭干因与他是隔壁邻居,明知不对,也不教育劝阻。直到大队党支部向他了解时,他才作了一般汇报,还说:“我们是老邻居,不好弄。”支部副书记王朝全就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的教导,对于“老邻居”的关系问题作了阶级分析。这就使蒋庭干认识到:所谓“超阶级的感情”,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人类之爱”。共产党员必须站在党性立场上,与邻居讲阶级的感情。邻居外出单干搞副业是一种资本主义倾向,如果不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就是同资本主义讲交情,放弃两条道路斗争,犯了方向错误。因此,蒋庭干就主动外出把那个单干搞副业的社员找回来,并且认真地对他进行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使他安心于集体生产劳动。他说:“我帮助邻居社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也是对邻居社员政治上的帮助。”
党员和贫下中农通过对“人情第一”谬论的批判,划清了革命原则与私人交情的界限。第四生产队新党员蒋金才发现一个邻居社员损公肥私,就站在党性立场上进行批评和劝说。他还教育家里人说:“与邻居好要讲阶级感情,我帮助邻居社员斗私批修,就是对阶级弟兄讲阶级感情。”在大批判中,党内的积极思想斗争也开展起来了。有个担任大队会计的党员犯了贪污的错误,其他党员就带领贫下中农进行揭发,教育和挽救了那个犯了错误的党员。
随着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和批修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蒋南大队党支部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要真正领会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精神,要加强无产阶级党性,党员必须响应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号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清除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散布的形形色色的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全队党员现正为彻底清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余毒,进一步加强无产阶级党性而奋斗。
{{PD-anon|1971}}
mtl96qis55f7s1q0yeb0edta4lhdqbd
一所贫下中农欢迎的卫生学校
0
1108843
2171125
2022-08-11T01:07:21Z
珂尔可
82817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title=一所贫下中农欢迎的卫生学校 ——陕西省神木县半农半读卫生学校的调查 |noauthor=《人民日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y=1971 |m=12 |d=28 |from=人民日报 }} 神木县是陕西省一个偏远山区。解放前,全县没有一所医疗机构。现在,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不仅县有医院,公社有卫生所,而且每个大队都有赤脚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当中…”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一所贫下中农欢迎的卫生学校
——陕西省神木县半农半读卫生学校的调查
|noauthor=《人民日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y=1971
|m=12
|d=28
|from=人民日报
}}
神木县是陕西省一个偏远山区。解放前,全县没有一所医疗机构。现在,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不仅县有医院,公社有卫生所,而且每个大队都有赤脚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当中不少人是神木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树立为革命学医思想==
神木卫校座落在神木县城北窟野河畔。学生绝大部分是从农村中选拔来的贫下中农子弟,入学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队来队去”。
从农村选拔来的学生,大多数能够牢记贫下中农的嘱托,决心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而学习。但也有少数学生夹杂着私心杂念。有的认为“学医可以学门技术,吃碗轻松饭,受人尊敬”,有的流露出不愿回农村等错误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狠抓了入学教育。新生到校后,先不上专业课,集中一段时间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讨论“为谁学医”的问题,引导学生斗私批修,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树立为革命来学医的思想。
去年上半年,县上和外地工厂招工,有的学生动摇了,个别人要求退学。学校就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一面治病,一面调查农村的卫生状况。学员们说:“农村太需要医生了!”原来想退学的人,也都表示要当一辈子赤脚医生。
学校还把组织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作增强学生无产阶级感情,改造思想的重要一环。有的人认为,学生刚放下锄把子,毕业后又将回到生产队去,在学校里不参加劳动也不要紧。可是事实教育了他们。去年抗旱时,有的学生唠叨着:“这么热的天,地里吃饭给人弄下病哩!”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农村劳动时,经常在地头吃饭,不怕生病,而进了学校在地里吃几顿饭就怕生病呢?经过分析,大家认为,这是因为脱离劳动后,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缘故。他们认识到,农村来的学生,同样要坚持一面学习,一面劳动。
==从农村实际出发改革教学==
这所学校初办时,在学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基本上沿用了旧的一套,往往是“有用的学不着,无用的一大套”,“一年不沾临床边,二年不沾贫下中农边”,群众意见很大。后来革命师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的教导,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深入农村,进行广泛调查,听取贫下中农意见,经过实践,逐步把学制由三年缩短为八个月和四个月两种,专业课由二十多门精减合并为六门。
教学内容如何改革?贫下中农说:“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来教课,农村有啥病,就让学生学治啥病。”学校根据这个意见,在教学上强调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为了做到这点,革命师生深入农村,作了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调查,到县的有关部门查阅资料,摸清了全县农村发病情况:常见病约一百三十多种,其中多发病约有六十多种。于是他们确定了“常见病多讲,重点病精讲,少见病略讲”的原则,删繁就简,以本县的一百三十多种常见病为基础,把六十多种多发病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校打破了过去基础课与临床课分开教的旧框框,把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在讲授时以每个生理系统(如呼吸、循环、消化等)的疾病为中心,先讲这一系统的生理、构造、检查,再讲这一系统的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这样,既使学员对正常人体结构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又能掌握这个系统的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和诊断、护理的技能。
毛主席教导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所学校采取办门诊部、出诊、下乡巡回医疗,在附近举办家庭病床和接受典型病人住校治疗等办法,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从临床实践出发,学习理论知识,再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医疗中的问题,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注入式,采取了讨论式。讲过几种常见病的特点后,往往把典型病人请上讲台,教师询问病况,学生下面旁听,作记录,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作出判断,然后进行讨论,各人阐述自己判断的理由。最后,教师作出结论,指出那些看法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这种办法既使学生理解深记得住,又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坚决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一九六三年以前,学校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中、西医分开设置,两个教师,教中医的不教西医,教西医的不教中医。学生毕业后,学中医的不会打针,学西医的不会开中草药方。贫下中农说:“有些病人喜欢找中医,有些病人喜欢找西医,你们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只能单打一,可不行啊!”群众的意见和医疗实践的经验教训,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符合贫下中农需要的医务人材。他们组织革命师生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指示;批判刘少奇及其一伙反对中西医结合,歧视、排斥,甚至妄图消灭中医的罪行,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前进。
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教学时,他们只是在表面上结合,中医班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学西医,西医班也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中医,或者在时间上中西医各占一半。改来改去,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还是各不相干。后来他们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必须从教学内容上突破,首先要编写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课教材。
在编写新教材和摸索中西医结合教学试验中,中西医教师政治上互相帮助,业务上互相学习,彼此听课,取长补短,共同诊治病人,很快地掌握了中西医两套本领。在编写新教材中,根据三条原则进行工作:一是贯彻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批判地继承旧教材中有用的东西,删繁就简,先易后难。二是批判旧教材中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动与静的关系,用毛主席哲学思想统帅教材。三是从调查研究入手,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当地实际出发。为了给编写新教材提供依据和第一手材料,他们深入农村,跑遍了全县二十一个公社的绝大部分生产大队,收集了土方、单方、验方两千多个,摸清了一百七十多种中草药的分布、性能及用途,把当地民间确有疗效的中草药和治病土方编入教材,注意用当地药治常见病。有个西医教师在编写“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材时,由于不明了中医对这个病的理论,先后请教了四个老中医,直到把它弄清楚为止。新教材草稿写出后,他们又虚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提高。他们先后翻了二百多万字的医学资料,经过几年反复实践反复修改,终于编写出了中西医统一的专业课教材《常见疾病防治学》和《中医基础知识》教材初稿,以及《神木土、单、验方汇集》、《神木地产药材介绍》两本辅助教材初稿。
{{PD-anon|1971}}
lnaw8oktkauutg3d95nlqllv0jct9ug
東還封事/擬上十六條疏
0
1108844
2171131
2022-08-11T02:36:28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此不遠矣。或於近者。亦懈忽焉。則不惟堯舜之難企。而末如之何者。將在朝夕。誠可痛心矣。臣竊觀 中朝之事。而較之我國。文軌宜同。而見行規模。或有詳略之不同者。或有煩約之異宜者。詳而約者。文明富庶之所在。略而煩者。不惟因苟踵訛之可恥。而財匱根傷。民散國危之憂。正在乎此。臣謹以切於事務者。濫陳於前。而復以關於根本者。開列於後。伏願 聖明勿以謂狂妄之言。而 平心徐察。則不無少補於 聖治之萬一矣。
===格天之誠===
臣伏見通報。 皇上憫念畿內亢旱。築壇宮中。竭誠露禱。通行諸司。一體省戒。中外人心。無不感悅云。此雖 殿下之所嘗行者。而諸司省戒之目則徒有文移。而全不奉行。九重之內。避殿減膳。而山陰江曲。群屯私飮之無忌。白屋之間。餓莩相望。而州樓縣舍。歌呼遊宴之自如。是雖由於紀綱之不嚴。而臣之愚意。抑恐 殿下格天之誠。猶有所不至也。昔者 太祖高皇帝。一月不雨。則日減膳素食。謂近臣曰。予以天旱故。率諸宮中皆素食。使知民力艱難。往時軍中所需。蔬茹醢醬。皆出太官供給。今皆以內官爲之。惧其煩擾於民也。旣而大雨。群臣請復膳。 上曰。亢旱爲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食奚能甘味。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天災。但當謹於修己。誠於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下令免民今年田租。 莊憲大王稍遇水旱。民或艱食。則卽徹內入酒膳。以至回天轉災。然後乃復其初。臣愚未審 殿下之所以遇灾脩省者。果若是乎。古之王者。凶年飢歲。則趣馬不秣。膳夫徹膳。大夫不食粱。士飮酒不樂。故如漢之元帝。只是中材之主。而亦嘗減其馬食膳羞。分賑畿民。今者雖有減膳之名。而司饔魚物之進。畿民之怨苦依舊也。司僕數外之草。當減而不減。況望減其穀食。以賑饑民乎。是以。大夫不知不食粱之爲義。士謂飮酒不樂之爲何事。而外邑庶官則方且瘠民自甘。益于天怒矣。臣伏願 殿下先盡修省之道。以爲格天感人之本。而 申飭內外庶官。其於約己勤民之政。一務其實。而不尙虛文。則庶乎民不凍餒。而天不懠怒矣。
===追本之孝===
臣伏聞 太祖皇帝嘗遇 仁祖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謂侍臣曰。往者吾父以十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値此。其何以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泣下。不能仰視。臣竊謂常人之情。如遇困苦之際。則或念其鞠育之勞。及乎安富之極。而心汩於奢欲。則鮮有思其生我之恩者。而 高皇帝方極富貴。而追慕之不弛。所以孝心感通。而民德之歸厚也。臣又聞 英宗皇帝謂大學士李賢曰。朕五更二鼓早起。雖有足疾。必行拜天之禮畢。省章奏剖決訖。朝服奉謁先殿。入廟皆拜。出則視朝。退朝母后有命。則兩日一朝。左右皆曰。何乃自勞如此。 帝則斥其言之阿諂而不已。其禮如此。然後兩宮之情。日相驩接。而讒邪之言。罔攸離間矣。此天順之治。所以有光于晩年者也。臣愚伏念 聖孝出天。至誠素孚。其於 太祖追遠。 英宗日朝等事。非不常行。而未嘗說與群臣。一國臣民。將何所取則。伏願自今以後。因 太祖英皇之事。而益信聖德之不孤。 示文子文孫之法。而永開誠孝之不匱。則孝理之效。不獨興孝於當年。而抑且錫類於萬世矣。
===陵寢之制===
臣聞洪武中。初建皇陵。量度陵界。將築周垣。有司請徙民家墳墓之在旁者。 高皇帝止之曰。此墳墓。皆吾家舊隣里。不必外徙。遂許春秋聽民祭掃。出入不禁云。嗚呼。死者骸骨。尙不忍其遷移駭動。則生民產業。必不忍其蕩析離居矣。是以 孝陵止在南京鍾山之陽。而山陰多賜功臣葬地。 成祖以下諸陵則都葬于天壽山之陽。薨于儲位則葬于金山。而陵前石物。比舊一㨾。不敢漸以侈大。夫以天下之廣。豈無佳兆各占之地。而必於一山之中。一山之中。年運豈能一一皆合。原脉豈能一一皆長。而必欲不離乎此者。蓋以 群聖之心。灼見地理說之爲虛妄。而遷居發墓。則在彼慮萬物失所之嘆。精聚神會。則在我有祖孫相安之樂也。故傳世益遠。而享福無疆。 皇孫之蕃衍者。今幾十有七萬云。積善之家。信有餘慶。而呂才之說。至此可驗矣。臣竊慨念東方之俗。酷信風水。公卿士民。曾多惑染。 列聖之明。雖不爲其所欺。而及於大故。則 嗣君方在亮陰之中。未有命戒。而卜兆點穴。一惟相地官之言。公卿輔相。不敢措辭於其間。故 健元獻陵之旁。固多佳穴。而博擇于楊,高,廣,驪之地。使死者。有遷頭失足之患。生者。有破家奪田之慟。而怨格穹蒼。以及于國家者。亦旣 聖明之所親覽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楊,高二邑。實是京師之祗。而纔出都門。莽若無人之境。庶民之無依者。豈無欲居之志。而一罹守護軍之役。則傳子至孫。而其苦不可當故也。設若 中朝之制。則可以一二陵之守護者。足護諸陵。而以其餘者。可補軍額矣。徭役。豈至於甚苦。而不可居哉。不惟是也。前朝舊王之陵。則不過如今卿相之墓。而恭愍始爲石藏。大其石物。國初雖因其制。 齊厚二陵。不甚高大。至于 泰康二陵。則極侈而大。其引重轉遠之際。畿輔之民。多有死傷者。而無人敢聞于 恭默之中。以發如傷之念者。 祖宗在天之靈。亦所不安矣。往事已矣。無可奈何。自今以後。至于萬世。永著恒式。刻之金石。止就 先陵之旁。而定其壽穴。一如 榮靖大王之命。石葬石物。雖難遽廢。而差小於創業之時。則 聖孝無窮。而謙德不止於漢明矣。花潭徐敬德。曾已具疏言此。而不果上達。 殿下試取其疏而垂覽焉。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祭祀之禮===
臣竊聞 皇朝祭先之禮。止於九廟。陵寢有時節之祭。朔望之薦。奉先殿中。惟有新物。則薦之。而別無日奠之所云。夫以天下之大。財物之富。雖日具牲牢。以象平生。而亦何所不足哉。誠以生之與死。養祭殊方。而黷于祭祀。反爲不欽故也。臣伏惟念。 文昭日奠之設。實出於 列聖誠孝之無疆。而揆之典故。則三代以下。至于宋元。皆所不爲。而考之東方。高麗以上。亦不曾行。以 殿下之至孝。誠所難已矣。但此一事。於禮爲煩。於神爲瀆。於 時王之制。亦或太過。其所以爲孝者。實非當理之孝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府庫之積。視往年日匱。生民之窮。比疇昔尤甚。而凡祭祀所供米麵之數費。多於百官之祿。蔬菜之辦。一出於窮民之力。視彼飢夫凍婦。龠收升貸。艱備本色以納。而吏要人情。百般阻當。<small>{{Blue|如山蔬家菜。便於採納者。或不賂吏。則指爲非市中之物色而斥之。市物獨非自山村而來者乎。}}</small> 必求月利。以稱其欲。而歸家難辦。拊膺頓號之狀。則 祖宗在天之靈。定所不安矣。若如 祖宗之朝。時和歲豐。財積於無用。民或有常產。則他日之弊。不可暇論。而如在之誠。自不容掩。而猶之可也。計自數十歲以後。豐稔者幾年。生息者幾民乎。古之爲國者。皆以節用爲先務。必使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以至三十年耕。而餘十年之食。然後九載之水。七年之旱。不能爲害。民無捐瘠。而國本安固者。以其蓄積之有素。而緩急之可倚也。今若不幸。而久旱大水。或有不測之虞。則不審 殿下何以處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守盛時之過規。而傷財害民。以僨國事。曷若遵 聖王之中制。而節用愛民。以永 祖宗之基業乎。必不獲已。朔望之奠。止如漢之原廟。其他逐日水刺。則不敢再黷。而儲其米粟。以待不時之需。蠲其蔬菜。以舒窮民之力。則是亦 祖宗之所樂聞者也。在易萃之六二曰。孚乃利用禴。言祭祀之道。以誠爲本。而利於用簡約也。今者 文昭祭官。下逮胞翟之賤。日日頻奠。莫不怠倦。則可謂有至誠而利於用約乎。旣濟之九五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旣濟者。旣極之卦也。時旣濟矣。禴乃受福。況今時則若濟大川。其無津涯者乎。凡此一事。公卿士民。咸知國計之誤。終在于此。莫不扼腕竊嘆。而惧犯 天威。未敢觸冒。 殿下試召而問之。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經筵之規===
臣竊聞 皇上勤御經筵。三六九日之外。未嘗少廢。四書則講到孟子。綱目則已至唐紀。而進講之際。講官立講。則虛心好問。直窮到底。故 聖學日造乎高明。講訖。各陳時務則和顏審聽。商議于大臣。故庶事不至於頹弛。至午罷講而賜講臣宴。又常加錫賚。以 示特恩。是以爲講官者。莫不策勵。思盡其職云。嗚呼。率是不懈。則 聖德之進。曷有其極。而大平之治。指日可待矣。臣伏惟念。 聖明之於此事。非不躬履。而或有無故而屢停者。雖或間御。而上下之情。罕有交孚。或有下進危言。而 上則顧問他事。或有 上方樂聞。而下有俯伏熟睡者云。卽此俯伏之禮。實非至敬之道。故在 祖宗朝。例賜便坐。如 莊憲大王常參傳香之日。亦不停講。而 溫顏假色。從容顧問。有若家人父子然。當此之時。上下之志。無有不通。而民咨國病。罔有不達。所以訏謨定業。以至今日休者。有由然矣。一自 貞熹王后垂簾。群臣莫敢仰觀之後。習以爲常。至於 明良相遇。而一向俯伏。 明廟當筵。亦嘗每許便坐矣。夫君臣之分。判若天地。而天之與地。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昇。然後能生育萬物。以成交泰之功。君之臨民。難於獨運。故必須上先虛心而望其啓沃。下瞻天顏而審其納否。然後可以誠孚志通。補闕匡失。而身修政擧。民安物阜。以臻大平之盛矣。自古以來。未有上驕其勢。下怵其威。而能成治道者。故 英宗孝宗。日與閣老商確政事。每稱先生。詞謙禮肅。而閣老有懷。無不盡言。天順,弘治。治效最著。臣愚伏願 殿下自今以後。雖未復 中朝立講之制。便坐之命。一如 祖宗之規。非有大事。不廢進講。所講之書。一一踐行。行到礙處。則以爲吾私之未克盡也。必謀所以克去之道。則庶乎鹽梅交濟。股肱相資。而學古有獲矣。
===視朝之儀===
臣竊觀 皇上視朝之儀。方在 冲年。雖未能日日昇殿。而三六九日則例不停免。六府有事。無不面稟。言官有論。懷章親奏。十三道府國官員。有爲進表而來者。幷其帶行吏卒。而引跪于御階切近之地。爲班首者跪告曰。某司吏某等。某國吏某等見。 皇帝親傳玉音曰。知道。吏卒之小帽敝衣者。咸得仰覩 天光。而俯伏稽首。戎蠻之人辮髮而左衽者。無不禮見于御路。而 皇帝親傳與飯喫三字。如臣憃愚之衷。尙有感祝之意。四海萬姓之傳聞其事者。孰不曰吾 皇之庶無疾病。躬臨萬機。而欣戴之心。自不容已矣。臣竊惟念。我朝常參。雖有六曹參現之禮。而獨無稟事之儀。外邑陪箋之官。尙不得面見。則其進貢吏卒。尤無可望矣。況我 殿下臨朝不數。公輔侍從。罕望衣裳。監司守令之行。絶無面承 聖敎之時。而只於政院。 命以依前言送四字而已。噫。依前言送四字。豈足以感動人心乎。公朝旣如是。則外邑庶官之怠於民事者。不足問矣。嗚呼。朝以聽政云者。豈徒望其丰顏。習其禮數而已乎。將昨日所出之令。如有妨民而病國者。則汲汲乎議大臣修改。而夜來所思之政。如有益國而便民者。則汲汲乎議大臣施行耳。故我 莊憲大王除玉體未寧數年之前。逐日臨朝。講論時政。而守令之辭朝者。亦皆一一 面敎曰。某邑有某災。某邑有某弊。汝往愼職。務蘇予民。是以。政府無日不坐。而六曹之事。無不關白。撮其大者而稟決。餘悉自理。機務不煩。而聖治日隆矣。臣伏願 殿下上法 天朝。內遵 祖規。常參無日不御。而大事俱令面達。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而到京者。皆俾參列。而試 問其治民之如何。列邑吏民之進貢者及爲迎新送舊而留京者。咸使庭見。試 問其阻當之有無。而凡有所冤。例許開達。則百司列邑。安得不勤。而遐遠窮民。庶知 聖主之所以慮己者至於此極。而感戴之心。永久而不解矣。
===聽言之道===
臣於 皇上納諫之事。雖未詳聞。而伏見通報。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撫按御史。日有奏疏。例下該部。使之詳議。該部覆奏。則詢于閣老。無不施行。是則天下之事。一付于朝廷之公論。而 帝不敢以一毫私意容於其間。且不爲近習之言所遷惑也。是以。外間之議。雖云太監馮保之弄權。而事無壅滯。政不拘碍。守令多有犯贓者。則卽廢爲民而不惜。將士或有犯罪者。則卽令撫按提問而無疑。民得其所。而軍從其令。蓋由 皇上謙虛樂聞。手書責難陳善四大字。以賜經筵講官。期以有爲。故居室言善。而千里感應。群策畢陳。而下情上達。若此不已。則天下之善。其來不窮矣。嘉言豈至遺伏。而民怨豈至蓋藏哉。臣伏惟念 殿下卽位之初。固嘗好問而樂聞善言矣。如舊臣李滉六條之疏十圖之說。 俯賜嘉納。宰輔之臣。出使而還。 特令書啓一路農事。要察民艱。自是以來。祛弊救時之策。竝興于朝野。一國臣民。咸知 殿下好善愛民之誠。逈出尋常萬萬也。莫不翹首跂足。以俟大平。頃年以來。漸不如初。偏私歲長。而疑吝日積。諫涉於格非。則慮其有輕侮之心。論出於革弊。則恐其有紛更之患。如前冬李珥之疏。誠切於時務。而略 賜褒奬。實不盡用。幸而從者。止於細事。而大臣不卽議覆。如此則國病何時可祛。而民瘼何時可蘇耶。蓋上則止於言之不聽。而嫉善之徒。喜得其機。啁啾譏詆。無所不至。不謂輕妄。則加以生事之罪。必使無所容其身。而後快於其心。有識之士。熟知斯世之不可有爲。在內者。思欲抽身而遠逝。幸而留者。亦皆無心致澤。爭務循默。或沈冒以諧俗。或滑稽以免謗。在外者。率皆延頸而還縮。幸而進者。相與觀望風色。呿舌駭嘆。但謀浮沈下位。竊祿便養之計而已。嗚呼。此兩項人者。自爲身計則得矣。其如國家何。 宗社何。臣愚伏願 聖明上念 祖宗從諫弗咈之意。下念民生含怒無告之怨。毋自退托而却人之諫。毋自賢聖而卑人之說。虛心平氣。熟慮深思。邇言必察。小善必爲。咈于 上心之言。必是畜君之欲也。必求諸道而謂之好我也。遜于 上志之言。必是逢君之欲也。必求諸非道。而謂之諂我也。務要通上下之志。而講時務之急。去民艱以醫國病者。無所不用其極。則將格言日聞。而 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而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
===取人之方===
臣竊見 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者則不論其人之門地而用之。如孫繼皐。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 <small>{{Blue|丫頭。婢妾之名。}}</small> 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道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俱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流。徒尙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 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衆馭遠者也。臣竊惟念。國家取人之制。凡民俊秀。皆許赴擧。庶孼有學者。俾敎童蒙。公薦有識者。亦補臺官。人無棄才。而士得見用。所以興賢設敎者。固已至矣。但爲外官者。專不作興。而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膏粱之子則怙侈滅義。而克承家業者。萬無其一。作文應擧者。亦不多見。超群挺世者。底從而出乎。究其所以然。則雖由敎化之不明。而臣恐賢路之太狹以致之也。昔三國雖小。所以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世政。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國日以衰。至于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及于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 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尙未知爲急務也。頃有知書庶孼之無屬處者。必令定其軍保。夫以都城百萬家。讀書者雖衆。而句讀分明。可以訓蒙者。不滿十數。苟有樂於敎誨者。則雖私奴賤僕。官贖其身。兼給其料。使卿大夫之子。納拜而請敎。然後隆師尙德。庶成美俗。而 殿下惜一軍丁。不以多士爲念。縱有豼貅百萬。不知尊君親上之義。則誰得以使之乎。頃如李仲●(●字為左虎右斗),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身則不享。窮餓而死。臣之愚意。竊恐專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字為左虎右斗)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攸成就。而綱倫終斁。患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 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如不得已而出於下策。則族系雖微。而能以小學四書敎人者。賤人則官贖而從良。庶孼及再嫁之子。勿定軍役。俱爲學長。優給其料。使兩班子弟待以師禮。爲官員爲父兄者。待以友例。布告中外。俾其遍曉。稍興貴德之風。以起願善之志。則作人之盛。雖不及於 中朝。被褐懷玉者。庶不空老。而將來譽髦者。庶望奬進矣。然而上有好善忘勢之誠。然後隆師尙德之敎。乃可興行矣。今雖旁招俊乂。列于臺官。而趨走承順。則擬爲好人。繩愆格非。則以爲迂儒。訑訑之聲色。逆拒來人。徒得招賢之名。而竟無用賢之實。臣竊憫焉。夫人才之作。不偶爾也。頃雖屢經士禍。而 祖宗遺澤。猶有存焉。先儒學術。幸有聞者。故思欲導 聖主于無過之地者。不爲無人。而 莅政之後。天不憖遺。李滉旣逝。曹植亦歿。如奇大升,吳健等凡有忠慮於國家者。相繼云亡。其他一長可取。一材可用。而稍有淸望者。無不凋喪。 祖宗之所儲養以遺我 聖者。今餘幾人哉。若此無幾者。又亡之後。則臣恐 殿下雖欲有爲。而譬如濟川之無舟楫。衛身之無手足。膏屯民散。而悔莫之及也。臣伏願 殿下思良辰之難再。悼哲人之易萎。罔自菲薄。飭勵大臣。接以禮貌。如 孝宗之稱先生。望其啓沃。如 仁皇之賜銀章。凡有嘉謨嘉猷。罔俾有隱。而急謀所以施行者。凡百庶官。畢令擧直而錯枉。於林壑退藏之士。 手降咫尺之書。申謝前日不力之過。而深示如渴之誠。期使賁然而來。勿拘格例。源源賜對。凡可以身修政擧。而民安本固者。無不詢從。又視其人之器識。而定其職之高下。以爲萬世臣民之倡。則將君子日進。不仁者日遠。而觀瞻感化之機。捷於桴鼓影響矣。
===飮食之節===
臣竊聞 皇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賦。而收銀以藏。尙膳監太監逐日出銀。以貿物膳于市。而監飪以進云。夫以中土人馬之盛。兼有漕河舟運之路。凡山珍海錯。可以立致其新採者。而必賦銀而貿於市者。蓋 天朝聖祖之心。必以爲若致生物。則千萬里輸輓之勞。有倍於漕運之費。而折定銀兩。則六百馬之所轉。可轉以一馬矣。此法一定。民無倍出之患。驛無重運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隨價定銀。自不闕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以富庶。而大平之基。久益鞏固者也。臣愚竊念。我國之民。常貢之外。又有進上物膳貿納之苦。是雖 列聖之朝。必爲 太上殿供奉之資。而滋蔓之弊。傳至于今。則窮民愁怨。而將大爲國家之憂者。不可勝紀。請爲 殿下節節詳覆也。 殿下勿以爲細瑣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萬民。不得其所。而不免仰累乎 聖治。爲臣子者。誠不忍坐視而不救也。蓋物膳之出。或有昔產而今絶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價。而遠求於數日之程。一魚之直。在本土雖不過米升。而及乎遠人之渴求。則必用四五斗。然後乃能貿歸。傭力難支。則不得已顧田以支矣。雖或土產之物。如慶州錢魚。則換以紬一疋。平壤凍秀魚。則換以正布一疋。列邑進上物價如此者何限。況其輸運之際。色吏之粮。京吏之賄。一出於民。而遠方之物。則照氷重載。馬無完背者。故驛馬難支。則刷及民牛。黃海,江原,忠淸兩南之驛則大小使行及倭野人往來。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嗚呼。驛卒亦是赤子也。其離居塡壑。誠所不忍。而國家他日。將何以優使臣而待隣夷乎。考之禹貢。靑,徐,荊,楊。莫非濱海。而惟靑州貢海錯。江淮河漢。無不有魚。而惟淮夷貢魚。以爲祭祀之用而已。古之明王。不爲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則遠道生物之進。止存祭祀之用。以蘇其飢民殘驛。是宜 聖政之所當先者也。臣又聞之古老。京畿一道生鮮生雉之進。大爲畿民之苦。是實國初之所未定者也。 莊憲大王令水邊居民三百戶。輪回納魚。止爲三時之湯鮮。是時魚價。極大者不滿米斗。 康靖大王晩年。孫舜孝爲京畿監司。適遇華使之來。恐其久留。多斂魚雉於畿民。擬辦迎接之用。而華使遄還。魚無所用。日以單子計送于司饔院。以供御膳。及其將盡。舜孝以爲遞日將近。當止於臣身。乃再斂於民而進之。繼舜孝者。又以爲舜孝尙爾。臣何敢廢之乎。遂仍爲舊規。以及于今。則魚價漸重。或以四結。定其一尾之價。四結難備。則定以八結。每結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貿一尾。 四殿所進。日不知其幾尾。則各邑所辦。日不知其幾十六斗乎。夫十六斗米。窮民八九口一月之產也。結出二斗。雖似甚微。而秋冬之月。則貸辦或易矣。當夫春夏舊穀旣沒之時。官倉已盡。私貸無所。里胥一督而不備。則編繫而囚之於獄。視其赤身餓婦。自捽其短髮。而頓號難辦之狀。則以 聖主惻隱之心。寧忍其聚民之怨。而滿陳于前乎。腥膻之物。旣不肯 御。而日費窮民數十戶半歲之食者。決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況又京畿。四方之本。而柴炭蒭藁。咸辦于是。其他徭役。倍于他道。 皇朝聖祖屢詔優恤畿甸之民。以固邦本者。其意有在。臣愚竊願 殿下止存 莊憲大王所定漁夫三百戶。以爲日用之膳。而舜孝所供生鮮生雉之類。一切 命罷。則畿甸之民。庶或少蘇矣。臣聞 孝宗皇帝卽位之初。詔減日用 御膳羊一雞一。夫羊雞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 孝宗之心。猶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則以子改父。而不害爲孝。夫以我朝 御膳之過制者。始由容悅之臣。而弊及萬姓者如此。況於燕山荒淫之時。凡百進上之物。多所增定。而中經 三聖。實無人詳辨而力陳者。幸於前秋。李珥乃言擧國飢民庶幾一日之蘇復。而竟未 允許。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橫斂。所以薄稅斂簡飮食之敎。歲傳於鋪馬。而民不蒙澤也。 殿下誠能思 英宗之隨分。法 高皇之戒下。簡潔其八珍之進。止於適口之味。而盡除其不御之物。以舒民間之力。又令八道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到京者。常常 賜對。命觀御膳之簡。而 御書張知白,魯宗道之家法以賜之。使其歸以取則。不敢以無名色目。厲民自養則庶乎儉約之風。自上而下。民全膏血。邦本永固矣。
===餼廩之稱===
臣竊聞 中朝內自部府椽吏。外至鎭邑胥吏。凡仰於官者。如門子寫手。皁隷牢子之屬。莫不有月俸之銀。<small>{{Blue|文}}</small>二兩五戔 而一人在官。則在家子弟。雖多至四五。皆不定役云。彼雖賤吏。而朝夕在官。不可以無廩。故給銀以續其食。優役以全其家。此實成周府史胥徒祿同下士之意也。而我國則內自書吏皁隷典僕。外至衙前書員使令等。日不離官。其苦莫甚。而了無一錢之所及。旣不暇治農。又不能爲工爲商。而其衣其食。略無出處。作賊則不暇。丐乞則無閑。此所以欺官弄術。怵民要貨。絶簿盜財。入倉偸粟。不顧廉恥而爲之者也。若嚴刑重法。以杜其弊。則將不勝其姦計之百出矣。孰若開其衣食之源而敎以廉恥。使之自不爲姦也哉。議者必以爲國用已竭。難得許多財穀。以分許多吏胥之料矣。臣愚竊以爲許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詐。以誤國家事者。不知其幾何事乎。以盜國家之財貨者。不知其幾何數乎。以破軍民之產業者。不知其幾何戶乎。等被其欺。寧分所盜。以均其廩。而勿使誤國害民。則設有犯法者。上有可執之辭。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範曰。凡厥正人。旣富方穀。俾其飢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雖使皐陶執法。無所施其明矣。方今受料之中。坐食者甚多。校書唱准之役。十五人可爲之事。而至設三十餘員。歲祿月俸日料。視諸匠最優。他司冗食之繁。擧此可知矣。且各司貢物作紙之價及各道官吏刑贖之布。收而藏之。不過爲官員親舊相悅之費及掌務吏胥盜用之資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計之。節其不當費。而用於當用之地。則庶司任事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穀萬石之地。則秋來費耗。至於千石矣。若不爲非禮之宴。不應私行之求。則以四百石。應官衙之用。以六百石。可分官屬五十人一年之料矣。<small>{{Blue|月給人租一石}}</small> 況有元穀十萬石之地。則費耗至於萬石矣。此則不籍于會計。徒歸于守令之私用。收得許多民穀。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許多人飢饑。是豈天心哉。若留儲二千石。<small>{{Blue|以待不時之需。}}</small> 官費二千石。<small>{{Blue|待使客養衙屬。}}</small> 則六千石可分六百人之料矣。況雖云大府之官屬。而不至於六百人之多乎。蓋 中朝之制。如禮部大處。三堂上坐起之所。合有九吏。<small>{{Blue|承發吏一。表封吏一。主封表者也。卯簿吏一。以卯時受署於公座簿者也。放牌吏一。主投文領文之事者。通引二。印工二。}}</small> 儀制祠祭等四司各有九人。<small>{{Blue|部吏一。典吏一。知印一。當該吏四。寫本一。送本一。以通事給貽之目而知之。}}</small> 戶刑二部。各有十三道司。其吏應多。而他部之吏。與禮部必同矣。大部如此。小司外邑之吏。當減於此矣。夫以 中朝人物之盛。事務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於決事時執役。而不敢帶一吏。以榮於市巷之目。以東方偏小之域。人物之蕃。不得擬於遼,薊一面。而內司庶官。深好便佞之滿前。一吏可辦之事。分屬于三四吏。祗益喧叫。而事實不治。出司則必求呵擁之塞路驅從。少處則到底興嘆。而視事不屢。百弊滋興。外邑守令。必要官屬之盈庭。衙吏雖多。益選良民之子。以定日守。而軍有闕額。則例充以貧殘之民。以致逃散。嗚呼。奢僭之過而百事之誤如此。爲今之計。誠能以 中朝之制。而先減其六曹吏卒之數。令京官不敢帶吏而行。庶司外邑。以次損之。刻定其額。如有此裕而彼缺者。游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餘悉配軍。任事者之餼廩。內則約其上供。<small>{{Blue|如祭祀之過禮者及御用之不切者}}</small> 除其冗費 <small>{{Blue|如校書唱准等空食之須及作紙刑贖之布}}</small> 而均給之。外則節其邑用。<small>{{Blue|如逐日非禮之宴及私行干求之物}}</small> 量其費耗。<small>{{Blue|費耗少而屯田多處。則以其所收而幷用之。}}</small> 而均給之。使之各任其事。而或有作奸犯科者。乃移於邊境。則人食其事。而國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務亦淸矣。
===生息之繁===
臣竊見鴨綠以西。至于順天。除石山瘠原之外。一無不耕之處。村屯邑里。雞犬相聞。而牛馬猪羊。籠絡於山野。家家子女。五九成群。隨其貧富。各安生理。永平薊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 帝城。垣籬相屬。肩摩軸擊。朔野素稱不毛之地。而今焉富盛之如此者。蓋以 天朝祖宗。憂深慮遠。知邦本之固在於民安。一隻雞一頭羊。不以厲民。雖守令廩料。亦且月給銀兩。貿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間一雞卵,一尺布。使田賦身役之外。無他雜徭。凡可以安養斯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故雖間有守令之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或以非道取民。則巡按巡撫卽以提問。<small>{{Blue|提問者。提致侵民守令于庭中。先杖四十。而問其情狀。囚之于獄也。}}</small> 而劾罷。故守令畏撫按之威。百姓安朝廷之法。所以能人繁而地闢也。慨我東方。自兩界以及都門之外。膴原沃野。或有不耕之地。昔日民居之處。今鞠爲茂草。家畜牛馬各一者。十無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見。夫豈天地生物之數。偏不足於海隅乎。蓋朝廷之法。本有便於民者。而牧民之吏。多不體行。常賦之外。橫斂多端。八結之布。歲輸三疋。奉足之價。歲給五疋。<small>{{Blue|戶首或一年兩番。則出布幾至十疋。}}</small> 爲勸農里正。編戶大小統者。一月六點。一或有闕。則罰之以布。爲官屬者。或每日一點。而有闕。則罰之以布。一族之役。不問遠近親疏。而人費三四人之闕價。杼柚職此而一空。長者襦袴。歲備者鮮。遑顧孩兒之襁褓乎。此民兒之所以凍而難保者也。官租私債。艱難備辦。而一斗之稅。或出四斗。納於本倉者。一結當納米四斗。而輸於遠方者。一斗各出四斗。舂正之納。歲費八斗。戶雉之價。歲出二斗。戶獐之價。歲出三斗。<small>{{Blue|進上獐雉。其數不多。而誘爲私用。故雖有萬戶。必令戶出。不以戶出之邑。則浹旬聚獵。其弊尤甚。}}</small> 甁粟已罄。無以卒歲。則賣其牛犢。而猶或難繼。此民兒之所以飢而艱保者也。嗚呼。有牛所以當春賴耕。而今乃賣食。育子所以臨老資養。而又至餓斃。賑恤無人。方願遄死之際。又以闕軍逃奴之切隣。連繫而置之牢獄。或至旬月而猶不見釋。所以樂土良田。多不暇計。而必思執瓢遠走者也。且咸鏡一道進上所入帒布。歲不至於百疋之多。而使一道之民。不論大小戶。苟食官債者。則例收細布二十一尺。大戶則百計可辦矣。寄命于土宇者。何從而辦乎。<small>{{Blue|所以一布衣之不得掩肚也}}</small> 鹽盆之稅。歲收一石。以補軍資。則足以利民裕國。而歲收四石。且徵大白紙四卷。鹽戶難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稅。故祖爲鹽業。則至孫猶徵。沿海居民。職此而失業矣。北道新設之初。野罕人家。山多樹木。故土產貂鼠。而以之進上矣。今則無山不童。貂鼠永絶。而猶存其貢。他無所得。倍價收布。貿於京市而納之。一面之苦。莫甚於此。故前縣監朴漸上書言之。而 殿下特蠲明川之貢。移於他邑。明川之民。則猶可蒙澤矣。他邑之民。不能支本貢者。又安能偏受斯苦乎。國家豐沛之民。日以流離者。實由於此等數弊之不祛。而他道民怨之類此者。必多矣。嗚呼。國本之所以安固者。專在於萬民之寧息。而以進上之事及逐邑官員厚奉之故。至於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杭隉如此。若自上誠知民散。而國不能獨保。則必須師文王之卑服。法 英皇之布衣。恒惧一衣之奢。而萬民之或有凍斃者。先除其不緊進上之數。如燕山加定之物及雖是國初所定者。如或昔有而今無者。一切蠲免之後。詳其敎條。申戒守令。使不敢倚以毒民。常貢賦稅。止收元數。而不敢重斂衙養之物。定以費耗石數。使臣之供。亦從所定器數。斗米尺布。不敢橫斂於民。而一有違者。徵以贓律。或徙邊城。凡可以愛養斯民者。無所不爲。而生物之源。亦勿閉絶。女壯而不嫁者有罪。早孀而無依者許嫁。<small>{{Blue|大明之法。不廢再嫁之子。故欲嫁者嫁之。而貞女則自守其節。我國孀婦有子者。恐其有妨前程。陰干族奴而生子夜棄者。滔滔有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拘禁失行。以傷風化。寧許嫁與良夫。以息軍民。則不爲無補也。}}</small> 使男不曠而女無怨。百年生育。而各爲安居之地。則八道之內。自無閑曠之處。將不期而富庶矣。
===士卒之選===
===操鍊之勤===
===城臺之固===
===黜陟之明===
===命令之嚴===
q9b6pgxupemqh64100zp5mwpwn09u5j
2171132
2171131
2022-08-11T02:38:04Z
江常哲
94446
/* 士卒之選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此不遠矣。或於近者。亦懈忽焉。則不惟堯舜之難企。而末如之何者。將在朝夕。誠可痛心矣。臣竊觀 中朝之事。而較之我國。文軌宜同。而見行規模。或有詳略之不同者。或有煩約之異宜者。詳而約者。文明富庶之所在。略而煩者。不惟因苟踵訛之可恥。而財匱根傷。民散國危之憂。正在乎此。臣謹以切於事務者。濫陳於前。而復以關於根本者。開列於後。伏願 聖明勿以謂狂妄之言。而 平心徐察。則不無少補於 聖治之萬一矣。
===格天之誠===
臣伏見通報。 皇上憫念畿內亢旱。築壇宮中。竭誠露禱。通行諸司。一體省戒。中外人心。無不感悅云。此雖 殿下之所嘗行者。而諸司省戒之目則徒有文移。而全不奉行。九重之內。避殿減膳。而山陰江曲。群屯私飮之無忌。白屋之間。餓莩相望。而州樓縣舍。歌呼遊宴之自如。是雖由於紀綱之不嚴。而臣之愚意。抑恐 殿下格天之誠。猶有所不至也。昔者 太祖高皇帝。一月不雨。則日減膳素食。謂近臣曰。予以天旱故。率諸宮中皆素食。使知民力艱難。往時軍中所需。蔬茹醢醬。皆出太官供給。今皆以內官爲之。惧其煩擾於民也。旣而大雨。群臣請復膳。 上曰。亢旱爲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食奚能甘味。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天災。但當謹於修己。誠於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下令免民今年田租。 莊憲大王稍遇水旱。民或艱食。則卽徹內入酒膳。以至回天轉災。然後乃復其初。臣愚未審 殿下之所以遇灾脩省者。果若是乎。古之王者。凶年飢歲。則趣馬不秣。膳夫徹膳。大夫不食粱。士飮酒不樂。故如漢之元帝。只是中材之主。而亦嘗減其馬食膳羞。分賑畿民。今者雖有減膳之名。而司饔魚物之進。畿民之怨苦依舊也。司僕數外之草。當減而不減。況望減其穀食。以賑饑民乎。是以。大夫不知不食粱之爲義。士謂飮酒不樂之爲何事。而外邑庶官則方且瘠民自甘。益于天怒矣。臣伏願 殿下先盡修省之道。以爲格天感人之本。而 申飭內外庶官。其於約己勤民之政。一務其實。而不尙虛文。則庶乎民不凍餒。而天不懠怒矣。
===追本之孝===
臣伏聞 太祖皇帝嘗遇 仁祖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謂侍臣曰。往者吾父以十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値此。其何以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泣下。不能仰視。臣竊謂常人之情。如遇困苦之際。則或念其鞠育之勞。及乎安富之極。而心汩於奢欲。則鮮有思其生我之恩者。而 高皇帝方極富貴。而追慕之不弛。所以孝心感通。而民德之歸厚也。臣又聞 英宗皇帝謂大學士李賢曰。朕五更二鼓早起。雖有足疾。必行拜天之禮畢。省章奏剖決訖。朝服奉謁先殿。入廟皆拜。出則視朝。退朝母后有命。則兩日一朝。左右皆曰。何乃自勞如此。 帝則斥其言之阿諂而不已。其禮如此。然後兩宮之情。日相驩接。而讒邪之言。罔攸離間矣。此天順之治。所以有光于晩年者也。臣愚伏念 聖孝出天。至誠素孚。其於 太祖追遠。 英宗日朝等事。非不常行。而未嘗說與群臣。一國臣民。將何所取則。伏願自今以後。因 太祖英皇之事。而益信聖德之不孤。 示文子文孫之法。而永開誠孝之不匱。則孝理之效。不獨興孝於當年。而抑且錫類於萬世矣。
===陵寢之制===
臣聞洪武中。初建皇陵。量度陵界。將築周垣。有司請徙民家墳墓之在旁者。 高皇帝止之曰。此墳墓。皆吾家舊隣里。不必外徙。遂許春秋聽民祭掃。出入不禁云。嗚呼。死者骸骨。尙不忍其遷移駭動。則生民產業。必不忍其蕩析離居矣。是以 孝陵止在南京鍾山之陽。而山陰多賜功臣葬地。 成祖以下諸陵則都葬于天壽山之陽。薨于儲位則葬于金山。而陵前石物。比舊一㨾。不敢漸以侈大。夫以天下之廣。豈無佳兆各占之地。而必於一山之中。一山之中。年運豈能一一皆合。原脉豈能一一皆長。而必欲不離乎此者。蓋以 群聖之心。灼見地理說之爲虛妄。而遷居發墓。則在彼慮萬物失所之嘆。精聚神會。則在我有祖孫相安之樂也。故傳世益遠。而享福無疆。 皇孫之蕃衍者。今幾十有七萬云。積善之家。信有餘慶。而呂才之說。至此可驗矣。臣竊慨念東方之俗。酷信風水。公卿士民。曾多惑染。 列聖之明。雖不爲其所欺。而及於大故。則 嗣君方在亮陰之中。未有命戒。而卜兆點穴。一惟相地官之言。公卿輔相。不敢措辭於其間。故 健元獻陵之旁。固多佳穴。而博擇于楊,高,廣,驪之地。使死者。有遷頭失足之患。生者。有破家奪田之慟。而怨格穹蒼。以及于國家者。亦旣 聖明之所親覽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楊,高二邑。實是京師之祗。而纔出都門。莽若無人之境。庶民之無依者。豈無欲居之志。而一罹守護軍之役。則傳子至孫。而其苦不可當故也。設若 中朝之制。則可以一二陵之守護者。足護諸陵。而以其餘者。可補軍額矣。徭役。豈至於甚苦。而不可居哉。不惟是也。前朝舊王之陵。則不過如今卿相之墓。而恭愍始爲石藏。大其石物。國初雖因其制。 齊厚二陵。不甚高大。至于 泰康二陵。則極侈而大。其引重轉遠之際。畿輔之民。多有死傷者。而無人敢聞于 恭默之中。以發如傷之念者。 祖宗在天之靈。亦所不安矣。往事已矣。無可奈何。自今以後。至于萬世。永著恒式。刻之金石。止就 先陵之旁。而定其壽穴。一如 榮靖大王之命。石葬石物。雖難遽廢。而差小於創業之時。則 聖孝無窮。而謙德不止於漢明矣。花潭徐敬德。曾已具疏言此。而不果上達。 殿下試取其疏而垂覽焉。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祭祀之禮===
臣竊聞 皇朝祭先之禮。止於九廟。陵寢有時節之祭。朔望之薦。奉先殿中。惟有新物。則薦之。而別無日奠之所云。夫以天下之大。財物之富。雖日具牲牢。以象平生。而亦何所不足哉。誠以生之與死。養祭殊方。而黷于祭祀。反爲不欽故也。臣伏惟念。 文昭日奠之設。實出於 列聖誠孝之無疆。而揆之典故。則三代以下。至于宋元。皆所不爲。而考之東方。高麗以上。亦不曾行。以 殿下之至孝。誠所難已矣。但此一事。於禮爲煩。於神爲瀆。於 時王之制。亦或太過。其所以爲孝者。實非當理之孝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府庫之積。視往年日匱。生民之窮。比疇昔尤甚。而凡祭祀所供米麵之數費。多於百官之祿。蔬菜之辦。一出於窮民之力。視彼飢夫凍婦。龠收升貸。艱備本色以納。而吏要人情。百般阻當。<small>{{Blue|如山蔬家菜。便於採納者。或不賂吏。則指爲非市中之物色而斥之。市物獨非自山村而來者乎。}}</small> 必求月利。以稱其欲。而歸家難辦。拊膺頓號之狀。則 祖宗在天之靈。定所不安矣。若如 祖宗之朝。時和歲豐。財積於無用。民或有常產。則他日之弊。不可暇論。而如在之誠。自不容掩。而猶之可也。計自數十歲以後。豐稔者幾年。生息者幾民乎。古之爲國者。皆以節用爲先務。必使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以至三十年耕。而餘十年之食。然後九載之水。七年之旱。不能爲害。民無捐瘠。而國本安固者。以其蓄積之有素。而緩急之可倚也。今若不幸。而久旱大水。或有不測之虞。則不審 殿下何以處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守盛時之過規。而傷財害民。以僨國事。曷若遵 聖王之中制。而節用愛民。以永 祖宗之基業乎。必不獲已。朔望之奠。止如漢之原廟。其他逐日水刺。則不敢再黷。而儲其米粟。以待不時之需。蠲其蔬菜。以舒窮民之力。則是亦 祖宗之所樂聞者也。在易萃之六二曰。孚乃利用禴。言祭祀之道。以誠爲本。而利於用簡約也。今者 文昭祭官。下逮胞翟之賤。日日頻奠。莫不怠倦。則可謂有至誠而利於用約乎。旣濟之九五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旣濟者。旣極之卦也。時旣濟矣。禴乃受福。況今時則若濟大川。其無津涯者乎。凡此一事。公卿士民。咸知國計之誤。終在于此。莫不扼腕竊嘆。而惧犯 天威。未敢觸冒。 殿下試召而問之。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經筵之規===
臣竊聞 皇上勤御經筵。三六九日之外。未嘗少廢。四書則講到孟子。綱目則已至唐紀。而進講之際。講官立講。則虛心好問。直窮到底。故 聖學日造乎高明。講訖。各陳時務則和顏審聽。商議于大臣。故庶事不至於頹弛。至午罷講而賜講臣宴。又常加錫賚。以 示特恩。是以爲講官者。莫不策勵。思盡其職云。嗚呼。率是不懈。則 聖德之進。曷有其極。而大平之治。指日可待矣。臣伏惟念。 聖明之於此事。非不躬履。而或有無故而屢停者。雖或間御。而上下之情。罕有交孚。或有下進危言。而 上則顧問他事。或有 上方樂聞。而下有俯伏熟睡者云。卽此俯伏之禮。實非至敬之道。故在 祖宗朝。例賜便坐。如 莊憲大王常參傳香之日。亦不停講。而 溫顏假色。從容顧問。有若家人父子然。當此之時。上下之志。無有不通。而民咨國病。罔有不達。所以訏謨定業。以至今日休者。有由然矣。一自 貞熹王后垂簾。群臣莫敢仰觀之後。習以爲常。至於 明良相遇。而一向俯伏。 明廟當筵。亦嘗每許便坐矣。夫君臣之分。判若天地。而天之與地。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昇。然後能生育萬物。以成交泰之功。君之臨民。難於獨運。故必須上先虛心而望其啓沃。下瞻天顏而審其納否。然後可以誠孚志通。補闕匡失。而身修政擧。民安物阜。以臻大平之盛矣。自古以來。未有上驕其勢。下怵其威。而能成治道者。故 英宗孝宗。日與閣老商確政事。每稱先生。詞謙禮肅。而閣老有懷。無不盡言。天順,弘治。治效最著。臣愚伏願 殿下自今以後。雖未復 中朝立講之制。便坐之命。一如 祖宗之規。非有大事。不廢進講。所講之書。一一踐行。行到礙處。則以爲吾私之未克盡也。必謀所以克去之道。則庶乎鹽梅交濟。股肱相資。而學古有獲矣。
===視朝之儀===
臣竊觀 皇上視朝之儀。方在 冲年。雖未能日日昇殿。而三六九日則例不停免。六府有事。無不面稟。言官有論。懷章親奏。十三道府國官員。有爲進表而來者。幷其帶行吏卒。而引跪于御階切近之地。爲班首者跪告曰。某司吏某等。某國吏某等見。 皇帝親傳玉音曰。知道。吏卒之小帽敝衣者。咸得仰覩 天光。而俯伏稽首。戎蠻之人辮髮而左衽者。無不禮見于御路。而 皇帝親傳與飯喫三字。如臣憃愚之衷。尙有感祝之意。四海萬姓之傳聞其事者。孰不曰吾 皇之庶無疾病。躬臨萬機。而欣戴之心。自不容已矣。臣竊惟念。我朝常參。雖有六曹參現之禮。而獨無稟事之儀。外邑陪箋之官。尙不得面見。則其進貢吏卒。尤無可望矣。況我 殿下臨朝不數。公輔侍從。罕望衣裳。監司守令之行。絶無面承 聖敎之時。而只於政院。 命以依前言送四字而已。噫。依前言送四字。豈足以感動人心乎。公朝旣如是。則外邑庶官之怠於民事者。不足問矣。嗚呼。朝以聽政云者。豈徒望其丰顏。習其禮數而已乎。將昨日所出之令。如有妨民而病國者。則汲汲乎議大臣修改。而夜來所思之政。如有益國而便民者。則汲汲乎議大臣施行耳。故我 莊憲大王除玉體未寧數年之前。逐日臨朝。講論時政。而守令之辭朝者。亦皆一一 面敎曰。某邑有某災。某邑有某弊。汝往愼職。務蘇予民。是以。政府無日不坐。而六曹之事。無不關白。撮其大者而稟決。餘悉自理。機務不煩。而聖治日隆矣。臣伏願 殿下上法 天朝。內遵 祖規。常參無日不御。而大事俱令面達。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而到京者。皆俾參列。而試 問其治民之如何。列邑吏民之進貢者及爲迎新送舊而留京者。咸使庭見。試 問其阻當之有無。而凡有所冤。例許開達。則百司列邑。安得不勤。而遐遠窮民。庶知 聖主之所以慮己者至於此極。而感戴之心。永久而不解矣。
===聽言之道===
臣於 皇上納諫之事。雖未詳聞。而伏見通報。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撫按御史。日有奏疏。例下該部。使之詳議。該部覆奏。則詢于閣老。無不施行。是則天下之事。一付于朝廷之公論。而 帝不敢以一毫私意容於其間。且不爲近習之言所遷惑也。是以。外間之議。雖云太監馮保之弄權。而事無壅滯。政不拘碍。守令多有犯贓者。則卽廢爲民而不惜。將士或有犯罪者。則卽令撫按提問而無疑。民得其所。而軍從其令。蓋由 皇上謙虛樂聞。手書責難陳善四大字。以賜經筵講官。期以有爲。故居室言善。而千里感應。群策畢陳。而下情上達。若此不已。則天下之善。其來不窮矣。嘉言豈至遺伏。而民怨豈至蓋藏哉。臣伏惟念 殿下卽位之初。固嘗好問而樂聞善言矣。如舊臣李滉六條之疏十圖之說。 俯賜嘉納。宰輔之臣。出使而還。 特令書啓一路農事。要察民艱。自是以來。祛弊救時之策。竝興于朝野。一國臣民。咸知 殿下好善愛民之誠。逈出尋常萬萬也。莫不翹首跂足。以俟大平。頃年以來。漸不如初。偏私歲長。而疑吝日積。諫涉於格非。則慮其有輕侮之心。論出於革弊。則恐其有紛更之患。如前冬李珥之疏。誠切於時務。而略 賜褒奬。實不盡用。幸而從者。止於細事。而大臣不卽議覆。如此則國病何時可祛。而民瘼何時可蘇耶。蓋上則止於言之不聽。而嫉善之徒。喜得其機。啁啾譏詆。無所不至。不謂輕妄。則加以生事之罪。必使無所容其身。而後快於其心。有識之士。熟知斯世之不可有爲。在內者。思欲抽身而遠逝。幸而留者。亦皆無心致澤。爭務循默。或沈冒以諧俗。或滑稽以免謗。在外者。率皆延頸而還縮。幸而進者。相與觀望風色。呿舌駭嘆。但謀浮沈下位。竊祿便養之計而已。嗚呼。此兩項人者。自爲身計則得矣。其如國家何。 宗社何。臣愚伏願 聖明上念 祖宗從諫弗咈之意。下念民生含怒無告之怨。毋自退托而却人之諫。毋自賢聖而卑人之說。虛心平氣。熟慮深思。邇言必察。小善必爲。咈于 上心之言。必是畜君之欲也。必求諸道而謂之好我也。遜于 上志之言。必是逢君之欲也。必求諸非道。而謂之諂我也。務要通上下之志。而講時務之急。去民艱以醫國病者。無所不用其極。則將格言日聞。而 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而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
===取人之方===
臣竊見 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者則不論其人之門地而用之。如孫繼皐。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 <small>{{Blue|丫頭。婢妾之名。}}</small> 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道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俱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流。徒尙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 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衆馭遠者也。臣竊惟念。國家取人之制。凡民俊秀。皆許赴擧。庶孼有學者。俾敎童蒙。公薦有識者。亦補臺官。人無棄才。而士得見用。所以興賢設敎者。固已至矣。但爲外官者。專不作興。而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膏粱之子則怙侈滅義。而克承家業者。萬無其一。作文應擧者。亦不多見。超群挺世者。底從而出乎。究其所以然。則雖由敎化之不明。而臣恐賢路之太狹以致之也。昔三國雖小。所以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世政。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國日以衰。至于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及于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 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尙未知爲急務也。頃有知書庶孼之無屬處者。必令定其軍保。夫以都城百萬家。讀書者雖衆。而句讀分明。可以訓蒙者。不滿十數。苟有樂於敎誨者。則雖私奴賤僕。官贖其身。兼給其料。使卿大夫之子。納拜而請敎。然後隆師尙德。庶成美俗。而 殿下惜一軍丁。不以多士爲念。縱有豼貅百萬。不知尊君親上之義。則誰得以使之乎。頃如李仲●(●字為左虎右斗),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身則不享。窮餓而死。臣之愚意。竊恐專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字為左虎右斗)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攸成就。而綱倫終斁。患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 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如不得已而出於下策。則族系雖微。而能以小學四書敎人者。賤人則官贖而從良。庶孼及再嫁之子。勿定軍役。俱爲學長。優給其料。使兩班子弟待以師禮。爲官員爲父兄者。待以友例。布告中外。俾其遍曉。稍興貴德之風。以起願善之志。則作人之盛。雖不及於 中朝。被褐懷玉者。庶不空老。而將來譽髦者。庶望奬進矣。然而上有好善忘勢之誠。然後隆師尙德之敎。乃可興行矣。今雖旁招俊乂。列于臺官。而趨走承順。則擬爲好人。繩愆格非。則以爲迂儒。訑訑之聲色。逆拒來人。徒得招賢之名。而竟無用賢之實。臣竊憫焉。夫人才之作。不偶爾也。頃雖屢經士禍。而 祖宗遺澤。猶有存焉。先儒學術。幸有聞者。故思欲導 聖主于無過之地者。不爲無人。而 莅政之後。天不憖遺。李滉旣逝。曹植亦歿。如奇大升,吳健等凡有忠慮於國家者。相繼云亡。其他一長可取。一材可用。而稍有淸望者。無不凋喪。 祖宗之所儲養以遺我 聖者。今餘幾人哉。若此無幾者。又亡之後。則臣恐 殿下雖欲有爲。而譬如濟川之無舟楫。衛身之無手足。膏屯民散。而悔莫之及也。臣伏願 殿下思良辰之難再。悼哲人之易萎。罔自菲薄。飭勵大臣。接以禮貌。如 孝宗之稱先生。望其啓沃。如 仁皇之賜銀章。凡有嘉謨嘉猷。罔俾有隱。而急謀所以施行者。凡百庶官。畢令擧直而錯枉。於林壑退藏之士。 手降咫尺之書。申謝前日不力之過。而深示如渴之誠。期使賁然而來。勿拘格例。源源賜對。凡可以身修政擧。而民安本固者。無不詢從。又視其人之器識。而定其職之高下。以爲萬世臣民之倡。則將君子日進。不仁者日遠。而觀瞻感化之機。捷於桴鼓影響矣。
===飮食之節===
臣竊聞 皇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賦。而收銀以藏。尙膳監太監逐日出銀。以貿物膳于市。而監飪以進云。夫以中土人馬之盛。兼有漕河舟運之路。凡山珍海錯。可以立致其新採者。而必賦銀而貿於市者。蓋 天朝聖祖之心。必以爲若致生物。則千萬里輸輓之勞。有倍於漕運之費。而折定銀兩。則六百馬之所轉。可轉以一馬矣。此法一定。民無倍出之患。驛無重運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隨價定銀。自不闕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以富庶。而大平之基。久益鞏固者也。臣愚竊念。我國之民。常貢之外。又有進上物膳貿納之苦。是雖 列聖之朝。必爲 太上殿供奉之資。而滋蔓之弊。傳至于今。則窮民愁怨。而將大爲國家之憂者。不可勝紀。請爲 殿下節節詳覆也。 殿下勿以爲細瑣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萬民。不得其所。而不免仰累乎 聖治。爲臣子者。誠不忍坐視而不救也。蓋物膳之出。或有昔產而今絶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價。而遠求於數日之程。一魚之直。在本土雖不過米升。而及乎遠人之渴求。則必用四五斗。然後乃能貿歸。傭力難支。則不得已顧田以支矣。雖或土產之物。如慶州錢魚。則換以紬一疋。平壤凍秀魚。則換以正布一疋。列邑進上物價如此者何限。況其輸運之際。色吏之粮。京吏之賄。一出於民。而遠方之物。則照氷重載。馬無完背者。故驛馬難支。則刷及民牛。黃海,江原,忠淸兩南之驛則大小使行及倭野人往來。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嗚呼。驛卒亦是赤子也。其離居塡壑。誠所不忍。而國家他日。將何以優使臣而待隣夷乎。考之禹貢。靑,徐,荊,楊。莫非濱海。而惟靑州貢海錯。江淮河漢。無不有魚。而惟淮夷貢魚。以爲祭祀之用而已。古之明王。不爲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則遠道生物之進。止存祭祀之用。以蘇其飢民殘驛。是宜 聖政之所當先者也。臣又聞之古老。京畿一道生鮮生雉之進。大爲畿民之苦。是實國初之所未定者也。 莊憲大王令水邊居民三百戶。輪回納魚。止爲三時之湯鮮。是時魚價。極大者不滿米斗。 康靖大王晩年。孫舜孝爲京畿監司。適遇華使之來。恐其久留。多斂魚雉於畿民。擬辦迎接之用。而華使遄還。魚無所用。日以單子計送于司饔院。以供御膳。及其將盡。舜孝以爲遞日將近。當止於臣身。乃再斂於民而進之。繼舜孝者。又以爲舜孝尙爾。臣何敢廢之乎。遂仍爲舊規。以及于今。則魚價漸重。或以四結。定其一尾之價。四結難備。則定以八結。每結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貿一尾。 四殿所進。日不知其幾尾。則各邑所辦。日不知其幾十六斗乎。夫十六斗米。窮民八九口一月之產也。結出二斗。雖似甚微。而秋冬之月。則貸辦或易矣。當夫春夏舊穀旣沒之時。官倉已盡。私貸無所。里胥一督而不備。則編繫而囚之於獄。視其赤身餓婦。自捽其短髮。而頓號難辦之狀。則以 聖主惻隱之心。寧忍其聚民之怨。而滿陳于前乎。腥膻之物。旣不肯 御。而日費窮民數十戶半歲之食者。決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況又京畿。四方之本。而柴炭蒭藁。咸辦于是。其他徭役。倍于他道。 皇朝聖祖屢詔優恤畿甸之民。以固邦本者。其意有在。臣愚竊願 殿下止存 莊憲大王所定漁夫三百戶。以爲日用之膳。而舜孝所供生鮮生雉之類。一切 命罷。則畿甸之民。庶或少蘇矣。臣聞 孝宗皇帝卽位之初。詔減日用 御膳羊一雞一。夫羊雞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 孝宗之心。猶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則以子改父。而不害爲孝。夫以我朝 御膳之過制者。始由容悅之臣。而弊及萬姓者如此。況於燕山荒淫之時。凡百進上之物。多所增定。而中經 三聖。實無人詳辨而力陳者。幸於前秋。李珥乃言擧國飢民庶幾一日之蘇復。而竟未 允許。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橫斂。所以薄稅斂簡飮食之敎。歲傳於鋪馬。而民不蒙澤也。 殿下誠能思 英宗之隨分。法 高皇之戒下。簡潔其八珍之進。止於適口之味。而盡除其不御之物。以舒民間之力。又令八道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到京者。常常 賜對。命觀御膳之簡。而 御書張知白,魯宗道之家法以賜之。使其歸以取則。不敢以無名色目。厲民自養則庶乎儉約之風。自上而下。民全膏血。邦本永固矣。
===餼廩之稱===
臣竊聞 中朝內自部府椽吏。外至鎭邑胥吏。凡仰於官者。如門子寫手。皁隷牢子之屬。莫不有月俸之銀。<small>{{Blue|文}}</small>二兩五戔 而一人在官。則在家子弟。雖多至四五。皆不定役云。彼雖賤吏。而朝夕在官。不可以無廩。故給銀以續其食。優役以全其家。此實成周府史胥徒祿同下士之意也。而我國則內自書吏皁隷典僕。外至衙前書員使令等。日不離官。其苦莫甚。而了無一錢之所及。旣不暇治農。又不能爲工爲商。而其衣其食。略無出處。作賊則不暇。丐乞則無閑。此所以欺官弄術。怵民要貨。絶簿盜財。入倉偸粟。不顧廉恥而爲之者也。若嚴刑重法。以杜其弊。則將不勝其姦計之百出矣。孰若開其衣食之源而敎以廉恥。使之自不爲姦也哉。議者必以爲國用已竭。難得許多財穀。以分許多吏胥之料矣。臣愚竊以爲許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詐。以誤國家事者。不知其幾何事乎。以盜國家之財貨者。不知其幾何數乎。以破軍民之產業者。不知其幾何戶乎。等被其欺。寧分所盜。以均其廩。而勿使誤國害民。則設有犯法者。上有可執之辭。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範曰。凡厥正人。旣富方穀。俾其飢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雖使皐陶執法。無所施其明矣。方今受料之中。坐食者甚多。校書唱准之役。十五人可爲之事。而至設三十餘員。歲祿月俸日料。視諸匠最優。他司冗食之繁。擧此可知矣。且各司貢物作紙之價及各道官吏刑贖之布。收而藏之。不過爲官員親舊相悅之費及掌務吏胥盜用之資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計之。節其不當費。而用於當用之地。則庶司任事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穀萬石之地。則秋來費耗。至於千石矣。若不爲非禮之宴。不應私行之求。則以四百石。應官衙之用。以六百石。可分官屬五十人一年之料矣。<small>{{Blue|月給人租一石}}</small> 況有元穀十萬石之地。則費耗至於萬石矣。此則不籍于會計。徒歸于守令之私用。收得許多民穀。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許多人飢饑。是豈天心哉。若留儲二千石。<small>{{Blue|以待不時之需。}}</small> 官費二千石。<small>{{Blue|待使客養衙屬。}}</small> 則六千石可分六百人之料矣。況雖云大府之官屬。而不至於六百人之多乎。蓋 中朝之制。如禮部大處。三堂上坐起之所。合有九吏。<small>{{Blue|承發吏一。表封吏一。主封表者也。卯簿吏一。以卯時受署於公座簿者也。放牌吏一。主投文領文之事者。通引二。印工二。}}</small> 儀制祠祭等四司各有九人。<small>{{Blue|部吏一。典吏一。知印一。當該吏四。寫本一。送本一。以通事給貽之目而知之。}}</small> 戶刑二部。各有十三道司。其吏應多。而他部之吏。與禮部必同矣。大部如此。小司外邑之吏。當減於此矣。夫以 中朝人物之盛。事務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於決事時執役。而不敢帶一吏。以榮於市巷之目。以東方偏小之域。人物之蕃。不得擬於遼,薊一面。而內司庶官。深好便佞之滿前。一吏可辦之事。分屬于三四吏。祗益喧叫。而事實不治。出司則必求呵擁之塞路驅從。少處則到底興嘆。而視事不屢。百弊滋興。外邑守令。必要官屬之盈庭。衙吏雖多。益選良民之子。以定日守。而軍有闕額。則例充以貧殘之民。以致逃散。嗚呼。奢僭之過而百事之誤如此。爲今之計。誠能以 中朝之制。而先減其六曹吏卒之數。令京官不敢帶吏而行。庶司外邑。以次損之。刻定其額。如有此裕而彼缺者。游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餘悉配軍。任事者之餼廩。內則約其上供。<small>{{Blue|如祭祀之過禮者及御用之不切者}}</small> 除其冗費 <small>{{Blue|如校書唱准等空食之須及作紙刑贖之布}}</small> 而均給之。外則節其邑用。<small>{{Blue|如逐日非禮之宴及私行干求之物}}</small> 量其費耗。<small>{{Blue|費耗少而屯田多處。則以其所收而幷用之。}}</small> 而均給之。使之各任其事。而或有作奸犯科者。乃移於邊境。則人食其事。而國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務亦淸矣。
===生息之繁===
臣竊見鴨綠以西。至于順天。除石山瘠原之外。一無不耕之處。村屯邑里。雞犬相聞。而牛馬猪羊。籠絡於山野。家家子女。五九成群。隨其貧富。各安生理。永平薊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 帝城。垣籬相屬。肩摩軸擊。朔野素稱不毛之地。而今焉富盛之如此者。蓋以 天朝祖宗。憂深慮遠。知邦本之固在於民安。一隻雞一頭羊。不以厲民。雖守令廩料。亦且月給銀兩。貿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間一雞卵,一尺布。使田賦身役之外。無他雜徭。凡可以安養斯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故雖間有守令之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或以非道取民。則巡按巡撫卽以提問。<small>{{Blue|提問者。提致侵民守令于庭中。先杖四十。而問其情狀。囚之于獄也。}}</small> 而劾罷。故守令畏撫按之威。百姓安朝廷之法。所以能人繁而地闢也。慨我東方。自兩界以及都門之外。膴原沃野。或有不耕之地。昔日民居之處。今鞠爲茂草。家畜牛馬各一者。十無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見。夫豈天地生物之數。偏不足於海隅乎。蓋朝廷之法。本有便於民者。而牧民之吏。多不體行。常賦之外。橫斂多端。八結之布。歲輸三疋。奉足之價。歲給五疋。<small>{{Blue|戶首或一年兩番。則出布幾至十疋。}}</small> 爲勸農里正。編戶大小統者。一月六點。一或有闕。則罰之以布。爲官屬者。或每日一點。而有闕。則罰之以布。一族之役。不問遠近親疏。而人費三四人之闕價。杼柚職此而一空。長者襦袴。歲備者鮮。遑顧孩兒之襁褓乎。此民兒之所以凍而難保者也。官租私債。艱難備辦。而一斗之稅。或出四斗。納於本倉者。一結當納米四斗。而輸於遠方者。一斗各出四斗。舂正之納。歲費八斗。戶雉之價。歲出二斗。戶獐之價。歲出三斗。<small>{{Blue|進上獐雉。其數不多。而誘爲私用。故雖有萬戶。必令戶出。不以戶出之邑。則浹旬聚獵。其弊尤甚。}}</small> 甁粟已罄。無以卒歲。則賣其牛犢。而猶或難繼。此民兒之所以飢而艱保者也。嗚呼。有牛所以當春賴耕。而今乃賣食。育子所以臨老資養。而又至餓斃。賑恤無人。方願遄死之際。又以闕軍逃奴之切隣。連繫而置之牢獄。或至旬月而猶不見釋。所以樂土良田。多不暇計。而必思執瓢遠走者也。且咸鏡一道進上所入帒布。歲不至於百疋之多。而使一道之民。不論大小戶。苟食官債者。則例收細布二十一尺。大戶則百計可辦矣。寄命于土宇者。何從而辦乎。<small>{{Blue|所以一布衣之不得掩肚也}}</small> 鹽盆之稅。歲收一石。以補軍資。則足以利民裕國。而歲收四石。且徵大白紙四卷。鹽戶難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稅。故祖爲鹽業。則至孫猶徵。沿海居民。職此而失業矣。北道新設之初。野罕人家。山多樹木。故土產貂鼠。而以之進上矣。今則無山不童。貂鼠永絶。而猶存其貢。他無所得。倍價收布。貿於京市而納之。一面之苦。莫甚於此。故前縣監朴漸上書言之。而 殿下特蠲明川之貢。移於他邑。明川之民。則猶可蒙澤矣。他邑之民。不能支本貢者。又安能偏受斯苦乎。國家豐沛之民。日以流離者。實由於此等數弊之不祛。而他道民怨之類此者。必多矣。嗚呼。國本之所以安固者。專在於萬民之寧息。而以進上之事及逐邑官員厚奉之故。至於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杭隉如此。若自上誠知民散。而國不能獨保。則必須師文王之卑服。法 英皇之布衣。恒惧一衣之奢。而萬民之或有凍斃者。先除其不緊進上之數。如燕山加定之物及雖是國初所定者。如或昔有而今無者。一切蠲免之後。詳其敎條。申戒守令。使不敢倚以毒民。常貢賦稅。止收元數。而不敢重斂衙養之物。定以費耗石數。使臣之供。亦從所定器數。斗米尺布。不敢橫斂於民。而一有違者。徵以贓律。或徙邊城。凡可以愛養斯民者。無所不爲。而生物之源。亦勿閉絶。女壯而不嫁者有罪。早孀而無依者許嫁。<small>{{Blue|大明之法。不廢再嫁之子。故欲嫁者嫁之。而貞女則自守其節。我國孀婦有子者。恐其有妨前程。陰干族奴而生子夜棄者。滔滔有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拘禁失行。以傷風化。寧許嫁與良夫。以息軍民。則不爲無補也。}}</small> 使男不曠而女無怨。百年生育。而各爲安居之地。則八道之內。自無閑曠之處。將不期而富庶矣。
===士卒之選===
臣竊聞中國四邊之城。碁布星羅。不知其數。而能保固無虞。可傳萬世者。以混天下之民。士夫之外。非農工則軍。而農工所作。多歸於養軍故也。三韓鼎峙之時。不惟自相侵伐。而日本靺鞨。迭擧入寇。歲歲戰亡之卒。動以萬數。而能垂斃而復振者。以奴婢之法。不廣於世。而一境之民。都爲上用故也。高麗以後。統合三韓。宜乎兵衆力强。無往不克。而動輒敗北。卒以不振者。實由奴婢漸廣。僧徒日滋。而爲上用者寡也。及乎我朝。軍役最苦。民不堪支。有子者不許山僧。則娶賤婢爲妻。有女者嫁賤奴而受直。冀免一族之侵。況如內需之奴。則國家特完其戶。窮民之殘破者。尤爭投屬。目今可居之地。田非不闢也。戶非不增也。而究其新闢之田。新立之戶。則都是兩班與私奴內奴之田戶。而良人田戶。則日見消縮。正軍之數。不滿二十萬云。雖幷戶率而計之。不滿四十萬矣。噫。此數十萬者。雖或盡是精兵。設如前朝之季。倭船雲集於下三道。畿,黃之境。蒙古紅巾。蜂午於兩界之地。則以此二十萬。不能分禦也明矣。況於二十萬之中。實無千人之可用者乎。嗚呼。恬憘之極。釁孼旁成。而制變之具。疏弱如是。 殿下如於萬機之暇。思及於 宗社萬世之計。則雖係髮膚之重。而應無所惜矣。況重不比於髮膚者乎。年前雖有奴婢太多之議。而各牽於私。未究其本而止。臣實痛惜也。 中朝之制。雖至卿相。不敢有私人數十。而我國賤孼之屬。或有私奴百數者。勳貴之家。雖有千數。坐觀國勢之孤弱。而不思爲國家獻忠之計。今若自 上先爲限奴之制。內需奴婢。止留各千。抽其壯者。以補軍丁。而公卿以下。以次定限。擇其有膂力者。定爲步兵。有田而身孱者。定爲率丁。<small>{{Blue|人各五人。然後似可支保矣。蓋爲私奴者。有田者少故也。}}</small> 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則百萬精兵。可辦於二十年之後矣。誠如臣計。而又擇賢巡撫。歷敎方來之將。使其期於安定。則中道軍人遠戍之苦。始可漸除。而南邊北塞。亦可永保其無虞矣。尙何倭野人之足畏哉。故曰仁者無敵。爲仁有術焉。至公而無私。則可謂之仁矣。
===操鍊之勤===
===城臺之固===
===黜陟之明===
===命令之嚴===
r9hi2mmo2t27ivlepnnym9ww5olvhvz
2171133
2171132
2022-08-11T02:44:00Z
江常哲
94446
/* 操鍊之勤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此不遠矣。或於近者。亦懈忽焉。則不惟堯舜之難企。而末如之何者。將在朝夕。誠可痛心矣。臣竊觀 中朝之事。而較之我國。文軌宜同。而見行規模。或有詳略之不同者。或有煩約之異宜者。詳而約者。文明富庶之所在。略而煩者。不惟因苟踵訛之可恥。而財匱根傷。民散國危之憂。正在乎此。臣謹以切於事務者。濫陳於前。而復以關於根本者。開列於後。伏願 聖明勿以謂狂妄之言。而 平心徐察。則不無少補於 聖治之萬一矣。
===格天之誠===
臣伏見通報。 皇上憫念畿內亢旱。築壇宮中。竭誠露禱。通行諸司。一體省戒。中外人心。無不感悅云。此雖 殿下之所嘗行者。而諸司省戒之目則徒有文移。而全不奉行。九重之內。避殿減膳。而山陰江曲。群屯私飮之無忌。白屋之間。餓莩相望。而州樓縣舍。歌呼遊宴之自如。是雖由於紀綱之不嚴。而臣之愚意。抑恐 殿下格天之誠。猶有所不至也。昔者 太祖高皇帝。一月不雨。則日減膳素食。謂近臣曰。予以天旱故。率諸宮中皆素食。使知民力艱難。往時軍中所需。蔬茹醢醬。皆出太官供給。今皆以內官爲之。惧其煩擾於民也。旣而大雨。群臣請復膳。 上曰。亢旱爲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食奚能甘味。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天災。但當謹於修己。誠於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下令免民今年田租。 莊憲大王稍遇水旱。民或艱食。則卽徹內入酒膳。以至回天轉災。然後乃復其初。臣愚未審 殿下之所以遇灾脩省者。果若是乎。古之王者。凶年飢歲。則趣馬不秣。膳夫徹膳。大夫不食粱。士飮酒不樂。故如漢之元帝。只是中材之主。而亦嘗減其馬食膳羞。分賑畿民。今者雖有減膳之名。而司饔魚物之進。畿民之怨苦依舊也。司僕數外之草。當減而不減。況望減其穀食。以賑饑民乎。是以。大夫不知不食粱之爲義。士謂飮酒不樂之爲何事。而外邑庶官則方且瘠民自甘。益于天怒矣。臣伏願 殿下先盡修省之道。以爲格天感人之本。而 申飭內外庶官。其於約己勤民之政。一務其實。而不尙虛文。則庶乎民不凍餒。而天不懠怒矣。
===追本之孝===
臣伏聞 太祖皇帝嘗遇 仁祖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謂侍臣曰。往者吾父以十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値此。其何以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泣下。不能仰視。臣竊謂常人之情。如遇困苦之際。則或念其鞠育之勞。及乎安富之極。而心汩於奢欲。則鮮有思其生我之恩者。而 高皇帝方極富貴。而追慕之不弛。所以孝心感通。而民德之歸厚也。臣又聞 英宗皇帝謂大學士李賢曰。朕五更二鼓早起。雖有足疾。必行拜天之禮畢。省章奏剖決訖。朝服奉謁先殿。入廟皆拜。出則視朝。退朝母后有命。則兩日一朝。左右皆曰。何乃自勞如此。 帝則斥其言之阿諂而不已。其禮如此。然後兩宮之情。日相驩接。而讒邪之言。罔攸離間矣。此天順之治。所以有光于晩年者也。臣愚伏念 聖孝出天。至誠素孚。其於 太祖追遠。 英宗日朝等事。非不常行。而未嘗說與群臣。一國臣民。將何所取則。伏願自今以後。因 太祖英皇之事。而益信聖德之不孤。 示文子文孫之法。而永開誠孝之不匱。則孝理之效。不獨興孝於當年。而抑且錫類於萬世矣。
===陵寢之制===
臣聞洪武中。初建皇陵。量度陵界。將築周垣。有司請徙民家墳墓之在旁者。 高皇帝止之曰。此墳墓。皆吾家舊隣里。不必外徙。遂許春秋聽民祭掃。出入不禁云。嗚呼。死者骸骨。尙不忍其遷移駭動。則生民產業。必不忍其蕩析離居矣。是以 孝陵止在南京鍾山之陽。而山陰多賜功臣葬地。 成祖以下諸陵則都葬于天壽山之陽。薨于儲位則葬于金山。而陵前石物。比舊一㨾。不敢漸以侈大。夫以天下之廣。豈無佳兆各占之地。而必於一山之中。一山之中。年運豈能一一皆合。原脉豈能一一皆長。而必欲不離乎此者。蓋以 群聖之心。灼見地理說之爲虛妄。而遷居發墓。則在彼慮萬物失所之嘆。精聚神會。則在我有祖孫相安之樂也。故傳世益遠。而享福無疆。 皇孫之蕃衍者。今幾十有七萬云。積善之家。信有餘慶。而呂才之說。至此可驗矣。臣竊慨念東方之俗。酷信風水。公卿士民。曾多惑染。 列聖之明。雖不爲其所欺。而及於大故。則 嗣君方在亮陰之中。未有命戒。而卜兆點穴。一惟相地官之言。公卿輔相。不敢措辭於其間。故 健元獻陵之旁。固多佳穴。而博擇于楊,高,廣,驪之地。使死者。有遷頭失足之患。生者。有破家奪田之慟。而怨格穹蒼。以及于國家者。亦旣 聖明之所親覽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楊,高二邑。實是京師之祗。而纔出都門。莽若無人之境。庶民之無依者。豈無欲居之志。而一罹守護軍之役。則傳子至孫。而其苦不可當故也。設若 中朝之制。則可以一二陵之守護者。足護諸陵。而以其餘者。可補軍額矣。徭役。豈至於甚苦。而不可居哉。不惟是也。前朝舊王之陵。則不過如今卿相之墓。而恭愍始爲石藏。大其石物。國初雖因其制。 齊厚二陵。不甚高大。至于 泰康二陵。則極侈而大。其引重轉遠之際。畿輔之民。多有死傷者。而無人敢聞于 恭默之中。以發如傷之念者。 祖宗在天之靈。亦所不安矣。往事已矣。無可奈何。自今以後。至于萬世。永著恒式。刻之金石。止就 先陵之旁。而定其壽穴。一如 榮靖大王之命。石葬石物。雖難遽廢。而差小於創業之時。則 聖孝無窮。而謙德不止於漢明矣。花潭徐敬德。曾已具疏言此。而不果上達。 殿下試取其疏而垂覽焉。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祭祀之禮===
臣竊聞 皇朝祭先之禮。止於九廟。陵寢有時節之祭。朔望之薦。奉先殿中。惟有新物。則薦之。而別無日奠之所云。夫以天下之大。財物之富。雖日具牲牢。以象平生。而亦何所不足哉。誠以生之與死。養祭殊方。而黷于祭祀。反爲不欽故也。臣伏惟念。 文昭日奠之設。實出於 列聖誠孝之無疆。而揆之典故。則三代以下。至于宋元。皆所不爲。而考之東方。高麗以上。亦不曾行。以 殿下之至孝。誠所難已矣。但此一事。於禮爲煩。於神爲瀆。於 時王之制。亦或太過。其所以爲孝者。實非當理之孝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府庫之積。視往年日匱。生民之窮。比疇昔尤甚。而凡祭祀所供米麵之數費。多於百官之祿。蔬菜之辦。一出於窮民之力。視彼飢夫凍婦。龠收升貸。艱備本色以納。而吏要人情。百般阻當。<small>{{Blue|如山蔬家菜。便於採納者。或不賂吏。則指爲非市中之物色而斥之。市物獨非自山村而來者乎。}}</small> 必求月利。以稱其欲。而歸家難辦。拊膺頓號之狀。則 祖宗在天之靈。定所不安矣。若如 祖宗之朝。時和歲豐。財積於無用。民或有常產。則他日之弊。不可暇論。而如在之誠。自不容掩。而猶之可也。計自數十歲以後。豐稔者幾年。生息者幾民乎。古之爲國者。皆以節用爲先務。必使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以至三十年耕。而餘十年之食。然後九載之水。七年之旱。不能爲害。民無捐瘠。而國本安固者。以其蓄積之有素。而緩急之可倚也。今若不幸。而久旱大水。或有不測之虞。則不審 殿下何以處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守盛時之過規。而傷財害民。以僨國事。曷若遵 聖王之中制。而節用愛民。以永 祖宗之基業乎。必不獲已。朔望之奠。止如漢之原廟。其他逐日水刺。則不敢再黷。而儲其米粟。以待不時之需。蠲其蔬菜。以舒窮民之力。則是亦 祖宗之所樂聞者也。在易萃之六二曰。孚乃利用禴。言祭祀之道。以誠爲本。而利於用簡約也。今者 文昭祭官。下逮胞翟之賤。日日頻奠。莫不怠倦。則可謂有至誠而利於用約乎。旣濟之九五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旣濟者。旣極之卦也。時旣濟矣。禴乃受福。況今時則若濟大川。其無津涯者乎。凡此一事。公卿士民。咸知國計之誤。終在于此。莫不扼腕竊嘆。而惧犯 天威。未敢觸冒。 殿下試召而問之。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經筵之規===
臣竊聞 皇上勤御經筵。三六九日之外。未嘗少廢。四書則講到孟子。綱目則已至唐紀。而進講之際。講官立講。則虛心好問。直窮到底。故 聖學日造乎高明。講訖。各陳時務則和顏審聽。商議于大臣。故庶事不至於頹弛。至午罷講而賜講臣宴。又常加錫賚。以 示特恩。是以爲講官者。莫不策勵。思盡其職云。嗚呼。率是不懈。則 聖德之進。曷有其極。而大平之治。指日可待矣。臣伏惟念。 聖明之於此事。非不躬履。而或有無故而屢停者。雖或間御。而上下之情。罕有交孚。或有下進危言。而 上則顧問他事。或有 上方樂聞。而下有俯伏熟睡者云。卽此俯伏之禮。實非至敬之道。故在 祖宗朝。例賜便坐。如 莊憲大王常參傳香之日。亦不停講。而 溫顏假色。從容顧問。有若家人父子然。當此之時。上下之志。無有不通。而民咨國病。罔有不達。所以訏謨定業。以至今日休者。有由然矣。一自 貞熹王后垂簾。群臣莫敢仰觀之後。習以爲常。至於 明良相遇。而一向俯伏。 明廟當筵。亦嘗每許便坐矣。夫君臣之分。判若天地。而天之與地。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昇。然後能生育萬物。以成交泰之功。君之臨民。難於獨運。故必須上先虛心而望其啓沃。下瞻天顏而審其納否。然後可以誠孚志通。補闕匡失。而身修政擧。民安物阜。以臻大平之盛矣。自古以來。未有上驕其勢。下怵其威。而能成治道者。故 英宗孝宗。日與閣老商確政事。每稱先生。詞謙禮肅。而閣老有懷。無不盡言。天順,弘治。治效最著。臣愚伏願 殿下自今以後。雖未復 中朝立講之制。便坐之命。一如 祖宗之規。非有大事。不廢進講。所講之書。一一踐行。行到礙處。則以爲吾私之未克盡也。必謀所以克去之道。則庶乎鹽梅交濟。股肱相資。而學古有獲矣。
===視朝之儀===
臣竊觀 皇上視朝之儀。方在 冲年。雖未能日日昇殿。而三六九日則例不停免。六府有事。無不面稟。言官有論。懷章親奏。十三道府國官員。有爲進表而來者。幷其帶行吏卒。而引跪于御階切近之地。爲班首者跪告曰。某司吏某等。某國吏某等見。 皇帝親傳玉音曰。知道。吏卒之小帽敝衣者。咸得仰覩 天光。而俯伏稽首。戎蠻之人辮髮而左衽者。無不禮見于御路。而 皇帝親傳與飯喫三字。如臣憃愚之衷。尙有感祝之意。四海萬姓之傳聞其事者。孰不曰吾 皇之庶無疾病。躬臨萬機。而欣戴之心。自不容已矣。臣竊惟念。我朝常參。雖有六曹參現之禮。而獨無稟事之儀。外邑陪箋之官。尙不得面見。則其進貢吏卒。尤無可望矣。況我 殿下臨朝不數。公輔侍從。罕望衣裳。監司守令之行。絶無面承 聖敎之時。而只於政院。 命以依前言送四字而已。噫。依前言送四字。豈足以感動人心乎。公朝旣如是。則外邑庶官之怠於民事者。不足問矣。嗚呼。朝以聽政云者。豈徒望其丰顏。習其禮數而已乎。將昨日所出之令。如有妨民而病國者。則汲汲乎議大臣修改。而夜來所思之政。如有益國而便民者。則汲汲乎議大臣施行耳。故我 莊憲大王除玉體未寧數年之前。逐日臨朝。講論時政。而守令之辭朝者。亦皆一一 面敎曰。某邑有某災。某邑有某弊。汝往愼職。務蘇予民。是以。政府無日不坐。而六曹之事。無不關白。撮其大者而稟決。餘悉自理。機務不煩。而聖治日隆矣。臣伏願 殿下上法 天朝。內遵 祖規。常參無日不御。而大事俱令面達。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而到京者。皆俾參列。而試 問其治民之如何。列邑吏民之進貢者及爲迎新送舊而留京者。咸使庭見。試 問其阻當之有無。而凡有所冤。例許開達。則百司列邑。安得不勤。而遐遠窮民。庶知 聖主之所以慮己者至於此極。而感戴之心。永久而不解矣。
===聽言之道===
臣於 皇上納諫之事。雖未詳聞。而伏見通報。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撫按御史。日有奏疏。例下該部。使之詳議。該部覆奏。則詢于閣老。無不施行。是則天下之事。一付于朝廷之公論。而 帝不敢以一毫私意容於其間。且不爲近習之言所遷惑也。是以。外間之議。雖云太監馮保之弄權。而事無壅滯。政不拘碍。守令多有犯贓者。則卽廢爲民而不惜。將士或有犯罪者。則卽令撫按提問而無疑。民得其所。而軍從其令。蓋由 皇上謙虛樂聞。手書責難陳善四大字。以賜經筵講官。期以有爲。故居室言善。而千里感應。群策畢陳。而下情上達。若此不已。則天下之善。其來不窮矣。嘉言豈至遺伏。而民怨豈至蓋藏哉。臣伏惟念 殿下卽位之初。固嘗好問而樂聞善言矣。如舊臣李滉六條之疏十圖之說。 俯賜嘉納。宰輔之臣。出使而還。 特令書啓一路農事。要察民艱。自是以來。祛弊救時之策。竝興于朝野。一國臣民。咸知 殿下好善愛民之誠。逈出尋常萬萬也。莫不翹首跂足。以俟大平。頃年以來。漸不如初。偏私歲長。而疑吝日積。諫涉於格非。則慮其有輕侮之心。論出於革弊。則恐其有紛更之患。如前冬李珥之疏。誠切於時務。而略 賜褒奬。實不盡用。幸而從者。止於細事。而大臣不卽議覆。如此則國病何時可祛。而民瘼何時可蘇耶。蓋上則止於言之不聽。而嫉善之徒。喜得其機。啁啾譏詆。無所不至。不謂輕妄。則加以生事之罪。必使無所容其身。而後快於其心。有識之士。熟知斯世之不可有爲。在內者。思欲抽身而遠逝。幸而留者。亦皆無心致澤。爭務循默。或沈冒以諧俗。或滑稽以免謗。在外者。率皆延頸而還縮。幸而進者。相與觀望風色。呿舌駭嘆。但謀浮沈下位。竊祿便養之計而已。嗚呼。此兩項人者。自爲身計則得矣。其如國家何。 宗社何。臣愚伏願 聖明上念 祖宗從諫弗咈之意。下念民生含怒無告之怨。毋自退托而却人之諫。毋自賢聖而卑人之說。虛心平氣。熟慮深思。邇言必察。小善必爲。咈于 上心之言。必是畜君之欲也。必求諸道而謂之好我也。遜于 上志之言。必是逢君之欲也。必求諸非道。而謂之諂我也。務要通上下之志。而講時務之急。去民艱以醫國病者。無所不用其極。則將格言日聞。而 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而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
===取人之方===
臣竊見 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者則不論其人之門地而用之。如孫繼皐。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 <small>{{Blue|丫頭。婢妾之名。}}</small> 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道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俱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流。徒尙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 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衆馭遠者也。臣竊惟念。國家取人之制。凡民俊秀。皆許赴擧。庶孼有學者。俾敎童蒙。公薦有識者。亦補臺官。人無棄才。而士得見用。所以興賢設敎者。固已至矣。但爲外官者。專不作興。而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膏粱之子則怙侈滅義。而克承家業者。萬無其一。作文應擧者。亦不多見。超群挺世者。底從而出乎。究其所以然。則雖由敎化之不明。而臣恐賢路之太狹以致之也。昔三國雖小。所以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世政。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國日以衰。至于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及于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 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尙未知爲急務也。頃有知書庶孼之無屬處者。必令定其軍保。夫以都城百萬家。讀書者雖衆。而句讀分明。可以訓蒙者。不滿十數。苟有樂於敎誨者。則雖私奴賤僕。官贖其身。兼給其料。使卿大夫之子。納拜而請敎。然後隆師尙德。庶成美俗。而 殿下惜一軍丁。不以多士爲念。縱有豼貅百萬。不知尊君親上之義。則誰得以使之乎。頃如李仲●(●字為左虎右斗),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身則不享。窮餓而死。臣之愚意。竊恐專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字為左虎右斗)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攸成就。而綱倫終斁。患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 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如不得已而出於下策。則族系雖微。而能以小學四書敎人者。賤人則官贖而從良。庶孼及再嫁之子。勿定軍役。俱爲學長。優給其料。使兩班子弟待以師禮。爲官員爲父兄者。待以友例。布告中外。俾其遍曉。稍興貴德之風。以起願善之志。則作人之盛。雖不及於 中朝。被褐懷玉者。庶不空老。而將來譽髦者。庶望奬進矣。然而上有好善忘勢之誠。然後隆師尙德之敎。乃可興行矣。今雖旁招俊乂。列于臺官。而趨走承順。則擬爲好人。繩愆格非。則以爲迂儒。訑訑之聲色。逆拒來人。徒得招賢之名。而竟無用賢之實。臣竊憫焉。夫人才之作。不偶爾也。頃雖屢經士禍。而 祖宗遺澤。猶有存焉。先儒學術。幸有聞者。故思欲導 聖主于無過之地者。不爲無人。而 莅政之後。天不憖遺。李滉旣逝。曹植亦歿。如奇大升,吳健等凡有忠慮於國家者。相繼云亡。其他一長可取。一材可用。而稍有淸望者。無不凋喪。 祖宗之所儲養以遺我 聖者。今餘幾人哉。若此無幾者。又亡之後。則臣恐 殿下雖欲有爲。而譬如濟川之無舟楫。衛身之無手足。膏屯民散。而悔莫之及也。臣伏願 殿下思良辰之難再。悼哲人之易萎。罔自菲薄。飭勵大臣。接以禮貌。如 孝宗之稱先生。望其啓沃。如 仁皇之賜銀章。凡有嘉謨嘉猷。罔俾有隱。而急謀所以施行者。凡百庶官。畢令擧直而錯枉。於林壑退藏之士。 手降咫尺之書。申謝前日不力之過。而深示如渴之誠。期使賁然而來。勿拘格例。源源賜對。凡可以身修政擧。而民安本固者。無不詢從。又視其人之器識。而定其職之高下。以爲萬世臣民之倡。則將君子日進。不仁者日遠。而觀瞻感化之機。捷於桴鼓影響矣。
===飮食之節===
臣竊聞 皇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賦。而收銀以藏。尙膳監太監逐日出銀。以貿物膳于市。而監飪以進云。夫以中土人馬之盛。兼有漕河舟運之路。凡山珍海錯。可以立致其新採者。而必賦銀而貿於市者。蓋 天朝聖祖之心。必以爲若致生物。則千萬里輸輓之勞。有倍於漕運之費。而折定銀兩。則六百馬之所轉。可轉以一馬矣。此法一定。民無倍出之患。驛無重運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隨價定銀。自不闕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以富庶。而大平之基。久益鞏固者也。臣愚竊念。我國之民。常貢之外。又有進上物膳貿納之苦。是雖 列聖之朝。必爲 太上殿供奉之資。而滋蔓之弊。傳至于今。則窮民愁怨。而將大爲國家之憂者。不可勝紀。請爲 殿下節節詳覆也。 殿下勿以爲細瑣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萬民。不得其所。而不免仰累乎 聖治。爲臣子者。誠不忍坐視而不救也。蓋物膳之出。或有昔產而今絶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價。而遠求於數日之程。一魚之直。在本土雖不過米升。而及乎遠人之渴求。則必用四五斗。然後乃能貿歸。傭力難支。則不得已顧田以支矣。雖或土產之物。如慶州錢魚。則換以紬一疋。平壤凍秀魚。則換以正布一疋。列邑進上物價如此者何限。況其輸運之際。色吏之粮。京吏之賄。一出於民。而遠方之物。則照氷重載。馬無完背者。故驛馬難支。則刷及民牛。黃海,江原,忠淸兩南之驛則大小使行及倭野人往來。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嗚呼。驛卒亦是赤子也。其離居塡壑。誠所不忍。而國家他日。將何以優使臣而待隣夷乎。考之禹貢。靑,徐,荊,楊。莫非濱海。而惟靑州貢海錯。江淮河漢。無不有魚。而惟淮夷貢魚。以爲祭祀之用而已。古之明王。不爲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則遠道生物之進。止存祭祀之用。以蘇其飢民殘驛。是宜 聖政之所當先者也。臣又聞之古老。京畿一道生鮮生雉之進。大爲畿民之苦。是實國初之所未定者也。 莊憲大王令水邊居民三百戶。輪回納魚。止爲三時之湯鮮。是時魚價。極大者不滿米斗。 康靖大王晩年。孫舜孝爲京畿監司。適遇華使之來。恐其久留。多斂魚雉於畿民。擬辦迎接之用。而華使遄還。魚無所用。日以單子計送于司饔院。以供御膳。及其將盡。舜孝以爲遞日將近。當止於臣身。乃再斂於民而進之。繼舜孝者。又以爲舜孝尙爾。臣何敢廢之乎。遂仍爲舊規。以及于今。則魚價漸重。或以四結。定其一尾之價。四結難備。則定以八結。每結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貿一尾。 四殿所進。日不知其幾尾。則各邑所辦。日不知其幾十六斗乎。夫十六斗米。窮民八九口一月之產也。結出二斗。雖似甚微。而秋冬之月。則貸辦或易矣。當夫春夏舊穀旣沒之時。官倉已盡。私貸無所。里胥一督而不備。則編繫而囚之於獄。視其赤身餓婦。自捽其短髮。而頓號難辦之狀。則以 聖主惻隱之心。寧忍其聚民之怨。而滿陳于前乎。腥膻之物。旣不肯 御。而日費窮民數十戶半歲之食者。決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況又京畿。四方之本。而柴炭蒭藁。咸辦于是。其他徭役。倍于他道。 皇朝聖祖屢詔優恤畿甸之民。以固邦本者。其意有在。臣愚竊願 殿下止存 莊憲大王所定漁夫三百戶。以爲日用之膳。而舜孝所供生鮮生雉之類。一切 命罷。則畿甸之民。庶或少蘇矣。臣聞 孝宗皇帝卽位之初。詔減日用 御膳羊一雞一。夫羊雞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 孝宗之心。猶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則以子改父。而不害爲孝。夫以我朝 御膳之過制者。始由容悅之臣。而弊及萬姓者如此。況於燕山荒淫之時。凡百進上之物。多所增定。而中經 三聖。實無人詳辨而力陳者。幸於前秋。李珥乃言擧國飢民庶幾一日之蘇復。而竟未 允許。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橫斂。所以薄稅斂簡飮食之敎。歲傳於鋪馬。而民不蒙澤也。 殿下誠能思 英宗之隨分。法 高皇之戒下。簡潔其八珍之進。止於適口之味。而盡除其不御之物。以舒民間之力。又令八道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到京者。常常 賜對。命觀御膳之簡。而 御書張知白,魯宗道之家法以賜之。使其歸以取則。不敢以無名色目。厲民自養則庶乎儉約之風。自上而下。民全膏血。邦本永固矣。
===餼廩之稱===
臣竊聞 中朝內自部府椽吏。外至鎭邑胥吏。凡仰於官者。如門子寫手。皁隷牢子之屬。莫不有月俸之銀。<small>{{Blue|文}}</small>二兩五戔 而一人在官。則在家子弟。雖多至四五。皆不定役云。彼雖賤吏。而朝夕在官。不可以無廩。故給銀以續其食。優役以全其家。此實成周府史胥徒祿同下士之意也。而我國則內自書吏皁隷典僕。外至衙前書員使令等。日不離官。其苦莫甚。而了無一錢之所及。旣不暇治農。又不能爲工爲商。而其衣其食。略無出處。作賊則不暇。丐乞則無閑。此所以欺官弄術。怵民要貨。絶簿盜財。入倉偸粟。不顧廉恥而爲之者也。若嚴刑重法。以杜其弊。則將不勝其姦計之百出矣。孰若開其衣食之源而敎以廉恥。使之自不爲姦也哉。議者必以爲國用已竭。難得許多財穀。以分許多吏胥之料矣。臣愚竊以爲許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詐。以誤國家事者。不知其幾何事乎。以盜國家之財貨者。不知其幾何數乎。以破軍民之產業者。不知其幾何戶乎。等被其欺。寧分所盜。以均其廩。而勿使誤國害民。則設有犯法者。上有可執之辭。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範曰。凡厥正人。旣富方穀。俾其飢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雖使皐陶執法。無所施其明矣。方今受料之中。坐食者甚多。校書唱准之役。十五人可爲之事。而至設三十餘員。歲祿月俸日料。視諸匠最優。他司冗食之繁。擧此可知矣。且各司貢物作紙之價及各道官吏刑贖之布。收而藏之。不過爲官員親舊相悅之費及掌務吏胥盜用之資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計之。節其不當費。而用於當用之地。則庶司任事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穀萬石之地。則秋來費耗。至於千石矣。若不爲非禮之宴。不應私行之求。則以四百石。應官衙之用。以六百石。可分官屬五十人一年之料矣。<small>{{Blue|月給人租一石}}</small> 況有元穀十萬石之地。則費耗至於萬石矣。此則不籍于會計。徒歸于守令之私用。收得許多民穀。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許多人飢饑。是豈天心哉。若留儲二千石。<small>{{Blue|以待不時之需。}}</small> 官費二千石。<small>{{Blue|待使客養衙屬。}}</small> 則六千石可分六百人之料矣。況雖云大府之官屬。而不至於六百人之多乎。蓋 中朝之制。如禮部大處。三堂上坐起之所。合有九吏。<small>{{Blue|承發吏一。表封吏一。主封表者也。卯簿吏一。以卯時受署於公座簿者也。放牌吏一。主投文領文之事者。通引二。印工二。}}</small> 儀制祠祭等四司各有九人。<small>{{Blue|部吏一。典吏一。知印一。當該吏四。寫本一。送本一。以通事給貽之目而知之。}}</small> 戶刑二部。各有十三道司。其吏應多。而他部之吏。與禮部必同矣。大部如此。小司外邑之吏。當減於此矣。夫以 中朝人物之盛。事務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於決事時執役。而不敢帶一吏。以榮於市巷之目。以東方偏小之域。人物之蕃。不得擬於遼,薊一面。而內司庶官。深好便佞之滿前。一吏可辦之事。分屬于三四吏。祗益喧叫。而事實不治。出司則必求呵擁之塞路驅從。少處則到底興嘆。而視事不屢。百弊滋興。外邑守令。必要官屬之盈庭。衙吏雖多。益選良民之子。以定日守。而軍有闕額。則例充以貧殘之民。以致逃散。嗚呼。奢僭之過而百事之誤如此。爲今之計。誠能以 中朝之制。而先減其六曹吏卒之數。令京官不敢帶吏而行。庶司外邑。以次損之。刻定其額。如有此裕而彼缺者。游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餘悉配軍。任事者之餼廩。內則約其上供。<small>{{Blue|如祭祀之過禮者及御用之不切者}}</small> 除其冗費 <small>{{Blue|如校書唱准等空食之須及作紙刑贖之布}}</small> 而均給之。外則節其邑用。<small>{{Blue|如逐日非禮之宴及私行干求之物}}</small> 量其費耗。<small>{{Blue|費耗少而屯田多處。則以其所收而幷用之。}}</small> 而均給之。使之各任其事。而或有作奸犯科者。乃移於邊境。則人食其事。而國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務亦淸矣。
===生息之繁===
臣竊見鴨綠以西。至于順天。除石山瘠原之外。一無不耕之處。村屯邑里。雞犬相聞。而牛馬猪羊。籠絡於山野。家家子女。五九成群。隨其貧富。各安生理。永平薊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 帝城。垣籬相屬。肩摩軸擊。朔野素稱不毛之地。而今焉富盛之如此者。蓋以 天朝祖宗。憂深慮遠。知邦本之固在於民安。一隻雞一頭羊。不以厲民。雖守令廩料。亦且月給銀兩。貿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間一雞卵,一尺布。使田賦身役之外。無他雜徭。凡可以安養斯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故雖間有守令之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或以非道取民。則巡按巡撫卽以提問。<small>{{Blue|提問者。提致侵民守令于庭中。先杖四十。而問其情狀。囚之于獄也。}}</small> 而劾罷。故守令畏撫按之威。百姓安朝廷之法。所以能人繁而地闢也。慨我東方。自兩界以及都門之外。膴原沃野。或有不耕之地。昔日民居之處。今鞠爲茂草。家畜牛馬各一者。十無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見。夫豈天地生物之數。偏不足於海隅乎。蓋朝廷之法。本有便於民者。而牧民之吏。多不體行。常賦之外。橫斂多端。八結之布。歲輸三疋。奉足之價。歲給五疋。<small>{{Blue|戶首或一年兩番。則出布幾至十疋。}}</small> 爲勸農里正。編戶大小統者。一月六點。一或有闕。則罰之以布。爲官屬者。或每日一點。而有闕。則罰之以布。一族之役。不問遠近親疏。而人費三四人之闕價。杼柚職此而一空。長者襦袴。歲備者鮮。遑顧孩兒之襁褓乎。此民兒之所以凍而難保者也。官租私債。艱難備辦。而一斗之稅。或出四斗。納於本倉者。一結當納米四斗。而輸於遠方者。一斗各出四斗。舂正之納。歲費八斗。戶雉之價。歲出二斗。戶獐之價。歲出三斗。<small>{{Blue|進上獐雉。其數不多。而誘爲私用。故雖有萬戶。必令戶出。不以戶出之邑。則浹旬聚獵。其弊尤甚。}}</small> 甁粟已罄。無以卒歲。則賣其牛犢。而猶或難繼。此民兒之所以飢而艱保者也。嗚呼。有牛所以當春賴耕。而今乃賣食。育子所以臨老資養。而又至餓斃。賑恤無人。方願遄死之際。又以闕軍逃奴之切隣。連繫而置之牢獄。或至旬月而猶不見釋。所以樂土良田。多不暇計。而必思執瓢遠走者也。且咸鏡一道進上所入帒布。歲不至於百疋之多。而使一道之民。不論大小戶。苟食官債者。則例收細布二十一尺。大戶則百計可辦矣。寄命于土宇者。何從而辦乎。<small>{{Blue|所以一布衣之不得掩肚也}}</small> 鹽盆之稅。歲收一石。以補軍資。則足以利民裕國。而歲收四石。且徵大白紙四卷。鹽戶難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稅。故祖爲鹽業。則至孫猶徵。沿海居民。職此而失業矣。北道新設之初。野罕人家。山多樹木。故土產貂鼠。而以之進上矣。今則無山不童。貂鼠永絶。而猶存其貢。他無所得。倍價收布。貿於京市而納之。一面之苦。莫甚於此。故前縣監朴漸上書言之。而 殿下特蠲明川之貢。移於他邑。明川之民。則猶可蒙澤矣。他邑之民。不能支本貢者。又安能偏受斯苦乎。國家豐沛之民。日以流離者。實由於此等數弊之不祛。而他道民怨之類此者。必多矣。嗚呼。國本之所以安固者。專在於萬民之寧息。而以進上之事及逐邑官員厚奉之故。至於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杭隉如此。若自上誠知民散。而國不能獨保。則必須師文王之卑服。法 英皇之布衣。恒惧一衣之奢。而萬民之或有凍斃者。先除其不緊進上之數。如燕山加定之物及雖是國初所定者。如或昔有而今無者。一切蠲免之後。詳其敎條。申戒守令。使不敢倚以毒民。常貢賦稅。止收元數。而不敢重斂衙養之物。定以費耗石數。使臣之供。亦從所定器數。斗米尺布。不敢橫斂於民。而一有違者。徵以贓律。或徙邊城。凡可以愛養斯民者。無所不爲。而生物之源。亦勿閉絶。女壯而不嫁者有罪。早孀而無依者許嫁。<small>{{Blue|大明之法。不廢再嫁之子。故欲嫁者嫁之。而貞女則自守其節。我國孀婦有子者。恐其有妨前程。陰干族奴而生子夜棄者。滔滔有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拘禁失行。以傷風化。寧許嫁與良夫。以息軍民。則不爲無補也。}}</small> 使男不曠而女無怨。百年生育。而各爲安居之地。則八道之內。自無閑曠之處。將不期而富庶矣。
===士卒之選===
臣竊聞中國四邊之城。碁布星羅。不知其數。而能保固無虞。可傳萬世者。以混天下之民。士夫之外。非農工則軍。而農工所作。多歸於養軍故也。三韓鼎峙之時。不惟自相侵伐。而日本靺鞨。迭擧入寇。歲歲戰亡之卒。動以萬數。而能垂斃而復振者。以奴婢之法。不廣於世。而一境之民。都爲上用故也。高麗以後。統合三韓。宜乎兵衆力强。無往不克。而動輒敗北。卒以不振者。實由奴婢漸廣。僧徒日滋。而爲上用者寡也。及乎我朝。軍役最苦。民不堪支。有子者不許山僧。則娶賤婢爲妻。有女者嫁賤奴而受直。冀免一族之侵。況如內需之奴。則國家特完其戶。窮民之殘破者。尤爭投屬。目今可居之地。田非不闢也。戶非不增也。而究其新闢之田。新立之戶。則都是兩班與私奴內奴之田戶。而良人田戶。則日見消縮。正軍之數。不滿二十萬云。雖幷戶率而計之。不滿四十萬矣。噫。此數十萬者。雖或盡是精兵。設如前朝之季。倭船雲集於下三道。畿,黃之境。蒙古紅巾。蜂午於兩界之地。則以此二十萬。不能分禦也明矣。況於二十萬之中。實無千人之可用者乎。嗚呼。恬憘之極。釁孼旁成。而制變之具。疏弱如是。 殿下如於萬機之暇。思及於 宗社萬世之計。則雖係髮膚之重。而應無所惜矣。況重不比於髮膚者乎。年前雖有奴婢太多之議。而各牽於私。未究其本而止。臣實痛惜也。 中朝之制。雖至卿相。不敢有私人數十。而我國賤孼之屬。或有私奴百數者。勳貴之家。雖有千數。坐觀國勢之孤弱。而不思爲國家獻忠之計。今若自 上先爲限奴之制。內需奴婢。止留各千。抽其壯者。以補軍丁。而公卿以下。以次定限。擇其有膂力者。定爲步兵。有田而身孱者。定爲率丁。<small>{{Blue|人各五人。然後似可支保矣。蓋爲私奴者。有田者少故也。}}</small> 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則百萬精兵。可辦於二十年之後矣。誠如臣計。而又擇賢巡撫。歷敎方來之將。使其期於安定。則中道軍人遠戍之苦。始可漸除。而南邊北塞。亦可永保其無虞矣。尙何倭野人之足畏哉。故曰仁者無敵。爲仁有術焉。至公而無私。則可謂之仁矣。
===操鍊之勤===
臣在玉河館。早朝屢聞放砲聲。問之則曰。 皇朝安不忘危。使入番軍士。<small>{{Blue|二十五萬。分爲二番。}}</small> 常習戰法于敎場。<small>{{Blue|在安定門之外}}</small> 五日休息。而三日操鍊。邊方大營小堡。莫不皆然。其所以常存苞桑之戒于無事之日。而讋服戎狄之心于未反之前者如此。故淸河守堡官。<small>{{Blue|臣不記其姓名}}</small> 則以五百人。能得滿千達子。而擊斬五十二頭。廣寧摠兵官李成梁。亦見克捷之功云。由其訓養有素。而臨事可用也。臣因是而思之。國家閱武之法。歲不屢擧。今秋雖幸一爲。而行伍不明。旗鼓不整。見者嘆其若兒戱之狀。平時如此。臨敵安措。上番軍士。雖有中日習射之規。而爲訓鍊官員者。例收闕紙一卷而已。絶無敎以控弦之法者。京衛若此。外藩何責。是以。將不諳陣法。士不識部伍。設遇緩急。將何應變。臣竊惟念。我朝雖欲日日操鍊。而勢有所不能者。蓋 中朝之軍。自內及外。俱有餘丁五人。<small>{{Blue|一家則雖有七八男丁。而不定他役。}}</small> 官給馬價。<small>{{Blue|銀十五兩}}</small> 馬主死則令出半價。以給餘丁之代者。而官又給其半價。人給口粮。<small>{{Blue|一日銀二戔半。自秋至春。月給馬料三戔。}}</small> 冬則給布一匹。<small>{{Blue|邊墻軍。則給衣粮銀加厚云。}}</small> 甲冑弓矢槍劍。皆出於官。故軍馬甚整。而器械精備。以之日閑戰陣。而軍無所憂矣。我朝士卒。止有一二保人。而或不能備給。<small>{{Blue|父子兄弟。亦不得完聚。或以十年爲僧。無去處者。定之無田地。一族者則徒率虛名。}}</small> 馬裝器械。無不自具。點考之時。例借於人。而或有借不得者。以數斗米與吏。則以無爲有。別侍入番者。雖給其祿。而不卽出給。或有前年十月當受者。至今年四月而乃給。外方之軍。出番之後。難於留待。當受四石者。則僅受一石而賣歸。口粮常患不足。曷能留馬于京。以待習陣乎。其捐粮雇馬。勢所必至也。且東方土俗。責辦飮食之弊。無處不有。而軍卒爲甚。新屬者。有新來例。幾費數牛。上番者。有知面鄕味等例。不知其數。不待列將之徵虐。而爲其屬牌頭掌務之所侵費者。倍於粮數。爲色吏旅帥者。例給人情布數疋。赴邊之軍。雖持十五匹。<small>{{Blue|奉足三人。各收五匹。}}</small> 而終猶不足。賣衣貿粮。若以所費。備其軍裝馬匹。則官雖不給。而不患不足矣。兵曹,憲府。頃嘗有禁。夙弊少革。然而訓鍊權知,內禁預差等免新之例。迄有舊習。諸色軍吏。視而傚之。賣田破家。而曾不之恤。外邑軍弊。尤甚於此。此皆中原所無之事。而邊帥罔聞知。巡撫不以禁。必須先革此弊。然後軍憂少紓。而可以致力於軍裝矣。南道箭竹之所以船運驛轉于兩界者。必爲北軍之造箭。而略補軍器之矢。其餘徒積于營中。裂爲笠子。以應關節。而在防軍士。則了無一箭之所及。假難人人均給。而巡行之時。試其遠射。能者賞以一束。次者半之。則庶乎勸勵之有方矣。營鎭奴婢。或有甚多處。可以供薪水應廚役。亦可以分軍官之馬直。而私放其役。以徵衣服之資。必以軍士充其薪水廚廏之役。其苦難堪。故倍價雇人以代之。<small>{{Blue|南道軍士。素多兩班之子。故恥執廚廏之役。三倍其價而代之。才經一二番。則前雖富家。無不頓破。}}</small> 其不代立者。則或結鬃笠。或結魚網。奚暇操弓矢哉。必使軍士不代奴婢之役。然後可以專力於射御矣。牧場之馬。群行蹂躪。全不孶息。而兼監牧者。畏其落職。虛張其數以報之。及乎點馬。則徵于牧子。以充其數。臣之愚意。竊以爲徒守虛籍。而必求充數。則馬爲無用之物。而牧馬之地。乃所以爲害民之阱也。若能歲揀其不能孶息者。分給能射之士。則場馬無群鬪躪斃之害。而牧子庶免徵納之苦。戰士有馬。庶於平日閑習其驅馳。而無臨危奪馬之患矣。凡玆數弊。均爲內外軍民之患。若於此事。不爲區畫。而徒勤操鍊。則軍怨日滋。而反有以害之也。 聖主如欲詰爾戎兵。無壞我 祖宗成烈。則臣請先於除軍弊備軍裝之事。急謀所以處置者。又以東國兵鑑,陣法等書。印頒于將士。使。其將習兵鑑。軍曉陣法。而乃加鍊試。自內及外。無不張皇整頓。則庶乎置兔野人。可爲干城。而赳赳之詩。不獨詠於周南矣。
===城臺之固===
===黜陟之明===
===命令之嚴===
6uc752m78k6exaftey9lyzg69u7nlol
2171134
2171133
2022-08-11T02:48:33Z
江常哲
94446
/* 城臺之固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此不遠矣。或於近者。亦懈忽焉。則不惟堯舜之難企。而末如之何者。將在朝夕。誠可痛心矣。臣竊觀 中朝之事。而較之我國。文軌宜同。而見行規模。或有詳略之不同者。或有煩約之異宜者。詳而約者。文明富庶之所在。略而煩者。不惟因苟踵訛之可恥。而財匱根傷。民散國危之憂。正在乎此。臣謹以切於事務者。濫陳於前。而復以關於根本者。開列於後。伏願 聖明勿以謂狂妄之言。而 平心徐察。則不無少補於 聖治之萬一矣。
===格天之誠===
臣伏見通報。 皇上憫念畿內亢旱。築壇宮中。竭誠露禱。通行諸司。一體省戒。中外人心。無不感悅云。此雖 殿下之所嘗行者。而諸司省戒之目則徒有文移。而全不奉行。九重之內。避殿減膳。而山陰江曲。群屯私飮之無忌。白屋之間。餓莩相望。而州樓縣舍。歌呼遊宴之自如。是雖由於紀綱之不嚴。而臣之愚意。抑恐 殿下格天之誠。猶有所不至也。昔者 太祖高皇帝。一月不雨。則日減膳素食。謂近臣曰。予以天旱故。率諸宮中皆素食。使知民力艱難。往時軍中所需。蔬茹醢醬。皆出太官供給。今皆以內官爲之。惧其煩擾於民也。旣而大雨。群臣請復膳。 上曰。亢旱爲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食奚能甘味。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天災。但當謹於修己。誠於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下令免民今年田租。 莊憲大王稍遇水旱。民或艱食。則卽徹內入酒膳。以至回天轉災。然後乃復其初。臣愚未審 殿下之所以遇灾脩省者。果若是乎。古之王者。凶年飢歲。則趣馬不秣。膳夫徹膳。大夫不食粱。士飮酒不樂。故如漢之元帝。只是中材之主。而亦嘗減其馬食膳羞。分賑畿民。今者雖有減膳之名。而司饔魚物之進。畿民之怨苦依舊也。司僕數外之草。當減而不減。況望減其穀食。以賑饑民乎。是以。大夫不知不食粱之爲義。士謂飮酒不樂之爲何事。而外邑庶官則方且瘠民自甘。益于天怒矣。臣伏願 殿下先盡修省之道。以爲格天感人之本。而 申飭內外庶官。其於約己勤民之政。一務其實。而不尙虛文。則庶乎民不凍餒。而天不懠怒矣。
===追本之孝===
臣伏聞 太祖皇帝嘗遇 仁祖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謂侍臣曰。往者吾父以十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値此。其何以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泣下。不能仰視。臣竊謂常人之情。如遇困苦之際。則或念其鞠育之勞。及乎安富之極。而心汩於奢欲。則鮮有思其生我之恩者。而 高皇帝方極富貴。而追慕之不弛。所以孝心感通。而民德之歸厚也。臣又聞 英宗皇帝謂大學士李賢曰。朕五更二鼓早起。雖有足疾。必行拜天之禮畢。省章奏剖決訖。朝服奉謁先殿。入廟皆拜。出則視朝。退朝母后有命。則兩日一朝。左右皆曰。何乃自勞如此。 帝則斥其言之阿諂而不已。其禮如此。然後兩宮之情。日相驩接。而讒邪之言。罔攸離間矣。此天順之治。所以有光于晩年者也。臣愚伏念 聖孝出天。至誠素孚。其於 太祖追遠。 英宗日朝等事。非不常行。而未嘗說與群臣。一國臣民。將何所取則。伏願自今以後。因 太祖英皇之事。而益信聖德之不孤。 示文子文孫之法。而永開誠孝之不匱。則孝理之效。不獨興孝於當年。而抑且錫類於萬世矣。
===陵寢之制===
臣聞洪武中。初建皇陵。量度陵界。將築周垣。有司請徙民家墳墓之在旁者。 高皇帝止之曰。此墳墓。皆吾家舊隣里。不必外徙。遂許春秋聽民祭掃。出入不禁云。嗚呼。死者骸骨。尙不忍其遷移駭動。則生民產業。必不忍其蕩析離居矣。是以 孝陵止在南京鍾山之陽。而山陰多賜功臣葬地。 成祖以下諸陵則都葬于天壽山之陽。薨于儲位則葬于金山。而陵前石物。比舊一㨾。不敢漸以侈大。夫以天下之廣。豈無佳兆各占之地。而必於一山之中。一山之中。年運豈能一一皆合。原脉豈能一一皆長。而必欲不離乎此者。蓋以 群聖之心。灼見地理說之爲虛妄。而遷居發墓。則在彼慮萬物失所之嘆。精聚神會。則在我有祖孫相安之樂也。故傳世益遠。而享福無疆。 皇孫之蕃衍者。今幾十有七萬云。積善之家。信有餘慶。而呂才之說。至此可驗矣。臣竊慨念東方之俗。酷信風水。公卿士民。曾多惑染。 列聖之明。雖不爲其所欺。而及於大故。則 嗣君方在亮陰之中。未有命戒。而卜兆點穴。一惟相地官之言。公卿輔相。不敢措辭於其間。故 健元獻陵之旁。固多佳穴。而博擇于楊,高,廣,驪之地。使死者。有遷頭失足之患。生者。有破家奪田之慟。而怨格穹蒼。以及于國家者。亦旣 聖明之所親覽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楊,高二邑。實是京師之祗。而纔出都門。莽若無人之境。庶民之無依者。豈無欲居之志。而一罹守護軍之役。則傳子至孫。而其苦不可當故也。設若 中朝之制。則可以一二陵之守護者。足護諸陵。而以其餘者。可補軍額矣。徭役。豈至於甚苦。而不可居哉。不惟是也。前朝舊王之陵。則不過如今卿相之墓。而恭愍始爲石藏。大其石物。國初雖因其制。 齊厚二陵。不甚高大。至于 泰康二陵。則極侈而大。其引重轉遠之際。畿輔之民。多有死傷者。而無人敢聞于 恭默之中。以發如傷之念者。 祖宗在天之靈。亦所不安矣。往事已矣。無可奈何。自今以後。至于萬世。永著恒式。刻之金石。止就 先陵之旁。而定其壽穴。一如 榮靖大王之命。石葬石物。雖難遽廢。而差小於創業之時。則 聖孝無窮。而謙德不止於漢明矣。花潭徐敬德。曾已具疏言此。而不果上達。 殿下試取其疏而垂覽焉。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祭祀之禮===
臣竊聞 皇朝祭先之禮。止於九廟。陵寢有時節之祭。朔望之薦。奉先殿中。惟有新物。則薦之。而別無日奠之所云。夫以天下之大。財物之富。雖日具牲牢。以象平生。而亦何所不足哉。誠以生之與死。養祭殊方。而黷于祭祀。反爲不欽故也。臣伏惟念。 文昭日奠之設。實出於 列聖誠孝之無疆。而揆之典故。則三代以下。至于宋元。皆所不爲。而考之東方。高麗以上。亦不曾行。以 殿下之至孝。誠所難已矣。但此一事。於禮爲煩。於神爲瀆。於 時王之制。亦或太過。其所以爲孝者。實非當理之孝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府庫之積。視往年日匱。生民之窮。比疇昔尤甚。而凡祭祀所供米麵之數費。多於百官之祿。蔬菜之辦。一出於窮民之力。視彼飢夫凍婦。龠收升貸。艱備本色以納。而吏要人情。百般阻當。<small>{{Blue|如山蔬家菜。便於採納者。或不賂吏。則指爲非市中之物色而斥之。市物獨非自山村而來者乎。}}</small> 必求月利。以稱其欲。而歸家難辦。拊膺頓號之狀。則 祖宗在天之靈。定所不安矣。若如 祖宗之朝。時和歲豐。財積於無用。民或有常產。則他日之弊。不可暇論。而如在之誠。自不容掩。而猶之可也。計自數十歲以後。豐稔者幾年。生息者幾民乎。古之爲國者。皆以節用爲先務。必使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以至三十年耕。而餘十年之食。然後九載之水。七年之旱。不能爲害。民無捐瘠。而國本安固者。以其蓄積之有素。而緩急之可倚也。今若不幸。而久旱大水。或有不測之虞。則不審 殿下何以處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守盛時之過規。而傷財害民。以僨國事。曷若遵 聖王之中制。而節用愛民。以永 祖宗之基業乎。必不獲已。朔望之奠。止如漢之原廟。其他逐日水刺。則不敢再黷。而儲其米粟。以待不時之需。蠲其蔬菜。以舒窮民之力。則是亦 祖宗之所樂聞者也。在易萃之六二曰。孚乃利用禴。言祭祀之道。以誠爲本。而利於用簡約也。今者 文昭祭官。下逮胞翟之賤。日日頻奠。莫不怠倦。則可謂有至誠而利於用約乎。旣濟之九五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旣濟者。旣極之卦也。時旣濟矣。禴乃受福。況今時則若濟大川。其無津涯者乎。凡此一事。公卿士民。咸知國計之誤。終在于此。莫不扼腕竊嘆。而惧犯 天威。未敢觸冒。 殿下試召而問之。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經筵之規===
臣竊聞 皇上勤御經筵。三六九日之外。未嘗少廢。四書則講到孟子。綱目則已至唐紀。而進講之際。講官立講。則虛心好問。直窮到底。故 聖學日造乎高明。講訖。各陳時務則和顏審聽。商議于大臣。故庶事不至於頹弛。至午罷講而賜講臣宴。又常加錫賚。以 示特恩。是以爲講官者。莫不策勵。思盡其職云。嗚呼。率是不懈。則 聖德之進。曷有其極。而大平之治。指日可待矣。臣伏惟念。 聖明之於此事。非不躬履。而或有無故而屢停者。雖或間御。而上下之情。罕有交孚。或有下進危言。而 上則顧問他事。或有 上方樂聞。而下有俯伏熟睡者云。卽此俯伏之禮。實非至敬之道。故在 祖宗朝。例賜便坐。如 莊憲大王常參傳香之日。亦不停講。而 溫顏假色。從容顧問。有若家人父子然。當此之時。上下之志。無有不通。而民咨國病。罔有不達。所以訏謨定業。以至今日休者。有由然矣。一自 貞熹王后垂簾。群臣莫敢仰觀之後。習以爲常。至於 明良相遇。而一向俯伏。 明廟當筵。亦嘗每許便坐矣。夫君臣之分。判若天地。而天之與地。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昇。然後能生育萬物。以成交泰之功。君之臨民。難於獨運。故必須上先虛心而望其啓沃。下瞻天顏而審其納否。然後可以誠孚志通。補闕匡失。而身修政擧。民安物阜。以臻大平之盛矣。自古以來。未有上驕其勢。下怵其威。而能成治道者。故 英宗孝宗。日與閣老商確政事。每稱先生。詞謙禮肅。而閣老有懷。無不盡言。天順,弘治。治效最著。臣愚伏願 殿下自今以後。雖未復 中朝立講之制。便坐之命。一如 祖宗之規。非有大事。不廢進講。所講之書。一一踐行。行到礙處。則以爲吾私之未克盡也。必謀所以克去之道。則庶乎鹽梅交濟。股肱相資。而學古有獲矣。
===視朝之儀===
臣竊觀 皇上視朝之儀。方在 冲年。雖未能日日昇殿。而三六九日則例不停免。六府有事。無不面稟。言官有論。懷章親奏。十三道府國官員。有爲進表而來者。幷其帶行吏卒。而引跪于御階切近之地。爲班首者跪告曰。某司吏某等。某國吏某等見。 皇帝親傳玉音曰。知道。吏卒之小帽敝衣者。咸得仰覩 天光。而俯伏稽首。戎蠻之人辮髮而左衽者。無不禮見于御路。而 皇帝親傳與飯喫三字。如臣憃愚之衷。尙有感祝之意。四海萬姓之傳聞其事者。孰不曰吾 皇之庶無疾病。躬臨萬機。而欣戴之心。自不容已矣。臣竊惟念。我朝常參。雖有六曹參現之禮。而獨無稟事之儀。外邑陪箋之官。尙不得面見。則其進貢吏卒。尤無可望矣。況我 殿下臨朝不數。公輔侍從。罕望衣裳。監司守令之行。絶無面承 聖敎之時。而只於政院。 命以依前言送四字而已。噫。依前言送四字。豈足以感動人心乎。公朝旣如是。則外邑庶官之怠於民事者。不足問矣。嗚呼。朝以聽政云者。豈徒望其丰顏。習其禮數而已乎。將昨日所出之令。如有妨民而病國者。則汲汲乎議大臣修改。而夜來所思之政。如有益國而便民者。則汲汲乎議大臣施行耳。故我 莊憲大王除玉體未寧數年之前。逐日臨朝。講論時政。而守令之辭朝者。亦皆一一 面敎曰。某邑有某災。某邑有某弊。汝往愼職。務蘇予民。是以。政府無日不坐。而六曹之事。無不關白。撮其大者而稟決。餘悉自理。機務不煩。而聖治日隆矣。臣伏願 殿下上法 天朝。內遵 祖規。常參無日不御。而大事俱令面達。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而到京者。皆俾參列。而試 問其治民之如何。列邑吏民之進貢者及爲迎新送舊而留京者。咸使庭見。試 問其阻當之有無。而凡有所冤。例許開達。則百司列邑。安得不勤。而遐遠窮民。庶知 聖主之所以慮己者至於此極。而感戴之心。永久而不解矣。
===聽言之道===
臣於 皇上納諫之事。雖未詳聞。而伏見通報。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撫按御史。日有奏疏。例下該部。使之詳議。該部覆奏。則詢于閣老。無不施行。是則天下之事。一付于朝廷之公論。而 帝不敢以一毫私意容於其間。且不爲近習之言所遷惑也。是以。外間之議。雖云太監馮保之弄權。而事無壅滯。政不拘碍。守令多有犯贓者。則卽廢爲民而不惜。將士或有犯罪者。則卽令撫按提問而無疑。民得其所。而軍從其令。蓋由 皇上謙虛樂聞。手書責難陳善四大字。以賜經筵講官。期以有爲。故居室言善。而千里感應。群策畢陳。而下情上達。若此不已。則天下之善。其來不窮矣。嘉言豈至遺伏。而民怨豈至蓋藏哉。臣伏惟念 殿下卽位之初。固嘗好問而樂聞善言矣。如舊臣李滉六條之疏十圖之說。 俯賜嘉納。宰輔之臣。出使而還。 特令書啓一路農事。要察民艱。自是以來。祛弊救時之策。竝興于朝野。一國臣民。咸知 殿下好善愛民之誠。逈出尋常萬萬也。莫不翹首跂足。以俟大平。頃年以來。漸不如初。偏私歲長。而疑吝日積。諫涉於格非。則慮其有輕侮之心。論出於革弊。則恐其有紛更之患。如前冬李珥之疏。誠切於時務。而略 賜褒奬。實不盡用。幸而從者。止於細事。而大臣不卽議覆。如此則國病何時可祛。而民瘼何時可蘇耶。蓋上則止於言之不聽。而嫉善之徒。喜得其機。啁啾譏詆。無所不至。不謂輕妄。則加以生事之罪。必使無所容其身。而後快於其心。有識之士。熟知斯世之不可有爲。在內者。思欲抽身而遠逝。幸而留者。亦皆無心致澤。爭務循默。或沈冒以諧俗。或滑稽以免謗。在外者。率皆延頸而還縮。幸而進者。相與觀望風色。呿舌駭嘆。但謀浮沈下位。竊祿便養之計而已。嗚呼。此兩項人者。自爲身計則得矣。其如國家何。 宗社何。臣愚伏願 聖明上念 祖宗從諫弗咈之意。下念民生含怒無告之怨。毋自退托而却人之諫。毋自賢聖而卑人之說。虛心平氣。熟慮深思。邇言必察。小善必爲。咈于 上心之言。必是畜君之欲也。必求諸道而謂之好我也。遜于 上志之言。必是逢君之欲也。必求諸非道。而謂之諂我也。務要通上下之志。而講時務之急。去民艱以醫國病者。無所不用其極。則將格言日聞。而 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而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
===取人之方===
臣竊見 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者則不論其人之門地而用之。如孫繼皐。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 <small>{{Blue|丫頭。婢妾之名。}}</small> 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道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俱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流。徒尙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 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衆馭遠者也。臣竊惟念。國家取人之制。凡民俊秀。皆許赴擧。庶孼有學者。俾敎童蒙。公薦有識者。亦補臺官。人無棄才。而士得見用。所以興賢設敎者。固已至矣。但爲外官者。專不作興。而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膏粱之子則怙侈滅義。而克承家業者。萬無其一。作文應擧者。亦不多見。超群挺世者。底從而出乎。究其所以然。則雖由敎化之不明。而臣恐賢路之太狹以致之也。昔三國雖小。所以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世政。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國日以衰。至于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及于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 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尙未知爲急務也。頃有知書庶孼之無屬處者。必令定其軍保。夫以都城百萬家。讀書者雖衆。而句讀分明。可以訓蒙者。不滿十數。苟有樂於敎誨者。則雖私奴賤僕。官贖其身。兼給其料。使卿大夫之子。納拜而請敎。然後隆師尙德。庶成美俗。而 殿下惜一軍丁。不以多士爲念。縱有豼貅百萬。不知尊君親上之義。則誰得以使之乎。頃如李仲●(●字為左虎右斗),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身則不享。窮餓而死。臣之愚意。竊恐專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字為左虎右斗)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攸成就。而綱倫終斁。患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 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如不得已而出於下策。則族系雖微。而能以小學四書敎人者。賤人則官贖而從良。庶孼及再嫁之子。勿定軍役。俱爲學長。優給其料。使兩班子弟待以師禮。爲官員爲父兄者。待以友例。布告中外。俾其遍曉。稍興貴德之風。以起願善之志。則作人之盛。雖不及於 中朝。被褐懷玉者。庶不空老。而將來譽髦者。庶望奬進矣。然而上有好善忘勢之誠。然後隆師尙德之敎。乃可興行矣。今雖旁招俊乂。列于臺官。而趨走承順。則擬爲好人。繩愆格非。則以爲迂儒。訑訑之聲色。逆拒來人。徒得招賢之名。而竟無用賢之實。臣竊憫焉。夫人才之作。不偶爾也。頃雖屢經士禍。而 祖宗遺澤。猶有存焉。先儒學術。幸有聞者。故思欲導 聖主于無過之地者。不爲無人。而 莅政之後。天不憖遺。李滉旣逝。曹植亦歿。如奇大升,吳健等凡有忠慮於國家者。相繼云亡。其他一長可取。一材可用。而稍有淸望者。無不凋喪。 祖宗之所儲養以遺我 聖者。今餘幾人哉。若此無幾者。又亡之後。則臣恐 殿下雖欲有爲。而譬如濟川之無舟楫。衛身之無手足。膏屯民散。而悔莫之及也。臣伏願 殿下思良辰之難再。悼哲人之易萎。罔自菲薄。飭勵大臣。接以禮貌。如 孝宗之稱先生。望其啓沃。如 仁皇之賜銀章。凡有嘉謨嘉猷。罔俾有隱。而急謀所以施行者。凡百庶官。畢令擧直而錯枉。於林壑退藏之士。 手降咫尺之書。申謝前日不力之過。而深示如渴之誠。期使賁然而來。勿拘格例。源源賜對。凡可以身修政擧。而民安本固者。無不詢從。又視其人之器識。而定其職之高下。以爲萬世臣民之倡。則將君子日進。不仁者日遠。而觀瞻感化之機。捷於桴鼓影響矣。
===飮食之節===
臣竊聞 皇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賦。而收銀以藏。尙膳監太監逐日出銀。以貿物膳于市。而監飪以進云。夫以中土人馬之盛。兼有漕河舟運之路。凡山珍海錯。可以立致其新採者。而必賦銀而貿於市者。蓋 天朝聖祖之心。必以爲若致生物。則千萬里輸輓之勞。有倍於漕運之費。而折定銀兩。則六百馬之所轉。可轉以一馬矣。此法一定。民無倍出之患。驛無重運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隨價定銀。自不闕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以富庶。而大平之基。久益鞏固者也。臣愚竊念。我國之民。常貢之外。又有進上物膳貿納之苦。是雖 列聖之朝。必爲 太上殿供奉之資。而滋蔓之弊。傳至于今。則窮民愁怨。而將大爲國家之憂者。不可勝紀。請爲 殿下節節詳覆也。 殿下勿以爲細瑣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萬民。不得其所。而不免仰累乎 聖治。爲臣子者。誠不忍坐視而不救也。蓋物膳之出。或有昔產而今絶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價。而遠求於數日之程。一魚之直。在本土雖不過米升。而及乎遠人之渴求。則必用四五斗。然後乃能貿歸。傭力難支。則不得已顧田以支矣。雖或土產之物。如慶州錢魚。則換以紬一疋。平壤凍秀魚。則換以正布一疋。列邑進上物價如此者何限。況其輸運之際。色吏之粮。京吏之賄。一出於民。而遠方之物。則照氷重載。馬無完背者。故驛馬難支。則刷及民牛。黃海,江原,忠淸兩南之驛則大小使行及倭野人往來。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嗚呼。驛卒亦是赤子也。其離居塡壑。誠所不忍。而國家他日。將何以優使臣而待隣夷乎。考之禹貢。靑,徐,荊,楊。莫非濱海。而惟靑州貢海錯。江淮河漢。無不有魚。而惟淮夷貢魚。以爲祭祀之用而已。古之明王。不爲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則遠道生物之進。止存祭祀之用。以蘇其飢民殘驛。是宜 聖政之所當先者也。臣又聞之古老。京畿一道生鮮生雉之進。大爲畿民之苦。是實國初之所未定者也。 莊憲大王令水邊居民三百戶。輪回納魚。止爲三時之湯鮮。是時魚價。極大者不滿米斗。 康靖大王晩年。孫舜孝爲京畿監司。適遇華使之來。恐其久留。多斂魚雉於畿民。擬辦迎接之用。而華使遄還。魚無所用。日以單子計送于司饔院。以供御膳。及其將盡。舜孝以爲遞日將近。當止於臣身。乃再斂於民而進之。繼舜孝者。又以爲舜孝尙爾。臣何敢廢之乎。遂仍爲舊規。以及于今。則魚價漸重。或以四結。定其一尾之價。四結難備。則定以八結。每結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貿一尾。 四殿所進。日不知其幾尾。則各邑所辦。日不知其幾十六斗乎。夫十六斗米。窮民八九口一月之產也。結出二斗。雖似甚微。而秋冬之月。則貸辦或易矣。當夫春夏舊穀旣沒之時。官倉已盡。私貸無所。里胥一督而不備。則編繫而囚之於獄。視其赤身餓婦。自捽其短髮。而頓號難辦之狀。則以 聖主惻隱之心。寧忍其聚民之怨。而滿陳于前乎。腥膻之物。旣不肯 御。而日費窮民數十戶半歲之食者。決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況又京畿。四方之本。而柴炭蒭藁。咸辦于是。其他徭役。倍于他道。 皇朝聖祖屢詔優恤畿甸之民。以固邦本者。其意有在。臣愚竊願 殿下止存 莊憲大王所定漁夫三百戶。以爲日用之膳。而舜孝所供生鮮生雉之類。一切 命罷。則畿甸之民。庶或少蘇矣。臣聞 孝宗皇帝卽位之初。詔減日用 御膳羊一雞一。夫羊雞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 孝宗之心。猶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則以子改父。而不害爲孝。夫以我朝 御膳之過制者。始由容悅之臣。而弊及萬姓者如此。況於燕山荒淫之時。凡百進上之物。多所增定。而中經 三聖。實無人詳辨而力陳者。幸於前秋。李珥乃言擧國飢民庶幾一日之蘇復。而竟未 允許。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橫斂。所以薄稅斂簡飮食之敎。歲傳於鋪馬。而民不蒙澤也。 殿下誠能思 英宗之隨分。法 高皇之戒下。簡潔其八珍之進。止於適口之味。而盡除其不御之物。以舒民間之力。又令八道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到京者。常常 賜對。命觀御膳之簡。而 御書張知白,魯宗道之家法以賜之。使其歸以取則。不敢以無名色目。厲民自養則庶乎儉約之風。自上而下。民全膏血。邦本永固矣。
===餼廩之稱===
臣竊聞 中朝內自部府椽吏。外至鎭邑胥吏。凡仰於官者。如門子寫手。皁隷牢子之屬。莫不有月俸之銀。<small>{{Blue|文}}</small>二兩五戔 而一人在官。則在家子弟。雖多至四五。皆不定役云。彼雖賤吏。而朝夕在官。不可以無廩。故給銀以續其食。優役以全其家。此實成周府史胥徒祿同下士之意也。而我國則內自書吏皁隷典僕。外至衙前書員使令等。日不離官。其苦莫甚。而了無一錢之所及。旣不暇治農。又不能爲工爲商。而其衣其食。略無出處。作賊則不暇。丐乞則無閑。此所以欺官弄術。怵民要貨。絶簿盜財。入倉偸粟。不顧廉恥而爲之者也。若嚴刑重法。以杜其弊。則將不勝其姦計之百出矣。孰若開其衣食之源而敎以廉恥。使之自不爲姦也哉。議者必以爲國用已竭。難得許多財穀。以分許多吏胥之料矣。臣愚竊以爲許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詐。以誤國家事者。不知其幾何事乎。以盜國家之財貨者。不知其幾何數乎。以破軍民之產業者。不知其幾何戶乎。等被其欺。寧分所盜。以均其廩。而勿使誤國害民。則設有犯法者。上有可執之辭。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範曰。凡厥正人。旣富方穀。俾其飢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雖使皐陶執法。無所施其明矣。方今受料之中。坐食者甚多。校書唱准之役。十五人可爲之事。而至設三十餘員。歲祿月俸日料。視諸匠最優。他司冗食之繁。擧此可知矣。且各司貢物作紙之價及各道官吏刑贖之布。收而藏之。不過爲官員親舊相悅之費及掌務吏胥盜用之資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計之。節其不當費。而用於當用之地。則庶司任事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穀萬石之地。則秋來費耗。至於千石矣。若不爲非禮之宴。不應私行之求。則以四百石。應官衙之用。以六百石。可分官屬五十人一年之料矣。<small>{{Blue|月給人租一石}}</small> 況有元穀十萬石之地。則費耗至於萬石矣。此則不籍于會計。徒歸于守令之私用。收得許多民穀。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許多人飢饑。是豈天心哉。若留儲二千石。<small>{{Blue|以待不時之需。}}</small> 官費二千石。<small>{{Blue|待使客養衙屬。}}</small> 則六千石可分六百人之料矣。況雖云大府之官屬。而不至於六百人之多乎。蓋 中朝之制。如禮部大處。三堂上坐起之所。合有九吏。<small>{{Blue|承發吏一。表封吏一。主封表者也。卯簿吏一。以卯時受署於公座簿者也。放牌吏一。主投文領文之事者。通引二。印工二。}}</small> 儀制祠祭等四司各有九人。<small>{{Blue|部吏一。典吏一。知印一。當該吏四。寫本一。送本一。以通事給貽之目而知之。}}</small> 戶刑二部。各有十三道司。其吏應多。而他部之吏。與禮部必同矣。大部如此。小司外邑之吏。當減於此矣。夫以 中朝人物之盛。事務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於決事時執役。而不敢帶一吏。以榮於市巷之目。以東方偏小之域。人物之蕃。不得擬於遼,薊一面。而內司庶官。深好便佞之滿前。一吏可辦之事。分屬于三四吏。祗益喧叫。而事實不治。出司則必求呵擁之塞路驅從。少處則到底興嘆。而視事不屢。百弊滋興。外邑守令。必要官屬之盈庭。衙吏雖多。益選良民之子。以定日守。而軍有闕額。則例充以貧殘之民。以致逃散。嗚呼。奢僭之過而百事之誤如此。爲今之計。誠能以 中朝之制。而先減其六曹吏卒之數。令京官不敢帶吏而行。庶司外邑。以次損之。刻定其額。如有此裕而彼缺者。游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餘悉配軍。任事者之餼廩。內則約其上供。<small>{{Blue|如祭祀之過禮者及御用之不切者}}</small> 除其冗費 <small>{{Blue|如校書唱准等空食之須及作紙刑贖之布}}</small> 而均給之。外則節其邑用。<small>{{Blue|如逐日非禮之宴及私行干求之物}}</small> 量其費耗。<small>{{Blue|費耗少而屯田多處。則以其所收而幷用之。}}</small> 而均給之。使之各任其事。而或有作奸犯科者。乃移於邊境。則人食其事。而國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務亦淸矣。
===生息之繁===
臣竊見鴨綠以西。至于順天。除石山瘠原之外。一無不耕之處。村屯邑里。雞犬相聞。而牛馬猪羊。籠絡於山野。家家子女。五九成群。隨其貧富。各安生理。永平薊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 帝城。垣籬相屬。肩摩軸擊。朔野素稱不毛之地。而今焉富盛之如此者。蓋以 天朝祖宗。憂深慮遠。知邦本之固在於民安。一隻雞一頭羊。不以厲民。雖守令廩料。亦且月給銀兩。貿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間一雞卵,一尺布。使田賦身役之外。無他雜徭。凡可以安養斯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故雖間有守令之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或以非道取民。則巡按巡撫卽以提問。<small>{{Blue|提問者。提致侵民守令于庭中。先杖四十。而問其情狀。囚之于獄也。}}</small> 而劾罷。故守令畏撫按之威。百姓安朝廷之法。所以能人繁而地闢也。慨我東方。自兩界以及都門之外。膴原沃野。或有不耕之地。昔日民居之處。今鞠爲茂草。家畜牛馬各一者。十無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見。夫豈天地生物之數。偏不足於海隅乎。蓋朝廷之法。本有便於民者。而牧民之吏。多不體行。常賦之外。橫斂多端。八結之布。歲輸三疋。奉足之價。歲給五疋。<small>{{Blue|戶首或一年兩番。則出布幾至十疋。}}</small> 爲勸農里正。編戶大小統者。一月六點。一或有闕。則罰之以布。爲官屬者。或每日一點。而有闕。則罰之以布。一族之役。不問遠近親疏。而人費三四人之闕價。杼柚職此而一空。長者襦袴。歲備者鮮。遑顧孩兒之襁褓乎。此民兒之所以凍而難保者也。官租私債。艱難備辦。而一斗之稅。或出四斗。納於本倉者。一結當納米四斗。而輸於遠方者。一斗各出四斗。舂正之納。歲費八斗。戶雉之價。歲出二斗。戶獐之價。歲出三斗。<small>{{Blue|進上獐雉。其數不多。而誘爲私用。故雖有萬戶。必令戶出。不以戶出之邑。則浹旬聚獵。其弊尤甚。}}</small> 甁粟已罄。無以卒歲。則賣其牛犢。而猶或難繼。此民兒之所以飢而艱保者也。嗚呼。有牛所以當春賴耕。而今乃賣食。育子所以臨老資養。而又至餓斃。賑恤無人。方願遄死之際。又以闕軍逃奴之切隣。連繫而置之牢獄。或至旬月而猶不見釋。所以樂土良田。多不暇計。而必思執瓢遠走者也。且咸鏡一道進上所入帒布。歲不至於百疋之多。而使一道之民。不論大小戶。苟食官債者。則例收細布二十一尺。大戶則百計可辦矣。寄命于土宇者。何從而辦乎。<small>{{Blue|所以一布衣之不得掩肚也}}</small> 鹽盆之稅。歲收一石。以補軍資。則足以利民裕國。而歲收四石。且徵大白紙四卷。鹽戶難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稅。故祖爲鹽業。則至孫猶徵。沿海居民。職此而失業矣。北道新設之初。野罕人家。山多樹木。故土產貂鼠。而以之進上矣。今則無山不童。貂鼠永絶。而猶存其貢。他無所得。倍價收布。貿於京市而納之。一面之苦。莫甚於此。故前縣監朴漸上書言之。而 殿下特蠲明川之貢。移於他邑。明川之民。則猶可蒙澤矣。他邑之民。不能支本貢者。又安能偏受斯苦乎。國家豐沛之民。日以流離者。實由於此等數弊之不祛。而他道民怨之類此者。必多矣。嗚呼。國本之所以安固者。專在於萬民之寧息。而以進上之事及逐邑官員厚奉之故。至於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杭隉如此。若自上誠知民散。而國不能獨保。則必須師文王之卑服。法 英皇之布衣。恒惧一衣之奢。而萬民之或有凍斃者。先除其不緊進上之數。如燕山加定之物及雖是國初所定者。如或昔有而今無者。一切蠲免之後。詳其敎條。申戒守令。使不敢倚以毒民。常貢賦稅。止收元數。而不敢重斂衙養之物。定以費耗石數。使臣之供。亦從所定器數。斗米尺布。不敢橫斂於民。而一有違者。徵以贓律。或徙邊城。凡可以愛養斯民者。無所不爲。而生物之源。亦勿閉絶。女壯而不嫁者有罪。早孀而無依者許嫁。<small>{{Blue|大明之法。不廢再嫁之子。故欲嫁者嫁之。而貞女則自守其節。我國孀婦有子者。恐其有妨前程。陰干族奴而生子夜棄者。滔滔有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拘禁失行。以傷風化。寧許嫁與良夫。以息軍民。則不爲無補也。}}</small> 使男不曠而女無怨。百年生育。而各爲安居之地。則八道之內。自無閑曠之處。將不期而富庶矣。
===士卒之選===
臣竊聞中國四邊之城。碁布星羅。不知其數。而能保固無虞。可傳萬世者。以混天下之民。士夫之外。非農工則軍。而農工所作。多歸於養軍故也。三韓鼎峙之時。不惟自相侵伐。而日本靺鞨。迭擧入寇。歲歲戰亡之卒。動以萬數。而能垂斃而復振者。以奴婢之法。不廣於世。而一境之民。都爲上用故也。高麗以後。統合三韓。宜乎兵衆力强。無往不克。而動輒敗北。卒以不振者。實由奴婢漸廣。僧徒日滋。而爲上用者寡也。及乎我朝。軍役最苦。民不堪支。有子者不許山僧。則娶賤婢爲妻。有女者嫁賤奴而受直。冀免一族之侵。況如內需之奴。則國家特完其戶。窮民之殘破者。尤爭投屬。目今可居之地。田非不闢也。戶非不增也。而究其新闢之田。新立之戶。則都是兩班與私奴內奴之田戶。而良人田戶。則日見消縮。正軍之數。不滿二十萬云。雖幷戶率而計之。不滿四十萬矣。噫。此數十萬者。雖或盡是精兵。設如前朝之季。倭船雲集於下三道。畿,黃之境。蒙古紅巾。蜂午於兩界之地。則以此二十萬。不能分禦也明矣。況於二十萬之中。實無千人之可用者乎。嗚呼。恬憘之極。釁孼旁成。而制變之具。疏弱如是。 殿下如於萬機之暇。思及於 宗社萬世之計。則雖係髮膚之重。而應無所惜矣。況重不比於髮膚者乎。年前雖有奴婢太多之議。而各牽於私。未究其本而止。臣實痛惜也。 中朝之制。雖至卿相。不敢有私人數十。而我國賤孼之屬。或有私奴百數者。勳貴之家。雖有千數。坐觀國勢之孤弱。而不思爲國家獻忠之計。今若自 上先爲限奴之制。內需奴婢。止留各千。抽其壯者。以補軍丁。而公卿以下。以次定限。擇其有膂力者。定爲步兵。有田而身孱者。定爲率丁。<small>{{Blue|人各五人。然後似可支保矣。蓋爲私奴者。有田者少故也。}}</small> 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則百萬精兵。可辦於二十年之後矣。誠如臣計。而又擇賢巡撫。歷敎方來之將。使其期於安定。則中道軍人遠戍之苦。始可漸除。而南邊北塞。亦可永保其無虞矣。尙何倭野人之足畏哉。故曰仁者無敵。爲仁有術焉。至公而無私。則可謂之仁矣。
===操鍊之勤===
臣在玉河館。早朝屢聞放砲聲。問之則曰。 皇朝安不忘危。使入番軍士。<small>{{Blue|二十五萬。分爲二番。}}</small> 常習戰法于敎場。<small>{{Blue|在安定門之外}}</small> 五日休息。而三日操鍊。邊方大營小堡。莫不皆然。其所以常存苞桑之戒于無事之日。而讋服戎狄之心于未反之前者如此。故淸河守堡官。<small>{{Blue|臣不記其姓名}}</small> 則以五百人。能得滿千達子。而擊斬五十二頭。廣寧摠兵官李成梁。亦見克捷之功云。由其訓養有素。而臨事可用也。臣因是而思之。國家閱武之法。歲不屢擧。今秋雖幸一爲。而行伍不明。旗鼓不整。見者嘆其若兒戱之狀。平時如此。臨敵安措。上番軍士。雖有中日習射之規。而爲訓鍊官員者。例收闕紙一卷而已。絶無敎以控弦之法者。京衛若此。外藩何責。是以。將不諳陣法。士不識部伍。設遇緩急。將何應變。臣竊惟念。我朝雖欲日日操鍊。而勢有所不能者。蓋 中朝之軍。自內及外。俱有餘丁五人。<small>{{Blue|一家則雖有七八男丁。而不定他役。}}</small> 官給馬價。<small>{{Blue|銀十五兩}}</small> 馬主死則令出半價。以給餘丁之代者。而官又給其半價。人給口粮。<small>{{Blue|一日銀二戔半。自秋至春。月給馬料三戔。}}</small> 冬則給布一匹。<small>{{Blue|邊墻軍。則給衣粮銀加厚云。}}</small> 甲冑弓矢槍劍。皆出於官。故軍馬甚整。而器械精備。以之日閑戰陣。而軍無所憂矣。我朝士卒。止有一二保人。而或不能備給。<small>{{Blue|父子兄弟。亦不得完聚。或以十年爲僧。無去處者。定之無田地。一族者則徒率虛名。}}</small> 馬裝器械。無不自具。點考之時。例借於人。而或有借不得者。以數斗米與吏。則以無爲有。別侍入番者。雖給其祿。而不卽出給。或有前年十月當受者。至今年四月而乃給。外方之軍。出番之後。難於留待。當受四石者。則僅受一石而賣歸。口粮常患不足。曷能留馬于京。以待習陣乎。其捐粮雇馬。勢所必至也。且東方土俗。責辦飮食之弊。無處不有。而軍卒爲甚。新屬者。有新來例。幾費數牛。上番者。有知面鄕味等例。不知其數。不待列將之徵虐。而爲其屬牌頭掌務之所侵費者。倍於粮數。爲色吏旅帥者。例給人情布數疋。赴邊之軍。雖持十五匹。<small>{{Blue|奉足三人。各收五匹。}}</small> 而終猶不足。賣衣貿粮。若以所費。備其軍裝馬匹。則官雖不給。而不患不足矣。兵曹,憲府。頃嘗有禁。夙弊少革。然而訓鍊權知,內禁預差等免新之例。迄有舊習。諸色軍吏。視而傚之。賣田破家。而曾不之恤。外邑軍弊。尤甚於此。此皆中原所無之事。而邊帥罔聞知。巡撫不以禁。必須先革此弊。然後軍憂少紓。而可以致力於軍裝矣。南道箭竹之所以船運驛轉于兩界者。必爲北軍之造箭。而略補軍器之矢。其餘徒積于營中。裂爲笠子。以應關節。而在防軍士。則了無一箭之所及。假難人人均給。而巡行之時。試其遠射。能者賞以一束。次者半之。則庶乎勸勵之有方矣。營鎭奴婢。或有甚多處。可以供薪水應廚役。亦可以分軍官之馬直。而私放其役。以徵衣服之資。必以軍士充其薪水廚廏之役。其苦難堪。故倍價雇人以代之。<small>{{Blue|南道軍士。素多兩班之子。故恥執廚廏之役。三倍其價而代之。才經一二番。則前雖富家。無不頓破。}}</small> 其不代立者。則或結鬃笠。或結魚網。奚暇操弓矢哉。必使軍士不代奴婢之役。然後可以專力於射御矣。牧場之馬。群行蹂躪。全不孶息。而兼監牧者。畏其落職。虛張其數以報之。及乎點馬。則徵于牧子。以充其數。臣之愚意。竊以爲徒守虛籍。而必求充數。則馬爲無用之物。而牧馬之地。乃所以爲害民之阱也。若能歲揀其不能孶息者。分給能射之士。則場馬無群鬪躪斃之害。而牧子庶免徵納之苦。戰士有馬。庶於平日閑習其驅馳。而無臨危奪馬之患矣。凡玆數弊。均爲內外軍民之患。若於此事。不爲區畫。而徒勤操鍊。則軍怨日滋。而反有以害之也。 聖主如欲詰爾戎兵。無壞我 祖宗成烈。則臣請先於除軍弊備軍裝之事。急謀所以處置者。又以東國兵鑑,陣法等書。印頒于將士。使。其將習兵鑑。軍曉陣法。而乃加鍊試。自內及外。無不張皇整頓。則庶乎置兔野人。可爲干城。而赳赳之詩。不獨詠於周南矣。
===城臺之固===
臣竊見遼陽以西。至于山海一路。距胡地最近。故旣於極邊。接城 <small>{{Blue|秦萬里城}}</small> 爲長墻。有濠子。五里各置一烟臺。臺下有小方城。<small>{{Blue|如三盆河等墻絶之地。冬月氷凍。則恐胡人由此入寇。鑿氷爲墻。以水沃之。彼不敢入來云。又聞戚繼光之備倭于南方也。沿海築墻。間設烟臺。自淮東至于廣西。無不如是。而守備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陸云。}}</small> 又於長墻之內十五里許。<small>{{Blue|近處相距纔十里。遠處或至三十里。}}</small> 以其土築長堤。以防胡兵之直進。<small>{{Blue|此則楊太師兆之所築也}}</small> 烟臺方城。俱如極邊。而臺上有屋城之四隅。各有陴屋。向路出門。門上亦有陴屋。俱覆以瓦。城外鑿濠子。濠子外築墻。墻外深坎數重。坎外或列植楡柳。雖胡兵衆驅。而勢不得奔突也。城中例令五軍丁率家以守之。丁給月俸銀。<small>{{Blue|二兩五戔}}</small> 各墾城旁空地。以爲產業。有警則沿海居民。群聚以守之。十五里置一小鋪。三十里置一大鋪。城子漸廣。而人居者漸衆。<small>{{Blue|如牛家莊。旣有元軍。而冬月益戍以千軍。}}</small> 器械完繕。而守備周密。凡城頹之處。則官撥銀兩以修之。中原民犯罪者。多所徙居。而山海關門。有兵部主事一人。以朝夕掌其開閉。監其出入。雖極戀鄕土者。罔有逃還之計。各於定配之地。人懷死守之志。是以關外一線之路。連綿不絶。以達于遼。關內則雖無烟臺之城。而十五里鋪。三十里鋪。則無處無之。州縣城池。無不牢壯。雖有勍敵。人恃以無惧。 皇朝所以設險守國者如此。而險之時用。信乎其大矣哉。臣因是以思之。我國兩界之地。雖有長城。而馬可超升。雖有烟臺。而人不能居。<small>{{Blue|臺上不惟無城。而一無草屋一間。}}</small> 風饕雪虐之際。則薄衣戍卒。多有凍死之虞。不待賊來而反走也必矣。孰肯以死守之哉。且州鎭之城。齟齬尤甚。如有胡寇。則無非一呼而可登者。城中人物。到底蕭索。雖盡男女。或不能守城之一面矣。至於南道海邊。賊船可泊之處。則漁人籬落。多有櫛比者。<small>{{Blue|如康津城南九十浦之類}}</small> 賊來登陸。而肆其焚蕩。則城中之人。望風而思潰矣。若於此地。左右築臺。圍臺設城。多置軍器。有急收民嚴守。則彼素多狐疑者。<small>{{Blue|乙卯作賊之時。不敢輕入人家。遲留於外。審其無人。然後乃入。倭人之狐疑。可知也。}}</small> 雖欲下碇而趨城。或慮臺上之卒破其歸舟。不敢舍舟而登陸矣。今若欲遵 中朝之制。設城置臺。而一用民力。則城臺未完。而民已不守矣。臣竊聞。兩界兵營之中。歲留私米幾至於千有餘石。而只應私行之請。其他布帛。積於無用者。不可勝數云。何道之營。獨不然哉。而況兵曹歲入之布。積於無用者甚多。若彼爲兵判爲兵使者。有以身徇國之志。而無治生營產之念。則出此米布。分募飢民。歲完數城。而猶或不足。則 殿下又捐內需奴婢之貢。以補其缺。則彼爲邊將者。雖是至愚之人。亦或感 殿下之至誠。而爭出私用之物。以助築其城矣。蓋我朝內需。卽宋之封樁。而 皇朝之內帑也。宋太祖歲貯縑帛于封樁。止與士卒。期易胡人之首。 英宗皇帝發內帑銀四萬兩。以賑山東飢民。古之帝王以天下爲一人。而不私其財如此。伏願 聖明之取則焉。
===黜陟之明===
===命令之嚴===
s7n688jsn9douao6uoqsusrojqwi4tt
2171135
2171134
2022-08-11T02:50:03Z
江常哲
94446
/* 黜陟之明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此不遠矣。或於近者。亦懈忽焉。則不惟堯舜之難企。而末如之何者。將在朝夕。誠可痛心矣。臣竊觀 中朝之事。而較之我國。文軌宜同。而見行規模。或有詳略之不同者。或有煩約之異宜者。詳而約者。文明富庶之所在。略而煩者。不惟因苟踵訛之可恥。而財匱根傷。民散國危之憂。正在乎此。臣謹以切於事務者。濫陳於前。而復以關於根本者。開列於後。伏願 聖明勿以謂狂妄之言。而 平心徐察。則不無少補於 聖治之萬一矣。
===格天之誠===
臣伏見通報。 皇上憫念畿內亢旱。築壇宮中。竭誠露禱。通行諸司。一體省戒。中外人心。無不感悅云。此雖 殿下之所嘗行者。而諸司省戒之目則徒有文移。而全不奉行。九重之內。避殿減膳。而山陰江曲。群屯私飮之無忌。白屋之間。餓莩相望。而州樓縣舍。歌呼遊宴之自如。是雖由於紀綱之不嚴。而臣之愚意。抑恐 殿下格天之誠。猶有所不至也。昔者 太祖高皇帝。一月不雨。則日減膳素食。謂近臣曰。予以天旱故。率諸宮中皆素食。使知民力艱難。往時軍中所需。蔬茹醢醬。皆出太官供給。今皆以內官爲之。惧其煩擾於民也。旣而大雨。群臣請復膳。 上曰。亢旱爲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食奚能甘味。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天災。但當謹於修己。誠於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下令免民今年田租。 莊憲大王稍遇水旱。民或艱食。則卽徹內入酒膳。以至回天轉災。然後乃復其初。臣愚未審 殿下之所以遇灾脩省者。果若是乎。古之王者。凶年飢歲。則趣馬不秣。膳夫徹膳。大夫不食粱。士飮酒不樂。故如漢之元帝。只是中材之主。而亦嘗減其馬食膳羞。分賑畿民。今者雖有減膳之名。而司饔魚物之進。畿民之怨苦依舊也。司僕數外之草。當減而不減。況望減其穀食。以賑饑民乎。是以。大夫不知不食粱之爲義。士謂飮酒不樂之爲何事。而外邑庶官則方且瘠民自甘。益于天怒矣。臣伏願 殿下先盡修省之道。以爲格天感人之本。而 申飭內外庶官。其於約己勤民之政。一務其實。而不尙虛文。則庶乎民不凍餒。而天不懠怒矣。
===追本之孝===
臣伏聞 太祖皇帝嘗遇 仁祖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謂侍臣曰。往者吾父以十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値此。其何以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泣下。不能仰視。臣竊謂常人之情。如遇困苦之際。則或念其鞠育之勞。及乎安富之極。而心汩於奢欲。則鮮有思其生我之恩者。而 高皇帝方極富貴。而追慕之不弛。所以孝心感通。而民德之歸厚也。臣又聞 英宗皇帝謂大學士李賢曰。朕五更二鼓早起。雖有足疾。必行拜天之禮畢。省章奏剖決訖。朝服奉謁先殿。入廟皆拜。出則視朝。退朝母后有命。則兩日一朝。左右皆曰。何乃自勞如此。 帝則斥其言之阿諂而不已。其禮如此。然後兩宮之情。日相驩接。而讒邪之言。罔攸離間矣。此天順之治。所以有光于晩年者也。臣愚伏念 聖孝出天。至誠素孚。其於 太祖追遠。 英宗日朝等事。非不常行。而未嘗說與群臣。一國臣民。將何所取則。伏願自今以後。因 太祖英皇之事。而益信聖德之不孤。 示文子文孫之法。而永開誠孝之不匱。則孝理之效。不獨興孝於當年。而抑且錫類於萬世矣。
===陵寢之制===
臣聞洪武中。初建皇陵。量度陵界。將築周垣。有司請徙民家墳墓之在旁者。 高皇帝止之曰。此墳墓。皆吾家舊隣里。不必外徙。遂許春秋聽民祭掃。出入不禁云。嗚呼。死者骸骨。尙不忍其遷移駭動。則生民產業。必不忍其蕩析離居矣。是以 孝陵止在南京鍾山之陽。而山陰多賜功臣葬地。 成祖以下諸陵則都葬于天壽山之陽。薨于儲位則葬于金山。而陵前石物。比舊一㨾。不敢漸以侈大。夫以天下之廣。豈無佳兆各占之地。而必於一山之中。一山之中。年運豈能一一皆合。原脉豈能一一皆長。而必欲不離乎此者。蓋以 群聖之心。灼見地理說之爲虛妄。而遷居發墓。則在彼慮萬物失所之嘆。精聚神會。則在我有祖孫相安之樂也。故傳世益遠。而享福無疆。 皇孫之蕃衍者。今幾十有七萬云。積善之家。信有餘慶。而呂才之說。至此可驗矣。臣竊慨念東方之俗。酷信風水。公卿士民。曾多惑染。 列聖之明。雖不爲其所欺。而及於大故。則 嗣君方在亮陰之中。未有命戒。而卜兆點穴。一惟相地官之言。公卿輔相。不敢措辭於其間。故 健元獻陵之旁。固多佳穴。而博擇于楊,高,廣,驪之地。使死者。有遷頭失足之患。生者。有破家奪田之慟。而怨格穹蒼。以及于國家者。亦旣 聖明之所親覽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楊,高二邑。實是京師之祗。而纔出都門。莽若無人之境。庶民之無依者。豈無欲居之志。而一罹守護軍之役。則傳子至孫。而其苦不可當故也。設若 中朝之制。則可以一二陵之守護者。足護諸陵。而以其餘者。可補軍額矣。徭役。豈至於甚苦。而不可居哉。不惟是也。前朝舊王之陵。則不過如今卿相之墓。而恭愍始爲石藏。大其石物。國初雖因其制。 齊厚二陵。不甚高大。至于 泰康二陵。則極侈而大。其引重轉遠之際。畿輔之民。多有死傷者。而無人敢聞于 恭默之中。以發如傷之念者。 祖宗在天之靈。亦所不安矣。往事已矣。無可奈何。自今以後。至于萬世。永著恒式。刻之金石。止就 先陵之旁。而定其壽穴。一如 榮靖大王之命。石葬石物。雖難遽廢。而差小於創業之時。則 聖孝無窮。而謙德不止於漢明矣。花潭徐敬德。曾已具疏言此。而不果上達。 殿下試取其疏而垂覽焉。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祭祀之禮===
臣竊聞 皇朝祭先之禮。止於九廟。陵寢有時節之祭。朔望之薦。奉先殿中。惟有新物。則薦之。而別無日奠之所云。夫以天下之大。財物之富。雖日具牲牢。以象平生。而亦何所不足哉。誠以生之與死。養祭殊方。而黷于祭祀。反爲不欽故也。臣伏惟念。 文昭日奠之設。實出於 列聖誠孝之無疆。而揆之典故。則三代以下。至于宋元。皆所不爲。而考之東方。高麗以上。亦不曾行。以 殿下之至孝。誠所難已矣。但此一事。於禮爲煩。於神爲瀆。於 時王之制。亦或太過。其所以爲孝者。實非當理之孝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府庫之積。視往年日匱。生民之窮。比疇昔尤甚。而凡祭祀所供米麵之數費。多於百官之祿。蔬菜之辦。一出於窮民之力。視彼飢夫凍婦。龠收升貸。艱備本色以納。而吏要人情。百般阻當。<small>{{Blue|如山蔬家菜。便於採納者。或不賂吏。則指爲非市中之物色而斥之。市物獨非自山村而來者乎。}}</small> 必求月利。以稱其欲。而歸家難辦。拊膺頓號之狀。則 祖宗在天之靈。定所不安矣。若如 祖宗之朝。時和歲豐。財積於無用。民或有常產。則他日之弊。不可暇論。而如在之誠。自不容掩。而猶之可也。計自數十歲以後。豐稔者幾年。生息者幾民乎。古之爲國者。皆以節用爲先務。必使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以至三十年耕。而餘十年之食。然後九載之水。七年之旱。不能爲害。民無捐瘠。而國本安固者。以其蓄積之有素。而緩急之可倚也。今若不幸。而久旱大水。或有不測之虞。則不審 殿下何以處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守盛時之過規。而傷財害民。以僨國事。曷若遵 聖王之中制。而節用愛民。以永 祖宗之基業乎。必不獲已。朔望之奠。止如漢之原廟。其他逐日水刺。則不敢再黷。而儲其米粟。以待不時之需。蠲其蔬菜。以舒窮民之力。則是亦 祖宗之所樂聞者也。在易萃之六二曰。孚乃利用禴。言祭祀之道。以誠爲本。而利於用簡約也。今者 文昭祭官。下逮胞翟之賤。日日頻奠。莫不怠倦。則可謂有至誠而利於用約乎。旣濟之九五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旣濟者。旣極之卦也。時旣濟矣。禴乃受福。況今時則若濟大川。其無津涯者乎。凡此一事。公卿士民。咸知國計之誤。終在于此。莫不扼腕竊嘆。而惧犯 天威。未敢觸冒。 殿下試召而問之。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經筵之規===
臣竊聞 皇上勤御經筵。三六九日之外。未嘗少廢。四書則講到孟子。綱目則已至唐紀。而進講之際。講官立講。則虛心好問。直窮到底。故 聖學日造乎高明。講訖。各陳時務則和顏審聽。商議于大臣。故庶事不至於頹弛。至午罷講而賜講臣宴。又常加錫賚。以 示特恩。是以爲講官者。莫不策勵。思盡其職云。嗚呼。率是不懈。則 聖德之進。曷有其極。而大平之治。指日可待矣。臣伏惟念。 聖明之於此事。非不躬履。而或有無故而屢停者。雖或間御。而上下之情。罕有交孚。或有下進危言。而 上則顧問他事。或有 上方樂聞。而下有俯伏熟睡者云。卽此俯伏之禮。實非至敬之道。故在 祖宗朝。例賜便坐。如 莊憲大王常參傳香之日。亦不停講。而 溫顏假色。從容顧問。有若家人父子然。當此之時。上下之志。無有不通。而民咨國病。罔有不達。所以訏謨定業。以至今日休者。有由然矣。一自 貞熹王后垂簾。群臣莫敢仰觀之後。習以爲常。至於 明良相遇。而一向俯伏。 明廟當筵。亦嘗每許便坐矣。夫君臣之分。判若天地。而天之與地。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昇。然後能生育萬物。以成交泰之功。君之臨民。難於獨運。故必須上先虛心而望其啓沃。下瞻天顏而審其納否。然後可以誠孚志通。補闕匡失。而身修政擧。民安物阜。以臻大平之盛矣。自古以來。未有上驕其勢。下怵其威。而能成治道者。故 英宗孝宗。日與閣老商確政事。每稱先生。詞謙禮肅。而閣老有懷。無不盡言。天順,弘治。治效最著。臣愚伏願 殿下自今以後。雖未復 中朝立講之制。便坐之命。一如 祖宗之規。非有大事。不廢進講。所講之書。一一踐行。行到礙處。則以爲吾私之未克盡也。必謀所以克去之道。則庶乎鹽梅交濟。股肱相資。而學古有獲矣。
===視朝之儀===
臣竊觀 皇上視朝之儀。方在 冲年。雖未能日日昇殿。而三六九日則例不停免。六府有事。無不面稟。言官有論。懷章親奏。十三道府國官員。有爲進表而來者。幷其帶行吏卒。而引跪于御階切近之地。爲班首者跪告曰。某司吏某等。某國吏某等見。 皇帝親傳玉音曰。知道。吏卒之小帽敝衣者。咸得仰覩 天光。而俯伏稽首。戎蠻之人辮髮而左衽者。無不禮見于御路。而 皇帝親傳與飯喫三字。如臣憃愚之衷。尙有感祝之意。四海萬姓之傳聞其事者。孰不曰吾 皇之庶無疾病。躬臨萬機。而欣戴之心。自不容已矣。臣竊惟念。我朝常參。雖有六曹參現之禮。而獨無稟事之儀。外邑陪箋之官。尙不得面見。則其進貢吏卒。尤無可望矣。況我 殿下臨朝不數。公輔侍從。罕望衣裳。監司守令之行。絶無面承 聖敎之時。而只於政院。 命以依前言送四字而已。噫。依前言送四字。豈足以感動人心乎。公朝旣如是。則外邑庶官之怠於民事者。不足問矣。嗚呼。朝以聽政云者。豈徒望其丰顏。習其禮數而已乎。將昨日所出之令。如有妨民而病國者。則汲汲乎議大臣修改。而夜來所思之政。如有益國而便民者。則汲汲乎議大臣施行耳。故我 莊憲大王除玉體未寧數年之前。逐日臨朝。講論時政。而守令之辭朝者。亦皆一一 面敎曰。某邑有某災。某邑有某弊。汝往愼職。務蘇予民。是以。政府無日不坐。而六曹之事。無不關白。撮其大者而稟決。餘悉自理。機務不煩。而聖治日隆矣。臣伏願 殿下上法 天朝。內遵 祖規。常參無日不御。而大事俱令面達。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而到京者。皆俾參列。而試 問其治民之如何。列邑吏民之進貢者及爲迎新送舊而留京者。咸使庭見。試 問其阻當之有無。而凡有所冤。例許開達。則百司列邑。安得不勤。而遐遠窮民。庶知 聖主之所以慮己者至於此極。而感戴之心。永久而不解矣。
===聽言之道===
臣於 皇上納諫之事。雖未詳聞。而伏見通報。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撫按御史。日有奏疏。例下該部。使之詳議。該部覆奏。則詢于閣老。無不施行。是則天下之事。一付于朝廷之公論。而 帝不敢以一毫私意容於其間。且不爲近習之言所遷惑也。是以。外間之議。雖云太監馮保之弄權。而事無壅滯。政不拘碍。守令多有犯贓者。則卽廢爲民而不惜。將士或有犯罪者。則卽令撫按提問而無疑。民得其所。而軍從其令。蓋由 皇上謙虛樂聞。手書責難陳善四大字。以賜經筵講官。期以有爲。故居室言善。而千里感應。群策畢陳。而下情上達。若此不已。則天下之善。其來不窮矣。嘉言豈至遺伏。而民怨豈至蓋藏哉。臣伏惟念 殿下卽位之初。固嘗好問而樂聞善言矣。如舊臣李滉六條之疏十圖之說。 俯賜嘉納。宰輔之臣。出使而還。 特令書啓一路農事。要察民艱。自是以來。祛弊救時之策。竝興于朝野。一國臣民。咸知 殿下好善愛民之誠。逈出尋常萬萬也。莫不翹首跂足。以俟大平。頃年以來。漸不如初。偏私歲長。而疑吝日積。諫涉於格非。則慮其有輕侮之心。論出於革弊。則恐其有紛更之患。如前冬李珥之疏。誠切於時務。而略 賜褒奬。實不盡用。幸而從者。止於細事。而大臣不卽議覆。如此則國病何時可祛。而民瘼何時可蘇耶。蓋上則止於言之不聽。而嫉善之徒。喜得其機。啁啾譏詆。無所不至。不謂輕妄。則加以生事之罪。必使無所容其身。而後快於其心。有識之士。熟知斯世之不可有爲。在內者。思欲抽身而遠逝。幸而留者。亦皆無心致澤。爭務循默。或沈冒以諧俗。或滑稽以免謗。在外者。率皆延頸而還縮。幸而進者。相與觀望風色。呿舌駭嘆。但謀浮沈下位。竊祿便養之計而已。嗚呼。此兩項人者。自爲身計則得矣。其如國家何。 宗社何。臣愚伏願 聖明上念 祖宗從諫弗咈之意。下念民生含怒無告之怨。毋自退托而却人之諫。毋自賢聖而卑人之說。虛心平氣。熟慮深思。邇言必察。小善必爲。咈于 上心之言。必是畜君之欲也。必求諸道而謂之好我也。遜于 上志之言。必是逢君之欲也。必求諸非道。而謂之諂我也。務要通上下之志。而講時務之急。去民艱以醫國病者。無所不用其極。則將格言日聞。而 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而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
===取人之方===
臣竊見 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者則不論其人之門地而用之。如孫繼皐。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 <small>{{Blue|丫頭。婢妾之名。}}</small> 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道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俱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流。徒尙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 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衆馭遠者也。臣竊惟念。國家取人之制。凡民俊秀。皆許赴擧。庶孼有學者。俾敎童蒙。公薦有識者。亦補臺官。人無棄才。而士得見用。所以興賢設敎者。固已至矣。但爲外官者。專不作興。而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膏粱之子則怙侈滅義。而克承家業者。萬無其一。作文應擧者。亦不多見。超群挺世者。底從而出乎。究其所以然。則雖由敎化之不明。而臣恐賢路之太狹以致之也。昔三國雖小。所以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世政。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國日以衰。至于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及于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 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尙未知爲急務也。頃有知書庶孼之無屬處者。必令定其軍保。夫以都城百萬家。讀書者雖衆。而句讀分明。可以訓蒙者。不滿十數。苟有樂於敎誨者。則雖私奴賤僕。官贖其身。兼給其料。使卿大夫之子。納拜而請敎。然後隆師尙德。庶成美俗。而 殿下惜一軍丁。不以多士爲念。縱有豼貅百萬。不知尊君親上之義。則誰得以使之乎。頃如李仲●(●字為左虎右斗),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身則不享。窮餓而死。臣之愚意。竊恐專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字為左虎右斗)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攸成就。而綱倫終斁。患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 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如不得已而出於下策。則族系雖微。而能以小學四書敎人者。賤人則官贖而從良。庶孼及再嫁之子。勿定軍役。俱爲學長。優給其料。使兩班子弟待以師禮。爲官員爲父兄者。待以友例。布告中外。俾其遍曉。稍興貴德之風。以起願善之志。則作人之盛。雖不及於 中朝。被褐懷玉者。庶不空老。而將來譽髦者。庶望奬進矣。然而上有好善忘勢之誠。然後隆師尙德之敎。乃可興行矣。今雖旁招俊乂。列于臺官。而趨走承順。則擬爲好人。繩愆格非。則以爲迂儒。訑訑之聲色。逆拒來人。徒得招賢之名。而竟無用賢之實。臣竊憫焉。夫人才之作。不偶爾也。頃雖屢經士禍。而 祖宗遺澤。猶有存焉。先儒學術。幸有聞者。故思欲導 聖主于無過之地者。不爲無人。而 莅政之後。天不憖遺。李滉旣逝。曹植亦歿。如奇大升,吳健等凡有忠慮於國家者。相繼云亡。其他一長可取。一材可用。而稍有淸望者。無不凋喪。 祖宗之所儲養以遺我 聖者。今餘幾人哉。若此無幾者。又亡之後。則臣恐 殿下雖欲有爲。而譬如濟川之無舟楫。衛身之無手足。膏屯民散。而悔莫之及也。臣伏願 殿下思良辰之難再。悼哲人之易萎。罔自菲薄。飭勵大臣。接以禮貌。如 孝宗之稱先生。望其啓沃。如 仁皇之賜銀章。凡有嘉謨嘉猷。罔俾有隱。而急謀所以施行者。凡百庶官。畢令擧直而錯枉。於林壑退藏之士。 手降咫尺之書。申謝前日不力之過。而深示如渴之誠。期使賁然而來。勿拘格例。源源賜對。凡可以身修政擧。而民安本固者。無不詢從。又視其人之器識。而定其職之高下。以爲萬世臣民之倡。則將君子日進。不仁者日遠。而觀瞻感化之機。捷於桴鼓影響矣。
===飮食之節===
臣竊聞 皇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賦。而收銀以藏。尙膳監太監逐日出銀。以貿物膳于市。而監飪以進云。夫以中土人馬之盛。兼有漕河舟運之路。凡山珍海錯。可以立致其新採者。而必賦銀而貿於市者。蓋 天朝聖祖之心。必以爲若致生物。則千萬里輸輓之勞。有倍於漕運之費。而折定銀兩。則六百馬之所轉。可轉以一馬矣。此法一定。民無倍出之患。驛無重運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隨價定銀。自不闕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以富庶。而大平之基。久益鞏固者也。臣愚竊念。我國之民。常貢之外。又有進上物膳貿納之苦。是雖 列聖之朝。必爲 太上殿供奉之資。而滋蔓之弊。傳至于今。則窮民愁怨。而將大爲國家之憂者。不可勝紀。請爲 殿下節節詳覆也。 殿下勿以爲細瑣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萬民。不得其所。而不免仰累乎 聖治。爲臣子者。誠不忍坐視而不救也。蓋物膳之出。或有昔產而今絶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價。而遠求於數日之程。一魚之直。在本土雖不過米升。而及乎遠人之渴求。則必用四五斗。然後乃能貿歸。傭力難支。則不得已顧田以支矣。雖或土產之物。如慶州錢魚。則換以紬一疋。平壤凍秀魚。則換以正布一疋。列邑進上物價如此者何限。況其輸運之際。色吏之粮。京吏之賄。一出於民。而遠方之物。則照氷重載。馬無完背者。故驛馬難支。則刷及民牛。黃海,江原,忠淸兩南之驛則大小使行及倭野人往來。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嗚呼。驛卒亦是赤子也。其離居塡壑。誠所不忍。而國家他日。將何以優使臣而待隣夷乎。考之禹貢。靑,徐,荊,楊。莫非濱海。而惟靑州貢海錯。江淮河漢。無不有魚。而惟淮夷貢魚。以爲祭祀之用而已。古之明王。不爲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則遠道生物之進。止存祭祀之用。以蘇其飢民殘驛。是宜 聖政之所當先者也。臣又聞之古老。京畿一道生鮮生雉之進。大爲畿民之苦。是實國初之所未定者也。 莊憲大王令水邊居民三百戶。輪回納魚。止爲三時之湯鮮。是時魚價。極大者不滿米斗。 康靖大王晩年。孫舜孝爲京畿監司。適遇華使之來。恐其久留。多斂魚雉於畿民。擬辦迎接之用。而華使遄還。魚無所用。日以單子計送于司饔院。以供御膳。及其將盡。舜孝以爲遞日將近。當止於臣身。乃再斂於民而進之。繼舜孝者。又以爲舜孝尙爾。臣何敢廢之乎。遂仍爲舊規。以及于今。則魚價漸重。或以四結。定其一尾之價。四結難備。則定以八結。每結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貿一尾。 四殿所進。日不知其幾尾。則各邑所辦。日不知其幾十六斗乎。夫十六斗米。窮民八九口一月之產也。結出二斗。雖似甚微。而秋冬之月。則貸辦或易矣。當夫春夏舊穀旣沒之時。官倉已盡。私貸無所。里胥一督而不備。則編繫而囚之於獄。視其赤身餓婦。自捽其短髮。而頓號難辦之狀。則以 聖主惻隱之心。寧忍其聚民之怨。而滿陳于前乎。腥膻之物。旣不肯 御。而日費窮民數十戶半歲之食者。決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況又京畿。四方之本。而柴炭蒭藁。咸辦于是。其他徭役。倍于他道。 皇朝聖祖屢詔優恤畿甸之民。以固邦本者。其意有在。臣愚竊願 殿下止存 莊憲大王所定漁夫三百戶。以爲日用之膳。而舜孝所供生鮮生雉之類。一切 命罷。則畿甸之民。庶或少蘇矣。臣聞 孝宗皇帝卽位之初。詔減日用 御膳羊一雞一。夫羊雞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 孝宗之心。猶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則以子改父。而不害爲孝。夫以我朝 御膳之過制者。始由容悅之臣。而弊及萬姓者如此。況於燕山荒淫之時。凡百進上之物。多所增定。而中經 三聖。實無人詳辨而力陳者。幸於前秋。李珥乃言擧國飢民庶幾一日之蘇復。而竟未 允許。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橫斂。所以薄稅斂簡飮食之敎。歲傳於鋪馬。而民不蒙澤也。 殿下誠能思 英宗之隨分。法 高皇之戒下。簡潔其八珍之進。止於適口之味。而盡除其不御之物。以舒民間之力。又令八道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到京者。常常 賜對。命觀御膳之簡。而 御書張知白,魯宗道之家法以賜之。使其歸以取則。不敢以無名色目。厲民自養則庶乎儉約之風。自上而下。民全膏血。邦本永固矣。
===餼廩之稱===
臣竊聞 中朝內自部府椽吏。外至鎭邑胥吏。凡仰於官者。如門子寫手。皁隷牢子之屬。莫不有月俸之銀。<small>{{Blue|文}}</small>二兩五戔 而一人在官。則在家子弟。雖多至四五。皆不定役云。彼雖賤吏。而朝夕在官。不可以無廩。故給銀以續其食。優役以全其家。此實成周府史胥徒祿同下士之意也。而我國則內自書吏皁隷典僕。外至衙前書員使令等。日不離官。其苦莫甚。而了無一錢之所及。旣不暇治農。又不能爲工爲商。而其衣其食。略無出處。作賊則不暇。丐乞則無閑。此所以欺官弄術。怵民要貨。絶簿盜財。入倉偸粟。不顧廉恥而爲之者也。若嚴刑重法。以杜其弊。則將不勝其姦計之百出矣。孰若開其衣食之源而敎以廉恥。使之自不爲姦也哉。議者必以爲國用已竭。難得許多財穀。以分許多吏胥之料矣。臣愚竊以爲許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詐。以誤國家事者。不知其幾何事乎。以盜國家之財貨者。不知其幾何數乎。以破軍民之產業者。不知其幾何戶乎。等被其欺。寧分所盜。以均其廩。而勿使誤國害民。則設有犯法者。上有可執之辭。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範曰。凡厥正人。旣富方穀。俾其飢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雖使皐陶執法。無所施其明矣。方今受料之中。坐食者甚多。校書唱准之役。十五人可爲之事。而至設三十餘員。歲祿月俸日料。視諸匠最優。他司冗食之繁。擧此可知矣。且各司貢物作紙之價及各道官吏刑贖之布。收而藏之。不過爲官員親舊相悅之費及掌務吏胥盜用之資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計之。節其不當費。而用於當用之地。則庶司任事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穀萬石之地。則秋來費耗。至於千石矣。若不爲非禮之宴。不應私行之求。則以四百石。應官衙之用。以六百石。可分官屬五十人一年之料矣。<small>{{Blue|月給人租一石}}</small> 況有元穀十萬石之地。則費耗至於萬石矣。此則不籍于會計。徒歸于守令之私用。收得許多民穀。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許多人飢饑。是豈天心哉。若留儲二千石。<small>{{Blue|以待不時之需。}}</small> 官費二千石。<small>{{Blue|待使客養衙屬。}}</small> 則六千石可分六百人之料矣。況雖云大府之官屬。而不至於六百人之多乎。蓋 中朝之制。如禮部大處。三堂上坐起之所。合有九吏。<small>{{Blue|承發吏一。表封吏一。主封表者也。卯簿吏一。以卯時受署於公座簿者也。放牌吏一。主投文領文之事者。通引二。印工二。}}</small> 儀制祠祭等四司各有九人。<small>{{Blue|部吏一。典吏一。知印一。當該吏四。寫本一。送本一。以通事給貽之目而知之。}}</small> 戶刑二部。各有十三道司。其吏應多。而他部之吏。與禮部必同矣。大部如此。小司外邑之吏。當減於此矣。夫以 中朝人物之盛。事務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於決事時執役。而不敢帶一吏。以榮於市巷之目。以東方偏小之域。人物之蕃。不得擬於遼,薊一面。而內司庶官。深好便佞之滿前。一吏可辦之事。分屬于三四吏。祗益喧叫。而事實不治。出司則必求呵擁之塞路驅從。少處則到底興嘆。而視事不屢。百弊滋興。外邑守令。必要官屬之盈庭。衙吏雖多。益選良民之子。以定日守。而軍有闕額。則例充以貧殘之民。以致逃散。嗚呼。奢僭之過而百事之誤如此。爲今之計。誠能以 中朝之制。而先減其六曹吏卒之數。令京官不敢帶吏而行。庶司外邑。以次損之。刻定其額。如有此裕而彼缺者。游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餘悉配軍。任事者之餼廩。內則約其上供。<small>{{Blue|如祭祀之過禮者及御用之不切者}}</small> 除其冗費 <small>{{Blue|如校書唱准等空食之須及作紙刑贖之布}}</small> 而均給之。外則節其邑用。<small>{{Blue|如逐日非禮之宴及私行干求之物}}</small> 量其費耗。<small>{{Blue|費耗少而屯田多處。則以其所收而幷用之。}}</small> 而均給之。使之各任其事。而或有作奸犯科者。乃移於邊境。則人食其事。而國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務亦淸矣。
===生息之繁===
臣竊見鴨綠以西。至于順天。除石山瘠原之外。一無不耕之處。村屯邑里。雞犬相聞。而牛馬猪羊。籠絡於山野。家家子女。五九成群。隨其貧富。各安生理。永平薊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 帝城。垣籬相屬。肩摩軸擊。朔野素稱不毛之地。而今焉富盛之如此者。蓋以 天朝祖宗。憂深慮遠。知邦本之固在於民安。一隻雞一頭羊。不以厲民。雖守令廩料。亦且月給銀兩。貿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間一雞卵,一尺布。使田賦身役之外。無他雜徭。凡可以安養斯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故雖間有守令之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或以非道取民。則巡按巡撫卽以提問。<small>{{Blue|提問者。提致侵民守令于庭中。先杖四十。而問其情狀。囚之于獄也。}}</small> 而劾罷。故守令畏撫按之威。百姓安朝廷之法。所以能人繁而地闢也。慨我東方。自兩界以及都門之外。膴原沃野。或有不耕之地。昔日民居之處。今鞠爲茂草。家畜牛馬各一者。十無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見。夫豈天地生物之數。偏不足於海隅乎。蓋朝廷之法。本有便於民者。而牧民之吏。多不體行。常賦之外。橫斂多端。八結之布。歲輸三疋。奉足之價。歲給五疋。<small>{{Blue|戶首或一年兩番。則出布幾至十疋。}}</small> 爲勸農里正。編戶大小統者。一月六點。一或有闕。則罰之以布。爲官屬者。或每日一點。而有闕。則罰之以布。一族之役。不問遠近親疏。而人費三四人之闕價。杼柚職此而一空。長者襦袴。歲備者鮮。遑顧孩兒之襁褓乎。此民兒之所以凍而難保者也。官租私債。艱難備辦。而一斗之稅。或出四斗。納於本倉者。一結當納米四斗。而輸於遠方者。一斗各出四斗。舂正之納。歲費八斗。戶雉之價。歲出二斗。戶獐之價。歲出三斗。<small>{{Blue|進上獐雉。其數不多。而誘爲私用。故雖有萬戶。必令戶出。不以戶出之邑。則浹旬聚獵。其弊尤甚。}}</small> 甁粟已罄。無以卒歲。則賣其牛犢。而猶或難繼。此民兒之所以飢而艱保者也。嗚呼。有牛所以當春賴耕。而今乃賣食。育子所以臨老資養。而又至餓斃。賑恤無人。方願遄死之際。又以闕軍逃奴之切隣。連繫而置之牢獄。或至旬月而猶不見釋。所以樂土良田。多不暇計。而必思執瓢遠走者也。且咸鏡一道進上所入帒布。歲不至於百疋之多。而使一道之民。不論大小戶。苟食官債者。則例收細布二十一尺。大戶則百計可辦矣。寄命于土宇者。何從而辦乎。<small>{{Blue|所以一布衣之不得掩肚也}}</small> 鹽盆之稅。歲收一石。以補軍資。則足以利民裕國。而歲收四石。且徵大白紙四卷。鹽戶難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稅。故祖爲鹽業。則至孫猶徵。沿海居民。職此而失業矣。北道新設之初。野罕人家。山多樹木。故土產貂鼠。而以之進上矣。今則無山不童。貂鼠永絶。而猶存其貢。他無所得。倍價收布。貿於京市而納之。一面之苦。莫甚於此。故前縣監朴漸上書言之。而 殿下特蠲明川之貢。移於他邑。明川之民。則猶可蒙澤矣。他邑之民。不能支本貢者。又安能偏受斯苦乎。國家豐沛之民。日以流離者。實由於此等數弊之不祛。而他道民怨之類此者。必多矣。嗚呼。國本之所以安固者。專在於萬民之寧息。而以進上之事及逐邑官員厚奉之故。至於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杭隉如此。若自上誠知民散。而國不能獨保。則必須師文王之卑服。法 英皇之布衣。恒惧一衣之奢。而萬民之或有凍斃者。先除其不緊進上之數。如燕山加定之物及雖是國初所定者。如或昔有而今無者。一切蠲免之後。詳其敎條。申戒守令。使不敢倚以毒民。常貢賦稅。止收元數。而不敢重斂衙養之物。定以費耗石數。使臣之供。亦從所定器數。斗米尺布。不敢橫斂於民。而一有違者。徵以贓律。或徙邊城。凡可以愛養斯民者。無所不爲。而生物之源。亦勿閉絶。女壯而不嫁者有罪。早孀而無依者許嫁。<small>{{Blue|大明之法。不廢再嫁之子。故欲嫁者嫁之。而貞女則自守其節。我國孀婦有子者。恐其有妨前程。陰干族奴而生子夜棄者。滔滔有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拘禁失行。以傷風化。寧許嫁與良夫。以息軍民。則不爲無補也。}}</small> 使男不曠而女無怨。百年生育。而各爲安居之地。則八道之內。自無閑曠之處。將不期而富庶矣。
===士卒之選===
臣竊聞中國四邊之城。碁布星羅。不知其數。而能保固無虞。可傳萬世者。以混天下之民。士夫之外。非農工則軍。而農工所作。多歸於養軍故也。三韓鼎峙之時。不惟自相侵伐。而日本靺鞨。迭擧入寇。歲歲戰亡之卒。動以萬數。而能垂斃而復振者。以奴婢之法。不廣於世。而一境之民。都爲上用故也。高麗以後。統合三韓。宜乎兵衆力强。無往不克。而動輒敗北。卒以不振者。實由奴婢漸廣。僧徒日滋。而爲上用者寡也。及乎我朝。軍役最苦。民不堪支。有子者不許山僧。則娶賤婢爲妻。有女者嫁賤奴而受直。冀免一族之侵。況如內需之奴。則國家特完其戶。窮民之殘破者。尤爭投屬。目今可居之地。田非不闢也。戶非不增也。而究其新闢之田。新立之戶。則都是兩班與私奴內奴之田戶。而良人田戶。則日見消縮。正軍之數。不滿二十萬云。雖幷戶率而計之。不滿四十萬矣。噫。此數十萬者。雖或盡是精兵。設如前朝之季。倭船雲集於下三道。畿,黃之境。蒙古紅巾。蜂午於兩界之地。則以此二十萬。不能分禦也明矣。況於二十萬之中。實無千人之可用者乎。嗚呼。恬憘之極。釁孼旁成。而制變之具。疏弱如是。 殿下如於萬機之暇。思及於 宗社萬世之計。則雖係髮膚之重。而應無所惜矣。況重不比於髮膚者乎。年前雖有奴婢太多之議。而各牽於私。未究其本而止。臣實痛惜也。 中朝之制。雖至卿相。不敢有私人數十。而我國賤孼之屬。或有私奴百數者。勳貴之家。雖有千數。坐觀國勢之孤弱。而不思爲國家獻忠之計。今若自 上先爲限奴之制。內需奴婢。止留各千。抽其壯者。以補軍丁。而公卿以下。以次定限。擇其有膂力者。定爲步兵。有田而身孱者。定爲率丁。<small>{{Blue|人各五人。然後似可支保矣。蓋爲私奴者。有田者少故也。}}</small> 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則百萬精兵。可辦於二十年之後矣。誠如臣計。而又擇賢巡撫。歷敎方來之將。使其期於安定。則中道軍人遠戍之苦。始可漸除。而南邊北塞。亦可永保其無虞矣。尙何倭野人之足畏哉。故曰仁者無敵。爲仁有術焉。至公而無私。則可謂之仁矣。
===操鍊之勤===
臣在玉河館。早朝屢聞放砲聲。問之則曰。 皇朝安不忘危。使入番軍士。<small>{{Blue|二十五萬。分爲二番。}}</small> 常習戰法于敎場。<small>{{Blue|在安定門之外}}</small> 五日休息。而三日操鍊。邊方大營小堡。莫不皆然。其所以常存苞桑之戒于無事之日。而讋服戎狄之心于未反之前者如此。故淸河守堡官。<small>{{Blue|臣不記其姓名}}</small> 則以五百人。能得滿千達子。而擊斬五十二頭。廣寧摠兵官李成梁。亦見克捷之功云。由其訓養有素。而臨事可用也。臣因是而思之。國家閱武之法。歲不屢擧。今秋雖幸一爲。而行伍不明。旗鼓不整。見者嘆其若兒戱之狀。平時如此。臨敵安措。上番軍士。雖有中日習射之規。而爲訓鍊官員者。例收闕紙一卷而已。絶無敎以控弦之法者。京衛若此。外藩何責。是以。將不諳陣法。士不識部伍。設遇緩急。將何應變。臣竊惟念。我朝雖欲日日操鍊。而勢有所不能者。蓋 中朝之軍。自內及外。俱有餘丁五人。<small>{{Blue|一家則雖有七八男丁。而不定他役。}}</small> 官給馬價。<small>{{Blue|銀十五兩}}</small> 馬主死則令出半價。以給餘丁之代者。而官又給其半價。人給口粮。<small>{{Blue|一日銀二戔半。自秋至春。月給馬料三戔。}}</small> 冬則給布一匹。<small>{{Blue|邊墻軍。則給衣粮銀加厚云。}}</small> 甲冑弓矢槍劍。皆出於官。故軍馬甚整。而器械精備。以之日閑戰陣。而軍無所憂矣。我朝士卒。止有一二保人。而或不能備給。<small>{{Blue|父子兄弟。亦不得完聚。或以十年爲僧。無去處者。定之無田地。一族者則徒率虛名。}}</small> 馬裝器械。無不自具。點考之時。例借於人。而或有借不得者。以數斗米與吏。則以無爲有。別侍入番者。雖給其祿。而不卽出給。或有前年十月當受者。至今年四月而乃給。外方之軍。出番之後。難於留待。當受四石者。則僅受一石而賣歸。口粮常患不足。曷能留馬于京。以待習陣乎。其捐粮雇馬。勢所必至也。且東方土俗。責辦飮食之弊。無處不有。而軍卒爲甚。新屬者。有新來例。幾費數牛。上番者。有知面鄕味等例。不知其數。不待列將之徵虐。而爲其屬牌頭掌務之所侵費者。倍於粮數。爲色吏旅帥者。例給人情布數疋。赴邊之軍。雖持十五匹。<small>{{Blue|奉足三人。各收五匹。}}</small> 而終猶不足。賣衣貿粮。若以所費。備其軍裝馬匹。則官雖不給。而不患不足矣。兵曹,憲府。頃嘗有禁。夙弊少革。然而訓鍊權知,內禁預差等免新之例。迄有舊習。諸色軍吏。視而傚之。賣田破家。而曾不之恤。外邑軍弊。尤甚於此。此皆中原所無之事。而邊帥罔聞知。巡撫不以禁。必須先革此弊。然後軍憂少紓。而可以致力於軍裝矣。南道箭竹之所以船運驛轉于兩界者。必爲北軍之造箭。而略補軍器之矢。其餘徒積于營中。裂爲笠子。以應關節。而在防軍士。則了無一箭之所及。假難人人均給。而巡行之時。試其遠射。能者賞以一束。次者半之。則庶乎勸勵之有方矣。營鎭奴婢。或有甚多處。可以供薪水應廚役。亦可以分軍官之馬直。而私放其役。以徵衣服之資。必以軍士充其薪水廚廏之役。其苦難堪。故倍價雇人以代之。<small>{{Blue|南道軍士。素多兩班之子。故恥執廚廏之役。三倍其價而代之。才經一二番。則前雖富家。無不頓破。}}</small> 其不代立者。則或結鬃笠。或結魚網。奚暇操弓矢哉。必使軍士不代奴婢之役。然後可以專力於射御矣。牧場之馬。群行蹂躪。全不孶息。而兼監牧者。畏其落職。虛張其數以報之。及乎點馬。則徵于牧子。以充其數。臣之愚意。竊以爲徒守虛籍。而必求充數。則馬爲無用之物。而牧馬之地。乃所以爲害民之阱也。若能歲揀其不能孶息者。分給能射之士。則場馬無群鬪躪斃之害。而牧子庶免徵納之苦。戰士有馬。庶於平日閑習其驅馳。而無臨危奪馬之患矣。凡玆數弊。均爲內外軍民之患。若於此事。不爲區畫。而徒勤操鍊。則軍怨日滋。而反有以害之也。 聖主如欲詰爾戎兵。無壞我 祖宗成烈。則臣請先於除軍弊備軍裝之事。急謀所以處置者。又以東國兵鑑,陣法等書。印頒于將士。使。其將習兵鑑。軍曉陣法。而乃加鍊試。自內及外。無不張皇整頓。則庶乎置兔野人。可爲干城。而赳赳之詩。不獨詠於周南矣。
===城臺之固===
臣竊見遼陽以西。至于山海一路。距胡地最近。故旣於極邊。接城 <small>{{Blue|秦萬里城}}</small> 爲長墻。有濠子。五里各置一烟臺。臺下有小方城。<small>{{Blue|如三盆河等墻絶之地。冬月氷凍。則恐胡人由此入寇。鑿氷爲墻。以水沃之。彼不敢入來云。又聞戚繼光之備倭于南方也。沿海築墻。間設烟臺。自淮東至于廣西。無不如是。而守備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陸云。}}</small> 又於長墻之內十五里許。<small>{{Blue|近處相距纔十里。遠處或至三十里。}}</small> 以其土築長堤。以防胡兵之直進。<small>{{Blue|此則楊太師兆之所築也}}</small> 烟臺方城。俱如極邊。而臺上有屋城之四隅。各有陴屋。向路出門。門上亦有陴屋。俱覆以瓦。城外鑿濠子。濠子外築墻。墻外深坎數重。坎外或列植楡柳。雖胡兵衆驅。而勢不得奔突也。城中例令五軍丁率家以守之。丁給月俸銀。<small>{{Blue|二兩五戔}}</small> 各墾城旁空地。以爲產業。有警則沿海居民。群聚以守之。十五里置一小鋪。三十里置一大鋪。城子漸廣。而人居者漸衆。<small>{{Blue|如牛家莊。旣有元軍。而冬月益戍以千軍。}}</small> 器械完繕。而守備周密。凡城頹之處。則官撥銀兩以修之。中原民犯罪者。多所徙居。而山海關門。有兵部主事一人。以朝夕掌其開閉。監其出入。雖極戀鄕土者。罔有逃還之計。各於定配之地。人懷死守之志。是以關外一線之路。連綿不絶。以達于遼。關內則雖無烟臺之城。而十五里鋪。三十里鋪。則無處無之。州縣城池。無不牢壯。雖有勍敵。人恃以無惧。 皇朝所以設險守國者如此。而險之時用。信乎其大矣哉。臣因是以思之。我國兩界之地。雖有長城。而馬可超升。雖有烟臺。而人不能居。<small>{{Blue|臺上不惟無城。而一無草屋一間。}}</small> 風饕雪虐之際。則薄衣戍卒。多有凍死之虞。不待賊來而反走也必矣。孰肯以死守之哉。且州鎭之城。齟齬尤甚。如有胡寇。則無非一呼而可登者。城中人物。到底蕭索。雖盡男女。或不能守城之一面矣。至於南道海邊。賊船可泊之處。則漁人籬落。多有櫛比者。<small>{{Blue|如康津城南九十浦之類}}</small> 賊來登陸。而肆其焚蕩。則城中之人。望風而思潰矣。若於此地。左右築臺。圍臺設城。多置軍器。有急收民嚴守。則彼素多狐疑者。<small>{{Blue|乙卯作賊之時。不敢輕入人家。遲留於外。審其無人。然後乃入。倭人之狐疑。可知也。}}</small> 雖欲下碇而趨城。或慮臺上之卒破其歸舟。不敢舍舟而登陸矣。今若欲遵 中朝之制。設城置臺。而一用民力。則城臺未完。而民已不守矣。臣竊聞。兩界兵營之中。歲留私米幾至於千有餘石。而只應私行之請。其他布帛。積於無用者。不可勝數云。何道之營。獨不然哉。而況兵曹歲入之布。積於無用者甚多。若彼爲兵判爲兵使者。有以身徇國之志。而無治生營產之念。則出此米布。分募飢民。歲完數城。而猶或不足。則 殿下又捐內需奴婢之貢。以補其缺。則彼爲邊將者。雖是至愚之人。亦或感 殿下之至誠。而爭出私用之物。以助築其城矣。蓋我朝內需。卽宋之封樁。而 皇朝之內帑也。宋太祖歲貯縑帛于封樁。止與士卒。期易胡人之首。 英宗皇帝發內帑銀四萬兩。以賑山東飢民。古之帝王以天下爲一人。而不私其財如此。伏願 聖明之取則焉。
===黜陟之明===
臣竊聞 皇朝於黜幽陟明之政。務從其實。以直隷巡按王湘。山東巡撫傅希摯之題本。而見他道撫按之題本。則其於擧賢劾邪。惜才引不及之事。莫不處之得當。而吏部以是覆奏施行。廉勤公謹者則擢用之。不待三考。貪汙私邪者則永廢而不使爲惡。才不足於剸煩者則改調簡僻。善可取其一端者則敎以器使。所以天下庶官之奮庸興事。多懋實績。而煕帝之載。以安庶民者也。臣愚因是而思之。國家之所以分遣八道監司。以明黜陟之法者。庶幾乎 中朝。而徇私滅公之弊。愈久而益深。凡於庶官褒貶之際。不視其兵民之休戚。不視其職務之勤懈。而先計當路之親姻。次計己身之交舊。雖或贓暗之甚者。例以最聞。慮有推考之 命。而無所歸罪。則略貶其小縣監務,小堡權管。以塞其責。其中自以爲盡職者。蔽帷巡行。問諸私賓。以定高下而已。<small>{{Blue|彼爲私行者。多是無恒心恒產。而糊口於四方者。故守令之厚接者。則譽不容口。其不滿意者。則動浮言以毀之。其論無常。而監司多信其言。}}</small> 其能驅馳原隰。周爰咨訪。見野知政。觀風察俗。以明慶''(註:疑誤書賞字為慶)'' 罰者。百無其一。是以字撫軍民者。莫切於守帥。而不知軍民之所苦者爲何事。綱紀守帥者。莫重於監司。而不知某人之所爲者如何。不辨賢否。一切含糊排等。雖六年毒民。闔境逃散者。款接私行而獲譽。則一不居中。使其復肆于他邑。雖到底廉勤。盡心字牧者。不從私請而有毀。則必罷其職。使其齎志于窮巷。因才調簡。隨品改敎。以勸激方來之事。遑可望乎。銓曹以此不識人品之優劣。而或憑冷熱之厚薄。至以五經府牧。恭儉慈祥。民迄不忘者。無故而降郡。則善者何所勸乎。又以不畏國法。貪奢昏暴。民咸盻視者。超進于淸列。則惡者何所懲乎。嗚呼。國家億萬斯民之命脉。專在於用舍之得宜。而今焉顚倒之如此。其爲當路之計則得矣。如千百年 宗社何。孔子對哀公之問曰。擧直錯諸枉則民服。擧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民若不服。國將何依。今欲一一黜幽陟明。擧直錯枉。則明直者無幾。而枉幽者數多。雖日論黜。而將不勝其復進矣。臣愚竊念。我國之中。文敎雖行。而務實者少。守令不知爲守令之法。監司,巡撫不知辨守令之法。治民省方。一以臆見從事。故守令所作之事。多所闊略。而爲使臣爲銓衡者。常患於知人之難。如唐臣陸贄敎御史之言。簡切該具。守令以此治民。則庶有可觀之政。而使臣以此省方。則庶得觀人之法。故臣敢排寫于後以進。伏願 殿下亦以此書。爲知人安民之規。大書特書。粘之 丹扆。辭朝者書此以授之。已往者書此以頒之。使其掛于任所。而常常仰思訓習。一年之後。審其行否。乃定黜陟。則爲守令者罔不盡心。而民得其所者必多。爲使臣者。庶明於擧劾。而銓官亦不矇然矣。
===命令之嚴===
oqxhs2oyia7o56i46lzodwucn0rkwxn
2171136
2171135
2022-08-11T02:53:02Z
江常哲
94446
/* 命令之嚴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東還封事|section=擬上十六條疏|times=|m=|d=|previous=[[../先上八條疏|先上八條疏]]|next=|type=|from=|notes=}}
===擬上十六條疏序===
臣歷觀世人之情。多有忽遠而喜近。世之遠者則雖以堯舜之至治。而茫乎若迂道然。時之近者則聞其一事之是。一政之善。而慨乎有企及之心。若於近者。事事求是。言言取善。奮然立志。而行之不息。則可爲堯舜者。去此不遠矣。或於近者。亦懈忽焉。則不惟堯舜之難企。而末如之何者。將在朝夕。誠可痛心矣。臣竊觀 中朝之事。而較之我國。文軌宜同。而見行規模。或有詳略之不同者。或有煩約之異宜者。詳而約者。文明富庶之所在。略而煩者。不惟因苟踵訛之可恥。而財匱根傷。民散國危之憂。正在乎此。臣謹以切於事務者。濫陳於前。而復以關於根本者。開列於後。伏願 聖明勿以謂狂妄之言。而 平心徐察。則不無少補於 聖治之萬一矣。
===格天之誠===
臣伏見通報。 皇上憫念畿內亢旱。築壇宮中。竭誠露禱。通行諸司。一體省戒。中外人心。無不感悅云。此雖 殿下之所嘗行者。而諸司省戒之目則徒有文移。而全不奉行。九重之內。避殿減膳。而山陰江曲。群屯私飮之無忌。白屋之間。餓莩相望。而州樓縣舍。歌呼遊宴之自如。是雖由於紀綱之不嚴。而臣之愚意。抑恐 殿下格天之誠。猶有所不至也。昔者 太祖高皇帝。一月不雨。則日減膳素食。謂近臣曰。予以天旱故。率諸宮中皆素食。使知民力艱難。往時軍中所需。蔬茹醢醬。皆出太官供給。今皆以內官爲之。惧其煩擾於民也。旣而大雨。群臣請復膳。 上曰。亢旱爲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苗稼焦損必多。縱食奚能甘味。得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天災。但當謹於修己。誠於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下令免民今年田租。 莊憲大王稍遇水旱。民或艱食。則卽徹內入酒膳。以至回天轉災。然後乃復其初。臣愚未審 殿下之所以遇灾脩省者。果若是乎。古之王者。凶年飢歲。則趣馬不秣。膳夫徹膳。大夫不食粱。士飮酒不樂。故如漢之元帝。只是中材之主。而亦嘗減其馬食膳羞。分賑畿民。今者雖有減膳之名。而司饔魚物之進。畿民之怨苦依舊也。司僕數外之草。當減而不減。況望減其穀食。以賑饑民乎。是以。大夫不知不食粱之爲義。士謂飮酒不樂之爲何事。而外邑庶官則方且瘠民自甘。益于天怒矣。臣伏願 殿下先盡修省之道。以爲格天感人之本。而 申飭內外庶官。其於約己勤民之政。一務其實。而不尙虛文。則庶乎民不凍餒。而天不懠怒矣。
===追本之孝===
臣伏聞 太祖皇帝嘗遇 仁祖忌日。詣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謂侍臣曰。往者吾父以十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値此。其何以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泣下。不能仰視。臣竊謂常人之情。如遇困苦之際。則或念其鞠育之勞。及乎安富之極。而心汩於奢欲。則鮮有思其生我之恩者。而 高皇帝方極富貴。而追慕之不弛。所以孝心感通。而民德之歸厚也。臣又聞 英宗皇帝謂大學士李賢曰。朕五更二鼓早起。雖有足疾。必行拜天之禮畢。省章奏剖決訖。朝服奉謁先殿。入廟皆拜。出則視朝。退朝母后有命。則兩日一朝。左右皆曰。何乃自勞如此。 帝則斥其言之阿諂而不已。其禮如此。然後兩宮之情。日相驩接。而讒邪之言。罔攸離間矣。此天順之治。所以有光于晩年者也。臣愚伏念 聖孝出天。至誠素孚。其於 太祖追遠。 英宗日朝等事。非不常行。而未嘗說與群臣。一國臣民。將何所取則。伏願自今以後。因 太祖英皇之事。而益信聖德之不孤。 示文子文孫之法。而永開誠孝之不匱。則孝理之效。不獨興孝於當年。而抑且錫類於萬世矣。
===陵寢之制===
臣聞洪武中。初建皇陵。量度陵界。將築周垣。有司請徙民家墳墓之在旁者。 高皇帝止之曰。此墳墓。皆吾家舊隣里。不必外徙。遂許春秋聽民祭掃。出入不禁云。嗚呼。死者骸骨。尙不忍其遷移駭動。則生民產業。必不忍其蕩析離居矣。是以 孝陵止在南京鍾山之陽。而山陰多賜功臣葬地。 成祖以下諸陵則都葬于天壽山之陽。薨于儲位則葬于金山。而陵前石物。比舊一㨾。不敢漸以侈大。夫以天下之廣。豈無佳兆各占之地。而必於一山之中。一山之中。年運豈能一一皆合。原脉豈能一一皆長。而必欲不離乎此者。蓋以 群聖之心。灼見地理說之爲虛妄。而遷居發墓。則在彼慮萬物失所之嘆。精聚神會。則在我有祖孫相安之樂也。故傳世益遠。而享福無疆。 皇孫之蕃衍者。今幾十有七萬云。積善之家。信有餘慶。而呂才之說。至此可驗矣。臣竊慨念東方之俗。酷信風水。公卿士民。曾多惑染。 列聖之明。雖不爲其所欺。而及於大故。則 嗣君方在亮陰之中。未有命戒。而卜兆點穴。一惟相地官之言。公卿輔相。不敢措辭於其間。故 健元獻陵之旁。固多佳穴。而博擇于楊,高,廣,驪之地。使死者。有遷頭失足之患。生者。有破家奪田之慟。而怨格穹蒼。以及于國家者。亦旣 聖明之所親覽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楊,高二邑。實是京師之祗。而纔出都門。莽若無人之境。庶民之無依者。豈無欲居之志。而一罹守護軍之役。則傳子至孫。而其苦不可當故也。設若 中朝之制。則可以一二陵之守護者。足護諸陵。而以其餘者。可補軍額矣。徭役。豈至於甚苦。而不可居哉。不惟是也。前朝舊王之陵。則不過如今卿相之墓。而恭愍始爲石藏。大其石物。國初雖因其制。 齊厚二陵。不甚高大。至于 泰康二陵。則極侈而大。其引重轉遠之際。畿輔之民。多有死傷者。而無人敢聞于 恭默之中。以發如傷之念者。 祖宗在天之靈。亦所不安矣。往事已矣。無可奈何。自今以後。至于萬世。永著恒式。刻之金石。止就 先陵之旁。而定其壽穴。一如 榮靖大王之命。石葬石物。雖難遽廢。而差小於創業之時。則 聖孝無窮。而謙德不止於漢明矣。花潭徐敬德。曾已具疏言此。而不果上達。 殿下試取其疏而垂覽焉。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祭祀之禮===
臣竊聞 皇朝祭先之禮。止於九廟。陵寢有時節之祭。朔望之薦。奉先殿中。惟有新物。則薦之。而別無日奠之所云。夫以天下之大。財物之富。雖日具牲牢。以象平生。而亦何所不足哉。誠以生之與死。養祭殊方。而黷于祭祀。反爲不欽故也。臣伏惟念。 文昭日奠之設。實出於 列聖誠孝之無疆。而揆之典故。則三代以下。至于宋元。皆所不爲。而考之東方。高麗以上。亦不曾行。以 殿下之至孝。誠所難已矣。但此一事。於禮爲煩。於神爲瀆。於 時王之制。亦或太過。其所以爲孝者。實非當理之孝也。且以目前之憂言之。則府庫之積。視往年日匱。生民之窮。比疇昔尤甚。而凡祭祀所供米麵之數費。多於百官之祿。蔬菜之辦。一出於窮民之力。視彼飢夫凍婦。龠收升貸。艱備本色以納。而吏要人情。百般阻當。<small>{{Blue|如山蔬家菜。便於採納者。或不賂吏。則指爲非市中之物色而斥之。市物獨非自山村而來者乎。}}</small> 必求月利。以稱其欲。而歸家難辦。拊膺頓號之狀。則 祖宗在天之靈。定所不安矣。若如 祖宗之朝。時和歲豐。財積於無用。民或有常產。則他日之弊。不可暇論。而如在之誠。自不容掩。而猶之可也。計自數十歲以後。豐稔者幾年。生息者幾民乎。古之爲國者。皆以節用爲先務。必使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以至三十年耕。而餘十年之食。然後九載之水。七年之旱。不能爲害。民無捐瘠。而國本安固者。以其蓄積之有素。而緩急之可倚也。今若不幸。而久旱大水。或有不測之虞。則不審 殿下何以處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守盛時之過規。而傷財害民。以僨國事。曷若遵 聖王之中制。而節用愛民。以永 祖宗之基業乎。必不獲已。朔望之奠。止如漢之原廟。其他逐日水刺。則不敢再黷。而儲其米粟。以待不時之需。蠲其蔬菜。以舒窮民之力。則是亦 祖宗之所樂聞者也。在易萃之六二曰。孚乃利用禴。言祭祀之道。以誠爲本。而利於用簡約也。今者 文昭祭官。下逮胞翟之賤。日日頻奠。莫不怠倦。則可謂有至誠而利於用約乎。旣濟之九五曰。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旣濟者。旣極之卦也。時旣濟矣。禴乃受福。況今時則若濟大川。其無津涯者乎。凡此一事。公卿士民。咸知國計之誤。終在于此。莫不扼腕竊嘆。而惧犯 天威。未敢觸冒。 殿下試召而問之。則臣言亦不爲妄矣。
===經筵之規===
臣竊聞 皇上勤御經筵。三六九日之外。未嘗少廢。四書則講到孟子。綱目則已至唐紀。而進講之際。講官立講。則虛心好問。直窮到底。故 聖學日造乎高明。講訖。各陳時務則和顏審聽。商議于大臣。故庶事不至於頹弛。至午罷講而賜講臣宴。又常加錫賚。以 示特恩。是以爲講官者。莫不策勵。思盡其職云。嗚呼。率是不懈。則 聖德之進。曷有其極。而大平之治。指日可待矣。臣伏惟念。 聖明之於此事。非不躬履。而或有無故而屢停者。雖或間御。而上下之情。罕有交孚。或有下進危言。而 上則顧問他事。或有 上方樂聞。而下有俯伏熟睡者云。卽此俯伏之禮。實非至敬之道。故在 祖宗朝。例賜便坐。如 莊憲大王常參傳香之日。亦不停講。而 溫顏假色。從容顧問。有若家人父子然。當此之時。上下之志。無有不通。而民咨國病。罔有不達。所以訏謨定業。以至今日休者。有由然矣。一自 貞熹王后垂簾。群臣莫敢仰觀之後。習以爲常。至於 明良相遇。而一向俯伏。 明廟當筵。亦嘗每許便坐矣。夫君臣之分。判若天地。而天之與地。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昇。然後能生育萬物。以成交泰之功。君之臨民。難於獨運。故必須上先虛心而望其啓沃。下瞻天顏而審其納否。然後可以誠孚志通。補闕匡失。而身修政擧。民安物阜。以臻大平之盛矣。自古以來。未有上驕其勢。下怵其威。而能成治道者。故 英宗孝宗。日與閣老商確政事。每稱先生。詞謙禮肅。而閣老有懷。無不盡言。天順,弘治。治效最著。臣愚伏願 殿下自今以後。雖未復 中朝立講之制。便坐之命。一如 祖宗之規。非有大事。不廢進講。所講之書。一一踐行。行到礙處。則以爲吾私之未克盡也。必謀所以克去之道。則庶乎鹽梅交濟。股肱相資。而學古有獲矣。
===視朝之儀===
臣竊觀 皇上視朝之儀。方在 冲年。雖未能日日昇殿。而三六九日則例不停免。六府有事。無不面稟。言官有論。懷章親奏。十三道府國官員。有爲進表而來者。幷其帶行吏卒。而引跪于御階切近之地。爲班首者跪告曰。某司吏某等。某國吏某等見。 皇帝親傳玉音曰。知道。吏卒之小帽敝衣者。咸得仰覩 天光。而俯伏稽首。戎蠻之人辮髮而左衽者。無不禮見于御路。而 皇帝親傳與飯喫三字。如臣憃愚之衷。尙有感祝之意。四海萬姓之傳聞其事者。孰不曰吾 皇之庶無疾病。躬臨萬機。而欣戴之心。自不容已矣。臣竊惟念。我朝常參。雖有六曹參現之禮。而獨無稟事之儀。外邑陪箋之官。尙不得面見。則其進貢吏卒。尤無可望矣。況我 殿下臨朝不數。公輔侍從。罕望衣裳。監司守令之行。絶無面承 聖敎之時。而只於政院。 命以依前言送四字而已。噫。依前言送四字。豈足以感動人心乎。公朝旣如是。則外邑庶官之怠於民事者。不足問矣。嗚呼。朝以聽政云者。豈徒望其丰顏。習其禮數而已乎。將昨日所出之令。如有妨民而病國者。則汲汲乎議大臣修改。而夜來所思之政。如有益國而便民者。則汲汲乎議大臣施行耳。故我 莊憲大王除玉體未寧數年之前。逐日臨朝。講論時政。而守令之辭朝者。亦皆一一 面敎曰。某邑有某災。某邑有某弊。汝往愼職。務蘇予民。是以。政府無日不坐。而六曹之事。無不關白。撮其大者而稟決。餘悉自理。機務不煩。而聖治日隆矣。臣伏願 殿下上法 天朝。內遵 祖規。常參無日不御。而大事俱令面達。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而到京者。皆俾參列。而試 問其治民之如何。列邑吏民之進貢者及爲迎新送舊而留京者。咸使庭見。試 問其阻當之有無。而凡有所冤。例許開達。則百司列邑。安得不勤。而遐遠窮民。庶知 聖主之所以慮己者至於此極。而感戴之心。永久而不解矣。
===聽言之道===
臣於 皇上納諫之事。雖未詳聞。而伏見通報。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撫按御史。日有奏疏。例下該部。使之詳議。該部覆奏。則詢于閣老。無不施行。是則天下之事。一付于朝廷之公論。而 帝不敢以一毫私意容於其間。且不爲近習之言所遷惑也。是以。外間之議。雖云太監馮保之弄權。而事無壅滯。政不拘碍。守令多有犯贓者。則卽廢爲民而不惜。將士或有犯罪者。則卽令撫按提問而無疑。民得其所。而軍從其令。蓋由 皇上謙虛樂聞。手書責難陳善四大字。以賜經筵講官。期以有爲。故居室言善。而千里感應。群策畢陳。而下情上達。若此不已。則天下之善。其來不窮矣。嘉言豈至遺伏。而民怨豈至蓋藏哉。臣伏惟念 殿下卽位之初。固嘗好問而樂聞善言矣。如舊臣李滉六條之疏十圖之說。 俯賜嘉納。宰輔之臣。出使而還。 特令書啓一路農事。要察民艱。自是以來。祛弊救時之策。竝興于朝野。一國臣民。咸知 殿下好善愛民之誠。逈出尋常萬萬也。莫不翹首跂足。以俟大平。頃年以來。漸不如初。偏私歲長。而疑吝日積。諫涉於格非。則慮其有輕侮之心。論出於革弊。則恐其有紛更之患。如前冬李珥之疏。誠切於時務。而略 賜褒奬。實不盡用。幸而從者。止於細事。而大臣不卽議覆。如此則國病何時可祛。而民瘼何時可蘇耶。蓋上則止於言之不聽。而嫉善之徒。喜得其機。啁啾譏詆。無所不至。不謂輕妄。則加以生事之罪。必使無所容其身。而後快於其心。有識之士。熟知斯世之不可有爲。在內者。思欲抽身而遠逝。幸而留者。亦皆無心致澤。爭務循默。或沈冒以諧俗。或滑稽以免謗。在外者。率皆延頸而還縮。幸而進者。相與觀望風色。呿舌駭嘆。但謀浮沈下位。竊祿便養之計而已。嗚呼。此兩項人者。自爲身計則得矣。其如國家何。 宗社何。臣愚伏願 聖明上念 祖宗從諫弗咈之意。下念民生含怒無告之怨。毋自退托而却人之諫。毋自賢聖而卑人之說。虛心平氣。熟慮深思。邇言必察。小善必爲。咈于 上心之言。必是畜君之欲也。必求諸道而謂之好我也。遜于 上志之言。必是逢君之欲也。必求諸非道。而謂之諂我也。務要通上下之志。而講時務之急。去民艱以醫國病者。無所不用其極。則將格言日聞。而 聖治日彰。失之東隅者。雖不可追。而收之桑楡者。庶有晩效矣。
===取人之方===
臣竊見 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者則不論其人之門地而用之。如孫繼皐。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 <small>{{Blue|丫頭。婢妾之名。}}</small> 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道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俱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流。徒尙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 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衆馭遠者也。臣竊惟念。國家取人之制。凡民俊秀。皆許赴擧。庶孼有學者。俾敎童蒙。公薦有識者。亦補臺官。人無棄才。而士得見用。所以興賢設敎者。固已至矣。但爲外官者。專不作興。而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膏粱之子則怙侈滅義。而克承家業者。萬無其一。作文應擧者。亦不多見。超群挺世者。底從而出乎。究其所以然。則雖由敎化之不明。而臣恐賢路之太狹以致之也。昔三國雖小。所以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世政。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國日以衰。至于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及于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 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尙未知爲急務也。頃有知書庶孼之無屬處者。必令定其軍保。夫以都城百萬家。讀書者雖衆。而句讀分明。可以訓蒙者。不滿十數。苟有樂於敎誨者。則雖私奴賤僕。官贖其身。兼給其料。使卿大夫之子。納拜而請敎。然後隆師尙德。庶成美俗。而 殿下惜一軍丁。不以多士爲念。縱有豼貅百萬。不知尊君親上之義。則誰得以使之乎。頃如李仲●(●字為左虎右斗),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身則不享。窮餓而死。臣之愚意。竊恐專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字為左虎右斗)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攸成就。而綱倫終斁。患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 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如不得已而出於下策。則族系雖微。而能以小學四書敎人者。賤人則官贖而從良。庶孼及再嫁之子。勿定軍役。俱爲學長。優給其料。使兩班子弟待以師禮。爲官員爲父兄者。待以友例。布告中外。俾其遍曉。稍興貴德之風。以起願善之志。則作人之盛。雖不及於 中朝。被褐懷玉者。庶不空老。而將來譽髦者。庶望奬進矣。然而上有好善忘勢之誠。然後隆師尙德之敎。乃可興行矣。今雖旁招俊乂。列于臺官。而趨走承順。則擬爲好人。繩愆格非。則以爲迂儒。訑訑之聲色。逆拒來人。徒得招賢之名。而竟無用賢之實。臣竊憫焉。夫人才之作。不偶爾也。頃雖屢經士禍。而 祖宗遺澤。猶有存焉。先儒學術。幸有聞者。故思欲導 聖主于無過之地者。不爲無人。而 莅政之後。天不憖遺。李滉旣逝。曹植亦歿。如奇大升,吳健等凡有忠慮於國家者。相繼云亡。其他一長可取。一材可用。而稍有淸望者。無不凋喪。 祖宗之所儲養以遺我 聖者。今餘幾人哉。若此無幾者。又亡之後。則臣恐 殿下雖欲有爲。而譬如濟川之無舟楫。衛身之無手足。膏屯民散。而悔莫之及也。臣伏願 殿下思良辰之難再。悼哲人之易萎。罔自菲薄。飭勵大臣。接以禮貌。如 孝宗之稱先生。望其啓沃。如 仁皇之賜銀章。凡有嘉謨嘉猷。罔俾有隱。而急謀所以施行者。凡百庶官。畢令擧直而錯枉。於林壑退藏之士。 手降咫尺之書。申謝前日不力之過。而深示如渴之誠。期使賁然而來。勿拘格例。源源賜對。凡可以身修政擧。而民安本固者。無不詢從。又視其人之器識。而定其職之高下。以爲萬世臣民之倡。則將君子日進。不仁者日遠。而觀瞻感化之機。捷於桴鼓影響矣。
===飮食之節===
臣竊聞 皇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賦。而收銀以藏。尙膳監太監逐日出銀。以貿物膳于市。而監飪以進云。夫以中土人馬之盛。兼有漕河舟運之路。凡山珍海錯。可以立致其新採者。而必賦銀而貿於市者。蓋 天朝聖祖之心。必以爲若致生物。則千萬里輸輓之勞。有倍於漕運之費。而折定銀兩。則六百馬之所轉。可轉以一馬矣。此法一定。民無倍出之患。驛無重運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隨價定銀。自不闕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以富庶。而大平之基。久益鞏固者也。臣愚竊念。我國之民。常貢之外。又有進上物膳貿納之苦。是雖 列聖之朝。必爲 太上殿供奉之資。而滋蔓之弊。傳至于今。則窮民愁怨。而將大爲國家之憂者。不可勝紀。請爲 殿下節節詳覆也。 殿下勿以爲細瑣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萬民。不得其所。而不免仰累乎 聖治。爲臣子者。誠不忍坐視而不救也。蓋物膳之出。或有昔產而今絶者。不問有無。一切責辦。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價。而遠求於數日之程。一魚之直。在本土雖不過米升。而及乎遠人之渴求。則必用四五斗。然後乃能貿歸。傭力難支。則不得已顧田以支矣。雖或土產之物。如慶州錢魚。則換以紬一疋。平壤凍秀魚。則換以正布一疋。列邑進上物價如此者何限。況其輸運之際。色吏之粮。京吏之賄。一出於民。而遠方之物。則照氷重載。馬無完背者。故驛馬難支。則刷及民牛。黃海,江原,忠淸兩南之驛則大小使行及倭野人往來。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嗚呼。驛卒亦是赤子也。其離居塡壑。誠所不忍。而國家他日。將何以優使臣而待隣夷乎。考之禹貢。靑,徐,荊,楊。莫非濱海。而惟靑州貢海錯。江淮河漢。無不有魚。而惟淮夷貢魚。以爲祭祀之用而已。古之明王。不爲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則遠道生物之進。止存祭祀之用。以蘇其飢民殘驛。是宜 聖政之所當先者也。臣又聞之古老。京畿一道生鮮生雉之進。大爲畿民之苦。是實國初之所未定者也。 莊憲大王令水邊居民三百戶。輪回納魚。止爲三時之湯鮮。是時魚價。極大者不滿米斗。 康靖大王晩年。孫舜孝爲京畿監司。適遇華使之來。恐其久留。多斂魚雉於畿民。擬辦迎接之用。而華使遄還。魚無所用。日以單子計送于司饔院。以供御膳。及其將盡。舜孝以爲遞日將近。當止於臣身。乃再斂於民而進之。繼舜孝者。又以爲舜孝尙爾。臣何敢廢之乎。遂仍爲舊規。以及于今。則魚價漸重。或以四結。定其一尾之價。四結難備。則定以八結。每結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貿一尾。 四殿所進。日不知其幾尾。則各邑所辦。日不知其幾十六斗乎。夫十六斗米。窮民八九口一月之產也。結出二斗。雖似甚微。而秋冬之月。則貸辦或易矣。當夫春夏舊穀旣沒之時。官倉已盡。私貸無所。里胥一督而不備。則編繫而囚之於獄。視其赤身餓婦。自捽其短髮。而頓號難辦之狀。則以 聖主惻隱之心。寧忍其聚民之怨。而滿陳于前乎。腥膻之物。旣不肯 御。而日費窮民數十戶半歲之食者。決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況又京畿。四方之本。而柴炭蒭藁。咸辦于是。其他徭役。倍于他道。 皇朝聖祖屢詔優恤畿甸之民。以固邦本者。其意有在。臣愚竊願 殿下止存 莊憲大王所定漁夫三百戶。以爲日用之膳。而舜孝所供生鮮生雉之類。一切 命罷。則畿甸之民。庶或少蘇矣。臣聞 孝宗皇帝卽位之初。詔減日用 御膳羊一雞一。夫羊雞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 孝宗之心。猶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則以子改父。而不害爲孝。夫以我朝 御膳之過制者。始由容悅之臣。而弊及萬姓者如此。況於燕山荒淫之時。凡百進上之物。多所增定。而中經 三聖。實無人詳辨而力陳者。幸於前秋。李珥乃言擧國飢民庶幾一日之蘇復。而竟未 允許。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橫斂。所以薄稅斂簡飮食之敎。歲傳於鋪馬。而民不蒙澤也。 殿下誠能思 英宗之隨分。法 高皇之戒下。簡潔其八珍之進。止於適口之味。而盡除其不御之物。以舒民間之力。又令八道守令之辭朝者及因事到京者。常常 賜對。命觀御膳之簡。而 御書張知白,魯宗道之家法以賜之。使其歸以取則。不敢以無名色目。厲民自養則庶乎儉約之風。自上而下。民全膏血。邦本永固矣。
===餼廩之稱===
臣竊聞 中朝內自部府椽吏。外至鎭邑胥吏。凡仰於官者。如門子寫手。皁隷牢子之屬。莫不有月俸之銀。<small>{{Blue|文}}</small>二兩五戔 而一人在官。則在家子弟。雖多至四五。皆不定役云。彼雖賤吏。而朝夕在官。不可以無廩。故給銀以續其食。優役以全其家。此實成周府史胥徒祿同下士之意也。而我國則內自書吏皁隷典僕。外至衙前書員使令等。日不離官。其苦莫甚。而了無一錢之所及。旣不暇治農。又不能爲工爲商。而其衣其食。略無出處。作賊則不暇。丐乞則無閑。此所以欺官弄術。怵民要貨。絶簿盜財。入倉偸粟。不顧廉恥而爲之者也。若嚴刑重法。以杜其弊。則將不勝其姦計之百出矣。孰若開其衣食之源而敎以廉恥。使之自不爲姦也哉。議者必以爲國用已竭。難得許多財穀。以分許多吏胥之料矣。臣愚竊以爲許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詐。以誤國家事者。不知其幾何事乎。以盜國家之財貨者。不知其幾何數乎。以破軍民之產業者。不知其幾何戶乎。等被其欺。寧分所盜。以均其廩。而勿使誤國害民。則設有犯法者。上有可執之辭。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範曰。凡厥正人。旣富方穀。俾其飢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雖使皐陶執法。無所施其明矣。方今受料之中。坐食者甚多。校書唱准之役。十五人可爲之事。而至設三十餘員。歲祿月俸日料。視諸匠最優。他司冗食之繁。擧此可知矣。且各司貢物作紙之價及各道官吏刑贖之布。收而藏之。不過爲官員親舊相悅之費及掌務吏胥盜用之資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計之。節其不當費。而用於當用之地。則庶司任事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穀萬石之地。則秋來費耗。至於千石矣。若不爲非禮之宴。不應私行之求。則以四百石。應官衙之用。以六百石。可分官屬五十人一年之料矣。<small>{{Blue|月給人租一石}}</small> 況有元穀十萬石之地。則費耗至於萬石矣。此則不籍于會計。徒歸于守令之私用。收得許多民穀。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許多人飢饑。是豈天心哉。若留儲二千石。<small>{{Blue|以待不時之需。}}</small> 官費二千石。<small>{{Blue|待使客養衙屬。}}</small> 則六千石可分六百人之料矣。況雖云大府之官屬。而不至於六百人之多乎。蓋 中朝之制。如禮部大處。三堂上坐起之所。合有九吏。<small>{{Blue|承發吏一。表封吏一。主封表者也。卯簿吏一。以卯時受署於公座簿者也。放牌吏一。主投文領文之事者。通引二。印工二。}}</small> 儀制祠祭等四司各有九人。<small>{{Blue|部吏一。典吏一。知印一。當該吏四。寫本一。送本一。以通事給貽之目而知之。}}</small> 戶刑二部。各有十三道司。其吏應多。而他部之吏。與禮部必同矣。大部如此。小司外邑之吏。當減於此矣。夫以 中朝人物之盛。事務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於決事時執役。而不敢帶一吏。以榮於市巷之目。以東方偏小之域。人物之蕃。不得擬於遼,薊一面。而內司庶官。深好便佞之滿前。一吏可辦之事。分屬于三四吏。祗益喧叫。而事實不治。出司則必求呵擁之塞路驅從。少處則到底興嘆。而視事不屢。百弊滋興。外邑守令。必要官屬之盈庭。衙吏雖多。益選良民之子。以定日守。而軍有闕額。則例充以貧殘之民。以致逃散。嗚呼。奢僭之過而百事之誤如此。爲今之計。誠能以 中朝之制。而先減其六曹吏卒之數。令京官不敢帶吏而行。庶司外邑。以次損之。刻定其額。如有此裕而彼缺者。游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餘悉配軍。任事者之餼廩。內則約其上供。<small>{{Blue|如祭祀之過禮者及御用之不切者}}</small> 除其冗費 <small>{{Blue|如校書唱准等空食之須及作紙刑贖之布}}</small> 而均給之。外則節其邑用。<small>{{Blue|如逐日非禮之宴及私行干求之物}}</small> 量其費耗。<small>{{Blue|費耗少而屯田多處。則以其所收而幷用之。}}</small> 而均給之。使之各任其事。而或有作奸犯科者。乃移於邊境。則人食其事。而國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務亦淸矣。
===生息之繁===
臣竊見鴨綠以西。至于順天。除石山瘠原之外。一無不耕之處。村屯邑里。雞犬相聞。而牛馬猪羊。籠絡於山野。家家子女。五九成群。隨其貧富。各安生理。永平薊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 帝城。垣籬相屬。肩摩軸擊。朔野素稱不毛之地。而今焉富盛之如此者。蓋以 天朝祖宗。憂深慮遠。知邦本之固在於民安。一隻雞一頭羊。不以厲民。雖守令廩料。亦且月給銀兩。貿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間一雞卵,一尺布。使田賦身役之外。無他雜徭。凡可以安養斯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故雖間有守令之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或以非道取民。則巡按巡撫卽以提問。<small>{{Blue|提問者。提致侵民守令于庭中。先杖四十。而問其情狀。囚之于獄也。}}</small> 而劾罷。故守令畏撫按之威。百姓安朝廷之法。所以能人繁而地闢也。慨我東方。自兩界以及都門之外。膴原沃野。或有不耕之地。昔日民居之處。今鞠爲茂草。家畜牛馬各一者。十無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見。夫豈天地生物之數。偏不足於海隅乎。蓋朝廷之法。本有便於民者。而牧民之吏。多不體行。常賦之外。橫斂多端。八結之布。歲輸三疋。奉足之價。歲給五疋。<small>{{Blue|戶首或一年兩番。則出布幾至十疋。}}</small> 爲勸農里正。編戶大小統者。一月六點。一或有闕。則罰之以布。爲官屬者。或每日一點。而有闕。則罰之以布。一族之役。不問遠近親疏。而人費三四人之闕價。杼柚職此而一空。長者襦袴。歲備者鮮。遑顧孩兒之襁褓乎。此民兒之所以凍而難保者也。官租私債。艱難備辦。而一斗之稅。或出四斗。納於本倉者。一結當納米四斗。而輸於遠方者。一斗各出四斗。舂正之納。歲費八斗。戶雉之價。歲出二斗。戶獐之價。歲出三斗。<small>{{Blue|進上獐雉。其數不多。而誘爲私用。故雖有萬戶。必令戶出。不以戶出之邑。則浹旬聚獵。其弊尤甚。}}</small> 甁粟已罄。無以卒歲。則賣其牛犢。而猶或難繼。此民兒之所以飢而艱保者也。嗚呼。有牛所以當春賴耕。而今乃賣食。育子所以臨老資養。而又至餓斃。賑恤無人。方願遄死之際。又以闕軍逃奴之切隣。連繫而置之牢獄。或至旬月而猶不見釋。所以樂土良田。多不暇計。而必思執瓢遠走者也。且咸鏡一道進上所入帒布。歲不至於百疋之多。而使一道之民。不論大小戶。苟食官債者。則例收細布二十一尺。大戶則百計可辦矣。寄命于土宇者。何從而辦乎。<small>{{Blue|所以一布衣之不得掩肚也}}</small> 鹽盆之稅。歲收一石。以補軍資。則足以利民裕國。而歲收四石。且徵大白紙四卷。鹽戶難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稅。故祖爲鹽業。則至孫猶徵。沿海居民。職此而失業矣。北道新設之初。野罕人家。山多樹木。故土產貂鼠。而以之進上矣。今則無山不童。貂鼠永絶。而猶存其貢。他無所得。倍價收布。貿於京市而納之。一面之苦。莫甚於此。故前縣監朴漸上書言之。而 殿下特蠲明川之貢。移於他邑。明川之民。則猶可蒙澤矣。他邑之民。不能支本貢者。又安能偏受斯苦乎。國家豐沛之民。日以流離者。實由於此等數弊之不祛。而他道民怨之類此者。必多矣。嗚呼。國本之所以安固者。專在於萬民之寧息。而以進上之事及逐邑官員厚奉之故。至於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杭隉如此。若自上誠知民散。而國不能獨保。則必須師文王之卑服。法 英皇之布衣。恒惧一衣之奢。而萬民之或有凍斃者。先除其不緊進上之數。如燕山加定之物及雖是國初所定者。如或昔有而今無者。一切蠲免之後。詳其敎條。申戒守令。使不敢倚以毒民。常貢賦稅。止收元數。而不敢重斂衙養之物。定以費耗石數。使臣之供。亦從所定器數。斗米尺布。不敢橫斂於民。而一有違者。徵以贓律。或徙邊城。凡可以愛養斯民者。無所不爲。而生物之源。亦勿閉絶。女壯而不嫁者有罪。早孀而無依者許嫁。<small>{{Blue|大明之法。不廢再嫁之子。故欲嫁者嫁之。而貞女則自守其節。我國孀婦有子者。恐其有妨前程。陰干族奴而生子夜棄者。滔滔有之。臣之愚意。以爲與其拘禁失行。以傷風化。寧許嫁與良夫。以息軍民。則不爲無補也。}}</small> 使男不曠而女無怨。百年生育。而各爲安居之地。則八道之內。自無閑曠之處。將不期而富庶矣。
===士卒之選===
臣竊聞中國四邊之城。碁布星羅。不知其數。而能保固無虞。可傳萬世者。以混天下之民。士夫之外。非農工則軍。而農工所作。多歸於養軍故也。三韓鼎峙之時。不惟自相侵伐。而日本靺鞨。迭擧入寇。歲歲戰亡之卒。動以萬數。而能垂斃而復振者。以奴婢之法。不廣於世。而一境之民。都爲上用故也。高麗以後。統合三韓。宜乎兵衆力强。無往不克。而動輒敗北。卒以不振者。實由奴婢漸廣。僧徒日滋。而爲上用者寡也。及乎我朝。軍役最苦。民不堪支。有子者不許山僧。則娶賤婢爲妻。有女者嫁賤奴而受直。冀免一族之侵。況如內需之奴。則國家特完其戶。窮民之殘破者。尤爭投屬。目今可居之地。田非不闢也。戶非不增也。而究其新闢之田。新立之戶。則都是兩班與私奴內奴之田戶。而良人田戶。則日見消縮。正軍之數。不滿二十萬云。雖幷戶率而計之。不滿四十萬矣。噫。此數十萬者。雖或盡是精兵。設如前朝之季。倭船雲集於下三道。畿,黃之境。蒙古紅巾。蜂午於兩界之地。則以此二十萬。不能分禦也明矣。況於二十萬之中。實無千人之可用者乎。嗚呼。恬憘之極。釁孼旁成。而制變之具。疏弱如是。 殿下如於萬機之暇。思及於 宗社萬世之計。則雖係髮膚之重。而應無所惜矣。況重不比於髮膚者乎。年前雖有奴婢太多之議。而各牽於私。未究其本而止。臣實痛惜也。 中朝之制。雖至卿相。不敢有私人數十。而我國賤孼之屬。或有私奴百數者。勳貴之家。雖有千數。坐觀國勢之孤弱。而不思爲國家獻忠之計。今若自 上先爲限奴之制。內需奴婢。止留各千。抽其壯者。以補軍丁。而公卿以下。以次定限。擇其有膂力者。定爲步兵。有田而身孱者。定爲率丁。<small>{{Blue|人各五人。然後似可支保矣。蓋爲私奴者。有田者少故也。}}</small> 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則百萬精兵。可辦於二十年之後矣。誠如臣計。而又擇賢巡撫。歷敎方來之將。使其期於安定。則中道軍人遠戍之苦。始可漸除。而南邊北塞。亦可永保其無虞矣。尙何倭野人之足畏哉。故曰仁者無敵。爲仁有術焉。至公而無私。則可謂之仁矣。
===操鍊之勤===
臣在玉河館。早朝屢聞放砲聲。問之則曰。 皇朝安不忘危。使入番軍士。<small>{{Blue|二十五萬。分爲二番。}}</small> 常習戰法于敎場。<small>{{Blue|在安定門之外}}</small> 五日休息。而三日操鍊。邊方大營小堡。莫不皆然。其所以常存苞桑之戒于無事之日。而讋服戎狄之心于未反之前者如此。故淸河守堡官。<small>{{Blue|臣不記其姓名}}</small> 則以五百人。能得滿千達子。而擊斬五十二頭。廣寧摠兵官李成梁。亦見克捷之功云。由其訓養有素。而臨事可用也。臣因是而思之。國家閱武之法。歲不屢擧。今秋雖幸一爲。而行伍不明。旗鼓不整。見者嘆其若兒戱之狀。平時如此。臨敵安措。上番軍士。雖有中日習射之規。而爲訓鍊官員者。例收闕紙一卷而已。絶無敎以控弦之法者。京衛若此。外藩何責。是以。將不諳陣法。士不識部伍。設遇緩急。將何應變。臣竊惟念。我朝雖欲日日操鍊。而勢有所不能者。蓋 中朝之軍。自內及外。俱有餘丁五人。<small>{{Blue|一家則雖有七八男丁。而不定他役。}}</small> 官給馬價。<small>{{Blue|銀十五兩}}</small> 馬主死則令出半價。以給餘丁之代者。而官又給其半價。人給口粮。<small>{{Blue|一日銀二戔半。自秋至春。月給馬料三戔。}}</small> 冬則給布一匹。<small>{{Blue|邊墻軍。則給衣粮銀加厚云。}}</small> 甲冑弓矢槍劍。皆出於官。故軍馬甚整。而器械精備。以之日閑戰陣。而軍無所憂矣。我朝士卒。止有一二保人。而或不能備給。<small>{{Blue|父子兄弟。亦不得完聚。或以十年爲僧。無去處者。定之無田地。一族者則徒率虛名。}}</small> 馬裝器械。無不自具。點考之時。例借於人。而或有借不得者。以數斗米與吏。則以無爲有。別侍入番者。雖給其祿。而不卽出給。或有前年十月當受者。至今年四月而乃給。外方之軍。出番之後。難於留待。當受四石者。則僅受一石而賣歸。口粮常患不足。曷能留馬于京。以待習陣乎。其捐粮雇馬。勢所必至也。且東方土俗。責辦飮食之弊。無處不有。而軍卒爲甚。新屬者。有新來例。幾費數牛。上番者。有知面鄕味等例。不知其數。不待列將之徵虐。而爲其屬牌頭掌務之所侵費者。倍於粮數。爲色吏旅帥者。例給人情布數疋。赴邊之軍。雖持十五匹。<small>{{Blue|奉足三人。各收五匹。}}</small> 而終猶不足。賣衣貿粮。若以所費。備其軍裝馬匹。則官雖不給。而不患不足矣。兵曹,憲府。頃嘗有禁。夙弊少革。然而訓鍊權知,內禁預差等免新之例。迄有舊習。諸色軍吏。視而傚之。賣田破家。而曾不之恤。外邑軍弊。尤甚於此。此皆中原所無之事。而邊帥罔聞知。巡撫不以禁。必須先革此弊。然後軍憂少紓。而可以致力於軍裝矣。南道箭竹之所以船運驛轉于兩界者。必爲北軍之造箭。而略補軍器之矢。其餘徒積于營中。裂爲笠子。以應關節。而在防軍士。則了無一箭之所及。假難人人均給。而巡行之時。試其遠射。能者賞以一束。次者半之。則庶乎勸勵之有方矣。營鎭奴婢。或有甚多處。可以供薪水應廚役。亦可以分軍官之馬直。而私放其役。以徵衣服之資。必以軍士充其薪水廚廏之役。其苦難堪。故倍價雇人以代之。<small>{{Blue|南道軍士。素多兩班之子。故恥執廚廏之役。三倍其價而代之。才經一二番。則前雖富家。無不頓破。}}</small> 其不代立者。則或結鬃笠。或結魚網。奚暇操弓矢哉。必使軍士不代奴婢之役。然後可以專力於射御矣。牧場之馬。群行蹂躪。全不孶息。而兼監牧者。畏其落職。虛張其數以報之。及乎點馬。則徵于牧子。以充其數。臣之愚意。竊以爲徒守虛籍。而必求充數。則馬爲無用之物。而牧馬之地。乃所以爲害民之阱也。若能歲揀其不能孶息者。分給能射之士。則場馬無群鬪躪斃之害。而牧子庶免徵納之苦。戰士有馬。庶於平日閑習其驅馳。而無臨危奪馬之患矣。凡玆數弊。均爲內外軍民之患。若於此事。不爲區畫。而徒勤操鍊。則軍怨日滋。而反有以害之也。 聖主如欲詰爾戎兵。無壞我 祖宗成烈。則臣請先於除軍弊備軍裝之事。急謀所以處置者。又以東國兵鑑,陣法等書。印頒于將士。使。其將習兵鑑。軍曉陣法。而乃加鍊試。自內及外。無不張皇整頓。則庶乎置兔野人。可爲干城。而赳赳之詩。不獨詠於周南矣。
===城臺之固===
臣竊見遼陽以西。至于山海一路。距胡地最近。故旣於極邊。接城 <small>{{Blue|秦萬里城}}</small> 爲長墻。有濠子。五里各置一烟臺。臺下有小方城。<small>{{Blue|如三盆河等墻絶之地。冬月氷凍。則恐胡人由此入寇。鑿氷爲墻。以水沃之。彼不敢入來云。又聞戚繼光之備倭于南方也。沿海築墻。間設烟臺。自淮東至于廣西。無不如是。而守備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陸云。}}</small> 又於長墻之內十五里許。<small>{{Blue|近處相距纔十里。遠處或至三十里。}}</small> 以其土築長堤。以防胡兵之直進。<small>{{Blue|此則楊太師兆之所築也}}</small> 烟臺方城。俱如極邊。而臺上有屋城之四隅。各有陴屋。向路出門。門上亦有陴屋。俱覆以瓦。城外鑿濠子。濠子外築墻。墻外深坎數重。坎外或列植楡柳。雖胡兵衆驅。而勢不得奔突也。城中例令五軍丁率家以守之。丁給月俸銀。<small>{{Blue|二兩五戔}}</small> 各墾城旁空地。以爲產業。有警則沿海居民。群聚以守之。十五里置一小鋪。三十里置一大鋪。城子漸廣。而人居者漸衆。<small>{{Blue|如牛家莊。旣有元軍。而冬月益戍以千軍。}}</small> 器械完繕。而守備周密。凡城頹之處。則官撥銀兩以修之。中原民犯罪者。多所徙居。而山海關門。有兵部主事一人。以朝夕掌其開閉。監其出入。雖極戀鄕土者。罔有逃還之計。各於定配之地。人懷死守之志。是以關外一線之路。連綿不絶。以達于遼。關內則雖無烟臺之城。而十五里鋪。三十里鋪。則無處無之。州縣城池。無不牢壯。雖有勍敵。人恃以無惧。 皇朝所以設險守國者如此。而險之時用。信乎其大矣哉。臣因是以思之。我國兩界之地。雖有長城。而馬可超升。雖有烟臺。而人不能居。<small>{{Blue|臺上不惟無城。而一無草屋一間。}}</small> 風饕雪虐之際。則薄衣戍卒。多有凍死之虞。不待賊來而反走也必矣。孰肯以死守之哉。且州鎭之城。齟齬尤甚。如有胡寇。則無非一呼而可登者。城中人物。到底蕭索。雖盡男女。或不能守城之一面矣。至於南道海邊。賊船可泊之處。則漁人籬落。多有櫛比者。<small>{{Blue|如康津城南九十浦之類}}</small> 賊來登陸。而肆其焚蕩。則城中之人。望風而思潰矣。若於此地。左右築臺。圍臺設城。多置軍器。有急收民嚴守。則彼素多狐疑者。<small>{{Blue|乙卯作賊之時。不敢輕入人家。遲留於外。審其無人。然後乃入。倭人之狐疑。可知也。}}</small> 雖欲下碇而趨城。或慮臺上之卒破其歸舟。不敢舍舟而登陸矣。今若欲遵 中朝之制。設城置臺。而一用民力。則城臺未完。而民已不守矣。臣竊聞。兩界兵營之中。歲留私米幾至於千有餘石。而只應私行之請。其他布帛。積於無用者。不可勝數云。何道之營。獨不然哉。而況兵曹歲入之布。積於無用者甚多。若彼爲兵判爲兵使者。有以身徇國之志。而無治生營產之念。則出此米布。分募飢民。歲完數城。而猶或不足。則 殿下又捐內需奴婢之貢。以補其缺。則彼爲邊將者。雖是至愚之人。亦或感 殿下之至誠。而爭出私用之物。以助築其城矣。蓋我朝內需。卽宋之封樁。而 皇朝之內帑也。宋太祖歲貯縑帛于封樁。止與士卒。期易胡人之首。 英宗皇帝發內帑銀四萬兩。以賑山東飢民。古之帝王以天下爲一人。而不私其財如此。伏願 聖明之取則焉。
===黜陟之明===
臣竊聞 皇朝於黜幽陟明之政。務從其實。以直隷巡按王湘。山東巡撫傅希摯之題本。而見他道撫按之題本。則其於擧賢劾邪。惜才引不及之事。莫不處之得當。而吏部以是覆奏施行。廉勤公謹者則擢用之。不待三考。貪汙私邪者則永廢而不使爲惡。才不足於剸煩者則改調簡僻。善可取其一端者則敎以器使。所以天下庶官之奮庸興事。多懋實績。而煕帝之載。以安庶民者也。臣愚因是而思之。國家之所以分遣八道監司。以明黜陟之法者。庶幾乎 中朝。而徇私滅公之弊。愈久而益深。凡於庶官褒貶之際。不視其兵民之休戚。不視其職務之勤懈。而先計當路之親姻。次計己身之交舊。雖或贓暗之甚者。例以最聞。慮有推考之 命。而無所歸罪。則略貶其小縣監務,小堡權管。以塞其責。其中自以爲盡職者。蔽帷巡行。問諸私賓。以定高下而已。<small>{{Blue|彼爲私行者。多是無恒心恒產。而糊口於四方者。故守令之厚接者。則譽不容口。其不滿意者。則動浮言以毀之。其論無常。而監司多信其言。}}</small> 其能驅馳原隰。周爰咨訪。見野知政。觀風察俗。以明慶''(註:疑誤書賞字為慶)'' 罰者。百無其一。是以字撫軍民者。莫切於守帥。而不知軍民之所苦者爲何事。綱紀守帥者。莫重於監司。而不知某人之所爲者如何。不辨賢否。一切含糊排等。雖六年毒民。闔境逃散者。款接私行而獲譽。則一不居中。使其復肆于他邑。雖到底廉勤。盡心字牧者。不從私請而有毀。則必罷其職。使其齎志于窮巷。因才調簡。隨品改敎。以勸激方來之事。遑可望乎。銓曹以此不識人品之優劣。而或憑冷熱之厚薄。至以五經府牧。恭儉慈祥。民迄不忘者。無故而降郡。則善者何所勸乎。又以不畏國法。貪奢昏暴。民咸盻視者。超進于淸列。則惡者何所懲乎。嗚呼。國家億萬斯民之命脉。專在於用舍之得宜。而今焉顚倒之如此。其爲當路之計則得矣。如千百年 宗社何。孔子對哀公之問曰。擧直錯諸枉則民服。擧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民若不服。國將何依。今欲一一黜幽陟明。擧直錯枉。則明直者無幾。而枉幽者數多。雖日論黜。而將不勝其復進矣。臣愚竊念。我國之中。文敎雖行。而務實者少。守令不知爲守令之法。監司,巡撫不知辨守令之法。治民省方。一以臆見從事。故守令所作之事。多所闊略。而爲使臣爲銓衡者。常患於知人之難。如唐臣陸贄敎御史之言。簡切該具。守令以此治民。則庶有可觀之政。而使臣以此省方。則庶得觀人之法。故臣敢排寫于後以進。伏願 殿下亦以此書。爲知人安民之規。大書特書。粘之 丹扆。辭朝者書此以授之。已往者書此以頒之。使其掛于任所。而常常仰思訓習。一年之後。審其行否。乃定黜陟。則爲守令者罔不盡心。而民得其所者必多。爲使臣者。庶明於擧劾。而銓官亦不矇然矣。
===命令之嚴===
臣竊聞 皇上善書額字。以敬畏二字。賜中書閣老。以正己率厲四字。賜六部尙書。不徒令其臣下。而又以責難陳善四字。賜經筵講官。先聽其臣之所敎。故朝臣罔不祗惧。閣老日日在閣。六部庶司。逐日常仕。以事其事。其自警之辭。則皆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大字。揭于座隅。以資瞻戒。其令下之語。則不論大小事。俱書以正字。粘于官府之壁。道路之旁。使其預知。其餘外方亦然。凡朝廷有命。撫按總督奉申之言及邑守鎭將奉行之言。一不亂草。寫以中字。鋪城村店之間。無不明揭。<small>{{Blue|俱以洪武正韻體書之。點點畫畫。莫不楷正。雖縣鋪小吏。莫不有敎也如是。}}</small> 雖窮閻僻巷之民。咸知朝廷之有某命除某弊。守令之出某令行某事。如期辦集。不敢玩忽。而奸胥豪族。不敢容術於其間。所以維持萬姓。綱紀四方。以保其久安長治之業者如此。臣愚竊計。 聖主臨御以來。下敎於中外者。莫非仁心仁聞之發。而上司書吏及監司營吏。乘醉亂書。半落半草。以傳于小各司州縣。則小各司州縣之吏。略書于謄錄。以示官員。爲官員者。專不致意。或見未終行。而急令歸藏曰。此是今世行不得之事也。或欲遵奉 朝命者。問于下吏。則下吏恐其無利於己。飾辭以告曰。若行此命。則官司。難以扶持。爲官員者。點頭令退。則下吏投于收紙之笥。或未踰年。袖去而塗壁。哀彼無告之民。不知朝廷之有某命。橫斂之依舊而未敢言。苦役之如前而未敢訴。嗚呼。君令而臣行者。何謂也。將欲宣上德而致之於民也。今有當路之折簡。則雖極重難之事。無不粘壁施行。而獨於 聖主憂民之命。易如反掌之事。而廢閣慢忽之如此。臣之前所謂三綱不明者。至此而可驗矣。是以。中原之民。雖至愚至賤者。猶知先言朝廷。後言官司。而我國之民。知有官員。而不知有朝廷。甚者。知有吏胥。而不知有官員。自古以來。君臣民庶。一皆渙散。而能永其國者。臣未之聞也。然究其所以至此者。雖是奉行之非人。而竊恐 殿下之所以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者。猶有所憾以致之也。所謂天命者。非求於窈冥慌惚之域也。不過愼諸日用。而勤民之事。故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寧。臣愚未信 殿下之所以畏天命者。果如中宗乎。民多餓色。戶有怨聲。故天屢降災異。以示警惧。而司饔肥肉。甚於梁庖。司僕肥馬。多於梁廏。欲天仁愛。其可得乎。所謂大人者。非必居高位。然後謂之大人也。雖在韋布。有能稽古人之德。稽謀自天。而能格君心之非者。則可謂之大人。故衛武公使人箴儆。工師暬御之言。無不念聽。臣愚未信 殿下之所以畏大人者。果如武公乎。大臣之見。恩禮頗衰。近侍之言。亦不念聞。故皆以括囊爲無咎。不先郭隗。而能致其賢於隗者乎。所謂聖人之言。布在方策者。莫非可畏之事。而如節用愛民一句。最是君乎人者之先務。故 高皇帝以此建規。而聖子神孫。遵守不失。以至于今。雖貪官汙吏。罔敢違制以侵民。臣愚未信 殿下之所以畏聖言者。果如是乎。廷臣曾有引聖言以諫者。而 殿下以迂闊爲敎。臣雖無似。竊見聖賢之言。無非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要道。而未見有迂闊底一句也。 殿下誠欲臣民之畏法。而由中及外。無不令行而禁止。則臣請於三事。先加兢畏。屋漏之中。常如上帝之有赫其臨。蒭蕘之言。恒若孔子之沐浴而告。凡不邇聲色。不殖貨利。撿身如不及。改過不吝。求賢若渴。從諫如流等事。一以古之聖王自期。常思一民之飢。猶己飢之。一民之寒。猶己寒之。寧菲飮食。而餼廩必稱。寧惡衣服。而貢賦必均。寧出私人。以敷軍額。寧亡私儲。以固邊城。將以施於臣民者。一皆本之 聖身。而無罅隙之可議。然後乃召群臣。乃渙斯號。以爲民父母者。民不可不養之意。申申誥諭。一如慈母之寄赤子于他人。而慇懃切囑之言。面對誡命。如我 莊憲大王賜以戒辭。如宋太宗宮府州鎭。一體遵行。窮荒絶域。罔俾壅閼。期使一國之內。匹夫匹婦。皆得其所。遞來之日。謂將面詢其效。使臣之行。又須審問其虛實。然後執其尤無良不用命者。快示兩觀之誅。首足異處。徇于八道。使知方命者必殛之意。則眞僞難逃於 聖鑑之下。而億兆同蘇於一令之中矣。然其所以敎之之具。一有不至。則或用霸術。而治道不純矣。臣竊見朱子語類一書。卷帙雖多。分類甚精。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監司有監司之用。節鎭有節鎭之用。守令有守令之用。爲父兄師弟者。有父兄師弟之用。天下萬事。無物不具。欲爲東周。捨此難做矣。今以許多功力。庶幾畢印其書。若於六曹各司及監司兵水使四長官等處。 命頒而藏之。使於治事之暇。省非時之宴樂。各擇其類而觀之。隣旁倅帥及士子之有志者。莫不傳看。則朱子之所慨嘆而未行者。庶有明於東方之日矣。然其所以致此之機。則專在於 殿下之懋不懋如何耳。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曾子曰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惟 聖主之留神焉。
右。我 昭敬大王七年甲戌。重峯趙先生以質正官赴京。諦觀 中朝文物制度之盛。意欲施效於東方。及其還也。草疏兩章。切於事務者八條。關於根本者十六條。先生先上八條疏及質正錄一篇。以爲我國當一遵 明制。 先王批曰。千百里外。風俗不同。若不揆風氣習俗之殊。而强欲效行之。則徒爲驚駭之歸。而事有所不諧矣。於是。先生知言不用。不敢更上後十六條疏。而今其遺稿。猶幸尙存。竊觀先生之志。不止於效行 明制。將欲因此推而上之。挽回三代之治。而 明制尙不許施行。則他又何望。玆所以括囊退藏者歟。噫。先生生于嘉靖甲辰。而以萬曆甲戌。奉 命觀周。則是時先生年纔三十。而其見識學力。已造高明正大之域。則實吾東土箕封以來數千載間。間世鍾英傑出之眞儒也。有臣如此。而言計不用。終身坎軻。竟以伏節而終。豈不痛哉。愚自弱冠之日。欽仰先生。不啻山斗。常恐事跡泯沒無傳。積年搜訪。僅得遺文若干篇。類爲全集。欲剞劂廣布。以圖不朽。而卷秩頗多。工役未易。姑撮其中請絶倭擧義時封事諸篇及傳信言行錄。題曰抗義新編。刊行于世矣。今又以此兩疏。別爲一書。名之曰東還封事。後之欲知先生者。當於抗義編。觀其精忠壯節。於此封事中。考其經濟大志。則雖不必遍觀全集。而亦足以知先生之槩也。蓋先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明誠兩進。有體有用。而所以行之者一也。如使先生。生於泣麟之前。得逮摳衣於洙泗之間。則吾知先生必能優入升堂之列。而決不在七十子之後矣。嗚呼。盛哉。 天啓壬戌春。安邦俊敬書。
重峯先生東還封事終
天啓丙寅仲秋。順天縣曹溪山松廣寺刊。
93trcmovy3b7b3eovcgitgsl3dnknhy
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序
0
1108845
2171139
2022-08-11T03:10:26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序|section=|times=|m=|d=|previous=|next=[[../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type=|from=|notes=}} 曷謂之夢經堂。識夢也。曷夢。夢石經也。曷謂之日史。紀行也。曷行。燕行也。曷以史係堂。修史於堂也。然則紀也。曷謂之史。採摭見聞。庸寓勸懲。堪列於稗史外史之林。故謂之史也。余於乙卯上元之夕。身入中國。至一所。…”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序|section=|times=|m=|d=|previous=|next=[[../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type=|from=|notes=}}
曷謂之夢經堂。識夢也。曷夢。夢石經也。曷謂之日史。紀行也。曷行。燕行也。曷以史係堂。修史於堂也。然則紀也。曷謂之史。採摭見聞。庸寓勸懲。堪列於稗史外史之林。故謂之史也。余於乙卯上元之夕。身入中國。至一所。扁曰太學。有石纍纍而立。寔蔡伯喈石經也。石面剝蝕。字畫磨泐。余於是不禁感集。以手摩挲者屢。陞拜於兩楹間。儼然夫子之在座也。廟貌荒涼。有鞠茂之歎。袖拂壁塵。徘徊太息。良久而覺。乃夢也。自謂於心曰。異哉夢也。夢者有因有想。古有牧羊而鼓吹曲蓋者矣。未嘗乘車入穴。持薤啖鐵者。無因無想故也。今余之夢。果出乎想耶。果出乎因耶。往日無因。近日無想。是夢奚爲至也。是歲十月。三從兄友蘭公膺上价之 命。余以從事隨行。入燕旬有九日。詣太學。拜夫子之堂。堂前石經九十二笏。星羅碁布。余陡覺誰昔之夢。欣然就視。乃乾隆新刻。非鴻都舊鐫。於余心悵悵然如有失。歸館寓。懷寧人方朔小東書適至。而以蔡經搨本六葉示余。宛然是夢中所見。余不覺叫奇曰。異哉夢也。然後余知夫夢之無因而有因。無想而有想也。是行也。略紀山川風俗城市人物之可觀可感可驚可喜者。編之曰夢經堂日史。是史也亦安知非隍鹿莊蝶夢中之夢耶。翌年丙辰之上巳日。夢經堂主人海觀生。自序。
hilb2je4l9xf163yvll757thkb04jg5
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
0
1108846
2171140
2022-08-11T03:12:57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imulw1q9uv6i4vzm6iy8grm5vtalsil
2171141
2171140
2022-08-11T03:15:33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月==
===初四日。甲午===
===二十七日。丁巳===
===二十八日。戊午===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
==十一月==
===初一日。庚申===
===初二日。辛酉===
===初三日。壬戌===
===初四日。癸亥===
===初五日。甲子===
===初六日。乙丑===
===初七日。丙寅===
===初八日。丁卯===
===初九日。戊辰===
===初十日。己巳===
===十一日。庚午===
===十二日。辛未===
===十三日。壬申===
===十四日。癸酉===
===十五日。甲戌===
===十六日。乙亥===
rco7u8bmsa81aljm7vzj7gi8gedgarz
2171142
2171141
2022-08-11T03:22:46Z
江常哲
94446
/* [七年乙卯]十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月==
===初四日。甲午===
自京離發。二十日。<small>{{Blue|庚戌}}</small> 抵龍灣。<small>{{Blue|義州府}}</small> 留六日。<small>{{Blue|灣上場師。以一日六日坐市爲月例。廚房所需皆取辦於場市之故也。}}</small>
===二十七日。丁巳===
自來宣閣 <small>{{Blue|上使所館}}</small> 離發。出城西門。過百一院。灣府下隷之隨後者告曰。院是鍊武之地。武士與府妓馳馬使槍。妓之馳馬。惟灣能之。蓋威化島蒐獵遺俗也。自威島墾田以後。獵遂廢。而妓之馳馬。亦隨而不講。今有瓊惠一人而已。差過十年。不知何人能繼瓊惠也。到鴨綠江。三使 <small>{{Blue|副使趙秉恒。官亞卿。庚申生。書狀申佐模。官校理。己未生。}}</small> 曁一行上下俱齊到。諸裨及諸譯。皆身披狹袖周衣。上加掛子。腰繫藍紬纏帶。頭戴笠子。足穿皮鞋。伴倘戴竹絲戰笠。頂起銀花雲月。懸雀羽翎羽。余之所着與裨譯同。而腰圍草綠廣帶。稍表異之。<small>{{Blue|裨譯自前皆着戰笠懸雀羽矣。嫌其混雜於傔從。今着笠子云。}}</small> 余顧謂韓主簿 <small>{{Blue|上房兵房軍官。名膺泰。有扁倉之技。與余同庚。}}</small> 曰。吾之打扮何如。答曰。執事之兩班。今乃與吾儕爛熳同歸矣。余曰。今將渡江矣。吾之兩班。吾之年齒。並掛於江邊柳枝上。擬於回還時更覓。從今與君輩相爾汝。無復以兩班待我。韓曰。柳枝上閑掛。恐有持去者。不如許賣於人以助裝銀。而渡江則不直一文。渡江前可賣。某當居其間矣。余曰。婾樂哉。韓曰。執事兩班。直當幾何。曰。直高矣。然君奇而欲居之。君其量度時宜以決之。韓曰。執事爲及第。則爲方伯。方伯所廩。雖如嶺東之最薄。斷不下三萬。然是未然事也。今不知早晩。折取其半如何。余曰。吾年近六旬。塵機已息。周夢先斷。盍以現職論之。韓曰。然則執事之意。我知之矣。萬兩太守是脚下物。其欲半之於斯者乎。余曰。唯唯否否。萬兩太守。吾何敢望。如吾者流。白首殘年。得一初仕。吮之如飴。積仕十年。櫛沐風雨。奔走於公役。末梢歸宿。乃在於千瘡百孔弊破疲殘之邑。及至六臘殿最。以宜勉剛果太欠束濕等語。置之下考。則始也得錢潤屋之計。反爲破家辱身之階。點檢歸橐。都無皮泉半分。五千金云云。太沒分數矣。韓曰。審若是也。價不售矣。吾囊中。現有朝鮮通寶三分。而渡江以後。此亦爲無用之物。老子曰。當其無。有器之用。余將以此易濁醪一大盃。仍以立券如何。余曰。來日萬財。洵不如目下一盃。然三韓以後幾百年傳來之稱號。一朝拋在別人。於我心慽慽。然須以還退立券。一座啞然大笑。遂出門。大江橫矣。江邊 <small>{{Blue|卽九龍亭}}</small> 設三軍幕。軍校吏隷預先等候。灣尹 <small>{{Blue|李豐翼}}</small> 亦先至。備茶啖以餞之。三使及灣尹並坐于一幕。余亦坐末席。余謂灣尹曰。余之坐此。是何名色。可以避矣。灣尹曰。自作名色。以占便宜。余曰。使我作名色。不宜卑下。以三使臣都預差呼我如何。三使及灣尹大笑曰。其志將欲奪正使之坐。馬頭金弘燁 <small>{{Blue|軍官隨行者。亦謂馬頭。}}</small> 率灣府搜檢將校來告曰。彼欲搜檢衣箱。許之乎。余謂灣校曰。一行中。紅人蔘眞個有之。何獨搜吾箱爲。搜吾箱而無。則臀汝矣。灣校曰。搜檢。例也。以例而臀。臀其堪哉。敢問一行中紅人蔘。果指的何人。一座無不惝怳疑怪。余曰。某在斯某在斯。指洪姓人者三曰。是紅人蔘也。灣校笑而退。留灣六日。與灣尹唱酬詩篇。俾晝作夜。及至作別。握手戀戀而相謂曰。同處京城。邈若燕越。今乃萍逢於千里邊塞。曾未幾日。又有殊域之別。人情到此。亦有剛腸者乎。灣裨曰。曾見使行渡江時。三房隨廳妓齊到於此。執盞而唱勸酒歌。臨行而作陽關三疊。是時人或有泫然淚下者。今行無此光景。作別誠不難矣。<small>{{Blue|以綏陵緬制未闋。上房隨廳妓。沿路並除之。江邊等待。三房一軆除之。}}</small> 余曰。君欲聞別離之難乎。昔水路朝天之人。擧碇發船之際。簫鼓亂鳴。歌筦迭奏。之菊之聲。助人別懷。于斯時也。父子兄弟之臨江送別者。倘作何心。千古流想。亦足隳淚。今之燕行。計其程。不過三千餘。計其日。不過百五十。而猶復言別離之難易耶。灣裨曰。執事今無所眄之妓作別於此地。故强作大談也。官娃別淚。雖是副急。當其脉脉斟酒。潸潸沾襟。把袂叮囑曰。此去萬里。服水土。趁程途。節飮食。順時保。千金軀。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眠宜早。起要遲。如是之際。執事能不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乎。余曰。使我遇這時節。奚止揮淚。亦當痛哭一場。昔張大將鵬翼之爲西邑倅也。房妓之薦枕者。哭別於五里之亭。黃葉紛飛。衰草凄迷。西風殘照。角聲變徵。於是。將軍下馬執其手而痛哭。顧謂人曰。爾謂我爲別而哭之乎。胸中湮鬱。不平之氣。無處發露。今得觸境爲哭。哭而洩之。快哉快哉。此眞丈夫語也。君但見兒女子惜別之淚。獨不見夫英雄烈士窮途感時之哭乎。奈何奈何。馬頭曰。日已晩。一行幾盡發矣。余乃乘步轎。促令渡江。江流淺細。轎夫褰涉。水纔沒踝。至中江。船渡至三江。又褰涉。鴨江卽天下三大水之一。而發源於白頭山者也。以此水界限彼我。作爲關防。而淺水潺流。今不足以投鞭橫鎖。則固圉之方。亦足寒心。及渡登岸。家國從此渺然。回顧九龍亭。送別之人。猶立江頭。令轎夫疾走三里許。書狀官歇轎於路傍。見余至。謂余曰。渡江時。得句乎。余曰。只有一渡鴨江非我地。人情到此暗銷魂一句而已。書狀曰。自弘濟院離發時。擬賦遠遊一篇。及聞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之句。尙不得下筆。今又有一渡鴨江之句。可謂一字文章。令人氣沮。余曰。嘲我太甚。余果有氣沮處。記夫統軍亭柱聯乎。北極南溟爲表裏。高天大地此中間。月沙詩也。宇宙百年人似蟻。山河萬里國如萍。東岳詩也。兩先生大筆。固非後生所可月朝。而至若今灣尹上有樓臺平野色。中分天地大江聲之句。信與此亭爭雄。詩格雄渾。拳法豪健。此余所以氣沮也。余於弘濟院道中。口占一律曰。
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魯連志氣今東海。杜子文章古北征。笛裏關山驚歲暮。樽前風雨動寒聲。離筵不作幾微色。回笑人間剌剌情。
黃蘆白葦。一望彌野。行過十里餘。峯巒明媚。溪水縈抱。林藪掩翳。洞壑深邃。隱隱若有邨落。怳然鷄犬聲出於其間。山廻路轉。處處皆然。土地膏沃。可以耕墾。山川周遭。可以置邑。而彼我兩棄。遂成閑土。可惜可惜。午飯九連城。城址尙存。古者。九城相連。故有此名。高句麗時。亦嘗都此。所謂國內城。又曰靉陽城。金時。將軍斡魯拒高麗。築城於此。 皇明時。爲鎭江城游擊將軍府。今淸陷遼。仍爲空地。去今二百餘年也。灣府設幕支站。飯後卽發。到溫井坪止宿。三使所處。露地作堗。上設房幕。<small>{{Blue|房幕之制。灣尹李根友刱始。}}</small> 其他所處。掘坎熾炭。加杠其上。圍以簟幄如人字形。僅容二人。足以禦寒。列幕之連接。人馬之喧闐。有如軍行之止舍。而吹角吶喊。所以警虎也。時或間斷。韓裨招義州軍牢。而責之曰。竟夜吹角。已有前例。胡爲乎間斷。軍牢曰。小人不知其例。韓曰。此例也。吾於燕巖熱河日記見之。爾何謂不知。聞者莫不絶倒。
===二十八日。戊午===
晴。日出卽發。路有溫井水。略溫不甚熱。溫井坪之稱由此也。至湯站。有古城遺址。世傳明時所築。而不可考也。過蔥秀。蒼壁疎林。俯臨淸溪。恰似我國平山蔥秀。而奇峭峻發。反不及焉。 皇明倪文禧謙奉使東來。見平山蔥秀。與此相似。所以名此也。 <small>{{Blue|平山蔥秀有朱天使之蕃蘭嵎所書玉溜泉三字及朱天使小像。並刻于石壁。}}</small> 馬頭遙指柳田路右一塚曰。古之羅丞相墓也。二華表對立。半仆。墳形與我國無異。似是高句麗丞相。而墳名尙存。行人指點。亦可異也。午抵栅門。栅門卽一間草屋。兩扇板門。高纔丈餘。至於木栅。有似我國牧場之馬欄。只是界限。無足扞蔽矣。栅門有二十四處。而此爲居中云。余於平日。竊想以爲栅必如戰陣之樹栅。門如城闕之層門矣。今來所見。還不滿偏邦眼目。誠不足觀。乃追悔於心曰。東人之壯觀。必說燕京。而今到栅門。栅門如此。燕京可知。反不如稷下吾廬之並與草扉而無之。何其苟且若是也。彼人老少皆着新鮮衣服。出栅圍立。與馬頭輩握手。慇懃如重逢故人。而彼人之呼鄭太平者。十之八九。鄭太平者。宣川人。而上房轎扶囑也。前後入燕。凡爲廿餘次。其爲人善飮酒善華語。質直無僞。故彼人無不情厚而款曲。且鄭太平三字字音。與我東一般。故順口呼之。聊誇渠輩之能解東音也。俄而門開。隨三使步入栅門。鳳城將與章京,<small>{{Blue|如我國將校}}</small> 護送官,通官輩。次第椅坐於店廠。按報單。<small>{{Blue|我國使行人夫馬。匹入栅數爻之開錄者}}</small> 點檢人馬。三使去驂擡轎而過。一行乘車騎馬者並下。我朝使臣入栅門。下轎步過鳳城將所坐店廠。古例也。有一大臣。以上使入燕。謂鳳城將曰。吾雖小邦之人。其職則大臣。彼不過大國之一城將也。不可過執僇恭以辱君命。吾將回還我國。奏達天子。講定禮數。然後可以更入。卽令回轎。鳳城將摧謝不已。務使從便。乃以去驂擡轎爲約條。至今遵行云。行數馬場。入處於上使下處對炕。<small>{{Blue|魚姓家}}</small> 凡炕 <small>{{Blue|溫突也}}</small> 之制。一字屋之內。或隔楹爲左右炕。或通楹爲對炕。一間之中三分之地。築甎如墻。高五六尺。鋪甎爲堗。藉簟其上。炕必西南有窓。窓必限壁。窓箭甚闊。外塗以薄薄唐紙。正中一門爲出入之處。或兩或一。以板爲之。如我國庫舍板門。門隙空豁。隙風透寒。屋樑穹窿。無承塵。地必鋪甎。甎氣逼冷。炕堗炊薥黍十數柄。則湫氣上升如甑薰。可以蒸餠。招下處庫直。<small>{{Blue|自灣府差定下處庫直二人。渡江以後。沿路必先詣定下處。鋪陳。}}</small> 張目叱之曰。爾所謂炕。反不若溫井坪人字幕。吾寧露宿於地。不可經宵於此。另定他炕。然後可免臀矣。答曰。上使大監,副使令監,書狀使道下處亦是一般。小人以何心術。必定進賜下處於不堪宿之炕乎。大抵炊炕之法。只令微溫。今乃多炊而烘熱。此所以溫氣薰蒸也。遮以屛風。設以房幕。則禦寒有餘矣。余曰。何不告我借來屛風及房幕。答曰。何不問小人以處炕防寒之法乎。余無以答之。韓主簿適在傍。余謂韓曰。彼漢之答兩班。語有若弄操。何不打臀。答曰。彼漢何罪。必欲罪之。始制炕法者宜猛臀矣。余曰。始制炕法者誰也。答曰。若非獯鬻。必是冒頓。余不覺失笑。韓曰。執事渡江時。自稱兩班高掛於柳枝上。今又稱兩班兩班。兩班是何物。余曰。大辱見之矣。自廚房備進夕飯。木板上置一鉢飯,一器羹,一楪饌。饌則民魚如小兒掌一片。烹卵一剖。鰕醢少撮。椒漿半匙。合盛而已。飯則擧匙而水銀潑地。入口而恒沙淘河。氣忿忿面皮紫漒。準擬大叱喝。捉入乾糧馬頭。忽思俄於下處庫直。一遭無顏。又被强嘴於馬頭。則豈非大敗乎。乃忍住麤氣。低聲謂弘燁曰。第招乾糧馬頭來。曰。余家至貧。雖朝不食夕不食。飯必炊白米。饌必排數楪。床必有高足統營盤矣。汝之待我。今不如我東炭幕七分床乎。馬頭嘻嘻的笑曰。朝鮮米,朝鮮饌。俱爲較量上使道往還朝夕支供。載車而來。自軍官,譯員至于伴倘。皆是老米飰一楪饌。苟違此式。少不撙節。不得不貸用不虞備銀子。及至還到灣府。牢囚小人。盡賣家藏而不足。至於族徵。今行沿路。或六七人或十數人。伏於路傍。呈狀於三使臣行次。其狀辭卽曰。宣川某也某也。義州某也某也。昨年赴燕。多用不虞備。其害及於族戚。橫徵破產。今年又赴。則族戚之餘存者。必將擧皆蕩敗云云。似此擧措。進賜主已爲目覩矣。廚房定例。所以如此。至若高足盤。以卜重之故。爲三使臣行次。只帶三盤而來矣。余曰。老米何米。答曰。以稻種田。其米皮厚硬糲。然價廉於朝鮮。且無車運雇直矣。余曰。米哉米哉。米眞負老。老米飯果難堪。弘燁仰賴啄餘。飯太少。無以充其量。吾其奈何哉。店裡少女子皆塗粉揷花。强作妖艶之態。與鄭太平笑呢呢語娓娓。見余而隱避。從門隙而窺視。余謂太平曰。我國鄕里女人之汲水耘田者。不避尋常行人。或接語指路。而及逢兩班。則必回身而立。或低首至地。羞澁不能對面。余常疑怪。今中原女人又復如是。其故何也。太平曰。此不難知。朝鮮兩班素識禮義。且極尊嚴。故女人自知其露面接人之爲非禮。故自爾流出羞惡之心也。禮義之心。羞惡之心。豈有彼人我人之別耶。余曰。然。汝可謂能知天性四端者也。栅門內左右市廛。一字擺列。東西街路。縱橫繩削。雕窓綺戶。畫棟朱欄。碧榜金扁。無不炫燿輝煌。賣買物貨。皆內地奇珍。無不豐盛。余謂馬頭韓時良 <small>{{Blue|上房馬頭。義州人。}}</small> 曰。見栅門。殆同南山洞生員百兩價草家之門。門內市廛。較之我國雲鍾街六矣廛。不啻什佰。可謂外貧內富也。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
陰。東風。午後微雪。卽止。仍留栅店。爲一行車卜之整理也。早起進飯。飯盂蒙胄。饌楪加俎。比昨豐腆。余謂韓主簿曰。余之號令何如。余以進士行于世十五年。而未嘗居齋。故幸免號令進士之號。今到中原。一號令而飯與饌若是豐厚。此輩若以號令軍官稱我。則奈何。韓曰。吾聞昨者吩咐。哀乞也。非號令也。哀乞加飯。使人大慙。自稱曰號令乎。余乃噴飯滿案。入關帝廟。廟制。外施金碧。有若精洒。殿內塵煤堆滿。塑像與我國南廟懸殊。全無嚴威氣像。傍有佛寺及財神廟。廟門兩扇。分貼龍虎二字。門外有朱漆木柱。上頭鍮飾。左右對立。如我國將臺前帥字旗竿。每月朔望。懸黃紬雙旗於柱上。無處不然。凡寺廟宜在靜僻乾淨之地。而此在閭家市街之中。極涉瀆褻。從人曰。沿路寺廟。在在皆然云。與韓主簿入酒肆。酒保先問斟酒麽。余曰。斟來。酒保各置一小鍾於前。以小鑞壺湯酒。次第斟去。余先飮一鍾。卽白燒露也。纔得沾唇。未及澆舌。而味甚辣烈。毒臭射鼻。無下酒物。計還酒錢。每鍾十五文。余謂從者曰。沿路酒肆皆此㨾乎。曰。非也。皇城裏酒樓。眞可一飮。其他酒劣價昂。費鈔誠可惜。此如我東濁酒假家也。余曰。中原無色酒家乎。曰。色自色酒自酒。未見紅裙當壚處矣。余曰。各殿別監,政院使令,各宅廳直輩。以琥珀風簪水紗細笠。半醉半醒。踉蹌而行。日落西山。鳥鳥擁翅時。隊隊相遇於鍾路前禁府後。則不得不一飮於色酒家。而把酒唱歌。通姓通語之際。因境界之不合。就中一人。突地氣湧。揮拳使脚。打破酒器。左右跳踢。亦是浮浪,破落戶,潑皮漢第一快事。中原人之不識此。可謂欠事。
==十一月==
===初一日。庚申===
===初二日。辛酉===
===初三日。壬戌===
===初四日。癸亥===
===初五日。甲子===
===初六日。乙丑===
===初七日。丙寅===
===初八日。丁卯===
===初九日。戊辰===
===初十日。己巳===
===十一日。庚午===
===十二日。辛未===
===十三日。壬申===
===十四日。癸酉===
===十五日。甲戌===
===十六日。乙亥===
4l2y9y3gofgonr4j2ou3mafjlijdu26
2171143
2171142
2022-08-11T03:41:39Z
江常哲
94446
/* 十一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月==
===初四日。甲午===
自京離發。二十日。<small>{{Blue|庚戌}}</small> 抵龍灣。<small>{{Blue|義州府}}</small> 留六日。<small>{{Blue|灣上場師。以一日六日坐市爲月例。廚房所需皆取辦於場市之故也。}}</small>
===二十七日。丁巳===
自來宣閣 <small>{{Blue|上使所館}}</small> 離發。出城西門。過百一院。灣府下隷之隨後者告曰。院是鍊武之地。武士與府妓馳馬使槍。妓之馳馬。惟灣能之。蓋威化島蒐獵遺俗也。自威島墾田以後。獵遂廢。而妓之馳馬。亦隨而不講。今有瓊惠一人而已。差過十年。不知何人能繼瓊惠也。到鴨綠江。三使 <small>{{Blue|副使趙秉恒。官亞卿。庚申生。書狀申佐模。官校理。己未生。}}</small> 曁一行上下俱齊到。諸裨及諸譯。皆身披狹袖周衣。上加掛子。腰繫藍紬纏帶。頭戴笠子。足穿皮鞋。伴倘戴竹絲戰笠。頂起銀花雲月。懸雀羽翎羽。余之所着與裨譯同。而腰圍草綠廣帶。稍表異之。<small>{{Blue|裨譯自前皆着戰笠懸雀羽矣。嫌其混雜於傔從。今着笠子云。}}</small> 余顧謂韓主簿 <small>{{Blue|上房兵房軍官。名膺泰。有扁倉之技。與余同庚。}}</small> 曰。吾之打扮何如。答曰。執事之兩班。今乃與吾儕爛熳同歸矣。余曰。今將渡江矣。吾之兩班。吾之年齒。並掛於江邊柳枝上。擬於回還時更覓。從今與君輩相爾汝。無復以兩班待我。韓曰。柳枝上閑掛。恐有持去者。不如許賣於人以助裝銀。而渡江則不直一文。渡江前可賣。某當居其間矣。余曰。婾樂哉。韓曰。執事兩班。直當幾何。曰。直高矣。然君奇而欲居之。君其量度時宜以決之。韓曰。執事爲及第。則爲方伯。方伯所廩。雖如嶺東之最薄。斷不下三萬。然是未然事也。今不知早晩。折取其半如何。余曰。吾年近六旬。塵機已息。周夢先斷。盍以現職論之。韓曰。然則執事之意。我知之矣。萬兩太守是脚下物。其欲半之於斯者乎。余曰。唯唯否否。萬兩太守。吾何敢望。如吾者流。白首殘年。得一初仕。吮之如飴。積仕十年。櫛沐風雨。奔走於公役。末梢歸宿。乃在於千瘡百孔弊破疲殘之邑。及至六臘殿最。以宜勉剛果太欠束濕等語。置之下考。則始也得錢潤屋之計。反爲破家辱身之階。點檢歸橐。都無皮泉半分。五千金云云。太沒分數矣。韓曰。審若是也。價不售矣。吾囊中。現有朝鮮通寶三分。而渡江以後。此亦爲無用之物。老子曰。當其無。有器之用。余將以此易濁醪一大盃。仍以立券如何。余曰。來日萬財。洵不如目下一盃。然三韓以後幾百年傳來之稱號。一朝拋在別人。於我心慽慽。然須以還退立券。一座啞然大笑。遂出門。大江橫矣。江邊 <small>{{Blue|卽九龍亭}}</small> 設三軍幕。軍校吏隷預先等候。灣尹 <small>{{Blue|李豐翼}}</small> 亦先至。備茶啖以餞之。三使及灣尹並坐于一幕。余亦坐末席。余謂灣尹曰。余之坐此。是何名色。可以避矣。灣尹曰。自作名色。以占便宜。余曰。使我作名色。不宜卑下。以三使臣都預差呼我如何。三使及灣尹大笑曰。其志將欲奪正使之坐。馬頭金弘燁 <small>{{Blue|軍官隨行者。亦謂馬頭。}}</small> 率灣府搜檢將校來告曰。彼欲搜檢衣箱。許之乎。余謂灣校曰。一行中。紅人蔘眞個有之。何獨搜吾箱爲。搜吾箱而無。則臀汝矣。灣校曰。搜檢。例也。以例而臀。臀其堪哉。敢問一行中紅人蔘。果指的何人。一座無不惝怳疑怪。余曰。某在斯某在斯。指洪姓人者三曰。是紅人蔘也。灣校笑而退。留灣六日。與灣尹唱酬詩篇。俾晝作夜。及至作別。握手戀戀而相謂曰。同處京城。邈若燕越。今乃萍逢於千里邊塞。曾未幾日。又有殊域之別。人情到此。亦有剛腸者乎。灣裨曰。曾見使行渡江時。三房隨廳妓齊到於此。執盞而唱勸酒歌。臨行而作陽關三疊。是時人或有泫然淚下者。今行無此光景。作別誠不難矣。<small>{{Blue|以綏陵緬制未闋。上房隨廳妓。沿路並除之。江邊等待。三房一軆除之。}}</small> 余曰。君欲聞別離之難乎。昔水路朝天之人。擧碇發船之際。簫鼓亂鳴。歌筦迭奏。之菊之聲。助人別懷。于斯時也。父子兄弟之臨江送別者。倘作何心。千古流想。亦足隳淚。今之燕行。計其程。不過三千餘。計其日。不過百五十。而猶復言別離之難易耶。灣裨曰。執事今無所眄之妓作別於此地。故强作大談也。官娃別淚。雖是副急。當其脉脉斟酒。潸潸沾襟。把袂叮囑曰。此去萬里。服水土。趁程途。節飮食。順時保。千金軀。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眠宜早。起要遲。如是之際。執事能不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乎。余曰。使我遇這時節。奚止揮淚。亦當痛哭一場。昔張大將鵬翼之爲西邑倅也。房妓之薦枕者。哭別於五里之亭。黃葉紛飛。衰草凄迷。西風殘照。角聲變徵。於是。將軍下馬執其手而痛哭。顧謂人曰。爾謂我爲別而哭之乎。胸中湮鬱。不平之氣。無處發露。今得觸境爲哭。哭而洩之。快哉快哉。此眞丈夫語也。君但見兒女子惜別之淚。獨不見夫英雄烈士窮途感時之哭乎。奈何奈何。馬頭曰。日已晩。一行幾盡發矣。余乃乘步轎。促令渡江。江流淺細。轎夫褰涉。水纔沒踝。至中江。船渡至三江。又褰涉。鴨江卽天下三大水之一。而發源於白頭山者也。以此水界限彼我。作爲關防。而淺水潺流。今不足以投鞭橫鎖。則固圉之方。亦足寒心。及渡登岸。家國從此渺然。回顧九龍亭。送別之人。猶立江頭。令轎夫疾走三里許。書狀官歇轎於路傍。見余至。謂余曰。渡江時。得句乎。余曰。只有一渡鴨江非我地。人情到此暗銷魂一句而已。書狀曰。自弘濟院離發時。擬賦遠遊一篇。及聞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之句。尙不得下筆。今又有一渡鴨江之句。可謂一字文章。令人氣沮。余曰。嘲我太甚。余果有氣沮處。記夫統軍亭柱聯乎。北極南溟爲表裏。高天大地此中間。月沙詩也。宇宙百年人似蟻。山河萬里國如萍。東岳詩也。兩先生大筆。固非後生所可月朝。而至若今灣尹上有樓臺平野色。中分天地大江聲之句。信與此亭爭雄。詩格雄渾。拳法豪健。此余所以氣沮也。余於弘濟院道中。口占一律曰。
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魯連志氣今東海。杜子文章古北征。笛裏關山驚歲暮。樽前風雨動寒聲。離筵不作幾微色。回笑人間剌剌情。
黃蘆白葦。一望彌野。行過十里餘。峯巒明媚。溪水縈抱。林藪掩翳。洞壑深邃。隱隱若有邨落。怳然鷄犬聲出於其間。山廻路轉。處處皆然。土地膏沃。可以耕墾。山川周遭。可以置邑。而彼我兩棄。遂成閑土。可惜可惜。午飯九連城。城址尙存。古者。九城相連。故有此名。高句麗時。亦嘗都此。所謂國內城。又曰靉陽城。金時。將軍斡魯拒高麗。築城於此。 皇明時。爲鎭江城游擊將軍府。今淸陷遼。仍爲空地。去今二百餘年也。灣府設幕支站。飯後卽發。到溫井坪止宿。三使所處。露地作堗。上設房幕。<small>{{Blue|房幕之制。灣尹李根友刱始。}}</small> 其他所處。掘坎熾炭。加杠其上。圍以簟幄如人字形。僅容二人。足以禦寒。列幕之連接。人馬之喧闐。有如軍行之止舍。而吹角吶喊。所以警虎也。時或間斷。韓裨招義州軍牢。而責之曰。竟夜吹角。已有前例。胡爲乎間斷。軍牢曰。小人不知其例。韓曰。此例也。吾於燕巖熱河日記見之。爾何謂不知。聞者莫不絶倒。
===二十八日。戊午===
晴。日出卽發。路有溫井水。略溫不甚熱。溫井坪之稱由此也。至湯站。有古城遺址。世傳明時所築。而不可考也。過蔥秀。蒼壁疎林。俯臨淸溪。恰似我國平山蔥秀。而奇峭峻發。反不及焉。 皇明倪文禧謙奉使東來。見平山蔥秀。與此相似。所以名此也。 <small>{{Blue|平山蔥秀有朱天使之蕃蘭嵎所書玉溜泉三字及朱天使小像。並刻于石壁。}}</small> 馬頭遙指柳田路右一塚曰。古之羅丞相墓也。二華表對立。半仆。墳形與我國無異。似是高句麗丞相。而墳名尙存。行人指點。亦可異也。午抵栅門。栅門卽一間草屋。兩扇板門。高纔丈餘。至於木栅。有似我國牧場之馬欄。只是界限。無足扞蔽矣。栅門有二十四處。而此爲居中云。余於平日。竊想以爲栅必如戰陣之樹栅。門如城闕之層門矣。今來所見。還不滿偏邦眼目。誠不足觀。乃追悔於心曰。東人之壯觀。必說燕京。而今到栅門。栅門如此。燕京可知。反不如稷下吾廬之並與草扉而無之。何其苟且若是也。彼人老少皆着新鮮衣服。出栅圍立。與馬頭輩握手。慇懃如重逢故人。而彼人之呼鄭太平者。十之八九。鄭太平者。宣川人。而上房轎扶囑也。前後入燕。凡爲廿餘次。其爲人善飮酒善華語。質直無僞。故彼人無不情厚而款曲。且鄭太平三字字音。與我東一般。故順口呼之。聊誇渠輩之能解東音也。俄而門開。隨三使步入栅門。鳳城將與章京,<small>{{Blue|如我國將校}}</small> 護送官,通官輩。次第椅坐於店廠。按報單。<small>{{Blue|我國使行人夫馬。匹入栅數爻之開錄者}}</small> 點檢人馬。三使去驂擡轎而過。一行乘車騎馬者並下。我朝使臣入栅門。下轎步過鳳城將所坐店廠。古例也。有一大臣。以上使入燕。謂鳳城將曰。吾雖小邦之人。其職則大臣。彼不過大國之一城將也。不可過執僇恭以辱君命。吾將回還我國。奏達天子。講定禮數。然後可以更入。卽令回轎。鳳城將摧謝不已。務使從便。乃以去驂擡轎爲約條。至今遵行云。行數馬場。入處於上使下處對炕。<small>{{Blue|魚姓家}}</small> 凡炕 <small>{{Blue|溫突也}}</small> 之制。一字屋之內。或隔楹爲左右炕。或通楹爲對炕。一間之中三分之地。築甎如墻。高五六尺。鋪甎爲堗。藉簟其上。炕必西南有窓。窓必限壁。窓箭甚闊。外塗以薄薄唐紙。正中一門爲出入之處。或兩或一。以板爲之。如我國庫舍板門。門隙空豁。隙風透寒。屋樑穹窿。無承塵。地必鋪甎。甎氣逼冷。炕堗炊薥黍十數柄。則湫氣上升如甑薰。可以蒸餠。招下處庫直。<small>{{Blue|自灣府差定下處庫直二人。渡江以後。沿路必先詣定下處。鋪陳。}}</small> 張目叱之曰。爾所謂炕。反不若溫井坪人字幕。吾寧露宿於地。不可經宵於此。另定他炕。然後可免臀矣。答曰。上使大監,副使令監,書狀使道下處亦是一般。小人以何心術。必定進賜下處於不堪宿之炕乎。大抵炊炕之法。只令微溫。今乃多炊而烘熱。此所以溫氣薰蒸也。遮以屛風。設以房幕。則禦寒有餘矣。余曰。何不告我借來屛風及房幕。答曰。何不問小人以處炕防寒之法乎。余無以答之。韓主簿適在傍。余謂韓曰。彼漢之答兩班。語有若弄操。何不打臀。答曰。彼漢何罪。必欲罪之。始制炕法者宜猛臀矣。余曰。始制炕法者誰也。答曰。若非獯鬻。必是冒頓。余不覺失笑。韓曰。執事渡江時。自稱兩班高掛於柳枝上。今又稱兩班兩班。兩班是何物。余曰。大辱見之矣。自廚房備進夕飯。木板上置一鉢飯,一器羹,一楪饌。饌則民魚如小兒掌一片。烹卵一剖。鰕醢少撮。椒漿半匙。合盛而已。飯則擧匙而水銀潑地。入口而恒沙淘河。氣忿忿面皮紫漒。準擬大叱喝。捉入乾糧馬頭。忽思俄於下處庫直。一遭無顏。又被强嘴於馬頭。則豈非大敗乎。乃忍住麤氣。低聲謂弘燁曰。第招乾糧馬頭來。曰。余家至貧。雖朝不食夕不食。飯必炊白米。饌必排數楪。床必有高足統營盤矣。汝之待我。今不如我東炭幕七分床乎。馬頭嘻嘻的笑曰。朝鮮米,朝鮮饌。俱爲較量上使道往還朝夕支供。載車而來。自軍官,譯員至于伴倘。皆是老米飰一楪饌。苟違此式。少不撙節。不得不貸用不虞備銀子。及至還到灣府。牢囚小人。盡賣家藏而不足。至於族徵。今行沿路。或六七人或十數人。伏於路傍。呈狀於三使臣行次。其狀辭卽曰。宣川某也某也。義州某也某也。昨年赴燕。多用不虞備。其害及於族戚。橫徵破產。今年又赴。則族戚之餘存者。必將擧皆蕩敗云云。似此擧措。進賜主已爲目覩矣。廚房定例。所以如此。至若高足盤。以卜重之故。爲三使臣行次。只帶三盤而來矣。余曰。老米何米。答曰。以稻種田。其米皮厚硬糲。然價廉於朝鮮。且無車運雇直矣。余曰。米哉米哉。米眞負老。老米飯果難堪。弘燁仰賴啄餘。飯太少。無以充其量。吾其奈何哉。店裡少女子皆塗粉揷花。强作妖艶之態。與鄭太平笑呢呢語娓娓。見余而隱避。從門隙而窺視。余謂太平曰。我國鄕里女人之汲水耘田者。不避尋常行人。或接語指路。而及逢兩班。則必回身而立。或低首至地。羞澁不能對面。余常疑怪。今中原女人又復如是。其故何也。太平曰。此不難知。朝鮮兩班素識禮義。且極尊嚴。故女人自知其露面接人之爲非禮。故自爾流出羞惡之心也。禮義之心。羞惡之心。豈有彼人我人之別耶。余曰。然。汝可謂能知天性四端者也。栅門內左右市廛。一字擺列。東西街路。縱橫繩削。雕窓綺戶。畫棟朱欄。碧榜金扁。無不炫燿輝煌。賣買物貨。皆內地奇珍。無不豐盛。余謂馬頭韓時良 <small>{{Blue|上房馬頭。義州人。}}</small> 曰。見栅門。殆同南山洞生員百兩價草家之門。門內市廛。較之我國雲鍾街六矣廛。不啻什佰。可謂外貧內富也。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
陰。東風。午後微雪。卽止。仍留栅店。爲一行車卜之整理也。早起進飯。飯盂蒙胄。饌楪加俎。比昨豐腆。余謂韓主簿曰。余之號令何如。余以進士行于世十五年。而未嘗居齋。故幸免號令進士之號。今到中原。一號令而飯與饌若是豐厚。此輩若以號令軍官稱我。則奈何。韓曰。吾聞昨者吩咐。哀乞也。非號令也。哀乞加飯。使人大慙。自稱曰號令乎。余乃噴飯滿案。入關帝廟。廟制。外施金碧。有若精洒。殿內塵煤堆滿。塑像與我國南廟懸殊。全無嚴威氣像。傍有佛寺及財神廟。廟門兩扇。分貼龍虎二字。門外有朱漆木柱。上頭鍮飾。左右對立。如我國將臺前帥字旗竿。每月朔望。懸黃紬雙旗於柱上。無處不然。凡寺廟宜在靜僻乾淨之地。而此在閭家市街之中。極涉瀆褻。從人曰。沿路寺廟。在在皆然云。與韓主簿入酒肆。酒保先問斟酒麽。余曰。斟來。酒保各置一小鍾於前。以小鑞壺湯酒。次第斟去。余先飮一鍾。卽白燒露也。纔得沾唇。未及澆舌。而味甚辣烈。毒臭射鼻。無下酒物。計還酒錢。每鍾十五文。余謂從者曰。沿路酒肆皆此㨾乎。曰。非也。皇城裏酒樓。眞可一飮。其他酒劣價昂。費鈔誠可惜。此如我東濁酒假家也。余曰。中原無色酒家乎。曰。色自色酒自酒。未見紅裙當壚處矣。余曰。各殿別監,政院使令,各宅廳直輩。以琥珀風簪水紗細笠。半醉半醒。踉蹌而行。日落西山。鳥鳥擁翅時。隊隊相遇於鍾路前禁府後。則不得不一飮於色酒家。而把酒唱歌。通姓通語之際。因境界之不合。就中一人。突地氣湧。揮拳使脚。打破酒器。左右跳踢。亦是浮浪,破落戶,潑皮漢第一快事。中原人之不識此。可謂欠事。
==十一月==
===初一日。庚申===
早陰晩晴。平明離發。從人皆貰車而乘。車是太平車也。車制。蓋如我國坐車。而兩輪之上設幈屋。馭用二騾。幹車的 <small>{{Blue|馭者之稱}}</small> 執長鞭。踞坐前左長杠上而揮鞭。則鞭末有聲。聲如霹靂。二騾瞥見鞭影。奔走效命。左之右之。惟人指揮。而屛息不敢橫逸矣。有一徐姓者。稱以同姓。來面款洽。余問曰。爾是徐宗孟子孫乎。曰。然。鳳城西北下一大庄院是吾家也。宗中一人。現在皇城作通官矣。栅門徐姓。自古稱吾宗。而欲問貫籍來歷。則其人目不識丁。非筆談可詳也。爲見鳳凰城。迂回十里。歷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中。唐太宗親征高麗時。此城屢月不下。爲守將楊萬春射中左目。及其回軍。萬春登城拜謝。太宗賜絹百匹。此載金富軾三國史。而通鑑及唐史所不記也。城址尙存。可通線路云。而行忙未及見。轉入鳳凰城。歇息于鳳凰寺。登樓望見鳳凰山。特立於碧霄之中。藍壁靑巒如劈掌開指。三角,道峰不意復見於此。心目俱欣。頓忘行役之勞。舊栅門在外鳳城。而康煕時。以生齒繁息。加闢二十餘里。設今栅云。路見大車羣行絡繹。其制朴斲如我國卜車。載卜如山。車夫坐臥其上。駕以騾馬牛驢四五或六七或八九。無論車之小大。輪輻俱是井字形。軌轍同是一尺度。故前轍後轍。無不合軌。市肆屋宇之櫛比壯麗。果愈於栅門。而亦一都會也。止宿於乾子浦。自日暮時。寒風驟至。夜尤緊。路中偶吟一絶曰
金石山前日欲曛。鳳凰城外雪紛紛。車中坐計燕行路。路去三分僅一分。
===初二日。辛酉===
晴寒。風勢甚大。寒威忽劇。煖炕如露處。衾帷如潑水。早發。歷伯顏洞。元丞相伯顏征高麗時駐兵之地。渡甕北河。不過一川流。而稱之曰河者。蓋北地少水。水之稍大者。統稱曰河。貴之也。此水發源於白頭山分水嶺。過松站。又名薛劉站。唐太宗東征時薛仁貴,劉仁願駐兵處。古之鎭東堡也。午飯于黃家庄。三使同館于一炕。蓋午則同炕。夜則分館。例也。過八渡河。自此至通遠堡。峽路迂回。一水八渡。故名焉。自我國至燕京。此水正在中間。故又名半渡河。余曰。非也。八字華音卽半也。歷范家庄。抵通遠堡止宿。古之鎭夷堡。有土城舊址。堡有馬十三匹。初名羽遞。今避關帝諱。改以飛遆。一時之內。必行七十里。嘗有人夢一人。自稱張飛而言曰。今人知避俺二哥之名。反犯俺名。何不公也。
===初三日。壬戌===
早陰晩晴。寒稍弛。過畓洞。雖少泥淖。不見水田。至草河口。登州人曲學之。以學究僑寓於店舍。出示窓課錄曰。今夏所課也。中有鳥聲韵。花外離思觸。枝頭好夢驚一句。警發。傍有批評。淸新可誦。姓名余忘之。使于姓學童讀數行書。卽左傳也。咿唔舂容。無異東人。而句讀音響。無以辨別。過分水嶺。嶺東之水東流。嶺西之水西流。謂之分水。渡連山關止宿。一名鴉鶻關。卽 皇明總兵李如柏,賀世賢,閻鳴泰。將兵六萬。由淸河路。攻建州處。自此有捷徑。可以不由瀋陽。直抵山海關。成化十六年。朝鮮請改貢路。兵部尙書劉大夏奏以爲。朝鮮貢道之迂回。卽祖宗微意。仍不許。書狀渡灣時。作木牌。各書入北下隷姓名居住。分給各人。到此點考。余曰。無牌潛越者。法當斬矣。不斬。則法不立矣。點考而無牌。則豈不難處乎。闔眼誠好矣。書狀曰。雖欲闔眼。無債奈何。一譯曰。昔有一書狀。期於搜出無牌者。非徒法不行。使灣校率行時。多費心力。反爲昌被。別行異於冬行。本無潛越者云。
===初四日。癸亥===
晴。稍暄。過娘娘廟。廟在連山西五里山峯之頂。卽叢祠也。踰會寧嶺。嶺傍有三石峰列峙。號兄弟巖。嶺之上有石如虎形。又名虎狼嶺。虎狼之與會寧語音近似。疑是訛讀。而未知孰是。嶺之頂有關帝廟。甚靈異。一行下隷爭供金錢。禱其往返之安穩。嶺之名。或稱天磨。或稱大高。嶺底有盤龍寺。抵甜水站午飯。蓋八站之水多苦鹹。而此獨甘洌。故名。踰靑石嶺。嶺之石或靑或藍。可供硯池書鎭之屬。而無所稱。恨無鑒賞者也。兩嶺。遼左大關隘也。較諸我國摩天,大關。不啻如培塿。而以險聞於天下。何也。昔 孝廟入瀋時。駕次靑石嶺。有陰雨胡風之曲。追思當日。那禁風泉之想。到娘子山止宿。唐太宗東征失途。夜聞鷄鳴。尋林藪中。遇一娘子會歡。天明視之。乃一塊石。其形如鷄。建鷄鳴寺於山腰以祀之云。
===初五日。甲子===
晴。東風。塵沙彌天。不辨咫尺。一行上下。擧蒙塵土。俱無人形。余謂韓主簿曰。自入燕路。五官無所用矣。車聲甸甸。常作晴雷。雖有千兵萬馬之追後者。無以聞。耳官自聾矣。語音彼此不通。與幹車的竟日同車。一語不相接。口官自噤矣。塵煤撲面。兩眼俱眯。目官亦自盲矣。至於鼻不得息氣。咽不得呑涎。便一生病身。如是而幾何不眞發狂症耶。謂馬頭曰。汝輩眞非人也。吾有使役。雇汝往還六千里。則酬直討索。必也十里十錢。而燕行所食。或有銀三四兩者。以銀計錢。錢不當雇。備經風雪。不言苦況。此非心術之病耶。答曰。此是小人等誤入也。往來盤費。不過小泉二十弔。<small>{{Blue|謂兩曰弔。栅門。以一百六十葉爲一弔。皇城以內。以五百葉爲一弔。弔音子爲。}}</small> 五朔支過。可謂空食。得邊賣 <small>{{Blue|以譯院諸員物貨。互爲交易。謂之邊賣。}}</small> 而橫財。則足以資生一年。轎扶囑,引路等名色。最爲至薄。此亦縛頭而爭圖。得緊逕。畢竟納賄而得之。所食有定。而賄隨而多。小人等此行。亦將不廢而自廢矣。早發。見邨落殷富。人物精明。平原良疇。力農資業。入栅以後。此地稍爲開豁。午飯于王寶臺。或曰。王寶卽王八。漢語之聲相近也。俗稱王八爲鱉。此地有鱉峰故云。路傍人家燒香禮佛。蓋其俗以朔望。焚香祈福于關帝。且有財神之貼壁者。每日虔禱。冀其興旺。至於楹聯柱貼。如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史記中有貨殖傳。周官半是理財篇等句。可見俗尙之重財也。遼左所經。無一水田。以爲關外水田有禁制。故惟高麗堡有之。踰磨天嶺。一名馬蹄嶺。嶺西有唐太宗駐驆山。又有王祥嶺。古孝子王祥之所居。此訛傳也。氷鯉王祥不曾居此。居此者卽 皇明時王祥。祥之祖以元將。明初歸附。其子佐成祖。開燕京有勞。封遼東都督。其子祥襲其職。故北有都督王祥墓。歷高麗叢。始見山側冢墓纍纍。墓前有石床。床上設石香罏,石酒壺,石爵。又有表碣。一似我國墓制。意者。高麗被虜人。尙遵東俗而然也。過阿彌庄。馬頭欣然告曰。白塔見矣。南望遼西。塔頂巋然於雲間。從此無山。平原曠野。一望無際。恰爲八九百里云。漸近遼城。車馬雜遝。入由東門。<small>{{Blue|扁曰綏遠}}</small> 屋宇井井。雕窓粉壁。繡戶綺楹。極其精巧。轉入市中。每鋪樹以朱紅高柱。或樹玄木高牌。所賣之貨名。以金字刻于其上。又或懸以所賣之物㨾。如興盛店,裕興局,成衣老鋪,首飾店,貨眞價實,不悞主顧,仕宦行臺,草料俱足等名色。是書其貨名也。如木刻扇子,烟盞,銀錢,酒壺,紙麪等名色。是懸其物樣也。茶市,香鋪,錦店,藥局。其他種種名色。炫耀人眼。不可名狀。穰穰煕煕。肩摩轂擊。眞是大都會也。城堞。四圍方正。累甓以築。自外觀之。宛是粉墻。齊整高峻。不可攀登。內築亦然。雖在平地。可以守禦。路見婦女多纏足如弓形。行步不便。遇風則或杖而免仆。滿女不然。按婦女弓足。起於李後主使潘妃。以帛纏足。金蓮貼地。行其上。謂步步生蓮花。<small>{{Blue|墨莊漫錄}}</small> 見樂府雙行纏辭曰。新羅繡行纏。足趺如春姸。他人不言好。我獨知可憐。知其起於六朝。然史記云。臨淄女子彈絃纏足。又云。揄修袖。躡利屣。利屣者。以屣首之尖銳言之也。又石崇屑沈香爲塵。使姬妾步之無跡。比諸潘妃。殆已先之。盜發越王塚。得宮人玉屣。晉世履有鳳頭,重臺,分梢之制。<small>{{Blue|襄陽耆舊傳}}</small> 唐杜牧之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碧琉璃滑裹春雲。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段成式詩。醉袂幾侵魚子纈。彯纓長戛鳳凰釵。知君欲作閑情賦。應願長身托繡鞋。又如六寸膚圓光緻緻及慢移弓底繡羅鞵之句。可見弓足之風已久矣。然燕,趙女子三四歲卽纏。故天然纖小。並無弓形。弓形者嗤爲鵝頭脚。不足貴云。城內有文武兩官員。錢穀甲兵。武員主之。商民詞訟。文員主之。中國官制。郡縣各置文武官。文是漢人。武是滿人。似出於禦侮之策經遠之謨矣。出西門。<small>{{Blue|扁曰順安}}</small> 入關帝廟。廟宇極其宏麗。自栅至北京。關廟非止十數。而無此比也。按。洪武二十八年。建漢壽亭侯廟於鷄鳴山。漢壽本亭名。今人誤以漢字爲句。永樂中。始載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官致祭。後主景耀三年。追諡壯繆侯。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忠宜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壯繆義勇王。淳煕十四年。加封英濟王。萬曆四十二年。進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振天尊關聖帝眞君。年前回子之亂。討平張格爾時。有關帝顯聖之功。勑令州郡。於所在關廟增修虔報云。此廟金像。身軀壯大。左右翼廊皆有畫圖。卽關公戰捷之象。而右廡配以趙子龍。左廡配以張桓侯。桓侯之前。亦像范疆,張達跪坐受誅之狀。固是好事者所爲。而亦足爲千古快心事矣。廊之南又建二層樓。東扁曰晨鍾。西扁曰暮鍾。縹緲飛翔。制度絶巧。其前又有木牌樓。樓上多揭扁額。如曰萬古英風。曰協天護國等類。不可殫記。凡佛寺神廟。必有鍾樓鼓樓。在前對峙。晨夕考擊。以爲日例。出廟門。北迤至白塔下。塔高約十三四層。長幾數百尺。圍十七八間。累甓爲八面。面各石刻三佛。下廣上尖。每層加簷。簷端皆懸風鈴。最上頭樹銅柱。節其莖如竹節。維以銅索。宛是兜子上三枝金鎗。第四層大書碧漢流光四字云。而今無矣。蓋唐太宗征高麗時。命尉遲恭建此。塔面舊有坎字銅碑記云。凡八稜。高三十六丈。圍十七間。而今無可攷。面面頹敗。風雨剝落。用力甚鉅。而荒涼如此。惟彼狼居勒碑,交南銅柱。未知尙存否。英風偉烈。留得竹帛。千古不泯。較此如何。或云。華表柱者尤極誕妄。古人傳記。以華表爲城門柱。而舊在城中一民家。今失其所云。按王鳳喈事類通編奉天府卷曰。華表山在遼陽州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故名焉。柳夢寅集曰。使行時。入華表關。有柱高十丈。下有石碑。畫一鶴。傍刻令威詩。其北有寺云。舊遼東。漢時爲陽平城。五代時爲渤海。後屬遼金。而城址猶存云。依城迂回。至東城下。北轉而渡太子河。燕丹逃秦入燕水處。一名衍水。又云。上流三十里臨河有石城。世傳高句麗太子守城。城陷。投河而死。故名云。到迎水寺止宿。<small>{{Blue|或云。白塔。明中葉圮壞。武宗正德重修。}}</small> 詠白塔以示澹人。<small>{{Blue|書狀別號}}</small>
白塔十層勢欲隳。層層剗削層層奇。一天曠矣身偏聳。大野茫然影許遲。乘鶴仙人餘故郭。征驪皇帝但荒碑。浮生坐數千年劫。紺雨藍風任過之。
===初六日。乙丑===
晴。日出後發行。歷接官廳。瀋陽將軍巡邊時。遼陽,鳳城將出站迎接處也。午飯于爛泥堡。遼野中最稱沮洳地。而今行路乾穩涉。皆謂罕有。抵十里河堡。止宿張鵬翮家。問是橫渠之裔。世代久遠。不可記云。見其壁上。有三位主櫝。從者開視。在中之主。卽其祖考祖妣之位。而雙書於一面之內。在左之主。卽其考位。在右之主。卽其妣位。各書於一面。且考妣皆書姓氏。傍題亦書姓名。但主㨾稍長。櫝制如我國。列置三櫝。前排鑞臺一雙香爐一坐。而全無帷帳之遮蔽。坐臥其下。褻瀆太甚。自栅至此。無論閭家店舍。皆有財神之祀。而無祭先設位處。獨於張家有之。無乃先賢遺裔之故歟。澹人以遼野詩示我。卽五律一則也。以七律答之。
行到遼陽一壯哉。茫然楚色逐眸開。車從莽蒼穿難盡。路切空靑劃以回。四際無雲邨轉出。一天如水樹浮來。誰知極北春光早。羌笛聲聲怨落梅。
===初七日。丙寅===
晴。鷄鳴離發。午飰于白塔堡。此處白塔。亦可謂壯觀。比遼陽白塔。其高纔半。而八面甓築。中虛上穹。其高七層。每層必重檐架椽。閭閻環居其下。問之居人。不知何時所建。而亦甚頹敗。渡渾河。一名耶里江。嘗聞 孝廟在瀋時。淸人進一區菜田在河邊。建亭名之曰野坂。今不知其處。到瀋陽城外門。門如里門。環以土城。從者曰。自年前南匪以後。始築土城云。城如我國閭家之土垣。不可久完。以大國而有此姑息苟且之事乎。三使陪表咨文。以次入城。由撫近門行。館于城南閭家少憩。改服道袍。與三使同詣太學。四拜庭下。陞殿奉審。則當中奉安至聖先師孔子之位。朱漆木牌。以金字雙行書之。右用漢字。左用滿字。朱子在西從享之位。從享凡十二位。皆朱牌金書。雖兩程子在廡位。此與歷代有異。而我國所未遑也。殿外楣揭先覺斯民。殿壁揭萬古師表,<small>{{Blue|乾隆筆}}</small> 與天地參,<small>{{Blue|嘉慶筆}}</small> 聖協時中,<small>{{Blue|道光筆}}</small> 德齊幬載。<small>{{Blue|咸豐筆}}</small> 其尊仰斯文如此。啓聖祠在殿後。當中有五位牌。書叔梁公,防叔公,祈父公,木金父公,夏伯公。是夫子五世並享也。左右六位。周濂溪之父,蔡西山之父。亦從享焉。欲入明倫堂。牢閉不許。欲入書院。<small>{{Blue|國子監}}</small> 門者以爲欽差來留。外人不得入云。轉到行宮。有碑以滿漢字雙書曰諸王以下人員等皆下馬。由文德坊牌門 <small>{{Blue|東掖門}}</small> 而入。顧瞻宮籞。丹雘眩眼。試士有閣。較射有場。黃瓦碧甃。朱欄玉砌。面面出色。嘗聞盛京文溯閣藏四庫全書。不知在於何處。宮門之內。盡鋪花甎。窮極巧麗。未知迷樓何制。艮嶽何狀。而恐無以加此也。纔移數十步。有太廟門之扁。太廟旣在此。則社稷必在其右。而未及武德坊牌門。<small>{{Blue|西掖門}}</small> 忽有守者阻搪。徑出過西街。卽三學士成仁之所也。追念當日。猶不禁志士扼腕慷慨之懷也。朝鮮館在東門之內。館中有封鎖處。卽 昭顯世子, 孝宗大王所御之室。今爲都卜馬頭率夫馬留接之處。余曾見海東瑣語中有一編文。今記其略曰。
孝廟在潛邸時。有一竗年女子求見自家。<small>{{Blue|大君稱號}}</small> 願爲婢使。觀其貌。雖無姿容。氣骨淸秀。決非賤流。遂許。邃室寢食閱數月。忽告去。問其所向。曰。漠然無所向。醫閭有古師。不知今尙在否也。因飄然而去。及御瀋館。一日夜靜月明。東歸之思不禁。悽然散步庭除。西風颼颼。疏燈熒熒。一女子杖劍前立曰。自家能記賤女乎。 孝廟視之。戴珠冠。揷翠羽。腰束蠻裝。足躡雲襪。雙手携三尺靑蛇劍。竦肩若鶻。凝眸如星。意認其劍客。良久答曰。未記。曰。往年久留宮中。抑忘之耶。問何以至此。曰。幼好劍術。欲求託身。遍行天下。遂結緣於九大王。已有年矣。今聞自家到此。更願一瞻儀容。乘夜而來。備敍經歷。歔欷者屢。以如此如此善保龍軆。再三申囑。冉冉而逝。其所爲說。不傳于世云。此近齊東俚諺。而亦安知其非眞歟。
城裏有八衙門將軍衙門。奉天衙門,學政衙門,五部衙門。將軍英隆。<small>{{Blue|旗人}}</small> 奉天府尹堂景霖。工部侍郞錫霖。戶部侍郞書元。刑部侍郞善燾。禮部侍郞和色本。兵部侍郞富呢雅杭阿。蓋中國軍制。漢人爲民。故能爲商爲農爲工。滿人但屬於旗軍。名隷軍籍者多是壯健。官給粮銀。妻子亦計口而給。故無所事於生理。臨陣戰亡。則錄用其子孫云。按。盛京。古肅愼地。瀋水。一名萬泉河。瀋陽之名由此也。淸太祖獨斷定都於此。。癸卯。修建城垣。己亥。始製滿字。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來攻。號四十七萬。淸祖大敗于薩爾滸山。卽漢語木廚山也。<small>{{Blue|姚文田詩註}}</small> 方物諸種到栅。交付於鳳城將。次次遆運至瀋陽。又爲交付於章京。到北京。交付於我使。以爲進獻。乾隆時。以朝鮮方物之難於運致。特定此例也。方物未及到。首譯 <small>{{Blue|方禹敍}}</small> 留此云。瀋陽稱盛京。與北京,南京,興京爲四京。其地方東南至鴨綠江五百七十餘里。東北至回客塔二千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北至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爲蒙古地境。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去寧古塔一千三百餘里。船廠在瀋陽,寧古塔之間。瀋陽之地。北極出地四十二度。當天星析木之次。入尾宿十度之分。古挹婁國。唐置瀋陽。遼改興遼軍。洪武始置衛。詠詩志感。詩曰。
設險蒼茫野。瀋陽知在斯。行人今日淚。東國百年悲。學士成仁處。 先王滯館時。不才身已老。把酒漫吟詩。
===初八日。丁卯===
晴。早由外攘門出。門樓跨十字街上。樓下四方設門。與路相直。東西南北。衚衕相望如繩。市肆門戶之櫛比。四方如一焉。門上有懸門。以板木爲門。用轆轤下上之。門閉後。始下懸門而疊閉之云。蓋瀋城之內。東西南北。皆有十字閣。其下有四門。各通四街。閣之上懸大鍾。崇德時。有軍國機謀。欲與諸將會議。則輒撾文政殿大鍾。而城門八處 <small>{{Blue|德盛,天祐,福勝,地載,撫近,內治,懷遠,外攘。}}</small> 皆鳴鍾而應之。鍾閣則牢鎖。不許人登。前有大碑。書曰。寬溫仁聖皇帝 {{Blue|淸太宗}} 勑建。崇德二年 {{Blue|丁丑}} 月日立。行數里。入實勝寺。卽東人所稱皇帝願堂也。其說無稽。按盛京通志。天聰初。西蕃喇嘛僧 <small>{{Blue|喇嘛。卽道德無上之稱。}}</small> 駝載玉璽。<small>{{Blue|傳國璽}}</small> 牽烏牛,白馬而來曰。東方聖人出。故奉獻。因建此寺。今考嘉慶乙丑瀋幸時行宮壁上板揭詩。有松,杏捷後建寺之語。兩說之不同。何哉。意者。崇德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軍於松山,杏山之戰。歸建此寺。以紀戰勝之績。實勝之額所由起也。仍追奉西蕃所獻玉璽。以誇耀之歟。抑寺之創。實在天聰。而其後崇德卽其寺。豎紀績碑。且易其額歟。
余按。楚以卞和所獻之璞。琢而成璧。後求婚於趙。以納聘焉。始皇並六國得之。命李斯篆之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使玉工孫壽刻之。<small>{{Blue|太平御覽又以爲始皇以藍田玉制璽。李斯以魚鳥篆刻之。}}</small> 秦子嬰奉璽。降沛公於軹道傍。高祖卽位。服其璽。因世傳之。謂之傳國璽。漢孺子未立。藏於未央宮。莽簒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太后怒罵。投璽於地。螭角微玷。璽仍歸莽。及更始滅莽。校尉公賓得璽。詣宛獻于更始。赤眉殺更始。立盆子。璽爲盆子有。盆子獻于光武。至獻帝。董卓作亂。孫堅得之於城南甄官井中。袁術奪之於堅妻。術死。荊州徐璆送璽於許昌。獻帝遜位。並以璽歸魏。隷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璽。魏亡。璽歸於晉。晉懷帝遇劉聰之害。歸於聰。聰死。歸曜。曜滅。歸石勒。勒滅。入冉閔。璽寄於劉,石二虜。共五十三年。以晉無璽。謂之白板天子。晉征西將軍謝尙。購得於冉閔之將軍蔣榦。以還東晉。時穆帝永和八年也。是後宋,齊,梁,陳相傳。以至於隋滅陳。陳蕭后與太子正道。並璽入突厥。唐太宗 <small>{{Blue|寶璽未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small> 貞觀四年。蕭后與正道。自突厥奉璽歸于唐。朱溫簒唐。入於溫。莊宗定亂。入於後唐。莊宗遇害。明宗嗣立。再傳養子從珂。是爲廢帝。從珂自焚。自是璽不知所在。至宋哲宗。咸陽民段義獻璽。及徽宗爲金所虜。凡有寶璽。金皆取之。璽凡十有四。宋之南遷二百年。無此寶璽也明矣。自金取於宋寶璽。出處得失。未見明說。而元至元三十一年。中丞崔彧,秘書楊桓獻璽。而辨其文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此爲傳國璽云云。旣曰與從珂同焚于洛陽之玄武樓。而他日段義得之。獻于宋哲宗。旣曰入金。與金哀宗同焚于幽蘭軒矣。翟朝宗又得之。獻于宋寧宗。璽之贗跡。在宋屢敗露矣。而元之崔彧,楊桓。又何由得之。以此觀之。今西蕃所獻玉璽。非傳國璽也明矣。然則此璽果是何璽。而來獻于淸朝立國之初乎。縱使眞得秦璽。亦無道之物。亡國之器。豈舜之五瑞,禹之玄圭乎。自秦以來。璽爲輕重於天下。所重在於璽。而天下反輕。是豈非區區婦人之智乎。
又按開國方略曰。天聰九年九月癸丑。貝勒多爾衮等。收服察哈爾部衆。獲歷代傳國玉璽。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棄都城。携之入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餘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囓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璽乃見。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爲察哈爾林丹汗所破。璽歸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等聞璽在蘇泰福晉所索之。旣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璵爲質。交龍爲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多爾衮等喜甚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遂收其璽而還。太宗設黃案。焚香受玉璽。親捧之。率衆拜天。禮畢。諭左右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天以畀朕。非偶然也。此與盛京通志西蕃喇嘛僧駝載玉璽之說有異。未知璽之瑞有二至歟。
正殿安佛像。似是喇嘛之像。殿扁曰海月常輝。殿內左柱掛乾隆所射弓鞬。右柱掛嘉慶所射弓鞬。弓㨾絶大。皆是錦裝。前有床卓。卓上羅列螭刻烏銅香爐漆燈。晝夜常炷。其他寶貝精巧燦爛。當中有一部佛經。漆紙金書。末有臣和珅書四字。和珅。卽乾隆寵臣之專權者。意者。以此獻媚。而珅敗後猶存也。殿東有行宮。香案寶榻位置方正。殿西有禪堂。卽蒙古僧羣聚講經處。而擺列禪榻而已。庭東西各有碑閣。而西碑滿字不可解。東碑漢書。書曰蓮花淨界實勝寺紀績碑。行忙不得詳見。東西皆有廊廡。廡中皆有佛像。又有樂器及戱具。如百獸之楦。積之與棟齊。又有儀仗之屬。似是臨幸時設戱如魚龍,曼延之具。南墻外有蒙古守直之房。首僧年老不見外人。其餘僧徒二百餘。或着黃衣。或着赤衣。皆蒙古也。其中年不過十二三者四五也。因守直僧有闕。皇帝特命蒙古年幼者遆送塡代。僧各月給銀二兩。首僧統計一歲俸銀千餘兩云。僧與馬頭輩語。馬頭輩褎如充耳。口呿不能對。余問馬頭曰。何也。曰。彼以蒙古語薰我。不知爲何說。余曰。快哉。曰。何快。曰。自入栅以後。汝輩輒謂余曰。作行幾日。沿路所經習聞滿語。不啻衆楚之咻。而不解一句。未學一言。以此鈍聰。何以記誦四書三經乎。昔有一相公使行時。比至皇城。盡得滿語。街談巷說。賈豎鄙俚之言。無不通曉。譯員輩皆以爲不及。此非口讀。卽不過耳剽。則聰明何若是懸殊乎。余聞此發騂。無以答矣。汝輩之赴燕。自以爲二十餘行。則聞蒙古之語。可謂習熟。而今與蒙古語。一不能開口。汝獨非鈍聰耶。今吾多解滿語。赤飯者。吃飯也。何于睡者。好睡也。斗流者。猪肉也。只丹者。鷄卵也。謂主人曰掌樻的。謂車夫曰幹車的。問人年歲。則曰道多年紀。問何物貨。則曰甚麽東西。馬頭恰恰的笑曰。壯哉。進賜聰明也。初行能識四五轉語。若三四次燕行。可識十數條件矣。赴燕下人。自有生之初。不識天地字。一番到燕。通解漢語如有宿講者。箇箇如是。余曰。兩班聰明。本不及常賤也。昔金柏谷以文章鳴世。而曾讀伯夷傳一篇一億一萬三千遍。而猶不能突誦。一日尋訪友人。友人不在家。只有十一歲童婢應門。柏谷留訊於童婢。而旋疑童婢之不能誦。問童婢曰。能誦傳喝否。婢刻下立誦。不錯次序。柏谷曰。這聰明這聰明。始可以授伯夷傳。汝輩聰明。直不過盲者直門也。遂進茶少憩。步出距馬木紅欄外。有碑曰。諸王以下到此。皆下馬。滿,漢字雙行而書之。登車就路。歷塔橋。由徑路而行。從者言。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在開運山下。北距十餘里。而樹木如雲。可望而不可辨。嘗聞福陵山名天柱。昭陵山名隆業。渾河界其間。太宗有二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經百戰。成殊勳。今昭陵前二石馬是也。又聞永陵內寶頂上。生瑞樹一株。圓覆城匡云。<small>{{Blue|此載姚文田邃雅堂集}}</small> 抵永安橋。築路始此。蓋皇帝瀋幸時。御路當中。築灰爲馳道。比諸左右配道。高爲一尺。以遼路泥濘。車行不便故也。見今瀋幸年久。築路幾盡平夷。橋梁擧皆朽頹。橋成於崇德時。而嘗聞本朝人金萬海。年二十。被虜赴役。築永安橋以賃食。後贖還。而能爲滿語。屬譯員。入燕過此橋。手撫橋之第幾石。流涕曰。此吾所負石也。同行譯官鄭忠元聞而傳之云。午飯于大方身民人劉桂芳家。案有書籍。能通經史。曰。伯兄蕙芳善文學。方在數十里外訓蒙。鄭太平指一村家曰。年二十時。赴燕到撫寧。有一女子。年少美艶。而形容憔悴。衣裳襤縷。携短筇。步步蹣跚而來。伏三使下處曰。家在廣東。開店資生。家夫消折本錢數萬金。一朝不知去向。十餘年漠然無聞。或傳生在關東。爲人傭雇。故爲尋其跡。單身離家。今爲四年。跋涉幾萬里。幸到於此。尙不得其處。而盤纏絶乏。願蒙恩賜。語音凄切。精誠懇到。三使各給五緡京錢。<small>{{Blue|小泉也}}</small> 百拜叩頭。出門啼哭。于其時也。朔風蕭瑟。塞雲慘憺。若有助其悲哀。人莫不感其義歎其節。爭出銀錢以贈曰。前路尙遠。庸備盤纏。女人獨受東人所贈曰。吾聞朝鮮禮義之邦。此邦人所贈。何可不受。至若本地人。恐有他意。義在必辭。故所經諸處。一切却之。聞者嘖舌曰。賢哉女也。及回路到此。入泡局。則乞錢之女。現居於此。問厥由。曰。向日。抵此遇夫。仍開泡局云。心竊以爲至誠感天。正謂此也。其後歷路。到輒相面。今生四子。家產漸饒。其女亦老矣。余曰。願見其面。曰。渠必不肯。然回還時。可以問之矣。以詩贈澹人。詩曰。
箭橋邂逅曉燈殘。伴渡龍灣歲又寒。萬里靑袍今學士。五旬華髮一郞官。知心湖海登樓詠。對泣山河擧目嘆。莫道從前傾蓋晩。無忘此日接盃歡。
澹人以詩答之曰。
<small>{{Blue|三行缺}}</small>
===初九日。戊辰===
晴暄。到巨流河。卽金遼諸水都會處也。又二里渡周流河堡。崇德所築。而城堞甚固。今有驛丞治之。屬錦州廣寧縣。萬曆舊堡在西岸。城址至今尙存。午飯于新民屯。屯是瀋西大都會。人民市肆之盛。儼若邑治。比遼陽等處。不啻過焉。康煕時聚民成邑。隷廣寧。北距蒙古地方四十里。兩界物貨交易于此。故市肆若是殷實。而民戶殆近七十萬。禦敵之意。亦在其中矣。余問店主曰。此處田稅幾何。答曰。田有六等。隨其饒瘠。各有加減。而十畝爲一日耕。稅爲銀子一兩。土沃處二兩。大槩如此。過柳河橋。自此民家擧皆無樑屋。不起脊。蓋板塗灰。或曰。明時遺民造此屋制。以示無上之意。或曰。近海多風。故以防捲茅飛瓦也。到白旗堡止宿。有以鐵索穿熊鼻而行者。使之呈技。牽熊者以鼻竅鐵索。移鎖其項。熊乃人立而行數回。忽仰臥。以四足使槍使棒。惟意所欲。
===初十日。己巳===
晴暄。歷一板門。市井之櫛比。與新民屯相上下矣。至二道井午飯。見一小兒。衣服整楚。儀容淸峻。料非常賤。問其姓。曰宗親。其名祥焜。其父文恪以瀋陽刑部主司。瓜遞還京。內眷追發抵此。兒年九齡。能通三經。好馳馬云。曾聞店壁上有題五言古詩一篇矣。今十餘年之間。無以訪其處。且其詩。卽飽經世故。習知俗態者之所作。而何人何時所題與其寄托之本意。莫有傳焉。甚可歎也。詩曰。妾着石榴裙。艶色侔花片。爲郞作羹湯。點汚幾欲遍。未肯令郞知。棄擲復偸換。非不重羅紈。恩深命且賤。其下有淚泉二字。行數十里。有一小峴。問其名。曰月峰山。遼野八百里。未見培塿。而獨此地有山。路出山腰。下車登頂。俯覽四野。胸襟爽然。北望毉巫閭山。橫亘千餘里。卽周禮幽州之鎭。皇明時。賀欽先生之所隱處。起伏天際。馳騖雲端。其北則蒙古鮮卑之地。可謂天限南北。余見毉巫而有感於懷。仍拈韵曰。
巫閭大幹白頭來。來作長城抵海廻。天造此山分華界。如今華界孰分開。
從者曰。遼陽白塔見於東方雲際。而老眼霧花。未能遠窮。過烟臺站。自此始有烟臺。制如我國烽臺。但築在平地。高爲數十丈。圍亦如之。所以置守兵而通警急者。世傳戚繼光所築。或云。袁崇煥爲防建州而設此。五里七里。纍纍相望。而見今頹圮。幾夷其半。可知其無所事兵矣。夕抵小黑山止宿。學究張振鏞。字立武。號臨溪。保定府人。年今四十八。有子四人。率家眷住此二十餘年。與其弟子劉廣泉來訪。余患感苦劇。不能久話。勸送於三房。約以回還時往謝。東八站水味不甚惡。自老邊城以後。鹹如和漿。色又深黃。煎茶灌器。津流如涎。飮到胸膈。便覺燥閼痰盛。余謂書狀曰。自此至皇城水品如此云。將何以堪之。曰。我東順天,黃州。最稱水土之惡。而人皆求其倅。君將厭避黃州之萬兩乎。余曰。兩邑之水。洗錢而飮。故非但無病。病貧者潤。病痿者肥。黃州錢流涎無益。黑山水飽喫添病。冤乎冤乎。烟臺站有詩曰。
五里一墩七里臺。墩臺烟燧覘兵來。覘兵無救崇禎禍。戚帥當時枉費才。
===十一日。庚午===
早陰。飛霜如雪。見村閭林木皆着霜花。俗謂之山稼。或謂之木稼。一望皓皚。便若萬樹梨花。而枝條亦皆白玉雕削矣。到中安堡午飯。自此距北鎭廟纔數十里云。而行期甚迫。未能歷覽。可恨。抵廣寧店止宿。
===十二日。辛未===
晴。大風。午飯于閭陽驛。過望山堡。蓋巫閭一山。氣勢峻極。形軆磅礴。橫亘西北。自四五日來。無日不見。昨今稍稍在背後。西南望大野而去。忽見石山。當面縹緲。橫看側看。移步換形。不覺叫奇。問其名。曰十三山。屈指計其峰。擧其大則不及之。總其細則又過之。未知命名其義何居。此地本是石山站。而石山站三字。華音之柴酸棧也。柴酸棧三字。東音之十三山也。華,東二音。未知其孰是。而訛傳誤讀。亦或無怪。五代史胡嶠北行記。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自此幽燕二千里。金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云。則恐亦非訛也。山上有金牛洞。水石甚奇云。抵石山站止宿。自柵距皇城。此爲半程。幾日之行。才到半程。坐思前程。躁症陡起。竊欲飛也似瞬息到皇城。而不可得。如是思量。輾轉失睡。
===十三日。壬申===
陰。過大凌河。河氷已合。而大車卜重。猶慮河氷之未堅。皆將由橋。而不可方軌。。故橋東西大車之停輈者。不下數三百。次第過橋。不敢爭先。雙轎及坐車。皆由氷路。旋轉如蓬。亦一快心也。鄭太平曰。胡人之驅車者。每多愚頑。沿路大車與使行狹路相逢。輒有惹鬧生梗者。十餘年前。隨副使到此橋。書狀先行爭路。數十車夫打倒三房下隷。至破傷書狀坐車裝蓋。副使迫見景狀。怒叱渠曰。必捉一車夫來。如或未捉。當打殺汝矣。渠亦氣憤。忿不可耐住。拔轎杠大呼。車夫一齊四散。乃二步作一步。盡力追趕。踴躍擲杠。中一大漢之腦後。翻倒在地。更擧杠亂搗之。解渠纏帶。結縛到店。副使怒猶不休。決棍二十度。方草禮部呈文。迎送官來乞萬端曰。皇上聞知。則罪將及身。副使曰。幾千里同行之義。不可恝然。使迎送官嚴懲之。於是。迎送官究覈三十餘車夫姓名。捉囚縣獄。車卜所載東西。一傡屬官。自是厥後。車夫見我行。必讓路而過。余曰。副使誰也。曰。無識也。故年久已忘之。此地卽明將劉綎戰沒處。數十萬衆一時俱沒。每當雲陰雨濕之時。如有煩冤之聲。年使渡河時。必有乖風凄雨云。按。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値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抽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餘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却。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歎。將軍曰。某投閒何足惜。獨令羣馬伏櫪思戰場可惜。言已歔欷。貞夫亦改顏良久。明史。杜松扺渾河戰死。馬林抵二道關敗績。劉綎獨深入三百餘里。克十餘寨。至深河。敵詭爲漢卒裝。透圍夾攻。遂戰沒。朝鮮將金應河亦死之。開國方略云。劉綎戰死達哩岡。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執送明兵之匿其營者。兵敗來降。太宗以其報恩而來。不加罪。又云。大凌河戰時。有黑雲大風。敵縱火。逼我軍。天忽反風。焚敵兵。遂大捷。時天聰五年九月也。<small>{{Blue|明史無大凌河戰}}</small> 姚文田詩註云。大凌河。明軍屯據之地。太宗破明錦州兵於此。掘壕築壘。仍爲畜牧之所。不煩芻豆供億。而馬政之殷盛。遠軼前古云。今見牛羊之放牧。殆遍野矣。有詩曰。
大凌河畔雪紛紛。戰壘遺墟尙黑雲。纍纍京觀皆漢卒。行人慟哭劉將軍。
歷四同碑。卽明都督僉事王平,王宗盛之墓碑。萬曆中。王氏父子兄弟俱爲立節。豎碑褒之。墓四隅各立一碑。而碑㨾相同。故稱四同碑。今存二碑二龜趺。過雙陽站。北距錦州爲二十里。錦是遼右大都會。車馬絡繹不絶。江南物貨由海道至此云。開國方略云。祖大壽敗降。太宗遣歸錦州。大壽中變。後錦州旣下。大壽終降。又生擒明監軍張春。春不屈。太宗賜以珍饌。班師賜宴。命坐諸降將上。歷小凌河。至杏山堡止宿。松山,杏山。卽明季大戰場。淸太宗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兵於此。片甲不得回云。<small>{{Blue|明史。崇禎壬午。錦州被圍。巡撫邱}}</small>''(註:疑誤書丘字為邱)''<small>{{Blue|民仰,摠督洪承疇。進至松山爲聲援。王樸等軍潰。民仰,承疇俱被殺。贈官賜祭。錄一子。後聞生存。乃止。○開國方略云。肅親王豪格等克松山城。生擒摠督洪承疇,巡撫丘民仰,摠兵祖大樂。後克錦州城。摠兵祖大壽降。}}</small> 路傍有紀績碑。碑有閣。而日暮不能辨字。承德承疇終背主七字猶可見。卽乾隆詩也。背主二字。千古斷案。使承疇有知。能不愧死於泉下耶。店主之子美少年。稍有文識。夜到余所。張燭筆談。語及洪承疇事。少年歔欷曰。洪承疇降于本朝。開國規模。多有贊畫。而滿人之計口給銀。其意實在於蕩竭國財。疲弊邦本。而至今遵行。不思通變。滿人之屬於八旗者。自幼至老。不事農桑。仰賴廩調。生齒日益繁殖。經用漸至窘絀。此所以坐受其病也。朝衣中有補服。<small>{{Blue|如我國胸褙}}</small> 紋繡各有品制。自閣老至九品。皆以鳥獸爲文。或有繡狗或有繡羊。此視我犬羊之意也。忽見店主來。尋其子。見此筆談。忙手扯去。投諸爐火。叱責其子曰。汝之識字。適足爲禍。牽臂出門。余不覺憮然。澹人以杏山堡詩示余。余次其韵曰。
松杏之間幾戰鏖。漢時明月至今高。行人躑躅寒雲逗。舊鬼煩冤夜雨號。辦死難期遺誓箭。負心還愧不言桃。承德承疇終背主。皦日千秋罪莫逃。
===十四日。癸酉===
晴。是日。日南至。廚房曉進菉豆粥。余謂馬頭曰。朝鮮冬至。以赤豆爲粥。燕京冬至。例以菉豆爲粥乎。曰。未也。此地赤貴菉賤也。早發。至塔山。東望渤海。海波接天。日纔離海。紅雲盪潏。島嶼出沒。從人指點海中如黑痣者曰。彼是嗚呼島。 明時。塔山有守城將。松,杏之陷。城將不屈。自投火砲中云。望見鷄鳴山嘔血臺。卽崇德遭紅夷砲。逃命嘔血處。<small>{{Blue|明史。袁崇煥本傳云。關卒立城上。用西洋火器。淸師不利。此所謂寧錦大捷者也。}}</small> 有詩曰。
捲地朔風吹八旗。譙樓白日起紅夷。如何磔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國以之。
自大凌河至山海關幾百里。盡是崇禎間戰爭之地。故纍纍有京觀之築。沙中猿鶴。尙不禁志士之沾襟。夕抵寧遠城止宿。城南門內大街上有祖大樂,祖大壽兩石牌。樓制度雄壯。雕刻工巧。祖家父子兄弟四世樹勳。故勅建牌樓於家居之鄕。寵褒倚仗。若是隆重。而終未免錦州之失節。恨不得踢倒牌樓。快洗士夫隴西之恥也。有詩曰。
未酬勳券竟亡周。荒落家鄕有牌樓。我欲靴尖翻蹴倒。千秋爲洗隴西羞。
===十五日。甲戌===
晴。未明。至靑墩臺。欲見日出。距海纔里許。而陰雲翳如。無以眺望。歷望海店。路有賣鹽。色白如雪。搨㨾如甎。秤其斤兩而賣之。抵中後所止宿。此地毳帽。名於天下。關帝廟最爲靈驗云。
===十六日。乙亥===
晴。抵宿中前所。城中有佐領,巡檢二衛。
fnejc0asppqdo4l2fd8gwd7sdgn9hln
2171144
2171143
2022-08-11T03:42:13Z
江常哲
94446
/* 初八日。丁卯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月==
===初四日。甲午===
自京離發。二十日。<small>{{Blue|庚戌}}</small> 抵龍灣。<small>{{Blue|義州府}}</small> 留六日。<small>{{Blue|灣上場師。以一日六日坐市爲月例。廚房所需皆取辦於場市之故也。}}</small>
===二十七日。丁巳===
自來宣閣 <small>{{Blue|上使所館}}</small> 離發。出城西門。過百一院。灣府下隷之隨後者告曰。院是鍊武之地。武士與府妓馳馬使槍。妓之馳馬。惟灣能之。蓋威化島蒐獵遺俗也。自威島墾田以後。獵遂廢。而妓之馳馬。亦隨而不講。今有瓊惠一人而已。差過十年。不知何人能繼瓊惠也。到鴨綠江。三使 <small>{{Blue|副使趙秉恒。官亞卿。庚申生。書狀申佐模。官校理。己未生。}}</small> 曁一行上下俱齊到。諸裨及諸譯。皆身披狹袖周衣。上加掛子。腰繫藍紬纏帶。頭戴笠子。足穿皮鞋。伴倘戴竹絲戰笠。頂起銀花雲月。懸雀羽翎羽。余之所着與裨譯同。而腰圍草綠廣帶。稍表異之。<small>{{Blue|裨譯自前皆着戰笠懸雀羽矣。嫌其混雜於傔從。今着笠子云。}}</small> 余顧謂韓主簿 <small>{{Blue|上房兵房軍官。名膺泰。有扁倉之技。與余同庚。}}</small> 曰。吾之打扮何如。答曰。執事之兩班。今乃與吾儕爛熳同歸矣。余曰。今將渡江矣。吾之兩班。吾之年齒。並掛於江邊柳枝上。擬於回還時更覓。從今與君輩相爾汝。無復以兩班待我。韓曰。柳枝上閑掛。恐有持去者。不如許賣於人以助裝銀。而渡江則不直一文。渡江前可賣。某當居其間矣。余曰。婾樂哉。韓曰。執事兩班。直當幾何。曰。直高矣。然君奇而欲居之。君其量度時宜以決之。韓曰。執事爲及第。則爲方伯。方伯所廩。雖如嶺東之最薄。斷不下三萬。然是未然事也。今不知早晩。折取其半如何。余曰。吾年近六旬。塵機已息。周夢先斷。盍以現職論之。韓曰。然則執事之意。我知之矣。萬兩太守是脚下物。其欲半之於斯者乎。余曰。唯唯否否。萬兩太守。吾何敢望。如吾者流。白首殘年。得一初仕。吮之如飴。積仕十年。櫛沐風雨。奔走於公役。末梢歸宿。乃在於千瘡百孔弊破疲殘之邑。及至六臘殿最。以宜勉剛果太欠束濕等語。置之下考。則始也得錢潤屋之計。反爲破家辱身之階。點檢歸橐。都無皮泉半分。五千金云云。太沒分數矣。韓曰。審若是也。價不售矣。吾囊中。現有朝鮮通寶三分。而渡江以後。此亦爲無用之物。老子曰。當其無。有器之用。余將以此易濁醪一大盃。仍以立券如何。余曰。來日萬財。洵不如目下一盃。然三韓以後幾百年傳來之稱號。一朝拋在別人。於我心慽慽。然須以還退立券。一座啞然大笑。遂出門。大江橫矣。江邊 <small>{{Blue|卽九龍亭}}</small> 設三軍幕。軍校吏隷預先等候。灣尹 <small>{{Blue|李豐翼}}</small> 亦先至。備茶啖以餞之。三使及灣尹並坐于一幕。余亦坐末席。余謂灣尹曰。余之坐此。是何名色。可以避矣。灣尹曰。自作名色。以占便宜。余曰。使我作名色。不宜卑下。以三使臣都預差呼我如何。三使及灣尹大笑曰。其志將欲奪正使之坐。馬頭金弘燁 <small>{{Blue|軍官隨行者。亦謂馬頭。}}</small> 率灣府搜檢將校來告曰。彼欲搜檢衣箱。許之乎。余謂灣校曰。一行中。紅人蔘眞個有之。何獨搜吾箱爲。搜吾箱而無。則臀汝矣。灣校曰。搜檢。例也。以例而臀。臀其堪哉。敢問一行中紅人蔘。果指的何人。一座無不惝怳疑怪。余曰。某在斯某在斯。指洪姓人者三曰。是紅人蔘也。灣校笑而退。留灣六日。與灣尹唱酬詩篇。俾晝作夜。及至作別。握手戀戀而相謂曰。同處京城。邈若燕越。今乃萍逢於千里邊塞。曾未幾日。又有殊域之別。人情到此。亦有剛腸者乎。灣裨曰。曾見使行渡江時。三房隨廳妓齊到於此。執盞而唱勸酒歌。臨行而作陽關三疊。是時人或有泫然淚下者。今行無此光景。作別誠不難矣。<small>{{Blue|以綏陵緬制未闋。上房隨廳妓。沿路並除之。江邊等待。三房一軆除之。}}</small> 余曰。君欲聞別離之難乎。昔水路朝天之人。擧碇發船之際。簫鼓亂鳴。歌筦迭奏。之菊之聲。助人別懷。于斯時也。父子兄弟之臨江送別者。倘作何心。千古流想。亦足隳淚。今之燕行。計其程。不過三千餘。計其日。不過百五十。而猶復言別離之難易耶。灣裨曰。執事今無所眄之妓作別於此地。故强作大談也。官娃別淚。雖是副急。當其脉脉斟酒。潸潸沾襟。把袂叮囑曰。此去萬里。服水土。趁程途。節飮食。順時保。千金軀。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眠宜早。起要遲。如是之際。執事能不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乎。余曰。使我遇這時節。奚止揮淚。亦當痛哭一場。昔張大將鵬翼之爲西邑倅也。房妓之薦枕者。哭別於五里之亭。黃葉紛飛。衰草凄迷。西風殘照。角聲變徵。於是。將軍下馬執其手而痛哭。顧謂人曰。爾謂我爲別而哭之乎。胸中湮鬱。不平之氣。無處發露。今得觸境爲哭。哭而洩之。快哉快哉。此眞丈夫語也。君但見兒女子惜別之淚。獨不見夫英雄烈士窮途感時之哭乎。奈何奈何。馬頭曰。日已晩。一行幾盡發矣。余乃乘步轎。促令渡江。江流淺細。轎夫褰涉。水纔沒踝。至中江。船渡至三江。又褰涉。鴨江卽天下三大水之一。而發源於白頭山者也。以此水界限彼我。作爲關防。而淺水潺流。今不足以投鞭橫鎖。則固圉之方。亦足寒心。及渡登岸。家國從此渺然。回顧九龍亭。送別之人。猶立江頭。令轎夫疾走三里許。書狀官歇轎於路傍。見余至。謂余曰。渡江時。得句乎。余曰。只有一渡鴨江非我地。人情到此暗銷魂一句而已。書狀曰。自弘濟院離發時。擬賦遠遊一篇。及聞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之句。尙不得下筆。今又有一渡鴨江之句。可謂一字文章。令人氣沮。余曰。嘲我太甚。余果有氣沮處。記夫統軍亭柱聯乎。北極南溟爲表裏。高天大地此中間。月沙詩也。宇宙百年人似蟻。山河萬里國如萍。東岳詩也。兩先生大筆。固非後生所可月朝。而至若今灣尹上有樓臺平野色。中分天地大江聲之句。信與此亭爭雄。詩格雄渾。拳法豪健。此余所以氣沮也。余於弘濟院道中。口占一律曰。
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魯連志氣今東海。杜子文章古北征。笛裏關山驚歲暮。樽前風雨動寒聲。離筵不作幾微色。回笑人間剌剌情。
黃蘆白葦。一望彌野。行過十里餘。峯巒明媚。溪水縈抱。林藪掩翳。洞壑深邃。隱隱若有邨落。怳然鷄犬聲出於其間。山廻路轉。處處皆然。土地膏沃。可以耕墾。山川周遭。可以置邑。而彼我兩棄。遂成閑土。可惜可惜。午飯九連城。城址尙存。古者。九城相連。故有此名。高句麗時。亦嘗都此。所謂國內城。又曰靉陽城。金時。將軍斡魯拒高麗。築城於此。 皇明時。爲鎭江城游擊將軍府。今淸陷遼。仍爲空地。去今二百餘年也。灣府設幕支站。飯後卽發。到溫井坪止宿。三使所處。露地作堗。上設房幕。<small>{{Blue|房幕之制。灣尹李根友刱始。}}</small> 其他所處。掘坎熾炭。加杠其上。圍以簟幄如人字形。僅容二人。足以禦寒。列幕之連接。人馬之喧闐。有如軍行之止舍。而吹角吶喊。所以警虎也。時或間斷。韓裨招義州軍牢。而責之曰。竟夜吹角。已有前例。胡爲乎間斷。軍牢曰。小人不知其例。韓曰。此例也。吾於燕巖熱河日記見之。爾何謂不知。聞者莫不絶倒。
===二十八日。戊午===
晴。日出卽發。路有溫井水。略溫不甚熱。溫井坪之稱由此也。至湯站。有古城遺址。世傳明時所築。而不可考也。過蔥秀。蒼壁疎林。俯臨淸溪。恰似我國平山蔥秀。而奇峭峻發。反不及焉。 皇明倪文禧謙奉使東來。見平山蔥秀。與此相似。所以名此也。 <small>{{Blue|平山蔥秀有朱天使之蕃蘭嵎所書玉溜泉三字及朱天使小像。並刻于石壁。}}</small> 馬頭遙指柳田路右一塚曰。古之羅丞相墓也。二華表對立。半仆。墳形與我國無異。似是高句麗丞相。而墳名尙存。行人指點。亦可異也。午抵栅門。栅門卽一間草屋。兩扇板門。高纔丈餘。至於木栅。有似我國牧場之馬欄。只是界限。無足扞蔽矣。栅門有二十四處。而此爲居中云。余於平日。竊想以爲栅必如戰陣之樹栅。門如城闕之層門矣。今來所見。還不滿偏邦眼目。誠不足觀。乃追悔於心曰。東人之壯觀。必說燕京。而今到栅門。栅門如此。燕京可知。反不如稷下吾廬之並與草扉而無之。何其苟且若是也。彼人老少皆着新鮮衣服。出栅圍立。與馬頭輩握手。慇懃如重逢故人。而彼人之呼鄭太平者。十之八九。鄭太平者。宣川人。而上房轎扶囑也。前後入燕。凡爲廿餘次。其爲人善飮酒善華語。質直無僞。故彼人無不情厚而款曲。且鄭太平三字字音。與我東一般。故順口呼之。聊誇渠輩之能解東音也。俄而門開。隨三使步入栅門。鳳城將與章京,<small>{{Blue|如我國將校}}</small> 護送官,通官輩。次第椅坐於店廠。按報單。<small>{{Blue|我國使行人夫馬。匹入栅數爻之開錄者}}</small> 點檢人馬。三使去驂擡轎而過。一行乘車騎馬者並下。我朝使臣入栅門。下轎步過鳳城將所坐店廠。古例也。有一大臣。以上使入燕。謂鳳城將曰。吾雖小邦之人。其職則大臣。彼不過大國之一城將也。不可過執僇恭以辱君命。吾將回還我國。奏達天子。講定禮數。然後可以更入。卽令回轎。鳳城將摧謝不已。務使從便。乃以去驂擡轎爲約條。至今遵行云。行數馬場。入處於上使下處對炕。<small>{{Blue|魚姓家}}</small> 凡炕 <small>{{Blue|溫突也}}</small> 之制。一字屋之內。或隔楹爲左右炕。或通楹爲對炕。一間之中三分之地。築甎如墻。高五六尺。鋪甎爲堗。藉簟其上。炕必西南有窓。窓必限壁。窓箭甚闊。外塗以薄薄唐紙。正中一門爲出入之處。或兩或一。以板爲之。如我國庫舍板門。門隙空豁。隙風透寒。屋樑穹窿。無承塵。地必鋪甎。甎氣逼冷。炕堗炊薥黍十數柄。則湫氣上升如甑薰。可以蒸餠。招下處庫直。<small>{{Blue|自灣府差定下處庫直二人。渡江以後。沿路必先詣定下處。鋪陳。}}</small> 張目叱之曰。爾所謂炕。反不若溫井坪人字幕。吾寧露宿於地。不可經宵於此。另定他炕。然後可免臀矣。答曰。上使大監,副使令監,書狀使道下處亦是一般。小人以何心術。必定進賜下處於不堪宿之炕乎。大抵炊炕之法。只令微溫。今乃多炊而烘熱。此所以溫氣薰蒸也。遮以屛風。設以房幕。則禦寒有餘矣。余曰。何不告我借來屛風及房幕。答曰。何不問小人以處炕防寒之法乎。余無以答之。韓主簿適在傍。余謂韓曰。彼漢之答兩班。語有若弄操。何不打臀。答曰。彼漢何罪。必欲罪之。始制炕法者宜猛臀矣。余曰。始制炕法者誰也。答曰。若非獯鬻。必是冒頓。余不覺失笑。韓曰。執事渡江時。自稱兩班高掛於柳枝上。今又稱兩班兩班。兩班是何物。余曰。大辱見之矣。自廚房備進夕飯。木板上置一鉢飯,一器羹,一楪饌。饌則民魚如小兒掌一片。烹卵一剖。鰕醢少撮。椒漿半匙。合盛而已。飯則擧匙而水銀潑地。入口而恒沙淘河。氣忿忿面皮紫漒。準擬大叱喝。捉入乾糧馬頭。忽思俄於下處庫直。一遭無顏。又被强嘴於馬頭。則豈非大敗乎。乃忍住麤氣。低聲謂弘燁曰。第招乾糧馬頭來。曰。余家至貧。雖朝不食夕不食。飯必炊白米。饌必排數楪。床必有高足統營盤矣。汝之待我。今不如我東炭幕七分床乎。馬頭嘻嘻的笑曰。朝鮮米,朝鮮饌。俱爲較量上使道往還朝夕支供。載車而來。自軍官,譯員至于伴倘。皆是老米飰一楪饌。苟違此式。少不撙節。不得不貸用不虞備銀子。及至還到灣府。牢囚小人。盡賣家藏而不足。至於族徵。今行沿路。或六七人或十數人。伏於路傍。呈狀於三使臣行次。其狀辭卽曰。宣川某也某也。義州某也某也。昨年赴燕。多用不虞備。其害及於族戚。橫徵破產。今年又赴。則族戚之餘存者。必將擧皆蕩敗云云。似此擧措。進賜主已爲目覩矣。廚房定例。所以如此。至若高足盤。以卜重之故。爲三使臣行次。只帶三盤而來矣。余曰。老米何米。答曰。以稻種田。其米皮厚硬糲。然價廉於朝鮮。且無車運雇直矣。余曰。米哉米哉。米眞負老。老米飯果難堪。弘燁仰賴啄餘。飯太少。無以充其量。吾其奈何哉。店裡少女子皆塗粉揷花。强作妖艶之態。與鄭太平笑呢呢語娓娓。見余而隱避。從門隙而窺視。余謂太平曰。我國鄕里女人之汲水耘田者。不避尋常行人。或接語指路。而及逢兩班。則必回身而立。或低首至地。羞澁不能對面。余常疑怪。今中原女人又復如是。其故何也。太平曰。此不難知。朝鮮兩班素識禮義。且極尊嚴。故女人自知其露面接人之爲非禮。故自爾流出羞惡之心也。禮義之心。羞惡之心。豈有彼人我人之別耶。余曰。然。汝可謂能知天性四端者也。栅門內左右市廛。一字擺列。東西街路。縱橫繩削。雕窓綺戶。畫棟朱欄。碧榜金扁。無不炫燿輝煌。賣買物貨。皆內地奇珍。無不豐盛。余謂馬頭韓時良 <small>{{Blue|上房馬頭。義州人。}}</small> 曰。見栅門。殆同南山洞生員百兩價草家之門。門內市廛。較之我國雲鍾街六矣廛。不啻什佰。可謂外貧內富也。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
陰。東風。午後微雪。卽止。仍留栅店。爲一行車卜之整理也。早起進飯。飯盂蒙胄。饌楪加俎。比昨豐腆。余謂韓主簿曰。余之號令何如。余以進士行于世十五年。而未嘗居齋。故幸免號令進士之號。今到中原。一號令而飯與饌若是豐厚。此輩若以號令軍官稱我。則奈何。韓曰。吾聞昨者吩咐。哀乞也。非號令也。哀乞加飯。使人大慙。自稱曰號令乎。余乃噴飯滿案。入關帝廟。廟制。外施金碧。有若精洒。殿內塵煤堆滿。塑像與我國南廟懸殊。全無嚴威氣像。傍有佛寺及財神廟。廟門兩扇。分貼龍虎二字。門外有朱漆木柱。上頭鍮飾。左右對立。如我國將臺前帥字旗竿。每月朔望。懸黃紬雙旗於柱上。無處不然。凡寺廟宜在靜僻乾淨之地。而此在閭家市街之中。極涉瀆褻。從人曰。沿路寺廟。在在皆然云。與韓主簿入酒肆。酒保先問斟酒麽。余曰。斟來。酒保各置一小鍾於前。以小鑞壺湯酒。次第斟去。余先飮一鍾。卽白燒露也。纔得沾唇。未及澆舌。而味甚辣烈。毒臭射鼻。無下酒物。計還酒錢。每鍾十五文。余謂從者曰。沿路酒肆皆此㨾乎。曰。非也。皇城裏酒樓。眞可一飮。其他酒劣價昂。費鈔誠可惜。此如我東濁酒假家也。余曰。中原無色酒家乎。曰。色自色酒自酒。未見紅裙當壚處矣。余曰。各殿別監,政院使令,各宅廳直輩。以琥珀風簪水紗細笠。半醉半醒。踉蹌而行。日落西山。鳥鳥擁翅時。隊隊相遇於鍾路前禁府後。則不得不一飮於色酒家。而把酒唱歌。通姓通語之際。因境界之不合。就中一人。突地氣湧。揮拳使脚。打破酒器。左右跳踢。亦是浮浪,破落戶,潑皮漢第一快事。中原人之不識此。可謂欠事。
==十一月==
===初一日。庚申===
早陰晩晴。平明離發。從人皆貰車而乘。車是太平車也。車制。蓋如我國坐車。而兩輪之上設幈屋。馭用二騾。幹車的 <small>{{Blue|馭者之稱}}</small> 執長鞭。踞坐前左長杠上而揮鞭。則鞭末有聲。聲如霹靂。二騾瞥見鞭影。奔走效命。左之右之。惟人指揮。而屛息不敢橫逸矣。有一徐姓者。稱以同姓。來面款洽。余問曰。爾是徐宗孟子孫乎。曰。然。鳳城西北下一大庄院是吾家也。宗中一人。現在皇城作通官矣。栅門徐姓。自古稱吾宗。而欲問貫籍來歷。則其人目不識丁。非筆談可詳也。爲見鳳凰城。迂回十里。歷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中。唐太宗親征高麗時。此城屢月不下。爲守將楊萬春射中左目。及其回軍。萬春登城拜謝。太宗賜絹百匹。此載金富軾三國史。而通鑑及唐史所不記也。城址尙存。可通線路云。而行忙未及見。轉入鳳凰城。歇息于鳳凰寺。登樓望見鳳凰山。特立於碧霄之中。藍壁靑巒如劈掌開指。三角,道峰不意復見於此。心目俱欣。頓忘行役之勞。舊栅門在外鳳城。而康煕時。以生齒繁息。加闢二十餘里。設今栅云。路見大車羣行絡繹。其制朴斲如我國卜車。載卜如山。車夫坐臥其上。駕以騾馬牛驢四五或六七或八九。無論車之小大。輪輻俱是井字形。軌轍同是一尺度。故前轍後轍。無不合軌。市肆屋宇之櫛比壯麗。果愈於栅門。而亦一都會也。止宿於乾子浦。自日暮時。寒風驟至。夜尤緊。路中偶吟一絶曰
金石山前日欲曛。鳳凰城外雪紛紛。車中坐計燕行路。路去三分僅一分。
===初二日。辛酉===
晴寒。風勢甚大。寒威忽劇。煖炕如露處。衾帷如潑水。早發。歷伯顏洞。元丞相伯顏征高麗時駐兵之地。渡甕北河。不過一川流。而稱之曰河者。蓋北地少水。水之稍大者。統稱曰河。貴之也。此水發源於白頭山分水嶺。過松站。又名薛劉站。唐太宗東征時薛仁貴,劉仁願駐兵處。古之鎭東堡也。午飯于黃家庄。三使同館于一炕。蓋午則同炕。夜則分館。例也。過八渡河。自此至通遠堡。峽路迂回。一水八渡。故名焉。自我國至燕京。此水正在中間。故又名半渡河。余曰。非也。八字華音卽半也。歷范家庄。抵通遠堡止宿。古之鎭夷堡。有土城舊址。堡有馬十三匹。初名羽遞。今避關帝諱。改以飛遆。一時之內。必行七十里。嘗有人夢一人。自稱張飛而言曰。今人知避俺二哥之名。反犯俺名。何不公也。
===初三日。壬戌===
早陰晩晴。寒稍弛。過畓洞。雖少泥淖。不見水田。至草河口。登州人曲學之。以學究僑寓於店舍。出示窓課錄曰。今夏所課也。中有鳥聲韵。花外離思觸。枝頭好夢驚一句。警發。傍有批評。淸新可誦。姓名余忘之。使于姓學童讀數行書。卽左傳也。咿唔舂容。無異東人。而句讀音響。無以辨別。過分水嶺。嶺東之水東流。嶺西之水西流。謂之分水。渡連山關止宿。一名鴉鶻關。卽 皇明總兵李如柏,賀世賢,閻鳴泰。將兵六萬。由淸河路。攻建州處。自此有捷徑。可以不由瀋陽。直抵山海關。成化十六年。朝鮮請改貢路。兵部尙書劉大夏奏以爲。朝鮮貢道之迂回。卽祖宗微意。仍不許。書狀渡灣時。作木牌。各書入北下隷姓名居住。分給各人。到此點考。余曰。無牌潛越者。法當斬矣。不斬。則法不立矣。點考而無牌。則豈不難處乎。闔眼誠好矣。書狀曰。雖欲闔眼。無債奈何。一譯曰。昔有一書狀。期於搜出無牌者。非徒法不行。使灣校率行時。多費心力。反爲昌被。別行異於冬行。本無潛越者云。
===初四日。癸亥===
晴。稍暄。過娘娘廟。廟在連山西五里山峯之頂。卽叢祠也。踰會寧嶺。嶺傍有三石峰列峙。號兄弟巖。嶺之上有石如虎形。又名虎狼嶺。虎狼之與會寧語音近似。疑是訛讀。而未知孰是。嶺之頂有關帝廟。甚靈異。一行下隷爭供金錢。禱其往返之安穩。嶺之名。或稱天磨。或稱大高。嶺底有盤龍寺。抵甜水站午飯。蓋八站之水多苦鹹。而此獨甘洌。故名。踰靑石嶺。嶺之石或靑或藍。可供硯池書鎭之屬。而無所稱。恨無鑒賞者也。兩嶺。遼左大關隘也。較諸我國摩天,大關。不啻如培塿。而以險聞於天下。何也。昔 孝廟入瀋時。駕次靑石嶺。有陰雨胡風之曲。追思當日。那禁風泉之想。到娘子山止宿。唐太宗東征失途。夜聞鷄鳴。尋林藪中。遇一娘子會歡。天明視之。乃一塊石。其形如鷄。建鷄鳴寺於山腰以祀之云。
===初五日。甲子===
晴。東風。塵沙彌天。不辨咫尺。一行上下。擧蒙塵土。俱無人形。余謂韓主簿曰。自入燕路。五官無所用矣。車聲甸甸。常作晴雷。雖有千兵萬馬之追後者。無以聞。耳官自聾矣。語音彼此不通。與幹車的竟日同車。一語不相接。口官自噤矣。塵煤撲面。兩眼俱眯。目官亦自盲矣。至於鼻不得息氣。咽不得呑涎。便一生病身。如是而幾何不眞發狂症耶。謂馬頭曰。汝輩眞非人也。吾有使役。雇汝往還六千里。則酬直討索。必也十里十錢。而燕行所食。或有銀三四兩者。以銀計錢。錢不當雇。備經風雪。不言苦況。此非心術之病耶。答曰。此是小人等誤入也。往來盤費。不過小泉二十弔。<small>{{Blue|謂兩曰弔。栅門。以一百六十葉爲一弔。皇城以內。以五百葉爲一弔。弔音子爲。}}</small> 五朔支過。可謂空食。得邊賣 <small>{{Blue|以譯院諸員物貨。互爲交易。謂之邊賣。}}</small> 而橫財。則足以資生一年。轎扶囑,引路等名色。最爲至薄。此亦縛頭而爭圖。得緊逕。畢竟納賄而得之。所食有定。而賄隨而多。小人等此行。亦將不廢而自廢矣。早發。見邨落殷富。人物精明。平原良疇。力農資業。入栅以後。此地稍爲開豁。午飯于王寶臺。或曰。王寶卽王八。漢語之聲相近也。俗稱王八爲鱉。此地有鱉峰故云。路傍人家燒香禮佛。蓋其俗以朔望。焚香祈福于關帝。且有財神之貼壁者。每日虔禱。冀其興旺。至於楹聯柱貼。如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史記中有貨殖傳。周官半是理財篇等句。可見俗尙之重財也。遼左所經。無一水田。以爲關外水田有禁制。故惟高麗堡有之。踰磨天嶺。一名馬蹄嶺。嶺西有唐太宗駐驆山。又有王祥嶺。古孝子王祥之所居。此訛傳也。氷鯉王祥不曾居此。居此者卽 皇明時王祥。祥之祖以元將。明初歸附。其子佐成祖。開燕京有勞。封遼東都督。其子祥襲其職。故北有都督王祥墓。歷高麗叢。始見山側冢墓纍纍。墓前有石床。床上設石香罏,石酒壺,石爵。又有表碣。一似我國墓制。意者。高麗被虜人。尙遵東俗而然也。過阿彌庄。馬頭欣然告曰。白塔見矣。南望遼西。塔頂巋然於雲間。從此無山。平原曠野。一望無際。恰爲八九百里云。漸近遼城。車馬雜遝。入由東門。<small>{{Blue|扁曰綏遠}}</small> 屋宇井井。雕窓粉壁。繡戶綺楹。極其精巧。轉入市中。每鋪樹以朱紅高柱。或樹玄木高牌。所賣之貨名。以金字刻于其上。又或懸以所賣之物㨾。如興盛店,裕興局,成衣老鋪,首飾店,貨眞價實,不悞主顧,仕宦行臺,草料俱足等名色。是書其貨名也。如木刻扇子,烟盞,銀錢,酒壺,紙麪等名色。是懸其物樣也。茶市,香鋪,錦店,藥局。其他種種名色。炫耀人眼。不可名狀。穰穰煕煕。肩摩轂擊。眞是大都會也。城堞。四圍方正。累甓以築。自外觀之。宛是粉墻。齊整高峻。不可攀登。內築亦然。雖在平地。可以守禦。路見婦女多纏足如弓形。行步不便。遇風則或杖而免仆。滿女不然。按婦女弓足。起於李後主使潘妃。以帛纏足。金蓮貼地。行其上。謂步步生蓮花。<small>{{Blue|墨莊漫錄}}</small> 見樂府雙行纏辭曰。新羅繡行纏。足趺如春姸。他人不言好。我獨知可憐。知其起於六朝。然史記云。臨淄女子彈絃纏足。又云。揄修袖。躡利屣。利屣者。以屣首之尖銳言之也。又石崇屑沈香爲塵。使姬妾步之無跡。比諸潘妃。殆已先之。盜發越王塚。得宮人玉屣。晉世履有鳳頭,重臺,分梢之制。<small>{{Blue|襄陽耆舊傳}}</small> 唐杜牧之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碧琉璃滑裹春雲。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段成式詩。醉袂幾侵魚子纈。彯纓長戛鳳凰釵。知君欲作閑情賦。應願長身托繡鞋。又如六寸膚圓光緻緻及慢移弓底繡羅鞵之句。可見弓足之風已久矣。然燕,趙女子三四歲卽纏。故天然纖小。並無弓形。弓形者嗤爲鵝頭脚。不足貴云。城內有文武兩官員。錢穀甲兵。武員主之。商民詞訟。文員主之。中國官制。郡縣各置文武官。文是漢人。武是滿人。似出於禦侮之策經遠之謨矣。出西門。<small>{{Blue|扁曰順安}}</small> 入關帝廟。廟宇極其宏麗。自栅至北京。關廟非止十數。而無此比也。按。洪武二十八年。建漢壽亭侯廟於鷄鳴山。漢壽本亭名。今人誤以漢字爲句。永樂中。始載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官致祭。後主景耀三年。追諡壯繆侯。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忠宜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壯繆義勇王。淳煕十四年。加封英濟王。萬曆四十二年。進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振天尊關聖帝眞君。年前回子之亂。討平張格爾時。有關帝顯聖之功。勑令州郡。於所在關廟增修虔報云。此廟金像。身軀壯大。左右翼廊皆有畫圖。卽關公戰捷之象。而右廡配以趙子龍。左廡配以張桓侯。桓侯之前。亦像范疆,張達跪坐受誅之狀。固是好事者所爲。而亦足爲千古快心事矣。廊之南又建二層樓。東扁曰晨鍾。西扁曰暮鍾。縹緲飛翔。制度絶巧。其前又有木牌樓。樓上多揭扁額。如曰萬古英風。曰協天護國等類。不可殫記。凡佛寺神廟。必有鍾樓鼓樓。在前對峙。晨夕考擊。以爲日例。出廟門。北迤至白塔下。塔高約十三四層。長幾數百尺。圍十七八間。累甓爲八面。面各石刻三佛。下廣上尖。每層加簷。簷端皆懸風鈴。最上頭樹銅柱。節其莖如竹節。維以銅索。宛是兜子上三枝金鎗。第四層大書碧漢流光四字云。而今無矣。蓋唐太宗征高麗時。命尉遲恭建此。塔面舊有坎字銅碑記云。凡八稜。高三十六丈。圍十七間。而今無可攷。面面頹敗。風雨剝落。用力甚鉅。而荒涼如此。惟彼狼居勒碑,交南銅柱。未知尙存否。英風偉烈。留得竹帛。千古不泯。較此如何。或云。華表柱者尤極誕妄。古人傳記。以華表爲城門柱。而舊在城中一民家。今失其所云。按王鳳喈事類通編奉天府卷曰。華表山在遼陽州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故名焉。柳夢寅集曰。使行時。入華表關。有柱高十丈。下有石碑。畫一鶴。傍刻令威詩。其北有寺云。舊遼東。漢時爲陽平城。五代時爲渤海。後屬遼金。而城址猶存云。依城迂回。至東城下。北轉而渡太子河。燕丹逃秦入燕水處。一名衍水。又云。上流三十里臨河有石城。世傳高句麗太子守城。城陷。投河而死。故名云。到迎水寺止宿。<small>{{Blue|或云。白塔。明中葉圮壞。武宗正德重修。}}</small> 詠白塔以示澹人。<small>{{Blue|書狀別號}}</small>
白塔十層勢欲隳。層層剗削層層奇。一天曠矣身偏聳。大野茫然影許遲。乘鶴仙人餘故郭。征驪皇帝但荒碑。浮生坐數千年劫。紺雨藍風任過之。
===初六日。乙丑===
晴。日出後發行。歷接官廳。瀋陽將軍巡邊時。遼陽,鳳城將出站迎接處也。午飯于爛泥堡。遼野中最稱沮洳地。而今行路乾穩涉。皆謂罕有。抵十里河堡。止宿張鵬翮家。問是橫渠之裔。世代久遠。不可記云。見其壁上。有三位主櫝。從者開視。在中之主。卽其祖考祖妣之位。而雙書於一面之內。在左之主。卽其考位。在右之主。卽其妣位。各書於一面。且考妣皆書姓氏。傍題亦書姓名。但主㨾稍長。櫝制如我國。列置三櫝。前排鑞臺一雙香爐一坐。而全無帷帳之遮蔽。坐臥其下。褻瀆太甚。自栅至此。無論閭家店舍。皆有財神之祀。而無祭先設位處。獨於張家有之。無乃先賢遺裔之故歟。澹人以遼野詩示我。卽五律一則也。以七律答之。
行到遼陽一壯哉。茫然楚色逐眸開。車從莽蒼穿難盡。路切空靑劃以回。四際無雲邨轉出。一天如水樹浮來。誰知極北春光早。羌笛聲聲怨落梅。
===初七日。丙寅===
晴。鷄鳴離發。午飰于白塔堡。此處白塔。亦可謂壯觀。比遼陽白塔。其高纔半。而八面甓築。中虛上穹。其高七層。每層必重檐架椽。閭閻環居其下。問之居人。不知何時所建。而亦甚頹敗。渡渾河。一名耶里江。嘗聞 孝廟在瀋時。淸人進一區菜田在河邊。建亭名之曰野坂。今不知其處。到瀋陽城外門。門如里門。環以土城。從者曰。自年前南匪以後。始築土城云。城如我國閭家之土垣。不可久完。以大國而有此姑息苟且之事乎。三使陪表咨文。以次入城。由撫近門行。館于城南閭家少憩。改服道袍。與三使同詣太學。四拜庭下。陞殿奉審。則當中奉安至聖先師孔子之位。朱漆木牌。以金字雙行書之。右用漢字。左用滿字。朱子在西從享之位。從享凡十二位。皆朱牌金書。雖兩程子在廡位。此與歷代有異。而我國所未遑也。殿外楣揭先覺斯民。殿壁揭萬古師表,<small>{{Blue|乾隆筆}}</small> 與天地參,<small>{{Blue|嘉慶筆}}</small> 聖協時中,<small>{{Blue|道光筆}}</small> 德齊幬載。<small>{{Blue|咸豐筆}}</small> 其尊仰斯文如此。啓聖祠在殿後。當中有五位牌。書叔梁公,防叔公,祈父公,木金父公,夏伯公。是夫子五世並享也。左右六位。周濂溪之父,蔡西山之父。亦從享焉。欲入明倫堂。牢閉不許。欲入書院。<small>{{Blue|國子監}}</small> 門者以爲欽差來留。外人不得入云。轉到行宮。有碑以滿漢字雙書曰諸王以下人員等皆下馬。由文德坊牌門 <small>{{Blue|東掖門}}</small> 而入。顧瞻宮籞。丹雘眩眼。試士有閣。較射有場。黃瓦碧甃。朱欄玉砌。面面出色。嘗聞盛京文溯閣藏四庫全書。不知在於何處。宮門之內。盡鋪花甎。窮極巧麗。未知迷樓何制。艮嶽何狀。而恐無以加此也。纔移數十步。有太廟門之扁。太廟旣在此。則社稷必在其右。而未及武德坊牌門。<small>{{Blue|西掖門}}</small> 忽有守者阻搪。徑出過西街。卽三學士成仁之所也。追念當日。猶不禁志士扼腕慷慨之懷也。朝鮮館在東門之內。館中有封鎖處。卽 昭顯世子, 孝宗大王所御之室。今爲都卜馬頭率夫馬留接之處。余曾見海東瑣語中有一編文。今記其略曰。
孝廟在潛邸時。有一竗年女子求見自家。<small>{{Blue|大君稱號}}</small> 願爲婢使。觀其貌。雖無姿容。氣骨淸秀。決非賤流。遂許。邃室寢食閱數月。忽告去。問其所向。曰。漠然無所向。醫閭有古師。不知今尙在否也。因飄然而去。及御瀋館。一日夜靜月明。東歸之思不禁。悽然散步庭除。西風颼颼。疏燈熒熒。一女子杖劍前立曰。自家能記賤女乎。 孝廟視之。戴珠冠。揷翠羽。腰束蠻裝。足躡雲襪。雙手携三尺靑蛇劍。竦肩若鶻。凝眸如星。意認其劍客。良久答曰。未記。曰。往年久留宮中。抑忘之耶。問何以至此。曰。幼好劍術。欲求託身。遍行天下。遂結緣於九大王。已有年矣。今聞自家到此。更願一瞻儀容。乘夜而來。備敍經歷。歔欷者屢。以如此如此善保龍軆。再三申囑。冉冉而逝。其所爲說。不傳于世云。此近齊東俚諺。而亦安知其非眞歟。
城裏有八衙門將軍衙門。奉天衙門,學政衙門,五部衙門。將軍英隆。<small>{{Blue|旗人}}</small> 奉天府尹堂景霖。工部侍郞錫霖。戶部侍郞書元。刑部侍郞善燾。禮部侍郞和色本。兵部侍郞富呢雅杭阿。蓋中國軍制。漢人爲民。故能爲商爲農爲工。滿人但屬於旗軍。名隷軍籍者多是壯健。官給粮銀。妻子亦計口而給。故無所事於生理。臨陣戰亡。則錄用其子孫云。按。盛京。古肅愼地。瀋水。一名萬泉河。瀋陽之名由此也。淸太祖獨斷定都於此。。癸卯。修建城垣。己亥。始製滿字。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來攻。號四十七萬。淸祖大敗于薩爾滸山。卽漢語木廚山也。<small>{{Blue|姚文田詩註}}</small> 方物諸種到栅。交付於鳳城將。次次遆運至瀋陽。又爲交付於章京。到北京。交付於我使。以爲進獻。乾隆時。以朝鮮方物之難於運致。特定此例也。方物未及到。首譯 <small>{{Blue|方禹敍}}</small> 留此云。瀋陽稱盛京。與北京,南京,興京爲四京。其地方東南至鴨綠江五百七十餘里。東北至回客塔二千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北至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爲蒙古地境。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去寧古塔一千三百餘里。船廠在瀋陽,寧古塔之間。瀋陽之地。北極出地四十二度。當天星析木之次。入尾宿十度之分。古挹婁國。唐置瀋陽。遼改興遼軍。洪武始置衛。詠詩志感。詩曰。
設險蒼茫野。瀋陽知在斯。行人今日淚。東國百年悲。學士成仁處。 先王滯館時。不才身已老。把酒漫吟詩。
===初八日。丁卯===
晴。早由外攘門出。門樓跨十字街上。樓下四方設門。與路相直。東西南北。衚衕相望如繩。市肆門戶之櫛比。四方如一焉。門上有懸門。以板木爲門。用轆轤下上之。門閉後。始下懸門而疊閉之云。蓋瀋城之內。東西南北。皆有十字閣。其下有四門。各通四街。閣之上懸大鍾。崇德時。有軍國機謀。欲與諸將會議。則輒撾文政殿大鍾。而城門八處 <small>{{Blue|德盛,天祐,福勝,地載,撫近,內治,懷遠,外攘。}}</small> 皆鳴鍾而應之。鍾閣則牢鎖。不許人登。前有大碑。書曰。寬溫仁聖皇帝 <small>{{Blue|淸太宗}}</small> 勑建。崇德二年 <small>{{Blue|丁丑}}</small> 月日立。行數里。入實勝寺。卽東人所稱皇帝願堂也。其說無稽。按盛京通志。天聰初。西蕃喇嘛僧 <small>{{Blue|喇嘛。卽道德無上之稱。}}</small> 駝載玉璽。<small>{{Blue|傳國璽}}</small> 牽烏牛,白馬而來曰。東方聖人出。故奉獻。因建此寺。今考嘉慶乙丑瀋幸時行宮壁上板揭詩。有松,杏捷後建寺之語。兩說之不同。何哉。意者。崇德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軍於松山,杏山之戰。歸建此寺。以紀戰勝之績。實勝之額所由起也。仍追奉西蕃所獻玉璽。以誇耀之歟。抑寺之創。實在天聰。而其後崇德卽其寺。豎紀績碑。且易其額歟。
余按。楚以卞和所獻之璞。琢而成璧。後求婚於趙。以納聘焉。始皇並六國得之。命李斯篆之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使玉工孫壽刻之。<small>{{Blue|太平御覽又以爲始皇以藍田玉制璽。李斯以魚鳥篆刻之。}}</small> 秦子嬰奉璽。降沛公於軹道傍。高祖卽位。服其璽。因世傳之。謂之傳國璽。漢孺子未立。藏於未央宮。莽簒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太后怒罵。投璽於地。螭角微玷。璽仍歸莽。及更始滅莽。校尉公賓得璽。詣宛獻于更始。赤眉殺更始。立盆子。璽爲盆子有。盆子獻于光武。至獻帝。董卓作亂。孫堅得之於城南甄官井中。袁術奪之於堅妻。術死。荊州徐璆送璽於許昌。獻帝遜位。並以璽歸魏。隷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璽。魏亡。璽歸於晉。晉懷帝遇劉聰之害。歸於聰。聰死。歸曜。曜滅。歸石勒。勒滅。入冉閔。璽寄於劉,石二虜。共五十三年。以晉無璽。謂之白板天子。晉征西將軍謝尙。購得於冉閔之將軍蔣榦。以還東晉。時穆帝永和八年也。是後宋,齊,梁,陳相傳。以至於隋滅陳。陳蕭后與太子正道。並璽入突厥。唐太宗 <small>{{Blue|寶璽未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small> 貞觀四年。蕭后與正道。自突厥奉璽歸于唐。朱溫簒唐。入於溫。莊宗定亂。入於後唐。莊宗遇害。明宗嗣立。再傳養子從珂。是爲廢帝。從珂自焚。自是璽不知所在。至宋哲宗。咸陽民段義獻璽。及徽宗爲金所虜。凡有寶璽。金皆取之。璽凡十有四。宋之南遷二百年。無此寶璽也明矣。自金取於宋寶璽。出處得失。未見明說。而元至元三十一年。中丞崔彧,秘書楊桓獻璽。而辨其文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此爲傳國璽云云。旣曰與從珂同焚于洛陽之玄武樓。而他日段義得之。獻于宋哲宗。旣曰入金。與金哀宗同焚于幽蘭軒矣。翟朝宗又得之。獻于宋寧宗。璽之贗跡。在宋屢敗露矣。而元之崔彧,楊桓。又何由得之。以此觀之。今西蕃所獻玉璽。非傳國璽也明矣。然則此璽果是何璽。而來獻于淸朝立國之初乎。縱使眞得秦璽。亦無道之物。亡國之器。豈舜之五瑞,禹之玄圭乎。自秦以來。璽爲輕重於天下。所重在於璽。而天下反輕。是豈非區區婦人之智乎。
又按開國方略曰。天聰九年九月癸丑。貝勒多爾衮等。收服察哈爾部衆。獲歷代傳國玉璽。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棄都城。携之入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餘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囓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璽乃見。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爲察哈爾林丹汗所破。璽歸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等聞璽在蘇泰福晉所索之。旣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璵爲質。交龍爲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多爾衮等喜甚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遂收其璽而還。太宗設黃案。焚香受玉璽。親捧之。率衆拜天。禮畢。諭左右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天以畀朕。非偶然也。此與盛京通志西蕃喇嘛僧駝載玉璽之說有異。未知璽之瑞有二至歟。
正殿安佛像。似是喇嘛之像。殿扁曰海月常輝。殿內左柱掛乾隆所射弓鞬。右柱掛嘉慶所射弓鞬。弓㨾絶大。皆是錦裝。前有床卓。卓上羅列螭刻烏銅香爐漆燈。晝夜常炷。其他寶貝精巧燦爛。當中有一部佛經。漆紙金書。末有臣和珅書四字。和珅。卽乾隆寵臣之專權者。意者。以此獻媚。而珅敗後猶存也。殿東有行宮。香案寶榻位置方正。殿西有禪堂。卽蒙古僧羣聚講經處。而擺列禪榻而已。庭東西各有碑閣。而西碑滿字不可解。東碑漢書。書曰蓮花淨界實勝寺紀績碑。行忙不得詳見。東西皆有廊廡。廡中皆有佛像。又有樂器及戱具。如百獸之楦。積之與棟齊。又有儀仗之屬。似是臨幸時設戱如魚龍,曼延之具。南墻外有蒙古守直之房。首僧年老不見外人。其餘僧徒二百餘。或着黃衣。或着赤衣。皆蒙古也。其中年不過十二三者四五也。因守直僧有闕。皇帝特命蒙古年幼者遆送塡代。僧各月給銀二兩。首僧統計一歲俸銀千餘兩云。僧與馬頭輩語。馬頭輩褎如充耳。口呿不能對。余問馬頭曰。何也。曰。彼以蒙古語薰我。不知爲何說。余曰。快哉。曰。何快。曰。自入栅以後。汝輩輒謂余曰。作行幾日。沿路所經習聞滿語。不啻衆楚之咻。而不解一句。未學一言。以此鈍聰。何以記誦四書三經乎。昔有一相公使行時。比至皇城。盡得滿語。街談巷說。賈豎鄙俚之言。無不通曉。譯員輩皆以爲不及。此非口讀。卽不過耳剽。則聰明何若是懸殊乎。余聞此發騂。無以答矣。汝輩之赴燕。自以爲二十餘行。則聞蒙古之語。可謂習熟。而今與蒙古語。一不能開口。汝獨非鈍聰耶。今吾多解滿語。赤飯者。吃飯也。何于睡者。好睡也。斗流者。猪肉也。只丹者。鷄卵也。謂主人曰掌樻的。謂車夫曰幹車的。問人年歲。則曰道多年紀。問何物貨。則曰甚麽東西。馬頭恰恰的笑曰。壯哉。進賜聰明也。初行能識四五轉語。若三四次燕行。可識十數條件矣。赴燕下人。自有生之初。不識天地字。一番到燕。通解漢語如有宿講者。箇箇如是。余曰。兩班聰明。本不及常賤也。昔金柏谷以文章鳴世。而曾讀伯夷傳一篇一億一萬三千遍。而猶不能突誦。一日尋訪友人。友人不在家。只有十一歲童婢應門。柏谷留訊於童婢。而旋疑童婢之不能誦。問童婢曰。能誦傳喝否。婢刻下立誦。不錯次序。柏谷曰。這聰明這聰明。始可以授伯夷傳。汝輩聰明。直不過盲者直門也。遂進茶少憩。步出距馬木紅欄外。有碑曰。諸王以下到此。皆下馬。滿,漢字雙行而書之。登車就路。歷塔橋。由徑路而行。從者言。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在開運山下。北距十餘里。而樹木如雲。可望而不可辨。嘗聞福陵山名天柱。昭陵山名隆業。渾河界其間。太宗有二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經百戰。成殊勳。今昭陵前二石馬是也。又聞永陵內寶頂上。生瑞樹一株。圓覆城匡云。<small>{{Blue|此載姚文田邃雅堂集}}</small> 抵永安橋。築路始此。蓋皇帝瀋幸時。御路當中。築灰爲馳道。比諸左右配道。高爲一尺。以遼路泥濘。車行不便故也。見今瀋幸年久。築路幾盡平夷。橋梁擧皆朽頹。橋成於崇德時。而嘗聞本朝人金萬海。年二十。被虜赴役。築永安橋以賃食。後贖還。而能爲滿語。屬譯員。入燕過此橋。手撫橋之第幾石。流涕曰。此吾所負石也。同行譯官鄭忠元聞而傳之云。午飯于大方身民人劉桂芳家。案有書籍。能通經史。曰。伯兄蕙芳善文學。方在數十里外訓蒙。鄭太平指一村家曰。年二十時。赴燕到撫寧。有一女子。年少美艶。而形容憔悴。衣裳襤縷。携短筇。步步蹣跚而來。伏三使下處曰。家在廣東。開店資生。家夫消折本錢數萬金。一朝不知去向。十餘年漠然無聞。或傳生在關東。爲人傭雇。故爲尋其跡。單身離家。今爲四年。跋涉幾萬里。幸到於此。尙不得其處。而盤纏絶乏。願蒙恩賜。語音凄切。精誠懇到。三使各給五緡京錢。<small>{{Blue|小泉也}}</small> 百拜叩頭。出門啼哭。于其時也。朔風蕭瑟。塞雲慘憺。若有助其悲哀。人莫不感其義歎其節。爭出銀錢以贈曰。前路尙遠。庸備盤纏。女人獨受東人所贈曰。吾聞朝鮮禮義之邦。此邦人所贈。何可不受。至若本地人。恐有他意。義在必辭。故所經諸處。一切却之。聞者嘖舌曰。賢哉女也。及回路到此。入泡局。則乞錢之女。現居於此。問厥由。曰。向日。抵此遇夫。仍開泡局云。心竊以爲至誠感天。正謂此也。其後歷路。到輒相面。今生四子。家產漸饒。其女亦老矣。余曰。願見其面。曰。渠必不肯。然回還時。可以問之矣。以詩贈澹人。詩曰。
箭橋邂逅曉燈殘。伴渡龍灣歲又寒。萬里靑袍今學士。五旬華髮一郞官。知心湖海登樓詠。對泣山河擧目嘆。莫道從前傾蓋晩。無忘此日接盃歡。
澹人以詩答之曰。
<small>{{Blue|三行缺}}</small>
===初九日。戊辰===
晴暄。到巨流河。卽金遼諸水都會處也。又二里渡周流河堡。崇德所築。而城堞甚固。今有驛丞治之。屬錦州廣寧縣。萬曆舊堡在西岸。城址至今尙存。午飯于新民屯。屯是瀋西大都會。人民市肆之盛。儼若邑治。比遼陽等處。不啻過焉。康煕時聚民成邑。隷廣寧。北距蒙古地方四十里。兩界物貨交易于此。故市肆若是殷實。而民戶殆近七十萬。禦敵之意。亦在其中矣。余問店主曰。此處田稅幾何。答曰。田有六等。隨其饒瘠。各有加減。而十畝爲一日耕。稅爲銀子一兩。土沃處二兩。大槩如此。過柳河橋。自此民家擧皆無樑屋。不起脊。蓋板塗灰。或曰。明時遺民造此屋制。以示無上之意。或曰。近海多風。故以防捲茅飛瓦也。到白旗堡止宿。有以鐵索穿熊鼻而行者。使之呈技。牽熊者以鼻竅鐵索。移鎖其項。熊乃人立而行數回。忽仰臥。以四足使槍使棒。惟意所欲。
===初十日。己巳===
晴暄。歷一板門。市井之櫛比。與新民屯相上下矣。至二道井午飯。見一小兒。衣服整楚。儀容淸峻。料非常賤。問其姓。曰宗親。其名祥焜。其父文恪以瀋陽刑部主司。瓜遞還京。內眷追發抵此。兒年九齡。能通三經。好馳馬云。曾聞店壁上有題五言古詩一篇矣。今十餘年之間。無以訪其處。且其詩。卽飽經世故。習知俗態者之所作。而何人何時所題與其寄托之本意。莫有傳焉。甚可歎也。詩曰。妾着石榴裙。艶色侔花片。爲郞作羹湯。點汚幾欲遍。未肯令郞知。棄擲復偸換。非不重羅紈。恩深命且賤。其下有淚泉二字。行數十里。有一小峴。問其名。曰月峰山。遼野八百里。未見培塿。而獨此地有山。路出山腰。下車登頂。俯覽四野。胸襟爽然。北望毉巫閭山。橫亘千餘里。卽周禮幽州之鎭。皇明時。賀欽先生之所隱處。起伏天際。馳騖雲端。其北則蒙古鮮卑之地。可謂天限南北。余見毉巫而有感於懷。仍拈韵曰。
巫閭大幹白頭來。來作長城抵海廻。天造此山分華界。如今華界孰分開。
從者曰。遼陽白塔見於東方雲際。而老眼霧花。未能遠窮。過烟臺站。自此始有烟臺。制如我國烽臺。但築在平地。高爲數十丈。圍亦如之。所以置守兵而通警急者。世傳戚繼光所築。或云。袁崇煥爲防建州而設此。五里七里。纍纍相望。而見今頹圮。幾夷其半。可知其無所事兵矣。夕抵小黑山止宿。學究張振鏞。字立武。號臨溪。保定府人。年今四十八。有子四人。率家眷住此二十餘年。與其弟子劉廣泉來訪。余患感苦劇。不能久話。勸送於三房。約以回還時往謝。東八站水味不甚惡。自老邊城以後。鹹如和漿。色又深黃。煎茶灌器。津流如涎。飮到胸膈。便覺燥閼痰盛。余謂書狀曰。自此至皇城水品如此云。將何以堪之。曰。我東順天,黃州。最稱水土之惡。而人皆求其倅。君將厭避黃州之萬兩乎。余曰。兩邑之水。洗錢而飮。故非但無病。病貧者潤。病痿者肥。黃州錢流涎無益。黑山水飽喫添病。冤乎冤乎。烟臺站有詩曰。
五里一墩七里臺。墩臺烟燧覘兵來。覘兵無救崇禎禍。戚帥當時枉費才。
===十一日。庚午===
早陰。飛霜如雪。見村閭林木皆着霜花。俗謂之山稼。或謂之木稼。一望皓皚。便若萬樹梨花。而枝條亦皆白玉雕削矣。到中安堡午飯。自此距北鎭廟纔數十里云。而行期甚迫。未能歷覽。可恨。抵廣寧店止宿。
===十二日。辛未===
晴。大風。午飯于閭陽驛。過望山堡。蓋巫閭一山。氣勢峻極。形軆磅礴。橫亘西北。自四五日來。無日不見。昨今稍稍在背後。西南望大野而去。忽見石山。當面縹緲。橫看側看。移步換形。不覺叫奇。問其名。曰十三山。屈指計其峰。擧其大則不及之。總其細則又過之。未知命名其義何居。此地本是石山站。而石山站三字。華音之柴酸棧也。柴酸棧三字。東音之十三山也。華,東二音。未知其孰是。而訛傳誤讀。亦或無怪。五代史胡嶠北行記。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自此幽燕二千里。金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云。則恐亦非訛也。山上有金牛洞。水石甚奇云。抵石山站止宿。自柵距皇城。此爲半程。幾日之行。才到半程。坐思前程。躁症陡起。竊欲飛也似瞬息到皇城。而不可得。如是思量。輾轉失睡。
===十三日。壬申===
陰。過大凌河。河氷已合。而大車卜重。猶慮河氷之未堅。皆將由橋。而不可方軌。。故橋東西大車之停輈者。不下數三百。次第過橋。不敢爭先。雙轎及坐車。皆由氷路。旋轉如蓬。亦一快心也。鄭太平曰。胡人之驅車者。每多愚頑。沿路大車與使行狹路相逢。輒有惹鬧生梗者。十餘年前。隨副使到此橋。書狀先行爭路。數十車夫打倒三房下隷。至破傷書狀坐車裝蓋。副使迫見景狀。怒叱渠曰。必捉一車夫來。如或未捉。當打殺汝矣。渠亦氣憤。忿不可耐住。拔轎杠大呼。車夫一齊四散。乃二步作一步。盡力追趕。踴躍擲杠。中一大漢之腦後。翻倒在地。更擧杠亂搗之。解渠纏帶。結縛到店。副使怒猶不休。決棍二十度。方草禮部呈文。迎送官來乞萬端曰。皇上聞知。則罪將及身。副使曰。幾千里同行之義。不可恝然。使迎送官嚴懲之。於是。迎送官究覈三十餘車夫姓名。捉囚縣獄。車卜所載東西。一傡屬官。自是厥後。車夫見我行。必讓路而過。余曰。副使誰也。曰。無識也。故年久已忘之。此地卽明將劉綎戰沒處。數十萬衆一時俱沒。每當雲陰雨濕之時。如有煩冤之聲。年使渡河時。必有乖風凄雨云。按。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値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抽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餘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却。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歎。將軍曰。某投閒何足惜。獨令羣馬伏櫪思戰場可惜。言已歔欷。貞夫亦改顏良久。明史。杜松扺渾河戰死。馬林抵二道關敗績。劉綎獨深入三百餘里。克十餘寨。至深河。敵詭爲漢卒裝。透圍夾攻。遂戰沒。朝鮮將金應河亦死之。開國方略云。劉綎戰死達哩岡。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執送明兵之匿其營者。兵敗來降。太宗以其報恩而來。不加罪。又云。大凌河戰時。有黑雲大風。敵縱火。逼我軍。天忽反風。焚敵兵。遂大捷。時天聰五年九月也。<small>{{Blue|明史無大凌河戰}}</small> 姚文田詩註云。大凌河。明軍屯據之地。太宗破明錦州兵於此。掘壕築壘。仍爲畜牧之所。不煩芻豆供億。而馬政之殷盛。遠軼前古云。今見牛羊之放牧。殆遍野矣。有詩曰。
大凌河畔雪紛紛。戰壘遺墟尙黑雲。纍纍京觀皆漢卒。行人慟哭劉將軍。
歷四同碑。卽明都督僉事王平,王宗盛之墓碑。萬曆中。王氏父子兄弟俱爲立節。豎碑褒之。墓四隅各立一碑。而碑㨾相同。故稱四同碑。今存二碑二龜趺。過雙陽站。北距錦州爲二十里。錦是遼右大都會。車馬絡繹不絶。江南物貨由海道至此云。開國方略云。祖大壽敗降。太宗遣歸錦州。大壽中變。後錦州旣下。大壽終降。又生擒明監軍張春。春不屈。太宗賜以珍饌。班師賜宴。命坐諸降將上。歷小凌河。至杏山堡止宿。松山,杏山。卽明季大戰場。淸太宗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兵於此。片甲不得回云。<small>{{Blue|明史。崇禎壬午。錦州被圍。巡撫邱}}</small>''(註:疑誤書丘字為邱)''<small>{{Blue|民仰,摠督洪承疇。進至松山爲聲援。王樸等軍潰。民仰,承疇俱被殺。贈官賜祭。錄一子。後聞生存。乃止。○開國方略云。肅親王豪格等克松山城。生擒摠督洪承疇,巡撫丘民仰,摠兵祖大樂。後克錦州城。摠兵祖大壽降。}}</small> 路傍有紀績碑。碑有閣。而日暮不能辨字。承德承疇終背主七字猶可見。卽乾隆詩也。背主二字。千古斷案。使承疇有知。能不愧死於泉下耶。店主之子美少年。稍有文識。夜到余所。張燭筆談。語及洪承疇事。少年歔欷曰。洪承疇降于本朝。開國規模。多有贊畫。而滿人之計口給銀。其意實在於蕩竭國財。疲弊邦本。而至今遵行。不思通變。滿人之屬於八旗者。自幼至老。不事農桑。仰賴廩調。生齒日益繁殖。經用漸至窘絀。此所以坐受其病也。朝衣中有補服。<small>{{Blue|如我國胸褙}}</small> 紋繡各有品制。自閣老至九品。皆以鳥獸爲文。或有繡狗或有繡羊。此視我犬羊之意也。忽見店主來。尋其子。見此筆談。忙手扯去。投諸爐火。叱責其子曰。汝之識字。適足爲禍。牽臂出門。余不覺憮然。澹人以杏山堡詩示余。余次其韵曰。
松杏之間幾戰鏖。漢時明月至今高。行人躑躅寒雲逗。舊鬼煩冤夜雨號。辦死難期遺誓箭。負心還愧不言桃。承德承疇終背主。皦日千秋罪莫逃。
===十四日。癸酉===
晴。是日。日南至。廚房曉進菉豆粥。余謂馬頭曰。朝鮮冬至。以赤豆爲粥。燕京冬至。例以菉豆爲粥乎。曰。未也。此地赤貴菉賤也。早發。至塔山。東望渤海。海波接天。日纔離海。紅雲盪潏。島嶼出沒。從人指點海中如黑痣者曰。彼是嗚呼島。 明時。塔山有守城將。松,杏之陷。城將不屈。自投火砲中云。望見鷄鳴山嘔血臺。卽崇德遭紅夷砲。逃命嘔血處。<small>{{Blue|明史。袁崇煥本傳云。關卒立城上。用西洋火器。淸師不利。此所謂寧錦大捷者也。}}</small> 有詩曰。
捲地朔風吹八旗。譙樓白日起紅夷。如何磔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國以之。
自大凌河至山海關幾百里。盡是崇禎間戰爭之地。故纍纍有京觀之築。沙中猿鶴。尙不禁志士之沾襟。夕抵寧遠城止宿。城南門內大街上有祖大樂,祖大壽兩石牌。樓制度雄壯。雕刻工巧。祖家父子兄弟四世樹勳。故勅建牌樓於家居之鄕。寵褒倚仗。若是隆重。而終未免錦州之失節。恨不得踢倒牌樓。快洗士夫隴西之恥也。有詩曰。
未酬勳券竟亡周。荒落家鄕有牌樓。我欲靴尖翻蹴倒。千秋爲洗隴西羞。
===十五日。甲戌===
晴。未明。至靑墩臺。欲見日出。距海纔里許。而陰雲翳如。無以眺望。歷望海店。路有賣鹽。色白如雪。搨㨾如甎。秤其斤兩而賣之。抵中後所止宿。此地毳帽。名於天下。關帝廟最爲靈驗云。
===十六日。乙亥===
晴。抵宿中前所。城中有佐領,巡檢二衛。
ey4n0jcqf8v7p1fmjakbtv7c0id51mu
2171159
2171144
2022-08-11T05:23:16Z
江常哲
94446
/* [七年乙卯]十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section=馬訾軔征紀|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序|夢經堂日史序]]|next=[[../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月==
===初四日。甲午===
自京離發。二十日。<small>{{Blue|庚戌}}</small> 抵龍灣。<small>{{Blue|義州府}}</small> 留六日。<small>{{Blue|灣上場師。以一日六日坐市爲月例。廚房所需皆取辦於場市之故也。}}</small>
===二十七日。丁巳===
自來宣閣 <small>{{Blue|上使所館}}</small> 離發。出城西門。過百一院。灣府下隷之隨後者告曰。院是鍊武之地。武士與府妓馳馬使槍。妓之馳馬。惟灣能之。蓋威化島蒐獵遺俗也。自威島墾田以後。獵遂廢。而妓之馳馬。亦隨而不講。今有瓊惠一人而已。差過十年。不知何人能繼瓊惠也。到鴨綠江。三使 <small>{{Blue|副使趙秉恒。官亞卿。庚申生。書狀申佐模。官校理。己未生。}}</small> 曁一行上下俱齊到。諸裨及諸譯。皆身披狹袖周衣。上加掛子。腰繫藍紬纏帶。頭戴笠子。足穿皮鞋。伴倘戴竹絲戰笠。頂起銀花雲月。懸雀羽翎羽。余之所着與裨譯同。而腰圍草綠廣帶。稍表異之。<small>{{Blue|裨譯自前皆着戰笠懸雀羽矣。嫌其混雜於傔從。今着笠子云。}}</small> 余顧謂韓主簿 <small>{{Blue|上房兵房軍官。名膺泰。有扁倉之技。與余同庚。}}</small> 曰。吾之打扮何如。答曰。執事之兩班。今乃與吾儕爛熳同歸矣。余曰。今將渡江矣。吾之兩班。吾之年齒。並掛於江邊柳枝上。擬於回還時更覓。從今與君輩相爾汝。無復以兩班待我。韓曰。柳枝上閑掛。恐有持去者。不如許賣於人以助裝銀。而渡江則不直一文。渡江前可賣。某當居其間矣。余曰。婾樂哉。韓曰。執事兩班。直當幾何。曰。直高矣。然君奇而欲居之。君其量度時宜以決之。韓曰。執事爲及第。則爲方伯。方伯所廩。雖如嶺東之最薄。斷不下三萬。然是未然事也。今不知早晩。折取其半如何。余曰。吾年近六旬。塵機已息。周夢先斷。盍以現職論之。韓曰。然則執事之意。我知之矣。萬兩太守是脚下物。其欲半之於斯者乎。余曰。唯唯否否。萬兩太守。吾何敢望。如吾者流。白首殘年。得一初仕。吮之如飴。積仕十年。櫛沐風雨。奔走於公役。末梢歸宿。乃在於千瘡百孔弊破疲殘之邑。及至六臘殿最。以宜勉剛果太欠束濕等語。置之下考。則始也得錢潤屋之計。反爲破家辱身之階。點檢歸橐。都無皮泉半分。五千金云云。太沒分數矣。韓曰。審若是也。價不售矣。吾囊中。現有朝鮮通寶三分。而渡江以後。此亦爲無用之物。老子曰。當其無。有器之用。余將以此易濁醪一大盃。仍以立券如何。余曰。來日萬財。洵不如目下一盃。然三韓以後幾百年傳來之稱號。一朝拋在別人。於我心慽慽。然須以還退立券。一座啞然大笑。遂出門。大江橫矣。江邊 <small>{{Blue|卽九龍亭}}</small> 設三軍幕。軍校吏隷預先等候。灣尹 <small>{{Blue|李豐翼}}</small> 亦先至。備茶啖以餞之。三使及灣尹並坐于一幕。余亦坐末席。余謂灣尹曰。余之坐此。是何名色。可以避矣。灣尹曰。自作名色。以占便宜。余曰。使我作名色。不宜卑下。以三使臣都預差呼我如何。三使及灣尹大笑曰。其志將欲奪正使之坐。馬頭金弘燁 <small>{{Blue|軍官隨行者。亦謂馬頭。}}</small> 率灣府搜檢將校來告曰。彼欲搜檢衣箱。許之乎。余謂灣校曰。一行中。紅人蔘眞個有之。何獨搜吾箱爲。搜吾箱而無。則臀汝矣。灣校曰。搜檢。例也。以例而臀。臀其堪哉。敢問一行中紅人蔘。果指的何人。一座無不惝怳疑怪。余曰。某在斯某在斯。指洪姓人者三曰。是紅人蔘也。灣校笑而退。留灣六日。與灣尹唱酬詩篇。俾晝作夜。及至作別。握手戀戀而相謂曰。同處京城。邈若燕越。今乃萍逢於千里邊塞。曾未幾日。又有殊域之別。人情到此。亦有剛腸者乎。灣裨曰。曾見使行渡江時。三房隨廳妓齊到於此。執盞而唱勸酒歌。臨行而作陽關三疊。是時人或有泫然淚下者。今行無此光景。作別誠不難矣。<small>{{Blue|以綏陵緬制未闋。上房隨廳妓。沿路並除之。江邊等待。三房一軆除之。}}</small> 余曰。君欲聞別離之難乎。昔水路朝天之人。擧碇發船之際。簫鼓亂鳴。歌筦迭奏。之菊之聲。助人別懷。于斯時也。父子兄弟之臨江送別者。倘作何心。千古流想。亦足隳淚。今之燕行。計其程。不過三千餘。計其日。不過百五十。而猶復言別離之難易耶。灣裨曰。執事今無所眄之妓作別於此地。故强作大談也。官娃別淚。雖是副急。當其脉脉斟酒。潸潸沾襟。把袂叮囑曰。此去萬里。服水土。趁程途。節飮食。順時保。千金軀。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眠宜早。起要遲。如是之際。執事能不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乎。余曰。使我遇這時節。奚止揮淚。亦當痛哭一場。昔張大將鵬翼之爲西邑倅也。房妓之薦枕者。哭別於五里之亭。黃葉紛飛。衰草凄迷。西風殘照。角聲變徵。於是。將軍下馬執其手而痛哭。顧謂人曰。爾謂我爲別而哭之乎。胸中湮鬱。不平之氣。無處發露。今得觸境爲哭。哭而洩之。快哉快哉。此眞丈夫語也。君但見兒女子惜別之淚。獨不見夫英雄烈士窮途感時之哭乎。奈何奈何。馬頭曰。日已晩。一行幾盡發矣。余乃乘步轎。促令渡江。江流淺細。轎夫褰涉。水纔沒踝。至中江。船渡至三江。又褰涉。鴨江卽天下三大水之一。而發源於白頭山者也。以此水界限彼我。作爲關防。而淺水潺流。今不足以投鞭橫鎖。則固圉之方。亦足寒心。及渡登岸。家國從此渺然。回顧九龍亭。送別之人。猶立江頭。令轎夫疾走三里許。書狀官歇轎於路傍。見余至。謂余曰。渡江時。得句乎。余曰。只有一渡鴨江非我地。人情到此暗銷魂一句而已。書狀曰。自弘濟院離發時。擬賦遠遊一篇。及聞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之句。尙不得下筆。今又有一渡鴨江之句。可謂一字文章。令人氣沮。余曰。嘲我太甚。余果有氣沮處。記夫統軍亭柱聯乎。北極南溟爲表裏。高天大地此中間。月沙詩也。宇宙百年人似蟻。山河萬里國如萍。東岳詩也。兩先生大筆。固非後生所可月朝。而至若今灣尹上有樓臺平野色。中分天地大江聲之句。信與此亭爭雄。詩格雄渾。拳法豪健。此余所以氣沮也。余於弘濟院道中。口占一律曰。
匹馬蕭蕭萬里程。都門一出卽燕京。魯連志氣今東海。杜子文章古北征。笛裏關山驚歲暮。樽前風雨動寒聲。離筵不作幾微色。回笑人間剌剌情。
黃蘆白葦。一望彌野。行過十里餘。峯巒明媚。溪水縈抱。林藪掩翳。洞壑深邃。隱隱若有邨落。怳然鷄犬聲出於其間。山廻路轉。處處皆然。土地膏沃。可以耕墾。山川周遭。可以置邑。而彼我兩棄。遂成閑土。可惜可惜。午飯九連城。城址尙存。古者。九城相連。故有此名。高句麗時。亦嘗都此。所謂國內城。又曰靉陽城。金時。將軍斡魯拒高麗。築城於此。 皇明時。爲鎭江城游擊將軍府。今淸陷遼。仍爲空地。去今二百餘年也。灣府設幕支站。飯後卽發。到溫井坪止宿。三使所處。露地作堗。上設房幕。<small>{{Blue|房幕之制。灣尹李根友刱始。}}</small> 其他所處。掘坎熾炭。加杠其上。圍以簟幄如人字形。僅容二人。足以禦寒。列幕之連接。人馬之喧闐。有如軍行之止舍。而吹角吶喊。所以警虎也。時或間斷。韓裨招義州軍牢。而責之曰。竟夜吹角。已有前例。胡爲乎間斷。軍牢曰。小人不知其例。韓曰。此例也。吾於燕巖熱河日記見之。爾何謂不知。聞者莫不絶倒。
===二十八日。戊午===
晴。日出卽發。路有溫井水。略溫不甚熱。溫井坪之稱由此也。至湯站。有古城遺址。世傳明時所築。而不可考也。過蔥秀。蒼壁疎林。俯臨淸溪。恰似我國平山蔥秀。而奇峭峻發。反不及焉。 皇明倪文禧謙奉使東來。見平山蔥秀。與此相似。所以名此也。 <small>{{Blue|平山蔥秀有朱天使之蕃蘭嵎所書玉溜泉三字及朱天使小像。並刻于石壁。}}</small> 馬頭遙指柳田路右一塚曰。古之羅丞相墓也。二華表對立。半仆。墳形與我國無異。似是高句麗丞相。而墳名尙存。行人指點。亦可異也。午抵栅門。栅門卽一間草屋。兩扇板門。高纔丈餘。至於木栅。有似我國牧場之馬欄。只是界限。無足扞蔽矣。栅門有二十四處。而此爲居中云。余於平日。竊想以爲栅必如戰陣之樹栅。門如城闕之層門矣。今來所見。還不滿偏邦眼目。誠不足觀。乃追悔於心曰。東人之壯觀。必說燕京。而今到栅門。栅門如此。燕京可知。反不如稷下吾廬之並與草扉而無之。何其苟且若是也。彼人老少皆着新鮮衣服。出栅圍立。與馬頭輩握手。慇懃如重逢故人。而彼人之呼鄭太平者。十之八九。鄭太平者。宣川人。而上房轎扶囑也。前後入燕。凡爲廿餘次。其爲人善飮酒善華語。質直無僞。故彼人無不情厚而款曲。且鄭太平三字字音。與我東一般。故順口呼之。聊誇渠輩之能解東音也。俄而門開。隨三使步入栅門。鳳城將與章京,<small>{{Blue|如我國將校}}</small> 護送官,通官輩。次第椅坐於店廠。按報單。<small>{{Blue|我國使行人夫馬。匹入栅數爻之開錄者}}</small> 點檢人馬。三使去驂擡轎而過。一行乘車騎馬者並下。我朝使臣入栅門。下轎步過鳳城將所坐店廠。古例也。有一大臣。以上使入燕。謂鳳城將曰。吾雖小邦之人。其職則大臣。彼不過大國之一城將也。不可過執僇恭以辱君命。吾將回還我國。奏達天子。講定禮數。然後可以更入。卽令回轎。鳳城將摧謝不已。務使從便。乃以去驂擡轎爲約條。至今遵行云。行數馬場。入處於上使下處對炕。<small>{{Blue|魚姓家}}</small> 凡炕 <small>{{Blue|溫突也}}</small> 之制。一字屋之內。或隔楹爲左右炕。或通楹爲對炕。一間之中三分之地。築甎如墻。高五六尺。鋪甎爲堗。藉簟其上。炕必西南有窓。窓必限壁。窓箭甚闊。外塗以薄薄唐紙。正中一門爲出入之處。或兩或一。以板爲之。如我國庫舍板門。門隙空豁。隙風透寒。屋樑穹窿。無承塵。地必鋪甎。甎氣逼冷。炕堗炊薥黍十數柄。則湫氣上升如甑薰。可以蒸餠。招下處庫直。<small>{{Blue|自灣府差定下處庫直二人。渡江以後。沿路必先詣定下處。鋪陳。}}</small> 張目叱之曰。爾所謂炕。反不若溫井坪人字幕。吾寧露宿於地。不可經宵於此。另定他炕。然後可免臀矣。答曰。上使大監,副使令監,書狀使道下處亦是一般。小人以何心術。必定進賜下處於不堪宿之炕乎。大抵炊炕之法。只令微溫。今乃多炊而烘熱。此所以溫氣薰蒸也。遮以屛風。設以房幕。則禦寒有餘矣。余曰。何不告我借來屛風及房幕。答曰。何不問小人以處炕防寒之法乎。余無以答之。韓主簿適在傍。余謂韓曰。彼漢之答兩班。語有若弄操。何不打臀。答曰。彼漢何罪。必欲罪之。始制炕法者宜猛臀矣。余曰。始制炕法者誰也。答曰。若非獯鬻。必是冒頓。余不覺失笑。韓曰。執事渡江時。自稱兩班高掛於柳枝上。今又稱兩班兩班。兩班是何物。余曰。大辱見之矣。自廚房備進夕飯。木板上置一鉢飯,一器羹,一楪饌。饌則民魚如小兒掌一片。烹卵一剖。鰕醢少撮。椒漿半匙。合盛而已。飯則擧匙而水銀潑地。入口而恒沙淘河。氣忿忿面皮紫漒。準擬大叱喝。捉入乾糧馬頭。忽思俄於下處庫直。一遭無顏。又被强嘴於馬頭。則豈非大敗乎。乃忍住麤氣。低聲謂弘燁曰。第招乾糧馬頭來。曰。余家至貧。雖朝不食夕不食。飯必炊白米。饌必排數楪。床必有高足統營盤矣。汝之待我。今不如我東炭幕七分床乎。馬頭嘻嘻的笑曰。朝鮮米,朝鮮饌。俱爲較量上使道往還朝夕支供。載車而來。自軍官,譯員至于伴倘。皆是老米飰一楪饌。苟違此式。少不撙節。不得不貸用不虞備銀子。及至還到灣府。牢囚小人。盡賣家藏而不足。至於族徵。今行沿路。或六七人或十數人。伏於路傍。呈狀於三使臣行次。其狀辭卽曰。宣川某也某也。義州某也某也。昨年赴燕。多用不虞備。其害及於族戚。橫徵破產。今年又赴。則族戚之餘存者。必將擧皆蕩敗云云。似此擧措。進賜主已爲目覩矣。廚房定例。所以如此。至若高足盤。以卜重之故。爲三使臣行次。只帶三盤而來矣。余曰。老米何米。答曰。以稻種田。其米皮厚硬糲。然價廉於朝鮮。且無車運雇直矣。余曰。米哉米哉。米眞負老。老米飯果難堪。弘燁仰賴啄餘。飯太少。無以充其量。吾其奈何哉。店裡少女子皆塗粉揷花。强作妖艶之態。與鄭太平笑呢呢語娓娓。見余而隱避。從門隙而窺視。余謂太平曰。我國鄕里女人之汲水耘田者。不避尋常行人。或接語指路。而及逢兩班。則必回身而立。或低首至地。羞澁不能對面。余常疑怪。今中原女人又復如是。其故何也。太平曰。此不難知。朝鮮兩班素識禮義。且極尊嚴。故女人自知其露面接人之爲非禮。故自爾流出羞惡之心也。禮義之心。羞惡之心。豈有彼人我人之別耶。余曰。然。汝可謂能知天性四端者也。栅門內左右市廛。一字擺列。東西街路。縱橫繩削。雕窓綺戶。畫棟朱欄。碧榜金扁。無不炫燿輝煌。賣買物貨。皆內地奇珍。無不豐盛。余謂馬頭韓時良 <small>{{Blue|上房馬頭。義州人。}}</small> 曰。見栅門。殆同南山洞生員百兩價草家之門。門內市廛。較之我國雲鍾街六矣廛。不啻什佰。可謂外貧內富也。
===二十九日。己未。是月小。===
陰。東風。午後微雪。卽止。仍留栅店。爲一行車卜之整理也。早起進飯。飯盂蒙胄。饌楪加俎。比昨豐腆。余謂韓主簿曰。余之號令何如。余以進士行于世十五年。而未嘗居齋。故幸免號令進士之號。今到中原。一號令而飯與饌若是豐厚。此輩若以號令軍官稱我。則奈何。韓曰。吾聞昨者吩咐。哀乞也。非號令也。哀乞加飯。使人大慙。自稱曰號令乎。余乃噴飯滿案。入關帝廟。廟制。外施金碧。有若精洒。殿內塵煤堆滿。塑像與我國南廟懸殊。全無嚴威氣像。傍有佛寺及財神廟。廟門兩扇。分貼龍虎二字。門外有朱漆木柱。上頭鍮飾。左右對立。如我國將臺前帥字旗竿。每月朔望。懸黃紬雙旗於柱上。無處不然。凡寺廟宜在靜僻乾淨之地。而此在閭家市街之中。極涉瀆褻。從人曰。沿路寺廟。在在皆然云。與韓主簿入酒肆。酒保先問斟酒麽。余曰。斟來。酒保各置一小鍾於前。以小鑞壺湯酒。次第斟去。余先飮一鍾。卽白燒露也。纔得沾唇。未及澆舌。而味甚辣烈。毒臭射鼻。無下酒物。計還酒錢。每鍾十五文。余謂從者曰。沿路酒肆皆此㨾乎。曰。非也。皇城裏酒樓。眞可一飮。其他酒劣價昂。費鈔誠可惜。此如我東濁酒假家也。余曰。中原無色酒家乎。曰。色自色酒自酒。未見紅裙當壚處矣。余曰。各殿別監,政院使令,各宅廳直輩。以琥珀風簪水紗細笠。半醉半醒。踉蹌而行。日落西山。鳥鳥擁翅時。隊隊相遇於鍾路前禁府後。則不得不一飮於色酒家。而把酒唱歌。通姓通語之際。因境界之不合。就中一人。突地氣湧。揮拳使脚。打破酒器。左右跳踢。亦是浮浪,破落戶,潑皮漢第一快事。中原人之不識此。可謂欠事。
==十一月==
===初一日。庚申===
早陰晩晴。平明離發。從人皆貰車而乘。車是太平車也。車制。蓋如我國坐車。而兩輪之上設幈屋。馭用二騾。幹車的 <small>{{Blue|馭者之稱}}</small> 執長鞭。踞坐前左長杠上而揮鞭。則鞭末有聲。聲如霹靂。二騾瞥見鞭影。奔走效命。左之右之。惟人指揮。而屛息不敢橫逸矣。有一徐姓者。稱以同姓。來面款洽。余問曰。爾是徐宗孟子孫乎。曰。然。鳳城西北下一大庄院是吾家也。宗中一人。現在皇城作通官矣。栅門徐姓。自古稱吾宗。而欲問貫籍來歷。則其人目不識丁。非筆談可詳也。爲見鳳凰城。迂回十里。歷安市城。城在鳳凰山中。唐太宗親征高麗時。此城屢月不下。爲守將楊萬春射中左目。及其回軍。萬春登城拜謝。太宗賜絹百匹。此載金富軾三國史。而通鑑及唐史所不記也。城址尙存。可通線路云。而行忙未及見。轉入鳳凰城。歇息于鳳凰寺。登樓望見鳳凰山。特立於碧霄之中。藍壁靑巒如劈掌開指。三角,道峰不意復見於此。心目俱欣。頓忘行役之勞。舊栅門在外鳳城。而康煕時。以生齒繁息。加闢二十餘里。設今栅云。路見大車羣行絡繹。其制朴斲如我國卜車。載卜如山。車夫坐臥其上。駕以騾馬牛驢四五或六七或八九。無論車之小大。輪輻俱是井字形。軌轍同是一尺度。故前轍後轍。無不合軌。市肆屋宇之櫛比壯麗。果愈於栅門。而亦一都會也。止宿於乾子浦。自日暮時。寒風驟至。夜尤緊。路中偶吟一絶曰
金石山前日欲曛。鳳凰城外雪紛紛。車中坐計燕行路。路去三分僅一分。
===初二日。辛酉===
晴寒。風勢甚大。寒威忽劇。煖炕如露處。衾帷如潑水。早發。歷伯顏洞。元丞相伯顏征高麗時駐兵之地。渡甕北河。不過一川流。而稱之曰河者。蓋北地少水。水之稍大者。統稱曰河。貴之也。此水發源於白頭山分水嶺。過松站。又名薛劉站。唐太宗東征時薛仁貴,劉仁願駐兵處。古之鎭東堡也。午飯于黃家庄。三使同館于一炕。蓋午則同炕。夜則分館。例也。過八渡河。自此至通遠堡。峽路迂回。一水八渡。故名焉。自我國至燕京。此水正在中間。故又名半渡河。余曰。非也。八字華音卽半也。歷范家庄。抵通遠堡止宿。古之鎭夷堡。有土城舊址。堡有馬十三匹。初名羽遞。今避關帝諱。改以飛遆。一時之內。必行七十里。嘗有人夢一人。自稱張飛而言曰。今人知避俺二哥之名。反犯俺名。何不公也。
===初三日。壬戌===
早陰晩晴。寒稍弛。過畓洞。雖少泥淖。不見水田。至草河口。登州人曲學之。以學究僑寓於店舍。出示窓課錄曰。今夏所課也。中有鳥聲韵。花外離思觸。枝頭好夢驚一句。警發。傍有批評。淸新可誦。姓名余忘之。使于姓學童讀數行書。卽左傳也。咿唔舂容。無異東人。而句讀音響。無以辨別。過分水嶺。嶺東之水東流。嶺西之水西流。謂之分水。渡連山關止宿。一名鴉鶻關。卽 皇明總兵李如柏,賀世賢,閻鳴泰。將兵六萬。由淸河路。攻建州處。自此有捷徑。可以不由瀋陽。直抵山海關。成化十六年。朝鮮請改貢路。兵部尙書劉大夏奏以爲。朝鮮貢道之迂回。卽祖宗微意。仍不許。書狀渡灣時。作木牌。各書入北下隷姓名居住。分給各人。到此點考。余曰。無牌潛越者。法當斬矣。不斬。則法不立矣。點考而無牌。則豈不難處乎。闔眼誠好矣。書狀曰。雖欲闔眼。無債奈何。一譯曰。昔有一書狀。期於搜出無牌者。非徒法不行。使灣校率行時。多費心力。反爲昌被。別行異於冬行。本無潛越者云。
===初四日。癸亥===
晴。稍暄。過娘娘廟。廟在連山西五里山峯之頂。卽叢祠也。踰會寧嶺。嶺傍有三石峰列峙。號兄弟巖。嶺之上有石如虎形。又名虎狼嶺。虎狼之與會寧語音近似。疑是訛讀。而未知孰是。嶺之頂有關帝廟。甚靈異。一行下隷爭供金錢。禱其往返之安穩。嶺之名。或稱天磨。或稱大高。嶺底有盤龍寺。抵甜水站午飯。蓋八站之水多苦鹹。而此獨甘洌。故名。踰靑石嶺。嶺之石或靑或藍。可供硯池書鎭之屬。而無所稱。恨無鑒賞者也。兩嶺。遼左大關隘也。較諸我國摩天,大關。不啻如培塿。而以險聞於天下。何也。昔 孝廟入瀋時。駕次靑石嶺。有陰雨胡風之曲。追思當日。那禁風泉之想。到娘子山止宿。唐太宗東征失途。夜聞鷄鳴。尋林藪中。遇一娘子會歡。天明視之。乃一塊石。其形如鷄。建鷄鳴寺於山腰以祀之云。
===初五日。甲子===
晴。東風。塵沙彌天。不辨咫尺。一行上下。擧蒙塵土。俱無人形。余謂韓主簿曰。自入燕路。五官無所用矣。車聲甸甸。常作晴雷。雖有千兵萬馬之追後者。無以聞。耳官自聾矣。語音彼此不通。與幹車的竟日同車。一語不相接。口官自噤矣。塵煤撲面。兩眼俱眯。目官亦自盲矣。至於鼻不得息氣。咽不得呑涎。便一生病身。如是而幾何不眞發狂症耶。謂馬頭曰。汝輩眞非人也。吾有使役。雇汝往還六千里。則酬直討索。必也十里十錢。而燕行所食。或有銀三四兩者。以銀計錢。錢不當雇。備經風雪。不言苦況。此非心術之病耶。答曰。此是小人等誤入也。往來盤費。不過小泉二十弔。<small>{{Blue|謂兩曰弔。栅門。以一百六十葉爲一弔。皇城以內。以五百葉爲一弔。弔音子爲。}}</small> 五朔支過。可謂空食。得邊賣 <small>{{Blue|以譯院諸員物貨。互爲交易。謂之邊賣。}}</small> 而橫財。則足以資生一年。轎扶囑,引路等名色。最爲至薄。此亦縛頭而爭圖。得緊逕。畢竟納賄而得之。所食有定。而賄隨而多。小人等此行。亦將不廢而自廢矣。早發。見邨落殷富。人物精明。平原良疇。力農資業。入栅以後。此地稍爲開豁。午飯于王寶臺。或曰。王寶卽王八。漢語之聲相近也。俗稱王八爲鱉。此地有鱉峰故云。路傍人家燒香禮佛。蓋其俗以朔望。焚香祈福于關帝。且有財神之貼壁者。每日虔禱。冀其興旺。至於楹聯柱貼。如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史記中有貨殖傳。周官半是理財篇等句。可見俗尙之重財也。遼左所經。無一水田。以爲關外水田有禁制。故惟高麗堡有之。踰磨天嶺。一名馬蹄嶺。嶺西有唐太宗駐驆山。又有王祥嶺。古孝子王祥之所居。此訛傳也。氷鯉王祥不曾居此。居此者卽 皇明時王祥。祥之祖以元將。明初歸附。其子佐成祖。開燕京有勞。封遼東都督。其子祥襲其職。故北有都督王祥墓。歷高麗叢。始見山側冢墓纍纍。墓前有石床。床上設石香罏,石酒壺,石爵。又有表碣。一似我國墓制。意者。高麗被虜人。尙遵東俗而然也。過阿彌庄。馬頭欣然告曰。白塔見矣。南望遼西。塔頂巋然於雲間。從此無山。平原曠野。一望無際。恰爲八九百里云。漸近遼城。車馬雜遝。入由東門。<small>{{Blue|扁曰綏遠}}</small> 屋宇井井。雕窓粉壁。繡戶綺楹。極其精巧。轉入市中。每鋪樹以朱紅高柱。或樹玄木高牌。所賣之貨名。以金字刻于其上。又或懸以所賣之物㨾。如興盛店,裕興局,成衣老鋪,首飾店,貨眞價實,不悞主顧,仕宦行臺,草料俱足等名色。是書其貨名也。如木刻扇子,烟盞,銀錢,酒壺,紙麪等名色。是懸其物樣也。茶市,香鋪,錦店,藥局。其他種種名色。炫耀人眼。不可名狀。穰穰煕煕。肩摩轂擊。眞是大都會也。城堞。四圍方正。累甓以築。自外觀之。宛是粉墻。齊整高峻。不可攀登。內築亦然。雖在平地。可以守禦。路見婦女多纏足如弓形。行步不便。遇風則或杖而免仆。滿女不然。按婦女弓足。起於李後主使潘妃。以帛纏足。金蓮貼地。行其上。謂步步生蓮花。<small>{{Blue|墨莊漫錄}}</small> 見樂府雙行纏辭曰。新羅繡行纏。足趺如春姸。他人不言好。我獨知可憐。知其起於六朝。然史記云。臨淄女子彈絃纏足。又云。揄修袖。躡利屣。利屣者。以屣首之尖銳言之也。又石崇屑沈香爲塵。使姬妾步之無跡。比諸潘妃。殆已先之。盜發越王塚。得宮人玉屣。晉世履有鳳頭,重臺,分梢之制。<small>{{Blue|襄陽耆舊傳}}</small> 唐杜牧之詩。鈿尺裁量減四分。碧琉璃滑裹春雲。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畫裙。段成式詩。醉袂幾侵魚子纈。彯纓長戛鳳凰釵。知君欲作閑情賦。應願長身托繡鞋。又如六寸膚圓光緻緻及慢移弓底繡羅鞵之句。可見弓足之風已久矣。然燕,趙女子三四歲卽纏。故天然纖小。並無弓形。弓形者嗤爲鵝頭脚。不足貴云。城內有文武兩官員。錢穀甲兵。武員主之。商民詞訟。文員主之。中國官制。郡縣各置文武官。文是漢人。武是滿人。似出於禦侮之策經遠之謨矣。出西門。<small>{{Blue|扁曰順安}}</small> 入關帝廟。廟宇極其宏麗。自栅至北京。關廟非止十數。而無此比也。按。洪武二十八年。建漢壽亭侯廟於鷄鳴山。漢壽本亭名。今人誤以漢字爲句。永樂中。始載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官致祭。後主景耀三年。追諡壯繆侯。宋徽宗崇寧元年。追封忠宜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壯繆義勇王。淳煕十四年。加封英濟王。萬曆四十二年。進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振天尊關聖帝眞君。年前回子之亂。討平張格爾時。有關帝顯聖之功。勑令州郡。於所在關廟增修虔報云。此廟金像。身軀壯大。左右翼廊皆有畫圖。卽關公戰捷之象。而右廡配以趙子龍。左廡配以張桓侯。桓侯之前。亦像范疆,張達跪坐受誅之狀。固是好事者所爲。而亦足爲千古快心事矣。廊之南又建二層樓。東扁曰晨鍾。西扁曰暮鍾。縹緲飛翔。制度絶巧。其前又有木牌樓。樓上多揭扁額。如曰萬古英風。曰協天護國等類。不可殫記。凡佛寺神廟。必有鍾樓鼓樓。在前對峙。晨夕考擊。以爲日例。出廟門。北迤至白塔下。塔高約十三四層。長幾數百尺。圍十七八間。累甓爲八面。面各石刻三佛。下廣上尖。每層加簷。簷端皆懸風鈴。最上頭樹銅柱。節其莖如竹節。維以銅索。宛是兜子上三枝金鎗。第四層大書碧漢流光四字云。而今無矣。蓋唐太宗征高麗時。命尉遲恭建此。塔面舊有坎字銅碑記云。凡八稜。高三十六丈。圍十七間。而今無可攷。面面頹敗。風雨剝落。用力甚鉅。而荒涼如此。惟彼狼居勒碑,交南銅柱。未知尙存否。英風偉烈。留得竹帛。千古不泯。較此如何。或云。華表柱者尤極誕妄。古人傳記。以華表爲城門柱。而舊在城中一民家。今失其所云。按王鳳喈事類通編奉天府卷曰。華表山在遼陽州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故名焉。柳夢寅集曰。使行時。入華表關。有柱高十丈。下有石碑。畫一鶴。傍刻令威詩。其北有寺云。舊遼東。漢時爲陽平城。五代時爲渤海。後屬遼金。而城址猶存云。依城迂回。至東城下。北轉而渡太子河。燕丹逃秦入燕水處。一名衍水。又云。上流三十里臨河有石城。世傳高句麗太子守城。城陷。投河而死。故名云。到迎水寺止宿。<small>{{Blue|或云。白塔。明中葉圮壞。武宗正德重修。}}</small> 詠白塔以示澹人。<small>{{Blue|書狀別號}}</small>
白塔十層勢欲隳。層層剗削層層奇。一天曠矣身偏聳。大野茫然影許遲。乘鶴仙人餘故郭。征驪皇帝但荒碑。浮生坐數千年劫。紺雨藍風任過之。
===初六日。乙丑===
晴。日出後發行。歷接官廳。瀋陽將軍巡邊時。遼陽,鳳城將出站迎接處也。午飯于爛泥堡。遼野中最稱沮洳地。而今行路乾穩涉。皆謂罕有。抵十里河堡。止宿張鵬翮家。問是橫渠之裔。世代久遠。不可記云。見其壁上。有三位主櫝。從者開視。在中之主。卽其祖考祖妣之位。而雙書於一面之內。在左之主。卽其考位。在右之主。卽其妣位。各書於一面。且考妣皆書姓氏。傍題亦書姓名。但主㨾稍長。櫝制如我國。列置三櫝。前排鑞臺一雙香爐一坐。而全無帷帳之遮蔽。坐臥其下。褻瀆太甚。自栅至此。無論閭家店舍。皆有財神之祀。而無祭先設位處。獨於張家有之。無乃先賢遺裔之故歟。澹人以遼野詩示我。卽五律一則也。以七律答之。
行到遼陽一壯哉。茫然楚色逐眸開。車從莽蒼穿難盡。路切空靑劃以回。四際無雲邨轉出。一天如水樹浮來。誰知極北春光早。羌笛聲聲怨落梅。
===初七日。丙寅===
晴。鷄鳴離發。午飰于白塔堡。此處白塔。亦可謂壯觀。比遼陽白塔。其高纔半。而八面甓築。中虛上穹。其高七層。每層必重檐架椽。閭閻環居其下。問之居人。不知何時所建。而亦甚頹敗。渡渾河。一名耶里江。嘗聞 孝廟在瀋時。淸人進一區菜田在河邊。建亭名之曰野坂。今不知其處。到瀋陽城外門。門如里門。環以土城。從者曰。自年前南匪以後。始築土城云。城如我國閭家之土垣。不可久完。以大國而有此姑息苟且之事乎。三使陪表咨文。以次入城。由撫近門行。館于城南閭家少憩。改服道袍。與三使同詣太學。四拜庭下。陞殿奉審。則當中奉安至聖先師孔子之位。朱漆木牌。以金字雙行書之。右用漢字。左用滿字。朱子在西從享之位。從享凡十二位。皆朱牌金書。雖兩程子在廡位。此與歷代有異。而我國所未遑也。殿外楣揭先覺斯民。殿壁揭萬古師表,<small>{{Blue|乾隆筆}}</small> 與天地參,<small>{{Blue|嘉慶筆}}</small> 聖協時中,<small>{{Blue|道光筆}}</small> 德齊幬載。<small>{{Blue|咸豐筆}}</small> 其尊仰斯文如此。啓聖祠在殿後。當中有五位牌。書叔梁公,防叔公,祈父公,木金父公,夏伯公。是夫子五世並享也。左右六位。周濂溪之父,蔡西山之父。亦從享焉。欲入明倫堂。牢閉不許。欲入書院。<small>{{Blue|國子監}}</small> 門者以爲欽差來留。外人不得入云。轉到行宮。有碑以滿漢字雙書曰諸王以下人員等皆下馬。由文德坊牌門 <small>{{Blue|東掖門}}</small> 而入。顧瞻宮籞。丹雘眩眼。試士有閣。較射有場。黃瓦碧甃。朱欄玉砌。面面出色。嘗聞盛京文溯閣藏四庫全書。不知在於何處。宮門之內。盡鋪花甎。窮極巧麗。未知迷樓何制。艮嶽何狀。而恐無以加此也。纔移數十步。有太廟門之扁。太廟旣在此。則社稷必在其右。而未及武德坊牌門。<small>{{Blue|西掖門}}</small> 忽有守者阻搪。徑出過西街。卽三學士成仁之所也。追念當日。猶不禁志士扼腕慷慨之懷也。朝鮮館在東門之內。館中有封鎖處。卽 昭顯世子, 孝宗大王所御之室。今爲都卜馬頭率夫馬留接之處。余曾見海東瑣語中有一編文。今記其略曰。
孝廟在潛邸時。有一竗年女子求見自家。<small>{{Blue|大君稱號}}</small> 願爲婢使。觀其貌。雖無姿容。氣骨淸秀。決非賤流。遂許。邃室寢食閱數月。忽告去。問其所向。曰。漠然無所向。醫閭有古師。不知今尙在否也。因飄然而去。及御瀋館。一日夜靜月明。東歸之思不禁。悽然散步庭除。西風颼颼。疏燈熒熒。一女子杖劍前立曰。自家能記賤女乎。 孝廟視之。戴珠冠。揷翠羽。腰束蠻裝。足躡雲襪。雙手携三尺靑蛇劍。竦肩若鶻。凝眸如星。意認其劍客。良久答曰。未記。曰。往年久留宮中。抑忘之耶。問何以至此。曰。幼好劍術。欲求託身。遍行天下。遂結緣於九大王。已有年矣。今聞自家到此。更願一瞻儀容。乘夜而來。備敍經歷。歔欷者屢。以如此如此善保龍軆。再三申囑。冉冉而逝。其所爲說。不傳于世云。此近齊東俚諺。而亦安知其非眞歟。
城裏有八衙門將軍衙門。奉天衙門,學政衙門,五部衙門。將軍英隆。<small>{{Blue|旗人}}</small> 奉天府尹堂景霖。工部侍郞錫霖。戶部侍郞書元。刑部侍郞善燾。禮部侍郞和色本。兵部侍郞富呢雅杭阿。蓋中國軍制。漢人爲民。故能爲商爲農爲工。滿人但屬於旗軍。名隷軍籍者多是壯健。官給粮銀。妻子亦計口而給。故無所事於生理。臨陣戰亡。則錄用其子孫云。按。盛京。古肅愼地。瀋水。一名萬泉河。瀋陽之名由此也。淸太祖獨斷定都於此。。癸卯。修建城垣。己亥。始製滿字。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來攻。號四十七萬。淸祖大敗于薩爾滸山。卽漢語木廚山也。<small>{{Blue|姚文田詩註}}</small> 方物諸種到栅。交付於鳳城將。次次遆運至瀋陽。又爲交付於章京。到北京。交付於我使。以爲進獻。乾隆時。以朝鮮方物之難於運致。特定此例也。方物未及到。首譯 <small>{{Blue|方禹敍}}</small> 留此云。瀋陽稱盛京。與北京,南京,興京爲四京。其地方東南至鴨綠江五百七十餘里。東北至回客塔二千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北至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爲蒙古地境。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去寧古塔一千三百餘里。船廠在瀋陽,寧古塔之間。瀋陽之地。北極出地四十二度。當天星析木之次。入尾宿十度之分。古挹婁國。唐置瀋陽。遼改興遼軍。洪武始置衛。詠詩志感。詩曰。
設險蒼茫野。瀋陽知在斯。行人今日淚。東國百年悲。學士成仁處。 先王滯館時。不才身已老。把酒漫吟詩。
===初八日。丁卯===
晴。早由外攘門出。門樓跨十字街上。樓下四方設門。與路相直。東西南北。衚衕相望如繩。市肆門戶之櫛比。四方如一焉。門上有懸門。以板木爲門。用轆轤下上之。門閉後。始下懸門而疊閉之云。蓋瀋城之內。東西南北。皆有十字閣。其下有四門。各通四街。閣之上懸大鍾。崇德時。有軍國機謀。欲與諸將會議。則輒撾文政殿大鍾。而城門八處 <small>{{Blue|德盛,天祐,福勝,地載,撫近,內治,懷遠,外攘。}}</small> 皆鳴鍾而應之。鍾閣則牢鎖。不許人登。前有大碑。書曰。寬溫仁聖皇帝 <small>{{Blue|淸太宗}}</small> 勑建。崇德二年 <small>{{Blue|丁丑}}</small> 月日立。行數里。入實勝寺。卽東人所稱皇帝願堂也。其說無稽。按盛京通志。天聰初。西蕃喇嘛僧 <small>{{Blue|喇嘛。卽道德無上之稱。}}</small> 駝載玉璽。<small>{{Blue|傳國璽}}</small> 牽烏牛,白馬而來曰。東方聖人出。故奉獻。因建此寺。今考嘉慶乙丑瀋幸時行宮壁上板揭詩。有松,杏捷後建寺之語。兩說之不同。何哉。意者。崇德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軍於松山,杏山之戰。歸建此寺。以紀戰勝之績。實勝之額所由起也。仍追奉西蕃所獻玉璽。以誇耀之歟。抑寺之創。實在天聰。而其後崇德卽其寺。豎紀績碑。且易其額歟。
余按。楚以卞和所獻之璞。琢而成璧。後求婚於趙。以納聘焉。始皇並六國得之。命李斯篆之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使玉工孫壽刻之。<small>{{Blue|太平御覽又以爲始皇以藍田玉制璽。李斯以魚鳥篆刻之。}}</small> 秦子嬰奉璽。降沛公於軹道傍。高祖卽位。服其璽。因世傳之。謂之傳國璽。漢孺子未立。藏於未央宮。莽簒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太后怒罵。投璽於地。螭角微玷。璽仍歸莽。及更始滅莽。校尉公賓得璽。詣宛獻于更始。赤眉殺更始。立盆子。璽爲盆子有。盆子獻于光武。至獻帝。董卓作亂。孫堅得之於城南甄官井中。袁術奪之於堅妻。術死。荊州徐璆送璽於許昌。獻帝遜位。並以璽歸魏。隷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璽。魏亡。璽歸於晉。晉懷帝遇劉聰之害。歸於聰。聰死。歸曜。曜滅。歸石勒。勒滅。入冉閔。璽寄於劉,石二虜。共五十三年。以晉無璽。謂之白板天子。晉征西將軍謝尙。購得於冉閔之將軍蔣榦。以還東晉。時穆帝永和八年也。是後宋,齊,梁,陳相傳。以至於隋滅陳。陳蕭后與太子正道。並璽入突厥。唐太宗 <small>{{Blue|寶璽未得。乃自刻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small> 貞觀四年。蕭后與正道。自突厥奉璽歸于唐。朱溫簒唐。入於溫。莊宗定亂。入於後唐。莊宗遇害。明宗嗣立。再傳養子從珂。是爲廢帝。從珂自焚。自是璽不知所在。至宋哲宗。咸陽民段義獻璽。及徽宗爲金所虜。凡有寶璽。金皆取之。璽凡十有四。宋之南遷二百年。無此寶璽也明矣。自金取於宋寶璽。出處得失。未見明說。而元至元三十一年。中丞崔彧,秘書楊桓獻璽。而辨其文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此爲傳國璽云云。旣曰與從珂同焚于洛陽之玄武樓。而他日段義得之。獻于宋哲宗。旣曰入金。與金哀宗同焚于幽蘭軒矣。翟朝宗又得之。獻于宋寧宗。璽之贗跡。在宋屢敗露矣。而元之崔彧,楊桓。又何由得之。以此觀之。今西蕃所獻玉璽。非傳國璽也明矣。然則此璽果是何璽。而來獻于淸朝立國之初乎。縱使眞得秦璽。亦無道之物。亡國之器。豈舜之五瑞,禹之玄圭乎。自秦以來。璽爲輕重於天下。所重在於璽。而天下反輕。是豈非區區婦人之智乎。
又按開國方略曰。天聰九年九月癸丑。貝勒多爾衮等。收服察哈爾部衆。獲歷代傳國玉璽。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棄都城。携之入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越二百餘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山羊三日不囓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璽乃見。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爲察哈爾林丹汗所破。璽歸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貝勒等聞璽在蘇泰福晉所索之。旣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璵爲質。交龍爲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多爾衮等喜甚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遂收其璽而還。太宗設黃案。焚香受玉璽。親捧之。率衆拜天。禮畢。諭左右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天以畀朕。非偶然也。此與盛京通志西蕃喇嘛僧駝載玉璽之說有異。未知璽之瑞有二至歟。
正殿安佛像。似是喇嘛之像。殿扁曰海月常輝。殿內左柱掛乾隆所射弓鞬。右柱掛嘉慶所射弓鞬。弓㨾絶大。皆是錦裝。前有床卓。卓上羅列螭刻烏銅香爐漆燈。晝夜常炷。其他寶貝精巧燦爛。當中有一部佛經。漆紙金書。末有臣和珅書四字。和珅。卽乾隆寵臣之專權者。意者。以此獻媚。而珅敗後猶存也。殿東有行宮。香案寶榻位置方正。殿西有禪堂。卽蒙古僧羣聚講經處。而擺列禪榻而已。庭東西各有碑閣。而西碑滿字不可解。東碑漢書。書曰蓮花淨界實勝寺紀績碑。行忙不得詳見。東西皆有廊廡。廡中皆有佛像。又有樂器及戱具。如百獸之楦。積之與棟齊。又有儀仗之屬。似是臨幸時設戱如魚龍,曼延之具。南墻外有蒙古守直之房。首僧年老不見外人。其餘僧徒二百餘。或着黃衣。或着赤衣。皆蒙古也。其中年不過十二三者四五也。因守直僧有闕。皇帝特命蒙古年幼者遆送塡代。僧各月給銀二兩。首僧統計一歲俸銀千餘兩云。僧與馬頭輩語。馬頭輩褎如充耳。口呿不能對。余問馬頭曰。何也。曰。彼以蒙古語薰我。不知爲何說。余曰。快哉。曰。何快。曰。自入栅以後。汝輩輒謂余曰。作行幾日。沿路所經習聞滿語。不啻衆楚之咻。而不解一句。未學一言。以此鈍聰。何以記誦四書三經乎。昔有一相公使行時。比至皇城。盡得滿語。街談巷說。賈豎鄙俚之言。無不通曉。譯員輩皆以爲不及。此非口讀。卽不過耳剽。則聰明何若是懸殊乎。余聞此發騂。無以答矣。汝輩之赴燕。自以爲二十餘行。則聞蒙古之語。可謂習熟。而今與蒙古語。一不能開口。汝獨非鈍聰耶。今吾多解滿語。赤飯者。吃飯也。何于睡者。好睡也。斗流者。猪肉也。只丹者。鷄卵也。謂主人曰掌樻的。謂車夫曰幹車的。問人年歲。則曰道多年紀。問何物貨。則曰甚麽東西。馬頭恰恰的笑曰。壯哉。進賜聰明也。初行能識四五轉語。若三四次燕行。可識十數條件矣。赴燕下人。自有生之初。不識天地字。一番到燕。通解漢語如有宿講者。箇箇如是。余曰。兩班聰明。本不及常賤也。昔金柏谷以文章鳴世。而曾讀伯夷傳一篇一億一萬三千遍。而猶不能突誦。一日尋訪友人。友人不在家。只有十一歲童婢應門。柏谷留訊於童婢。而旋疑童婢之不能誦。問童婢曰。能誦傳喝否。婢刻下立誦。不錯次序。柏谷曰。這聰明這聰明。始可以授伯夷傳。汝輩聰明。直不過盲者直門也。遂進茶少憩。步出距馬木紅欄外。有碑曰。諸王以下到此。皆下馬。滿,漢字雙行而書之。登車就路。歷塔橋。由徑路而行。從者言。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在開運山下。北距十餘里。而樹木如雲。可望而不可辨。嘗聞福陵山名天柱。昭陵山名隆業。渾河界其間。太宗有二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經百戰。成殊勳。今昭陵前二石馬是也。又聞永陵內寶頂上。生瑞樹一株。圓覆城匡云。<small>{{Blue|此載姚文田邃雅堂集}}</small> 抵永安橋。築路始此。蓋皇帝瀋幸時。御路當中。築灰爲馳道。比諸左右配道。高爲一尺。以遼路泥濘。車行不便故也。見今瀋幸年久。築路幾盡平夷。橋梁擧皆朽頹。橋成於崇德時。而嘗聞本朝人金萬海。年二十。被虜赴役。築永安橋以賃食。後贖還。而能爲滿語。屬譯員。入燕過此橋。手撫橋之第幾石。流涕曰。此吾所負石也。同行譯官鄭忠元聞而傳之云。午飯于大方身民人劉桂芳家。案有書籍。能通經史。曰。伯兄蕙芳善文學。方在數十里外訓蒙。鄭太平指一村家曰。年二十時。赴燕到撫寧。有一女子。年少美艶。而形容憔悴。衣裳襤縷。携短筇。步步蹣跚而來。伏三使下處曰。家在廣東。開店資生。家夫消折本錢數萬金。一朝不知去向。十餘年漠然無聞。或傳生在關東。爲人傭雇。故爲尋其跡。單身離家。今爲四年。跋涉幾萬里。幸到於此。尙不得其處。而盤纏絶乏。願蒙恩賜。語音凄切。精誠懇到。三使各給五緡京錢。<small>{{Blue|小泉也}}</small> 百拜叩頭。出門啼哭。于其時也。朔風蕭瑟。塞雲慘憺。若有助其悲哀。人莫不感其義歎其節。爭出銀錢以贈曰。前路尙遠。庸備盤纏。女人獨受東人所贈曰。吾聞朝鮮禮義之邦。此邦人所贈。何可不受。至若本地人。恐有他意。義在必辭。故所經諸處。一切却之。聞者嘖舌曰。賢哉女也。及回路到此。入泡局。則乞錢之女。現居於此。問厥由。曰。向日。抵此遇夫。仍開泡局云。心竊以爲至誠感天。正謂此也。其後歷路。到輒相面。今生四子。家產漸饒。其女亦老矣。余曰。願見其面。曰。渠必不肯。然回還時。可以問之矣。以詩贈澹人。詩曰。
箭橋邂逅曉燈殘。伴渡龍灣歲又寒。萬里靑袍今學士。五旬華髮一郞官。知心湖海登樓詠。對泣山河擧目嘆。莫道從前傾蓋晩。無忘此日接盃歡。
澹人以詩答之曰。
<small>{{Blue|三行缺}}</small>
===初九日。戊辰===
晴暄。到巨流河。卽金遼諸水都會處也。又二里渡周流河堡。崇德所築。而城堞甚固。今有驛丞治之。屬錦州廣寧縣。萬曆舊堡在西岸。城址至今尙存。午飯于新民屯。屯是瀋西大都會。人民市肆之盛。儼若邑治。比遼陽等處。不啻過焉。康煕時聚民成邑。隷廣寧。北距蒙古地方四十里。兩界物貨交易于此。故市肆若是殷實。而民戶殆近七十萬。禦敵之意。亦在其中矣。余問店主曰。此處田稅幾何。答曰。田有六等。隨其饒瘠。各有加減。而十畝爲一日耕。稅爲銀子一兩。土沃處二兩。大槩如此。過柳河橋。自此民家擧皆無樑屋。不起脊。蓋板塗灰。或曰。明時遺民造此屋制。以示無上之意。或曰。近海多風。故以防捲茅飛瓦也。到白旗堡止宿。有以鐵索穿熊鼻而行者。使之呈技。牽熊者以鼻竅鐵索。移鎖其項。熊乃人立而行數回。忽仰臥。以四足使槍使棒。惟意所欲。
===初十日。己巳===
晴暄。歷一板門。市井之櫛比。與新民屯相上下矣。至二道井午飯。見一小兒。衣服整楚。儀容淸峻。料非常賤。問其姓。曰宗親。其名祥焜。其父文恪以瀋陽刑部主司。瓜遞還京。內眷追發抵此。兒年九齡。能通三經。好馳馬云。曾聞店壁上有題五言古詩一篇矣。今十餘年之間。無以訪其處。且其詩。卽飽經世故。習知俗態者之所作。而何人何時所題與其寄托之本意。莫有傳焉。甚可歎也。詩曰。妾着石榴裙。艶色侔花片。爲郞作羹湯。點汚幾欲遍。未肯令郞知。棄擲復偸換。非不重羅紈。恩深命且賤。其下有淚泉二字。行數十里。有一小峴。問其名。曰月峰山。遼野八百里。未見培塿。而獨此地有山。路出山腰。下車登頂。俯覽四野。胸襟爽然。北望毉巫閭山。橫亘千餘里。卽周禮幽州之鎭。皇明時。賀欽先生之所隱處。起伏天際。馳騖雲端。其北則蒙古鮮卑之地。可謂天限南北。余見毉巫而有感於懷。仍拈韵曰。
巫閭大幹白頭來。來作長城抵海廻。天造此山分華界。如今華界孰分開。
從者曰。遼陽白塔見於東方雲際。而老眼霧花。未能遠窮。過烟臺站。自此始有烟臺。制如我國烽臺。但築在平地。高爲數十丈。圍亦如之。所以置守兵而通警急者。世傳戚繼光所築。或云。袁崇煥爲防建州而設此。五里七里。纍纍相望。而見今頹圮。幾夷其半。可知其無所事兵矣。夕抵小黑山止宿。學究張振鏞。字立武。號臨溪。保定府人。年今四十八。有子四人。率家眷住此二十餘年。與其弟子劉廣泉來訪。余患感苦劇。不能久話。勸送於三房。約以回還時往謝。東八站水味不甚惡。自老邊城以後。鹹如和漿。色又深黃。煎茶灌器。津流如涎。飮到胸膈。便覺燥閼痰盛。余謂書狀曰。自此至皇城水品如此云。將何以堪之。曰。我東順天,黃州。最稱水土之惡。而人皆求其倅。君將厭避黃州之萬兩乎。余曰。兩邑之水。洗錢而飮。故非但無病。病貧者潤。病痿者肥。黃州錢流涎無益。黑山水飽喫添病。冤乎冤乎。烟臺站有詩曰。
五里一墩七里臺。墩臺烟燧覘兵來。覘兵無救崇禎禍。戚帥當時枉費才。
===十一日。庚午===
早陰。飛霜如雪。見村閭林木皆着霜花。俗謂之山稼。或謂之木稼。一望皓皚。便若萬樹梨花。而枝條亦皆白玉雕削矣。到中安堡午飯。自此距北鎭廟纔數十里云。而行期甚迫。未能歷覽。可恨。抵廣寧店止宿。
===十二日。辛未===
晴。大風。午飯于閭陽驛。過望山堡。蓋巫閭一山。氣勢峻極。形軆磅礴。橫亘西北。自四五日來。無日不見。昨今稍稍在背後。西南望大野而去。忽見石山。當面縹緲。橫看側看。移步換形。不覺叫奇。問其名。曰十三山。屈指計其峰。擧其大則不及之。總其細則又過之。未知命名其義何居。此地本是石山站。而石山站三字。華音之柴酸棧也。柴酸棧三字。東音之十三山也。華,東二音。未知其孰是。而訛傳誤讀。亦或無怪。五代史胡嶠北行記。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自此幽燕二千里。金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間云。則恐亦非訛也。山上有金牛洞。水石甚奇云。抵石山站止宿。自柵距皇城。此爲半程。幾日之行。才到半程。坐思前程。躁症陡起。竊欲飛也似瞬息到皇城。而不可得。如是思量。輾轉失睡。
===十三日。壬申===
陰。過大凌河。河氷已合。而大車卜重。猶慮河氷之未堅。皆將由橋。而不可方軌。。故橋東西大車之停輈者。不下數三百。次第過橋。不敢爭先。雙轎及坐車。皆由氷路。旋轉如蓬。亦一快心也。鄭太平曰。胡人之驅車者。每多愚頑。沿路大車與使行狹路相逢。輒有惹鬧生梗者。十餘年前。隨副使到此橋。書狀先行爭路。數十車夫打倒三房下隷。至破傷書狀坐車裝蓋。副使迫見景狀。怒叱渠曰。必捉一車夫來。如或未捉。當打殺汝矣。渠亦氣憤。忿不可耐住。拔轎杠大呼。車夫一齊四散。乃二步作一步。盡力追趕。踴躍擲杠。中一大漢之腦後。翻倒在地。更擧杠亂搗之。解渠纏帶。結縛到店。副使怒猶不休。決棍二十度。方草禮部呈文。迎送官來乞萬端曰。皇上聞知。則罪將及身。副使曰。幾千里同行之義。不可恝然。使迎送官嚴懲之。於是。迎送官究覈三十餘車夫姓名。捉囚縣獄。車卜所載東西。一傡屬官。自是厥後。車夫見我行。必讓路而過。余曰。副使誰也。曰。無識也。故年久已忘之。此地卽明將劉綎戰沒處。數十萬衆一時俱沒。每當雲陰雨濕之時。如有煩冤之聲。年使渡河時。必有乖風凄雨云。按。劉將軍綎勇敢善戰。每奏功以負氣難下人。旋起旋廢。畜健兒,戰馬。雖家居。豢養如平日。黃貞父令進賢。將軍款之。偶値技勇。命取板扉。以墨筆錯落亂點。抽箭擲之。皆中墨處。又出戰馬數十餘匹。一呼俱前。麾之皆却。噴鳴跳躍。作臨陣勢。見者稱歎。將軍曰。某投閒何足惜。獨令羣馬伏櫪思戰場可惜。言已歔欷。貞夫亦改顏良久。明史。杜松扺渾河戰死。馬林抵二道關敗績。劉綎獨深入三百餘里。克十餘寨。至深河。敵詭爲漢卒裝。透圍夾攻。遂戰沒。朝鮮將金應河亦死之。開國方略云。劉綎戰死達哩岡。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執送明兵之匿其營者。兵敗來降。太宗以其報恩而來。不加罪。又云。大凌河戰時。有黑雲大風。敵縱火。逼我軍。天忽反風。焚敵兵。遂大捷。時天聰五年九月也。<small>{{Blue|明史無大凌河戰}}</small> 姚文田詩註云。大凌河。明軍屯據之地。太宗破明錦州兵於此。掘壕築壘。仍爲畜牧之所。不煩芻豆供億。而馬政之殷盛。遠軼前古云。今見牛羊之放牧。殆遍野矣。有詩曰。
大凌河畔雪紛紛。戰壘遺墟尙黑雲。纍纍京觀皆漢卒。行人慟哭劉將軍。
歷四同碑。卽明都督僉事王平,王宗盛之墓碑。萬曆中。王氏父子兄弟俱爲立節。豎碑褒之。墓四隅各立一碑。而碑㨾相同。故稱四同碑。今存二碑二龜趺。過雙陽站。北距錦州爲二十里。錦是遼右大都會。車馬絡繹不絶。江南物貨由海道至此云。開國方略云。祖大壽敗降。太宗遣歸錦州。大壽中變。後錦州旣下。大壽終降。又生擒明監軍張春。春不屈。太宗賜以珍饌。班師賜宴。命坐諸降將上。歷小凌河。至杏山堡止宿。松山,杏山。卽明季大戰場。淸太宗以偏師破洪承疇十三萬兵於此。片甲不得回云。<small>{{Blue|明史。崇禎壬午。錦州被圍。巡撫邱}}</small>''(註:疑誤書丘字為邱)''<small>{{Blue|民仰,摠督洪承疇。進至松山爲聲援。王樸等軍潰。民仰,承疇俱被殺。贈官賜祭。錄一子。後聞生存。乃止。○開國方略云。肅親王豪格等克松山城。生擒摠督洪承疇,巡撫丘民仰,摠兵祖大樂。後克錦州城。摠兵祖大壽降。}}</small> 路傍有紀績碑。碑有閣。而日暮不能辨字。承德承疇終背主七字猶可見。卽乾隆詩也。背主二字。千古斷案。使承疇有知。能不愧死於泉下耶。店主之子美少年。稍有文識。夜到余所。張燭筆談。語及洪承疇事。少年歔欷曰。洪承疇降于本朝。開國規模。多有贊畫。而滿人之計口給銀。其意實在於蕩竭國財。疲弊邦本。而至今遵行。不思通變。滿人之屬於八旗者。自幼至老。不事農桑。仰賴廩調。生齒日益繁殖。經用漸至窘絀。此所以坐受其病也。朝衣中有補服。<small>{{Blue|如我國胸褙}}</small> 紋繡各有品制。自閣老至九品。皆以鳥獸爲文。或有繡狗或有繡羊。此視我犬羊之意也。忽見店主來。尋其子。見此筆談。忙手扯去。投諸爐火。叱責其子曰。汝之識字。適足爲禍。牽臂出門。余不覺憮然。澹人以杏山堡詩示余。余次其韵曰。
松杏之間幾戰鏖。漢時明月至今高。行人躑躅寒雲逗。舊鬼煩冤夜雨號。辦死難期遺誓箭。負心還愧不言桃。承德承疇終背主。皦日千秋罪莫逃。
===十四日。癸酉===
晴。是日。日南至。廚房曉進菉豆粥。余謂馬頭曰。朝鮮冬至。以赤豆爲粥。燕京冬至。例以菉豆爲粥乎。曰。未也。此地赤貴菉賤也。早發。至塔山。東望渤海。海波接天。日纔離海。紅雲盪潏。島嶼出沒。從人指點海中如黑痣者曰。彼是嗚呼島。 明時。塔山有守城將。松,杏之陷。城將不屈。自投火砲中云。望見鷄鳴山嘔血臺。卽崇德遭紅夷砲。逃命嘔血處。<small>{{Blue|明史。袁崇煥本傳云。關卒立城上。用西洋火器。淸師不利。此所謂寧錦大捷者也。}}</small> 有詩曰。
捲地朔風吹八旗。譙樓白日起紅夷。如何磔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國以之。
自大凌河至山海關幾百里。盡是崇禎間戰爭之地。故纍纍有京觀之築。沙中猿鶴。尙不禁志士之沾襟。夕抵寧遠城止宿。城南門內大街上有祖大樂,祖大壽兩石牌。樓制度雄壯。雕刻工巧。祖家父子兄弟四世樹勳。故勅建牌樓於家居之鄕。寵褒倚仗。若是隆重。而終未免錦州之失節。恨不得踢倒牌樓。快洗士夫隴西之恥也。有詩曰。
未酬勳券竟亡周。荒落家鄕有牌樓。我欲靴尖翻蹴倒。千秋爲洗隴西羞。
===十五日。甲戌===
晴。未明。至靑墩臺。欲見日出。距海纔里許。而陰雲翳如。無以眺望。歷望海店。路有賣鹽。色白如雪。搨㨾如甎。秤其斤兩而賣之。抵中後所止宿。此地毳帽。名於天下。關帝廟最爲靈驗云。
===十六日。乙亥===
晴。抵宿中前所。城中有佐領,巡檢二衛。
7cr99p5lpsov5um36cxba6kvk7qx5i3
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
0
1108847
2171147
2022-08-11T04:57:59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section=五花沿筆|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type=|from=|notes=}} ===十七日 丙子=== 晴。過大石橋。自此望見長城。逶迤橫走於閭山之腰。如蛇行如練掛焉。漸向角山而東。從者言。此是秦時所築萬里長城也。過八里鋪。歷入姜女廟。…”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section=五花沿筆|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type=|from=|notes=}}
===十七日 丙子===
晴。過大石橋。自此望見長城。逶迤橫走於閭山之腰。如蛇行如練掛焉。漸向角山而東。從者言。此是秦時所築萬里長城也。過八里鋪。歷入姜女廟。廟在大野中石阜之上。東南頫海。西北眺野。突然中處。瞭望四通。眞是山海勝境。廟中有姜女塑像。宛然凄楚垂泣之狀。侍女二人衣白衣。手捧畫帶畫傘。分立左右。乾隆扁額曰芳流遼水。揭壁曰而變國俗。楹聯曰。秦皇安在哉。虛勞萬里築怨。姜女未亡也。尙留片石遺芳。又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爲綱常。蓋陝西人范七郞。<small>{{Blue|名植。西安府同官人。或曰。名甯。}}</small> 赴役長城。其妻 <small>{{Blue|姓許。名孟姜。}}</small> 尋至城下。哭而死。後人祠之。明淸以來。多立碑記之。廟後石堆上。刻望夫石三字。因又鑿石。爲數三足痕如階級然。以爲每日望夫時所登處云。石上又有小亭。扁曰振衣。極爲瀟洒。石壁有乾隆,嘉慶,道光所題詩。又有內閣賀廷佐書刻作如是觀四字。亭傍有觀音閣。安三佛像。東有行宮。皇帝瀋幸時留宿之所也。廟門外有碑。大刻止此石三字。字軆古勁。未知誰某所書。嘉慶甲子乙丑年間。朝鮮使臣見此碑。有傍刻三韓姜希孟立六字云。而今無存焉。摩挲細覽。終未見痕。五十餘年之間。石之磨泐如此。堪爲一歎。有詩曰。
石爲精魄石爲身。辛苦空山幾度春。江水茫茫林月落。子規啼血送行人。
歷威遠城。右岸有四方臺。以甓築之。高可十丈。卽戚繼光所築。望之如烟臺。內設女城。可以藏兵。可以瞭望。登臺則山海一城之內。如平掌可見。又俗稱汗伊臺。汗伊欲知關內動靜。一夜之間築此。或稱吳王城。卽吳三桂所築。萬曆間。熊廷弼,楊應昌。費財屢萬。歷數年而成。與關內爲掎角之勢。穿地道以通內外。今湮塞不可用。未知傳說之孰信。而熊,楊所築。似是的聞也。歷歡喜嶺。距關五里。到山海關。關將,副都統,督理,章京,署領皆列坐于衙廠。考閱報單。點檢人馬。三使之擡轎過廠皆如柵門之例。蓋關是七重。譙是三層。政當角山盡處。距海不遠。所以謂山海關。天設咽喉之地。蒙古,野人,朝鮮諸國皆由此出入。故譏征嚴重。山海關。<small>{{Blue|淸語札喀關。漢語爲邊關。}}</small> 卽古之楡關。徐中山鎭北平時。移設于此。又稱五花關。<small>{{Blue|有東西邏城。與關門邏城連環五座。故名五花城。自唐太宗時。控扼契丹。已有此名。}}</small> 蒙恬所築。謂之老邊墻。中山所築。謂之新邊墻。自董家口築至澄海樓者。卽今之關城。城堞堅厚。譙樓壯大。外扁曰山海關。第一門虹蜺石楣所刻也。或謂之李斯筆。而遼野之外。亦能望見額字云者。俱是荒誕。不足信也。或謂集李斯字。秦時亦有今之字軆歟。到第二門。商賈行人。大小車馬。一時輳集。門路阻塞。與三使從門邊步出。內楣扁曰天下第一關。至第三門。建四街牌樓。下有十字路。市肆物貨亦是大都會。亞於盛京。扁曰祥靄搏桑。乾隆筆也。錢牧齋有奉酬山海督師袁崇煥詩曰。臨渝今是國儲胥。鎖鑰東門萬革車。自註曰。山海。古臨渝地。俗稱楡關。誤也。按。戚武莊。隆慶間。在遼薊。奏言。塞上周垣二千里。請更甓築。諸戍士劃地受工。跨墻爲臺。臺高五丈。虛中爲三層臺。宿百夫。械器餱糧俱在。虜至則當陴以守。退則番休。先築千二百座。在縣官僅發十萬緡。考工足當百二十萬矣。從南翼城門出。向望海亭。車夫及下隷未及追後。乃騎一馬。縱轡橫馳。幾日乘車困頓之餘。便若兩腋傅翼。南距五里許。城有十餘丈缺處。傳是吳三桂所壞而引入淸兵處。<small>{{Blue|順治元年甲申四月。吳三桂毀城納淸兵。}}</small> 康煕遺敎不葺。若値皇帝幸行。則必由此作路。似是淸人遺識興王之跡也。遮以鐵網。環以紅欄云。而鐵網紅欄。今無見存。只以幾個羸卒。結幕防守。又南距十餘里。路傍有二大砲。露置岸上。長二把餘。重八十斤。標刻曰道光二年所鑄。竊料砲製如彼壯大。以此破城。何城不克。至望海亭。一名澄海樓。卽山海之南長城東地盡頭也。 皇明時。稱觀海亭。亭之軒楹朽敗。不可攀躋。而登亭之南。城根直入海中。其下鎔鐵爲覆釜形。釜上築以巨石。城之端據其上。所謂老龍頭也。風起浪湧。聲勢震撼。凜乎不可久立。東南大洋。茫無涯際。時見帆檣出沒於空靑澄明之中。向東五里許。有石屹立海中。勢干雲霄。云是碣石。余曰。此不可信。古之夾右碣石。今爲夾左耶。向西數十里。沙堆走入海中。稱秦皇島。卽始皇東遊海上處云。亭之庭有二碑。一書天開海嶽。一書一勺之多。天啓年間。越人劉永基所書也。曾聞有朱蘭嵎所書天風海濤。而今無矣。亭之東壁有乾隆癸亥與張炤,梁詩正賡載詩。西壁有甲戌與任由敦,劉綸賡載詩。其後戊戌。又與于敏中,梁國治,董誥賡韵。又有道光己丑與許乃普,曺振鏞,梁國治聯句。註曰。秦時。長城之入海爲里餘。而俗傳四十里者譌言也。由是觀之。中山之修築。似因蒙恬舊址也。由徑路渡深河。余謂書狀曰。彼河柳之禿老者。安知非遼東伯掛弓之柳乎。曰。此是瀋河。深河在北方興京地方。余笑曰。瀋深雖難辨別。此地臨關負河。亦一鏖戰之地。使我當其時。可以橫行遼薊之間。曰。吾見君不足當一火兵。而强作大談也。誰能信之。余曰。吾今日乘一羸馬。揮鞭馳突。入山海關如無人。氣豪意健。優有北轅之想。乘此勇敢。孰能攖我。所以有生晩之歎也。相與大笑。抵宿紅花店。作山海關長句曰。
山海關外雪薄薄。山海關裡月漠漠。征鴻萬里叫碧落。閽者卓立嘂霜柝。粤昔嬴政鞭强弱。六膝畢跪九宇博。胊界石立長城作。襜襤樓煩窮恢拓。五花惟防契丹掠。不料燕犖馳薊驝。洪武肇刱魏公略。新邊墻屹移管鑰。款塞只守韃靼約。遷蹕未能也先却。萬雉頟頟窮塹鑿。武莊智謀多糾錯。崇禎運末流寇虐。逆桂拚棄宗社托。愛惜圓圓花約婥。納兵直缺三丈郭。正欲心肝萬人嚼。又欲腰領萬段斫。京觀高築石磊落。天陰雨濕泣猿鶴。赤靈黃袍今寂寞。天晴野曠海宇廓。東國行人跨羸駱。戎裝蠻束氣騰躍。虜酒不醉更滿酌。寒風射眸如劍鍔。東騖西突眞矍鑠。八旗健勇孰攖搏。古來北伐遲一着。今我橫行堪大噱。安得一旅仗衛霍。快渡龍灣掃氛惡。
===十八日。丁丑===
晴。以上使從兄生朝。一行仍留。迎送官防禦三官保,鳳凰城通官達明阿。並納刺於上房。躬賀生朝。
===十九日。戊寅===
晴。平明離發。路見蒙古僧王格林沁。今皇帝姑夫也。其眷屬自皇城歸本國。翰林車二輛。盛飾金碧。眩耀人目。眞是銀鞍繡轂也。侍女之在簾外者。亦皆凝粧盛服。珠翠滿頭。太平車之前擁後衛者。雲屯風馳。正所謂馬蹄隆隆也。過范家庄。村有范文正後裔。扁其門曰范家義倉。未及入見。自關以內。連見烟墩。幾乎五里七里。無一間斷。其制甓築四面。高爲四五丈。圍亦如之。上可容甲士數十人。所以備候望而嚴防守。但無人守直。只存空墩。未知何意。此是戚繼光兵制。而自 皇明設置云。自關以西。又設更鋪。三里一鋪。連續不絶。鋪面粉墻。必書地名更夫姓名。又書緝捕賊匪護送行旅八字。路傍設木棚。架大砲。有小屋。屋中有五人守之。弓矢刀鎗皆在其間。書曰某口路㐲兵。有築土坮者。上設垜堞。略倣烟坮之制。至深河驛午飯。過楡關。卽唐詩所謂摐金伐鼓下楡關之處。蒙恬所築之長城在此。自徐中山移關之後。只傳舊名。關與城並無存焉。但近地多楡木。其來蓋久。關之得名。似由此也。今之所謂關門。只有兩扇板扉。村市頗殷。民業木廠。夕抵撫寧縣店止宿。店門外設影戲。大車上四面。遮障作層樓。樓一面塗紙爲窓。窓內張燭。燭前以紙人紙馬。旋斡機括。牽動纓絡。其影照窓。或作鎗釖戰鬪狀。或作歌舞遊戲狀。或作男女對立詈罵狀。奇奇怪怪。形形色色。無不畢現。而胡人六七立於樓下。互言互答。如唱如泣。以應樓上之演戲。擊柝打鉦。彈琴鼓瑟。以合樓下之節奏。群胡男女觀戲者如堵墻。忽自樓上瞥然有一怪聲。群胡驚動如沸。馬頭來告曰。上房奴子得文。潛緣雲梯而上戲樓。若非急下。無以鎭靖。余見局勢危怖。大呼一聲曰。得文速下。群胡相謂曰。壯哉聲也。莫不避立。太平曰。幾乎令人褫魄。余曰。聲必激觸而大也。天地之氣。噓吸而爲風。陰陽之理。摩盪而爲雷。此非聲之有激乎。激於哀。則致杞梁之崩城。激於戰。則至邯鄲之震瓦。今吾激於得文。而不知不覺之中。自爾大呼。不過是㥘聲。然果何如張翼德長坂橋上大喝一聲乎。得文來㐲於前曰。欲觀偎儡眞面。聞喚膽落。余曰。爾與我俱是偎儡戱影中人。坐在戱影中。求見眞面。不亦愚乎。
===二十日。己卯===
寒。乍陰乍晴。晩風。由古驪門 <small>{{Blue|城南門}}</small> 入撫寧城。城中市肆閭閻稍殷富。中有牌樓三所。一曰總督六鎭兵部尙書翟鵬。一曰兵部給事中王紞。一曰靑瑣名臣刑部給事中王印祥。皆以巨木結構。塗以丹漆。其餘不可盡記。路傍人家又有金字榜額。如名重洛城,壽冠耆英,歲進士等號。在在皆然。知縣衙門。扁以兩京鎖鑰。又有扁以紫極宮者。卽行宮也。曾聞明季故家大族。多居于此。朝野文獻。尙有留傳。山川明秀。故文士最多云。而無引進者。未見一人。由迎恩門 <small>{{Blue|城西門}}</small> 出。南望文筆峰。縹緲於雲霄間。其地昌黎縣。而文學之士。至今蔚興。文公之孫居此。世襲儒士。文公之廟亦在此。以其爲昌黎伯故也。渡飮馬河。歷十八里堡。卽古之盧龍塞。漢時田疇所賣處也。過驢子槽。<small>{{Blue|店名}}</small> 世傳仙人張果飼驢之所。嘗見綱目。果好仙術。多往來恒山中。開元中。迎入禁中。號通玄先生。後竟尸解。玄宗由是頗信神仙。此無乃恒山往來時飼驢處耶。夕抵永平府南門外王姓店止宿。爲見城內。由南門步入城中。路傍有七層石塔。雕刻奇巧。比之白塔甓築。其功倍之。通衢有一衙門。扁曰遼左咽喉。京師屛翰。入第一門曰古北平。第二門曰保釐。第三門曰永平府。第四門曰儀門。儀門之內有知府坐衙之堂。庭除軒敞。堂宇宏麗。保釐門東北有三層飛閣。扁曰明遠樓。登樓俯瞰。閭井櫛比。市鋪殷盛。誠一雄府也。行出門。有藥王廟。又有一廟。扁曰欞星門。祀前世善用兵者。姜太公當主位。如張良,諸葛亮,管仲,司馬穰苴。分東西從享云。而日暮不得入見。還出城門。入書狀所住。知府之子與府幕一人在店裡接客。邀與筆談。其姓名恩隆。號小軒。年今二十。見任理藩院主事。其父錫麟。號仁軒。鑲黃旗蒙古人。見爲知府。府幕姓名徐荊山。恩隆記姓名而已。荊山頗識字。而以同姓之故。另有慇懃。則竟無欣欣之意。不覺憮然。聞李將軍射虎石在於府南十里地。而野岸上一片石刻李將軍射虎處六字。不甚奇怪云。
===二十一日。庚辰===
晴。歷靑龍橋。渡灤河橋。灤河。古濡水也。皇明時。御史韓應寅。號西軒。有釣坮於河上。尙有遺址。橋長比靑龍橋過之。人馬羣行。其聲轟轟。唐詩所謂洛水橋長晝起雷者。此也。旣渡。入孤竹城。城門扁曰仁宅義路。又曰賢人舊里。又曰孤竹城。卽古孤竹國之墟也。夷齊廟正門揭淸節門。墻曁石碑刻淸風百世,到今稱聖,忠臣孝子,古今師範,天地綱常,淸風可挹等字。門右石碑刻致祭文曰。上命致祭昭義淸惠公伯夷,崇讓仁惠公叔齊之神曰。惟神遜國全仁。諫伐尊義。爲聖之淸。千古無二。懷仰高風。曰篤不忘。庸修歲祀。永範綱常。尙饗。廟中安二位塑像。伯夷衣絳在東。叔齊衣靑在西。皆衮服冕冠。手執靑圭。足躡赤舃。容貌大略相似。未知此何據也。按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云。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夷,齊其諡也。姓墨胎氏。其父曰初。字子朝。廟扁曰古之賢人。<small>{{Blue|乾隆筆}}</small> 殿壁左右有乾隆,嘉慶,道光詩。刻于烏錦石。嵌壁而揭之。廟後有行宮。殿宇樓閣。重重疊疊。眞所謂千門萬戶。窓牖交疏。簷楹藻梲。窮極雕刻。以沈香,樺榴,白檀,絳眞香之屬。刻畫松,竹,梅,蓮,蘭,蕙之類。無不精細侈靡。而擧皆頹圮剝落。滿目荒涼。竹亭,梅閣之椽榱欄檻。刻木爲竹爲梅。老竹新筍碧葉叢篁。古梅疎枝倒瓣橫蕊。各盡其巧。遠觀近觀。無以辨眞假。誠奇矣。殿庭以太湖嵌石爲假山。山上種蒲萄。而亦多崩頹散落。只有枯蔓纏縈。西有一堂。扁曰揖遜堂。堂後有淸風閣。樓爲二層。其雕飾之工。無以殫記。樓下灤河。環爲襟帶。河之北岸。有孤竹君祠。祠傍有二塚。曰夷齊墓云。山是首陽。地是孤竹。則雖是傳疑。安知其非眞耶。昔齊桓公征孤竹國。歸失道。令老馬放行。此其地也。文王葬王季於灤河。因灤水之囓和。遷于他處。果此地歟。午飰于僧寮。廚房供薇蕨羹。例也。是日甚寒。熱羹煖飯。不覺頓飽。書狀謂余曰。到此不可無詩。而第觀前人題詠。一是贊揚。贊揚便屬陳談。愧君猶食首陽薇之句。意想不及。奈何奈何。余曰。俄於喫飯時。猝乍間思得
飽食夷齊廟。無心採蕨薇。我生箕聖國。夫子盍同歸
二句。自以爲不多讓於成公也。箕子因殷之亡而東出朝鮮。夷齊何不隨箕子東來。而何必獨苦辦死耶。曰。朝鮮亦入於周家版籍之內。余曰。首陽山獨非周之版籍乎。疑案也。書狀曰。詩義深長。道前人所未道也。過野雞屯。數十里之間。棗栗與桑林橫亘於田疇。居民以此資生。官亦收稅。桑則名稱地桑。如楮田逐年刈取。葉以飼蠶。皮以造紙云。抵沙河驛止宿。皇曆齎咨官秦啓煥。率濟州漂人十九名出來。濟人見吾一行。皆叉手亟拜。欣欣有迎接之喜。余亦如逢故識。順口問曰。善來耶。又問曰。何時乘船。何時漂到於何處。曰。壬子。自濟州發船。採藿五日。遇風去泊於江南。因南匪路梗。今纔抵此。余曰。汎稱江南。江南何地。曰。未知也。余曰。汝見岳陽樓乎。曰。瀟湘,洞庭,金,陵,建康,臨安,錢塘。無不閱歷。而鳳凰臺,岳陽樓。初不能辨別。余曰。余曾見之矣。洞庭湖南岸上彩閣丹樓。其非岳陽樓乎。濟人惝怳未及對。馬頭從傍驚問曰。何時見之乎。余笑曰。以意料度。怳若目見也。余謂馬頭曰。彼濟人之漂風。其利倍蓰於採藿。十餘年前。濟人高姓者。初漂江南。在館厚餼。在路乘車。及歸其家。銀有餘橐。足支一二年。乃視此爲貨。自其後乘小船浮大洋。故爲漂流如是者凡五。濟牧知其情僞。據法繩之云。
===二十二日。辛巳===
晴。路近榛子店十里。馬頭告曰。此地始見薊門烟樹。余曰。何在。指南邊樹木間曰。彼銀海玲瓏。浮在樹底者。是也。天晴無風。則自此至豐潤,玉田。往往見之。余曰。此不過野靄山嵐也。曾有見之者。以爲二三月春暖景明之時。烟樹浮空。或有車馬狀。或有樓閣狀。果是瓌觀云矣。今値深冬天寒。豈有烟樹耶。曰。小人輩幾十年所見。只此而已。至榛子店午飯。昔江州女子季文蘭。當亂被虜。爲瀋陽章京所買。過此。題詩店壁曰。<small>{{Blue|椎髻空憐舊日粧。征裙換盡越羅裳。爺孃生死知何處。痛哭春風上瀋陽。}}</small> 其下書曰。奴。江州虞尙卿妻也。夫被戮。奴被虜。今爲王章京所買。戊午正月廿一日。灑涕拂壁書此。惟望天下有心人見此。憐而見拯。<small>{{Blue|相傳以爲。文蘭書此時。右手稍倦。則以左手執筆疾書云。其亦奇才也。其後乾隆聞之。特命立碑。去此二十里。}}</small> 自此東人習知文蘭事。過此必有題詠。余嘗於郝伯常 <small>{{Blue|元時人。名經。文忠公。}}</small> 詩。見巴陵女子行。女子。姓韓名希孟。魏公琦之五世孫。賈尙書男瓊之婦。宋開慶己未。元兵陷岳陽。韓氏被俘。裂衣書詩數百言。其略曰。我本瑚璉器。安能作溺皿。借此淸江流。葬我全首領。遂自沈死。郝詩以弔之曰。芙蓉歷亂入秋水。玉骨直葬靑海頭。名與長江萬古流。丞相魏公猶不死云云。<small>{{Blue|在堯山堂記}}</small> 夫文蘭所遇。與希孟無異。而希孟之潔身。發於吟詠。其節可尙。夕抵豐潤縣止宿。由迎旭門 <small>{{Blue|城東門}}</small> 入城中。富麗可埒撫寧。牌樓,旌表甚多。而谷家牌樓尤壯。上層刻文林郞都察御史谷選。中層金字刻大中丞三字。下層列書曰巡撫湖廣鄭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谷嶠浙江學政谷應泰。蓋谷是縣望。至今子孫世其文學焉。<small>{{Blue|應泰。號霖蒼。撰皇明紀事。遭禍。原本不傳。今行世者。乃其大略也。}}</small> 詣太學。奉審大成殿。位版序次及扁額所揭。略同瀋陽。象尊,牛鼎。藏於黌堂。鼎則以籀篆刻銘在內。鼎㨾如恒用炊鼎。鑄以靑銅。兩耳三足。而足之上象牛頭。足之趾象牛蹄。所以名牛鼎也。籀文有搨本。釋以楷字。其文曰。維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審厥象。作牛鼎。格于太室。從用享。萬寧神休。惟帝時寶。萬世其永賴。豐潤縣志以爲此是劉宋孝建 <small>{{Blue|宋孝武帝年號}}</small> 元年八月二日作。以享太廟云。當以此爲宋鼎。而其爲商鼎云者。恐是傅會也。敎諭與其子出迎三使。握手打話。余未及問其姓名。太學之東。有二層六面閣。高入雲霄。卽文昌閣也。最上層安文昌帝君塑像。四侍童分立左右。而其中一童。笑容如生。左右有二馬。一以瓦鑄。一以銅鑄。試儒臨科。必焚香抽籤。以占吉凶。又有二層飛樓。扁曰魁樓。又曰天下文明樓。上安奎仙之像。一足踏龍頭。一足擧而不伸。右手執花筆。若有記錄者。店門外大街上。東西橫截架木爲門。以靑布裹其架木。揭扁曰轅門。店庭以畫雲之簟。四面遮墻。御史自皇城到山海關巡察。故設此等候云。
===二十三日。壬午===
晴。渡還鄕河。一名浭水。燕山叢錄云。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流。故謂之還鄕河。宋徽宗北轅時。至橋歎曰。吾安得似此水還鄕。人謂其橋爲思鄕橋。又過高麗堡。蓋朝鮮人被俘所居之地。路邊有水田。引水作洑。分塍種禾。一如我國之制。市賣黃粟蒸餠。恰似我國粘餠。而至於室屋房舍之制。與燕人同。每我使過此。迎接款洽如同鄕人。近因下隷輩討索欺騙。不復致意云。抵玉田李家店止宿。玉田縣。古無終國也。無終山有燕昭王墓。其下有種玉田。卽雍伯得璧娶妻之地。<small>{{Blue|搜神記曰。雍伯性至孝。居無終山。有一人以石子一升與之。使種之。數歲。徐氏有女。伯求婚。徐戲云。以白璧一雙爲贄。伯至所種石田。得五雙白璧以獻。徐公遂以女妻之。名曰玉田。五侯鯖載薛瓊至孝。家貧采薪。遇老父。以一物遺之曰。此銀實也。用四壁土種之銅盆中。當得銀。如言種之。旬日生苗。再旬開花。花有銀色如鈿螺。及結實。皆銀也。銀亦可種。與雍伯種玉。俱奇聞也。}}</small>
===二十四日。癸未===
陰。晩晴。由東門入玉田城中。過十字街樓。樓扁曰景山觀海。又曰騰輝。由西門出。歷彩亭橋。卽金時學士楊繪舊居。彩亭。繪之號也。過枯樹店。從者指路傍山頂一樹曰。此樹不葉不花。人以爲神云。余曰。今當隆沍。萬木無靑。眞假固無以分。而又聞昔日使行。四月過此。見所謂枯樹者。枝葉靑茂。傳說未必眞然矣。<small>{{Blue|或云。枯樹自汴宋有之。而元時始枯。至皇明。枝葉更爲發榮。及淸入中國。枝葉再枯。}}</small> 由螺山店。到鱉山店午飯。卽薊州境也。螺山,鱉山,蜂山。皆以山形取名也。過翠屛山。從者指山上神祠曰。彼是安祿山祠。又指西邊對山神祠曰。彼是楊貴妃祠。且曰。此去小路。傍有兩石人對立。石刻爲結縛狀。一曰安祿山。一曰楊貴妃。余曰。立石刻像。已是駭怪。況祠而祭之乎。此爲淫祠之首。而恨無毀之者。<small>{{Blue|祿山生于南陽。時李筌爲鄧州刺史。夜識東南有異氣于村落。物色得之。慘然曰。此假王也。或勸殺之。筌不聽。後有罪當刑。節度使張守珪奏于朝。亦不殺。遂釀天寶之禍。豈亦運數使然耶。筌。註陰符者。杭州靈隱寺飛來峯有楊璉眞伽石像。嘉靖二十二年。福淸陳仕賢知杭州。命斬之。可比於申屠迪毀曺操之廟。康煕時。張御史瑗請平西山碧雲寺魏忠賢墓。仆其碑碎之。}}</small> 到薊州。由東門入。扁曰古漁陽。有獨樂寺。寺有二層殿宇。扁曰觀音之閣。傍扁曰太白。或者太白之集字歟。殿內安觀音塑像。足立於地。首齊於樑。登兩層樓梯。至最上頭。始見觀音之面。戴十佛頭。高幾十餘丈。從者曰。較諸皇城丈六佛。甚是低殘云。下層後面安一婦女塑像。曰太白夫人也。後庭又有平閣。一佛方醉臥。藉以錦褥。加右手於枕上。露一肩跣兩足而臥。曰太白醉眠之像。未知傳說之何據。而太白本不剃髮。唐詩曰。金粟如來是後身。或由是而爲佛像歟。使太白有知。亦當絶倒也。抵城外店止宿。店壁上有七律一則。墨痕淋漓。余時病腕。不能把筆移寫。誦在心中。因病思之忽忽。未免遺忘。只記末句之痛哭紅顏誤此身。其下書曰。乙卯四月錦州樊雲題。其詩。蓋追悔沒身於靑樓之意也。辭旨悽惋。音調艶華。恨未記得全篇。而與季文蘭詩大略相似。
===二十五日。甲申===
晴。風寒。午飯于邦均店。到白潤店。入香華庵。卽尼姑所居。庭有萬曆年間翰林周延儒所記碑。又有乾隆己巳幸盤山時皇太后發帑重修碑記。白幹松二株。雙立於庭中。佛殿之內。有康煕所書香林法界四字。所居尼姑纔數人。而椅几床卓。極其精潔。辛夷,水仙,迎春,梅花之屬。並種于畫盆。花方菩蕾。庵東有五六塚。繚以周垣。立浮圖三四坐。其門扉以白石爲之。兩柱兩扇。飛簷橫閾。無不畢具。亦一奇觀也。渡滹沱河。河水不氷。從者言。此河盛冬不氷。昔漢光武爲王朗所逐。將渡河。候吏王霸詭對氷堅處也。<small>{{Blue|其後光武命其處爲危渡口。示天幸不可恃。以戒子孫。此其大度何如也。石勒擊劉曜。濟自大碣。以河氷泮爲神靈助。號爲靈昌津。此其去光武遠矣。石勒自謂。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論胡,漢仁暴。只玆一事。絶塵莫攀。胡羯何其大言無忌耶。什翼犍擊劉衛辰。河氷未合。乃以葦絙約流澌。俄而氷合。復恐未堅。又散葦于上。氷草相結。有如浮梁。出其不意。遂大破之。此以人力迎天。}}</small> 路見橐駝載物而行。又有載人而去者。頭小而昂。項長而曲。背有兩峰如着鞍然。脚有三節。遠望如龜。近看如鶴。能載七百斤。日行三百里。所載偏多石炭。蓋北京薪貴。故凡用火皆以石炭燒之。一爇可支數日。而石炭甚重。故載之必用橐駝。至聯絡數三十匹。老學庵筆記曰。蜀多竹炭。南方多木炭。北方多石炭。其言果然。爾雅翼云。駝。外國之奇畜。有兩峯如鞍。其足三節。其色蒼褐。負物至千斤。凡有負載。輒先屈足受之。余曾借豹菴所畫北燕人物圖。嘗見橐駝於圖中。以今所見。一毫不爽。眞異獸也。夕抵棗林庄止宿。
===二十六日。乙酉===
晴。風寒。午飯于烟郊堡。副房房隷來告曰。侵曉先發。迷失道。見五六人持鎗劍。劫奪商車銀貨騾馬。不敢做一聲。二步作一步。惶忙脫身而來。余歎曰。去皇城七十里之地。有此剽掠之患。此非禦人於國門耶。渡白河船橋。卽潞河也。橋制。方舟亘岸。上鋪木板。板上覆以薥黍之幹。車過而無聲。在車者莫省其渡橋也。至通州城北門外。燕京地最高。距通州四十里。地高五丈。河中置十閘。始可行舟。去上都一千里。地高四十丈。按。元郭守敬議開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楡河。引一畒,玉泉諸水。進都城。繞至通州。置閘以宣節之。後漸淤廢。嘉靖御史吳仲議修築立五閘。閘置剝船六十。每米一擔減陸輓費銀四分五釐。歲省漕價十萬餘金云。沿運河而南幾五六里。則河中船舶不多。最南有楊州進貢船。船旣不大。只有二棹。比之洋海異㨾船。不啻如一葉漁艇。而上設船屋。有房有廚。有樓有庫。制極奇巧。彩亦華麗。衣糧家伙。無不存焉。四圍作交疏。塗以靑紗。窓牖間。琉璃玲瓏。書畫煒燁。張之則四望。闔之則如房室。都是文木所造。宛是山亭水榭。古所謂浮家汎宅者。眞此也。由東門入城。城內俱是石路。止宿於店舍。市肆櫛比。金碧照耀。比瀋陽不知幾倍。而各鋪各店張燈點蠟。一鋪所燃。大約爲十餘。而皆羊角燈。至夜深猶爲交易。俗謂通州夜市者。此也。未知成都,廣陵比此何如。而從者以爲數年前過此。則四街燈燭。通明如晝。肩摩轂擊。無異於白日。一自南貨之不通。漸至蕭索。今無足觀云。蓋此地兩京通貨水陸都會處。人殷物富。自爾如此。以今日而謂之蕭條。則前日繁華。恨未及見矣。
===二十七日。丙戌===
晴暄。自通州抵皇城。皆鋪石爲路。軌轍深陷。車行抑揚不穩。路見人家墳墓。幾乎相接。繚以周垣。垣內列植林木。皆井井成行。無一錯亂。枝葉齊長。亦無參差。其前必有墓舍。施以丹碧。舍外必立紅箭牌門。門外必有甓築之橋。下設虹蜺。上圍朱欄。傍立石牌。書以某宅塋地。各相區別。而或立石牌樓。楣刻某官某之墓。或立穹龜閣爲二層。覆以黃瓦。墳上或以白灰或以紫灰。封而圩之。此皆京都奕世卿相家世葬之處。一垣之內。塚形纍纍。兩墓之間。難容一足。大抵一家塋地所占。不過數頃。非如我東之專占四山。且塋地皆是野田軟沙汙陷之處。此亦有來龍作腦坐局案對龍虎得破之合於風水歟。昔有一人酷好堪輿。周行八路。期占大地。而東方相地者言。人人殊。莫能執一。自古名墓。或山水背走。砂 <small>{{Blue|或作蛇}}</small> 脚橫斜。而後裔極貴盛。或坐案平穩。朝帶拱護。而子孫多零替。遍踏幾年。未見福地吉岡。意謂中國大方也。且須知秘訣千百種書。皆從中國來。則宜有術業神眼者。乃隨槎入燕。求見地理學諸人。無不親熟如兄弟。日相來往。論其理氣之衰旺。質其利害之有無。則彼人之貌對。汗漫齟齬。久愈落落。如是凡三載。乃謂諸人曰。吾今歸矣。後會難期。不勝悵然。而吾之三載入燕。欲聞地理之蘊奧。諸人終靳一言。未聞其要領。實愧誠心之不足。而亦不無爲諸人慨然也。乃拂衣而起。其中年高者一人曰。坐。吾語汝。汝欲聞地理之說乎。爾不知地理之始起。則有如夏蟲之語氷。此所以未嘗深言之也。地理之本。起於周禮。周禮卽漢儒傅會之書。雖不足信。而不過是國都正南北之位。家宅相原隰之宜也。今之所謂地理方書。肇於貞觀之末。蓋東方山明水麗。人物輩出。比侔中華。唐宗蔑功於安市。憤憾于中。乃令一行者流。纂輯穴經。必以大幹走脉爲上地。使其書流入東國。自是厥後。增演其書。愈出愈奇。於是乎東國之葬人。皆尙是書。甚者。高峰絶頂。懸棺而窆。愚者。舁櫬潛行。偸地而埋。凡山之突兀處。必有塚形之纍然。東方人物之比古眇然。豈不是名山神脉穿鑿洩氣之故也耶。且汝自入柵門至皇城幾千里。巫閭之岡。角山之麓。何嘗見有一墳乎。葬地本避六害。龍虎案對來脉水法之說。於古有之乎。今中國葬地。皆是原田曠野。而名公巨卿賢碩鴻匠。代不乏人。此果一從地理中毓福耶。人家之一榮一悴。歸之於葬地之吉凶。而至死迷誤者。東人之膏肓。雖有扁,倉。何以醫之。其人怳然大悟。及其歸家。火方書。遣方士。絶不言地理說矣。按鄭板橋燮在焦山雙峰閣。寄舍弟墨書曰。郝家莊有墓田一塊價十二兩。先君曾欲買置。因有無主孤墳一座必須刨去。先君曰。嗟乎。豈有掘人之塚。以自立其塚者乎。遂去之。但吾家不買。必有他人買者。此塚仍然不保。吾意欲致書郝表弟。問此地下落。若未售。則封去十二金。買以葬吾夫婦。卽留此孤墳。以爲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孫。永永不廢。豈非先君忠厚之義而又深之乎。夫堪輿家言。亦何足信。吾輩存心。須刻刻去澆存厚。雖有惡風水。必變爲善地。此理斷可信也。推此言之。中州人用堪輿言。擇風水善惡。可知也。然則穴經云云有何所據也。抵東嶽廟。廟是元延祐 <small>{{Blue|仁宗年號}}</small> 中所建。康煕三十七年被火。越三年重建。扁曰勑建東嶽廟。洞口牌門有太虛洞天三淸上界。廟門內有瞻岱門。門內有岱宗寶殿。覆以黃琉璃瓦。殿內奉泰山神。珠冕黃袍以象帝者。卽仁聖帝也。仙官神將左右列侍。錦幛綺席。銅罏漆燈。皆是金珠。不可名狀。其東爲司命君殿。其西爲炳靈公殿。亦各有仙官神將之列侍。蓋其塑像。卽元時昭文館太學士劉元所塑。而元之技學于波羅國人阿尼哥云。其後有育德殿。是爲神寢。左右翼廊累百間。環匝大庭。每間列塑地獄七十二司,三十六案神像。報應苦樂。曲盡形狀。有足警愚俗者。最後有玉皇閣。扁曰碧霄宰化閣。內奉玉皇天妃塑像。床卓多積金錢繡鞋。卽士女祈福之資。庭之中黃瓦閣。卽康煕乾隆碑也。庭之東有趙孟頫所書張天師碑銘。趙書多搨去者云。<small>{{Blue|延祐中。天師張留孫。出私錢。建此廟。未成而卒。弟子吳全節踵成之。}}</small> 其餘碑石如林。殆過百笏。通官六人來候三使。强作東語。而全似小兒學語。比之東譯漢語。不啻不及。由朝陽門 <small>{{Blue|一名齊華門}}</small> 入。門凡三層。覆以靑瓦。歷東四牌樓大市街。扁曰履仁。迤南少西。渡南玉河橋。止于館所。卽南小館。而華人所謂四夷館也。隨三使由東城根。歷棋盤街。街在正陽門內大淸門外。周繞石欄。正方如棋盤。卽元宵翫月處也。遂詣禮部。憩于王會廳。首譯與禮部侍郞議定進香進表時服色。我使當服淺淡服。禮部曰。華人旣過百日。已爲華服。不可服淺淡。我使曰。上國雖已華服。我使方以進香委來。且有進香咨文。則宜服淺淡。禮部堅執不聽。乃以無揚黑團領爲定。侍郞寶鋆 <small>{{Blue|滿人}}</small> 呼唱出來。立于大廳。廳鋪甓與地平。扁曰寅淸贊化。侍郞身着㹠皮周衣。<small>{{Blue|卽朝服}}</small> 頂掛念珠。背負朝珠。帽起珊瑚頂子。置咨文于朱床黃帕之上。三使俱行三跪九叩頭。書狀顧謂余曰。何不跪叩頭。曰。此膝不可屈。遂還于館所。 皇明時。朝鮮館近爲蒙古所館。卽今所住乃會同館。而大門內卽方物所貯甓大廳也。其內則正使所館。又其內爲副使所館。又其內爲書狀所館。又有北炕。卽廚房所接也。又有馬房在館外城根。放料軍官率驛馬與驅人同住處也。余之所住。上使館庭西一炕也。上副房書者。自紅花店先行。前期六日抵館。修理諸炕。館門外左右幾百家門楣板。揭天泰人蔘局,廣盛人蔘局等號。皆是交易我國物貨之所。而物貨中人蔘最爲彼人所貴重。故擧重以包輕云。聞琉球館在我館西邊。欲往見。門者阻搪曰。外人不得擅入。馬頭曰。朝鮮人遍行國中。無有阻碍。而他國使館。必咨禮部而行之。門外設人字幕。有守直者。
c6gp67mc1j843d2god73o1f1ypgrn5g
2171160
2171147
2022-08-11T05:23:57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section=五花沿筆|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一月
===十七日 丙子===
晴。過大石橋。自此望見長城。逶迤橫走於閭山之腰。如蛇行如練掛焉。漸向角山而東。從者言。此是秦時所築萬里長城也。過八里鋪。歷入姜女廟。廟在大野中石阜之上。東南頫海。西北眺野。突然中處。瞭望四通。眞是山海勝境。廟中有姜女塑像。宛然凄楚垂泣之狀。侍女二人衣白衣。手捧畫帶畫傘。分立左右。乾隆扁額曰芳流遼水。揭壁曰而變國俗。楹聯曰。秦皇安在哉。虛勞萬里築怨。姜女未亡也。尙留片石遺芳。又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爲綱常。蓋陝西人范七郞。<small>{{Blue|名植。西安府同官人。或曰。名甯。}}</small> 赴役長城。其妻 <small>{{Blue|姓許。名孟姜。}}</small> 尋至城下。哭而死。後人祠之。明淸以來。多立碑記之。廟後石堆上。刻望夫石三字。因又鑿石。爲數三足痕如階級然。以爲每日望夫時所登處云。石上又有小亭。扁曰振衣。極爲瀟洒。石壁有乾隆,嘉慶,道光所題詩。又有內閣賀廷佐書刻作如是觀四字。亭傍有觀音閣。安三佛像。東有行宮。皇帝瀋幸時留宿之所也。廟門外有碑。大刻止此石三字。字軆古勁。未知誰某所書。嘉慶甲子乙丑年間。朝鮮使臣見此碑。有傍刻三韓姜希孟立六字云。而今無存焉。摩挲細覽。終未見痕。五十餘年之間。石之磨泐如此。堪爲一歎。有詩曰。
石爲精魄石爲身。辛苦空山幾度春。江水茫茫林月落。子規啼血送行人。
歷威遠城。右岸有四方臺。以甓築之。高可十丈。卽戚繼光所築。望之如烟臺。內設女城。可以藏兵。可以瞭望。登臺則山海一城之內。如平掌可見。又俗稱汗伊臺。汗伊欲知關內動靜。一夜之間築此。或稱吳王城。卽吳三桂所築。萬曆間。熊廷弼,楊應昌。費財屢萬。歷數年而成。與關內爲掎角之勢。穿地道以通內外。今湮塞不可用。未知傳說之孰信。而熊,楊所築。似是的聞也。歷歡喜嶺。距關五里。到山海關。關將,副都統,督理,章京,署領皆列坐于衙廠。考閱報單。點檢人馬。三使之擡轎過廠皆如柵門之例。蓋關是七重。譙是三層。政當角山盡處。距海不遠。所以謂山海關。天設咽喉之地。蒙古,野人,朝鮮諸國皆由此出入。故譏征嚴重。山海關。<small>{{Blue|淸語札喀關。漢語爲邊關。}}</small> 卽古之楡關。徐中山鎭北平時。移設于此。又稱五花關。<small>{{Blue|有東西邏城。與關門邏城連環五座。故名五花城。自唐太宗時。控扼契丹。已有此名。}}</small> 蒙恬所築。謂之老邊墻。中山所築。謂之新邊墻。自董家口築至澄海樓者。卽今之關城。城堞堅厚。譙樓壯大。外扁曰山海關。第一門虹蜺石楣所刻也。或謂之李斯筆。而遼野之外。亦能望見額字云者。俱是荒誕。不足信也。或謂集李斯字。秦時亦有今之字軆歟。到第二門。商賈行人。大小車馬。一時輳集。門路阻塞。與三使從門邊步出。內楣扁曰天下第一關。至第三門。建四街牌樓。下有十字路。市肆物貨亦是大都會。亞於盛京。扁曰祥靄搏桑。乾隆筆也。錢牧齋有奉酬山海督師袁崇煥詩曰。臨渝今是國儲胥。鎖鑰東門萬革車。自註曰。山海。古臨渝地。俗稱楡關。誤也。按。戚武莊。隆慶間。在遼薊。奏言。塞上周垣二千里。請更甓築。諸戍士劃地受工。跨墻爲臺。臺高五丈。虛中爲三層臺。宿百夫。械器餱糧俱在。虜至則當陴以守。退則番休。先築千二百座。在縣官僅發十萬緡。考工足當百二十萬矣。從南翼城門出。向望海亭。車夫及下隷未及追後。乃騎一馬。縱轡橫馳。幾日乘車困頓之餘。便若兩腋傅翼。南距五里許。城有十餘丈缺處。傳是吳三桂所壞而引入淸兵處。<small>{{Blue|順治元年甲申四月。吳三桂毀城納淸兵。}}</small> 康煕遺敎不葺。若値皇帝幸行。則必由此作路。似是淸人遺識興王之跡也。遮以鐵網。環以紅欄云。而鐵網紅欄。今無見存。只以幾個羸卒。結幕防守。又南距十餘里。路傍有二大砲。露置岸上。長二把餘。重八十斤。標刻曰道光二年所鑄。竊料砲製如彼壯大。以此破城。何城不克。至望海亭。一名澄海樓。卽山海之南長城東地盡頭也。 皇明時。稱觀海亭。亭之軒楹朽敗。不可攀躋。而登亭之南。城根直入海中。其下鎔鐵爲覆釜形。釜上築以巨石。城之端據其上。所謂老龍頭也。風起浪湧。聲勢震撼。凜乎不可久立。東南大洋。茫無涯際。時見帆檣出沒於空靑澄明之中。向東五里許。有石屹立海中。勢干雲霄。云是碣石。余曰。此不可信。古之夾右碣石。今爲夾左耶。向西數十里。沙堆走入海中。稱秦皇島。卽始皇東遊海上處云。亭之庭有二碑。一書天開海嶽。一書一勺之多。天啓年間。越人劉永基所書也。曾聞有朱蘭嵎所書天風海濤。而今無矣。亭之東壁有乾隆癸亥與張炤,梁詩正賡載詩。西壁有甲戌與任由敦,劉綸賡載詩。其後戊戌。又與于敏中,梁國治,董誥賡韵。又有道光己丑與許乃普,曺振鏞,梁國治聯句。註曰。秦時。長城之入海爲里餘。而俗傳四十里者譌言也。由是觀之。中山之修築。似因蒙恬舊址也。由徑路渡深河。余謂書狀曰。彼河柳之禿老者。安知非遼東伯掛弓之柳乎。曰。此是瀋河。深河在北方興京地方。余笑曰。瀋深雖難辨別。此地臨關負河。亦一鏖戰之地。使我當其時。可以橫行遼薊之間。曰。吾見君不足當一火兵。而强作大談也。誰能信之。余曰。吾今日乘一羸馬。揮鞭馳突。入山海關如無人。氣豪意健。優有北轅之想。乘此勇敢。孰能攖我。所以有生晩之歎也。相與大笑。抵宿紅花店。作山海關長句曰。
山海關外雪薄薄。山海關裡月漠漠。征鴻萬里叫碧落。閽者卓立嘂霜柝。粤昔嬴政鞭强弱。六膝畢跪九宇博。胊界石立長城作。襜襤樓煩窮恢拓。五花惟防契丹掠。不料燕犖馳薊驝。洪武肇刱魏公略。新邊墻屹移管鑰。款塞只守韃靼約。遷蹕未能也先却。萬雉頟頟窮塹鑿。武莊智謀多糾錯。崇禎運末流寇虐。逆桂拚棄宗社托。愛惜圓圓花約婥。納兵直缺三丈郭。正欲心肝萬人嚼。又欲腰領萬段斫。京觀高築石磊落。天陰雨濕泣猿鶴。赤靈黃袍今寂寞。天晴野曠海宇廓。東國行人跨羸駱。戎裝蠻束氣騰躍。虜酒不醉更滿酌。寒風射眸如劍鍔。東騖西突眞矍鑠。八旗健勇孰攖搏。古來北伐遲一着。今我橫行堪大噱。安得一旅仗衛霍。快渡龍灣掃氛惡。
===十八日。丁丑===
晴。以上使從兄生朝。一行仍留。迎送官防禦三官保,鳳凰城通官達明阿。並納刺於上房。躬賀生朝。
===十九日。戊寅===
晴。平明離發。路見蒙古僧王格林沁。今皇帝姑夫也。其眷屬自皇城歸本國。翰林車二輛。盛飾金碧。眩耀人目。眞是銀鞍繡轂也。侍女之在簾外者。亦皆凝粧盛服。珠翠滿頭。太平車之前擁後衛者。雲屯風馳。正所謂馬蹄隆隆也。過范家庄。村有范文正後裔。扁其門曰范家義倉。未及入見。自關以內。連見烟墩。幾乎五里七里。無一間斷。其制甓築四面。高爲四五丈。圍亦如之。上可容甲士數十人。所以備候望而嚴防守。但無人守直。只存空墩。未知何意。此是戚繼光兵制。而自 皇明設置云。自關以西。又設更鋪。三里一鋪。連續不絶。鋪面粉墻。必書地名更夫姓名。又書緝捕賊匪護送行旅八字。路傍設木棚。架大砲。有小屋。屋中有五人守之。弓矢刀鎗皆在其間。書曰某口路㐲兵。有築土坮者。上設垜堞。略倣烟坮之制。至深河驛午飯。過楡關。卽唐詩所謂摐金伐鼓下楡關之處。蒙恬所築之長城在此。自徐中山移關之後。只傳舊名。關與城並無存焉。但近地多楡木。其來蓋久。關之得名。似由此也。今之所謂關門。只有兩扇板扉。村市頗殷。民業木廠。夕抵撫寧縣店止宿。店門外設影戲。大車上四面。遮障作層樓。樓一面塗紙爲窓。窓內張燭。燭前以紙人紙馬。旋斡機括。牽動纓絡。其影照窓。或作鎗釖戰鬪狀。或作歌舞遊戲狀。或作男女對立詈罵狀。奇奇怪怪。形形色色。無不畢現。而胡人六七立於樓下。互言互答。如唱如泣。以應樓上之演戲。擊柝打鉦。彈琴鼓瑟。以合樓下之節奏。群胡男女觀戲者如堵墻。忽自樓上瞥然有一怪聲。群胡驚動如沸。馬頭來告曰。上房奴子得文。潛緣雲梯而上戲樓。若非急下。無以鎭靖。余見局勢危怖。大呼一聲曰。得文速下。群胡相謂曰。壯哉聲也。莫不避立。太平曰。幾乎令人褫魄。余曰。聲必激觸而大也。天地之氣。噓吸而爲風。陰陽之理。摩盪而爲雷。此非聲之有激乎。激於哀。則致杞梁之崩城。激於戰。則至邯鄲之震瓦。今吾激於得文。而不知不覺之中。自爾大呼。不過是㥘聲。然果何如張翼德長坂橋上大喝一聲乎。得文來㐲於前曰。欲觀偎儡眞面。聞喚膽落。余曰。爾與我俱是偎儡戱影中人。坐在戱影中。求見眞面。不亦愚乎。
===二十日。己卯===
寒。乍陰乍晴。晩風。由古驪門 <small>{{Blue|城南門}}</small> 入撫寧城。城中市肆閭閻稍殷富。中有牌樓三所。一曰總督六鎭兵部尙書翟鵬。一曰兵部給事中王紞。一曰靑瑣名臣刑部給事中王印祥。皆以巨木結構。塗以丹漆。其餘不可盡記。路傍人家又有金字榜額。如名重洛城,壽冠耆英,歲進士等號。在在皆然。知縣衙門。扁以兩京鎖鑰。又有扁以紫極宮者。卽行宮也。曾聞明季故家大族。多居于此。朝野文獻。尙有留傳。山川明秀。故文士最多云。而無引進者。未見一人。由迎恩門 <small>{{Blue|城西門}}</small> 出。南望文筆峰。縹緲於雲霄間。其地昌黎縣。而文學之士。至今蔚興。文公之孫居此。世襲儒士。文公之廟亦在此。以其爲昌黎伯故也。渡飮馬河。歷十八里堡。卽古之盧龍塞。漢時田疇所賣處也。過驢子槽。<small>{{Blue|店名}}</small> 世傳仙人張果飼驢之所。嘗見綱目。果好仙術。多往來恒山中。開元中。迎入禁中。號通玄先生。後竟尸解。玄宗由是頗信神仙。此無乃恒山往來時飼驢處耶。夕抵永平府南門外王姓店止宿。爲見城內。由南門步入城中。路傍有七層石塔。雕刻奇巧。比之白塔甓築。其功倍之。通衢有一衙門。扁曰遼左咽喉。京師屛翰。入第一門曰古北平。第二門曰保釐。第三門曰永平府。第四門曰儀門。儀門之內有知府坐衙之堂。庭除軒敞。堂宇宏麗。保釐門東北有三層飛閣。扁曰明遠樓。登樓俯瞰。閭井櫛比。市鋪殷盛。誠一雄府也。行出門。有藥王廟。又有一廟。扁曰欞星門。祀前世善用兵者。姜太公當主位。如張良,諸葛亮,管仲,司馬穰苴。分東西從享云。而日暮不得入見。還出城門。入書狀所住。知府之子與府幕一人在店裡接客。邀與筆談。其姓名恩隆。號小軒。年今二十。見任理藩院主事。其父錫麟。號仁軒。鑲黃旗蒙古人。見爲知府。府幕姓名徐荊山。恩隆記姓名而已。荊山頗識字。而以同姓之故。另有慇懃。則竟無欣欣之意。不覺憮然。聞李將軍射虎石在於府南十里地。而野岸上一片石刻李將軍射虎處六字。不甚奇怪云。
===二十一日。庚辰===
晴。歷靑龍橋。渡灤河橋。灤河。古濡水也。皇明時。御史韓應寅。號西軒。有釣坮於河上。尙有遺址。橋長比靑龍橋過之。人馬羣行。其聲轟轟。唐詩所謂洛水橋長晝起雷者。此也。旣渡。入孤竹城。城門扁曰仁宅義路。又曰賢人舊里。又曰孤竹城。卽古孤竹國之墟也。夷齊廟正門揭淸節門。墻曁石碑刻淸風百世,到今稱聖,忠臣孝子,古今師範,天地綱常,淸風可挹等字。門右石碑刻致祭文曰。上命致祭昭義淸惠公伯夷,崇讓仁惠公叔齊之神曰。惟神遜國全仁。諫伐尊義。爲聖之淸。千古無二。懷仰高風。曰篤不忘。庸修歲祀。永範綱常。尙饗。廟中安二位塑像。伯夷衣絳在東。叔齊衣靑在西。皆衮服冕冠。手執靑圭。足躡赤舃。容貌大略相似。未知此何據也。按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云。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夷,齊其諡也。姓墨胎氏。其父曰初。字子朝。廟扁曰古之賢人。<small>{{Blue|乾隆筆}}</small> 殿壁左右有乾隆,嘉慶,道光詩。刻于烏錦石。嵌壁而揭之。廟後有行宮。殿宇樓閣。重重疊疊。眞所謂千門萬戶。窓牖交疏。簷楹藻梲。窮極雕刻。以沈香,樺榴,白檀,絳眞香之屬。刻畫松,竹,梅,蓮,蘭,蕙之類。無不精細侈靡。而擧皆頹圮剝落。滿目荒涼。竹亭,梅閣之椽榱欄檻。刻木爲竹爲梅。老竹新筍碧葉叢篁。古梅疎枝倒瓣橫蕊。各盡其巧。遠觀近觀。無以辨眞假。誠奇矣。殿庭以太湖嵌石爲假山。山上種蒲萄。而亦多崩頹散落。只有枯蔓纏縈。西有一堂。扁曰揖遜堂。堂後有淸風閣。樓爲二層。其雕飾之工。無以殫記。樓下灤河。環爲襟帶。河之北岸。有孤竹君祠。祠傍有二塚。曰夷齊墓云。山是首陽。地是孤竹。則雖是傳疑。安知其非眞耶。昔齊桓公征孤竹國。歸失道。令老馬放行。此其地也。文王葬王季於灤河。因灤水之囓和。遷于他處。果此地歟。午飰于僧寮。廚房供薇蕨羹。例也。是日甚寒。熱羹煖飯。不覺頓飽。書狀謂余曰。到此不可無詩。而第觀前人題詠。一是贊揚。贊揚便屬陳談。愧君猶食首陽薇之句。意想不及。奈何奈何。余曰。俄於喫飯時。猝乍間思得
飽食夷齊廟。無心採蕨薇。我生箕聖國。夫子盍同歸
二句。自以爲不多讓於成公也。箕子因殷之亡而東出朝鮮。夷齊何不隨箕子東來。而何必獨苦辦死耶。曰。朝鮮亦入於周家版籍之內。余曰。首陽山獨非周之版籍乎。疑案也。書狀曰。詩義深長。道前人所未道也。過野雞屯。數十里之間。棗栗與桑林橫亘於田疇。居民以此資生。官亦收稅。桑則名稱地桑。如楮田逐年刈取。葉以飼蠶。皮以造紙云。抵沙河驛止宿。皇曆齎咨官秦啓煥。率濟州漂人十九名出來。濟人見吾一行。皆叉手亟拜。欣欣有迎接之喜。余亦如逢故識。順口問曰。善來耶。又問曰。何時乘船。何時漂到於何處。曰。壬子。自濟州發船。採藿五日。遇風去泊於江南。因南匪路梗。今纔抵此。余曰。汎稱江南。江南何地。曰。未知也。余曰。汝見岳陽樓乎。曰。瀟湘,洞庭,金,陵,建康,臨安,錢塘。無不閱歷。而鳳凰臺,岳陽樓。初不能辨別。余曰。余曾見之矣。洞庭湖南岸上彩閣丹樓。其非岳陽樓乎。濟人惝怳未及對。馬頭從傍驚問曰。何時見之乎。余笑曰。以意料度。怳若目見也。余謂馬頭曰。彼濟人之漂風。其利倍蓰於採藿。十餘年前。濟人高姓者。初漂江南。在館厚餼。在路乘車。及歸其家。銀有餘橐。足支一二年。乃視此爲貨。自其後乘小船浮大洋。故爲漂流如是者凡五。濟牧知其情僞。據法繩之云。
===二十二日。辛巳===
晴。路近榛子店十里。馬頭告曰。此地始見薊門烟樹。余曰。何在。指南邊樹木間曰。彼銀海玲瓏。浮在樹底者。是也。天晴無風。則自此至豐潤,玉田。往往見之。余曰。此不過野靄山嵐也。曾有見之者。以爲二三月春暖景明之時。烟樹浮空。或有車馬狀。或有樓閣狀。果是瓌觀云矣。今値深冬天寒。豈有烟樹耶。曰。小人輩幾十年所見。只此而已。至榛子店午飯。昔江州女子季文蘭。當亂被虜。爲瀋陽章京所買。過此。題詩店壁曰。<small>{{Blue|椎髻空憐舊日粧。征裙換盡越羅裳。爺孃生死知何處。痛哭春風上瀋陽。}}</small> 其下書曰。奴。江州虞尙卿妻也。夫被戮。奴被虜。今爲王章京所買。戊午正月廿一日。灑涕拂壁書此。惟望天下有心人見此。憐而見拯。<small>{{Blue|相傳以爲。文蘭書此時。右手稍倦。則以左手執筆疾書云。其亦奇才也。其後乾隆聞之。特命立碑。去此二十里。}}</small> 自此東人習知文蘭事。過此必有題詠。余嘗於郝伯常 <small>{{Blue|元時人。名經。文忠公。}}</small> 詩。見巴陵女子行。女子。姓韓名希孟。魏公琦之五世孫。賈尙書男瓊之婦。宋開慶己未。元兵陷岳陽。韓氏被俘。裂衣書詩數百言。其略曰。我本瑚璉器。安能作溺皿。借此淸江流。葬我全首領。遂自沈死。郝詩以弔之曰。芙蓉歷亂入秋水。玉骨直葬靑海頭。名與長江萬古流。丞相魏公猶不死云云。<small>{{Blue|在堯山堂記}}</small> 夫文蘭所遇。與希孟無異。而希孟之潔身。發於吟詠。其節可尙。夕抵豐潤縣止宿。由迎旭門 <small>{{Blue|城東門}}</small> 入城中。富麗可埒撫寧。牌樓,旌表甚多。而谷家牌樓尤壯。上層刻文林郞都察御史谷選。中層金字刻大中丞三字。下層列書曰巡撫湖廣鄭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谷嶠浙江學政谷應泰。蓋谷是縣望。至今子孫世其文學焉。<small>{{Blue|應泰。號霖蒼。撰皇明紀事。遭禍。原本不傳。今行世者。乃其大略也。}}</small> 詣太學。奉審大成殿。位版序次及扁額所揭。略同瀋陽。象尊,牛鼎。藏於黌堂。鼎則以籀篆刻銘在內。鼎㨾如恒用炊鼎。鑄以靑銅。兩耳三足。而足之上象牛頭。足之趾象牛蹄。所以名牛鼎也。籀文有搨本。釋以楷字。其文曰。維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審厥象。作牛鼎。格于太室。從用享。萬寧神休。惟帝時寶。萬世其永賴。豐潤縣志以爲此是劉宋孝建 <small>{{Blue|宋孝武帝年號}}</small> 元年八月二日作。以享太廟云。當以此爲宋鼎。而其爲商鼎云者。恐是傅會也。敎諭與其子出迎三使。握手打話。余未及問其姓名。太學之東。有二層六面閣。高入雲霄。卽文昌閣也。最上層安文昌帝君塑像。四侍童分立左右。而其中一童。笑容如生。左右有二馬。一以瓦鑄。一以銅鑄。試儒臨科。必焚香抽籤。以占吉凶。又有二層飛樓。扁曰魁樓。又曰天下文明樓。上安奎仙之像。一足踏龍頭。一足擧而不伸。右手執花筆。若有記錄者。店門外大街上。東西橫截架木爲門。以靑布裹其架木。揭扁曰轅門。店庭以畫雲之簟。四面遮墻。御史自皇城到山海關巡察。故設此等候云。
===二十三日。壬午===
晴。渡還鄕河。一名浭水。燕山叢錄云。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流。故謂之還鄕河。宋徽宗北轅時。至橋歎曰。吾安得似此水還鄕。人謂其橋爲思鄕橋。又過高麗堡。蓋朝鮮人被俘所居之地。路邊有水田。引水作洑。分塍種禾。一如我國之制。市賣黃粟蒸餠。恰似我國粘餠。而至於室屋房舍之制。與燕人同。每我使過此。迎接款洽如同鄕人。近因下隷輩討索欺騙。不復致意云。抵玉田李家店止宿。玉田縣。古無終國也。無終山有燕昭王墓。其下有種玉田。卽雍伯得璧娶妻之地。<small>{{Blue|搜神記曰。雍伯性至孝。居無終山。有一人以石子一升與之。使種之。數歲。徐氏有女。伯求婚。徐戲云。以白璧一雙爲贄。伯至所種石田。得五雙白璧以獻。徐公遂以女妻之。名曰玉田。五侯鯖載薛瓊至孝。家貧采薪。遇老父。以一物遺之曰。此銀實也。用四壁土種之銅盆中。當得銀。如言種之。旬日生苗。再旬開花。花有銀色如鈿螺。及結實。皆銀也。銀亦可種。與雍伯種玉。俱奇聞也。}}</small>
===二十四日。癸未===
陰。晩晴。由東門入玉田城中。過十字街樓。樓扁曰景山觀海。又曰騰輝。由西門出。歷彩亭橋。卽金時學士楊繪舊居。彩亭。繪之號也。過枯樹店。從者指路傍山頂一樹曰。此樹不葉不花。人以爲神云。余曰。今當隆沍。萬木無靑。眞假固無以分。而又聞昔日使行。四月過此。見所謂枯樹者。枝葉靑茂。傳說未必眞然矣。<small>{{Blue|或云。枯樹自汴宋有之。而元時始枯。至皇明。枝葉更爲發榮。及淸入中國。枝葉再枯。}}</small> 由螺山店。到鱉山店午飯。卽薊州境也。螺山,鱉山,蜂山。皆以山形取名也。過翠屛山。從者指山上神祠曰。彼是安祿山祠。又指西邊對山神祠曰。彼是楊貴妃祠。且曰。此去小路。傍有兩石人對立。石刻爲結縛狀。一曰安祿山。一曰楊貴妃。余曰。立石刻像。已是駭怪。況祠而祭之乎。此爲淫祠之首。而恨無毀之者。<small>{{Blue|祿山生于南陽。時李筌爲鄧州刺史。夜識東南有異氣于村落。物色得之。慘然曰。此假王也。或勸殺之。筌不聽。後有罪當刑。節度使張守珪奏于朝。亦不殺。遂釀天寶之禍。豈亦運數使然耶。筌。註陰符者。杭州靈隱寺飛來峯有楊璉眞伽石像。嘉靖二十二年。福淸陳仕賢知杭州。命斬之。可比於申屠迪毀曺操之廟。康煕時。張御史瑗請平西山碧雲寺魏忠賢墓。仆其碑碎之。}}</small> 到薊州。由東門入。扁曰古漁陽。有獨樂寺。寺有二層殿宇。扁曰觀音之閣。傍扁曰太白。或者太白之集字歟。殿內安觀音塑像。足立於地。首齊於樑。登兩層樓梯。至最上頭。始見觀音之面。戴十佛頭。高幾十餘丈。從者曰。較諸皇城丈六佛。甚是低殘云。下層後面安一婦女塑像。曰太白夫人也。後庭又有平閣。一佛方醉臥。藉以錦褥。加右手於枕上。露一肩跣兩足而臥。曰太白醉眠之像。未知傳說之何據。而太白本不剃髮。唐詩曰。金粟如來是後身。或由是而爲佛像歟。使太白有知。亦當絶倒也。抵城外店止宿。店壁上有七律一則。墨痕淋漓。余時病腕。不能把筆移寫。誦在心中。因病思之忽忽。未免遺忘。只記末句之痛哭紅顏誤此身。其下書曰。乙卯四月錦州樊雲題。其詩。蓋追悔沒身於靑樓之意也。辭旨悽惋。音調艶華。恨未記得全篇。而與季文蘭詩大略相似。
===二十五日。甲申===
晴。風寒。午飯于邦均店。到白潤店。入香華庵。卽尼姑所居。庭有萬曆年間翰林周延儒所記碑。又有乾隆己巳幸盤山時皇太后發帑重修碑記。白幹松二株。雙立於庭中。佛殿之內。有康煕所書香林法界四字。所居尼姑纔數人。而椅几床卓。極其精潔。辛夷,水仙,迎春,梅花之屬。並種于畫盆。花方菩蕾。庵東有五六塚。繚以周垣。立浮圖三四坐。其門扉以白石爲之。兩柱兩扇。飛簷橫閾。無不畢具。亦一奇觀也。渡滹沱河。河水不氷。從者言。此河盛冬不氷。昔漢光武爲王朗所逐。將渡河。候吏王霸詭對氷堅處也。<small>{{Blue|其後光武命其處爲危渡口。示天幸不可恃。以戒子孫。此其大度何如也。石勒擊劉曜。濟自大碣。以河氷泮爲神靈助。號爲靈昌津。此其去光武遠矣。石勒自謂。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論胡,漢仁暴。只玆一事。絶塵莫攀。胡羯何其大言無忌耶。什翼犍擊劉衛辰。河氷未合。乃以葦絙約流澌。俄而氷合。復恐未堅。又散葦于上。氷草相結。有如浮梁。出其不意。遂大破之。此以人力迎天。}}</small> 路見橐駝載物而行。又有載人而去者。頭小而昂。項長而曲。背有兩峰如着鞍然。脚有三節。遠望如龜。近看如鶴。能載七百斤。日行三百里。所載偏多石炭。蓋北京薪貴。故凡用火皆以石炭燒之。一爇可支數日。而石炭甚重。故載之必用橐駝。至聯絡數三十匹。老學庵筆記曰。蜀多竹炭。南方多木炭。北方多石炭。其言果然。爾雅翼云。駝。外國之奇畜。有兩峯如鞍。其足三節。其色蒼褐。負物至千斤。凡有負載。輒先屈足受之。余曾借豹菴所畫北燕人物圖。嘗見橐駝於圖中。以今所見。一毫不爽。眞異獸也。夕抵棗林庄止宿。
===二十六日。乙酉===
晴。風寒。午飯于烟郊堡。副房房隷來告曰。侵曉先發。迷失道。見五六人持鎗劍。劫奪商車銀貨騾馬。不敢做一聲。二步作一步。惶忙脫身而來。余歎曰。去皇城七十里之地。有此剽掠之患。此非禦人於國門耶。渡白河船橋。卽潞河也。橋制。方舟亘岸。上鋪木板。板上覆以薥黍之幹。車過而無聲。在車者莫省其渡橋也。至通州城北門外。燕京地最高。距通州四十里。地高五丈。河中置十閘。始可行舟。去上都一千里。地高四十丈。按。元郭守敬議開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楡河。引一畒,玉泉諸水。進都城。繞至通州。置閘以宣節之。後漸淤廢。嘉靖御史吳仲議修築立五閘。閘置剝船六十。每米一擔減陸輓費銀四分五釐。歲省漕價十萬餘金云。沿運河而南幾五六里。則河中船舶不多。最南有楊州進貢船。船旣不大。只有二棹。比之洋海異㨾船。不啻如一葉漁艇。而上設船屋。有房有廚。有樓有庫。制極奇巧。彩亦華麗。衣糧家伙。無不存焉。四圍作交疏。塗以靑紗。窓牖間。琉璃玲瓏。書畫煒燁。張之則四望。闔之則如房室。都是文木所造。宛是山亭水榭。古所謂浮家汎宅者。眞此也。由東門入城。城內俱是石路。止宿於店舍。市肆櫛比。金碧照耀。比瀋陽不知幾倍。而各鋪各店張燈點蠟。一鋪所燃。大約爲十餘。而皆羊角燈。至夜深猶爲交易。俗謂通州夜市者。此也。未知成都,廣陵比此何如。而從者以爲數年前過此。則四街燈燭。通明如晝。肩摩轂擊。無異於白日。一自南貨之不通。漸至蕭索。今無足觀云。蓋此地兩京通貨水陸都會處。人殷物富。自爾如此。以今日而謂之蕭條。則前日繁華。恨未及見矣。
===二十七日。丙戌===
晴暄。自通州抵皇城。皆鋪石爲路。軌轍深陷。車行抑揚不穩。路見人家墳墓。幾乎相接。繚以周垣。垣內列植林木。皆井井成行。無一錯亂。枝葉齊長。亦無參差。其前必有墓舍。施以丹碧。舍外必立紅箭牌門。門外必有甓築之橋。下設虹蜺。上圍朱欄。傍立石牌。書以某宅塋地。各相區別。而或立石牌樓。楣刻某官某之墓。或立穹龜閣爲二層。覆以黃瓦。墳上或以白灰或以紫灰。封而圩之。此皆京都奕世卿相家世葬之處。一垣之內。塚形纍纍。兩墓之間。難容一足。大抵一家塋地所占。不過數頃。非如我東之專占四山。且塋地皆是野田軟沙汙陷之處。此亦有來龍作腦坐局案對龍虎得破之合於風水歟。昔有一人酷好堪輿。周行八路。期占大地。而東方相地者言。人人殊。莫能執一。自古名墓。或山水背走。砂 <small>{{Blue|或作蛇}}</small> 脚橫斜。而後裔極貴盛。或坐案平穩。朝帶拱護。而子孫多零替。遍踏幾年。未見福地吉岡。意謂中國大方也。且須知秘訣千百種書。皆從中國來。則宜有術業神眼者。乃隨槎入燕。求見地理學諸人。無不親熟如兄弟。日相來往。論其理氣之衰旺。質其利害之有無。則彼人之貌對。汗漫齟齬。久愈落落。如是凡三載。乃謂諸人曰。吾今歸矣。後會難期。不勝悵然。而吾之三載入燕。欲聞地理之蘊奧。諸人終靳一言。未聞其要領。實愧誠心之不足。而亦不無爲諸人慨然也。乃拂衣而起。其中年高者一人曰。坐。吾語汝。汝欲聞地理之說乎。爾不知地理之始起。則有如夏蟲之語氷。此所以未嘗深言之也。地理之本。起於周禮。周禮卽漢儒傅會之書。雖不足信。而不過是國都正南北之位。家宅相原隰之宜也。今之所謂地理方書。肇於貞觀之末。蓋東方山明水麗。人物輩出。比侔中華。唐宗蔑功於安市。憤憾于中。乃令一行者流。纂輯穴經。必以大幹走脉爲上地。使其書流入東國。自是厥後。增演其書。愈出愈奇。於是乎東國之葬人。皆尙是書。甚者。高峰絶頂。懸棺而窆。愚者。舁櫬潛行。偸地而埋。凡山之突兀處。必有塚形之纍然。東方人物之比古眇然。豈不是名山神脉穿鑿洩氣之故也耶。且汝自入柵門至皇城幾千里。巫閭之岡。角山之麓。何嘗見有一墳乎。葬地本避六害。龍虎案對來脉水法之說。於古有之乎。今中國葬地。皆是原田曠野。而名公巨卿賢碩鴻匠。代不乏人。此果一從地理中毓福耶。人家之一榮一悴。歸之於葬地之吉凶。而至死迷誤者。東人之膏肓。雖有扁,倉。何以醫之。其人怳然大悟。及其歸家。火方書。遣方士。絶不言地理說矣。按鄭板橋燮在焦山雙峰閣。寄舍弟墨書曰。郝家莊有墓田一塊價十二兩。先君曾欲買置。因有無主孤墳一座必須刨去。先君曰。嗟乎。豈有掘人之塚。以自立其塚者乎。遂去之。但吾家不買。必有他人買者。此塚仍然不保。吾意欲致書郝表弟。問此地下落。若未售。則封去十二金。買以葬吾夫婦。卽留此孤墳。以爲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孫。永永不廢。豈非先君忠厚之義而又深之乎。夫堪輿家言。亦何足信。吾輩存心。須刻刻去澆存厚。雖有惡風水。必變爲善地。此理斷可信也。推此言之。中州人用堪輿言。擇風水善惡。可知也。然則穴經云云有何所據也。抵東嶽廟。廟是元延祐 <small>{{Blue|仁宗年號}}</small> 中所建。康煕三十七年被火。越三年重建。扁曰勑建東嶽廟。洞口牌門有太虛洞天三淸上界。廟門內有瞻岱門。門內有岱宗寶殿。覆以黃琉璃瓦。殿內奉泰山神。珠冕黃袍以象帝者。卽仁聖帝也。仙官神將左右列侍。錦幛綺席。銅罏漆燈。皆是金珠。不可名狀。其東爲司命君殿。其西爲炳靈公殿。亦各有仙官神將之列侍。蓋其塑像。卽元時昭文館太學士劉元所塑。而元之技學于波羅國人阿尼哥云。其後有育德殿。是爲神寢。左右翼廊累百間。環匝大庭。每間列塑地獄七十二司,三十六案神像。報應苦樂。曲盡形狀。有足警愚俗者。最後有玉皇閣。扁曰碧霄宰化閣。內奉玉皇天妃塑像。床卓多積金錢繡鞋。卽士女祈福之資。庭之中黃瓦閣。卽康煕乾隆碑也。庭之東有趙孟頫所書張天師碑銘。趙書多搨去者云。<small>{{Blue|延祐中。天師張留孫。出私錢。建此廟。未成而卒。弟子吳全節踵成之。}}</small> 其餘碑石如林。殆過百笏。通官六人來候三使。强作東語。而全似小兒學語。比之東譯漢語。不啻不及。由朝陽門 <small>{{Blue|一名齊華門}}</small> 入。門凡三層。覆以靑瓦。歷東四牌樓大市街。扁曰履仁。迤南少西。渡南玉河橋。止于館所。卽南小館。而華人所謂四夷館也。隨三使由東城根。歷棋盤街。街在正陽門內大淸門外。周繞石欄。正方如棋盤。卽元宵翫月處也。遂詣禮部。憩于王會廳。首譯與禮部侍郞議定進香進表時服色。我使當服淺淡服。禮部曰。華人旣過百日。已爲華服。不可服淺淡。我使曰。上國雖已華服。我使方以進香委來。且有進香咨文。則宜服淺淡。禮部堅執不聽。乃以無揚黑團領爲定。侍郞寶鋆 <small>{{Blue|滿人}}</small> 呼唱出來。立于大廳。廳鋪甓與地平。扁曰寅淸贊化。侍郞身着㹠皮周衣。<small>{{Blue|卽朝服}}</small> 頂掛念珠。背負朝珠。帽起珊瑚頂子。置咨文于朱床黃帕之上。三使俱行三跪九叩頭。書狀顧謂余曰。何不跪叩頭。曰。此膝不可屈。遂還于館所。 皇明時。朝鮮館近爲蒙古所館。卽今所住乃會同館。而大門內卽方物所貯甓大廳也。其內則正使所館。又其內爲副使所館。又其內爲書狀所館。又有北炕。卽廚房所接也。又有馬房在館外城根。放料軍官率驛馬與驅人同住處也。余之所住。上使館庭西一炕也。上副房書者。自紅花店先行。前期六日抵館。修理諸炕。館門外左右幾百家門楣板。揭天泰人蔘局,廣盛人蔘局等號。皆是交易我國物貨之所。而物貨中人蔘最爲彼人所貴重。故擧重以包輕云。聞琉球館在我館西邊。欲往見。門者阻搪曰。外人不得擅入。馬頭曰。朝鮮人遍行國中。無有阻碍。而他國使館。必咨禮部而行之。門外設人字幕。有守直者。
dss2w3k4azshmwc51txka0hb6mz14ws
2171161
2171160
2022-08-11T05:24:10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section=五花沿筆|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一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一月==
===十七日 丙子===
晴。過大石橋。自此望見長城。逶迤橫走於閭山之腰。如蛇行如練掛焉。漸向角山而東。從者言。此是秦時所築萬里長城也。過八里鋪。歷入姜女廟。廟在大野中石阜之上。東南頫海。西北眺野。突然中處。瞭望四通。眞是山海勝境。廟中有姜女塑像。宛然凄楚垂泣之狀。侍女二人衣白衣。手捧畫帶畫傘。分立左右。乾隆扁額曰芳流遼水。揭壁曰而變國俗。楹聯曰。秦皇安在哉。虛勞萬里築怨。姜女未亡也。尙留片石遺芳。又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爲綱常。蓋陝西人范七郞。<small>{{Blue|名植。西安府同官人。或曰。名甯。}}</small> 赴役長城。其妻 <small>{{Blue|姓許。名孟姜。}}</small> 尋至城下。哭而死。後人祠之。明淸以來。多立碑記之。廟後石堆上。刻望夫石三字。因又鑿石。爲數三足痕如階級然。以爲每日望夫時所登處云。石上又有小亭。扁曰振衣。極爲瀟洒。石壁有乾隆,嘉慶,道光所題詩。又有內閣賀廷佐書刻作如是觀四字。亭傍有觀音閣。安三佛像。東有行宮。皇帝瀋幸時留宿之所也。廟門外有碑。大刻止此石三字。字軆古勁。未知誰某所書。嘉慶甲子乙丑年間。朝鮮使臣見此碑。有傍刻三韓姜希孟立六字云。而今無存焉。摩挲細覽。終未見痕。五十餘年之間。石之磨泐如此。堪爲一歎。有詩曰。
石爲精魄石爲身。辛苦空山幾度春。江水茫茫林月落。子規啼血送行人。
歷威遠城。右岸有四方臺。以甓築之。高可十丈。卽戚繼光所築。望之如烟臺。內設女城。可以藏兵。可以瞭望。登臺則山海一城之內。如平掌可見。又俗稱汗伊臺。汗伊欲知關內動靜。一夜之間築此。或稱吳王城。卽吳三桂所築。萬曆間。熊廷弼,楊應昌。費財屢萬。歷數年而成。與關內爲掎角之勢。穿地道以通內外。今湮塞不可用。未知傳說之孰信。而熊,楊所築。似是的聞也。歷歡喜嶺。距關五里。到山海關。關將,副都統,督理,章京,署領皆列坐于衙廠。考閱報單。點檢人馬。三使之擡轎過廠皆如柵門之例。蓋關是七重。譙是三層。政當角山盡處。距海不遠。所以謂山海關。天設咽喉之地。蒙古,野人,朝鮮諸國皆由此出入。故譏征嚴重。山海關。<small>{{Blue|淸語札喀關。漢語爲邊關。}}</small> 卽古之楡關。徐中山鎭北平時。移設于此。又稱五花關。<small>{{Blue|有東西邏城。與關門邏城連環五座。故名五花城。自唐太宗時。控扼契丹。已有此名。}}</small> 蒙恬所築。謂之老邊墻。中山所築。謂之新邊墻。自董家口築至澄海樓者。卽今之關城。城堞堅厚。譙樓壯大。外扁曰山海關。第一門虹蜺石楣所刻也。或謂之李斯筆。而遼野之外。亦能望見額字云者。俱是荒誕。不足信也。或謂集李斯字。秦時亦有今之字軆歟。到第二門。商賈行人。大小車馬。一時輳集。門路阻塞。與三使從門邊步出。內楣扁曰天下第一關。至第三門。建四街牌樓。下有十字路。市肆物貨亦是大都會。亞於盛京。扁曰祥靄搏桑。乾隆筆也。錢牧齋有奉酬山海督師袁崇煥詩曰。臨渝今是國儲胥。鎖鑰東門萬革車。自註曰。山海。古臨渝地。俗稱楡關。誤也。按。戚武莊。隆慶間。在遼薊。奏言。塞上周垣二千里。請更甓築。諸戍士劃地受工。跨墻爲臺。臺高五丈。虛中爲三層臺。宿百夫。械器餱糧俱在。虜至則當陴以守。退則番休。先築千二百座。在縣官僅發十萬緡。考工足當百二十萬矣。從南翼城門出。向望海亭。車夫及下隷未及追後。乃騎一馬。縱轡橫馳。幾日乘車困頓之餘。便若兩腋傅翼。南距五里許。城有十餘丈缺處。傳是吳三桂所壞而引入淸兵處。<small>{{Blue|順治元年甲申四月。吳三桂毀城納淸兵。}}</small> 康煕遺敎不葺。若値皇帝幸行。則必由此作路。似是淸人遺識興王之跡也。遮以鐵網。環以紅欄云。而鐵網紅欄。今無見存。只以幾個羸卒。結幕防守。又南距十餘里。路傍有二大砲。露置岸上。長二把餘。重八十斤。標刻曰道光二年所鑄。竊料砲製如彼壯大。以此破城。何城不克。至望海亭。一名澄海樓。卽山海之南長城東地盡頭也。 皇明時。稱觀海亭。亭之軒楹朽敗。不可攀躋。而登亭之南。城根直入海中。其下鎔鐵爲覆釜形。釜上築以巨石。城之端據其上。所謂老龍頭也。風起浪湧。聲勢震撼。凜乎不可久立。東南大洋。茫無涯際。時見帆檣出沒於空靑澄明之中。向東五里許。有石屹立海中。勢干雲霄。云是碣石。余曰。此不可信。古之夾右碣石。今爲夾左耶。向西數十里。沙堆走入海中。稱秦皇島。卽始皇東遊海上處云。亭之庭有二碑。一書天開海嶽。一書一勺之多。天啓年間。越人劉永基所書也。曾聞有朱蘭嵎所書天風海濤。而今無矣。亭之東壁有乾隆癸亥與張炤,梁詩正賡載詩。西壁有甲戌與任由敦,劉綸賡載詩。其後戊戌。又與于敏中,梁國治,董誥賡韵。又有道光己丑與許乃普,曺振鏞,梁國治聯句。註曰。秦時。長城之入海爲里餘。而俗傳四十里者譌言也。由是觀之。中山之修築。似因蒙恬舊址也。由徑路渡深河。余謂書狀曰。彼河柳之禿老者。安知非遼東伯掛弓之柳乎。曰。此是瀋河。深河在北方興京地方。余笑曰。瀋深雖難辨別。此地臨關負河。亦一鏖戰之地。使我當其時。可以橫行遼薊之間。曰。吾見君不足當一火兵。而强作大談也。誰能信之。余曰。吾今日乘一羸馬。揮鞭馳突。入山海關如無人。氣豪意健。優有北轅之想。乘此勇敢。孰能攖我。所以有生晩之歎也。相與大笑。抵宿紅花店。作山海關長句曰。
山海關外雪薄薄。山海關裡月漠漠。征鴻萬里叫碧落。閽者卓立嘂霜柝。粤昔嬴政鞭强弱。六膝畢跪九宇博。胊界石立長城作。襜襤樓煩窮恢拓。五花惟防契丹掠。不料燕犖馳薊驝。洪武肇刱魏公略。新邊墻屹移管鑰。款塞只守韃靼約。遷蹕未能也先却。萬雉頟頟窮塹鑿。武莊智謀多糾錯。崇禎運末流寇虐。逆桂拚棄宗社托。愛惜圓圓花約婥。納兵直缺三丈郭。正欲心肝萬人嚼。又欲腰領萬段斫。京觀高築石磊落。天陰雨濕泣猿鶴。赤靈黃袍今寂寞。天晴野曠海宇廓。東國行人跨羸駱。戎裝蠻束氣騰躍。虜酒不醉更滿酌。寒風射眸如劍鍔。東騖西突眞矍鑠。八旗健勇孰攖搏。古來北伐遲一着。今我橫行堪大噱。安得一旅仗衛霍。快渡龍灣掃氛惡。
===十八日。丁丑===
晴。以上使從兄生朝。一行仍留。迎送官防禦三官保,鳳凰城通官達明阿。並納刺於上房。躬賀生朝。
===十九日。戊寅===
晴。平明離發。路見蒙古僧王格林沁。今皇帝姑夫也。其眷屬自皇城歸本國。翰林車二輛。盛飾金碧。眩耀人目。眞是銀鞍繡轂也。侍女之在簾外者。亦皆凝粧盛服。珠翠滿頭。太平車之前擁後衛者。雲屯風馳。正所謂馬蹄隆隆也。過范家庄。村有范文正後裔。扁其門曰范家義倉。未及入見。自關以內。連見烟墩。幾乎五里七里。無一間斷。其制甓築四面。高爲四五丈。圍亦如之。上可容甲士數十人。所以備候望而嚴防守。但無人守直。只存空墩。未知何意。此是戚繼光兵制。而自 皇明設置云。自關以西。又設更鋪。三里一鋪。連續不絶。鋪面粉墻。必書地名更夫姓名。又書緝捕賊匪護送行旅八字。路傍設木棚。架大砲。有小屋。屋中有五人守之。弓矢刀鎗皆在其間。書曰某口路㐲兵。有築土坮者。上設垜堞。略倣烟坮之制。至深河驛午飯。過楡關。卽唐詩所謂摐金伐鼓下楡關之處。蒙恬所築之長城在此。自徐中山移關之後。只傳舊名。關與城並無存焉。但近地多楡木。其來蓋久。關之得名。似由此也。今之所謂關門。只有兩扇板扉。村市頗殷。民業木廠。夕抵撫寧縣店止宿。店門外設影戲。大車上四面。遮障作層樓。樓一面塗紙爲窓。窓內張燭。燭前以紙人紙馬。旋斡機括。牽動纓絡。其影照窓。或作鎗釖戰鬪狀。或作歌舞遊戲狀。或作男女對立詈罵狀。奇奇怪怪。形形色色。無不畢現。而胡人六七立於樓下。互言互答。如唱如泣。以應樓上之演戲。擊柝打鉦。彈琴鼓瑟。以合樓下之節奏。群胡男女觀戲者如堵墻。忽自樓上瞥然有一怪聲。群胡驚動如沸。馬頭來告曰。上房奴子得文。潛緣雲梯而上戲樓。若非急下。無以鎭靖。余見局勢危怖。大呼一聲曰。得文速下。群胡相謂曰。壯哉聲也。莫不避立。太平曰。幾乎令人褫魄。余曰。聲必激觸而大也。天地之氣。噓吸而爲風。陰陽之理。摩盪而爲雷。此非聲之有激乎。激於哀。則致杞梁之崩城。激於戰。則至邯鄲之震瓦。今吾激於得文。而不知不覺之中。自爾大呼。不過是㥘聲。然果何如張翼德長坂橋上大喝一聲乎。得文來㐲於前曰。欲觀偎儡眞面。聞喚膽落。余曰。爾與我俱是偎儡戱影中人。坐在戱影中。求見眞面。不亦愚乎。
===二十日。己卯===
寒。乍陰乍晴。晩風。由古驪門 <small>{{Blue|城南門}}</small> 入撫寧城。城中市肆閭閻稍殷富。中有牌樓三所。一曰總督六鎭兵部尙書翟鵬。一曰兵部給事中王紞。一曰靑瑣名臣刑部給事中王印祥。皆以巨木結構。塗以丹漆。其餘不可盡記。路傍人家又有金字榜額。如名重洛城,壽冠耆英,歲進士等號。在在皆然。知縣衙門。扁以兩京鎖鑰。又有扁以紫極宮者。卽行宮也。曾聞明季故家大族。多居于此。朝野文獻。尙有留傳。山川明秀。故文士最多云。而無引進者。未見一人。由迎恩門 <small>{{Blue|城西門}}</small> 出。南望文筆峰。縹緲於雲霄間。其地昌黎縣。而文學之士。至今蔚興。文公之孫居此。世襲儒士。文公之廟亦在此。以其爲昌黎伯故也。渡飮馬河。歷十八里堡。卽古之盧龍塞。漢時田疇所賣處也。過驢子槽。<small>{{Blue|店名}}</small> 世傳仙人張果飼驢之所。嘗見綱目。果好仙術。多往來恒山中。開元中。迎入禁中。號通玄先生。後竟尸解。玄宗由是頗信神仙。此無乃恒山往來時飼驢處耶。夕抵永平府南門外王姓店止宿。爲見城內。由南門步入城中。路傍有七層石塔。雕刻奇巧。比之白塔甓築。其功倍之。通衢有一衙門。扁曰遼左咽喉。京師屛翰。入第一門曰古北平。第二門曰保釐。第三門曰永平府。第四門曰儀門。儀門之內有知府坐衙之堂。庭除軒敞。堂宇宏麗。保釐門東北有三層飛閣。扁曰明遠樓。登樓俯瞰。閭井櫛比。市鋪殷盛。誠一雄府也。行出門。有藥王廟。又有一廟。扁曰欞星門。祀前世善用兵者。姜太公當主位。如張良,諸葛亮,管仲,司馬穰苴。分東西從享云。而日暮不得入見。還出城門。入書狀所住。知府之子與府幕一人在店裡接客。邀與筆談。其姓名恩隆。號小軒。年今二十。見任理藩院主事。其父錫麟。號仁軒。鑲黃旗蒙古人。見爲知府。府幕姓名徐荊山。恩隆記姓名而已。荊山頗識字。而以同姓之故。另有慇懃。則竟無欣欣之意。不覺憮然。聞李將軍射虎石在於府南十里地。而野岸上一片石刻李將軍射虎處六字。不甚奇怪云。
===二十一日。庚辰===
晴。歷靑龍橋。渡灤河橋。灤河。古濡水也。皇明時。御史韓應寅。號西軒。有釣坮於河上。尙有遺址。橋長比靑龍橋過之。人馬羣行。其聲轟轟。唐詩所謂洛水橋長晝起雷者。此也。旣渡。入孤竹城。城門扁曰仁宅義路。又曰賢人舊里。又曰孤竹城。卽古孤竹國之墟也。夷齊廟正門揭淸節門。墻曁石碑刻淸風百世,到今稱聖,忠臣孝子,古今師範,天地綱常,淸風可挹等字。門右石碑刻致祭文曰。上命致祭昭義淸惠公伯夷,崇讓仁惠公叔齊之神曰。惟神遜國全仁。諫伐尊義。爲聖之淸。千古無二。懷仰高風。曰篤不忘。庸修歲祀。永範綱常。尙饗。廟中安二位塑像。伯夷衣絳在東。叔齊衣靑在西。皆衮服冕冠。手執靑圭。足躡赤舃。容貌大略相似。未知此何據也。按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云。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夷,齊其諡也。姓墨胎氏。其父曰初。字子朝。廟扁曰古之賢人。<small>{{Blue|乾隆筆}}</small> 殿壁左右有乾隆,嘉慶,道光詩。刻于烏錦石。嵌壁而揭之。廟後有行宮。殿宇樓閣。重重疊疊。眞所謂千門萬戶。窓牖交疏。簷楹藻梲。窮極雕刻。以沈香,樺榴,白檀,絳眞香之屬。刻畫松,竹,梅,蓮,蘭,蕙之類。無不精細侈靡。而擧皆頹圮剝落。滿目荒涼。竹亭,梅閣之椽榱欄檻。刻木爲竹爲梅。老竹新筍碧葉叢篁。古梅疎枝倒瓣橫蕊。各盡其巧。遠觀近觀。無以辨眞假。誠奇矣。殿庭以太湖嵌石爲假山。山上種蒲萄。而亦多崩頹散落。只有枯蔓纏縈。西有一堂。扁曰揖遜堂。堂後有淸風閣。樓爲二層。其雕飾之工。無以殫記。樓下灤河。環爲襟帶。河之北岸。有孤竹君祠。祠傍有二塚。曰夷齊墓云。山是首陽。地是孤竹。則雖是傳疑。安知其非眞耶。昔齊桓公征孤竹國。歸失道。令老馬放行。此其地也。文王葬王季於灤河。因灤水之囓和。遷于他處。果此地歟。午飰于僧寮。廚房供薇蕨羹。例也。是日甚寒。熱羹煖飯。不覺頓飽。書狀謂余曰。到此不可無詩。而第觀前人題詠。一是贊揚。贊揚便屬陳談。愧君猶食首陽薇之句。意想不及。奈何奈何。余曰。俄於喫飯時。猝乍間思得
飽食夷齊廟。無心採蕨薇。我生箕聖國。夫子盍同歸
二句。自以爲不多讓於成公也。箕子因殷之亡而東出朝鮮。夷齊何不隨箕子東來。而何必獨苦辦死耶。曰。朝鮮亦入於周家版籍之內。余曰。首陽山獨非周之版籍乎。疑案也。書狀曰。詩義深長。道前人所未道也。過野雞屯。數十里之間。棗栗與桑林橫亘於田疇。居民以此資生。官亦收稅。桑則名稱地桑。如楮田逐年刈取。葉以飼蠶。皮以造紙云。抵沙河驛止宿。皇曆齎咨官秦啓煥。率濟州漂人十九名出來。濟人見吾一行。皆叉手亟拜。欣欣有迎接之喜。余亦如逢故識。順口問曰。善來耶。又問曰。何時乘船。何時漂到於何處。曰。壬子。自濟州發船。採藿五日。遇風去泊於江南。因南匪路梗。今纔抵此。余曰。汎稱江南。江南何地。曰。未知也。余曰。汝見岳陽樓乎。曰。瀟湘,洞庭,金,陵,建康,臨安,錢塘。無不閱歷。而鳳凰臺,岳陽樓。初不能辨別。余曰。余曾見之矣。洞庭湖南岸上彩閣丹樓。其非岳陽樓乎。濟人惝怳未及對。馬頭從傍驚問曰。何時見之乎。余笑曰。以意料度。怳若目見也。余謂馬頭曰。彼濟人之漂風。其利倍蓰於採藿。十餘年前。濟人高姓者。初漂江南。在館厚餼。在路乘車。及歸其家。銀有餘橐。足支一二年。乃視此爲貨。自其後乘小船浮大洋。故爲漂流如是者凡五。濟牧知其情僞。據法繩之云。
===二十二日。辛巳===
晴。路近榛子店十里。馬頭告曰。此地始見薊門烟樹。余曰。何在。指南邊樹木間曰。彼銀海玲瓏。浮在樹底者。是也。天晴無風。則自此至豐潤,玉田。往往見之。余曰。此不過野靄山嵐也。曾有見之者。以爲二三月春暖景明之時。烟樹浮空。或有車馬狀。或有樓閣狀。果是瓌觀云矣。今値深冬天寒。豈有烟樹耶。曰。小人輩幾十年所見。只此而已。至榛子店午飯。昔江州女子季文蘭。當亂被虜。爲瀋陽章京所買。過此。題詩店壁曰。<small>{{Blue|椎髻空憐舊日粧。征裙換盡越羅裳。爺孃生死知何處。痛哭春風上瀋陽。}}</small> 其下書曰。奴。江州虞尙卿妻也。夫被戮。奴被虜。今爲王章京所買。戊午正月廿一日。灑涕拂壁書此。惟望天下有心人見此。憐而見拯。<small>{{Blue|相傳以爲。文蘭書此時。右手稍倦。則以左手執筆疾書云。其亦奇才也。其後乾隆聞之。特命立碑。去此二十里。}}</small> 自此東人習知文蘭事。過此必有題詠。余嘗於郝伯常 <small>{{Blue|元時人。名經。文忠公。}}</small> 詩。見巴陵女子行。女子。姓韓名希孟。魏公琦之五世孫。賈尙書男瓊之婦。宋開慶己未。元兵陷岳陽。韓氏被俘。裂衣書詩數百言。其略曰。我本瑚璉器。安能作溺皿。借此淸江流。葬我全首領。遂自沈死。郝詩以弔之曰。芙蓉歷亂入秋水。玉骨直葬靑海頭。名與長江萬古流。丞相魏公猶不死云云。<small>{{Blue|在堯山堂記}}</small> 夫文蘭所遇。與希孟無異。而希孟之潔身。發於吟詠。其節可尙。夕抵豐潤縣止宿。由迎旭門 <small>{{Blue|城東門}}</small> 入城中。富麗可埒撫寧。牌樓,旌表甚多。而谷家牌樓尤壯。上層刻文林郞都察御史谷選。中層金字刻大中丞三字。下層列書曰巡撫湖廣鄭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谷嶠浙江學政谷應泰。蓋谷是縣望。至今子孫世其文學焉。<small>{{Blue|應泰。號霖蒼。撰皇明紀事。遭禍。原本不傳。今行世者。乃其大略也。}}</small> 詣太學。奉審大成殿。位版序次及扁額所揭。略同瀋陽。象尊,牛鼎。藏於黌堂。鼎則以籀篆刻銘在內。鼎㨾如恒用炊鼎。鑄以靑銅。兩耳三足。而足之上象牛頭。足之趾象牛蹄。所以名牛鼎也。籀文有搨本。釋以楷字。其文曰。維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審厥象。作牛鼎。格于太室。從用享。萬寧神休。惟帝時寶。萬世其永賴。豐潤縣志以爲此是劉宋孝建 <small>{{Blue|宋孝武帝年號}}</small> 元年八月二日作。以享太廟云。當以此爲宋鼎。而其爲商鼎云者。恐是傅會也。敎諭與其子出迎三使。握手打話。余未及問其姓名。太學之東。有二層六面閣。高入雲霄。卽文昌閣也。最上層安文昌帝君塑像。四侍童分立左右。而其中一童。笑容如生。左右有二馬。一以瓦鑄。一以銅鑄。試儒臨科。必焚香抽籤。以占吉凶。又有二層飛樓。扁曰魁樓。又曰天下文明樓。上安奎仙之像。一足踏龍頭。一足擧而不伸。右手執花筆。若有記錄者。店門外大街上。東西橫截架木爲門。以靑布裹其架木。揭扁曰轅門。店庭以畫雲之簟。四面遮墻。御史自皇城到山海關巡察。故設此等候云。
===二十三日。壬午===
晴。渡還鄕河。一名浭水。燕山叢錄云。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流。故謂之還鄕河。宋徽宗北轅時。至橋歎曰。吾安得似此水還鄕。人謂其橋爲思鄕橋。又過高麗堡。蓋朝鮮人被俘所居之地。路邊有水田。引水作洑。分塍種禾。一如我國之制。市賣黃粟蒸餠。恰似我國粘餠。而至於室屋房舍之制。與燕人同。每我使過此。迎接款洽如同鄕人。近因下隷輩討索欺騙。不復致意云。抵玉田李家店止宿。玉田縣。古無終國也。無終山有燕昭王墓。其下有種玉田。卽雍伯得璧娶妻之地。<small>{{Blue|搜神記曰。雍伯性至孝。居無終山。有一人以石子一升與之。使種之。數歲。徐氏有女。伯求婚。徐戲云。以白璧一雙爲贄。伯至所種石田。得五雙白璧以獻。徐公遂以女妻之。名曰玉田。五侯鯖載薛瓊至孝。家貧采薪。遇老父。以一物遺之曰。此銀實也。用四壁土種之銅盆中。當得銀。如言種之。旬日生苗。再旬開花。花有銀色如鈿螺。及結實。皆銀也。銀亦可種。與雍伯種玉。俱奇聞也。}}</small>
===二十四日。癸未===
陰。晩晴。由東門入玉田城中。過十字街樓。樓扁曰景山觀海。又曰騰輝。由西門出。歷彩亭橋。卽金時學士楊繪舊居。彩亭。繪之號也。過枯樹店。從者指路傍山頂一樹曰。此樹不葉不花。人以爲神云。余曰。今當隆沍。萬木無靑。眞假固無以分。而又聞昔日使行。四月過此。見所謂枯樹者。枝葉靑茂。傳說未必眞然矣。<small>{{Blue|或云。枯樹自汴宋有之。而元時始枯。至皇明。枝葉更爲發榮。及淸入中國。枝葉再枯。}}</small> 由螺山店。到鱉山店午飯。卽薊州境也。螺山,鱉山,蜂山。皆以山形取名也。過翠屛山。從者指山上神祠曰。彼是安祿山祠。又指西邊對山神祠曰。彼是楊貴妃祠。且曰。此去小路。傍有兩石人對立。石刻爲結縛狀。一曰安祿山。一曰楊貴妃。余曰。立石刻像。已是駭怪。況祠而祭之乎。此爲淫祠之首。而恨無毀之者。<small>{{Blue|祿山生于南陽。時李筌爲鄧州刺史。夜識東南有異氣于村落。物色得之。慘然曰。此假王也。或勸殺之。筌不聽。後有罪當刑。節度使張守珪奏于朝。亦不殺。遂釀天寶之禍。豈亦運數使然耶。筌。註陰符者。杭州靈隱寺飛來峯有楊璉眞伽石像。嘉靖二十二年。福淸陳仕賢知杭州。命斬之。可比於申屠迪毀曺操之廟。康煕時。張御史瑗請平西山碧雲寺魏忠賢墓。仆其碑碎之。}}</small> 到薊州。由東門入。扁曰古漁陽。有獨樂寺。寺有二層殿宇。扁曰觀音之閣。傍扁曰太白。或者太白之集字歟。殿內安觀音塑像。足立於地。首齊於樑。登兩層樓梯。至最上頭。始見觀音之面。戴十佛頭。高幾十餘丈。從者曰。較諸皇城丈六佛。甚是低殘云。下層後面安一婦女塑像。曰太白夫人也。後庭又有平閣。一佛方醉臥。藉以錦褥。加右手於枕上。露一肩跣兩足而臥。曰太白醉眠之像。未知傳說之何據。而太白本不剃髮。唐詩曰。金粟如來是後身。或由是而爲佛像歟。使太白有知。亦當絶倒也。抵城外店止宿。店壁上有七律一則。墨痕淋漓。余時病腕。不能把筆移寫。誦在心中。因病思之忽忽。未免遺忘。只記末句之痛哭紅顏誤此身。其下書曰。乙卯四月錦州樊雲題。其詩。蓋追悔沒身於靑樓之意也。辭旨悽惋。音調艶華。恨未記得全篇。而與季文蘭詩大略相似。
===二十五日。甲申===
晴。風寒。午飯于邦均店。到白潤店。入香華庵。卽尼姑所居。庭有萬曆年間翰林周延儒所記碑。又有乾隆己巳幸盤山時皇太后發帑重修碑記。白幹松二株。雙立於庭中。佛殿之內。有康煕所書香林法界四字。所居尼姑纔數人。而椅几床卓。極其精潔。辛夷,水仙,迎春,梅花之屬。並種于畫盆。花方菩蕾。庵東有五六塚。繚以周垣。立浮圖三四坐。其門扉以白石爲之。兩柱兩扇。飛簷橫閾。無不畢具。亦一奇觀也。渡滹沱河。河水不氷。從者言。此河盛冬不氷。昔漢光武爲王朗所逐。將渡河。候吏王霸詭對氷堅處也。<small>{{Blue|其後光武命其處爲危渡口。示天幸不可恃。以戒子孫。此其大度何如也。石勒擊劉曜。濟自大碣。以河氷泮爲神靈助。號爲靈昌津。此其去光武遠矣。石勒自謂。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論胡,漢仁暴。只玆一事。絶塵莫攀。胡羯何其大言無忌耶。什翼犍擊劉衛辰。河氷未合。乃以葦絙約流澌。俄而氷合。復恐未堅。又散葦于上。氷草相結。有如浮梁。出其不意。遂大破之。此以人力迎天。}}</small> 路見橐駝載物而行。又有載人而去者。頭小而昂。項長而曲。背有兩峰如着鞍然。脚有三節。遠望如龜。近看如鶴。能載七百斤。日行三百里。所載偏多石炭。蓋北京薪貴。故凡用火皆以石炭燒之。一爇可支數日。而石炭甚重。故載之必用橐駝。至聯絡數三十匹。老學庵筆記曰。蜀多竹炭。南方多木炭。北方多石炭。其言果然。爾雅翼云。駝。外國之奇畜。有兩峯如鞍。其足三節。其色蒼褐。負物至千斤。凡有負載。輒先屈足受之。余曾借豹菴所畫北燕人物圖。嘗見橐駝於圖中。以今所見。一毫不爽。眞異獸也。夕抵棗林庄止宿。
===二十六日。乙酉===
晴。風寒。午飯于烟郊堡。副房房隷來告曰。侵曉先發。迷失道。見五六人持鎗劍。劫奪商車銀貨騾馬。不敢做一聲。二步作一步。惶忙脫身而來。余歎曰。去皇城七十里之地。有此剽掠之患。此非禦人於國門耶。渡白河船橋。卽潞河也。橋制。方舟亘岸。上鋪木板。板上覆以薥黍之幹。車過而無聲。在車者莫省其渡橋也。至通州城北門外。燕京地最高。距通州四十里。地高五丈。河中置十閘。始可行舟。去上都一千里。地高四十丈。按。元郭守敬議開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楡河。引一畒,玉泉諸水。進都城。繞至通州。置閘以宣節之。後漸淤廢。嘉靖御史吳仲議修築立五閘。閘置剝船六十。每米一擔減陸輓費銀四分五釐。歲省漕價十萬餘金云。沿運河而南幾五六里。則河中船舶不多。最南有楊州進貢船。船旣不大。只有二棹。比之洋海異㨾船。不啻如一葉漁艇。而上設船屋。有房有廚。有樓有庫。制極奇巧。彩亦華麗。衣糧家伙。無不存焉。四圍作交疏。塗以靑紗。窓牖間。琉璃玲瓏。書畫煒燁。張之則四望。闔之則如房室。都是文木所造。宛是山亭水榭。古所謂浮家汎宅者。眞此也。由東門入城。城內俱是石路。止宿於店舍。市肆櫛比。金碧照耀。比瀋陽不知幾倍。而各鋪各店張燈點蠟。一鋪所燃。大約爲十餘。而皆羊角燈。至夜深猶爲交易。俗謂通州夜市者。此也。未知成都,廣陵比此何如。而從者以爲數年前過此。則四街燈燭。通明如晝。肩摩轂擊。無異於白日。一自南貨之不通。漸至蕭索。今無足觀云。蓋此地兩京通貨水陸都會處。人殷物富。自爾如此。以今日而謂之蕭條。則前日繁華。恨未及見矣。
===二十七日。丙戌===
晴暄。自通州抵皇城。皆鋪石爲路。軌轍深陷。車行抑揚不穩。路見人家墳墓。幾乎相接。繚以周垣。垣內列植林木。皆井井成行。無一錯亂。枝葉齊長。亦無參差。其前必有墓舍。施以丹碧。舍外必立紅箭牌門。門外必有甓築之橋。下設虹蜺。上圍朱欄。傍立石牌。書以某宅塋地。各相區別。而或立石牌樓。楣刻某官某之墓。或立穹龜閣爲二層。覆以黃瓦。墳上或以白灰或以紫灰。封而圩之。此皆京都奕世卿相家世葬之處。一垣之內。塚形纍纍。兩墓之間。難容一足。大抵一家塋地所占。不過數頃。非如我東之專占四山。且塋地皆是野田軟沙汙陷之處。此亦有來龍作腦坐局案對龍虎得破之合於風水歟。昔有一人酷好堪輿。周行八路。期占大地。而東方相地者言。人人殊。莫能執一。自古名墓。或山水背走。砂 <small>{{Blue|或作蛇}}</small> 脚橫斜。而後裔極貴盛。或坐案平穩。朝帶拱護。而子孫多零替。遍踏幾年。未見福地吉岡。意謂中國大方也。且須知秘訣千百種書。皆從中國來。則宜有術業神眼者。乃隨槎入燕。求見地理學諸人。無不親熟如兄弟。日相來往。論其理氣之衰旺。質其利害之有無。則彼人之貌對。汗漫齟齬。久愈落落。如是凡三載。乃謂諸人曰。吾今歸矣。後會難期。不勝悵然。而吾之三載入燕。欲聞地理之蘊奧。諸人終靳一言。未聞其要領。實愧誠心之不足。而亦不無爲諸人慨然也。乃拂衣而起。其中年高者一人曰。坐。吾語汝。汝欲聞地理之說乎。爾不知地理之始起。則有如夏蟲之語氷。此所以未嘗深言之也。地理之本。起於周禮。周禮卽漢儒傅會之書。雖不足信。而不過是國都正南北之位。家宅相原隰之宜也。今之所謂地理方書。肇於貞觀之末。蓋東方山明水麗。人物輩出。比侔中華。唐宗蔑功於安市。憤憾于中。乃令一行者流。纂輯穴經。必以大幹走脉爲上地。使其書流入東國。自是厥後。增演其書。愈出愈奇。於是乎東國之葬人。皆尙是書。甚者。高峰絶頂。懸棺而窆。愚者。舁櫬潛行。偸地而埋。凡山之突兀處。必有塚形之纍然。東方人物之比古眇然。豈不是名山神脉穿鑿洩氣之故也耶。且汝自入柵門至皇城幾千里。巫閭之岡。角山之麓。何嘗見有一墳乎。葬地本避六害。龍虎案對來脉水法之說。於古有之乎。今中國葬地。皆是原田曠野。而名公巨卿賢碩鴻匠。代不乏人。此果一從地理中毓福耶。人家之一榮一悴。歸之於葬地之吉凶。而至死迷誤者。東人之膏肓。雖有扁,倉。何以醫之。其人怳然大悟。及其歸家。火方書。遣方士。絶不言地理說矣。按鄭板橋燮在焦山雙峰閣。寄舍弟墨書曰。郝家莊有墓田一塊價十二兩。先君曾欲買置。因有無主孤墳一座必須刨去。先君曰。嗟乎。豈有掘人之塚。以自立其塚者乎。遂去之。但吾家不買。必有他人買者。此塚仍然不保。吾意欲致書郝表弟。問此地下落。若未售。則封去十二金。買以葬吾夫婦。卽留此孤墳。以爲牛眠一伴。刻石示子孫。永永不廢。豈非先君忠厚之義而又深之乎。夫堪輿家言。亦何足信。吾輩存心。須刻刻去澆存厚。雖有惡風水。必變爲善地。此理斷可信也。推此言之。中州人用堪輿言。擇風水善惡。可知也。然則穴經云云有何所據也。抵東嶽廟。廟是元延祐 <small>{{Blue|仁宗年號}}</small> 中所建。康煕三十七年被火。越三年重建。扁曰勑建東嶽廟。洞口牌門有太虛洞天三淸上界。廟門內有瞻岱門。門內有岱宗寶殿。覆以黃琉璃瓦。殿內奉泰山神。珠冕黃袍以象帝者。卽仁聖帝也。仙官神將左右列侍。錦幛綺席。銅罏漆燈。皆是金珠。不可名狀。其東爲司命君殿。其西爲炳靈公殿。亦各有仙官神將之列侍。蓋其塑像。卽元時昭文館太學士劉元所塑。而元之技學于波羅國人阿尼哥云。其後有育德殿。是爲神寢。左右翼廊累百間。環匝大庭。每間列塑地獄七十二司,三十六案神像。報應苦樂。曲盡形狀。有足警愚俗者。最後有玉皇閣。扁曰碧霄宰化閣。內奉玉皇天妃塑像。床卓多積金錢繡鞋。卽士女祈福之資。庭之中黃瓦閣。卽康煕乾隆碑也。庭之東有趙孟頫所書張天師碑銘。趙書多搨去者云。<small>{{Blue|延祐中。天師張留孫。出私錢。建此廟。未成而卒。弟子吳全節踵成之。}}</small> 其餘碑石如林。殆過百笏。通官六人來候三使。强作東語。而全似小兒學語。比之東譯漢語。不啻不及。由朝陽門 <small>{{Blue|一名齊華門}}</small> 入。門凡三層。覆以靑瓦。歷東四牌樓大市街。扁曰履仁。迤南少西。渡南玉河橋。止于館所。卽南小館。而華人所謂四夷館也。隨三使由東城根。歷棋盤街。街在正陽門內大淸門外。周繞石欄。正方如棋盤。卽元宵翫月處也。遂詣禮部。憩于王會廳。首譯與禮部侍郞議定進香進表時服色。我使當服淺淡服。禮部曰。華人旣過百日。已爲華服。不可服淺淡。我使曰。上國雖已華服。我使方以進香委來。且有進香咨文。則宜服淺淡。禮部堅執不聽。乃以無揚黑團領爲定。侍郞寶鋆 <small>{{Blue|滿人}}</small> 呼唱出來。立于大廳。廳鋪甓與地平。扁曰寅淸贊化。侍郞身着㹠皮周衣。<small>{{Blue|卽朝服}}</small> 頂掛念珠。背負朝珠。帽起珊瑚頂子。置咨文于朱床黃帕之上。三使俱行三跪九叩頭。書狀顧謂余曰。何不跪叩頭。曰。此膝不可屈。遂還于館所。 皇明時。朝鮮館近爲蒙古所館。卽今所住乃會同館。而大門內卽方物所貯甓大廳也。其內則正使所館。又其內爲副使所館。又其內爲書狀所館。又有北炕。卽廚房所接也。又有馬房在館外城根。放料軍官率驛馬與驅人同住處也。余之所住。上使館庭西一炕也。上副房書者。自紅花店先行。前期六日抵館。修理諸炕。館門外左右幾百家門楣板。揭天泰人蔘局,廣盛人蔘局等號。皆是交易我國物貨之所。而物貨中人蔘最爲彼人所貴重。故擧重以包輕云。聞琉球館在我館西邊。欲往見。門者阻搪曰。外人不得擅入。馬頭曰。朝鮮人遍行國中。無有阻碍。而他國使館。必咨禮部而行之。門外設人字幕。有守直者。
lqco4cqfqc68rm5f10q6rnfuddum2qp
Category:燕行錄
14
1108848
2171150
2022-08-11T05:08:02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Wikipedia}} [[Category:燕行錄]]”
wikitext
text/x-wiki
{{Wikipedia}}
[[Category:燕行錄]]
s3in9lpvqjdj9qs7m0va3cmdqertnlb
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
0
1108849
2171158
2022-08-11T05:22:48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section=日下賸墨|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一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section=日下賸墨|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一月==
obr5ds8xmfow38we92i2bu3ta86762k
2171162
2171158
2022-08-11T05:36:45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section=日下賸墨|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二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一月==
===二十八日。丁亥===
晴。留館。蔘局人次第來見。必問姓名官爵年紀。因何幹入燕。初使馬頭替對。終難隨問隨對。乃特書別行上使之從弟進士郞中徐海觀慶淳年五十三。付諸座右之壁。來者見此。不復問焉。余謂蔘局人曰。吾非商賈行也。不過是欲觀大國山川人物。不遠三千里而來。身邊還乏了七靑八黃之銀子。不妨喚做我空空的。<small>{{Blue|彼人謂貧者曰空空的}}</small> 無以好的眞的東西。說長論短。掂斤播兩。皆曰。否否。吾未見夫空空者自道空空者。乃以文房諸寶香茶書畫。擺列左右。要余鑒賞。俱是奇形異軆。不可名狀。周秦款識。唐宋製鑄。莫辨眞假。余曰。舊聞閶門贗本。眩世亂眞。無乃是耶。如其眞也。或者楊璉眞伽批頰中出耶。曰。苟惡其贗。鼠璞梔蠟。固難售矣。若求其眞。驪山金鳧。昭陵玉匣。更何擇焉。近因封樁之不贍。天府珍藏。流出市肆。此其物也。余曰。殷之琮璜。周之球刀。本非可賣之物。今之尊彝鼎敦。安知非琮璜球刀之比乎。竊爲大國計。足可寒心。彼搖手。劃其頸曰。好顆頭開開也。<small>{{Blue|開開。謂斬之也。}}</small>
===二十九日。戊子===
晴。與安,鄭兩傔步出正陽門。門制與朝陽門同。俗稱前門。元時。名麗正門。 皇明正統間。改今名。崇禎甲申之變。明刑部右侍郞孟兆祥。守城立殣。其妻何氏。其子進士章明與婦李氏。俱效節處也。又有外門。設而不開。惟皇帝幸行時由之。左右有月城。城有洞子門。爲出入之路。東門之內有觀音大士廟。<small>{{Blue|有萬曆壬辰修築都城碑記。兵部職方郞中虞淳煕撰。淸刑部尙書張照碑在其傍。}}</small> 西門之內有關帝廟。<small>{{Blue|萬曆間焦竑碑記。董玄宰其昌所書。淸康煕辛酉。改立新碑。禮部侍郞沈荃撰並書。}}</small> 正陽門之外有正陽橋。跨亘護城河。繞以石欄。中分三路。車馬由左右。步行由中。中是輦路也。橋之稍南立棹楔甚壯麗。書正陽橋三字於楔楣。以金塡之。雙用滿字。由西門從月墻而廻向琉璃廠。廠是燒造琉璃瓦處。淸置滿,漢監督。設窯。董其事云。廠爲市肆都會。南北狹而東西長約三里許。玩好書畫。時果貝寶。充溢廛鋪。按倚晴閣雜抄曰。琉璃廠原爲燒殿瓦之用。北史魏太武時。月氏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有五色琉璃。于是采石礦中。鑄之。光澤美于西來者。今廠中所煉。大約本月氏人遺法也。其法瓦有黃,碧二種。明代各廠俱有內官司之。如殿瓦外所製。一曰魚甁。貯紅魚雜翠藻中。一曰琉璃片。以五色渲染人物花草。嵌入窓戶。一曰葫蘆。小者寸許。大至徑尺。色紫者居多。一曰響葫蘆。小兒口銜。噓吸成聲。俗名倒掖氣。一曰鐵馬。懸之簷以受風戛者也。入寶文齋書畫處。卽徐姓人。名志沺。冊鋪之標號也。珠躞錦贉。架帙齊整。縹箱牙籤。棟宇充牣。未知鄴寮,槐市比此何如。而抽閱諸帙。驟看面目。如飄花過鳥。眩於應接。不可盡其百分之一。
==十二月==
===初一日。己丑===
晴。風寒。以皇帝親行祈雪於景山。禮部知委三使祗迎。趂寅時初刻。隨三使。由東華門詣神武門內。朝官車乘分列于左右。無一喧譁。朝士則各有前導一人。手燈而行。燈大如盆。燈面各書標號如光祿寺,翰林院之類。不相錯雜。我使隨四譯館上使,副使,書狀官燈號而行。見琉球使臣已齊到。坐繩床。見我使而起。禮敬也。其人俊秀晳大。而有沈重之意。無鄙陋輕躁之色。語音與中原一般。冠黃冠。同我國進士幞頭樣。高不過四五寸。以金塗之。衣與鞋如中國之製。而以雲紋織錦。腰帶圍如也字帶。太廣無餘垂。着㹠皮馬蹄吐手。上使姓向。副使姓毛。通官姓阮。自其國距福建省。水路五千餘里。自福建距皇京。旱路四千餘里。前年八月。自本國離發。至月廿二日。始到皇城云。日未辨色。皇帝出門。乘黃屋步輦。八人衣紅衣擡扛。羊角燈五雙前導。從後者百餘人。荷殳者六人。曉色沈沈。無以辨官員軍卒。三使跪坐瞻仰。<small>{{Blue|禮部付子以祗迎。謂瞻仰天顏。}}</small> 禮部侍郞過問國王平安首譯以平安爲對。三使並叩頭。輦過卽起。輦向玉蝀橋而去。嘗聞淸入中國。天下皆襲胡服。惟區之外。自仍舊俗。乾隆時。安南王阮光斗乞遵大淸衣製。遂允其請。今琉球衣製之有所異同。似仍其俗。而不薙髮著冠。亦可尙也。蓋天下朝貢之國甚多。而非每年進貢也。遠則五年一貢。近則三年一貢。而朝鮮之年年入貢。以其最近也。
===初二日。庚寅===
晴。馬頭韓時良告曰。中國士人周少白善書畫。我東使臣曁譯員多見訪。余與馬頭步往柴兒衚衕 <small>{{Blue|正陽門外}}</small> 愛蓮書屋。叩其門。主人出迎款款。對坐筆談。書法精妙。文義通暢。姓周名棠。字蘭西號少白。年五十。見居廩生。出示一幅山水障,蘭竹楹聯曰。愚生拙筆。諦視之。乃文士之畫。其謂之工則未也。余曰。此間有善手寫照者否。願寫賤照。曰。西隣有鈕東皐先生。當今之龍眠,虎頭也。余曰。另日。請他來相會如何。値日昏。悤悤而起。城門日暮卽閉。故車馬之趂限入城者。風馳波奔。使人眩轉。
===初三日。辛卯===
晴。三使行演禮于鴻臚寺。蓋慮外國人未諳朝儀。或至失禮。故令預爲肄習也。寺扁曰肅贊朝儀。太常少卿來到。鳴贊與序班輩分立左右東西。唱引三使。行三跪九叩頭禮。禮畢而退。嘗聞 皇明序班。以執政大臣。謂之擎天班。玉堂淸署。謂之煥璧班。言官法司。謂之劍鍔班。外戚。謂之椒蘭班。親王。謂之瓊枝班。功臣將帥。謂之豹首班。其餘朝臣。謂之隨班。而淸國定制。王公班于丹陛上。一二品列于丹陛。三品各就班次東西。外國使臣在西班最後云。與書狀議觀幻戱。首譯曰。進香之行。無此例也。余曰。今中國日爲演戱用樂。獨禁外國人觀幻戱耶。未知幻戱用樂乎。曰。雖不用樂。而以進香爲名。有所不可。且非正初也。戱人散處。未及聚會。無以觀戱云。
===初四日。壬辰===
晴。廣元蔘局宋文元。因眼鏡新造來見。人甚安詳精明。可愛。往見琉璃廠書畫鋪。尋古畫古書。鋪主曰。漢唐以來書畫幾名家。今無見存。宋徽宗手畫尙有傳者。此亦多贗本。書法則周秦籀篆彝款碑刻。可作寶玩。漢以後筆家。不啻千百分門。則今之所求是何名家。余曰。今之名家誰也。曰。覃溪已故。何紹基赴任南州去。從者曰。門外有石戱者。出而觀之。有二人對立十步之間。以一巨石如鎖㨾。重可爲數三十斤者。以右手向對立者投之。則彼乃向空捉石。以右手亦向對立者捉''(註:疑誤書投字為捉)'' 之。如是凡四五十次。傍人喝采稱善。其膂力之勇健無比。而猶復校力習勞如此。日已暮。悤悤歸館。
===初五日。癸巳===
晴。晩往琉璃廠文華堂冊鋪。坐閱羣書目錄。問鋪主曰。金口訣,靑烏經,石室錄,江註近思錄在此否。時有一人年少。軆胖容貌豐晳。手卷坐椅。問余曰。能通天文,地理,醫藥,性理之學乎。余曰。能。君亦能之乎。曰能。余曰。可與論證乎。曰。市肆之中。來人去人。自多擾擾。弊寓懷甯館距此不多路。再以另日會面。賤姓方名朔。號小東。家在徽州懷甯縣。赴擧秋圍。因幹留京。余曰。鄙姓徐名慶淳。號海觀。爲遊覽中國。隨槎入燕。偶爾見君於市肆。君其隱於市者耶。從者從他來。喘息而告曰。門將下鑰。乃起揖相別。忙入城門。始緩步逍遙於棋盤街。囂塵初靜。纖月流影。不禁思鄕之愁。朗吟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句而還寓。按胡氏經籍會通云。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之右及禮部門外拱辰門西。花朝後三日。則移于燈市。每朔望並下浣五日。則徙于城隍廟中。燈市歲三日。廟市月三日。今京師書肆。皆在正陽門外。西河沿餘。惟琉璃窯廠間有之。而不多見。燈市初在靈佑宮。稍列書攤。自回祿後。移于正陽門大街之南則無書矣。每月朔望及下浣五日。百貨集慈仁寺。書攤止五六間。有秘本。二十年來絶無之。
===初六日。甲午===
自曉雪下。至朝始止。渡灣後初有也。有一蒼頭來尋余寓。袖納花簡。卽昨日文華堂所遇方小東書也。書曰。
昨於書肆中。得親芝宇。再領麈談。深爲歡慕。玆特檢出已刻舊作三本。<small>{{Blue|金臺遊學草,枕經堂騈軆文及采芍詞}}</small> 奉贈。卽希指敎。倘有贈言。必當奉和。亦藉以結翰墨文字緣也。至拙著金臺遊學草後。有爲花松岑少宰 <small>{{Blue|沙納}}</small> 作東使紀程序一首。此公現官吏部尙書。卽奉使貴國日記。渠之同懷兄爲倭陟廷通侯。<small>{{Blue|什訥}}</small> 亦曾兩次奉使。此二公於丁未戊申在京應試時。皆曾館於其家。故尊處風景。亦略知其大槩耳。朔有一至好友人爲四川忠州李芋仙。<small>{{Blue|士菓}}</small> 係撥貢生。現官敎習。其詩才高調響。名重公卿。亦願與貴國諸公唱和。渠寓前門外楊梅竹斜街蘊和客寓。倘不棄渠。於三五日內。卽當唱和往來也。專此希達。敬請升安。尙惟雅照。不旣。方朔頓。嘉平六日。同館諸詩友。均祈致候道意。
余以明當躳謝。與李芋仙約會之意有答。
===初七日。乙未===
晴。早飯乘車。使馬頭韓時良從後。出正陽門。向懷甯館而去。過一橋。馬頭曰。此名虎坊橋。橋之北舍曰葉總督宅。余曰。葉總督是葉名琛乎。曰然。余曰。然則橋北有吳梅村偉業之舊居。康煕時。湯少宰右曾亦寓此。有詩曰。傍人錯比楊雄宅。異代應敎庾信居。橋西卽四川營。皇明時女帥秦良玉屯兵之所。毅宗皇帝賜詩曰。蜀錦征袍手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不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曾聞朱竹垞彝尊。自禁垣移居宣武門外。卽古藤書屋也。有詩曰。詔許携家具。書難定客蹤。誰憐春夢斷。猶聽隔城鍾。亦有槐市街移居詩曰。莎衫桐帽海棕鞋。隨分琴書占小齋。老去逢春心倍惜。爲貪花市住斜街。又曰。屠門菜市費羸驂。地僻長稀過客談。一事新來差勝舊。昊天寺近井泉甘。由此觀之。非古藤屋。則必槐市居也。聞葉家有子午泉。爾曾見是否。曰。見之。子午泉在家後墻下。圍如一小甕。其深數三丈。北京之水。蓋多淤濁。而此井獨於子時及午時。淸洌異常。其他時刻。依舊淤濁。所以謂子午泉。余曰。葉總督方在河南視兵。而其父志詵東卿及其弟名澧似在家。可以納刺就見否。曰。十年前。我使之入都。都中人士多有逢迎會集。自南匪以後。外藩人交通。邦禁至嚴。非但到處阻閽。並與赫蹄而不相來往。曾有雅契者。約會於蔘局。暫時立談。余曰。葉志詵。翁覃溪之婿也。筆蹟之東來。殆家橅而戶帖。東人視若同域之人。而我獨不見面目而歸。可恨。曰。葉是蔘局商人。其子名琛登科後。現爲大家云。余曰。何以知之。曰。蔘局人傳之者多矣。及到懷甯館。適見一官員。乘四人轎。前擁後衛。少立館門外。使從者留刺於館中。熟視余而去。見其狀貌。甚是精雅端詳。蓋四人轎前有導騎一人。後有從騎四人。轎如我東之制。而以氈四圍。以流蘇覆轎。極爲輕緻。舁用四人。立必一行。舁者少疲。則從騎四人。下馬交舁。疲者輒騎從後。生力輪遞。其行如飛。下車入館。小東出門迎揖。余答揖坐定。小東曰。今日臨枉。大是有信。余曰。芋仙何在。曰。先期證約於其友人。有違等候。另以明天置約。余曰。書肆邂逅。千載奇逢。天涯知己。一猶多矣。曰。天地之論。可畢其說乎。余曰。能。事不須相促迫。曰。仁兄志氣。卓犖奇傑。非沈潛理學之像。能是不能也。余曰。余實闒庸儱侗者。卓犖奇傑。何嘗近似。過情之衮''(註:疑誤書褒字為衮)'' 。 不敢當不敢當。至於理學。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小東拊掌大笑曰。書肆之問。情實試兄。兄旣以能答。余亦强應曰能。能之一字。豈非證交之左契乎。余亦不覺失笑。小東曰。日候劇冱。弊寓甚冷。不可久留。請兄回駕。余曰。道途馳駈。旅苦太多。且素患咳喘。近益添症。誠難久留。亦無以課日遠來。兄與芋兄。明日早辰。聯鑣到天泰蔘局。弟當與同館書狀官。連袂往會矣。曰。書狀官是三大人。而有文識乎。曰。三大人。中國之稱號也。書狀官。弊邦之職名也。申其姓。佐模其名。澹人其號。文章博識。能當專對之任也。曰。恰好恰好。余曰。俄者。立門留刺者。誰也。曰。花冢宰也。過其門而行忙留刺。卽中州之例也。余曰。兄所作金臺草中東使紀程。是其人乎。曰是也。余曰。車中英眄。可知其偉人。恨不得傾蓋相歡也。
===初八日。丙申===
晴。小東,芋仙並到天泰局。小東以刺紙書小札送余曰。
弟方朔頓首。已與李芋仙兄。同在天泰蔘局。拱候文駕。略坐卽去。小飮暢談。此請辰安。申公能偕來。更好。
余見刺卽起。至天泰局。兩人至門迎揖。握手鼎坐。芋仙狀貌。魁梧奇偉。一見便知其爲文人傑士。余謂芋仙曰。屬因小東仁兄。聞高名如雷灌耳。今對芝範。何喜如之。曰。僕處西蜀之裔。老爺居東海之濱。今玆萬里萍逢。儘覺三生業緣。余曰。兄爲西蜀之李。其非靑蓮世家歟。曰。吾家太白是傍親。東坡先生是吾師也。所以自號曰東坡弟子也。余曰。幹何到京。曰。秋闈下第。尙此旅食。余曰。竊聞仁兄文詞。駕軼淩雲。而乃有此渡灞之行耶。曰。其如命何。余曰。命其如唐皋何。只可恨者。此世無閻羅包老。不必歎自家生辰甲子之不叶吉辰也。芋仙曰。兄以進士出身。官何居卑。余曰。我東科制。與中國異。由進士擢殿試。始爲翰林學士。是謂及第出身。曰。異哉科式也。澹人後至。與兩人一面如舊識。甚情到款曲。因公幹。霎語回館。兩人携余向北街。入東來館。卽酒樓也。呼酒快飮。余以七律一則書贈小東。
南士北遊歲擲梭。羈窓寒燭意如何。腐心淸灞經春淚。低首藍田暇日哦。卿相詩郵盟越笠。家鄕書雁阻吳戈。地涯天角俱萍跡。靑眼相憐白雪歌。
小東曰。以老杜典雅之軆。兼有放翁豪健之氣。在中州亦罕其偶。余曰。過奬非所望也。芋仙示其舊作北闈雜感詩四首。
英雄莽莽强爲儒。矮屋重經感歎俱。一片秋聲過風雨。五更歸夢到江湖。太邱道廣心終苦。子野情深淚已枯。閱盡繁華嘗盡恨。欲談身世獨踟躕。
少遊梁益壯遊燕。敭歷名場鎭十年。愁向飛鴻尋爪跡。嬾從騎鶴問腰纏。靑衫狎主敦槃會。白社乖暌骨肉緣。剩喜闈中看明月。此番已到六回圓。
七千人似坐寒窓。各下風簾靜不哤。一代科名原有數。五經條對豈無雙。神方換骨丹誰授。健筆臨文鼎可扛。我替芙蓉私地祝。莫敎容易謫秋江。
一作才人便好奇。多生結習總難離。翰林詞賦貪言酒。工部文章故遜詩。得失任敎心領取。窮通付與命推移。再來須及春風日。飽看瓊花萬萬枝。
余曰。以東野不平之氣。幻奪坡仙骨髓。今世文章。非子而誰。芋仙笑曰。過矣過矣。余何嘗彷彿於是耶。余卽席和之曰。
藝林林立漢鴻儒。獨有芋仙學識俱。筆下騫騰掀巨嶽。胸中淵博貯淸湖。詩神滕閣風先送。師道眉岑草盡枯。歲暯難逢可憐子。西風末路謾踟躕。
曲江毷氉數緣奇。綺麗西崑俗不離。百囀謾成春苑賦。七才相許雪樓詩。錦囊風物高軒訪。黃葉秋聲畫扇移。過眼莫愁迷五色。宮烏應借上林枝。
磊砢嶔崎契越燕。萍逢異地便忘年。棲遑光範書空抱。痛哭金臺草已纏。傾蓋梅憐臨歲感。題襟月證此生緣。竹斜街裡黃罏散。把酒那期席再圓。
槐葉蕭蕭打試窓。窓前鬪蟻闃無哤。拾珠難遌氷衡尺。刻燭空摏彩管雙。白雪知音嗟零落。靑雲移步等擡扛。昇仙題柱前期在。一路春明接錦江。
芋仙曰。兄之謂我文章。可謂自道語也。芋仙盡收談紙。納于懷中。擬刻一段佳話。余曰。雖云以筆代舌。旣吐肝膽。不諱時事。莫付鋟梓。宜戒金緘。曰長毋相忘。亶在此紙。勿以觸忤人眼爲慮。<small>{{Blue|談草並爲芋仙收去。不能帶回。久又遺忘。零言瑣語。十不存一。隨其記得。編之如左。酬答縱無差錯。字句或有異同。覽者辨之。}}</small> 又連倒十餘盃。不省下樓。倩扶歸館。
===初九日。丁酉===
晴。往赴周少白約。鈕東皋已在座。設酒肴。共談書畫。少白示余一畫障。脩竹怪石之傍。立着一蕭閑淸枯之像。首幅巾。手圓扇。余曰。此非少白之七分乎。曰。昨年。以賤齒五旬。東皋寫眞作壽。一毛一髮。俱是傳神。余曰。像雖逼眞。幅巾恐不入時。少白擲帽於地。撫光光頭。氣忿忿欲語。低首長吁。手斟一盃。勸余曰。且樂生前一盃酒。東皋曰。先生醉矣。曰。而今之世。不醉者幾人。以吾觀之。不醉反恥。東皋於是袖抽彩毫。對視余面三數回。霎時下筆而示余曰。恰似淸宇乎。余曰。似不似有難自知。而驟觀氣像。便非別人。
===初十日。戊戌===
晴。以淸心丸,紙,筆,墨,摺扇之屬。分贈小東,芋仙。小東答書曰。
俾來。奉手示幷惠賜多珍。高義薄雲。實實有媿。然却之又蹈不恭。秪好對使拜登。再圖瓊報耳。敬謝敬謝。芋仙之寓。去尊館甚近。卽命令紀順以送去。渠以十三日辰刻。具蔬奉邀。至時。望偕申澹人先生。同至楊梅竹斜街蘊和客寓也。千萬勿遲是禱。專此鳴謝。復請升安。餘晤不盡。小弟方朔頓。初十日奉和之詩。附以呈。敎澹人先生。均此照候。不復一一。詩曰。
人海攘攘等擲梭。竟於藩服得陰何。傾襟如在千尋上。投縞先將七字哦。異地雪霜宜縱酒。强臺文宇要橫戈。方干不第馮唐老。幾度悲涼爲爾歌。
咸豐乙卯十二月八日。承海觀仁兄先生惠贈佳什。媿不敢當。謹依原韵奉和。然巴人之曲。不足以報白雪陽春也。卽求敎之爲希。弟方朔小東初草。
===十一日。己亥===
晴。在館無聊。與韓主簿臨館門。觀行路人。見蒙古人牽橐駝。載家伙什物于背。令其妻抱兒而據其上。緩緩而去。余問馬頭曰。彼向何處去。曰。蒙古館在玉河橋北。蓋橐駝來自北方。惟蒙古人能馴。故凡橐駝載運來往者皆蒙古人也。余携韓主簿到蒙古館。館不過三面築墻。一面作門限。初無棟宇之制。以毳帳如人字形。張幕於空墟中。如是者十餘處。必鋪戎氈數疊於地上。男女雜處幕中。聚土作塊。以支鐵鐺。拾馬通爇之。烹羊豕肉。不去毛。男女對坐而食。女皆少艾。男多老醜。絶不相倫。而並皆不頮。積垢在面。只見兩眼閃閃。蓋聞蒙古之俗。專以酪漿獸肉爲之茶飯。能三日不食。三日不眠。不嗜五穀。不喜宮室。出行則盡室載去。隨處張幕。嚴冬盛暑。亦所不憚。所以華人畏其凶獰。皇帝至爲結姻於蒙王以制之云。韓曰。蠻夷之稱犬羊。正謂此也。蒙古之先云何。曰。元之先。國號蒙古。蒙古者。國言銀也。因女眞國號曰金。乃以銀號其國也。世祖一統。改號曰元。今蒙古人屬於內服。與滿人無間於進用。而朝衣皆用黃色。輿飾亦取黃色。大抵中國之制。皇帝服御尙黃。故朝臣及他諸國。僭不敢用黃衣黃輿。惟蒙古則不然。卽亦畏其凶獰而優假之歟。抑或蒙古舊制用黃歟。
===十二日。庚子===
晴。花松岑尙書沙納。以七絶一首贈余。
昔年奉使赴東瀛。偶爾題詩付驛程。自愧何如文潞國。海邦人士尙知名。
朝鮮徐海觀郞中。隨貢使入都。承問訊。詩以謝之。咸豐乙卯嘉平十二日。松岑花沙納。
小東以五律寄余。
海國文明盛。天官意氣隆。知音多季子。重望有萊公。七字傳何遠。千秋在此中。叔舟富才學。可否和高風。
明天順間。張甯出使朝鮮。申公叔舟爲參政。唱和甚多。花松岑冢宰。舊曾奉使朝鮮。詩藁流播者甚衆。咸豐乙卯冬日。海觀仁兄。從遊入都。屢次垂詢。冢宰感其意。作詩謝之。因題其後。卽柬澹人。編修錄呈。敎和爲希。懷甯方朔小東初藁。
余和松岑韵以酬之。
仙槎萬里泛蓬瀛。鰈域輿圖載紀程。流水落花淸俊筆。至今灣上誦高名。<small>{{Blue|松岑昔年奉使渡灣時。詩有越國光陰流水覺。送春天氣落花知之句。}}</small>
又以二絶贈松岑。
車中英眄發眉端。何幸容儀路上觀。<small>{{Blue|向於懷甯館門外。望見松岑容貌。}}</small> 難解高門徐孺榻。東歸惆悵一郞官。
贈我詩篇不我遐。臨風玉樹愧蒹葭。携琴欲奏峩洋曲。知己天涯一亦多。
和小東韵以答之。
吾聞花冢宰。地望特占隆。高弟多如爾。主司稱至公。先容從海外。結識在心中。夾帒羅麟鳳。當今下士風。
晩往愛蓮書屋。敍寒暄。茶罷。少白問曰。人蔘每自東來。東國何其多人蔘乎。因於掌中出示紅蔘之如小指者曰。此亦是東國之蔘。何以染色深紅至明潤乎。聞東國有山蔘。其色其㨾。何如紅蔘。余曰。東國舊產山蔘。而近則頗罕。只有舊日之名。中國白頭山之陰。近聞多採蔘者。而私蔘有禁。多冒東國之名。非眞東國多蔘也。無論山蔘,種蔘。色白而㨾同。然使行時賣買人蔘。俱以土地所種。數次蒸炮。則色自紅潤矣。大抵紅蔘藥力。少遜於白蔘。故弊邦專用白蔘。而中國之捨白取紅。未知其意。又問曰。朝鮮大泉入于行橐。幸分二三十泉。余曰。何用。曰。未疫兒佩之。則俗謂善痘。余曰。朝鮮大泉。雖或有之。此乃祖宗時舊錢之流行未盡者。自夫丙丁以後有禁。故未嘗鑄矣。旣有禁令。何可隨身入京。少白探懷中。出示常平大錢一分曰。此非朝鮮大泉乎。余曰。何以得此。曰。年前。從馬頭求得。余曰。此在敝邦亦難多得。下隷輩專昧邦禁有無。視若珍寶。帶入中國。意在夸張。少白微笑之。余歸誦問答於三使。韓主簿在傍曰。何不牢諱。余曰。我國錢未嘗不有禁。而柵門羣胡之子。箇箇腰佩常平通寶,戶天等錢。渠又有一分錢。其何以當面白賴乎。蓋朝鮮通寶。我 世宗朝所鑄也。箕子時未有楷字。何以鑄此。按宋董逌錢譜。載海東錢凡四㨾。曰三韓重寶,三韓通寶,東國重寶,東國通寶。而朝鮮通寶不載焉。以此知非久錢也。 世宗朝行錢七八年。民間不便。故復用楮貨。 仁祖朝再鑄。而旋鑄旋罷。皆因民不便。非畏中國也。常平通寶始行于 肅廟庚申。則似不及入於淸初禁條矣。今北關禁錢。因行布幣。爲其近邊也。而關西沿邊諸邑。未嘗禁錢。西北之斑駁。亦從民之便否歟。且我國漂船錢。何由盡禁。此足以知東錢未必爲忌於中國也。
===十三日。辛丑===
晴。巳刻。隨三使臣詣禮部。是日。行下馬宴。禮也。先設宴卓於甓大廳。器皿饌需。並已井井鋪置兩行。禮部漢尙書徐澤醇與三使臣。序立行禮。纔訖。自庭下忽地擾擾。奔入廳內。盤卓器皿。砰訇相摶。雷轟波盪。有如兵馬之戰場。或自相蹂躪。流血被面。或互相牽挽。衣服扯碎。或披髮墮帽。顚仆叫呼。勢頭危怕。爻象罔測。蓋彼人爭攫宴卓。我國從人驛驅輩從以助惡。拳踼交加。盡力奪取。至此紛挐。而禮部侍郞及通官輩雖在座。不少顧忌。亦不禁止。彼中紀綱。極爲寒心。我國下隷。何暇操束。余謂書狀曰。君之所謂大國如此乎。我國宴集。纔退飮食之床。則下隷之爭先攫奪。俗謂踏致其。余嘗以爲駭慙。今見大國人踏致其。顚倒昌被。莫甚於此。此雖例宴。其名則天子賜宴也。行禮則上國之貴臣也。外藩之大官也。交隣禮接苟如是也。鴻臚演儀。屬何義諦。使余身當專對之任。則先立約束於禮部。先加操束於東隷。然後可以行禮。否則殆近辱君命也。書狀曰。君言是矣。眞所謂不可使聞於隣國也。見通官徐姓者。問其安否。言其同姓之由。則全不致款。便有訑訑之色。余問首譯曰。禮部尙書。徐姓而漢民。則安知非其先東人乎。吾欲往訪其家。首譯曰。交通外藩人。新有禁令。恐難通刺。通刺而不見。豈非大辱乎。余曰。余旣見慙於通官。丈夫何可再辱。乃與書狀同車到蘊和店。芋仙,小東待余已久。諸名士在座。一時齊起相揖。喜容可掬。各道姓名。李福厚。字載庵。江南句容縣人。陳寶善。字子餘。江南江甯縣人。賀良貞。字幼甫。湖北人。傅起巖。字古民。江西人。李載庵。年少媚嫵。有冠玉之狀。陳子餘。磊落倜儻。有奔馬之氣。賀幼甫。精明安詳。秋水氷淸。傅古民。沈潛重厚。有堅確之意。俱以擧人。爲赴春圍。留京劬工云。芋仙曰。昨承賜詩。今蒙惠顧。榮感無量。置之懷䄂中三歲。字不滅。芋仙指壁上障子曰。君識此像乎。余曰。莫是東坡先生乎。曰。何以謂東坡先生。曰。余聞唐伯虎所橅東坡笠屐圖行于世。今見笠屐之像。此眞東坡先生耶。芋仙曰。東坡先生是吾師。手摹先生之像。揭安壁上。朝夕拜揖。以寓景慕之誠。余曰。東坡先生現今在世。吾輩當作床下拜。千載之下。獲瞻眞照。敢不寓敬。乃與書狀起揖。芋仙曰。看君風貌。似吾師東坡先生。文章筆法在坡門。可以升堂入室。如弟者敢在下風。余曰。兄之言何太妄也。面諛非友道也。曰。實實如此。自有月朝。小東曰。東坡之門。得有如兄者。弟亦當執鞭矣。余曰。今日之會。專爲愚弄老我而設耶。不勝可慨。芋仙曰。言實由中。切勿見外。芋仙曰。情到之語。有同眷屬。對君靑眼。吐我赤心。余曰。弟以兩兄。視若同胞。眷屬猶疎。芋仙擊節歎賞曰。今天下有此人耶。傾心之言。刻骨不忘。幸逢知己。天涯咫尺。芋仙曰。弟之爲人何如。望須下筆。余曰。素無許劭之眼。何以論人高下。曰。兄弟之間。猶如是耶。余無以再辭。乃題四字曰。光明俊偉。芋仙喜曰。光明二字。畫出愚弟胸襟。平生所爲事。無一不光明。此實無愧耳。小東曰。余獨向隅耶。余曰。何若是强所不能。曰。第言之。余書曰。小東沈深亢傲。小東喜曰。使我自道。亦未過此。兄覰破吾兩人。如見肺肝。歆服歆服。余曰。兩兄盍爲我下筆。芋仙乃大書曰。海觀。海東名士。爲人重厚坦直。小東繼之曰。卓犖淹雅。余曰。重厚之於卓犖。全不襯着。坦直之於淹雅。自相齟齬。兩兄之論。無或近於隔靴爬癢耶。小東曰。兄之自期何如。余曰。胸中空洞無物。卽一疎放散漫之凡夫耳。何足過詡。余謂小東曰。采芍詞中劉娉卿。今尙在小星之列乎。曰。年前。已葬花於靑蘿山中。余曰。嗟乎。以娉卿之花貌蕙質貞心芳信。豈料早年玉碎耶。曰。一自朝雲之死。射雉求鳳。幸得名家閨秀姓蔣氏。年今二十二。通經史。善詞賦。因南匪避寓於山東。遊學京師。家室蒼茫。不無佳節思親之心也。芋仙出八疊小箋春痕閣本事詩。示余曰。此詩何如采芍美人。余數回吟誦。心神蕩越。如入迷魂陣。乃曰。春痕閣主人。可以一見否。曰。是不難。以十五夜月三更爲期如何。余曰。春痕閣。余已見之。其主人在余眼中。芋仙瞠然無語。小東曰。春閣何在。余曰。閣在巫山之上洛浦之濱。畫棟照耀桂殿月。珠簾飄洒湘竹雨。其中一美人。含情竚立。其貌則漢宮之飛燕無色。其才則金谷之綠珠還慙。其姓虛其名影。芋仙大笑曰。鬼神易欺。海觀難欺。羈窓無聊。述此遣懷。安知天津胡孫。竟爲大耳三藏覰見。好笑好笑。余曰。詩軆嫋娜纖濃。義山長吉當輸一籌也。李載庵謂余曰。因小東。昨承惠法書。感感。多愧多愧。再求大筆。余曰。拙筆不過是畫鴉墨豬。初無名家師授點畫之間。專昧肥瘦。聞人求書。先覺騂顏。芋仙曰。吾兄法書。弟甚愛重。今日筆談之字。俱有天眞。若與小東所書詩幅。尙是中駟。未見精妙。一二日內。伏求吾兄以箋紙數幅。爲弟抄吾兄舊作。以留香火因緣耶。作書。須隨意恣肆。不必求工。至祝至祝。字之大小如筆談之式。余曰。兩兄不欲爲弟藏拙。必使露醜。取笑於大方。千里神交果如是乎。小東曰。吾兄書法在中國。亦爲名家。何必過謙。弟之所呈白硾紙八幅各軆。卽執事之文,歐陽子之文也。自家手中流出天機。濃淡之中。有姸媚之態。時俗之間。又有豪健之意。歸作寶藏。世世子孫傳之勿失也。小東以伴石圖,太常仙蝶圖,海天長嘯圖三帖。求余標題。卽於座書之。醉墨淋漓。傍若無人。澹人曰。兄之廉恥。可謂王山灘也。余大笑擲筆。小東問澹人曰。王山灘是何語。澹人唯唯不答。小東再三苦請。澹人曰。王山灘。東國善書者稱號。小東曰。好好。乃書於紙曰。海觀筆法無媿王山灘。渠亦大笑。以家兒相雨送韓又醉之燕詩示兩人。小東曰。調高氣逸。芋仙曰。如讀唐人塞下曲。小東又曰。虎兒突過米顚矣。<small>{{Blue|家兒以石顚爲號。故云。}}</small> 芋仙又曰。虎兒筆力能扛鼎。芋仙曰。令從兄友蘭先生。竟不肯見弟耶。余曰。因公事未了。尙不出館門一步地。且近有病患。未及尋訪。芋仙曰。如此。則是弟虛生一世。而令兄友蘭枉到北京一遭也。書北闈雜感韵和作。贈芋仙。芋仙擊節朗詠。音響瀏亮。朔風塞雪。動人慷慨。泣數行下曰。丈夫處世。何有感意。乃歌東坡浪淘沙曰。千載之上。惟吾師東坡先生知我。余曰。恨無紅裙醉。小東亂點紅裙醉三字。又圈批曰。風流豪放。晩年行樂。將不減汾陽福力。芋仙曰。此所以春痕詩佐酒。余擧觴聞此。失笑噴酒。一座皆拂衣而起。日已西下矣。
6651qq0mp8apjlxm81wrsm7esp5a7ur
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0
1108850
2171168
2022-08-11T05:55:45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section=紫禁瑣述|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二月== ===十四日。壬寅=== 晴。方物進呈于太和殿。隨諸譯。由東華門至太和殿東月臺。望見太和殿。 皇明時皇極殿。順治間改今名。康煕題額。曰建極綏…”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section=紫禁瑣述|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三 達城]]|next=[[../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二月==
===十四日。壬寅===
晴。方物進呈于太和殿。隨諸譯。由東華門至太和殿東月臺。望見太和殿。 皇明時皇極殿。順治間改今名。康煕題額。曰建極綏猷。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廣十有一間。縱五間。雄偉壯麗。眞是皇帝壯居。殿前丹陛。環以白玉。<small>{{Blue|玉之似石者}}</small> 闌干陛皆五出各三成。陛間共列鼎十八及銅龜,銅鶴各二。日圭,嘉量各一。而陛之下爲丹墀。元世祖思創業艱難。移大漠莎草。植于丹墀下。示子孫無忘草地。謂之誓儉草。分東西。有文武官行禮位。範銅爲山形。鐫正從一品至九品。次第列于東西庭。庭面極廣闊。東西廡各三十二間。東廡中爲軆仁閣。西廡中爲弘義閣。又有內府。銀,皮,緞,衣,粢,茶六庫。分列于兩廡。歸館。胥班 <small>{{Blue|卽胥史也}}</small> 以兩種香錠示余。卽十八學士,百八念珠也。余曰。南京所造朱色香如龍柱齋戒之款以漢冲者。北京所造玄色香諸種之款以合香樓者。<small>{{Blue|俗所稱通州香}}</small> 不可買耶。雖或有之。中國時俗亦不貴此香耳。韓主簿曰。何以多識香名。曰。此在衆香譜。韓曰。衆香譜。未見板刻。余曰。一部衆香譜在我心中印板。十八學士。每串六圓。分爲三件。百八念珠。分爲四件。則每串九圓三線也。分爲三件。則每串九圓四線也。三線香稱曰。南村香,少論香。四線香稱曰。北村香,老論香。一線多少。本不足較計。而巧分標號。作爲奇談。東俗之野薄。亦足嘅恨。
===十五日。癸卯===
晴。隨三使往雍和宮。宮在永定門內。本雍正帝潛邸也。以蒙古僧守之。前有昭泰門。中有雍和門。門內有天王殿。殿後有雍和宮。宮後有永祐殿。殿後有法輪殿。每殿各有三佛塑像。殿西有戒壇。後有萬福閣。三層縹緲。欄檻齊雲。其中立一銅佛。身軀廣大。高幾數十丈。入閣中。攀緣雲梯而上。層回環轉。如是者凡三層。到最高層。四圍闌干繞佛之肩。當午沈沈如未曉之夜。東西又各有一殿。東曰永康。西曰延寧。西閣之中有一木龕。層層刻畫諸佛。不知其數。大幾三四抱。驟看如懸大鍾。試以兩手推轉。則隨手而轉。此所謂相輪也。未知裏面設機之如何。而極其奇巧。凡佛宇之宏麗。佛器之侈靡。殆無此比也。出宮門。迤到太學。卽文廟崇敎坊。而卽元明舊學宮也。行四拜禮于大成殿庭。殿宇宏偉。樹木陰森。有肅敬之心。而孔夫子位板。朱牌。雙書滿,漢字。東西配位。孔門五弟 <small>{{Blue|顏子,曾子,子張,子思,孟子}}</small> 外。惟朱子陞享。東西廡各三十間。列享比前代最多。元明諸儒亦多追享者。殿內尊彝簠簋皆西周禮器云。按明太學志曰。隆慶元年。駕幸太學。朝鮮陪臣李榮賢等各具本國衣冠。赴彝倫堂外。立文臣班次之次。庭有乾隆時平定回部,兩金川告成碑。又有題名碑。按。慈恩寺題名起於唐朝進士張莒題姓名於雁塔下。遂爲故事。宋朝進士及第題名皆刻石於相國,興國兩寺。起於唐之慈恩寺塔也。至明乃立題名碑於國學。題名記。或學士或祭酒撰述。其典始重。永樂壬辰以前在南雍。今太學欞星門內諸碑。自永樂十四年丙申科始。至崇禎十六年癸未科止。並七十六碑。螭首龜趺。星羅林立。誠一代之鉅觀也。至淸國題名碑。止順治丙戌一科。丁亥以後無之。王士禛官祭酒。欲疏請。未果。丁卯。御史言之。允行。內官阮安督工。建太學時。悉取元朝進士碑。磨去刻字。只存三碑。今三年一立石。皆是物也。此雖與五代時劉鄩守長安取古碑甃城事微不同。然古蹟湮沒。亦可惜也。石鼓十座在大成門內。籀篆略識幾字。而殘缺無餘。柱礎臼舂之狀。宛然不泐。元大德間。移置于此。有短碣。潘迪音訓一通。王第亮刻之。又有張照所書韓文公石鼓歌碑。又有定武蘭亭並樂毅論。<small>{{Blue|趙文敏孟頫臨}}</small> 又有 明王同祖等丁香花詩石刻。<small>{{Blue|國子監東廨敬思堂。舊有丁香花一株。 明嘉靖間。祭酒許龍石成名。賦詩寄興。同時張水南衮,王前峯同祖。俱和韵鐫石。至淸朝。此花已無復存。康煕五十七年。昆明謝司業補裁數本。百餘年來。仍然銷落。花松岑沙納道光。丙申。官成均。乃於壬寅。搜剔遺石。重爲移植二株。繪圖紀事。並有題詠}}</small>。 傍有國子監。監中有彝倫堂。康煕書額。曰文行忠信。東廊有繩愆廳及鼓房。又有率性,誠心,崇志三堂。西廊有博士廳及鍾房。又有修道,正義,廣業三堂。其南有辟雍。乾隆甲辰所建也。石築圜池。圍以玉石欄干。四面有橋。橋有碑閣。池之內有方島。島之中有殿。卽辟雍也。環四方水以節觀者。倣周時辟雍之圖也。乾隆刱之。臨雍講學。有碑紀之。年前重修。丹雘改觀。南有牌門。設三虹蜺。東西廊有石經。以細楷刊十三經。形如石碑者。九十二座森列排立。一望杳然。東人搨來者。秪有數本云。國子監書板。舊有孟四元賦。蓋孟宗獻。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金時。魁于鄕于府于省于御前。故號四元。其律賦爲學者法。此近日律賦之祖也。監中有古柏。相傳以爲元祭酒許衡手植云。歸路入文丞相祠。卽古柴市丞相成仁之地也。數間荒祠。僅蔽風雨。塑像玉立。忠魂義魄。森然如生。傍有一圓石刻公像。刓不可記。其上鐫公自序。字㨾宛然。東壁上𥦔嵌一片缺破之石。卽唐李北海邕所書雲麾將軍李秀碑也。碑已斷裂。在蒲城縣。正德中。劉遠夫御史謫爲蒲城主簿。訪出以鐵束錮之者。松園金尙書 <small>{{Blue|履度}}</small> 入燕時。金姓人 <small>{{Blue|其名忘之}}</small> 隨行。見丞相祠荒廢頹敗。題詩于壁曰。叢祠妖刹盡丹靑。香幣紛紛日滿庭。寂寞城西丞相廟。夜來橫揷斗牛星。其時御史 <small>{{Blue|姓名無傳}}</small> 疏陳此詩于朝。以爲貽羞於外藩云云。卽令重修。今又年久。更至於斗牛之橫揷。而詩不及前人。何以動得彼人油然之感也。自愧自愧。迫昏歸館。小東有書。以蔡邕石經舊本六幅示余。余曰。異哉。此古之石經也。余於太學。未見古經一片石。深以爲恨。古經之來。適在今日。疇昔之夢。其不虛乎。<small>{{Blue|乙卯上元。夢石經。}}</small> 其外二幅悉記石經成毀散佚之本末。其文曰。
漢靈帝熹平四年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蔡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學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乃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張馴,韓說,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於是。後儒晩學。咸取正焉。其後。雖屢經喪亂。猶未大壞。後魏馮煕,常伯夫相繼爲洛州刺史。毀取以建浮屠精舍。大致頹落。所存者委於榛莽。道俗隨意取之。侍中領國子祭酒崔光。請遣官守視。命國子博士李郁等。補其殘缺。事寢不行。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値岸圮。遂沒於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後周伐齊。毀以爲礮石。周宣帝復自鄴城徙洛陽。隋開皇六年。自洛陽載入長安。置於秘書內省。議欲補緝。立之國學。屬隋亂事又寢。營造之司。因用爲柱礎。唐貞觀初。魏徵始收聚之。什不存一。其相承傳搨之本。猶在秘府。此石經之存毀。見於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者如此。廣川書跋云。唐造防秋館時。穿地多得石經。故洛中人士逮今有之。此蓋出之唐時者。又云。國初開地。唐御史府得石經十餘石。此又唐末淪沒出之宋初者也。東觀餘論云。漢石經在洛宮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中好事者時時得之。張燾龍圖家有十版。張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晉玉家有小塊。此宋初所出後復摧散者也。畫墁錄云。嘉祐末。得石經二段於洛陽城。乃蔡邕隷書。邵氏聞見錄云。近年。洛陽張氏發地得石十數。漢蔡伯喈隷尙書,禮記,論語。俱已缺壞。此又在御史府十餘石之外者也。宋乾道二年。洪文惠适出知紹興。曾以所有尙書,魯詩,儀禮,公羊,論語合二千一百字。重橅於州治蓬萊閣。至元時已毀不存。順治初。孫退谷藏有尙書,論語百餘字。後歸錢塘黃小松司馬家。乾隆五十七年。知紹興府事鐵嶺李亨特。從而摹得之。又得金匱。錢氏所藏雙鉤尙書,魯詩,儀禮,公羊,論語。並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說及博士左立姓名五百餘字。說者以爲卽蓬萊閣本也。
余以爲石經非獨漢蔡邕所書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隷三軆石經。古文用鳥跡,科斗軆。篆效史籀,胡毋敬軆。隷用程邈軆。晉永嘉中。王彌,劉曜入洛。焚毀過半。天寶中。刻九經於長安。禮記以月令爲首。從李林甫請也。五代孟昶在蜀。刻九經。最爲精確。朱子論語註引石經者。謂孟蜀石經也。宋淳化中。刻于汴京。今猶有存者云。石鼓之傳疑亦久矣。元和志曰。石鼓文在鳳翔府天興縣。石形如鼓。其數盈十。蓋記周宣王田獵之事。卽史籀之跡也。世人知有岐鼓者。自唐而始。隋以前未聞也。自周至隋數千百載。何以無人采錄耶。開元以後。張懷瓘,韋應物,韓退之直云。宣王之鼓。竇泉曰。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獵碣十枚。歐陽文忠公曰。石鼓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字。不可識者過半。卽韓歌所謂牧童敲火牛礪角。年深豈免有缺畫者也。就其文之可曉者言之。有曰。我車旣攻。我馬旣同者。車攻語也。有曰。其魚維何。維鱮及鯉。何以標之。維楊及柳。則兼記畋魚也。又蘇詩所謂衆星錯落僅名斗者也。且其字軆爲大篆。而籀又宣王之史也。楊升庵云。當爲成王之鼓也。左氏昭四年。椒擧言於楚子曰。成有岐陽之蒐。杜預曰。成王歸自奄。大蒐於岐山之陽。杜預之謂成蒐在岐陽者。卽石鼓所奠之地也。岐在豐西三百餘里。安得謂駕言徂東云云。或以爲後周宇文時所刻。按。宣王之世所用皆科斗,籀文。今觀說文所載籀文。與今石鼓文不同。石鼓乃類小篆。觀孔子篆比干墓及吳季札墓。皆是科斗。則宣王時。豈有小篆乎。又按南史。襄陽人伐古塚。得玉鏡,竹簡古書。江淹以科斗字推之。知爲宣王時物。則宣王時用科斗書可知矣。或以爲岐本周地。平王東遷。以賜秦襄公。自此岐地屬秦。秦人好田獵。是詩之作。其在獻公之前襄公之後乎。地秦地也。字秦字也。其爲秦物可知。此說亦有理也。
蘭亭。自唐至南宋。臨摹不下千種。而要以定武本爲第一。定武本中亦有損本,裂本,肥本,瘦本,紹興所刻御府本,張璪所刻邯鄲本,棗木本。行于世。石刻之在國子監者。明世得於天師土中。宋刻存世者。當以此爲第一。卽歐陽詢所臨也。蓋右軍三十三書蘭亭。三十七書黃庭經云。
===十六日。甲辰===
晴。隨三使。出和大門向東往神木廠。廠有巨木。元軆幾盡朽敗。只餘擁節堅榦。枵然臥地。非松非柏。長六十餘尺。或曰神檀木。或曰旃檀。世傳永樂營建北京宮闕時。自南方輦致。因不中規矩。棄置於此。又云。明時置此。以應甲乙生氣云。騎馬者隔木立。弗相見。其圍之絶大可知也。道光時。始建廠宇。以庇風雨。今乃頹圮無餘。有乾隆所題石刻神木謠。謠曰。
遠辭南海來燕都。甲乙靑氣鎭權輿。長六丈餘臥通衢。巋然騎者能蔽諸。又曰。燕京刱建明成祖。搜索室奉爲楹柱。摭之不中雷霆妬。虎狼怒囓蛟鱷雨。經類脩蛇圍若堵。騎人去來蔽不覩。
蓋神木。今爲五百年之久。而朽榦尙存。比之巋然靈光。亦爲大觀也。歸路至法藏寺。寺在霍家橋。俗號白塔寺。金大定中所建。 皇明景泰間重修。鵝頭祖師道孚始建塔。塔爲六層八稜。高可十餘丈。塔制中空可登。八面置窓。窓置一佛。外設箭門如交疏以納明。佛前每置一燈。歲上元夜。居僧燃燈。繞塔奏樂。金光明窓。殆如樂作天上云。循梯而上。一回蝸旋。始躋一層。竟從皮裡膜外而回。遇窓放眼。則皇城前面。瞭如指掌。塔頂多有東使題名。下塔過廣渠門。從者曰。萬柳堂在廣渠門內東南角。余欲往見。從者曰。日已向暮。恐値門限。余嘆曰。何不早敎我登覽此堂耶。自元初已有此堂。按蔣仲舒堯山堂記曰。京師城外萬柳堂。亦一寓遊處也。野雲廉公一日置酒於堂。招盧疏齋摯,趙松雪孟頫。同飮。時歌兒劉氏名解語花者。左手折荷。右手執盃。歌小聖樂詞。松雪喜甚。卽席賦詩曰。萬柳堂前數畒地。平鋪雲錦蓋漣漪。主人自有滄洲趣。遊女仍歌白雪詞。手把荷花來勸酒。步隨芳草去尋詩。誰知咫尺京城外。便有無窮萬里思。其遺基在於豐臺。康煕時。太學士益都馮溥。作爲別業。康煕開博學宏詞科。待詔者嘗雅集于此。檢討毛奇齡有萬柳堂賦。檢討陳其年有修禊序。邵子湘有記。記曰。元時。廉文正公希憲作萬柳堂。或云。 皇明時。雪樓才子建此堂。無日不賞詠。故明詩集中萬柳堂題詠甚多。曾聞堂中諸生多肄業者。而今有幾人歟。余謂從者曰。萬柳堂西有夕照寺乎。曰。有之。余曰。此黃金臺舊基也。燕都八景有金臺夕照。故以夕照名其寺也。上金臺。酹一盃。欲弔燕昭王。而今不可得。只堪痛哭一場。羈館寒燈。獨與鄭太平對坐。余謂太平曰。汝今日有何所見乎。曰。有一寒心事。琉璃廠口老李鋪主。素有親熟。歷入問訊。則消折本銀。興販不贍云。故問其由。蓋皇上以標紙親署花押。貸銀於本鋪者已數次。由此見絀矣。余曰。以此爲寒心乎。銀錢之難辦。雖使諸葛亮當之。亦無奈何。余嘗聞獻賊破荊州時。民家有漢昭烈借富民金充軍餉券。武侯押字紙墨如新云矣。以諸葛而猶借民金。今之執政如諸葛亮者有之乎。余曰。汝見標紙押字乎。曰。未也。余仍思歷代押字。亦係一代之治亂矣。格物要論載王魯齋押字跋云。司馬文正公之押署名而小花。精神風致。自然見於誠意之表。唐末五季諸人押字。莫不怪詭飄揚。傾欹放蕩。宜亂亡之相尋也。昔人重押字。至有會萃刻石以傳者。孫文定公廷銓顏山雜記載鳳凰山玉皇宮宋藝祖以下四聖御押。藝祖●(●為上マ下左ꀡ下右‗)太宗●(●為上マ下㐅)眞宗●(●為上マ下屯)。惟仁宗泐闕。王安石作押。先橫一畫。左引脚中爲一圈。圈多不圓。時謂押反字。有集古名臣花押爲一書者。謂之花書。溧陽人家有鍾離權書。花押如一劍狀。則是神仙亦有押字。
===十七日。乙巳===
晴。隨三使。曉由西直門向海淀。<small>{{Blue|一曰海甸。俗稱西山。}}</small> 未及十里。忽見珠宮貝闕。渺茫於絳霄紅雲之際。余謂從者曰。吾今升天乎。玉京十二。胡爲乎來在咫尺。於焉間到繡漪橋。橋跨昆明湖。築甓如魚鱗。凡七十餘層。上有高梁。下有一虹蜺。穹然作門。海船揚帆而出入。東西有兩牌門。閘之東西。盡是水田。籍田亦在其中。登橋四望。玉泉白塔。高出天半。晴波彩舫。浮在湖面。沿堤至廓如亭。亭凡八面。過十七橋。橋門十七。皆爲虹蜺。以通舟楫。橋凡六十餘間。白玉欄干。雕刻獅子。循湖而環。橋盡而有岸。岸上有廣潤靈雨祠。卽値旱禱雨處。祠後有行宮。曰涵虛堂。<small>{{Blue|嘉慶筆}}</small> 堂前牌樓。東扁曰耀金浮玉。南扁曰浴日蒸雲。堂後有樓。曰洞庭留賞。<small>{{Blue|嘉慶筆}}</small> 四面以太湖石築石假山。洞穴嵌空。宛然天造。上構涵虛堂及洞庭留賞樓。樓下一帶湖水環繞如半月形。卽洞庭湖也。圓明苑,八風閣在其北。萬壽山,文昌閣在其東。淸漪園,暢春閣 <small>{{Blue|皇明太僕朱友石萬鍾有勺園在京城西海淀。與武淸侯淸華園相望。亦曰風烟里。今暢春苑。卽兩園故址也。}}</small> 在其西。瓊島玉嶼。泛泛水中。飛甍浮檻。羅絡相連。朱欄文砌。參差交映者。不知幾許所。雖使工畫者繪素作圖。無以盡之。西湖,臨安。余未見其眞面。海淀一區。不過是依㨾葫蘆。而見此已覺心蕩神迷。宋自南渡以後。不念興復。固其宜也。湖邊烏牛 <small>{{Blue|以烏銅鑄之}}</small> 臥在石榻。擧頭望湖。生氣活動。或云。牛躍入湖。淸運始訖。或云。鎭壓湖水。俱是弔詭。不可信也。圓明苑傍。舊有虎圈。到今只存空圈。還到南海淀。第宅園林。繡戶朱門。眞一洞天仙府也。歷入覺生寺。<small>{{Blue|一名大鍾寺}}</small> 僧寮深幽靜寂。竹林花木。位置井井。慈岸大師。妙脩高足。皆有入定之狀。佛殿後壁。畫刀山,劍水,業風,苦海之形。凡造惡業者皆受刀鋸,燒剉之刑。大鍾懸于高閣。高數丈。厚半尺。表裡俱篆華嚴經。永樂時。姚少師所監造。擊之。聲聞數十里。本在萬壽寺。乾隆時。移置於此。緣雲梯三層而上。閣十二面。圓如轎蓋。鍾之頂有穴。可容一卵。達于下。又以如拳之鍾。低懸於穴下。擲之以錢。入于其穴。則錚然有聲。謂之新歲吉兆。男女雲集。爭相賭擲。以爲祈祝。錢積于地。厚可沒膝。居僧收此以資生云。出寺門。向德勝門。未及十里。有土城關遺址。林木蓊翳。相傳是古薊州。亦曰薊邱。樂毅書所云薊邱之植於汶篁。卽此也。薊門烟樹爲燕都八景之一。乾隆書刻薊門烟樹四字。立石於此。 明金幼孜詠烟樹詩云。夜色蒼蒼接薊門。淡烟疎樹碧氤氳。德勝門是皇城北之西門。元時。爲健德門。 皇明正統初。改今名。崇禎甲申之變。淸兵由此門而入。兵部右侍郞王家彥守城立殣處。過德勝橋。橋之西有積水潭。每歲六月六日。中貴人用儀仗。鼓吹導引。洗馬于此。自崇禎時已然云。自西直門至圓明苑四十里。皆築石路。蓋皇帝輦路也。
===十八日。丙午===
晴。隨三使向五龍亭。入東華門。歷昭景門。循宮城而西。過神武門。至玉蝀橋。橋跨太液池。中分爲橋。橋凡八十二間。白玉欄干。週遭兩邊。東西立牌門。東扁曰玉蝀。西扁曰金鼇。或謂之金海橋。明董穀詩曰。正愛湖光澄素練。却看人影度長虹。張廷璐詩曰。百尺長虹臥碧波。菰蒲兩岸曉烟多。畫出眞境。橋爲禁苑通衢大道。車馬簇簇往來。歷金鼇橋。從東夾路抵陽澤門。蒙古僧前導而入闡福寺。寺有萬佛樓。扁曰莊嚴圓徹。樓凡三層。上層有大佛。高數丈。以白傘蓋之。下層及中層三面壁上。以靑碧貼壁。爲龕形。安小金佛萬軀。長不過數寸。大不及一拳。每佛軀前。面刻乾隆庚寅製。其數似不止萬。而擧大數。故名萬佛樓。迤左有閣。扁曰福田花雨。有佛長三四丈。七頭千指兩跟。踏定無數。奇怪人形。强半現出。手據于地。身戴佛軀。不知何所取像也。轉向五龍亭。亭在太液池北。三層亭當中最高者曰龍澤。左曰澄祥,滋香。右曰湧瑞,浮翠。五亭臨河橫列。如行龍蜿蜒。故統而名之曰五龍亭。石欄閣道。曲折相續。鋪甓爲軒。四無障屛。南望蓬萊。<small>{{Blue|一名萬歲山。皇明崇禎皇帝殉社處。又名煤山。埋石炭造山。以備不虞。今爲景山。祭天祈禱處。}}</small> 樓閣隱映禁林之中。西望玉蝀,金鼇。如天末虹蜺河氷。一望瀅澈。眞所謂琉璃世界。八旗禁旅。每冬習氷嬉于此云。粤瞻瓊華島。聳出太液池中。以太湖石築臺四五層。環樓閣。朱甍翠瓦。參差如鱗。最上層。凌霄白塔。矗矗而立。此廣寒,臨漪諸閣。而 皇明時瀛臺也。怪巖奇石碨礧𥓂砑者。皆宋徽宗艮嶽之遺。自汴中輦至燕。所謂移艮嶽也。按天祿識餘曰。宋艮嶽成。令有司多造油絹囊。加水濕之。括雲於危巒,絶巘之間。車駕所臨。輒開縱之。須臾滃然雲起。名曰貢雲。其遊羨奇巧。至於此極。安得免靖康之禍哉。太液秋風,瓊島春陰。爲燕京八景之二云。西入震朝香林牌門。門內有殿。殿內有極樂世界。以木爲假山。周圍里餘。巖巒溪壑。窈窕重疊。靑靑若有嵐翠。八面皆有蹊逕。由之可以上達。曲曲作龕。安小佛像。或合掌作禮。或手捧蓮花。見人如笑像。亦可愛。余與諸人分路。各取一逕而上。無數回旋。不啻羊腸九折。與諸人時或見面。時或聞語。而終不可比肩。終不可接武。至最上頭。則諸人亦同時齊到。相與叫奇。見尖峯戍削。巖竇如广。中安金佛一小軀。凝神靜坐。若有深思然。蓋以此喩積功而造極者。余笑曰。諸人今日。何修而致此。不經唐三藏八十一難。居然躋天台四萬八千丈。眞是無量福田。仍又大笑。適俯見馬頭輩在地上。長不滿尺。仙人之下視塵寰。應無異此。而地上人亦當視我如登仙乘雲。念此不覺絶倒。下山回瞻山頂。依舊縹緲。而上有高閣覆之。始知人造非天作矣。歷弘仁寺。以皇后拈香祈禱不得入。歸路欲見象坊。坊在宣武門內。西城墻門卒拒而不納曰。有禁。馬頭韓時良懇乞不已。俄而馴象者怒叱曰。皇上聞知。錦衣衛提督革職。余問時良曰。象之形狀如何。大於橐駞乎。曰。其大倍於橐駞。全軆磅礴如山。其鼻如箕。卷曲不舒。在廏見人。以鼻作觱栗,銅鼓聲。觀者持錢畀象奴。使之獻技。象必睨視。象奴多受錢。而後仰鼻俯首。嗚嗚出聲。敎跪則跪。敎拜則拜。其在朝會。則端立午門之左右。待鍾鳴鞭響。百官入畢。則以鼻相交而立。無一人敢越進者。朝畢則復如常。有疾不能立仗。則象奴牽詣他象所而求代行。然後他象肯行。不然。終不往也。有過或傷人。則宣勅杖之。象踣地而受杖。杖畢始起謝恩。一如人意。每歲六月初伏日。洗象于西河。導以儀仗,鑼鼓。浴必交之。交於水中。雌仰面浮合。兩岸觀者如堵云。
===十九日。丁未===
晴。與澹人往蘊和店。芋仙方焚香煎茗。淨服掃榻而待。少焉。小東亦至。芋仙曰。今日。東坡先生生日也。兩兄不可無小像之贊。余曰。爲先生作贊。從古幾人。前人之作。至矣盡矣。吾輩荒陋之辭。何敢下筆乎。芋仙固請不已。余牢拒不可得。乃書於紙曰。千古文宗。千古忠肚。吾師吾師。可以千古。芋仙欣聳擊節曰。至哉文也。善哉贊也。前二句道盡先生平生。後二句兼寓景仰之思。先生英靈。必當許與於泉下。今日之會亦有光於先生也。余曰。過矣。吾非妄人耶。芋仙又使余題之於小像之傍。余再三堅辭。又不獲已。以細楷題之。款識曰。朝鮮進士郞中徐海觀慶淳獲瞻先生小像於楊梅竹斜街蘊和老店李士棻芋仙所館。作贊敬題。歲丙辰十二月十九日。先生生朝也。小東問曰。朝鮮宮闕城池。皆依山而居。溪山之勝。皆坐而有之。眞是好些。天子遊宴之所。不過大內之景山,五龍亭。海甸之暢春,圓明苑。皆是人造。豈若東國王宮之天作溪山。取諸宮中者乎。余曰。日昨。往見海淀。眞是佳麗之地。人造反勝於天作。錢塘,臨安,洞庭,岳陽亦如此乎。小東嘻嘻而笑曰。錢塘,臨安苟如海甸。則有何足稱道。采石江去吾家三百餘里。人生世間。未見采石江。則可謂虛送歲月矣。余曰。明時詩人有願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之句。余以爲人生世間。不見金剛山。則亦可謂虛生一世。小東曰。聞有金剛全圖。何不示我。余曰。兄何不以江南全幅示之。小東曰。來生願爲高麗人。余曰。余則不願生中國。曰。何也。余手脫頭上帽而投於地曰。其於此帽何。小東睜目揮手。急扯其紙。余曰。中國之財竭民窮。何至此甚。錢票,銀票,鑞泉,大泉。俱拂民情。票紙及泉貨之制。只行於皇城百里之內。棗林庄外。尙不遵行。是民不從令也。皇城之中。朝廷閭巷。都無紀綱。紀綱者。治天下之第一法術。奚獨治天下爲然。一家而有一家之紀綱。一國而有一國之紀綱。今之中國紀綱掃地。百度解紐。如是而何以治天下乎。小東曰。兵餉之費。築河之役。俱歸尾閭。年貢不至。歲漕多停。財何以不竭。紀綱不立。兄何以知其然也。余曰。吾非覘國之行。而縱是愚智淺識。豈不及此耶。余以已著者言之矣。克食。<small>{{Blue|以食物賜三使}}</small> 皇上之殊禮也。而以祗受恩頒。假飾陳奏。所賜諸種。仍歸烏有。苟非禮部之所竊。必致通事之見偸。以大國而有此。豈非心寒乎。小東曰。善哉覘國。善哉覘國。余又曰。大國之憂。不在於兵。在於此也。小東曰。天下之憂。海觀憂之。余曰。南匪何尙用兵。曰。南匪困於虐政。嘯聚潢池。苟且偸生之計。而升平日久。民不知兵。中外遽爾騷動。朝廷失於調度。浸浸至于尾大難掉。而今則皇上英斷多勇。將帥得人。賊勢漸縮。差過一二年。自可討平。自數年以來。便是中興也。余曰。今之柱石之臣。誰佩安危。曰。湖南總督曾國藩。其人耳。本是湖南人。而年今六十。朝廷之倚重如文潞公。士林之雅望如歐陽公。余曰。吾見塘報中御史宗稷辰上疏。以爲曾國藩所薦十人。皆得偉才云云。以此觀之。曾公誠非虛名也。余謂小東曰。聞三閣老新出。皇上雖在恭默之中。良弼之得用。何若是多乎。小東曰。宋朝自建隆元年至嘉祐四年一百四十年。宰相凡五十人。明崇禎十七年間。命相亦五十人。可以觀治亂矣。余又謂小東曰。武丁以夢相傅說事。著于書矣。而世多疑之。夢而得賢可也。或否焉。亦將立相之歟。且其旁求以象之肖也。天下之貌相似亦多矣。使外象而內否。亦將寄以鹽梅舟楫之任歟。審如是。則叔孫之夢豎牛。漢文之夢鄧通。卒爲身名之累。夢果可憑歟。或曰。非也。武丁嘗遯于荒野。而後卽位。在民間已知說之賢矣。一朝欲擧而加之臣民之上。人未必帖然而聽也。故徵之於夢焉。是聖人之神道設敎也。是所謂民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也。且又商之俗質而信鬼。因民之所信而導之。是聖人所以成務之幾也。莊子載太公之事云。文王見一丈夫釣。欲擧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不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於是。朝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頎。號曰。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或者之言亦有理也。然而武丁,文王之用說與望。猶田單之妄用一男子爲軍師類乎。聖人之神道設敎。以幾成務。而不使民知。恐不如是也。其所云夢𧶘者。實帝感恭默之誠而賚之也。其性情治者。其夢寐不亂。乃可以孔子夢周公同觀。而非叔孫之踐妖。漢文之啓倖矣。鄭人夢鹿而得眞鹿。心誠於得鹿也。心誠於得鹿者。非天理之公。而尙可以得鹿。況誠於求賢而有不得者乎。司馬彪莊子音義謂。傅說生無父母。洪氏註楚辭謂。說一朝忽然從天而下。便爲成人。無少長之漸。此兒童之言也。固不必辨。余又曰。以傅說,太公望言之。國之興由一臣。則國之亡亦由一臣。秦之亡由商鞅。晉之亡由王導矣。小東曰。王導。江左之管夷吾也。江左人物。當推第一。而今謂亡晉。何也。曰。王導。非純臣也。世徒見晉明帝以大義滅親褒之。而實不然。逆機弑械之萌。蓋非一朝一夕之故。導不能先啓元帝潛爲之備。及敦至石頭。導不聞有正言規之。而受其司徒之擢。君臣大義。社稷爲重。李懷光將叛。而其子璀言于德宗。君子以爲忠孝兩全。導之于敦。非父子比也。而依違其間。坐觀成敗。得爲純臣乎。敦之凶獰。勢已無可奈何。導又在帝左右。而王氏子弟布滿中外。明帝恐導携心內應。故擧春秋大義滅親之言。實以安導心。而散敦黨也。夫大義滅親。石碏是也。碏子從亂。碏手誅之。謂之滅親。可也。導之於敦。親非父子。始也不能如李璀。終也不能如石碏。謂之滅親。是欺天下後世矣。敦之反也。元帝下詔云。敢有捨王敦姓名而稱大將軍者。軍法從事。敦旣死。導貽王含書猶云。近承大將軍困篤綿綿。或云。已有不諱。故違明詔而特伸私情。此非敦反。乃導反也。導銜周伯仁。敦旣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當登三司。而導不答。敦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而導又不答。敦乃曰。若不爾。正應誅。而導又無言。二人竟死。夫敦之用周,戴爲三司,令僕。欲使助己爲亂耳。導當正言爵在朝廷。非臣下所得專賞。及其言應誅。導當正言刑在朝廷。非臣下所得專罰。可也。然導豈智不出此哉。假賊手以戕忠臣。其心不止報私怨而已。使敦謀幸成。則導能如朱全昱乎。能如司馬孚乎。吾知其不能也。君尊臣卑如天高地下。成帝幸導宅。嘗拜導妻曺氏。而導偃然受之不辭。及侍中孔坦密表不宜。導聞之。怒曰。王仲弘駑痾耳。若卞望之巖巖。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峰岠。當敢爾耶。夫濱危亡之中。而不失君臣之禮。此趙襄子之所以賞周舍也。導知君臣之義。曾不如周舍乎。其免于春秋無將之誅。幸脫漢代博陸之禍者。由江左之政不綱。而王氏族黨太盛。後世猥儒。曲護議論。雖諸葛孔明,宋岳武穆。猶加索瘢。而無片語疵導。誰謂公論百年而定哉。千年猶不定者有如此。小東點頭曰。公論今始定矣。余曰。今之執政者。誰也。小東欲對。芋仙奪其筆。自書曰。小東執酒之政。芋仙執詩之政。海觀何執乎。莫如執筆。乃出東紙十幅求書。余乘醉揮灑。楷草雜錯。芋仙自題其款。曰海東名筆徐海觀醉墨。余謂芋仙曰。豈可無潤筆之資耶。芋仙欣欣而起。抽架上一帙書。置之前曰。敬爲海觀仁兄潤筆資。披視之。香祖筆記也。小東曰。觀演戱乎。曰。未也。明天。與澹人再會於此。共賦別語。同往觀劇如何。余曰。好好。曰。雖大風大雪。必勿違期。余曰。大風也不怕。大雪也不怕。與澹人同車。入正陽門西月城。日將暮。鑰將下矣。五陵貴遊子弟。方自靑樓酒肆歌臺戱場。至此下車。或與美姬佳娥拍肩執袂。或與美男子携手緩步。衣帽整楚。狀貌美麗豪邁。半醉半醒。逞癡逞嬌。車如流水。馬如游龍。錦韉繡轂。競相鬪風。於是。街巷游閒之徒。有揭竿調鸚者。有打脚踢毬者。提燈歸館。上使丈與副使往見花草鋪。盛說花草之勝曰。坎地爲窨。茅茨蓋樑。疏其南。作戶納陽。日光透明。秋毫可辨。中有佛手,天竹,水仙,牧丹,良薑,橘,柚,桃,李,梅,杏,延祥,探春,迎春花之屬方爛開。無異三春。北方冱寒之鄕。大冬霜雪之中。有此方春和景。斡旋造化。誠可異也。宋時武林馬塍藏花之法。紙糊密室。鑿地作坎覆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黃。然後置沸湯于坎中。候湯氣熏蒸。扇之經宿。則花放。今京師園丁皆用此法云。惟桂花淸涼而後放。今與桃,梅,牡丹之屬。同置煖室地窖。宜其不殖也。
===二十日。戊申===
晴。促飰。與澹人聯鑣到蘊和館。芋仙設酒肴以待。兩人曰。今日之別。難期此生再見。不禁泫然。余曰。何必作楚囚相對。天若憐吾兄弟。會當再見。小東曰。今日痛飮酒。不必作銷魂語也。上使丈率安,鄭兩傔過店門。聞吾輩在此。仍入見小東,芋仙兩人。筆談半晌。先卽回車。兩人相顧甚喜。問余曰。大大人所着衣冠何製。曰。臥龍冠,鶴氅衣。兩人曰。好製好製。眞仙風道骨。官居何品。曰。輔國樞密,大冢宰,執金吾,大將軍,內閣學士。兩人曰。好官好官。昨承惠詩。今見風儀。頓消胸中鄙吝。芋仙爲赴他約。先爲言別。只與小東同往中和堂。卽戱樓也。皇城戱樓。非一二處。而此是朝士遊觀之所。故朱輪華轂。塡咽門巷。可知貴遊者之多至矣。樓制極宏敞。欄檻四圍如口字。中設戱場。可以倚欄而臨視。樓上間間障隔。而各設床卓椅子。所以處觀劇之人。而樓下設長卓長椅。次第列坐。日已向申。戱亦過半。戱者各執刀槍。作戰鬪狀。問其名。曰。徐中山擊鐵木也。又有一美人凝粧盛服。與男子調戱。問其名。曰。唐伯虎賺秋香也。美人所謂戱場沙吾段。<small>{{Blue|此是華音。而實則小段也。}}</small> 此是十五六歲男子。而形貌絶佳。態度淑艶。肌膚與手勢。一似女子。諦視難辨。可謂傾國之色。聞南京人備戱具。先以千金。周行海內。買得小段。然後製戱器。來遊北京。而男色優劣。定爲戲場高下。今此戱樓爲皇城第一。故沙吾段亦爲極品云。少頃。又唱歌闋。卽陽關三疊也。唱畢人散。出門外。與小東相別。三人對立無語。欲語而語音不通。但相顧揮淚。于時。天茫茫雲黯黯。路傍觀者亦爲之嘆息。歸臥館寓。不禁悵懷。兩傔來慰余曰。今日往觀綵鳥鋪。反勝於蘊和店別觴。余曰。何如。曰。奇鳥異禽。不啻千百。而或籠以鐵網。或縧以木架。而其中紅鸚鵡色最鮮。南松鴨形如鸚鵡。而小能爲人語。其聲音之曲折轉舌如數歲兒初學語。余曰。異哉。恨未見也。
===二十一日。己酉===
晴。隨三使。趁巳刻從東長安門。轉入天安門。五箇虹蜺向南闢。門前環金水河。跨石梁七。卽外金水橋。前立華表二。此名望君柱。門內立華表二。此名擎天柱。華表頂上刻牴牾。牴牾者二獸名。秉心忠直故也。按。此亦蒲牢,屭贔,蚩吻,睚眦之屬。而龍生九子。各有其名。 皇明時承天門。順治間。改今名。門內東西。各有翼廡。東廡中爲太廟街門。西廡中爲社稷街門。轉入端門。門制與天安門同。元世祖建都時。問于太保劉秉忠。定大內方向。秉忠以麗正門外第三橋南一樹爲向以對之。上制可。遂封爲獨樹將軍。賜以金牌。每元會聖節及元宵三夕。懸諸色花燈于樹。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門東西亦有翼廡。爲各司朝房。未及午門而少憩于朝房。午門前御路東邊設床卓。禮部侍郞寶鋆就立卓前。三使行三跪九叩頭。仍頒賞而退。午門只設三虹蜺。自立國之初。有翔烏數千百羣。開東集于午門上。日出飛散以爲常。號曰朝日烏。道光之末。或有不集之時。集亦稀少。自四五年來。翔集依舊。此可見淸運之未衰云。左右紫禁城。各有傑閣臨于城上。俗稱五鳳樓。凡文武官由左門。惟宗室由右門。視朝與駕出入時。鳴鍾于樓上。朝臣年老位高者。特賞紫禁城騎馬焉。周瞻紫禁城制度。厚爲一馬場。制如都城。只有四門。南爲午門。北爲神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設如有變。都城未守。亦可以堅守宮城。昔在崇禎甲申流賊之變。都城失守。而尙以宮城拒守。至於九日之久。而若非逆璫輩之潛相內應開門納賊。則頟頟崇墉。豈能飛度。而勤王之師。未可以待耶。況其錢穀,軍器,銀皮,緞衣,瓷茶器皿,酒醋諸庫。俱在其內。又有煤山聚石炭而造成。以備不虞。則雖經年閱歲。未可卒扻。壯哉。宮城之規度也。出端門及天安門。登外金水橋。南望大淸門。門制與天安門一般。門內左右有東西廡各百有餘間。所謂千步廊也。凡吏兵部月選,刑部秋審,禮部鄕會試磨勘。俱集于廊房云。朝官帽上。厚覆猩紅絨絲。其色甚鮮。所謂紅兜者此耶。朝衣亦有補服。卽我國黑團領之胸褙也。隨品取象。與胸褙無異。但在胸者中析爲二片。各綴于兩襟。着衣而合其團樞。則補服亦合而爲全軆矣。使行以二十三日還發之意。禮部付子來到。例也。
===二十二日。庚戌===
晴。小東,芋仙俱有書。小東書曰。
海觀尊兄大人吟席。昨日中和園一聚。足摭遠人未見未聞。秪三疊陽關。未免銷魂太甚。居者如此。行者可知。聞發台旌定於廿三日。弟於今日。卽至花松翁宅。祝壽觀劇。明晩始出城歸寓。不及躬送。希原之弟。明年三四月間。卽可赴蘇州。作縣丞。亦卽從軍。以弟留心兵法及經世之學。雖與科甲無緣。由此見長。苟有命運。他日督撫司道。或可希冀。當不至丞倅終老也。令郞石顚。才高氣壯。定爲偉器。正合東坡詩中有子才如不羈馬。知君心是後凋松二句。渠作絶句數首。弟必作數詩題寄。以備採風。以傳門望。至於日後。思弟作札。望付便寄至都中西長安門外南耕莘堂馬指揮宅收存。卽可轉寄南方。以馬君係同邑相好。名繩武。號松圃。渠係候選五城兵馬司副指揮。三年五年。不至出京也。弟欲與兄札。日後。當送交貴館便。使至於交貴國。何地何宅統求。吾兄與澹翁細細示知爲希。弟昨檢書篋。得法可庵觀察詩二本,新策編珠四本。以副雅意。又有鄕會詩卷及殿試卷共十數本。以供淸覽。藉可知時下取士之大略也。松雪枯樹賦一本,友人臨定武蘭亭一本均奉贈。希哂收。數聲風篴離亭晩。君向瀟湘我向秦。此唐人賦別詩也。今日吟之。更爲嗚咽。專此希達。敬請行安。神往不旣。少弟方朔頓。
芋仙書曰。
海觀郞中仁兄足下。天海茫茫。偶然會合。遂締交於文字。直均愛於骨肉。此生得見吾兄與友蘭樞密,澹人學士。感深知己。可以無憾。已疊蒙惠贈詩翰已。謹付裝池。行張四壁。前有光後有輝矣。他日出都。載與西歸。示我子孫。永藏不朽。豈非盛事耶。臨分黯然。百端交集。無從說起。此後惟當宛轉寄書。各寫相思。益以文章道義風節相敦勉。天若假緣。會須再見。否則書所難悉。魂夢以之。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焉耳。搦管嗚咽。惟冀長途征涉。愛護道躬。歸謁承明。迭膺茀祿。幸甚慰甚。咸豐五年十有二月廿二日。西蜀弟李士棻芋仙頓首再拜。謹書於京師正陽門外蘊和店長毋相忘之室。
又以詩贈余。題曰。喜承申澹人宏文佐模,徐海觀郞中慶淳兩先生枉過寓齋。竟日雅談樂甚。賦詩爲謝。時咸豐乙卯臈月十三日也。
天上朝回過腐儒。一時冠蓋塞通衢。<small>{{Blue|是日。澹人書狀蒙恩賜宴禮部。禮成後。輒同海觀見訪。}}</small> 雲烟入手披詩卷。<small>{{Blue|承兩先生和予北闈雜感詩。書成巨帙。墨瀋淋浪。致可寶也。}}</small> 袍笏從容拜畫圖。<small>{{Blue|室中供蘇文忠公小像。兩先生歡喜瞻拜。予爲重摹二本贈之。}}</small> 亟索解人鎭相得。始知吾道不曾孤。百年莫忘尊前語。眷屬猶疏骨肉俱。<small>{{Blue|予酒酣謂。兩先生與我輩文字因緣。不啻一家眷屬。海觀曰。視同骨肉。眷屬猶疏。其言切摯。令人感歎。}}</small>
肯携佳句到鷄林。海上成連對鼓琴。乞與矮箋鈔萬本。敎同敝帚享千金。<small>{{Blue|兩先生謬賞予詩。屬書屢幅。傳播海東。實爲予幸。}}</small> 憐才心豈殊中外。壽世名應重古今。不枉孤燈風雨夜。平生辛苦事淸吟。
奉塵海觀先生仁兄壇坫誨定。忠州芋仙弟李士棻拜藁。並識於京師獨立樓。
是日。點檢行橐。只有購書十餘帙。束裝付之大車夫。單身高枕。夜深轉輾。韓主簿適至。見余無聊獨臥。謂余曰。明將早發。歡喜無比。胡爲作此無聊想。余曰。君揣我何念。余試言之矣。朝鮮人自年五六歲。稍有知覺。則求物產之奇巧者。必曰大國之物。語人物之傑特。必曰大國之人。至於文章書法山川宮室。皆稱大國。以不得一見爲生平恨。以余所見。誰昔之恨。反不足恨也。燕京不過北方一隅之地。山川則醫閭,渤海亦是支流餘脈而已。人物則雖有堯,舜,禹,湯之聖。皐,夔,稷,契之佐。一着黑毳帽馬蹄袖。則餘無足觀矣。荒沙白磧千里曠野之中。仞築甓垣而周圍之。曰城堞也。高起亭閣殿宇而雕彩之。曰宮闕。尊者卑者。難辨等威。幼者長者。莫分冠童。飮食必以豬油爲味。臭惡不堪嚥。衣服必以氈裘反着。貌惡不堪視。婚喪之用樂。先王之禮。掃地無餘。語音之侏𠌯。蠻夷之俗。根於天性。至若金鈴,葫蘆之屬。俱是隨手破碎無用之物。不過欺騙小兒。奪取小泉之計。古之唐虞商周之大國亦如是。而猶以未見爲恨耶。韓曰。旣入中國。不見天子面目。是可恨也。余曰。天子之像。何難知乎。兩目兩耳高鼻方口之一妙年天子也。余則見道光皇帝之像及道光皇后之像矣。韓曰。執事詼諧之言皆近虛謊。當面賽我。執事之言。不願聞也。余曰。何嘗以虛謊見瞞於我乎。余於書畫鋪中。見二像畫障。老而硬强。曰皇帝。確而美艶。曰皇后。鋪主問余願買。呼價三十錠銀子。余以爲積金如山。買此何用。雖白給。反不若太上老君,瑤池王母像之生色於內室壁上也。韓曰。果有之乎。余曰。如吾不信。明天。往見文繪堂書畫鋪西壁上所揭。韓曰。生天子死天子。俱未見。吾於天子。因緣甚薄矣。余問韓曰。見皇城藥王廟乎。曰。未也。余曰。天壇之北有藥王廟。武淸侯李誠銘刱建也。壁上設太昊宓犧氏位牌。左神農右軒轅。配以歷代名醫如孫眞人,歧伯,扁鵲,華陀,張仲景。多不可盡記云。以君靑囊神術。亦足配享於此廟。韓曰。何必配爲。當別立廟獨享。扁其廟曰庸醫廟可也。余蹶然而起曰。奇哉。君之自贊也。余當註其扁曰。庸非庸愚之庸。庸是中庸之庸。則何如。韓曰。庸是鹿皮曰字之庸也。韓問余曰。皇城今係順天府。而宋以前屬於何州歟。余曰。按古書。北京卽唐藩鎭。遼,金別都之舊城也。元遷都稍東。於是。舊城東半。遂入於朝市間。西半猶存。號爲蕭太后城。蕭卽遼后也。又云。唐時此爲范陽藩鎭。安史反後。改名盧龍。而所治幽州薊縣不改。今移薊以名州。移盧龍以名縣。各去此數百里。其實唐之盧龍與薊在此也。韓又問曰。寧古塔屬於滿洲。而與廢四郡相接乎。曰。然。寧古塔卽古肅愼氏之遺墟也。漢唐以來。東北無强國雄部。惟我靑邱一域。擅東土之形勝。此所以隋,唐以來。每以擊朝鮮爲征東大役。其時則遼東西太半爲我土。而山內外諸種落。多服屬於我。一自女眞滿萬之種。起於鏡泊之中。駸駸盛大。至于宋而入主中夏。是爲金國。及夫被元人之敺逐東歸。則其部落散處于豆滿,鴨綠二江之西北。或稱野人。或稱蕃胡。侵軼我二境。北則梨湯介。西則李滿住。卽其大者也。自玆以還。我國邊界不靖。大抵女眞餘部有熟女眞,生女眞之別。至於皇明萬曆以後。生女眞董山之一派。忽大於建州衛。而統屬毛麟衛,左衛,右衛等種落。而廢四郡密邇之故。最受其弊。此所以四郡之廢。而及弘它時以後。兵力日强盛。仍以北上。而自開元定瀋陽。東下而拔遼陽。以瀋陽稱盛京。以遼陽稱東京。以建州稱興京。而寧古塔以西。並據而有之。遂百戰於大小諸柵之間。崇禎末。入主燕京。而建州卽陵廟之所在。老城卽都邑之所居。故其所制置。與盛京無異云矣。按黃道周博物典彙建州攷云。建州卽金別部。元置萬戶府。淸分爲三。曰建州。曰海西。曰野人。而建州居中。雄長地。最要害。永樂元年。設建州衛。每歲十月入貢。此建州之始大也。遼野以東。列置三將軍。其一鎭守奉天等處地方。而坐瀋陽。其一鎭守寧古塔等地方。坐船艙。其一鎭守黑龍江等地方。而坐艾滸城。秩皆一品。各統滿洲。康煕末年。最憂黑龍江以北蒙古。故加設白度納將軍云。而其坐地不能詳知。然似在黑龍,混同之間。蒙古四十八部中東北諸種最强盛。大鼻獺子亦在黑龍之北。東自黑龍江至開元以北及沿秦長城之外。逶北逶西。至于漢西域于闐地方。皆是蒙古之界。其廣比中原。不啻屢倍。上古則不載於版圖。荒漠無人居。唐宋以後。地益廣人益繁。今爲四十六部。互相雄長。各帝一隅。號稱東西南北皇帝。一曰皇太極。一曰靑太極。此在中國之西南。一曰厄羅斯。卽大鼻也。一曰嗒爾喀。此在東北。寧古塔。東至東海三千餘里。西至開元威遠堡五百九十餘里。南至長白山一千二百餘里。北至忒哈邊六百餘里。蓋我國地形。北高而南低。中殺而下贏。以白山爲頭。大嶺爲脊。若人之側腦僂背而立者。嶺南之對馬島,湖南之耽羅島。又如兩趾之支焉。坐亥面巳。卽堪輿家之正論。而以京都定四方之方位。則穩城爲子。海南爲午。其酉豐川。其卯江陵。依此而覘之。壃域之向背偏正。如指諸掌。而凡今之所謂地圖者。無一非舛錯也。類皆因幅而排位。因位而成圖。或長廣乖勢。或闊狹失宜。輒以西之義州北之長興。視之若東西兩界之準。而對布兩角如扇子之撒開。以鴨綠之入于海者。謂之極西。豆滿之入于海者。謂之極東。然後列置八道三百六十州。如亂布棊子於一局之上。而强自指點。議其山川程路。則殆無異於反鏡索照。而其不見笑於職方氏者稀矣。其所以爲此者。亦不過只擧白頭山兩派水。西流爲鴨綠。東流爲豆滿之古語。硬執以爲膠固之論。殊不知所謂二水之分東西者。特取最初發源處爲之說。未嘗並論其末流歸趣矣。試看豆滿之向穩城者。或東或北而流。到美鐵堡。然後卽南注而入于西水羅。鴨江則其流稍長。過三,甲廢四郡之際。許多屈曲。戛江界,渭原。猶向西南。而及昌城以下。則直爲南瀉。包統軍亭之西而入于大總江。故郵亭之出六鎭者。皆曰北上。使价之向燕界者。皆曰西渡。卽此見之。則吾之說非無稽矣。余問曰。君見隆福寺乎。曰。未也。余曰。聞隆福寺在仁壽坊東四牌樓馬市之北。 皇明景泰時。撤南內翔鳳殿木石以造之。雍正時重修。以喇嘛僧居之。每月之九日十日有廟市。百貨騈闐。爲諸市之冠。聞親王朝貴亦多躬往。以求古董珍寶書畫之類。宋光熊詩曰。古玩珍奇百物饒。黃金滿橐儘堪銷。卽此地也。中州宰相皆入茶肆酒坊靑樓貨市。而所謂朝鮮兩班。高自標致。至中國遊覽之際。猶以爲拘碍瞻聆。有不敢投足處。養閒的所居。竊欲一見。而馬頭輩向我大談曰。老爺行止。不可不可。余亦聞此。自爾退步。至於隆福寺而未之見。此莫非朝鮮人鄕闇。豈不可恨耶。韓曰。自灣至此。不識方向。人皆曰。山海關以東。比皇城甚寒云。歸路寒苦。預爲關念。余曰。自遼東至瀋陽向丑方。自瀋陽至孤家子向戌方。自孤家子至山海關。皆從午未間行。而山海關以東。去海不過五里十里。挾左而行。海風所射。素稱寒地矣。
t9cr1j8rowyktvxvunveopqim7wkdns
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0
1108851
2171169
2022-08-11T06:11:26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section=玉河旋軫錄|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next=|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二月== ===二十三日。辛亥=== 晴寒。朝飯後。啓回程。譯員劉在寬,吳時挺。上房軍官吳致默。並以先來軍官登程。余問何謂先來。答。曰同日啓程。先抵王京。故謂之先來也。其限以十六日爲定。愆期…”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section=玉河旋軫錄|times=|m=|d=|previous=[[../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next=|type=|from=|notes=}}
==七年乙卯十二月==
===二十三日。辛亥===
晴寒。朝飯後。啓回程。譯員劉在寬,吳時挺。上房軍官吳致默。並以先來軍官登程。余問何謂先來。答。曰同日啓程。先抵王京。故謂之先來也。其限以十六日爲定。愆期則抵罪。故晝夜不息。風雪不計。狂奔疾走。殆非血肉之軀所能堪也。余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及出門乘車。三千里外稷下鄕園。來入眼前。家人顏面。若可見之。神思悠揚。襟懷爽豁。心欲狂舞。從者曰。能無桑下三宿之戀乎。小人輩年年赴燕。而及其回程。輒有悵然意。余曰。汝輩所欲。在於貿遷物貨。利其取贏也。吾則不過遊覽之計。而旣見大略。無一可願可欲可羨可喜之事。何餘戀之在心乎。從者曰。天下之土地。豈非可欲。皇帝之尊貴。亦非可願乎。余笑曰。爾但知皇帝之尊貴。不識皇帝之苦惱乎。今皇帝服夷之服。行夷之行。已無足論。雖以古之皇帝言之。玉藻端冕。高拱於明堂之上。宮中粉黛。目旣足於彩色。海內珍錯。口已厭於美甘。樂則樂矣。而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前有疑。後有丞。一起居一飮食。無不牽制於人。跬步不合乎規矩。則必稱亡國之君。辭令不遵乎賢聖。則必曰無道之主。陳勝,吳廣。悸存心肚。黃門北寺。憂在肘腋。此豈非苦莫苦乎。甕牖繩樞。匹夫匹婦。至樂亦存乎其中。冬煖夏葛。足以庇身。藜羹糲飯。足以充腸。茆廬矮簷。足以容膝。醜妻惡妾。足以主饋。欲睡則睡。欲起則起。花朝月夕。對友朋而論心。松逕菊籬。與隣里而過從。縱飮至醉。而初無杜簣之揚觶。歌呼迭宕。而未見里克之斷鼓。其苦其樂。比皇帝何如哉。此所以許由,巢父之掉頭也。伯夷,叔齊之相讓也。人間之不願窠。莫若天子之有天下也。過玉河橋口。吟曰。
玉河橋畔爽披襟。行色翩然舊路尋。留館偏憎鄕夢久。登車翻覺歲華深。山從一見如知己。梅在殊方亦許心。安得追風乘快馬。霎時飛度浿江林。
出和大門東。沿通州江邊而行。比之朝陽門石路。甚是便近。日未暮。抵通州店。節行三使先已到矣。<small>{{Blue|上使趙得林,副使兪章煥,書狀姜長煥。}}</small> 與副使書狀相逢於異地。握手欣然。無間家人。又聞家國太平之報。不勝喜幸。夜入茶局。主人不在。只有黑鸚鵡刷羽於架上。見人驚呼曰。茶水茶水。余熟視無語。鸚又呼曰。否也否也。蓋我人入市肆。彼人不問我人之姓名。必先問曰。茶水。蓋問要茶否也。我人欲飮。則答曰茶水。否則答曰否也。卽例也。彼鸚鵡慣聞彼我答問。故今見我。先問茶水。我乃無答。次曰否也。茶水茶水否也否也者。鳥舌之疊音也。中國之鳥。能爲人語。朝鮮之鳥。不能焉。抑語音之難易。有華夷之別歟。抑鳥性之聰慧。有彼此之殊歟。中國能言之鳥。一渡鴨江。閉口如啞。只呼閣閣。此其故何也。歸店欲睡。韓主簿提燈而來曰。通州卽東國之龍山,三湖。而漕船會泊之所也。因此起疑。欲質其疑。余曰。何疑。曰。中國以河決爲患。築河之役。歲費銀數十萬云。以有限之財。歸之尾閭。國用隨以窘絀。何不任其所決而必築爲。余曰。今之濟漕在河。所以隨決隨築不可已也。蓋河之爲患。自昔已然。而治得其道。則不至爲患。治失其道。則爲患滋大。治河得失。亦在乎先得其人。昔之治河在北。今之治河在南。治在北者獨治河。治在南者兼治淮。故禹之治河。導自積石,龍門。由華陰,底柱。遞及大陸。播爲九河入海。其治淮。則導自桐柏。東會泗,沂入海。自是無河患者七百七十餘年。至殷五圮。而不聞有所堤塞者。猶近循禹迹故也。及周定王時。河南徙砱礫。失禹故道。滋爲患害。自後治河。代有其人。漢宣帝地節中。郭昌乃各穿堤。不令北曲。河渠通利。此以決河分殺爲功者也。漢平帝時。河汳決潰。未及修治。永平中。乃發卒數十萬。詔王景治渠築堤。十里一水門。此決河與堤防兼用者也。自此閱魏,晉,南北朝六代至唐。河有小決溢。而無大變遷者。皆推五景之功。其餘李尋,解光,王橫,韓收之徒。或欲復禹故道。或議任其自然。未有建非常之責。賈讓之論。誠偉矣。然當時已難施行。況今藉河以濟漕乎。唐史不載河患。程子謂。漢火德。多水災。唐土德。少水患。唐河朔之地。天寶後。久屬藩鎭。縱有河患。不聞朝廷故也。有宋一代。河患疊見。眞宗時。調丁夫十萬修河。張齊賢以河決爲憂。王濟以河決爲陰陽失位。其後商胡爲壟之役。李仲昌主復河故道。歐陽脩,蘇軾皆力爭以爲不可。神宗時。河溢北京。神宗以爲河決不過占一州之地。或東或西。利害無所校。聽其所趨可也。惟王安石力主塞之之議。然因李公義之言。造鐵龍爪,揭泥車以濟河。則無濟于事。適足爲千古笑端。元之治河。莫善乎賈魯。其言曰。地有直有紆。因其直而鑿之。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趨卑。河身有廣狹。狹者以計闢之。廣難爲岸。以計禦之。治堤一也。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護岸堤。有縷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龍尾,欄頭,馬頭等名。爲埽臺,堆捲,牽制,薶掛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鐵用草用木用筏用絙之方。塞河一也。有缺口,豁口,龍口之異。其法較前代。最爲詳明。明劉大夏治張秋缺口。沿兩岸築臺立表。貫索網聯巨艦。穴而窒之。實以土。至缺口。去窒沈艦。壓以大埽。至于潘時良著河防一覽。凡土石,薪柴,樁,纜,繩,釘,灰,油之尺寸輕重厚薄。莫不有制。潘季馴四任治河。前後二十七年。習知地形水勢。以借水衝沙。築堤束水。爲河漕兼利之策。下至木石樁埽。綜理纖悉。所陳六議。一曰塞決口以挽正河。二曰築堤以杜潰決。三曰復揷壩以防外河。四曰創滾水壩以固堤岸。五曰止濬海工程以省糜費。六曰寢開老黃河以仍利涉。此近世治河之最善者也。蓋河流五變。而至明,淸極矣。自帝堯八十載禹治河功成至周定王五年。凡一千六百六十餘年。而大河東徙爲第一變。至王莽始建國三年。凡六百七十二年。而北瀆遂空。又五十九年。漢永平十三年。而王景治河爲第二變。又九百七十七年。爲宋仁宗八年。而河決商胡。漢唐之河。遂廢爲第三變。又一百四十年。爲宋紹興五年。而南北分流入海爲第四變。自此河水太半入淮。及元至元二十六年。凡九十年。會通河成。又二百五年。至皇明時。築斷黃陵岡支渠。北流遂絶。又七十八年。至隆慶長堤成。于是。始以區區淸口。受萬里全河之水爲第五變。大抵漕運之法。創自秦始皇伐北方。使天下飛芻輓粟。自琅琊負海諸郡。轉輸河北。役及丁女。而漕運始爲民困矣。至若秦輸晉粟。自雍及絳。吳開溝于邗。此不足爲據矣。漢漕山東粟。以給中都官。于是。有引渭穿渠。置六輔渠。以便漕者。唐仰東南之粟。以贍國用。其後徵發日繁。于是有水次置倉。節級轉運。以便輸者。元初河運。涉江入淮。逆河至中濼。陸運至洪門。入御河以達京。用韓仲暉言。開會通河。河直屬衛河。明初河運。逆河至陽武。發山西河南丁夫。陸運入衛河以達京。潘正叔又開元會通河。而南北之漕俱通。由是支運兌運。名目不一。至長運而遂爲定制。漕之利害。與水道相因。自北方水利不興。溝洫多廢。水來無所受。水去無所留。所以民被旱澇之災。而河漕甚困。是不可不亟治也。而其水之自南而北者。莫要于治河。南方。淮黃之交。爲通道咽吭。淮自桐柏入鳳淮。至淸口會河而東入海。黃自昆侖入徐邳。至淸口會淮東入海。而淮之力弱。黃之力强。弱者不能涌而出。强者卽反逆而入。淮不敵黃。則黃勢張。黃入灌淮。則淮患大。蓋黃水倒灌淸口。必致於澱洪澤湖。水自高堰各壩。流入高寶諸湖。自高寶入運河。而下流皆爲澤國。運道難通。爲害非淺。今欲收淮河之利。而不被其害。惟當加意淸口。淸口者。淮,黃門戶。粮艘要道也。黃水漲發。勢必越過淮河。淮水反退湖內。黃沙逆入運河。以致塞滯。故前人于淸口。添築攔黃磯,嘴長壩。以殺黃勢。淮水始足相抵。則沙逐水流。運道可無誤矣。又恐淮,黃並漲。堤岸潰裂。其最宜保固者。莫過高堰。高堰者。淮揚保障。黃淮關鍵也。欲道河入海。勢必借淮以攻沙。淮水南決。則濁流停滯。淸口亦湮。河必決溢。上行乎地。而邳,徐,鳳,泗巨浸爲憂。是淮病而黃病。黃病而漕亦病也。必修滾水壩。以洩高寶湖水。固保高堰。俾全淮畢趨淸口。會黃入海。則河漕俱利。此寔導黃濟漕之一長策也。自康煕以來。凡係天下利病。幾盡措畫。俾圖永賴之功。而惟獨治河。計不出此。今年東決則築東。明年西決則築西。苟且姑息之方。反致蕩析匱竭之患。雖以今年言之。聞於中國人。則河決於河東。河東之漕船不入。調丁之工費。至傾內帑之儲。而完築無期云。括盡天下之銀鈔。歲供河伯之宮。中國之財竭民窮。非由南征之兵餉也。寔由築河之役費。余獨以爲中國之亡。苟究其源。惟河是已。如吾不信。試以吾言。質諸中國有智識者。苟求漕運之方便。固莫如海運。海運之法。秦已有之。唐人亦轉東吳粳稻。以給幽燕。僅給邊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國。則始于元焉。至元中。伯顏始建海運之策。命習知海事者朱淸,張瑄,羅璧自平江劉家港入海。運至京師。其後殷明略重開新道。自浙江至京。不過旬日。雖不免風濤之險。所得甚多。明初海運。特以給餉遼東。至成祖遷都。命陳瑄督運。設天津衛于直沽。迨永樂十二年。專令支運轉漕。遂罷其役。其後邱濬,王宗洙,梁夢龍。屢欲復之。卒格于羣議。瓊山之論曰。別開海運一路。與河運並行。如江西湖廣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東沿海一帶。由海道運。萬一漕渠壅滯。此不來而彼來。或有濟焉。元食貨志論海運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此豈非一代良法歟。惜乎。中國之不講此策也。
===二十四日。壬子===
晴。早與節行副使書狀相分。共有戀戀惜別之意。而入燕者尤有甚焉。繾綣之意。溢於言外人情不得不然。余謂副行人曰。今番別行。專爲節行。修掃玉河館。點火諸炕而來也。諸人曰。唯唯否否。抵宿於棗林庄。
===二十五日。癸丑===
晴。午飯于邦均店。仍向盤山。山路迂回崎嶇。抵山下。離宮在焉。築石墻。週遭幾十里餘。樹木蔥鬱。宮殿掩翳。宮門深鎖。邃寂無人。問於居人。以爲宮人之寵衰愛弛者。王姬之早寡守節者。皆移處於此宮。而惟宦寺守之云。抑漢之長信宮歟。其說無從而證之。蓋盤山盤桓百餘里。故因以爲名。山有上中下三盤。上盤之勝以松。松皆擁腫。中盤以石。石皆黝黑。下盤以水。水皆瀑流。魏時田疇所居之地。若李愿所居之盤谷。實在濟原盤山。巖下有潮井。朝暮不虧盈縮。此見於李仲宣祐唐寺碑。山頂山腰。梵宇浮屠。間間有之。大者凡七。小者亦多。而寺各有一二緇徒云。渾山是石。無一平地。纍石爲臺。多樹果木。三面石峰環抱。一面石逕呀開。俯臨東海如在几案。康煕時。高士奇賜遊盤山。登上盤至黃龍祖師殿舍利塔。俯瞰盧龍古塞黃花,白狼。三千里外烽臺濠塹。瞭然目中。眞大觀云。弇州詩曰。層巒不盡靑天去。亂瀑雄爭大壑來者。可謂得此山軆勢也。崔簡易過漁陽橋 <small>{{Blue|橋在薊州}}</small> 詩曰。空同山卽廣成處。帝軒轅聞道胚胎。薊州只有盤山。則空同似指盤山。邦均店遇大風詩曰。蚩尤戰處有餘氛。風力如將勝負分。邦均似是涿鹿故地也。崆峒之遊。涿鹿之戰。俱是軒帝之事。則兩地之相近。容或無怪。簡易之燕行亦屢矣。見聞亦可詳悉。而無他攷證。可恨。抵宿于薊州。
===二十六日。甲寅===
晴。午飯于鱉山店。取徑路入宋家庄。是明末宋姓人築塢自守處。敗堞尙存。基址甓築。周回可容百戶之村。當中築一座敵樓。制若烟臺。高出城上。所以瞭望而備禦者。<small>{{Blue|世傳宋家寡婦築此。故世稱寡婦城。}}</small> 及淸兵之入關。闔族固守不服。淸祖怒之。使納罰銀歲萬兩。至康煕。嘉其守節。特蠲其銀。至今歲納七百兩云。及其門。有兩少年出而迎接。容貌端雅。衣服鮮麗。外門扁譽著成均。正堂扁杏苑先鞭。傍書乾隆年號。曾聞 皇明鼎革後。宋氏家世不做擧業。今其榜楣如此。以世代之漸遠。而子孫遂赴擧歟。問兩少年姓名。則是兄弟。而兄名舒惺。弟名舒恂。俱登鄕薦。現帶廩生名。文筆俱有英妙。老主人年逾五十。儀容沈靜恬簡。名靄蘭。號香巒。余曰。家傳高節。世守淸名。使藩邦之人猶式段木之廬。可欽可敬。惺答曰。世守先人家範。竟爾遠播虛聲。屢承貴國光顧者久矣。余問曰。聞貴庄有萬卷書。今猶丌閣否。答曰。先人手澤。豈至失落。但未必至萬卷耳。敵樓在內堂之後。一行皆登樓。而余時病腕。無由攀躋。躕躇於樓下。老主見病處。以白色散藥贈余曰。調唾塗之。不至成瘇。余稱謝萬千。聞於登樓者。樓凡五層。皆緣雲梯而上。到最上層。四望通敞。高山大野。平鋪在下。古之齊雲落星。不足比其高云。樓中可容五百兵。而恃此不屈於大兵之壓臨。其志誠壯矣。室屋排置。猶有故規之可觀。而家勢雖未及舊時富饒。然關外歲入銀。尙有萬餘兩云。夕抵玉田店止宿。以藥塗腕。夜深漸覺止痛穩睡。
===二十七日。乙卯===
晴。抵宿沙流河店。主張燈賽神。余謂韓主簿曰。淸人之尙鬼。自天子已然。君知堂子乎。曰。不知也。又有圜殿神。是何神也。余曰。淸朝出軍。祭告堂子與郊廟並重。元日。皇帝拜天於堂子。出征拜天亦如之。故或以堂子爲祭天。然四月八日則奉神佛於堂子而祭之。圜殿神。名曰紐歡台吉武篤。本貝子神。亭建堂子東南隅。每月首祭之。內管領一人。免冠脫褂解帶。入跪祝叩首。浴佛日祀堂子。則並祀圜殿神禱馬。而祭馬神於別室。兼禱圜殿神。淸太祖初起兵。卽禱於堂子。諸族人謀害太祖。亦誓於堂子。堂子自是滿洲舊俗祭天祭神祭佛之公所。圜殿神,貝子之祀。不知起於何時。
===二十八日。丙辰===
是日立春。晴。抵宿沙河驛。澹人有詩。余和其韵曰。
九旬仍作路中人。萬里羈愁眇一身。風雪許多經甓炕。光陰容易送車輪。樽前柏葉將迎歲。關裡梅花又立春。除夕如今餘信宿。病思還與物華新。
===二十九日。丁巳===
晴。是月小。自沙河驛離發。到野鷄屯午飯。夕宿永平府城外店。三房下隷。遞相來現。卽拜歲也。市廛街巷。紙砲之聲。掀天動地。竟夜喧擾。萬里重關。離家除歲。感懷羈愁。亂如棼絲。曉枕荒雞。轉輾失睡。於是乎。吟詩遣悶。出步空庭。燈影迷茫。星斗闌干。逍遙彷徨之際。天已曙矣。就拜于上使。文書名帖二紙曰徐慶淳敬請元朝新祺。送于副三房。卽遵彼例也。詩曰。
去去何時已。明朝卽二年。愁多山萬疊。髮短路三千。歲月重關外。夢魂流水邊。老妻應守夜。孫稚繞燈前。
==丙辰正月==
===初一日。戊午===
晩發。午飯于雙望堡。雪始下。風寒甚劇。冒雪抵宿撫寧縣。沿路人家市肆。牢閉外門。不通外人。在在皆然。人或以紅紙書刺。貼于門扇而去。如我東各司下吏之以單子問安之例也。惟飮食鋪迎客如他日矣。余謂韓主簿曰。今年。幸不添齒。曰。何也。元日。不喫餠羹也。韓曰。雖不添齒。其如更添白髮何。余手拊鬢髮。凄然久之曰。東坡之喜白髮。出於不耐愁恨。故作無可奈何語耳。
===初二日。己未===
早晴晩陰。抵宿紅花店。韓主簿與店主敍舊飮酒。不覺大醉。歸宿其寓。卽與我寓隔壁。韓醉談淋漓。其從者曰。進賜醉矣。何多客談也。隔壁兩班不能睡矣。韓怒喝曰。汝云兩班兩班。是何物也。在朝鮮稱兩班可也。今到中國。亦曰兩班兩班乎。汝所見。不過中人也。畏㥘兩班。固其宜也。吾則在朝鮮畏之。在中國不畏。汝胡爲以兩班恐嚇我也。如是爲說。口頭不絶兩班二字。竟至天明。余不得交睫。韓早至余寓。余曰。自今日。以吾兩班。相換君之中人。意向如何。韓不省曰。何謂也。余曰。然後可以穩寢。韓口呆不能答。在余傍者詳述前夜事。韓曰。不知不知。不敢不敢。余曰。君以爲在中國不畏。今反畏之耶。昔一宰相家貧。內門低小。輒屈首出入矣。其後高大其門。而猶屈首如前。歎曰。積屈者不可快伸。以此推之。雖當不幸之時。常漢莫可凌逼兩班也。君乘醉大談。醒來納款。此何如大門之屈首乎。相與大笑。
===初三日。庚申===
乍陰乍晴。抵宿中前所。燈下閱文中子。韓主簿在傍曰。隋史不爲文中子立傳。何也。余曰。此乃千古疑案也。唐初修史時。總裁者魏徵。秉筆者陳叔達。皆及門也。而房,杜諸人。又皆佐命。力豈不能爲其師立一史傳。而必待三百年後宋景文修唐書。始爲之表章乎王績,勃,質諸傳耶。宋史謂。通爲長孫無忌所惡。當時畏無忌。故遺通。而無忌之惡王氏。則由于王凝次子勮劾貶侯君集。君集與無忌善。因而惡及其祖耳。余謂隋書不爲王通立傳。五代史不爲韓通立傳。二人未嘗以一傳有無爲輕重。獨可爲當時操史筆者惜耳。
===初四日。辛酉===
晴寒。抵宿中後所店。壁掛火銃。余曰。此必是旗人家也。韓主簿問曰。中國軍制。未能詳知。所謂八旗是六軍三軍之制歟。所謂旗人民人。何以辨別歟。余曰。自黃帝創立八陣。遂爲萬世兵法之祖。三代之盛。寓兵于農。雖井之爲方者九。而耕夫惟八。實亦八陣之遺意。諸葛武侯亦復有八陣圖。以是知八之爲數。乃兵法之所不能外。中國八旗之制。最爲詳備。其尊者無事。則爲公卿。有事。則爲將帥。其卑者時而耕于野。時而蒐于郊。上之于下。不啻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其躬擐甲冑者。雖最貴。亦不敢除其籍。惟博士弟子員。始復其終身。而其在旗也則如故矣。淸太宗撫有金,遼。爰立八旗之制。曰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每旗析爲三部。以從龍部落及傍小國臣順者子孫臣民爲滿洲。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內徙者別爲蒙古。而以遼人故明指揮使子孫,他中朝將衆來降及所掠得別隷爲漢軍。各簡其部中才賢。用爲大將。將其衆。階正一品曰都統。都統之下副將二員曰副都統。正二品。參領五員。正三品。隷於都統,副都統。佐領正四品。驍騎校正六品。每一佐領置一驍騎校。卒五十名。無常員。惟人數之多少而置焉。謂之馬軍營。滿洲,蒙古又選馬軍精壯。便騎射者爲一軍。置大將一員。正一品。位視都統而稍貴。其五尺之表度人。如表能勝騎射。充壯丁入籍。至六十而免。有甲卒缺出。卽以充選。其餘爲餘丁。不任征伐。國有大役。卽以役之。凡壯丁制產之法。一壯丁予田三十畝。以其所入爲馬芻菽之費。一兵有三壯丁。將不下十壯丁。大將則壯丁數十。連田數頃。故八旗將佐居家。皆彈箏擊筑。衣文繡策肥。日從賓客子弟飮。雖一卒之享。皆兼人之奉。又設官學。選八旗俊秀。學于其中。三年比其藝而升進之。遇郞中,員外郞,主事缺。選于佐領世職習文藝達治軆者。充之。謂之保選。後又增置火器營,馬軍都統,副都統兼任其事。蓋論從古軍政。則周之卒乘。其始因民爲軍。征行不覺其擾。後東遷不振。敗于鄭。敗于戎。晉作五軍。非王朝之制。至戰國蕩然。漢南北軍。强幹弱枝。而武帝窮兵召。配天下閭里。宣成以後。反借用于四方。唐府兵。其始與周制暗合。及天寶浸衰。賈人子皆竄身其中。安史亂後。漸失河北。較三朝以論。則春秋戰國之亂極矣。生民朝不保暮。然有亢命之諸侯。無匹夫特起之禍。周之制最優矣。
===初五日。壬戌===
晴寒。抵宿寧遠衛。余謂韓主簿曰。寧遠之役。史稱袁崇煥集將士。刺血誓守。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礮。傷淸城外軍。此時。淸國未備火器。淸太宗天聰五年。鑄紅衣大將軍礮。鐫曰天佑助威大將軍。造礮自此始。携載出征。始于大凌河戰。袁崇煥傳載天啓四年五月。毛文龍遣將。沿鴨綠江。越長白山。侵淸國東偏。軍敗。從義州城西渡江。入覺華島中屯田。爲守將潛師襲擊。粮悉被焚。崇煥初受事。卽以文龍擁將糜餉。欲誅之。熊廷弼亦云。文龍鎭江之捷。自爲奇功。乃實奇禍。激怒淸朝。致四衛軍民誅戮殆盡。因以灰東山之志。寒朝鮮之膽。奪河西之氣。
===初六日。癸亥===
晴寒。抵宿高橋堡。路傍有短碑。盡是滿字。莫辨何碑。傍人曰。滿字出於何時。余曰。淸太宗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噶蓋曰。國中文移往來。皆習蒙古字。譯蒙古語。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連綴成句。卽可因文見義矣。遂以蒙古字。合之國語。創立滿文。頒行國中。滿字傳布自此始。
===初七日。甲子===
陰。雪霏。抵宿小凌河。神氣不平。以人蔘末和茶飮之。譯員曰。白蔘燥熱。不如紅蔘之和平。余笑曰。君欲聞紅蔘之始製乎。淸初。國人刨採人蔘。漬之水以待售。明人佯不欲市。國人恐朽敗。急欲售。鮮所利益。淸太祖敎以製法。令熟而乾之。可以經久。不急售。仍許通市于明。所濟甚衆。民用倍饒。
===初八日。乙丑===
陰。東風。昏後雪霏。抵宿大凌河。余謂韓主簿曰。此地卽祖大壽兵敗納款之處。獨不愧何可剛,張春乎。韓曰。願聞之。余曰。淸太宗統師。圍大凌城七日。與明總兵祖大壽書招降。大壽曰。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爲國爲家爲身三者並重。今旣不能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決意歸順。然身雖獲全。妻子不能相見。生亦何益。淸果能不回軍。進圖大事。當設策。先取錦州。錦州得。庶可保吾妻子。大凌河城中各官。皆與祖大壽同謀歸降。獨副將何可剛不從。祖大壽令二人掖出城外。至淸軍營前殺之。何可剛顏色不變。不出一言。含笑而死。祖大壽遂來盟告天。入幄定取錦州之策。縱祖大壽還錦州。淸師擊敗錦州援兵。生擒明監軍道張春及副將以下三十三人。獨張春見淸太宗不拜。欲誅之。大貝勒代善曰。此人欲以死成名。勿殺之。使遂其志。淸太宗遣達海。以珍饌與食張春。曰。我死志已決。盛意欲生我而食我。我亦知之。但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古之定理也。我爲君盡忠而求死。殺之以成我志。日後。上之諸臣亦有爲上盡忠而死者。我崇禎皇帝聰明。執政大臣奸惡。視我如犬馬。不足比數。雖然。我受命而來。豈有軍已覆沒身自求生之理。我君爲臣下蒙蔽。不能知我。我必自盡爲臣之道。有死而已。但無生理。我已被擒。縱加萬刃。視爲當然。我心在腔子裡。非人所能奪也。又曰。爾國興師十五年。我國人民。久罹征戰之苦。夫天下雖有四海之分。而四海皆一家之民。古之賢主皆養民安國。爾國欲固守基業。垂諸久遠。當息兵養民。豈有日事戰爭之理。淸太宗至蒲河。諸降將皆叩頭而見。張春命坐于諸降將之上。張春不肯薙髮。令與白喇嘛同居三官廟。韓曰。淸初起兵時。因何釁欲逞志于明歟。曰。淸太祖年五十八。上尊號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及三年。克撫順城。謁堂子。書七大恨。告天曰。我之父祖。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父祖。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尙欲修好。設碑勒誓。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卽誅之。明復渝誓。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拘我使臣。殺之邊境。恨三也。明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我累世分守疆土。耕田藝穀。明不容刈穫。遣兵驅逐。恨五也。偏信葉赫之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陵侮。恨六也。呼倫諸國。合兵侵我。明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爲剖斷。恨七也。以此七大恨。師出有名。欲與明講和。曾致和書十數次。而邊臣不奏。天子不聞。竟無一言相報。此所以淸國之坐有天下也。韓曰。姜弘立之投降。朝鮮之大恥。萬古難洗。恨不磔殺之。當時朝鮮。豈無義士耶。余曰。君言是矣。淸史不載遼東伯殉義之事實。只書姜弘立歸降之事。按淸史云。明萬曆四十七年。令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攻淸。劉綎,康應乾督兵四萬。合朝鮮兵。趨興京。劉綎戰死於達哩岡。明遊擊喬一琦兵敗。收殘卒。奔朝鮮都元帥姜功烈營。時功烈據固拉庫崖。知明兵敗。大驚。遣通事執旗。告淸曰。此來非吾願也。昔倭侵我國。據我城郭。奪我疆土。急難之時。賴明助我。獲退倭兵。今以報德之故。奉調至此。爾撫我。我當歸附。且我兵之在于明行間者。已被爾殺。此營中皆高麗兵也。明兵逃匿于我者。止遊擊一人及所從軍士而已。當執之以獻。于是先遣副元帥。詣淸軍降。遂盡執明兵。擲于山下。付淸。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詣興京。與副元帥等匍匐謁見。
===初九日。丙寅===
夜雪。至曉不止。纔印鴻爪。擬見北鎭廟。與三使先向桃花洞。雪轉深。迷失道。不知所向。仍改路。轉尋北鎭廟。風雪大作。寒威淩兢。抵廟。廟前立石牌門五間。門皆虹蜺門。內築石爲階。繚以玉欄。左右對設鍾鼓。兩樓東西各有蔭碑閣。正殿扁曰鬱蔥佳氣。殿內安塑像衮冕。卽毉巫閭山之神。前有小金像。亦山神也。隋時封爲北鎭玄冥神。唐封廣寧。宋金加王號。元封貞德廣寧王。嘉靖改稱鎭毉巫閭之神。今因之。左右塑像。與畫像儼然羅立。不知其何神。殿之兩傍有石碑十餘。有曰御香碑記三四碑。卽至正以後降香時所立也。有北鎭廟碑。卽皇明永樂年間刱建北鎭廟之碑也。正殿之後有別殿。別殿之後又有別殿。而其中空空無一物。最後有寢殿。扁曰乾始神區。卽山神與神妃並安之所。王披燕服。妃亦便服。所謂爺爺娘娘神也。殿之西有亭翼然。其庭有大石嵌竇如門。可容人出入。石面刻畫松一樹。傍刻一詩。詩曰。鎭廟門西似蓋松。半存枯榦半蔥籠。凝神如見抱朴子。圖貌慙非陳所翁。立下忽疑晴與晦。現前可悞色兮空。何當六月其根坐。讀疏仡聽謖謖風。其傍又題曰。甲戌東巡。親祀北鎭。禮成周覽。廟中有古松。已枯其半。槎枒如鐵石。東榦鬱然蒼翠。奇致夭矯。因立樹下。寫爲是圖。並題一律。九月廿四日。印乾隆宸翰四字篆圖。詩刻細楷。畫法奇妙。可作傳玩。而今値寒節。無以搨出云。石面又刻一詩。詩曰。時登醫巫閭山頭。雲含滄桑望裡收。石髮巖衣 <small>{{Blue|缺}}</small> 跡擾。鳥鳴蟬噪帶人幽。凌空樹古龍飛去。傍池花新鳳壘留。斗北留神天一柱。億年萬紀庇皇秋。三韓金鼐題。又有石面刻詩。字刓不可辨。又一面刻補天石三大字,翠雲屛三大字。又有石碑數尺。一面書北鎭幽方。一面書當境神亭。則會仙亭也。又有一石刻聖水盆三字。傍刻一詩。詩曰。乖厓選水落悠悠。冬不凝氷事匪奇。應爲仙家修養法。將注玉女洗頭時。甲戌杪秋。<small>{{Blue|乾隆筆}}</small> 康煕中都御史徐元珙在太常。與學士徐乾學,韓菼議禮疏曰。謹按北鎭醫巫閭山。在今奉天府境。山旣爲北鎭。川則可爲北海。請更定北海之祭。就北鎭醫巫閭山。便詔報可。由此觀之。北鎭廟亦所以祀北海矣。廟傍有行宮。而封鎖不得見。南望大野無邊。東望廣寧城閭閻撲地。中有二白塔。聳出東北隅。閭山際天蒼黛。環繞西北。桃花洞現在眼前。卽北鎭廟勝景云。而風雪歷亂。雲霧窈冥。咫尺難分。靈境一覽。亦爲天公調戲也。余有絶句曰。
桃花洞裏訪仙家。曲水廻灣路轉斜。洞裏春風桃萬樹。俄看頃刻作梨花。
桃源何處有人家。谷口雲深雪復斜。自喜仙緣今不薄。我車先導散琪花。
聞道桃源古有家。漁舟移壑樹橫斜。恐敎俗子通要路。平地三分覆雪花。
欲入桃源若上天。此生難得洗塵緣。今行縱未探靈境。半道歸來半是仙。
午飯于僧寮。冒雪而行。入廣寧城。城中雖非廣闊。人民市肆。足稱巖邑。東街有石牌樓。樓凡三層。制倣寧遠祖家牌樓。而宏壯侈大不及焉。最上層石刻世爵二字。中層石刻天朝券三字。下層列刻鎭守遼東總兵管少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樑十九字。出西門向廣寧店。雪平地尺。又失路。日漸昏黑。一行彷徨于積雪中。忽聞吶叭聲自南而來。尋聲前進。始逢下隷輩來迎。抵宿廣寧店。韓主簿謂余曰。李成樑之知人。賢於古名將矣。何謂知人。曰。公不聞我東有太虛先生乎。先生善談論。喜文詞。有素帕傳奇。公其不聞歟。卽爲余誦其傳曰。
齊東人之言曰。素帕女子者。明將李如松之妹也。其父成樑紀戎功。進爵寧遠伯。伯之征奈顏也。勒兵五萬。深入黑龍之北。殺散部落。擒獲酋長。有一酋長。年未二十。身軒軒然。目光射人。膂力絶倫。問其名。魯花赤。一見異之。及凱還。充廝役。置左右。敎之兵法。使習槍劍。女穴牕窺之。輒稱奇曰。眞英雄也。居數歲。魯花赤軆榦日長。智慮日進。每使槍劍。一道殺氣。直庭除起。干霄漢間。伯竊識視之。自語於心曰。此虜終非池中物。天之所興。誰將廢之。因大喝曰。這廝這廝。將老於廝養乎。魯花赤曳鼻膝行。唯唯者三。女竊聞之。謂其父曰。那廝何如人。曰。是滿洲羯奴也。曰。女觀其氣宇俊爽。顧眄異常。眞英雄也。伯怒叱曰。閨中小女子。惡能知英雄。女退謂人曰。吾雖女子。能辨塵埃物色。何可沒身處閨閤之內耶。一日夜。魯花赤帶槍繫褶。牽出廏中千里馬。竟不謝而去。女乘健騾。躡後追趕曰。丈夫此去。盍與我同。君英雄也。絲蘿願托喬木。故來奔耳。遂與之行。如松平明乃覺。奮袂而起。白其父曰。兒當追拉妹還。否者。當以一劍並刳之。父曰。非爾所能敵。任汝爲之。如松乃呼馬疾馳五百里。至長白山巖穴下。魯花赤枕戈鼾鼻如虎嘯獅吼。女從傍坐。如松揮劍直前。女雍容擧素手帕。左右麾之。奇門生死。劍戟森羅。風雪龍蛇。壁壘重重。女低聲謂如松曰。大人敎哥哥兵法。以勇聞於天下。爲當世名將。豈可不忍一時之憤。有此遠追。吾時從大人見孫吳書。又見大人作臨陣勢。粗有悟解。一素帕足以護我一身。彼睡者英雄也。非哥哥所能敵。奈何以千金之軀。自投於不測之地。莫若早去。勿貽爺孃憂也。如松沈吟良久。擲劍而歸告于伯。伯笑曰。天數也。
按。長白山高二百餘里。綿亘千餘里。峻極扶輿。山之上有潭。曰闥門。周八十里。鴨綠,混同,愛滹三江之水出焉。山之東有布庫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傳有天女三。長曰恩古倫。㳄曰正古倫。季曰佛庫倫。浴于池。有神鵲含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產一男。生而能言。軆貌奇異。及長。母告以呑朱果有身之故。因命之曰。汝姓愛新覺羅。名布庫哩雍順。天生汝以定亂國。汝順流而往。卽其地也。與小舠乘之。母遂凌空去。舠順流至河步。乃登岸。其地有三姓爭雄。搆兵相殺。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曰。非常人也。衆遂迎至家。三姓推爲國主。妻以女。奉爲貝勒。其亂乃定。遂居長白山北之俄朶里城。國號曰滿洲。是爲開基之始。數世以後。不善撫其衆。國人叛。戕害宗族。有幼子遁于荒野。國人追之。會有神鵲止其首。追者遙望鵲樓處。疑爲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隱其身以終。自此後。世俱德鵲。誡勿加害云。傳至淸太祖。<small>{{Blue|魯花赤}}</small> 英勇蓋世。國人咸稱聰睿貝勒。先是。望氣者言。滿洲將有聖人出。勘定衆亂。統一諸國而履帝位。
又按。淸太祖之曾祖 <small>{{Blue|興祖}}</small> 生六子。第四子 <small>{{Blue|景祖}}</small> 承先業。居赫圖阿拉地。其餘分築五城。環衛而居。並稱寧古塔貝勒。
又按。蘇克素護河部圖倫城有尼堪外蘭者。陰搆明寧遠伯李成樑。並害淸太祖父 <small>{{Blue|顯祖。名佗失。}}</small> 祖。<small>{{Blue|景祖。名叫場。}}</small> 淸太祖怒。詰明邊吏曰。我父祖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讎矣。日夜思復父祖之讎。年二十八。征尼堪外蘭誅之。時萬曆十四年丙戌也。自此與明通和好焉。
又按。建州指揮王杲。屢爲邊患。總兵李成樑不能制。乃乞淸太祖之父率兵討杲。擒之。李成樑相淸太祖之父。狀貌不類常人。請臨視火攻。陰設反機而害之。時淸太祖方四歲。<small>{{Blue|祖孕十三月而生。歲己未。是爲明嘉靖三十八年。}}</small>淸太 李成樑不能掩淸太祖父佗失之功。哭之盡哀。淸太祖及弟。厚置餼養。淸太祖稍長。讀書有謀略。十六歲始出走建州故兵。端動以復讎爲辭。日與弟厲兵秣馬。設險擺塘。自萬曆四十三年以後。遂不復貢。擁衆憑陵。<small>{{Blue|開國方畧}}</small>
余曰。此可與紅線傳相表裡。世或疑李寧遠之不殺魯花赤。而天數二字。乃所以不殺也。殺沛公。豈無沛公。亦深悟天理者。夫素帕女之仍無下落。終歸於古之女俠歟。
===初十日。丁卯===
晴。夜雪尤壯。朝起視之。門外雪深三尺。行旅車馬並不通。仍留宿。
===十一日。戊辰===
晴。車路纔通一線。午飯于中安堡。抵宿小黑山。
===十二日。己巳===
晴。抵宿白旗堡。提燈欲往副房。問副使居停。則皆云不知。遍覓無處。彷徨路上。忽見副房下隷過前者。問副使使道何在。數人皆答云。副使使道留宿於王大人宅。距此五里許。余曰。副使使道王大人宅。豈有在此之理。汝無乃誤耶。下隷不解余之所言。又對曰。副使使道丁寧留住于王大人宅。此蓋王姓人現帶京官。居在此地。故土人咸稱王大人宅也。余仍往三房。則上使丈適來臨于三房。與書狀聯榻。余謂書狀曰。見副使乎。曰。未也。余備述下隷所對。上使書狀。莫不捧腹絶倒。翌朝相會於路次。余謂副使曰。昨夜所住處。非別人之家。萬里殊方。逢着王大人。其喜可知。副使亦大笑曰。難免此嘲也。入燕時。遇王姓人。約以回還時留住一夕。所以委往。而雖盛備夕飯。接待甚厚。然飮食不合於口味。不得下箸。竟至空口而宿。良貝大矣。
===十三日。庚午===
晴。風寒。抵宿孤家子。下處少乾淨。與韓主簿聯枕。韓謂余曰。曾見三田渡碑文乎。淸太宗載石東來。歸時豎之云。何以知戰之必勝耶。余曰。余亦傳聞如此。及見開國方略載碑文。始知前聞之誤也。其文曰。<small>{{Blue|庚戌。朝鮮樹碑三田渡。頌功德。錄其碑文進呈。}}</small>
大淸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寬溫仁聖皇帝以敗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臨之。直擣而東。莫敢有抗者。時我寡君。棲於南漢。凜然若履春氷。而待白日者殆五旬。東南諸道兵。相繼奔潰。西北帥逗撓峽內。不能進一步。城中食且盡。當此之時。以大兵薄城。如霜風之捲秋蘀。罏火之燎鴻毛。而皇帝以不殺爲武。惟布德是先。乃降勑諭之曰。來朕全爾。否則屠之。有若瑛,瑪諸大將承皇命。相屬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諸臣謂曰。予托和好於大邦。十年於玆矣。由予昏惑。自速天討。萬姓魚肉。罪在予一人。皇帝猶不忍屠戮。諭之如此。予何敢不欽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靈乎。大臣協贊之。遂從數十騎。詣軍前請罪。皇帝乃優之以禮。拊之以恩。一見而推心腹。賜賚之恩。遍及從臣。禮罷。卽還我寡君於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撫民勸農。遠近之雉擧鳥散者。咸復厥居。詎非大幸歟。小邦之獲罪上國久矣。己未之役。都元帥姜功烈助兵明國。兵敗被擒。太祖武皇帝止留功烈等數人。餘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歲。今皇帝命將東征。本國君臣。避入海島。遣使請成。皇帝允之。視爲兄弟國。疆土復完。功烈亦還矣。自玆以往。禮遇不替。冠蓋交迹。不幸浮議煽動。搆成亂梯。小邦申飭邊臣。言涉不遜。而其文爲使臣所得。皇帝猶寬貸之。不卽加兵。乃先降明旨。諭以師期。丁寧反復。不翅耳提面命。而終未免焉。則小邦君臣之罪。益無所逃矣。皇帝旣以大兵圍南漢。而又命偏師。先陷江都。宮嬪王子曁卿士眷屬。俱被俘獲。皇帝戒諸將不得擾害。令從官及內侍看護。旣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獲眷屬。咸歸於舊。霜雪變爲陽春。枯旱轉爲時雨。區宇旣亡而復存。宗社已絶而還續。環東土數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澤。此實古昔簡策所希覯也。於戲盛哉。漢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卽皇帝駐蹕之所也。壇場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高大之。又伐石而碑之。垂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直與造化而同流也。豈特我小邦世世永賴。抑亦大朝之仁聲武誼。無遠不服者。未嘗不基於玆也。顧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彷彿於萬一。謹載其大略。銘曰。
天降霜露。載肅載育。惟帝則之。並布威德。皇帝東征。十萬其師。殷殷轟轟。如虎如貔。西番窮髮。曁夫北貉。執旻前驅。厥靈赫濯。皇帝孔仁。誕降恩言。十行昭回。旣嚴且溫。始迷不知。伊戚自貽。帝有明命。如寐覺之。我后祗服。相率而歸。匪惟殫威。惟德之依。皇帝嘉之。澤洽禮優。載色載笑。爰戢干矛。何以錫之。駿馬輕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謳。我后言旋。皇帝之賜。皇帝班師。活我赤子。哀我蕩析。勸我穡事。金甌依舊。翠壇維新。枯骨再肉。寒荄復春。有石巍然。大江之頭。萬載三韓。皇帝之庥。
余曰。古人過三田渡。有詩曰。將帥無籌策。文章有是非。人至今傳誦。文章疵累。千古難洗矣。
===十四日。辛未===
陰。午雪晡止。午飰于大方身劉桂芳家。與桂芳敍舊款款。冒雪行到瀋陽城西關帝廟。士女雜遝。蓋爲今夕觀燈焚香也。女皆靚粧盛服。乘繡車華轂。爭相夸麗。問于居人。曰。自今至十六日。三夜燃燈聚會。與皇城一般云。入城內秣馬。上副使仍向白塔堡。余與澹人爲觀燈留宿城中。買飯而食。初昏月色如晝。步出通衢。左右市廛。各色彩燈。點綴如星。或掛樹寄生於簷端。而樹枝樹杪。皆爇紅燭。遙望如火山。或於大燈一座之中。許多小燈。合而散。散而合。目不暇瞬。而倏忽如電。入一廛鋪。鋪中懸琉璃燈百餘。左右圍琉璃屛。照耀炫焜如在銀海。自顧其影。不知爲幾百海觀。余自謂曰。我是影耶。影是我耶。幻界色相。本自空空。釋迦氏如是觀。眞妙諦也。處處結棚。張樂賽神。士女之觀燈者。捱肩疊跡。不可移步。至二更初。燈火皆滅。四街無人。余謂澹人曰。雖未見烟火炮𤍤。<small>{{Blue|皇城燈戲名}}</small> 較之我東燈夕。不可同日而語也。
===十五日。壬申===
雪。開東發行。冒雪疾馳。至十里河。上副使方到此中火。飯後並行。直入遼東城內。是日行一百三十里。雪止月明。街路市廛之懸燈。男女老幼之聚觀。反勝於瀋城。通衢上。結綵棚。設劇戲。歌管裊裊。舞袖僊僊。誠一瓌觀也。遼人見我行。必呼曰嘉吾麗。<small>{{Blue|華音稱高麗曰嘉吾麗。高音嘉吾也。麗音離也。又曰。朝鮮稱鰈域。故謂我鰈也。}}</small> 慢侮凌蔑。比他甚焉。蓋使行之留宿於城內。從前罕有云。
===十六日。癸酉===
晴。抵宿娘子山。灣府吏及通事來待。步轎軍亦自灣來留。已五日云。見家書平安字。其喜可知也。
===十七日。甲戌===
晴寒。晩雪乍止。午飯于甜水站。將踰會嶺,靑石兩嶺。雪路艱險。慮有員幅折軸之患。由虎狼洞迂回三十餘里。暮抵連山關。比嶺路稍穩。而狹隘崎嶇。殆初有也。
===十八日。乙亥===
晴。抵宿黃家庄。店主之弟。自稱旗人。往年發遼東兵時。從征天津賊。斬獲賊魁林鳳祥而歸。其言不可了。眞所謂橫說豎說。全無可聽。一行如得奇貨。若聞天上消息。余自笑曰。其言不過癡人說夢。而譯員輩之所謂探知中國事情。作爲聞見事件。歸奏朝廷。何以異此耶。
===十九日。丙子===
雪。午飯于乾子浦。夕抵柵站。入燕時留宿處也。
===二十日。丁丑===
陰。風寒。一行困頓。又爲駄卜之整理。一行並留宿。飯後。隨三使往安市城。卽鳳凰山前面也。城址尙存。壘石磊砢。猶有城門遺墟。鳳凰山三面。周匝如圍錦屛。東南土屯。遮作天門。眞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宜其唐太宗之見困於此。而城內可容千戶。可藏萬兵。東方保障之地。莫如此險。而自淸入中國以後。便爲空虛。淸人之不憂朝鮮故也。
===二十一日。戊寅===
陰。大風大寒。早起。忽聞擊鉦吹笳。有如聚軍之聲。問于居人。曰。今日開印。故用樂。蓋臘月廿一日。自天子至于天下衙門。擧皆封印。不聽公事。至正月廿一日。始開印。淸朝最重歲時。故封印以後。令天下恣意遊議也。一行離發。出柵門。人皆稱爽。然觀其歡欣之狀。有如脫籠解縧之禽。萬里雲霄。任其自便也。抵宿溫井坪。設幕。一如入燕時。
===二十二日。己卯===
陰寒。大風。開東離發。到九連城。望見鴨江以東。羣巒聳出於雲際。統軍亭浮動於江岸。意想快豁。便覺宿疾已瘳。三江氷堅。直渡稅轎於來宣閣。怳若到家。古人詩曰。此心安處便爲家。非虛語也。灣尹韓敬源莅任纔廿餘日云。夜深支枕。回思三千里來往。正是一夢境也。
pfvir7wc7cj4j5qm4hp4huk0vvykeft
赴燕日記/路程記
0
1108852
2171175
2022-08-11T06:33:54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路程記|section=|times=|m=|d=|previous=|next=[[../往還日記 |往還日記]]|type=|from=|notes=}} 自 京城高陽四十里。 坡州四十里。 長湍三十五里。 松都四十五里。 金川七十里。 平山三十里。 蔥秀三十里。 瑞興五十里。 釰水四十里。 鳳山三十里。 黃州四十里。 中和五十里。 平壤五十里。 順安五十里。 肅川六十里。 安州六十里。 嘉山五十里。 納淸亭…”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路程記|section=|times=|m=|d=|previous=|next=[[../往還日記 |往還日記]]|type=|from=|notes=}}
自 京城高陽四十里。 坡州四十里。 長湍三十五里。 松都四十五里。 金川七十里。 平山三十里。 蔥秀三十里。 瑞興五十里。 釰水四十里。 鳳山三十里。 黃州四十里。 中和五十里。 平壤五十里。 順安五十里。 肅川六十里。 安州六十里。 嘉山五十里。 納淸亭二十五里。 定州三十里。 郭山三十里。 宣川四十里。 鐵山四十五里。 龍川三十里。 所串四十里。 義州三十五里。
自京至義州一千五十里。
自義州鴨綠江五里。 小西江一里。 中江四里。 方坡浦五里。 三江五里。 九連城四里。<small>{{Blue|古鎭江府}}</small> 恒頭河子二里。 九連城站四里。 望隅八里。 者音卜四里。 碑石隅二里。 松隅三里。 馬轉板一里。 石隅五里。 金石山七里。 中衙門三里。 湯池子五里。<small>{{Blue|漫井坪}}</small> 軋浦三里。 細浦七里。 柳田二里。 湯站九里。<small>{{Blue|湯山城。或云明時所築。}}</small> 蔥秀站三里。 魚龍堆一里。 車踰獐項四里。 王八石七里。 上龍山三里。 栅門十里。
自義州至栅門一百二十里。
自栅門安市城五里。 榛平二里。 鳳池四里。 舊栅門三里。 鳳凰山十二里。 鳳凰城四里。 三叉河六里。 二臺子四里。 軋子浦十里。 四臺子一里。 伯顏洞九里。<small>{{Blue|元時伯顏住軍之處}}</small> 麻姑嶺十里。 松站十里。<small>{{Blue|古鎭東堡}}</small> 少長嶺五里。 瓮北河五里。 大長嶺五里。 劉家河八里。 黃家庄二里。 八渡河五里。 獐項一里。 林家臺九里。 范家臺五里。 二道方身五 通遠堡十里。<small>{{Blue|古鎭夷堡}}</small> 石隅五里。 和尙庄八里。 草河口橋十里。 畓洞二里。 分水嶺十五里。 高家嶺六里。 兪家嶺四里。 連山關五里。<small>{{Blue|古鴉鶻關}}</small> 會寧嶺二十里。 甜水河十七里。 甜水站三里。 靑石嶺十里。 小石嶺五里。 狼子山十五里。 摩天嶺八里。<small>{{Blue|西有唐太宗駐蹕山馬蹄嶺}}</small> 頭關站八里。 三流河四里。 王祥嶺十里。 石門嶺四里。 王寶臺六里。<small>{{Blue|冷井}}</small> 高麗叢十里。 阿彌庄五里。 木廠五里。 太子河九里。<small>{{Blue|燕太子丹亡走處}}</small> 迎水寺一里。<small>{{Blue|自栅至此。稱東八站。}}</small> 接官廳十二里。 防虛所六里。 三道把五里。 瀾泥堡五里。 萬寶橋六里。 烟臺河堡四里。 山腰鋪五里。 五里臺五里。 十里河堡七里。 板橋堡五里。 長城店五里。 古家子四里。 沙河堡六里。 暴交堡六里。 氈匠鋪四里。 火燒橋二里。 白塔堡八里。 一所臺五里。 渾河堡五里。 渾河一里。<small>{{Blue|耶里江}}</small> 瀋陽九里。<small>{{Blue|盛京奉天府南門內小北。有朝鮮館。}}</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四百四十五里。
自瀋陽願堂寺五里。 塔橋七里。 方士村五里。 壯元橋五里。 永安橋八里。 雙家子五里。 大方身十里。 磨刀橋五里。 白邊城十里。 神農店十二里。 孤家子十三里。 周流河十里。 巨流河堡五里。 西店子二里。 五道河三里。 四方臺七里。 郭家屯四里。 新民屯四里。 小黃旗堡四里。 大黃旗堡八里。 柳河溝八里。 石獅子十五里。 營房十里。 白旗堡五里。 小白旗堡十二里。 新方五里。 一板門十三里。 靠山屯八里。 二道井子十二里。 神隱寺八里。 新店二十二里。 土子井 二里。 十里扛子八里。 烟臺五里。<small>{{Blue|烟臺始此}}</small> 小黑山五里。<small>{{Blue|自此民家。盡是無樑屋。}}</small> 羊腸河十二里。 中安堡十八里。 于家臺五里。 朝陽鋪三里。 八望臺三里。 舊店子三里。 二臺子六里。 高家子三里。 大高家子四里。 焦家店五里。 廣寧站五里。 興隆店五里。 雙河堡五里。 北鎭堡五里。 常興店五里。 三臺子二里。 二臺子六里。 閭陽驛十二里。 二臺子十里。 三臺子五里。 四臺子五里。 五臺子五里。 望山堡五里。 石山站十里。<small>{{Blue|十三山}}</small> 三臺子四里。 禿老婆店八里。 大凌河十三里。 大凌河堡五里。 四同碑十二里。<small>{{Blue|明將王宗盛,王平父子勑文之碑。今二碑在焉。}}</small> 雙陽店八里。 小凌河堡三里。 小凌河橋三里。 西店子一里。 松山堡十四里。 官馬山十三里。 杏山堡五里。 十里河八里。 高橋堡十里。 朱家店二里。 紅旗營五里。 塔山所五里。<small>{{Blue|天晴日朗時。望嗚呼島。觀日出。}}</small> 朱沙河五里。 罩罹店二里。<small>{{Blue|三儀廟}}</small> 罩罹山一里。 二臺子四里。 連山驛六里。 烟臺河五里。 長春橋五里。 雙樹堡二里。 雙石城一里。 乾柴嶺二里。 東八里堡八里。<small>{{Blue|望鷄鳴山。山頂有嘔血臺。}}</small> 東頭臺二里。 永寧寺一里。 寧遠衛五里。 靑墩臺六里。<small>{{Blue|觀日出}}</small> 曹庄驛六里。 七里坡六里。 五里橋七里。 中右所五里。<small>{{Blue|沙河所}}</small> 乾溝臺三里。 煙臺河五里。 半拉門五里。 望海店二里。 曲尺河五里。 三里橋七里。 東關驛三里。 二臺子五里。<small>{{Blue|有廢烟臺。觀日出云。}}</small> 三臺子五里。 六渡河橋五里。 中後所三里。 一臺子五里。 二臺子四里。 三臺子三里。 沙河站六里。 雙燉臺四里。 板橋四里。 葉家墳四里。 口魚河屯二里。 口魚河橋三里。 亮水河七里。 滿井鋪四里。 前屯衛四里。 王家臺五里。 望江臺三里。 王濟溝四里。 頭封河五里。 高嶺驛五里。 小松嶺溝三里。 大松嶺溝五里。 中前所七里。 大石橋七里。 兩水河三里。 老軍屯五里。 王家庄二里。 八里堡十里。<small>{{Blue|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五里。<small>{{Blue|將臺}}</small> 二里店一里。 山海關二里。
自瀋陽至山海關七百八十七里。
自山海關深河一里。 五里臺四里。 紅花店三里。<small>{{Blue|墩臺始此}}</small> 欒家岺二里。 吳家塋四里。 二十堡窪六里。 花家店十里。 湯河堰三里。 大理營七里。 王家岺二里。 鳳凰店三里。 望海店十里。 深河驛五里。 高臺岺堡八里。 網子店二里。馬棚山六里。 石子河一里。 楡關三里。 宋家庄三里。 上白石堡二里。 下白石堡三里。 吳家岺四里。 撫寧縣八里。<small>{{Blue|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一里。 五里堡四里。 盧家店二里。 十里臺堡三里。 蘆峯口五里。 茶棚庵六里。 飮馬河三里。 背陰堡三里。 雙望堡八里。 吳㺚子店三里。 腰站二里。 部落岺五里。 二十里堡二里。 十八里堡三里。<small>{{Blue|古虛龍塞}}</small> 白沙河七里。 驢子槽八里。 漏澤園三里。 永平府二里。<small>{{Blue|古右北平}}</small> 靑龍河一里。 南坻店四里。 灤河一里。 鴨子河四里。 范家店六里。 望夫臺四里。 安河堡八里。 赤紅堡六里。 野鷄屯六里。 沙河屯八里。 張家庄八里。<small>{{Blue|棗庄}}</small> 沙河驛四里。 紅庙五里。<small>{{Blue|三官庙}}</small> 馬鋪營五里。 七家岺 五里。 新店子五里。 乾河草五里。 王家店四里。 新平店四里。 張家店二里。 扛牛橋四里。 蓮花池一里。 靑龍橋九里。 榛子店一里。 烟墩臺十里。 白草窪七里。 鐵城坎三里。 牛欄山五里。 小鈴河四里。 板橋一里。 銀城堡五里。 五里臺十里。 豐潤縣五里。 趙家店五里。 張家店一里。 還香河一里。 魯家庄二里。 高麗店五里。<small>{{Blue|有水畓}}</small> 沙子河五里。 軟雞鋪 五里。新坊三里。 李家店五里。 沙流河七里。 兩水橋十里。 兩家店五里。 二十里堡五里。 十五里屯五里。 東八里堡七里。 龍池庵三里。 玉田縣五里。<small>{{Blue|燕昭王塚在無終山}}</small> 西八里堡八里。黃家店七里。 彩亭橋五里。 大枯樹店十里。 小枯樹店一里。 蜂山店四里。 螺山店三里。 梯子山七里。 鱉山店五里。 二里店二里。 現渠八里。 三家庄三里。 雲田寺四里。翠屛山三里。 八里堡二里。 漁陽橋三里。 貫日庄二里。 薊州三里。<small>{{Blue|古之漁陽盤山在北}}</small> 五里橋五里。 徐家店十里。 邦均店十五里。 白澗十二里。<small>{{Blue|有尼姑庵}}</small> 公樂店五里。 段家岺三里。 石碑鋪十里。 滹沱河五里。 三河縣五里。<small>{{Blue|古臨駒縣}}</small> 棗林庄六里。 白浮圖六里。 新店六里。 皇親店六里。 夏店六里。 柳河屯六里。 馬起鋪六里。 燕郊堡八里。 方家庄三里。 滕家庄五里。 胡家庄四里。 習家庄二里。 白河一里。 通州二里。<small>{{Blue|石路始此}}</small> 八里橋八里。 管家庄二里。 揚家閘二里。 三間房三里。 定府庄三里。 大王庄二里。 太平店二里。 十里堡三里。 八里堡二里。 紅門三里。 彌勒院三里。 東岳庙四里。 朝陽門二里。 南館十里。<small>{{Blue|會同四譯館}}</small>
自山海關至南館六百六十七里。
都三千六十九里。
世謂入燕貢路之逶迤。欲由捷徑。而彼人不之指云。以吾所見。瀋陽在遼東城正北一百十里。山海關在瀋陽西南七百八十七里。自遼至瀋至關。幷九百里。北折而至瀋。又西迤南轉而至關。故爲九百之遠。自遼捨瀋而直抵山海關。則無北折西迤南轉之費。里不過五百里內外。得爲四百餘里是捷徑。然自瀋至關。是燕京北大路。天子行焉。黑龍寧古之所共由。橋梁舟隻。陸續不絶。若欲自遼東直抵山海關。則道路非不捷近。而路惡難通。舟梁斷續。行人之所稀。則不可作貢路明矣。只於凍氷之時。商輩或由捷路而行。始無漩濘阻水之患。他時決不可行。若或緩急用兵。天子有令。橋梁舟楫旣具。則未嘗非出兵捷路也。蓋以地勢言之。燕京爲我京之正西。而或似近南矣。喬桐外放舟。則一風可泊于通州通運門前。其爲捷徑。寧有過之者哉。
b2dabt5povp3ab7t5bukk2mxnbjwa0o
2171177
2171175
2022-08-11T07:59:05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路程記|times=|m=|d=|previous=|next=[[../往還日記 |往還日記]]|type=|from=|notes=}}
自 京城高陽四十里。 坡州四十里。 長湍三十五里。 松都四十五里。 金川七十里。 平山三十里。 蔥秀三十里。 瑞興五十里。 釰水四十里。 鳳山三十里。 黃州四十里。 中和五十里。 平壤五十里。 順安五十里。 肅川六十里。 安州六十里。 嘉山五十里。 納淸亭二十五里。 定州三十里。 郭山三十里。 宣川四十里。 鐵山四十五里。 龍川三十里。 所串四十里。 義州三十五里。
自京至義州一千五十里。
自義州鴨綠江五里。 小西江一里。 中江四里。 方坡浦五里。 三江五里。 九連城四里。<small>{{Blue|古鎭江府}}</small> 恒頭河子二里。 九連城站四里。 望隅八里。 者音卜四里。 碑石隅二里。 松隅三里。 馬轉板一里。 石隅五里。 金石山七里。 中衙門三里。 湯池子五里。<small>{{Blue|漫井坪}}</small> 軋浦三里。 細浦七里。 柳田二里。 湯站九里。<small>{{Blue|湯山城。或云明時所築。}}</small> 蔥秀站三里。 魚龍堆一里。 車踰獐項四里。 王八石七里。 上龍山三里。 栅門十里。
自義州至栅門一百二十里。
自栅門安市城五里。 榛平二里。 鳳池四里。 舊栅門三里。 鳳凰山十二里。 鳳凰城四里。 三叉河六里。 二臺子四里。 軋子浦十里。 四臺子一里。 伯顏洞九里。<small>{{Blue|元時伯顏住軍之處}}</small> 麻姑嶺十里。 松站十里。<small>{{Blue|古鎭東堡}}</small> 少長嶺五里。 瓮北河五里。 大長嶺五里。 劉家河八里。 黃家庄二里。 八渡河五里。 獐項一里。 林家臺九里。 范家臺五里。 二道方身五 通遠堡十里。<small>{{Blue|古鎭夷堡}}</small> 石隅五里。 和尙庄八里。 草河口橋十里。 畓洞二里。 分水嶺十五里。 高家嶺六里。 兪家嶺四里。 連山關五里。<small>{{Blue|古鴉鶻關}}</small> 會寧嶺二十里。 甜水河十七里。 甜水站三里。 靑石嶺十里。 小石嶺五里。 狼子山十五里。 摩天嶺八里。<small>{{Blue|西有唐太宗駐蹕山馬蹄嶺}}</small> 頭關站八里。 三流河四里。 王祥嶺十里。 石門嶺四里。 王寶臺六里。<small>{{Blue|冷井}}</small> 高麗叢十里。 阿彌庄五里。 木廠五里。 太子河九里。<small>{{Blue|燕太子丹亡走處}}</small> 迎水寺一里。<small>{{Blue|自栅至此。稱東八站。}}</small> 接官廳十二里。 防虛所六里。 三道把五里。 瀾泥堡五里。 萬寶橋六里。 烟臺河堡四里。 山腰鋪五里。 五里臺五里。 十里河堡七里。 板橋堡五里。 長城店五里。 古家子四里。 沙河堡六里。 暴交堡六里。 氈匠鋪四里。 火燒橋二里。 白塔堡八里。 一所臺五里。 渾河堡五里。 渾河一里。<small>{{Blue|耶里江}}</small> 瀋陽九里。<small>{{Blue|盛京奉天府南門內小北。有朝鮮館。}}</small>
自栅門至瀋陽四百四十五里。
自瀋陽願堂寺五里。 塔橋七里。 方士村五里。 壯元橋五里。 永安橋八里。 雙家子五里。 大方身十里。 磨刀橋五里。 白邊城十里。 神農店十二里。 孤家子十三里。 周流河十里。 巨流河堡五里。 西店子二里。 五道河三里。 四方臺七里。 郭家屯四里。 新民屯四里。 小黃旗堡四里。 大黃旗堡八里。 柳河溝八里。 石獅子十五里。 營房十里。 白旗堡五里。 小白旗堡十二里。 新方五里。 一板門十三里。 靠山屯八里。 二道井子十二里。 神隱寺八里。 新店二十二里。 土子井 二里。 十里扛子八里。 烟臺五里。<small>{{Blue|烟臺始此}}</small> 小黑山五里。<small>{{Blue|自此民家。盡是無樑屋。}}</small> 羊腸河十二里。 中安堡十八里。 于家臺五里。 朝陽鋪三里。 八望臺三里。 舊店子三里。 二臺子六里。 高家子三里。 大高家子四里。 焦家店五里。 廣寧站五里。 興隆店五里。 雙河堡五里。 北鎭堡五里。 常興店五里。 三臺子二里。 二臺子六里。 閭陽驛十二里。 二臺子十里。 三臺子五里。 四臺子五里。 五臺子五里。 望山堡五里。 石山站十里。<small>{{Blue|十三山}}</small> 三臺子四里。 禿老婆店八里。 大凌河十三里。 大凌河堡五里。 四同碑十二里。<small>{{Blue|明將王宗盛,王平父子勑文之碑。今二碑在焉。}}</small> 雙陽店八里。 小凌河堡三里。 小凌河橋三里。 西店子一里。 松山堡十四里。 官馬山十三里。 杏山堡五里。 十里河八里。 高橋堡十里。 朱家店二里。 紅旗營五里。 塔山所五里。<small>{{Blue|天晴日朗時。望嗚呼島。觀日出。}}</small> 朱沙河五里。 罩罹店二里。<small>{{Blue|三儀廟}}</small> 罩罹山一里。 二臺子四里。 連山驛六里。 烟臺河五里。 長春橋五里。 雙樹堡二里。 雙石城一里。 乾柴嶺二里。 東八里堡八里。<small>{{Blue|望鷄鳴山。山頂有嘔血臺。}}</small> 東頭臺二里。 永寧寺一里。 寧遠衛五里。 靑墩臺六里。<small>{{Blue|觀日出}}</small> 曹庄驛六里。 七里坡六里。 五里橋七里。 中右所五里。<small>{{Blue|沙河所}}</small> 乾溝臺三里。 煙臺河五里。 半拉門五里。 望海店二里。 曲尺河五里。 三里橋七里。 東關驛三里。 二臺子五里。<small>{{Blue|有廢烟臺。觀日出云。}}</small> 三臺子五里。 六渡河橋五里。 中後所三里。 一臺子五里。 二臺子四里。 三臺子三里。 沙河站六里。 雙燉臺四里。 板橋四里。 葉家墳四里。 口魚河屯二里。 口魚河橋三里。 亮水河七里。 滿井鋪四里。 前屯衛四里。 王家臺五里。 望江臺三里。 王濟溝四里。 頭封河五里。 高嶺驛五里。 小松嶺溝三里。 大松嶺溝五里。 中前所七里。 大石橋七里。 兩水河三里。 老軍屯五里。 王家庄二里。 八里堡十里。<small>{{Blue|有姜女廟}}</small> 四方城子五里。<small>{{Blue|將臺}}</small> 二里店一里。 山海關二里。
自瀋陽至山海關七百八十七里。
自山海關深河一里。 五里臺四里。 紅花店三里。<small>{{Blue|墩臺始此}}</small> 欒家岺二里。 吳家塋四里。 二十堡窪六里。 花家店十里。 湯河堰三里。 大理營七里。 王家岺二里。 鳳凰店三里。 望海店十里。 深河驛五里。 高臺岺堡八里。 網子店二里。馬棚山六里。 石子河一里。 楡關三里。 宋家庄三里。 上白石堡二里。 下白石堡三里。 吳家岺四里。 撫寧縣八里。<small>{{Blue|文筆峯在西南}}</small> 羊河一里。 五里堡四里。 盧家店二里。 十里臺堡三里。 蘆峯口五里。 茶棚庵六里。 飮馬河三里。 背陰堡三里。 雙望堡八里。 吳㺚子店三里。 腰站二里。 部落岺五里。 二十里堡二里。 十八里堡三里。<small>{{Blue|古虛龍塞}}</small> 白沙河七里。 驢子槽八里。 漏澤園三里。 永平府二里。<small>{{Blue|古右北平}}</small> 靑龍河一里。 南坻店四里。 灤河一里。 鴨子河四里。 范家店六里。 望夫臺四里。 安河堡八里。 赤紅堡六里。 野鷄屯六里。 沙河屯八里。 張家庄八里。<small>{{Blue|棗庄}}</small> 沙河驛四里。 紅庙五里。<small>{{Blue|三官庙}}</small> 馬鋪營五里。 七家岺 五里。 新店子五里。 乾河草五里。 王家店四里。 新平店四里。 張家店二里。 扛牛橋四里。 蓮花池一里。 靑龍橋九里。 榛子店一里。 烟墩臺十里。 白草窪七里。 鐵城坎三里。 牛欄山五里。 小鈴河四里。 板橋一里。 銀城堡五里。 五里臺十里。 豐潤縣五里。 趙家店五里。 張家店一里。 還香河一里。 魯家庄二里。 高麗店五里。<small>{{Blue|有水畓}}</small> 沙子河五里。 軟雞鋪 五里。新坊三里。 李家店五里。 沙流河七里。 兩水橋十里。 兩家店五里。 二十里堡五里。 十五里屯五里。 東八里堡七里。 龍池庵三里。 玉田縣五里。<small>{{Blue|燕昭王塚在無終山}}</small> 西八里堡八里。黃家店七里。 彩亭橋五里。 大枯樹店十里。 小枯樹店一里。 蜂山店四里。 螺山店三里。 梯子山七里。 鱉山店五里。 二里店二里。 現渠八里。 三家庄三里。 雲田寺四里。翠屛山三里。 八里堡二里。 漁陽橋三里。 貫日庄二里。 薊州三里。<small>{{Blue|古之漁陽盤山在北}}</small> 五里橋五里。 徐家店十里。 邦均店十五里。 白澗十二里。<small>{{Blue|有尼姑庵}}</small> 公樂店五里。 段家岺三里。 石碑鋪十里。 滹沱河五里。 三河縣五里。<small>{{Blue|古臨駒縣}}</small> 棗林庄六里。 白浮圖六里。 新店六里。 皇親店六里。 夏店六里。 柳河屯六里。 馬起鋪六里。 燕郊堡八里。 方家庄三里。 滕家庄五里。 胡家庄四里。 習家庄二里。 白河一里。 通州二里。<small>{{Blue|石路始此}}</small> 八里橋八里。 管家庄二里。 揚家閘二里。 三間房三里。 定府庄三里。 大王庄二里。 太平店二里。 十里堡三里。 八里堡二里。 紅門三里。 彌勒院三里。 東岳庙四里。 朝陽門二里。 南館十里。<small>{{Blue|會同四譯館}}</small>
自山海關至南館六百六十七里。
都三千六十九里。
世謂入燕貢路之逶迤。欲由捷徑。而彼人不之指云。以吾所見。瀋陽在遼東城正北一百十里。山海關在瀋陽西南七百八十七里。自遼至瀋至關。幷九百里。北折而至瀋。又西迤南轉而至關。故爲九百之遠。自遼捨瀋而直抵山海關。則無北折西迤南轉之費。里不過五百里內外。得爲四百餘里是捷徑。然自瀋至關。是燕京北大路。天子行焉。黑龍寧古之所共由。橋梁舟隻。陸續不絶。若欲自遼東直抵山海關。則道路非不捷近。而路惡難通。舟梁斷續。行人之所稀。則不可作貢路明矣。只於凍氷之時。商輩或由捷路而行。始無漩濘阻水之患。他時決不可行。若或緩急用兵。天子有令。橋梁舟楫旣具。則未嘗非出兵捷路也。蓋以地勢言之。燕京爲我京之正西。而或似近南矣。喬桐外放舟。則一風可泊于通州通運門前。其爲捷徑。寧有過之者哉。
brojavtv3z2c72jm7d5dbi3a4bgg4q2
通告復辟電
0
1108853
2171176
2022-08-11T07:37:07Z
2606:2E00:8016:0:0:0:0:3
创建页面,内容为“{{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author = | year = 1917 | notes = }} 自項政象譎奇,中原鼎沸,蒙兵未解,南耗旋驚,政府幾等贅旒,痕氓迄無安枕。怵內訌之孔亟,虞外悔之紛乘,全國飄搖,靡知所屆。勳惟治國猶之治病,必先洞其癥結,而後攻達易𤔡功;衞國猶之衞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後清寧可長保。旣同處厝火積薪之會,當愈勵揮-{干}-返日之忠,不敢不掬…”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author =
| year = 1917
| notes =
}}
自項政象譎奇,中原鼎沸,蒙兵未解,南耗旋驚,政府幾等贅旒,痕氓迄無安枕。怵內訌之孔亟,虞外悔之紛乘,全國飄搖,靡知所屆。勳惟治國猶之治病,必先洞其癥結,而後攻達易𤔡功;衞國猶之衞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後清寧可長保。旣同處厝火積薪之會,當愈勵揮-{干}-返日之忠,不敢不掬此血誠,𤔡天下正言以告。
溯自辛亥武昌兵變,剙改共和,綱紀隳穨,老成絕迹,暴民橫恣,宵小把持,獎盜魁𤔡偉人,祀死囚𤔡烈士,議會倚亂民為後盾,閣員恃和黨為護符,以濫借外債為理財,以剝削民脂為裕課,以壓抑善良為自治,以摧折耆宿為開通,或廣布謠言而號為輿論,或密行輸款而託為外交,無非恃賣國為謀國之工,借立法為舞法之具。馴致昌言廢孔,立召神恫,悖禮害羣,率由獸行,以故道德淪喪,法度淩夷,匪黨縱橫,餓莩載道。一農之產,旣厄於訛詐,復厄於誅求;一商之貲,非耗於官捐,卽耗於盜刼。凡在位者,侵吞賄賂,交濟其奸,名為民國而不知有民,稱為國民而不知有國,至今日民窮財盡,而國本亦不免動搖,莫非國體不良,遂至此極。卽此次政爭伊始,不過中央略失其平,若在紀綱稍振之時,焉有轇轕不解之慮,乃竟兵連方鎭,險象環生,一二日間,瀰漫大地。迄今內蒙獨立,尚未取消,西南亂機,時虞竊發,國會雖經解散,政府久聽虚懸,總理旣為內外所不承,仍卽靦然通告就職,政令所及,不出都門,於時退職議員,公詆總統之言為偽令,推原禍始,實以共和為之厲階。且國體旣號共和,總統必須選舉,權利所在,人懷倖心,而選舉之期,又僅以五年為限,五年更一總統,則一大亂,一年或數月更一總理,則一小亂,選舉無已時,亂亦無已時,小民何辜,動罹荼毒?以視君主世及,猶得享數百年或數十年之幸福者,相距何啻天淵,利病較然,何能曲諱!
或源謂國體旣定共和,倘輕予更張,恐滋紛擾,不若擁護現任總統,或另舉繼任總統之為便者。不知總統違法之說,已為天下詬病之資,聲譽旣隳,威信亦失,強為擁護,終不自安。倘日後迫以陷險之機,詎若目前完其全身之術,愛人以德,取害從輕,自不必佯予推崇,轉傷忠厚。至若另行選舉,刻期繼任,詎敢謂海內魁碩,並世絕無其人?然在位者地醜德齊,莫能相下;在野者資輕力薄,孰願率從,縱欲別揀元良,一時亦難其選。
{{Pd-old}}
4gpv8gdqofbzfeb4lqr3x1pdic4ke7p
2171179
2171176
2022-08-11T08:43:39Z
2606:2E00:8016:0:0:0:0: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 year = 1917
| notes =
}}
自頃政象譎奇,中原鼎沸,蒙兵未解,南耗旋驚,政府幾等贅旒,疲氓迄無安枕。怵內訌之孔亟,虞外悔之紛乘,全國飄搖,靡知所屆。勳惟治國猶之治病,必先洞其癥結,而後攻達易為功;衞國猶之衞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後清寧可長保。旣同處厝火積薪之會,當愈勵揮-{干}-返日之忠,不敢不掬此血誠,為天下正言以告。
溯自辛亥武昌兵變,剙改共和,綱紀隳穨,老成絕迹,暴民橫恣,宵小把持,獎盜魁為偉人,祀死囚𤔡烈士,議會倚亂民為後盾,閣員恃私黨為護符,以濫借外債為理財,以剝削民脂為裕課,以壓抑善良為自治,以摧折耆宿為開通,或廣布謠言而號為輿論,或密行輸款而託為外交,無非恃賣國為謀國之工,借立法為舞法之具。馴致昌言廢孔,立召神恫,悖禮害羣,率由獸行,以故道德淪喪,法度淩夷,匪黨縱橫,餓莩載道。一農之產,旣厄於訛詐,復厄於誅求;一商之貲,非耗於官捐,卽耗於盜刼。凡在位者,侵吞賄賂,交濟其奸,名為民國而不知有民,稱為國民而不知有國,至今日民窮財盡,而國本亦不免動搖,莫非國體不良,遂至此極。卽此次政爭伊始,不過中央略失其平,若在紀綱稍振之時,焉有轇轕不解之慮,乃竟兵連方鎭,險象環生,一二日間,瀰漫大地。迄今內蒙獨立,尚未取消,西南亂機,時虞竊發,國會雖經解散,政府久聽虚懸,總理旣為內外所不承,仍卽靦然通告就職,政令所及,不出都門,於時退職議員,公詆總統之言為偽令,推原禍始,實以共和為之厲階。且國體旣號共和,總統必須選舉,權利所在,人懷倖心,而選舉之期,又僅以五年為限,五年更一總統,則一大亂,一年或數月更一總理,則一小亂,選舉無已時,亂亦無已時,小民何辜,動罹荼毒?以視君主世及,猶得享數百年或數十年之幸福者,相距何啻天淵,利病較然,何能曲諱!
或有謂國體旣定共和,倘輕予更張,恐滋紛擾,不若擁護現任總統,或另舉繼任總統之為便者。不知總統違法之說,已為天下詬病之資,聲譽旣隳,威信亦失,強為擁護,終不自安。倘日後迫以陷險之機,詎若目前完其全身之術,愛人以德,取害從輕,自不必佯予推崇,轉傷忠厚。至若另行選舉,刻期繼任,詎敢謂海內魁碩,並世絕無其人?然在位者地醜德齊,莫能相下;在野者資輕力薄,孰願率從,縱欲別揀元良,一時亦難其選。蓋總統之職,位高權重,有其才而無其德,往者旣時蓄野心;有其德而無其才,繼者乃徒供牽鼻。重以南北趨嚮,不無異同,選在北則南爭,選在南則北爭,爭端相尋,而國已非國矣。默察時勢人情,與其襲共和之虚名,取滅亡之實禍,何如屏除黨見,改建一鞏固帝國,以競存於列強之間?此義近為東西各國所主張,全球幾無異議。中國本為數千年君主之制,聖賢繼踵,代有留貽,制治之方,較各國為尤順,然則為時勢計,莫如規後君主,為名教計,更莫如推載舊君,此心此理,八表攸同。
伏思大清忠厚開基,救民水火,其得天下之正,遠邁漢唐,二祖七宗,以聖繼聖。我聖祖仁皇帝聖神文武,冠絕古今,歷傳至我德宗景皇帝,時勢多艱,憂勤尤亟,試考史宬載筆,歷朝愛民之政,如普免錢糧,疊頒內帑,多為曠古所無,卽至辛亥用兵,孝定景皇-{后}-寧舍一姓之尊榮,不忍萬民之塗炭,仁慈至意,淪浹人心,海內喁喁,謳思不已。千百年後,平心論事,謂為亡國,夫豈其然!昔少康以臣靡之師而光夏物,宣王以召伯之輔而復周宗,功在千秋,至今不朽。前者朝廷遜政,另置臨時政府,原謂試行共和之後,足以弭亂綏民,今共和已閱六年,而變亂相尋未已,仍以諭旨收回政柄,實與初旨相符,以視夏周中興,尤屬事半功倍。我皇上-{冲}-齡典學,遵時養晦,國內迭經大難,而深宮匕鬯無驚,近且聖學日昭,德音四被,可知天祐清祚,特畀我皇上以非常睿智,庶應運而施其撥亂反正之功,祖澤靈長,於茲益顯。
勳等枕戈勵志,六載於茲,橫覽中原,陸沈滋懼。比乃猝逢時變,來會上京,竊以為暫偷一日之安,自不如速定萬年之計,徵之於古旣如彼,徵之於今又如此,大勢所嚮,天與人歸,此固非勳一人之私言,實中外人心之公理!業已熟商內外文武,衆議僉同,謹於本日合詞奏請皇上復辟,以植國本而固人心,庶幾上有以仰慰列聖之靈,下有以俯慰羣生之望。風聲所樹,海內景從,凡我同袍,皆屬先朝舊臣,受恩深重,卽軍民人等,亦皆食毛踐土,世沐生成,接電後應卽遵用正朔,懸掛龍旗。國難方殷,時乎不再,及今淬厲,尚有可為。本羣下尊王愛國之至心,定大清國阜民康之鴻業,凡百君子,當共鑒之!
張勳 王士珍 江朝宗 陳光遠 李進才 成勳 張永成 劉金標 劉富有 張錫元 吳長植 李魁元 蕭安國 陸錦 吳炳湘元印 (陰曆五月十三日卽七月一日)
{{Pd-old}}
ch81ayt6y0qsw2encrdjbm376ugajl9
2171181
2171179
2022-08-11T08:48:57Z
2606:2E00:8016:0:0:0:0: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author =
| year = 1917
| notes =
}}
自頃政象譎奇,中原鼎沸,蒙兵未解,南耗旋驚,政府幾等贅旒,疲氓迄無安枕。怵內訌之孔亟,虞外悔之紛乘,全國飄搖,靡知所屆。勳惟治國猶之治病,必先洞其癥結,而後攻達易為功;衞國猶之衞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後清寧可長保。旣同處厝火積薪之會,當愈勵揮-{干}-返日之忠,不敢不掬此血誠,為天下正言以告。
溯自辛亥武昌兵變,剙改共和,綱紀隳穨,老成絕迹,暴民橫恣,宵小把持,獎盜魁為偉人,祀死囚𤔡烈士,議會倚亂民為後盾,閣員恃私黨為護符,以濫借外債為理財,以剝削民脂為裕課,以壓抑善良為自治,以摧折耆宿為開通,或廣布謠言而號為輿論,或密行輸款而託為外交,無非恃賣國為謀國之工,借立法為舞法之具。馴致昌言廢孔,立召神恫,悖禮害羣,率由獸行,以故道德淪喪,法度淩夷,匪黨縱橫,餓莩載道。一農之產,旣厄於訛詐,復厄於誅求;一商之貲,非耗於官捐,卽耗於盜刼。凡在位者,侵吞賄賂,交濟其奸,名為民國而不知有民,稱為國民而不知有國,至今日民窮財盡,而國本亦不免動搖,莫非國體不良,遂至此極。卽此次政爭伊始,不過中央略失其平,若在紀綱稍振之時,焉有轇轕不解之慮,乃竟兵連方鎭,險象環生,一二日間,瀰漫大地。迄今內蒙獨立,尚未取消,西南亂機,時虞竊發,國會雖經解散,政府久聽虚懸,總理旣為內外所不承,仍卽靦然通告就職,政令所及,不出都門,於時退職議員,公詆總統之言為偽令,推原禍始,實以共和為之厲階。且國體旣號共和,總統必須選舉,權利所在,人懷倖心,而選舉之期,又僅以五年為限,五年更一總統,則一大亂,一年或數月更一總理,則一小亂,選舉無已時,亂亦無已時,小民何辜,動罹荼毒?以視君主世及,猶得享數百年或數十年之幸福者,相距何啻天淵,利病較然,何能曲諱!
或有謂國體旣定共和,倘輕予更張,恐滋紛擾,不若擁護現任總統,或另舉繼任總統之為便者。不知總統違法之說,已為天下詬病之資,聲譽旣隳,威信亦失,強為擁護,終不自安。倘日後迫以陷險之機,詎若目前完其全身之術,愛人以德,取害從輕,自不必佯予推崇,轉傷忠厚。至若另行選舉,刻期繼任,詎敢謂海內魁碩,並世絕無其人?然在位者地醜德齊,莫能相下;在野者資輕力薄,孰願率從,縱欲別揀元良,一時亦難其選。蓋總統之職,位高權重,有其才而無其德,往者旣時蓄野心;有其德而無其才,繼者乃徒供牽鼻。重以南北趨嚮,不無異同,選在北則南爭,選在南則北爭,爭端相尋,而國已非國矣。默察時勢人情,與其襲共和之虚名,取滅亡之實禍,何如屏除黨見,改建一鞏固帝國,以競存於列強之間?此義近為東西各國所主張,全球幾無異議。中國本為數千年君主之制,聖賢繼踵,代有留貽,制治之方,較各國為尤順,然則為時勢計,莫如規復君主,為名教計,更莫如推載舊君,此心此理,八表攸同。
伏思大清忠厚開基,救民水火,其得天下之正,遠邁漢唐,二祖七宗,以聖繼聖。我聖祖仁皇帝聖神文武,冠絕古今,歷傳至我德宗景皇帝,時勢多艱,憂勤尤亟,試考史宬載筆,歷朝愛民之政,如普免錢糧,疊頒內帑,多為曠古所無,卽至辛亥用兵,孝定景皇-{后}-寧舍一姓之尊榮,不忍萬民之塗炭,仁慈至意,淪浹人心,海內喁喁,謳思不已。千百年後,平心論事,謂為亡國,夫豈其然!昔少康以臣靡之師而光夏物,宣王以召伯之輔而復周宗,功在千秋,至今不朽。前者朝廷遜政,另置臨時政府,原謂試行共和之後,足以弭亂綏民,今共和已閱六年,而變亂相尋未已,仍以諭旨收回政柄,實與初旨相符,以視夏周中興,尤屬事半功倍。我皇上-{冲}-齡典學,遵時養晦,國內迭經大難,而深宮匕鬯無驚,近且聖學日昭,德音四被,可知天祐清祚,特畀我皇上以非常睿智,庶應運而施其撥亂反正之功,祖澤靈長,於茲益顯。
勳等枕戈勵志,六載於茲,橫覽中原,陸沈滋懼。比乃猝逢時變,來會上京,竊以為暫偷一日之安,自不如速定萬年之計,徵之於古旣如彼,徵之於今又如此,大勢所嚮,天與人歸,此固非勳一人之私言,實中外人心之公理!業已熟商內外文武,衆議僉同,謹於本日合詞奏請皇上復辟,以植國本而固人心,庶幾上有以仰慰列聖之靈,下有以俯慰羣生之望。風聲所樹,海內景從,凡我同袍,皆屬先朝舊臣,受恩深重,卽軍民人等,亦皆食毛踐土,世沐生成,接電後應卽遵用正朔,懸掛龍旗。國難方殷,時乎不再,及今淬厲,尚有可為。本羣下尊王愛國之至心,定大清國阜民康之鴻業,凡百君子,當共鑒之!
張勳 王士珍 江朝宗 陳光遠 李進才 成勳 張永成 劉金標 劉富有 張錫元 吳長植 李魁元 蕭安國 陸錦 吳炳湘元印 (陰曆五月十三日卽七月一日)
{{Pd-old}}
5taarnxgt57jw0t2q1obxxd22z57i6d
赴燕日記/往還日記
0
1108854
2171178
2022-08-11T08:29:34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往還日記|times=|m=|d=|previous=[[../路程記 |路程記]]|next=[[../歷覽諸處 |歷覽諸處]]|type=|from=|notes=}} ==往還日記序== 大淸道光八年戊子。討平回疆。<small>{{Blue|在西域。距燕爲二万四千餘里。}}</small> 國家差進賀使入燕。正使南延君。<small>{{Blue|球}}</small> 副使參判李。<small>{{Blue|奎鉉}}</small> 書狀官文學趙。<small>{{Blue|基謙}}</small>…”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往還日記|times=|m=|d=|previous=[[../路程記 |路程記]]|next=[[../歷覽諸處 |歷覽諸處]]|type=|from=|notes=}}
==往還日記序==
大淸道光八年戊子。討平回疆。<small>{{Blue|在西域。距燕爲二万四千餘里。}}</small> 國家差進賀使入燕。正使南延君。<small>{{Blue|球}}</small> 副使參判李。<small>{{Blue|奎鉉}}</small> 書狀官文學趙。<small>{{Blue|基謙}}</small> 余以醫兼裨。隨正使而行。<small>{{Blue|副使伴倘幼學白漢鎭。字仲紀。年五十五。裨將▣▣▣。書狀伴倘幼學李𡩄在。字景學。年二十六。裨將李壽民。}}</small> 正使伴倘幼學金老商。字成汝。年四十五。金魯榮。字季實。年四十。
==戊子年四月==
===十三日。壬午。===
晴。飯後發行。騎迎華驛馬。馬頭孫命海。<small>{{Blue|居中和}} </small> 出昭義門。洪英之携酒作別于此。金同知輔天,李僉知良汝,韓元敏。<small>{{Blue|致訥}} </small> 其弟子誾。洪致宜。<small>{{Blue|義植}} </small> 金季承。<small>{{Blue|廷謨}} </small> 梁歧文。<small>{{Blue|學周}} </small> 堂姪仁植,義錫,禮錫,甥姪錫九諸人踵至。因數語而分。家兒輩及崔穉叟,韓子誾幷隨余。而行四十里。宿碧蹄館。<small>{{Blue|高陽政堂}} </small>
===十四日。癸未。===
陰。細雨浥塵。晩發行四十里。宿豐樂軒。<small>{{Blue|坡州政堂}} </small>
===十五日。甲申。===
晴。早發登花石亭。<small>{{Blue|栗谷舊宅。在臨津東。}} </small> 渡臨津。行四十里中火于近民堂。<small>{{Blue|長湍政堂}} </small> 仍行四十里入松京。宿乃成堂。<small>{{Blue|開城府椽吏廳}} </small> 翌日分崔穉叟及諸家兒。但子誾以遊覽事雇馬。往于成川。
===十六日。乙酉。===
晴。行三十里。歇于靑石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金陵館。<small>{{Blue|金川客舍}} </small> 又行三十里。抵東陽鎭牧軒 <small>{{Blue|平山政堂}} </small> 止宿。主倅尹。<small>{{Blue|勉鎭}} </small> 卽爲出見。待以內饌。
===十七日。丙戌。===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蔥秀館。又行五十里。抵龍泉館 <small>{{Blue|瑞興政堂}} </small> 止宿。
===十八日。丁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三十里。宿洞仙館之琅玕軒。<small>{{Blue|鳳山政堂}} </small>
===十九日。戊子。===
晴。踰洞仙岺出洞仙館。抵黃岡燕嘉樓 <small>{{Blue|黃州別館}} </small> 止宿。是日行四十里。題五律一首。
===二十日。己丑。===
晴。留黃州。是日登月波樓觀劍舞。又登齊安館之太虛樓。上撫劍亭。暮還。
===二十一日。庚寅。===
陰。早發行五十里。中火于育物軒。<small>{{Blue|中祕政堂}} </small> 仍行五十里入平壤。宿于練光亭北民家。
===二十二日。辛卯。===
晴。留平壤。午後拖舟上浮碧樓觀劍舞。移憩于永明寺之得月樓。又上牧丹峯。望乙密臺箕子墓。由長慶門。暮還于次。題七絶一首。
===二十三日。壬辰。===
晴。留平壤。往箕子庙瞻拜。由東門觀井田舊跡。仍往閑似亭。亭在外城南。卽村秀肄業之所也。所携妓樂方張。有一人赤足短弊衣。頂驄方冠。被酒入而欲爲參席。爲下輩見搪。遂不得志。因索酒。金芝叟手自酌之。乃立飮欄外。飮了張舞。踴躍蹲蹲。不覺噴飯。而聞儒業之人。近作酒狂云。少時乘小船來練光亭。喫晝物。陪使道往宣化堂後別亭。觀釖舞聽優倡。乘昏歸次。
===二十四日。癸巳。===
晴。風氣不佳。行塵可惡。行五十里中火于安定<small>{{Blue|順安}} </small> 雪波樓之製錦堂。又行六十里抵肅川海晏樓之時雨軒止宿。衙軒雄新。爲列邑之最。觀稼樓。卽其南廠也。
===二十五日。甲午。===
晴。行六十里宿安州。入安西門。迺淸南樓。歇于淸心閣。仍上百祥樓。望淸川江。題七律一首。次板上韻也。
===二十六日。乙未。===
微雨。留安州。招玉香妓聞歌。其女年十二。亦知歌舞。
===二十七日。丙申。===
晴。晩有風。發行出玄武門。過七佛寺。渡淸川江線浦博川津。兼行五十里。中火于嘉平 <small>{{Blue|嘉山}} </small> 之高淸樓。是鄭公殉國之地也。午發。踰曉星岺,頻踰岺。過納淸亭,梅川橋,五龍浦橋。入新安 <small>{{Blue|定州}} </small> 南門。館于定遠之琴嘯軒。是辛未景賊抗兵之所。不覺扼腕。而路過戰場。往事黯黯。止宿于外堂。距中火所爲六十里也。
===二十八日。丁酉。===
阴微雨。行三十里。過永淸橋。入永久堂。<small>{{Blue|郭山郡衙}} </small> 又行五十里。抵宣川倚劍亭止宿。
===二十九日。戊戌。===
阴。行三十里。過朱明門。卽東林山城南門也。踰左右岺。出鎭西關門二十里。中火于鐵山站車輦館。又行穿西林山城三十里。止宿于龍川站聽流堂。堂前有溪。溪上有亭曰天淵。北邊三奇石壁。鐫聽流岩三字。淸流小亭。足堪一憩耳。
==五月==
===初一日。己亥。===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所串小華館。又行三十里入龍灣。海東第一關。卽義州城南門也。止于來宣閣。
===初二日。庚子。===
晴。暮微洒雨。留義州。撥便付家書。
===初三日。辛丑。===
朝微雨晴。留義州。登收功樓。<small>{{Blue|義州城西門}} </small> 見百日院官妓馳馬。再登統軍亭。降登聚勝亭。轉登近仁門。<small>{{Blue|城小東門}} </small>
===初四日。壬寅。===
晴。留義州。見家中平書。
===初五日。癸卯。===
雷雨乍霽。留義州。
===初六日。甲辰。===
晴。留義州。午後乍有風雨。携數妓登統軍亭。乘暮扶醉而還。
===初七日。乙巳。===
晴。留義州。再明日。卽發行之日也。修整行裝。心懷正怊悵。
===初八日。丙午。===
晴。留義州。登統軍亭。明日是越江之日也。望見野水縱橫。胡山重重。渺渺一身。飄然遠出。似豁似悵。非興非愁。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顧狂率癡人浪子。或歌或詩。且進杯中物。本日意想。正道盡不得矣。倒載而還。
===初九日。丁未。===
晴。早朝以涼戰笠靑掛子。騎出南門。繞東城轉北而西。涉別江。舟渡鴨綠江中江三江。穿大野蘆檟之場。直西前進。回首東望。統軍亭一面。旋轉不已。須臾而隱。江邊有草幕數所。卽彼甲軍戍者。出門望塵者。見甚醜劣。常見中國人頎長休休。有勤實之態。而此戍卒或長頸而細。薄鼻而潺。衣色不齊。擧止不似。似聞彼中往戍者。以銀雇送。則戍此者應不過此箇人物矣。是日行三十里。班荊露坐于九連城午飯。路傍見頹城餘痕。<small>{{Blue|九連城。古鎭江府。}} </small> 又行四十里。露宿于溫井坪。義州軍護送至此。先期七八日設幕穿竈。樵採以候之。鴨綠以西至栅一百二十里。爲交界之地。故人民不居。山林等棄。草長過丈。道路無緖。樹無松柏。秋冬之間則獵胡縱火。草盡燒爇。春又茁長云。夜來頓次軍幕中。以重白木爲幕。屋下作溫突烘之。尙有溫氣。對燭曲肱。離愁轉深。出而望之。幕廬累累。八方爇薪。火光照夜。喊聲鑼吹。警夜申嚴。義州鎗軍。巡繞號令。成一左次。殊可鼓興。頓覺出塞之味也。微月蒼蒼。空山低垂。異鳥怪獸之聲。時時入聞。此等境界。亦所初經。不能詳錄。
===初十日。戊申。===
晴。朝付家中書。發行過金石山蔥秀。幷行五十里到栅外。露坐樹陰午飰。入栅門。鳳凰城將來坐栅內。遂開門驗入。入門之法。不得騎入。遂下馬步行。纔入旋騎。抵民家留宿炕中。栅門蓋列植一丈木杠。不過折柳樊圃。而門一間巋然而在。覆以草茅。許入卽閑。此乃法有所在。應文而已。而栅隙出入。雖馳馬驅車。未可掣碍耳。纔入栅內。罐酒肆茶鋪。排置顯殊。屋宇器什。精緻異常。草屋蓋法。亦異我俗。短折茅草。循鱗相積。從梁至簷。元無一草之參差。直如一刀翦削。以石灰塗梁。完厚精妙。二十年一易草云。其瓦覆者。瓦片絶小。不過東瓦之半片。只以女瓦俯仰蓋之。或不用俯瓦。只用仰瓦。以石灰塗縫。見甚不類矣。聞以雌雄瓦鴛央用之。國制有禁。非公室及寺庙則不許用之云。屋無周曲之制。或有曲屋。而必各自結搆。不爲連接。若東有一字屋。北又分作一字屋。每每如是。自栅至皇城。屋制擧皆如是。重神崇佛。爲第一風俗。若一民之家。幷有家庙,關庙,火神庙,佛庙。家家盡然。家而有一家之庙。村而有一村之庙。邑而如是。國而如是。大是惡風也。
===十一日。己酉。===
晴。留栅。
===十二日。庚戌。===
晴。付家中書。發行三十里。中火于鳳凰城。鳳凰城蓋平地方城。築以甓甎。厚至十步。上有層門樓。細窓丹雘。城內稠密。肆廛巿閭。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雖庶民偏戶。全無素題糞墻。無處不然。入栅以後。到處觀者堵墻。下馬之際。闐門塞道。紛走雜遝。愛玩不已。多有厭苦之時矣。又行五十里。止宿于松站。
===十三日。辛亥。===
乍雨旋止。行二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三十五里。止宿于通遠浦。<small>{{Blue|古鎭夷堡}} </small>
===十四日。壬子。===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三十里。止宿于連山關。<small>{{Blue|古鴉鶻關}} </small> 是日夕。親忌也。罔極之懷。有倍他辰。
===十五日。癸丑。===
晴。踰會寧岺。行四十里。中火于甜水河站。又行踰靑石岺小石岺三十里。止宿于狼子山。兩岺皆峻岺。較洞仙岺不翅倍之。店胡磨墨携紙筆。來懇書字。余與金芝叟副其六幅紙二張。是日親忌行日。無對人接語之心。店胡之懇書甚苦。
===十六日。甲寅。===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王寶臺。午發行三十里。入遼東城東門出西門。歷關帝庙。過白塔。遼又鳳城之數倍。又行十里渡太子河。止宿于迎水寺站村舍。自栅至此。謂之東八站。遼城北五里有廢城。卽舊遼東也。掌鎖者 <small>{{Blue|店主人呼之稱}} </small> 以五幅紙懇字。與芝叟副之。
===十七日。乙卯。===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瀾泥堡。又行二十五里。宿于十里河堡。橫縱江河。數里一涉。無如昨日之水厄也。店胡以大幅白露紙懇字。與芝叟分應十八幅。遼東以後。土皆塗泥。絶無沙石。
===十八日。丙辰。===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白塔堡。所謂白塔。卽遼東白塔之十一也。午發行十里。觀三義庙。舟渡渾河。入瀋陽城。卽盛京省奉天府也。幷行二十里。止宿于城內南邊民舍。瀋陽凡百。倍蓰遼東矣。登文昌閣。有文昌神座閣。乃二層樓。卽藏經閣也。在太學中。有敎授陳亮。副貢生也。湖南省長沙人。距燕爲六千餘里。儀止淸雅。文識頗優。字軆甚嫺。筆談未幾。苦爲行事迫促。悤悤而別。殊可恨也。
===十九日。丁巳。===
晴。出瀋陽觀願堂寺。佛宇甚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永安橋。又行三十里。止宿于白邊城。自此平樑屋比比有之。而雖塗石灰甚堅。久雨則水必添漏。內有床床之痕。勢所必然。外面亦不似矣。今日之行。見薊門烟樹云。而非春和暖晷。則無所見云。
===二十日。戊午。===
晴。暮風。早行三十里。中火于孤家子。又行十里。舟渡周流河。過巨流河堡。觀方城有四門。門有層樓。行二十五里。止宿于新人屯。
===二十一日。己未。===
乍陰乍風。行五十里。中火于白旗堡。又行三十里。止宿于一板門。
===二十二日。庚申。===
乍陰乍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店。午發。登月峯望四野。平曠無邊。而北望有山周遭。遙遙西馳。此爲山河''(註:疑誤書海字為河)'' 關正脉云。仍行二十里。宿于小黑山。自此向南而行。日熱太酷。令人背炙殆難耐也。
===二十三日。辛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中安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廣寧站。是日路見三罪囚車載東去。其中赭衣者乃死罪。方往瀋陽勘處云。以鐵紐繫頸及肢軆而行。含烟竹嘻笑。略無戚色可惡。而赭衣漢又是面目凶獰矣。店主馬姓胡。燭下筆談。卽進士文林郞之孫。問所讀。答云五經唐宋八家文。卽口拈經書句語而試詰之。太半不省。至善敹乃甲冑。始瞭然口念。果是讀書者耳。掌饋者是戴姓。而馬爲中表兄弟。似是同居矣。見其卓上露置主櫝。使之啓。初無難色。雙奉移置于床上啓之。是雙主合櫝。柳載春 <small>{{Blue|卽使道隨廳傔宗親府書吏也}} </small> 讀其題。卽顯考戴云云。顯妣戴云云。蓋官號封氏。而瞥然看過。仍卽閉之。不可詳悉矣。顯考戴云者。別無可疑。而顯妣戴者。究不得也。乾東坤西。蓋以東爲上。傍題則與我俗無異。木主造㨾不類。高太長廣太陜跗方高。恰爲周尺四寸。而作細腰形雕刻。可怪。主櫝前面有雙穴若細眼形。又怪。櫝用澹漆。蓋此地風俗。家有三四神位。家廟則以紅紙額書奉先思孝四字。傍書昌後降福四字。或作對聯附之。關帝火神等位。各用香亭。或龕或像繪。前列花甁燭臺香爐。無處不然者。皆用燒香。全不用紫檀木香也。
===二十四日。壬戌。===
朝雨浥塵。晩晴。逆路北行二十里。過廣寧郡城。西入北鎭庙朝食。乃淸朝所建毉巫閭山神之庙。宏敞壯麗。西有補天石。庙中又有松樹。蓋渡江後初見者也。東有萬壽寺。又其有行宮。門鎖不得入。門外四五十步。皆以石灰築地。淸帝先陵在瀋陽城北數里。樹木之中。屋頭高出纍纍。黃瓦靑瓦。盡是帝閣。道中望見。鬱密可觀。天子十年一省陵。故自燕至瀋。行闕在在云。又行十五里入桃花洞。野行幾日。始到山谷。蓋此山自東而來。必是白頭山西北麓。而自此爲毉巫閭。又南爲山海關爲盤山。終爲西山。本是一山數千里行龍者也。盤山下有李愿盤谷云。以此推之則盤山之北爲太行。而所謂白頭山爲太行之東脉也。桃花洞依山而在。略有村落。桃杏成林。地又野外幽敻。雞犬相聞。閒趣殊愛也。到山中斗絶而上。有佛宇在岸上。逈臨莽蒼之野。岩間樹邊。多有小小亭閣。又其上有岩壁穹然如庵。下坐十餘佛。佛座後作偃壁塵堆。去來人披塵題名。多有我國人識名者。金芝叟妄念解衣匍匐以上。遂以箑頭束筆。濡墨將書。百千題名。殆無空隙。艱得片白石面。遂記姓名字大如掌。石面矮歪。不善照外。書畢又十分拚危而降。壁高四五丈。翣時放手。性命所關。汗漬和塵。最上峰頭。築甓如瓮。見似烽臺。安小石佛幾箇。又有倚岩成屋。懸以鷰巢者。皆佛居也。其壁上因題我姓名三字。大如掌。下山行行三十里。秣馬于靑城店。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閭陽驛。廣寧城內甚櫛比。又有牌樓可觀云。而城外故行未得一窺。城東二白塔。兀然遠望。
===二十五日。癸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三十里。宿于大凌河堡。自石山望海而行。
===二十六日。甲子。===
風。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松山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高橋堡。
===二十七日。乙丑。===
夜自二更大雨。至申後始霽。冒雨行三十里。中火于連山驛。又行三十里。歷永寧寺。入寧遠城。觀二牌樓。立石爲門。層層雕刻。工瑰可觀。大抵牌樓云者。如旌門之例。有至行功德者。立石爲門於其閭大道。以表勳業。仍出城外止宿。
===二十八日。丙寅。===
晴。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望海店。又行三十三里。宿于中後所城外。
===二十九日。丁卯。===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亮水河。又行四十五里。止宿于中前所城外亮水店。主案有經史及稗官等如干冊子。多蓄東人筆蹟。頗嗜文字。聞曾是讀書人云。磨墨懇字。故應其七幅紙。稍勝所經。
===三十日。戊辰。===
晴。行五里歷姜女庙前。後堂有男女塑像。庭有數碑。字多刓不能詳記。而大畧姜女孟姜。姓許氏。序居長故曰孟姜。其夫范郞赴長城之役。幾年不返。許乃万里來尋。知范死。遂哭而殊。後人建祠而表其節。庙扁芳流遼水。庙東有望夫石。許之塚。亦在海上不遠。又行二十里。中火于八里堡。仍行五里登將臺。所謂四方城子也。築方城于山陵之上。四高中空。從竇而出。層砌而上。可以四望。方爲八間四均。外如削壁。內作間广。可以設伏守夜。又行三里許。入山海關。是長城也。長城南頭入海中十里。關門在山腰。以下平城門與海之門往往頹缺。聞吳三桂毀城之處。周以鐵網子。而今無有。又其南多有崩頹。居人出入無常。見似齒缺。奄成大路耳。關守檢門。例不得騎車馬入關。遂步入旋騎。入中城。扁以天下第一關。出內外城門。內城門虹顚刻詳藹搏桑四字。行八里到紅花店。時黑龍蒙古軍。自西域回疆還。値彼軍宿站。故仍爲越站宿于范家店。凡廿二里也。是日以違站之故。不得觀望海亭。可歎可歎。
==六月==
===初一日。己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深河驛。又行二十里。宿于楡關。
======初二日。庚午。===
初伏。晴發行南望。峯頭有石柱。無層節竦直數十丈。意者所謂華表柱者此也。西北之山曰天台山。不知何等劣阜嶁。冒得天台好箇名。笑笑。過東嶽廟。入撫寧縣。城不大而乃蘊藉一座方城。旌閭牌樓。項背相望。科榜恩扁。隣比相續。第宅豐潤。有洛下氣像。又多有文人才士云。城內有行闕。又有摠督六鎭之牌樓。出西門。虹上刻迎恩門三字。城外有龍王庙。幷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里。宿于永平府城外迎旭門。永平之東門也。入門四望而出。統城南來。多有樓臺。是日之行。嘗西瓜,甜瓜,强熟靑桃。新物可餐。
===初三日。辛未。===
朝陰。午中始雨。大注終日。朝發。舟渡靑龍河。又舟渡灤河。三十里抵夷齊庙。庙在首陽山之東。周廧如城門。楣刻孤竹城三字。廟有樓門。正堂奉伯叔塑像。俱一榻而坐。珠冕袍笏。儼然其儀。庙北有僧舍。庙東有行闕。不甚宏大。而窓扉雕刻異常。壁畫皆以品木玉石造成。或作風牧丹松竹葡萄雜花等。奇巧百端。窓牖亦用色色異木。鐫刻奇妙。內外合附。間揷琉璃隔之。白檀沈木華杻絳眞玉石花瓣綵緻。不可盡狀。室制異㨾。間有層樓周繞而在。循複道周觀。後臨灤河上流。可以一暢。河越邊有孤竹君祠。不過數間屋子矣。午飯寺中。冒雨行五十里。止宿于沙河驛。衣盡沾濕。可愁也。自此無樑屋絶無。
===初四日。壬申。===
欲雨欲風。似晴似曀。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五十里。宿于豐潤縣城外。下馬入城。登文昌閣四望。閣乃二層。六隅亭子在城上。縹緲可臨。其東數十步。又有此閣。轉至縣學。歷覽東廡。有學生六七人。與之筆談少頃。庭有花盆。一是梅竹蓮。此是東方熟見者。又有靑色花草如地膚子。堇葉疏明。靑花可愛。呼爲翠鳥花。
===初五日。癸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燕王塚在無終山云。此地菘菜種子。冠於燕京云。朝行過高麗庄。是我國人仍居者。自成一村。前坪有水田。水田有禁。而此地也故特置之耳。又有數頃荷渠。花方吐紅。是日多行柳陰。
===初六日。甲戌。===
終日間間灑雨。朝發。入玉田城迎旭門。穿中門。額云景山觀海。出西城拱宸門。行五十里。中火于鱉山店。店後山形。正類伏鼈。路中望大小枯樹。未知何樹。而歷數年一抽葉云。又行三十里。入薊州城南門。城內有牌樓數處。入獨樂寺。有立觀音絶大。又有臥佛。或以臥佛寺稱之。左右有行闕。深邃而閉。仍出城西門。扁云西拱宸京。止宿于城外。薊州是漁陽城。南有漁陽橋。
===初七日。乙亥。===
夜自四更大雨。至晩朝而霽。行三十里。中火于邦匀店。又行過三河縣城外。少憩于白澗香花庵。有比丘尼數三人。庭有白榦松一大株。行闕在墻西。舟渡天津。是滹沱河三河上流也。幷行四十六里。止宿于棗林庄。薊州以西。東西峰頭。有古庙二所。不十里相望。而下卒輩言楊妃及祿山之祠云。以何功德。誰爲之庙享祀耶。詤甚不可信也。又見路左有二石人。比肩傴背而立。云是束縛狀。亦不知何據也。盤山在周路西北三十里。遠望寺刹浮圖。城堞林石。隱映照耀。有上中下三盤。下有李愿盤谷云。園陵城闕。皆在于此。
===初八日。丙子。===
朝陰午雨。大注旋止。行四十五里。出燕郊堡城外中火。舟渡小白河。又渡白河。是通州江也。水繞通州東城南北。而望大小舟楫。凡不知幾万艘。橫亘數十里。檣立如麻。布帆繡幡。雄雄塞江。雇船而下。歷覽數船。船有絶大者。有奇妙者。不可殫狀。凡陸行渡江爲二十里。入通運門。是通州東門也。到西門內止宿。城內稠密富麗。又蓰於瀋陽。蓋入栅以後所經城邑。見必自失。民物室屋之盛。貨產車馬之繁。應接不暇。馬上周視左右。費目生眩之駭若狂人。一自鳳城以西。都會繁華之地。必闔眼端形而過。都在默會而已。儘覺村野愚氓。入京過都。必左右諦顧。多有若喪魄者然。甚至牽牛馬者手絜空轡。忘其失畜者。今日當之。無或怪矣。好呵好呵。自通州行石路。凡燕京四面五十之內。皆鋪石於道路云。
===初九日。丁丑。===
晴。行二十里。中火于大王店。又行十五里。觀東岳庙。庙前牌樓三面。高大華麗。覆以綠瓦。門內立左右碑閣。二層黃瓦也。昨自白河邊已見黃瓦層閣。不分爲何物。及今日行路傍多有同㨾閣。始知御製碑閣。皆用黃瓦也。庙中有前後大堂。皆安神像。極壯大。左右廡各設冥府鬼司。間間有塑像五六。後廊層樓上。有玉帝座。下有玉女道君等像。自外面至後。皆置大香爐。累累成行。其他帷幔氈席罇花燭臺之屬。擧皆奢麗絶大。所見諸處到這華侈。而制度之雄大。設置之精費。無出此右矣。觀了入朝陽門。乃京城東門也。門樓用三層綠瓦。城上有廊。數十步一廊。守城軍晝夜居之。城堞巨峻。街路闊大。閭閻肆廛人物車馬之盛。眞是大都也。自東岳廟行十五里到南館。南館在內城南城下。卽所謂玉河館。而朝鮮館前在玉河橋邊。今移入爲南館。而玉河之名。今蒙冒于舊門上。扁以會同四譯館。未詳四譯之義。館東別有廳室。所謂大師胥班在焉。是館中官員也。自我京離發五十七日。始稅駕於北京。三千七十里之行。亦覺支離。以我至近之國。便若天涯。則交廣以外者。將無北遊者矣。自笑醢鷄之出甕也。三使入禮部呈表。余隨行。自大門東未一里有禮部。始坐于王會廳。等禮部官出來坐。移時有乘車者至。是侍郞爲尙書之副云。三使偕至大廳。侍表官先以表文出置卓上以待之。侍郞立于東邊。三使北向拜跪俯三頓。如是者三。幷三跪俯九叩頭。跪叩畢。齊膝而跪。侍表官以表文授譯官。譯官授正使。正使還授譯官。譯官授通官。通官授禮官。禮官授侍郞。侍郞受而置于他床。表與字文凡七起。次次如是。須臾而畢。終又一跪三叩而畢。三使起身。侍郞揖三使。三使答揖。侍郞年似五十以上。而淸秀有骨氣。無鬚髥。背似僂。不顧而罷。各騎還于館。禮部衙舍廳不甚敞。而周廊縈廻矣。
===初十日。戊寅。===
朝晴。午後暴雨旋止。皇帝避暑在西山。三日一朝于皇太后。太后時在圓明園。三使例當祗迎。余亦隨往海甸。海甸在西山之東。圓明園又在海甸之東。曰園曰甸。一是西山也。皇帝時在西山之海甸故也。余乃騎出。由東安門。又入重門。過東華門。出地安門德勝門。卽北城門也。未出門。逢驟雨少避于路傍閭家。出行十餘里。歷觀覺生寺。亦大刹也。正法堂有小金立佛。僧徒日日誦經。無雜俗比丘。後面有層圓閣。巋然高出。乃鍾閣。有懸鍾甚大。徑爲周尺十七尺。高可三丈。內外密書佛經。鑄樣極精。字畫甚緻。亦可異焉。寺後墻內有竹林奇花。少沙彌輩以便而求書。應其十數把扇子。自京幷行四十里到海甸。宿于民家。
===十一日。己卯。===
晴。辰時。天子出宮。三使及從人譯官。皆具官服而往。謂非官服則無由觀光。而余獨而白衣。雜立于後面。亦不苛責。俄而前騎零星馳至。自西而東。竟不滿百騎。駕至幷地跪于路側。伸腰仰面。雙手藏于左右。垂而向後。此乃恭禮也。禮部部中率通官押班而跪。前隊倏過後。有黃幪冒轎。轎如綵輿。謂之坐輦。轎前有如干儀仗。意謂天子在這裡而來。未及一弓之地。方拭眼注目。馬頭忽然告起。余乃起立。問其倏跪倏起之由。答以皇帝已過。遂不覺失笑矣。蓋初無幢蓋旗幟警蹕鼓吹。又無一卒扈衛。渾于亂騎。瞥然馳過。吾所失覽也。行中有一僕認得者。乃帽上無鏳子。馬用黃轡。此外他無表著者云。排從前後。不滿百騎。如干儀仗。遠遠隨去。簡率則極。而威儀掃如也。余復嘆曰。神哉帝乎。夫龍天飛而海處。興雲行雨。迅風轟電。呼吸而至。及山覆海。變化倏忽。其靜也爲梭爲葉。能爲箏絲。透巖石而無聲。入藕孔而小身。藏形於咫尺之間。運身於寥廓之遠。今夫天子御九五之極。有天用之妙。非神明不殺者乎。胡然而帝。其猶龍乎。仍還于次。飰後觀虎圈。築石如城。覆以鐵網子。隔中爲三間。一間一虎。又有木圈於別處凡三間。豹子二熊子一。又轉至西山。過牌樓幾所。入罨秀澄明等門。過宮墻里餘。過文昌閣。閣在昆明池東畔。乃四層閣也。從昆明池東堤而南。堤下有水田種稻。息汗于廓如亭觀銅牛。渡十七橋到涵虛堂。堂在池中。宏敞大亭子也。坐涵虛後欄。西北望之。西山全面。都在眼中。池圓而闊。西岸遙爲十里五里。北之陸爲數馬之場。岩石之上。林木之間。水邊山曲。盡是珠樓彩閣。四層五層之榭。或方或圓之臺。殊形詭制。觸目奇怪。粉墻疊城。依山臨水。照耀數十里。映發水底。不似人間。菡萏方盛開。彌望亭亭。中有釣舫。往來波心。凡自池邊。盡是禁地。西北一步。欲前不得。若得披見裏面則必有難言奇觀。而若海甸等處。引水爲沼。或橋或舟。鑿石爲山爲庵爲臺。聞極可異。而末由窺見。又是西山一面。卽此昆池所望。可以領畧其萬一。而其他則都在樹木隱映之間。彌望平地。石路四出。誠莫測其壯麗幽邃之境矣。坐望移時。從西郊還京。入西直門。歸于館。
===十二日。庚辰。===
晴。中伏。留于館。
===十三日。辛巳。===
晴。飰後步出崇文門。<small>{{Blue|正陽門之東上門也}} </small> 觀倡戲。城內外倡戲之樓。數百其所。而屋制宏大。器具侈麗。其服色與器械。決非我國可辦。而戲法亦殊。假如鴻門宴則戲子輩各差一任。有項羽焉。有沛公焉。張良,樊噲,范增,項莊等。各扮其人。有舞有唱樂。隨節奏而作。袍笏甲冑衣裳冠帶鎗劍幡幢旗幟畜物之屬。各樣造置。皆精緻新鮮。樂夫皆踞椅而作。周以層欄。看者無疊遮複立之患。間間雇坐。亦甚便好有規矣。
===十四日。壬午。===
晴。皇帝在海甸有旨。十五日設戲宴遊。蓋平戎識喜也。有我國使參宴之報。余亦隨往。由東安門。過東華門山裏左門。出地安門德勝門。乘月抵海甸止宿。
===十五日。癸未。===
晴。早起而往。不知何處。云是時御禁門外。而樹木叢鬱之中。不見一片屋角。三使入去。從小門入石路幾步。舟行幾次。至一處。天子在小便殿。殿制周圍重疊。宮女隔窓窺視。多有出面者云。山高水長閣,正大光明殿。皆在其中。三使兩度出侍。四度餉饌。天子有喜色。問我 主上安候。繼有遣親臣卽賀。心甚佳悅爲言云。三使各得厚賜而出。晩還于館。
===十六日。甲申。===
晴。飯後出正陽門。是大淸門之前面。內城之正南門也。門外是外城。稍大於內城。滿城閭閻。大廛巨肆。周繞旁通。交衢街路。稠於內城。珍奇玩好之物。粲然耀目。正似村娘之入波斯巿。物物生心。車擊人磨。殆鬧於諸處。仍自斷曰。內城。卽皇帝所都。金元淸明千年相續。天下之大都也。宜乎其富麗雄大。而外城設置張大。吾未之解也。意者燕京之地。西北依山三四十里。東南廣漠。非野則海。萬萬里以天爲限。則外城之設。其以藏空遮虛之意也。而聚以物貨。因以爲實之計也。繁華鬧遝。良有以也。
===十七日。乙酉。===
晴。禮部郞中以皇旨來存三使。日送藏氷。爲設涼栅於庭。涼栅。卽所謂風閣也。以高杠立柱於庭四隅。架以竹椽。覆以蘆簟。以薍簾付之。中央高。東西垂而接于東西廊。屋梁中央及東西三處。設若窓竇。隨陽捲舒。縋以繩索。以便開闔。穹窿成屋。滿庭蔭庇。三使室庭。各各造設。夜啓天光。晝遮雨暘。夏節妙法也。自通州頻頻有之。而造匠輩霎時結構。着着有條理。不費一語。至於鄙事。其立規成法。大不相類於我國人之設頭緖事諠聒也。是日觀幻戲。戲夫三箇。迭作殊技。一夫持鐵大環六箇。乍聯乍開。又一夫持紅珠五顆。忽無忽有。又其次弄錢吐火呑劍呑蛇呑針呑丸抽骨吐紙之術。駭怪疑信。莫究其端。好笑好笑。是日夕。卽亡妻故日也。感愴之懷。有倍他時。
===十八日。丙戌。===
晴。留于館。
===十九日。丁亥。===
晴。暮陰雨。留于館。
===二十日。戊子。===
終日雨。留于館。
===二十一日。己丑。===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寅。===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卯。===
晴。飯後騎。由東安門過神武門。卽宮城正北門也。對門卽北上門。內門額書景山二字。其內卽萬壽山。是造山云。而園亭方閣。或懸鐘鼓。屋頭高出樹木之間。山上露見者五所。其內多有寺觀。其西有白塔。極壯麗。又有宮闕在其中云。而末由入覽耳。萬壽越見西方。又有造山蔓延。又轉而行。西有別宮圜城。東門昭景。南門衍祥。衍祥之前卽長橋。長不知幾間。左右用白石欄。較昆明十七橋稍長矣。橋兩頭作牌樓。東題玉蝀。西題金鰲。故泛稱此橋曰玉蝀橋。折而北轉。往万佛寺。大小佛身。不翅爲万箇。門神庭爐等具。擧皆宏麗。又極侈華。東有佛手樓。中有立佛一大軀。千手千足。千首千眼。不是誣也。佛長充齊于三層大樓。頗宏大矣。出坐五龍亭。亭是五座方閣。臨大池。長闊累千步。芙蕖盛開。南有虹橋。東南有臨水層樓。周繞五六十間綵緻奇玩。亭址廣敞納風。蓋自寺門出來。石欄屈曲。溝道逶迤。綠瀲翠渚。彌望怡神。此乃燕京第一遊觀也。因騎行歷觀弘仁寺仁壽寺。仁壽法堂室道作田字制。大佛分九宮而坐。小大佛又殆萬矣。門內橋下有深溝畜色魚。投之以餌。千頭萬尾。爭食水面。魚是鮒魚。而爲色不一。綠碧紅紫。金銀玉黑。斑駁者細點者。凡十餘色。魿骨臃腫鞅掌。味惡骨硬不堪食。只供玩好。燕中甕缸之畜皆此種。而我國所未有者。永定門內天壇池中。又養此鮒。今溝中所牣。又不知幾萬介也。仍騎出西安門。向帝王廟去。及門聞守庙之官。下鑰出他。無聊復路。歷觀象圈。蓋宣武內西城下。有馴象所。大廨重疊。於門內間間有象。不啻我太僕之養馬矣。觀七象而歸。象凡三十餘首云。仍出宣武門。<small>{{Blue|卽順城門}} </small> 入正陽門。還于館。
===二十四日。壬辰。===
晴。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巳。===
晴。朝往俄羅㒋館。門額曰會同館。此所謂玉河館。而在於玉河橋西路邊。始也我國人留處。今蓋移于南館。室廬廣爽。比南館倍之。亦多有空地。室制精奇。器什緻異。最詳測度。機衡等具。無室無之。片片掛畫。細細摸寫。人畜宮室樹木山川長闊數尺。以異木作機。覆以琉璃。方方掛壁。遠看糢糊。乃以老人眼鏡隔照。臨視。則寸馬豆人。生動細密。可謂深於畫工矣。又有自鳴鍾。或大或小。逐室置之。而至一處有若梅龕而高者。額有琉璃竇。竇大如月。時至則有一鳴鳩出在竇中。應時而鳴。亦有數依甲己子午九之數。鳴了還縮首而入。甚是奇怪。又有自鳴樂。亦類梅龕狀。有人挈條轉樞則音樂大作。絲竹金石。轟轟迭奏矣。俄羅斯國人十年遞留。其人白面黃髮。鼻削而高。目深而黃。長身八尺。閱十餘胡。大較同然矣。左右多有書籍。而皆橫行。書籍字不可强曉。中國經書亦雜置之。審其國俗則所謂天主學外無他學矣。渠書中或有以中國字翻謄于紙頭。看不過數三行。明是異端也。意者其學非特此胡。西南遐陬。初不知吾道。已自西洋等處。無處不然。蓋彼胡之居館也。以其俗尙之如是也。故爲敎中國之書。限十年二十人交遞居之。習以中國文字。欲令歸國傳之。使遠方知有聖人之道也。言語文字。大與中國人不侔。則非此居館之法莫可敎曉矣。大是化人之良規矣。歷覽至一所。扁鎖謹嚴。使之啓鑰而入。外間有隔障。皆以異木雕刻而成。片片皆畫人散髮。室中穹崇。四築以甓。圓窓交映。皆用琉璃。開其障入于內間。主壁掛一死人。蓋壁上付十字木板。人之頭上及四肢。竝下釘揭之。若車裂之狀。宛然是玉骨人。皮肉爪髮十分如生。通身赤裸。眞假未分。而自頭至足釘處。逬血紅鮮淋漓。而看其面目。若方未冷矣。眼猜神慘。殆難正視。且室中多沈檀用材。香久不泄。又點風不入。陰濕成臭。宛有血腥。惡心不能定。悔其偶到矣。馬頭問其由。館胡云。古有耶蘇。乃西方神聖。道學高明。靈變不測。以妖誕爲罪。被中國如是刑死。西人悲慕而廟奉之。依樣塑像。自後西人皆被髮徒跣。因以爲俗云。而儘覺邪學輩不畏刑死之說。良以是也。而正陽門外道中。有被髮跣行。蒼髥俊骨。氣稜稜無貧戚之容。手持柳小筐。歷肆而行。望門一聲。人爭投錢。猶恐後之。到處紛紛。須臾滿筐者。必似西方人。而人亦以通財之俗待之。故如是耳。因過一室。拿筆詰之。有胡甚長大多髥。據椅而坐。自稱康保錄。居館八年。年爲六十三。其國爲二萬八千里。二年後歸國。數年始達云。問其四界則答云。南傍中國。東界日本大海氷海。北界西洋。西界回回云。以輿圖考之。俄羅在流沙以外極邊。在天地西北隅。正乾亥方。則此胡所云全沒方向矣。胡以其書進之。余乃却之。渠曰。我之王公大人及道德高明者。皆讀此書云。再以蘋波一器楂果一器供之。各嚼一二顆。以淸心丸西草等物與之。胡以不食謝之。待吾人頗重愛之。出入施禮揖者。其人物皆久客遠離。自有孤另悲悶之色。無貪狠鄙野之氣。但俗尙駭惡。安得使中國之敎。一革其風也。爲學極異。絶不可近。又天主堂極駭慘。不可觸目。擬於東歸之日。丁寧付入京之人。愼勿令投迹于此館耳。宣武門內。城東邊城下路傍。又在西洋館。天主堂在焉。外看而屋制絶奇。倍大於玉河館。多有異玩云。而自我國辛酉邪獄之後。東人無入此館者云。俄儸斯是華音於羅凘也。我東所云石鏡於里衰者。必是俄羅斯所產。極厚琉璃。而以訛傳訛而然。
===二十六日。甲午。===
夜自二更大雨。至朝而霽。飯後雇車往琉璃廠。訪張縣令家。張名深。號茶農。江蘇鎭江府丹徒縣人。庚午解元。曾爲咸安宮敎習官。日前爲山東省博平縣令。七月廿五六。將發程治任。方張拿筆敍談。俄而一客入座。與張相揖。又與余相揖。共就椅坐。張書示云此爲張亨甫先生。大名士也。又旁書名際亮。福建人。詳問家鄕。卽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是福建之西鄙。地接江西省矣。仍通姓名。主人又書示云。亨甫詩集甚富。余書未或許覽。客云。現在付梓人開雕。尙未畢工。余問不是擧人。客答却不喜看擧生書。余問擧業外。另有進身之學耶。客答無有。但服習經子諸史百家言。求其無媿通籍而已。身之進黜。是有命焉。余曰。高士高士。答高字何敢當。士之道固如是矣。余曰。非官非擧然後。可謂高人達人。畏友快友也。蓋亨甫是鄕貢孝廉生。卸不得擧業者。特其言如是耳。余問主人那時還京。答還京不可預言。一作外省官。大約終于外省者多耳。余曰。正然則外官是不好的榮途也。主人答外官升遷。亦有至一二品者。特外官之一二品也。客曰。外官一二品則朝中之宰相。尙不是過也。本國人固多願爲外官。以政績可以及民也。本國蓋無中外之分。不同唐宋人。蓋自明已然矣。余問內朝滿漢殊用否。客答有同有異。問同甚異甚。曰。滿人兼習文武。文可爲武官。武可爲文官。大抵習武爲長。漢人則文自文武自武。不爲互官。習文爲長耳。亦有武而爲文官者。如今之陜甘摠督楊太保名遇春,楊淸恪超是也。間代一見矣。余問入京來。竊有規規管見。蓋上國延祚久遠。制度範圍。薄海宏大。而但不用先王禮樂中國衣冠。是未忍捨舊而然耶。朝著不欲語到耶。列朝來有金石成規而然耶。客答改制度易服色。我朝重禁。朝臣有奏請者斬。此亦是天數也。又有戒于前者。魏改漢制而亡故也。末乃書云。此語見俗儒。幸無問及。又書本日有事且蹔別。另日可至弊寓。再談否。以不便徑造使館也。余云。貴寓在那裏。當委進。答云。在順城門外西河沿粗旗庙。卽大隱禪院。明後日皆得暇在家。留一名片。可付看門者問之。卽引接矣。呼所帶。僅出一紅紙與之。紙大如掌而差小。刻字墨打張際亮三字。上打小期字。時張有兄喪服未除故也。順城門。卽宣武門也。此俗無此爲信則不許通客也。余乃受而藏之。客乃揖而出。主人年四十八。多與我人相交。今行中多有傳書來矣。人甚博雅。筆畫畫法。多有貨者。見方左右書籍。狼藉無次。束裝旁午。人客來去。酬接不暇。余亦揖出。主人出門送之。中州之人待客之禮。雖甚親熟者。見必揖拜。出必送門。無如我俗之慢客沒禮矣。客是三十年紀。文翰如流。淸標動人。話未移時。無意相捨。儘南中佳士也。聞漢人皆旅遊于外城云耳。
===二十七日。乙未。===
晴。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申。===
晴。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酉。===
驟雨旋霽。飯後騎往西河沿粗旗庙。卽張亨甫所寓也。以所携紅紙。出與門者。是向日所約者也。俄有一卒出迎。引至最後一堂。亨甫在矣。相揖而坐。徐索筆硯。始敍寒暄。余云。日前茶農座上。獲接淸儀。歸甚耿耿。所以委進。主人曰。鄙人乃淺學後生。無甚識解。然竊聞貴邦尙文學有素。故正欲一談。倘有未諳忌諱處。章句罪也。仍指壁間一隻長紙題七言律詩者曰。此是弊處老前輩名下士也。字佳不佳。余乃仰面。末看一過曰古奇透畫。俄有一儒在傍。相與接言。彼曰。敝姓陳。名方海。江西人。年三十五。余以姓名年紀答之。主人又書曰。字伯游。壁間有詩。余乃審之。卽片紙細書五言古詩及七律一首。甚蘊藉可愛。頻類其人矣。看了書曰儘高手。陳曰。甚媿淺陋。余曰。諸稿幷可奉玩否。主人曰。有刻本。已爲友朋取去。現有未刻之本耳。卽入寢內。搜出一冊。陳又忙出外。持開刊一紅紙七律八首而來。卽入京時道中作也。涉看張稿。都是詩律。老練精工。無刻薄峭險之氣。儘是早年高手。不覺自失也。余曰。纔得一臠。全鼎可知。但不免爲一種苦海人意想。未知甚故。詩中多有悽楚故云。答云。生孩六月。慈母見背。十三而孤。諸兄早卒。伶仃一身。以讀書爲謀生。故多噍殺之音。亦竟使然也。余曰。良有然也。可恨可恨。又看陳作看了。書示云以淺見言之。眞蘊實精工矣。陳乃辭以拙拙。陳問貴邦十三經。較內地異同何如。余曰。同。又問貴邦取士定制何如。余曰。及第科試論策賦表。明經背講。此乃大科也。進士科試經義。四書疑辨。詩賦及小學講。乃小科也。另有武科試取。各技科目外。亦有經學宿儒及修行人貢薦。又有蔭補。承襲仕路。卽爲謂之南行官也。陳曰。背講係用註疏耶。曰。然。陳又問到次幾次。曰。初行。曰。幾時廻程。曰。八九月間。曰。以後仍來否。曰。今適偶然耳。張問貴國寒暑氣候何如。曰。北京寒暑似浮矣。又問貴國幅員。可得聞乎。曰。長四千餘里。闊二千里。曰。貴邦史書所載幅員官制仍舊耶。宋時日本屬于貴邦。今何如。答幅員無增損。官制不無沿革。日本不係。又問彼時修契丹及宋朝貢。何以支持。以令較之。似宜更富庶矣。答邇來內朝殊遇。不侔疲奔之時。然富庶則恐未也。又云。中外一軆。上下康樂。則吾輩與有福焉。陳又問與日本通好否。文交如何。曰。不與通好。文交亦無所聞。余問主人曰。散文無有。主人寢內取一冊子來。展看之。或詩或文。其中有述他人詩集序者。乃知主人之爲孝廉擧也。余問捨家而旅。有甚所幹。答云。乃前科乙酉拔貢。玆在此應鄕試。中擧人之後則由進士出身。不中則可由此得七品官出去。故在此也。擧人是解元之一名。貢法十二年。每縣擧取一人。拔一縣之英。貢之朝廷。天子親考一次。不取以後聽另考耳。余問以文藝居拔耶。答先論敦篤品行。再試文藝。再試經術策論。再試楷字。問考試當次。正在何年。曰。明年。蓋孝廉貢則自鄕試之。入選之後則赴京試。可以拔解爲擧人。一解之後則連赴進士試。凡鄕貢入選則雖不中進士。必做外官云。而聞今八月試士貢院。明春會試。如我國子午卯酉大比之法。主人問貴邦通海道。知福建之臺灣乎。余曰。自一都耶。曰。府屬也。四面皆海。六千里寬。日本,琉球,英吉犁。皆往來貿易。前明之倭國也。本朝歸爲郡縣。屬福建省。爲臺灣府。轄六縣二廳也。聞內地之山東,登州,靑州。對岸卽貴邦也。而禁不許行。此行從遼東來耶。何地登內地之岸。貴邦何地登舟。水程約多少里。陸行多少日。有陸地可由否。考古時貴邦離遼東甚近。今去鴨綠江多少里耶。卽如內地人不奉使至貴邦。作何相待供給之耶。送令還內地耶。尙二敎之。答登萊是弊邦西南海之西南岸。登萊上放舟。一風可泊於敝界。自我入京。非舟而陸。自灣府義州越小江。卽是鴨綠。自後則連行陸地。所經乃遼東城,瀋陽,山海關,薊州,通州也。使行外他國人過者。不過漂海之人。凡係漂者。所過列州縣。皆供給有例。若中國人則送至京。俾致還鄕。無自敝國直還之例。海外人不管中國者。自海路泛還。曰。然則我輩欲來一遊。竟不便矣。余曰。有月窟禹穴之意耶。曰。台灣府系福建。而福建人至彼處。亦須官給照驗。始準渡海。歸時亦由彼處官給照驗。至他邦則更虛矣。又云。內地近年有人至貴邦否。余答或有泊人。無緣相接。奉使來者。相通有禁。故未曾一接內地人。或者路上看過。脉脉而已。仍問由海至敝邦多少道里。張云。海道以一百二十里爲一更。大約三十餘更。然又自敝界至台灣。尙有十二三更耳。余曰。殆至六千里也。敝邦雖是遐陬。亦稱小中華。彈丸之中。殆多名勝。答貴邦史冊上。儘多名勝。至于人物。亦自不乏。所以欲一行耳。然我朝非奉使命則不得往。非同唐宋元之無禁令也。余曰。可欠可欠。又問內地幾時曾通使貴邦。余答內朝出使。非有奉勅則早晩未知。又問貴邦來使。亦有內地人交遊否。余答無有。又問內地使來者。皆通人否。官居幾品。姑可奉使。有三再來者否。余答不必皆通達有稱者。正使一品。副使二品。書狀官堂下四品。皆選文官。譯官輩自有別歧。其外從人。或士流或吏胥。下至馬頭牽卒等共二百餘人。鄙之入京。亦値隨槎。計出附驥也。陳問歸國當敍功否。答只一遊計。張曰。使行來。耗費必多。供應實煩矣。余答奉表入使。費了五萬銀兩。迎勑支使。殆近十萬餘。相顧夥。張問貴邦勝境何處爲最。名山大川有幾。余答金剛山有聞天下。餘外則樓臺江山間間有之。又問箕子尙有後裔否。曰。自有。曰。貴顯耶。曰。顯用之。但無位高者耳。仍問貴省內名勝某某。未詳坤輿。第畧敎焉。答曰。西北皆山。東南皆海。可戰可守。漢唐皆獨霸之國。自宋以來。楊李朱三先生後。文敎大通。頗富庶。大略濱海之省。頃所以問海道通否。意欲由台一至貴地一行耳。問山是何名。曰。武夷天姥。此乃洞天。福地漁梁。天下十大名山之一。以外則鼓山烏石等類。不可擧數。余曰。九曲櫂歌。洋洋盈耳。曾聞南中多是陸學云。故試問貴鄕士流。朱乎陸乎。答陸是江西。朱是福建。然講學爲聖人之徒則一也。但陸高明處多。朱篤實處多耳。甲乙何如。曰。學陸者流爲禪。學朱者弊少。若二先生之學則亦似朱爲勝。余曰。末流相攻云。然否。答此弊前明有之。至本朝則不相攻矣。又問貴地有禪僧否。余曰。有。乃士流之外道也。士而禪者絶無。主人曰。本朝亦無習禪之士。又曰。九曲櫂歌。是朱子之詩。朱子家在武夷。余問尙有一二遺躅否。曰。全在。曰。絃誦咸萃否。曰。本地人在彼讀書外。另有書院。供給讀書。乃出國家重文崇道之意也。又問待客之羞。以何物爲重。余答茶酒爲常。其外別供。隨辦無定。又問食物無禁忌及諱陳設者耶。餘常吃米吃麪。余答食品無禁忌及諱。大槩飯爲主食。一日三四供。在家者亦如之。待客之羞。或飯羹餠麪魚肉果品。饌法隨能否多寡。答與內地風俗一例矣。又云。初四日煩再顧。不知我們可至使館否。余答臨館通報則顚顚倒倒。如其難便也。則館側有閑地。似刹似廟。曾屢風乎者。會此不妨。鄙亦再扣非難也。時方過申。驟雨方集。乃書示云。語未終而雨欲下起了。主人云。已令人買點心去了。且坐一回。且雨暴至。坐一回雨歇了。始可行。否則全衣皆濕。余云。差遲則恐貽主人憂。答云。雨卽下矣。雨後再行不妨。不得已更坐科。余問內地朝貢之國爲幾。答琉球,日本,安南,英吉犁以外。不常至。蓋日本本不入貢。而張以台灣之入貢。認爲日本也。主人問日本幅員。何如貴邦。其人情風俗同否。相侵伐否。答不過海中一島。幅員恐未及弊邦。人皆淺儇。僧人知書。專尙兵器。詳則未也。頗久無釁。又問相去約多少水程。余答水路六七千里。余問入京或聽倡戱。而其音節噍殺。閭巷之曲。與廟樂御樂歌頌等律不同而然歟。答內城演唱多西人。其聲乃西方商聲也。外城多南人。然其聲皆習羌胡之調。樂皆胡樂。入廟之樂。自然不同。亦無唱戱。又問貴國庶民之家。以何作生業。有恒產否。仕宦須世族耶。亦有草茅寒素耶。有頃以三貼餠供之。喫了。答士農工商。皆有所業。但士最無食。答士無食則作何謀生。余答以仁義禮智食於人。非畫墁求食也。問亦敎讀否。應試之外。又作何事。另有上給田產否。曰。敎讀謀生。俗亦不數。應試不做則無進身之路。蔭仕百不一二。亦無給田。商賈則永羞永羞。做農不拘。曰。士不作商賈。抑國中不貴商賈耶。曰。不重利故也。曰。此勝于內地多矣。又問使館在于何處。想系城內耶。余答正陽門內東邊城底。會同四譯館是也。陳問國姓今數百年矣。前朝是何姓。見宋時國王皆李姓。豈以國戚後遂有其地。抑中間便有一代耶。答本朝延祚四百餘年。前朝是高麗王姓。張云。改日幸來一敍。答云。再圖一穩則幸幸。那裡更會。答儘可再來弊寓。仍相別而歸。時驟雨旋霽。日已向昏。主人出門送之。爲出一僕。俾導前路。陳生乍語先出。不得敍別。意者與張同館異室也。燕法日墜閉城門。正陽門早先下鑰。由宣武門歸館。宣武門一隻已閉了。較我法時未早烽矣。閉門之時。門卒鳴小錚。長呼如歌唱焉。日暮到館。
===三十日。戊戌。===
晴。方物車四五日前始入來。今日進呈帑庫。余亦爲看闕制。由東華門入闕。庫在東廡。納物于各間。觀太和殿。卽天子之正堂也。後有中和殿。又後有保和殿。宏麗瑰壯。制度方直。恨未窮觀諸處矣。雕墻彩甍。露頭藏面。延行穹邃。似多瑰觀。而末由一覽矣。午後騎還。中路雇車往隆福寺觀場市。先看禽鳥花草。次看列肆。刹門以內。都是賣買處。物無不有。繞佛堂循廡而行。自東逶北。西折南轉而出。終有一肆。大木床及左右鋪置者。都是人之齒牙。殆過十斗。不覺失笑矣。槩以抽人病齒爲業索錢者耳。寺刹廣敞。而別無他觀也。暮還于館。
==七月==
===初一日。己亥。===
晴。是日卽太庙秋享也。天子自海甸入來。方親祭。出還宮時。我三使祗迎祗送。余亦隨之。凡白衣者不得在駕路之側。而向於海甸。渾失瞻望。必欲一觀天子。借着譯員官服雙鶴黑團領。烙桐品帶。帶鉤之存者十未八九。破破黑靴。色脫而黃。重紗烏帽。紗脫漆落。卽一部油紙帽也。帽寬頭尖。馳馬簸身則帽兒東傾西側。混頭是碎竹絲也。笑極笑極。日未雞入東華門。由天安門端門至午門外。以我法揣之則時方動駕。軍卒之呼應。火炬之照耀。諠聒雜遝。必至夢騰。而門外道中。赴闕車乘。迷離一燈。點點絡續。車輪馬蹄之聲。隱隱在耳。他無火光。闃若無人。少憩于一所。時至出坐于午門外磚庭。俄頃五鳳樓中鼓聲鼕鼕遠聞。旋見羊角燈殆百數。一時擧火。立在午門前。挾正路植標縣之。他無燈炬燎燭。俄有淨鞭一聲。非金非木。而霎然有響。聞四面瞥然唱喏。俄而黃涼繖出門照空。望之傘柄上曲蓋。應華蓋星之曲柄云。前騎畧過。乃有黃步輦出。輦軍皆着紅周衣。輦制甚輕便。左右附以琉璃。亦無輦座明燭。暗中過去。今來又不見天子之面。心切憤恨。從騎隊隊馳去。他無儀仗等物。還內時日始曙。始見天子不過電面。未得其詳。但黃面上廣下陜。短鬚無髥。頤長細眉。大口齒落。身長背僂。軆纖骨秀。聞眼光射人。而恨未之見也。扈從臣僚。較出時倍多矣。日明望之。自午門外至端門。循墻下左右排立者。盡是衛屬。幢蓋繖扇旗幡鎗劍旄鉞之屬。迫有簇立。又有三雙法輿。分在門外。輿極高大。三面承以紅漆木梯。上造坐榻。鋪以繡氆氌。屋用金雕龍凰。周以綵欄。流蘇四垂。駕以馴象云。今見不過一矢之地。而午門以內端門以外。其侍衛排立。亦似一般矣。始知天子威儀。不翅百倍於小國。而始若寂然。終見如林。則其紀律之嚴肅。自可知也。不覺吐舌矣。端門外東邊有門。揭以太廟街門。乃知太庙在其中。入其門而望之。中極廣遠。路傍周列紅燈臺。欲前進周覽。而禁止不得。
===初二日。庚子。===
末伏。晴。張孝廉有辰巳交來訪之示。而竟無跫音。可訝也。留于館。
===初三日。辛丑。===
夜大雷雨。朝霽。晩又霏洒。午後及夜大霔。留于館。
===初四日。壬寅。===
晴。午後驟雨。雇車往粗旗庙。訪張孝廉。坐定。陳伯遊以一律詩持贈。余乃展看珮之。答以才短應鉢。從當奉酬。張請余偕往觀倡戱。屢辭不獲。俄有吳雅繼至。同與出門。張已爲備一車。余獨車居先。彼三人幷乘而後。至一所。卽戱樓也。戱且與前看者大同小異。戱可觀而語難解甚。宛然其交鋒之戱。鎗劍閃鑠。非手法之精熟者。末由如是踊躍。觔斗滾滾。交接之際。不覺𢥠𢥠然。至午時。樓外已雨滂沱矣。余欲先起。連被苦挽。要向酒家。余書示云。中州士大夫入酒家不拘耶。答云。無拘。余乃與張同車。而觀戱之際。有蔣生敍話同坐。因與陳吳幷一車。至酒肆飮紹興酒。酒而淡如我淸酒而味甚劣。小一壺直錢一兩。一壺卽兩小盃也。大抵北京盡是燒酒。毒烈難强。故以此爲彌。且以遠致之故。價貴品高。以待客之上飮。同呑七盃。迫暮入宣武門。歸時張復爲之出車以送之。力辭不得。且其誠款不可孤負。故仍安之。
===初五日。癸卯。===
夜大雨。至朝不霽。似有潦意。留于館。
===初六日。甲辰。===
===初七日。乙巳。===
===初八日。丙午。===
===初九日。丁未。===
===初十日。戊申。===
===十一日。己酉。===
===十二日。庚戌。===
===十三日。辛亥。===
===十四日。壬子。===
===十五日。癸丑。===
===十六日。甲寅。===
===十七日。乙卯。===
===十八日。丙辰。===
===十九日。丁巳。===
===二十日。戊午。===
===二十一日。己未。===
===二十二日。庚申。===
===二十三日。辛酉。===
===二十四日。壬戌。===
===二十五日。癸亥。===
===二十六日。甲子。===
===二十七日。乙丑。===
===二十八日。丙寅。===
===二十九日。丁卯。===
==八月==
===初一日。戊辰。===
===初二日。己巳。===
===初三日。庚午。===
===初四日。辛未。===
===初五日。壬申。===
===初六日。癸酉。===
===初七日。甲戌。===
===初八日。乙亥。===
===初九日。丙子。===
===初十日。丁丑。===
===十一日。戊寅。===
===十二日。己卯。===
===十三日。庚辰。===
===十四日。辛巳。===
===十五日。壬午。===
===十六日。癸未。===
===十七日。甲申。===
===十八日。乙酉。===
===十九日。丙戌。===
===二十日。丁亥。===
===二十一日。戊子。===
===二十二日。己丑。===
===二十三日。庚寅。===
===二十四日。辛卯。===
===二十五日。壬辰。===
===二十六日。癸巳。===
===二十七日。甲午。===
===二十八日。乙未。===
===二十九日。丙申。===
===三十日。丁酉。===
==九月==
===初一日。戊戌。===
===初二日。己亥。===
===初三日。庚子。===
===初四日。辛丑。===
===初五日。壬寅。===
===初六日。癸卯。===
===初七日。甲辰。===
===初八日。乙巳。===
===初九日。丙午。===
===初十日。丁未。===
===十一日。戊申。===
===十二日。己酉。===
===十三日。庚戌。===
===十四日。辛亥。===
===十五日。壬子。===
===十六日。癸丑。===
===十七日。甲寅。===
===十八日。乙卯。===
===十九日。丙辰。===
===二十日。丁巳。===
===二十一日。戊午。===
===二十二日。己未。===
===二十三日。庚申。===
===二十四日。辛酉。===
===二十五日。壬戌。===
===二十六日。癸亥。===
===二十七日。甲子。===
===二十八日。乙丑。===
===二十九日。丙寅。===
==十月==
===初一日。丁卯。===
===初二日。戊辰。===
===初三日。己巳。===
===初四日。庚午。===
1h3hbpf4459qmdp7t7h8g7hggaohnw4
2171186
2171178
2022-08-11T09:10:26Z
江常哲
94446
/* 七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往還日記|times=|m=|d=|previous=[[../路程記 |路程記]]|next=[[../歷覽諸處 |歷覽諸處]]|type=|from=|notes=}}
==往還日記序==
大淸道光八年戊子。討平回疆。<small>{{Blue|在西域。距燕爲二万四千餘里。}}</small> 國家差進賀使入燕。正使南延君。<small>{{Blue|球}}</small> 副使參判李。<small>{{Blue|奎鉉}}</small> 書狀官文學趙。<small>{{Blue|基謙}}</small> 余以醫兼裨。隨正使而行。<small>{{Blue|副使伴倘幼學白漢鎭。字仲紀。年五十五。裨將▣▣▣。書狀伴倘幼學李𡩄在。字景學。年二十六。裨將李壽民。}}</small> 正使伴倘幼學金老商。字成汝。年四十五。金魯榮。字季實。年四十。
==戊子年四月==
===十三日。壬午。===
晴。飯後發行。騎迎華驛馬。馬頭孫命海。<small>{{Blue|居中和}} </small> 出昭義門。洪英之携酒作別于此。金同知輔天,李僉知良汝,韓元敏。<small>{{Blue|致訥}} </small> 其弟子誾。洪致宜。<small>{{Blue|義植}} </small> 金季承。<small>{{Blue|廷謨}} </small> 梁歧文。<small>{{Blue|學周}} </small> 堂姪仁植,義錫,禮錫,甥姪錫九諸人踵至。因數語而分。家兒輩及崔穉叟,韓子誾幷隨余。而行四十里。宿碧蹄館。<small>{{Blue|高陽政堂}} </small>
===十四日。癸未。===
陰。細雨浥塵。晩發行四十里。宿豐樂軒。<small>{{Blue|坡州政堂}} </small>
===十五日。甲申。===
晴。早發登花石亭。<small>{{Blue|栗谷舊宅。在臨津東。}} </small> 渡臨津。行四十里中火于近民堂。<small>{{Blue|長湍政堂}} </small> 仍行四十里入松京。宿乃成堂。<small>{{Blue|開城府椽吏廳}} </small> 翌日分崔穉叟及諸家兒。但子誾以遊覽事雇馬。往于成川。
===十六日。乙酉。===
晴。行三十里。歇于靑石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金陵館。<small>{{Blue|金川客舍}} </small> 又行三十里。抵東陽鎭牧軒 <small>{{Blue|平山政堂}} </small> 止宿。主倅尹。<small>{{Blue|勉鎭}} </small> 卽爲出見。待以內饌。
===十七日。丙戌。===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蔥秀館。又行五十里。抵龍泉館 <small>{{Blue|瑞興政堂}} </small> 止宿。
===十八日。丁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三十里。宿洞仙館之琅玕軒。<small>{{Blue|鳳山政堂}} </small>
===十九日。戊子。===
晴。踰洞仙岺出洞仙館。抵黃岡燕嘉樓 <small>{{Blue|黃州別館}} </small> 止宿。是日行四十里。題五律一首。
===二十日。己丑。===
晴。留黃州。是日登月波樓觀劍舞。又登齊安館之太虛樓。上撫劍亭。暮還。
===二十一日。庚寅。===
陰。早發行五十里。中火于育物軒。<small>{{Blue|中祕政堂}} </small> 仍行五十里入平壤。宿于練光亭北民家。
===二十二日。辛卯。===
晴。留平壤。午後拖舟上浮碧樓觀劍舞。移憩于永明寺之得月樓。又上牧丹峯。望乙密臺箕子墓。由長慶門。暮還于次。題七絶一首。
===二十三日。壬辰。===
晴。留平壤。往箕子庙瞻拜。由東門觀井田舊跡。仍往閑似亭。亭在外城南。卽村秀肄業之所也。所携妓樂方張。有一人赤足短弊衣。頂驄方冠。被酒入而欲爲參席。爲下輩見搪。遂不得志。因索酒。金芝叟手自酌之。乃立飮欄外。飮了張舞。踴躍蹲蹲。不覺噴飯。而聞儒業之人。近作酒狂云。少時乘小船來練光亭。喫晝物。陪使道往宣化堂後別亭。觀釖舞聽優倡。乘昏歸次。
===二十四日。癸巳。===
晴。風氣不佳。行塵可惡。行五十里中火于安定<small>{{Blue|順安}} </small> 雪波樓之製錦堂。又行六十里抵肅川海晏樓之時雨軒止宿。衙軒雄新。爲列邑之最。觀稼樓。卽其南廠也。
===二十五日。甲午。===
晴。行六十里宿安州。入安西門。迺淸南樓。歇于淸心閣。仍上百祥樓。望淸川江。題七律一首。次板上韻也。
===二十六日。乙未。===
微雨。留安州。招玉香妓聞歌。其女年十二。亦知歌舞。
===二十七日。丙申。===
晴。晩有風。發行出玄武門。過七佛寺。渡淸川江線浦博川津。兼行五十里。中火于嘉平 <small>{{Blue|嘉山}} </small> 之高淸樓。是鄭公殉國之地也。午發。踰曉星岺,頻踰岺。過納淸亭,梅川橋,五龍浦橋。入新安 <small>{{Blue|定州}} </small> 南門。館于定遠之琴嘯軒。是辛未景賊抗兵之所。不覺扼腕。而路過戰場。往事黯黯。止宿于外堂。距中火所爲六十里也。
===二十八日。丁酉。===
阴微雨。行三十里。過永淸橋。入永久堂。<small>{{Blue|郭山郡衙}} </small> 又行五十里。抵宣川倚劍亭止宿。
===二十九日。戊戌。===
阴。行三十里。過朱明門。卽東林山城南門也。踰左右岺。出鎭西關門二十里。中火于鐵山站車輦館。又行穿西林山城三十里。止宿于龍川站聽流堂。堂前有溪。溪上有亭曰天淵。北邊三奇石壁。鐫聽流岩三字。淸流小亭。足堪一憩耳。
==五月==
===初一日。己亥。===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所串小華館。又行三十里入龍灣。海東第一關。卽義州城南門也。止于來宣閣。
===初二日。庚子。===
晴。暮微洒雨。留義州。撥便付家書。
===初三日。辛丑。===
朝微雨晴。留義州。登收功樓。<small>{{Blue|義州城西門}} </small> 見百日院官妓馳馬。再登統軍亭。降登聚勝亭。轉登近仁門。<small>{{Blue|城小東門}} </small>
===初四日。壬寅。===
晴。留義州。見家中平書。
===初五日。癸卯。===
雷雨乍霽。留義州。
===初六日。甲辰。===
晴。留義州。午後乍有風雨。携數妓登統軍亭。乘暮扶醉而還。
===初七日。乙巳。===
晴。留義州。再明日。卽發行之日也。修整行裝。心懷正怊悵。
===初八日。丙午。===
晴。留義州。登統軍亭。明日是越江之日也。望見野水縱橫。胡山重重。渺渺一身。飄然遠出。似豁似悵。非興非愁。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顧狂率癡人浪子。或歌或詩。且進杯中物。本日意想。正道盡不得矣。倒載而還。
===初九日。丁未。===
晴。早朝以涼戰笠靑掛子。騎出南門。繞東城轉北而西。涉別江。舟渡鴨綠江中江三江。穿大野蘆檟之場。直西前進。回首東望。統軍亭一面。旋轉不已。須臾而隱。江邊有草幕數所。卽彼甲軍戍者。出門望塵者。見甚醜劣。常見中國人頎長休休。有勤實之態。而此戍卒或長頸而細。薄鼻而潺。衣色不齊。擧止不似。似聞彼中往戍者。以銀雇送。則戍此者應不過此箇人物矣。是日行三十里。班荊露坐于九連城午飯。路傍見頹城餘痕。<small>{{Blue|九連城。古鎭江府。}} </small> 又行四十里。露宿于溫井坪。義州軍護送至此。先期七八日設幕穿竈。樵採以候之。鴨綠以西至栅一百二十里。爲交界之地。故人民不居。山林等棄。草長過丈。道路無緖。樹無松柏。秋冬之間則獵胡縱火。草盡燒爇。春又茁長云。夜來頓次軍幕中。以重白木爲幕。屋下作溫突烘之。尙有溫氣。對燭曲肱。離愁轉深。出而望之。幕廬累累。八方爇薪。火光照夜。喊聲鑼吹。警夜申嚴。義州鎗軍。巡繞號令。成一左次。殊可鼓興。頓覺出塞之味也。微月蒼蒼。空山低垂。異鳥怪獸之聲。時時入聞。此等境界。亦所初經。不能詳錄。
===初十日。戊申。===
晴。朝付家中書。發行過金石山蔥秀。幷行五十里到栅外。露坐樹陰午飰。入栅門。鳳凰城將來坐栅內。遂開門驗入。入門之法。不得騎入。遂下馬步行。纔入旋騎。抵民家留宿炕中。栅門蓋列植一丈木杠。不過折柳樊圃。而門一間巋然而在。覆以草茅。許入卽閑。此乃法有所在。應文而已。而栅隙出入。雖馳馬驅車。未可掣碍耳。纔入栅內。罐酒肆茶鋪。排置顯殊。屋宇器什。精緻異常。草屋蓋法。亦異我俗。短折茅草。循鱗相積。從梁至簷。元無一草之參差。直如一刀翦削。以石灰塗梁。完厚精妙。二十年一易草云。其瓦覆者。瓦片絶小。不過東瓦之半片。只以女瓦俯仰蓋之。或不用俯瓦。只用仰瓦。以石灰塗縫。見甚不類矣。聞以雌雄瓦鴛央用之。國制有禁。非公室及寺庙則不許用之云。屋無周曲之制。或有曲屋。而必各自結搆。不爲連接。若東有一字屋。北又分作一字屋。每每如是。自栅至皇城。屋制擧皆如是。重神崇佛。爲第一風俗。若一民之家。幷有家庙,關庙,火神庙,佛庙。家家盡然。家而有一家之庙。村而有一村之庙。邑而如是。國而如是。大是惡風也。
===十一日。己酉。===
晴。留栅。
===十二日。庚戌。===
晴。付家中書。發行三十里。中火于鳳凰城。鳳凰城蓋平地方城。築以甓甎。厚至十步。上有層門樓。細窓丹雘。城內稠密。肆廛巿閭。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雖庶民偏戶。全無素題糞墻。無處不然。入栅以後。到處觀者堵墻。下馬之際。闐門塞道。紛走雜遝。愛玩不已。多有厭苦之時矣。又行五十里。止宿于松站。
===十三日。辛亥。===
乍雨旋止。行二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三十五里。止宿于通遠浦。<small>{{Blue|古鎭夷堡}} </small>
===十四日。壬子。===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三十里。止宿于連山關。<small>{{Blue|古鴉鶻關}} </small> 是日夕。親忌也。罔極之懷。有倍他辰。
===十五日。癸丑。===
晴。踰會寧岺。行四十里。中火于甜水河站。又行踰靑石岺小石岺三十里。止宿于狼子山。兩岺皆峻岺。較洞仙岺不翅倍之。店胡磨墨携紙筆。來懇書字。余與金芝叟副其六幅紙二張。是日親忌行日。無對人接語之心。店胡之懇書甚苦。
===十六日。甲寅。===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王寶臺。午發行三十里。入遼東城東門出西門。歷關帝庙。過白塔。遼又鳳城之數倍。又行十里渡太子河。止宿于迎水寺站村舍。自栅至此。謂之東八站。遼城北五里有廢城。卽舊遼東也。掌鎖者 <small>{{Blue|店主人呼之稱}} </small> 以五幅紙懇字。與芝叟副之。
===十七日。乙卯。===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瀾泥堡。又行二十五里。宿于十里河堡。橫縱江河。數里一涉。無如昨日之水厄也。店胡以大幅白露紙懇字。與芝叟分應十八幅。遼東以後。土皆塗泥。絶無沙石。
===十八日。丙辰。===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白塔堡。所謂白塔。卽遼東白塔之十一也。午發行十里。觀三義庙。舟渡渾河。入瀋陽城。卽盛京省奉天府也。幷行二十里。止宿于城內南邊民舍。瀋陽凡百。倍蓰遼東矣。登文昌閣。有文昌神座閣。乃二層樓。卽藏經閣也。在太學中。有敎授陳亮。副貢生也。湖南省長沙人。距燕爲六千餘里。儀止淸雅。文識頗優。字軆甚嫺。筆談未幾。苦爲行事迫促。悤悤而別。殊可恨也。
===十九日。丁巳。===
晴。出瀋陽觀願堂寺。佛宇甚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永安橋。又行三十里。止宿于白邊城。自此平樑屋比比有之。而雖塗石灰甚堅。久雨則水必添漏。內有床床之痕。勢所必然。外面亦不似矣。今日之行。見薊門烟樹云。而非春和暖晷。則無所見云。
===二十日。戊午。===
晴。暮風。早行三十里。中火于孤家子。又行十里。舟渡周流河。過巨流河堡。觀方城有四門。門有層樓。行二十五里。止宿于新人屯。
===二十一日。己未。===
乍陰乍風。行五十里。中火于白旗堡。又行三十里。止宿于一板門。
===二十二日。庚申。===
乍陰乍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店。午發。登月峯望四野。平曠無邊。而北望有山周遭。遙遙西馳。此爲山河''(註:疑誤書海字為河)'' 關正脉云。仍行二十里。宿于小黑山。自此向南而行。日熱太酷。令人背炙殆難耐也。
===二十三日。辛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中安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廣寧站。是日路見三罪囚車載東去。其中赭衣者乃死罪。方往瀋陽勘處云。以鐵紐繫頸及肢軆而行。含烟竹嘻笑。略無戚色可惡。而赭衣漢又是面目凶獰矣。店主馬姓胡。燭下筆談。卽進士文林郞之孫。問所讀。答云五經唐宋八家文。卽口拈經書句語而試詰之。太半不省。至善敹乃甲冑。始瞭然口念。果是讀書者耳。掌饋者是戴姓。而馬爲中表兄弟。似是同居矣。見其卓上露置主櫝。使之啓。初無難色。雙奉移置于床上啓之。是雙主合櫝。柳載春 <small>{{Blue|卽使道隨廳傔宗親府書吏也}} </small> 讀其題。卽顯考戴云云。顯妣戴云云。蓋官號封氏。而瞥然看過。仍卽閉之。不可詳悉矣。顯考戴云者。別無可疑。而顯妣戴者。究不得也。乾東坤西。蓋以東爲上。傍題則與我俗無異。木主造㨾不類。高太長廣太陜跗方高。恰爲周尺四寸。而作細腰形雕刻。可怪。主櫝前面有雙穴若細眼形。又怪。櫝用澹漆。蓋此地風俗。家有三四神位。家廟則以紅紙額書奉先思孝四字。傍書昌後降福四字。或作對聯附之。關帝火神等位。各用香亭。或龕或像繪。前列花甁燭臺香爐。無處不然者。皆用燒香。全不用紫檀木香也。
===二十四日。壬戌。===
朝雨浥塵。晩晴。逆路北行二十里。過廣寧郡城。西入北鎭庙朝食。乃淸朝所建毉巫閭山神之庙。宏敞壯麗。西有補天石。庙中又有松樹。蓋渡江後初見者也。東有萬壽寺。又其有行宮。門鎖不得入。門外四五十步。皆以石灰築地。淸帝先陵在瀋陽城北數里。樹木之中。屋頭高出纍纍。黃瓦靑瓦。盡是帝閣。道中望見。鬱密可觀。天子十年一省陵。故自燕至瀋。行闕在在云。又行十五里入桃花洞。野行幾日。始到山谷。蓋此山自東而來。必是白頭山西北麓。而自此爲毉巫閭。又南爲山海關爲盤山。終爲西山。本是一山數千里行龍者也。盤山下有李愿盤谷云。以此推之則盤山之北爲太行。而所謂白頭山爲太行之東脉也。桃花洞依山而在。略有村落。桃杏成林。地又野外幽敻。雞犬相聞。閒趣殊愛也。到山中斗絶而上。有佛宇在岸上。逈臨莽蒼之野。岩間樹邊。多有小小亭閣。又其上有岩壁穹然如庵。下坐十餘佛。佛座後作偃壁塵堆。去來人披塵題名。多有我國人識名者。金芝叟妄念解衣匍匐以上。遂以箑頭束筆。濡墨將書。百千題名。殆無空隙。艱得片白石面。遂記姓名字大如掌。石面矮歪。不善照外。書畢又十分拚危而降。壁高四五丈。翣時放手。性命所關。汗漬和塵。最上峰頭。築甓如瓮。見似烽臺。安小石佛幾箇。又有倚岩成屋。懸以鷰巢者。皆佛居也。其壁上因題我姓名三字。大如掌。下山行行三十里。秣馬于靑城店。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閭陽驛。廣寧城內甚櫛比。又有牌樓可觀云。而城外故行未得一窺。城東二白塔。兀然遠望。
===二十五日。癸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三十里。宿于大凌河堡。自石山望海而行。
===二十六日。甲子。===
風。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松山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高橋堡。
===二十七日。乙丑。===
夜自二更大雨。至申後始霽。冒雨行三十里。中火于連山驛。又行三十里。歷永寧寺。入寧遠城。觀二牌樓。立石爲門。層層雕刻。工瑰可觀。大抵牌樓云者。如旌門之例。有至行功德者。立石爲門於其閭大道。以表勳業。仍出城外止宿。
===二十八日。丙寅。===
晴。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望海店。又行三十三里。宿于中後所城外。
===二十九日。丁卯。===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亮水河。又行四十五里。止宿于中前所城外亮水店。主案有經史及稗官等如干冊子。多蓄東人筆蹟。頗嗜文字。聞曾是讀書人云。磨墨懇字。故應其七幅紙。稍勝所經。
===三十日。戊辰。===
晴。行五里歷姜女庙前。後堂有男女塑像。庭有數碑。字多刓不能詳記。而大畧姜女孟姜。姓許氏。序居長故曰孟姜。其夫范郞赴長城之役。幾年不返。許乃万里來尋。知范死。遂哭而殊。後人建祠而表其節。庙扁芳流遼水。庙東有望夫石。許之塚。亦在海上不遠。又行二十里。中火于八里堡。仍行五里登將臺。所謂四方城子也。築方城于山陵之上。四高中空。從竇而出。層砌而上。可以四望。方爲八間四均。外如削壁。內作間广。可以設伏守夜。又行三里許。入山海關。是長城也。長城南頭入海中十里。關門在山腰。以下平城門與海之門往往頹缺。聞吳三桂毀城之處。周以鐵網子。而今無有。又其南多有崩頹。居人出入無常。見似齒缺。奄成大路耳。關守檢門。例不得騎車馬入關。遂步入旋騎。入中城。扁以天下第一關。出內外城門。內城門虹顚刻詳藹搏桑四字。行八里到紅花店。時黑龍蒙古軍。自西域回疆還。値彼軍宿站。故仍爲越站宿于范家店。凡廿二里也。是日以違站之故。不得觀望海亭。可歎可歎。
==六月==
===初一日。己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深河驛。又行二十里。宿于楡關。
======初二日。庚午。===
初伏。晴發行南望。峯頭有石柱。無層節竦直數十丈。意者所謂華表柱者此也。西北之山曰天台山。不知何等劣阜嶁。冒得天台好箇名。笑笑。過東嶽廟。入撫寧縣。城不大而乃蘊藉一座方城。旌閭牌樓。項背相望。科榜恩扁。隣比相續。第宅豐潤。有洛下氣像。又多有文人才士云。城內有行闕。又有摠督六鎭之牌樓。出西門。虹上刻迎恩門三字。城外有龍王庙。幷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里。宿于永平府城外迎旭門。永平之東門也。入門四望而出。統城南來。多有樓臺。是日之行。嘗西瓜,甜瓜,强熟靑桃。新物可餐。
===初三日。辛未。===
朝陰。午中始雨。大注終日。朝發。舟渡靑龍河。又舟渡灤河。三十里抵夷齊庙。庙在首陽山之東。周廧如城門。楣刻孤竹城三字。廟有樓門。正堂奉伯叔塑像。俱一榻而坐。珠冕袍笏。儼然其儀。庙北有僧舍。庙東有行闕。不甚宏大。而窓扉雕刻異常。壁畫皆以品木玉石造成。或作風牧丹松竹葡萄雜花等。奇巧百端。窓牖亦用色色異木。鐫刻奇妙。內外合附。間揷琉璃隔之。白檀沈木華杻絳眞玉石花瓣綵緻。不可盡狀。室制異㨾。間有層樓周繞而在。循複道周觀。後臨灤河上流。可以一暢。河越邊有孤竹君祠。不過數間屋子矣。午飯寺中。冒雨行五十里。止宿于沙河驛。衣盡沾濕。可愁也。自此無樑屋絶無。
===初四日。壬申。===
欲雨欲風。似晴似曀。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五十里。宿于豐潤縣城外。下馬入城。登文昌閣四望。閣乃二層。六隅亭子在城上。縹緲可臨。其東數十步。又有此閣。轉至縣學。歷覽東廡。有學生六七人。與之筆談少頃。庭有花盆。一是梅竹蓮。此是東方熟見者。又有靑色花草如地膚子。堇葉疏明。靑花可愛。呼爲翠鳥花。
===初五日。癸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燕王塚在無終山云。此地菘菜種子。冠於燕京云。朝行過高麗庄。是我國人仍居者。自成一村。前坪有水田。水田有禁。而此地也故特置之耳。又有數頃荷渠。花方吐紅。是日多行柳陰。
===初六日。甲戌。===
終日間間灑雨。朝發。入玉田城迎旭門。穿中門。額云景山觀海。出西城拱宸門。行五十里。中火于鱉山店。店後山形。正類伏鼈。路中望大小枯樹。未知何樹。而歷數年一抽葉云。又行三十里。入薊州城南門。城內有牌樓數處。入獨樂寺。有立觀音絶大。又有臥佛。或以臥佛寺稱之。左右有行闕。深邃而閉。仍出城西門。扁云西拱宸京。止宿于城外。薊州是漁陽城。南有漁陽橋。
===初七日。乙亥。===
夜自四更大雨。至晩朝而霽。行三十里。中火于邦匀店。又行過三河縣城外。少憩于白澗香花庵。有比丘尼數三人。庭有白榦松一大株。行闕在墻西。舟渡天津。是滹沱河三河上流也。幷行四十六里。止宿于棗林庄。薊州以西。東西峰頭。有古庙二所。不十里相望。而下卒輩言楊妃及祿山之祠云。以何功德。誰爲之庙享祀耶。詤甚不可信也。又見路左有二石人。比肩傴背而立。云是束縛狀。亦不知何據也。盤山在周路西北三十里。遠望寺刹浮圖。城堞林石。隱映照耀。有上中下三盤。下有李愿盤谷云。園陵城闕。皆在于此。
===初八日。丙子。===
朝陰午雨。大注旋止。行四十五里。出燕郊堡城外中火。舟渡小白河。又渡白河。是通州江也。水繞通州東城南北。而望大小舟楫。凡不知幾万艘。橫亘數十里。檣立如麻。布帆繡幡。雄雄塞江。雇船而下。歷覽數船。船有絶大者。有奇妙者。不可殫狀。凡陸行渡江爲二十里。入通運門。是通州東門也。到西門內止宿。城內稠密富麗。又蓰於瀋陽。蓋入栅以後所經城邑。見必自失。民物室屋之盛。貨產車馬之繁。應接不暇。馬上周視左右。費目生眩之駭若狂人。一自鳳城以西。都會繁華之地。必闔眼端形而過。都在默會而已。儘覺村野愚氓。入京過都。必左右諦顧。多有若喪魄者然。甚至牽牛馬者手絜空轡。忘其失畜者。今日當之。無或怪矣。好呵好呵。自通州行石路。凡燕京四面五十之內。皆鋪石於道路云。
===初九日。丁丑。===
晴。行二十里。中火于大王店。又行十五里。觀東岳庙。庙前牌樓三面。高大華麗。覆以綠瓦。門內立左右碑閣。二層黃瓦也。昨自白河邊已見黃瓦層閣。不分爲何物。及今日行路傍多有同㨾閣。始知御製碑閣。皆用黃瓦也。庙中有前後大堂。皆安神像。極壯大。左右廡各設冥府鬼司。間間有塑像五六。後廊層樓上。有玉帝座。下有玉女道君等像。自外面至後。皆置大香爐。累累成行。其他帷幔氈席罇花燭臺之屬。擧皆奢麗絶大。所見諸處到這華侈。而制度之雄大。設置之精費。無出此右矣。觀了入朝陽門。乃京城東門也。門樓用三層綠瓦。城上有廊。數十步一廊。守城軍晝夜居之。城堞巨峻。街路闊大。閭閻肆廛人物車馬之盛。眞是大都也。自東岳廟行十五里到南館。南館在內城南城下。卽所謂玉河館。而朝鮮館前在玉河橋邊。今移入爲南館。而玉河之名。今蒙冒于舊門上。扁以會同四譯館。未詳四譯之義。館東別有廳室。所謂大師胥班在焉。是館中官員也。自我京離發五十七日。始稅駕於北京。三千七十里之行。亦覺支離。以我至近之國。便若天涯。則交廣以外者。將無北遊者矣。自笑醢鷄之出甕也。三使入禮部呈表。余隨行。自大門東未一里有禮部。始坐于王會廳。等禮部官出來坐。移時有乘車者至。是侍郞爲尙書之副云。三使偕至大廳。侍表官先以表文出置卓上以待之。侍郞立于東邊。三使北向拜跪俯三頓。如是者三。幷三跪俯九叩頭。跪叩畢。齊膝而跪。侍表官以表文授譯官。譯官授正使。正使還授譯官。譯官授通官。通官授禮官。禮官授侍郞。侍郞受而置于他床。表與字文凡七起。次次如是。須臾而畢。終又一跪三叩而畢。三使起身。侍郞揖三使。三使答揖。侍郞年似五十以上。而淸秀有骨氣。無鬚髥。背似僂。不顧而罷。各騎還于館。禮部衙舍廳不甚敞。而周廊縈廻矣。
===初十日。戊寅。===
朝晴。午後暴雨旋止。皇帝避暑在西山。三日一朝于皇太后。太后時在圓明園。三使例當祗迎。余亦隨往海甸。海甸在西山之東。圓明園又在海甸之東。曰園曰甸。一是西山也。皇帝時在西山之海甸故也。余乃騎出。由東安門。又入重門。過東華門。出地安門德勝門。卽北城門也。未出門。逢驟雨少避于路傍閭家。出行十餘里。歷觀覺生寺。亦大刹也。正法堂有小金立佛。僧徒日日誦經。無雜俗比丘。後面有層圓閣。巋然高出。乃鍾閣。有懸鍾甚大。徑爲周尺十七尺。高可三丈。內外密書佛經。鑄樣極精。字畫甚緻。亦可異焉。寺後墻內有竹林奇花。少沙彌輩以便而求書。應其十數把扇子。自京幷行四十里到海甸。宿于民家。
===十一日。己卯。===
晴。辰時。天子出宮。三使及從人譯官。皆具官服而往。謂非官服則無由觀光。而余獨而白衣。雜立于後面。亦不苛責。俄而前騎零星馳至。自西而東。竟不滿百騎。駕至幷地跪于路側。伸腰仰面。雙手藏于左右。垂而向後。此乃恭禮也。禮部部中率通官押班而跪。前隊倏過後。有黃幪冒轎。轎如綵輿。謂之坐輦。轎前有如干儀仗。意謂天子在這裡而來。未及一弓之地。方拭眼注目。馬頭忽然告起。余乃起立。問其倏跪倏起之由。答以皇帝已過。遂不覺失笑矣。蓋初無幢蓋旗幟警蹕鼓吹。又無一卒扈衛。渾于亂騎。瞥然馳過。吾所失覽也。行中有一僕認得者。乃帽上無鏳子。馬用黃轡。此外他無表著者云。排從前後。不滿百騎。如干儀仗。遠遠隨去。簡率則極。而威儀掃如也。余復嘆曰。神哉帝乎。夫龍天飛而海處。興雲行雨。迅風轟電。呼吸而至。及山覆海。變化倏忽。其靜也爲梭爲葉。能爲箏絲。透巖石而無聲。入藕孔而小身。藏形於咫尺之間。運身於寥廓之遠。今夫天子御九五之極。有天用之妙。非神明不殺者乎。胡然而帝。其猶龍乎。仍還于次。飰後觀虎圈。築石如城。覆以鐵網子。隔中爲三間。一間一虎。又有木圈於別處凡三間。豹子二熊子一。又轉至西山。過牌樓幾所。入罨秀澄明等門。過宮墻里餘。過文昌閣。閣在昆明池東畔。乃四層閣也。從昆明池東堤而南。堤下有水田種稻。息汗于廓如亭觀銅牛。渡十七橋到涵虛堂。堂在池中。宏敞大亭子也。坐涵虛後欄。西北望之。西山全面。都在眼中。池圓而闊。西岸遙爲十里五里。北之陸爲數馬之場。岩石之上。林木之間。水邊山曲。盡是珠樓彩閣。四層五層之榭。或方或圓之臺。殊形詭制。觸目奇怪。粉墻疊城。依山臨水。照耀數十里。映發水底。不似人間。菡萏方盛開。彌望亭亭。中有釣舫。往來波心。凡自池邊。盡是禁地。西北一步。欲前不得。若得披見裏面則必有難言奇觀。而若海甸等處。引水爲沼。或橋或舟。鑿石爲山爲庵爲臺。聞極可異。而末由窺見。又是西山一面。卽此昆池所望。可以領畧其萬一。而其他則都在樹木隱映之間。彌望平地。石路四出。誠莫測其壯麗幽邃之境矣。坐望移時。從西郊還京。入西直門。歸于館。
===十二日。庚辰。===
晴。中伏。留于館。
===十三日。辛巳。===
晴。飰後步出崇文門。<small>{{Blue|正陽門之東上門也}} </small> 觀倡戲。城內外倡戲之樓。數百其所。而屋制宏大。器具侈麗。其服色與器械。決非我國可辦。而戲法亦殊。假如鴻門宴則戲子輩各差一任。有項羽焉。有沛公焉。張良,樊噲,范增,項莊等。各扮其人。有舞有唱樂。隨節奏而作。袍笏甲冑衣裳冠帶鎗劍幡幢旗幟畜物之屬。各樣造置。皆精緻新鮮。樂夫皆踞椅而作。周以層欄。看者無疊遮複立之患。間間雇坐。亦甚便好有規矣。
===十四日。壬午。===
晴。皇帝在海甸有旨。十五日設戲宴遊。蓋平戎識喜也。有我國使參宴之報。余亦隨往。由東安門。過東華門山裏左門。出地安門德勝門。乘月抵海甸止宿。
===十五日。癸未。===
晴。早起而往。不知何處。云是時御禁門外。而樹木叢鬱之中。不見一片屋角。三使入去。從小門入石路幾步。舟行幾次。至一處。天子在小便殿。殿制周圍重疊。宮女隔窓窺視。多有出面者云。山高水長閣,正大光明殿。皆在其中。三使兩度出侍。四度餉饌。天子有喜色。問我 主上安候。繼有遣親臣卽賀。心甚佳悅爲言云。三使各得厚賜而出。晩還于館。
===十六日。甲申。===
晴。飯後出正陽門。是大淸門之前面。內城之正南門也。門外是外城。稍大於內城。滿城閭閻。大廛巨肆。周繞旁通。交衢街路。稠於內城。珍奇玩好之物。粲然耀目。正似村娘之入波斯巿。物物生心。車擊人磨。殆鬧於諸處。仍自斷曰。內城。卽皇帝所都。金元淸明千年相續。天下之大都也。宜乎其富麗雄大。而外城設置張大。吾未之解也。意者燕京之地。西北依山三四十里。東南廣漠。非野則海。萬萬里以天爲限。則外城之設。其以藏空遮虛之意也。而聚以物貨。因以爲實之計也。繁華鬧遝。良有以也。
===十七日。乙酉。===
晴。禮部郞中以皇旨來存三使。日送藏氷。爲設涼栅於庭。涼栅。卽所謂風閣也。以高杠立柱於庭四隅。架以竹椽。覆以蘆簟。以薍簾付之。中央高。東西垂而接于東西廊。屋梁中央及東西三處。設若窓竇。隨陽捲舒。縋以繩索。以便開闔。穹窿成屋。滿庭蔭庇。三使室庭。各各造設。夜啓天光。晝遮雨暘。夏節妙法也。自通州頻頻有之。而造匠輩霎時結構。着着有條理。不費一語。至於鄙事。其立規成法。大不相類於我國人之設頭緖事諠聒也。是日觀幻戲。戲夫三箇。迭作殊技。一夫持鐵大環六箇。乍聯乍開。又一夫持紅珠五顆。忽無忽有。又其次弄錢吐火呑劍呑蛇呑針呑丸抽骨吐紙之術。駭怪疑信。莫究其端。好笑好笑。是日夕。卽亡妻故日也。感愴之懷。有倍他時。
===十八日。丙戌。===
晴。留于館。
===十九日。丁亥。===
晴。暮陰雨。留于館。
===二十日。戊子。===
終日雨。留于館。
===二十一日。己丑。===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寅。===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卯。===
晴。飯後騎。由東安門過神武門。卽宮城正北門也。對門卽北上門。內門額書景山二字。其內卽萬壽山。是造山云。而園亭方閣。或懸鐘鼓。屋頭高出樹木之間。山上露見者五所。其內多有寺觀。其西有白塔。極壯麗。又有宮闕在其中云。而末由入覽耳。萬壽越見西方。又有造山蔓延。又轉而行。西有別宮圜城。東門昭景。南門衍祥。衍祥之前卽長橋。長不知幾間。左右用白石欄。較昆明十七橋稍長矣。橋兩頭作牌樓。東題玉蝀。西題金鰲。故泛稱此橋曰玉蝀橋。折而北轉。往万佛寺。大小佛身。不翅爲万箇。門神庭爐等具。擧皆宏麗。又極侈華。東有佛手樓。中有立佛一大軀。千手千足。千首千眼。不是誣也。佛長充齊于三層大樓。頗宏大矣。出坐五龍亭。亭是五座方閣。臨大池。長闊累千步。芙蕖盛開。南有虹橋。東南有臨水層樓。周繞五六十間綵緻奇玩。亭址廣敞納風。蓋自寺門出來。石欄屈曲。溝道逶迤。綠瀲翠渚。彌望怡神。此乃燕京第一遊觀也。因騎行歷觀弘仁寺仁壽寺。仁壽法堂室道作田字制。大佛分九宮而坐。小大佛又殆萬矣。門內橋下有深溝畜色魚。投之以餌。千頭萬尾。爭食水面。魚是鮒魚。而爲色不一。綠碧紅紫。金銀玉黑。斑駁者細點者。凡十餘色。魿骨臃腫鞅掌。味惡骨硬不堪食。只供玩好。燕中甕缸之畜皆此種。而我國所未有者。永定門內天壇池中。又養此鮒。今溝中所牣。又不知幾萬介也。仍騎出西安門。向帝王廟去。及門聞守庙之官。下鑰出他。無聊復路。歷觀象圈。蓋宣武內西城下。有馴象所。大廨重疊。於門內間間有象。不啻我太僕之養馬矣。觀七象而歸。象凡三十餘首云。仍出宣武門。<small>{{Blue|卽順城門}} </small> 入正陽門。還于館。
===二十四日。壬辰。===
晴。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巳。===
晴。朝往俄羅㒋館。門額曰會同館。此所謂玉河館。而在於玉河橋西路邊。始也我國人留處。今蓋移于南館。室廬廣爽。比南館倍之。亦多有空地。室制精奇。器什緻異。最詳測度。機衡等具。無室無之。片片掛畫。細細摸寫。人畜宮室樹木山川長闊數尺。以異木作機。覆以琉璃。方方掛壁。遠看糢糊。乃以老人眼鏡隔照。臨視。則寸馬豆人。生動細密。可謂深於畫工矣。又有自鳴鍾。或大或小。逐室置之。而至一處有若梅龕而高者。額有琉璃竇。竇大如月。時至則有一鳴鳩出在竇中。應時而鳴。亦有數依甲己子午九之數。鳴了還縮首而入。甚是奇怪。又有自鳴樂。亦類梅龕狀。有人挈條轉樞則音樂大作。絲竹金石。轟轟迭奏矣。俄羅斯國人十年遞留。其人白面黃髮。鼻削而高。目深而黃。長身八尺。閱十餘胡。大較同然矣。左右多有書籍。而皆橫行。書籍字不可强曉。中國經書亦雜置之。審其國俗則所謂天主學外無他學矣。渠書中或有以中國字翻謄于紙頭。看不過數三行。明是異端也。意者其學非特此胡。西南遐陬。初不知吾道。已自西洋等處。無處不然。蓋彼胡之居館也。以其俗尙之如是也。故爲敎中國之書。限十年二十人交遞居之。習以中國文字。欲令歸國傳之。使遠方知有聖人之道也。言語文字。大與中國人不侔。則非此居館之法莫可敎曉矣。大是化人之良規矣。歷覽至一所。扁鎖謹嚴。使之啓鑰而入。外間有隔障。皆以異木雕刻而成。片片皆畫人散髮。室中穹崇。四築以甓。圓窓交映。皆用琉璃。開其障入于內間。主壁掛一死人。蓋壁上付十字木板。人之頭上及四肢。竝下釘揭之。若車裂之狀。宛然是玉骨人。皮肉爪髮十分如生。通身赤裸。眞假未分。而自頭至足釘處。逬血紅鮮淋漓。而看其面目。若方未冷矣。眼猜神慘。殆難正視。且室中多沈檀用材。香久不泄。又點風不入。陰濕成臭。宛有血腥。惡心不能定。悔其偶到矣。馬頭問其由。館胡云。古有耶蘇。乃西方神聖。道學高明。靈變不測。以妖誕爲罪。被中國如是刑死。西人悲慕而廟奉之。依樣塑像。自後西人皆被髮徒跣。因以爲俗云。而儘覺邪學輩不畏刑死之說。良以是也。而正陽門外道中。有被髮跣行。蒼髥俊骨。氣稜稜無貧戚之容。手持柳小筐。歷肆而行。望門一聲。人爭投錢。猶恐後之。到處紛紛。須臾滿筐者。必似西方人。而人亦以通財之俗待之。故如是耳。因過一室。拿筆詰之。有胡甚長大多髥。據椅而坐。自稱康保錄。居館八年。年爲六十三。其國爲二萬八千里。二年後歸國。數年始達云。問其四界則答云。南傍中國。東界日本大海氷海。北界西洋。西界回回云。以輿圖考之。俄羅在流沙以外極邊。在天地西北隅。正乾亥方。則此胡所云全沒方向矣。胡以其書進之。余乃却之。渠曰。我之王公大人及道德高明者。皆讀此書云。再以蘋波一器楂果一器供之。各嚼一二顆。以淸心丸西草等物與之。胡以不食謝之。待吾人頗重愛之。出入施禮揖者。其人物皆久客遠離。自有孤另悲悶之色。無貪狠鄙野之氣。但俗尙駭惡。安得使中國之敎。一革其風也。爲學極異。絶不可近。又天主堂極駭慘。不可觸目。擬於東歸之日。丁寧付入京之人。愼勿令投迹于此館耳。宣武門內。城東邊城下路傍。又在西洋館。天主堂在焉。外看而屋制絶奇。倍大於玉河館。多有異玩云。而自我國辛酉邪獄之後。東人無入此館者云。俄儸斯是華音於羅凘也。我東所云石鏡於里衰者。必是俄羅斯所產。極厚琉璃。而以訛傳訛而然。
===二十六日。甲午。===
夜自二更大雨。至朝而霽。飯後雇車往琉璃廠。訪張縣令家。張名深。號茶農。江蘇鎭江府丹徒縣人。庚午解元。曾爲咸安宮敎習官。日前爲山東省博平縣令。七月廿五六。將發程治任。方張拿筆敍談。俄而一客入座。與張相揖。又與余相揖。共就椅坐。張書示云此爲張亨甫先生。大名士也。又旁書名際亮。福建人。詳問家鄕。卽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是福建之西鄙。地接江西省矣。仍通姓名。主人又書示云。亨甫詩集甚富。余書未或許覽。客云。現在付梓人開雕。尙未畢工。余問不是擧人。客答却不喜看擧生書。余問擧業外。另有進身之學耶。客答無有。但服習經子諸史百家言。求其無媿通籍而已。身之進黜。是有命焉。余曰。高士高士。答高字何敢當。士之道固如是矣。余曰。非官非擧然後。可謂高人達人。畏友快友也。蓋亨甫是鄕貢孝廉生。卸不得擧業者。特其言如是耳。余問主人那時還京。答還京不可預言。一作外省官。大約終于外省者多耳。余曰。正然則外官是不好的榮途也。主人答外官升遷。亦有至一二品者。特外官之一二品也。客曰。外官一二品則朝中之宰相。尙不是過也。本國人固多願爲外官。以政績可以及民也。本國蓋無中外之分。不同唐宋人。蓋自明已然矣。余問內朝滿漢殊用否。客答有同有異。問同甚異甚。曰。滿人兼習文武。文可爲武官。武可爲文官。大抵習武爲長。漢人則文自文武自武。不爲互官。習文爲長耳。亦有武而爲文官者。如今之陜甘摠督楊太保名遇春,楊淸恪超是也。間代一見矣。余問入京來。竊有規規管見。蓋上國延祚久遠。制度範圍。薄海宏大。而但不用先王禮樂中國衣冠。是未忍捨舊而然耶。朝著不欲語到耶。列朝來有金石成規而然耶。客答改制度易服色。我朝重禁。朝臣有奏請者斬。此亦是天數也。又有戒于前者。魏改漢制而亡故也。末乃書云。此語見俗儒。幸無問及。又書本日有事且蹔別。另日可至弊寓。再談否。以不便徑造使館也。余云。貴寓在那裏。當委進。答云。在順城門外西河沿粗旗庙。卽大隱禪院。明後日皆得暇在家。留一名片。可付看門者問之。卽引接矣。呼所帶。僅出一紅紙與之。紙大如掌而差小。刻字墨打張際亮三字。上打小期字。時張有兄喪服未除故也。順城門。卽宣武門也。此俗無此爲信則不許通客也。余乃受而藏之。客乃揖而出。主人年四十八。多與我人相交。今行中多有傳書來矣。人甚博雅。筆畫畫法。多有貨者。見方左右書籍。狼藉無次。束裝旁午。人客來去。酬接不暇。余亦揖出。主人出門送之。中州之人待客之禮。雖甚親熟者。見必揖拜。出必送門。無如我俗之慢客沒禮矣。客是三十年紀。文翰如流。淸標動人。話未移時。無意相捨。儘南中佳士也。聞漢人皆旅遊于外城云耳。
===二十七日。乙未。===
晴。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申。===
晴。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酉。===
驟雨旋霽。飯後騎往西河沿粗旗庙。卽張亨甫所寓也。以所携紅紙。出與門者。是向日所約者也。俄有一卒出迎。引至最後一堂。亨甫在矣。相揖而坐。徐索筆硯。始敍寒暄。余云。日前茶農座上。獲接淸儀。歸甚耿耿。所以委進。主人曰。鄙人乃淺學後生。無甚識解。然竊聞貴邦尙文學有素。故正欲一談。倘有未諳忌諱處。章句罪也。仍指壁間一隻長紙題七言律詩者曰。此是弊處老前輩名下士也。字佳不佳。余乃仰面。末看一過曰古奇透畫。俄有一儒在傍。相與接言。彼曰。敝姓陳。名方海。江西人。年三十五。余以姓名年紀答之。主人又書曰。字伯游。壁間有詩。余乃審之。卽片紙細書五言古詩及七律一首。甚蘊藉可愛。頻類其人矣。看了書曰儘高手。陳曰。甚媿淺陋。余曰。諸稿幷可奉玩否。主人曰。有刻本。已爲友朋取去。現有未刻之本耳。卽入寢內。搜出一冊。陳又忙出外。持開刊一紅紙七律八首而來。卽入京時道中作也。涉看張稿。都是詩律。老練精工。無刻薄峭險之氣。儘是早年高手。不覺自失也。余曰。纔得一臠。全鼎可知。但不免爲一種苦海人意想。未知甚故。詩中多有悽楚故云。答云。生孩六月。慈母見背。十三而孤。諸兄早卒。伶仃一身。以讀書爲謀生。故多噍殺之音。亦竟使然也。余曰。良有然也。可恨可恨。又看陳作看了。書示云以淺見言之。眞蘊實精工矣。陳乃辭以拙拙。陳問貴邦十三經。較內地異同何如。余曰。同。又問貴邦取士定制何如。余曰。及第科試論策賦表。明經背講。此乃大科也。進士科試經義。四書疑辨。詩賦及小學講。乃小科也。另有武科試取。各技科目外。亦有經學宿儒及修行人貢薦。又有蔭補。承襲仕路。卽爲謂之南行官也。陳曰。背講係用註疏耶。曰。然。陳又問到次幾次。曰。初行。曰。幾時廻程。曰。八九月間。曰。以後仍來否。曰。今適偶然耳。張問貴國寒暑氣候何如。曰。北京寒暑似浮矣。又問貴國幅員。可得聞乎。曰。長四千餘里。闊二千里。曰。貴邦史書所載幅員官制仍舊耶。宋時日本屬于貴邦。今何如。答幅員無增損。官制不無沿革。日本不係。又問彼時修契丹及宋朝貢。何以支持。以令較之。似宜更富庶矣。答邇來內朝殊遇。不侔疲奔之時。然富庶則恐未也。又云。中外一軆。上下康樂。則吾輩與有福焉。陳又問與日本通好否。文交如何。曰。不與通好。文交亦無所聞。余問主人曰。散文無有。主人寢內取一冊子來。展看之。或詩或文。其中有述他人詩集序者。乃知主人之爲孝廉擧也。余問捨家而旅。有甚所幹。答云。乃前科乙酉拔貢。玆在此應鄕試。中擧人之後則由進士出身。不中則可由此得七品官出去。故在此也。擧人是解元之一名。貢法十二年。每縣擧取一人。拔一縣之英。貢之朝廷。天子親考一次。不取以後聽另考耳。余問以文藝居拔耶。答先論敦篤品行。再試文藝。再試經術策論。再試楷字。問考試當次。正在何年。曰。明年。蓋孝廉貢則自鄕試之。入選之後則赴京試。可以拔解爲擧人。一解之後則連赴進士試。凡鄕貢入選則雖不中進士。必做外官云。而聞今八月試士貢院。明春會試。如我國子午卯酉大比之法。主人問貴邦通海道。知福建之臺灣乎。余曰。自一都耶。曰。府屬也。四面皆海。六千里寬。日本,琉球,英吉犁。皆往來貿易。前明之倭國也。本朝歸爲郡縣。屬福建省。爲臺灣府。轄六縣二廳也。聞內地之山東,登州,靑州。對岸卽貴邦也。而禁不許行。此行從遼東來耶。何地登內地之岸。貴邦何地登舟。水程約多少里。陸行多少日。有陸地可由否。考古時貴邦離遼東甚近。今去鴨綠江多少里耶。卽如內地人不奉使至貴邦。作何相待供給之耶。送令還內地耶。尙二敎之。答登萊是弊邦西南海之西南岸。登萊上放舟。一風可泊於敝界。自我入京。非舟而陸。自灣府義州越小江。卽是鴨綠。自後則連行陸地。所經乃遼東城,瀋陽,山海關,薊州,通州也。使行外他國人過者。不過漂海之人。凡係漂者。所過列州縣。皆供給有例。若中國人則送至京。俾致還鄕。無自敝國直還之例。海外人不管中國者。自海路泛還。曰。然則我輩欲來一遊。竟不便矣。余曰。有月窟禹穴之意耶。曰。台灣府系福建。而福建人至彼處。亦須官給照驗。始準渡海。歸時亦由彼處官給照驗。至他邦則更虛矣。又云。內地近年有人至貴邦否。余答或有泊人。無緣相接。奉使來者。相通有禁。故未曾一接內地人。或者路上看過。脉脉而已。仍問由海至敝邦多少道里。張云。海道以一百二十里爲一更。大約三十餘更。然又自敝界至台灣。尙有十二三更耳。余曰。殆至六千里也。敝邦雖是遐陬。亦稱小中華。彈丸之中。殆多名勝。答貴邦史冊上。儘多名勝。至于人物。亦自不乏。所以欲一行耳。然我朝非奉使命則不得往。非同唐宋元之無禁令也。余曰。可欠可欠。又問內地幾時曾通使貴邦。余答內朝出使。非有奉勅則早晩未知。又問貴邦來使。亦有內地人交遊否。余答無有。又問內地使來者。皆通人否。官居幾品。姑可奉使。有三再來者否。余答不必皆通達有稱者。正使一品。副使二品。書狀官堂下四品。皆選文官。譯官輩自有別歧。其外從人。或士流或吏胥。下至馬頭牽卒等共二百餘人。鄙之入京。亦値隨槎。計出附驥也。陳問歸國當敍功否。答只一遊計。張曰。使行來。耗費必多。供應實煩矣。余答奉表入使。費了五萬銀兩。迎勑支使。殆近十萬餘。相顧夥。張問貴邦勝境何處爲最。名山大川有幾。余答金剛山有聞天下。餘外則樓臺江山間間有之。又問箕子尙有後裔否。曰。自有。曰。貴顯耶。曰。顯用之。但無位高者耳。仍問貴省內名勝某某。未詳坤輿。第畧敎焉。答曰。西北皆山。東南皆海。可戰可守。漢唐皆獨霸之國。自宋以來。楊李朱三先生後。文敎大通。頗富庶。大略濱海之省。頃所以問海道通否。意欲由台一至貴地一行耳。問山是何名。曰。武夷天姥。此乃洞天。福地漁梁。天下十大名山之一。以外則鼓山烏石等類。不可擧數。余曰。九曲櫂歌。洋洋盈耳。曾聞南中多是陸學云。故試問貴鄕士流。朱乎陸乎。答陸是江西。朱是福建。然講學爲聖人之徒則一也。但陸高明處多。朱篤實處多耳。甲乙何如。曰。學陸者流爲禪。學朱者弊少。若二先生之學則亦似朱爲勝。余曰。末流相攻云。然否。答此弊前明有之。至本朝則不相攻矣。又問貴地有禪僧否。余曰。有。乃士流之外道也。士而禪者絶無。主人曰。本朝亦無習禪之士。又曰。九曲櫂歌。是朱子之詩。朱子家在武夷。余問尙有一二遺躅否。曰。全在。曰。絃誦咸萃否。曰。本地人在彼讀書外。另有書院。供給讀書。乃出國家重文崇道之意也。又問待客之羞。以何物爲重。余答茶酒爲常。其外別供。隨辦無定。又問食物無禁忌及諱陳設者耶。餘常吃米吃麪。余答食品無禁忌及諱。大槩飯爲主食。一日三四供。在家者亦如之。待客之羞。或飯羹餠麪魚肉果品。饌法隨能否多寡。答與內地風俗一例矣。又云。初四日煩再顧。不知我們可至使館否。余答臨館通報則顚顚倒倒。如其難便也。則館側有閑地。似刹似廟。曾屢風乎者。會此不妨。鄙亦再扣非難也。時方過申。驟雨方集。乃書示云。語未終而雨欲下起了。主人云。已令人買點心去了。且坐一回。且雨暴至。坐一回雨歇了。始可行。否則全衣皆濕。余云。差遲則恐貽主人憂。答云。雨卽下矣。雨後再行不妨。不得已更坐科。余問內地朝貢之國爲幾。答琉球,日本,安南,英吉犁以外。不常至。蓋日本本不入貢。而張以台灣之入貢。認爲日本也。主人問日本幅員。何如貴邦。其人情風俗同否。相侵伐否。答不過海中一島。幅員恐未及弊邦。人皆淺儇。僧人知書。專尙兵器。詳則未也。頗久無釁。又問相去約多少水程。余答水路六七千里。余問入京或聽倡戱。而其音節噍殺。閭巷之曲。與廟樂御樂歌頌等律不同而然歟。答內城演唱多西人。其聲乃西方商聲也。外城多南人。然其聲皆習羌胡之調。樂皆胡樂。入廟之樂。自然不同。亦無唱戱。又問貴國庶民之家。以何作生業。有恒產否。仕宦須世族耶。亦有草茅寒素耶。有頃以三貼餠供之。喫了。答士農工商。皆有所業。但士最無食。答士無食則作何謀生。余答以仁義禮智食於人。非畫墁求食也。問亦敎讀否。應試之外。又作何事。另有上給田產否。曰。敎讀謀生。俗亦不數。應試不做則無進身之路。蔭仕百不一二。亦無給田。商賈則永羞永羞。做農不拘。曰。士不作商賈。抑國中不貴商賈耶。曰。不重利故也。曰。此勝于內地多矣。又問使館在于何處。想系城內耶。余答正陽門內東邊城底。會同四譯館是也。陳問國姓今數百年矣。前朝是何姓。見宋時國王皆李姓。豈以國戚後遂有其地。抑中間便有一代耶。答本朝延祚四百餘年。前朝是高麗王姓。張云。改日幸來一敍。答云。再圖一穩則幸幸。那裡更會。答儘可再來弊寓。仍相別而歸。時驟雨旋霽。日已向昏。主人出門送之。爲出一僕。俾導前路。陳生乍語先出。不得敍別。意者與張同館異室也。燕法日墜閉城門。正陽門早先下鑰。由宣武門歸館。宣武門一隻已閉了。較我法時未早烽矣。閉門之時。門卒鳴小錚。長呼如歌唱焉。日暮到館。
===三十日。戊戌。===
晴。方物車四五日前始入來。今日進呈帑庫。余亦爲看闕制。由東華門入闕。庫在東廡。納物于各間。觀太和殿。卽天子之正堂也。後有中和殿。又後有保和殿。宏麗瑰壯。制度方直。恨未窮觀諸處矣。雕墻彩甍。露頭藏面。延行穹邃。似多瑰觀。而末由一覽矣。午後騎還。中路雇車往隆福寺觀場市。先看禽鳥花草。次看列肆。刹門以內。都是賣買處。物無不有。繞佛堂循廡而行。自東逶北。西折南轉而出。終有一肆。大木床及左右鋪置者。都是人之齒牙。殆過十斗。不覺失笑矣。槩以抽人病齒爲業索錢者耳。寺刹廣敞。而別無他觀也。暮還于館。
==七月==
===初一日。己亥。===
晴。是日卽太庙秋享也。天子自海甸入來。方親祭。出還宮時。我三使祗迎祗送。余亦隨之。凡白衣者不得在駕路之側。而向於海甸。渾失瞻望。必欲一觀天子。借着譯員官服雙鶴黑團領。烙桐品帶。帶鉤之存者十未八九。破破黑靴。色脫而黃。重紗烏帽。紗脫漆落。卽一部油紙帽也。帽寬頭尖。馳馬簸身則帽兒東傾西側。混頭是碎竹絲也。笑極笑極。日未雞入東華門。由天安門端門至午門外。以我法揣之則時方動駕。軍卒之呼應。火炬之照耀。諠聒雜遝。必至夢騰。而門外道中。赴闕車乘。迷離一燈。點點絡續。車輪馬蹄之聲。隱隱在耳。他無火光。闃若無人。少憩于一所。時至出坐于午門外磚庭。俄頃五鳳樓中鼓聲鼕鼕遠聞。旋見羊角燈殆百數。一時擧火。立在午門前。挾正路植標縣之。他無燈炬燎燭。俄有淨鞭一聲。非金非木。而霎然有響。聞四面瞥然唱喏。俄而黃涼繖出門照空。望之傘柄上曲蓋。應華蓋星之曲柄云。前騎畧過。乃有黃步輦出。輦軍皆着紅周衣。輦制甚輕便。左右附以琉璃。亦無輦座明燭。暗中過去。今來又不見天子之面。心切憤恨。從騎隊隊馳去。他無儀仗等物。還內時日始曙。始見天子不過電面。未得其詳。但黃面上廣下陜。短鬚無髥。頤長細眉。大口齒落。身長背僂。軆纖骨秀。聞眼光射人。而恨未之見也。扈從臣僚。較出時倍多矣。日明望之。自午門外至端門。循墻下左右排立者。盡是衛屬。幢蓋繖扇旗幡鎗劍旄鉞之屬。迫有簇立。又有三雙法輿。分在門外。輿極高大。三面承以紅漆木梯。上造坐榻。鋪以繡氆氌。屋用金雕龍凰。周以綵欄。流蘇四垂。駕以馴象云。今見不過一矢之地。而午門以內端門以外。其侍衛排立。亦似一般矣。始知天子威儀。不翅百倍於小國。而始若寂然。終見如林。則其紀律之嚴肅。自可知也。不覺吐舌矣。端門外東邊有門。揭以太廟街門。乃知太庙在其中。入其門而望之。中極廣遠。路傍周列紅燈臺。欲前進周覽。而禁止不得。
===初二日。庚子。===
末伏。晴。張孝廉有辰巳交來訪之示。而竟無跫音。可訝也。留于館。
===初三日。辛丑。===
夜大雷雨。朝霽。晩又霏洒。午後及夜大霔。留于館。
===初四日。壬寅。===
晴。午後驟雨。雇車往粗旗庙。訪張孝廉。坐定。陳伯遊以一律詩持贈。余乃展看珮之。答以才短應鉢。從當奉酬。張請余偕往觀倡戱。屢辭不獲。俄有吳雅繼至。同與出門。張已爲備一車。余獨車居先。彼三人幷乘而後。至一所。卽戱樓也。戱且與前看者大同小異。戱可觀而語難解甚。宛然其交鋒之戱。鎗劍閃鑠。非手法之精熟者。末由如是踊躍。觔斗滾滾。交接之際。不覺𢥠𢥠然。至午時。樓外已雨滂沱矣。余欲先起。連被苦挽。要向酒家。余書示云。中州士大夫入酒家不拘耶。答云。無拘。余乃與張同車。而觀戱之際。有蔣生敍話同坐。因與陳吳幷一車。至酒肆飮紹興酒。酒而淡如我淸酒而味甚劣。小一壺直錢一兩。一壺卽兩小盃也。大抵北京盡是燒酒。毒烈難强。故以此爲彌。且以遠致之故。價貴品高。以待客之上飮。同呑七盃。迫暮入宣武門。歸時張復爲之出車以送之。力辭不得。且其誠款不可孤負。故仍安之。
===初五日。癸卯。===
夜大雨。至朝不霽。似有潦意。留于館。
===初六日。甲辰。===
夜雨至朝。晩復陰曀。飯後張陳蔣吳四人。來訪于館。張名際亮。字亨甫。年三十。居福建省邵武府建宇縣。陳名方海。字伯遊。年三十五。居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small>{{Blue|一名芝城}} </small> 幷住西河沿觕旗杆庙。蔣名湘南。字子瀟。年三十三。居河南省河南府固始縣。住順城門外上斜街中州鄕祠。吳名嘉賓。字子序。年二十六。居江西省建昌府南豐縣。住南豐會館。聯軌而至。爲館官阻搪。艱辛邀入。坐未定而又見督出。余甚無聊。客又敗興。不得已同往館西寺中。露坐庭中。敍話未幾而別。極咄極咄。
===初七日。乙巳。===
自夜中終日大雨。留于館。
===初八日。丙午。===
晴。留于館。
===初九日。丁未。===
晴。留于館。
===初十日。戊申。===
晴。留于館。
===十一日。己酉。===
晴。留于館。
===十二日。庚戌。===
晴。留于館。
===十三日。辛亥。===
處暑。夜自初昏大雨。朝晴。留于館。
===十四日。壬子。===
晴。留于館。
===十五日。癸丑。===
晴。有往日之約。故與芝叟往麤旗庙。與張陳二生。穩話終日。是日。旣望之日也。酒酣。曠世之感。悠然而興。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唱界面數調。張曰。貴邦之歌調。以何曲爲第一。而唱法以何爲始耶。願詳聞。余答曰。以宮商角徵羽爲法。則此是五音也。角爲仁春方木。徵爲禮夏方火。商爲義秋方金。羽爲智冬方水。宮爲信中君土也。以此爲歌也。張曰。然則今先生之唱。據何調也。余答曰。是界面調。卽商聲也。張曰。美哉。正當此時之唱也。願更聞一唱。余復唱數歌。壯哉眞禮義之邦。文華詞藻。冠於諸國。而至於歌調。亦是五音。何如是正禮曲之盡耶。再三稱羨不已。入寢內持一把扇子。自題七言古詩一篇以授余。余受而以淸心丸十箇謝之。乘昏歸館。別先來便。付家申書。
===十六日。甲寅。===
晴。與同行諸人。觀倡戱于正陽門外。終日而歸。
===十七日。乙卯。===
晴。留于館。
===十八日。丙辰。===
晴。留于館。今日。卽 元孫宮初度也。三使各出五兩銀。會醵于副使房。
===十九日。丁巳。===
夜二自更大雨。至朝後快霽。留于館。
===二十日。戊午。===
晴。往麤旗廟。終日而歸。
===二十一日。己未。===
晴。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申。===
夜大雨。朝晩始晴。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酉。===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人。俱觸感呻吟。入寢敍禮畢。出一小箱開看。卽我國人蔘也。張曰。此是白蔘。比紅蔘孰勝乎。余曰。暫負也。張曰。然則價亦負乎。曰。負也。余曰。此何出也。張曰。貴邦馬頭輩來請買。故每兩重給銀二兩買置。而與伯游日煎二錢。服之已三日矣。聞其由則兩人俱是蔘熱。懇診脉。余看脉。題淸涼解表之劑數三貼。或題給。因飮酒團欒。日暮告歸。陳曰。返駕不遠。同往鄙處。又一穩話可也。携手同去。入寢內設桌坐椅。以些少酒肴飮了。出雲海鍾靈墨一匣,淸茶一封授余謝謝。余受而歸館。
===二十四日。壬戌。===
晴。頓有涼意。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亥。===
夜雨朝晴。留于館。
===二十六日。甲子。===
往陰麤旗庙。又訪蔣生于中州祠。
===二十七日。乙丑。===
阴。夜暴雨大注。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寅。===
晴。日甚涼。頗有重綿之思。不無羈愁。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卯。===
晴。往觀雍和宮。宮在內城東北隅。城下有金鑄乾隆像。面目生動。峭直精悍。後堂有僧徒數百。聚食念誦。其聲不類。盡是蒙古僧。所食卽羊羹。雜以寬片粉。各呑一小木鉢。其服色極怪。不可形狀。觀音閣有赤金立佛。較獨樂万佛一層雄大。仍轉觀太學及辟雍。歸時歷入文文山祠。有塑像及碑石剜像。是日夜深無寐。回憶家山。悵懷難抑。題七絶二首。
==八月==
===初一日。戊辰。===
===初二日。己巳。===
===初三日。庚午。===
===初四日。辛未。===
===初五日。壬申。===
===初六日。癸酉。===
===初七日。甲戌。===
===初八日。乙亥。===
===初九日。丙子。===
===初十日。丁丑。===
===十一日。戊寅。===
===十二日。己卯。===
===十三日。庚辰。===
===十四日。辛巳。===
===十五日。壬午。===
===十六日。癸未。===
===十七日。甲申。===
===十八日。乙酉。===
===十九日。丙戌。===
===二十日。丁亥。===
===二十一日。戊子。===
===二十二日。己丑。===
===二十三日。庚寅。===
===二十四日。辛卯。===
===二十五日。壬辰。===
===二十六日。癸巳。===
===二十七日。甲午。===
===二十八日。乙未。===
===二十九日。丙申。===
===三十日。丁酉。===
==九月==
===初一日。戊戌。===
===初二日。己亥。===
===初三日。庚子。===
===初四日。辛丑。===
===初五日。壬寅。===
===初六日。癸卯。===
===初七日。甲辰。===
===初八日。乙巳。===
===初九日。丙午。===
===初十日。丁未。===
===十一日。戊申。===
===十二日。己酉。===
===十三日。庚戌。===
===十四日。辛亥。===
===十五日。壬子。===
===十六日。癸丑。===
===十七日。甲寅。===
===十八日。乙卯。===
===十九日。丙辰。===
===二十日。丁巳。===
===二十一日。戊午。===
===二十二日。己未。===
===二十三日。庚申。===
===二十四日。辛酉。===
===二十五日。壬戌。===
===二十六日。癸亥。===
===二十七日。甲子。===
===二十八日。乙丑。===
===二十九日。丙寅。===
==十月==
===初一日。丁卯。===
===初二日。戊辰。===
===初三日。己巳。===
===初四日。庚午。===
7qg6vb132vlj2edxc6qb3jblmqboq6w
2171187
2171186
2022-08-11T09:15:26Z
江常哲
94446
/* 八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往還日記|times=|m=|d=|previous=[[../路程記 |路程記]]|next=[[../歷覽諸處 |歷覽諸處]]|type=|from=|notes=}}
==往還日記序==
大淸道光八年戊子。討平回疆。<small>{{Blue|在西域。距燕爲二万四千餘里。}}</small> 國家差進賀使入燕。正使南延君。<small>{{Blue|球}}</small> 副使參判李。<small>{{Blue|奎鉉}}</small> 書狀官文學趙。<small>{{Blue|基謙}}</small> 余以醫兼裨。隨正使而行。<small>{{Blue|副使伴倘幼學白漢鎭。字仲紀。年五十五。裨將▣▣▣。書狀伴倘幼學李𡩄在。字景學。年二十六。裨將李壽民。}}</small> 正使伴倘幼學金老商。字成汝。年四十五。金魯榮。字季實。年四十。
==戊子年四月==
===十三日。壬午。===
晴。飯後發行。騎迎華驛馬。馬頭孫命海。<small>{{Blue|居中和}} </small> 出昭義門。洪英之携酒作別于此。金同知輔天,李僉知良汝,韓元敏。<small>{{Blue|致訥}} </small> 其弟子誾。洪致宜。<small>{{Blue|義植}} </small> 金季承。<small>{{Blue|廷謨}} </small> 梁歧文。<small>{{Blue|學周}} </small> 堂姪仁植,義錫,禮錫,甥姪錫九諸人踵至。因數語而分。家兒輩及崔穉叟,韓子誾幷隨余。而行四十里。宿碧蹄館。<small>{{Blue|高陽政堂}} </small>
===十四日。癸未。===
陰。細雨浥塵。晩發行四十里。宿豐樂軒。<small>{{Blue|坡州政堂}} </small>
===十五日。甲申。===
晴。早發登花石亭。<small>{{Blue|栗谷舊宅。在臨津東。}} </small> 渡臨津。行四十里中火于近民堂。<small>{{Blue|長湍政堂}} </small> 仍行四十里入松京。宿乃成堂。<small>{{Blue|開城府椽吏廳}} </small> 翌日分崔穉叟及諸家兒。但子誾以遊覽事雇馬。往于成川。
===十六日。乙酉。===
晴。行三十里。歇于靑石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金陵館。<small>{{Blue|金川客舍}} </small> 又行三十里。抵東陽鎭牧軒 <small>{{Blue|平山政堂}} </small> 止宿。主倅尹。<small>{{Blue|勉鎭}} </small> 卽爲出見。待以內饌。
===十七日。丙戌。===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蔥秀館。又行五十里。抵龍泉館 <small>{{Blue|瑞興政堂}} </small> 止宿。
===十八日。丁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三十里。宿洞仙館之琅玕軒。<small>{{Blue|鳳山政堂}} </small>
===十九日。戊子。===
晴。踰洞仙岺出洞仙館。抵黃岡燕嘉樓 <small>{{Blue|黃州別館}} </small> 止宿。是日行四十里。題五律一首。
===二十日。己丑。===
晴。留黃州。是日登月波樓觀劍舞。又登齊安館之太虛樓。上撫劍亭。暮還。
===二十一日。庚寅。===
陰。早發行五十里。中火于育物軒。<small>{{Blue|中祕政堂}} </small> 仍行五十里入平壤。宿于練光亭北民家。
===二十二日。辛卯。===
晴。留平壤。午後拖舟上浮碧樓觀劍舞。移憩于永明寺之得月樓。又上牧丹峯。望乙密臺箕子墓。由長慶門。暮還于次。題七絶一首。
===二十三日。壬辰。===
晴。留平壤。往箕子庙瞻拜。由東門觀井田舊跡。仍往閑似亭。亭在外城南。卽村秀肄業之所也。所携妓樂方張。有一人赤足短弊衣。頂驄方冠。被酒入而欲爲參席。爲下輩見搪。遂不得志。因索酒。金芝叟手自酌之。乃立飮欄外。飮了張舞。踴躍蹲蹲。不覺噴飯。而聞儒業之人。近作酒狂云。少時乘小船來練光亭。喫晝物。陪使道往宣化堂後別亭。觀釖舞聽優倡。乘昏歸次。
===二十四日。癸巳。===
晴。風氣不佳。行塵可惡。行五十里中火于安定<small>{{Blue|順安}} </small> 雪波樓之製錦堂。又行六十里抵肅川海晏樓之時雨軒止宿。衙軒雄新。爲列邑之最。觀稼樓。卽其南廠也。
===二十五日。甲午。===
晴。行六十里宿安州。入安西門。迺淸南樓。歇于淸心閣。仍上百祥樓。望淸川江。題七律一首。次板上韻也。
===二十六日。乙未。===
微雨。留安州。招玉香妓聞歌。其女年十二。亦知歌舞。
===二十七日。丙申。===
晴。晩有風。發行出玄武門。過七佛寺。渡淸川江線浦博川津。兼行五十里。中火于嘉平 <small>{{Blue|嘉山}} </small> 之高淸樓。是鄭公殉國之地也。午發。踰曉星岺,頻踰岺。過納淸亭,梅川橋,五龍浦橋。入新安 <small>{{Blue|定州}} </small> 南門。館于定遠之琴嘯軒。是辛未景賊抗兵之所。不覺扼腕。而路過戰場。往事黯黯。止宿于外堂。距中火所爲六十里也。
===二十八日。丁酉。===
阴微雨。行三十里。過永淸橋。入永久堂。<small>{{Blue|郭山郡衙}} </small> 又行五十里。抵宣川倚劍亭止宿。
===二十九日。戊戌。===
阴。行三十里。過朱明門。卽東林山城南門也。踰左右岺。出鎭西關門二十里。中火于鐵山站車輦館。又行穿西林山城三十里。止宿于龍川站聽流堂。堂前有溪。溪上有亭曰天淵。北邊三奇石壁。鐫聽流岩三字。淸流小亭。足堪一憩耳。
==五月==
===初一日。己亥。===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所串小華館。又行三十里入龍灣。海東第一關。卽義州城南門也。止于來宣閣。
===初二日。庚子。===
晴。暮微洒雨。留義州。撥便付家書。
===初三日。辛丑。===
朝微雨晴。留義州。登收功樓。<small>{{Blue|義州城西門}} </small> 見百日院官妓馳馬。再登統軍亭。降登聚勝亭。轉登近仁門。<small>{{Blue|城小東門}} </small>
===初四日。壬寅。===
晴。留義州。見家中平書。
===初五日。癸卯。===
雷雨乍霽。留義州。
===初六日。甲辰。===
晴。留義州。午後乍有風雨。携數妓登統軍亭。乘暮扶醉而還。
===初七日。乙巳。===
晴。留義州。再明日。卽發行之日也。修整行裝。心懷正怊悵。
===初八日。丙午。===
晴。留義州。登統軍亭。明日是越江之日也。望見野水縱橫。胡山重重。渺渺一身。飄然遠出。似豁似悵。非興非愁。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顧狂率癡人浪子。或歌或詩。且進杯中物。本日意想。正道盡不得矣。倒載而還。
===初九日。丁未。===
晴。早朝以涼戰笠靑掛子。騎出南門。繞東城轉北而西。涉別江。舟渡鴨綠江中江三江。穿大野蘆檟之場。直西前進。回首東望。統軍亭一面。旋轉不已。須臾而隱。江邊有草幕數所。卽彼甲軍戍者。出門望塵者。見甚醜劣。常見中國人頎長休休。有勤實之態。而此戍卒或長頸而細。薄鼻而潺。衣色不齊。擧止不似。似聞彼中往戍者。以銀雇送。則戍此者應不過此箇人物矣。是日行三十里。班荊露坐于九連城午飯。路傍見頹城餘痕。<small>{{Blue|九連城。古鎭江府。}} </small> 又行四十里。露宿于溫井坪。義州軍護送至此。先期七八日設幕穿竈。樵採以候之。鴨綠以西至栅一百二十里。爲交界之地。故人民不居。山林等棄。草長過丈。道路無緖。樹無松柏。秋冬之間則獵胡縱火。草盡燒爇。春又茁長云。夜來頓次軍幕中。以重白木爲幕。屋下作溫突烘之。尙有溫氣。對燭曲肱。離愁轉深。出而望之。幕廬累累。八方爇薪。火光照夜。喊聲鑼吹。警夜申嚴。義州鎗軍。巡繞號令。成一左次。殊可鼓興。頓覺出塞之味也。微月蒼蒼。空山低垂。異鳥怪獸之聲。時時入聞。此等境界。亦所初經。不能詳錄。
===初十日。戊申。===
晴。朝付家中書。發行過金石山蔥秀。幷行五十里到栅外。露坐樹陰午飰。入栅門。鳳凰城將來坐栅內。遂開門驗入。入門之法。不得騎入。遂下馬步行。纔入旋騎。抵民家留宿炕中。栅門蓋列植一丈木杠。不過折柳樊圃。而門一間巋然而在。覆以草茅。許入卽閑。此乃法有所在。應文而已。而栅隙出入。雖馳馬驅車。未可掣碍耳。纔入栅內。罐酒肆茶鋪。排置顯殊。屋宇器什。精緻異常。草屋蓋法。亦異我俗。短折茅草。循鱗相積。從梁至簷。元無一草之參差。直如一刀翦削。以石灰塗梁。完厚精妙。二十年一易草云。其瓦覆者。瓦片絶小。不過東瓦之半片。只以女瓦俯仰蓋之。或不用俯瓦。只用仰瓦。以石灰塗縫。見甚不類矣。聞以雌雄瓦鴛央用之。國制有禁。非公室及寺庙則不許用之云。屋無周曲之制。或有曲屋。而必各自結搆。不爲連接。若東有一字屋。北又分作一字屋。每每如是。自栅至皇城。屋制擧皆如是。重神崇佛。爲第一風俗。若一民之家。幷有家庙,關庙,火神庙,佛庙。家家盡然。家而有一家之庙。村而有一村之庙。邑而如是。國而如是。大是惡風也。
===十一日。己酉。===
晴。留栅。
===十二日。庚戌。===
晴。付家中書。發行三十里。中火于鳳凰城。鳳凰城蓋平地方城。築以甓甎。厚至十步。上有層門樓。細窓丹雘。城內稠密。肆廛巿閭。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雖庶民偏戶。全無素題糞墻。無處不然。入栅以後。到處觀者堵墻。下馬之際。闐門塞道。紛走雜遝。愛玩不已。多有厭苦之時矣。又行五十里。止宿于松站。
===十三日。辛亥。===
乍雨旋止。行二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三十五里。止宿于通遠浦。<small>{{Blue|古鎭夷堡}} </small>
===十四日。壬子。===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三十里。止宿于連山關。<small>{{Blue|古鴉鶻關}} </small> 是日夕。親忌也。罔極之懷。有倍他辰。
===十五日。癸丑。===
晴。踰會寧岺。行四十里。中火于甜水河站。又行踰靑石岺小石岺三十里。止宿于狼子山。兩岺皆峻岺。較洞仙岺不翅倍之。店胡磨墨携紙筆。來懇書字。余與金芝叟副其六幅紙二張。是日親忌行日。無對人接語之心。店胡之懇書甚苦。
===十六日。甲寅。===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王寶臺。午發行三十里。入遼東城東門出西門。歷關帝庙。過白塔。遼又鳳城之數倍。又行十里渡太子河。止宿于迎水寺站村舍。自栅至此。謂之東八站。遼城北五里有廢城。卽舊遼東也。掌鎖者 <small>{{Blue|店主人呼之稱}} </small> 以五幅紙懇字。與芝叟副之。
===十七日。乙卯。===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瀾泥堡。又行二十五里。宿于十里河堡。橫縱江河。數里一涉。無如昨日之水厄也。店胡以大幅白露紙懇字。與芝叟分應十八幅。遼東以後。土皆塗泥。絶無沙石。
===十八日。丙辰。===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白塔堡。所謂白塔。卽遼東白塔之十一也。午發行十里。觀三義庙。舟渡渾河。入瀋陽城。卽盛京省奉天府也。幷行二十里。止宿于城內南邊民舍。瀋陽凡百。倍蓰遼東矣。登文昌閣。有文昌神座閣。乃二層樓。卽藏經閣也。在太學中。有敎授陳亮。副貢生也。湖南省長沙人。距燕爲六千餘里。儀止淸雅。文識頗優。字軆甚嫺。筆談未幾。苦爲行事迫促。悤悤而別。殊可恨也。
===十九日。丁巳。===
晴。出瀋陽觀願堂寺。佛宇甚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永安橋。又行三十里。止宿于白邊城。自此平樑屋比比有之。而雖塗石灰甚堅。久雨則水必添漏。內有床床之痕。勢所必然。外面亦不似矣。今日之行。見薊門烟樹云。而非春和暖晷。則無所見云。
===二十日。戊午。===
晴。暮風。早行三十里。中火于孤家子。又行十里。舟渡周流河。過巨流河堡。觀方城有四門。門有層樓。行二十五里。止宿于新人屯。
===二十一日。己未。===
乍陰乍風。行五十里。中火于白旗堡。又行三十里。止宿于一板門。
===二十二日。庚申。===
乍陰乍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店。午發。登月峯望四野。平曠無邊。而北望有山周遭。遙遙西馳。此爲山河''(註:疑誤書海字為河)'' 關正脉云。仍行二十里。宿于小黑山。自此向南而行。日熱太酷。令人背炙殆難耐也。
===二十三日。辛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中安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廣寧站。是日路見三罪囚車載東去。其中赭衣者乃死罪。方往瀋陽勘處云。以鐵紐繫頸及肢軆而行。含烟竹嘻笑。略無戚色可惡。而赭衣漢又是面目凶獰矣。店主馬姓胡。燭下筆談。卽進士文林郞之孫。問所讀。答云五經唐宋八家文。卽口拈經書句語而試詰之。太半不省。至善敹乃甲冑。始瞭然口念。果是讀書者耳。掌饋者是戴姓。而馬爲中表兄弟。似是同居矣。見其卓上露置主櫝。使之啓。初無難色。雙奉移置于床上啓之。是雙主合櫝。柳載春 <small>{{Blue|卽使道隨廳傔宗親府書吏也}} </small> 讀其題。卽顯考戴云云。顯妣戴云云。蓋官號封氏。而瞥然看過。仍卽閉之。不可詳悉矣。顯考戴云者。別無可疑。而顯妣戴者。究不得也。乾東坤西。蓋以東爲上。傍題則與我俗無異。木主造㨾不類。高太長廣太陜跗方高。恰爲周尺四寸。而作細腰形雕刻。可怪。主櫝前面有雙穴若細眼形。又怪。櫝用澹漆。蓋此地風俗。家有三四神位。家廟則以紅紙額書奉先思孝四字。傍書昌後降福四字。或作對聯附之。關帝火神等位。各用香亭。或龕或像繪。前列花甁燭臺香爐。無處不然者。皆用燒香。全不用紫檀木香也。
===二十四日。壬戌。===
朝雨浥塵。晩晴。逆路北行二十里。過廣寧郡城。西入北鎭庙朝食。乃淸朝所建毉巫閭山神之庙。宏敞壯麗。西有補天石。庙中又有松樹。蓋渡江後初見者也。東有萬壽寺。又其有行宮。門鎖不得入。門外四五十步。皆以石灰築地。淸帝先陵在瀋陽城北數里。樹木之中。屋頭高出纍纍。黃瓦靑瓦。盡是帝閣。道中望見。鬱密可觀。天子十年一省陵。故自燕至瀋。行闕在在云。又行十五里入桃花洞。野行幾日。始到山谷。蓋此山自東而來。必是白頭山西北麓。而自此爲毉巫閭。又南爲山海關爲盤山。終爲西山。本是一山數千里行龍者也。盤山下有李愿盤谷云。以此推之則盤山之北爲太行。而所謂白頭山爲太行之東脉也。桃花洞依山而在。略有村落。桃杏成林。地又野外幽敻。雞犬相聞。閒趣殊愛也。到山中斗絶而上。有佛宇在岸上。逈臨莽蒼之野。岩間樹邊。多有小小亭閣。又其上有岩壁穹然如庵。下坐十餘佛。佛座後作偃壁塵堆。去來人披塵題名。多有我國人識名者。金芝叟妄念解衣匍匐以上。遂以箑頭束筆。濡墨將書。百千題名。殆無空隙。艱得片白石面。遂記姓名字大如掌。石面矮歪。不善照外。書畢又十分拚危而降。壁高四五丈。翣時放手。性命所關。汗漬和塵。最上峰頭。築甓如瓮。見似烽臺。安小石佛幾箇。又有倚岩成屋。懸以鷰巢者。皆佛居也。其壁上因題我姓名三字。大如掌。下山行行三十里。秣馬于靑城店。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閭陽驛。廣寧城內甚櫛比。又有牌樓可觀云。而城外故行未得一窺。城東二白塔。兀然遠望。
===二十五日。癸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三十里。宿于大凌河堡。自石山望海而行。
===二十六日。甲子。===
風。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松山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高橋堡。
===二十七日。乙丑。===
夜自二更大雨。至申後始霽。冒雨行三十里。中火于連山驛。又行三十里。歷永寧寺。入寧遠城。觀二牌樓。立石爲門。層層雕刻。工瑰可觀。大抵牌樓云者。如旌門之例。有至行功德者。立石爲門於其閭大道。以表勳業。仍出城外止宿。
===二十八日。丙寅。===
晴。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望海店。又行三十三里。宿于中後所城外。
===二十九日。丁卯。===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亮水河。又行四十五里。止宿于中前所城外亮水店。主案有經史及稗官等如干冊子。多蓄東人筆蹟。頗嗜文字。聞曾是讀書人云。磨墨懇字。故應其七幅紙。稍勝所經。
===三十日。戊辰。===
晴。行五里歷姜女庙前。後堂有男女塑像。庭有數碑。字多刓不能詳記。而大畧姜女孟姜。姓許氏。序居長故曰孟姜。其夫范郞赴長城之役。幾年不返。許乃万里來尋。知范死。遂哭而殊。後人建祠而表其節。庙扁芳流遼水。庙東有望夫石。許之塚。亦在海上不遠。又行二十里。中火于八里堡。仍行五里登將臺。所謂四方城子也。築方城于山陵之上。四高中空。從竇而出。層砌而上。可以四望。方爲八間四均。外如削壁。內作間广。可以設伏守夜。又行三里許。入山海關。是長城也。長城南頭入海中十里。關門在山腰。以下平城門與海之門往往頹缺。聞吳三桂毀城之處。周以鐵網子。而今無有。又其南多有崩頹。居人出入無常。見似齒缺。奄成大路耳。關守檢門。例不得騎車馬入關。遂步入旋騎。入中城。扁以天下第一關。出內外城門。內城門虹顚刻詳藹搏桑四字。行八里到紅花店。時黑龍蒙古軍。自西域回疆還。値彼軍宿站。故仍爲越站宿于范家店。凡廿二里也。是日以違站之故。不得觀望海亭。可歎可歎。
==六月==
===初一日。己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深河驛。又行二十里。宿于楡關。
======初二日。庚午。===
初伏。晴發行南望。峯頭有石柱。無層節竦直數十丈。意者所謂華表柱者此也。西北之山曰天台山。不知何等劣阜嶁。冒得天台好箇名。笑笑。過東嶽廟。入撫寧縣。城不大而乃蘊藉一座方城。旌閭牌樓。項背相望。科榜恩扁。隣比相續。第宅豐潤。有洛下氣像。又多有文人才士云。城內有行闕。又有摠督六鎭之牌樓。出西門。虹上刻迎恩門三字。城外有龍王庙。幷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里。宿于永平府城外迎旭門。永平之東門也。入門四望而出。統城南來。多有樓臺。是日之行。嘗西瓜,甜瓜,强熟靑桃。新物可餐。
===初三日。辛未。===
朝陰。午中始雨。大注終日。朝發。舟渡靑龍河。又舟渡灤河。三十里抵夷齊庙。庙在首陽山之東。周廧如城門。楣刻孤竹城三字。廟有樓門。正堂奉伯叔塑像。俱一榻而坐。珠冕袍笏。儼然其儀。庙北有僧舍。庙東有行闕。不甚宏大。而窓扉雕刻異常。壁畫皆以品木玉石造成。或作風牧丹松竹葡萄雜花等。奇巧百端。窓牖亦用色色異木。鐫刻奇妙。內外合附。間揷琉璃隔之。白檀沈木華杻絳眞玉石花瓣綵緻。不可盡狀。室制異㨾。間有層樓周繞而在。循複道周觀。後臨灤河上流。可以一暢。河越邊有孤竹君祠。不過數間屋子矣。午飯寺中。冒雨行五十里。止宿于沙河驛。衣盡沾濕。可愁也。自此無樑屋絶無。
===初四日。壬申。===
欲雨欲風。似晴似曀。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五十里。宿于豐潤縣城外。下馬入城。登文昌閣四望。閣乃二層。六隅亭子在城上。縹緲可臨。其東數十步。又有此閣。轉至縣學。歷覽東廡。有學生六七人。與之筆談少頃。庭有花盆。一是梅竹蓮。此是東方熟見者。又有靑色花草如地膚子。堇葉疏明。靑花可愛。呼爲翠鳥花。
===初五日。癸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燕王塚在無終山云。此地菘菜種子。冠於燕京云。朝行過高麗庄。是我國人仍居者。自成一村。前坪有水田。水田有禁。而此地也故特置之耳。又有數頃荷渠。花方吐紅。是日多行柳陰。
===初六日。甲戌。===
終日間間灑雨。朝發。入玉田城迎旭門。穿中門。額云景山觀海。出西城拱宸門。行五十里。中火于鱉山店。店後山形。正類伏鼈。路中望大小枯樹。未知何樹。而歷數年一抽葉云。又行三十里。入薊州城南門。城內有牌樓數處。入獨樂寺。有立觀音絶大。又有臥佛。或以臥佛寺稱之。左右有行闕。深邃而閉。仍出城西門。扁云西拱宸京。止宿于城外。薊州是漁陽城。南有漁陽橋。
===初七日。乙亥。===
夜自四更大雨。至晩朝而霽。行三十里。中火于邦匀店。又行過三河縣城外。少憩于白澗香花庵。有比丘尼數三人。庭有白榦松一大株。行闕在墻西。舟渡天津。是滹沱河三河上流也。幷行四十六里。止宿于棗林庄。薊州以西。東西峰頭。有古庙二所。不十里相望。而下卒輩言楊妃及祿山之祠云。以何功德。誰爲之庙享祀耶。詤甚不可信也。又見路左有二石人。比肩傴背而立。云是束縛狀。亦不知何據也。盤山在周路西北三十里。遠望寺刹浮圖。城堞林石。隱映照耀。有上中下三盤。下有李愿盤谷云。園陵城闕。皆在于此。
===初八日。丙子。===
朝陰午雨。大注旋止。行四十五里。出燕郊堡城外中火。舟渡小白河。又渡白河。是通州江也。水繞通州東城南北。而望大小舟楫。凡不知幾万艘。橫亘數十里。檣立如麻。布帆繡幡。雄雄塞江。雇船而下。歷覽數船。船有絶大者。有奇妙者。不可殫狀。凡陸行渡江爲二十里。入通運門。是通州東門也。到西門內止宿。城內稠密富麗。又蓰於瀋陽。蓋入栅以後所經城邑。見必自失。民物室屋之盛。貨產車馬之繁。應接不暇。馬上周視左右。費目生眩之駭若狂人。一自鳳城以西。都會繁華之地。必闔眼端形而過。都在默會而已。儘覺村野愚氓。入京過都。必左右諦顧。多有若喪魄者然。甚至牽牛馬者手絜空轡。忘其失畜者。今日當之。無或怪矣。好呵好呵。自通州行石路。凡燕京四面五十之內。皆鋪石於道路云。
===初九日。丁丑。===
晴。行二十里。中火于大王店。又行十五里。觀東岳庙。庙前牌樓三面。高大華麗。覆以綠瓦。門內立左右碑閣。二層黃瓦也。昨自白河邊已見黃瓦層閣。不分爲何物。及今日行路傍多有同㨾閣。始知御製碑閣。皆用黃瓦也。庙中有前後大堂。皆安神像。極壯大。左右廡各設冥府鬼司。間間有塑像五六。後廊層樓上。有玉帝座。下有玉女道君等像。自外面至後。皆置大香爐。累累成行。其他帷幔氈席罇花燭臺之屬。擧皆奢麗絶大。所見諸處到這華侈。而制度之雄大。設置之精費。無出此右矣。觀了入朝陽門。乃京城東門也。門樓用三層綠瓦。城上有廊。數十步一廊。守城軍晝夜居之。城堞巨峻。街路闊大。閭閻肆廛人物車馬之盛。眞是大都也。自東岳廟行十五里到南館。南館在內城南城下。卽所謂玉河館。而朝鮮館前在玉河橋邊。今移入爲南館。而玉河之名。今蒙冒于舊門上。扁以會同四譯館。未詳四譯之義。館東別有廳室。所謂大師胥班在焉。是館中官員也。自我京離發五十七日。始稅駕於北京。三千七十里之行。亦覺支離。以我至近之國。便若天涯。則交廣以外者。將無北遊者矣。自笑醢鷄之出甕也。三使入禮部呈表。余隨行。自大門東未一里有禮部。始坐于王會廳。等禮部官出來坐。移時有乘車者至。是侍郞爲尙書之副云。三使偕至大廳。侍表官先以表文出置卓上以待之。侍郞立于東邊。三使北向拜跪俯三頓。如是者三。幷三跪俯九叩頭。跪叩畢。齊膝而跪。侍表官以表文授譯官。譯官授正使。正使還授譯官。譯官授通官。通官授禮官。禮官授侍郞。侍郞受而置于他床。表與字文凡七起。次次如是。須臾而畢。終又一跪三叩而畢。三使起身。侍郞揖三使。三使答揖。侍郞年似五十以上。而淸秀有骨氣。無鬚髥。背似僂。不顧而罷。各騎還于館。禮部衙舍廳不甚敞。而周廊縈廻矣。
===初十日。戊寅。===
朝晴。午後暴雨旋止。皇帝避暑在西山。三日一朝于皇太后。太后時在圓明園。三使例當祗迎。余亦隨往海甸。海甸在西山之東。圓明園又在海甸之東。曰園曰甸。一是西山也。皇帝時在西山之海甸故也。余乃騎出。由東安門。又入重門。過東華門。出地安門德勝門。卽北城門也。未出門。逢驟雨少避于路傍閭家。出行十餘里。歷觀覺生寺。亦大刹也。正法堂有小金立佛。僧徒日日誦經。無雜俗比丘。後面有層圓閣。巋然高出。乃鍾閣。有懸鍾甚大。徑爲周尺十七尺。高可三丈。內外密書佛經。鑄樣極精。字畫甚緻。亦可異焉。寺後墻內有竹林奇花。少沙彌輩以便而求書。應其十數把扇子。自京幷行四十里到海甸。宿于民家。
===十一日。己卯。===
晴。辰時。天子出宮。三使及從人譯官。皆具官服而往。謂非官服則無由觀光。而余獨而白衣。雜立于後面。亦不苛責。俄而前騎零星馳至。自西而東。竟不滿百騎。駕至幷地跪于路側。伸腰仰面。雙手藏于左右。垂而向後。此乃恭禮也。禮部部中率通官押班而跪。前隊倏過後。有黃幪冒轎。轎如綵輿。謂之坐輦。轎前有如干儀仗。意謂天子在這裡而來。未及一弓之地。方拭眼注目。馬頭忽然告起。余乃起立。問其倏跪倏起之由。答以皇帝已過。遂不覺失笑矣。蓋初無幢蓋旗幟警蹕鼓吹。又無一卒扈衛。渾于亂騎。瞥然馳過。吾所失覽也。行中有一僕認得者。乃帽上無鏳子。馬用黃轡。此外他無表著者云。排從前後。不滿百騎。如干儀仗。遠遠隨去。簡率則極。而威儀掃如也。余復嘆曰。神哉帝乎。夫龍天飛而海處。興雲行雨。迅風轟電。呼吸而至。及山覆海。變化倏忽。其靜也爲梭爲葉。能爲箏絲。透巖石而無聲。入藕孔而小身。藏形於咫尺之間。運身於寥廓之遠。今夫天子御九五之極。有天用之妙。非神明不殺者乎。胡然而帝。其猶龍乎。仍還于次。飰後觀虎圈。築石如城。覆以鐵網子。隔中爲三間。一間一虎。又有木圈於別處凡三間。豹子二熊子一。又轉至西山。過牌樓幾所。入罨秀澄明等門。過宮墻里餘。過文昌閣。閣在昆明池東畔。乃四層閣也。從昆明池東堤而南。堤下有水田種稻。息汗于廓如亭觀銅牛。渡十七橋到涵虛堂。堂在池中。宏敞大亭子也。坐涵虛後欄。西北望之。西山全面。都在眼中。池圓而闊。西岸遙爲十里五里。北之陸爲數馬之場。岩石之上。林木之間。水邊山曲。盡是珠樓彩閣。四層五層之榭。或方或圓之臺。殊形詭制。觸目奇怪。粉墻疊城。依山臨水。照耀數十里。映發水底。不似人間。菡萏方盛開。彌望亭亭。中有釣舫。往來波心。凡自池邊。盡是禁地。西北一步。欲前不得。若得披見裏面則必有難言奇觀。而若海甸等處。引水爲沼。或橋或舟。鑿石爲山爲庵爲臺。聞極可異。而末由窺見。又是西山一面。卽此昆池所望。可以領畧其萬一。而其他則都在樹木隱映之間。彌望平地。石路四出。誠莫測其壯麗幽邃之境矣。坐望移時。從西郊還京。入西直門。歸于館。
===十二日。庚辰。===
晴。中伏。留于館。
===十三日。辛巳。===
晴。飰後步出崇文門。<small>{{Blue|正陽門之東上門也}} </small> 觀倡戲。城內外倡戲之樓。數百其所。而屋制宏大。器具侈麗。其服色與器械。決非我國可辦。而戲法亦殊。假如鴻門宴則戲子輩各差一任。有項羽焉。有沛公焉。張良,樊噲,范增,項莊等。各扮其人。有舞有唱樂。隨節奏而作。袍笏甲冑衣裳冠帶鎗劍幡幢旗幟畜物之屬。各樣造置。皆精緻新鮮。樂夫皆踞椅而作。周以層欄。看者無疊遮複立之患。間間雇坐。亦甚便好有規矣。
===十四日。壬午。===
晴。皇帝在海甸有旨。十五日設戲宴遊。蓋平戎識喜也。有我國使參宴之報。余亦隨往。由東安門。過東華門山裏左門。出地安門德勝門。乘月抵海甸止宿。
===十五日。癸未。===
晴。早起而往。不知何處。云是時御禁門外。而樹木叢鬱之中。不見一片屋角。三使入去。從小門入石路幾步。舟行幾次。至一處。天子在小便殿。殿制周圍重疊。宮女隔窓窺視。多有出面者云。山高水長閣,正大光明殿。皆在其中。三使兩度出侍。四度餉饌。天子有喜色。問我 主上安候。繼有遣親臣卽賀。心甚佳悅爲言云。三使各得厚賜而出。晩還于館。
===十六日。甲申。===
晴。飯後出正陽門。是大淸門之前面。內城之正南門也。門外是外城。稍大於內城。滿城閭閻。大廛巨肆。周繞旁通。交衢街路。稠於內城。珍奇玩好之物。粲然耀目。正似村娘之入波斯巿。物物生心。車擊人磨。殆鬧於諸處。仍自斷曰。內城。卽皇帝所都。金元淸明千年相續。天下之大都也。宜乎其富麗雄大。而外城設置張大。吾未之解也。意者燕京之地。西北依山三四十里。東南廣漠。非野則海。萬萬里以天爲限。則外城之設。其以藏空遮虛之意也。而聚以物貨。因以爲實之計也。繁華鬧遝。良有以也。
===十七日。乙酉。===
晴。禮部郞中以皇旨來存三使。日送藏氷。爲設涼栅於庭。涼栅。卽所謂風閣也。以高杠立柱於庭四隅。架以竹椽。覆以蘆簟。以薍簾付之。中央高。東西垂而接于東西廊。屋梁中央及東西三處。設若窓竇。隨陽捲舒。縋以繩索。以便開闔。穹窿成屋。滿庭蔭庇。三使室庭。各各造設。夜啓天光。晝遮雨暘。夏節妙法也。自通州頻頻有之。而造匠輩霎時結構。着着有條理。不費一語。至於鄙事。其立規成法。大不相類於我國人之設頭緖事諠聒也。是日觀幻戲。戲夫三箇。迭作殊技。一夫持鐵大環六箇。乍聯乍開。又一夫持紅珠五顆。忽無忽有。又其次弄錢吐火呑劍呑蛇呑針呑丸抽骨吐紙之術。駭怪疑信。莫究其端。好笑好笑。是日夕。卽亡妻故日也。感愴之懷。有倍他時。
===十八日。丙戌。===
晴。留于館。
===十九日。丁亥。===
晴。暮陰雨。留于館。
===二十日。戊子。===
終日雨。留于館。
===二十一日。己丑。===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寅。===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卯。===
晴。飯後騎。由東安門過神武門。卽宮城正北門也。對門卽北上門。內門額書景山二字。其內卽萬壽山。是造山云。而園亭方閣。或懸鐘鼓。屋頭高出樹木之間。山上露見者五所。其內多有寺觀。其西有白塔。極壯麗。又有宮闕在其中云。而末由入覽耳。萬壽越見西方。又有造山蔓延。又轉而行。西有別宮圜城。東門昭景。南門衍祥。衍祥之前卽長橋。長不知幾間。左右用白石欄。較昆明十七橋稍長矣。橋兩頭作牌樓。東題玉蝀。西題金鰲。故泛稱此橋曰玉蝀橋。折而北轉。往万佛寺。大小佛身。不翅爲万箇。門神庭爐等具。擧皆宏麗。又極侈華。東有佛手樓。中有立佛一大軀。千手千足。千首千眼。不是誣也。佛長充齊于三層大樓。頗宏大矣。出坐五龍亭。亭是五座方閣。臨大池。長闊累千步。芙蕖盛開。南有虹橋。東南有臨水層樓。周繞五六十間綵緻奇玩。亭址廣敞納風。蓋自寺門出來。石欄屈曲。溝道逶迤。綠瀲翠渚。彌望怡神。此乃燕京第一遊觀也。因騎行歷觀弘仁寺仁壽寺。仁壽法堂室道作田字制。大佛分九宮而坐。小大佛又殆萬矣。門內橋下有深溝畜色魚。投之以餌。千頭萬尾。爭食水面。魚是鮒魚。而爲色不一。綠碧紅紫。金銀玉黑。斑駁者細點者。凡十餘色。魿骨臃腫鞅掌。味惡骨硬不堪食。只供玩好。燕中甕缸之畜皆此種。而我國所未有者。永定門內天壇池中。又養此鮒。今溝中所牣。又不知幾萬介也。仍騎出西安門。向帝王廟去。及門聞守庙之官。下鑰出他。無聊復路。歷觀象圈。蓋宣武內西城下。有馴象所。大廨重疊。於門內間間有象。不啻我太僕之養馬矣。觀七象而歸。象凡三十餘首云。仍出宣武門。<small>{{Blue|卽順城門}} </small> 入正陽門。還于館。
===二十四日。壬辰。===
晴。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巳。===
晴。朝往俄羅㒋館。門額曰會同館。此所謂玉河館。而在於玉河橋西路邊。始也我國人留處。今蓋移于南館。室廬廣爽。比南館倍之。亦多有空地。室制精奇。器什緻異。最詳測度。機衡等具。無室無之。片片掛畫。細細摸寫。人畜宮室樹木山川長闊數尺。以異木作機。覆以琉璃。方方掛壁。遠看糢糊。乃以老人眼鏡隔照。臨視。則寸馬豆人。生動細密。可謂深於畫工矣。又有自鳴鍾。或大或小。逐室置之。而至一處有若梅龕而高者。額有琉璃竇。竇大如月。時至則有一鳴鳩出在竇中。應時而鳴。亦有數依甲己子午九之數。鳴了還縮首而入。甚是奇怪。又有自鳴樂。亦類梅龕狀。有人挈條轉樞則音樂大作。絲竹金石。轟轟迭奏矣。俄羅斯國人十年遞留。其人白面黃髮。鼻削而高。目深而黃。長身八尺。閱十餘胡。大較同然矣。左右多有書籍。而皆橫行。書籍字不可强曉。中國經書亦雜置之。審其國俗則所謂天主學外無他學矣。渠書中或有以中國字翻謄于紙頭。看不過數三行。明是異端也。意者其學非特此胡。西南遐陬。初不知吾道。已自西洋等處。無處不然。蓋彼胡之居館也。以其俗尙之如是也。故爲敎中國之書。限十年二十人交遞居之。習以中國文字。欲令歸國傳之。使遠方知有聖人之道也。言語文字。大與中國人不侔。則非此居館之法莫可敎曉矣。大是化人之良規矣。歷覽至一所。扁鎖謹嚴。使之啓鑰而入。外間有隔障。皆以異木雕刻而成。片片皆畫人散髮。室中穹崇。四築以甓。圓窓交映。皆用琉璃。開其障入于內間。主壁掛一死人。蓋壁上付十字木板。人之頭上及四肢。竝下釘揭之。若車裂之狀。宛然是玉骨人。皮肉爪髮十分如生。通身赤裸。眞假未分。而自頭至足釘處。逬血紅鮮淋漓。而看其面目。若方未冷矣。眼猜神慘。殆難正視。且室中多沈檀用材。香久不泄。又點風不入。陰濕成臭。宛有血腥。惡心不能定。悔其偶到矣。馬頭問其由。館胡云。古有耶蘇。乃西方神聖。道學高明。靈變不測。以妖誕爲罪。被中國如是刑死。西人悲慕而廟奉之。依樣塑像。自後西人皆被髮徒跣。因以爲俗云。而儘覺邪學輩不畏刑死之說。良以是也。而正陽門外道中。有被髮跣行。蒼髥俊骨。氣稜稜無貧戚之容。手持柳小筐。歷肆而行。望門一聲。人爭投錢。猶恐後之。到處紛紛。須臾滿筐者。必似西方人。而人亦以通財之俗待之。故如是耳。因過一室。拿筆詰之。有胡甚長大多髥。據椅而坐。自稱康保錄。居館八年。年爲六十三。其國爲二萬八千里。二年後歸國。數年始達云。問其四界則答云。南傍中國。東界日本大海氷海。北界西洋。西界回回云。以輿圖考之。俄羅在流沙以外極邊。在天地西北隅。正乾亥方。則此胡所云全沒方向矣。胡以其書進之。余乃却之。渠曰。我之王公大人及道德高明者。皆讀此書云。再以蘋波一器楂果一器供之。各嚼一二顆。以淸心丸西草等物與之。胡以不食謝之。待吾人頗重愛之。出入施禮揖者。其人物皆久客遠離。自有孤另悲悶之色。無貪狠鄙野之氣。但俗尙駭惡。安得使中國之敎。一革其風也。爲學極異。絶不可近。又天主堂極駭慘。不可觸目。擬於東歸之日。丁寧付入京之人。愼勿令投迹于此館耳。宣武門內。城東邊城下路傍。又在西洋館。天主堂在焉。外看而屋制絶奇。倍大於玉河館。多有異玩云。而自我國辛酉邪獄之後。東人無入此館者云。俄儸斯是華音於羅凘也。我東所云石鏡於里衰者。必是俄羅斯所產。極厚琉璃。而以訛傳訛而然。
===二十六日。甲午。===
夜自二更大雨。至朝而霽。飯後雇車往琉璃廠。訪張縣令家。張名深。號茶農。江蘇鎭江府丹徒縣人。庚午解元。曾爲咸安宮敎習官。日前爲山東省博平縣令。七月廿五六。將發程治任。方張拿筆敍談。俄而一客入座。與張相揖。又與余相揖。共就椅坐。張書示云此爲張亨甫先生。大名士也。又旁書名際亮。福建人。詳問家鄕。卽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是福建之西鄙。地接江西省矣。仍通姓名。主人又書示云。亨甫詩集甚富。余書未或許覽。客云。現在付梓人開雕。尙未畢工。余問不是擧人。客答却不喜看擧生書。余問擧業外。另有進身之學耶。客答無有。但服習經子諸史百家言。求其無媿通籍而已。身之進黜。是有命焉。余曰。高士高士。答高字何敢當。士之道固如是矣。余曰。非官非擧然後。可謂高人達人。畏友快友也。蓋亨甫是鄕貢孝廉生。卸不得擧業者。特其言如是耳。余問主人那時還京。答還京不可預言。一作外省官。大約終于外省者多耳。余曰。正然則外官是不好的榮途也。主人答外官升遷。亦有至一二品者。特外官之一二品也。客曰。外官一二品則朝中之宰相。尙不是過也。本國人固多願爲外官。以政績可以及民也。本國蓋無中外之分。不同唐宋人。蓋自明已然矣。余問內朝滿漢殊用否。客答有同有異。問同甚異甚。曰。滿人兼習文武。文可爲武官。武可爲文官。大抵習武爲長。漢人則文自文武自武。不爲互官。習文爲長耳。亦有武而爲文官者。如今之陜甘摠督楊太保名遇春,楊淸恪超是也。間代一見矣。余問入京來。竊有規規管見。蓋上國延祚久遠。制度範圍。薄海宏大。而但不用先王禮樂中國衣冠。是未忍捨舊而然耶。朝著不欲語到耶。列朝來有金石成規而然耶。客答改制度易服色。我朝重禁。朝臣有奏請者斬。此亦是天數也。又有戒于前者。魏改漢制而亡故也。末乃書云。此語見俗儒。幸無問及。又書本日有事且蹔別。另日可至弊寓。再談否。以不便徑造使館也。余云。貴寓在那裏。當委進。答云。在順城門外西河沿粗旗庙。卽大隱禪院。明後日皆得暇在家。留一名片。可付看門者問之。卽引接矣。呼所帶。僅出一紅紙與之。紙大如掌而差小。刻字墨打張際亮三字。上打小期字。時張有兄喪服未除故也。順城門。卽宣武門也。此俗無此爲信則不許通客也。余乃受而藏之。客乃揖而出。主人年四十八。多與我人相交。今行中多有傳書來矣。人甚博雅。筆畫畫法。多有貨者。見方左右書籍。狼藉無次。束裝旁午。人客來去。酬接不暇。余亦揖出。主人出門送之。中州之人待客之禮。雖甚親熟者。見必揖拜。出必送門。無如我俗之慢客沒禮矣。客是三十年紀。文翰如流。淸標動人。話未移時。無意相捨。儘南中佳士也。聞漢人皆旅遊于外城云耳。
===二十七日。乙未。===
晴。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申。===
晴。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酉。===
驟雨旋霽。飯後騎往西河沿粗旗庙。卽張亨甫所寓也。以所携紅紙。出與門者。是向日所約者也。俄有一卒出迎。引至最後一堂。亨甫在矣。相揖而坐。徐索筆硯。始敍寒暄。余云。日前茶農座上。獲接淸儀。歸甚耿耿。所以委進。主人曰。鄙人乃淺學後生。無甚識解。然竊聞貴邦尙文學有素。故正欲一談。倘有未諳忌諱處。章句罪也。仍指壁間一隻長紙題七言律詩者曰。此是弊處老前輩名下士也。字佳不佳。余乃仰面。末看一過曰古奇透畫。俄有一儒在傍。相與接言。彼曰。敝姓陳。名方海。江西人。年三十五。余以姓名年紀答之。主人又書曰。字伯游。壁間有詩。余乃審之。卽片紙細書五言古詩及七律一首。甚蘊藉可愛。頻類其人矣。看了書曰儘高手。陳曰。甚媿淺陋。余曰。諸稿幷可奉玩否。主人曰。有刻本。已爲友朋取去。現有未刻之本耳。卽入寢內。搜出一冊。陳又忙出外。持開刊一紅紙七律八首而來。卽入京時道中作也。涉看張稿。都是詩律。老練精工。無刻薄峭險之氣。儘是早年高手。不覺自失也。余曰。纔得一臠。全鼎可知。但不免爲一種苦海人意想。未知甚故。詩中多有悽楚故云。答云。生孩六月。慈母見背。十三而孤。諸兄早卒。伶仃一身。以讀書爲謀生。故多噍殺之音。亦竟使然也。余曰。良有然也。可恨可恨。又看陳作看了。書示云以淺見言之。眞蘊實精工矣。陳乃辭以拙拙。陳問貴邦十三經。較內地異同何如。余曰。同。又問貴邦取士定制何如。余曰。及第科試論策賦表。明經背講。此乃大科也。進士科試經義。四書疑辨。詩賦及小學講。乃小科也。另有武科試取。各技科目外。亦有經學宿儒及修行人貢薦。又有蔭補。承襲仕路。卽爲謂之南行官也。陳曰。背講係用註疏耶。曰。然。陳又問到次幾次。曰。初行。曰。幾時廻程。曰。八九月間。曰。以後仍來否。曰。今適偶然耳。張問貴國寒暑氣候何如。曰。北京寒暑似浮矣。又問貴國幅員。可得聞乎。曰。長四千餘里。闊二千里。曰。貴邦史書所載幅員官制仍舊耶。宋時日本屬于貴邦。今何如。答幅員無增損。官制不無沿革。日本不係。又問彼時修契丹及宋朝貢。何以支持。以令較之。似宜更富庶矣。答邇來內朝殊遇。不侔疲奔之時。然富庶則恐未也。又云。中外一軆。上下康樂。則吾輩與有福焉。陳又問與日本通好否。文交如何。曰。不與通好。文交亦無所聞。余問主人曰。散文無有。主人寢內取一冊子來。展看之。或詩或文。其中有述他人詩集序者。乃知主人之爲孝廉擧也。余問捨家而旅。有甚所幹。答云。乃前科乙酉拔貢。玆在此應鄕試。中擧人之後則由進士出身。不中則可由此得七品官出去。故在此也。擧人是解元之一名。貢法十二年。每縣擧取一人。拔一縣之英。貢之朝廷。天子親考一次。不取以後聽另考耳。余問以文藝居拔耶。答先論敦篤品行。再試文藝。再試經術策論。再試楷字。問考試當次。正在何年。曰。明年。蓋孝廉貢則自鄕試之。入選之後則赴京試。可以拔解爲擧人。一解之後則連赴進士試。凡鄕貢入選則雖不中進士。必做外官云。而聞今八月試士貢院。明春會試。如我國子午卯酉大比之法。主人問貴邦通海道。知福建之臺灣乎。余曰。自一都耶。曰。府屬也。四面皆海。六千里寬。日本,琉球,英吉犁。皆往來貿易。前明之倭國也。本朝歸爲郡縣。屬福建省。爲臺灣府。轄六縣二廳也。聞內地之山東,登州,靑州。對岸卽貴邦也。而禁不許行。此行從遼東來耶。何地登內地之岸。貴邦何地登舟。水程約多少里。陸行多少日。有陸地可由否。考古時貴邦離遼東甚近。今去鴨綠江多少里耶。卽如內地人不奉使至貴邦。作何相待供給之耶。送令還內地耶。尙二敎之。答登萊是弊邦西南海之西南岸。登萊上放舟。一風可泊於敝界。自我入京。非舟而陸。自灣府義州越小江。卽是鴨綠。自後則連行陸地。所經乃遼東城,瀋陽,山海關,薊州,通州也。使行外他國人過者。不過漂海之人。凡係漂者。所過列州縣。皆供給有例。若中國人則送至京。俾致還鄕。無自敝國直還之例。海外人不管中國者。自海路泛還。曰。然則我輩欲來一遊。竟不便矣。余曰。有月窟禹穴之意耶。曰。台灣府系福建。而福建人至彼處。亦須官給照驗。始準渡海。歸時亦由彼處官給照驗。至他邦則更虛矣。又云。內地近年有人至貴邦否。余答或有泊人。無緣相接。奉使來者。相通有禁。故未曾一接內地人。或者路上看過。脉脉而已。仍問由海至敝邦多少道里。張云。海道以一百二十里爲一更。大約三十餘更。然又自敝界至台灣。尙有十二三更耳。余曰。殆至六千里也。敝邦雖是遐陬。亦稱小中華。彈丸之中。殆多名勝。答貴邦史冊上。儘多名勝。至于人物。亦自不乏。所以欲一行耳。然我朝非奉使命則不得往。非同唐宋元之無禁令也。余曰。可欠可欠。又問內地幾時曾通使貴邦。余答內朝出使。非有奉勅則早晩未知。又問貴邦來使。亦有內地人交遊否。余答無有。又問內地使來者。皆通人否。官居幾品。姑可奉使。有三再來者否。余答不必皆通達有稱者。正使一品。副使二品。書狀官堂下四品。皆選文官。譯官輩自有別歧。其外從人。或士流或吏胥。下至馬頭牽卒等共二百餘人。鄙之入京。亦値隨槎。計出附驥也。陳問歸國當敍功否。答只一遊計。張曰。使行來。耗費必多。供應實煩矣。余答奉表入使。費了五萬銀兩。迎勑支使。殆近十萬餘。相顧夥。張問貴邦勝境何處爲最。名山大川有幾。余答金剛山有聞天下。餘外則樓臺江山間間有之。又問箕子尙有後裔否。曰。自有。曰。貴顯耶。曰。顯用之。但無位高者耳。仍問貴省內名勝某某。未詳坤輿。第畧敎焉。答曰。西北皆山。東南皆海。可戰可守。漢唐皆獨霸之國。自宋以來。楊李朱三先生後。文敎大通。頗富庶。大略濱海之省。頃所以問海道通否。意欲由台一至貴地一行耳。問山是何名。曰。武夷天姥。此乃洞天。福地漁梁。天下十大名山之一。以外則鼓山烏石等類。不可擧數。余曰。九曲櫂歌。洋洋盈耳。曾聞南中多是陸學云。故試問貴鄕士流。朱乎陸乎。答陸是江西。朱是福建。然講學爲聖人之徒則一也。但陸高明處多。朱篤實處多耳。甲乙何如。曰。學陸者流爲禪。學朱者弊少。若二先生之學則亦似朱爲勝。余曰。末流相攻云。然否。答此弊前明有之。至本朝則不相攻矣。又問貴地有禪僧否。余曰。有。乃士流之外道也。士而禪者絶無。主人曰。本朝亦無習禪之士。又曰。九曲櫂歌。是朱子之詩。朱子家在武夷。余問尙有一二遺躅否。曰。全在。曰。絃誦咸萃否。曰。本地人在彼讀書外。另有書院。供給讀書。乃出國家重文崇道之意也。又問待客之羞。以何物爲重。余答茶酒爲常。其外別供。隨辦無定。又問食物無禁忌及諱陳設者耶。餘常吃米吃麪。余答食品無禁忌及諱。大槩飯爲主食。一日三四供。在家者亦如之。待客之羞。或飯羹餠麪魚肉果品。饌法隨能否多寡。答與內地風俗一例矣。又云。初四日煩再顧。不知我們可至使館否。余答臨館通報則顚顚倒倒。如其難便也。則館側有閑地。似刹似廟。曾屢風乎者。會此不妨。鄙亦再扣非難也。時方過申。驟雨方集。乃書示云。語未終而雨欲下起了。主人云。已令人買點心去了。且坐一回。且雨暴至。坐一回雨歇了。始可行。否則全衣皆濕。余云。差遲則恐貽主人憂。答云。雨卽下矣。雨後再行不妨。不得已更坐科。余問內地朝貢之國爲幾。答琉球,日本,安南,英吉犁以外。不常至。蓋日本本不入貢。而張以台灣之入貢。認爲日本也。主人問日本幅員。何如貴邦。其人情風俗同否。相侵伐否。答不過海中一島。幅員恐未及弊邦。人皆淺儇。僧人知書。專尙兵器。詳則未也。頗久無釁。又問相去約多少水程。余答水路六七千里。余問入京或聽倡戱。而其音節噍殺。閭巷之曲。與廟樂御樂歌頌等律不同而然歟。答內城演唱多西人。其聲乃西方商聲也。外城多南人。然其聲皆習羌胡之調。樂皆胡樂。入廟之樂。自然不同。亦無唱戱。又問貴國庶民之家。以何作生業。有恒產否。仕宦須世族耶。亦有草茅寒素耶。有頃以三貼餠供之。喫了。答士農工商。皆有所業。但士最無食。答士無食則作何謀生。余答以仁義禮智食於人。非畫墁求食也。問亦敎讀否。應試之外。又作何事。另有上給田產否。曰。敎讀謀生。俗亦不數。應試不做則無進身之路。蔭仕百不一二。亦無給田。商賈則永羞永羞。做農不拘。曰。士不作商賈。抑國中不貴商賈耶。曰。不重利故也。曰。此勝于內地多矣。又問使館在于何處。想系城內耶。余答正陽門內東邊城底。會同四譯館是也。陳問國姓今數百年矣。前朝是何姓。見宋時國王皆李姓。豈以國戚後遂有其地。抑中間便有一代耶。答本朝延祚四百餘年。前朝是高麗王姓。張云。改日幸來一敍。答云。再圖一穩則幸幸。那裡更會。答儘可再來弊寓。仍相別而歸。時驟雨旋霽。日已向昏。主人出門送之。爲出一僕。俾導前路。陳生乍語先出。不得敍別。意者與張同館異室也。燕法日墜閉城門。正陽門早先下鑰。由宣武門歸館。宣武門一隻已閉了。較我法時未早烽矣。閉門之時。門卒鳴小錚。長呼如歌唱焉。日暮到館。
===三十日。戊戌。===
晴。方物車四五日前始入來。今日進呈帑庫。余亦爲看闕制。由東華門入闕。庫在東廡。納物于各間。觀太和殿。卽天子之正堂也。後有中和殿。又後有保和殿。宏麗瑰壯。制度方直。恨未窮觀諸處矣。雕墻彩甍。露頭藏面。延行穹邃。似多瑰觀。而末由一覽矣。午後騎還。中路雇車往隆福寺觀場市。先看禽鳥花草。次看列肆。刹門以內。都是賣買處。物無不有。繞佛堂循廡而行。自東逶北。西折南轉而出。終有一肆。大木床及左右鋪置者。都是人之齒牙。殆過十斗。不覺失笑矣。槩以抽人病齒爲業索錢者耳。寺刹廣敞。而別無他觀也。暮還于館。
==七月==
===初一日。己亥。===
晴。是日卽太庙秋享也。天子自海甸入來。方親祭。出還宮時。我三使祗迎祗送。余亦隨之。凡白衣者不得在駕路之側。而向於海甸。渾失瞻望。必欲一觀天子。借着譯員官服雙鶴黑團領。烙桐品帶。帶鉤之存者十未八九。破破黑靴。色脫而黃。重紗烏帽。紗脫漆落。卽一部油紙帽也。帽寬頭尖。馳馬簸身則帽兒東傾西側。混頭是碎竹絲也。笑極笑極。日未雞入東華門。由天安門端門至午門外。以我法揣之則時方動駕。軍卒之呼應。火炬之照耀。諠聒雜遝。必至夢騰。而門外道中。赴闕車乘。迷離一燈。點點絡續。車輪馬蹄之聲。隱隱在耳。他無火光。闃若無人。少憩于一所。時至出坐于午門外磚庭。俄頃五鳳樓中鼓聲鼕鼕遠聞。旋見羊角燈殆百數。一時擧火。立在午門前。挾正路植標縣之。他無燈炬燎燭。俄有淨鞭一聲。非金非木。而霎然有響。聞四面瞥然唱喏。俄而黃涼繖出門照空。望之傘柄上曲蓋。應華蓋星之曲柄云。前騎畧過。乃有黃步輦出。輦軍皆着紅周衣。輦制甚輕便。左右附以琉璃。亦無輦座明燭。暗中過去。今來又不見天子之面。心切憤恨。從騎隊隊馳去。他無儀仗等物。還內時日始曙。始見天子不過電面。未得其詳。但黃面上廣下陜。短鬚無髥。頤長細眉。大口齒落。身長背僂。軆纖骨秀。聞眼光射人。而恨未之見也。扈從臣僚。較出時倍多矣。日明望之。自午門外至端門。循墻下左右排立者。盡是衛屬。幢蓋繖扇旗幡鎗劍旄鉞之屬。迫有簇立。又有三雙法輿。分在門外。輿極高大。三面承以紅漆木梯。上造坐榻。鋪以繡氆氌。屋用金雕龍凰。周以綵欄。流蘇四垂。駕以馴象云。今見不過一矢之地。而午門以內端門以外。其侍衛排立。亦似一般矣。始知天子威儀。不翅百倍於小國。而始若寂然。終見如林。則其紀律之嚴肅。自可知也。不覺吐舌矣。端門外東邊有門。揭以太廟街門。乃知太庙在其中。入其門而望之。中極廣遠。路傍周列紅燈臺。欲前進周覽。而禁止不得。
===初二日。庚子。===
末伏。晴。張孝廉有辰巳交來訪之示。而竟無跫音。可訝也。留于館。
===初三日。辛丑。===
夜大雷雨。朝霽。晩又霏洒。午後及夜大霔。留于館。
===初四日。壬寅。===
晴。午後驟雨。雇車往粗旗庙。訪張孝廉。坐定。陳伯遊以一律詩持贈。余乃展看珮之。答以才短應鉢。從當奉酬。張請余偕往觀倡戱。屢辭不獲。俄有吳雅繼至。同與出門。張已爲備一車。余獨車居先。彼三人幷乘而後。至一所。卽戱樓也。戱且與前看者大同小異。戱可觀而語難解甚。宛然其交鋒之戱。鎗劍閃鑠。非手法之精熟者。末由如是踊躍。觔斗滾滾。交接之際。不覺𢥠𢥠然。至午時。樓外已雨滂沱矣。余欲先起。連被苦挽。要向酒家。余書示云。中州士大夫入酒家不拘耶。答云。無拘。余乃與張同車。而觀戱之際。有蔣生敍話同坐。因與陳吳幷一車。至酒肆飮紹興酒。酒而淡如我淸酒而味甚劣。小一壺直錢一兩。一壺卽兩小盃也。大抵北京盡是燒酒。毒烈難强。故以此爲彌。且以遠致之故。價貴品高。以待客之上飮。同呑七盃。迫暮入宣武門。歸時張復爲之出車以送之。力辭不得。且其誠款不可孤負。故仍安之。
===初五日。癸卯。===
夜大雨。至朝不霽。似有潦意。留于館。
===初六日。甲辰。===
夜雨至朝。晩復陰曀。飯後張陳蔣吳四人。來訪于館。張名際亮。字亨甫。年三十。居福建省邵武府建宇縣。陳名方海。字伯遊。年三十五。居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small>{{Blue|一名芝城}} </small> 幷住西河沿觕旗杆庙。蔣名湘南。字子瀟。年三十三。居河南省河南府固始縣。住順城門外上斜街中州鄕祠。吳名嘉賓。字子序。年二十六。居江西省建昌府南豐縣。住南豐會館。聯軌而至。爲館官阻搪。艱辛邀入。坐未定而又見督出。余甚無聊。客又敗興。不得已同往館西寺中。露坐庭中。敍話未幾而別。極咄極咄。
===初七日。乙巳。===
自夜中終日大雨。留于館。
===初八日。丙午。===
晴。留于館。
===初九日。丁未。===
晴。留于館。
===初十日。戊申。===
晴。留于館。
===十一日。己酉。===
晴。留于館。
===十二日。庚戌。===
晴。留于館。
===十三日。辛亥。===
處暑。夜自初昏大雨。朝晴。留于館。
===十四日。壬子。===
晴。留于館。
===十五日。癸丑。===
晴。有往日之約。故與芝叟往麤旗庙。與張陳二生。穩話終日。是日。旣望之日也。酒酣。曠世之感。悠然而興。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唱界面數調。張曰。貴邦之歌調。以何曲爲第一。而唱法以何爲始耶。願詳聞。余答曰。以宮商角徵羽爲法。則此是五音也。角爲仁春方木。徵爲禮夏方火。商爲義秋方金。羽爲智冬方水。宮爲信中君土也。以此爲歌也。張曰。然則今先生之唱。據何調也。余答曰。是界面調。卽商聲也。張曰。美哉。正當此時之唱也。願更聞一唱。余復唱數歌。壯哉眞禮義之邦。文華詞藻。冠於諸國。而至於歌調。亦是五音。何如是正禮曲之盡耶。再三稱羨不已。入寢內持一把扇子。自題七言古詩一篇以授余。余受而以淸心丸十箇謝之。乘昏歸館。別先來便。付家申書。
===十六日。甲寅。===
晴。與同行諸人。觀倡戱于正陽門外。終日而歸。
===十七日。乙卯。===
晴。留于館。
===十八日。丙辰。===
晴。留于館。今日。卽 元孫宮初度也。三使各出五兩銀。會醵于副使房。
===十九日。丁巳。===
夜二自更大雨。至朝後快霽。留于館。
===二十日。戊午。===
晴。往麤旗廟。終日而歸。
===二十一日。己未。===
晴。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申。===
夜大雨。朝晩始晴。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酉。===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人。俱觸感呻吟。入寢敍禮畢。出一小箱開看。卽我國人蔘也。張曰。此是白蔘。比紅蔘孰勝乎。余曰。暫負也。張曰。然則價亦負乎。曰。負也。余曰。此何出也。張曰。貴邦馬頭輩來請買。故每兩重給銀二兩買置。而與伯游日煎二錢。服之已三日矣。聞其由則兩人俱是蔘熱。懇診脉。余看脉。題淸涼解表之劑數三貼。或題給。因飮酒團欒。日暮告歸。陳曰。返駕不遠。同往鄙處。又一穩話可也。携手同去。入寢內設桌坐椅。以些少酒肴飮了。出雲海鍾靈墨一匣,淸茶一封授余謝謝。余受而歸館。
===二十四日。壬戌。===
晴。頓有涼意。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亥。===
夜雨朝晴。留于館。
===二十六日。甲子。===
往陰麤旗庙。又訪蔣生于中州祠。
===二十七日。乙丑。===
阴。夜暴雨大注。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寅。===
晴。日甚涼。頗有重綿之思。不無羈愁。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卯。===
晴。往觀雍和宮。宮在內城東北隅。城下有金鑄乾隆像。面目生動。峭直精悍。後堂有僧徒數百。聚食念誦。其聲不類。盡是蒙古僧。所食卽羊羹。雜以寬片粉。各呑一小木鉢。其服色極怪。不可形狀。觀音閣有赤金立佛。較獨樂万佛一層雄大。仍轉觀太學及辟雍。歸時歷入文文山祠。有塑像及碑石剜像。是日夜深無寐。回憶家山。悵懷難抑。題七絶二首。
==八月==
===初一日。戊辰。===
晴。陪三使道。往觀天壇及白塔。日暮歸館。
===初二日。己巳。===
晴。留于館。
===初三日。庚午。===
晴。與金芝叟,金玄湖同往麤旗庙。張陳蔣諸人往陶然亭。亭乃江氏所建。在外城內南城下。地壇之西。蘆葦曠漠之濱。可一逍遙也。以余行期不遠。爲餞別之計。相邀會此。賖酒酣飮。賦詩題壁。酬和再三。竟日而歸。
===初四日。辛未。===
晴。留于館。
===初五日。壬申。===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生。各設餞飮。蔣有約不來。吳汪幷來別。日暮作別而歸。入燕以後。從遊此輩。數月源源。彼又輸款披心。不似逆旅萍逢。而未有後期。一般惜別。殊極悵惘也。
===初六日。癸酉。===
晴。明日卽御宴。勞將帥之讌也。三使爲參宴往海甸。余亦偕之。宿于村舍。
===初七日。甲戌。===
晴。晨起往闕外。正副使辨色而入。書狀不許參宴。設于正大光明殿云。宴罷設戱于他所。書狀始入戱所。頗多壯觀云。午後三使得厚賞而出。仍回于館。
===初八日。乙亥。===
陰涼。今日卽燕科。初場試士于貢院。三年一大比。與我國式年相似。間二日設三場。初場試經義。中場試四書義。終場策一道。選三百人。明春會試。各省有鄕試。入鄕貢者始可赴京試。一擧之後。限結科觀京試。無再觀鄕試之例。雖終不得科。竟做七品外官。卽縣令等職也。自午後大雨。終夜不已。留于館。
===初九日。丙子。===
雨朝後晴。明日是皇帝誕日。三使臣爲參候班出海甸。留于館。
===初十日。丁丑。===
晴。夜初昏雷雨電。留于館。
===十一日。戊寅。===
晴。三使及諸從人往禮部飮宴而歸。是所謂上馬宴也。留于館。
===十二日。己卯。===
晴。頒賞。留于館。<small>{{Blue|紋銀二十五兩,漢緞一疋,繭紬一疋,靴子一部,毯褐一部。}} </small>
===十三日。庚辰。===
午間發行回還。六月初九日入燕京。留館凡六十三日。原來別使留館之限。不過二十餘日。而今因平賊賀宴在於八月初七日。爲留東使。要之參宴。此亦殊待之意。而過限淹留。用費罄縮。至於上副房乾糧廳。艱乏難繼。供饋之節。漸難呑下。頗多枵腸之苦耳。騎▦從崇文門出朝陽門。豁然若家山之入望。昔我來思。田間下種。今我來思。收穫過半。揮汗而入。擁綿而出。爲客式徵。已似經年。亦不無歲月感矣。久蟄之餘。頓覺鞍馬之勞。而曾有來時之驗。耐過數日則漸可成習忘憊也。當日行五十里。宿通州城中。發後蔣生湘南虛訪于館。寄書到此。
===十四日。辛巳。===
晴。發行五十里。中火于夏店。又行四十里。宿于段家岺。
===十五日。壬午。===
晴。路逢秋夕。時物倏忽。歸心益忙。而未知諸處墓祀。何以能過行也。行二十里。中火于邦均店。又行五十里。宿于鰲山店。店後山脚。如伏鰲下垂狀。店之名。蓋以此也。今日是節日。土俗無隴墓祭先之風。而牛肉羊肉。處處懸之。紛紛取去。必似聚喫家中而已也。是日夕。卽先妣忌辰。罔極之懷。有倍他日。
===十六日。癸未。===
陰寒。申後洒雨。晩發行五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求松菜種子。而聞其價則如我國市升一升。唐錢四兩云。故適乏錢不得。
===十七日。甲申。===
陰寒。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豐潤縣。
===十八日。乙酉。===
夜雨浥塵朝霽。行無風塵。日氣佳甚。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四十七里。宿于沙河驛。
===十九日。丙戌。===
晴。晩發行六十里。宿永平府。李將軍射虎石在此云。故與白壺隱同往見之。
===二十日。丁亥。===
乍陰乍陽。早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七里。宿于楡關。自日暮始雨。終夜大霔。
===二十一日。戊子。===
雨不止。信宿于楡關。馬頭命海買得一魚。炙進夕飯。味甚佳。然幾蘇敗胃。魚似我國石魚㨾。一尾價唐錢五錢。
===二十二日。己丑。===
晴。發行三十五里。中火于鳳凰店。又行四十五里。出山海關。又行八里。宿于八里堡。
===二十三日。庚寅。===
晴。行四十二里。中火于高岺驛。又行五十四里。宿于沙河站。
===二十四日。辛卯。===
晴。行三十九里。中火于三里橋。又行三十二里。宿于中右所。卽沙河所也。
===二十五日。壬辰。===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寧遠。又行三十一里。宿于連山驛。
===二十六日。癸巳。===
晴。風寒。行三十里。中火于高橋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松山堡。
===二十七日。甲午。===
晴。行十五里。舟渡小凌河。又行十六里。歷觀四同碑。前二碑。一是明都督僉事王公宗盛之墓。一是明都督僉事王公平之墓云云。後二碑只有龜跗在矣。是王氏四父子死節處也。又行十二里。宿于大凌河堡。
===二十八日。乙未。===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四十里。宿于開陽驛。村民富庶。家家積穀。累累國園。上覆鐵盆。多者至十餘箇。周遶墻內。見甚豐碩矣。
===二十九日。丙申。===
晴。行四十里。仍宿于廣寧站。以副使道病患。不能排站而行。殊甚愁亂。而數日以來。店舍湫隘。上雨旁風。初昏雨作。終夜大霔。無樑屋子。床床無乾。僅免沾濕。而不得穩眠矣。
===三十日。丁酉。===
晴。行三十七里。中火于中安堡寺中。又行三十里。宿于小黑山。是日之行。雨餘阻水。泥沒馬腹。羊腸河內外。行不通道。逶迤數十里。步步傾蹶。雨又欲下。終日如是。雨具而行。日暮投店。跋涉之艱。令人減容。又聞前進之路。倍艱於此。愁劇惱劇也。
==九月==
===初一日。戊戌。===
===初二日。己亥。===
===初三日。庚子。===
===初四日。辛丑。===
===初五日。壬寅。===
===初六日。癸卯。===
===初七日。甲辰。===
===初八日。乙巳。===
===初九日。丙午。===
===初十日。丁未。===
===十一日。戊申。===
===十二日。己酉。===
===十三日。庚戌。===
===十四日。辛亥。===
===十五日。壬子。===
===十六日。癸丑。===
===十七日。甲寅。===
===十八日。乙卯。===
===十九日。丙辰。===
===二十日。丁巳。===
===二十一日。戊午。===
===二十二日。己未。===
===二十三日。庚申。===
===二十四日。辛酉。===
===二十五日。壬戌。===
===二十六日。癸亥。===
===二十七日。甲子。===
===二十八日。乙丑。===
===二十九日。丙寅。===
==十月==
===初一日。丁卯。===
===初二日。戊辰。===
===初三日。己巳。===
===初四日。庚午。===
buyw0eg7culgqagia0umji8siewkk4c
2171188
2171187
2022-08-11T09:20:00Z
江常哲
94446
/* 九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往還日記|times=|m=|d=|previous=[[../路程記 |路程記]]|next=[[../歷覽諸處 |歷覽諸處]]|type=|from=|notes=}}
==往還日記序==
大淸道光八年戊子。討平回疆。<small>{{Blue|在西域。距燕爲二万四千餘里。}}</small> 國家差進賀使入燕。正使南延君。<small>{{Blue|球}}</small> 副使參判李。<small>{{Blue|奎鉉}}</small> 書狀官文學趙。<small>{{Blue|基謙}}</small> 余以醫兼裨。隨正使而行。<small>{{Blue|副使伴倘幼學白漢鎭。字仲紀。年五十五。裨將▣▣▣。書狀伴倘幼學李𡩄在。字景學。年二十六。裨將李壽民。}}</small> 正使伴倘幼學金老商。字成汝。年四十五。金魯榮。字季實。年四十。
==戊子年四月==
===十三日。壬午。===
晴。飯後發行。騎迎華驛馬。馬頭孫命海。<small>{{Blue|居中和}} </small> 出昭義門。洪英之携酒作別于此。金同知輔天,李僉知良汝,韓元敏。<small>{{Blue|致訥}} </small> 其弟子誾。洪致宜。<small>{{Blue|義植}} </small> 金季承。<small>{{Blue|廷謨}} </small> 梁歧文。<small>{{Blue|學周}} </small> 堂姪仁植,義錫,禮錫,甥姪錫九諸人踵至。因數語而分。家兒輩及崔穉叟,韓子誾幷隨余。而行四十里。宿碧蹄館。<small>{{Blue|高陽政堂}} </small>
===十四日。癸未。===
陰。細雨浥塵。晩發行四十里。宿豐樂軒。<small>{{Blue|坡州政堂}} </small>
===十五日。甲申。===
晴。早發登花石亭。<small>{{Blue|栗谷舊宅。在臨津東。}} </small> 渡臨津。行四十里中火于近民堂。<small>{{Blue|長湍政堂}} </small> 仍行四十里入松京。宿乃成堂。<small>{{Blue|開城府椽吏廳}} </small> 翌日分崔穉叟及諸家兒。但子誾以遊覽事雇馬。往于成川。
===十六日。乙酉。===
晴。行三十里。歇于靑石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金陵館。<small>{{Blue|金川客舍}} </small> 又行三十里。抵東陽鎭牧軒 <small>{{Blue|平山政堂}} </small> 止宿。主倅尹。<small>{{Blue|勉鎭}} </small> 卽爲出見。待以內饌。
===十七日。丙戌。===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蔥秀館。又行五十里。抵龍泉館 <small>{{Blue|瑞興政堂}} </small> 止宿。
===十八日。丁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三十里。宿洞仙館之琅玕軒。<small>{{Blue|鳳山政堂}} </small>
===十九日。戊子。===
晴。踰洞仙岺出洞仙館。抵黃岡燕嘉樓 <small>{{Blue|黃州別館}} </small> 止宿。是日行四十里。題五律一首。
===二十日。己丑。===
晴。留黃州。是日登月波樓觀劍舞。又登齊安館之太虛樓。上撫劍亭。暮還。
===二十一日。庚寅。===
陰。早發行五十里。中火于育物軒。<small>{{Blue|中祕政堂}} </small> 仍行五十里入平壤。宿于練光亭北民家。
===二十二日。辛卯。===
晴。留平壤。午後拖舟上浮碧樓觀劍舞。移憩于永明寺之得月樓。又上牧丹峯。望乙密臺箕子墓。由長慶門。暮還于次。題七絶一首。
===二十三日。壬辰。===
晴。留平壤。往箕子庙瞻拜。由東門觀井田舊跡。仍往閑似亭。亭在外城南。卽村秀肄業之所也。所携妓樂方張。有一人赤足短弊衣。頂驄方冠。被酒入而欲爲參席。爲下輩見搪。遂不得志。因索酒。金芝叟手自酌之。乃立飮欄外。飮了張舞。踴躍蹲蹲。不覺噴飯。而聞儒業之人。近作酒狂云。少時乘小船來練光亭。喫晝物。陪使道往宣化堂後別亭。觀釖舞聽優倡。乘昏歸次。
===二十四日。癸巳。===
晴。風氣不佳。行塵可惡。行五十里中火于安定<small>{{Blue|順安}} </small> 雪波樓之製錦堂。又行六十里抵肅川海晏樓之時雨軒止宿。衙軒雄新。爲列邑之最。觀稼樓。卽其南廠也。
===二十五日。甲午。===
晴。行六十里宿安州。入安西門。迺淸南樓。歇于淸心閣。仍上百祥樓。望淸川江。題七律一首。次板上韻也。
===二十六日。乙未。===
微雨。留安州。招玉香妓聞歌。其女年十二。亦知歌舞。
===二十七日。丙申。===
晴。晩有風。發行出玄武門。過七佛寺。渡淸川江線浦博川津。兼行五十里。中火于嘉平 <small>{{Blue|嘉山}} </small> 之高淸樓。是鄭公殉國之地也。午發。踰曉星岺,頻踰岺。過納淸亭,梅川橋,五龍浦橋。入新安 <small>{{Blue|定州}} </small> 南門。館于定遠之琴嘯軒。是辛未景賊抗兵之所。不覺扼腕。而路過戰場。往事黯黯。止宿于外堂。距中火所爲六十里也。
===二十八日。丁酉。===
阴微雨。行三十里。過永淸橋。入永久堂。<small>{{Blue|郭山郡衙}} </small> 又行五十里。抵宣川倚劍亭止宿。
===二十九日。戊戌。===
阴。行三十里。過朱明門。卽東林山城南門也。踰左右岺。出鎭西關門二十里。中火于鐵山站車輦館。又行穿西林山城三十里。止宿于龍川站聽流堂。堂前有溪。溪上有亭曰天淵。北邊三奇石壁。鐫聽流岩三字。淸流小亭。足堪一憩耳。
==五月==
===初一日。己亥。===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所串小華館。又行三十里入龍灣。海東第一關。卽義州城南門也。止于來宣閣。
===初二日。庚子。===
晴。暮微洒雨。留義州。撥便付家書。
===初三日。辛丑。===
朝微雨晴。留義州。登收功樓。<small>{{Blue|義州城西門}} </small> 見百日院官妓馳馬。再登統軍亭。降登聚勝亭。轉登近仁門。<small>{{Blue|城小東門}} </small>
===初四日。壬寅。===
晴。留義州。見家中平書。
===初五日。癸卯。===
雷雨乍霽。留義州。
===初六日。甲辰。===
晴。留義州。午後乍有風雨。携數妓登統軍亭。乘暮扶醉而還。
===初七日。乙巳。===
晴。留義州。再明日。卽發行之日也。修整行裝。心懷正怊悵。
===初八日。丙午。===
晴。留義州。登統軍亭。明日是越江之日也。望見野水縱橫。胡山重重。渺渺一身。飄然遠出。似豁似悵。非興非愁。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顧狂率癡人浪子。或歌或詩。且進杯中物。本日意想。正道盡不得矣。倒載而還。
===初九日。丁未。===
晴。早朝以涼戰笠靑掛子。騎出南門。繞東城轉北而西。涉別江。舟渡鴨綠江中江三江。穿大野蘆檟之場。直西前進。回首東望。統軍亭一面。旋轉不已。須臾而隱。江邊有草幕數所。卽彼甲軍戍者。出門望塵者。見甚醜劣。常見中國人頎長休休。有勤實之態。而此戍卒或長頸而細。薄鼻而潺。衣色不齊。擧止不似。似聞彼中往戍者。以銀雇送。則戍此者應不過此箇人物矣。是日行三十里。班荊露坐于九連城午飯。路傍見頹城餘痕。<small>{{Blue|九連城。古鎭江府。}} </small> 又行四十里。露宿于溫井坪。義州軍護送至此。先期七八日設幕穿竈。樵採以候之。鴨綠以西至栅一百二十里。爲交界之地。故人民不居。山林等棄。草長過丈。道路無緖。樹無松柏。秋冬之間則獵胡縱火。草盡燒爇。春又茁長云。夜來頓次軍幕中。以重白木爲幕。屋下作溫突烘之。尙有溫氣。對燭曲肱。離愁轉深。出而望之。幕廬累累。八方爇薪。火光照夜。喊聲鑼吹。警夜申嚴。義州鎗軍。巡繞號令。成一左次。殊可鼓興。頓覺出塞之味也。微月蒼蒼。空山低垂。異鳥怪獸之聲。時時入聞。此等境界。亦所初經。不能詳錄。
===初十日。戊申。===
晴。朝付家中書。發行過金石山蔥秀。幷行五十里到栅外。露坐樹陰午飰。入栅門。鳳凰城將來坐栅內。遂開門驗入。入門之法。不得騎入。遂下馬步行。纔入旋騎。抵民家留宿炕中。栅門蓋列植一丈木杠。不過折柳樊圃。而門一間巋然而在。覆以草茅。許入卽閑。此乃法有所在。應文而已。而栅隙出入。雖馳馬驅車。未可掣碍耳。纔入栅內。罐酒肆茶鋪。排置顯殊。屋宇器什。精緻異常。草屋蓋法。亦異我俗。短折茅草。循鱗相積。從梁至簷。元無一草之參差。直如一刀翦削。以石灰塗梁。完厚精妙。二十年一易草云。其瓦覆者。瓦片絶小。不過東瓦之半片。只以女瓦俯仰蓋之。或不用俯瓦。只用仰瓦。以石灰塗縫。見甚不類矣。聞以雌雄瓦鴛央用之。國制有禁。非公室及寺庙則不許用之云。屋無周曲之制。或有曲屋。而必各自結搆。不爲連接。若東有一字屋。北又分作一字屋。每每如是。自栅至皇城。屋制擧皆如是。重神崇佛。爲第一風俗。若一民之家。幷有家庙,關庙,火神庙,佛庙。家家盡然。家而有一家之庙。村而有一村之庙。邑而如是。國而如是。大是惡風也。
===十一日。己酉。===
晴。留栅。
===十二日。庚戌。===
晴。付家中書。發行三十里。中火于鳳凰城。鳳凰城蓋平地方城。築以甓甎。厚至十步。上有層門樓。細窓丹雘。城內稠密。肆廛巿閭。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雖庶民偏戶。全無素題糞墻。無處不然。入栅以後。到處觀者堵墻。下馬之際。闐門塞道。紛走雜遝。愛玩不已。多有厭苦之時矣。又行五十里。止宿于松站。
===十三日。辛亥。===
乍雨旋止。行二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三十五里。止宿于通遠浦。<small>{{Blue|古鎭夷堡}} </small>
===十四日。壬子。===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三十里。止宿于連山關。<small>{{Blue|古鴉鶻關}} </small> 是日夕。親忌也。罔極之懷。有倍他辰。
===十五日。癸丑。===
晴。踰會寧岺。行四十里。中火于甜水河站。又行踰靑石岺小石岺三十里。止宿于狼子山。兩岺皆峻岺。較洞仙岺不翅倍之。店胡磨墨携紙筆。來懇書字。余與金芝叟副其六幅紙二張。是日親忌行日。無對人接語之心。店胡之懇書甚苦。
===十六日。甲寅。===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王寶臺。午發行三十里。入遼東城東門出西門。歷關帝庙。過白塔。遼又鳳城之數倍。又行十里渡太子河。止宿于迎水寺站村舍。自栅至此。謂之東八站。遼城北五里有廢城。卽舊遼東也。掌鎖者 <small>{{Blue|店主人呼之稱}} </small> 以五幅紙懇字。與芝叟副之。
===十七日。乙卯。===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瀾泥堡。又行二十五里。宿于十里河堡。橫縱江河。數里一涉。無如昨日之水厄也。店胡以大幅白露紙懇字。與芝叟分應十八幅。遼東以後。土皆塗泥。絶無沙石。
===十八日。丙辰。===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白塔堡。所謂白塔。卽遼東白塔之十一也。午發行十里。觀三義庙。舟渡渾河。入瀋陽城。卽盛京省奉天府也。幷行二十里。止宿于城內南邊民舍。瀋陽凡百。倍蓰遼東矣。登文昌閣。有文昌神座閣。乃二層樓。卽藏經閣也。在太學中。有敎授陳亮。副貢生也。湖南省長沙人。距燕爲六千餘里。儀止淸雅。文識頗優。字軆甚嫺。筆談未幾。苦爲行事迫促。悤悤而別。殊可恨也。
===十九日。丁巳。===
晴。出瀋陽觀願堂寺。佛宇甚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永安橋。又行三十里。止宿于白邊城。自此平樑屋比比有之。而雖塗石灰甚堅。久雨則水必添漏。內有床床之痕。勢所必然。外面亦不似矣。今日之行。見薊門烟樹云。而非春和暖晷。則無所見云。
===二十日。戊午。===
晴。暮風。早行三十里。中火于孤家子。又行十里。舟渡周流河。過巨流河堡。觀方城有四門。門有層樓。行二十五里。止宿于新人屯。
===二十一日。己未。===
乍陰乍風。行五十里。中火于白旗堡。又行三十里。止宿于一板門。
===二十二日。庚申。===
乍陰乍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店。午發。登月峯望四野。平曠無邊。而北望有山周遭。遙遙西馳。此爲山河''(註:疑誤書海字為河)'' 關正脉云。仍行二十里。宿于小黑山。自此向南而行。日熱太酷。令人背炙殆難耐也。
===二十三日。辛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中安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廣寧站。是日路見三罪囚車載東去。其中赭衣者乃死罪。方往瀋陽勘處云。以鐵紐繫頸及肢軆而行。含烟竹嘻笑。略無戚色可惡。而赭衣漢又是面目凶獰矣。店主馬姓胡。燭下筆談。卽進士文林郞之孫。問所讀。答云五經唐宋八家文。卽口拈經書句語而試詰之。太半不省。至善敹乃甲冑。始瞭然口念。果是讀書者耳。掌饋者是戴姓。而馬爲中表兄弟。似是同居矣。見其卓上露置主櫝。使之啓。初無難色。雙奉移置于床上啓之。是雙主合櫝。柳載春 <small>{{Blue|卽使道隨廳傔宗親府書吏也}} </small> 讀其題。卽顯考戴云云。顯妣戴云云。蓋官號封氏。而瞥然看過。仍卽閉之。不可詳悉矣。顯考戴云者。別無可疑。而顯妣戴者。究不得也。乾東坤西。蓋以東爲上。傍題則與我俗無異。木主造㨾不類。高太長廣太陜跗方高。恰爲周尺四寸。而作細腰形雕刻。可怪。主櫝前面有雙穴若細眼形。又怪。櫝用澹漆。蓋此地風俗。家有三四神位。家廟則以紅紙額書奉先思孝四字。傍書昌後降福四字。或作對聯附之。關帝火神等位。各用香亭。或龕或像繪。前列花甁燭臺香爐。無處不然者。皆用燒香。全不用紫檀木香也。
===二十四日。壬戌。===
朝雨浥塵。晩晴。逆路北行二十里。過廣寧郡城。西入北鎭庙朝食。乃淸朝所建毉巫閭山神之庙。宏敞壯麗。西有補天石。庙中又有松樹。蓋渡江後初見者也。東有萬壽寺。又其有行宮。門鎖不得入。門外四五十步。皆以石灰築地。淸帝先陵在瀋陽城北數里。樹木之中。屋頭高出纍纍。黃瓦靑瓦。盡是帝閣。道中望見。鬱密可觀。天子十年一省陵。故自燕至瀋。行闕在在云。又行十五里入桃花洞。野行幾日。始到山谷。蓋此山自東而來。必是白頭山西北麓。而自此爲毉巫閭。又南爲山海關爲盤山。終爲西山。本是一山數千里行龍者也。盤山下有李愿盤谷云。以此推之則盤山之北爲太行。而所謂白頭山爲太行之東脉也。桃花洞依山而在。略有村落。桃杏成林。地又野外幽敻。雞犬相聞。閒趣殊愛也。到山中斗絶而上。有佛宇在岸上。逈臨莽蒼之野。岩間樹邊。多有小小亭閣。又其上有岩壁穹然如庵。下坐十餘佛。佛座後作偃壁塵堆。去來人披塵題名。多有我國人識名者。金芝叟妄念解衣匍匐以上。遂以箑頭束筆。濡墨將書。百千題名。殆無空隙。艱得片白石面。遂記姓名字大如掌。石面矮歪。不善照外。書畢又十分拚危而降。壁高四五丈。翣時放手。性命所關。汗漬和塵。最上峰頭。築甓如瓮。見似烽臺。安小石佛幾箇。又有倚岩成屋。懸以鷰巢者。皆佛居也。其壁上因題我姓名三字。大如掌。下山行行三十里。秣馬于靑城店。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閭陽驛。廣寧城內甚櫛比。又有牌樓可觀云。而城外故行未得一窺。城東二白塔。兀然遠望。
===二十五日。癸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三十里。宿于大凌河堡。自石山望海而行。
===二十六日。甲子。===
風。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松山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高橋堡。
===二十七日。乙丑。===
夜自二更大雨。至申後始霽。冒雨行三十里。中火于連山驛。又行三十里。歷永寧寺。入寧遠城。觀二牌樓。立石爲門。層層雕刻。工瑰可觀。大抵牌樓云者。如旌門之例。有至行功德者。立石爲門於其閭大道。以表勳業。仍出城外止宿。
===二十八日。丙寅。===
晴。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望海店。又行三十三里。宿于中後所城外。
===二十九日。丁卯。===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亮水河。又行四十五里。止宿于中前所城外亮水店。主案有經史及稗官等如干冊子。多蓄東人筆蹟。頗嗜文字。聞曾是讀書人云。磨墨懇字。故應其七幅紙。稍勝所經。
===三十日。戊辰。===
晴。行五里歷姜女庙前。後堂有男女塑像。庭有數碑。字多刓不能詳記。而大畧姜女孟姜。姓許氏。序居長故曰孟姜。其夫范郞赴長城之役。幾年不返。許乃万里來尋。知范死。遂哭而殊。後人建祠而表其節。庙扁芳流遼水。庙東有望夫石。許之塚。亦在海上不遠。又行二十里。中火于八里堡。仍行五里登將臺。所謂四方城子也。築方城于山陵之上。四高中空。從竇而出。層砌而上。可以四望。方爲八間四均。外如削壁。內作間广。可以設伏守夜。又行三里許。入山海關。是長城也。長城南頭入海中十里。關門在山腰。以下平城門與海之門往往頹缺。聞吳三桂毀城之處。周以鐵網子。而今無有。又其南多有崩頹。居人出入無常。見似齒缺。奄成大路耳。關守檢門。例不得騎車馬入關。遂步入旋騎。入中城。扁以天下第一關。出內外城門。內城門虹顚刻詳藹搏桑四字。行八里到紅花店。時黑龍蒙古軍。自西域回疆還。値彼軍宿站。故仍爲越站宿于范家店。凡廿二里也。是日以違站之故。不得觀望海亭。可歎可歎。
==六月==
===初一日。己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深河驛。又行二十里。宿于楡關。
======初二日。庚午。===
初伏。晴發行南望。峯頭有石柱。無層節竦直數十丈。意者所謂華表柱者此也。西北之山曰天台山。不知何等劣阜嶁。冒得天台好箇名。笑笑。過東嶽廟。入撫寧縣。城不大而乃蘊藉一座方城。旌閭牌樓。項背相望。科榜恩扁。隣比相續。第宅豐潤。有洛下氣像。又多有文人才士云。城內有行闕。又有摠督六鎭之牌樓。出西門。虹上刻迎恩門三字。城外有龍王庙。幷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里。宿于永平府城外迎旭門。永平之東門也。入門四望而出。統城南來。多有樓臺。是日之行。嘗西瓜,甜瓜,强熟靑桃。新物可餐。
===初三日。辛未。===
朝陰。午中始雨。大注終日。朝發。舟渡靑龍河。又舟渡灤河。三十里抵夷齊庙。庙在首陽山之東。周廧如城門。楣刻孤竹城三字。廟有樓門。正堂奉伯叔塑像。俱一榻而坐。珠冕袍笏。儼然其儀。庙北有僧舍。庙東有行闕。不甚宏大。而窓扉雕刻異常。壁畫皆以品木玉石造成。或作風牧丹松竹葡萄雜花等。奇巧百端。窓牖亦用色色異木。鐫刻奇妙。內外合附。間揷琉璃隔之。白檀沈木華杻絳眞玉石花瓣綵緻。不可盡狀。室制異㨾。間有層樓周繞而在。循複道周觀。後臨灤河上流。可以一暢。河越邊有孤竹君祠。不過數間屋子矣。午飯寺中。冒雨行五十里。止宿于沙河驛。衣盡沾濕。可愁也。自此無樑屋絶無。
===初四日。壬申。===
欲雨欲風。似晴似曀。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五十里。宿于豐潤縣城外。下馬入城。登文昌閣四望。閣乃二層。六隅亭子在城上。縹緲可臨。其東數十步。又有此閣。轉至縣學。歷覽東廡。有學生六七人。與之筆談少頃。庭有花盆。一是梅竹蓮。此是東方熟見者。又有靑色花草如地膚子。堇葉疏明。靑花可愛。呼爲翠鳥花。
===初五日。癸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燕王塚在無終山云。此地菘菜種子。冠於燕京云。朝行過高麗庄。是我國人仍居者。自成一村。前坪有水田。水田有禁。而此地也故特置之耳。又有數頃荷渠。花方吐紅。是日多行柳陰。
===初六日。甲戌。===
終日間間灑雨。朝發。入玉田城迎旭門。穿中門。額云景山觀海。出西城拱宸門。行五十里。中火于鱉山店。店後山形。正類伏鼈。路中望大小枯樹。未知何樹。而歷數年一抽葉云。又行三十里。入薊州城南門。城內有牌樓數處。入獨樂寺。有立觀音絶大。又有臥佛。或以臥佛寺稱之。左右有行闕。深邃而閉。仍出城西門。扁云西拱宸京。止宿于城外。薊州是漁陽城。南有漁陽橋。
===初七日。乙亥。===
夜自四更大雨。至晩朝而霽。行三十里。中火于邦匀店。又行過三河縣城外。少憩于白澗香花庵。有比丘尼數三人。庭有白榦松一大株。行闕在墻西。舟渡天津。是滹沱河三河上流也。幷行四十六里。止宿于棗林庄。薊州以西。東西峰頭。有古庙二所。不十里相望。而下卒輩言楊妃及祿山之祠云。以何功德。誰爲之庙享祀耶。詤甚不可信也。又見路左有二石人。比肩傴背而立。云是束縛狀。亦不知何據也。盤山在周路西北三十里。遠望寺刹浮圖。城堞林石。隱映照耀。有上中下三盤。下有李愿盤谷云。園陵城闕。皆在于此。
===初八日。丙子。===
朝陰午雨。大注旋止。行四十五里。出燕郊堡城外中火。舟渡小白河。又渡白河。是通州江也。水繞通州東城南北。而望大小舟楫。凡不知幾万艘。橫亘數十里。檣立如麻。布帆繡幡。雄雄塞江。雇船而下。歷覽數船。船有絶大者。有奇妙者。不可殫狀。凡陸行渡江爲二十里。入通運門。是通州東門也。到西門內止宿。城內稠密富麗。又蓰於瀋陽。蓋入栅以後所經城邑。見必自失。民物室屋之盛。貨產車馬之繁。應接不暇。馬上周視左右。費目生眩之駭若狂人。一自鳳城以西。都會繁華之地。必闔眼端形而過。都在默會而已。儘覺村野愚氓。入京過都。必左右諦顧。多有若喪魄者然。甚至牽牛馬者手絜空轡。忘其失畜者。今日當之。無或怪矣。好呵好呵。自通州行石路。凡燕京四面五十之內。皆鋪石於道路云。
===初九日。丁丑。===
晴。行二十里。中火于大王店。又行十五里。觀東岳庙。庙前牌樓三面。高大華麗。覆以綠瓦。門內立左右碑閣。二層黃瓦也。昨自白河邊已見黃瓦層閣。不分爲何物。及今日行路傍多有同㨾閣。始知御製碑閣。皆用黃瓦也。庙中有前後大堂。皆安神像。極壯大。左右廡各設冥府鬼司。間間有塑像五六。後廊層樓上。有玉帝座。下有玉女道君等像。自外面至後。皆置大香爐。累累成行。其他帷幔氈席罇花燭臺之屬。擧皆奢麗絶大。所見諸處到這華侈。而制度之雄大。設置之精費。無出此右矣。觀了入朝陽門。乃京城東門也。門樓用三層綠瓦。城上有廊。數十步一廊。守城軍晝夜居之。城堞巨峻。街路闊大。閭閻肆廛人物車馬之盛。眞是大都也。自東岳廟行十五里到南館。南館在內城南城下。卽所謂玉河館。而朝鮮館前在玉河橋邊。今移入爲南館。而玉河之名。今蒙冒于舊門上。扁以會同四譯館。未詳四譯之義。館東別有廳室。所謂大師胥班在焉。是館中官員也。自我京離發五十七日。始稅駕於北京。三千七十里之行。亦覺支離。以我至近之國。便若天涯。則交廣以外者。將無北遊者矣。自笑醢鷄之出甕也。三使入禮部呈表。余隨行。自大門東未一里有禮部。始坐于王會廳。等禮部官出來坐。移時有乘車者至。是侍郞爲尙書之副云。三使偕至大廳。侍表官先以表文出置卓上以待之。侍郞立于東邊。三使北向拜跪俯三頓。如是者三。幷三跪俯九叩頭。跪叩畢。齊膝而跪。侍表官以表文授譯官。譯官授正使。正使還授譯官。譯官授通官。通官授禮官。禮官授侍郞。侍郞受而置于他床。表與字文凡七起。次次如是。須臾而畢。終又一跪三叩而畢。三使起身。侍郞揖三使。三使答揖。侍郞年似五十以上。而淸秀有骨氣。無鬚髥。背似僂。不顧而罷。各騎還于館。禮部衙舍廳不甚敞。而周廊縈廻矣。
===初十日。戊寅。===
朝晴。午後暴雨旋止。皇帝避暑在西山。三日一朝于皇太后。太后時在圓明園。三使例當祗迎。余亦隨往海甸。海甸在西山之東。圓明園又在海甸之東。曰園曰甸。一是西山也。皇帝時在西山之海甸故也。余乃騎出。由東安門。又入重門。過東華門。出地安門德勝門。卽北城門也。未出門。逢驟雨少避于路傍閭家。出行十餘里。歷觀覺生寺。亦大刹也。正法堂有小金立佛。僧徒日日誦經。無雜俗比丘。後面有層圓閣。巋然高出。乃鍾閣。有懸鍾甚大。徑爲周尺十七尺。高可三丈。內外密書佛經。鑄樣極精。字畫甚緻。亦可異焉。寺後墻內有竹林奇花。少沙彌輩以便而求書。應其十數把扇子。自京幷行四十里到海甸。宿于民家。
===十一日。己卯。===
晴。辰時。天子出宮。三使及從人譯官。皆具官服而往。謂非官服則無由觀光。而余獨而白衣。雜立于後面。亦不苛責。俄而前騎零星馳至。自西而東。竟不滿百騎。駕至幷地跪于路側。伸腰仰面。雙手藏于左右。垂而向後。此乃恭禮也。禮部部中率通官押班而跪。前隊倏過後。有黃幪冒轎。轎如綵輿。謂之坐輦。轎前有如干儀仗。意謂天子在這裡而來。未及一弓之地。方拭眼注目。馬頭忽然告起。余乃起立。問其倏跪倏起之由。答以皇帝已過。遂不覺失笑矣。蓋初無幢蓋旗幟警蹕鼓吹。又無一卒扈衛。渾于亂騎。瞥然馳過。吾所失覽也。行中有一僕認得者。乃帽上無鏳子。馬用黃轡。此外他無表著者云。排從前後。不滿百騎。如干儀仗。遠遠隨去。簡率則極。而威儀掃如也。余復嘆曰。神哉帝乎。夫龍天飛而海處。興雲行雨。迅風轟電。呼吸而至。及山覆海。變化倏忽。其靜也爲梭爲葉。能爲箏絲。透巖石而無聲。入藕孔而小身。藏形於咫尺之間。運身於寥廓之遠。今夫天子御九五之極。有天用之妙。非神明不殺者乎。胡然而帝。其猶龍乎。仍還于次。飰後觀虎圈。築石如城。覆以鐵網子。隔中爲三間。一間一虎。又有木圈於別處凡三間。豹子二熊子一。又轉至西山。過牌樓幾所。入罨秀澄明等門。過宮墻里餘。過文昌閣。閣在昆明池東畔。乃四層閣也。從昆明池東堤而南。堤下有水田種稻。息汗于廓如亭觀銅牛。渡十七橋到涵虛堂。堂在池中。宏敞大亭子也。坐涵虛後欄。西北望之。西山全面。都在眼中。池圓而闊。西岸遙爲十里五里。北之陸爲數馬之場。岩石之上。林木之間。水邊山曲。盡是珠樓彩閣。四層五層之榭。或方或圓之臺。殊形詭制。觸目奇怪。粉墻疊城。依山臨水。照耀數十里。映發水底。不似人間。菡萏方盛開。彌望亭亭。中有釣舫。往來波心。凡自池邊。盡是禁地。西北一步。欲前不得。若得披見裏面則必有難言奇觀。而若海甸等處。引水爲沼。或橋或舟。鑿石爲山爲庵爲臺。聞極可異。而末由窺見。又是西山一面。卽此昆池所望。可以領畧其萬一。而其他則都在樹木隱映之間。彌望平地。石路四出。誠莫測其壯麗幽邃之境矣。坐望移時。從西郊還京。入西直門。歸于館。
===十二日。庚辰。===
晴。中伏。留于館。
===十三日。辛巳。===
晴。飰後步出崇文門。<small>{{Blue|正陽門之東上門也}} </small> 觀倡戲。城內外倡戲之樓。數百其所。而屋制宏大。器具侈麗。其服色與器械。決非我國可辦。而戲法亦殊。假如鴻門宴則戲子輩各差一任。有項羽焉。有沛公焉。張良,樊噲,范增,項莊等。各扮其人。有舞有唱樂。隨節奏而作。袍笏甲冑衣裳冠帶鎗劍幡幢旗幟畜物之屬。各樣造置。皆精緻新鮮。樂夫皆踞椅而作。周以層欄。看者無疊遮複立之患。間間雇坐。亦甚便好有規矣。
===十四日。壬午。===
晴。皇帝在海甸有旨。十五日設戲宴遊。蓋平戎識喜也。有我國使參宴之報。余亦隨往。由東安門。過東華門山裏左門。出地安門德勝門。乘月抵海甸止宿。
===十五日。癸未。===
晴。早起而往。不知何處。云是時御禁門外。而樹木叢鬱之中。不見一片屋角。三使入去。從小門入石路幾步。舟行幾次。至一處。天子在小便殿。殿制周圍重疊。宮女隔窓窺視。多有出面者云。山高水長閣,正大光明殿。皆在其中。三使兩度出侍。四度餉饌。天子有喜色。問我 主上安候。繼有遣親臣卽賀。心甚佳悅爲言云。三使各得厚賜而出。晩還于館。
===十六日。甲申。===
晴。飯後出正陽門。是大淸門之前面。內城之正南門也。門外是外城。稍大於內城。滿城閭閻。大廛巨肆。周繞旁通。交衢街路。稠於內城。珍奇玩好之物。粲然耀目。正似村娘之入波斯巿。物物生心。車擊人磨。殆鬧於諸處。仍自斷曰。內城。卽皇帝所都。金元淸明千年相續。天下之大都也。宜乎其富麗雄大。而外城設置張大。吾未之解也。意者燕京之地。西北依山三四十里。東南廣漠。非野則海。萬萬里以天爲限。則外城之設。其以藏空遮虛之意也。而聚以物貨。因以爲實之計也。繁華鬧遝。良有以也。
===十七日。乙酉。===
晴。禮部郞中以皇旨來存三使。日送藏氷。爲設涼栅於庭。涼栅。卽所謂風閣也。以高杠立柱於庭四隅。架以竹椽。覆以蘆簟。以薍簾付之。中央高。東西垂而接于東西廊。屋梁中央及東西三處。設若窓竇。隨陽捲舒。縋以繩索。以便開闔。穹窿成屋。滿庭蔭庇。三使室庭。各各造設。夜啓天光。晝遮雨暘。夏節妙法也。自通州頻頻有之。而造匠輩霎時結構。着着有條理。不費一語。至於鄙事。其立規成法。大不相類於我國人之設頭緖事諠聒也。是日觀幻戲。戲夫三箇。迭作殊技。一夫持鐵大環六箇。乍聯乍開。又一夫持紅珠五顆。忽無忽有。又其次弄錢吐火呑劍呑蛇呑針呑丸抽骨吐紙之術。駭怪疑信。莫究其端。好笑好笑。是日夕。卽亡妻故日也。感愴之懷。有倍他時。
===十八日。丙戌。===
晴。留于館。
===十九日。丁亥。===
晴。暮陰雨。留于館。
===二十日。戊子。===
終日雨。留于館。
===二十一日。己丑。===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寅。===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卯。===
晴。飯後騎。由東安門過神武門。卽宮城正北門也。對門卽北上門。內門額書景山二字。其內卽萬壽山。是造山云。而園亭方閣。或懸鐘鼓。屋頭高出樹木之間。山上露見者五所。其內多有寺觀。其西有白塔。極壯麗。又有宮闕在其中云。而末由入覽耳。萬壽越見西方。又有造山蔓延。又轉而行。西有別宮圜城。東門昭景。南門衍祥。衍祥之前卽長橋。長不知幾間。左右用白石欄。較昆明十七橋稍長矣。橋兩頭作牌樓。東題玉蝀。西題金鰲。故泛稱此橋曰玉蝀橋。折而北轉。往万佛寺。大小佛身。不翅爲万箇。門神庭爐等具。擧皆宏麗。又極侈華。東有佛手樓。中有立佛一大軀。千手千足。千首千眼。不是誣也。佛長充齊于三層大樓。頗宏大矣。出坐五龍亭。亭是五座方閣。臨大池。長闊累千步。芙蕖盛開。南有虹橋。東南有臨水層樓。周繞五六十間綵緻奇玩。亭址廣敞納風。蓋自寺門出來。石欄屈曲。溝道逶迤。綠瀲翠渚。彌望怡神。此乃燕京第一遊觀也。因騎行歷觀弘仁寺仁壽寺。仁壽法堂室道作田字制。大佛分九宮而坐。小大佛又殆萬矣。門內橋下有深溝畜色魚。投之以餌。千頭萬尾。爭食水面。魚是鮒魚。而爲色不一。綠碧紅紫。金銀玉黑。斑駁者細點者。凡十餘色。魿骨臃腫鞅掌。味惡骨硬不堪食。只供玩好。燕中甕缸之畜皆此種。而我國所未有者。永定門內天壇池中。又養此鮒。今溝中所牣。又不知幾萬介也。仍騎出西安門。向帝王廟去。及門聞守庙之官。下鑰出他。無聊復路。歷觀象圈。蓋宣武內西城下。有馴象所。大廨重疊。於門內間間有象。不啻我太僕之養馬矣。觀七象而歸。象凡三十餘首云。仍出宣武門。<small>{{Blue|卽順城門}} </small> 入正陽門。還于館。
===二十四日。壬辰。===
晴。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巳。===
晴。朝往俄羅㒋館。門額曰會同館。此所謂玉河館。而在於玉河橋西路邊。始也我國人留處。今蓋移于南館。室廬廣爽。比南館倍之。亦多有空地。室制精奇。器什緻異。最詳測度。機衡等具。無室無之。片片掛畫。細細摸寫。人畜宮室樹木山川長闊數尺。以異木作機。覆以琉璃。方方掛壁。遠看糢糊。乃以老人眼鏡隔照。臨視。則寸馬豆人。生動細密。可謂深於畫工矣。又有自鳴鍾。或大或小。逐室置之。而至一處有若梅龕而高者。額有琉璃竇。竇大如月。時至則有一鳴鳩出在竇中。應時而鳴。亦有數依甲己子午九之數。鳴了還縮首而入。甚是奇怪。又有自鳴樂。亦類梅龕狀。有人挈條轉樞則音樂大作。絲竹金石。轟轟迭奏矣。俄羅斯國人十年遞留。其人白面黃髮。鼻削而高。目深而黃。長身八尺。閱十餘胡。大較同然矣。左右多有書籍。而皆橫行。書籍字不可强曉。中國經書亦雜置之。審其國俗則所謂天主學外無他學矣。渠書中或有以中國字翻謄于紙頭。看不過數三行。明是異端也。意者其學非特此胡。西南遐陬。初不知吾道。已自西洋等處。無處不然。蓋彼胡之居館也。以其俗尙之如是也。故爲敎中國之書。限十年二十人交遞居之。習以中國文字。欲令歸國傳之。使遠方知有聖人之道也。言語文字。大與中國人不侔。則非此居館之法莫可敎曉矣。大是化人之良規矣。歷覽至一所。扁鎖謹嚴。使之啓鑰而入。外間有隔障。皆以異木雕刻而成。片片皆畫人散髮。室中穹崇。四築以甓。圓窓交映。皆用琉璃。開其障入于內間。主壁掛一死人。蓋壁上付十字木板。人之頭上及四肢。竝下釘揭之。若車裂之狀。宛然是玉骨人。皮肉爪髮十分如生。通身赤裸。眞假未分。而自頭至足釘處。逬血紅鮮淋漓。而看其面目。若方未冷矣。眼猜神慘。殆難正視。且室中多沈檀用材。香久不泄。又點風不入。陰濕成臭。宛有血腥。惡心不能定。悔其偶到矣。馬頭問其由。館胡云。古有耶蘇。乃西方神聖。道學高明。靈變不測。以妖誕爲罪。被中國如是刑死。西人悲慕而廟奉之。依樣塑像。自後西人皆被髮徒跣。因以爲俗云。而儘覺邪學輩不畏刑死之說。良以是也。而正陽門外道中。有被髮跣行。蒼髥俊骨。氣稜稜無貧戚之容。手持柳小筐。歷肆而行。望門一聲。人爭投錢。猶恐後之。到處紛紛。須臾滿筐者。必似西方人。而人亦以通財之俗待之。故如是耳。因過一室。拿筆詰之。有胡甚長大多髥。據椅而坐。自稱康保錄。居館八年。年爲六十三。其國爲二萬八千里。二年後歸國。數年始達云。問其四界則答云。南傍中國。東界日本大海氷海。北界西洋。西界回回云。以輿圖考之。俄羅在流沙以外極邊。在天地西北隅。正乾亥方。則此胡所云全沒方向矣。胡以其書進之。余乃却之。渠曰。我之王公大人及道德高明者。皆讀此書云。再以蘋波一器楂果一器供之。各嚼一二顆。以淸心丸西草等物與之。胡以不食謝之。待吾人頗重愛之。出入施禮揖者。其人物皆久客遠離。自有孤另悲悶之色。無貪狠鄙野之氣。但俗尙駭惡。安得使中國之敎。一革其風也。爲學極異。絶不可近。又天主堂極駭慘。不可觸目。擬於東歸之日。丁寧付入京之人。愼勿令投迹于此館耳。宣武門內。城東邊城下路傍。又在西洋館。天主堂在焉。外看而屋制絶奇。倍大於玉河館。多有異玩云。而自我國辛酉邪獄之後。東人無入此館者云。俄儸斯是華音於羅凘也。我東所云石鏡於里衰者。必是俄羅斯所產。極厚琉璃。而以訛傳訛而然。
===二十六日。甲午。===
夜自二更大雨。至朝而霽。飯後雇車往琉璃廠。訪張縣令家。張名深。號茶農。江蘇鎭江府丹徒縣人。庚午解元。曾爲咸安宮敎習官。日前爲山東省博平縣令。七月廿五六。將發程治任。方張拿筆敍談。俄而一客入座。與張相揖。又與余相揖。共就椅坐。張書示云此爲張亨甫先生。大名士也。又旁書名際亮。福建人。詳問家鄕。卽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是福建之西鄙。地接江西省矣。仍通姓名。主人又書示云。亨甫詩集甚富。余書未或許覽。客云。現在付梓人開雕。尙未畢工。余問不是擧人。客答却不喜看擧生書。余問擧業外。另有進身之學耶。客答無有。但服習經子諸史百家言。求其無媿通籍而已。身之進黜。是有命焉。余曰。高士高士。答高字何敢當。士之道固如是矣。余曰。非官非擧然後。可謂高人達人。畏友快友也。蓋亨甫是鄕貢孝廉生。卸不得擧業者。特其言如是耳。余問主人那時還京。答還京不可預言。一作外省官。大約終于外省者多耳。余曰。正然則外官是不好的榮途也。主人答外官升遷。亦有至一二品者。特外官之一二品也。客曰。外官一二品則朝中之宰相。尙不是過也。本國人固多願爲外官。以政績可以及民也。本國蓋無中外之分。不同唐宋人。蓋自明已然矣。余問內朝滿漢殊用否。客答有同有異。問同甚異甚。曰。滿人兼習文武。文可爲武官。武可爲文官。大抵習武爲長。漢人則文自文武自武。不爲互官。習文爲長耳。亦有武而爲文官者。如今之陜甘摠督楊太保名遇春,楊淸恪超是也。間代一見矣。余問入京來。竊有規規管見。蓋上國延祚久遠。制度範圍。薄海宏大。而但不用先王禮樂中國衣冠。是未忍捨舊而然耶。朝著不欲語到耶。列朝來有金石成規而然耶。客答改制度易服色。我朝重禁。朝臣有奏請者斬。此亦是天數也。又有戒于前者。魏改漢制而亡故也。末乃書云。此語見俗儒。幸無問及。又書本日有事且蹔別。另日可至弊寓。再談否。以不便徑造使館也。余云。貴寓在那裏。當委進。答云。在順城門外西河沿粗旗庙。卽大隱禪院。明後日皆得暇在家。留一名片。可付看門者問之。卽引接矣。呼所帶。僅出一紅紙與之。紙大如掌而差小。刻字墨打張際亮三字。上打小期字。時張有兄喪服未除故也。順城門。卽宣武門也。此俗無此爲信則不許通客也。余乃受而藏之。客乃揖而出。主人年四十八。多與我人相交。今行中多有傳書來矣。人甚博雅。筆畫畫法。多有貨者。見方左右書籍。狼藉無次。束裝旁午。人客來去。酬接不暇。余亦揖出。主人出門送之。中州之人待客之禮。雖甚親熟者。見必揖拜。出必送門。無如我俗之慢客沒禮矣。客是三十年紀。文翰如流。淸標動人。話未移時。無意相捨。儘南中佳士也。聞漢人皆旅遊于外城云耳。
===二十七日。乙未。===
晴。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申。===
晴。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酉。===
驟雨旋霽。飯後騎往西河沿粗旗庙。卽張亨甫所寓也。以所携紅紙。出與門者。是向日所約者也。俄有一卒出迎。引至最後一堂。亨甫在矣。相揖而坐。徐索筆硯。始敍寒暄。余云。日前茶農座上。獲接淸儀。歸甚耿耿。所以委進。主人曰。鄙人乃淺學後生。無甚識解。然竊聞貴邦尙文學有素。故正欲一談。倘有未諳忌諱處。章句罪也。仍指壁間一隻長紙題七言律詩者曰。此是弊處老前輩名下士也。字佳不佳。余乃仰面。末看一過曰古奇透畫。俄有一儒在傍。相與接言。彼曰。敝姓陳。名方海。江西人。年三十五。余以姓名年紀答之。主人又書曰。字伯游。壁間有詩。余乃審之。卽片紙細書五言古詩及七律一首。甚蘊藉可愛。頻類其人矣。看了書曰儘高手。陳曰。甚媿淺陋。余曰。諸稿幷可奉玩否。主人曰。有刻本。已爲友朋取去。現有未刻之本耳。卽入寢內。搜出一冊。陳又忙出外。持開刊一紅紙七律八首而來。卽入京時道中作也。涉看張稿。都是詩律。老練精工。無刻薄峭險之氣。儘是早年高手。不覺自失也。余曰。纔得一臠。全鼎可知。但不免爲一種苦海人意想。未知甚故。詩中多有悽楚故云。答云。生孩六月。慈母見背。十三而孤。諸兄早卒。伶仃一身。以讀書爲謀生。故多噍殺之音。亦竟使然也。余曰。良有然也。可恨可恨。又看陳作看了。書示云以淺見言之。眞蘊實精工矣。陳乃辭以拙拙。陳問貴邦十三經。較內地異同何如。余曰。同。又問貴邦取士定制何如。余曰。及第科試論策賦表。明經背講。此乃大科也。進士科試經義。四書疑辨。詩賦及小學講。乃小科也。另有武科試取。各技科目外。亦有經學宿儒及修行人貢薦。又有蔭補。承襲仕路。卽爲謂之南行官也。陳曰。背講係用註疏耶。曰。然。陳又問到次幾次。曰。初行。曰。幾時廻程。曰。八九月間。曰。以後仍來否。曰。今適偶然耳。張問貴國寒暑氣候何如。曰。北京寒暑似浮矣。又問貴國幅員。可得聞乎。曰。長四千餘里。闊二千里。曰。貴邦史書所載幅員官制仍舊耶。宋時日本屬于貴邦。今何如。答幅員無增損。官制不無沿革。日本不係。又問彼時修契丹及宋朝貢。何以支持。以令較之。似宜更富庶矣。答邇來內朝殊遇。不侔疲奔之時。然富庶則恐未也。又云。中外一軆。上下康樂。則吾輩與有福焉。陳又問與日本通好否。文交如何。曰。不與通好。文交亦無所聞。余問主人曰。散文無有。主人寢內取一冊子來。展看之。或詩或文。其中有述他人詩集序者。乃知主人之爲孝廉擧也。余問捨家而旅。有甚所幹。答云。乃前科乙酉拔貢。玆在此應鄕試。中擧人之後則由進士出身。不中則可由此得七品官出去。故在此也。擧人是解元之一名。貢法十二年。每縣擧取一人。拔一縣之英。貢之朝廷。天子親考一次。不取以後聽另考耳。余問以文藝居拔耶。答先論敦篤品行。再試文藝。再試經術策論。再試楷字。問考試當次。正在何年。曰。明年。蓋孝廉貢則自鄕試之。入選之後則赴京試。可以拔解爲擧人。一解之後則連赴進士試。凡鄕貢入選則雖不中進士。必做外官云。而聞今八月試士貢院。明春會試。如我國子午卯酉大比之法。主人問貴邦通海道。知福建之臺灣乎。余曰。自一都耶。曰。府屬也。四面皆海。六千里寬。日本,琉球,英吉犁。皆往來貿易。前明之倭國也。本朝歸爲郡縣。屬福建省。爲臺灣府。轄六縣二廳也。聞內地之山東,登州,靑州。對岸卽貴邦也。而禁不許行。此行從遼東來耶。何地登內地之岸。貴邦何地登舟。水程約多少里。陸行多少日。有陸地可由否。考古時貴邦離遼東甚近。今去鴨綠江多少里耶。卽如內地人不奉使至貴邦。作何相待供給之耶。送令還內地耶。尙二敎之。答登萊是弊邦西南海之西南岸。登萊上放舟。一風可泊於敝界。自我入京。非舟而陸。自灣府義州越小江。卽是鴨綠。自後則連行陸地。所經乃遼東城,瀋陽,山海關,薊州,通州也。使行外他國人過者。不過漂海之人。凡係漂者。所過列州縣。皆供給有例。若中國人則送至京。俾致還鄕。無自敝國直還之例。海外人不管中國者。自海路泛還。曰。然則我輩欲來一遊。竟不便矣。余曰。有月窟禹穴之意耶。曰。台灣府系福建。而福建人至彼處。亦須官給照驗。始準渡海。歸時亦由彼處官給照驗。至他邦則更虛矣。又云。內地近年有人至貴邦否。余答或有泊人。無緣相接。奉使來者。相通有禁。故未曾一接內地人。或者路上看過。脉脉而已。仍問由海至敝邦多少道里。張云。海道以一百二十里爲一更。大約三十餘更。然又自敝界至台灣。尙有十二三更耳。余曰。殆至六千里也。敝邦雖是遐陬。亦稱小中華。彈丸之中。殆多名勝。答貴邦史冊上。儘多名勝。至于人物。亦自不乏。所以欲一行耳。然我朝非奉使命則不得往。非同唐宋元之無禁令也。余曰。可欠可欠。又問內地幾時曾通使貴邦。余答內朝出使。非有奉勅則早晩未知。又問貴邦來使。亦有內地人交遊否。余答無有。又問內地使來者。皆通人否。官居幾品。姑可奉使。有三再來者否。余答不必皆通達有稱者。正使一品。副使二品。書狀官堂下四品。皆選文官。譯官輩自有別歧。其外從人。或士流或吏胥。下至馬頭牽卒等共二百餘人。鄙之入京。亦値隨槎。計出附驥也。陳問歸國當敍功否。答只一遊計。張曰。使行來。耗費必多。供應實煩矣。余答奉表入使。費了五萬銀兩。迎勑支使。殆近十萬餘。相顧夥。張問貴邦勝境何處爲最。名山大川有幾。余答金剛山有聞天下。餘外則樓臺江山間間有之。又問箕子尙有後裔否。曰。自有。曰。貴顯耶。曰。顯用之。但無位高者耳。仍問貴省內名勝某某。未詳坤輿。第畧敎焉。答曰。西北皆山。東南皆海。可戰可守。漢唐皆獨霸之國。自宋以來。楊李朱三先生後。文敎大通。頗富庶。大略濱海之省。頃所以問海道通否。意欲由台一至貴地一行耳。問山是何名。曰。武夷天姥。此乃洞天。福地漁梁。天下十大名山之一。以外則鼓山烏石等類。不可擧數。余曰。九曲櫂歌。洋洋盈耳。曾聞南中多是陸學云。故試問貴鄕士流。朱乎陸乎。答陸是江西。朱是福建。然講學爲聖人之徒則一也。但陸高明處多。朱篤實處多耳。甲乙何如。曰。學陸者流爲禪。學朱者弊少。若二先生之學則亦似朱爲勝。余曰。末流相攻云。然否。答此弊前明有之。至本朝則不相攻矣。又問貴地有禪僧否。余曰。有。乃士流之外道也。士而禪者絶無。主人曰。本朝亦無習禪之士。又曰。九曲櫂歌。是朱子之詩。朱子家在武夷。余問尙有一二遺躅否。曰。全在。曰。絃誦咸萃否。曰。本地人在彼讀書外。另有書院。供給讀書。乃出國家重文崇道之意也。又問待客之羞。以何物爲重。余答茶酒爲常。其外別供。隨辦無定。又問食物無禁忌及諱陳設者耶。餘常吃米吃麪。余答食品無禁忌及諱。大槩飯爲主食。一日三四供。在家者亦如之。待客之羞。或飯羹餠麪魚肉果品。饌法隨能否多寡。答與內地風俗一例矣。又云。初四日煩再顧。不知我們可至使館否。余答臨館通報則顚顚倒倒。如其難便也。則館側有閑地。似刹似廟。曾屢風乎者。會此不妨。鄙亦再扣非難也。時方過申。驟雨方集。乃書示云。語未終而雨欲下起了。主人云。已令人買點心去了。且坐一回。且雨暴至。坐一回雨歇了。始可行。否則全衣皆濕。余云。差遲則恐貽主人憂。答云。雨卽下矣。雨後再行不妨。不得已更坐科。余問內地朝貢之國爲幾。答琉球,日本,安南,英吉犁以外。不常至。蓋日本本不入貢。而張以台灣之入貢。認爲日本也。主人問日本幅員。何如貴邦。其人情風俗同否。相侵伐否。答不過海中一島。幅員恐未及弊邦。人皆淺儇。僧人知書。專尙兵器。詳則未也。頗久無釁。又問相去約多少水程。余答水路六七千里。余問入京或聽倡戱。而其音節噍殺。閭巷之曲。與廟樂御樂歌頌等律不同而然歟。答內城演唱多西人。其聲乃西方商聲也。外城多南人。然其聲皆習羌胡之調。樂皆胡樂。入廟之樂。自然不同。亦無唱戱。又問貴國庶民之家。以何作生業。有恒產否。仕宦須世族耶。亦有草茅寒素耶。有頃以三貼餠供之。喫了。答士農工商。皆有所業。但士最無食。答士無食則作何謀生。余答以仁義禮智食於人。非畫墁求食也。問亦敎讀否。應試之外。又作何事。另有上給田產否。曰。敎讀謀生。俗亦不數。應試不做則無進身之路。蔭仕百不一二。亦無給田。商賈則永羞永羞。做農不拘。曰。士不作商賈。抑國中不貴商賈耶。曰。不重利故也。曰。此勝于內地多矣。又問使館在于何處。想系城內耶。余答正陽門內東邊城底。會同四譯館是也。陳問國姓今數百年矣。前朝是何姓。見宋時國王皆李姓。豈以國戚後遂有其地。抑中間便有一代耶。答本朝延祚四百餘年。前朝是高麗王姓。張云。改日幸來一敍。答云。再圖一穩則幸幸。那裡更會。答儘可再來弊寓。仍相別而歸。時驟雨旋霽。日已向昏。主人出門送之。爲出一僕。俾導前路。陳生乍語先出。不得敍別。意者與張同館異室也。燕法日墜閉城門。正陽門早先下鑰。由宣武門歸館。宣武門一隻已閉了。較我法時未早烽矣。閉門之時。門卒鳴小錚。長呼如歌唱焉。日暮到館。
===三十日。戊戌。===
晴。方物車四五日前始入來。今日進呈帑庫。余亦爲看闕制。由東華門入闕。庫在東廡。納物于各間。觀太和殿。卽天子之正堂也。後有中和殿。又後有保和殿。宏麗瑰壯。制度方直。恨未窮觀諸處矣。雕墻彩甍。露頭藏面。延行穹邃。似多瑰觀。而末由一覽矣。午後騎還。中路雇車往隆福寺觀場市。先看禽鳥花草。次看列肆。刹門以內。都是賣買處。物無不有。繞佛堂循廡而行。自東逶北。西折南轉而出。終有一肆。大木床及左右鋪置者。都是人之齒牙。殆過十斗。不覺失笑矣。槩以抽人病齒爲業索錢者耳。寺刹廣敞。而別無他觀也。暮還于館。
==七月==
===初一日。己亥。===
晴。是日卽太庙秋享也。天子自海甸入來。方親祭。出還宮時。我三使祗迎祗送。余亦隨之。凡白衣者不得在駕路之側。而向於海甸。渾失瞻望。必欲一觀天子。借着譯員官服雙鶴黑團領。烙桐品帶。帶鉤之存者十未八九。破破黑靴。色脫而黃。重紗烏帽。紗脫漆落。卽一部油紙帽也。帽寬頭尖。馳馬簸身則帽兒東傾西側。混頭是碎竹絲也。笑極笑極。日未雞入東華門。由天安門端門至午門外。以我法揣之則時方動駕。軍卒之呼應。火炬之照耀。諠聒雜遝。必至夢騰。而門外道中。赴闕車乘。迷離一燈。點點絡續。車輪馬蹄之聲。隱隱在耳。他無火光。闃若無人。少憩于一所。時至出坐于午門外磚庭。俄頃五鳳樓中鼓聲鼕鼕遠聞。旋見羊角燈殆百數。一時擧火。立在午門前。挾正路植標縣之。他無燈炬燎燭。俄有淨鞭一聲。非金非木。而霎然有響。聞四面瞥然唱喏。俄而黃涼繖出門照空。望之傘柄上曲蓋。應華蓋星之曲柄云。前騎畧過。乃有黃步輦出。輦軍皆着紅周衣。輦制甚輕便。左右附以琉璃。亦無輦座明燭。暗中過去。今來又不見天子之面。心切憤恨。從騎隊隊馳去。他無儀仗等物。還內時日始曙。始見天子不過電面。未得其詳。但黃面上廣下陜。短鬚無髥。頤長細眉。大口齒落。身長背僂。軆纖骨秀。聞眼光射人。而恨未之見也。扈從臣僚。較出時倍多矣。日明望之。自午門外至端門。循墻下左右排立者。盡是衛屬。幢蓋繖扇旗幡鎗劍旄鉞之屬。迫有簇立。又有三雙法輿。分在門外。輿極高大。三面承以紅漆木梯。上造坐榻。鋪以繡氆氌。屋用金雕龍凰。周以綵欄。流蘇四垂。駕以馴象云。今見不過一矢之地。而午門以內端門以外。其侍衛排立。亦似一般矣。始知天子威儀。不翅百倍於小國。而始若寂然。終見如林。則其紀律之嚴肅。自可知也。不覺吐舌矣。端門外東邊有門。揭以太廟街門。乃知太庙在其中。入其門而望之。中極廣遠。路傍周列紅燈臺。欲前進周覽。而禁止不得。
===初二日。庚子。===
末伏。晴。張孝廉有辰巳交來訪之示。而竟無跫音。可訝也。留于館。
===初三日。辛丑。===
夜大雷雨。朝霽。晩又霏洒。午後及夜大霔。留于館。
===初四日。壬寅。===
晴。午後驟雨。雇車往粗旗庙。訪張孝廉。坐定。陳伯遊以一律詩持贈。余乃展看珮之。答以才短應鉢。從當奉酬。張請余偕往觀倡戱。屢辭不獲。俄有吳雅繼至。同與出門。張已爲備一車。余獨車居先。彼三人幷乘而後。至一所。卽戱樓也。戱且與前看者大同小異。戱可觀而語難解甚。宛然其交鋒之戱。鎗劍閃鑠。非手法之精熟者。末由如是踊躍。觔斗滾滾。交接之際。不覺𢥠𢥠然。至午時。樓外已雨滂沱矣。余欲先起。連被苦挽。要向酒家。余書示云。中州士大夫入酒家不拘耶。答云。無拘。余乃與張同車。而觀戱之際。有蔣生敍話同坐。因與陳吳幷一車。至酒肆飮紹興酒。酒而淡如我淸酒而味甚劣。小一壺直錢一兩。一壺卽兩小盃也。大抵北京盡是燒酒。毒烈難强。故以此爲彌。且以遠致之故。價貴品高。以待客之上飮。同呑七盃。迫暮入宣武門。歸時張復爲之出車以送之。力辭不得。且其誠款不可孤負。故仍安之。
===初五日。癸卯。===
夜大雨。至朝不霽。似有潦意。留于館。
===初六日。甲辰。===
夜雨至朝。晩復陰曀。飯後張陳蔣吳四人。來訪于館。張名際亮。字亨甫。年三十。居福建省邵武府建宇縣。陳名方海。字伯遊。年三十五。居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small>{{Blue|一名芝城}} </small> 幷住西河沿觕旗杆庙。蔣名湘南。字子瀟。年三十三。居河南省河南府固始縣。住順城門外上斜街中州鄕祠。吳名嘉賓。字子序。年二十六。居江西省建昌府南豐縣。住南豐會館。聯軌而至。爲館官阻搪。艱辛邀入。坐未定而又見督出。余甚無聊。客又敗興。不得已同往館西寺中。露坐庭中。敍話未幾而別。極咄極咄。
===初七日。乙巳。===
自夜中終日大雨。留于館。
===初八日。丙午。===
晴。留于館。
===初九日。丁未。===
晴。留于館。
===初十日。戊申。===
晴。留于館。
===十一日。己酉。===
晴。留于館。
===十二日。庚戌。===
晴。留于館。
===十三日。辛亥。===
處暑。夜自初昏大雨。朝晴。留于館。
===十四日。壬子。===
晴。留于館。
===十五日。癸丑。===
晴。有往日之約。故與芝叟往麤旗庙。與張陳二生。穩話終日。是日。旣望之日也。酒酣。曠世之感。悠然而興。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唱界面數調。張曰。貴邦之歌調。以何曲爲第一。而唱法以何爲始耶。願詳聞。余答曰。以宮商角徵羽爲法。則此是五音也。角爲仁春方木。徵爲禮夏方火。商爲義秋方金。羽爲智冬方水。宮爲信中君土也。以此爲歌也。張曰。然則今先生之唱。據何調也。余答曰。是界面調。卽商聲也。張曰。美哉。正當此時之唱也。願更聞一唱。余復唱數歌。壯哉眞禮義之邦。文華詞藻。冠於諸國。而至於歌調。亦是五音。何如是正禮曲之盡耶。再三稱羨不已。入寢內持一把扇子。自題七言古詩一篇以授余。余受而以淸心丸十箇謝之。乘昏歸館。別先來便。付家申書。
===十六日。甲寅。===
晴。與同行諸人。觀倡戱于正陽門外。終日而歸。
===十七日。乙卯。===
晴。留于館。
===十八日。丙辰。===
晴。留于館。今日。卽 元孫宮初度也。三使各出五兩銀。會醵于副使房。
===十九日。丁巳。===
夜二自更大雨。至朝後快霽。留于館。
===二十日。戊午。===
晴。往麤旗廟。終日而歸。
===二十一日。己未。===
晴。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申。===
夜大雨。朝晩始晴。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酉。===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人。俱觸感呻吟。入寢敍禮畢。出一小箱開看。卽我國人蔘也。張曰。此是白蔘。比紅蔘孰勝乎。余曰。暫負也。張曰。然則價亦負乎。曰。負也。余曰。此何出也。張曰。貴邦馬頭輩來請買。故每兩重給銀二兩買置。而與伯游日煎二錢。服之已三日矣。聞其由則兩人俱是蔘熱。懇診脉。余看脉。題淸涼解表之劑數三貼。或題給。因飮酒團欒。日暮告歸。陳曰。返駕不遠。同往鄙處。又一穩話可也。携手同去。入寢內設桌坐椅。以些少酒肴飮了。出雲海鍾靈墨一匣,淸茶一封授余謝謝。余受而歸館。
===二十四日。壬戌。===
晴。頓有涼意。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亥。===
夜雨朝晴。留于館。
===二十六日。甲子。===
往陰麤旗庙。又訪蔣生于中州祠。
===二十七日。乙丑。===
阴。夜暴雨大注。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寅。===
晴。日甚涼。頗有重綿之思。不無羈愁。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卯。===
晴。往觀雍和宮。宮在內城東北隅。城下有金鑄乾隆像。面目生動。峭直精悍。後堂有僧徒數百。聚食念誦。其聲不類。盡是蒙古僧。所食卽羊羹。雜以寬片粉。各呑一小木鉢。其服色極怪。不可形狀。觀音閣有赤金立佛。較獨樂万佛一層雄大。仍轉觀太學及辟雍。歸時歷入文文山祠。有塑像及碑石剜像。是日夜深無寐。回憶家山。悵懷難抑。題七絶二首。
==八月==
===初一日。戊辰。===
晴。陪三使道。往觀天壇及白塔。日暮歸館。
===初二日。己巳。===
晴。留于館。
===初三日。庚午。===
晴。與金芝叟,金玄湖同往麤旗庙。張陳蔣諸人往陶然亭。亭乃江氏所建。在外城內南城下。地壇之西。蘆葦曠漠之濱。可一逍遙也。以余行期不遠。爲餞別之計。相邀會此。賖酒酣飮。賦詩題壁。酬和再三。竟日而歸。
===初四日。辛未。===
晴。留于館。
===初五日。壬申。===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生。各設餞飮。蔣有約不來。吳汪幷來別。日暮作別而歸。入燕以後。從遊此輩。數月源源。彼又輸款披心。不似逆旅萍逢。而未有後期。一般惜別。殊極悵惘也。
===初六日。癸酉。===
晴。明日卽御宴。勞將帥之讌也。三使爲參宴往海甸。余亦偕之。宿于村舍。
===初七日。甲戌。===
晴。晨起往闕外。正副使辨色而入。書狀不許參宴。設于正大光明殿云。宴罷設戱于他所。書狀始入戱所。頗多壯觀云。午後三使得厚賞而出。仍回于館。
===初八日。乙亥。===
陰涼。今日卽燕科。初場試士于貢院。三年一大比。與我國式年相似。間二日設三場。初場試經義。中場試四書義。終場策一道。選三百人。明春會試。各省有鄕試。入鄕貢者始可赴京試。一擧之後。限結科觀京試。無再觀鄕試之例。雖終不得科。竟做七品外官。卽縣令等職也。自午後大雨。終夜不已。留于館。
===初九日。丙子。===
雨朝後晴。明日是皇帝誕日。三使臣爲參候班出海甸。留于館。
===初十日。丁丑。===
晴。夜初昏雷雨電。留于館。
===十一日。戊寅。===
晴。三使及諸從人往禮部飮宴而歸。是所謂上馬宴也。留于館。
===十二日。己卯。===
晴。頒賞。留于館。<small>{{Blue|紋銀二十五兩,漢緞一疋,繭紬一疋,靴子一部,毯褐一部。}} </small>
===十三日。庚辰。===
午間發行回還。六月初九日入燕京。留館凡六十三日。原來別使留館之限。不過二十餘日。而今因平賊賀宴在於八月初七日。爲留東使。要之參宴。此亦殊待之意。而過限淹留。用費罄縮。至於上副房乾糧廳。艱乏難繼。供饋之節。漸難呑下。頗多枵腸之苦耳。騎▦從崇文門出朝陽門。豁然若家山之入望。昔我來思。田間下種。今我來思。收穫過半。揮汗而入。擁綿而出。爲客式徵。已似經年。亦不無歲月感矣。久蟄之餘。頓覺鞍馬之勞。而曾有來時之驗。耐過數日則漸可成習忘憊也。當日行五十里。宿通州城中。發後蔣生湘南虛訪于館。寄書到此。
===十四日。辛巳。===
晴。發行五十里。中火于夏店。又行四十里。宿于段家岺。
===十五日。壬午。===
晴。路逢秋夕。時物倏忽。歸心益忙。而未知諸處墓祀。何以能過行也。行二十里。中火于邦均店。又行五十里。宿于鰲山店。店後山脚。如伏鰲下垂狀。店之名。蓋以此也。今日是節日。土俗無隴墓祭先之風。而牛肉羊肉。處處懸之。紛紛取去。必似聚喫家中而已也。是日夕。卽先妣忌辰。罔極之懷。有倍他日。
===十六日。癸未。===
陰寒。申後洒雨。晩發行五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求松菜種子。而聞其價則如我國市升一升。唐錢四兩云。故適乏錢不得。
===十七日。甲申。===
陰寒。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豐潤縣。
===十八日。乙酉。===
夜雨浥塵朝霽。行無風塵。日氣佳甚。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四十七里。宿于沙河驛。
===十九日。丙戌。===
晴。晩發行六十里。宿永平府。李將軍射虎石在此云。故與白壺隱同往見之。
===二十日。丁亥。===
乍陰乍陽。早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七里。宿于楡關。自日暮始雨。終夜大霔。
===二十一日。戊子。===
雨不止。信宿于楡關。馬頭命海買得一魚。炙進夕飯。味甚佳。然幾蘇敗胃。魚似我國石魚㨾。一尾價唐錢五錢。
===二十二日。己丑。===
晴。發行三十五里。中火于鳳凰店。又行四十五里。出山海關。又行八里。宿于八里堡。
===二十三日。庚寅。===
晴。行四十二里。中火于高岺驛。又行五十四里。宿于沙河站。
===二十四日。辛卯。===
晴。行三十九里。中火于三里橋。又行三十二里。宿于中右所。卽沙河所也。
===二十五日。壬辰。===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寧遠。又行三十一里。宿于連山驛。
===二十六日。癸巳。===
晴。風寒。行三十里。中火于高橋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松山堡。
===二十七日。甲午。===
晴。行十五里。舟渡小凌河。又行十六里。歷觀四同碑。前二碑。一是明都督僉事王公宗盛之墓。一是明都督僉事王公平之墓云云。後二碑只有龜跗在矣。是王氏四父子死節處也。又行十二里。宿于大凌河堡。
===二十八日。乙未。===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四十里。宿于開陽驛。村民富庶。家家積穀。累累國園。上覆鐵盆。多者至十餘箇。周遶墻內。見甚豐碩矣。
===二十九日。丙申。===
晴。行四十里。仍宿于廣寧站。以副使道病患。不能排站而行。殊甚愁亂。而數日以來。店舍湫隘。上雨旁風。初昏雨作。終夜大霔。無樑屋子。床床無乾。僅免沾濕。而不得穩眠矣。
===三十日。丁酉。===
晴。行三十七里。中火于中安堡寺中。又行三十里。宿于小黑山。是日之行。雨餘阻水。泥沒馬腹。羊腸河內外。行不通道。逶迤數十里。步步傾蹶。雨又欲下。終日如是。雨具而行。日暮投店。跋涉之艱。令人減容。又聞前進之路。倍艱於此。愁劇惱劇也。
==九月==
===初一日。戊戌。===
晴。以副使道病患。留于小黑山。
===初二日。己亥。===
晴。發行二十里。中火于新店。又行三十里。宿于二道井。
===初三日。庚子。===
晴。晩發行五十里。宿于白旗堡。軍牢先來出去。付家中書。
===初四日。辛丑。===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屯。又行三十五里。宿于孤家子。
===初五日。壬寅。===
大霧終日。行四十里。中火于大方身。又行四十五里。入于瀋陽西門外。路邊有懸首。聞犯有夫女通奸之罪。法之嚴峻。勝於我國。今日可見烟樹。而霧中入瀋。又未得見。一時奇觀。煞有勝緣。而又聞只於暖春望之。蔥蘢裊娜。非烟似樹。似烟非樹。他時則望之無見云。
===初六日。癸卯。===
晴。留于瀋陽。
===初七日。甲辰。===
晴。發行九里。舟渡渾河。卽耶里江也。又行十一里。中火于白塔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十里河堡。發程以後。泥濘路阻。周逶作行。非田間則水中作路。屢經危險。柳河溝等處。咫尺難行。過此則漸至山路。庶可稍勝。瀋陽以西數百里。沿路水味最惡。逆惡痰熾。殆不能食飮。色多白濁黃赤。味或鹹酸腐臭。人多中毒。至有歐血。馬畜亦不之飮。故遠汲泉水而行。以備飰粥之用。
===初八日。乙巳。===
晴。行二十七里。中火于爛泥堡。又行二十八里。宿于迎水寺。自此至栅。是東八站。看看地近而欲速日甚矣。三房馬頭。霍亂轉筋。死於此。曉頭。命海入報。甚惻隱。
===初九日。丙午。===
晴。發行舟渡太子河。又舟渡小河。幷行三十里。宿于王寶墓。主漢王胡不肯許接。多般迫出。其年頗老。而頑悍不知。不得已移接于他。正使道以王胡之頑狀。欲移文遼東郡將爲治罪。老胡之子及護送胡懇乞請。遂令護送官治之。護送官乃踞椅而坐。少王胡伏于地。伸其足向于護送官之面前。一胡持鞭。隔袴打臀。連打十杖。若我俗杖問笞法。以是者再。鞭頭打地。全不痛楚。而厥胡作兒啼聲。哀哀不已。蓋此俗笞法。類皆若是。而其懲勵畏法。甚於剝椎云。笞了。王胡入謝于使道。跪叩俯伏。終又叩頭而出。聞此胡是甲軍隊長。例有胡帽上鏳子。受笞出去。去其鏳子云。有若削職者然。又受此等人罪罰者。 其爲羞大矣。其成法重犯有如是矣。
===初十日。丁未。===
晴。行四十里。宿于狼子山。
===十一日。戊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甜水河。又行踰小石岺,靑石岺,會寧岺。幷行四十里。宿于連山關。靑會兩岺。峻險紆回。出於我東鳥岺大關之上云。軍牢入來。見家信。是七月二十日出。而其後無書。可菀。
===十二日。己酉。===
夜雨大霔朝霽。行三十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通遠堡。午後雨下。雨歇因大風寒。艱辛作行。
===十三日。庚戌。===
晴。地凍堅氷。寒不能勝。夜宿冷炕。終日軆慄。行三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二十五里。宿于松站。灣校便付家中書。
===十四日。辛亥。===
晴。寒行二十里。中火于乾子浦。又行三十五里。到栅門止宿。
===十五日。壬子。===
晴。晩發出栅。路見八月廿五日出家書。積月阻信之餘。始得家書。不翅万金。而馬上得書。不得遽然開緘。抱書行五十里溫井坪。入幕定情後。始得披看。近鄕情更㥘之句。道得十分。而是夜露宿。秋山空寂。霜月悽淡。望月徘徊。家山尙千里而遙。心懷難抑。
===十六日。癸丑。===
晴。早發行三十里。班荊中火于九連城下。又行四十里。舟渡三江。遙望白馬山城。係是我國峯巒。如見故人顏面。又望統軍亭。便似吾家。未夕陽而入龍灣歇宿。 啓便付家書。
===十七日。甲寅。===
晴。留于義州。
===十八日。乙卯。===
晴。留于義州。
===十九日。丙辰。===
晴。發行三十里。中火于所串站小華館。又行五十里。宿于龍川站聽流堂。
===二十日。丁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鐵山站。又行五十里。宿于宣川倚劍亭。
===二十一日。戊午。===
朝大霧卽霽。行五十里。中火于郭山郡。又行三十里。宿于定州。是夜與楊月妓方進酒聽歌。夜深四更時。發軍忽來。得家書及使道宅書簡。掇盃歇宿。平明題七絶一首贈楊妓。以前陪之致。蔥蔥別妓先行。甚薪薪。
===二十二日。己未。===
晴。行六十里。中火于嘉山。又行五十里。止宿于安州。
===二十三日。庚申。===
晴。行六十里。宿于肅川。
===二十四日。辛酉。===
晴。行六十里。中火于順安。又行五十里。入于平壤。宿練光亭西邊民家。
===二十五日。壬戌。===
晴。晩發行五十里。抵中和留宿。是夜大雷電下雨。
===二十六日。癸亥。===
晴。行五十里。仍宿于黃州。
===二十七日。甲子。===
晴。行四十里。宿于鳳山。
===二十八日。乙丑。===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四十里。宿于瑞興。
===二十九日。丙寅。===
終日陰風。行五十里。中火于蔥水。又行三十里。宿于平山。是夜與香月妓進酒聽歌。夜深歇宿。平明以前陪先發行。蔥蔥別騎。甚薪薪。
==十月==
===初一日。丁卯。===
===初二日。戊辰。===
===初三日。己巳。===
===初四日。庚午。===
dd1uzpqwfhqcx3v9hi6yc39huobgas6
2171189
2171188
2022-08-11T09:20:59Z
江常哲
94446
/* 十月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往還日記|times=|m=|d=|previous=[[../路程記 |路程記]]|next=[[../歷覽諸處 |歷覽諸處]]|type=|from=|notes=}}
==往還日記序==
大淸道光八年戊子。討平回疆。<small>{{Blue|在西域。距燕爲二万四千餘里。}}</small> 國家差進賀使入燕。正使南延君。<small>{{Blue|球}}</small> 副使參判李。<small>{{Blue|奎鉉}}</small> 書狀官文學趙。<small>{{Blue|基謙}}</small> 余以醫兼裨。隨正使而行。<small>{{Blue|副使伴倘幼學白漢鎭。字仲紀。年五十五。裨將▣▣▣。書狀伴倘幼學李𡩄在。字景學。年二十六。裨將李壽民。}}</small> 正使伴倘幼學金老商。字成汝。年四十五。金魯榮。字季實。年四十。
==戊子年四月==
===十三日。壬午。===
晴。飯後發行。騎迎華驛馬。馬頭孫命海。<small>{{Blue|居中和}} </small> 出昭義門。洪英之携酒作別于此。金同知輔天,李僉知良汝,韓元敏。<small>{{Blue|致訥}} </small> 其弟子誾。洪致宜。<small>{{Blue|義植}} </small> 金季承。<small>{{Blue|廷謨}} </small> 梁歧文。<small>{{Blue|學周}} </small> 堂姪仁植,義錫,禮錫,甥姪錫九諸人踵至。因數語而分。家兒輩及崔穉叟,韓子誾幷隨余。而行四十里。宿碧蹄館。<small>{{Blue|高陽政堂}} </small>
===十四日。癸未。===
陰。細雨浥塵。晩發行四十里。宿豐樂軒。<small>{{Blue|坡州政堂}} </small>
===十五日。甲申。===
晴。早發登花石亭。<small>{{Blue|栗谷舊宅。在臨津東。}} </small> 渡臨津。行四十里中火于近民堂。<small>{{Blue|長湍政堂}} </small> 仍行四十里入松京。宿乃成堂。<small>{{Blue|開城府椽吏廳}} </small> 翌日分崔穉叟及諸家兒。但子誾以遊覽事雇馬。往于成川。
===十六日。乙酉。===
晴。行三十里。歇于靑石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金陵館。<small>{{Blue|金川客舍}} </small> 又行三十里。抵東陽鎭牧軒 <small>{{Blue|平山政堂}} </small> 止宿。主倅尹。<small>{{Blue|勉鎭}} </small> 卽爲出見。待以內饌。
===十七日。丙戌。===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蔥秀館。又行五十里。抵龍泉館 <small>{{Blue|瑞興政堂}} </small> 止宿。
===十八日。丁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三十里。宿洞仙館之琅玕軒。<small>{{Blue|鳳山政堂}} </small>
===十九日。戊子。===
晴。踰洞仙岺出洞仙館。抵黃岡燕嘉樓 <small>{{Blue|黃州別館}} </small> 止宿。是日行四十里。題五律一首。
===二十日。己丑。===
晴。留黃州。是日登月波樓觀劍舞。又登齊安館之太虛樓。上撫劍亭。暮還。
===二十一日。庚寅。===
陰。早發行五十里。中火于育物軒。<small>{{Blue|中祕政堂}} </small> 仍行五十里入平壤。宿于練光亭北民家。
===二十二日。辛卯。===
晴。留平壤。午後拖舟上浮碧樓觀劍舞。移憩于永明寺之得月樓。又上牧丹峯。望乙密臺箕子墓。由長慶門。暮還于次。題七絶一首。
===二十三日。壬辰。===
晴。留平壤。往箕子庙瞻拜。由東門觀井田舊跡。仍往閑似亭。亭在外城南。卽村秀肄業之所也。所携妓樂方張。有一人赤足短弊衣。頂驄方冠。被酒入而欲爲參席。爲下輩見搪。遂不得志。因索酒。金芝叟手自酌之。乃立飮欄外。飮了張舞。踴躍蹲蹲。不覺噴飯。而聞儒業之人。近作酒狂云。少時乘小船來練光亭。喫晝物。陪使道往宣化堂後別亭。觀釖舞聽優倡。乘昏歸次。
===二十四日。癸巳。===
晴。風氣不佳。行塵可惡。行五十里中火于安定<small>{{Blue|順安}} </small> 雪波樓之製錦堂。又行六十里抵肅川海晏樓之時雨軒止宿。衙軒雄新。爲列邑之最。觀稼樓。卽其南廠也。
===二十五日。甲午。===
晴。行六十里宿安州。入安西門。迺淸南樓。歇于淸心閣。仍上百祥樓。望淸川江。題七律一首。次板上韻也。
===二十六日。乙未。===
微雨。留安州。招玉香妓聞歌。其女年十二。亦知歌舞。
===二十七日。丙申。===
晴。晩有風。發行出玄武門。過七佛寺。渡淸川江線浦博川津。兼行五十里。中火于嘉平 <small>{{Blue|嘉山}} </small> 之高淸樓。是鄭公殉國之地也。午發。踰曉星岺,頻踰岺。過納淸亭,梅川橋,五龍浦橋。入新安 <small>{{Blue|定州}} </small> 南門。館于定遠之琴嘯軒。是辛未景賊抗兵之所。不覺扼腕。而路過戰場。往事黯黯。止宿于外堂。距中火所爲六十里也。
===二十八日。丁酉。===
阴微雨。行三十里。過永淸橋。入永久堂。<small>{{Blue|郭山郡衙}} </small> 又行五十里。抵宣川倚劍亭止宿。
===二十九日。戊戌。===
阴。行三十里。過朱明門。卽東林山城南門也。踰左右岺。出鎭西關門二十里。中火于鐵山站車輦館。又行穿西林山城三十里。止宿于龍川站聽流堂。堂前有溪。溪上有亭曰天淵。北邊三奇石壁。鐫聽流岩三字。淸流小亭。足堪一憩耳。
==五月==
===初一日。己亥。===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所串小華館。又行三十里入龍灣。海東第一關。卽義州城南門也。止于來宣閣。
===初二日。庚子。===
晴。暮微洒雨。留義州。撥便付家書。
===初三日。辛丑。===
朝微雨晴。留義州。登收功樓。<small>{{Blue|義州城西門}} </small> 見百日院官妓馳馬。再登統軍亭。降登聚勝亭。轉登近仁門。<small>{{Blue|城小東門}} </small>
===初四日。壬寅。===
晴。留義州。見家中平書。
===初五日。癸卯。===
雷雨乍霽。留義州。
===初六日。甲辰。===
晴。留義州。午後乍有風雨。携數妓登統軍亭。乘暮扶醉而還。
===初七日。乙巳。===
晴。留義州。再明日。卽發行之日也。修整行裝。心懷正怊悵。
===初八日。丙午。===
晴。留義州。登統軍亭。明日是越江之日也。望見野水縱橫。胡山重重。渺渺一身。飄然遠出。似豁似悵。非興非愁。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顧狂率癡人浪子。或歌或詩。且進杯中物。本日意想。正道盡不得矣。倒載而還。
===初九日。丁未。===
晴。早朝以涼戰笠靑掛子。騎出南門。繞東城轉北而西。涉別江。舟渡鴨綠江中江三江。穿大野蘆檟之場。直西前進。回首東望。統軍亭一面。旋轉不已。須臾而隱。江邊有草幕數所。卽彼甲軍戍者。出門望塵者。見甚醜劣。常見中國人頎長休休。有勤實之態。而此戍卒或長頸而細。薄鼻而潺。衣色不齊。擧止不似。似聞彼中往戍者。以銀雇送。則戍此者應不過此箇人物矣。是日行三十里。班荊露坐于九連城午飯。路傍見頹城餘痕。<small>{{Blue|九連城。古鎭江府。}} </small> 又行四十里。露宿于溫井坪。義州軍護送至此。先期七八日設幕穿竈。樵採以候之。鴨綠以西至栅一百二十里。爲交界之地。故人民不居。山林等棄。草長過丈。道路無緖。樹無松柏。秋冬之間則獵胡縱火。草盡燒爇。春又茁長云。夜來頓次軍幕中。以重白木爲幕。屋下作溫突烘之。尙有溫氣。對燭曲肱。離愁轉深。出而望之。幕廬累累。八方爇薪。火光照夜。喊聲鑼吹。警夜申嚴。義州鎗軍。巡繞號令。成一左次。殊可鼓興。頓覺出塞之味也。微月蒼蒼。空山低垂。異鳥怪獸之聲。時時入聞。此等境界。亦所初經。不能詳錄。
===初十日。戊申。===
晴。朝付家中書。發行過金石山蔥秀。幷行五十里到栅外。露坐樹陰午飰。入栅門。鳳凰城將來坐栅內。遂開門驗入。入門之法。不得騎入。遂下馬步行。纔入旋騎。抵民家留宿炕中。栅門蓋列植一丈木杠。不過折柳樊圃。而門一間巋然而在。覆以草茅。許入卽閑。此乃法有所在。應文而已。而栅隙出入。雖馳馬驅車。未可掣碍耳。纔入栅內。罐酒肆茶鋪。排置顯殊。屋宇器什。精緻異常。草屋蓋法。亦異我俗。短折茅草。循鱗相積。從梁至簷。元無一草之參差。直如一刀翦削。以石灰塗梁。完厚精妙。二十年一易草云。其瓦覆者。瓦片絶小。不過東瓦之半片。只以女瓦俯仰蓋之。或不用俯瓦。只用仰瓦。以石灰塗縫。見甚不類矣。聞以雌雄瓦鴛央用之。國制有禁。非公室及寺庙則不許用之云。屋無周曲之制。或有曲屋。而必各自結搆。不爲連接。若東有一字屋。北又分作一字屋。每每如是。自栅至皇城。屋制擧皆如是。重神崇佛。爲第一風俗。若一民之家。幷有家庙,關庙,火神庙,佛庙。家家盡然。家而有一家之庙。村而有一村之庙。邑而如是。國而如是。大是惡風也。
===十一日。己酉。===
晴。留栅。
===十二日。庚戌。===
晴。付家中書。發行三十里。中火于鳳凰城。鳳凰城蓋平地方城。築以甓甎。厚至十步。上有層門樓。細窓丹雘。城內稠密。肆廛巿閭。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雖庶民偏戶。全無素題糞墻。無處不然。入栅以後。到處觀者堵墻。下馬之際。闐門塞道。紛走雜遝。愛玩不已。多有厭苦之時矣。又行五十里。止宿于松站。
===十三日。辛亥。===
乍雨旋止。行二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三十五里。止宿于通遠浦。<small>{{Blue|古鎭夷堡}} </small>
===十四日。壬子。===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三十里。止宿于連山關。<small>{{Blue|古鴉鶻關}} </small> 是日夕。親忌也。罔極之懷。有倍他辰。
===十五日。癸丑。===
晴。踰會寧岺。行四十里。中火于甜水河站。又行踰靑石岺小石岺三十里。止宿于狼子山。兩岺皆峻岺。較洞仙岺不翅倍之。店胡磨墨携紙筆。來懇書字。余與金芝叟副其六幅紙二張。是日親忌行日。無對人接語之心。店胡之懇書甚苦。
===十六日。甲寅。===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王寶臺。午發行三十里。入遼東城東門出西門。歷關帝庙。過白塔。遼又鳳城之數倍。又行十里渡太子河。止宿于迎水寺站村舍。自栅至此。謂之東八站。遼城北五里有廢城。卽舊遼東也。掌鎖者 <small>{{Blue|店主人呼之稱}} </small> 以五幅紙懇字。與芝叟副之。
===十七日。乙卯。===
晴。行二十五里。中火于瀾泥堡。又行二十五里。宿于十里河堡。橫縱江河。數里一涉。無如昨日之水厄也。店胡以大幅白露紙懇字。與芝叟分應十八幅。遼東以後。土皆塗泥。絶無沙石。
===十八日。丙辰。===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白塔堡。所謂白塔。卽遼東白塔之十一也。午發行十里。觀三義庙。舟渡渾河。入瀋陽城。卽盛京省奉天府也。幷行二十里。止宿于城內南邊民舍。瀋陽凡百。倍蓰遼東矣。登文昌閣。有文昌神座閣。乃二層樓。卽藏經閣也。在太學中。有敎授陳亮。副貢生也。湖南省長沙人。距燕爲六千餘里。儀止淸雅。文識頗優。字軆甚嫺。筆談未幾。苦爲行事迫促。悤悤而別。殊可恨也。
===十九日。丁巳。===
晴。出瀋陽觀願堂寺。佛宇甚麗。仍行三十里。中火于永安橋。又行三十里。止宿于白邊城。自此平樑屋比比有之。而雖塗石灰甚堅。久雨則水必添漏。內有床床之痕。勢所必然。外面亦不似矣。今日之行。見薊門烟樹云。而非春和暖晷。則無所見云。
===二十日。戊午。===
晴。暮風。早行三十里。中火于孤家子。又行十里。舟渡周流河。過巨流河堡。觀方城有四門。門有層樓。行二十五里。止宿于新人屯。
===二十一日。己未。===
乍陰乍風。行五十里。中火于白旗堡。又行三十里。止宿于一板門。
===二十二日。庚申。===
乍陰乍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店。午發。登月峯望四野。平曠無邊。而北望有山周遭。遙遙西馳。此爲山河''(註:疑誤書海字為河)'' 關正脉云。仍行二十里。宿于小黑山。自此向南而行。日熱太酷。令人背炙殆難耐也。
===二十三日。辛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中安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廣寧站。是日路見三罪囚車載東去。其中赭衣者乃死罪。方往瀋陽勘處云。以鐵紐繫頸及肢軆而行。含烟竹嘻笑。略無戚色可惡。而赭衣漢又是面目凶獰矣。店主馬姓胡。燭下筆談。卽進士文林郞之孫。問所讀。答云五經唐宋八家文。卽口拈經書句語而試詰之。太半不省。至善敹乃甲冑。始瞭然口念。果是讀書者耳。掌饋者是戴姓。而馬爲中表兄弟。似是同居矣。見其卓上露置主櫝。使之啓。初無難色。雙奉移置于床上啓之。是雙主合櫝。柳載春 <small>{{Blue|卽使道隨廳傔宗親府書吏也}} </small> 讀其題。卽顯考戴云云。顯妣戴云云。蓋官號封氏。而瞥然看過。仍卽閉之。不可詳悉矣。顯考戴云者。別無可疑。而顯妣戴者。究不得也。乾東坤西。蓋以東爲上。傍題則與我俗無異。木主造㨾不類。高太長廣太陜跗方高。恰爲周尺四寸。而作細腰形雕刻。可怪。主櫝前面有雙穴若細眼形。又怪。櫝用澹漆。蓋此地風俗。家有三四神位。家廟則以紅紙額書奉先思孝四字。傍書昌後降福四字。或作對聯附之。關帝火神等位。各用香亭。或龕或像繪。前列花甁燭臺香爐。無處不然者。皆用燒香。全不用紫檀木香也。
===二十四日。壬戌。===
朝雨浥塵。晩晴。逆路北行二十里。過廣寧郡城。西入北鎭庙朝食。乃淸朝所建毉巫閭山神之庙。宏敞壯麗。西有補天石。庙中又有松樹。蓋渡江後初見者也。東有萬壽寺。又其有行宮。門鎖不得入。門外四五十步。皆以石灰築地。淸帝先陵在瀋陽城北數里。樹木之中。屋頭高出纍纍。黃瓦靑瓦。盡是帝閣。道中望見。鬱密可觀。天子十年一省陵。故自燕至瀋。行闕在在云。又行十五里入桃花洞。野行幾日。始到山谷。蓋此山自東而來。必是白頭山西北麓。而自此爲毉巫閭。又南爲山海關爲盤山。終爲西山。本是一山數千里行龍者也。盤山下有李愿盤谷云。以此推之則盤山之北爲太行。而所謂白頭山爲太行之東脉也。桃花洞依山而在。略有村落。桃杏成林。地又野外幽敻。雞犬相聞。閒趣殊愛也。到山中斗絶而上。有佛宇在岸上。逈臨莽蒼之野。岩間樹邊。多有小小亭閣。又其上有岩壁穹然如庵。下坐十餘佛。佛座後作偃壁塵堆。去來人披塵題名。多有我國人識名者。金芝叟妄念解衣匍匐以上。遂以箑頭束筆。濡墨將書。百千題名。殆無空隙。艱得片白石面。遂記姓名字大如掌。石面矮歪。不善照外。書畢又十分拚危而降。壁高四五丈。翣時放手。性命所關。汗漬和塵。最上峰頭。築甓如瓮。見似烽臺。安小石佛幾箇。又有倚岩成屋。懸以鷰巢者。皆佛居也。其壁上因題我姓名三字。大如掌。下山行行三十里。秣馬于靑城店。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閭陽驛。廣寧城內甚櫛比。又有牌樓可觀云。而城外故行未得一窺。城東二白塔。兀然遠望。
===二十五日。癸亥。===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三十里。宿于大凌河堡。自石山望海而行。
===二十六日。甲子。===
風。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松山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高橋堡。
===二十七日。乙丑。===
夜自二更大雨。至申後始霽。冒雨行三十里。中火于連山驛。又行三十里。歷永寧寺。入寧遠城。觀二牌樓。立石爲門。層層雕刻。工瑰可觀。大抵牌樓云者。如旌門之例。有至行功德者。立石爲門於其閭大道。以表勳業。仍出城外止宿。
===二十八日。丙寅。===
晴。行四十五里。中火于望海店。又行三十三里。宿于中後所城外。
===二十九日。丁卯。===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亮水河。又行四十五里。止宿于中前所城外亮水店。主案有經史及稗官等如干冊子。多蓄東人筆蹟。頗嗜文字。聞曾是讀書人云。磨墨懇字。故應其七幅紙。稍勝所經。
===三十日。戊辰。===
晴。行五里歷姜女庙前。後堂有男女塑像。庭有數碑。字多刓不能詳記。而大畧姜女孟姜。姓許氏。序居長故曰孟姜。其夫范郞赴長城之役。幾年不返。許乃万里來尋。知范死。遂哭而殊。後人建祠而表其節。庙扁芳流遼水。庙東有望夫石。許之塚。亦在海上不遠。又行二十里。中火于八里堡。仍行五里登將臺。所謂四方城子也。築方城于山陵之上。四高中空。從竇而出。層砌而上。可以四望。方爲八間四均。外如削壁。內作間广。可以設伏守夜。又行三里許。入山海關。是長城也。長城南頭入海中十里。關門在山腰。以下平城門與海之門往往頹缺。聞吳三桂毀城之處。周以鐵網子。而今無有。又其南多有崩頹。居人出入無常。見似齒缺。奄成大路耳。關守檢門。例不得騎車馬入關。遂步入旋騎。入中城。扁以天下第一關。出內外城門。內城門虹顚刻詳藹搏桑四字。行八里到紅花店。時黑龍蒙古軍。自西域回疆還。値彼軍宿站。故仍爲越站宿于范家店。凡廿二里也。是日以違站之故。不得觀望海亭。可歎可歎。
==六月==
===初一日。己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深河驛。又行二十里。宿于楡關。
======初二日。庚午。===
初伏。晴發行南望。峯頭有石柱。無層節竦直數十丈。意者所謂華表柱者此也。西北之山曰天台山。不知何等劣阜嶁。冒得天台好箇名。笑笑。過東嶽廟。入撫寧縣。城不大而乃蘊藉一座方城。旌閭牌樓。項背相望。科榜恩扁。隣比相續。第宅豐潤。有洛下氣像。又多有文人才士云。城內有行闕。又有摠督六鎭之牌樓。出西門。虹上刻迎恩門三字。城外有龍王庙。幷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里。宿于永平府城外迎旭門。永平之東門也。入門四望而出。統城南來。多有樓臺。是日之行。嘗西瓜,甜瓜,强熟靑桃。新物可餐。
===初三日。辛未。===
朝陰。午中始雨。大注終日。朝發。舟渡靑龍河。又舟渡灤河。三十里抵夷齊庙。庙在首陽山之東。周廧如城門。楣刻孤竹城三字。廟有樓門。正堂奉伯叔塑像。俱一榻而坐。珠冕袍笏。儼然其儀。庙北有僧舍。庙東有行闕。不甚宏大。而窓扉雕刻異常。壁畫皆以品木玉石造成。或作風牧丹松竹葡萄雜花等。奇巧百端。窓牖亦用色色異木。鐫刻奇妙。內外合附。間揷琉璃隔之。白檀沈木華杻絳眞玉石花瓣綵緻。不可盡狀。室制異㨾。間有層樓周繞而在。循複道周觀。後臨灤河上流。可以一暢。河越邊有孤竹君祠。不過數間屋子矣。午飯寺中。冒雨行五十里。止宿于沙河驛。衣盡沾濕。可愁也。自此無樑屋絶無。
===初四日。壬申。===
欲雨欲風。似晴似曀。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五十里。宿于豐潤縣城外。下馬入城。登文昌閣四望。閣乃二層。六隅亭子在城上。縹緲可臨。其東數十步。又有此閣。轉至縣學。歷覽東廡。有學生六七人。與之筆談少頃。庭有花盆。一是梅竹蓮。此是東方熟見者。又有靑色花草如地膚子。堇葉疏明。靑花可愛。呼爲翠鳥花。
===初五日。癸酉。===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燕王塚在無終山云。此地菘菜種子。冠於燕京云。朝行過高麗庄。是我國人仍居者。自成一村。前坪有水田。水田有禁。而此地也故特置之耳。又有數頃荷渠。花方吐紅。是日多行柳陰。
===初六日。甲戌。===
終日間間灑雨。朝發。入玉田城迎旭門。穿中門。額云景山觀海。出西城拱宸門。行五十里。中火于鱉山店。店後山形。正類伏鼈。路中望大小枯樹。未知何樹。而歷數年一抽葉云。又行三十里。入薊州城南門。城內有牌樓數處。入獨樂寺。有立觀音絶大。又有臥佛。或以臥佛寺稱之。左右有行闕。深邃而閉。仍出城西門。扁云西拱宸京。止宿于城外。薊州是漁陽城。南有漁陽橋。
===初七日。乙亥。===
夜自四更大雨。至晩朝而霽。行三十里。中火于邦匀店。又行過三河縣城外。少憩于白澗香花庵。有比丘尼數三人。庭有白榦松一大株。行闕在墻西。舟渡天津。是滹沱河三河上流也。幷行四十六里。止宿于棗林庄。薊州以西。東西峰頭。有古庙二所。不十里相望。而下卒輩言楊妃及祿山之祠云。以何功德。誰爲之庙享祀耶。詤甚不可信也。又見路左有二石人。比肩傴背而立。云是束縛狀。亦不知何據也。盤山在周路西北三十里。遠望寺刹浮圖。城堞林石。隱映照耀。有上中下三盤。下有李愿盤谷云。園陵城闕。皆在于此。
===初八日。丙子。===
朝陰午雨。大注旋止。行四十五里。出燕郊堡城外中火。舟渡小白河。又渡白河。是通州江也。水繞通州東城南北。而望大小舟楫。凡不知幾万艘。橫亘數十里。檣立如麻。布帆繡幡。雄雄塞江。雇船而下。歷覽數船。船有絶大者。有奇妙者。不可殫狀。凡陸行渡江爲二十里。入通運門。是通州東門也。到西門內止宿。城內稠密富麗。又蓰於瀋陽。蓋入栅以後所經城邑。見必自失。民物室屋之盛。貨產車馬之繁。應接不暇。馬上周視左右。費目生眩之駭若狂人。一自鳳城以西。都會繁華之地。必闔眼端形而過。都在默會而已。儘覺村野愚氓。入京過都。必左右諦顧。多有若喪魄者然。甚至牽牛馬者手絜空轡。忘其失畜者。今日當之。無或怪矣。好呵好呵。自通州行石路。凡燕京四面五十之內。皆鋪石於道路云。
===初九日。丁丑。===
晴。行二十里。中火于大王店。又行十五里。觀東岳庙。庙前牌樓三面。高大華麗。覆以綠瓦。門內立左右碑閣。二層黃瓦也。昨自白河邊已見黃瓦層閣。不分爲何物。及今日行路傍多有同㨾閣。始知御製碑閣。皆用黃瓦也。庙中有前後大堂。皆安神像。極壯大。左右廡各設冥府鬼司。間間有塑像五六。後廊層樓上。有玉帝座。下有玉女道君等像。自外面至後。皆置大香爐。累累成行。其他帷幔氈席罇花燭臺之屬。擧皆奢麗絶大。所見諸處到這華侈。而制度之雄大。設置之精費。無出此右矣。觀了入朝陽門。乃京城東門也。門樓用三層綠瓦。城上有廊。數十步一廊。守城軍晝夜居之。城堞巨峻。街路闊大。閭閻肆廛人物車馬之盛。眞是大都也。自東岳廟行十五里到南館。南館在內城南城下。卽所謂玉河館。而朝鮮館前在玉河橋邊。今移入爲南館。而玉河之名。今蒙冒于舊門上。扁以會同四譯館。未詳四譯之義。館東別有廳室。所謂大師胥班在焉。是館中官員也。自我京離發五十七日。始稅駕於北京。三千七十里之行。亦覺支離。以我至近之國。便若天涯。則交廣以外者。將無北遊者矣。自笑醢鷄之出甕也。三使入禮部呈表。余隨行。自大門東未一里有禮部。始坐于王會廳。等禮部官出來坐。移時有乘車者至。是侍郞爲尙書之副云。三使偕至大廳。侍表官先以表文出置卓上以待之。侍郞立于東邊。三使北向拜跪俯三頓。如是者三。幷三跪俯九叩頭。跪叩畢。齊膝而跪。侍表官以表文授譯官。譯官授正使。正使還授譯官。譯官授通官。通官授禮官。禮官授侍郞。侍郞受而置于他床。表與字文凡七起。次次如是。須臾而畢。終又一跪三叩而畢。三使起身。侍郞揖三使。三使答揖。侍郞年似五十以上。而淸秀有骨氣。無鬚髥。背似僂。不顧而罷。各騎還于館。禮部衙舍廳不甚敞。而周廊縈廻矣。
===初十日。戊寅。===
朝晴。午後暴雨旋止。皇帝避暑在西山。三日一朝于皇太后。太后時在圓明園。三使例當祗迎。余亦隨往海甸。海甸在西山之東。圓明園又在海甸之東。曰園曰甸。一是西山也。皇帝時在西山之海甸故也。余乃騎出。由東安門。又入重門。過東華門。出地安門德勝門。卽北城門也。未出門。逢驟雨少避于路傍閭家。出行十餘里。歷觀覺生寺。亦大刹也。正法堂有小金立佛。僧徒日日誦經。無雜俗比丘。後面有層圓閣。巋然高出。乃鍾閣。有懸鍾甚大。徑爲周尺十七尺。高可三丈。內外密書佛經。鑄樣極精。字畫甚緻。亦可異焉。寺後墻內有竹林奇花。少沙彌輩以便而求書。應其十數把扇子。自京幷行四十里到海甸。宿于民家。
===十一日。己卯。===
晴。辰時。天子出宮。三使及從人譯官。皆具官服而往。謂非官服則無由觀光。而余獨而白衣。雜立于後面。亦不苛責。俄而前騎零星馳至。自西而東。竟不滿百騎。駕至幷地跪于路側。伸腰仰面。雙手藏于左右。垂而向後。此乃恭禮也。禮部部中率通官押班而跪。前隊倏過後。有黃幪冒轎。轎如綵輿。謂之坐輦。轎前有如干儀仗。意謂天子在這裡而來。未及一弓之地。方拭眼注目。馬頭忽然告起。余乃起立。問其倏跪倏起之由。答以皇帝已過。遂不覺失笑矣。蓋初無幢蓋旗幟警蹕鼓吹。又無一卒扈衛。渾于亂騎。瞥然馳過。吾所失覽也。行中有一僕認得者。乃帽上無鏳子。馬用黃轡。此外他無表著者云。排從前後。不滿百騎。如干儀仗。遠遠隨去。簡率則極。而威儀掃如也。余復嘆曰。神哉帝乎。夫龍天飛而海處。興雲行雨。迅風轟電。呼吸而至。及山覆海。變化倏忽。其靜也爲梭爲葉。能爲箏絲。透巖石而無聲。入藕孔而小身。藏形於咫尺之間。運身於寥廓之遠。今夫天子御九五之極。有天用之妙。非神明不殺者乎。胡然而帝。其猶龍乎。仍還于次。飰後觀虎圈。築石如城。覆以鐵網子。隔中爲三間。一間一虎。又有木圈於別處凡三間。豹子二熊子一。又轉至西山。過牌樓幾所。入罨秀澄明等門。過宮墻里餘。過文昌閣。閣在昆明池東畔。乃四層閣也。從昆明池東堤而南。堤下有水田種稻。息汗于廓如亭觀銅牛。渡十七橋到涵虛堂。堂在池中。宏敞大亭子也。坐涵虛後欄。西北望之。西山全面。都在眼中。池圓而闊。西岸遙爲十里五里。北之陸爲數馬之場。岩石之上。林木之間。水邊山曲。盡是珠樓彩閣。四層五層之榭。或方或圓之臺。殊形詭制。觸目奇怪。粉墻疊城。依山臨水。照耀數十里。映發水底。不似人間。菡萏方盛開。彌望亭亭。中有釣舫。往來波心。凡自池邊。盡是禁地。西北一步。欲前不得。若得披見裏面則必有難言奇觀。而若海甸等處。引水爲沼。或橋或舟。鑿石爲山爲庵爲臺。聞極可異。而末由窺見。又是西山一面。卽此昆池所望。可以領畧其萬一。而其他則都在樹木隱映之間。彌望平地。石路四出。誠莫測其壯麗幽邃之境矣。坐望移時。從西郊還京。入西直門。歸于館。
===十二日。庚辰。===
晴。中伏。留于館。
===十三日。辛巳。===
晴。飰後步出崇文門。<small>{{Blue|正陽門之東上門也}} </small> 觀倡戲。城內外倡戲之樓。數百其所。而屋制宏大。器具侈麗。其服色與器械。決非我國可辦。而戲法亦殊。假如鴻門宴則戲子輩各差一任。有項羽焉。有沛公焉。張良,樊噲,范增,項莊等。各扮其人。有舞有唱樂。隨節奏而作。袍笏甲冑衣裳冠帶鎗劍幡幢旗幟畜物之屬。各樣造置。皆精緻新鮮。樂夫皆踞椅而作。周以層欄。看者無疊遮複立之患。間間雇坐。亦甚便好有規矣。
===十四日。壬午。===
晴。皇帝在海甸有旨。十五日設戲宴遊。蓋平戎識喜也。有我國使參宴之報。余亦隨往。由東安門。過東華門山裏左門。出地安門德勝門。乘月抵海甸止宿。
===十五日。癸未。===
晴。早起而往。不知何處。云是時御禁門外。而樹木叢鬱之中。不見一片屋角。三使入去。從小門入石路幾步。舟行幾次。至一處。天子在小便殿。殿制周圍重疊。宮女隔窓窺視。多有出面者云。山高水長閣,正大光明殿。皆在其中。三使兩度出侍。四度餉饌。天子有喜色。問我 主上安候。繼有遣親臣卽賀。心甚佳悅爲言云。三使各得厚賜而出。晩還于館。
===十六日。甲申。===
晴。飯後出正陽門。是大淸門之前面。內城之正南門也。門外是外城。稍大於內城。滿城閭閻。大廛巨肆。周繞旁通。交衢街路。稠於內城。珍奇玩好之物。粲然耀目。正似村娘之入波斯巿。物物生心。車擊人磨。殆鬧於諸處。仍自斷曰。內城。卽皇帝所都。金元淸明千年相續。天下之大都也。宜乎其富麗雄大。而外城設置張大。吾未之解也。意者燕京之地。西北依山三四十里。東南廣漠。非野則海。萬萬里以天爲限。則外城之設。其以藏空遮虛之意也。而聚以物貨。因以爲實之計也。繁華鬧遝。良有以也。
===十七日。乙酉。===
晴。禮部郞中以皇旨來存三使。日送藏氷。爲設涼栅於庭。涼栅。卽所謂風閣也。以高杠立柱於庭四隅。架以竹椽。覆以蘆簟。以薍簾付之。中央高。東西垂而接于東西廊。屋梁中央及東西三處。設若窓竇。隨陽捲舒。縋以繩索。以便開闔。穹窿成屋。滿庭蔭庇。三使室庭。各各造設。夜啓天光。晝遮雨暘。夏節妙法也。自通州頻頻有之。而造匠輩霎時結構。着着有條理。不費一語。至於鄙事。其立規成法。大不相類於我國人之設頭緖事諠聒也。是日觀幻戲。戲夫三箇。迭作殊技。一夫持鐵大環六箇。乍聯乍開。又一夫持紅珠五顆。忽無忽有。又其次弄錢吐火呑劍呑蛇呑針呑丸抽骨吐紙之術。駭怪疑信。莫究其端。好笑好笑。是日夕。卽亡妻故日也。感愴之懷。有倍他時。
===十八日。丙戌。===
晴。留于館。
===十九日。丁亥。===
晴。暮陰雨。留于館。
===二十日。戊子。===
終日雨。留于館。
===二十一日。己丑。===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寅。===
或洒雨或陰。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卯。===
晴。飯後騎。由東安門過神武門。卽宮城正北門也。對門卽北上門。內門額書景山二字。其內卽萬壽山。是造山云。而園亭方閣。或懸鐘鼓。屋頭高出樹木之間。山上露見者五所。其內多有寺觀。其西有白塔。極壯麗。又有宮闕在其中云。而末由入覽耳。萬壽越見西方。又有造山蔓延。又轉而行。西有別宮圜城。東門昭景。南門衍祥。衍祥之前卽長橋。長不知幾間。左右用白石欄。較昆明十七橋稍長矣。橋兩頭作牌樓。東題玉蝀。西題金鰲。故泛稱此橋曰玉蝀橋。折而北轉。往万佛寺。大小佛身。不翅爲万箇。門神庭爐等具。擧皆宏麗。又極侈華。東有佛手樓。中有立佛一大軀。千手千足。千首千眼。不是誣也。佛長充齊于三層大樓。頗宏大矣。出坐五龍亭。亭是五座方閣。臨大池。長闊累千步。芙蕖盛開。南有虹橋。東南有臨水層樓。周繞五六十間綵緻奇玩。亭址廣敞納風。蓋自寺門出來。石欄屈曲。溝道逶迤。綠瀲翠渚。彌望怡神。此乃燕京第一遊觀也。因騎行歷觀弘仁寺仁壽寺。仁壽法堂室道作田字制。大佛分九宮而坐。小大佛又殆萬矣。門內橋下有深溝畜色魚。投之以餌。千頭萬尾。爭食水面。魚是鮒魚。而爲色不一。綠碧紅紫。金銀玉黑。斑駁者細點者。凡十餘色。魿骨臃腫鞅掌。味惡骨硬不堪食。只供玩好。燕中甕缸之畜皆此種。而我國所未有者。永定門內天壇池中。又養此鮒。今溝中所牣。又不知幾萬介也。仍騎出西安門。向帝王廟去。及門聞守庙之官。下鑰出他。無聊復路。歷觀象圈。蓋宣武內西城下。有馴象所。大廨重疊。於門內間間有象。不啻我太僕之養馬矣。觀七象而歸。象凡三十餘首云。仍出宣武門。<small>{{Blue|卽順城門}} </small> 入正陽門。還于館。
===二十四日。壬辰。===
晴。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巳。===
晴。朝往俄羅㒋館。門額曰會同館。此所謂玉河館。而在於玉河橋西路邊。始也我國人留處。今蓋移于南館。室廬廣爽。比南館倍之。亦多有空地。室制精奇。器什緻異。最詳測度。機衡等具。無室無之。片片掛畫。細細摸寫。人畜宮室樹木山川長闊數尺。以異木作機。覆以琉璃。方方掛壁。遠看糢糊。乃以老人眼鏡隔照。臨視。則寸馬豆人。生動細密。可謂深於畫工矣。又有自鳴鍾。或大或小。逐室置之。而至一處有若梅龕而高者。額有琉璃竇。竇大如月。時至則有一鳴鳩出在竇中。應時而鳴。亦有數依甲己子午九之數。鳴了還縮首而入。甚是奇怪。又有自鳴樂。亦類梅龕狀。有人挈條轉樞則音樂大作。絲竹金石。轟轟迭奏矣。俄羅斯國人十年遞留。其人白面黃髮。鼻削而高。目深而黃。長身八尺。閱十餘胡。大較同然矣。左右多有書籍。而皆橫行。書籍字不可强曉。中國經書亦雜置之。審其國俗則所謂天主學外無他學矣。渠書中或有以中國字翻謄于紙頭。看不過數三行。明是異端也。意者其學非特此胡。西南遐陬。初不知吾道。已自西洋等處。無處不然。蓋彼胡之居館也。以其俗尙之如是也。故爲敎中國之書。限十年二十人交遞居之。習以中國文字。欲令歸國傳之。使遠方知有聖人之道也。言語文字。大與中國人不侔。則非此居館之法莫可敎曉矣。大是化人之良規矣。歷覽至一所。扁鎖謹嚴。使之啓鑰而入。外間有隔障。皆以異木雕刻而成。片片皆畫人散髮。室中穹崇。四築以甓。圓窓交映。皆用琉璃。開其障入于內間。主壁掛一死人。蓋壁上付十字木板。人之頭上及四肢。竝下釘揭之。若車裂之狀。宛然是玉骨人。皮肉爪髮十分如生。通身赤裸。眞假未分。而自頭至足釘處。逬血紅鮮淋漓。而看其面目。若方未冷矣。眼猜神慘。殆難正視。且室中多沈檀用材。香久不泄。又點風不入。陰濕成臭。宛有血腥。惡心不能定。悔其偶到矣。馬頭問其由。館胡云。古有耶蘇。乃西方神聖。道學高明。靈變不測。以妖誕爲罪。被中國如是刑死。西人悲慕而廟奉之。依樣塑像。自後西人皆被髮徒跣。因以爲俗云。而儘覺邪學輩不畏刑死之說。良以是也。而正陽門外道中。有被髮跣行。蒼髥俊骨。氣稜稜無貧戚之容。手持柳小筐。歷肆而行。望門一聲。人爭投錢。猶恐後之。到處紛紛。須臾滿筐者。必似西方人。而人亦以通財之俗待之。故如是耳。因過一室。拿筆詰之。有胡甚長大多髥。據椅而坐。自稱康保錄。居館八年。年爲六十三。其國爲二萬八千里。二年後歸國。數年始達云。問其四界則答云。南傍中國。東界日本大海氷海。北界西洋。西界回回云。以輿圖考之。俄羅在流沙以外極邊。在天地西北隅。正乾亥方。則此胡所云全沒方向矣。胡以其書進之。余乃却之。渠曰。我之王公大人及道德高明者。皆讀此書云。再以蘋波一器楂果一器供之。各嚼一二顆。以淸心丸西草等物與之。胡以不食謝之。待吾人頗重愛之。出入施禮揖者。其人物皆久客遠離。自有孤另悲悶之色。無貪狠鄙野之氣。但俗尙駭惡。安得使中國之敎。一革其風也。爲學極異。絶不可近。又天主堂極駭慘。不可觸目。擬於東歸之日。丁寧付入京之人。愼勿令投迹于此館耳。宣武門內。城東邊城下路傍。又在西洋館。天主堂在焉。外看而屋制絶奇。倍大於玉河館。多有異玩云。而自我國辛酉邪獄之後。東人無入此館者云。俄儸斯是華音於羅凘也。我東所云石鏡於里衰者。必是俄羅斯所產。極厚琉璃。而以訛傳訛而然。
===二十六日。甲午。===
夜自二更大雨。至朝而霽。飯後雇車往琉璃廠。訪張縣令家。張名深。號茶農。江蘇鎭江府丹徒縣人。庚午解元。曾爲咸安宮敎習官。日前爲山東省博平縣令。七月廿五六。將發程治任。方張拿筆敍談。俄而一客入座。與張相揖。又與余相揖。共就椅坐。張書示云此爲張亨甫先生。大名士也。又旁書名際亮。福建人。詳問家鄕。卽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是福建之西鄙。地接江西省矣。仍通姓名。主人又書示云。亨甫詩集甚富。余書未或許覽。客云。現在付梓人開雕。尙未畢工。余問不是擧人。客答却不喜看擧生書。余問擧業外。另有進身之學耶。客答無有。但服習經子諸史百家言。求其無媿通籍而已。身之進黜。是有命焉。余曰。高士高士。答高字何敢當。士之道固如是矣。余曰。非官非擧然後。可謂高人達人。畏友快友也。蓋亨甫是鄕貢孝廉生。卸不得擧業者。特其言如是耳。余問主人那時還京。答還京不可預言。一作外省官。大約終于外省者多耳。余曰。正然則外官是不好的榮途也。主人答外官升遷。亦有至一二品者。特外官之一二品也。客曰。外官一二品則朝中之宰相。尙不是過也。本國人固多願爲外官。以政績可以及民也。本國蓋無中外之分。不同唐宋人。蓋自明已然矣。余問內朝滿漢殊用否。客答有同有異。問同甚異甚。曰。滿人兼習文武。文可爲武官。武可爲文官。大抵習武爲長。漢人則文自文武自武。不爲互官。習文爲長耳。亦有武而爲文官者。如今之陜甘摠督楊太保名遇春,楊淸恪超是也。間代一見矣。余問入京來。竊有規規管見。蓋上國延祚久遠。制度範圍。薄海宏大。而但不用先王禮樂中國衣冠。是未忍捨舊而然耶。朝著不欲語到耶。列朝來有金石成規而然耶。客答改制度易服色。我朝重禁。朝臣有奏請者斬。此亦是天數也。又有戒于前者。魏改漢制而亡故也。末乃書云。此語見俗儒。幸無問及。又書本日有事且蹔別。另日可至弊寓。再談否。以不便徑造使館也。余云。貴寓在那裏。當委進。答云。在順城門外西河沿粗旗庙。卽大隱禪院。明後日皆得暇在家。留一名片。可付看門者問之。卽引接矣。呼所帶。僅出一紅紙與之。紙大如掌而差小。刻字墨打張際亮三字。上打小期字。時張有兄喪服未除故也。順城門。卽宣武門也。此俗無此爲信則不許通客也。余乃受而藏之。客乃揖而出。主人年四十八。多與我人相交。今行中多有傳書來矣。人甚博雅。筆畫畫法。多有貨者。見方左右書籍。狼藉無次。束裝旁午。人客來去。酬接不暇。余亦揖出。主人出門送之。中州之人待客之禮。雖甚親熟者。見必揖拜。出必送門。無如我俗之慢客沒禮矣。客是三十年紀。文翰如流。淸標動人。話未移時。無意相捨。儘南中佳士也。聞漢人皆旅遊于外城云耳。
===二十七日。乙未。===
晴。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申。===
晴。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酉。===
驟雨旋霽。飯後騎往西河沿粗旗庙。卽張亨甫所寓也。以所携紅紙。出與門者。是向日所約者也。俄有一卒出迎。引至最後一堂。亨甫在矣。相揖而坐。徐索筆硯。始敍寒暄。余云。日前茶農座上。獲接淸儀。歸甚耿耿。所以委進。主人曰。鄙人乃淺學後生。無甚識解。然竊聞貴邦尙文學有素。故正欲一談。倘有未諳忌諱處。章句罪也。仍指壁間一隻長紙題七言律詩者曰。此是弊處老前輩名下士也。字佳不佳。余乃仰面。末看一過曰古奇透畫。俄有一儒在傍。相與接言。彼曰。敝姓陳。名方海。江西人。年三十五。余以姓名年紀答之。主人又書曰。字伯游。壁間有詩。余乃審之。卽片紙細書五言古詩及七律一首。甚蘊藉可愛。頻類其人矣。看了書曰儘高手。陳曰。甚媿淺陋。余曰。諸稿幷可奉玩否。主人曰。有刻本。已爲友朋取去。現有未刻之本耳。卽入寢內。搜出一冊。陳又忙出外。持開刊一紅紙七律八首而來。卽入京時道中作也。涉看張稿。都是詩律。老練精工。無刻薄峭險之氣。儘是早年高手。不覺自失也。余曰。纔得一臠。全鼎可知。但不免爲一種苦海人意想。未知甚故。詩中多有悽楚故云。答云。生孩六月。慈母見背。十三而孤。諸兄早卒。伶仃一身。以讀書爲謀生。故多噍殺之音。亦竟使然也。余曰。良有然也。可恨可恨。又看陳作看了。書示云以淺見言之。眞蘊實精工矣。陳乃辭以拙拙。陳問貴邦十三經。較內地異同何如。余曰。同。又問貴邦取士定制何如。余曰。及第科試論策賦表。明經背講。此乃大科也。進士科試經義。四書疑辨。詩賦及小學講。乃小科也。另有武科試取。各技科目外。亦有經學宿儒及修行人貢薦。又有蔭補。承襲仕路。卽爲謂之南行官也。陳曰。背講係用註疏耶。曰。然。陳又問到次幾次。曰。初行。曰。幾時廻程。曰。八九月間。曰。以後仍來否。曰。今適偶然耳。張問貴國寒暑氣候何如。曰。北京寒暑似浮矣。又問貴國幅員。可得聞乎。曰。長四千餘里。闊二千里。曰。貴邦史書所載幅員官制仍舊耶。宋時日本屬于貴邦。今何如。答幅員無增損。官制不無沿革。日本不係。又問彼時修契丹及宋朝貢。何以支持。以令較之。似宜更富庶矣。答邇來內朝殊遇。不侔疲奔之時。然富庶則恐未也。又云。中外一軆。上下康樂。則吾輩與有福焉。陳又問與日本通好否。文交如何。曰。不與通好。文交亦無所聞。余問主人曰。散文無有。主人寢內取一冊子來。展看之。或詩或文。其中有述他人詩集序者。乃知主人之爲孝廉擧也。余問捨家而旅。有甚所幹。答云。乃前科乙酉拔貢。玆在此應鄕試。中擧人之後則由進士出身。不中則可由此得七品官出去。故在此也。擧人是解元之一名。貢法十二年。每縣擧取一人。拔一縣之英。貢之朝廷。天子親考一次。不取以後聽另考耳。余問以文藝居拔耶。答先論敦篤品行。再試文藝。再試經術策論。再試楷字。問考試當次。正在何年。曰。明年。蓋孝廉貢則自鄕試之。入選之後則赴京試。可以拔解爲擧人。一解之後則連赴進士試。凡鄕貢入選則雖不中進士。必做外官云。而聞今八月試士貢院。明春會試。如我國子午卯酉大比之法。主人問貴邦通海道。知福建之臺灣乎。余曰。自一都耶。曰。府屬也。四面皆海。六千里寬。日本,琉球,英吉犁。皆往來貿易。前明之倭國也。本朝歸爲郡縣。屬福建省。爲臺灣府。轄六縣二廳也。聞內地之山東,登州,靑州。對岸卽貴邦也。而禁不許行。此行從遼東來耶。何地登內地之岸。貴邦何地登舟。水程約多少里。陸行多少日。有陸地可由否。考古時貴邦離遼東甚近。今去鴨綠江多少里耶。卽如內地人不奉使至貴邦。作何相待供給之耶。送令還內地耶。尙二敎之。答登萊是弊邦西南海之西南岸。登萊上放舟。一風可泊於敝界。自我入京。非舟而陸。自灣府義州越小江。卽是鴨綠。自後則連行陸地。所經乃遼東城,瀋陽,山海關,薊州,通州也。使行外他國人過者。不過漂海之人。凡係漂者。所過列州縣。皆供給有例。若中國人則送至京。俾致還鄕。無自敝國直還之例。海外人不管中國者。自海路泛還。曰。然則我輩欲來一遊。竟不便矣。余曰。有月窟禹穴之意耶。曰。台灣府系福建。而福建人至彼處。亦須官給照驗。始準渡海。歸時亦由彼處官給照驗。至他邦則更虛矣。又云。內地近年有人至貴邦否。余答或有泊人。無緣相接。奉使來者。相通有禁。故未曾一接內地人。或者路上看過。脉脉而已。仍問由海至敝邦多少道里。張云。海道以一百二十里爲一更。大約三十餘更。然又自敝界至台灣。尙有十二三更耳。余曰。殆至六千里也。敝邦雖是遐陬。亦稱小中華。彈丸之中。殆多名勝。答貴邦史冊上。儘多名勝。至于人物。亦自不乏。所以欲一行耳。然我朝非奉使命則不得往。非同唐宋元之無禁令也。余曰。可欠可欠。又問內地幾時曾通使貴邦。余答內朝出使。非有奉勅則早晩未知。又問貴邦來使。亦有內地人交遊否。余答無有。又問內地使來者。皆通人否。官居幾品。姑可奉使。有三再來者否。余答不必皆通達有稱者。正使一品。副使二品。書狀官堂下四品。皆選文官。譯官輩自有別歧。其外從人。或士流或吏胥。下至馬頭牽卒等共二百餘人。鄙之入京。亦値隨槎。計出附驥也。陳問歸國當敍功否。答只一遊計。張曰。使行來。耗費必多。供應實煩矣。余答奉表入使。費了五萬銀兩。迎勑支使。殆近十萬餘。相顧夥。張問貴邦勝境何處爲最。名山大川有幾。余答金剛山有聞天下。餘外則樓臺江山間間有之。又問箕子尙有後裔否。曰。自有。曰。貴顯耶。曰。顯用之。但無位高者耳。仍問貴省內名勝某某。未詳坤輿。第畧敎焉。答曰。西北皆山。東南皆海。可戰可守。漢唐皆獨霸之國。自宋以來。楊李朱三先生後。文敎大通。頗富庶。大略濱海之省。頃所以問海道通否。意欲由台一至貴地一行耳。問山是何名。曰。武夷天姥。此乃洞天。福地漁梁。天下十大名山之一。以外則鼓山烏石等類。不可擧數。余曰。九曲櫂歌。洋洋盈耳。曾聞南中多是陸學云。故試問貴鄕士流。朱乎陸乎。答陸是江西。朱是福建。然講學爲聖人之徒則一也。但陸高明處多。朱篤實處多耳。甲乙何如。曰。學陸者流爲禪。學朱者弊少。若二先生之學則亦似朱爲勝。余曰。末流相攻云。然否。答此弊前明有之。至本朝則不相攻矣。又問貴地有禪僧否。余曰。有。乃士流之外道也。士而禪者絶無。主人曰。本朝亦無習禪之士。又曰。九曲櫂歌。是朱子之詩。朱子家在武夷。余問尙有一二遺躅否。曰。全在。曰。絃誦咸萃否。曰。本地人在彼讀書外。另有書院。供給讀書。乃出國家重文崇道之意也。又問待客之羞。以何物爲重。余答茶酒爲常。其外別供。隨辦無定。又問食物無禁忌及諱陳設者耶。餘常吃米吃麪。余答食品無禁忌及諱。大槩飯爲主食。一日三四供。在家者亦如之。待客之羞。或飯羹餠麪魚肉果品。饌法隨能否多寡。答與內地風俗一例矣。又云。初四日煩再顧。不知我們可至使館否。余答臨館通報則顚顚倒倒。如其難便也。則館側有閑地。似刹似廟。曾屢風乎者。會此不妨。鄙亦再扣非難也。時方過申。驟雨方集。乃書示云。語未終而雨欲下起了。主人云。已令人買點心去了。且坐一回。且雨暴至。坐一回雨歇了。始可行。否則全衣皆濕。余云。差遲則恐貽主人憂。答云。雨卽下矣。雨後再行不妨。不得已更坐科。余問內地朝貢之國爲幾。答琉球,日本,安南,英吉犁以外。不常至。蓋日本本不入貢。而張以台灣之入貢。認爲日本也。主人問日本幅員。何如貴邦。其人情風俗同否。相侵伐否。答不過海中一島。幅員恐未及弊邦。人皆淺儇。僧人知書。專尙兵器。詳則未也。頗久無釁。又問相去約多少水程。余答水路六七千里。余問入京或聽倡戱。而其音節噍殺。閭巷之曲。與廟樂御樂歌頌等律不同而然歟。答內城演唱多西人。其聲乃西方商聲也。外城多南人。然其聲皆習羌胡之調。樂皆胡樂。入廟之樂。自然不同。亦無唱戱。又問貴國庶民之家。以何作生業。有恒產否。仕宦須世族耶。亦有草茅寒素耶。有頃以三貼餠供之。喫了。答士農工商。皆有所業。但士最無食。答士無食則作何謀生。余答以仁義禮智食於人。非畫墁求食也。問亦敎讀否。應試之外。又作何事。另有上給田產否。曰。敎讀謀生。俗亦不數。應試不做則無進身之路。蔭仕百不一二。亦無給田。商賈則永羞永羞。做農不拘。曰。士不作商賈。抑國中不貴商賈耶。曰。不重利故也。曰。此勝于內地多矣。又問使館在于何處。想系城內耶。余答正陽門內東邊城底。會同四譯館是也。陳問國姓今數百年矣。前朝是何姓。見宋時國王皆李姓。豈以國戚後遂有其地。抑中間便有一代耶。答本朝延祚四百餘年。前朝是高麗王姓。張云。改日幸來一敍。答云。再圖一穩則幸幸。那裡更會。答儘可再來弊寓。仍相別而歸。時驟雨旋霽。日已向昏。主人出門送之。爲出一僕。俾導前路。陳生乍語先出。不得敍別。意者與張同館異室也。燕法日墜閉城門。正陽門早先下鑰。由宣武門歸館。宣武門一隻已閉了。較我法時未早烽矣。閉門之時。門卒鳴小錚。長呼如歌唱焉。日暮到館。
===三十日。戊戌。===
晴。方物車四五日前始入來。今日進呈帑庫。余亦爲看闕制。由東華門入闕。庫在東廡。納物于各間。觀太和殿。卽天子之正堂也。後有中和殿。又後有保和殿。宏麗瑰壯。制度方直。恨未窮觀諸處矣。雕墻彩甍。露頭藏面。延行穹邃。似多瑰觀。而末由一覽矣。午後騎還。中路雇車往隆福寺觀場市。先看禽鳥花草。次看列肆。刹門以內。都是賣買處。物無不有。繞佛堂循廡而行。自東逶北。西折南轉而出。終有一肆。大木床及左右鋪置者。都是人之齒牙。殆過十斗。不覺失笑矣。槩以抽人病齒爲業索錢者耳。寺刹廣敞。而別無他觀也。暮還于館。
==七月==
===初一日。己亥。===
晴。是日卽太庙秋享也。天子自海甸入來。方親祭。出還宮時。我三使祗迎祗送。余亦隨之。凡白衣者不得在駕路之側。而向於海甸。渾失瞻望。必欲一觀天子。借着譯員官服雙鶴黑團領。烙桐品帶。帶鉤之存者十未八九。破破黑靴。色脫而黃。重紗烏帽。紗脫漆落。卽一部油紙帽也。帽寬頭尖。馳馬簸身則帽兒東傾西側。混頭是碎竹絲也。笑極笑極。日未雞入東華門。由天安門端門至午門外。以我法揣之則時方動駕。軍卒之呼應。火炬之照耀。諠聒雜遝。必至夢騰。而門外道中。赴闕車乘。迷離一燈。點點絡續。車輪馬蹄之聲。隱隱在耳。他無火光。闃若無人。少憩于一所。時至出坐于午門外磚庭。俄頃五鳳樓中鼓聲鼕鼕遠聞。旋見羊角燈殆百數。一時擧火。立在午門前。挾正路植標縣之。他無燈炬燎燭。俄有淨鞭一聲。非金非木。而霎然有響。聞四面瞥然唱喏。俄而黃涼繖出門照空。望之傘柄上曲蓋。應華蓋星之曲柄云。前騎畧過。乃有黃步輦出。輦軍皆着紅周衣。輦制甚輕便。左右附以琉璃。亦無輦座明燭。暗中過去。今來又不見天子之面。心切憤恨。從騎隊隊馳去。他無儀仗等物。還內時日始曙。始見天子不過電面。未得其詳。但黃面上廣下陜。短鬚無髥。頤長細眉。大口齒落。身長背僂。軆纖骨秀。聞眼光射人。而恨未之見也。扈從臣僚。較出時倍多矣。日明望之。自午門外至端門。循墻下左右排立者。盡是衛屬。幢蓋繖扇旗幡鎗劍旄鉞之屬。迫有簇立。又有三雙法輿。分在門外。輿極高大。三面承以紅漆木梯。上造坐榻。鋪以繡氆氌。屋用金雕龍凰。周以綵欄。流蘇四垂。駕以馴象云。今見不過一矢之地。而午門以內端門以外。其侍衛排立。亦似一般矣。始知天子威儀。不翅百倍於小國。而始若寂然。終見如林。則其紀律之嚴肅。自可知也。不覺吐舌矣。端門外東邊有門。揭以太廟街門。乃知太庙在其中。入其門而望之。中極廣遠。路傍周列紅燈臺。欲前進周覽。而禁止不得。
===初二日。庚子。===
末伏。晴。張孝廉有辰巳交來訪之示。而竟無跫音。可訝也。留于館。
===初三日。辛丑。===
夜大雷雨。朝霽。晩又霏洒。午後及夜大霔。留于館。
===初四日。壬寅。===
晴。午後驟雨。雇車往粗旗庙。訪張孝廉。坐定。陳伯遊以一律詩持贈。余乃展看珮之。答以才短應鉢。從當奉酬。張請余偕往觀倡戱。屢辭不獲。俄有吳雅繼至。同與出門。張已爲備一車。余獨車居先。彼三人幷乘而後。至一所。卽戱樓也。戱且與前看者大同小異。戱可觀而語難解甚。宛然其交鋒之戱。鎗劍閃鑠。非手法之精熟者。末由如是踊躍。觔斗滾滾。交接之際。不覺𢥠𢥠然。至午時。樓外已雨滂沱矣。余欲先起。連被苦挽。要向酒家。余書示云。中州士大夫入酒家不拘耶。答云。無拘。余乃與張同車。而觀戱之際。有蔣生敍話同坐。因與陳吳幷一車。至酒肆飮紹興酒。酒而淡如我淸酒而味甚劣。小一壺直錢一兩。一壺卽兩小盃也。大抵北京盡是燒酒。毒烈難强。故以此爲彌。且以遠致之故。價貴品高。以待客之上飮。同呑七盃。迫暮入宣武門。歸時張復爲之出車以送之。力辭不得。且其誠款不可孤負。故仍安之。
===初五日。癸卯。===
夜大雨。至朝不霽。似有潦意。留于館。
===初六日。甲辰。===
夜雨至朝。晩復陰曀。飯後張陳蔣吳四人。來訪于館。張名際亮。字亨甫。年三十。居福建省邵武府建宇縣。陳名方海。字伯遊。年三十五。居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small>{{Blue|一名芝城}} </small> 幷住西河沿觕旗杆庙。蔣名湘南。字子瀟。年三十三。居河南省河南府固始縣。住順城門外上斜街中州鄕祠。吳名嘉賓。字子序。年二十六。居江西省建昌府南豐縣。住南豐會館。聯軌而至。爲館官阻搪。艱辛邀入。坐未定而又見督出。余甚無聊。客又敗興。不得已同往館西寺中。露坐庭中。敍話未幾而別。極咄極咄。
===初七日。乙巳。===
自夜中終日大雨。留于館。
===初八日。丙午。===
晴。留于館。
===初九日。丁未。===
晴。留于館。
===初十日。戊申。===
晴。留于館。
===十一日。己酉。===
晴。留于館。
===十二日。庚戌。===
晴。留于館。
===十三日。辛亥。===
處暑。夜自初昏大雨。朝晴。留于館。
===十四日。壬子。===
晴。留于館。
===十五日。癸丑。===
晴。有往日之約。故與芝叟往麤旗庙。與張陳二生。穩話終日。是日。旣望之日也。酒酣。曠世之感。悠然而興。回憶家山。漠無涯極。自唱界面數調。張曰。貴邦之歌調。以何曲爲第一。而唱法以何爲始耶。願詳聞。余答曰。以宮商角徵羽爲法。則此是五音也。角爲仁春方木。徵爲禮夏方火。商爲義秋方金。羽爲智冬方水。宮爲信中君土也。以此爲歌也。張曰。然則今先生之唱。據何調也。余答曰。是界面調。卽商聲也。張曰。美哉。正當此時之唱也。願更聞一唱。余復唱數歌。壯哉眞禮義之邦。文華詞藻。冠於諸國。而至於歌調。亦是五音。何如是正禮曲之盡耶。再三稱羨不已。入寢內持一把扇子。自題七言古詩一篇以授余。余受而以淸心丸十箇謝之。乘昏歸館。別先來便。付家申書。
===十六日。甲寅。===
晴。與同行諸人。觀倡戱于正陽門外。終日而歸。
===十七日。乙卯。===
晴。留于館。
===十八日。丙辰。===
晴。留于館。今日。卽 元孫宮初度也。三使各出五兩銀。會醵于副使房。
===十九日。丁巳。===
夜二自更大雨。至朝後快霽。留于館。
===二十日。戊午。===
晴。往麤旗廟。終日而歸。
===二十一日。己未。===
晴。留于館。
===二十二日。庚申。===
夜大雨。朝晩始晴。留于館。
===二十三日。辛酉。===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人。俱觸感呻吟。入寢敍禮畢。出一小箱開看。卽我國人蔘也。張曰。此是白蔘。比紅蔘孰勝乎。余曰。暫負也。張曰。然則價亦負乎。曰。負也。余曰。此何出也。張曰。貴邦馬頭輩來請買。故每兩重給銀二兩買置。而與伯游日煎二錢。服之已三日矣。聞其由則兩人俱是蔘熱。懇診脉。余看脉。題淸涼解表之劑數三貼。或題給。因飮酒團欒。日暮告歸。陳曰。返駕不遠。同往鄙處。又一穩話可也。携手同去。入寢內設桌坐椅。以些少酒肴飮了。出雲海鍾靈墨一匣,淸茶一封授余謝謝。余受而歸館。
===二十四日。壬戌。===
晴。頓有涼意。留于館。
===二十五日。癸亥。===
夜雨朝晴。留于館。
===二十六日。甲子。===
往陰麤旗庙。又訪蔣生于中州祠。
===二十七日。乙丑。===
阴。夜暴雨大注。留于館。
===二十八日。丙寅。===
晴。日甚涼。頗有重綿之思。不無羈愁。留于館。
===二十九日。丁卯。===
晴。往觀雍和宮。宮在內城東北隅。城下有金鑄乾隆像。面目生動。峭直精悍。後堂有僧徒數百。聚食念誦。其聲不類。盡是蒙古僧。所食卽羊羹。雜以寬片粉。各呑一小木鉢。其服色極怪。不可形狀。觀音閣有赤金立佛。較獨樂万佛一層雄大。仍轉觀太學及辟雍。歸時歷入文文山祠。有塑像及碑石剜像。是日夜深無寐。回憶家山。悵懷難抑。題七絶二首。
==八月==
===初一日。戊辰。===
晴。陪三使道。往觀天壇及白塔。日暮歸館。
===初二日。己巳。===
晴。留于館。
===初三日。庚午。===
晴。與金芝叟,金玄湖同往麤旗庙。張陳蔣諸人往陶然亭。亭乃江氏所建。在外城內南城下。地壇之西。蘆葦曠漠之濱。可一逍遙也。以余行期不遠。爲餞別之計。相邀會此。賖酒酣飮。賦詩題壁。酬和再三。竟日而歸。
===初四日。辛未。===
晴。留于館。
===初五日。壬申。===
晴。往麤旗庙。張陳兩生。各設餞飮。蔣有約不來。吳汪幷來別。日暮作別而歸。入燕以後。從遊此輩。數月源源。彼又輸款披心。不似逆旅萍逢。而未有後期。一般惜別。殊極悵惘也。
===初六日。癸酉。===
晴。明日卽御宴。勞將帥之讌也。三使爲參宴往海甸。余亦偕之。宿于村舍。
===初七日。甲戌。===
晴。晨起往闕外。正副使辨色而入。書狀不許參宴。設于正大光明殿云。宴罷設戱于他所。書狀始入戱所。頗多壯觀云。午後三使得厚賞而出。仍回于館。
===初八日。乙亥。===
陰涼。今日卽燕科。初場試士于貢院。三年一大比。與我國式年相似。間二日設三場。初場試經義。中場試四書義。終場策一道。選三百人。明春會試。各省有鄕試。入鄕貢者始可赴京試。一擧之後。限結科觀京試。無再觀鄕試之例。雖終不得科。竟做七品外官。卽縣令等職也。自午後大雨。終夜不已。留于館。
===初九日。丙子。===
雨朝後晴。明日是皇帝誕日。三使臣爲參候班出海甸。留于館。
===初十日。丁丑。===
晴。夜初昏雷雨電。留于館。
===十一日。戊寅。===
晴。三使及諸從人往禮部飮宴而歸。是所謂上馬宴也。留于館。
===十二日。己卯。===
晴。頒賞。留于館。<small>{{Blue|紋銀二十五兩,漢緞一疋,繭紬一疋,靴子一部,毯褐一部。}} </small>
===十三日。庚辰。===
午間發行回還。六月初九日入燕京。留館凡六十三日。原來別使留館之限。不過二十餘日。而今因平賊賀宴在於八月初七日。爲留東使。要之參宴。此亦殊待之意。而過限淹留。用費罄縮。至於上副房乾糧廳。艱乏難繼。供饋之節。漸難呑下。頗多枵腸之苦耳。騎▦從崇文門出朝陽門。豁然若家山之入望。昔我來思。田間下種。今我來思。收穫過半。揮汗而入。擁綿而出。爲客式徵。已似經年。亦不無歲月感矣。久蟄之餘。頓覺鞍馬之勞。而曾有來時之驗。耐過數日則漸可成習忘憊也。當日行五十里。宿通州城中。發後蔣生湘南虛訪于館。寄書到此。
===十四日。辛巳。===
晴。發行五十里。中火于夏店。又行四十里。宿于段家岺。
===十五日。壬午。===
晴。路逢秋夕。時物倏忽。歸心益忙。而未知諸處墓祀。何以能過行也。行二十里。中火于邦均店。又行五十里。宿于鰲山店。店後山脚。如伏鰲下垂狀。店之名。蓋以此也。今日是節日。土俗無隴墓祭先之風。而牛肉羊肉。處處懸之。紛紛取去。必似聚喫家中而已也。是日夕。卽先妣忌辰。罔極之懷。有倍他日。
===十六日。癸未。===
陰寒。申後洒雨。晩發行五十里。宿于玉田縣城外。求松菜種子。而聞其價則如我國市升一升。唐錢四兩云。故適乏錢不得。
===十七日。甲申。===
陰寒。行四十里。中火于沙流河。又行四十里。宿于豐潤縣。
===十八日。乙酉。===
夜雨浥塵朝霽。行無風塵。日氣佳甚。行五十里。中火于榛子店。又行四十七里。宿于沙河驛。
===十九日。丙戌。===
晴。晩發行六十里。宿永平府。李將軍射虎石在此云。故與白壺隱同往見之。
===二十日。丁亥。===
乍陰乍陽。早行五十里。中火于背陰堡。又行四十七里。宿于楡關。自日暮始雨。終夜大霔。
===二十一日。戊子。===
雨不止。信宿于楡關。馬頭命海買得一魚。炙進夕飯。味甚佳。然幾蘇敗胃。魚似我國石魚㨾。一尾價唐錢五錢。
===二十二日。己丑。===
晴。發行三十五里。中火于鳳凰店。又行四十五里。出山海關。又行八里。宿于八里堡。
===二十三日。庚寅。===
晴。行四十二里。中火于高岺驛。又行五十四里。宿于沙河站。
===二十四日。辛卯。===
晴。行三十九里。中火于三里橋。又行三十二里。宿于中右所。卽沙河所也。
===二十五日。壬辰。===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寧遠。又行三十一里。宿于連山驛。
===二十六日。癸巳。===
晴。風寒。行三十里。中火于高橋堡。又行三十六里。宿于松山堡。
===二十七日。甲午。===
晴。行十五里。舟渡小凌河。又行十六里。歷觀四同碑。前二碑。一是明都督僉事王公宗盛之墓。一是明都督僉事王公平之墓云云。後二碑只有龜跗在矣。是王氏四父子死節處也。又行十二里。宿于大凌河堡。
===二十八日。乙未。===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石山站。卽十三山也。又行四十里。宿于開陽驛。村民富庶。家家積穀。累累國園。上覆鐵盆。多者至十餘箇。周遶墻內。見甚豐碩矣。
===二十九日。丙申。===
晴。行四十里。仍宿于廣寧站。以副使道病患。不能排站而行。殊甚愁亂。而數日以來。店舍湫隘。上雨旁風。初昏雨作。終夜大霔。無樑屋子。床床無乾。僅免沾濕。而不得穩眠矣。
===三十日。丁酉。===
晴。行三十七里。中火于中安堡寺中。又行三十里。宿于小黑山。是日之行。雨餘阻水。泥沒馬腹。羊腸河內外。行不通道。逶迤數十里。步步傾蹶。雨又欲下。終日如是。雨具而行。日暮投店。跋涉之艱。令人減容。又聞前進之路。倍艱於此。愁劇惱劇也。
==九月==
===初一日。戊戌。===
晴。以副使道病患。留于小黑山。
===初二日。己亥。===
晴。發行二十里。中火于新店。又行三十里。宿于二道井。
===初三日。庚子。===
晴。晩發行五十里。宿于白旗堡。軍牢先來出去。付家中書。
===初四日。辛丑。===
晴。行五十里。中火于新屯。又行三十五里。宿于孤家子。
===初五日。壬寅。===
大霧終日。行四十里。中火于大方身。又行四十五里。入于瀋陽西門外。路邊有懸首。聞犯有夫女通奸之罪。法之嚴峻。勝於我國。今日可見烟樹。而霧中入瀋。又未得見。一時奇觀。煞有勝緣。而又聞只於暖春望之。蔥蘢裊娜。非烟似樹。似烟非樹。他時則望之無見云。
===初六日。癸卯。===
晴。留于瀋陽。
===初七日。甲辰。===
晴。發行九里。舟渡渾河。卽耶里江也。又行十一里。中火于白塔堡。又行四十里。宿于十里河堡。發程以後。泥濘路阻。周逶作行。非田間則水中作路。屢經危險。柳河溝等處。咫尺難行。過此則漸至山路。庶可稍勝。瀋陽以西數百里。沿路水味最惡。逆惡痰熾。殆不能食飮。色多白濁黃赤。味或鹹酸腐臭。人多中毒。至有歐血。馬畜亦不之飮。故遠汲泉水而行。以備飰粥之用。
===初八日。乙巳。===
晴。行二十七里。中火于爛泥堡。又行二十八里。宿于迎水寺。自此至栅。是東八站。看看地近而欲速日甚矣。三房馬頭。霍亂轉筋。死於此。曉頭。命海入報。甚惻隱。
===初九日。丙午。===
晴。發行舟渡太子河。又舟渡小河。幷行三十里。宿于王寶墓。主漢王胡不肯許接。多般迫出。其年頗老。而頑悍不知。不得已移接于他。正使道以王胡之頑狀。欲移文遼東郡將爲治罪。老胡之子及護送胡懇乞請。遂令護送官治之。護送官乃踞椅而坐。少王胡伏于地。伸其足向于護送官之面前。一胡持鞭。隔袴打臀。連打十杖。若我俗杖問笞法。以是者再。鞭頭打地。全不痛楚。而厥胡作兒啼聲。哀哀不已。蓋此俗笞法。類皆若是。而其懲勵畏法。甚於剝椎云。笞了。王胡入謝于使道。跪叩俯伏。終又叩頭而出。聞此胡是甲軍隊長。例有胡帽上鏳子。受笞出去。去其鏳子云。有若削職者然。又受此等人罪罰者。 其爲羞大矣。其成法重犯有如是矣。
===初十日。丁未。===
晴。行四十里。宿于狼子山。
===十一日。戊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甜水河。又行踰小石岺,靑石岺,會寧岺。幷行四十里。宿于連山關。靑會兩岺。峻險紆回。出於我東鳥岺大關之上云。軍牢入來。見家信。是七月二十日出。而其後無書。可菀。
===十二日。己酉。===
夜雨大霔朝霽。行三十里。中火于畓洞。又行二十五里。宿于通遠堡。午後雨下。雨歇因大風寒。艱辛作行。
===十三日。庚戌。===
晴。地凍堅氷。寒不能勝。夜宿冷炕。終日軆慄。行三十五里。中火于黃家庄。又行二十五里。宿于松站。灣校便付家中書。
===十四日。辛亥。===
晴。寒行二十里。中火于乾子浦。又行三十五里。到栅門止宿。
===十五日。壬子。===
晴。晩發出栅。路見八月廿五日出家書。積月阻信之餘。始得家書。不翅万金。而馬上得書。不得遽然開緘。抱書行五十里溫井坪。入幕定情後。始得披看。近鄕情更㥘之句。道得十分。而是夜露宿。秋山空寂。霜月悽淡。望月徘徊。家山尙千里而遙。心懷難抑。
===十六日。癸丑。===
晴。早發行三十里。班荊中火于九連城下。又行四十里。舟渡三江。遙望白馬山城。係是我國峯巒。如見故人顏面。又望統軍亭。便似吾家。未夕陽而入龍灣歇宿。 啓便付家書。
===十七日。甲寅。===
晴。留于義州。
===十八日。乙卯。===
晴。留于義州。
===十九日。丙辰。===
晴。發行三十里。中火于所串站小華館。又行五十里。宿于龍川站聽流堂。
===二十日。丁巳。===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鐵山站。又行五十里。宿于宣川倚劍亭。
===二十一日。戊午。===
朝大霧卽霽。行五十里。中火于郭山郡。又行三十里。宿于定州。是夜與楊月妓方進酒聽歌。夜深四更時。發軍忽來。得家書及使道宅書簡。掇盃歇宿。平明題七絶一首贈楊妓。以前陪之致。蔥蔥別妓先行。甚薪薪。
===二十二日。己未。===
晴。行六十里。中火于嘉山。又行五十里。止宿于安州。
===二十三日。庚申。===
晴。行六十里。宿于肅川。
===二十四日。辛酉。===
晴。行六十里。中火于順安。又行五十里。入于平壤。宿練光亭西邊民家。
===二十五日。壬戌。===
晴。晩發行五十里。抵中和留宿。是夜大雷電下雨。
===二十六日。癸亥。===
晴。行五十里。仍宿于黃州。
===二十七日。甲子。===
晴。行四十里。宿于鳳山。
===二十八日。乙丑。===
晴。行三十里。中火于劍水。又行四十里。宿于瑞興。
===二十九日。丙寅。===
終日陰風。行五十里。中火于蔥水。又行三十里。宿于平山。是夜與香月妓進酒聽歌。夜深歇宿。平明以前陪先發行。蔥蔥別騎。甚薪薪。
==十月==
===初一日。丁卯。===
夜雨朝陰。午後下雨旋止。行三十里。中火于金川。又行七十里。宿松京。
===初二日。戊辰。===
晴。行四十里。中火于長湍。又行四十里。宿于坡州。
===初三日。己巳。===
晴。行四十里。宿于高陽。見兩兒聞家信。甚喜幸。
===初四日。庚午。===
晴。曉發行三十里。中火于綠礬店。又行十里抵家。半年離家之餘。其慰可掬也。本年四月十三日。起程入燕。抵今日始還。費了一百六十八日。行六千三百餘里。
ajdzxc1230gi0qu8jnc996gyokzt6jt
燕臺再遊錄
0
1108855
2171180
2022-08-11T08:48:41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燕臺再遊錄 | section = | author = 柳得恭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燕臺再遊錄}}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燕臺再遊錄|燕臺再遊錄]] {{Col-end}} [[分类: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燕臺再遊錄
| section =
| author = 柳得恭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檢索|燕臺再遊錄}}
==目錄==
{{Col-begin}}
{{Col-break}}
*[[/燕臺再遊錄|燕臺再遊錄]]
{{Col-end}}
[[分类: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lrbxc7t0nu87g44zv0dk1et3f4vlenz
2171182
2171180
2022-08-11T08:49:39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燕臺再遊錄
| section =
| author = 柳得恭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分类: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bjtygc92mxq6mxlng4rqy6w3kqp87j4
2171183
2171182
2022-08-11T08:57:20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燕臺再遊錄
| section =
| author = 柳得恭
| times = 朝鮮王朝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 edition= yes
}}
辛酉正月
二十二日
余以豐川府使。罷歸閒居。二十八日。內閣知會隨謝恩使一行赴燕。購朱子書善本。
二月
十五日
差備門下。直發路文乘馹。二十一日。馳到平壤。正副使及書狀官。於本月十二日先發。方在練光亭。是日又先發。往見後留宿本府。
二十八日
到義州。三月初三日。渡鴨綠江。十一日。到瀋陽。十九日。到寧遠。二十二日。入山海關。二十四日。過撫寧縣。到永平府。二十六日。到豐潤縣。二十七日。到玉田縣。
四月
初一日
入燕京。
五月
初三日
還發宿通州。十二日。出山海關。二十一日。到瀋陽。二十七日。到柵門。三十日。還渡鴨綠江。六月十一日。還京師。往返凡一百七日。留燕館者。三十二日。
瀋陽書院。舊所游也。旋車歷造。見諸生森集。有曰八十太。曰呑多布。曰明文。曰雅隆阿。滿洲人也。曰覺羅富坤。興祖質皇帝之後孫云。于澯,王開緖。漢軍也。吳化鵬。承德縣人也。溫岱,徐祥霖。復州人也。董理,馮天良,王潔儒。寧海縣人也。有金尙絅者。字美含。舊交金科豫笠菴從子。年二十。美貌。恭執後生之禮。問其伯父安信。答知射洪縣。係川省。距此八千里。問諸生。此處文溯閣可登否。答禁地。非有功名人。不能也。六月六日曬書。學院大人率僚屬。始得一登。
游豐潤城中。偶步一衚衕。聞童子讀書聲。入其室。多挂名人書畫。童子年可七八歲。所讀者孟子也。其師據椅而坐。詢之縣吏目胡逈恒家也。胡赴衙門未回。胡之子與數人者。聚磨墨。悤悤治文書。見客起揖。引至別炕。請坐接話。其人老實。啜茶數椀。問川楚匪擾未平。此處亦抽兵出征否。答然。問伊賊有僞稱否。答國號代漢。問不是大漢。以指頭畫甓書代字曰這箇字。沙流河站。問主人翁年。余之同庚也。其人走沽燒酒,豬肉,藕菜而至。洗卓設盞。欣然相勸。謂之同庚禮。余固辭不可。解包出淸心元幾丸及烟囊二部以謝之。見壁上。有贈金珠芳卿詩。言其善彈琵琶。而詩殊不佳。問主人翁。金珠芳卿是二人。主人笑曰。是一人。芳卿卽其字也。此處嫖子也。如今不在此。問題詩者誰也。答湖州知府。不知他姓名。春初過此悅金珠。爲留七日。問如今何故不在此。答瀋陽將軍送銀五百兩買去。見在衙門裏。誰能再看他。嫖子者。彼中或稱土妓。我東所謂私娼也。關內外處處有之。鱉山站最盛。見其一羣。頭揷步搖,金鳳凰,蝴蝶綵花。姈娉來去。有名貴玉,蘭香。俱以才色擅。此類多從熱河,天津來。或有不裹脚者。滿洲女亦爲之也。自入遼,瀋以後。聞關東兵連年出征川楚。往而不返者甚多。近又調吉林,寧古塔,黑龍江,索倫兵。旗民愁嘆。奉天府副都統領兵方在川省。而其將軍。乃買歌兒舞女耶。
溵溜河站。見壁上。有無名子題七言律詩二首。譏請纓構兵之誤。而其一結云。若使中原王猛在。不應南國久烽烟。可謂不識忌諱者也。歷代將相何限。而拈出苻秦王景略者。無乃咄逼。
入燕京之次日。訪紀曉嵐尙書昀。引入書堂中。茶訖。余曰。拜別已踰一紀矣。先生年德兼卲。松柏益茂。寔幸再瞻。曾有詩扇之賜。至今莊誦。曉嵐曰。別來政憶。蒙提往事。又不勝今昔之感。余曰。生爲購朱子書而來。大約語類,類編等帙。外此如讀書紀。載在簡明書目。此來可見否。曉嵐曰。此皆通行之書。而邇來風氣趨爾雅,說文一派。此等書遂爲坊間所無久。爲貴副使。四處託人購之。畧有着落矣。余曰。如白田襍著可得否。曉嵐曰。此本寒家之本。一入官庫。遂不可得。幸王懋竑有文集。此書刻入其集中。亦託人向鎭江府刷印也。又曰。此數書多在南方。故求之不易。受託之人。又以爲不急之物。可以緩求。故悠忽遂至今也。前者。已標以催諸友。大抵有則必有。但不能一呼立應耳。問李編修鼎元奉使琉球。已回否。答此時官中書舍人已回。其弟驥元敝門人也。已亡矣。問李雨邨尙在成都。落拓否。答徵歌選妓。玩水游山。兼作詩話若干卷。甚得意也。問翁覃溪在京師。答翁公已以鴻臚。奉祠東陵。問比部孫星衍在京。答淵如外轉道員。現在丁憂。余曰。聞其博雅。善小篆。曉嵐曰。此公學問文章。皆有端緖。作官山東。亦有淸名。余曰。庚戌年中來此時。孫中堂之子中書舍人衡。聲名藉甚。尙在京師否。答此物爲我捕得。已解令回籍矣。京師有四凶。此其一也。內行不修。爲士大夫所不齒。奉旨斥革。仍游蕩京師生事。老夫掌摠憲時。逐之返矣。余曰。四凶之名可聞否。曉嵐曰。皆鉅公家不才子也。不欲道之。余曰。蘇州七子之目。可得聞歟。曉嵐曰。此王禮堂,錢辛楣之同社也。中多佳士。亦有好名者附其間。今已無人道之矣。七子社只王錢二公爲寔學。他皆依草附木耳。二公皆敝同年也。余曰。辛楣所著廿三史刊誤。已成完帙否。曾聞其子東壁夙慧能詩。曉嵐曰。辛楣之子。才亦可取。而不及其侄東垣。能世其家學。新擧於鄕。余曰。韋祭酒謙恒詩何如。曉嵐曰。此敝門人也。其文勝其詩。其子邃于三禮。能傳父學。余曰。聞其女壻龔協罣誤在謫。的是何事。曉嵐曰。此龔禮部之子。王漁洋之外曾孫。人不醇正。究以撞騙獲罪。余曰。灤陽銷夏錄及他盛作。可以一寓鄙目否。曉嵐曰。近有人合刻五種爲一編。稍遲取來。可以奉贈請敎。余曰。近作二卷請敎。曉嵐曰。謹當拜讀。此數日內。典禮繁重。須至冊立禮成。方稍暇也。余見紀公年踰七十。不挂曖曃鏡。亦作蠅頭細字。天氣頗熱。對椅酬酢。鼻端有汗。久坐不安。請退與令郞,令孫話。曉嵐曰。此皆豚犬。不足仰扳大賢也。余聞紀公嗜烟。烟杯之大。幾如小鍾。終日不離口。殆過韓慕廬。尤愛東烟云。故送致關西香烟。曉嵐以花王閣賸''(註:疑誤書謄字為賸)'' 藁一卷示余。乃其高祖名坤號厚齋所著。坤係崇禎間諸生。其詩峭潔。多憂時感事之作。有云恩怨亦人情。吾寧怪諸老。且願緩報施。稍待風塵掃。深得風刺之旨。
四月
十五日
冊封皇后鈕祜祿 ''(註:疑誤書椿字為祿)'' 氏。我國使臣入太和殿庭。參賀班。見龍亭儀仗。自殿門出。迤向左閤門。紀公被繡衣。持節先行。鞠躬喘喘。噫。其老矣。是後欲再訪。使人候之。嘔泄委頓。不能見客。老宗伯疲於典禮。安得不然。尋聞病愈。而又出圓明園矣。此行爲購朱子書。書肆中旣未見善本。紀公曾求諸江南云。而亦無所得。紀公所云邇來風氣趨爾雅,說文一派者。似指時流。而其實漢學,宋學,考古家,講學家等標目。未必非自曉嵐倡之也。見簡明書目論斷。可知也。多見南方諸子。所究心者六書。所尊慕者鄭康成。相譽必曰通儒。曰通人。程朱之書不講。似已久矣。中國學術之如此。良可嘆也。
訪李墨莊舍人鼎元敍舊。問雨邨先生平安。答尙平安。問先生賜一品服。銜命破浪。冊封藩王。可謂榮矣。先生是副价。誰爲正使。答趙公名文楷。丙辰壯元。問琉球水程幾何。答七千餘里。從五虎門至彼通計如此。前人有云萬里。又云四千餘里。似皆不確。問琉球國王姓尙。新受封王名云何。答尙溫。問渡海有何奇觀。答無甚奇觀。遇海賊擊逐之。問舟中人役幾何。有兵仗否。答人役二百餘人。大礮兵仗悉具。問到彼風俗衣章如何。答王及官着草靸。平民皆赤足。衣章何論。▣▣▣▣▣▣▣▣▣▣問想多大作如周詩講畧。答此行有詩三百餘首,使錄一書外。有琉球譯 書上下二卷已脫藁。詩錄尙未淸出。墨莊曰。吾新渡海。欲得貴國文獻。勒成一書。爲外藩冠冕。余曰。老子羞與韓非同傳。墨莊大笑。飮紹興酒。不甚猛。而竟日强勸。不可堪。余曰。公不怕吐茵乎。墨莊曰。此非丞相家。墨莊又曰。君海士海量。何川之不納。余曰。君發跡江源。無濫觴。一坐皆大笑。喫蒸魚。問其名。曰。此處稱海鯽。俗名大頭魚。貴俗云何。余曰。我處甚多。號禿尾魚。杜草堂詩中徐州禿尾不足珍者。是也。墨莊曰。此魚之美在頭。其妙處又在二目。墨莊曰。貴邦曾與琉球通商。後成隙。今究如何。余曰。國初。伊來貢。今不來。別無嫌隙。墨莊曰。僻小可笑。余曰。伊屬倭子。萬曆中。平秀吉挐他國王去。墨莊曰。伊屬倭子。此事。其國人甚秘之。故不便入紀矣。墨莊曰。君轉外官。貴處內重乎。外重乎。余曰。雖出外。常兼閣銜。與在內同。墨莊曰。曾有哭懋官詩。寄其子。近何爲。余曰。詩見過。其子近亦補官。墨莊曰。二十一都懷古詩刻否。余答不足刻。余曰。公十年詞垣。今復中書。久索長安米。果如何。墨莊笑曰。久絶妄想。行將擇地歸。敎子一經。余曰。何曾見一。墨莊曰。此爲功名急流者言。我輩尙無此身分。余曰。買山有資乎。墨莊曰。古人不買山而隱。要之天下無餓死名士。余問令郞幾個。墨莊曰。大兒名朝塏。次名朝塽。三名朝塙。余曰。鳧塘葬在何處。有兒子幾個。尙不異烟否。答前因人口多。曾兩處住。今復移來同居。有子二女三皆幼。尙無力扶櫬。余問四川近不被兵乎。墨莊曰。間不免。不必言也。墨莊曰。貴處作律詩。歌麻尙通否。是亦諸君之責也。余曰。他自通。何關鄙事。墨莊大笑。余曰。此行要求朱子書善本。坊間難得。如讀書記可購否。墨莊曰。此書雨邨曾購得。今坊間絶少。除却書肆。又別無購處。雨邨憶書樓已回祿矣。余曰。絳雲餘燼。尙有幾種。答惟涵海板尙存。古書佳者盡亡矣。可惜。余曰。涵海中詩話可見否。墨莊曰。當奉贈。墨莊曰。前英公到貴國。曾見之否。其人少年能書。尙可言文。貴處防之甚過禮。不得游覽各形勝。然乎。何拘客之嚴乎。余曰。英公未曾見。聞其秀雅。亦見其筆蹟矣。且問先生在球陽時。游觀乎。墨莊曰。然。悶則出游。輕騎減從。觀海山縱飮。亦大樂事。余曰。區區島國則可也。至於敝邦。主客俱秉禮。詔使尊重。自不必游觀。敝邦何敢拘客。余曰。張船山可見否。墨莊曰。船山極佳士。不墜家聲。其兄問安字亥白孝廉。亦通士也。雨邨詩話四卷。携歸館中見之。記近事特詳。李懋官淸脾錄及余舊著歌商樓稿。亦多收入。中州人遇東士。輒擧吾輩姓名者。蓋以此也。
彭蕙支號田橋。四川眉州人。王霽號伯雨。宛平人。墨莊與二人飮馨白館。訪余於五柳居。尙帶餘醉。出詩草示之。墨莊詩云。我起披衣客叩門。招來牖下日初暾。從知趙李經過熟。一見彭王笑語溫。麥秀遙憐時雨足。花嬌尤愛曉風翻。無端感觸盟鷗意。漫把愁懷遣市樽。田橋詩云。遲遲日色放平明。醉夢方醒又解酲。幾度名場餘熱淚。尙留酒伴未寒盟。縛鷄無力身同瘦。談虎何心色謾驚。狂舞不知方白晝。劍光如聽夜鷄聲。伯雨詩云。雨過銅街印軟泥。直驅薄笨出城西。樓頭簫管催車轍。眼底蓬蒿沒馬蹄。談到名山翻緯學。乞將柔翰寫新題。興闌却悔歸來早。人靜虛堂聽午鷄。余覽過。田橋詩稍佳。而聞鷄起舞。此時不必引。只言俱好。墨莊曰。二君皆孝廉名士也。今科蹔作劉蕡。余曰。蹔蹶何傷。會展驥步。伯雨扇。張船山畫。請余題詩。余題云。石上無枝數樹。疏疏點綴微紅。只應寫意而已。莫問是花是楓。三人傳覽。田橋謂余曰。吾詩兩鷄字可改否。余曰。俱不可改。且此夜鷄。是引用古語。未必爲疵。田橋大喜。顧謂二人曰何如。是日又設酌。墨莊曰。行當別矣。公再來有日。我不歸田。定得晤敍。余曰。四海一家。千里跬步。萍水湊緣。可以再逢。墨莊引筆書之曰。燕燕飛飛處處家。何必論地。余曰。大挑一千七百人。皆公選乎。墨莊曰。欽派王大臣挑。故至公。余曰。只取年貌。何以知其才不才。墨莊曰。尙須外省督撫甄別。一等者知縣。二等者敎官佐襍。墨莊扇面。題詩語多新警。款寄廬。問寄廬何人。答詩僧衡麓字寄廬。衡山僧也。曾同至琉球。此其所作竹枝詞也。今其人已圓寂。墨莊曰。吾著琉球譯。始名球雅。何如。余曰。非草木蟲魚。只翻其言語文字。故不當曰雅耶。何故改之。墨莊曰。雅不止草木蟲魚。五雅皆以雅立名。昨有人言球語球字不足爲雅。故改以譯。余曰。人旣云然。改之何難。墨莊曰。國書。各國不同。琉球國書。日本字也。余曰。此日本以呂波也。以中國二十餘字。作半字爲字母。墨莊曰。今其字母共四十七字。有眞有草。余曰。日本更有片假文。不可曉。書於漢字傍。此其句讀也。伊初不知作文。如飮酒曰酒飮。作詩曰詩作。用片假文定句讀。敎人。然後。稍稍能文矣。墨莊問曰。貴處婦女穿耳否。答或有之。士族則否。又問裹脚否。答無此風。又問尙節烈否。答我國婦女不再嫁。視以爲常。故必須下從。然後稱烈。墨莊曰。可謂加一等矣。殉是古人弊俗。然不得不謂之烈矣。墨莊又問貴處有妓女否。答有之。余問此處土妓謂之嫖子。嫖是何義。墨莊曰。嫖爲美女之稱。愛其美而淫之。故嫖爲惡習。余曰。愛之者過耳。嫖豈罪也哉。一坐大笑。余曰。琉球使臣姓鄭者。善漢語。墨莊曰。鄭得功乃洪武入琉球之閩人後也。入中國已四次。能漢語。其姓毛者。漢字一個不解。大抵其國但有番薯。別無一物。金亦來自日本。銀亦然。馬較貴處稍大。所見皆牡。然無牝。何以有牡耶。余曰。船山何故不來。墨莊曰。人多持無私交之議。如我不汲汲於功名富貴。可以任天而游。余曰。此何菜也。墨莊曰。龍鬚菜。余曰。敝邦產龍鬚。只可織席。墨莊曰。菜與草異。此菜出自天壇。故又名壇菜。別處俱無。墨莊又曰。君深於本草。靑莊之伯仲耳。天下一物一狀。非親見。不可妄議。古人著書。從無武斷。一部羣芳譜。錯者十之四五。余曰。目見亦難定。他有原名,別稱。方言與時代邅變。墨莊曰。時代變。方言不變。故子雲之書可貴。余曰。洌水間言。今無一存者。戴東原注方言。恐未必盡合。墨莊曰。東原學問人多宗之。余以爲未出戶庭。猶少見也。墨莊有登岱,過海二圖。袁子才,紀曉嵐,翁覃溪,錢辛楣諸名士。莫不題詩。亦請余詩。余題登岱圖云。羅江詩話姓名留。西笑如今又幾秋。燕邸靑燈東岱帖。夢中人作畫中游。過海圖云。球陽風物問如何。詔使樓船百丈峨。姑米村娘呈板舞。彩毫題徧竹枝歌。
蒲文甲字筆犀號中菴。四川潼川人。奚大壯字安趾號果齋。與蒲同鄕。楊鼎才字禹廷號養田。四川西昌人。俱以擧人。同寓松雪庵。庵在玉河館之左。馬頭輩得蒲所書殿試策稿本而來。其論時務處剴切。可喜。遂訪之。問認李雨邨。蒲答認。問墨莊。答年伯。問貴鄕亦被匪擾否。答幸免。問川亂始末。答始有楊寡婦托白蓮敎作亂。嘉慶二年。捕斬賊魁劉之協。近亦剿獲。問匪黨衣帽何色。答與平民同。但用白巾裹首。隨問畧答。不欲暢說。故不復問。蒲之父方爲廣東知縣。蒲自廣東。寢帳衾具皆番錦。極其華鮮。若使我東擧子躡草屩肩靑袱者。見之必大驚。後日再訪。蒲擢進士赴南宮。餘皆移住。
張智瑩字學海號山農。又號愚亭。浙江長洲人。張玉麒字瑞紱號漁川。河南洛陽人。張問彤字受之號飮杜。四川遂寧人。愚亭,漁川俱以擧人。同住玉河館之右十三王廟。來訪館裏。請見余詩集。有抄本數葉贈之。其翌日。又與飮杜來訪。飮杜卽張船山問陶從弟也。余見愚亭扇詩。稱好。愚亭曰。請指敎。余曰。盛作云嬾與時流通姓氏。而肯訪海外客。何也。愚亭曰。東國聲詩。想慕有素。又讀尊製。甚快。余曰。果然東國解聲詩。王漁洋雖有此語。而僕則未敢當。余問飮杜貴省被匪擾。今如何。答近日匪類將就剿滅。絶無騷擾。似是訛傳。余曰。卽今出征大軍駐何處。答駐梁,益之交。不久奏凱矣。後訪廟中。愚亭漁川皆在。漁川中進士。愚亭見屈矣。問飮杜所住。云甚遠。余謂漁川曰。弱冠登第。人皆艶之。公豈有雙親在堂受賀。答具慶。又問乘龍於何門。答定聘姚氏。尙未娶。問貴寓中更有何人。答河南偃師縣擧人褚廷蘭也。漁川問詩中學藝爲何人。余答僕長子名本學。次名本藝也。愚亭扇詩云。賦罷閒居意不孤。人生有味是爲儒。評千百代成公案。聚十三經討說郛。嬾與時流通姓氏。喜將兒輩作生徒。憑誰傳我家庭樂。畫幅關門課子圖。漁川時年二十。余詩稿中題語皆絶妙。有云初年學杜晩歸蘇。請問先生盡也。無似此陸離光怪者。昌黎應亦下工夫。
曹江字玉水。江蘇靑浦人。書肆中識之。年二十一。美姿容。問其所寓。正陽門外蔣家衚衕雲間會館也。出游琉璃廠時。多歷訪。見其獨處習隷書。日益親。備問家閥。玉水父錫寶字劍亭。乾隆末。以監察御史。劾奏太學士和珅。現贈副都御史。玉水恩給七品廕生。奉母寓居京師。聘戶部尙書朱珏從孫女。曹習菴仁虎。乃其同宗叔輩。副都御史陸錫熊,王蘭泉昶子肇嘉。皆其姊夫也。姻族多名流。而性沈靜可喜。約游廠中。則不肯曰。此名利場。易招謗。其言又是也。臨別贈余扇。題詩云。奇緣萬里種。握手一歡然。雅望中朝著。新詩古驛傳。投情縞紵外。歸路海雲邊。縱復來持節。相逢也隔年。又以劉中堂墉一對及其館師唐晟一對見贈。余一日訪玉水。見坐側設龕。龕中安其讀書塑像。酷肖。小如我國之香童子。余曰。此誰所製也。玉水笑曰。在南方時。有人製如此。像前又有小兒像。展兩脚。望遠而坐。問此何兒也。又笑曰。無其兒。不過補耳。玉水謂余曰。每見君呼僕人。似是伊隆納。何也。余曰。我見君呼僕。曰來啊。此之類也。玉水曰。君何其長也。余曰。君何其短也。與之一笑。余問君居公館。無租屋之費乎。答惟吃用係自出資斧。余問此屋厥初誰作之。答范侍郞棫士主其事。銀兩係同鄕公捐。他省會館。俱係創於明代。其公捐亦用此例。
陸慶勳字樹屛號建菴。江蘇江松江人。副都御史錫熊子也。以擧人充實錄謄錄官。曹玉水處每見之。卽其甥侄也。年長於玉水。而軆貌又肥健。余謂樹屛曰。玉水雖少。君拜乎。答謙則可拜。不謙則不拜。無定也。余曰。何無定也。答從簡不妨。玉水微笑而已。玉水寄到一扇。畫山水纖姸可愛。款甥蔭香寫。應母舅大人命。必是樹屛也。
沈剛號𢈪亭。江蘇松江人。 皇明侍講學士度後孫。曹玉水處識之。玉水每戲之曰。此公雖孝廉。胷中却無一個字。只善畫梅。余曰。孝且廉。何必多識字。尋得其梅花一幅。果好。題朱子詩句云。仙人氷雪姿。貞秀絶倫儗。又於扇面寫梅贈余。題云。冷澹孤高淸瘦奇。此花惟有此君知。自從和靖先生後。不着人間一句詩。筆蹟亦妙絶。<small>{{Blue|詩稱澹吟樓句。不知誰作。甚佳。或其自號爾。}} </small>
康愷號起山。江蘇靑浦人。善畫。亦寓雲間會館之外廡。以擧人屈於會闈。又不能入於大挑中。貸銀五十兩雇車。灑淚而歸。見之可悶。曹玉水贈余詩扇。其一面乃起山畫也。
陳鱣字仲魚。浙江海寧人。孝廉。書肆中相逢。淸癯美鬚髥。問余曰。尊處列學官者。用宋儒。抑用漢儒。余曰。尊奉朱夫子傳註章句。硏經者又不可不參看古註疏。問有爲六書之學。答或有之。仲魚曰。通此學。方可讀經。余曰。非但讀經。韓文公曰。凡爲文宜畧識字。仲魚曰。此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又問余曰。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如今盡是貴國版圖否。答然矣。但高句麗之西北境鴨綠江外。則或入於吉林,奉天府地方。一統志中可査。問爾雅斥山文皮。或說斥山在樂浪。答今未可考。問王會解前兒何魚。答說文中樂浪七魚。尙難考。況王會解乎。問葳邪今何地。答濊者東夷之號。亦作薉。說文薉邪頭國。薉或誤作葳。先生以葳邪之頭國看之乎。仲魚大笑曰。似是吾錯了。當査。邪頭果何地。答又未可考。問山海經不咸山。今長白山。在貴國北界否。答然。此山亦名白山。又蓋馬山。又白頭山。以華東語較釋。則蓋馬者白頭也。仲魚曰。貴處尙音學否。答係是絶學。古人亦云我輩數人定則定矣。仲魚曰。珙師三十六字母。貴處可通否。答亦可通。然戴東原之說。則云學者但講求雙聲。不言字母。可也。大抵讀若最古而寔簡捷。仲魚曰。字母二字本不通。今之直音某卽古之讀若也。東原門下。有王君念孫,段君玉裁。曾知其人否。王君註廣雅甚精。段君有音均表。余曰。音隨時代而變。公羊傳登來者。得來之也。又管子。齊桓公與管仲登臺。口開而不下。東郭郵知其伐莒。今以東音讀之。登得初聲相同。莒爲開口聲。以華音讀之。不然。豈非東人尙守古音。而中國則變歟。仲魚曰。似或有如是者。仲魚著有說文解字正義三十卷。以藁本示之。卷首小像。卽其室某氏筆也。余曰。可謂凡父之陸卿子。仲魚曰。說文長箋。謬說居多。亭林言之詳矣。余曰。顧先生亦有錯處。仲魚曰。所論說文及石經最謬。余曰。亭林不見秦中石本。只取書坊漏本爲說。仲魚曰。其所見說文。乃五音韻譜。非眞本也。其論廣韻。亦非全本。東原言之頗詳。東原先生是大通人。余曰。然。亭林偶一見差耳。如此公者。古今幾人。仲魚曰。佩服之至。余曰。顧有子孫否。答無子。以從子爲後。近亦不知其後人何如。曾欲作亭林年譜未成。余曰。其書頗不見毀否。答不見毀。余曰。恐有禁。答不禁。余曰。如翁山,叔子輩。皆見禁否。仲魚曰。翁山最禁。叔子次之。余曰。亭林書中。如崇禎過十七年以後。亦曰幾年。此豈非可禁之字乎。仲魚曰。此等處不過奉旨改。余曰。如改此等字。便無本色。仲魚曰。是則然矣。亭林肇域志。近欲商刻之。余曰。鄕人作書院。俎豆之乎。仲魚曰。將來必配食孔子廟庭。惟此公卽屬經濟。所以謂之大儒。坐言起行。仲魚又曰。近代詩如袁,蔣諸公如何。余曰。當推首選。然比古人。却可議。仲魚曰。本朝詩當推梅邨否。余曰。詩各有門戶。梅邨從元,白來。惟牧翁却從韓,杜,蘇,黃來。與仲魚問答。多用漢語。或有談草。橫書豎書。糢糊不可辨。大畧如此。紀曉嵐云。近來風氣趨爾雅,說文一派。仲魚蓋其雄也。余所答或中其意。則大歡樂之。連日約會于五柳居。余曰。公喜從遠人游。恐惹人怪。仲魚大笑曰。其實無妨。爾我皆東夷也。萊夷,淮夷,徐夷。皆古之東夷也。借余笠及唐巾,氅衣着之。關門曳履徐步曰樂哉。川楚匪亂。仲魚却不諱。座無他人時。書示曰天下將大亂矣。余曰。吾是海外人。於我何關。仲魚曰。浙省亂。則貴處何如。余曰。此則可憂。浙與我隔一海故耳。未知浙省亦有變否。仲魚曰。去年。海寇作梗。撫臺阮公擊破之。然至今海面未靖。各處海防甚嚴。余曰。阮公庚戌年中一晤。亦見其車制考。乃能辦賊。可謂文武全才。仲魚曰。此吾座師。有石刻小像。吾作贊。當奉示。余曰。海寇是何等寇。仲魚曰。皆漁戶也。仲魚又曰。蒙古郡王拉旺多爾濟上書請討楚匪。朝廷不許。此事如何。余曰。此事不許。似得軆。仲魚默然久之曰。吾可作管幼安。有容我者乎。余曰。今討賊剿撫二局。果何居。仲魚曰。非剿非撫。彼此支吾而已。余曰。大學士慶桂何如。答何足道。問劉墉何如。答墉者庸也。問孰爲用事者。答宗又府衙門第三親王也。仲魚示其所述論語古訓十卷。悉引異本。以至於高麗本及日本之足利本,山井鼎七經考異。博則博矣。或有未安處。贈余五律一首云。東方君子國。職貢入京師。不貴文皮美。<small>{{Blue|▣▣▣▣▣▣▣▣}} </small> 惟稱使者詩。客愁三月暮。交恨十年遲。此去應回首。關山落月時。余和云。斯世囂然古。其人可以師。形聲窮解字。名義守箋詩。居恨雲溟遠。談忘午景遲。相看俱老矣。寧有再來時。仲魚稱其先祖某。皇明遺民。恥滿洲衣帽。丁憂。遂以喪服終身。嘗有句云。更無後進思宗國。只有新書號滿洲。談草爲仲魚所毀。不能記其名。可恨。
錢東垣字旣勤號亦軒。江蘇嘉定人。可廬大昭子。辛楣大昕從子也。每與陳仲魚同來五柳居。示余以可廬所述十種書目。詩古訓十二卷,爾雅釋文補三卷,廣雅疏義二十卷,說文統釋六十卷,兩漢書辨疑四十四卷,後漢書補表八卷,補續漢書藝文志二卷,後漢郡國令長考一卷,三國志辨疑三卷,邇言六卷。旣勤所著。亦有孟子解誼十四卷,小爾雅校證二卷,列代建元年表十卷,建元類聚考二卷,補經義考藁一卷,稽古錄辨譌二卷,靑華閣帖考異三卷。又校刻鄭志三卷。可謂富矣。此曉嵐所稱能世其家學者也。謂余曰。如有所著書種。示我以義例。余問何用。答我現充四庫全書校勘之任。天下書如未得全本者。但編入義例。余曰。我非噉名客。旣勤苦索。故錄贈渤海考義例。余問江南亦使車乎。答否。問何故。答江南跬步皆水。多橋未便使車。大抵直隷,山東,山西等處。馬騾駕車。河南有推車而已。江南便無車。余曰。乘何物。答便輿亦可致遠。旣勤年少而肥。重厚寡言。但讀詩遇佳處。高吟軒渠。以手圈空。頭隨而轉。可觀也。旣勤見余吃烟。贈以江南白竹烟梗二條。刻花甚巧。馬頭輩見之驚曰。此竹絶貴。此處貴人方吸。
黃丕烈號蕘圃。江南吳縣人。收藏甚富。有祭書圖一軸。帶來展看。姑蘇古城。縹緲雲際。楓竹蕭森。書樓中明燭奠盞。作偃僂狀。可謂好事者也。索題一篇。余方束裝而歸。怱怱未能也。蕘圃問向于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中。知有抄本何晏論語集解。出自高麗。此書見在蘇州藏書家。其字似唐人隷書。牌板每字之傍。有字係高麗本國文字。似中國曲譜傍註工尺字樣。未識先生能知其文義否。此時貴處可有其書本子否。又有似此經書古本否。余答無矣。先生所問抄本每字傍。有字似曲譜工尺字樣。必是倭國片假文。無乃倭本而誤定爲高麗本歟。蕘圃曰。前日。這裏主人說起。先生要覓高麗圖經。舍下却有影宋本子。較知不足齋所刻却好。惜未帶來。倘日後可有相會日子。能帶來一觀更妙。答河淸難俟。如獲一覩。更快。蕘圃扇面。有詩云淡戶無人谷鳥飛。石橋橫木挂禪衣。看雲日暮倚松立。野水亂鳴僧未歸。款榕皐。余問榕皐何人。答潘奕雋字榕皐。又號水雲漫士。係己丑進士。曾任內閣官。陞戶部主事。爲人善文墨。能書能詩能畫。見在解徂。其子潘世璜字理齋。乙卯探花。改戶部主事。其侄潘世恩字芝軒。癸丑壯元。見任禮部右侍郞。我蘇世家也。
黃成號香涇。蘇州人。書肆中相識。約會于長元吳會館。嫌其人多。更約福祥庵。庵在西草廠衚衕。亦名白衣禪林。庭多古柏。幽寂可喜。同會者。盛學度號賡庭,吳紹泉號愈愚,顧晉采號質卿。俱是蘇州擧人。赴會試者。飮酒暢談。香涇不食肉。問其故。答早孤。無一個兄弟。慈母奉佛。誓以五年持齋。我亦不敢食肉。來歲九月限滿。始可以食之矣。香涇贈余畫芍藥一幅。題一絶云。眼底丰姿果不羣。且憑綵筆寄淸芬。染衣或有他年事。今日先逢九烈君。
陳希濂字秉衡。浙江錢塘人。以其所著燕臺吟稿一卷示余。多佳作。其荀子墓一首云。荀卿生戰國。卓識過儀秦。性惡元通善。言疵不害醇。高墳終寂寞。古碣半沈淪。誰向千秋後。蘭陵弔守臣。
夏文燾字方米。江蘇吳縣人。贈余詩云。相逢十數日。已是別離時。與我同携酒。知君工賦詩。柳州今有集。箕子舊傳碑。國俗兼家學。於君一遇之。章寶蓮字虎伯。江南嘉定人。贈余墨竹畫扇。題詩云。畫竹不在多。數竿亦已足。夜半起秋風。蕭蕭戛寒玉。顧蒓字吳羹。號南雅。吳縣人。又湯錫智,趙曾,王寧埠,王寧埏兄弟。皆於五柳居。書肆相識。
朱鎬字二京。浙江錢塘人。畫蘭贈余。見其圖章。則文公十八世孫也。余曰。此行求朱子書不得。而得公。亦云多矣。二京笑而謝。裘鏞號葦田。孫琪字玉樵。俱有贈詩。毛祖勝號薌泉。贈詞二闋云。筆奇意淸。詞高句驚。長篇短草縱橫。寫心聲數聲。 思誠憶誠。朝牽暮縈。高人隔斷蓬瀛。獨調與誰賡。<small>{{Blue|右調醉太平}} </small> 黃海流。碧海流。流到蓬瀛第幾洲。仙山點點浮。 路悠悠。思悠悠。思到來時方始休。天風人倚樓。<small>{{Blue|右調長相思}} </small> 亦皆錢塘人。聚瀛堂書肆相識。崔琦琉璃廠之聚瀛堂主人。陶生五柳居主人也。崔是錢塘人。陶生亦南邊人也。自前李懋官游燕時及庚戌秋。多購書於五柳居。故陶有舊好。崔則新面也。聚瀛堂特瀟灑書籍。又廣庭起簟棚。隨景開闔。置椅三四張。床卓筆硯。楚楚畧備。月季花數盆爛開。初夏天氣甚熱。余日雇車至聚瀛堂散悶。卸笠據椅而坐。隨意抽書看之。甚樂也。時或往五柳居。與陶生話。係大比之年。各省擧人雲集都門。多游廠中。與之言。往往有投合者。或羣輩沓至。問答姓名鄕縣。擾擾而散。崔生年少。亦能詩雅人也。余問曰。君何故離鄕。在此販書乎。答父命也。余曰。命甚事。答爲功名。如今五六年矣。但此時非功名之時。欲捲歸。而書本若是浩大。一時亦難區處。所以躊躇也。每日午。崔生勸藕粉粥。和砂糖食之甚美。問其劑法。答此西湖藕也。劑甚易。榨藕取汁。水飛曬乾而成。貴處無蓮乎。歸而試之。後見其書廚中。有藕粉數十匣。潔白如菉豆末。川楚匪亂。彼中士大夫緘口不言。便成時諱。崔,陶兩生時時痛言之。似是市井中人無所忌憚而然耳。其言曰。厥初川楚等省。賦繁役重。窮民流而爲盜賊。滿洲大臣。要取功名請剿。調鄕勇討之。一切驅督。繩以峻法。糧餉又不給。鄕勇悉變爲盜賊。所在滋蔓。官長被殺害。平民被燒劫。慘不可言。始發瀋陽,寧古塔,黑龍江等處。各旗討之。其將領日喫肥猪麵餠。暖帳擁美人。玩愒度日。其兵不習風土。未戰而病死者甚夥。又太上皇帝在時。凡有征討。軍餉一邊用一邊奏。無不盡可。今不然。先奏後用。莫敢先用。設如奏十萬。剋減五萬。此所以迄無成功。如今都下訛言日至。雖有捷音。而亦未可準也。纔聞湖北又失機矣。匪原分靑,黃,黑,白,紅五股。每股又分五股。今其一股入據南陽盧氏山矣。余又問崔生曰。蘇,杭賦稅甚重。幾當天下之半。民何以堪乎。尙今晏然。川楚何故首發亂耶。答目今蘇,杭民或聚黨。白晝敺打公差。亦豈非亂民耶。崔,陶之言。大略如此。擧以問於諸交游者。則曰川省,楚省皆已掃蕩。不日凱旋。余曰。似聞匪一股入據盧氏山。係河南省。豈非內地乎。答此不過殘股。剿滅易耳。有一四川擧人曰。鄙鄕尙未太平。坐中人有瞅眼禁之者。其人負手而去。崔生待余良厚。故贈以東筆墨及藍浦硯一方。又解佩刀與之。崔以杭州紈扇一柄謝贈。畫草花蛺蝶。花梨爲柄。卍字文錦飾邊。余曰。此扇極雅。豈非貴處西子湖中翠袖低唱人所持乎。崔笑曰。公欲見其扇乎。出一圓扇示之。玳瑁爲匡。織象牙絲爲面。珐琅柄。飾以金銀。又染象牙刻。草花蝴蝶粘扇面。特以障面。可以窺外。問其直則十兩銀。計東錢爲四十兩。東人有能拋四十兩錢。買一柄扇者乎。舊稱西湖爲銷金渦。信矣。
陳森江南鎭江人。善畫。尤工傳神。數來聚瀛堂。與崔生甚昵。崔生謂余曰。何不托陳公寫照。余曰。交淺未可便請。崔曰。我當爲公請。後日。陳生來謂余曰。公在東。曾寫照否。余曰。未曾。東之畫師云。凡人麻痣,鬍髭,顴骨有異處。傳神易耳。余貌平順。所以爲難。陳生曰。畫手高下可論。貌豈有夷險哉。當爲公試筆。遂對椅而坐。陳生摺粉紙一幅。吮毫熟視。使余整襟端坐。少頃。又令吸烟吃茶。顧笑而語。諸人在陳生肩後視之者曰肖肖。則已完矣。引鏡準照。大抵頗得神韻。此爲正本。不似東師之再三易稿。陳生曰。此將笑未笑像也。再當補景。貴處樓屋如何。余曰。屋制與此中稍異。寒家有古梅一樹。此可以補景乎。陳生曰好。遂作梅下踞石看書圖。携歸館裏。正副使見之。歎爲高手。必欲使余邀致之。陳生日游王,貝勒諸貴人家。不可復見矣。余嘗問陳生曰。古南京城君見之否。今如何。陳生曰。自南門至北門四十里。人家廛屋。皆在南門內。北門則荒烟蔓草矣。尙有景陽鍾。古物也。絶大。
倉斯升戶部主事。河南人。有上房客。於接駕班中見之。歸詑曰。玉人也。求東人筆蹟。明日必來。余出游廠中。倉果來。未晤而歸。遂與客訪其家。在順城門外。第宅侈壯。倉之父。前任翰林編修醇謹老翁。晩後。倉主事自衙門歸。果年少美貌人也。設饌甚盛。書對聯單條數三幅以贈之。倉主事婦翁。工部侍郞莫瞻菉字靑史。以善畫名。僑居倉宅。請與相見。瞢騰殊無雅致。所問皆是不當問者。日曛。雇車循城而歸。車夫問曰。老爺曾認他麽。余曰。認他不認他。爾問甚麽。車夫曰。他是倉百萬。余戲之曰。他有百萬兩銀子。乞爾多少。車夫大笑曰。他不乞吾一個老錢。沒奈他何。余亦大笑。
劉大觀字松嵐。山東臨淸人。今寧遠知州。曾見其所著玉磬山房集。松嵐亦因東使。聞余姓名。赴燕時。送人探之。因公務往錦州未回。其弟大均來見。亦佳士也。援川楚例。充廩生云。還到寧遠城外。松嵐來訪寓所。一見如舊。甚歡也。問其宦蹤。則以開原知縣陞本州云。其翌日。約會于城東之龍神祠。祠卽松嵐捐金刱建。爲禱雨之所。棟宇丹雘。輝映林木之表。下車盤桓。少頃。松嵐至。兩騎佩弓前導。從者亦衆。至則先詣龍神像前叩頭。道士鳴鍾。倉官姓曹者隨至。叩頭於階上。遂於西廡。布卓吃茶。略談而別。松嵐以其所作朱素人畫百合花二絶書贈。筆意古雅。又以悔存齋詩抄二卷示之。武進黃景仁所著。翁覃溪方綱作序。景仁爲文節裔孫。而洪編修亮吉密友云。<small>{{Blue|臨別。又以禮部侍郞英和所書一 示之云。與英公契好。未知其意也。}} </small>
琉球國使臣鴻臚寺演禮時見之。其進貢正使曰向必顯。副曰阮翼。其謝恩正使曰毛國棟。副曰鄭得功。所戴之冠。微似平頂巾。而匾如寠藪。或黃或赤辨品云。衣皆倭緞。用大帶緊束。所持者又倭扇。毛也長身皓髥。李墨莊所云不識一個漢字者也。鄭也短小精詳。卽四入中國者也。能漢語。余問見西湖金山之勝否。答都見過。問有詩乎。搖首曰。不會沒有。鄭也又能略知我國話天地日月數目。問何以知之。答學於漂海人。似是球陽之才士也。其從人則戴黑冠。亦有能漢語者。問爾使臣何官。答金紫大夫法司。▣▣▣▣▣▣▣▣▣▣▣問爾有甚東西。探懷中出刀示之。卽指刀。與我國之制恰相似。後於午門內頒賞時。又見之。悉着倭班布衣。四使臣起身拱手而立。鄭也前問好。余亦曰好。又問余何日回去。余答以今日起程。見東廡下。有人擾擾。就見之。內務府吏屬。將琉球使臣賞緞開包。各疋截取其數三尺。尋聞琉球使臣呈文禮部。曰緞疋俱短。有截痕。又包紙紅標而靑緞。靑標而醬緞。未知何故云云。此蓋內務府人。忙截亂裹而然耳。中國之紀綱可知。而琉球之以此呈文。亦可謂蠻矣。
大挑擧人一千七百人。謝恩於鴻臚寺。車馬騈闐中門外。有持名錄者。隨到花押而入。或三或四。美衣服懸●(●字為左衤右普)子。荷朝珠。三拜九叩。其拜叩之法。成班而立。凝視殿上。雙膝急跪。兩手據地而叩頭。其兩手皆覆馬蹄袖。恰似馬跑地。叩頭後輒平坐。負手視殿上。如是者凡三次。拜叩訖。不卽回身出去。又凝視殿上。躊躇而出。可怪也。大挑者十年一挑。從此路亦可到大學士。天下之大政也。自乾隆中定制。取年壯貌好。掌選者多循私。賄賂公行。派王大臣於禁中挑之。莫敢通外人。見塘報。皇帝勑諭。要循私者。任地循私。日後朕當知之云云。余問於廠中諸交游者曰。今年大挑。果皆公乎。答安得不公。余曰。如雲間康起山。能詩善畫。貌好又不老。不能入於挑中。灑淚而歸。何也。其人大笑曰。如此者入於後挑。
湖廣道監察御史王蘇奏本論墨吏云。覘知督撫欲黜之。賂鄕紳貽書督撫曰。難得賢地主。似聞剡薦陞擢。何不暫留以慰民情。督撫雖素號强猛者。不敢下手。又自知不爲民所戴。嗾親信吏屬。發文境內。要與齊聲願留。則民莫敢動。又論湖省猾俗云。醵 會斂銀。官司風聞禁止。則意某鄕紳密報。聚黨數十百。圍攻鄕紳家。白棒如雨。甍宇器什。頃刻韲粉。鄕紳戰栗避匿。不敢告官。官亦知而不置法。恐其激變。又論納資補官之弊云。此曹初無儋石之資。假貸備納。纔得一懸''(註:疑誤書縣字為懸)'' 刮地皮。然後可償原債。民何以堪乎。言多激切。眞名士也。奏本未及全謄。此其節畧者耳。李墨莊登岱,過海二圖。有王蘇詩。
川楚善後籌備事例一卷。坊中刻買。蓋鬻官定例也。內而郞中以下。外而道員以下。價高者銀萬有餘兩。詳問於書肆中人。則云若以擧人補知縣者。先補納銀者四員。然後補不納銀者一員。他皆類是。然而納銀有先後。以次補員。候缺甚苦。余曰。果有萬兩銀。何不買田宅。買此好書籍以終老乎。其人笑曰。雖然。亦有所不然者耳。余見中國軍興以後。犒餉不給。專責剿賊。地方督撫以下捐廉辦餉。又許民商納資議敍。此已粃政。而遂至於鬻官矣。燕中人或曰。焉用買官爲哉。易失銀。莫如納若干銀兩敍品。戴金頂子好矣。彼中帽上有頂子。然後有軆面。可以行世故也。東八站自是大山深谷。旗地民耕。有若我東所謂量外加耕者。處處揭榜。使之自首。本年以前地稅勿令追賠。開其自首之路。可見其財竭。
塘報中有曰奉上諭。朕風聞安徽試用通判陳達。係大學士慶桂契買家奴。本名咸寧。雖曾將契紙給還。仍在宅管事服役。去年。謀求戶部挂名。書吏希冀吏滿考職後。遂加捐發。簽安徽試用通判。朕所聞如此。實深駭異。慶桂受朕厚恩。豈可妄爲至此。此或另有別情。亦未可定。此事着慶桂及吏戶二部。堂官先行明白回奏。吏部尙書劉權之覆奏。陳達原名徐達。因出係徐姓爲嗣。是以向名徐達。今復歸陳姓。其從前因結之地方官及同鄕京官。均難辭咎。俟奉旨。批知道了。尋聞通官輩言。則陳達竟作徽州通判。坐車去慶中堂。卒無事。
川楚匪亂。余過瀋陽地方時。多以戲語問之。滿洲健兒則曰。怕甚麽。踴躍作擊刺抨弓放鳥槍狀。又展扇作匪用牌狀曰。容易。我出征時。定有功名。余曰。爾怎不出征。答曰。出征都是副都統兵。我是將軍衙門標下。山東,山西客商則曰。根利害。他有箇仁義大王出征兵都死了。不死了。折臂閃腿。被創回來。問諸寧遠州人。則云抽州兵二十。關內之豐潤,玉田等縣。亦抽五六名。道聽之說。皆未可準。到燕中見塘報。又參以諸交游者之言。匪自乾隆季年起。謂之敎匪。而其實猶明季之流寇也。十年未平。去歲最擾。自川省欲犯甘肅。滿洲兵迅奔逆擊之。蹙入川中。自川入陝。自陝入川。劍閣,嘉陵江爲其衝要。匪所過。破城邑而不守。只以殺掠爲事。竄據山險。大兵圍剿。幾乎掃蕩云。而楚省又亂。滾戰襄漢間。今其餘股溢出河南界。入據南陽之盧氏山。大學士九卿會議。添設湖北提督。而湖廣提督。改爲湖南提督。其新設湖北提督。駐箚襄陽。原駐襄陽總兵。移駐鄖陽。
滿洲大臣督師征剿者。曰勒保。曰額勒登保。曰長麟。曰長齡。曰書麟。曰德楞泰也。勒保四川總督。額勒登保經畧。長麟陝西將軍。長齡湖北提督。書麟四月中病死。提督楊遇春者。四川人。曾以福康安標下。屢立功。擢用討川匪。生擒白蓮邪敎起事首逆王廷詔。最號勇將。奉勅交部議敍。大學士慶桂,董誥。侍郞戴衢亨等。以盡心贊畫。各加軍功一等。德楞泰追剿高家營賊。殺斃極惡首逆高二。皇帝特解親佩火鐮包一個。手授軍機大臣頒賜。又賜喜字玉搬指一個,金盒一個,黃辮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個。其賞典古所未有也。四川前督臣魁倫。曾於熱河朝房相識者也。失守太和鎭上游王家嘴淺灘。又犯受賄賜死。人多冤之。未知其故也。
川,陝賊匪。今春以後擒殺者。僞元帥則曰李裁縫,閻聖珍,胡滄海。僞總兵則曰李大維,魏永伏,解奇才,周一洪,卜興昂。僞先鋒則曰王儒,陳上達,魏鍾均。此外又有探馬頭劉國良,汪忠。旗手譚雨化,王貴。掌櫃趙建功,馬應祥等。辛聰,張世隆,閻添元,苟交明,李彬,徐添德,張允壽,李魁聖,陳朝觀,魏棒棒,柯大祜之類。只稱逆匪。王廷詔,高二,陳得俸,楊開第,齊國模,襲如一,徐萬富,王士虎。俱稱爲首逆。楊遇春生擒王廷詔。皇帝大喜。以爲天考默祐。德楞泰剿斃高二。特頒賞物。此等必是巨魁。旣有僞元帥,僞總兵。則必有高於此之僞稱。如民間所云仁義大王之類。而彼中諱不言耳。卽今高三,馬五等股。出沒川,陝界。匪股應五行五色云。而有靑股。又有藍股。此或其別股也。
剿討川,陝,湖北逆匪及雲南苗匪。陣亡提督王文雄,摠兵王凱,富森布。游擊馬某。把摠韓宗琳,鍾志茂,周泰,楊溥,馬河圖,龍得佩。都司張兆興,來興,王秉匀,張應杓,趙承憲,袁士龍。守備江鱗。蒙古領催祿里。外委毛上錦,馬上剛,張旵,宇武生,胡國勳。傷亡提督定住,千摠趙聯甲。病故參將同書。其陣亡官員。禮部照例蔭恤外。給與祭葬銀。一品全葬銀五百兩。致祭銀二十五兩。工部給碑價銀三百五十兩。以品差降。翰林院立傳。工部制造牌位。入祀昭忠廟。
陝省被賊地方。漢中府屬留壩,鳳縣,褒城,南鄭城,固洋縣,西鄕,寧羌,汙縣,略陽。興安府屬安康,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石泉。商州屬山陽,雒南,商南,鎭安。西安府屬寧陝等。廳州縣展緩賑貸。川省被賊地方。達州,東鄕,太平,新寧,奉節,巫山,雲陽,開縣,萬縣,大寧,忠州,梁山,鄷都,墊江,涪州,長壽,江北,合州,巴州,蒼谿,閬中,廣元,通江,昭化,南江,南部,營山,廣安,渠縣,岳池,儀隴,大竹,隣水,松潘,平武,南平等廳州縣。本年地丁火耗銀米蠲免。南充,定遠,鹽亭,劍州,蓬淡,射洪,蓬州等州縣。本年稅銀暫緩。被賊各廳州縣。鹽茶課稅內。有滯引未消之處。一並展限。以紓商力。石砫廳,巴縣,黔江,西充,璧山,安岳,樂至,石泉,金堂,茂州,簡州等處。滯征並輪免。以紓民力。皇帝飭諭。實力奉行。毋任吏胥影射滋弊。副朕軫念云云。
雲南有苗匪之擾。陣亡將領兵丁。比川陝爲多。廣東總督吉慶奏稱。粤省鹽商溫永裕,洋商潘致祥情願。各備銀十五萬兩。以爲需費。吉慶滿洲大臣中稍有聲望者云。而其所經理不過如此。粤,浙洋面。又皆有洋匪。浙省之定海,黃巖,溫州三鎭。爲緝捕緊要地方。未知何故致紛紛如此也。余之還到鳳城也。馬頭輩往遼陽貿布者。皆空手而返曰。無布可買。我人所稱舊遼東布。卽江南布也。遼陽人言海面擾亂。南船不來。故無此布也。
[[分类:朝鮮典籍]]
[[分类:燕行錄]]
mayqsoycu39mq1uae6sevjvcpmv5l73
燕行錄
0
1108856
2171184
2022-08-11T09:02:55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可能指: *權悏所著作的《[[朝天日記(權悏)|燕行錄]]》 *金正中所著作的《[[朝天日記(金正中)|燕行錄]]》 *崔德中著作的《[[朝天日記(崔德中)|燕行錄]]》”
wikitext
text/x-wiki
可能指:
*權悏所著作的《[[朝天日記(權悏)|燕行錄]]》
*金正中所著作的《[[朝天日記(金正中)|燕行錄]]》
*崔德中著作的《[[朝天日記(崔德中)|燕行錄]]》
5fewlgprwuiu5u03o82oflcragv2r5v
2171185
2171184
2022-08-11T09:04:32Z
江常哲
94446
wikitext
text/x-wiki
{{wwc}}
可能指:
*權悏所著作的《[[朝天日記(權悏)|燕行錄]]》
*金正中所著作的《[[朝天日記(金正中)|燕行錄]]》
*崔德中著作的《[[朝天日記(崔德中)|燕行錄]]》
ljwy0cxmz87dbv9f9hzkdmqd4mwtet5
赴燕日記/歷覽諸處
0
1108857
2171190
2022-08-11T09:28:15Z
江常哲
94446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歷覽諸處|times=|m=|d=|previous=[[../往還日記 |往還日記]]|next=[[../主見諸事 |主見諸事]]|type=|from=|notes=}} ===鳳凰城=== 在栅門西三十里。以甓爲城。城之厚殆過五六間。入門如窟。層門樓丹雘細窓。工制奇巧。閭巷市廛。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自栅以內。雖村舍殘戶。皆用彩梲。有將軍檢栅門開闔。平城方正。人家稠密。 ===遼…”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赴燕日記|section=歷覽諸處|times=|m=|d=|previous=[[../往還日記 |往還日記]]|next=[[../主見諸事 |主見諸事]]|type=|from=|notes=}}
===鳳凰城===
在栅門西三十里。以甓爲城。城之厚殆過五六間。入門如窟。層門樓丹雘細窓。工制奇巧。閭巷市廛。皆紋窓雕戶。輒用金碧。自栅以內。雖村舍殘戶。皆用彩梲。有將軍檢栅門開闔。平城方正。人家稠密。
===遼東城===
在靑石嶺西八十里。山氣到盡於此。過此以往。眼界滉瀁。若大千世界。都在面前。行野中七百餘里。然後始見山脉。方城一所。周以深濠。有四門。門樓之制。與鳳凰一㨾。貫城而行。不得詳窺。而市廛館庫。皆層欞畫甍。販貨塡城。閭閻室屋。皆重門曲階。怪石花卉之屬。無處無之。儘覺我東巨室。曾草草村舍之不若矣。郛郭之制。內外俱削。幷築女墻。城上可馳五六馬。北面有土墩。齊城連袤。可以俯瞰城內。
===關帝庙===
凡自入栅以來。家家有之。村村有之。而遼東庙爲最云。庙在遼東城西門外。時値重修之役。皆以蘆簟。裹束神像。其正殿方營改建。神像巋然出露。嵬崔爲數三餘丈。左右廊廡。制作奇巧。塑像俱極壯大宏麗。
===白塔===
在遼東城西門外。關帝庙之北數里地。築以甓甕石灰。八面層浮圖。第二層一面闊爲五間。通八面計之則周爲四十間。論其地。臺下層則周可八十餘間。凡數十層。而自第三層至于上層。皆作附椽。椽頭皆懸風鈴。從下及顚。層層八角。種種懸鈴。最上頭覆以鐵鑄葫蘆。層層八面。鏤以佛神像。高可三十丈。峩然遠望。唐尉遲敬德所建云。而宏壯極矣。塔北數十武。有法堂一所。中有三大金佛及諸神塑像。而其間屛椅等具。雕繪琢鏤。奇巧精緻。殊極玩好。而門閉不得。只從窓隙窺之。寺名藏貝殿云。白塔正當佛堂南面。自此以往。種種有塔。而遼東者最雄壯云耳。
===瀋陽===
卽奉天府也。所謂盛京省也。有將軍等六七衙門。周以方城。城無睥睨。四門起三層樓。南門外未五里有渾河。河上有白塔。遠望如覆瓮狀。距燕爲一千五百里。有行闕。周遭朱欄。守卒嚴把不得近。只從外面望之。彩甍層層。制度奇詭。城與遼東不啻倍之。而富麗又相萬焉。城內通衢。設四達層樓門。甓築四竦。鑿門四面。門上作樓。懸鼓或鍾。如是者凡不知幾所。市井之奢麗。車馬之騈闐。誠一大都會也。自栅門至瀋陽四百餘里。我人之登白頭山望者。云山下西南坪。迷離一朶烟氣者。卽是盛京也。
===願堂寺===
在瀋陽西門外三里所。佛殿正堂爲三十五間。安三大金佛。左右前後坐者立者龕者露者大者小者。不知幾箇佛身。器什帷幔等具。精巧華奢。右有二層樓。皆安千百佛像。鼓樓碑閣。重門複廡。周繞羅絡。不計其詳。我東寺刹。亦多巨大有名者。而制作之煇煌奇絶。未有若此者也。寺北十里所。皆是園陵。山麓間彩瓦層閣。頭頭露出於樹木蔚密之中。道中可以望見矣。寺名寶勝寺。
===北鎭庙===
在廣寧郡城西三里。乃淸朝所建毉巫閭山神祠也。門外立石門五間。藻梲奇巧。穹窿高大。卽所謂牌樓也。正門彩樓幾間。左右翼廊彩樓幾間。又門幾間。左右廊幾間。庭中左右對立層樓。一懸鼓一懸鐘。東西對立碑閣。閣制六隅。黃瓦層閣。又門幾間。翼廊幾間。始有殿。殿中設儀仗而已。位牌金字書皇帝万万歲。庭列六石碑。皆康煕乾隆詩與筆。又門幾間。廊幾間。又門幾間。廊幾間。又有正殿坐一塑像。珠旒袍笏。踞榻而坐。前有文武像侍立左右。像極壯大。工制巧緻。森儼可觀。羅列成班。不可勝記。正面床卓。陳果品數行。燭臺花罇漆燈香爐帷幔氆氌等具。極其華侈。又殿後門幾間廊幾間。更有一殿安二座神像。夫妻幷榻。凡內外殿宇一㨾大小。而金碧之照耀。令人奪目。庭畔牆曲大小碑記。不可盡計。西有補天石。廟中又有松樹。蓋渡江後初見者也。東有万壽寺。又有行宮。門鎖不得入。
===桃花洞===
在北鎭庙北十五里。野行幾百里。始也入山。過一村。依山籬落。桃杏成林。野外閑曠幽絶之地。雞犬亦得物外之趣。可愛也。到山中陡絶而上。層山木石之間。往往作佛宇。小亭小閣。隙地依壁而在。有一石壁穹然如庵。其下爲六七間。坐十餘佛。面佛座後偃壁六七丈高闊。遊塵堆積。去來人攀援而上。披塵題名者。太半是我東人。最上峯頭築甓如瓮。見之若烽燧臺。蓄小石佛無數。又其側如蜂窠燕棲者種種有之。皆是彌勒羅漢之所。從下望之。着在岩隙。
===寧遠城===
===姜女庙===
===山海關===
===華表柱===
===夷齊庙===
===獨樂寺===
===盤山===
===通州江===
===東嶽廟===
===燕京===
===覺生寺===
===海甸===
===万佛寺===
===五龍亭===
===弘仁寺===
===仁壽寺===
===隆福寺===
===雍和宮===
===太學===
===辟雍===
h6w64jl1trdfb2nsp7r0w6u6apr7hpt
Category:老舍
14
1108858
2171192
2022-08-11T10:25:58Z
银色雪莉
28258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中華民國作者]]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中華民國作者]]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
shc4h951k5v35s7vkqkwf3cnzzkgb5g